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题的探讨

2024-06-11

相关问题的探讨(精选12篇)

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1

一、企业材料核算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来说, 材料核算是成本核算的基础性工作, 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的各种材料品种规格繁多, 如果不能及时对其进行清算和合计, 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转效率, 并且对材料核算的不及时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损失 (如延误生产进度, 影响发单日期等) , 而且很可能给企业带来一系列间接损失 (如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性降低和企业商誉的损毁) 。此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所需各种材料的价格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及时掌握企业材料的使用和损耗情况, 可以降低因市场价格变动而带来的采购成本突增。因此, 对企业材料核算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深入研究和分析当前企业材料核算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意义重大。

二、材料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 缺乏完善的物资采购计划和保证体系

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中, 物资采购计划是由供应部门依据生产部门的需求编制, 然后交由供货单位供货。在供货单位的选择上, 往往因为材料采购的不透明度, 而牺牲了企业的利益。企业要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就应针对物资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改,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 企业应根据生产作业计划安排情况, 编制物资采购计划, 采购计划编制内容应包括数量、规格型号和质量技术指标。采购价格可通过询价、议价和招标的方式最终确定, 招标、议标时, 需有单位纪监、审计和财务部门人员参加。规范采购行为, 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二) 资金运转缓慢, 周转率低

生产经营企业目前普遍存在流动资金周转缓慢的问题, 如何提高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率, 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过多的现金采购, 并非是企业兴旺的标志, 相反会使企业背上资信的包袱。因此, 企业在与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时, 可选用赊购的交易方式向供应商进行自然性融资, 通过此举, 减轻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压力, 进而达到合理举债、自然融资的目的。

(三) 材料的回收复用率低

材料在投入生产后, 费用在当月生产成本中就已体现。但是有的材料一经使用就不可再生, 而有的材料并非经过使用就已消耗殆尽, 而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如一些大型材料和专用工具。企业加强对材料的回收复用, 不但可以节约人力和物力资源, 对降低产品成本亦具有重要作用。

三、完善企业材料核算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 明确材料的立帐和分类

企业材料核算部门首先要明确材料的分类。一般情况下, 原材料是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 辅助材料, 外购件, 修理用备件等;燃料包括煤、汽油等固、液、气体燃料;此外还有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根据这些原材料、燃料的用途和材料性能分成若干个仓库保管。对于各个仓库中的材料, 必须设立详细的材料明细分类帐, 并按其规格、型号等编号顺序排列。材料明细分类账由材料仓库和财务部门共同使用, 这套帐是三级明细分类帐, 既有数量, 又有金额。另外在财务部门还设有总账和二级明细账, 在仓库设保管卡, 材料帐所反映的“金额”受总账和二级明细账统驭;材料帐所反映的数量统驭保管卡, 保管卡反映实物数量。

(二) 严格进行出入库单据的填制工作

“购料入库单”一式四联 (存根联、结算联、仓库记帐联、财务记帐联) , 对单据中所列的材料分类、入库日期、入库单据编号、收料仓库、供应单位及材料名称、材料编号或规格、单位、数量、金额等项目应如实填写。还要严格划分出入库材料的类别, 同一张入库单上的材料必须是同一类别的。这样可方便登帐工作。领料单一式三联 (存根联、仓库记帐联、财务记帐联) , 领料单要将领料单位、领料日期、料单编号及材料名称、单位、数量等信息填写清楚。另外还有材料销售处理单, 临时入库单, 委托加工材料出、入库单等, 要求基本同上。

(三) 科学划分料单的核算期限

在生产企业中, 为了正确计算各月产品成本, 划分各个月份的费用界限, 一般将上月25日至本月24日设定为一个材料核算期间。在日常核算中, 仓库保管员需要将本月核算料单在每次收、发料后夹入相关的材料明细帐中, 财务部门将本月核算范围的“购料入库单”和“材料销售处理单”等单据在结算后做相应材料科目的会计凭证;建立相应的财务监督制度, 要求有关人员在各月核算截止日期之前将有关单据送交财务部门和仓库保管员。如有特殊情况或工作失误造成双方进帐月份不一致的可在调节表中调整。

(四) 做好材料明细分类账的核算

材料明细分类核算分二个阶段进行。首先, 仓库保管员根据材料帐中夹存的各种收发材料的单据, 在材料帐上登记数量 (先收入、后发出) 并结出数量余额。同时在明细账的摘要栏注明单据的编号, 以便日后查帐之用。帐页中夹附的单据一式二联, 一联为仓库记帐联, 一联为财务记帐联。仓库记帐联由仓库保管员登记完数量后抽出收存, 财务记账联仍夹在原来帐页中交财务部门材料稽核员。财务部门负责材料明细账的金额核算工作, 同时对供应部门核算的材料数量起复核、监督作用, 以保证材料核算工作的真实、准确。第二阶段, 财务稽核员根据帐中夹存的料单先进行材料帐收入栏金额的登记, 然后进行每张支出单据的金额计算, 如果是销售材料处理单, 只把单据上的金额登帐就可以了。将计算的金额登在明细账支出栏和领料单上, 并结出该帐页的结余金额。这一页料帐即算核算完毕。一本料账中有发生额的各页都核算完毕后, 将每一页余额相加得出一本材料帐的余额结余, 并算出该本材料帐全部入库单、出库单的金额合计, 按“上期结余金额+本期收入发生额总额-本期支出发生额总额=本期结余金额”的方法进行验算。正确后, 一本材料明细账即告核算完成。将全部材料明细账登帐完毕后, 将其收入、支出及余额总合计按前述方法验算。

参考文献

[1]、岳娟.对材料核算有关问题的分析与探索[J].煤矿现代化, 2005 (04)

[2]、秦孝林.论原材料核算[J].会计之友, 2006 (06)

[3]、张岩.工程材料核算方法的实施与应用[J].广东科技, 2006 (10)

[4]、许镇松.材料成本差异核算之我见[J].财会月刊, 2007 (26)

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2

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相关问题的探讨

综合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及矿区发展特点,探讨了矿区生态系统健康内涵及研究内容、阐明了矿区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管理与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技术路线.

作 者:闫旭骞 王广成 Yan Xuqian Wang Guangcheng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烟台,264005刊 名:中国矿业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MINING MAGAZINE年,卷(期):200514(4)分类号:X171.1关键词:矿区 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

关于虚拟财产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3

[关键词]虚拟财产;法律依据;解决措施

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财产也应运而生。与实体财产不同,虚拟财产不具备实体管理的条件。事实上,“虚拟财产”是借助于计算机这种媒介表现出来的数据组合,而关于虚拟财产衍生出的问题,主要是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尤其是游戏业的发展而日益凸显的。下文主要是从其产生的法律依据和能够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分析解读。

一、虚拟财产取得与丧失的法律根据

(一)各种网络环境的创设——虚拟财产的原始取得

虚拟财产的原始取得,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上各种网站的创设、网页的制作、网页空间的生成而实现的。从本质上看,最典型的虚拟财产原始取得,当属游戏运营商对初始设定的虚拟人物(NPG)、道具的取得。

事实上,在投入运营之前,这些游戏软件中原本设计的“虚拟物”,并不具有独立性、排他性、稀缺性,同时也不能衡量其价值,所以是不具备财产特征的。其之所以能成为财产,是因为通过网络运营商的运营,并让玩家加入到游戏中,使得这些虚拟物具备了财产的性质,也就成了虚拟财产。但是,因为在该游戏环境产生并投入运营之前,所有的这些虚拟物,没有成为任何一个民事权利的客体,所以,游戏中所有初始设定的虚拟人物、道具等,就是游戏运营商原始取得的虚拟财产。这就意味着,当运营商取得该游戏的运营权,就取得了游戏中初始创设的虚拟财产的所有权。

(二)网络环境中各种虚拟财产的交易——虚拟财产的继受取得

在网络中,虚拟财产和现实财产一样,能够通过买卖、赠与、继承、互易、遗赠等方式继受取得。总体来说,网络中大多数虚拟财产是通过上述方式继受取得。

比如说:买卖。也就是游戏玩家合同的方式,支付一定对价取得他人的虚拟财产所有权;互易,即游戏玩家通过互换虚拟财产的方式取得对方的虚拟财产所有权。下文将以几种常见的虚拟财产的取得为例,可以对用户取得的虚拟财产的法律依据,进行进一步的剖析。

1.QQ号、邮箱的取得

腾讯公司通过相关技术使QQ号码成为其即时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使得QQ号码具有了存在的意义。事实上,在腾讯公司对号码进行分配前,其享有所有权。但是,当用户通过免费,或者付费申请取得号码后,用户就可以在使用期内对号码享有所有权。也就是说,当用户取得号码后,能够决定是自己使用号码,还是借给别人使用,甚至是转让。

国内某网站上,一个被称为腾讯公司总裁马化腾专用号码“88888”的QQ号码参与竞拍,价格已涨至11.2万元,且价格还在一路飙升。也就是说,对于QQ号的所有权,用户无论是从运营商处经申请取得,还是通过交易从其他用户手中受让,都属于继受取得。邮箱的取得和QQ号码同理。

2.用户对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取得

网络用户取得虚拟物,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玩家经注册取得游戏账户后,进入游戏环境,然后通过游戏中的角色互动,实现游戏不断升级,并最终能够从中获得虚拟世界的道具、货币等。

第二种方式就是通过交易取得虚拟物。通常情况下,交易情形如下:一个玩家决定出售游戏中的道具,例如一把铁剑,在该玩家找到购买者后,两个玩家便在游戏中碰头进行交易,进行交易后只需修改人物的数据,即服务器从出卖道具的玩家的道具清单中将铁剑抹掉,再将其加到购买道具的玩家的道具清单中。

二、保障虚拟财产的相关措施

(一)运营商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由于虚拟财产是有网络运营商之间生产并管理的,因此,为了实现社会成本的最小化,责任应由能够承担更多成本损失的一方来承担。也就是说,运营商应该承担查证虚拟产品是否包含违规产物、因错误删除虚拟物造成用户损失的责。毕竟,运营商具备相应的技术支持,能够精确查证虚拟财产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承担虚拟财产的损失,其所付出的成本都是最低的。反过来说,如果要求网络用户在交易中,对虚拟产品进行鉴别,在技术上难以施行,同时也会因为交易行为因成本巨大而难以为继。所以,根据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运营商应承担准确区分虚拟产合法与否的责任。如果无法确认虚拟产品是否违规,那就需要保护用户的权利,不能擅自删除用户的虚拟物。

而对于经查证确系违规产生的虚拟物品,运营商就应该运用自身的权力,解除合同,收回包括账号、道具、人物、游戏币在内的虚拟产品。此外,还需要遵循物权的追及效力,也就是说,不管虚拟产品是否转让给其他用户,运营商都需要依据相关的规定追回。

(二)坚决打击“私服”、“外挂”行为

我们所说的“私服”和“外挂”,是伴随网络游戏的产生而产生的。而针对非经授权取得网络游戏服务器程序,私自设立网的“私服”和“外挂”行为,必须要严厉打击。无论是“私服”,还是“外挂”,都严重地损害了其他游戏玩家的利益。

我们以外挂为例,其造成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一方面,通过外挂能够以多种方式获得大量虚拟货币,或者是虚拟装备,然后在大量的虚拟物交易中,外挂制造者将非法获利。而运营商的主要利润,正是玩家不断购买充值卡,也就是说外挂直接损害了运营商的利益;另一方面,使用外挂就会

打破网络的平衡性,导致很多游戏设置变得失去作用,让那些没有使用外挂的玩家在游戏中处于劣势,这就最终导致游戏失去平等竞争性,也就直接损害了玩家的利益。

而根据《关于开展对“私服”、“外挂”专项治理的通知》,“私服”、“外挂”是违法行为。运营商解除与用户的合同,收回账号、道具,行使物权的追及权,须止于善意取得。

(三)建立网络虚拟财产侵权纠纷的诉前解决制度

为了节省社会资源,也为了快速的解决问题,可考虑建立虚拟财产侵权纠纷的诉前解决制度,通过这一制度,能夠有效地减少可能发生的侵权损害。也就是说,在这一制度下,玩家发现虚拟财产被盗,可以第一时间向网络游戏服务商提出异议,及时的主张自己的虚拟财产被盗的事实。而服务商根据相关的条款和规定,受理该异议,此时可以要求玩家提供相应的证据来证明其是ID的合法所有者。

运营商在确定以上事实后,需要通过网络公告等形式,向被投诉人发出通知。被投诉人如果在三个月内没有回应,运营商可以根据相关规定,查封被投诉人的账号,并通过回档的方式,将虚拟财产物归原主。如果被投诉人在公告期内作出回应,运营商就需要引导争议双方在现实中解决问题。至此,服务商的网上协助义务便宣告完成,争议双方可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纠纷。由于其方便快捷和节省司法资源的优点,该诉前纠纷解决机制在圈络立法上可考虑作为一种侵权纠纷的防御性举措予以提倡,当事人双方可以选择适用。

(四)对严重侵害虚拟财产的行为从刑法上明确其刑事违法性

对于严重的针对虚拟财产的侵权行为,一方面可以引入传统侵犯财产犯罪的条款加以惩治,另一方面可借鉴先进的立法例,适时新增罪名和条款,以做到民刑结合、区分轻重,最终建立起有效的虚拟财产法律保护体系。这不仅是对虚拟财产所有人应有权益的法律保护,而且也是刑事立法需要完善的举措。

三、结语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虚拟财产目益引起人们关注,同时也慢慢地从虚拟空间走进现实世界。同时,随着网络游戏产业的迅猛发展,虚拟财产的保护,也显得日益迫切,这就需要运营商、相关法律部门,以及网络用户担当起相应的责任,确保网络用户虚拟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杨立新.侵权损害赔偿[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2]饶传平.网络法律制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3][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则[M].谢怀轼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关于公允价值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4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和特征

公允价值, 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 双方自愿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负债所使用的金额。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1) 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 是市场对资产或者负债价值的认定; (2) 交易双方平等、自愿, 熟悉情况是构成公允价值的三大要件。

二、公允价值运用的必要性

(一) 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可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在反映企业财务信息时, 历史成本是一个静态的成本,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但企业是动态发展的, 市场也是不断变化的, 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 反映其未来价值。公允价值最忠实地反映了交易的实质, 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 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其承担的财务风险。

另外, 历史成本计价是通过收入和相应的成本、费用配比计算的, 这二者的配比并不是同一时点上的价值配比, 对于信息决策者来说, 这样得出的收益不具有决策价值。因此, 成本、费用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以此相应的收入配比, 则更能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二) 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将使会计核算的计量属性趋于统一

首先, 目前, 收入和成本、费用在计量的单位方面是配比的, 都是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但是在计量的属性方面却不配比, 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 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计价。其次, 收入和费用、成本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企业的计量属性趋于一致, 从而也符合了一致性原则, 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也变得更加可比。再次, 公允价值的统一运用, 避免了企业在计量上的多种计量属性的混乱局面, 有利于报表的编制, 从而使企业管理者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时做出额外分析, 减轻报表使用者的负担。

(三) 公允价值的运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免除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指出:“独立审计的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表现意见。”因而, 正确评判企业的会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表达, 是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因而,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随着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化, 按公允价值不断地对资产的现时价值重新计量,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因此, 使得会计报表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公允性。相反, 历史成本计量其资产, 很可能会导致该资产的真实价值和账面价值相差万里。这时, 审计人员据以出具的审计报告, 就很难具有真正的鉴证与保护作用。

(四) 可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业务需求

20世纪末以来, 我国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如票据、期货、期权、远期合约、互换等等。很明显, 这些衍生金融工具没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 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 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 从而创新的金融工具在历史成本计价的会计原则下, 只能得到初始确认, 却得不到后续确认。而在这些业务中却隐藏着巨大风险, 采用公允价值不仅能对其进行初始的确认, 还能进行后续确认, 这样就能够揭示企业蕴藏的潜在风险, 便于使用者做出恰当的决策。

三、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 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

新准则中规定, 企业对于以实物资产抵债, 将债务转为资本等情况, 应该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并将债务重组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两个反映当期损益的账户。

新准则要求, 债务转为资本时, 债务人应按照所转股的公允价值作为清偿债务的价值, 将股份公允价值与账面总额之差作为资本利得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账户, 将股份公允价值与重组账面价值之差作为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债券转增股权时, 也用类似的方法将股权的公允价值与重组债权账面价值之差作为债务重组, 损失计入反映当前收益的“营业外支出”账户, 要求已提减值准备的, 应当先将差额冲减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 计入当期损益。

(二)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

1.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中的运用

就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应该反映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状况。

2.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处置中的运用

投资性房地产在被处置的过程当中, 即投资性房地产被出售、转让、报废等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经过资产评估, 以公允价值反映该资产的价值。因此, 公允价值的变动将对损益造成影响。

3.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信息披露中的运用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下列信息:投资性房地产的种类、金额和计量模式;采用成本模式的, 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或摊销以及减值准备计提情况;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 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和方法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房地产转换情况、理由及其对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当期处置的投资性房地产及其对损益的影响。

(三)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

1. 无收付补价的情况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用公允价值计价的, 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 有收付补价的情况

企业在按照公允价值和应交付的相关税费为换入资产的情况下发生收付补价的应当分别就下列情况处理: (1) 支付补价的, 换入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 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 应计入当期损益; (2) 收到补价的, 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补价之和, 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 应计入当期损益。

四、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应关注的问题

(一) 公允价值准确获取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

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 获取公允价值较难, 而对于一些长期资产来说, 一般没有市场价格, 获取这些资产公允信息要求会计人员进行大量的职业判断。

(二) 可能成为操纵利润的手段

公允价值运用成功与否与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否紧密相关, 由于公允价值的定性因素大于定量因素, 这必然使“公允价值”很难判断。目前, 在我国评估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经验比较欠缺, 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一定困难, 甚至变成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三) 使用信息时存在一定困难

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具有很高的主观估计成分, 可能并不能给使用者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 也可能会导致企业会计报表不具有可比性, 增加会计报表使用者在分析理解上的难度。

五、运用好公允价值的几点建议

(一) 注重“成本-效益”原则

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的主要形式是现值技术的应用。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者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 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也有差别。相对于以凭证为依据的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会计信息要在成本和准确性之间找到一种能获得最大效益的平衡。

(二)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条件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前提是建立一个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没有完善的交易市场, 就难以取得相关的完备信息, 就难以为由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鉴证提供可以依赖的、必不可少的证据。此外, 我国在证券价格逐渐市场化的同时,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亦获得了较大的进展, 可通过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的进程为金融衍生品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条件。

(三)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公允价值离不开基础数据的支持, 而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相关性和使用的恰当性也需要会计人员做出相应的职业判断, 会计的职业判断在会计原则的遵循、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而对公允价值的职业判断更多的体现在会计估计上。

会计人员的素质对公允价值的正确实施影响很大, 公允价值采用现行市价也要求会计人员能够领会新准则体系的内容、要点和精髓, 熟悉金融方面的知识, 而且能够熟练地操作相关技术, 及时收集和应用交易商品的市价, 了解和熟悉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要求, 能更好地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顺利实施。

(四) 制定公允价值的具体操作规范

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 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制定更加详细的、具体的、便于操作的公允价值计量细则, 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进行明确规定, 详细披露公允价值的确定过程、考虑因素等, 使报表阅读人和使用人对公允价值是否可靠和公允与否有充分的估计。

企业行政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论文 篇5

【摘要】企业行政管理在传统意义上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政务的公共管理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对国防、外交、国家荣誉等国家事务的管理;对经济、科教文卫、治安、环保等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对行政机关自身机构设置、人员、经费、财物、工作程序等行政系统内部事务的管理。20世纪初期,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在以规模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之下,企业内部组织管理、企业公共服务、信息沟通等问题逐渐凸显,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企业行政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是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相互借鉴结合的产物,帮助企业应对企业内部出现的行政问题。企业行政管理属于管理的行政管理范围,从管理的职能上讲,就是一定的机构或者部门为达到一定的目标采取行政手段进行的管理活动。类似于政府的法律法规,企业也可以制定规章制度,虽然不是立法形式,但在企业内部可以得到一定的认可和贯彻。

【关键词】企业管理 问题 制度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涵义

由于企业并不是国家政权,而是社会的一种经济组织,所以企业的行政并非政治形式,而更多的倾向于一种管理形式。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原则、方法对内部开展职能性管理的总和。这个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企业行政管理的目标是全局性的,为的是企业整体的生存发展;第二,企业行政管理职能是企业领导主要管理内容,处于企业系统的中心位置;第三,企业行政管理的职能性管理是跳出生产、财务、技术等具体职能而产生出的管理服务平台。随着社会、企业的发展,管理研究对企业行政管理的理解还会不断的演变和深入。 企业行政管理包括财务和营销管理、信息、沟通以及公关和劳资关系等。具体来企业行政管理是指企业行政部门收集企业的内外信息,为企业说,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1.责任制。实行和完善行政首脑负的各项决策提供参谋建议,形成可供领导决策的初步建议和草案,实行行政首脑负责制,建立以其为首的指挥系统是科学行政管以便领导决策时作参考;对领导提议的方案进行认真分析,说明其理的基础。

2.组织机构布置。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企业的组织机构是优点和缺点,确保最后所决定实施的方案是最优的;布置、组织相关指企业组织内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组织复杂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执行方案等的.活动。性、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的一种度量。

3.行政管理的科学化。企业行政事务,其根本目的在于探讨企业行政管理的客观规立多方面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企业行政管理的最佳化实现在很大程律,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的科学化,促进企业行政效率的提高。企业的度上取决于被管理者积极有效的配合和实施。

二、企业行政管理特点

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关键。现代企业的企业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正在于它特殊的研究对行政管理人员要有与时代相适应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

企业行政管理是由政府行政管理发展衍生而来,但是由于一些基本性质的差异,两者又存在显着的不同,照搬政府行政的方式进行企业行政肯定会出现问题。因此,同政府行政管理相比有以下特点:

1.企业行政管理具有服从性。政府是独立的管理单位,其工作目的就是实施行政管理。企业行政管理是由企业的一些行政部门来完成,行政部门不是独立组织,只是在企业的授权分工下开展工作。因此,企业行政管理实质上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其管理目标也表现为服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医院“营改增”的相关问题探讨 篇6

【关键词】医院;“营改增”

一、引言

医疗事业是关乎国民生计的重要行业,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行,医疗事业前景广阔,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机构出现,这就造成了医疗事业竞争激烈。医院“营改增”对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分析医院“营改增”的现状概述、医院“营改增”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及提出的相关对策对于医院“营改增”问题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二、“营改增”税改制度概述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2011年下发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方案,2012年实施试点方案,2013年“营改增”推广全国。2016年3月份召开的常务委员会决定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也纳入“营改增”的试点。自2016年5月1日以来,全国各行业已经全面展开“营改增”试点,至此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将更加完善。这是我国财税制度的又一次深刻改革。

三、“营改增”背景下医院需要考虑的相关问题

1.医院管理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医院开始进行市场化运营模式,虽然已经进行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但医疗行业进行市场化后的医院管理问题也逐渐增多。在医院“营改增”的背景下,医院领导者没有对医疗行业的改革有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医院在管理方面出现很多问题。在医院管理方面,医院要考虑如何在“营改增”大环境下优化医院的医疗环境;如何完善优化医院“营改增”后各项制度;要考虑市场化经营对医院的影响,医院进行市场化经营后在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医院“营改增”后对医院各方面的利弊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医院如何利用“营改增”改革的机遇,扩大医院的业务范围,促进医院的各方面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实现。

2.医院财务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医院进行市场化经营和“营改增”改革后,医院的财务更应该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是整个医院的命脉,关乎着医院的生存。在这样的形势下,医院在财务方面必须考虑如何在“营改增”背景下提高医院财务管理能力,如何保持医院健康稳定的运营、如何保证医院投资筹资的无误、如何确保医院的收益均衡;如何改善医院财务管理环境,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如何应对财务风险;如何将所得税指标均衡的分配到各个研究项目、如何均衡医院研究项目的收入和成本。这些都是医院在“营改增”背景下需要考虑的财务问题。

3.医院涉税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医院等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免征税收的。医院及其附设诊所以外的其他医疗机构将外购、自产、委托加工的药品药械对外销售是征收增值税的。对医院附属(设)的独立核算的工厂或车间生产的药品药械,直接对外销售的应征收增值税。所以医院就要考虑“营改增”之后增值税缴纳问题,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相关发票的开具和增值税的核算核查问题。医院需要考虑如何应对对医院的增值税发票的购买、保管、领用、填制以及增值税的审核、申报以及缴纳问题;医院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准确清晰地明细核算各项增值税的销项、进项问题。

四、“营改增”背景下医院的完善对策

1.医院管理方面的完善对策

医院进行市场化经营和“营改增”后,在管理方面要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优化和完善管理模式,对医院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约束,更好的适应市场化经营。现阶段进行的“营改增”政策,就是国家对现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医院是带有服务型的公益性机构,不同于企业的盈利性机构。对医院的管理方面的完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加强医院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医院的管理者大部分都是医学专业人士,注重医院的医疗服务,难免对医院的管理有所疏忽。因此要首先加强医院管理者对医院市场化和“营改增”政策的深刻认识,定期对医院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管理人员树立增值税专用取得和抵扣的观念。正确认识改革,并以此为契机,规范医院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2)引导医院医务人员对改革的正确认识。在医院的实际工作中,要对医院的医务工作人员,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树立正确全新的管理观念和深刻认识,做好问题的源头控制。对医疗事业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3)对于民营医院来说,除了以上两个方面。还要做好医院固定资产和药品资产的管理。民营医院加强对固定资产和药品资产的管理对提高民营医院的管理能力有积极意义。要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安排专业人员对医院的固定资产和药品资产的收入支出即使了解上报,加强对医院资产的可行性分析。

2.医院财务方面的完善对策

医院“营改增”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方面有重大影响,对于医院的财务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完善对策:

(1)加快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和各项财务制度。首先要完善医院财务监督机制和预算检查制度。完善医院的财务监督机制和预算检查对于提高医院在财务预算中的科学有效性有积极意义。医院在进行预算执行时,必须要有考核和分析制度。医院要成立预算监督检查小组,对医院的收入支出进行检查,对医院各部门的财务预算是否超出了实际等问题进行检查。一定要收入明细,杜绝重复计算。支出有据,对象相应科室成本,权衡成本支出的合理性。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并提出解决方法,从而保障医院预算执行的顺利合理,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能力;其次要完善库存盘点和清查制度。加强库房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责任心,按照“计划采购、定额定量供应”办法进行管理,根据库存需要合理采购。防止库存的残、烂等情况,在盘点清查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解决。

(2)对医院的税收进行科学筹划。医院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提高发展成本,就要对现有的税收进行科学合理的筹划。医院想要减少税负,就要取得合法、足额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因此就要提高医院对供应商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采购师要选择有增值税纳税人的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需要在专用的发票中做出标注。

(3)完善医院投资筹资制度。医院的筹资也是重要的工作,医院要提高业务能力保证医院资金良好的运转;医院要合理的使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信用贷款,对医院的资金流转严格把控,有效的控制医院与各业务相关方进行资金来往;医院要调整发展战略和筹资战略,可以与国内民营企业进行合作,借助外部力量扩大医院规模,促进医院发展。

(4)提高医院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对防止医院财务漏洞有重要作用。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引导财务工作人员正确的财务认识,还要从医院外部吸收经验丰富的医疗财务工作人员;医院要完善财务人员的绩效测评制度,确保评价的科学合理性,规范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充分调动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医院财务工作能力。

3.医院涉税业务的完善对策

医院进行“营改增”后,要及其注重医院的涉税业务。

(1)对医院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作出调整。对医院的增值税发票的购买、保管、领用、填制等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对此工作的范围和程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增值税的核算、申报、缴纳也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

(2)对涉税发票凭证工作严格审查。记账凭证的制作打印要严格明确涉税票据的审核要求和统一会计分录编制,保证相关数据方便核查;财务报告中要严格按照税种报告,增加纳税明细;登记记账博要对税务信息核查并一一对应。

五、结束语

医院在试点阶段因为对“营改增”的准备和投入不足以及相关部门对医院业务的不熟悉,导致医院在“营改增”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上面就医院在“营改增”背景下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希望为医院实施“营改增”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智升.医院“营改增”若干问题探讨[J].企业导报,2016(12).

[2]李晓华.关于完善“营改增若干政策问题的探讨”[J].中国经贸,2015(15).

[3]杨晶.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能力[J].现代经济信息,2015.

最低工资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7

关键词:最低工资,社会保险,计件工资,加班加点,提成与福利

最低工资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 而强制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报酬。对最低工资的相关问题中国相关法律法规虽然作了明确的规定, 但与此密切联系的相关的社会保险、计件工资、加班加点工资、提成、包吃住福利与津贴等相关问题仍需广大理论工作者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最低工资与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为保护职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依法实施的在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等劳动风险时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中国现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 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后, 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费用。依据现行的缴费标准, 社会保险的缴费比例分别为, 养老保险:单位20%, 个人8%;医疗保险:单位6%, 个人2%;失业保险:单位2%, 个人1%。由于缴费比例相对偏高, 三项共计:单位为劳动者工资的28%, 个人为劳动者工资的11%。不少用人单位为节约用工成本, 同时规避相关的法律规定, 在确定劳动者薪酬待遇时, 常常将社会保险的相关费用与基本工资混合计算, 即薪酬待遇为基本工资加社会保险, 如底薪800元加社会保险。这种做法从形式上并未发现明显违法之处, 但稍加分析, 不难发现, 这实际上是将作为福利待遇的社会保险纳入了工资的范畴。在薪酬福利制度中, 薪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薪酬包括直接薪酬与间接薪酬, 即工资、奖金和社会保险等各种福利待遇, 而狭义的薪酬仅指工资、奖金, 不包括社会保险等各种福利。在当前中国劳动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中, 明确规定最低工资属于狭义的工资, 并未包含社会保险等各种福利待遇, 如将用人单位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纳入工资的范畴, 表面上劳动者的薪酬待遇高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但实际上扣除相关的社会保险后劳动者实际工资收入常常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以贵州省都匀市为例, 2011年当地最低工资为930元, 如以底薪800元加三项社会保险计算, 劳动者的名义工资为1 000多元, 名义上高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但扣除三项社会保险费用后, 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收入仅700余元, 明显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对劳动者而言, 在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时, 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 明确薪酬待遇的范畴, 充分了解哪些为直接工资、哪些为福利待遇等间接工资, 方能从根本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最低工资与计件工资

社会经济生活中, 不少用人单位为规避最低工资制度, 常常采用“计件工资”制。这些用人单位大都向劳动者灌输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按劳分配思想, 并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工资制度。但由于用人单位制定的工作标准过高, 一般工作熟练、出满勤的正常劳动者也很难达到, 导致大部分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用人单位就按照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者当月的劳动定额计发工资。

根据《最低工资规定》第12条第二款, 实行计件工资或提成工资等工资形式的用人单位, 在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基础上, 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所谓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通常是指计件定额应以本岗位绝大部分 (90%) 的职工在8小时内能完成的工作量或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来确定。根据“最低工资”的规定, 只要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 其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所得的计件工资不得低于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所折算的水平。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定额应当让岗位上大多数劳动者能够完成生产任务, 若单位以高定额来规避最低工资应属违法行为。同时, 单位“完不成定额可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约定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第26条第三项,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劳动合同应属无效。

当然, 如果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定额是科学合理的, 但是仍然会有一部分劳动者没有完成劳动定额, 是否适用其最低工资呢?对此, 《最低工资规定》规定, 劳动者由于本人原因造成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未提供正常劳动的, 不适用于本条规定。即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如果不能提供了正常的劳动的, 则不适用最低工资的规定。如, 用人单位规定每月劳动定额500件, 大多数劳动者都能完成生产任务, 但是其中一个劳动者每月只完成50件, 可以判定其在法定或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没有履行正常的劳动, 属于典型的“磨洋工”员工, 因此, 这类人就不能以《最低工资规定》第12条第二款的规定支付最低工资。

三、最低工资与加班加点工资

社会经济生活中, 不少用人单位为规避最低工资的法律规定, 常常以加班加点工资的形式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 以掩盖最低工资的支付。从不少用人单位的招工简章中不难反映出这一问题, 即工资待遇=底薪+津贴+加班费”或“底薪+加班费+其他。那么, 最低工资是否包含加班加点工资呢?对此,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最低工资规定》第12条规定, “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 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下列各项以后, 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一) 延长工作时间工资; (二) 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三) 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其中, (一) 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即是指加班加点工资。根据这一法律规定, 最低工资显然不包含加班加点工资。不仅如此, 依照《劳动法》第四章第36条规定,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天超过8小时为加班。8小时以外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 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双休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 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 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用人单位把职工的加班加点工资按最低工资支付, 是对国家有关工资支付政策的错误理解, 也是对劳动者劳动权利和工资权利的侵犯。

为了避免出现由于支付工资不当, 给劳动者带来损失, 用人单位在支付劳动者工资时, 应当按照工资支付规定, 向劳动者提供一份个人的工资清单, 列明所支付的工资项目, 使劳动者知道自己所领取的工资报酬哪些是基本工资, 哪些是奖金、补贴, 哪些是加班加点工资, 防止出现只向劳动者提供工资数额, 而隐藏着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问题发生。

四、最低工资与提成工资

所谓的提成工资是工资的一种特殊支付方式, 是用人单位根据经营利润和劳动者的实际工作业绩向劳动者支付的考核工资。

实际工作中, 一些用人单位会采用无底薪加高提成的形式对劳动者的工作计酬。为此, 不少劳动者吃尽了苦头。他们辛辛苦苦工作了一段时间, 最终所得可能无几, 收入远远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当劳动者收入很低时, 用人单位则以其劳动无成果应对。现在一些保险业中的营销人员、旅游业中的导游人员、企业中的销售人员、房地产业中的经纪人等行业采用的就是这种计酬方式。

根据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6条之规定:在劳动合同中, 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劳动者在未完成劳动定额或者承包任务的情况下, 用人单位可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条款不具有法律效力。所以, 即使劳动者没有完成定量的工作任务, 用人单位也应当按照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最低工资。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无底薪+高提成”违反法律规定, 应属无效。

五、最低工资与福利津贴

社会经济生活中, 利用包吃包住、福利津贴等方式逃避最低工资也是用人单位惯用的伎俩。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将包吃包住、福利津贴等和劳动报酬搅和在一起, 形成了隐性侵权, 违法手段更加隐蔽。不少低收入劳动者便以这种形式和用人单位约定工资待遇, 那么, 这样约定是否合法, 这种形式是否也要执行最低工资规定, 许多劳动者并不清楚。

上述问题集中反映在餐饮、制造行业中。从事这类行业的劳动者一般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 并且很少有休息日、节假日, 每月结算后的劳动报酬大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行业将包吃包住、福利待遇等和劳动者报酬混合计算。

劳动者搞不清自己的收入是否应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 甚至在发生纠纷时, 不能认清这种用工形式的违法性, 就很容易陷入误区, 甚至认同了用人单位的这种非法用工形式, 最终权利受到损害的是广大劳动者。

最低工资是否包含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的福利津贴呢?根据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最低工资的规定》第12条的规定, 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 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下列各项以后, 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一) 延长工作时间工资; (二) 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三) 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从以上规定中, 不难发现, 最低工资显然不包含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的福利津贴。此外, 根据《劳动法》第50条规定,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货币形式通俗点说就是现金, 凡不是现金的, 都不能算做工资。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免费食宿 (俗称包吃包住) , 由于食宿本身属于实物价值, 也就不能算是工资。

另外, 原劳动部在《关于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通知》里明确了用人单位通过补贴伙食、住房等支付给劳动者的非货币性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 也并不包括在最低工资内。

参考文献

[1]陈丽, 戴卫东.劳动关系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1.

虚拟财产相关刑法问题的探讨 篇8

所谓“网络财产”, 又称“虚拟财产”, 是指以一定的数据信息、符号储存到网络中的虚拟物。[1]总体可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的虚拟财产, 即一切存在于特定网络虚拟空间内的专属性的虚拟财产, 包括ID, 免费与收费的邮箱, 虚拟货币, 虚拟装备等等;狭义的虚拟财产, 特指具备现实交易价值的网络虚拟财产, 只包括那些网络玩家通过支付费用取得、并具有在离线交易市场内通过交易获取现实利益的可能性的虚拟品, 其典型表现为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装备、游戏金币及游戏角色ID等。”[2]狭义的虚拟财产主要指在网络游戏的中产生的, 能够为玩家所控制的“财产”, 比如“游戏货币”、“装备”、“召唤兽”等。

关于虚拟财产权利归属的问题。单纯从游戏经营者的角度来看, 开发或运营游戏平台的同时, 通过销售游戏点数来达到盈利的目的, 而游戏玩家通过获得相应的虚拟财物或等级, 来实现消费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 玩家取得了虚拟物品的所有权。申请游戏账号或者登陆游戏时, 会出现格式电子合同, 合同中列明了运营商的相关法律条款。网络游戏运营商与玩家之间订立了服务合同关系, 而虚拟财产的产生具有随机性, 是由系统随机掉落, 而是部分玩家在网络游戏中投入时间、金钱和劳动之后即可获得的相关物品, 其数量和种类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玩家的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 玩家对虚拟财产的权利并不限于使用权, 还包含了占有、收益和处分等权利。在网络游戏业发达的今天, 网络虚拟物品的交易已经具有了相当规模, 很多人以网络虚拟物品交易为生, 这就更加说明我们需要在法律上将其规范的必要性。笔者认为虚拟财产是法律意义上的财产, 并具有物权和债权的双重属性, 具体归属问题需要具体区分各个阶段。

二、关于刑法中盗窃虚拟财产的认定

通过刑法的视角, 对于处理有关侵犯虚拟财产的案件时, 通常由盗窃罪、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通信自由罪等罪名加以处理。首先, 对于盗窃虚拟财产问题, 要解决罪与非罪。根据盗窃罪的定义, 作为侵犯财产犯罪对象的财物须是他人所有或现实占有的。但是虚拟财物作为存储在特定服务器和网络中的数据, 是虚拟的, 但是却存在于服务器中信息, 如游戏装备等都与游戏账号绑定, 使改虚拟财产具有排他占有的性质。例如玩家的游戏装备被盗走, 其失去的不仅是虚拟装备的占有, 还有在服务器中游戏装备的信息;窃取的虚拟财物, 可以转移占有, 但是网络运营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服务器中的虚拟财物就行修复, 使被盗物品返还原玩家账号中, 更加说明了其现实存在性。所以, 通过对这一行为的理解, 笔者认为盗窃虚拟财产能够认定为犯罪。其次, 关于盗窃虚拟财产数额的认定确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对于具有确定的价格的虚拟财产, 因虚拟财产已经具有“财物”属性, 其价格是客观存在、能够被认定的, 盗窃数额无疑应按交易过程中确定的价格。第二, 对于未经过交易的虚拟财产数额的确定, 如果玩家在游戏中, 通过游戏时间换来的虚拟财产, 由于游戏过程并不生产出新的价值, 据此应当根据行为人盗窃后牟利的数额来认定具体数额。第三, 对于虚拟财产既具有交易价格, 又产生了牟利的价格, 并且交易的价格和牟利的价格不相同, 则根据交易的价格来计算具体的数额。第四, 对于未成就牟利的事实, 建议通过专门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后。做出客观结论, 运用于司法实践中。综上分析, 探讨了刑法对于保护盗窃虚拟财产的问题。

三、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

(一) 根据行为的严重程度界定刑法介入的必要性

一个犯罪行为, 是否动用刑法这一最后屏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严重程度。一般情况下, 只要达到了较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才会由刑法来评价和进行处罚。如果某一不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 可以通过行政法或者治安处罚的手段解决, 则其不能认为是达到了犯罪的程度。虚拟财产的虚拟性和服务器信息的依赖性等特性, 决定了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恢复, 同时说明了侵犯虚拟财产行为本身的社会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对于严重程度可以根据犯罪数额, 还有社会危害性等因素来判定, 合理的动用刑法处罚犯罪行为。

(二) 刑法的谦抑性要求不滥用刑罚

虚拟财产带来的问题与争议, 很多学者认为通过刑事立法来解决, 即对相关刑罚规定来最终解决问题。然而, 刑法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部分学者要求刑事立法的观点往往带有较为强烈的国家主义色彩。我们不能一遇到问题就想立一步新法, 或者匆忙去搬刑法。因为“即使行为侵害或威胁了他人的生活利益, 也不是必须直接动用刑法。可能的话, 采取其他社会控制手段才是理想的。可以说, 只有在其他社会统治手段不充分时……才可以动用刑法。”[3]笔者认为, 能够通过其他手段来抑止侵害行为和充分保护法益时, 就不应当就该行为看作是犯罪来处理。但并不是将刑法不匆忙介入与不需要法律保护划等号。由于虚拟财产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 我们应当在探讨时, 选择保护虚拟财产的合理路径, 可以通过诸多非刑法路径加以保护。如可以细化相关网络服务规范和相关游戏规则, 加强网络开发运营商的技术保障。建立合法的游戏交易平台, 细化法律责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游戏运营商在追求利润的同时, 也必然会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尽量可能的减少或避免纠纷的发生。最后, 将刑法保护作为最后一道屏障, 来规制虚拟财产犯罪。

参考文献

[1]邓佑文, 李长江.虚拟财产的物权保护[J].社会科学家, 2004 (2) .

[2]陈旭琴, 戈壁泉.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J].浙江学刊, 2004 (5) :144-145.

土地集约利用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9

1打开封闭小区面临的问题

因为打开封闭小区还没有全面展开, 所以住建部目前只是制定了相关政策的若干意见, 实施步骤是逐渐打开封闭小区, 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1小区业主的安全顾虑

业主之所以会购买封闭式小区,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封闭式小区的安全有所保障。因为是封闭式管理, 所以进出小区的都是业主, 不是本小区业主无法进入, 这是一方面的安全保障。在小区内会有保安巡逻, 有效的降低了危险的发生几率。而在打开封闭小区后, 与业主购买房屋的初衷相悖, 也是对业主个人权益的威胁, 所以这是打开封闭式小区要解决的问题。

1.2小区土地占用问题

打开封闭小区, 实行街区化管理, 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这一系列的举动不仅对小区业主的公共土地面积有所损失, 同时在小区环境和私密性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封闭小区在售卖时由于各方面的配套设施齐全, 又具有小区内的私有空间, 所以价格相对于开放式小区要高。但是在打开封闭小区后, 房屋价值势必会受损, 这直接影响到业主的利益。

1.3基层执行力

打开封闭小区需要地方基层机构的高效执行, 才能够将相关政策付诸于实践。但是打开封闭小区与拆迁不同, 拆迁能够为单位创造政绩并且提高GDP, 在巨大的土地收益下, 会提高基层官员的积极性。但是打开封闭小区是对小区内道路的征收行为, GDP收入不明显, 并且征收的土地无法进行专卖, 都会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 所以在巨大的维稳压力下, 面对这种风险大、收益小的情况, 基层官员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1.4小区设施

封闭式小区的业主为了自己的居住品质考虑, 都会打造一个更绿色、有更多体育设施、更安全的小区。而且, 业主支付的物业费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小区的设施购买、清洁、治安、修缮、绿化等服务, 所以在打开封闭小区时这也是关注点。

2打开封闭小区的落实步骤

住建部对于打开封闭小区的意见表明, 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 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2.1打开封闭小区的涵义

此“小区”非彼“小区”, 在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吴志强看来, 意见中提到的封闭住宅小区, 并非指所有的城市社区, 而是那些影响路网结构和交通堵塞的超级大盘。住建部相关人士也表示, 文件只是对打开封闭小区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要求, 具体实施还需制定细则, 特别是各省、各城市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办法。住建部也要求, 各地在制定细则时, 要考虑好各种实际情况及利益关系, 需依法依规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和居民的诉求, 切实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

2.2新建小区和超级大盘或将率先打通

针对取消封闭式小区下一步执行的方向是先新区、后老区。在《意见》中明确表示, 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 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针对新建住宅小区如何避免封闭, 可通过缩小社区面积, 细化路网结构实现, 比如单个小区的规划面积不超过10万平方米。除了在新建小区内率先推广街区制, 打开已经建成的封闭式住宅小区也非一蹴而就。打开小区的一个前提, 是要通过精细化管理, 解决安全化顾虑, 比如把物业管理由大院的保安逐渐上升到大楼的保安。部分超级大盘因为存在严重拥堵问题, 以及可能存在违反规划的情况, 有可能被率先打开。很多城市大盘常存在规划道路和社区环境间的矛盾。大盘中间可能横穿好几条市政道路, 为确保小区的独立性, 开发商往往违规把市政道路改为社区内道路,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结构体系, 此类小区的部分违规封闭的道路有望率先打开。

2.3打开封闭小区过程中的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认真全面理解好“逐步”两个字。“逐步”就是要有计划, 要有轻重缓急, 并不是“一刀切”, 也不是“一哄而起”, 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拆围墙”。二是《若干意见》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要求, 具体实施中还要制定细则, 特别是各省、各城市还要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办法。在制定办法过程中, 肯定要听取市民意见。三是要实施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的城市, 都会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 考虑到各种利益关系, 依法依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和居民的诉求, 切实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

结束语

封闭式小区的建设形式先期是受到我国农耕文化的影响, 发展到后来是因为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 对于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 封闭式小区能够保障业主的安全性、隐私性以及舒适性, 所以促进了封闭式小区的发展。但是在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的情况下, 城市用地逐渐紧张, 严重影响到城市的交通路网规划, 形成了大量的“丁字路”“断头路”, 严重影响到城市交通的畅行。所以住建部实施了打开封闭小区的改革性建议, 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 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可有效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彭冲, 陈乐一, 韩峰.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关系[J].地理研究, 2014, 11, 15.

[2]赵小风, 黄贤金, 陈逸, 陈志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 2010, 11, 15.

提高营林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 篇10

1 优化种苗基地建设

要想切实提升营林管理工作水平, 就需要加强对种苗的培育, 只有优良的种苗才能够为营林工作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以应该优化种苗基地建设。在种苗基地建设工作中, 应该秉承因地制宜的策略, 对当地的土地条件、气候条件、经济发展需求以及生态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 然后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研制良种, 从而为改善营林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种苗基地建设关系到营林管理工作的长效发展, 所以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规划, 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体系, 从而提高营林管理水平。

2 强化森林抚育管理

森林抚育工作是进行营林管理的重要内容, 只有确保林木的生长质量以及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才能够为营林管理工作的长效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森林抚育管理工作中, 要注重质量管理, 对现有的林业地块进行合理规划, 根据经济发展需求以及生态环境状况, 可以实行立体开发策略。将森林系统分为禁伐区、限伐区和商品林区, 对于禁伐区应该采用卫生抚育为主的方式, 根据实际需求种植适宜的林木品种, 并且进行优化管理, 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对于限伐区可采用更新行的采伐, 一方面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另一方面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采伐。相对于禁伐区和商品林区而言, 限伐区的抚育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需要同时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的需求, 对均衡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商品林区的抚育相对比较容易, 因为商品林区的目的比较单一, 主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对于商品林的抚育方法也应该适当的改变, 创新管理思维, 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实行立体开发的方式, 建立以林农、林药、林蛙复合的经营方式, 从而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在森林抚育工作中, 应该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从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有针对性的进行宜采则采、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抚则抚的战略规划, 从而提高营林管理水平。

3 凸显营林管理工作实效

为凸显营林管理工作实效性, 应给予营林管理任务的全面重视, 应定期进行日常核查监督管理, 提升实践工作效率。应严格管控营林管理整体质量水平, 完善营林验收控制, 明确履行有利的奖惩管理策略, 提升林场开展营林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应保障生态林建设应有的补偿金, 确保资金充足到位, 提升建设效率, 扩充社会影响力与大众关注度。应引入有力的督导管理手段, 创建完善林地更新管理机制, 令其持久发挥应有价值。针对过度采伐问题, 或是为了大范围地消除病虫害现象而进行焚烧处理现象, 则应实施细致入微、整体规范的调查研究, 并创建营林迹地档案库, 为后期工作提供科学便利性。

4 完善更新经济结构系统

若要科学顺畅完成林业经济管理建设目标, 应有效调节、更新完善林业经济体系结构, 推进林业产业实现持久健康的发展, 将其当做持续建设发展的核心基础条件。针对第一产业的建设, 应基于市场需求, 做好较短时限的工业原料林业建设发展, 同时还包括新经济林发展之中的竹林、优质资源、丰产速生或是原料林等。就第二产业林业发展来讲, 应不遗余力地推进新产品开发研究, 引进新技术, 优化低级别层次原材料, 进而发展至综合化、全面化的深加工行业领域。第三产业建设发展, 重点应设置在森林以及花卉层面, 针对当前林产工业系统结构实施全面更新调节, 激发优势产品价值作用, 实施广泛细致的深加工, 并研究木竹林等经营产业的核心应用价值, 令产业链条继续延长, 创设显著的附加值。

5 加快产业化建设发展进程

为创设显著效益, 应进一步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提升林业生产水平, 将滞后产业剔除出去, 并令传统优质产业通过更新优化体现更多价值, 对新兴产业给予良好的辅助支持, 确保产业结构体系的全面优良配置, 实现林业产业的全面重组。就营林管理工作来讲, 其从属为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因此应有效管控生产建设成本, 创设良好的质量效益, 进而全面实现营林管理目标。基于该实际需求, 产业化变为苗木科学生产的必由途径。应不断吸收接纳林业人才, 进而为林场营林管理增添更多活力, 有效节约成本经费, 令产业系统布局更为科学。应基于整体目标, 确保成本最低化以及效益最大化。

6 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 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 坚持“预防为主, 科学防控, 依法治理, 促进健康”的方针, 坚持因地制宜, 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 防止环境污染, 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 把森林, 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 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 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 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 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结束语

提高营林管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并且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林业管理由于体制上的缺失, 基层执行力不高, 所以导致森林资源利用不合理,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为了改善林业发展的现状, 需要进行科学的营林管理, 对林业生产进行合理规划, 从科学的角度去管理, 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的能源保障, 为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 从而促进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仲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营林管理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 2014-5-31.

[2]余少华.现代林业营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农业与技术, 2015-1-31.

对医院绩效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医院;绩效;管理

医院绩效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是基于医院战略基础之上、在医院绩效实施过程中对各要素进行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活动。医院在绩效管理中,通过对职工或部门的绩效目标进行计划、推行沟通、评价反馈及改进优化等管理,充分发掘职工的潜能,调动职工的能力,提高职工的素质,与职工一起共同实现医院的绩效目标、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从而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医院绩效管理的作用

1.对职工的激励作用。医院绩效管理是一种提高医院内职工绩效并开发医院整体及各部门的潜能、使组织不断获得成功的管理思想和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方法。医院各部门职工在绩效管理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绩效管理工作不断向前推进的推进者,也是进行绩效考核的实践者。医院通过绩效管理让职工意识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与医院的绩效目标息息相关,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感到本职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有效地激发职工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并主动自觉做好工作。

2.对医院建设的推动作用。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可以使医院管理者更加了解医院内各科室的运行情况、人员结构以及资源使用率,为医院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医院可以利用完善、可行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来吸引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选拔医学院校的优秀学生,特别是硕士、博士类人才进入医院,为未来的发展储备力量,占领医疗技术的制高点。同时,根据科室的运行情况和资源使用率,医院可以明确对各科室的资源投入和薪酬分配方式,从而促进了科室的良性循环,建立了科室的合理竞争,保证了科室的特色发展,提高了科室的综合实力。

二、医院实施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绩效目标难以体现职工的想法。医院绩效目标是由管理者与职工共同制定实施的,是绩效管理过程的起点。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医院将绩效总体目标分解到各个科室和部门,然后再由各个科室和部门将总目标分解到每名职工,这些分解到职工个人的目标就是考核职工业绩的衡量指标。然而在实践中,多数医院在制定绩效目标时缺乏与职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一般都是由职能部门根据上级有关文件以及医院管理层的意图去制定绩效目标,然后以院内文件的形式下发科室。这样,就忽视了员工的意识想法,容易造成员工认同度不高,因而目标很难得以有效实现。

2.误解“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关系。在医院实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一些员工通常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混为一谈,认为有了绩效考核就是进行了绩效管理,其实绩效考核仅仅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绩效管理是组织层面的一个完整的过程管理,侧重于信息的沟通和绩效的提高,侧重于事先的沟通和承诺;而绩效考核则是技术层面的一个局部的过程管理,只出现在特定的时间,侧重于事后的评估。因为不了解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关系,部分管理者在实际操作中陷入了考核的误区,认为实施了绩效考核,就等于实现了绩效管理。其实,这种误区使得许多医院在进行绩效管理时省略了极为重要的目标制定、沟通管理等过程,忽略了绩效管理中需要掌握和使用的技巧与技能,使医院的绩效管理的水平处于低层次徘徊。

3.管理者与职工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在绩效管理中,医院管理者经常忽视与职工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在绩效考核结束后,考核结果往往不能及时反馈给职工,使职工对自己的绩效表现和考核结果心中无数,也没有充分考虑职工对考核结果的认可程度和可能引起的申诉,这样的考核必然导致职工的反感。因此医院管理者必须注重与职工之间的双向沟通,只有加强了沟通,职工才能知道自己平时表现如何,领导、同事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从而根据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4.绩效考核实际应用仍需加强。绩效考核的目的主要是行政管理性的,如制定调迁、升降、委任、奖惩等人事决策。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医院在制定考核方案时不注意与这些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往往是在实施绩效考核时进行得轰轰烈烈,但在考核结束后却“安然无恙”,不能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人事决策。这样,一方面打击了职工对于绩效考核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医院的绩效管理难以发挥其功效。

三、加强医院绩效管理的一些措施

1.完善管理流程。绩效管理是一个经过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和绩效发展所形成的周期循环。合理的绩效管理流程,有助于医院更有效地发挥管理作用,提升管理能力。在绩效计划阶段,医院管理者应针对医院现状明确医院绩效目标、制定绩效工作计划及发展计划。在绩效实施阶段,管理者应按照上一阶段制定的目标、计划运用恰当的管理方法对科室及职工的工作情况和实际行为进行考察,以发现影响绩效实施的具体原因。在绩效评估阶段,主要是针对科室及职工进行相关指标的考核,并及时对职工进行绩效反馈和辅导,使职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考核结果,并不断提高改善自身素质,同时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和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在绩效发展阶段,医院领导应根据本周期的绩效管理情况及时调整资源配置、绩效目标,明确改进方向,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

2.实现分层管理。实行分层绩效管理是指医院对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职能部门进行全面管理,制定绩效总目标,根据总目标设置绩效总计划以及关键绩效考评指标。据此形成各部门、科室的绩效,在收入分配时,作为绩效工资在一级分配中的依据。各科室、部门再分别制定部门的绩效目标、考评指标和实行细则,对部门内所有岗位绩效进行考评,结果作为部门内绩效工资二次分配的依据。实施分层管理可以使医院的绩效管理细化到对每名职工的具体要求,不仅可以使医院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各科室的运行情况,还可以促使职工自觉地为医院发展贡献力量。

3.加强沟通交流。沟通应贯穿于医院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应当保持动态持续的沟通,包括医院领导与科主任的沟通,科主任与本科室职工的沟通等等。合理有效的沟通,有利于被管理者对自己的绩效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有利于排除科室和职工在工作中的障碍。通过沟通,可以提高职工的知识与技能,促进职工的成功与进步,从而更及时、更有效地解决平时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推动职工个人、科室乃至整个医院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

4.利用合理的薪酬管理促进医院绩效管理水平提高。绩效管理最终是需要对职工进行奖赏的,因此医院薪酬管理作为一种有力的激励工具和沟通手段,对于吸引和留住人才,提升职工士气、提高医院的竞争力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医院提高绩效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而富有激励性的薪酬管理体系不仅可以促进职工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保护和激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对医院经济文化起到积极的巩固和强化作用,使个人的利益和医院的利益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真正达到医院与员工的“双赢”,并确保医院总体目标的实现。

总之,实施医院绩效管理是一项新工作,面对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应及时调整管理模式,适应时代需求,引入现代医院绩效管理机制,提高医院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并针对医院绩效管理实施中的一些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将有利于发挥医院绩效管理作用,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红艳 贾天贵:绩效管理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8,6.

[2]赵丽霞:关于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8.

[3]李英杰:医院绩效管理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J].医院管理,2011,5.

“大学排行”研究的相关问题探讨 篇12

大学排行(college rankings and ratings)是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独特的高等教育评估现象。当时的大学排行根据能够反映大学学术质量的某些准则编制并公布“最佳大学”名单;该名单按预设的质量,以数字形式为大学排出顺序。1

从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推出了第一份美国高校排行榜至今,已有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日本《钻石周刊》、加拿大《麦克林》杂志、德国《明镜周刊》、俄罗斯《职业》、印度《今日印度报》等面向各国国内大学进行多次排行评估。尽管有对整个大学进行的排行,但更受重视的大学排行,通常以学科、专业为单位进行评价,然后根据特定学科、专业的质量水平确定其相对位置,同时公布其所在大学的名字。大学排行通常由政府及高校以外的第三方主持。热衷于为大学排行的主要是新闻媒体、专业期刊甚至研究者个人。

从国外的实践和已经发挥的功能来看,大学排行在引导学生择校、引导资金流向、促进大学竞争、吸引公众关注高等教育、动态地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部分实现公众对高等教育的监督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而在中国,“大学排行”,又称“大学排名”或“大学学术排行”,即依据高等教育或大学发展的规律、国家法律与政策以及评价学基本原理等,对若干所大学的运转与发展状况或水平做出价值判断,并根据其结果对诸大学做出分指标单项或综合排序。

中国的大学排行始于1987年9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发表中国第一个大学排名,至今,中国至少有十余个单位发表了30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名。大学排行从只有1项指标的最简单的大学排名发展成为包含有总排名、研究生院排名、学院排名、专业排名、人才培养排名、科学研究排名等概括中国高校基本功能的大学综合排名。

中国有代表性的大学排行主要有:2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课题组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排行实践研究;网大(中国)有限公司自1999年起开发年度“中国大学排行榜”;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自2002年开始进行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于2003年发布“中国本科院校办学能力排行”;“中国校友会”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开发年度“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2003年起发布“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中国青年报社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于2004年联合开发了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排行;其他比较权威的单项排行,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CSCD)索引排序;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组织发布的论文与索引排序;教育部科技司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发布的科技经费排序;等等。

二、关于排行目的与排行指标的协同性问题

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推出的美国高校排行榜为例,1998年度最佳学院排行评估的各项具体指标构成如下:3

1.学术声誉(25%):通过对各学校的校长、教务长及招生主任进行调查得出结果。被调查者对同类型的每所学校赋予一定的分值。

2.保持率(权重由原来的20%提升到25%):由毕业率占80%,新生保持率20%组成。

3.师资状况(20%):由班级规模(40%)、师资薪酬(35%)、师资学位(15%)、生师比(5%)、全日制师资比例(5%)组成。

4.学生的选择(权重由原来的25%降为15%):由考试成绩(40%)、高中时在班级中的名次(35%)、录取率(15%)、结果(10%)组成。

5.财务状况(10%):由教育费用(80%)、其他费用(20%)组成。

6.附加值(5%):只用于全国性大学和全国性文理学院。

7.校友捐赠比率(5%):用以反映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程度。

该刊“美国最佳学院排行榜”排行的目的就是“为使学生及其家长明智地选择所要就读的学院”提供的信息。他们认为与高等教育领域的诸多因素相比较,最重要的是衡量一所学校所提供的教育的质量,而不是录取新生先期的学术成就。这样才能真正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只设立5-7项指标。从权重比例关系看,经过多年的排行实践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选择,他们对学生选择等输入性指标的重视程度法反而日趋降低,而更注重产出指标,如学生的保持率以及其所谓的“附加值”,即在不计学生入学前的学术成就水平的前提下,衡量学院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指标与排行目的有高度相关和协同。

相比较而言:由于我国大学排行指标存在指标与排行目的间关联和协同性较差的特点,表现在:

1.试图用大而全的指标概括出所有的评估内容,反而针对性不强。在指标范围方面,我国上述排行,大多涉及面较广。一、二级指标在4-19个之间,三级指标或观察点在22-45之间,相关指标参数可能达上百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排行的复杂性,往往过多考虑各方利益关注点。反而无法有针对性。

2.在指标的筛选和合成评价指标的方法等方面,基本上采用的是指标线性加权求和的方法。在核心指标方面,大多强调规模指标或大学的投入指标,如面积、教室、设备等办学基本条件的评价权重过高,反映了我们在质量观上与国外的差异。排行目的是为了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状况,但规模导向指标体系经加权放大,取代效率导向的指标,显然有利于“巨无霸”大学的得分与排名,不利于小型和有特色大学的发展,暴露出大学排行评估方法缺乏科学性,导致排行结果的科学性或公正性的丧失。

三、关于排行的价值诉求问题

尽管大学排行面临诸多争议,尚有诸多不完善和难以为继之处,但多种类型的大学排行榜却不断在引起学术界与公众的关注,同时对高校改革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大学排行研究与实践还在逐步升温。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来分析大学排行的价值诉求,并将其概括如下。

大学排行的价值诉求之一:向社会提供高校的比较优势信息,因此,随着高校的大调整、大变革,大学排行研究可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预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经验的推广和高校间竞争的加剧,大学排行会继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排行的价值诉求之二:中国大学排行的不断改进与发展,使其已成为大学评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形成较为规范的大学评价体系。大学排行作为一种大学评价手法,在促进中国大学评价的发展与提高的同时,也为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依据,发挥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大学排行价值诉求之三:借助定量的大学排行来摆脱传统大学评价的弊端。传统大学评价主要是一种定性评价,具有“模糊性的特征”。评价结果的模糊性不仅不利于展现大学之间的差异性,甚至很难把大学的优秀性以直观和简明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对当前有着强烈竞争意识的优秀大学是难接受的。4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多主体的介入,大学排行必然要兼顾各方需求。在评估排行系统中,政府通常关注经费和科研产出,学生通常关注政府媒体评论和往年报考与就业情况,高校可能会关注学位点与招生数,专家则可能对教育教学过程指标感兴趣。对大学排行的期待不同,排行的方法论与指标体系会有所不同。

面对大相径庭的排序结果,人们对各种排序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各种质疑,茫然于不知该相信哪一家。各自的封闭性研究也影响了排行的实际效果。5我们认为,在没有达成普遍共识的情况下,应建立一个政府支持、民间组织的半官方评估中介机构来承担大学的评价排序活动。以半官方的定位来研究、从事、发布大学排名,既可以使学校、社会有一个较为可信的参照,为人们提供一个权威可靠的量化参照系。又不会影响政府对高校自主权的顺利下放。同时,大学发展作为各方利益的聚合点应该成为大学排行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排行最终是为了大学发展,也只有大学发展了,才能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四、关于大学排行研究的拓展

有学者6对大学排行的研究作了回顾和总结,认为过去的大学排行研究分别在概念的、价值的、事实的、操作的、理论的等5个不同层面展开,着重分析的是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1.概念研究:什么是大学排行;2.价值研究:如何认识大学排行的价值和功能;3.比较研究:西方有哪些经验以及我们如何借鉴;4.排行研究:如何为中国大学排行;5.对排行的研究:中国大学排行做得怎么样。而近年来,国内大学排行研究在价值取向、研究的主题、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拓展,如在延续过去的一些研究的基础上,比较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信息的发布与利用的研究;

2.排行方法论研究;

3.科学发展观与大学排名功能及价值期待研究;

4.大学排行与研究型大学、一流大学建设研究;

5.大学排行对地方性大学声誉与建设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6.民办大学、职业技术院校排行研究;

7.大学排行与高教国际化影响研究,等等。

从研究方法看,在排行实践中出现定性与定量方法并用趋势,包括使用声誉调查、同行评议、数理统计与文献计量等多种方法;在排行研究中,与过去相比,定量方法也得到进一步重视。

如台湾戴晓霞教授以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为依据,7并参考各大学的材料,归纳出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特征。

我们认为,大学排行是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研究领域,确定合理的分析框架,探索国内大学排行的特点与趋势,问题与经验,需要借助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评价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采用文献调查、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具体方法进行研究,不能盲目进行看似科学的数理统计上的工作。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中国大学排行要树立自己的大学理念。真正的大学评价应当引导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应当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结合。

第二,大学排行要反思自己的评价准则。排行有赖于量化,同时也有赖于量化的科学性。在定量评价的精确性和高校发展模式多样化的综合评价所提出的模糊度和灵活性之间,应寻求一种平衡。

第三,评价本身不能带来产出,它只能作为某种中介而充当较为有效的干预手段之一,因此排行研究离不开专家的智慧以及社会各界的全体参与和支持。

第四,大学排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发展的可持续性则依赖于评价的可持续性,大学排行要思考评价和发展的关系,使两者形成良性循环的关系。

第五,大学排行要处理好一些两难问题。如在指标体系的设定上,如何将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如何处理好定量评价与定性研究之间的关系。

摘要:大学排行作为社会评价,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尚在升温。面对关注和争议,关于“大学排行”的研究应加强在排行指标与排行协同性问题、价值诉求问题以及理论研究拓展问题等方面的探讨。

上一篇:工程机械齿轮加工下一篇:输电线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