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

2024-09-30

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精选11篇)

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 篇1

无论做什么工作, 都必须得法, 得法才能事半功倍, 化学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互长的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总称。化学教学方法一方面指教师教的方法, 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学的方法,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常采用讲授法、演示和展示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参观法等。

一、讲授

讲授是教师对所要传输的内容进行二次加工, 采用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逻辑递进顺序的方式, 把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传输给学生。主要是课堂讲解, 特点是时间短, 信息量大, 方便和学生互动, 带有很强的启发性, 对学生而言印象深刻, 举一反三。在具体运用中, 因进行的方式不同, 讲授法又分为:

讲述法。讲述法多用于刚开始学化学的低年级学生。此法的特点在于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口头语或配合以图表, 叙述所讲的对象或描绘事实材料。例如, 化学发展史、化学家生平、化学现象的描述等用讲述法比较合适。

讲解法。讲解法适用于各个年级的教学。教师在解释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化学概念含义以及化学原理的本质时, 用通俗的语言对所讲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和论证, 以说事情的来龙去脉, 启发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概括和总结。讲述和讲解, 一般以教师短时间的单独的口述的形式来呈现, 它们又总是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在一起的。

讲演法。如果把讲述和讲解结合在一起, 有时还配合演示实验和其他直观教具, 形成教师系统的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讲话, 通常称之为讲演法, 讲演法主要用在高年级讲授理论性较强的教材。它要求学生主要有持久的注意力和稳定的听课能力。

谈话法。谈话法也是更适用于低年组化学课的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教材编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 采用提问或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维, 去获得新知识的讲授方法。

二、演示和展示法

教师配合讲授法给学生演示化学实验或展示化学实验或展示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以及采用现代教育手段, 用以说明或验证所传授的知识。该教学法的特点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 把理论、书本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 以形成正确的概念。此外, 这种方法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在用该法的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启发、讲解、促进学生把通过感官获得的感性材料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活动, 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阅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化学教材和参考书,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知识,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发展学生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运用阅读指导法教学时要求教师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目, 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正确处理精读与泛读的关系。通过概念图找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能够找出阅读内容的关键词句, 并试图用新的词语替代它而不失真, 运用多种形式, 如讨论会、交流心得的形式指导阅读, 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练习和复习

它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 教师的必要总结讲解为辅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其主要形式有口头表述、板演、书面作业、实际操作, 等等。既有课内练习, 又有课外练习。复习是学习新知识的巩固阶段, 它可以使学生温故知新,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做到系统连贯、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从时间上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课后复习是指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当天放学以后进行复习, 复习量不多, 但很重要。阶段复习是指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按一两个单元进行系统地复习, 复习量适中。从方式上可分为阅读教材、整理笔记、做习题等。阅读教材是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粗读和细读, 将重要的内容 (定理公式等) 背诵下来。整理笔记是将过去所做的笔记重新整理, 将所学知识从“繁杂”到“简单”、从“厚”到“薄”地进行整理加工,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做习题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要多做基础性习题, 适当增加难度, 学习优秀学生可多做一些难题。

五、参观

参观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 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参观, 学生可直接感知所学对象,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开阔了眼界也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化学参观的对象一般是工厂、农场、电化教育中心、科技馆及以科技开发与应用为主的展览会等。参观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制订详细的参观计划, 了解参观路线、内容, 对学生要做好思想动员, 宣布参观计划、步骤和纪律。参观时, 最好由任课教师带领并能进行现场指导或讲解。讲解时, 要重化学原理, 通过实地看、听、问达到学习化学原理, 掌握事物本质的目的。最后让学生根据参观的收获和体会, 形成文字总结。

摘要:“师者, 传道, 授业, 解惑也”,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输道理, 教授专业知识, 解答疑惑,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采用各种方法, 因材施教,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才能达到师者的重任。现代教学得益于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工具, 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 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化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承印.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58-160.[1]杨承印.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58-160.

[2]张世瑛.立足教材探究高中化学教学法[J].学科探究中学教学, 2010 (4) :51.[2]张世瑛.立足教材探究高中化学教学法[J].学科探究中学教学, 2010 (4) :51.

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 篇2

2.量取溶液:用量筒(精确到0.1mL)。选用量筒时要使所量溶液的体积尽量与量筒的规格接近。

3.精确量取溶液:用滴定管(精确到0.1mL,读数为0.10mL)。准确量取KMnO4、Br2、等有强腐蚀性的液体时要用酸式滴定管。

4.量取气体的体积:用量气管,量气管读数时要注意:

(1)冷却到室温

(2)轻轻上下移动右管,使左右两管的液面相平

(3)视线与刻度线相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5.粗略量出气体的体积可用排水量气装置,但必须短进长出。

常用仪器的使用和基本实验操作

1.如温度计是中学实验中常用的计量仪器,在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时要根据测量目的确定温度计的位置。中学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测量反应液的温度,应将温度计插入反应液内部。如测物质的溶解度实验、实验室制取乙烯等实验中。

(2)测量蒸气的温度,应将温度计放于蒸气出口处。如实验进行的石油蒸馏实验,要将温度计的水银球处于蒸馏烧瓶支管口的略下部;

(3)控制水浴加热的温度,应将温度计插入水浴槽中。如银镜反应、苯的硝化反应、酚醛树脂的制备实验、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多糖的水解反应及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等。

2.装置气密性检查:

(1)微热法:把导气管的末端插入到水中,用手捂住反应器一段时间或用酒精灯微热,如果导气管末端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或移走酒精灯后有一段水柱进入导管中,则气密性好。

化学教学中常用的七种启发方式 篇3

关键词:化学 启发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常年教学总结,按照课型的不同及教学内容的差异,使用不同的启发方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境式启发

教学活动中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境入情,情景交融,学习欲望空前高涨,会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讲碳酸钙和碳酸氢该的相互转化问题时,可以先把学生引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中:你学过《桂林山水甲天下》吗?你见过溶洞吗?那倒挂的钟乳石,那挺拔的石笋、石柱,那千奇百怪的石狮,石猴,那形态各异的走兽飞禽无不显示了大自然的造物神采!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当你目睹那壮丽景观的时候,你是否说--我懂得其中的化学原理!这种讲法,有激情、有意境,使学生陶醉在祖国的美丽河山之中,激发出学生热爱祖国的无限激情,进而迸发出刻苦学习,主动研究化学的动力。

二、演示式启发

化学演示实验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冲动,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抓住“浮”“熔”“游”“响”“红”等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思考:金属钠为何浮在水面上?金属钠为何变成液态小球?小球为何会不停地游动?为何有“嘶嘶”的响声?酚酞溶液为何出现红色?现象、问题激起兴趣,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结论。

三、反问式启发

当学生存在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教师并不是急于告诉现成的答案,而是反问激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究问题根源。请看一段答疑对话。

学生:老师,氧化铝是电解质吗?

老师:什么是电解质呢?

学生:凡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老师:氧化铝是不是化合物?

学生:是。

老师:氧化铝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吗?

学生:导电,工业上电解氧化铝可得到金属铝?

老师:那么,氧化铝是不是电解质呢?

学生:是!

以上通过演绎推理,提出概念,联系对比,层层启发,使学生自己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四、直观式启发

人的认知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性,使学生接触客观事物,把具体感受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甲烷的正四面体立体结构,学生往往难以想象,但如果展示模型,学生就容易理解。相对来说,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易于接受,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实物、图表、模型或多媒体等教具,突出形象化教学。

五、比较式启发

化学的理论教学往往抽象、枯燥,平铺直叙的讲解,学生易乏味,效果较差。如果能把握知识、概念间的共性和个性,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概念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寻找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中的概念,电解和电离;蒸馏、分馏和干馏;裂化和裂解;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等在系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能够深化理解。

六、联想式启发

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不仅能活跃他们的思维,而且能够增加知识的有序性,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学习氯气有毒的性质时,可联系学过的有毒物质CO、SO2、NO2、Br2、NaNO2、CH3OH等等。當然联想方式很多,可根据因果、类比、相反、相近等具体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流畅,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七、链条式启发

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提取的常用方法 篇4

1 地球化学异常的概述

地球化学异常的依据不同, 其分类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按照异常值与背景值的相对数值大小关系, 将地球化学异常划分为趋于富集的正异常和趋于分散的负异常;按照地球化学异常在空间上区域范围的不同, 按照规模大小依次分为地球化学省、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根据地球化学异常与矿产之间存在的关系, 可分为由成矿作用等原因引起的矿异常, 以及由岩石或富集作用等引起的非矿异常;按照地球化学异常产生的原因, 将地球化学异常划分为内生地质作用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原生异常, 以及经风化后形成的次生异常;若异常物质与介质同时形成异常, 则这种异常称为同生异常, 若先形成介质、后形异常物质则称作后生异常。

2 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提取方法

用于地球化学异常的信息提取方法有很多, 本主要介绍传统方法、盲信号提取法、遥感提取法、人工免疫系统等方法和微子区法等研究方法。

2.1 传统提取法

传统方法即统计法, 最为常用的是以正态分布为计算基础的逐步截尾法:将获取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 在未进行分类时就进行统计分析, 利用正态分布规律, 进行统计与计算, 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信息和异常的提取。传统提取法较为简单, 结果明确, 使用方便, 在找矿方面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示性。

2.2 盲信号提取法

盲信号处理 (Blind Signal Processing, BSP) , 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的数据处理技术, 在未知系统中, 利用未知或少量先验知识的条件下, 计算并确定输入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还利用了统计信号处理技术。虽然盲信号处理技术是一个较为新兴的技术, 但它的发展十分迅速, 不仅涉及多种信号处理技术, 还被广泛应用于通信、地球物理信号处理和经济等多个领域。

2.3 遥感异常提取法

伴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遥感异常提取法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主要包括数据整合、图像处理、信息提取等过程。遥感异常提取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利用图像和数理统计技术研究各因素之间关系的主成分分析法;在消除光强影响的基础上将多波段信息处理成比值信息的比值分析法;将原始光谱的多个波段施以加权处理得到其和与差的去相关拉伸法;针对遥感影像中断裂构造的线性特征进行图像增强处理和分析的卷积增强算法;针对遥感影像中不同地质体的不同波普特征以像元为单位进行分类处理的分类处理算法等。

2.4 人工免疫系统提取法

人工免疫系统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 AIS) , 以生物学为理论基础, 以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原理为基本构架, 用非线性的方法进行计算, 以解决实际存在的复杂问题。人工免疫系统法是将地球化学数据的趋势值和真异常值进行降噪处理, 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使地球化学异常更接近于真实异常值。

2.5 微子区法

微子区法, 又称空间滤波法, 是“框形滤波器”的基础上, 利用微分的方法, 在地球化学场这个近似的曲面上, 把能够显示出相对显著的部分模拟出来, 并认定这些部分作为地球化学异常, 进而确定研究的主要区域。微子区法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方法的缺点, 还能够在成矿条件差异较大的区域, 正确显示地质条件的异常, 获取异常数据。

2.6 分形理论法

分形理论属于非线性理论中的一部分, 不仅可以分析自然界中复杂的空间结构, 还可以通过递归和迭代, 从复杂和无序的信息中找到一定的规律, 并从中提取可靠、有效的参数。近年来地球化学的研究更倾向于无规则性和自相似性的研究, 使得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以及矿化程度呈现出相似的形态。

3 结语

虽然地球化学异常在找矿工作中属于间接数据, 但是地球化学异常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定条件。对于不同的研究区域, 地质情况也不尽相同。在不同研究区,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对地球化学异常进行判定与提取, 再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由于有些研究区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 通过不同途径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取研究区的情况, 属于, 要提高地球化学异常结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综合且全面的判定。

参考文献

[1]王琨, 高乐, 吕文超.地质异常的研究发展及意义[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自然科学、医学版) , 2011, 32 (1) :65-85.

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 篇5

常用的还原剂:钠—液氮、锂铝氢、钠硼氢、醇钠。

金属和酸水液释放新生态氢。

铂或钯等催化剂的接触氢化。

·锂铝氢还原作用较强,在醚中进行。

钠硼氢或钾硼氢的还原作用较弱,可在甲醇、乙醇等水溶性溶剂中进行。

·接触氢化常用的催化剂是铂或钯,接触氢化主要使双键加氢还原成单键。如用hcl做溶剂,则加强反应活性,使其它功能团还原。

·金属还原试剂常用锂、钠和锌,常用的溶剂有液氮、烷基胺、醇、盐酸及甲酸。

反应机理:从金属中转移电子至化合物,形成金属离子和阴离子基,它们再与溶剂或酸中的电子作用。

浅谈制图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篇6

摘要:文章结合《化工制图》课程的教学实践,围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介绍了五种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制图课;平面图形;空间想象力

制图课是工科类学生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对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而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的使用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提高教学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制图课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直观演示教学法

制图课的学习基本分为两点:(1)由物到图,由空间实体到平面图形转换,即运用投影原理和投影规律绘制平面三视图;(2)由图到物,由平面图形到空间物体转换,即运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把实体从图中抽象出来,确定空间物体形状。

直观演示教学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任何具体的东西都比抽象的东西容易理解和认识,直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上运用可以使图物对照,生动鲜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它直接从实物模型入手,由表及里,从整体到局部,最后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表象,建立起具体的“实物”,然后按照投影规律绘制出平面图形。在课堂上适时使用实物图,教具并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所讲的问题,对于学生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探究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要讲授一个新的知识内容,往往要用“概念——定义分析——举例说明——归纳总结”的模式。教师总是先提出问题,最终再解决问题,学生只是听众,是结论和真理的灌注容器。这样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引导探究教学和学习,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时简单地从教师和书本那里接受现成的解答,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和能力。实现由“灌”到“引”的转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呢?首先,让学生自定目标。以零件图为例,老师提出“关于零件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过零件图后希望自己掌握哪些技能,”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制定并完善学习目标。其次由学生根据自定的目标去探索。学习是否达到目标,主要由合作同学互检,然后以练习,集体讨论等方式激发思维,扩展思路,加深理解。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动机,激发学生求知需求,从而使学习更有效。

三、分层次教学法

制图课学习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而有的同学立体感比较强,对立体图一看便知,有的同学立体感比较弱,连最基本的正方形都看不懂。因此上课时可采用分层次教学,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从而对下面的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在学习“三视图的练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摸底,按其学习基础和空间想象力分成三个层次并在课前准备了三类不同层次的木制模型,一类为最简单的基本体类,一类以“方形——方形”为主的叠加类,一类为切割类。课堂中把不同的模型分发给相应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分别画出三视图,结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地画出,通过多次训练,不但那些原来基础比较差的那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也缩短了和高层次学生的差距。

四、实体模型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拿实物模型画图和根据三视图作模型实物,它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想象力与思维能力。此方法其实是锻炼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绘图与识图是互逆过程:模型或实物——三视图规律——平面图形,平面图形——形体分析法——空间形体。在训练中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必须让学生在掌握点、线、面的基础上掌握基本几何体的投影的规律。例如:方框对方框就要想到长方体,方框对三角形就要想到三棱柱,圆框对三角形就要想收到锥体等等,简单几何体理解了,学生学习制图课自信心增强了,也为学习组合体奠定了基础。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课件,可使教学内容色彩丰富,具体直观,应用自如,可有效地控制讲课节奏,对重、难点内容可调动反复演示反复讲解,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措施。另外对教学模型插图数量少,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的现象也得到改变。总之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讲解更多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新课常用导入方法研究 篇7

教师借助于导入,可以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从而在心理和认知角度对新知识产生相应兴趣, 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学习中。高中化学教师通过导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或者让学生内心产生疑问,从而做好听课准备,这样就能营造相应的学习氛围,强化学习效果。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借助新课程先进理念,对课堂导入进行研究。

1.研究的缘由

1.1高中化学 知识 点零散。

高中化学知识点较多,前后知识紧密交织在一起。但是,教材上的内容是经过相应选择之后编写出来的, 为了涵盖更多的高中化学知识点,同时要做到通俗易懂,导致教材中的高中化学知识点联系不够密切。因此,在课堂导入的时候,笔者就相应穿插或者补充一些高中化学知识点, 从而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高中化学知识网络,从而让学生以往的知识点很自然就过渡到新知识层面上。所以,通过良好的导入教学,可以直指课堂主题,为后面的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比如,在对《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这部分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在设计中必须深入思考:第一,强化哪些知识的学习?和哪些知识做到高效连接? 第二,同学们掌握了哪些知识? 掌握程度如何? 第三,切实加强同学们的哪些技能教育? 教育层次怎样安排? 第四,引导同学们学习哪些能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等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学习。

1.2学 生 注意力无法集中。

学生进入高中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年的化学,并且化学课程的开设是在九年级, 学生在在自我学习和控制能力方面得到逐步增强,但是学生没有太多生活经历,并不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有效控制。当上课铃声响起后,学生走进教室总是还沉迷在下课休息的闲散之中,就算教师走进教室,学生也无法瞬间集中精神学习新知识。尤其是高中化学学习,课程安排通常将语数外这三门学科放在最前面, 高中化学学科通常都是在第四节课或者下午,学生的精神面貌更低迷。因此,教师就要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借助导入的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产生相应的提示作用。只要学生的心思进入高中化学课堂,就会集中精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电解原理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时,我问学生:“我国当前整体天气情况怎样? ”学生都踊跃发言说当前的天气不够理想:雾霾、干旱等。我问学生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天气问题,学生给出很多答案,其中最多的是对新型能源的使用。我就接着问学生:“网上有人认为:以后的汽车添加水就能跑起来,你们信吗? ”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认为是不可行的,有学生认为是可行的。我总结后告诉学生,理论上是可以的,因为可以对水进行电解,氢气进行燃烧,再生成水。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因此,通过时效性化学新闻事件的有效导入,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课堂学习中。

1.3学 生学习的主 动 性 差 。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1]。只有当学生对高中化学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教学中可以得知,学生对高中化学教科书不感兴趣,对一些高中化学故事或者化学实验却比较感兴趣。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设置一些疑问,或者讲一些与本课知识有关的高中化学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高中化学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2]。在高中化学课堂导入过程中 ,并没有固定格式, 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类型的高中化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从而有效增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2.1温 故 知 新 法 。

高中化学教材,章节之间都有着必然联系,在学习新章节知识的时候,就可以从旧知识找到相应的连接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相应导入。这样的联系导入可以让学生从旧知识点转移到新知识点,让学生对以往的知识进行巩固性学习,同时对新知识产生相应的学习兴趣[2]。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开始新知识的传授,这样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创 设 情 境 法 。

只有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 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才能得到有效激发。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高中化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会主动观察、发现和分析具体的高中化学知识问题,从而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相应探索。

比如,在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设计相应的问题:这么多的元素,我们怎么才能进行有效记忆呢? 在记忆了这些元素之后, 我们总是在一段时间就会忘记,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保持长久记忆呢? 学生对这样的问题非常感兴趣,都积极探索有效的记忆方法。不少学生归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我借助于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搜罗到一些关于元素周期表的歌曲,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这部分知识。学生借助于搞笑而实在的歌曲,从而将元素周期表牢记于心。

2.3开 门 见 山 法 。

在高中化学课堂开始的时候,借助于清晰、简练和条理性的语言,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从而可以取得较好的导入效果。比如,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我们在学习了物理知识之后, 知道对于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速度进行描述,但是对于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我们用什么量进行描述呢? 在这节化学课堂中,我们就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你们有兴趣加入研究吗? ”借助这样的导入方法,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同时与物理知识充分融合起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2.4实 验 法 。

化学这门学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实验性较强, 很多化学知识都是在实验中获得的。因此,借助于相应的化学实验导入新课,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新课程知识的学习中。比如,在对《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这部分知识学习的时候, 我在课前用三氯化铁溶液画一朵玫瑰花,将这朵花晾干之后,颜色是淡黄色的,在上课的时候,我在多媒体展示台上为学生展示这朵淡黄色的玫瑰花,接着我将硫氰化钾溶液喷洒到这朵玫瑰花上,淡黄色的玫瑰花突然之间就变成了鲜艳的玫瑰花, 后排的不少学生都站起来了,感到非常惊讶。我什么话也没说,转身在黑板上为学生写下今天要学习的课题“铁及其化合物”,于是带领学生迅速走进化学课堂。学生内心充满太多迷惑,学习起来非常感兴趣,中途讲到铁的化合物检验方法的时候,学生对先前感到惊讶的变色玫瑰花之谜突然之间就明白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能力。

2.5多 媒 体 法 。

多媒体教学可以借助图画、影像、音频等众多教学工具实现课堂教学的声、色一体,直观、具体、形象地将知识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的讲解,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然后将课本画面播放出来, 学生学习仿佛真的进入到了课本中,寓情于景,学习更投入,课堂氛围也变得更轻松活跃。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导入法导入新课,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氮气与氮的氧化物》这部分知识的时候, 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新疆与青海交界处的一个美丽的大峡谷,学生惊叹与如此的人间仙境。但是画面一转,我在多媒体上展示出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牧民及牛羊不幸遭雷击致死的场景, 刚才出现在学生眼中的美丽谷突然之间变成了“魔鬼谷”。这样的展示效果是口述无法达到的,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总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高中化学课堂导入阶段,可以采用多种导入方式,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要注意一些具体问题。

3.1体 现 出针对性 ,密 切 结 合教 学 内容 。

教师要对导入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导入方式可以多变,但是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导入的作用是为课堂服务的,因此教师在导入过程中,要在仔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2注 意 导 入 时 间 ,不 宜 过 长 。

导入只是引导学生如何快速进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并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整个导入过程不能过长,不然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在导入部分停留。导入时间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 这样才能有充足的时间讲解后面的化学内容。因此,教师要恰当把握导入时间,分清楚教学主次,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 篇8

例1:0.1升某气态烃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 在相同条件下测得生成0.1升二氧化碳和0.2升水蒸气。求该烃的化学式。

解析:在同温同压条件下, 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故n (烃) :n (碳) :n (氢) =0.1:0.1:0.2×2=1:1:4该烃的化学式为CH4

例2:某有机样品3.1g完全燃烧, 燃烧后的混合物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共增重7.1g, 经过滤得到10g沉淀。该有机样品可能是 ()

A.乙二醇B.乙醇

C.乙醛D.甲醇和丙三醇的混合物

解析:n (CaCO3) =0.1mol, m (CO2) =4.4g, m (C) =1.2g, m (H2O) =7.1g-4.4g=2.7g, m (H) =0.3g, 所以有机物中含氧的质量为:31g-1.2g-0.3g=1.6g, 所以即n (C) ∶n (H) ∶n (O) =0.1mol∶0.3mol∶0.1mol=1∶3∶1, 选项A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3∶1;选项B中的原子个数比为:2∶6∶1;选项C中的原子个数比为:1∶2∶1;选项D中甲醇的原子个数比为:1∶4∶1, 丙三醇中的原子个数比为3∶8∶3, 其中甲醇的H原子个数大于3, 而丙三醇的H原子个数小于3, 满足题意要求。答案:A、D

二、实验式法

例3:巳知某烃含碳85.7%, 含氢14.3%, 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 求该烃的分子式。

解析:n (C) :n (H) =85.7/12:14.3/1=1:2实验式为CH2式量为14

设化学式为 (CH2) n 14n=56 n=4故化学式为C4H8

三、通式法

例4:已知某有机物在过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后, 只产生CO2和H2O, 且CO2和H2O物质的量之比为1:1, 试推导出该有机物可能的化学式。

解析:因该有机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产生了等物质的量CO2和H2O, 所以有机物分子中n (C) :n (H) =1:2;可设该有机物的通式为 (CH2) nOm, 当m=0时, 有机物为烯烃;m为正整数时为烃的含氧衍生物。当n、m取不用的值时, 结合各类有机物的通式, 通过讨论可推知符合条件的有机物的化学式, 如CH2O、CH2O2、C6H12O6、C2H4O2等。

例5:室温时, 10毫升某气态烃与过量氧气混和点燃, 将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通过浓硫酸再恢复到室温, 气体体积减少了25亳升, 剩余气体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体积又减少了20毫升, 求气态烃的分子式。

解析:该题不知烃为哪类烃, 故分子式只能设为CXHY。完全燃烧后产物通过浓硫酸再恢复到室温, 这时水已被浓硫酸吸收, 剩余气体为生成的二氧化碳和过剩的氧气。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又有20毫升二氧化碳被吸收。此题一般用燃烧通式求解。

10毫升20毫升25毫升

列比例式解得X=2 Y=6分子式为C2H6

四、平均值法

例6:由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和物20ml, 跟过量的氧气混和点燃, 当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后体积减少了30ml, 然后通过碱石灰体积又减少40ml (同条件下测定) 。问:这种混和气体的组成可能有几种?

解析:因为n (混烃) :n (CO2) :n (H2O) =1:2:1.5

所以n (混烃) :n (C) :n (H) =1:2:3

混和烃的平均组成为C2H3

根据平均组成分析, 能满足平均组成的混烃只有两组, 即C2H2和C2H4或C2H2和C2H6

例7:在100℃和1.01×105Pa压强下, 在乙烯和某气体x的混和物中加入足量氧气, 使之充分反应, 只生成CO2和H2O (气) , 其CO2的体积是最初混和气体体积的1.5倍, 水蒸气的体积为最初混和气体的2倍, (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 则x是 ()

A.丙烯 (C3H6) B.乙烷 (C2H6)

C.甲醇 (CH4O) D.甲烷 (CH4)

解析:设最初乙烯和x的混和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mol, 则n混:nC:nH=1:1.5:4, 所以原混合气体中碳氢的平均化学组成为C1.5H4。因混合气体中有C2H4, 要使混合气体的组成符合C1.5HM4, 则x的碳原子数应小于2, 氢原子数应等于4。答案为CD。

五、讨论法

例8:120℃时, 1L由A、B两种烷烃组成的混合气体, 在O2中充分燃烧后, 得到相同状态下2.5LCO2和3.5L水蒸气。另又知A烃分子中碳原子数比B烃少2个, 试确定:A、B各为何烃?其体积比为多少?

解析:设A、B分子式分别为CnH2n+2和C (n+2) H2n+6, 1升混合气体中A为X升, B为 (1-X) 升

解 (1) (2) 两式得n-2X=0.5

讨论:

当n=1时X=0.25

当n=2时X=0.75

当n=3时X=1.25 (不合题意)

六、差量法

例9:常温下为液体的某烃的蒸气10ml与过量的氧气85ml充分混和, 点燃后生成液态水, 在相同条件条下测得气体体积变为70ml, 求烃的分子式。

解析:根据方程式:

解得Y=6因其常温下是液体, 氢原子数为6的液态烃是苯。

练习:

1. 两种气态烃以任意比例混和, 在105℃时, 1升该混和烃与9升氧气混和, 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状态, 所得气体体积仍为10升。下列各组混和烃中不符合此条件的是 ()

答案:B、D

2. 在标准状况下, CO和某气态单烯烃的混合气体1升与9升氧气混合点燃, 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状态, 测得气体总体积为10升 (假设水为气态) , 求该烯烃可能的分子式和它在混合气体中的百分含量。

答案: (1) C3H6占50%; (2) C4H8占33.3%。

3.0.2mol有机物和0.4mol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后的产物为CO、CO2和H2O, 产物通过浓硫酸后, 浓硫酸的质量增加10.8克;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充分反应后, 其质量减轻3.2克;最后气体通过碱石灰被完全吸收, 其质量增加17.6克。试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 篇9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 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化学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活在学生与化学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我们既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现象来辅助学生的化学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枯燥的化学知识, 学好化学;同时也要让学生利用所学来解决现实生产问题、解释生活现象, 用好化学。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化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来丰富课堂, 激活课堂, 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知识储备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如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汽车里放置的苹果花为什么可以一直摇摆?对于这一生活现象, 许多学生都司空见惯, 但是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熟悉的生活现象结合起来, 更能拉近学生与化学教学的距离, 增强教学的亲和力, 使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化学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会产生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提出问题自然要比枯燥的讲述与问题的直接提出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用多媒体来呈现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内心对学习活动本身的一种认可, 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强大动力。问题本身是枯燥的, 如何呈现问题, 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 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呢?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黑白教学法”, 对于学生来说吸引力不足,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多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与呈现方式, 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以图片、图像、画面、音频与视频等丰富的形式来呈现教学信息, 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色彩, 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这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更能激起学生对问题本身浓厚的探究兴趣,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探究行为。同时, 多媒体可以将抽象深奥的化学知识与形象直观的感性事物结合起来, 这样更利于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认知, 为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打下坚实的基础。采用多媒体来呈现问题, 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同时更能优化学生的学习, 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 从而可以透过大量表象达到对概念的本质认识。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时, 我首先用多媒体投射出这样的问题:电子是如何进行定向转移并形成电流的?我们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可以将这些微观的内容宏观化, 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电子如何由原电池的负级流向正级, 这样更利于学生对抽象的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用实验来展现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推导与论证都是通过实验来完成的, 这是研究与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是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有着鲜明的实验现象与结果, 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定理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采用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更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在教学中, 我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探索性实验, 先让学生运用所学来进行猜测, 进而制定实验方案来进行实验。这样使得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掌握的化学知识, 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不断猜想、验证、归纳与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寓问题于趣闻轶事中,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进步史, 有着许多关于真理发现的趣闻轶事, 这些都可以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良好素材。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用好教材, 而且还要多方面地收集与整理, 以化学家的故事、发现真理的小插曲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的故事情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学习苯的相关内容时, 我为学生讲述这样的小插曲:法拉第对生产照明煤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油状液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在大量的实验与长期的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苯。后来, 日格尔等人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确定了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 分子式为C6H6, 其含碳量之高令人惊讶, 那么如何来确定苯的结构式呢?这样将问题寓于故事情节中, 增强了问题的趣味性, 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学生能够在听故事中激起强烈的科学探究精神, 进而会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来进入问题的探究中来。

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 篇10

关键词:课堂导入,重要性,原则要求,方法

一、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课堂导入的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只有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去, 提高教学质量, 才有最可靠的基础条件。只有当学生始终为教学活动所吸引并积极参与其中, 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要求

1. 导入要有趣味性

课堂导入要注重趣味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精心挑选适合他们的学习材料进行导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的起点, 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 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和表达的欲望。导入环节尽可能采用那些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并且趣味十足的方式, 如多媒体视听导入、游戏导入、歌曲欣赏和图片等方式。

2. 导入要有针对性

课堂导入要具有针对性。教学必须因材施教, 导入也是一样。导入要富有趣味, 但不能“为导入而导入”, 单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设计导入环节。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但在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时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

3. 导入要具备简洁性

导入所需的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有时, 教师精心设计了导入环节, 但往往因为这种“精心”而导致时间过长, 内容复杂, 使得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 同时也会使得这节课重、难点不明, 所以教师在导入时应力求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4. 导入材料要新颖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接触新事物的渠道有很多。作为教师, 我们也要与时俱进, 能够想学生所想。材料越新颖, 越是学生关心的事, 越贴近其生活, 他们参与的兴趣就越浓, 效果也就越好。总之, 课堂导入要做到精、巧、准。

三、课堂导入的方法

1. 温故而知新——复习导入法

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在每堂课的开始, 教师可以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 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2. 直观有趣——多媒体视听导入法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 且善于接受新事物, 他们对歌曲、影片也很感兴趣。因此, 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 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曲或影片, 创设生动的情景,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

3. 与时俱进——实事导入法

现行的教材在课改的基础上更加贴近生活和现实, 很容易找到教材和现实的结合点。例如:在讲到牛津版8A第六单元时, 该单元主题为Natural disaster, 可以结合我国“5.12地震”, 帮助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契合的。

4. 亲身参与——表演导入法

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著名的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创造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特定环境中进行表演, 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训练。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fashion这一单元时, 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来表演台步, 展示并简单介绍自己的服装。这样, 通过角色扮演, 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又能增强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从而帮助教师把学生恰当地引入到课本中来。

5.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提问导入法

利用提问进行导入也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要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有兴趣, 那么课堂导入的问题相当重要。但要注意的是, 提问要选准切入点, 紧紧围绕课文内容。所选的问题要经过深思熟虑, 仔细推敲。

四、结束语

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 篇11

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有很多, 常用到的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理想实验或科学推理法、观察和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笔者就其中的一些科学方法从教学角度谈些体会。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 是指在研究问题时, 某一物理量往往同时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 为了研究这个物理量同其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 则把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控制保持不变, 以便观察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 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 步骤如下:①取两根横截面积相等, 长短不一的镍铬合金线接入电路, 观察电流表示数变化或观察小灯泡的亮暗程度, 结论:导体的电阻大小与长度有关, 长度越长电阻越大。②取两根镍铬合金线长度相等, 一根粗一根细, 观察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大小与横截面积大小有关, 横截面积越大, 电阻越小。③取长短粗细相同的两根导体 (如一根铁丝, 另一根镍铬合金丝) 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示数, 结论:导体的电阻大小与材料有关。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教学重要的方法之一, 教师要引好路, 开好局, 做好探究方法的指导, 同时善于挖掘教材的相关素材, 抓住知识点, 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足够的感性认识, 从感性认识逐步提升到理性认识, 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去研究。

二、转换法

转换法是指在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 或不易直接观察、测量得出的物理量, 通常转换成为研究它的表现现象、效应或效果去认识, 或者用易于测量的物理量来间接测量它。

例如, 分子运动的快慢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 可以通过扩散现象来观察分析。摩擦力的大小是无法直接测量得出的, 我们可以根据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平衡力作用的规律来研究。要测不规则小物块的体积, 可以通过观察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间接知道该物体的体积。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可以通过观察它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定等。以上谈及的例子都是通过转换研究对象间接解决问题的, 此研究方法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其中一条途径, 它对学生的想象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稗益的。

三、类比法

类比法是将两个不同事物进行比较, 找出它的相似或相同点, 区别它们不同点。

例如, 电流与水流类比, 电流方向规定从电源正极出来通过导体流向负极, 水流是从源头流出, 都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电压与水压, 电压是电位差所形成的, 相似于水压 (水位差) 。类比法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化, 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在教学过程中, 善于归纳和总结, 把学过的知识编成理解记忆的网络。

四、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为了认识复杂的事物及其发展规律, 往往从事物的等同效果出发, 将其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 易于研究的物理方法。比如, 透镜的构造可以把它们视为平行块透镜与三棱镜的结合;串联电阻相当于加长导线, 并联电阻相当于多个电阻合并, 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在电路图分析中, 常常把内阻很小的电流表作短路线来处理, 把内阻很大的电压表作断路来处理;还有电动机、发电机、蒸汽机、照相机的模型都属于等效的实验模型,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中, 渗透不少的等效替代法的研究, 能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理想实验或科学推理法

理想实验法或科学推理法是指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如, 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 是将同一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 分别观察在不同粗糙水平面上所通过的距离, 从而推理, 如果物体表面很光滑, 即没有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 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听到声音越来越小, 就此推理真空不能传声。把小磁针放入通电导线下方, 发现小磁针偏转, 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理想实验模型的研究, 能正确地推断事物的发展规律, 当然有的是虚拟的, 如平面镜成像特点, 磁感线, 若给你一根足够长的杠杆, 你可以把地球撬起来等。这些都能开拓思路,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六、观察和实验法

观察和实验法是物理学的主要特征。它是学生了解物理现象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例如, 在“研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 让两个学生站在两辆靠近的滑轮板车上, 甲用力推乙, 发现甲、乙同时离开一段距离, 这种现象让学生深深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又如, 在“大气压”一节教学中, 把一张纸片置于盛满水的杯子上, 用手按住杯口, 将水杯倒置, 实验前让学生猜想, 当放手后纸片和水都没有掉下。实验后学生很惊讶, “小魔术”让学生情绪高涨起来, 并真正感受大气压的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 营造“百闻不如一见, 一见不如做实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亲身经历学习活动的感受, 从中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上一篇:“十二五”节能目标论文下一篇:小户型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