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题

2024-05-29

相关问题(精选12篇)

相关问题 篇1

根据《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简称为《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中的规定:凡在科学研究管理和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材料,均属科研档案。这直接界定了高校科研档案的范畴,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材料出现,需要对其进行认真归档和保存,尤其是在科研工作重要的今天,科研档案的重要作用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者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高校的竞争力,但与此同时,根据相关调查我们发现,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归档工作的质量上,由于种种原因,科研档案经常遭遇归档不及时、材料不够完整等问题,这对于档案工作的发展和未来高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阻碍作用,所以在从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在协调好工作的前提下,各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项档案管理制度,提高科研档案质量,从而更好地完成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

一、高校科研档案归档存在的问题

科研档案作为高校档案的重要门类,其单独设类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完全改变了将各类文书文件以及科研文件共同收集和处理的方式,针对科研工作的各个阶段对档案收集的各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根据对一些高校档案馆的调查,仅有少量的上级传达的科研工作方面的文件进行了归档处理,而在科研工作中形成的管理性文件却很少进行归档,如科研成果文件、研究经费文件等。这对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更难以对科研档案进行详细的开发和利用。而具体来说,科研档案的安全隐患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许多档案部门的兼职档案员工作过于繁忙,不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归档工作,档案工作的进行缺乏规范化。第二,由于工作人员的调动,科研档案有随意销毁的可能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档案工作的质量。第三,科研部门未设置足够的安全设施对相关档案进行保护。在档案管理过程当中,所收集的档案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残缺不全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说,许多科研项目材料不齐,如只有立项批文,缺少立项合同,这与许多科研人员故意隐藏科研档案的行为有着直接关系,这种低质量的科研档案会严重影响科研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对高校科研项目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科研档案归档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各级领导未能足够重视科研档案的集中管理问题,只是在工作当中希望方便自己部门的工作,没有考虑到科研档案的利用问题,更未能及时将科研档案集中统一到学校档案馆当中进行合理管理,造成科研档案归档工作进行得不够顺利,且档案利用效率低,未能起到为高校科研工作服务的作用。

1.科研人员未能恰当认识知识产权问题。科研人员没有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对自身档案的保护意识较强,绝大多数科研人员不愿意将自身科研项目的核心档案资料交给相关管理部门。他们将这些资料看做自身的财产,需要保护其私有性,甚至怕学校档案馆泄露其资料,影响科研成果的竞争力,尤其是在职称、奖励等因素的驱动下,更加不愿泄露自己的核心研究材料。但我们应该看出,在现今的科研体制下,高校的研究经费来源于国家的拨款,因此,任何高校都没有能力来承担某一创新性科研项目;而与此同时,在从事任何科研项目时,学校科研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必须以单位名义进行科研,因此,科研的技术核心资料不属于项目的主持人科研人员,不是科研人员的私人财产,它同时属于学校和国家的。因此,这些科研成果档案需要根据要求归入学校档案馆。

2. 学校综合档案馆没有实行正确有效的科研档案归档问题宣传策略。面对科研档案呈现空白的现状,高校的档案管理部门,尤其是学校综合档案馆未能针对问题深入基层进行相应的调查工作,找出事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尤其是未能针对学校科研工作的特点,进行科研档案问题的宣传工作,更没有深入到科研工作一线,对建档工作进行指导,尤其由于档案员自身的素质问题, 他们在工作中往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认识到科研档案集中管理的重要性,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对科研档案不归档的现状不予理睬,没有采取有效措施。

3.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根据《档案馆(室)业务文件汇编》的规定: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文件归档,各课题组直接向档案部门归档。研究课题在鉴定验收后两个月内归档。虽然许多制度都明确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但大量档案员对这些规定置若罔闻,甚至在工作中,未能明确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的四同步管理模式,这使档案管理工作很难开展下去。

4.发包单位的问题及其他因素。科研项目的发包单位对项目成果有兴趣,忽略了对项目完成后科研档案的收集工作,造成科研人员可以以各种理由(如涉及机密等)拒绝上交科研档案;而与此同时,另一个客观原因,是科研档案材料的性质所造成的,由于科研项目一般持续时间教材,所以,整理科研档案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尤其许多科研材料,需要跨年度才能完成,呈现出了明显的衔接性特点,就容易造成科研档案材料割裂的现象。

三、高校科研档案归档的相关对策

对于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档案集中管理模式是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根本趋势和基本要求,因此,针对这一特征,高校科研档案归档工作应依照以下模式进行。

第一,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问题,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的进行和开展。因此,转变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帮其树立正确的档案效益意识和价值意识,这是首要进行的。第二,需要专职档案人员扩大档案的宣传力度,向有关部门领导宣传《档案法》,帮助领导和个人树立正确的档案意识,使其在工作当中认识到科研档案在高校发展当中的重要性,引起他们对科研档案集中归档的高度重视。 第三,提高学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科研档案和相关科研资料不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同时也是属于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在进行科研工作的过程当中,科研人员需要认真收集相关资料,配合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不以任何理由拒绝交出科研档案和相关资料。在对科研档案进行归档的过程当中,需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办法,如“集中统一管理制度”“归档制度”“归档分工制度”、“课题负责人立卷归档责任制”等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而与此同时,在工作当中,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和高校档案馆需要对科研档案归档问题进行定时检查,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法。对科研档案的归档问题,档案馆可以以年为单位进行检查,如果科研项目未经档案部分验收,科研管理部门可以不予承认,从而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在《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法》 中,归档范围相对单一,并且严重偏向于自然科学。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归档范围应该在包含科研管理综合材料和科研项目材料的基础上,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1)科研成果材料:如教师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科研获奖证书等。 (2)学术交流材料:学术报告、学术会议、专题讲座和访学经历等等。 (3)大学生科技活动材料:大学生科技活动材料也属于科研档案的范畴当中,包含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材料,科技比赛的获奖项目,档案管理部门许多根据课题门类,对这些资料设置归档计划,针对周期短课题,研究任务结束后,就要及时一次性归档处理,而周期长的课题,要根据阶段进行归档。

一般情况下,结束科研项目后,项目负责人就需要整理好相关材料并进行归档,尤其是在上报成果、申报奖励时,科技成果专家审核委员需要对项目成果的真实性和创新性进行考证。而在这一步骤当中,档案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也应该参与到评价当中,对相关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考核。申报项目获奖后,其相关的获奖材料也应及时归档。高校对达到规定的获奖项目进行表彰奖励时,需要结合高校档案管理部门所提供的相关材料才能进行。首先,不管是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还是兼职管理人员都需要有一定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树立责任心和工作进取心的基础上,更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办公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其次, 档案人员要积极进行工作,主动深入到各个部门,而在科研档案进入档案部门后,要及时查看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若发现残缺档案,要及时反馈,要以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地收集国家科技资料,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据为己有,要运用科研档案归档一定的规章制度。第三,科研档案人员要树立好服务意识,热情为高校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为提高高校的学术能力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莉.高校科研档案收集工作之我见[J].档案时空,2008(2).

[2]陈玉英.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新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30(3).

[3]赵凤月.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主要环节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杨清英.对地方高等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6(3).

相关问题 篇2

很多企业和劳务公司谈判的时候都认为,劳动关系在劳务公司,工资应该由劳务公司支付。然而,工资由劳务公司代发之后,出现了另外两个棘手问题:第一,万一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的劳务公司卷款潜逃怎么办?第二,工资被劳务公司克扣怎么办?目前,大多数企业提出,要求劳务公司押一定的押金在企业,以防万一。外,新法规定,被派遣劳动者在劳务派遣单位签署的两年以上固定期限合同期内如果没有工作,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然而,这项规定的执行极难,因为劳务公司派遣劳务挣的就是每人每月几十元的管理费,这笔费用远远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例如,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刘奇兰今年10月中旬在一次劳务派遣工作会议上就说,江西省人力资源公司目前每人一次收三年的管理费,也不够支付一人一个月的当地最低工资。

2、问:我进公司的时候,公司没有与我直接签订劳动合同,而是委托了另一家劳务公司与我签订合同,每月付给劳务公司管理费,等于我公司向劳务公司借用人员的意思(我们几个财务部的同事都是如此,但销售和维修都是我公司的正式员工),现在有很多问题,例如公司只帮我们买了社保,没有买公积金,带薪年假也只有五天(按广东省规定超过五年应该有七天),每年也没有例行的体检,像类似问题我咨询过劳务公司,他们就推给我公司,说是我公司不给我们这些福利的,他们也没办法,我想问问像这种情况哪一方应该负责?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是否违反劳动法? 答:劳务派遣后,出现薪酬福利待遇方面的问题,只能找劳务公司。

因为派遣人员的劳动关系、工资发放、社会保险等均由劳务公司负责。说直白些,您现在工作的公司实际上是在花钱从劳务公司购买劳动力,至于“劳动力是否依法享受各种待遇”的问题没有法律义务。

现行《劳动法》中对于公积金、年假天数没有明确规定。如果不缴住房公积金、不足额休假的情况,违反了您所在地区的行政法规,可以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诉,“被告方”应该是劳务公司。

3、问:劳务公司与用工单位结算开票问题(实务问题)?

劳务公司输送职工给用工单位。劳务公司有劳务的营业执照。劳务公司,用工单位,职工三方签订劳务协议。用工单位把工资(包括公司和个人需缴的社保,住房公积金,个人需缴的个税)打给劳务公司,并再向劳务公司支付管理费用。劳务公司按照用工单位支付的社保,住房公积金,个税办理缴纳社保,住房公积金,缴纳个税,剩下的工资都支付与职工。

问劳务公司需要怎样与用工单位开票结算。下面哪种操作正确啊,还是有其它更合理的操作?

第1种操作,劳务公司仅就所收管理费开张服务发票给用工单位,代收的工资仅开张收据给用工单位。这样帐务处理:代收的工资都作其它应付款,将所收管理费确认为营业收入,按照所收管理费用计算缴纳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

第2种操作,劳务公司按照管理费用,代收工资一起开服务发票给用工单位,帐务处理:按照开票的金额(含工资,管理费)确认收入,缴纳出去的社保,住房公积金,个税,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工资作为营业成本确认,营业税等税还是按照管理费计算缴纳。

答:

1、税务处理。开票方面,按照用工单位向劳务公司支付的全部款项开具发票,发票使用“服务业发票”。纳税申报方面,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规定,劳务公司接受用工单位的委托,为其安排劳动力,凡用工单位将其应支付给劳动力的工资和为劳动力上交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下同)以及住房公积金统一交给劳务公司代为发放或办理的,以劳务公司从用工单位收取的全部价款减去代收转付给劳动力的工资和为劳动力办理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另外,劳务公司也应作为扣缴义务人,代申报扣缴个人所得税。

2、账务处理方面。建议如下:收入按照收到的全部款项(即开票额)为收入,成本为代用工单位支付的工资、社保等,而劳务公司内部的各种费用,包括支付公司员工的工资,按照管理费用或经营费用列支。

这样做,税务申报合法,而开票金额与损益表的收入额也能对应,财务 处理上清晰,用人单位也能接受(如只按管理费开票,用人单位岂不是亏大了?)。

4、劳务公司是干什么的?

1、什么是出国劳务 出国劳务, 亦称劳务出口, 是指劳务出口国(输出国)向劳务进口国(输入国)提供劳动力 或者服务, 以谋取经济利益, 获得外汇收入。劳务出口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劳务贸易。

2、出国劳务包括哪些内容

出国劳务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 主要有建筑工程、交通运输、专业技术、电脑电信、保险、银行、旅行游览、租赁、广告咨询、餐饮酒店等的管理与服务。

3、出国劳务包括哪些人员

出国劳务包括的人员没有统一的规定范围, 只要劳务输入国需要, 且劳务输出国拥有的劳力和服务都可以包括在出国劳务的行列中。以我省为例,近年来输出的人员主要有: 建筑工人、工程技术人员、海员、炊事人员、医务人员、文学工作者、农业种植、手工艺工作者、工艺美术人员、外贸工作者、翻译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从事家务劳动的保姆等。

3、我国的劳务出口都有哪些组织形式

近年来我国的劳务出口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一是国家政府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根据与外国政府签订的协议安排劳务出口;二是有关公司、企业等根据与外国公司或企业签订的劳务合同派遣劳务出口;三是具备劳务出口条件的个人通过国外的亲友等联系的劳务出口。

4、海外劳务市场需要哪些方面的劳务

近年来, 海外劳务市场需要的劳务主要有:(1)劳动密集型:也就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一般性劳动, 如建筑工人、石油工人、矿山工人、农业工人、园林工人、清洁工人等以消耗体力为主的劳务;(2)技术密集型:也就是以技术技艺为主的劳动, 如规划设计人员、设备安装人员、高级厨师、工程技术人员、园艺工艺人员等以自身技术为主的劳务;(3)知识密集型:也就是以专业知识为主的劳动、如专家教授、高级管理人员、高级研究人员等以消耗脑力为主的劳务。

5、目前世界上有哪些劳务输入国

劳务输入国主要以发达国家为多, 如美国、德国、法国、瑞士、加拿大、俄罗斯、新加 坡、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 如伊朗、伊拉克、巴西、阿根廷等。

6、目前世界上有哪些劳务输出国

目前世界上的劳务输出国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如亚洲的巴基斯坦、印度、菲律宾、中国等, 非洲的埃及及拉美的墨西哥等每年都有几十万, 甚至几百万人在海外从事劳务出口。

7、个人应通过哪些途径申办劳务出口 中国公民申办劳务出口一般应通过以下途径:(1)通过专门从事劳务出口的国内企业公司办理申请登记、培训和派遣;(2)通过所在地或所在单位的劳动人事部门办理;(3)通过个人在海外的亲友办理。

8、申请劳务出口的个人应具备哪些条件 国公民申请劳务出口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专业技术工作要适合海外, 专业不对口, 技术不熟练者是不可能符合要求的;二是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遵守前往国的法律和劳动纪律;三是要有健康的身体,能够适应前往国的气候条件和劳动环境;四是要有必要的语言能力, 尤其是直接和外方打交道的外语水平, 但一般集体从事劳务者可不必强调外语能力。

9、为什么劳务出口一定要签订劳务合同

劳务合同是确立雇主和劳务人员相互间法律关系、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职责的重要文件,是受到法律保证的。一旦双方签订劳务合同后开始生效, 双方都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条款办事。如发生纠纷, 双方都要根据签订的合同条款解决。如果不签订书面劳务合同, 一旦发生纠纷, 不但很难处理, 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10、劳务出口合同都包括哪些内容

劳务出口合同除具备一般经济合同的序文、条款和结尾三个部分外, 还必须包括以下内容:(1)劳务名称;(2)双方职责;(3)工资待遇;(4)生活条件;(5)劳动保证;(6)人身保险;(7)卫生保健;(8)工作时间;(9)休假时间;(10)合同期限等。

11、劳务人员的待遇包括哪些内容

出国劳务人的待遇一般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工资待遇(包括基本工资、加班工资、法定和公休假日工资、增加和减发工资规定等);(2)劳动保证和保险待遇(保括劳动保证措施、卫生保健制度、医疗保险办法、劳保用品标准、工伤事故责任、人身意外保险等);(3)生活待遇(包括住宿标准、伙食标准、交通工具等级等);(4)工作与休假待遇(包括工作时间、休息时间、休假期限、轮班规定等);(5)其他待遇(如家属探亲待遇、培训待遇等)。

12、通过劳务公司出口劳务是否应签订劳务代理合同 个人通过劳务公司的招聘等而参加劳务出口, 也应和该公司签订劳务代理合同或其他有关合同, 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职责等。

13、怎样获得劳务出口聘书 拟劳务出口的个人获得适合本人条件的劳务出口信息后, 可通过他人, 也可亲自向国外有关方面索取聘用通知书。一般作法是:首先将个人的详细资料(本人的基本情况、简历、专 业技术证书、健康证书等)递交对方, 然后等待对方审核批准后发给聘书。

14、个人申办劳务出口的程序有哪些 申请人以个人名义出国劳务者, 其申请程序是:(1)获得有关适合本人条件的劳务信息;(2)将本人的相关资料递交劳务进口方; 这些资料一般包括:本人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国籍、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地址、电话等)和专业技术证件(学历证书、职称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等)的复印件等。(3)劳务进口方发出聘书;(4)与劳务进口方签订劳务合同;(5)到公证机关对有关证件进行公证;(6)到公安机关申领护照和出境登记卡;(7)到卫生检疫部门办理健康证明书;(8)到有关驻华使(领)馆申办签证。

5、问:为什么现在国企都会设立劳务公司呢?

答:这是现在国有企业规避劳动法和安全生产法的两种“查边球”式的举动,使用劳务公司,可以将员工的原有福利待遇降到最低而不会引起劳动差别的争议,更免于受劳动法制约。二是当出现事故需要追究责任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责任推给出事的员工,而这些员工作为劳务,不算本单位正式编制成员,本公司的责任就大大减轻,甚至被推诿得一干二净,这不叫违规,叫做规避法律。至于同工同酬,既然企业要这样做,目的就是拒绝同工同酬而又不被法律追究

6、问:劳务公司所需要的正规手续(资质文件等)

答:(1)、劳务许可证(由劳动局发布的()2)、工商营业执照(正、副)本(3)、组织机构代码证(正、副)本(4)、国税、地税登记证(正、副)本(5)、公章、财务专用章、法人私章各一枚(6)、验资报告(企业留低)(7)、公司章程一份

7、问:在成都怎样注册建设劳务公司?

答:1.最低注册资本要求:500万元;

2.注册资金比例:最低注册比例为10%和90%;

一.公司查名所需材料如下:

①法定代表人、股东身份证复印件或者法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 ②注册资本金额及各股东投资比例; ③公司名称字号五个以上; ④公司主要经营范围;

二.流程:

查名→验资→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含刻章)→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办理税务登记证。

三.时间: ①查名:三个工作日; ②验资:三个工作日;③营业执照:五个工作日; ④组织机构代码证:一个工作日; ⑤税务登记:三个工作日

[代理注册劳务输出公司完成所得证照]

所得证照清单: 1.营业执照正副本; 2.电子营业执照U盘;3.私营企业协会证书;4.组织机构代码证正、副本; 5.代码IC卡; 6.税务证(国、地)正、副本; 7.公司章、财务专用章、法人章各一枚; [代理注册劳务输出公司收费标准] 各项收费列表:

名称查询费-----------------------80元

营业执照费-----------------------10元

工商注册费-----------------------400元

工商信息卡-----------------------280元

公告费---------------------------320元

刻章费---------------------------150元

代码费---------------------------183元

税务登记证(国 地)---------------280元

注:以上为工商税务登记注册政府规费,费用实报实销。代理费待双方具体商定。

[首次购买发票及相关事项] 1.小规模纳税人:

需要材料:公章、法人章、发票专用章、税务登记证、法人身份证原件;法人1寸相片2张;委托他人购买须带法人签字的委托书及法人、委托人身份证原件。一般情况法人应到场。

2.一般纳税人(增票):

需要材料:法人、财务必须亲自到场;法人身份证原件;财务会计上岗证原件及复印件;法人和财务1寸相片各2张;公章、法人章、发票专用章、帐户章;税务登记证原件及复印件;已建立的帐本、帐册、经营地房产证明原件及复印件或租房协议原件及复印件。

[开立银行基本帐户]

研发费用相关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处理;税务处理

据统计,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为0.76%,高新技术企业平均为2%;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说明,整体上我国企业研发机构少,研发投入强度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国家为了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研发费用,陆续出台多项关于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按 15%计征以及政府拨款资助企业科技研发项目等扶持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的奖励政策,对引导和促进企业增大研发投入极为有利。

在实务操作中,研发费用的核算涉及多个业务部门,而相关会计准则和财税政策实施时间不长,核算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以至于影响了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本文归纳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研发费用的构成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重要一项是考察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中对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构成项目作了详细的规范,包括直接研究开发活动和可以计入的间接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1、在职研发人员的全年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及相关支出等,但不包括研究开发人员开支的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其他职工薪酬。在研发活动中,如果辅助人员同时为多个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辅助服务,那么需要采用合适的比例对其人工费用进行合理分摊。

2、企业为实施研究开发项目进行必要的科学实验而购买的原材料,实验过程中所耗用的化学药品、实验动物发生的直接支出等。

3、为执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的折旧费用,也包括研发设施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研发设施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修理费用支出,如果不符合资本化条件,也可能在进行所得税处理时直接自纳税年度当期一次性扣除。实际工作中,企业为进行再创新而引进一些先进装备样机的折旧,也可列入研究开发费用范围。

4、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构思、开发和制造,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等发生的费用。

5、研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等进行的设备调制费。但是为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所进行的常规性工装准备和工业工程发生的费用不能计入。

6、购入的专有技术包括专利、非专利发明、专有技术等所发生的费用摊销。

7、企业委托境内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机构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其中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发生金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

8、其他费用,主要指为研发活动所发生的办公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

二、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划分

按照现阶段《企业会计准则第6 号——无形资产》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将来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准则规定:应当将研究阶段发生的研发支持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已经完成了研究阶段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但其中仍然具有很大的风险,因而会计准则规定,只有符合资本化条件时才予以资本化,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否则仍然作为费用在发生时计入损益。

比如新药研发一般分三个阶段:临床前研发、临床试验、获得新药证书后的继续研发。临床前的研发费用一般说应该费用化的;临床试验阶段(即取得临床批件后),实务中有些上市公司这部分费用是资本化的,如“冠昊生物”,理论上来说如果是全新的药物研发,临床试验阶段能否成功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不一定符合资本化条件,但仿制药相对来说成功率比新药高,因此仿制药临床阶段的费用可以资本化;对于获得新药证书后:完成一至三期临床试验,国家就发新药证书,可上市销售,之后还需完成四期临床试验,以及后续的质量标准提高等试验。获得新药证书后的研发费用,我们认为符合会计准则资本化的5个条件,可以进行资本化计量。

在实务中,有条件资本化的确认标准主观性太强,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的区分目前还是比较难,如医药企业必须在新药进入三期临床才可以列为资本化支出,而其它很多行业并未有如此准确并约定俗成的分类。对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直接影响费用化金额和资本化金额的划分,开发阶段支出的资本化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企业往往在税务筹划和利润的调节之间进行博弈,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资本化的金额较大,便存在操纵利润的嫌疑,而费用化金额过大,又会引起税务机关的质疑。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则应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研发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划分进行完善:首先,成本效益原则,对研发支出形成的技术和产品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能否进行可靠计量,以收抵支,如果能够带来很明显得经济利益可以进行资本化,否则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耗费进行费用化处理。其次,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以研究开发为主要活动的企业,可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予以资本化;对于一般高新技术类企业.可以将研究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一般研究开发费用不大的企业,依据重要性要求,可直接将其作为当期损益。再次,可以参照国际准则的经验,对于研究活动和开发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列支,或者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对企业是否满足资本化条件进行评估,可以防止企业滥用准则。

三、会计和税法对研发费用的处理比较

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满足资本化的条件作了五个方面的限定。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所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由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创造、生产并使该资产能够以管理层预定方式运作的所有必要支出组成。对于同一项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达到资本化条件之前已经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不再进行调整。

现行所得税法及相关实施条例的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该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两者比较可以得出不同点,首先:税法的扣除额远大于会计上的扣除额。会计上,企业可以扣除的技术开发费为企业实际发生的支出,而在税收上,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不仅可以据实扣除,而且还可以加计50%的扣除。其次,资本化与费用化的调整差异。在会计上,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成本包括满足无形资产资本化条件后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而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该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如果存在差错的,则必须进行调整。在实践中一般按照差异处理原则进行处理,如果税法上未予明确的,那么在税收处理上按照会计的规定执行。

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明确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单独核算,凭证必须真实合法,做到帐证俱全;研发过程中要清楚划分生产费用和研究费用。其次,优惠政策中的折旧政策只保留了研发仪器的设备折旧而取消了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再次,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如果属于财政或上级拨款,那么不应该享受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另外,对企业以委托的方式交给外单位进行研发,符合加计扣除条件的,由委托方进行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再进行重复加计扣除计算。

除此之外,研发过程中研制出的样品或样机,如果将来得以出售而取得销售收入,根据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时至达到预定用途前的支出应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将样品或样机的成本计入无形资产价值。

笔者认为根据配比性原则,有收入必定要配比成本,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样品或样机最终都会销售出去形成收入,这个收入全部计入无形资产价值的话,样品和样机的销售没有对应的销售成本可以结转;另一方面无形资产具有没有实物形态的特征,而样品和样机本身就是以实物形态的形式存在。因此建议研发费用资本化时,应扣除样品或样机的成本。

总之,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重视研发费用的投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

参考文献:

[1]陆燕,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冶金财会,2011(8).

[2]李志益,新准则下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相关问题的探讨,会计之友,2008(14).

[3]邓倩,李文芳,研究开发支出会计处理的改进建议,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0).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8》,经济科学出版社.

新闻价值相关问题研究 篇4

在新闻学界关于新闻价值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即所谓的三种学说, 首先是素质说, 这种学说认为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所包含的, 能够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 或者认为它是一种能够满足受众新闻欲望的一种信息量。笔者认为这种概念的核心观点就在于它表明了新闻的特征。实际上所谓的特殊性质, 就是新闻所具有的满足看客或者是听众的一种好奇心或者说是“新闻欲望”的一种特征, 应该说这种概念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至少它抓住了新闻价值的核心问题, 那就是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这样定义只是从一个“客体的属性”的角度对一个事物作了界定, 缺乏一种主观的需求与愿望。

其次就是标准说, 即是认为新闻价值就是新闻工作者以此为依据, 来衡量某一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的一个标准, 笔者认为这个仅仅是从一个侧面来回答什么是新闻价值的问题, 并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核心。

最后一个观点是功能说, 认为新闻价值就是新闻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程度, 以及它在实际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此概念重点是强调了新闻作为一个客体, 对身为主体的人所产生的作用, 以及人们对它所作出的反应, 这个概念产生的影响较大。但还是有学者认为这个总结具有一定的缺陷性, 那就是它缺乏一种价值评价标准。其实这也正是上面第二种观念所呈现出来的特征。

有学者经过全方位的总结以后, 概括出新闻价值应该至少包括三个维度的内容, 即是“有用、有益、有效”。

“有用”是指一件事情还没有经过新闻工作者加工的时候, 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有用性, 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这是从一个客观的维度来说的;“有益”是指某件事情拥有了某些特征后给人带来的益处, 它是一种自身功能的外化;“有效”就是一个效用的问题, 笔者认为它的作用就在于作为前两者的一个纽带而存在, 是一个中间桥梁, 新闻本身具有有用性, 同时传播给受众又能带来一定的效益, 但是这其中缺少了一个媒介, 那么有效性就充当了这样一个媒介, 促进了新闻的有用性质的发挥, 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有效的满足感。以上的三点共同构成了新闻价值的三个最为基本的维度, 也是必不可少的, 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谈论新闻价值的问题都不应该忽略这“三性”。

对于这种略带抽象的, 具有哲学意味的三个维度的解释, 仍然没能解释出新闻价值的基本问题。如果考察西方学者关于新闻概念的解释, 就可以发现新闻价值的定义, 首先是从“价值”一词入手的, 而我们发现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哪怕是新闻价值这样的一个概念的产生也是有着十分浓厚的商品意味的。所谓的价值按照纯粹的政治经济学的观念来说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的劳动。而这样一个概念也是为广大社会主义国家所接受的, 因而, 这样容易带来的结果就是人们分析新闻价值的时候会很自然地融入一种“经济”的概念, 也因此我们形成了一种较为尴尬的局面, 我们否定了上述的种种的关于新闻价值的观点, 然而事实上我们又在使用着这些观点, 构成了一种两难的境地。

我们至少应该承认这样两个基本的事实, 首先新闻价值的概念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 另外一个事实就是在文化思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 我们可以接受一个多样化概念的定义, 因为它有着多样化的产生背景。

关于第一个基本事实, 笔者考察了新闻学界众多的定义之后, 结合自身的体会, 较为认同下面的一种观点, 同样也是三维的观点, 它将新闻的价值从三个不同层次作了限定。第一个层次就是将新闻看成一个整体, 综合评价它对于它所作用的客体的有用性, 即是对于人和社会的一种有用性。它的基本理论就在于, 一个事物之所以进入人们的眼帘为人们所重视, 就在于它具有某种满足人们需要的本质的属性, 或者说自己的特征, 这个构成了人们需求的第一个方面。反过来说, 也正是新闻具有了如此的一个特征, 人们才会考虑到发展新闻, 新闻业也才得以长期地生存和发展。第二个层次就是与新闻价值的素质说有着相似的地方, 就是把新闻价值中的新闻看成一个单一的客体, 与第一个层次的新闻相互对应, 作为对立存在的新闻所具有自己独立的特征, 并且在其中融入标准的概念, 简单而言就是综合了标准和素质两种学说, 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描述新闻价值的第二个层次上的问题。应该说这样定义事物也是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的, 人们往往是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单一的事物对人们的作用, 在具体的事物中, 人们才会使用标准的概念, 给某一个未知的可以锻造的事物创造一个标准, 树立一个标准, 然后再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具有成为新闻的“价值”所在。第三层次就是它的所谓的“交换价值”, 具有交换价值是商品的一个本质的属性, 它与价值共同构成了一个商品应该具有的基本的内含。而且从交换价值的角度来阐述新闻的价值似乎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理由在于相对于价值而言, 交换价值似乎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更符合受众方的基本心理特点。■

参考文献

[1]郝雨《新闻价值的多义性诠释》载《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2]王淑洁《对新闻价值概念的思考》载《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铁塔维护相关问题 篇5

(一)维护内容

1.按照甲方的要求每季度对所维护区域的基站铁塔等设备进行一次巡检维护。基站铁塔现场巡检维护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基础检测、垂直度检测、螺栓补缺紧固、构件检查、防锈处理、防雷接地检查、铁塔塔基以上的金属构件(含螺栓、悬浮地脚等)进行巡检及防腐处理。并将天馈线系统的安全隐患及时反馈上报。

2.在特殊天气、灾害前后应进行应急巡检,每经六度以上地震或八级以上大风或重裹冰天气后,应对塔身轴线、基础及所有节点作全面观测检查和维护,当铁塔裹冰厚度大于30mm时,应采取适当的除冰措施。

3.根据维护工作项目及巡检周期,制订维护检修计划,提供给甲方审核后执行。

4.将上月维护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向甲方汇报。主要列出上月在巡检维护管理过程中所发现基站中存在的问题、跟踪及解决情况,内容应包括:时间、站址编号、站址名称、存在问题、解决情况。

5.要保证日常巡检的各项测试记录数据真实有效,并及时向甲方维护生产管理部门报告。

6.负责其维护范围内所属基站(含可移动式基站)的站址、站号、精确的经纬度、铁塔高度与类型、平台数、以及全景数码照片等数据的汇总整理,并每月月底及时上报甲方,并保证数据资料与实际设备情况准确无误。

7.根据甲方要求完成固定资产核查、登记工作,做到帐物相符。(随设备维护周期进行核查)

8.基础检测:

①.进行塔脚水平测量,检测基础相对沉降度,并对比历史记录数据,对铁塔可使用性进行评测,制定整改措施,检查铁塔基础接地是否良好。

②.检查塔脚地脚螺栓、螺母规格是否符合、是否缺损,对有问题的进行补缺更换,检查塔脚地脚螺栓防腐防盗措施是否有效,并对防腐防盗问题进行整改处理。

③.对楼面铁塔,还应检查所在建筑结构受力状况,受力点相关的结构受力构件是否有裂纹、变形过大等。

9.垂直度检测:

测量铁塔的垂直度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并与历史记录数据进行比较,如有不符,分析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

10.螺栓补缺紧固:

检查全塔螺栓有无缺损、锈蚀、松动,补全缺失螺栓,更换锈蚀损坏螺栓,对全塔螺丝全面紧固。

11.构件检查:

①.检查塔身构件,焊缝有无开裂、镀锌或涂覆层是否损坏、构件有无明显变形,发现不合格构件进行更换,局部生锈的构件进行除锈补漆。

②.对塔段连接处、桅杆、避雷针等铁塔关键部位进行重点维护、紧固,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③.对拉线塔,检查拉线松紧程度,拉线固定环、金具是否固定可靠,有无缺损,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12.防锈处理:

根据铁塔构件的生锈情况,必须进行除锈补漆。13.防雷接地检查:

测量接地电阻,检查防雷接地扁铁是否生锈、连接是否牢固,对生锈扁铁进行除锈补漆或更换处理,连接不牢固的加以焊接或紧固。

(二)为什么要维护?

1.保证铁塔设备结构完整、牢固可靠、安全运行; 2.保证铁塔设备机械特性,电气性能符合安全标准; 3.保证铁塔设备各项维护技术指标达到规程要求;

4.保证塔上各类天馈线运行正常,提升服务区域内有良好的通信质量;

5.加强预检预修,快速准确排除各类隐患障碍,保障通信畅通,6.建立健全安全维护应急抢险预案,搞好全程全网协作配合应急抢险工作,共同保证通信网络运行质量;

7.保证铁塔设备代维服务质量达到委托方的满意需求。8.参与铁塔设计会审,竣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合格率。9.做好铁塔设备大修改造,更新技术鉴定工作。

10.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做好防盗、防雷、防倒、防蚀、防火预防工作。

二、现有的塔型有哪些?为什么发展那么多塔型?铁塔设计、安装规范有哪些?

1.现有塔型主要包括三管塔、角钢塔、单管塔、微波塔、屋面塔和景观塔,具体根据塔高、平台及抗风压值的不同有110种(详见中国移动基站铁塔标准化设计V2_0)。

2.铁塔类型众多的原因是为了满足我国多样化的国土类型及城市化建设需要。

3.中国移动基站铁塔标准化施工图设计遵循以下标准、规范、规程: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2006版)《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 《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50135-2006 《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YD/T5131-2005 《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验收规范》YD/T5132-2005 《钢结构单管通信塔技术规程》CECS 236:2008

三、铁塔的生命周期是多少?

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四、铁塔由哪些人维护?采取什么模式?

铁塔维护人员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维护,培训采取先经过登高证培训,再采取以老师傅带新人的方式。

目前,铁塔维护人员采取劳务分包的方式。

五、铁塔维护人员怎样选择?核心素质是什么?

目前,铁塔维护人员的选择上,一是年龄,原则上,维护队员不超过40岁,维护队长不超过45岁。二是要求以前从事过登高作业,没有恐高症。三是要求对钢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铁塔维护人员首先最核心的素质是身体条件健康,无恐高症,无高血压或其它不利于登高的疾病。其次需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能够在高空稳定完成维护操作。再次是需要对钢结构有一定的了解,需要一定的技能。

六、目前,铁塔维护周期是多少?

死锁问题的相关研究 篇6

关键词银行家算法;存储转发;重装死锁

中图分类号TH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1-0129-01

所谓死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进程在执行过程中,因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互相等待的现象,若无外力作用,它们都将无法推进下去.此时称系统处于死锁状态或系统产生了死锁,这些永远在互相等待的进程称为死锁进程。

1产生死锁的原因及其必要条件

1)产生死锁的原因。因为系统资源不足;进程运行推进的顺序不合适;资源分配不当等。如果系统资源充足,进程的资源请求都能够得到满足,死锁出现的可能性就很低,否则就会因争夺有限的资源而陷入死锁。其次,进程运行推进顺序与速度不同,也可能产生死锁。

2)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互斥条件:一个资源每次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请求与保持条件(占有等待):一个进程因请求资源而阻塞时,对已获得的资源保持不放。不剥夺条件(不可抢占):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未使用完之前,不能强行剥夺。循环等待条件:若干进程之间形成一种头尾相接的循环等待资源关系。

这四个条件是死锁的必要条件,只要系统发生死锁,这些条件必然成立,而只要上述条件之一不满足,就不会发生死锁。

2死锁的解除与预防

理解了死锁的原因,尤其是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就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预防和解除死锁。在系统设计、进程调度等方面注意如何不让这四个必要条件成立,如何确定资源的合理分配算法,避免进程永久占据系统资源。

1)有序资源分配法。这种算法资源按某种规则系统中的所有资源统一编号(例如打印机为1、磁带机为2、磁盘为3、等等),申请时必须以上升的次序。

采用有序资源分配法:R1的编号为1,R2的编号为2;PA:申请次序应是:R1,R2;PB:申请次序应是:R1,R2;这样就破坏了环路条件,避免了死锁的发生。

2)银行算法。避免死锁算法中最有代表性的算法是DijkstraE.W于1968年提出的银行家算法。该算法需要检查申请者对资源的最大需求量,如果系统现存的各类资源可以满足申请者的请求,就满足申请者的请求。这样申请者就可很快完成其计算,然后释放它占用的资源,从而保证了系统中的所有进程都能完成,所以可避免死锁的发生。

3死锁排除的方法

撤消陷于死锁的全部进程;逐个撤消陷于死锁的进程,直到死锁不存在;从陷于死锁的进程中逐个强迫放弃所占用的资源,直至死锁消失;从另外一些进程那里强行剥夺足够数量的资源分配给死锁进程,以解除死锁状态。死锁是网络中最容易发生的故障之一,即使在网络负荷不很重时也会发生。死锁发生时,一组节点由于没有空闲缓冲区而元法接收和转发分组,节点之间相互等待,既不能接收分组也不能转发分组,并一直保持这一僵局,严重时甚至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

1)存储转发死锁及其防止。最常见的死锁是发生在两个节点之间的直接存储转发死锁。例如,A节点的所有缓冲区装满了等待输出到B节点的分组,而B节点的所有缓冲区也全部装满了等待输出到A节点的分组;此时,A节点不能从B节点接收分组,B节点也不能从A节点接收分组,从而造成两节点间的死锁。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在一组节点之间,例如,A节点企图向B节点发送分组、B节点企图向C节点发送分组、而C节点又企圖向A节点发送分组,但此时每个节点都无空闲缓冲区用于接收分组,这种情形称做间接存储转发死锁。当一个节点处于死锁状态时,所有与之相连的链路将被完全拥塞。

一种防止存储转发死锁的方法是,每个节点设置M+1个缓冲区,并以0到M编号。M为通信子网的直径,即从任一源节点到任一目的节点间的最大链路段数。每个源节点仅当其0号缓冲区空时才能接收源端系统来的分组,而此分组仅能转发给1号缓冲区空闲的相邻节点,再由该节点将分组转发给它的2号缓冲区空闲的相邻节点,最后,该分组或者顺利到达目的节点并被递交给目的端系统,或者到了某个节点编号为M的缓冲区中再也转发不下去,此时一定发生了循环,应该将该分组丢弃。由于每个分组都是按照编号递增规则分配缓冲区,所以节点之间不会相互等待空闲缓冲区而发生死锁现象。另一种防止存储转发死锁的方法是,使每个分组上都携带一个全局性的惟一的”时间戳”,每个节点要为每条输入链路保留一个特殊的接收缓冲区,而其它缓冲区均可用于存放中转分组。

2)重装死锁及其防止。死锁中比较严重的情况是重装死锁。假设发给一个端系统的报文很长,被源节点拆成若干个分组发送,目的节点要将所有具有相同编号的分组重新装配成报文递交给目的端系统,若目的节点用于重装报文的缓冲区空间有限,而且它无法知道正在接收的报文究竟被拆成多少个分组,此时,就可能发生严重的问题:为了接收更多的分组,该目的节点用完了它的缓冲空间,但它又不能将尚未拼装完整的报文递送给目的端系统,而邻节点仍在不断地向它传送分组,但它却无法接收。这样,经过多次尝试后,邻节点就会绕道从其它途径再向该目的节点传送分组,但该目的节点已被死锁,其周边区域也由此发生了拥塞。下面几种方法可用以避免重装死锁的发生:①允许目的节点将不完整的报文递交给目的端系统;②一个不能完整重装的报文能被检测出来,并要求发送该报文的源端系统重新传送;③为每个节点配备一个后备缓冲空间,用以暂存不完整的报文。

4操作系统死锁检测与解除相关设计

void jiesuo(int *work,int **request,int **allocation,int *finish,int *p,int m,int n)

{int i,j,t,flag;

int *sum=new int[m];

for(i=0;i

sum[i]=0;

for(i=0;i

if(p[i]==FALSE)

{ for(j=0;j

sum[i]=sum[i]+allocation[i][j];

allocation[i][j]=0;

}

t=sum[0];

for(i=1;i

if(t

cout<<”撤消占资源最大的进程:"<

for(j=0;j

work[j]+=allocation[flag][j];

finish[flag]=TRUE; //完成flag进程的操作

p[flag]=FALSE; //不再对它进行判断

flag=check(work,request,allocation,finish,p,m, n); //判断是否已经解除死锁

商誉减值相关问题研究 篇7

(一)商誉减值测试时点确定的问题

新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时进行减值测试。”这就意味着商誉资产减值测试不仅在年度终了时进行,而且在出现特定情况时也应进行。由于商誉不存在交易市场,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就需要对其当前价值进行评估,需要进行一系列数据的测算,既耗时又费力。可想而知,在没有强制性规定和约束的情况下,即使出现了商誉减值的迹象,也几乎没有企业会在年度中间进行商誉的减值测试。我国在商誉问题的研究上起步较晚,在商誉价值的评估方面缺少技术及经验支持,每年一次减值测试比较困难且成本较高。

(二)商誉减值测试单元确定的问题

新准则规定:“商誉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不应当大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所确定的报告分部。”

可以看出,新准则在确定商誉资产减值测试单元时,既没有采用FASB的报告单元,也没有采用IASB的现金产出单元,而是采用了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概念。但是,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同时,认定资产组时应当考虑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从上述规定来看,新准则规定的商誉减值测试单元更接近于IASB的现金流量单元,两者都强调了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

从我国目前企业管理现状和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上来看,在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的现金流量单元的资产组的层面上进行商誉的减值测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尚不足以采用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为商誉减值测试的单元。

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3至5年)现金流量预算的惯例(而这恰好是商誉减值测试的关键所在),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测试主体层面的现金流量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是测试资产组或者其资产组组合的长期现金流量了。

2. 资产分配工作量大,且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尽管准则规定了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确定标准,但是由于各个行业、企业的业务和内部管理控制不同,具体的操作人员在确定资产组时的标准千差万别,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情况下,提供的商誉减值测试的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值得怀疑。

因此,为了提高按资产组确定的可收回金额的可操作性,必须提供大量且详细的指南和解释,但这样的指南和解释是不可能穷尽的。

(三)我国商誉减值测试计量基础的问题

资产(包括商誉资产)减值的计量基础是以可收回金额确定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包括商誉的资产或者资产组组合都是各种长期资产的组合,并且一般是根据各个企业具体情况定制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容易获得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公平市价。所以采用现金流量法,成了获取包括商誉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公允价值的主要途径。

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以及该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年份稳定的或者递减的增长率为基础。

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该折现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虽然新准则中对计量基础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解释,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执行程序和步骤,这样会产生以下问题:

1. 在进行合并商誉的减值测试过程中,如有的企业会把相关的费用在现金流中扣除,而有的企业则没有扣除,就弱化了信息的可比性。

2. 在确定现金流量现值的时候仍然给出了两种方法: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和一次调整折现率法。两种方法在测定一个时点上的现金流量时并不存在差异,但是在测试一个持续的时段时,其差异是明显的。企业在运用风险调整折现率法的时候并不容易找到确定现金流量的充分证据,而且当前情况下,让每个企业分别确定后续期每年的现金流量也是不现实的,即使勉强为之,其结果也是令人怀疑的。

(四)我国商誉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的问题

新准则规定:“商誉的减值损失一旦确认,在以后各期均不得转回。”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商誉既可能减值也可能升值。通常企业根据商誉构成要素的不利影响,通过商誉的减值测试来确认商誉的减值损失,而一旦不利的影响消失了,就应该重新估计商誉的价值,即转回商誉减值损失。

在不同时期,随着人们的经营管理观念、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以及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报表的中心会相应变迁。历史上财务报表中心的发展过程大致经过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这样几个阶段。新准则重视资产负债表,产生了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观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企业收益,当资产的价值增加或负债的价值减少时,会产生收益。因此,当导致商誉减值的因素消失后,为了更准确地计量资产,应重新估计商誉的价值。这样,随着导致商誉减值因素的消失,将商誉损失转回,能够反映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资产和负债变化的影响,确保了企业各时点上资产计量的真实准确,为确定某一期间流量概念的收入和费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二、完善我国商誉减值规定的对策

(一)细化商誉减值测试中的具体指标和程序

在合并商誉的减值测试上,应该分别从减值测试的时点、单元、计量基础和减值损失一定条件下允许转回四个方面进行细化。

1. 减值测试时点的选择。

减值测试应以特定测试为主,定期测试为辅。由于商誉不存在活跃市场,其价值变化受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较小,其减值的发生多是受其构成要素的变化影响。而这些不利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减值测试应与特殊事件的发生相协调进行。特定测试应根据商誉的特点进行确定,在一些事项或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时采用特定测试,例如税法对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环保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出于会计管理控制的需要,除了进行特定测试外,还应进行定期测试,以更准确地反映商誉的价值。

2. 减值测试单元的确定。

我国应该采用在分部报告单元上进行商誉的减值测试。(1)分部报告单元比资产组高一个层次,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具有可操作性。比较FASB和IASB的规定可以看出,分部报告单元要比资产组要高一个层次,其操作成本要低,并且有分部报告准则做指导,在测试单元的确定上有明确的标准。(2)在分部报告单元上进行商誉减值测试,长期现金流量的确定容易操作。分部报告准则已经确定了收入、成本和费用的范围,所以对于现金流量的预测较之于资产组来说更容易,且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3. 减值测试计量基础的细化。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资产减值上优先采用了公允价值,而国际会计准则则采用了可收回金额。但具体到商誉的减值测试上,这种差异对我国商誉减值测试在执行上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因为在一个市场上找到一项测试单元的公允价值或者类似资产的公允价值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工作刚刚起步。所以,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计量基础最终会集中到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上。

所以应规范现金流量所包含的范围,增加可比性和客观性。对于后续期的现金流量应该采用行业增长率来测算,行业增长率可以以相关的行业协会公布的资料作为参考,或者由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得到;在折现率方面,分行业统一规定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确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具体的无风险利率可以采用国债的利率,行业的β(风险报酬率)可以由证券交易所进行统计后公布,这样套算出来的折现率既可以大体反映特定企业的风险,又最大程度的缩小了管理层通过改变折现率从而操纵商誉减值测试结果的机会;在具体的现金流量的折现率上,采用传统的一次调整折现率法。

4. 商誉减值损失特定情况下允许转回。

在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上,IASB规定,已确认的商誉减值损失一般不能在以后期间转回,但以下情况除外:商誉减值损失是由于例外性质的特定外部事件造成,这类事件预计不会再发生;随后发生的外部事件抵销了上述事件的影响。在符合上述条件时,商誉的账面金额应增至可收回金额。

可以看出,IASB规定的特定外部事件是指非企业控制的事件。而FASB和我国准则规定,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不可转回,以减少利润操纵空间。其实,即使允许商誉减值损失转回,给企业管理当局操控企业利润的空间也很小。我国可以在商誉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上借鉴IASB的做法,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商誉的减值损失不予转回,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允许转回已经确认的减值损失,并且详细规定可以转回的事项及标准,防止企业以商誉减值损失的转回来调节盈余。

(二)加强对商誉后续计量的监管

商誉后续计量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在其执行过程中会计主体选择性的空间非常大,有效和健全的惩戒措施是维护会计准则有效执行的保证。具体到商誉减值的监管上,可以分为政府监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管。

1. 政府监管。

财政部门以及证监会和国资委要尽量统一会计检查和处罚的标准。由于商誉减值测试过程中过多的主观估计,这决定了在这方面的监管工作需要更高的专业水准和更高的成本,需要上述会计监管部门加强协调和沟通,尽量实现信息共享,以期实现监管效果的最大化和监管成本的最小化。

2. 注册会计师监管。

商誉单独进入报表并且采用减值测试的方法进行计量,使这一审计领域成了高风险领域。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合并报表时,不仅要注重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抵销业务,而且也要对拥有巨额商誉的企业集团的商誉减值测试给予更大的关注,要持续关注集团所处行业的经营情况和竞争状况,是否与商誉的减值测试结果相匹配。因此要求注册会计师深入检查企业商誉减值测试结果是否与企业财务预算结果相匹配。

研发支出相关问题探讨 篇8

(一)全部资本化阶段

1995年,财政部草拟的《研究与开发(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业自创并依法取得的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成本,应根据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以及其它相关支出确定。此阶段我国对研发支出采取的是一种全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式。

(二)全部费用化阶段

2001年1月1日我国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见,在这一阶段我国对研发支出采取的是一种全部费用化模式。

(三)有条件的资本化阶段

中国加入WTO后,要求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符合相关条件时,可进行资本化处理确认为无形资产。可见,新准则对研发支出适用的是有条件资本化会计处理方法。

二、研发支出的内容与计量

(一)研发支出的内容

我国会计准则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将研发活动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其中,研究是指为了获得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分析活动;开发是指为了创造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产品、材料、设备和工艺等而在开始商业使用之前所从事的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付诸应用的一系列活动。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中指出研发支出的核算内容包括:料工费及能够按照合理的标准在各项研究开发活动之间分配的间接支出;无法明确分配的间接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二)研发支出的确认

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予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可见,可以资本化的研发支出必须满足资产确认的要求。但“技术可行性”和“出售的意图”由于没有给出具体的执行标准,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容易导致条件的确认受管理层的主观操纵。

(三)研发支出的计量

(1)研发支出初始计量。研发支出一般按实际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研究阶段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应先归集到“研发支出”科目中,按照是否满足资本化的条件,确定是否资本化。企业在实际的研发过程中,无法提前预知研发活动是否能成功,因此应先将所有费用归集到一个统一的账户中,待研发活动结束后,再分别计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或资本化”科目中。我国会计准则并没有一个总括性科目,而是直接设置“研发支出——费用化、或资本化”科目,这样设置账户与实际工作不完全相符。(2)研发支出后续计量。新准则对研发活动形成无形资产后的二次开发及摊销等问题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对自行研发无形资产尚未做出与减值测试相关的规定,使之成为制度上的一个缺失。由于研发项目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大多研发项目是跨年度进行的,很可能由于管理和保护不当导致其迅速贬值。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很可能存在着多家公司同时研发某种相同或者类似关键技术的情况,研发项目技术的创新性是否还存在很难确认。因此,企业有必要对研发项目技术创新性的市场状况跟进,以了解该研发项目投入的价值是否发生贬值,如果出现研发支出价值的减少或丧失,应及时计提减值准备,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

三、研发支出计量及资本化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确立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

研发支出能否资本化,关键在于是否属于开发阶段。根据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企业研究活动主要是一个初步性的分析与调查阶段,目的是获得新的知识与新的认识,所以未来是否会带来经济利益是非常不确定的,因而应将其费用化。而开发活动是将技术或计划运用于实践之中,具有实质性的改进,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效益是比较确定的,所以可将其支出资本化,并在将来进行系统而合理的摊销。界定研发活动各阶段时可以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将研发活动细分为不同的阶段,并给出各阶段可以具体量化的实务标准,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灵活运用准则的能力,但是能够避免由于初次实施新准则带来的大量违规行为。

(二)改进研发支出确认条件

对开发支出“技术可行性”条件的判定,可通过与研发项目相关的技术专家对该开发项目进行技术鉴定,以界定开始资本化的时点。这种方法要确保同行评议人员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责任感。同时,利用同行评议法可以加强技术可行性测试结果的权威性。由于我国尚处于实施“可资本化”研发支出处理方法的初始阶段,一方面,适当借鉴国外会计准则的启示,如英国对研发项目的技术可行性与商业可行性分析时必须考虑到如市场状况,消费者偏好、环境法规等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考虑,能够更合理地反映项目的商业和财务生存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相关会计人员的培训,增强其实际判断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

(三)完善科目的设置

为了充分反映可资本化研发支出的成本,便于分析企业的研发能力等情况,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应完善部分科目的设置情况。如在未来收益的存在性还没确定时,将全部成本累积为一个专门的项目(设置“研发支出——A项目”归集该项目所发生的全部支出)。若该项目研发失败,则将“研发支出——A项目”中归集的支出全部转入“管理费用”账户;若该项目研发成功,能够分清的支出分别转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或“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对一些分不清的支出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如工时)将“研发支出——A项目”中归集的支出按一定比例分配计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或“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进而确认为无形资产或管理费用。同时应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研发支出”二级科目,用于归集本期计入“管理费用”账户的所有研发支出。既便于日后报表的披露,又使投资者能清楚的了解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情况。

(四)设置重估制度

重估制度即在每一会计期末,若项目重估后显示研发活动技术存在价值减损情况,如未来可收回金额可能无法弥补其全部支出,应根据实际跟进情况对研发项目进行减值准备处理。这个制度的设置主要是考虑了研发活动长期性的特点。在研发项目进展过程中,可能会在会计期末出现同类技术,使研发项目的技术不再具有创新性,进而引起研发项目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这就要对研发活动进行后续的减值处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对研发项目逐期重估,在每期期未计提减值准备。逐期重估,计提减值准备,既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保持了一致,又能够向资本市场传递与决策相关的企业信息。

(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研发投入相对于未来可能的产出而言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仅以少量的实体资产消耗和工资费用作为一项研发成果的成本,不仅不能真实体现企业资产的未来经济价值,而且也会导致资产负债表所提供的信息缺乏相关性。若从未来收益的风险性、成本的确定性和杠杆效应上来看,研发支出与衍生金融工具非常相似,因此可以认为对研发支出采用公允价值属性进行计量能够更为相关。而公允价值主要体现为市场价格、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确认和计量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内在价值除了体现在经营使用中外,更体现在资产的交易和转让中。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规范和完善无形资产评估行业和无形资产交易市场,使公允价值计量更加可靠。也可以先采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混合的方式进行计量,待将来公允价值使用环境较为成熟时再使用全面的公允价值对研发支出形成的成果进行计量。

参考文献

时、体相关问题综述 篇9

1. 有关时、体问题的争论

对于汉语中时体问题的探索,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就有所涉及。在这之后, 王力、吕叔湘、高明凯对汉语的时体问题作了更为细致的讨论分析。我们所说的“时体”实际包括“时” (即“时制”tense) 和“体” (又可称之为“态”aspect) 。

早期的研究中, 多是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吸收, 并以此来界定汉语的时体意义, 构架时体框架。国内这方面研究主要受Reichenbach提出的小句时间三要素 (ET:情状时间, RT:参照时间, ST:说话时间) 和Comrie经典体系的影响。但是, 英汉两种语言的最大的差异便是“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不像“印欧语言那样有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而汉语的争论还停留在分类的层次上, 即汉语有无时体说, 如果有, 那么时与体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概括起来有如下三种观点。

(1) 无“时”有“体”。高名凯 (1948) 从汉语的个性出发对时间范畴的观点进行剖析并加以否定, 认为汉语没有表示时间的语法形式, 因而没有时的语法范畴。王力 (1943) 将“体”称之为“情貌”, 认为“汉语着重事情所经过时间的长短, 及是否开始和完成, 不甚追究在何时发生”。即有“体”无“时”。高氏和王氏的这种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大多语法著作的观点, 并且认为“了”、“着”、“过”等这类虚词不表tense, 只表aspect。戴耀晶 (1990) 认为:“一种语言里只有具备了表达时意义和体意义的形态, 才可以说具备了时范畴和体范畴, 范畴是通过形态而不是通过词语形式表达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里没有时范畴, 但有体范畴。”持无此观点的还有Comrie (1976) 、Smith (1991, 1997) 、石毓智 (1992) 、龚千炎 (1995) 等。

(2) 有“时”有“体”。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汉语中时制的标记可以用词汇手段来表达, 并将词汇手段以广义的形态格式固定下来, 作为语法范畴进行研究, 它与“体”的标记成分不同。吕叔湘 (1942) 认为汉语的时间观念是依靠时间词来表示的, 而“动相”主要是依靠一些意义虚化的限制词和专门起语法作用近乎于词尾的词来表示的 (如“将”;“了”、“着”) 。

⑶混合时体观。上述无“时”有“体”的观念在五十年代之后遭到了前苏联学者龙果夫和雅洪托夫的质疑。龙果夫 (1952) 认为汉语语尾有表时、表体的双重功能。雅洪托夫 (1957) 认为:“汉语的时间范围……是由于附加的体意义以及部分地由于能愿的细微意思而复杂了的时间范畴。汉语动词的时, 和许多其他语言动词的时一样, 是混合的体—时范畴。”他们主要以Reichenbach (1947) 的理论为基础, 并结合汉语实例进行论证。国内的学者中持此观点的, 在时体研究中占大多数, 如:张秀 (1957) 、张济卿 (1996、1998a、1998b) 、左思明 (1997) 、金立鑫 (1998) 、李铁根 (1999、2000、2002) 、陈立民 (2002) 、林若望 (2002) 等。

2. 有关时、体的概念

对时体的理解各家也有所不同。有的学者认为“时”、“体”属于动词的语法范畴, 要从谓语动词的语法形式着眼;有的学者认为“时”、“体”属于形态范畴, 由围绕或者附着于动词的虚化语法标记的动词形态成分来表现。这其中还涉及汉语时体的有无标记的问题。近年来, 汉语助词“了”、“着”、“过”成了公认的“体”标记 (张黎, 1999:367) , 也有的称之为“典型的时态助词” (邢福义, 2000:234) , 但对于它们是否兼表时的功能意见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可兼表, 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已。大部分学者则持否定态度, 房玉清 (1998:557-558) 认为:“……有人误认为‘了’和‘过’是过去时的标志。其实‘了’只是表示动作的完成, 它可以用于过去时, 也可以用于现在时或将来时。”还有一小部分学者认为它们不能作为体标记存在, 因为它们的表时功能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在此, 我们概述前贤对“时制” (tense) 和“时体” (aspect) 的理解。

2.1 时制概说

张济卿 (1998) 认为:“时制指的是用来表示所述事态 (event) 之发生时间的语言形式……一般以讲话时间为参照时间。如果事态发生在讲话的同时, 则是现在时;发生在讲话之前, 则是过去时;发生在讲话之后, 则是将来时。”这也是Comrie所提出的绝对时制 (absolute tense) , Comrie还提出了以另一事态的发生时间为参照时间的时制为相对时制 (relative tense) , 区别这二者对研究汉语时制有重要的意义。张氏还论证了, 汉语的时制系统是建立在将来时和非将来时基础上的。

2.2 时体概说

国内语法界对“体”研究有重大突破的是陈平 (1988) 《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文章偏于语义, 对“时”、“体”的解释都是从意义角度出发的, “句子的时态 (aspect) 结构, 表现情状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特定状态”, 对“体”的分类实质上是逻辑分类。他将时间系统视为一个意义系统, 一个通过语言形式而表现出来的意义系统。左思明 (1998) 认为, 对于汉语中“体”研究应当从现代汉语的实际和现代汉语学理论出发, 从语法范畴扩大到语义范畴甚至语用范畴。他对“体”的定义为“‘体’是用语言手段传达的事物某种状况的保持或变化以及保持或变化的方式”。张济卿 (1998) 认为“体”是对事态本身的观察, 同时态过程中的内部时间相关, “体”只有两类:完整体 (perfective) 和非完整体 (imperfective) 。

3. 时、体的比较

3.1 时制的客观性与时体的主观性

时制是对客观的反映, 不被主观意愿转移的, 而时体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它不是现实世界的客观描摹, 而是说话人按照自己的交际需要, 对客观行为特征的主观阐释。如完整体和非完整体的区别主要取决于与观察者的角度, 是从场面外部观察还是从场面内部观察, 观察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昨天我看了一下午的小说。昨天我一整个下午都在看小说。前者从外部观察,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为完整体, 而后者尽管表达内容同前者相同, 但是从内部着眼, 无关起始, 只关注中间持续的过程, 是非完整体。值得一提的是, 这两个句子均表示过去时, 这正是因为体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产物, 而时制是客观存在的。

3.2 时制与时体的关联性

首先, 时制与时体不是绝对对立的两个范畴, 早期的一些学者将二者看成时对立的关系, 认为某个形式只要有“体”意义就不能表达时的概念。事实上, “时”的意义是普遍存在的, 它具有客观性, 我们在叙述某事件时必然会有时间概念的伴随, 它不为“体”概念左右。

其次, 时制与时体之间存在着制约的关系。张济卿 (1998) 完整体只能用于过去时和将来时, 不可用于现在时, 以为现在时跟讲话时间同时发生, 讲话时间是一瞬的, 那么一个完整的事件不是在一瞬前发生结束了, 便是尚未发生, 而非完整体则三时均可用。

以上介绍的是时制和时体研究的相关现状, 汉语学界近年来对时制、时体的关注和研究已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系统性增强, 这对今后的相关语言问题的研究将会有更强的指导性。

参考文献

[1]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 1988, (06) .

[2]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 1994, (01) .

[3]金昌吉, 张小荫.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 1998, (04) .

[4]帅志嵩.八十年代以来汉语时制研究的新进展[J].汉语学习, 2007, (04) .

[5]张济卿.论现代汉语的时制与体结构 (上、下) [J].语文研究, 1998, (03, 04) .

企业商誉相关问题研究 篇10

关键词:合并商誉,合并价差,超额盈利能力

一、引言

现代大公司的形成和扩展往往借助于联营与合并。一家公司可能基于种种目的而去兼并或控制其他公司。在这种情况下, 一套综合反映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未来前景的合并报表对集团的各类信息使用者来说不仅相关而且必要。企业合并时, 母公司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要确认合并商誉, 但是对于合并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有着不同的规定。本文结合案例分析, 对目前我国采取的商誉会计处理方法提出几点问题和建议。

二、各国对商誉的处理规定

1. 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交易发生时, 购买成本超过购买企业在所购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股权份额的部分, 应作为商誉并确认为一项资产。商誉应以成本减去累计摊销额和累计减值损失后的余额记录, 并在其使用年限内采用直线摊销法系统地摊销。摊销期限一般假定为不超过20年。如果商誉的使用超过了20年, 则企业应对超过20年的期间摊销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同时披露超限的理由。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至少应在每年末进行一次检查, 如果商誉的预期有用年限与以前的估计有重大不同, 或商誉产生经济利益的预期方式有重大变化, 则摊销期限、摊销方法应予相应改变。

2. 美国对商誉处理的规定

美国把商誉单独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列示在无形资产项目下, 并在预计的有效年限内予以摊销, 最长的摊销期限为40年。对于负商誉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记录购进资产时相应调低其公允价格。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长期资产项目通常没有现成的市价, 可按比例减少这类资产的价值, 直到降至零。若处理后, 仍不足以抵消负商誉, 则记入“递延贷项——负商誉”账户。二是对购进资产仍按评估的公允价格计价, 不作任何调整, 支付价款低于净资产公允价格的数额, 全部记入“递延贷项——负商誉”账户。

3. 英国对商誉处理的规定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规定:合并商誉只可作为可摊销资产, 并且规定, 除特殊情况合并商誉可按40年的最高年限予以摊销外, 一般情况下摊销期不得超过20年。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以“合并商誉”项目列示。英国把负商誉称为合并资本公积, 并记入“合并资本公积”账户, 单独列示在所有者权益部分。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22号要求计算商誉和资本公积的, 以公允价值和单独估价的企业净资产的价值之差作为依据。

4. 我国对商誉的处理的规定

我国新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准则》第十三条规定: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应当确认为商誉。初始确认后的商誉, 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商誉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

三、目前准则对商誉问题规定的不足

1. 曲解了商誉的实质

商誉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企业能够长期以超过同行业平均获利的水平经营下去的关键因素, 是一种超额盈利能力, 是依附企业而存在的。但是, 现行准则只是简单的把商誉作为合并价差。我们知道, 很多时候收购企业以超过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格收购并不是因为对方拥有商誉或者价差全部是因为商誉。因此, 把商誉作为合并价差入账曲解了商誉的实质。

2. 商誉没有出现在母公司的财务报表中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能够很好的说明现行准则的不足。吉利收购沃尔沃100%股权, 该收购活动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沃尔沃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且拥有大量负债, 其净资产中有大量的变现能力很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 存货如果销售不及时, 其账面价值必然大于可变现净值, 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要从净资产中减除, 所以沃尔沃有具有很大的净资产缩水的风险。吉利作为一个民营公司, 花大价钱收购沃尔沃也背负了很多负债, 同时, 收购后在人才、技术、资金、管理上的整合也是一大问题。如果收购后公司盈利水平没有达到预期, 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将不堪设想。那么, 吉利为什么要以高出沃尔沃净资产三亿美元的价格去买这么个“包袱”呢?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商誉的存在, 这是一项被大家忽略了的无形资产。收购后的股价表现很好的证明了吉利的眼光, 在收购消息放出的初始阶段, 吉利的股票价格就不断攀升。而此时收购其实还没开始进行, 试想如果吉利收购的是另一家完全没有名气的小品牌汽车, 市场会有这么明显良好的反馈吗?所以, 收购活动带给了吉利商誉, 但目前商誉准则却并没将商誉入母公司个别报表。

现行准则认为, 商誉作为合并价差, 是购买方的一种正常购买行为, 是愿意为此次购买行为付出的代价, 因为有可能同时觊觎被收购方企业的不止一家, 所以出价越高胜算越大。这种现象也确实大量存在, 但它就无法解释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市场的反馈表现了。如果不将商誉入账, 吉利的账面资产明显是低于实际的, 这会给个别报表使用者带来理解的误区。如果能将商誉在账面上得到体现, 就能更直观的反应收购的目的, 这也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有用性。商誉在合并报表中充当了一个平衡报表的“备抵账户”的角色商誉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另外, 合并报表是在个别报表的基础上合并调整的结果, 商誉作为一项经济资源在个别报表中未得到确认, 就不应出现在合并报表中。从编制合并报表的意义上来说合并报表提供的是合并范围内经济主体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不是对合并范围内经济主体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再确认, 不应该对个别报表未确认的资产在合并报表中进行确认。

四、未来关于商誉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1. 超额盈利能力的确认与计量

前文已经提到, 商誉即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 简单的合并价差不能说明商誉的实质, 而且不利于对企业盈利能力做出合理预测。一家企业以大于另一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格来进行收购行为, 也许并不仅仅是因为被收购企业拥有超额盈利能力。那么, 我们怎么计量和确认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呢, 目前来讲, 它对于企业是很难计量的, 从何时开始产生, 产生过程中的成本费用怎么确认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计量方法。因此, 对于商誉的确认与计量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也需要准则制定者能够更重视商誉的本质。

2. 合并价差中哪些可以确认为商誉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我们知道, 把合并价差完全作为商誉是不合理的, 因为商誉是长期形成的而不是因为合并产生的, 但通过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例子可以看出商誉是产生合并价差的主要原因, 所以到底什么情况下将合并价差确认为商誉及确认多少商誉是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现阶段, 建议可以将这个合并价差冲减母公司的留存收益, 这样可以防止报表使用者对未来的盈利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 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3. 准则制定者应重视商誉对企业的影响

欧美国家早已专门针对商誉问题制定了相关准则, 比如英国就在1982年颁布了《商誉会计》, 并在1984年形成了正式的标准会计实务公告。但我们国家现阶段并没有专门针对商誉出台相关准则, 这样就难免给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利用报表做决策时带来一些不明确的因素。因此, 为了更好的保护投资者, 更进一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 同时也为了学习国际先进做法, 我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应该明确商誉会计处理方法并且不断改进完善,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商誉准则。

参考文献

[1]杜兴强.商誉的内涵及其确认问题探讨.会计研究, 2011;1[1]杜兴强.商誉的内涵及其确认问题探讨.会计研究, 2011;1

[2]张琴.合并商誉会计处理的探讨.会计之友, 2007;9[2]张琴.合并商誉会计处理的探讨.会计之友, 2007;9

[3]刘万丽.商誉会计处理的被投资者确认观.财会月刊, 2008;8[3]刘万丽.商誉会计处理的被投资者确认观.财会月刊, 2008;8

[4]蒋瑛.关于商誉会计改革的几点建议.商业会计, 2008;19[4]蒋瑛.关于商誉会计改革的几点建议.商业会计, 2008;19

植树造林相关问题探讨 篇11

【关键词】整地;造林;方法

我国近年来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万hm2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入WTO后冲击的重点虽然是林产工业,但竞争的焦点却在于林业产品,而林产品的关键原料在于森林资源。

1.植树季节选择

选择适宜的植树季节是树木所处物候状况和环境条件最有利于栽植成活,而花费人力物力较少的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植树最适宜。春季在土壤化冻后到树木发芽前正是树木休眠期,蒸腾量小,消耗水分少,栽后容易达到地上、地下部分的生理平衡。春季土壤化冻返浆,水分充足,有利成活,土壤化冻,便于掘苗、刨坑。春季是树木开始生长的时期,树体内贮藏营养物质丰富,生理机制开始活跃,有利于根系再生和植株生长。

2.苗木的选择

栽植苗木的选择也很重要。要选择无病蟲害和机械损伤、苗木通直、枝条茁壮、组织充实、木质化程度高、根系发达、顶芽健壮的植株栽植。我国北方地区适宜春季栽植的树木很多,为避免大风摇动树干,动摇根基,使苗根扎不牢固,应在栽前修枝或截干。杨树由于截干后再生芽在截口处成丛生状,不易留出主干,所以应将侧枝全部修除,只留距主干3cm左右长的枝茬。树冠过大不仅会造成水分过量蒸发,还会造成春季大风摇动树干,动摇根系,影响根发育。

3.造林方法

3.1播种造林法

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3.2植苗造林法

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必须先育苗,却也节省种子。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又称原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过程中,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时间,各环节要保持苗根湿润。

3.3分殖造林法

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等。

3.4其他方法

插条造林:插条造林在春季和秋季都可以进行,春季应在发芽前,土壤解冻后这一段时间内。而秋季则应在落叶后到土壤冻结前。选择1.5-2.0cm粗,1-2年生的枝条,剪去侧枝,剪成长30-40cm的插穗,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事先整好的地里扦插,然后踏实。插深为使插条的上部露2-3cm。如果土壤较旱,应该用细土覆盖;此外也可以使用塑料薄膜,采用垄作,可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应用此法。具体工序为,先整好地,作垄,提前灌透水,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垄面覆盖然后按一定的株距将插条插入垄中,用细土将薄膜上的插孔盖住,当长出叶子后,即可撤掉薄膜。

3.5插根造林

这种造林方法和插条造林方法差不多,在春秋季均可进行,所不同的是插穗用的是粗1cm以上的根,剪成15-20cm长的段。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提前整好的地上挖直径20cm,深30cm的坑,将根按45度角倾斜埋入,上部不但不外露,反而要埋入土下2-3cm。

4.植树造林的程序

4.1造林地的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用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4.2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

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着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建筑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篇12

1 建筑管理的基础

第一, 以人为本。在当今社会, 国家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确立了。对于建筑行业来讲, 也应该树立此种理念。这种思想是企业管理的根本之道, 同样也是建筑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二, 注重安全。假如项目不安全的话, 建筑的管理价值就根本没法获取。单位的管理人员必须自觉的使用维护安全的方法, 在开展施工工作时, 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意识, 认真落实责任体制, 做好场地的安全教育以及管理工作, 确保工作者的内心都能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避免安全问题发生。

第三, 创优工程的目标。当前国家制定了很多政策, 提倡优质工程评选活动, 为建筑施工企业减轻评优成本, 通过鼓励创优工程来促进行业技术及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同时也可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和对政府满意度指数。“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是建筑行业的座右铭。质量第一所体现的是价值取向, 百年大计所体现的是行业精神, 因为质量符合标准或优质的建筑工程是工程安全的直接前提和基本保障。

第四, 精益求精。要想保证项目的品质良好, 稳定安全, 工作者就必须对项目的各个步骤高度负责, 秉承着严谨细致的理念开展管理工作。一个项目从开始到完成要经历很长短时间, 有时候是短短的一年有时候会是很多年。一旦项目的勘察或是监理等步骤出现了问题的话, 项目的总体品质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 当前项目管理工作中面对的问题分析

第一, 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不论是何种形式的项目, 它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技术。对于建筑行业来讲亦是如此。所以技术管理工作是当前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不过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在技术管理方面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

第一, 没有切实的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时期很多人对技术管理的认知能力较差, 只是单纯的注重技术开发, 没有做好对应的管理工作, 这种不正确的工作思想导致技术管理活动无法有序的开展。第二, 缺少正确的管理方法, 未生成对应的管控体系,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管理工作的开展。

第二, 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项目的品质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国家的建筑项目在开展品质管理工作的时候虽说获得了非常多的成就, 不过也面对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干扰到项目品质的提升。比如, 当前的品质控制方法设置不当, 许多没有资质的建设组织参与到建筑领域里, 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到项目品质管控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 在开展品质管理工作时, 很多人过分的注重施工工作, 对于返工项目就没有很关注, 之所以出现返工现象是因为品质太差才重返的, 所以在返工时必须要保证品质。不过在真正的工作中并没有认真的关注返工品质控制。

第三, 员工管理方面的问题。建筑行业是一个投入非常多的行业, 对于资金和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在我们国家的项目管理工作中, 员工的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许多的建筑工作者根本没有较高的专业能力, 综合素养也不是很高, 根本没有能力开展好对应的活动。当前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的具体施工工作主要是由农民工开展的。很显然这些人没有进过专门的培训, 对于法规条例等不是很了解, 导致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不过因为管理人员没有真正的意识到这点, 导致很多问题依旧存在。这些不利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项目的施工品质的提升, 制约了项目的发展。在实际的建筑管理过程之中, 相关人员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另一方面, 从事建筑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的基本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 有些工作人员根本不了解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实际意义, 也不了解建筑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 造成我国建筑管理工作发展缓慢。

3 解决我国建筑管理工作问题的具体措施

3.1 技术管理解决措施

技术管理是我国建筑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管理工作的技术管理。首先应该增强技术管理的相关意识, 让建筑管理人员对技术管理工作引起充分的重视;其次, 要结合实际的建筑工程制定行之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与制度, 只有这样在实际的技术管理过程之中才能做到有章可循, 对技术管理工作起到相应的指导意义, 促进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发展。

3.2 建筑质量管理中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质量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有很多方面, 但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两个方面是:首先, 应该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措施, 所有的施工单位与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这些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进行施工工程,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建筑质量管理的顺利发展;其次, 质量管理工作应该重点突出, 针对一些关键的施工技术与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与控制, 同时也不能放松整体的建筑质量管理工作, 只有这样两手抓, 才能促进建筑质量管理工作的进步。

3.3 搞好人员管理工作

人员的管理是所有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应该不断的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 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要不断的提高建筑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更为科学的建筑管理, 为我国的建筑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深入分析我们得知, 建筑管理工作对于建筑施工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实际的建筑施工工程有着极大地指导意义与推动作用。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充分的重视建筑管理工作, 充分重视建筑管理工作之中的各种问题, 结合实际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只要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建筑管理工作的更上一层楼。我们坚信在广大同行的共同努力之下, 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一定可以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项目的管理工作也一定会开展的如火如荼。

参考文献

[1]章卫义.建筑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2) .

[2]杨学兵.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华建设, 2012 (10) .

[3]李铁涛, 李洪亮.建筑管理措施分析[J].China&apos;s Foreign Trade, 2010 (24) .

上一篇:物化方法下一篇:高血压非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