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2024-07-25

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共12篇)

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1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有机化学学科自身特定的语言系统、价值观念、思维、行为方式, 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拥有自己稳定的范畴体系。有机化学学科文化中的价值标准、哲学思想、思维模式、语言系统等不仅影响着该学科的发展趋势也影响着其他学科包括人的发展。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本质上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 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最高级、最复杂的反映形式。在有机化学学习中, 通过阅读、听课、观察、实验、练习等活动得到的感性材料, 需要经过大脑的思维活动进行加工、改造、升华, 最终变成理性认识, 转化为学习的成果。化学中的基本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 并内含科学抽象、逻辑方法、观察联想、想象创新等丰富内容。

有机化学是化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内容广泛, 知识点多。如果在有限的课时内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满堂灌的方法, 学生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为了打破这种沉闷的教学局面, 活跃课堂气氛, 应该对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探索, 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较为完整的有机化学教学及教学改革思路。以下就笔者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贯穿对学生化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谈谈做法和体会。

一、化学思维方法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辩证关系

化学思维是从事化学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手段和工具, 既有自然科学的一般思维方法的共性又有个性。当前, 随着现代化学的迅猛发展, 在校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化学的所有知识, 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把化学思维方法充实到实际的教学中, 给学生较为系统的训练和指导, 使他们学到最有用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法, 以便能够自主、独立、能动、持续地获取化学知识, 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活力的化学工作者。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的一般要求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对化学思维方法的训练缺乏足够的认识。事实上化学思维的训练与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有着科学的辩证关系,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具备化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前提, 反之有良好的化学思维方法能促进对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既表现了对化学知识量的积累的加速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对知识的概括和运用能力。

二、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 注意培养良好的化学思维方法

注意将化学思维方法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讲解环己烷的构象时, 可以采用模型, 学生看到用球棍模型连成的环己烷, 发现环己烷的所有键的键角都符合四面体的要求, 说明环己烷是一个无角张力的环, 而且随键的转动环己烷不只有一种构象。随后引导学生注意环己烷的两种典型的构象, 比较两者在能量上的不同。根据直观模型学生很快可以比较出椅式构象比船式构象稳定, 因为船式构象原子之间比较拥挤, 斥力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乙烷构象知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为什么椅式构象比船式构象稳定。通过观察学生比较容易比较出椅式构象相当于乙烷的交叉式构象而船式构象相当于乙烷的重叠式构象, 所以椅式构象比船式构象稳定, 通过对环己烷的构象分析学生很快能够对其他环烷烃的构象稳定性做出判断。再如, 在教学中以“稳定性”原理作为贯穿有机化学全局的主线, 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性能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 将稳定性大小、体系能量高低、结构因素、反应活性以及反应规律连成有机化学教学的一条主线, 这样讲授的结果可以取得前呼后应、贯穿始终、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如果掌握了“稳定性”原理这一思维方法就会对有机化学中的结构问题、反应历程、反应活性问题以及反应方向问题有深刻的理解,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将化学思维方法用于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

笔者在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将“杂化轨道”理论、“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理论、“动力学控制与热力学控制”、“非键原子之间的作用力”、“空间位阻效应”等等用来解释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活动, 虽然有些例子也许还不是十分恰当, 但这样结合和扩展的结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和原理都是彼此有内在联系和相通的, 化学思维方法既体现了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也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思维方法的共性。这样做的结果学生既感到有机化学有很好的规律性可循也增加了有机化学这门经典学科的魅力,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和原理的认识。例如, 空间位阻效应又称立体效应, 主要是指分子中某些原子或基团彼此接近而引起的空间阻碍和偏离正常键角而引起的分子内的张力, 空间阻碍一般会降低反应速率, 例如, 在溴代烷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中, 由于烷基体积的增大, 引起空间阻碍, 使反应速率变小。然而在有些反应中, 立体效应有可能增加反应速率, 例如, 在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中, 三烷基取代卤代烷的烷基增大时, 由于取代基之间的空间斥力, 引起碳卤键的异裂, 导致碳正离子的形成, 从而提高了反应速率。空间位阻效应缘于非键原子或基团之间在其距离小于范德华半径是产生的排斥力是体系能量升高, 而避免这种排斥力从而降低体系的能量是分子体系在静态和动态时的必然要求。根据这一原理就不难理解人们在处理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需要保持适当距离, 距离太近会产生排斥, 太远则不构成作用力, 所以人们在交谈时, 身体应该保持一个适当距离, 朋友关系、恋人关系也是这样, 即所谓的“度”。“豪猪原理”其实也是该原理的具体体现, 用以上化学原理来解释是空间位阻效应的使然。

四、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方法原理对于分析处理事物的指导意义

分析综合与综合分析这一哲学思想在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是普遍遵守的一种方法原理。在进行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时, 首先要从大量的天然有机物中提纯、分离出各种不同组分的纯物质或有效成分, 然后再根据各种谱学方法所提供的不同角度的信息, 经分析、综合、推理、判断, 常能做出合乎逻辑的结构鉴定, 因此把这种从分析到综合的思想方法, 叫作分析综合法。要想对最初化合物的结构弄清楚, 必须分析在前、综合在后, 而只有分析彻底、才能综合得体。所谓分析, 则必经前期对物质客体进行精细的分离提纯, 然后通过多种现代物理测试手段进行分析表征, 从中收集各种不同的资料信息。所谓综合, 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纷繁实验数据现象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全方位思考, 同时通过筛选、逻辑推理, 最终达到准确判断。不言而喻, 综合并非简单加和或机械加工, 而是一个主客体对话、认识飞跃的创新过程, 所以综合比分析在认识层次上更高级更复杂, 在思维运作上更抽象更精彩。无数事实也说明, 客观事物的抽象性程度愈高, 对物质运动的认识就愈深刻。也由此领会到有机化学研究的方法在于努力借助现代手段、珍惜客观反映信息, 又重视抽象而辩证的思想方法、力促本体规律的真实体现, 这样才能达到合乎逻辑的结构鉴定的效果。进行结构测定的目的, 在于掌握性能与结构之间的联系, 从而找出设计合成及应用领域的内在规律。

五、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加强化学思维方法训练

使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验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容易形成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 为了纠正这种想法, 可以讲一些有关有机化学实验的化学史。如韦勒在实验室用无机物合成尿素, 成为打破传统的生命力学说的开端, 为人工合成有机物提供了例证。另外, 格林试剂的由来, 伍德沃德合成, 扎依切夫规则和霍夫曼规则等都是在实验基础上成功的。这些事例使学生们体会到了化学确实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绝不能重理论轻实验。

化学家们的很多偶然发现, 如:黄鸣龙对Wolff—Kishner还原方法的改进、费歇尔糖的发现、D·L甘油醛构型的确立, 阿柯糖的意外得到等, 这些看似偶然的发现, 其实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 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客观发展规律。如果苯肼与碳基没有亲核加成反应, 费歇尔不可能意外地得到糖, 没有费歇尔的呕心沥血, 这些偶然也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

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基础课程要反映当代科学的新成就, 如现在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中增加有关富勒烯、相转移催化、均相催化、超分子化学、色-质联用技术的内容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知识不断更新, 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毕业后工作的需要, 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整个课程的主干内容, 紧密围绕“稳定性原理”这条主线由浅入深地将最基本的东西教给学生,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掌握住一把打开本学科知识的钥匙。讲课过程中可留下问题, 指定参考资料, 布置思考题, 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 引导学生多思多想, 发现更多的疑点, 提出更多的问题, 掌握有机化学学科体系的思维方法。若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他们就会主动地查阅参考资料, 增进知识, 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样的学习效果才会得到保证。放宽有机化学知识口径, 调整课程内容, 明确课程目标和要求, 在切实加强“三基本”的前提下, 精选教学内容, 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 注意把新的知识引入课堂。解决好四个矛盾, 即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经典理论与现代理论的矛盾;理论与应用的矛盾;课程体系与相关学科之间融合、渗透与交叉之间的矛盾。还应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鼓励学生与教师平等地讨论问题, 争论问题。创造尊师爱生, 在学术问题上平等的良好学风, 这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知识的更新和水平的提高, 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有机化学正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迅猛发展, 有机化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张,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其作用机理揭示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并向世人展示出一幅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壮美景象, 启迪着人们的心智, 也为人类探索有机物质世界的本质提供可遵循的思路。因此, 学习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的目的不在于为知识而知识, 更在于了解和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 从有机化学学习的角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启迪科学思维, 培养科学方法, 提高科学素养, 为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科技人才培养[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2]王兴南.论创造能力及创造型人才培养[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5, (1) .

[3]周远清.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 教育要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J].高等教育研究, 1998, (5) .

[4]施开良.化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大学化学, 2002, (6) .

[5]杨光.高师本科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2) .

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2

1、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知识的层次要点,加深记忆。

如:“固态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可分以下几个问题理解:①一定温度②饱和状态③100克溶剂④溶解的质量,其中①②③是必不可少的条件,④是结论。

2、突出知识中关键字、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如:催化剂这个概念中,“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是阐述基本特征的字词,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语。

3、把所学知识综合归纳,行成知识链

介绍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时,以生成物中有盐为中心,归纳出10个方面的反应。在归纳时,教师应有意地渗透物质的分类,使学生准确无误地判断出物质的类别及名称,帮助学生记忆。

4、加强实验教学

通过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化学教学方法探索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01-0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

一、精讲点拨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二、知识教学优化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

化学课堂教学结尾方法的尝试 篇4

一、总结归纳式结尾

总结归纳式的结尾方法, 是一种比较传统结课方法。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采用这种结尾方式。在教学结束时, 可以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例如:《.燃烧与灭火》这一课, 我就尝试采用这样的结尾方式。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还培养了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 并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二、练习巩固式结尾

练习巩固式的结尾方法, 主要是针对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时经常出现的容易混淆现象, 而采取的一种结尾的方法。例如:在学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我向学生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老师手头有两瓶气体, 一瓶是一氧化碳, 另一瓶是二氧化碳, 都没有标签, 并且这两瓶气体的体积相同。你怎样鉴别它们?最多有几种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这个问题。通过尝试采用这样的结尾, 不但能达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深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同时还能通过练习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反馈教学信息。

三、设置悬念式结尾

设置悬念式的结尾方法, 是教师在总结本节课内容的同时, 通过设疑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 而采取得一种结尾方法。犹如评书结尾时, 常说的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课, 我问同学: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需加热, 有没有一种在实验室不需要加热也可以制取氧气方法呢?尝试采用这样设置悬念的结尾方法, 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增强好奇心, 有的同学可能会迫不及待的翻书查找。这样结尾不仅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又为下一课的教学埋了伏笔。

四、首尾呼应式结尾

首尾呼应式的课堂结尾方法, 是在新课引入时设置一个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而学生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解决不了的, 在学习新知识后, 方可解答的问题, 而采用的结尾方法。例如: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一节课, 我在新课引入时, 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有家化肥公司做了一个这样的广告, 说生产碳酸氢铵 (NH4HCO3) 化学肥料, 氮含量全球最高 (20%) , 这个化肥广告是真的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知道到底真假就需学习本节知识, 进入新课的学习。在课的结尾, 我又问“现在你通过计算来判断这个广告的真假吧”。这种结尾方法可以加强知识的连贯性, 不是仅仅为了新课的导入, 而是为了使教学内容前呼后应,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是自己在化学教学中尝试使用的一些结尾方法, 其实课堂结尾的方法还很多, 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 针对不同的化学课型, 不同的教学目的, 去思考, 去琢磨不同的结尾方式, 在教学中去尝试使用。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专研业务, 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才能使课堂教学这门艺术之树常青。

摘要:好的课堂结尾, 对学生来说, 能起到巩固知识, 激发兴趣, 活跃思维, 画龙点睛的效果。作为教师, 不仅要重视课堂引入的设计, 还应重视课堂结尾的设计。本文介绍了化学课堂中四种行之有效的结尾方法。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结尾方法

参考文献

[1]毛东海.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线索”和“结构”[J].化学教育, 2012 (10) .

[2]周仁鸽.论化学课堂的整体构建[J].化学教学, 2012 (08) .

[3]龙宝新.走向核心知识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时代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 2012 (03) .

[4]盖立春.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组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陈雪娟.略谈化学课的课堂结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05期.

[6]丁振伟.中学化学课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种关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03期.

[7]王秀丽.“你眼中的化学课”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03期.

[8]郭跃东.浅谈如何提高化学课的课堂效率[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3年09期.

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 篇5

一、设问引入法

读书需要思维,思维始于问题。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用设问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二、悬念激趣法

在化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这些内容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开门见山法

这是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

强调重要性也是一种开门见山的引入方法。有些化学知识十分重要,且抽象难学,在上新课前先强调学好这些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从而努力学好这些知识是大有帮助的。如,在讲解摩尔知识前,先给学生强调这部分十分重要,它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计算的核心,只有学好它才能学好化学。

四、激情引入法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联想,自然地导入新课。

根据教材内容,教师还可用激情的语言,讲述一点化学史料,借以唤起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五、化学魔术引入法

用化学魔术引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把新课推向高潮。

六、类比引入法

有些化学概念,表面看来很相近,但实际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易把它们混淆起来。在上新课时,采用类比引入,便于学生把新旧概念区分开来。

七、以旧拓新法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向高级这一客观规律的,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引燃点”。由复习旧知识入手,导入新课,这是常用的方法。

八、实验引入法

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好奇、好看,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教师可演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使学生在感官上承受大量色、嗅、态、声、光、电诸方面的刺激,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通过实验巧疑布阵、设置悬念。

九、设问引疑法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教学之始,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联想,或渗透本课的学习目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实效性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而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良好的方法策略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证。社会在变化,教材在变化,我们的学生也在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初中化学教学方法谈几点体会:

一、兴趣引导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如:启蒙第一节课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通过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问题的实质)、动口(描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二、发现探究式

相对于传统教学,探究式教学强调通过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在进课堂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不再是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枯燥地讲解知识点和例题,而是指导学生入门,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探究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愉快自由的课堂气氛,鼓励引导的教授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觉主动精神和勇于探索精神,从而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

三、自主交往式

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了兴趣后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个性发展,共同提高是自主交往式的基本特征。

四、过程活动式

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行探究,用实验去探讨整个知识的全过程,这是以激励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

此外,课堂的高效率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过程是一个内部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外部环境中,心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最大,安全相容的心理环境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种环境主要表现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民主才能使师生真正成为“平等者”,和谐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积极相容,交往主动,共同发展的状态。自由安全才能有个性的张扬,个性张扬才有创新。

五、结束语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新理念下的教学还是将来的教学,我们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得到发展,而它却离不开“实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受方方面面、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问题,要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主要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行为转变等方面进行探究,经过一年的实验对比,重庆市2005年中考成绩实验班人平81.6分,有效分占68.2%,比对照班分别低1.8分和3.1%。这表明运用上述策略与传统方法所得的结果已经相差不大。

本研究不足之处,忽视了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性研究,课程资源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望广大同行对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主要因素的研究更进一步深入,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2004-8-9

[3]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深入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

[4]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初探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初探 篇7

一、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别人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学习的成功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学生表现出来的却是贪玩的行为和怕苦畏难的心理, 因而有相当部分学生已出现过早放弃学习的倾向。初中生的可塑性较强, 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 只要老师适当地加以引导, 很多学生是能够走到正常的学习道路上的。许多有趣的化学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如写无字信 (无色酚酞溶液遇到碱变红) , 假项链、假金元宝的识别, 清水变牛奶 (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 烧不坏的手帕 (点燃浸湿75%酒精的手帕) , 魔棒点火 (高锰酸钾的氧化性) , 海底火山 (白磷在水下燃烧) 等。这些化学现象能使学生突发奇想,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轻松和愉快地探究化学的奥秘。

二、从亲自体验中品味化学学习的乐趣

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做实验, 不仅要做好书上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 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化学过程的内在美和探究的乐趣。这样学生不需要强化记忆, 就能轻松记住并理解掌握知识要领,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堂实验以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为主, 个别有一定危险或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实验则由老师演示。这类实验通过显示现象、验证或探索性质、推断结果与内容紧密配合。将实验融入课堂教学, 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也能更好地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在授课时一定要抓住学生喜欢动手做实验的心理, 在做好演示实验的同时尽量多安排学生实验,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操作, 发挥他们的才能。如酸遇紫色石蕊试剂变红, 碱遇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等。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探究, 认真反思, 对知识巩固和学习起到了催化作用。在化学教学中, 恰当运用一些有趣的实验, 既能向学生直观形象地传授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解除学生对化学的偏见。

三、从实践创新中促进化学学习

当然, 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学生参与, 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课堂教学的成败主要标志是教学效率的高低, 而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角色比较单一, 认为只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 往往采用题海战术, “一言堂”或“满堂灌”, 殊不知, 题目做得多, 学习理解能力不一定会提高, 而教师讲得太多, 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化学教学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并不是孤立的, 它们往往与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的教学融合在一起, 相互渗透, 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思维, 积极探究, 开阔视野。如利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利用波义耳的事迹树立学生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 利用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利用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利用人类面临的几大危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等等。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 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课堂讲解中适当地运用幽默的语言,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 活跃课堂气氛, 消除师生间的隔阂, 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 使教学转入正轨。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化学学习

传统化学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 使人们对事物及其变化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变得容易, 从而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内容具有时代性, 手法具有多样性, 教学氛围轻松、活泼, 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 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 控制性好, 交互性强, 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粉笔加板书”的局限, 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灵活性、趣味性、实时性, 扩大了课堂容量。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模拟, 尤其是能模拟一些不易观察、有危险性、无法或没有条件实现的化学实验,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能切实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但是不能因此而一味推崇多媒体教学, 一定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适用, 不能因为要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要因课的需要而定, 只有在常规方法做不成或是效果不好时, 或只有用多媒体有效果时才用多媒体。二是适量, 即使用多媒体, 也不能一节课全部用多媒体, 毕竟学生是主体, 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如有的教师一节课整屏整屏地展示课堂内容, 让学生目不暇接, 无法消化吸收, 更谈不上思考。课堂气氛沉闷, 师生间缺乏互动。这样就违背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把握使用的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浅析 篇8

一、培养学生兴趣, 让学生乐学

德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 开始会颇有兴趣, 尤其对实验感到新奇。但当学到元素符号、化学用语和基本概念时, 常会感到抽象难懂, 认为元素符号难记, 有的学生还会认为这门学科很难学。甚至把它视为“第二外语”, 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 机械记忆就行。大部分学生会慢慢失去了兴趣。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 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 当我给第一次学习化学的学生上课时就及时地对其进行化学史教育, 让学生知道化学的发展和形成, 再结合书本内容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 如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 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门捷列夫创制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国古代的发明造纸术、火药等, 闻名世界。学习化学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还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既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二、规律记忆, 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 知识内容庞杂, 涉及三十多种元素, 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 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 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 区别异同, 进行归纳对比, 形成网络, 抓住实质就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需识记的比较多, 又较集中。如教材中二十七种元素符号在一章节里一下就全部出现, 让刚开始学习化学的学生很难记住, 对此我从绪言开始讲, 将需要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学习, 并经常提问与复查。我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能随身携带的小卡片, 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钾, 钠, 氢, 汞一价银;二价镁, 钙, 氧, 铜, 锌;三价元素有铁铝;四碳, 五氮, 六硫清。”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 简化记忆。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 应是先通氢气, 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 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 要先撤酒精灯, 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 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 使学生很快地掌握, 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三、让学生动手实验, 增强学习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演示, 让学生亲手实验,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如挂图、表格, 尽可能把课本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化学的乐趣, 从而激发学生乐意学化学, 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职化学教学评价方法小议 篇9

从评价效果来看,最低层面的评价只是把分数视为评价标准; 中间层面的评价是能导向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的能力; 最高层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总结的可行性较高的有效评价方式。

1. 课堂过程表现评价

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进度,还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1]。

在有机化学理论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一个问题,想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提出一个问题时,笔者会给予及时的鼓励性评价,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并在课下将此次评价及时记录下来,纳入学生评价档案。

化学学科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很强要求,实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技能去探究世界。实验中包含着丰富的技能训练,如操作技能、观察技能、分析归纳技能等。这些技能的形成能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评价时不单要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技能的评价。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评价时不只看实验结果的好坏,而是从多个方面来给学生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否根据实验中的现象自己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自主制订进行探究的实验计划。教师及时客观的评价会激发学生进行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会掌握反应原理和物质的性质。

2. 课堂外评价

除课堂上面对面的直接评价外,笔者还采取其他的评价方式。如将评价性、鼓励性的话语写在作业本上,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关注着他 ( 她) ,让他( 她) 树立信心、鼓足干劲。实践证明这一做法非常成功,有些学生将老师的评语裁切下来,贴在课桌醒目位置,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除此之外,笔者注重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与他们聊一些有关学习或者学习外的话题,在交流过程中,对学生做出公正的评价与鼓励,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3. 建立学生评价档案

根据对学生的评价,建立相应的档案袋[2],就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堂笔记、课外阅读、作业情况、实验操作、语言表达等进行全面的记录和评价; 并及时将本学期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纳入其中。

4. 灵活的考试评价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如在2009级煤炭深 加工专业“有机化学”的考试中,笔者采用口试加笔试的方式。先进行口试,以“有机化学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作为口试题目,口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再进行闭卷考试,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这种做法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好评,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仅能锻炼表达能力、拓展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减轻了复习压力。

5. 学生互评

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相处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很在乎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如果能得到同龄人的认可,会对他们的学习大有裨益。笔者根据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适量地采取学生互评的教学评价方式。当然学生在互评时,教师要鼓励或直接参与挖掘被评者的优点、长处,含蓄、委婉地提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并耐心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这种做法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中学化学教学方法探究 篇10

一、实验探究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新课改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 课堂上讲实验, 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 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其一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为了认识某物质, 探究某种化学现象, 提出一个问题, 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与问题有关的推测;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进行化学实验;查阅资料, 通过分析、归纳、推理和论证, 得出合理的结论和问题的答案。

在近几年考试中, 实验探究试题频频出现, 要求考生根据实验选择药品,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根据题目中的图示步骤, 推断出除杂药品, 目的是考查考生思维的严密性及整体性, 同时还注意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的理解水平、正确表达等综合实验能力。这就要求考生要具有一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法恰好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广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1. 无法完成的实验宜用多媒体。有些实验在实际教学中无法操作, 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 播放实验过程。对很多农村中学来说, 没有能力来改善化学实验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 运用多媒体技术, 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因实验失误造成的后果: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 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在浓硫酸稀释时, 水如果加入浓硫酸中, 水会沸腾并飞溅伤人等。演示模拟实验, 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直观、生动、形象,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了解。

2. 解决抽象问题时宜用多媒体。如运用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形象演示二氧化碳的气、液、固的三态变化, 呈现固态二氧化碳 (又称干冰) 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呈现生活中可用于冷藏食品和人工降雨的画面, 又链结了一个形象而富有情趣的动画片:在意大利有一个山洞, 叫做“死狗洞”, 画面展示一个人牵着一只狗走进这个山洞, 走着走着狗躺倒了, 跳跃出一个骷髅的动画头像。洞内升起一条红线, 显示红线下方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通过动画图像、文字注释和优美声音展现,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轻松自如突破教学难点。

3. 讲解立体化学时宜用多媒体。在学习《原子的构成》一节时, 由于主要内容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较为抽象,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都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 很难建构物质的微粒观。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事先从网络上下载或自己制作FLASH课件, 通过动画演示将原子的内部结构, 以及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情况和原子核内部更小的微观结构 (质子和中子) 很好地展示给学生。

4. 各章复习课和总复习宜用多媒体。复习阶段往往涉及的内容较多, 学生很难把这些内容条理化, 教师串讲起来也感到费时费力。这时可制作多媒体课件, 将所要复习的内容分类总结后制作一个课件, 进行串讲, 便于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脉络。

5.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宜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化学工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些知识的介绍光靠语言描述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如果通过观看录像、影片等形象直观手段, 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比归纳法

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 化学知识覆盖面大, 内在联系千丝万缕。要使知识便于提取和应用, 就要对知识及时归纳、总结, 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 应用对比归纳法, 研究变化, 可掌握规律, 加深理解。例如, 学生对比归纳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更深刻地掌握金属的性质, 加强记忆;比较归纳常见金属元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活泼性与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加深理解常见金属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在学习完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性质后, 对比归纳二者的相似性与相异性,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方法。

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篇11

在教学内容上,如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句话的含金量。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收集报纸、刊物上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资料,剪辑下来,在相关章节及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例如,讲到“生铁和钢”时,播放1996年我国为纪念钢产量突破一亿吨而发行的邮票;讲到空气时,播放一艘锈迹斑斑的轮船(延伸出问题:如何防止生锈?),城市霓虹灯夜景等,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在教学方法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开放实验室,鼓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验。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创设思维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推动作用。

在教学呈现上,传统的教学手段手段简便快捷,但有局限性,表现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且容量小。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别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自学能力是作用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性能力,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去实践,去努力,其结果是使学生受益。”

高校化学教学方法探究 篇12

一、应用型高校在分析化学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对应用型高效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分析化学作为众多相关专业的知识基础, 在化学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小视的意义。然而, 目前在应用型高校中, 分析化学课程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1.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内容多但是课时较少。分析化学这一学科现在有许多版本的教材, 内容广泛, 课程量较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对化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实际课时较少, 无法将教材的知识点详尽地展示给学生, 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再者, 近些年来, 高校不断扩招和化学类人才就业的大量需求, 导致化学类学生数量不断增多, 师资力量明显跟不上庞大的学生增加量, 分析化学只能采用大班集中授课的方式以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 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照顾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要, 在短暂的课堂上无法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在此基础上,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降低,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授课内容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分析化学课程安排课时少, 很多内容都处于基础阶段, 再加上课程内容广泛, 理论性和实践性强, 部分教师在授课时, 难以将分析化学理论分析得很深刻, 往往蜻蜓点水, 这就使得化学理论深度剖析不够完善, 会使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同时, 分析化学虽然在各个高校都有一席之地, 但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仍然无法同时进行。有的教师只负责理论的教授, 至于学生的实践实验就交给另一个教师负责, 导致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很难同实践实验有效地结合起来。

3.授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提升。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校对教师数量的需求也日益增多, 因此, 学校的各个专业增加了许多年轻的授课教师, 这些教师学历高、有热情, 但授课经验不足, 对分析化学这门学科的理解不够深刻, 所以在授课方式上有所欠缺。再加上学生分析化学的基础各有不同, 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好有坏, 也导致了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二、将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到底

在实际教学中, 要围绕高等教育的要求, 结合分析化学课程的自身特点, 结合以上所提到的主要问题, 对分析化学教学进行改革。

1.更新当前的教学理念。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也对当前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应用型高校和应用型专业, 我们主要的目标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改变以往分析化学课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 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达的知识点。因为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对分析化学无法深刻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应当淡化传统教学教育的功利性, 坚持以学生为本, 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中, 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积极向教师反馈, 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教育理念更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综合修养。

2.构建合适的多层次教学模式。分析化学在不同院校中是许多专业的基础课, 教学课程设置应体现专业的层次性。根据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分析化学课程的自身特点, 课程教学更加需要体现其实用性。在保持完整的知识体系的状态下, 明确分析化学的各个知识点, 加强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在实践实验中, 更要将实验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在安排分析化学实验内容时, 适当减少验证性和纯品分析的实验, 增加实际、复杂样品的分析实验。针对不同的实验, 开设数量不等的专项实验课程。

3.注重应用, 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科应用是现代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将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与自学相结合,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抓好课堂上的教学, 确保分析化学的讲授效果。采用现代数字化媒体授课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常规教学, 通过数字化媒体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和一些较难公式的推导过程, 使学生一目了然, 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讲授较容易的内容时, 可采用课前给学生提出课堂自学提纲,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并在提纲中引入提问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并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逐渐改变学生一味只在课堂上听讲、学知识的方式。

4.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大舞台, 教师要在这个舞台上面充分展示自身的学识、能力、魅力。教师在课堂中若能旁征博引, 引经据典, 妙语连珠, 必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 单纯地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讲授知识是不够的。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老师不仅需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 还需要勇于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业务能力。专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技能, 并且时刻关注学科前沿信息及发展动态, 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 避免过多地讲授陈旧过时的知识。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为科研过程也是学习过程, 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可以发现和弥补自身知识、技能的缺陷, 促进自身对于科研方法的掌握、运用与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分析化学课程改革期望效果

通过以上的方式改革分析化学课程教学, 学生的主动学习方式、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 必定将会得到较为可观的突出效果。通过以上的问题分析和改革方向, 学生通过教师对相关化学岗位人才的介绍和能力要求, 提升了学生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有了适合的方式方法, 相关专业如给水排水专业、化学工程、应用化学、食品工程等专业的就业率将会大大提升, 成为相关行业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了每一个毕业生的目标。

摘要: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项目, 而当前形势对应用型高效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挑战, 在教学改革中, 教师必定要打破传统教学教育观念的束缚, 更新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的潜力开发, 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是历史赋予应用型教师的神圣使命, 使其更加适用于现代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化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孝庆, 杨承印.浅谈多媒体与化学教学有效整合的问题与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4) .

[2]杨江涛.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存在问题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 2010, (08) .

[3]蔡德昌.论化学教学中的方法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7) .

[4]师刚.高职学校有机化学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09, (24) .

[5]陈肖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07) .

上一篇:激励应用下一篇:中国数字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