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的思考(通用12篇)
化学教学的思考 篇1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科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传输, 而是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中心科学与应用型科学, 与物理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已成为许多高校非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防、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热点问题。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加强大学化学课程教育, 培养具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它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拓宽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
而《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 如何尽可能的调动所有有益教学的因素,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 许多高校针对《大学化学》课程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包括从教学内容、考试模式、活力课堂建设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 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本文将针对我校材料专业的《大学化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特点, 结合多年的高校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 就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思考, 浅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提高《大学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二、前沿问题
大学化学是一门中心性和实用性的学科,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 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国内各高校根据不同的非化学专业的需要开设的基础化学课程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大学化学 (或普通化学、应用化学)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等。因此《大学化学》这类课程的开设目的, 并不是培养化学家, 而是旨在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化学学科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化学领域内必需的基础知识, 为后续课程和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 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 使其能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 使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能为其所用, 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既要掌握丰富的化学科学知识, 涉猎有关化学的前沿领域和历史动态, 掌握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关的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 学习任务相对教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 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现有的该课程设置在各大高校中主要是理论课, 而无配套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将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 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 大学化学课程学时通常较少, 根本无法开展实验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 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诸多问题都是现在化学课程开展中的不利方面, 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过程的思考
非化学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时应十分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 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背景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既能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 又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一定基础。
因此面向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重点在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 注重对整体化学体系的把握和观察, 而不是仅局限于某个理论的详尽解释或某一复杂化学问题的计算等, 在给学生们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之时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及前沿动态。本文认为:“突出重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为达到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1.突出重点, 适当把握及精选《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大学化学课程的内容选自四大化学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 内容多、渗透性强, 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可以说它既是一门基本理论学科, 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 如果试图全面详尽给学生提供化学各学科基础知识及严谨理论计算, 很容易使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一种“云深不知处”的学习状态, 对于并非立志从事化学的学生来说, 他们可能还没领略到化学之美就只被铺天盖地的化学知识给掩埋了, 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成了知识的堆砌。这时何谈学习的乐趣及动力呢?因此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笔者所处的化学教学是面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开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化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包括调整后的内容能使得学生可以整体把握大学化学的学科脉络, 但对某些复杂的化学计算部分, 比如化学平衡的各种计算, 进行了淡化处理, 引入前沿科技或应用领域时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 并适当围绕智能材料、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电转换材料等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进行阐述。以此开阔学生眼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促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素质的手段, 起着导向、中介和内化的作用, 不同的课程内容要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匹配对应, 才能相得益彰。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展讨论, 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讲座式教学, 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 通常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例如物质结构基础这部分内容较抽象, 往往多引用模型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为主。例如元素和化合物性质这部分, 因为大多学生高中时学过相关知识, 因此可以由学生自学, 组织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答疑。例如表征体系混乱度的“状态函数—熵”时, 多延伸举例各种体系从有序到无序的倾向性案例, 利用认知心理中用已知经验去理解未知事件的心理行为, 帮助学生们快速拉近与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从而深刻理解该部分概念。在教学的同时不要拘泥于原有框架, 应鼓励学生有新思想和新见解, 培养学生开拓未知领域的兴趣, 也有利于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 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创新技能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其生动及复杂多变, 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及生动感。通过实验可以把书本学习中的复杂科学理论和严谨的化学语言进行生动再现及验证, 同时实验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所以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
具体实施中, 应增加该类课程中的实验学时, 利用各自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实验条件。相应设计配套实验内容, 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开放性试验面向部分学生开放, 主要形式以学生自学和独立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与创新, 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们来说, 受条件制约, 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但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 改变教学模式, 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中封闭被动的模式, 向开放型、主动性模式转变, 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四、小结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大学化学是作为一门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程, 讲授的内容虽然和中学化学内容有部分重叠, 但更深入全面和复杂, 并且要为后续的各类专业课程, 比如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工艺基础、晶体学、复合材料等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又起着对学生的大学学习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大学化学作为大学新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专业热情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的从课程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从而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 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本文在分析现行《大学化学》课程的基础上, 针对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试图通过调整教学计划、优化基础内容、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增设自学性选修内容等手段, 对《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从而对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及实践。
关键词: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模式,非化学专业
参考文献
[1]徐光宪.21世纪化学的前瞻[J].大学化学, 2001, (16) .
[2]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 .
[3]王燕露.论高等教育的本质[J].科技信息, 2011, (33) .
[4]裴坚.化学学科发展与化学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9) .
[5]廖桂英, 安黛宗.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4) .
[6]苏晓云, 马寅秋.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5) .
化学教学的思考 篇2
提高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打造“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的关键。对于我们初中化学教师来讲,一本书一教就是几十年,教材内容早已烂熟于心,只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寻找突破,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务实,才能找到自己渐渐地失去的激情。
一、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无论上什么形式的课,都要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我认为,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和343课堂教学模式值得借鉴。所谓“三转”,是指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所谓“五让”,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最可怕的课堂便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最乏味的课堂便是方法单一的课堂。343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精讲少讲、主动学习、当堂检测”。努力实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三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将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花在重点、难点、关键点上。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体验、感悟、实践、交流、活动。上课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过程。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教材内容有三多:概念多、符号多、需要记忆的知识多,课本中有许多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符号、化学式、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再加上学生的个性,包括智力、兴趣取向、能力水平、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上课时,任凭老师怎样把概念陈述得多么准确无误,表达得多么清晰,课堂上却总显得死气沉沉,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到云山雾罩。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概念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即可将呆板的知识变得活起来,留给学生一个清晰的主观印象。通过图片的展映给学生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概念的基本涵义,能够用它们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并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种印象就会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还会为今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溶液、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化学计算重在激发兴趣
化学计算类型多,计算量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有的学生甚至放弃计算。计算课也是学生最感乏味的课。所以要上好计算课关键在于如何“激趣”,学生只有对所学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才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动力,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讲授“化学式的计算”时先设置一个情景,判断化肥广告的真假;在讲授“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老师先让学生观看神舟九号火箭升空的视频,在学生心情激动、热血沸腾时,教师趁机提出:假如神舟九号所使用的燃料是液态氢的话,有50千克的液态氢完全燃烧需要多少千克的液态氧助燃才不至于燃料浪费?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老师即可帮助指导学生解决疑惑,讲明注意事项并进行训练。最后还要反复检测,在学生掌握了计算内容以后,经常还会出现许多问题,要么是方程式没配平,要么是书写格式不对,要么是粗心大意计算出现错误等。只有经过反复测试,反复练习,这些问题才能纠正。所以只有经过反复检测,才能达到强化巩固知识目标的目的。
四、“常识课”先学后教、作业当堂完成
初中化学课程中有许多“常识型”课程,如第二章第一节“空气”、第三章第三节“燃烧与灭火”、第四章第一节“我们的水资源”、第五章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第八章第五节“化学肥料”、第九章“现代生活与化学”等,这些内容尽管在大纲中的要求通常是“常识性介绍”,但这部分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及与高中化学有密切的联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性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难度不大,要求不高,通俗易懂,且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便于学生自学,所以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采用自学、检测、当堂完成作业的“一学一教”的方法。
第一步出示目标。教师在课前可以给出学习目标或学习提纲,作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指导自学的方法,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可要求学生当堂识记。第二步自学。学生在明确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在书上自己寻找答案,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自学能力。教师要检查学生在课本重要知识点下面有没有画上记号,适时表扬自学得既认真又速度快的学生。第三步检测。采取口答或讨论的方法,教师予以点拨、归纳、补充、更正,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深化。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 化学科学素质 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新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基础教育中,化学科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面广,但难度适中或倾向简单,化学实验教学即有得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习学生形成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得比较熟悉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课标语)。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选择演示实验时,应以 突出教学重、难点为前提,以符合直观、简单、安全、可靠为基本条件,以规范操作为保障,以帮助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及获取化学知识为目的。如在利用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分析提示原子这一概念之前,如果演示一下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有利于学生以直观事实为依据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原子这一概念。
其次,学生实验和简单实验设计及实验习题是学生实验技能形成很好的途径。如学完氧气有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总结鉴别氧气的方法,学生可以列出以下方法:1、带火星的木条;2、燃着的木条;3、点燃的硫等。此时,可引导学生分析:方法3不用,因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对人体有害。1、2理论上都可以用,但1比2更简单、方便,因此,方法1为最佳。可以提醒学生,如果同时鉴别几种气体,通常用方法2。
最后,学生实验规范化也很重要。对学生操作不正确,应给予及时纠正,以防止学生形成错误操作习惯。因此,对学生的规范操作必须严格要求。特别学生学习实验基本操作时,应鼓励学生按规范操作多练习几次。相互监督,相互纠错。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分析学生发生错误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尽管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同容积的两瓶盛饱和NaCl溶液和蒸馏水的鉴别为例:学生在学完溶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将两种物质鉴别开来,并写出鉴别的方法和结论。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难、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出,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例如:(1)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化学实验;(2)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3)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4)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
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把握一定的尺度,因为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和树立、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而多媒体无法代替,否则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姜淦萍,项闪飞.化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化学教育31,7-8,2000。
[2]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初中化学教学的翻转课堂思考 篇4
翻转课堂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创新的成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前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内化则在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这种教学理念对解决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够在课前完成实验相关知识的学习,就会减少教师实验过程中讲授时间, 从而留出更多时间进行化学实验,参与交流讨论和获得教师指导,解决实验时间不足、动手机会少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学习任务单的思考
初三化学学科教学中大多使用了导学案,它的任务一般表现在“学案内容”里,所占篇幅比较庞大,视觉印象比较复杂。而“任务单”强调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尤其是强调把教学重点、教学难度及其他知识点化为问题,意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追求中达成学习目标。“任务单”不主张直接让学生解题,只主张当学生解决问题、接近达成目标的时候,让他们练练手,达到知识内化和获得学习成就感。因此,“任务单”的任务简洁明了,不会吓怕了学生。任务要设计得可以操作,不要任务不清晰, 让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任务驱动,问题导向”, 否则就没有高效自主学习。当然,任务单要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设计。以沪教版初三化学 ( 上册 ) 第五章 “金属与矿物”第三节“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 为例笔者制作了自主学习任务单 (http://wkevent.jse.edu. cn/szwk/web/works?works Id=b86cf829-cce8-11e3-b5170050568e7834)。
在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的今天,自主学习任务单在不知不觉中,存在于初中化学课堂中了。那么如何设计符合初中学生特点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如何合理使用自主学习任务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关于微视频的思考
我们制作微视频是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千万别让学生不想看。微视频是为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设计的, 不要离开任务单搞微课,那是没有出路的,充其量只能算一个课件。
例如,在讲“燃烧”复习课时,利用微视频可以带领学生从课堂走进家庭中的厨房,进行有关燃烧、防火等知识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堂上围绕着微视频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活动。
每个微视频的制作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从脚本设计、 学案制作、微课视频的录制,每个微视频的录制都要做五六遍才能让教师自己稍稍满意。微课的录制时间不宜太长,在录制过程中要精简语言,用最少的语言讲清楚问题。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达到目的,要学会各种微课视频制作的方法,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比较强, 工作量也比较大。
四、课堂组织方式的思考
在化学教学中一般的流程是学生通过在家观看微视频,填写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内容;第二天,到学校后, 交任务单,教师批改。课上的流程包括以下几项。分组交流:学生分组交流微课视频的学习成果,提出困惑, 如有困惑要尝试解惑。讨论:问题是什么,不会的知识是什么,小组内讨论解决 ( 小组组建时注意学习能力强、 中、弱的搭配比例,“先富帮后富”,让每个组员在小组活动时都能获得提高 )。展示:班级内交流成果,交流共享共同提高。课堂训练:一定要设置好基础题、中等题和挑战题的比例,给每个层次的学生一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选择程度题目要细、要精。
五、建设微课程平台的思考
笔者建立了班级QQ群,让学生首先在家中反复地观看微视频,里面有学习的重要的知识点,解题的方法, 难以理解的问题等。学生和家长反应较好。我校引进家校互动新模式“翼校通”,并在开学后一段时间,由电信公司就“翼校通办公平台”( 如图1所示 ) 操作使用等技术问题对学校全体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利用“翼校通”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课堂表现、 学习成绩、家庭作业等,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 真正实现快速、方便、有效的“家校互动”。当然事先要做好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以及对学生的动员与辅导的。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后会及时调整,只要设计出好的任务,录制出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微课,就不愁没有学生看。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教师要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学习视频, 辅以文字资料和资源链接,说明自学的内容、目标,让学生知道他们相应自学什么,可以怎样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达到什么目的和要求,同时教师在课前要收集每个学生发出的问题,将之分类,并针对学生疑问的部分做成课堂教材,设计教学环节。教师不需要再重复让学生已观看过的教学内容。
要建立初中化学学科微课程资源库,必须要统一微课的平台,电教馆应当打造基于个人空间的人人通个性化微课平台,是与真实学习活动一致的活的平台,而不是抽象的资源库平台。现在许多教师将资源放在了各自学校的网站上或者不同的社会视频上,难以满足区域资源的共享和实施翻转课堂的功能需要。要建设针对翻转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设计,特别是师生的互动交流模块,实现线上、线下的交流,及时汇总学生的学习疑难,最终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关于翻转课堂的发展,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学生也能给自己很多启发。
六、结束语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5
摘 要:化学概念在每节课都要会涉及到,化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事物反应形式和变化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体系性。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的学习,能真正地掌握住化学知识的精髓,必须从对化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概念进行应用。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关键词:化学概念 教学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c)-0172-02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化学概念掌握不到位会对化学知识的精准把握产生阻力。学生解题出错,多是在化学概念的精准把握与灵活地运用上。如何让化学概念课不流于形式化,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课的学习中,厘清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破。关于初三化学概念课的教学反刍
1.1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果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住的话,那么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牵绊,学习就会受阻。可见,学生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突破化学概念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势在必行!然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化学概念的强调,教材概念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概念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必须反复强调,对比总结。
1.2 初三学生对化学术语掌握不熟练,懒于探究区别近似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概念中存在一些描述性材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就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畏惧,误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科。但由于一些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词意相近实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正确地把握运用。初中化学概念课教学现状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前提。对于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普遍欠缺那种一丝不苟的冶学态度,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目前,由于初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张,对于概念多数师生在挖掘深度上欠缺。通过概念“打眼点”,去把握概念的精髓还是缺乏力度的。
2.1 课堂上概念教学剖析方法欠妥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上,对于概念突破方法选择的不适当,造成对概念教学剖析不深入。初中生能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科学方面高度概括的概念性理论知识,已经能够更系统地归纳,较严密地接受科学概念观念。他们对实验性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概念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教学实施时应当充当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不能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2 实践中概念教学未做到“以生为本”
初三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度,随课程总数增加而增多,但都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善于对知识的自己积累。老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与化学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上大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与公式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简单的应用。大多数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难于理解的概念,存在机械掌握一一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够轻松应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对于概念也就产生了厌烦,不愿、不能准确的记忆和运用。
2.3 僵化的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尤其重要。但教师普遍存在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的现象,对概念学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学生脱离开课堂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
初三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定的加强,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定力,不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关注不够就会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偏离概念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化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加大力度克服学生依赖性与被动性,培养初三学生的自觉性,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地深入学习。厘清化学概念教学重点,靶向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概念共有200来个,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几大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易混的概念区分开,牢记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概念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中化学课概念时,对概念课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方式,需要 因“概念”而异。
3.1 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多数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具体例证中概括发现的某事物的共性的过程。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讲解时,需要在对概念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每个化学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词,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概念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准确到位才能深入到化学概念的实质,多角度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读透抓住化学概念的精要。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全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才能将化学概念真正地掌握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剖析、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领会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中所产生的不同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概念。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巧,形成概念。如概念“催化剂”学生在理解“改变”一词时,存在片面性,理解为只有加快。笔者在突破这一概念中的两个词“改变”和“不变”,帮学生深入揭示关键词―― 不仅包括加快,还包括减慢;其中的“不变”,不仅包括质量的不变,也包括化学性质的不变。笔者让学生实验一组,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加快速率实验;实验二组,做负催化剂减慢速率的实验演示;实验三组,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残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并烘干二氧化锰,让学生彻底理解“改变”和“不变”两个词意。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学生误解为氧气,笔者在教学中,对概念中的氧,帮学生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氧气,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对概念进行多方法剖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靶向概念含义实质,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3.2 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有的比较相近,容易造成学生因不能准确的比较而造成混淆。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比较,慧眼区分,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准确捕捉到语言表达上的易混点。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学习这一课时,有两个易混的概念就是“氧化物”和“含氧的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应强调两点:第一,必须是两种元素组成;第二,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叫氧化物。像氯酸钾(KCIO3,)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在“氧化物”的概念上,有些同学会误解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突破概念重难点,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给出氧化物的定义并分析:“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为了绕过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概念之间的易混点,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叫做氧化物?”,为学生留白比较“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异同。共同点:(1)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化合物。(2)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到易混点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H2O,CO2,CO。而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超过了“氧化物”的范畴。举例:H2O,CuO,KCIO3,HNO3。由此可以看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它们都是化合物。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比较高度类似的概念,突破的概念教学重点的方法是,抓牢概念自身特点,及时比较发现概念间易混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概念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化学概念学习之中才能屹立不倒。
3.3 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
不少化学概念的形成源于实验,需要将概念还原到实验中,实验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透过有趣的实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自觉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推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初三化学教材的绪言部分,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洞悉概念本质。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变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水,再如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学生自然总结出整个变化的本质―― 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 的物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质的变生成新物化叫物理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4 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在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理解困难,单靠语言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难点。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为突破概念教学难题,选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化难为易,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掌 握化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强调以人为本,初中生的思维仍然是以直观为主。较微观的化学概念学习可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原子、分子的结构,这些微观粒子学生难以想象的。借助模型演示的形象和直观性,在理解原子、分子的概念会很轻松。不少同学错误认为“分子就一定会比原子大”,为突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难点,笔者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将化学反应过程展示给学生: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突出本质,突破概念教学重难点。
总之,概念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考虑初中生学习特点,分析他们对概念接受的难以程度,变换教学手段,突破化学概念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能动思维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不同的概念,应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上四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普遍用到,各有特点,并且有时还可将几种方法一起连用,达到最佳效果。易混的重要的化学概念,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习题,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再现与升华。
参文考献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篇6
【关键词】教学方法;素质教育;能力发展;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是必修课程之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以及日常学习效果,而且还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学生被不熟悉化学学科的效果内容,化学理论也比较抽象,而且还有较多的原理和概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对广大初中化学教师而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相关要求,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化学概念,而且要让学生习得学习化学的相关方法和技巧,合理地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对广大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笔者以为必须要充分地考虑下面若干方面,才能更好地实施初中化学教学,切实提升化学教学实效性:
一、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
化学学科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各位化学教师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个方面,将实验教学的诸多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借助实验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掌握以及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思维能力,提升他们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化学意识和操作技能。要让学生高度重视理解化学理论和概念,要借助化学实验和相应的教学模型,让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接受化学概念以及相关理论,要适度地运用讲授法,向学生耐心地解释化学概念和理论,借助形象具体的教学语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以及掌握操作技能的智力,如此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复杂多变的化学理论和概念。
二、运用具有启发性的化学教学方
在开展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广大化学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参与到教学和学习中去,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相关学习目标,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在学习化学知识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在引导学生单独地分析、思考、概括以及判断等丰富多彩的思维活动,全方位地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化学能力以及智力,更好地吻合新课标所提出的素质教育新要求。
三、要符合化学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的
对广大初中化学教师来说,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主要目标都是为了有效地完成化学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化学知识和理论体,所以化学教师在选择和运用具体的化学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能够制定出符合本节课的相关教学目标和,以合理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初中化学教师要仔细地研究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前提,在此基础上选取和运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顺利地实现新课标确定的相关教学目标。
四、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
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同时参与、共同完成的知识活动,涵盖了教师的“教”以及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的“学”这两大方面,在此要意识到,学生的“学”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所以对各位初中化学教师来说,在选取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能够吻合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首先要能够了解和把握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以及习得化学操作技能方面的真实水平,例如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之后按照他们的实际状况,选取和运用合理科学的、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如此一来,才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积极性。
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配合与运用
从事实上的化学教学来看,通常情况下会出现下列情况:教学涉及面比较广,或者知识比较复杂,单纯运用某种化学教学方法已不能有效地达到传授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化学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结合具体情况,巧妙地糅合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某种教学方法存在着较强的局限性,不能完美地展示相关的教学内容,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初中化学教师要配合若干种教学方法,使之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化学教学。在各种教学方法间的彼此补充和科学结合下,进一步提升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在此过程中,化学教师也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真正意识到掌握化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的巨大优势,科学地理解有效糅合多种教学方法的重大意义以及可能性。他们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注重灵活性、合理性以及目的性,坚决不能胡乱地混合教学方法,决不可为追求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对提升教学实效性以及学习效率造成重大影响。
六、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来看,教学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会影响教学实效性,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以多种方式传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学会运用教学方法之间的组合,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全面提升,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圆满完成化学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郭龙社.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1(05)
[2]包晗,张妲,钟永江.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初中化学教学方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09)
对化学习题课教学的思考 篇7
一、提前备课,确定讲课内容
习题课的讲课内容,应由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习题上所暴露的问题来确定,做到有的放矢。做好这一点,教师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认真批阅试卷,做好题目分析,甚至统计好各题错误的人数分布等;要知道学生关于错题的错误思维方式的;还要找出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规律上存在的问题和思维方法方式上存在的缺陷等。除此之外,教师最好还要在课前将练习发给学生,简单了解学生对练习的讲评要求,这样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调查发现,大多数试卷中的多数题目学生都可以自行解决,有的题目甚至在讲课前就已经发现并解决,这时教师如果仍然讲课不分轻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自然会厌烦,觉得浪费时间,从而缺乏学习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当然,“突出重点”并不等于只讲重点,而是说教师应将上课的主要精力和大多数时间放在这些学生存在问题最突出,他们最迫切想解决的重点内容上,进而完成为学生解惑、释疑、引导其探究的教学过程。
二、讲评过程中善于总结归类
教师讲评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习题涉及的化学情景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感,从而能明显感到对某类问题有进一步的清晰认识,而不仅仅是“知道做某个题目”了,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总结提高,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具体可按三种方式归类:
1. 按知识点归类。
教师在习题讲解时,要透过题中的表面现象,把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目归纳起来,集中进行分析、讲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该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形成系统的认识。
2. 按解题方法归类。
把运用相同解题技巧、思路的题目进行归纳分析。中学化学经常涉及的解题技巧有:守衡法、整体法、极限法、图像法等。
3. 按错误类型归类。
一般可分为:(1)审题时对题材中的关键词、句的理解有误。(2)化学概念、规律理解甚至记忆错误。(3)数字计算错误。(4)化学变化过程分析错误等。
以上三种归类方法,不能孤立进行,要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交叉渗透,开放、发散地进行讲解。通过这种归类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题海战术”,让学生逐渐养成好的思考习惯,从而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三、讲评注重开放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其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点拨,以促使学生通过自身操作和实践来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人。讲评课同样要注意这些方面,要让学生在动口、动脑的双重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课堂的开放性,一方面指课堂教学形式上的开放,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另一方面,还要求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即教师在讲解题目时,必须透过题中情景的表面现象,抓住化学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性、发散式讲解。例如,“一题多解”是对化学解题思维方式上的发散,“一题多联”则是对化学情景方面开放,另外,教师还可以对同一化学知识进行“一题多变”的讲解,等等。以实现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使不同层次学生均有所收获。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能够及时依据讲评情况,再补充设计相应阶段的针对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效果更好。
四、讲评心态平和
试题完成质量的好坏,会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课堂情绪产生很大影响———好则喜形于色,差就大发雷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甚至会使学生对学习目的产生疑惑。
表扬是老师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我们可以在课前表扬作业完成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在讲评过程中对部分学生作业中的优点进行表扬,如思路清晰、解题规范、方法有创造性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解自己使用的独特方法。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也要尽量挖掘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增强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鼓励其克服困难、奋起直追,让他们也在赞赏中感受到成功,消除其压抑感。
摘要:习题课教学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是我们对化学概念、化学性质, 以及化学原理教学的延伸和深化, 是实现教学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然而, 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对习题讲评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仍然延用按题号顺序逐题讲解的方法, 这种评讲方式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针对上述传统习题讲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能改变习题课教学的单一性, 提高习题课教学的效率, 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关键词:习题教学,开放性教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1997.
[2]孙元清.中学化学思维方法.2003.
化学用语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8
一、以生为本, 减负增效
(1) 巧借媒体, 激发学习兴趣。近年来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它的出现可将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 可以有效刺激大脑神经,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习能力, 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厚。在“元素符号”教学中, 例如, 矿泉水中含有哪些元素?这些元素对人体有何作用?这时可播放科普视频了解血液中钾离子过多, 导致心脏跳动速率变快, 钠离子过多导致心脏跳动变慢;人体缺锌影响智力发育;铝过量使人反应迟钝;缺铁导致的贫血病;缺碘导致的大脖子病, 缺钙导致的佝偻病等等。而这些知识靠教师的讲解, 往往事倍功半, 效果不理想。
(2) 摒弃死记硬背, 进行有意记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 避免枯燥无味, 可通过编顺口溜、口诀等方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将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前八位元素“O、Si、Al、Fe、Ca、Na、K、Mg”, 用谐音记忆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又如, “原子是瘦子、分子是胖子、离子扎鞭子、化合价戴帽子”。在诙谐的气氛中, 让学生轻松地记住化学知识。此外, 采用比较记忆法, 寻找化学用语的共性, 比较类似的化学用语的差别, 刺激记忆兴奋点。例如, Ca与Cu、Al与Cl、Na与Ne等元素符号, 形式相似, 教师可以将它们进行对照, 形成鲜明的对比, 学生记忆更准确, 同时鼓励学生制作一些元素符号卡片, 让学生拼凑。将学生划分为小组, 开展化学用语游戏活动, 进行化学用语比赛等,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加强学习的自主性, 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 契合新课改的精神。
(3) 给予学生空间,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长期以来, 教师以讲为主的填鸭式教学, 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在现代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转变观念, 课堂上要舍得放手、敢于放手, 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为此, 教师的备课方式需要发生改变, 更着重备教学方法。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提倡小组讨论、小组竞赛, 甚至辩论, 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并写心得体会。在活动环节中, 学生巩固了知识, 锻炼了表达能力。很多难记住的、易混淆的知识通过亲身实践往往能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认知规律, 有效教学
(1) 分散难点, 循环刺激。由于初中生刚开始学习化学, 所有学习的知识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记住并消化, 对学生来说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在元素符号的识记阶段, 让学生提前分散识记, 学生就不会感到负担, 每天都要把前面所学知识巩固一下, 当开始学习常见元素符号时, 学生会有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 为学化学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每节课中涉及到化学知识尽量使元素符号、化学式反复出现, 让学生多看多写, 形成自然记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记忆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 学习要勤于复习, 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 遗忘的也越慢。所以从开始学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时, 应在每节课让化学用语以不同的方式多次重现, 不断强化从而加深记忆。
(2) 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能力, 能力的检验要回归于实践。通过化学的学习, 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化学物质的世界中, 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化学用语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不能要求学生的记忆一步到位, 须在练习中不断巩固, 逐步达到会读、会写、会用。在化学方程式的训练中, 让学生尽可能结合生活中某一化学变化的事实来书写化学方程式。例如, 写出“碳酸饮料中的碳酸是如何形成的”“在煤球炉里煤燃烧时的主要化学反应”“建筑工地上的熟石灰是怎样获得的”等等。这种贴近生活实例的方程式书写练习与纯粹要求学生写出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碳在氧气中燃烧、氧化钙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比, 既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 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 巧借媒体, 有意记忆, 与学生互动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 将生活中的众多素材引入课堂, 让学生深刻感知化学是一门真实而有用的学科;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行为, 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军.浅谈高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3) .
[2]侯延斌.新课程化学用语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西藏教育, 2012 (06) .
[3]陈金莲.浅谈初中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6) .
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思考 篇9
一、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初步成效
1.全国新课程标准已下达, 其在各学校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实施, 普遍加强了教学的研究, 其中包括进行集体备课, 突破了传统的备课思维, 教师不用再为每一次考试准备相应的方案, 每一位教师根据班里面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对备课内容进行各自的调整和补充;通过定期的教学观摩发现问题和规律, 对发现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对总结出的好的现象进行专业化的发展;重视教师的校外教育, 不定期组织教师的出外培训, 只有是教师亲身体验到问题, 才能给学生带来最好的传授方式, 并且是教师更加轻松自如地表达出来;定期组织编写适合自己的教学配套材料。随着科学的发展, 教学的教材也会不断变化, 每一个学校都应该组织教师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学生接受的教学配套材料, 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要及时讨论并做好笔记, 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究。
2.提高了教学的资源意识。新课程实施以后, 新教材的出现使原本就习惯于教学内容的教师有了更多的教学资源, 教师已经意识到教材仅仅是一种教学资源, 乐于尝试用新的教材, 注意对比新的教材与老教材有什么新增内容, 进行收集应用。我以在化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个经历简单说明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都会留有十分钟的学生自由领悟和问问题的时间, 有一次有个同学拿着高二, 高三的两本教科书来问我, 提出为什么一个化学规律在数字上会出现不同, 之后我做了笔记, 并查看了资料和其他的化学教师探讨了一下, 才发现不同的版本确实存在差别。之后, 我大力表扬了这个同学。这本应该是我们一个教师去发现的问题自己教的一个学生发现, 自己心里很满足, 并且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适合化学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1.为化学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
化学新课程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这就要求要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情境, 把教学内容真实、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对于化学教学, 可以做些演示实验, 课堂中穿插一些小故事, 介绍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科学史实, 提供实物、图片、模型、影像等辅助材料等, 这些都可以对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帮助。
2.介绍化学科学经济方面的应用和与生活中的联系, 扩展学生视野
化学本身就是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门课程, 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科学物质的认知程度, 增加人们对化学物质的安全防范意识, 还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的影响。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常识, 生活中存在的化学,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 要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常识并结合实际, 帮助学生扩展视野,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能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突出化学的学科特征, 灵活运用化学实验
化学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以实验为教学基础, 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起着极大的作用。每一位教师在做化学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 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或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出发, 设计和选择实验内容, 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其次, 做一些典型的化学实验, 帮助学生认识科学, 估计学生对科学的探究, 利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第三,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和了解的化学知识, 鼓励学生对自己遇到的和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自己设计实验, 做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工作。
三、创造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确立, 更多的为教学思想添加了现代信息技术, 科学与教学技术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使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 才能加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的发展, 不断的培养出科学人才,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信息力量的提升,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成为教学的工具, 也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配备有多媒体的教学设备, 并且教师也能应用一些软件制作化学教学, 是教师更加简单方便的传授教学课程。另外, 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学生学习化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寻自己需要的化学信息, 可以在网络上自由选择自己细化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来更加方便的沟通遇见的化学问题, 对不了解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可以通过视频来清晰直观的学习掌握。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搜索化学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并把信息技术灵活应用于问题情境的创造和实施策略, 完成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改变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目标, 以及达到教学资源的充分应用。
四、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编制教学方案
新课程实施以后, 学生的学科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也加强了, 教师面对班级里面的每一个同学, 这些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作出适应全部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塑造每一位同学都能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平、领悟能力和需求, 还要根据课堂标准和教材, 分别设定社和全班同学和个别同学学习的目标。
其实, 对于每个人来说, 看到一个一个事物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爱好和独特之处, 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讨论小组, 组织讨论活动, 每个人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特之处, 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扬长避短, 取长补短, 克服学生对知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化学教育是培养科学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学科。作为化学教师,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加贤, 蒋小钢.“化学与生活”选修模块的学情调查与分析.化学教育, 2009, (03) .
[2]杨颖.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教学方式转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2003.
[3]徐惠.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2005.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 篇10
一、影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因素
(1) 教学目标不合理。实际上, 我们一般认为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知识, 二是技能, 三是情感。但是, 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 人们越来越重视反复训练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方法。另外, 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难以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 有的老师只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 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比较轻视。因此, 正是基于这种教学目标出现较大偏差, 学生越来越厌学, 越来越被动, 学得越来越辛苦, 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低下。长期下去, 老师和家长还会给学生们增加课外补习时间, 让学生苦不堪言。
(2) 没有将学生发展作为重点。传统的应试教育下, 教学的重点是老师和书本, 学生的发展没有受到重视。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刻板、单一, 学生也总是在强制的状态下学习, 因此, 学生重视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这样一来, 学生的心理压抑, 不仅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甚至还会产生厌烦情绪。这样发展下去只会出现3个结果:第一, 学生学习两极化严重, 学生被动接受能力较强就会受到老师重视, 如果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容易产生不良的影响。第二, 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 创新性受到抑制。第三, 学生发展片面化, 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3) 师生互动性缺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直接影响了信息与情感的交流。但是, 从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来看, 师生互动交流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师生互动主要以单向为主。这样一来, 课堂教学中其他一些知识被严重忽略, 尤其是人际交往这一方面。而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枯燥, 学生不能通过有效的互动获得新的知识。
(4) 教学方式落后, 学生学习被动。目前,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老师的教学方式都非常落后,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探索精神的培养。但是, 转变学习方式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尽管我们现在大力提升自主学习, 但是很多老师教学方式难以转变, 导致自主学习成为一句空话, 课堂教学依然无效。因此, 只有转变老师教学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
二、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 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根据新的课程标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办事情, 兴趣是最大的动因, 因此, 化学课堂教学也是一样, 应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第一, 实验教学法。化学课程中, 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生动的实验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第二, 设疑教学法。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通过分析、思考提升学习能力。第三, 竞争教学法。俗话说“压力越大动力越大”, 所以, 老师为学生创造合理的竞争环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第四, 课外活动法。化学是一门动手能力非常强的学科, 可以经常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例如开展有趣的化学晚会、参观化学展览会,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到有趣, 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
(2) 促进化学教学生活化。根据新课程标准, 高中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应该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联系, 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知识的学习应该满足生活的需要,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尽量使化学教学生活化。在此过程中, 应该注重几个问题:第一, 老师要学会转换角色, 不要再将自己当作主体, 要以学生为中心, 并且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第二, 由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欠缺, 老师要多设计一些可以贴近生活实际的活动。第三, 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不能一味指责, 应该多关心和帮助他们。
(3) 加强化学教学信息化。目前, 科技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 因此, 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高中化学教学应该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使用者, 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 也要注意几点:第一, 信息化的内容要突破化学课本, 要让学生对化学研究新趋势、新成果有一定的了解。第二, 信息化的形式不能仅限于口授,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传授, 例如上网、采访、参观等等, 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知识面, 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习的兴趣。
(4) 实行探究性教学。实行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需要, 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一系列实际行动和亲身体验, 学生可以感受到化学的有趣性和实用性。探究性化学教学也应该注重几点:首先,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作为化学老师, 应该有正确的教育观, 明确自己的位置, 做好引导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情况, 还要关注技能学习的能力。其次, 找到探究的规律。前人通过很多的经验总结最后得出了化学反应规律, 因此,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除了讲解化学知识, 还要让学生理解其形成过程, 这比空洞的讲解更为有用。最后, 通过各种化学实验不断总结、体会。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因此,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非常重要。通过化学实验的总结, 从中得到不同的体会,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化学用语教学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化学用语;分散教学;激发兴趣;学习习惯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初中阶段所学化学用语主要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这些又是化学用语的基础,只要掌握了以化学用语为主线的这一工具,就能简明地用符号正确表达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能否保持的一个关键点,所以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一直是个重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学生学习的过早分化。
一、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提高效率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化学用语既枯燥、抽象,又容易混淆,如果不变更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以此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并使这种兴趣不断发展,把抽象、枯燥的学习趣味化,就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沉闷、效率低下,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1.明确目的,激发学生间接兴趣
课堂上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化学,学化学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学化学的关键是什么?这样就使学生明确只有掌握好化学用语这个工具,才能学好化学。化学用语是学习和交流化学知识的通用语言,学好了它便于在国内、国际上进行学术交流。这样就让学生明确了学习化学用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先决条件。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直接兴趣
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将元素符号和名称制成小卡片,让学生在课下课上同桌之间相互认识相互检查,如同玩纸牌游戏灵活方便。其次,学习化学式时在课堂内开展小组分组赛,把正(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做成卡片,玩拼字板游戏,每位学生一人拿出一张不同的卡片。另外,小组的学生来说出化学式,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情绪高涨、学习就愉快。
二、树立超前教学意识,有计划地分散落实重难点
学生刚接触到化学学科,对化学学科充满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从绪言到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简单易懂,几乎没有学习障碍。这时我就让学生提前识记元素符号,每天给学生10个元素符号,要求当天就完成记忆,让学生感觉不到有负担,愿意去学。当然在给出元素符号时会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在元素符号后面给出与之相关有趣的信息来帮助学生记忆。掌握了元素符号以后,为下一节化学式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开学第一节课接触物质开始,在写物质名称时也给出了化学式,让学生经常见一见,不做其他要求,等到学习化学式时,学生已经在对化学式认识的过程中有了新的发展,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由此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克服重难点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将各难点分散、化整为零,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分散落实,既使整个初中化学用语教学有张有弛,又巩固了基础。
三、情景创设,规律探究,培养良好习惯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因此教师在化学用语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主动探究规律而学会学习呢?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呢?
1.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习惯
化学用语教学中,任何情景的创设都离不开信息材料,其信息材料的收集好处是把化学用语的知识整理得有条理、有规律,为引导学生去探究规律准备了第一手材料,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载体。
2.形成资料信息的重组和探究规律的意识
资料信息的重組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在学习化学用语时将收集的资料信息按照某种规律进行重组。如,在讲化学式书写时,作为教师不能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向学生提供新的观察信息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从组成物质元素的种类、排列顺序、元素右下方脚码等三个方面去观察、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书写化学式的五步规则:一排序、二标价、三价数交叉写右下、四是约简价数做脚码、五是化合价规则去检查。
总之,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用语时,常会感到非常困难,因此教师在对化学用语的教学方面,要通盘考虑,精心组织教学,采取多种形式及活动来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在化学用语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教学策略,在问题情景中去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顺利地学好化学用语,为学生学好化学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力.化学符号语言的特特征[J].中学化学,2009.
[2]石山.初中化学符号教学策略谈[J].中华教育论坛,2007.
[3]王大海.化学符号教学的感悟[J].中学化学,2013.
“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与思考 篇12
1. 教材的知识结构: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化学反应速率》, 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结构上看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方法及简单计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因素。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整体上看, 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 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在必修二专题一第二单元中学习了化学键的知识, 学生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本质原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并为学习化学反应限度、化学平衡的移动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方法, 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并能说明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科学探究能力、问题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 能够对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展示】 (投影) 氢氧混合气体的爆炸景观;青香蕉、熟香蕉的对比图。
师:日本福岛核电站氢氧混合气体的爆炸和香蕉的成熟, 请对比两者反应过程的快慢。
生:氢氧混合气体的爆炸很快, 瞬间完成;香蕉的成熟较慢。
师:由此可见, 化学反应是有快慢之分的。物理上是怎样来描述快慢的呢?
生: (思考、讨论, 描述方法)
方法1:用单位时间内物体经过的位移来描述;
方法2:用经过相同的位移需要时间的多少来描述;
方法3:相同的时间所经过位移的多少来表述;
……
师:很好。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栏比赛中, 刘翔以12′88的成绩获得冠军, 就说明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那么, 我们化学上怎样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呢?生: (思考、讨论, 描述方法)
方法1:用相同时间内反应掉物质质量的多少来描述;
方法2:用相同时间内生成物质质量的多少来描述;
方法3:用相同时间内生成气体体积的多少来描述;
方法4:用反应掉相同的量需要时间的多少来描述;
……
师:很好。由此看来, 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方法有很多, 请大家阅读书本第30页。
【板书】 (一) 化学反应速率
1. 含义: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
2. 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3. 表达式:
Δc———浓度的变化量, Δt———反应所经历的时间, v (B) ———B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4. 单位:mol· (L·min) -1或mol· (L·s) -1
【投影】小试牛刀:在2SO2+O2幑幐2SO3反应中, 10秒后, O2物质的量浓度减小了1mol·L-1, SO3物质的量浓度增加了2mol·L-1。
问题1:分别用O2和SO3的浓度变化来计算该反应速率。
问题2:v (SO3) 与v (O2) 意义是否相同?
生板演:O2的反应速率
SO3的反应速率
师:我们求得的化学反应速率是瞬时速率还是平均速率, 有方向吗?
生:是平均速率,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师: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同一个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一样吗?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生:不一样, 我们需要指明物质的种类。
师:化学反应速率能用任何物质来表示吗?
生:不能。固体的浓度不会改变。
【投影】总结化学反应速率的特点:
(1)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 不是瞬时速率;
(2) 化学反应速率是标量, 即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 均取正值;
(3) 同一反应的速率可用不同物质来表示, 其数值可能不同, 但表示的意义相同, 所以需要指明具体物质, 如v (B) ;
(4) 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不能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
师: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有快慢之分的, 那么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演示实验】比较相同大小去掉氧化膜的镁条、铁丝与同浓度稀盐酸的反应, 请观察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多少。
师:从现象可以得到镁条上产生的气泡更多, 我们如果换成铜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 镁比铁更活泼, 所以反应更快, 而铜不会与盐酸反应。
师:由此可见, 反应速率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生:与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有关。
【板书】 (二)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投影】
(1) 将食品置于低温条件下, 常常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为什么?
(2) 加酶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比普通洗衣粉要强得多。为什么?
(3) 向炉膛鼓风, 炉子中的火就会越烧越旺。为什么?
师:可以看出, 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还与外界条件有关, 那么外界条件又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呢?
【活动与探究】完成下列实验, 分析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因素 (大试管上已贴好标签 (1) (2) ) 。
实验1:取 (1) (2) 两支大试管, 各加入5mL 4%的过氧化氢溶液, 用药匙末端向 (2) 试管内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 观察并比较两试管中发生的变化。
实验2:取 (1) (2) 两支大试管, 各加入5mL 12%的过氧化氢溶液, 将 (1) (2) 试管分别同时放入装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 观察并比较两试管中发生的变化。
实验3:取 (1) (2) 两支大试管, (1) 试管中加入5mL 4%的过氧化氢溶液, (2) 试管中加入5mL 12%的过氧化氢溶液, 各同时加入3滴0.2mol·L-1氯化铁溶液, 观察并比较两试管中发生的变化。
【实验现象】实验1、2、3中均为试管 (2) 产生气泡的速度快。
【讨论】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温馨提示:气体的浓度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除以容器体积)
压强l因素只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结论与板书】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 增大反应物浓度,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升高温度, 加快反应速率;使用催化剂, 加快反应速率;增大压强,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问题解决】教材第31页的“问题解决”。
【作业】书本第33页第2、4题。
拓展选做作业:1.4NH3 (g) +5O2 (g) =4NO (g) +6H2O (g) , 在1L密闭容器中进行, 2min后, 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2.4mol, 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为多少?分别用v (NH3) 、v (O2) 、v (NO) 、v (H2O) 表示。思考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之间有何联系。
2.A+3B幑幐2C+2D, 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为: (1) v (A) =0.015mol/ (L·s) , (2) v (B) =0.06mol/ (L·s) , (3) v (C) =0.04mol/ (L·s) , (4) v (D) =0.36mol/ (L·min) , 比较速率的大小。
五、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速率》是我在2011年余姚市教坛新秀评比中上的课, 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课后反思中找到了这节课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
1. 追求简单化。
爱默生说过:“任何事物都不及‘伟大’那样简单;事实上, 能够简单便是伟大。”本课从引入日本福岛核电站的爆炸、香蕉的成熟引出化学反应的快慢, 再引导学生对照速度定义, 归纳、形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练习加深和巩固新知, 直到结尾影响因素的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追求着简单。复杂问题简单化, 减轻学生的负担。
2. 追求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使学生处在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教学中, 通过联系物理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 使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能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得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多种表示方法, 学生易理解、接受, 效果好。
3. 追求探究性。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和方法养成, 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合作意识。设计:提出问题———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还与外界条件有关, 那么外界条件又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呢?活动与探究———完成实验, 分析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因素;得出结论 (交流结果) 。通过实验探究,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很好地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化学教学的思考】推荐阅读:
药物化学的教学思考07-20
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0-15
对化学教学的人文思考11-05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0-04
新课程化学教学思考05-18
高中化学教学点滴思考论文07-23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学习与思考07-04
化学教学的原则08-29
化学教学中的习题教学08-12
化学教师的教学策略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