安全相关

2024-10-03

安全相关(共12篇)

安全相关 篇1

近年来, 部分工业企业因外来施工、外来作业造成的火灾事故和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上级主管部门也反复要求要加强对外来施工或外来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 但仍未引起一些单位的足够警觉, 导致安全事故接连发生, 给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造成了损失, 也给企业的安全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由于相关方单位及其人员的生产条件、人员素质不可控的因素较多, 他们在企业现场或周边工作、经营时, 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往往给企业带来相应的风险, 因此对相关方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识别相关方

由于为企业提供服务和产品、其产品或活动涉及职业健康安全的相关方较多, 企业应充分识别相关方, 并确定需要施加影响和加以监督的重点相关方, 形成企业重点相关方台账, 并登记各重点相关方的信息和主管部门。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重点相关方至少应包括:工程项目施工方、危险物品运输方、设备维修保养方、房屋租赁方、绿化保洁承包方、食堂承包方、污水处理运行方以及其他涉及职业健康安全、在企业现场工作的外部单位。

二、建章立制

由于相关方到企业施工、服务较多, 人员素质偏低, 施工作业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问题较多, 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造成相关方乃至企业人员生命财产损失。企业要明确对相关方的安全监管职责。遵循谁管理其业务, 谁对其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原则, 确定各重点相关方的归口管理部门;由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对相关部门的相关方管理进行监督;用工部门要对相关方的作业过程进行安全监管。企业要完善相关方安全管理相关制度, 比如:制定相关方安全生产责任制、相关方安全告知和培训制度、相关方安全检查标准、相关方安全绩效评价表等。还要督促相关方健全相关方的安全规章。比如:相关方的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企业涉及到的各个相关方在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管理理念上千差万别, 要探索和固化好的、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和方法, 强化流程驱动, 完善协同机制, 融监管于服务之中, 在关爱相关方人员的安全健康与关爱正式员工同等对待, 在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上同等对待, 在共同维护企业内部良好的安全环境、氛围和秩序方面同等对待, 共同分享企业安全发展成果, 携手共进, 提升水平, 共创未来。

三、安全监管

纵观企业相关方发生的一些事故, 集中反映在规章制度不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职责不履行、防范措施不到位, 有的甚至逃避监管, 特别是相关方人员安全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安全常识, 冒险蛮干现象时有发生。要强化相关方的执行力, 强化相关方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强化责任追究, 提高违章成本, 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确认相关方资质。比如:相关方的营业执照是否在有效期内;作业内容是否超出经营范围;相关方的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相关方自有的特种设备是否有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年检合格证等有效证件。

2) 与相关方签订安全协议。协议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与相关方签订的安全协议是否明确了双方的安全职责, 包括现场管理、消防器材配置、设备安全装置管理、人员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检查与监督等各种职责和管理要求, 并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要求。协议的有效期限上应关注:单项项目的安全管理协议书有效期为一个施工周期;长期承包方安全管理协议书签订的有效期则不应超过1年。

3) 安全告知。告知相关方本企业作业场所内的安全注意事项;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及控制措施;发生事故的应急处置要求;使相关方人员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危险特性和预防及应急处理措施, 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

4) 安全交底。项目负责人在作业前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的培训, 并通过书面文件方式予以确认。安全交底主要包括:在作业方案的基础上按照作业的要求, 对方案进行细化和补充;将相关方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的安全措施, 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应急措施讲清楚, 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5) 安全培训。相关方人员在进入企业前必须接受企业的安全培训, 学习企业的相关制度, 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 安全规程及劳动纪律和其它安全规定, 必要时可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培训效果验证。

6) 危险作业安全确认。主要包括:确认相关方涉及动火、高处作业、受限空间、临时用电等危险作业的项目, 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落实一表一票制 (即:危险作业审批表+危险作业安全节点控制作业票) , 并监督相关方在作业过程中认真进行自查并填写相关记录。

7) 作业许可。对相关危险源、作业环境、设施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程序、应急预案等进行全面安全评价, 确认合格后签发相关方作业 (施工) 许可证。许可证需经安全告知人、安全交底人、安全培训人签字, 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所在部门、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确认。

8) 安全检查。一是项目主管部门的项目负责人定期到作业现场, 对相关方作业情况进行安全检查;二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不定期组织人员到作业现场进行安全抽查;三是项目所在部门指定专人, 跟踪监督相关方作业全过程, 适时发现、纠正相关方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 确保相关方作业全过程处于安全状态。

9) 出入登记。项目所在部门组织人员做好相关方进入与离开两项登记, 详细登记相关方进入时间、作业项目、作业人员和离开时间。

10) 绩效考核。在单项项目施工周期内或长期项目的每月度, 对相关方的安全业绩进行综合评定, 并将评定结果作为今后是否继续业务合作的一个必要输入。相关方人员违反企业相关规章制度的, 按企业制度给予相应的处罚。

四、结语

总之, 企业相关方安全管理的要点就是要明确对相关方的监管职责、监管流程、监管模式、监管标准, 通过落实对相关方施工、服务的监督职责, 使相关方人员安全作业环境得到改善, 使施工、服务过程中用到的设备设施处于安全状态, 提高相关方的安全绩效, 降低相关方在施工、服务中的风险, 才能提升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加强相关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从相关方识别、建章立制、安全监管等方面介绍了相关方安全管理要点, 详细阐述了企业对相关方安全监管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相关方,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曹双福, 蒋韬.冶金企业相关方安全管理浅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2]战继任.项目建设过程中相关方安全管理方法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4.

安全相关 篇2

1.药品分类:药品可以根据其剂型和用途进行分类,如片剂、胶囊、口服液、外用药物等。常见的药品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镇静剂、止痛药、抗过敏药物等。

2.药品安全使用:药品安全使用包括合理用药、按需用药、避免超量使用、避免长期使用等。使用药品前,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药品。同时,对于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应该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建议使用。

3.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品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药品生产企业应该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事件。

4.药品监管:药品监管是指政府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方面的监管。政府对药品监管的目的是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保护公众健康。

5.药品安全宣传:药品安全宣传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宣传药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对药品安全的认识和了解。宣传的方式包括媒体宣传、公益宣传、健康讲座等。

食品安全:与个人密切相关 篇3

食品安全指的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的解释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食品安全是要求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损害的所有危险都不存在,是一个绝对概念。因此,食品安全提出的主要是对食品的质量要求,应当具备几个要素:一是食品具有营养价值;二是食品要有较好的色、香、味和外观形状:三是食品无毒、无害,符合食品卫生质量要求。

目前,世界各国在食品安全概念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即食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需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

在食品安全的共识上,这次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力图与国际接轨,列出了食品安全标准所涉及的内容,包括: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而且,这些内容的标准都要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并且。所有的标准都要求统一。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等等。

有了这些规定,消费者基本上有了辨别食品是否合格、是否安全的标准。在购买时就有了尺度。而且,在遇到了问题食品时也有了应对的武器。例如,如果你在超市或商场买了一瓶腐乳,吃后腹泻,你怀疑是腐乳的问题。这时,千万不能把腐乳扔了,而是要保存腐乳和购买发票,通过消协或自己请求食品监管部门对腐乳进行化验。如果腐乳不符合国家的食品卫生标准,哪怕是包装不合格、贮存时间过期、腐乳中有过量添加剂或不允许的添加物以及细菌超标,你都可以申请要求商家和厂家赔付该食品价格10倍的金额。

尽管也有消费者认为“以一罚十”的规定罚得太轻,没有对违法者罚他个倾家荡产,但这种法规已起到了震慑作用,体现了立法上的惩罚性赔偿原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而未来,还要靠公众的食品安全消费来完善这一法律。

名人广告不可信

目前。一个引起公众关注的问题,就是食品消费中的广告引导问题。对此,食品安全法对公众的安全消费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这一规定为今后的明星代言食品广告上了一道紧箍咒,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意义尤为重大。原因在于,很多消费者都是看了明星的广告,由明星效应而带动消费某种食品的。有了做虚假广告要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就可以有效遏制明星不负责任地做广告,从而减少很多消费者的盲目跟从。

其实,食品消费的广告引导问题应当一分为二,即消费者和广告代言人、广告主的两面关系。就公众而言存在着盲从名人和明星的行为方式,原因在于,社会地位高的人,包括拥有权力者、有话语权者以及有广泛知名度的人(如影视和体育明星),会对公众的思维、言语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这其中也包括饮食消费行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众自身不应具有判断力,也不意味着公众要全盘相信名人和明星代言的广告。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不仅对于其工作和生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其食品消费也有重要意义。而不盲从名人和明星广告的基础在于,需要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以及要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这一切都可以概括为科学素养。公众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就会自己判断出一些食品是否安全,食品广告是否属实,名人和明星的代言是否靠谱等,从而避免盲目跟风,提高自己食品消费的安全度。

选择自然和本色食品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安全的一个最有争议的话题,而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此有了一些规则上的改进。本着不用、慎用、少用的原则,明确规定只有在技术上确有必要、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才能允许使用: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瘦肉精”猪肉、敌敌畏泡火腿、三聚氰胺牛奶、苏丹红辣椒酱等事件,让不少人“谈剂色变”。但是。一些食品专家认为,食品添加剂是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因而食品添加剂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带给人们益处,也可能带来危害。正因为如此,食品安全法增加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法律条款,明确规定,食品添加剂目录以外的物质,哪怕是对人体无害,添加了也是违法行为。

但是,添加剂目录以内的物质是否就安全了呢?从理论上讲,食品添加剂目录以内的物质是安全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人们吃下的是纯天然的食品。也远比那些添加了尽管是安全的添加剂要好得多。所以,有人提议。最好不要给食品加入添加剂,即使要加,也不要使用化学合成的添加剂,应该使用生物提取的添加剂,以及使用最少量的添加剂。

尽管法定的食品添加剂无害,但是它们会不会对食品的自然属性造成影响。从而改变了食品的营养本质呢?许多研究结果早就给出肯定的答案了。而且,有些食品加入了添加剂,也并不能让食品的色、香、味好到哪里去,甚至会造成味道比原来差。例如,面粉中加入增白剂会产生漂白味,因而让人们更怀念具有原色原味的和营养更好的粗面粉。

当我们能吃上新鲜和自然的食品时,就不要让那么多化学合成的添加剂进入我们的食品中。正如今天人们追求本色、原色和自然才是最好的,对食品的要求也应当是原色、原味和自然的营养。这个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只有符合进化的自然本色,在外观上才是最美的,在功能上才是最好的,在本质上才是最优的,在营养上才是上乘的。

江苏煤矿安全投入相关因素分析 篇4

随着煤炭经济市场的好转, 各煤矿企业认真落实上级有关安全投入文件精神, 对安全投入日渐重视, 煤矿安全投入逐步走上规范[1]。

目前, 江苏煤矿共有生产矿井28对, 均为国有重点或地方国有企业。煤矿的设计生产能力2 211万t/a, 核定能力2 626万t/a。矿井开采条件较为复杂, 开采时间长, 各类自然灾害严重, 煤层赋存条件不稳定, 矿井资源趋于衰竭。矿井条件的复杂性, 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 制约了开采技术含量的提升, 降低了安全可靠性。

2 煤矿安全投入相关因素分析

2.1 安全投入和原煤生产

2006~2009年度江苏煤矿总体产量变化不大, 平均保持在2 500万t/a左右, 徐矿集团在徐州地区原煤产量略呈下降趋势, 2006~2009年度江苏煤矿原煤产量、安全投入、单位原煤安全投入情况如图1~3所示。

从图1~3可以看出, 煤矿的安全投入与原煤产量基本成正态关联, 虽然个别公司因为年度生产、安全的特殊需要, 投入略有波动, 但全省年度安全投入的绝对量及单位原煤安全投入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其原因大略有三:

(1) 国家关于安全投入的法律政策不断完善, 政策指导、法律约束的规范作用得以体现;

(2) 部门监察执法力度不断强化, 现场监控、隐患查处、事故追踪等外部强制作用得以显现;

(3) 企业主体安全意识的逐渐增强,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2.2 安全投入和直接生产性劳力投入

2.2.1 2009年度江苏煤矿劳动效率

江苏煤矿总体而言人均生产率不是很高, 但国有重点煤矿劳动效率要高于地方煤矿, 忽略整体劳动强度的差异, 重点煤矿的生产条件, 技术进步, 物质投入的作用是明显的, 安全保障的物质、技术基础要好于地方煤矿, 江苏煤矿各集团公司年人均原煤生产情况如表1所示。

2.2.2 2009年度单位原煤产出劳动力投入密度比较

作业场所人员密度, 影响劳动生产率, 也影响作业风险系数, 从而影响安全投入。人员密度以原煤从业人员为考虑基数, 每天按3班次 (每班人数相等) , 考查吨煤产出及作业现场每班平均影响安全的人员数量。江苏煤矿各集团公司吨煤产出劳动力投入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江苏每吨煤产出, 平均2人面临作业风险, 比较而言, 国有重点煤矿人员密度小于地方煤矿, 地方煤矿作业面人员更集中, 个人风险系数更大, 单位安全投入相应也应更多。

2.2.3 安全培训年度受训人次、费用比较

从业人员素质不仅影响生产效率, 而且直接关系到生产安全, 加大培训投入, 扩大受训范围, 是保障煤矿安全的重要条件[2]。

近年来江苏煤矿安全监察局及各煤矿企业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 强化安全培训管理。2006~2009年度安全培训人次及安全费用支出情况如图4、5所示。

从图4、5可以看出, 除2008年天能集团因机构人员变动, 培训人数和培训费用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外, 其他公司人员培 (复) 训, 变化平稳。通过培训, 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安全, 为江苏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2.4 单位原煤产量人员培训投入和设备物件安全投入

考虑到特定的生产技术水平, 总是有特定的人员组织与之相适应, 而且影响安全生产的管理、装备、培训三要素中, 用于人的因素的投入包括管理人员和各类作业人员培训, 人的投入和物的投入应保持适度的比例, 但各公司间差异很大, 徐矿1∶55, 大屯1∶20, 天能1∶11, 其他地方公司1∶4, 反映出公司间生产效率、管理水平、以及对人和物的投入差异, 即软投入和硬投入、远期投入和近期投入的差异, 如图6所示。

2.3 安全投入与生产条件

人、物、环境基本生产要素中, 作业环境的差异及变化, 影响现场安全。江苏矿井的环境因素差异, 主要表现在生产条件、生产规模和生产周期上。

2.3.1 高瓦斯矿井安全投入

瓦斯含量的高低影响矿井安全投入, 高瓦斯矿井单位原煤安全投入高于低瓦斯矿井 (忽略人的投入因素) 。但两者的差距正在逐年缩小, 而且从年度投入增长的幅度看, 两者都在逐年递缩, 高瓦斯矿井的安全投入增长乏力, 特殊安全要求需要更高, 物质保障特点, 越来越不明显。

2.3.2 衰老矿井原煤安全投入

江苏煤矿根据生产周期、资源存量, 不少矿井已进入衰老期。煤炭的开采条件、效益状况, 使得矿井再作长期安全投入, 已不现实。但矿井的收作生产, 人员、管理各方面因素变化, 使得隐患系数更大, 安全投入丝毫不能懈怠。

2.3.3 年产20万t以下小型矿井投入

以实际原煤年产量为标准, 20万t/a以下的小矿井, 2009年共8对, 占同期矿井数量的28.6%。因此, 小矿井安全投入状况对全省煤矿安全影响甚大。

2.4 安全投入与矿井事故

江苏煤矿死亡事故的起数和人数, 总体上控制在较低水平, 百万吨死亡率基本控制在0.5以下。安全整体投入效应, 尤其是远期、全局性效应逐渐显现。投入的增长推动灾变预控能力同步提高, 特别表现在重大通防性事故的预控能力上大幅提高。

当然, 事故控制不仅有投入的问题, 还有现场管理、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等多种因素的作用, 同时由于投入具有递延和累积效应, 本期投入有些在当期发挥作用, 有些则会在更长时期发挥作用[3]。投入的尺度、时机、范围的把握较为复杂。

2.5 企业安全投入与国家监察、政府监管

江苏煤矿安全监察局成立以来, 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闭非法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减少事故、打击煤矿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徐州市贾汪区岗子村五副井“7·22”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后, 江苏省委省政府、江苏煤矿安全监察局就下定决心, 排除各方面阻力, 关闭了所有乡镇、私人煤矿, 同时抓紧整肃煤炭生产环境, 为江苏煤矿安全形势稳定好转奠定了基石。2002年4月29日, 江苏煤矿安全监察局徐州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成立, 2005年6月更名为江苏煤矿安全监察局徐州监察分局。随着执法力度加大, 责任追究加强, 企业的安全投入在大的执法背景下, 不论是被动还是自觉, 都表现出不断的强化趋向。

3 关于煤矿安全投入工作的建议

真正落实企业安全投入主体的责任, 尽快引入煤矿安全投入评价、跟踪机制, 积极推动中小煤矿的科技进步, 重视人员培训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建立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的监督检查制度, 强化煤矿安全投入的外部监察。

参考文献

[1]姜智敏.建立和完善煤矿安全投入长效机制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 2009 (10)

[2]贾斌荣.加大安全投入, 强化管理, 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3)

相关安全法律法规 篇5

1.安全第一的含义。“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树立以人为本,做到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处理不生产。当安全工作与其他活动发生冲突与矛盾时,其他活动要服从安全,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财产损失为代价换取发展和效益。

2.预防为主的含义。预防为主是对安全第一思想的深化,从安全生产管理这门学科发展的历程看,我们经历了事后控制到事前预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前提条件。含义是建立起预教、预测、预报、预警等预防体系,以隐患排查治理和建设本质安全为目标,实现事故的预先防范体制。虽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还不可能完全杜绝事故发生,但只要思想重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运用安全原理和方法,预防措施得当,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3.综合治理的含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会酿成事故,且事故后带来的破坏性越来越大。将“综合治理”纳入安全生产方针,标志着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秉承“安全发展”的理念,从遵循和适应安全生产的规律出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人管、法管、技防等多管齐下,并充分发挥社会、职工、舆论的监督作用,从责任、制度、培训等多方面着力,形成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的格局。综合治理是落实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最有效的手段。

三都关系。安全第一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统帅和灵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安全思想的意识。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根本途径,只要把安全放在建立事故隐患预防体系上,才能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综合治理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才能真正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落到实处。

第二节《安全生产法》

《安全生产法》共7章97条,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内容简略归纳如下。

(1)三大目标《安全生产法》的第一条,开宗明义地确立了通过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措施,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需要实现如下基本的三大目标:保障生命安全,保护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由此确立了安全(生产)所具有的保护生命安全的意义、保障财产安全的价值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功能。

(2)五方运行机制(五方结构)在《安全生产法》的总则中,规定了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总体运行机制,包括如下五个方面:①政府监管与指导(通过立法、执法、监管等手段);②企业实施与保障(落实预防、应急救援和事后处理等措施);③员工权益与自律(8项权益和3项义务后面讲);④社会监督与参与(公民、工会、舆论和社区监督);中⑤介支持与服务(通过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等方式)。

(3)两结合监管体制《安全生产法》明确了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这种体制是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比如公安消防、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专项监管相结合的体制。

(4)七项基本法律制度《安全生产法》确定了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法律制度。分别为: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②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③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制度;④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度;⑤安全中介服务制度;⑥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⑦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制度。

(5)四个责任对象《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对我国安全生产具有责任的各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政府责任方;②生产经营单位责任方;③从业人员责任方;④中介机构责任方。

(7)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六项责任

《安全生产法》特别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作了专门的确定。确定如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报告并如实反映生产安全事故。

(8)从业人员八大权利《安全生产法》明确的从业人员的八项权利是:①知情权,即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②建议权,即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③批评权、检举权、控告权,即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④拒绝权,即有权拒绝违章作业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⑤紧急避险权,即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⑥依法向本单位提出要求赔偿的权利;⑦获得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⑧获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9)从业人员的三项义务《安全生产法》明确了从业人员的三项义务:①自律遵规的义务,即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②自觉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的义务,要求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③危险报告义务,即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时,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10)四种监督方式

《安全生产法》以法定的方式,明确规定了我国安全生产的多种监督方式。①工会民主监督②社会舆论监督,即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单位有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③公众举报监督,即任何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个人做出违反安全生产法规的行为时,公众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或者举报;④社区报告监督,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其所在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有权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11)处罚方式《安全生产法》明确了相应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对生产经营单位有责令限期改正、停产停业整顿、经济罚款、责令停止建设、关闭企业、吊销其有关证照、连带赔偿等处罚;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有行政处分、个人经济罚款、限期不得担任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降职、撤职、处十五日以下拘留等处罚;对从业人员有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的处罚。无论任何人,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节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自2002年3月15日施行。它的适用范围是在我国境内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危险化学品指的是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比如煤气)、易燃液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剂、有毒品和腐蚀品等。

第四节 《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11月1日施行。它主要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财产安全。本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都应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虚报、瞒报、漏报。同时荻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第五节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查治理暂行规定》,2008年2月1日起施行。

首先要明白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能及时整改排除的。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大,要停产停业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排除的隐患。

它要求单位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15日前和下一年1月31日前向安监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还要求单位负责人签字。对重大事故则要求及时报告,内容包括:

关于路桥施工安全相关问题的研究 篇6

【关键词】安全;相关问题;措施

我目前路桥施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路桥施工安全相关问题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加大,社会对路桥施工安全问题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路桥建设创造更大社会效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安全是效益的重要保证。路桥施工企业如何处理好效益与安全的关系,如何在保证路桥施工高质量、实现最大效益的前题下,确保安全,值得路桥施工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

1.现阶段路桥施工中存在的安全相关问题

1.1路桥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问题。近些年来路桥工程建设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其中约90%的安全事故是由人为要素造成的,很大程度上这种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力资源匮乏与安全生产管理意识的薄弱造成的,而更进一步追究的话则是现行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不健全所引发的。由于人力资源的匮乏,很多路桥施工企业在的安全生产管理存在力不从心的状况,即使企业想重视安全防护问题也会由于条件的限制而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导致人员配置也是极度的匮乏。因此目前路桥施工安全生产形势相当的严峻且责任重大,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环境下,很长一段时间的道路和桥梁建设公司更注重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大的扩展计划经济的体制环境下形成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做法,不能妥善处理近期利润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责任风险和利润之间的协调关系,也严重影响了路桥施工企业的实施效益安全管理制度及有关标准的落实。换句话说,很多企业不重视安全生产问题,只抓经济效益,利字当头。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必然很多直接抓生产的管理人员也不重视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众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的情况下,各个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必然影响企业对于安全方面的重视。另一方面,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管理人员认为在安全方面投入的资金越少那么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就会越大,岂不知事故发生后的损失将会更大,因此得不偿失。

1.2 路桥施工操作人员存在的安全问题。上文提到安全事故有约90%是由人的行为要素造成的,那么其中的人不仅仅包括管理人员还包括施工操作人员。施工操作人员是如何引发安全事故的呢?管理及操作人员自身的素质的高低对安全施工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建筑施工企业,如果拥有高素质的施工及操作人员,那么该企业的施工安全才会有保证。否则这个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就难于保证。操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较好的安全操作水平,就会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自觉抵制违章作业及冒险施工,那么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自然就会得到降低;反之,如果施工人员自己安全意识就极其薄弱,不懂得相应的安全知识,没有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就不能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

1.3 路桥施工用材方面的安全问题。既然安全事故有约90%是由人的行为要素造成的,那么还有10%是由于施工用材问题导致的。施工用材包括两类,一类是施工材料;另一类是施工器材。路桥施工器材导致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机器老化,不足以在承担作业酿发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则是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采用质量不过关的器材所引发。路桥施工材料不合格,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就会导致施工施工的发生。其实从根本上说由于用材产生的安全问题都可归结于人为原因。如果企业可以针对施工机器进行定期检测那么将不会出现老化问题,一旦出现老化机器则立即处理不再担任作业安全事故将不再发生;如果企业采购器械或施工材料时不再利字当头,高度重视质量问题,那么器材和施工材料的使用安全性将会提高。

1.4其他问题。就目前路桥施工现状而言,路桥施工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比如未能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很难开展工作,未能真正建立从施工企业一项目部一班组一施工人员逐级落实安全生产指标的体系,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

2.解决路桥施工安全相关问题的措施

我们已经知道了路桥建设中存在安全相关问题的诸多方面,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就应对症下药,从而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重视施工管理、操作人员的培训。人为因素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那么怎样进行人员培训以减少安全事故呢?保证施工的安全首先要考虑到人的因素,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施工安全涉及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他们是影响工程施工安全的决定因素。在工程实践中,由于个别管理者忽视安全和操作人员违章操作所引起的安全事故是屡见不鲜的。因此,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加强安全意识培训,让每个参与施工的人员意识到施工安全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其次,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只有一个项目的管理人员意识到了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才能充分把握全局;最重要的是加强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只有每个施工人员熟练准确的掌握了各种施工器材的使用才能将安全隐患消灭于无形。抓好施工器材及施工材料的质量问题。由于施工器材及材料所导致的安全问题也应该得到相应的人为控制,抓好施工器材和施工材料的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与两个方面,一是在采购中,二是在使用中。在采购时,首先一定要让专业人员去采购,要充分了解器材及材料的各个方面,不能只贪图价格便宜而忽视了质量问题,最终酿成惨剧;在施工过程中,对材料来源、材料质量、材料数量、供应计划、材料场堆放及储存条件等进行检查;按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法要求,组织各种材料进场,按总体平面布置堆放,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材料分别堆放,并准备好防雨覆盖设施;使原材料自始至终处于受控状态,并做到可追溯性,人力、材料和机械需求量不断变化,在配置施工资源时应力求均衡。要根据进度计划编制人力、材料、机械进场计划。

结束语

认真分析有关路桥施工安全的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路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应健全安全保障制度,为减少路桥施工安全问题做出有效的行动。社会各界也应该给与极高的关注,针对遇到的问题多提意见,多给建议,为确保路桥施工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户内用气安全相关措施 篇7

1 2011年燃气事故统计

根据有关方面统计的相关数据, 2011年共发生各类燃气事故514起, 主要有三大类 (户内燃气泄漏、户外管网泄漏和其他) , 其中户内燃气泄漏 (户内管道泄漏、胶管老化、鼠咬、做饭溢灭灶火、操作不当、忘关阀门等) 有263起, 占51.17%。

2 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对户内燃气泄漏所产生的事故进行分析, 主要有以下原因:

(1) 用户安全意识淡薄

有些用户安全意识淡薄, 比如使用质量低劣的燃具, 私接管道与燃具、封埋占压燃气管道以及不及时关阀、燃烧时没有监护等。

2011年2月8日晚7时许, 某市120指挥中心接报, 该市一处住宅内发现4男1女死亡。经鉴定:5人系煤气中毒死亡, 他们是附近理发店的老板和员工, 集体留在出租房过年。后经调查查明:事故原因是房东未通过燃气公司私自找不具备资质的安装工安装燃气热水器, 不仅安装位置不对, 而且还没有安装通风管道, 导致5人中毒身亡的悲剧。

(2) 从业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

由于这些年天然气的快速发展, 从业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相应需要, 从业人员未经系统培训即上岗。有的企业从成本考虑, 对从业人员也不进行系统的培训, 从而为事故的发生埋下后患。主要表现在施工不符合规范, 迁就用户的要求忽视安全;安检时责任心不够, 不仔细检查燃气设施, 未能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3) 胶管鼠咬与老化

2010年11月5日, 温州市区某小区一住户厨房内发生一起燃气爆炸事故, 造成1人受伤、2户建筑受损, 爆炸原因系老鼠咬破胶管引发燃气泄漏。通常用户家里所使用的燃气胶管为橡胶软管, 易被鼠咬, 用户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开启灶具开关就会产生爆炸、爆燃等事故。

使用燃气胶管的不安全因素还有: (1) 老化龟裂。一般情况下橡胶管最多使用2年就要更换, 但一些用户用了4~5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没有更换。 (2) 不耐高温。有些胶管紧贴着灶具底部, 高温会将胶管烫坏。 (3) 接头易漏气。若只将胶管套在管道上而没采用管卡进行固定, 燃气会从接头处泄漏, 严重情况下胶管会脱落造成严重后果。 (4) 用不符合要求的管材代替胶管。有些用户用不耐油的橡胶管、氧气管甚至塑料管代替胶管, 存在严重安全隐患[1~2]。

(4) 管道锈蚀泄漏

户内燃气管道一般为镀锌钢管或无缝钢管, 由于防腐层破损及厨房较大的湿度与酸度, 管道很容易腐蚀。尤其是一些早期施工的燃气管道, 穿地板套管安装不规范甚至没装套管, 使钢管出地板处很容易腐蚀穿孔而泄漏。甚至一些用户将燃气管道封埋在墙壁内, 天长日久也会出现腐蚀泄漏。

(5) 立管活接头易泄漏

采用镀锌钢管作为户内燃气立管时, 一般隔一层会安装一个活接头, 时间一长, 该处易产生燃气泄漏影响户内安全。

(6) 燃具没有安装熄火保护装置

部分燃气灶和燃气热水器没有安装熄火保护装置, 当燃气火焰由于自然因素熄灭时或者由于用户没有关好燃具阀门时, 会造成燃气泄漏, 遇到明火, 引起爆炸事故。

(7) 阀门超期服役

户内燃气阀门有表前阀门与表后阀门两种, 这两种阀门的使用寿命一般为5~10年, 特别是表后阀, 频繁开关, 特别容易磨损老化而泄漏。

3 采取相关措施

(1) 加强对用户的宣传教育

室内燃气事故不断发生,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用户安全意识薄弱。作为经营方的燃气公司应加大燃气安全宣传的力度, 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让更多的燃气客户了解和接受安全用气的知识。

1) 在用户点火时发放《安全用气指南》, 并进行安全用气口头宣传, 正确使用燃气设施设备指导;

2) 在小区内设置安全用气宣传点, 安排专门咨询员对客户的安全用气疑问进行解答, 并进行安全用气宣传资料发放等。

(2)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燃气行业监管部门和燃气企业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在培训的过程中结合相关案例, 使从业人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稍一疏忽也许就会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培训结束后应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3) 加大对用户燃气设施的巡检

根据《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的规定, 燃气公司应定期对居民的燃气设施进行检查维护,

消除安全隐患, 减少燃气事故发生的概率。在进行安全检查的同时宣传安全使用燃气的措施。

(4)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对于高端用户, 可采用不锈钢波纹管代替橡胶软管, 以解决被老鼠咬破和胶管老化的问题。户内立管也可采用薄壁不锈钢管代替镀锌钢管或无缝钢管, 以解决管道锈蚀和活接漏气问题。要求用户使用带有熄火保护装置的燃气器具, 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5) 强制更换超期服役的燃气设施

对于超期服役的燃气表、阀门等设施, 由燃气公司进行强制更换, 产生的费用由燃气公司与用户协商解决。

4 结语

安全用气不仅是燃气公司的重点工作, 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这项工作需要燃气公司与用户共同合作, 综合治理, 才能做到让用户用安全气。

参考文献

[1]虎继远, 刘中兰, 徐杰.燃气管道泄漏事故成因及防范对策[J].煤气与热力, 2009, 29 (11) :B23-B26.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及其相关技术 篇8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是在大规模网络中,对能够引起网络安全状态发生变化的安全要素进行获取、理解以及预测未来的趋势。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强调一种整体的状态趋势,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运用数据融合技术,通过对影响网络安全态势多种因素的融合,提供全面而宏观的网络安全状态映射,从而加强对网络的理解与控制,同时,它为网络风险评估提供支持,给出网络安全状态的评估及预测结果,从而为网络安全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

1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区别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与网络安全防护中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相比有一定的区别。首先在系统功能方面,IDS可以检测到网络中存在的攻击行为,包括异常检,从而保护网络安全;而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功能在于为网络管理员提供网络安全状况及统计分析数据,这其中既包括对攻击的检测,也包括对安全态势的预测,为网络管理员的决策提供依据。在数据来源方面,IDS通过预先安装在网络中的Agent来获取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相对单一;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则采用集成化的思想,融合网络上现有的IDS.Fire Wall,VDS(Virus Detection System),Netflow等工具提供的数据信息,对网络安全态势进行分析。在检测效率方面,IDS存在较高的误报率和漏报率,比如对于某些恶意端口扫描,入侵者只执行了一个扫描动作,但检测出扫描的端口均会产生报警,从而成倍地增加了误报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则通过对异构数据的融合挖掘处理,提供动态有效的网络态势报告。Salerno提出了通用的态势感知框架。Salerno和Tadda将SA参考模型应用到网络安全领域,对文献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做了更进一步的讨论,提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过程模型,该模型中使用信息采集模块对网络安全要素进行提取,对安全状态的感知和安全态势发展趋势的预测则使用多源融合和态势理解等功能模块。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渐进明晰的过程,普遍接受的是态势要素获取、态势理解、态势预测三层模型,其中包含着数据融合,态势评估,态势预测等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促成了动态高效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

2 数据挖掘技术

2.1 朴素贝叶斯分类模型

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是一种非常经典实用的分类算法,它的基本思想以贝叶斯定理为基础,在假定特征向量的各分量间相互独立的基础上,通过某对象的先验概率,由贝叶斯公式得出其后验概率,也即该对象属于某一类的概率,具有最大后验概率的类即为该对象所属的类。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将每个训练样本分解成一个n维特征向量X和决策类别变量C。设特征向量X(xl,x2…..xn)表示数据的n个属性的具体取值,类别变量C有m个不同取值C1,C2……,Cm,假定特征向量的各个分量间相对于决策变量是相对独立的,贝叶斯分类的任务就是将待分类的样本X归类到与其关联最紧密的类别C中去,即求:max P(C︱X)。

2.2 粗糙集分类模型

粗糙集理论是一种处理不精确、不确定和不完全数据的新的数学方法,在机器学习与知识发现、数据挖掘、决策与支持、专家系统、归纳推理、模式识别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的集合论认为,一个集合完全是由其中的元素所决定,一个元素要么完全属于这个集合,要么不属于,即它的隶属函数为 μx(x)∈{0,1};模糊集合对此进行了拓展,它给成员赋予了一个隶属度,即μx(x)∈[0,1],让成员可以以一定概率属于某一个集合,从而增加了处理模糊和不确定数据的能力,但是模糊隶属函数的确定往往具有人为因素,这给它的应用带来了不便;在粗糙集中,隶属关系不再是一个原始概念,不需要给元素指定一个隶属度,进而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2.3 决策树分类算法

决策树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分类算法。它是一种监督学习,即给定一堆样本,每个样本都有一组属性和一个类别,根据这些事先确定好的样本,通过学习,得到一个分类器,这个分类器能够对新出现的对象给出正确的分类。分类的本质就是一个map的过程。比较有名的是ID3、C4.5 算法。ID3 算法由Quinlan教授首先提出。该算法以信息论作为其属性选择的基础,以信息熵和信息增益为衡量标准,找出数据库中包含有最大信息量的数据属性,来对数据进行归纳分类。C4.5 算法,作为ID3 算法的改进,主要做了下几个要点改进:1熵增益这个指标天然地偏向于选择那些分支比较多的属性,这种偏向是需要克服的,因此在C4.5中用信息增益率来选择属性,也即用熵值的变化来代替熵值作为属性选择的标准;2在构造决策树过程中进行剪枝,从理论上讲,按照信息增益率训练得到的树是完全符合训练集特征的,能够进行百分之百准确的分类,但如果样本中包含错误,这些错误的数据也会被决策树100%地学习了,产生了过适应的现象,通过剪枝可以把这些错误的节点去掉;3对离散化数据也能处理;4能够对不完整的数据进行处理。

2.4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借鉴生物进化规律演化而来的随机化搜索方法,其本质是一种高效、并行、全局搜索的方法,为得到最优解,它能够自适应地控制搜索过程,在遗传迭代的过程中自动获取与积累有关的搜索空间知识。遗传算法以自然界“适者生存”为原则,为找到一个近似最优解的方案,逐代搜索潜在的解决方案。在遗传算法中的每一代,从自然遗传学中借鉴染色体交叉、变异的方法,产生新的个体,并根据问题域中各个体的适应度值进行个体选择。这个过程导致种群中个体的进化,使得得到的新个体比原来的个体更接近最优方案,就像自然界中的进化改造一样。

3 安全态势的评估技术

3.1 分层感知技术

分层感知多见于国内的研究。利用IDS的报警信息和网络各性能指标对网络安全进行定量评估,从系统、主机、服务3 个方面构建层次化量化评估模型。从上到下分为网络系统、主机、服务、攻击/漏洞4 个层次,采取“自下而上,先局部后整体”的评估策略。

3.2 综合威胁量化技术

综合威胁计算的方法多见于国外的研究。通过威胁分级,计算威胁值,目的在于使得计算出的威胁数值满足“越危险的网络实体,其威胁值越高”。比较有代表性的威胁分级是IBM公司的威胁等级划分,它将系统攻击分为6 个等级,每个等级代表这攻击者进入目标网络的深度,也代表着不同的危险程度。级别1 是以垃圾信息方式进行的,比较容易制止,包括拒绝服务攻击和邮件炸弹;级别2 和级别3 包括诸如本地用户获取到本不可以访问的文件的读写权限这类事件,在级别3,用户可以获取写访问权限(并由此过渡到级别4 环境);级别4 通常与外界能够访问内部文件相关,他们能做到的不只是核实特定文件是否存在,而且他们还能读这些文件;级别5 和级别6 的产生是由于那些绝不应该发生的事被允许发生了,这是致命的攻击,在这一阶段,远程用户可以读、写并执行文件,级别6 表示攻击者拥有了这台机器的根权限、超级用户或管理员许可权,也即攻击者具有对机器的全部控制权,此时攻击者在任何时刻都能够完全关闭甚至毁灭此网络。

4 安全态势预测方法

态势预测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中重要的技术之一。基于态势分析与评估结果,对网络安全状况进行预测,动态地展示网络安全状态,能够为网络管理员更好地呈现安全发展趋势,进而能及时对恶意行为采取更加有效的应对策略。常见的态势预测方法有神经网络预测、灰色理论、时间序列预测、马尔科夫预测。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四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王竹林等.校园网组建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Xu Ding Bang,Ning Peng.Alert correlation though trigger event and common resource[C]//Proceedings of the 20th Annual Computer Security Applications Conference.Washington,DC:11,1,1,Computer Society,2004.

[4]WANG LINGYL,S1NG11AL A,JAJODIAS.Measuring network se Curty using attack graphs attack graphs[C]//Proceedings of the 2007 ACM Workshop on Quality of Protection.New York:ACM Press,2007.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 篇9

一、食品安全的研究意义

1. 重要性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人类生长、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等等都离不开食品, 尤其是安全、卫生、营养的食品。现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日俱增,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已经逐渐衍伸为一个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食品安全是人民生活之根本、社会发展之前提、国家稳定之基础, 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可反映出该地区人们生活质量、社会发展水平及国家稳定管理的综合情况。因此, 一定要把好食品卫生安全观, 有效贯彻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法规。

2. 危害性

四点危害如下: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制约食品业可持续发展及影响我国外贸出口。食品危机是指因食品数量和质量对人群、组织、社会和国家产生的重大危害事件。食品危机发生原因有两个:一是不可知因素, 二是人为因素;食品危机有两种存在形态 (隐性、显性) 、三种性质种类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和四级危害程度 (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 , 同时兼有突发性、群体性、非线性、敏感性等特征。

二、食品安全的问题研究

1.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食品安全与民生息息相关。近年来,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且不断触碰大众的心理底线、挑战大众的敏感神经。在打好食品安全安全保“胃”战中,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是一决胜武器, 为保卫大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法理依据。加快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的出台, 食品安全的立法应多听取各方意见, 例如专家、职能部门、生产经营者以及广发群众等等;同时积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建议案, 建立预警平台, 通过风险评估更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 对有可能引发风险的问题进行及时提示。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一项基础性措施, 也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通过风险监测, 系统开展风险评估, 找到人体对各种食品中可能的有害因素或污染物的耐受量及有害因素的分布情况等等, 为最终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提供依据。

2. 加大对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

当下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期,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与食品企业为谋取一己私利而违规操作有莫大关系, 食品企业目光短浅, 只顾眼前利益, 对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弃之不顾。其实食品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 但要讲求方法得当, 坚持“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 坚持自律和生态伦理原则, 认真考虑消费者的切实需要, 以人为本, 从消费者出发。强化企业生产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 推进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的诚信制度建设, 建立企业失信举报机制, 完善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行为联合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处力度, 增强企业的诚信经营意识,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共享与公共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快速反应机制, 加强应急处置, 强化舆论监督的导向工作。

3. 深入完善检测与监督的工作

完善快速检测主要指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日常监督抽检, 专业检验检测机构对日常监督抽检过程中发现的食品问题做进一步检测, 出具检验数据和检测结果;风险检测与评估机构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设置并运行, 同时抓好配套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检测评估能力和标准体系建设, 监理检测资源与数据共享机制。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要加强日常监管, 强化基层监管队伍建设, 重点强化基层监管力量, 可在社区或行政村设立食品安全监督员、信息员, 区县和街道乡镇建立食品安全协调领导机制, 构建各方协调联动畅销机制。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 加强定期巡查和监督抽查, 重点抓好食品小企业小作坊、食品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等方面的监管。

4. 深化食品安全事件危机公关

回顾2013年, 发生了太多令人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广州大米铬超标、小肥羊用鼠肉冒充羊肉、金钱豹售卖人造鱼翅、周黑鸭大肠杆菌超标等等。然而如何打消广大群众对这些企业的担忧则考验食品企业的危机公关能力。第一, 食品危机没发生前, 就要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第二, 食品危机发生时, 由专家领导带队, 快速识别食品危机的存在形态、性质种类及危害程度, 并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 及时与大众进行交流沟通;最后, 食品危机结束后, 恢复被破坏的秩序, 对危机公关过程中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度的奖惩措施。危机公关要在“速度第一、权威证实、系统运行或系统工程、承担责任、真诚沟通”这五个原则下有序进行。

5. 强化源头与绿色物流的管理

我国肉菜类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为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 商务部从2010年其就已逐渐在全国50多个城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 屠宰场、批发市场、菜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都无所不包在其中。把控源头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除了肉菜流通追溯体系, 相管的配套措施也确保了食品安全流通环节万无一失, 例如建设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体制、开展“农超对接”等等。对流通领域进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同样重要, 然而, 流通领域情况较为复杂:规模小、个体经营多、流动性大、难以控制, 我国也缺乏对绿色物流的研究。因此, 当务之急是在直产直销中搭建起一条绿色通道, 为买卖双方架起一座桥梁, 由此可见, 绿色物流能够真正实现食品经过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到销售环节后的“农田到餐桌”。

参考文献

[1]朱明春:《食品安全发展的阶段性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中国行政管理, 2013 (02) .

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技术的探讨 篇10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防火墙,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

0 引言

近年来, 互联网已在我们工作生活中得以广泛的应用, 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断提升, 无论是人们的工作信息还是个人信息都会存储于互联网中, 所以保障这些信息的安全至关重要, 这也是当前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形势还较为严竣, 具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网络信息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所以需要我们对网络信息安全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来预防和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

1 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

1.1 网络信息泄漏和盗窃案件增多

近几年在网络快速发展过程中, 相关网络安全不断增加, 其中以信息泄露及账号盗窃案件为主要形式, 而且发生的也较为频繁, 另外个人信息泄露案件也时有发生。

1.2 计算机病毒较为猖獗

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 加快了计算机病毒的蔓延速度, 网络信息安全时刻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威胁。近年来, 利用计算机病毒来窃取网络用户账号、财产及个人信息的事件明有发生, 其以木马软件为其病毒的载体来窃取个人的信息及侵害用户的财产, 所带来的影响非常恶劣。

1.3 黑客攻击形式多样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黑客技术也得以不断的升级, 而黑客以网络信息作为其重点入侵对象, 严重威胁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 而且在当前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黑客攻击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 网络信息安全的形势十分严竣。

2 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分析

2.1 网络防火墙的技术

网络防火墙作为现在最为成熟的网络安全技术, 其在网络和计算机终端互联的过程中, 利用内部协议来对外界网络的访问进行确认和验证, 从而实现对计算机的保护。同时利用网络防火墙, 可以使用户在确定外界网络访问过程中对外界网络的连接类型进行了解, 从而有效的避免受到恶意攻击, 降低计算机病毒的入侵机率, 使用户的网络信息安全得到保障。

2.2 TPM技术

近期, 许多的网络信息研究专家都开始重点研究TPM技术, 这种技术能够有效抵抗对TPM平台的攻击。攻击者通常会避开许多重要TPM操作, 然后冒名作为TPM用户, 来实现攻击的目的, 也可以自称是TPM。利用研究此类方法, 用户可以还原被修改的TPM协议, 达到防止这些攻击的目的, 利用协议本身具有的修复技术使网络用户不受病毒的侵害。

2.3 网络信息加密技术

网络信息加密技术即是在信息发送端对信息进行加密, 将密码加入到信息中去, 而在信息接收端再利用密钥对信息进行解密和破译, 使信息得以还原。这种技术有效的防止了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安全性, 即使被盗后也无法对信息进行破译, 有效的确保了网络信息的安全, 在当前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4 人侵检测和网络监控技术

入侵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防范技术, 综合采用了统计技术、规则方法、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密码学、推理等技术和方法, 其作用是监控网络和计算机系统是否存在被入侵或滥用的征兆。根据采用的分析技术可以分为签名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签名分析法是用来监测对系统的已知弱点进行攻击的行为。人们从攻击模式中归纳出它的签名, 编写到Ds系统的代码里, 签名分析实际上是一种模板匹配操作。统计分析法是以统计学为理论基础, 以系统正常使用情况下观察到的动作模式为依据来辨别某个动作是否偏离了正常轨道。

2.5 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传输加密技术主要用来对传输中的数据流加密, 通常有线路加密和端对端加密两种。前者侧重在路线上而不考虑信源与信宿, 是对保密信息通过的各线路采用不同的加密密钥提供安全保护。后者则指信息由发送者通过专用的加密软件, 采用某种加密技术对所发送文件进行加密, 把明文加密成密文, 当这些信息到达目的地时, 由收件人运用相应的密钥进行解密, 使密文恢复成为可读数据明文。数据存储加密技术的目的是防止在存储环节上的数据失密, 可分为密文存储和存取控制两种。前者一般是通过加密法转换、附加密码、加密模块等方式对本地存储的文件进行加密和数字签名。后者则是对用户资格、权限加以审查和限制, 防止非法用户存取数据或合法用户越权存取数据。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主要是对介入信息的传送、存取、处理的人的身份和相关数据内容进行验证, 达到保密的要求, 一般包括口令、密钥、身份、数据等项的鉴别, 系统通过对比验证对象输入的特征值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参数, 实现对数据的安全保护。

2.6 数字签名技术

2.6.1一般数字签名

发送方A要给接收方B发送消息M。先使用单向散列函数形成信息摘要MD, 再进行签名。这样能确认信息的来源和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2.6.2 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和单向散列函数进行数字签名

此方法使用两个密钥 (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 分别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如果用公开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 只有用对应的私有密钥才能进行解密;如果用私有密钥对数据签名流程进行加密, 则只有用对应的公开密钥才能解密。这种方法使任何拥有发送方公开密钥的人都可以验证数字签名的正确性。由于发送方私有密钥的保密性, 使得接收方既可以根据验证结果来拒收该报文, 也能使其无法伪造报文签名及对报文进行修改。

2.6.3 用对称加密算法进行数字签名

此方法所用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通常是相同的。即使不同也可以很容易地由其中的任意一个推导出另一个。在此算法中, 加、解密双方所用的密钥都要保守秘密。由于计算速度快而广泛应用于对大量数据库文件的加密过程中, 如RD4和DES。

2.6.4 接收方不可抵赖数字签名

这种方法既可以防止发送方的抵赖, 也可以防止接收方的抵赖, 适合通信要求比较高的场合。但是这种方法加密和解密次数过多, 影响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2.6.5 基于时间戳的数字签名

该方法引入时间戳的概念, 减少了数据加密和解密的次数, 也减少了确认信息加密和解密的时间, 并且在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发送方、接收方都不可抵赖的情况下提高了数据加密、解密和传输的效率, 更适合数据传输要求较高的场合。

3 结束语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提升, 网络信息安全受到的威胁也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更需要不断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工作, 加快推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 确保网络信息安全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在当前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网络依赖性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 网络信息量不断增加, 这些网络信息的安全防护更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加以保护, 确保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为网络用户创造一个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 加快推动网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孝青.盛志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发展与防火墙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 (25) .

[2]段保护.王键.数字签名技术的新探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 31 (4) .

食品安全检验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食品安全 检验 法律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4-0044-0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概念,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需满足该食品在营养方面的要求,无毒无害,不可对食用者造成任何危害。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及商品经济的快速扩张,市场上的食品种类日益繁多,食品添加剂和工业胶等食品化工原料广泛被应用到食品生产、储存和运输环节中,使得食品的安全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食品进行安全方面的把关显得越来越重要。在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其提供了依据和保障,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尽快完善。

1 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检验制度现状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相关的法律约20部,相关的行政法规约40余部,此外还有相关的规章制度150多部,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检验制度基本可以满足一般情况下食品在生产、运输、存储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及政府监管方面的需求。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相互完善,构成了我国食品安全检验在法律方面的基础框架,为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切实的依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我国食品安全的顺利发展。

2 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检验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关于食品安全在检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很多因素都制约着相关制度的顺利实施。归结起来,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制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立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职责不明

负责对各类食品进行安全检验检测的各种机构作为食品安全工作中的主体,主要职能为对各类需要检测的食品进行验收和检测。虽然,我国有关食品检测的机构很多,资源比较丰富,但是,这些资源分散于好几个不同的部分,这就直接增加了实际检测过程中的协调难度。同时,有关食品检验检测的法律法规中,对于此类检验机构的职责划定比较松散,责任分工容易混淆,严重阻碍了食品检验工作的顺利发展,影响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公信力。

2.2 食品安全方面的标准同检验操作不相匹配

由于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低,食品行业风险评估和抵御能力不够,食品检验标准制定条件不足,限制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实施。一方面,我国现存的食品安全类标准很多,很多地方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在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标准的制定速度跟不上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国食品检测安全方面的标准在更新速度方面比较欠缺,同国际上关于食品检测的安全标准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不能很好的匹配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

2.3 相关部门的食品检验工作不够积极

虽然,在我国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各级食品检测管理部门在检测周期和范围都有相应的规定,要对职责范围内的各类食品进行从原料加工、具体生产到销售和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测,但是,实际上,很多的检测工作却是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进行的,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风险预防能力。据报道,我国经过工商注册的乳品企业约有1600家,很多都进行婴幼儿奶粉的生产和销售,然而,只是在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之后,才出现了相关信息的公示。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滞后性。

3 我国有关食品安全检验相关制度的法律根源分析

在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检验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尚不能很好的运用在食品检验的实际操作中,其中有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政治制度方面的影响,还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也不排除相关法律方面的各种因素。本文我们单对法律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3.1 有关食品安全检验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想要使得食品安全检验的过程顺利的实现,必须首先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此,才能使得食品安全检验的所有过程有法可依。我国制定了《食品安全法》,但由于实施的比较晚,尚未使得各种检验机构在检验过程中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一些检验过程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而一些检验过程却受到几种不同的法律法规体系的重复约束。而且,现存的食品检验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能够在食品安全检验的细节中提供参考,导致相关食品检验的法律体系缺乏可操作性。

3.2 拥有食品安全检验权力的各种机构独立执法,食品检验流程有待优化

在我国,有关食品安全检验的工作可以涉及到很多不同的部门,这些部门都具备各自执法的权利,如质量监督管理局的食品检验所、农牧部门的相关检验单位、卫生部门的相关检验单位等,这些部门在对相关食品进行检验时在工作流程上并没有相互之间的联系和配合,各自执法,很容易使得有限的资源被浪费。而且,这些部门之间并没有统一的检验标准,使得对同类食品进行检验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4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检验制度的建议

食品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乎所有人的健康,同食品相关企业和部门的利益直接挂钩,甚至,还会影响到我国食品的出口,进而影响到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因此,必须保证我国的食品在安全方面符合要求,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检验制度和体系。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nlc202309031158

4.1 必须完善我国在食品安全检验方面的立法程序并统一现有的各项检验标准

食品安全相关检验法律是相关部门在进行食品安全检验时的依据和前提,是所有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因此,立法部门应加快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进程,整合和协调现有不同部门的不同法律依据和标准,形成一整套统一的检验标准,同时,应根据检验部门的实时情况对检验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4.2 建立食品检验信息共享平台

如果能够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使得食品检验相关的部门、机构和个人都能参与进来,让食品安全检验的流程和结果透明化,将有助于食品检验工作的良性开展,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食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相关部门可以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这样一个信息公开的平台,统一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和公布。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杜绝互相推诿和重复检验等现象的发生,加快我国食品检验工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4.3 增加食品检验方面的财政投入,改善相应的食品检验条件

我国的食品检验工作基本是靠财政投入来支撑的,同很多国家相比,我国在食品检验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食品检验工作的顺利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当为检验检测机构提供食品检验相关的充足的财政支援。同时,应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的技术,引进先进的检验设备,积极改善我国食品检验领域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现状。另外,可以设立食品检验方面的专项基金,这样就可以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保障。

5 结语

本文结合我国食品检验领域的实际情况,主要对对食品安全检验在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食品检验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和完善食品检验相关法律体系、适当加大在食品检验方面的财政支持、改善食品检验机构的检验条件等一系列建议,希望能为我国食品检验事业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有为.对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17).

[2]孔英戈.德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启示[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2(05).

[3]王京歌.浅议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规制问题[J].行政与法,2011(12).

[4]梁琰琰.食品安全检验制度与抽签模式[J].研究生法学,2011(05).

[5]罗云波,陈思,吴广枫.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和启示[J].行政管理改革,2011(07).

[6]刘佳杰.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建设及其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1(06).

[7]胡超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与支撑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2.

[8]吴冬琴.论我国食品安全制度的完善[D].华中科技大学,2012.

[9]李越.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之完善[D].吉林大学,2011.

企业WIFI安全问题及相关建议 篇12

1 WIFI的优势

1.1 WIFI的覆盖范围较广

WIFI的覆盖半径最大为300米, 基本能满足一般的办公环境使用需求。

1.2 速度快, 可靠性高

IEEE802.11b最高带宽为l1Mbps, 而且带宽可随着信号强弱自动调整, 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得以保障。

1.3 方便组网

WIFI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无需布线, 基本不受场地的限制, 具有很方便的移动性, 方便企业用户移动办公。而且可以在已有的有线网络基础上, 根据成熟的方案架设WIFI网络, 覆盖整个办公区域。

1.4 WIFI对人体无危害

根据IEEE802.1lb的规定, WIFI的发射功率不得超过100毫瓦, 实测发射功率约60毫瓦左右, 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安全的。

2 WIFI存在的安全问题

2.1 WIFI钓鱼

WIFI钓鱼是指黑客架设一个恶意WIFI热点引诱受害者连接的手段, 当用户将设备连接到恶意的WIFI热点后, 就有可能被钓鱼者窃取信息。更有甚者, 如果此时用户的网络通信涉及到了账号、密码等重要资金数据时, 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这种行为带来的危害非常大。首先, 企业尤其是银行网点, 如果客户前来办理业务却遭遇WIFI钓鱼, 造成经济损失, 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其次, 如果不法分子诱使企业员工登录其事先建立的WIFI网络, 从而对企业的办公用机进行攻击, 不仅会使企业面临泄密的风险, 也会增大感染病毒的风险。

2.2 被窃听

嗅探攻击的技术已经活跃了十几年的时间, 傻瓜化的嗅探软件甚至早已出现在手机应用平台中。窃听者并不需要精通多么高深的黑客技术, 他可能就是躲在附近上网的一个普通人, 正在借助自动化的手机黑客软件进行一次悄无声息的窥探。窃听者通过监听和分析企业员工的通信信息, 从而获取企业的商业机密, 会对企业的运营造成风险。

2.3 未经授权用户盗用

首先, 相对于有线网络, 在WIFI网络环境下未经授权的用户通过监听等方式得到网络中正常用户的MAC地址更加容易, 使用盗用的MAC地址就可以伪装成正常用户从而盗用WIFI网络;其次, 非法用户通过使用工具等方式破解密码, 也可以强行使用企业办公WIFI网络。

未经授权用户盗用网络资源, 不但挤占宝贵的网络带宽, 影响企业员工正常工作, 也会增加网络成本, 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且, 未经授权的用户没有受到相关法律或者公司条款的约束, 可能会出现法律纠纷, 给企业的网络安全和经营工作造成很大的风险。

2.4 被入侵

WIFI网络很容易成为入侵有线网络的起点。基本上企业的WIFI网络都和有线网存在连接, 或者本就是有线网络的一个扩展, 而且大部分企业的防火墙都是部署在WIFI网络的前面。一旦入侵者进入WIFI网络, 就可有绕开相关的安全软硬件, 直接面对企业的有线网络, 甚至入侵到企业的重要业务服务器, WIFI网络的脆弱点就成为企业网络安全最大的一个短板。

3 加强WIFI安全性的措施

3.1 加强安全宣传与管理

首先, 在企业对外服务的地方要张贴告示, 明确说明提供给客户的公共WIFI的SSID, 并提示相关风险, 提醒客户其余的WIFI并非本企业提供, 谨防钓鱼WIFI;在企业内部发布邮件或者文件告知提供给员工的WIFI的SSID, 并禁止访问名单之外的WIFI。

其次, 企业内部还需要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无线网络安全使用规定等制度,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加强安全保密教育, 使员工安全用网, 对不同级别的用户可以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通过代理服务器上安装的局域网监控软件, 追踪可疑目标;禁止员工私自安装AP尤其是在使用有线网络的机器上架设WIFI热点;配置设备检查非法进入单位的2.4G电磁波发生器, 防止被干扰和攻击。

3.2 关闭SSID广播信息并进行区域划分

首先, 企业可以把SSID的广播功能关闭, 使非企业员工无法接收到企业WIFI所发射的信号, 而企业员工则采用企业网管事先分配的SSID接入企业的WIFI网络。如果恶意用户没有直接发现企业WIFI网络的能力, 对于企业的网络安全就多了一层保障。

其次, 企业可以划分SSID的区域并对用户群体的权限进行分组, 就算恶意用户发现了企业的WIFI网络, 也不能进入所有区域, 以此将风险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3.3 做好安全保密措施

3.3.1 使用WPA2加密

WPA2是WPA的升级版, 现在新型的网卡、AP都支持WPA2加密, WPA2使用CCMP取代了WPA的MIC、用AES取代了WPA的TKIP。WPA2采用了更为安全的算法, 更能保障企业的WIFI网络安全。

3.3.2 浏览器使用HTTPS协议

企业员工接触到工作机密或者敏感信息时, 浏览器要使用HTTPS协议访问网站, 对信息进行加密。

3.3.3 合理设置AP的功率并使用定向天线

采用专用的发射天线定向覆盖需要连接网络的范围, 尽可能减少信号的暴露。在不影响WIFI网络覆盖需求的基本条件内, 企业应降低WIFI接入点的功率, 减小其覆盖范围和距离, 使非法用户难以接触到企业的WIFI网络。在涉密场所及其周围20米内, 不要设置WIFI热点。

3.3.4 加强WIFI设备口令的管理

对于AP、无线路由器等WIFI设备, 设置的口令要有一定强度, 比如八位以上的数字加字符组成, 并且要定期更改口令。

3.4 加强访问管理

关闭无线路由器或者WIFI接入点的DHCP功能, 不要自动给介入WIFI网络的客户端分配IP地址。修改默认网关, 避免被非法用户轻易猜到。建立允许访问的MAC地址表, 并将其与网管分配的IP地址进行绑定过滤, 不允许列表外的设备访问企业内部WIFI网络。

3.5 加强软硬件防护

在企业计算机上安装具有防病毒等功能的安全软件, 及时处理木马病毒等安全威胁。在WIFI网络的入口处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 防止非法入侵和非法访问。有条件的情况下, 在有线网络和WIFI网络的连接处也要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 避免非法用户通过进入WIFI网络而轻易的入侵有线网络。

摘要: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 企业WIFI技术已经普及开来, 但现阶段使用的相关设备和技术普遍存在一些安全问题, 给企业及其用户带来了信息、资金等方面的风险。基于此, 梳理了企业WIFI存在的安全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上一篇:森林改造下一篇:化学教学的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