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思考(精选12篇)
化学教学思考 篇1
所谓教学反思, 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 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 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 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而且在思考过程中, 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 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教学反思的时代背景
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我国教育界逐渐认识到“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行则疑, 疑则思, 才能思则进。教学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基本手段,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法律经济学家、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更是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教师在实践中掌握了这种手段, 无疑会获得自己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工具。
中学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化学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同样在于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提高。中学化学教师要适应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要求, 不断自我更新, 自我发展,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升华, 只有这样, 才能提升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使中学化学教育改革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二、化学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化学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不断探索和解决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适应教师“学会教”和学生“学会学”的需要, 从而提升教学实践的理解层次, 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它是教师发自内心、深思熟虑的行为, 教师只有养成反思的习惯, 把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学活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因此, 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必须要做到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成为不断完善教学反思和在教学反思指导下完善教学的过程。
1. 寻求优化设计, 进行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每一节课前,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 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思路, 预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构想可能有的教学效果等。为了使教学预设更科学、更有针对性, 必须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反思:如教学经验与课程标准、教材 (新、旧教材, 不同版本教材) 之间的统一, 分析学生的学情, 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
【案例1】开学第一节课, 受到马宏佳教授的启发, 笔者总会设置一些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1】同桌两个同学为一组 (纸张大小确定) , 探究升降机降落的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 你有什么心得和体会?
学生通过自主确定升降机各组成部件的长度和宽度, 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通过活动, 学生明白了在科学研究中控制变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而小组合作非常重要。
【学生活动2】分别向盛有等量清水和食盐水的烧杯中放入等体积的冰块, 猜想冰块在哪个里面融化更快, 猜想后, 用事实说话。
通过这个实验, 笔者想告诉学生, 如果他们能够经常注意观察在自己周围所发生的化学现象, 思考和设法进行模拟或实验, 大自然将成为无所不包的大课堂。
2. 打造高效课堂, 进行课中反思。
在当前形势下, 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是教育发展从数量满足期向质量提升期的新课题。要完成这一课题, 必须依据教育规律, 掌控课堂教学这一引擎, 并通过高效课堂的研究来不断激活这一教育发展的着力点, 使其发挥重要作用。
【案例2】氯水成分的探究。
【情景再现】氯水成分的探究教学是一个难点, 在氯水的成分探究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随堂制取氯气并通入水中制得氯水后, 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
问题1:氯水呈什么颜色?它与什么物质的颜色相同 (相似)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氯水中含有什么分子? (学生通过对比氯气和氯水的颜色和状态很容易得出氯水中含有“Cl 2和H 2O”的结论。)
问题2:氯水由哪些元素组成?在物质的分类中应该属于哪一类呢? (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氯水是由氯、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属于混合物。)
问题3:大家尽可能的猜测氯水中可能存在的成分, 并思考用什么实验方法来检验这些物质? (学生参与很积极, 并写出了很多的物质。笔者边走边观察, 并及时修正了学生的一些错误的化学式。)
……当学生往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 发现溶液先变红但很快又褪色了, 觉得很困惑, 于是我趁机引出下一个问题。
问题4:往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 溶液为何变红?为什么又褪色了?难道是试剂变质了?我在实验室中换新试剂也试过, 现象也一样, 大家说说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溶液变红能证明有盐酸存在, 褪色说明有漂白性物质存在)
问题5:“有道理。但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呢?是氯气、水、盐酸?还是别的物质呢?”我追问道。 (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很快否定了氯气、水和盐酸。说明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
【反思视点】当完成这节课氯水成分的探究教学后, 我感觉到很满意, 设计的五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一直围绕着学科的主干知识在开展, 学生不仅顺利的完成了探究活动, 还从中培养了探究的能力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的美, 这些都体现了提问的有效性。
这些教学亮点充满了教学的智慧, 饱含着许多教学理念, 体现着教师教学的功底。如果能及时记录下来细细分析, 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对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很有意义的。经常反思课堂亮点, 把亮点积累, 在今后的教学中把亮点更好地加以运用, 以更优化的教学模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3. 强化教学效果, 进行课后反思。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如果教师在每堂课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 对课堂教学失败的原因认真地剖析, 多积累“病例”, 同时对症下药寻找“疗法”, 就会收到“吃一堑, 长一智”的效果。
【案例3】《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
【情景再现】教师从复习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引入到化学平衡的移动, 通过演示实验与图象分析、讨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并得出结论。然后运用结论分析相关问题以巩固各知识点。
分析:从课后学生对练习所反馈出现的信息来看, 以下几点是本课没有达成的目标:学生对学习该知识的兴趣不高、索然无味;课堂中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对图像分析没有到位;所学知识没真正理解。
【反思视点】化学平衡属理论知识, 相对比较枯燥, 而且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 这种传统的课堂模式可能不合乎这块内容, 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活动 (包括思维、观察) 的时间可能太少。
【方案改进】通过“草→羊→狼”这个有趣的生态平衡引入 (将生态平衡简单化处理) , 在学生的哈哈大笑中总结因为狩猎狼的数量迅速减少, 而后羊的数量将如何变化, 羊的数量——t图象?分析图象中哪部分为该平衡的移动?并用六个字概括平衡移动的核心——改变, 减弱, 改变。然后把生态平衡的移动推广到化学平衡的移动也就水到渠成了, 而且把我们一直觉得难以处理的勒夏特列原理也通过形象生动的生态平衡迎刃而解了。
对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先让学生先预测, 而后进行探究, 并作对照分析:
v正将如何变化?v逆将如何变化?面对这样的改变, 平衡将如何应对?如何知道平衡真的移动了?实验探究后得出结论并绘制以上全过程的v-t图。再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帮助分析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进而推广到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时平衡移动的情况。从整改后的情况来看, 上述四点大有改观。
我以为教师通过对课堂失误的反思, 能很好地提升课堂效率。只有认真反思认识到不足, 同时不断整改, 并与同行切磋, 一定能不断引领教师走向成熟。课堂的形式不拘泥于某种模式, 要据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 灵活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最佳教学模式。
总之,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 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 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所以对每次有效信息的反思记录, 既能帮助我提高, 又能防止这些重要信息的流失, 这样当我下次再用的时候就有很多现成的方式、方法、策略供选用, 也就可以用最统筹的方法获得最实际的收获和进步。
化学教学思考 篇2
——给教学注入催化剂
单位:迎松初级中学
姓名:李正留
邮箱:
904579203@qq.com 2012-04-26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做法
——给教学注入催化剂
【摘 要】:提高教学的高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要实现教学的高效,必须提高备课的质量,实施有效备课;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必须认真总结你的备课、教学中成功的做法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就如何做到有效备课、有效课堂及有效教后记这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初中化学高效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反思。
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如何围绕课标、考纲为学生的发展上好每一节课、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已成为每一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就如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及有效教后记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一、有效备课:备课是一项充满个人创造性的活动,但不乏共性:如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法的设计,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甚至连教师平时的阅读积累、知识积累、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都成为备课的范畴。
1.备教材———解读并超越教材
解读教材: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认真钻研教材,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充分地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跳出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有用的练习,例如,学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后,为了巩固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试验,实现知识迁移:一氧化碳也能与四氧化三铁反应吗?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如:用一个玻璃杯罩住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着的蜡烛,一段时间后,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这一问题具有开发性,学生经过激热的争论,明白了蜡烛熄灭的关键在于蜡烛与氧气隔绝的本质原因,再讨论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再如:野炊时,两个小组分别选择了通风很好和通风不好的地方生火,结果都燃烧不旺,这是为什么?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既能理解了燃烧的条件,掌握了所学知识,通过平等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
2.备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切记“备学生永远是关键”,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设计不同教学指导方案,制定适应性较强的指导策略。备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课既要合乎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要针对全班学生的实际,认真分析他们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的有利条件和障碍所在,还要了解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的思维特点,学生会怎么想,出现问题教师怎么处理,这些都要细致地考虑到。备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有效互动、有效设问、有效训练等环节。例如讲解“一氧化碳”这一部分知识可以创设实验情景,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首先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情景,导入新课。通过大屏幕展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图片,激起兴趣,设置悬念。
3.备教法———教法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我们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说明选择和动用教学方法要有艺术性。新课程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只有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 3 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另外教师要探索和创新“我的方法”。我国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认真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勇于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通过不断追求,构建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创造教学上独有的“自我”。
二、有效课堂:
1、有效的导入。导入要注重情景设计,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有新意、有目的性。常见的有效导入有下面几种:
①“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化学故事”导入法。新课导入:【教师】同样一个人,他是骑自行车去上班对国家的贡献大还是开小汽车上班对国家做的贡献大?
在化学课堂上出现这么一个辩论题目,学生觉得新奇有趣,而且这个问题还非常贴近生活,一下子整个课堂的气氛就变得非常的活跃!通过学生之间激烈的辩解,让学生知道世界的能源快要枯竭,要学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节约能源。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结果不仅让学生获知解惑,也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节课中得以体现。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其素材要靠平时收集,要有科学性。
2、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思想的渗透,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教师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可行的与不可行的),集中在课堂上由学生设计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能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实验来测定吗?带 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系统的探究。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方案,当然基本上都是从资料上找的,但我们要求他们讲出自己所选装置的优点和不足。并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实验报告。
倡导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教材是探究性素材的发源地。实际上,教材中许多的演示实验和有关数据表格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很有必要对教材中那些能引起探究的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如在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后,根据教材表4-2“几种原子的构成”中的有关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虽然有些问题超出了教材范围,也不是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我认为,既然课本上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探究情景和信息源,为什么我们不花点时间去探究呢?要知道,也许上述每个问题花了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但学生知道了怎样从已有知识中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不管他的发现是多么幼稚,甚至可笑亦或错误,都是可喜的进步。如我讲鉴别“食盐和纯碱”时,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任务: 食盐和纯碱是生活里的常用化学物质。它们均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从外形上看,二者极为相似,难以区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它们。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学生经过讨论后,提出下列设计方案:
方案一: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方案二:用口尝两种的白色粉末,有咸味的原样品为食盐,有涩味的原样品为纯碱。
方案三:用手分别蘸取上述溶液少许,有滑腻感的原样品为纯碱。方案四: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稀醋酸(或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有气泡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方案五: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方案六:分别取白色粉末少许置于容器中,过几天后,有潮解现象发生的原样品为食盐,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纯碱。
3、有效的自主交往
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了兴趣后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个性发展,共同提高是自主交 5 式的基本特征。我举例说明 :小男孩:“爸爸,天气太冷,我要烤火”。(爸爸迅速取来一些木炭,放入炭火盆中,用火引燃木炭,很快炉火熊熊,然后打开门窗)。小男孩:“爸爸,冷风吹来特别冷,快关好门窗呀。”爸爸: 傻孩子,紧闭门窗,会煤气中毒的。小男孩:哪儿来的煤气呀!
【问题】 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碳和一定量的氧气充分反应后生成CO2还是CO?
【学生讨论】根据C+O2===CO2,2C+O2===2CO,计算生成时,m(C):m(O2)=3:8,生成CO时,m(C):m(O2)=3:4,分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组:密闭容器中3 gC和10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第二组:密闭容器中3 gC和2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第三组:密闭容器中3 gC和6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交流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总结出生成和CO时消耗m(C):m(O2)范围,还历经了由C+O2=== CO2和C+ O2===2CO生成CO的过程和体验,并用数轴表示。将讨论结果同全班同学交流。
4、有效的课堂实验
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①实验素材本土化——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
生活中的天然物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化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条件,将相关的天然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有不少化学变化在实验室很难做,但在生活中却随处可见,随处可取,化学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现象。比如,新磨的刀,刀口比起刀背更容易生锈;生石灰拌水后粉墙,墙面“结壳”后会“出汗”;白醋能去除水垢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其中的微妙与有趣,潜移默化地缩短其与化学学科的心理距离。
②实验情景生活化——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积累了许多科学的经验,但也产生了不少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有些即来源于生活中的化学表征,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探究。
比如,锄头、犁等农具在农村不用之后往往扔在屋角,我们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探讨实验中,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弊端,启发学生探究存放农具的最好方法,从而达到全面认识金属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再比如神婆在“驱鬼”时用木刀在纸上刺死鬼,人们会发现纸上真的流血,我们在进行酸碱指示剂中无色酚酞遇碱变红的实验中的教学时,将浸过无色酚酞的纸装模作样的用浸过氢氧化钠的木刀切,学生会发现真的有血。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认识其实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打击封建迷信,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③实验课程有效化——尊重、分层、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化学教师要组织学生有效进行实验教学,启发学生实验假设,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其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其一,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尊重学生的体验、分层评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体验快乐。教师尊重学生不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地有个性的实验,尊重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实验。如S与O2反应,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有的观察到S粉先熔化再燃烧,有的观察到淡蓝色火焰,有的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等,应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反思自己不足。
其二,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培养正确的科学实验态度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比实验本身更重要。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实验操作中,常常由于装置的气密性和温度差等问题使红磷燃烧停止后需较长的时间冷却,或是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只有极少量的水进入集气瓶,甚至根本就不会出现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的情况,造成实验现象不准确甚至实验失败。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并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促使实验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预期目的,更别谈实验的有效性了。
其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如在完成教材上的“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学习后,可以创设一个家庭小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利用废旧干电池设计实 7 验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生可以利用家里的现成材料(废干电池、白醋、铁丝、剪刀、砂纸等)作为实验用品来完成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有利于他们提高以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特别是一些经典实验更是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优秀范例,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设计闪耀着科学家的智慧,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从模仿创新开始,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原创实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能力。
5、有效的课堂提问 ①、提问要具有吸引性
初中生往往思维活跃,有一定的进取心,但注意力易分散,给课堂教学带来一些困难。良好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像精美的食品能刺激人的食欲一样,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对练习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修饰和调整,使其成为精美的“食品”。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沟通,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需求情境的共鸣和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和最大限度地挖掘,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这也较好地体现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比如,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中,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伙举着火把、牵着只狗到山洞内游玩的人,走了一段时间后,狗突然倒地而死,又走了一段时间,几个人有窒息感,不一会,火把熄灭。狗为何先死亡?人为何有窒息感?火把为何熄灭?”连续几个提问,旁敲侧击,绕道迂回,生动含蓄,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猛然高涨,同时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②、提问要具有思考性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或不知所云,常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所提问题的度,既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摘桃子”的目的。一个好的提问,胜似一条纽带,在师生间架 8 起一道桥梁,令人向往,利于沟通。一个巧妙的提问,可以击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而且,不同类型的问题能激起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因此,要善于课堂提问,以便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比如,一同学想验证盐酸和氯化氢的性质不同,向ABC三支洁净的试管里分别放入一片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向A试管里加入盐酸,试纸显什么颜色?在B试管里通人氯化氢气体时,试纸显什么颜色?然后在C试管里加入什么物质,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为什么要加入这种物质?這些难易适中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并逐步向其深度和广度延伸,这样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分析和研究问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③、提问要符合实际
体现问题的灵活性 提问既要防止空洞,又要灵活适中。其灵活性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方法的灵活。化学问题千变万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提问时要审时度势,采用不同的提问或点拨方式,才能击中要害。二为程度上的灵活。由于学生在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大小也必然不同。思维能力强的学生问题一出,便可解决;而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则需要提示和点拨,方能解决。因此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才更有效。总之,要认真研究学生心理、能力等因素提问会更好。
④、提问应具有探索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例如,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能用提供的药品(水、氯化钠、高锰酸钾),来验证你的结论吗(仪器任用)?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操纵的,由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一些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但也不可忽视学生的提问。如:冰水混合物为什么是纯净物? Na2CO3溶液为什么显碱性?可燃冰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大量开采?为什么会造成温室效应?为什么70%--75%的消毒酒精杀菌最好?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是好现象,教师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也是正常的,这有助于促使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教师不必要也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出确定的答案,有的问题科学家都在研究中,但应该知道并能指导学生通过什 9 么渠道去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武器,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过多的提问,学生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还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三、有效反思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他指的反思就是教学后记。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而课堂教学后,如果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更是应该认真归纳和总结的。另外,再详细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会稍纵即逝,造成遗憾。教学后记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记录你了解的学生中的困惑和问题。
2、记录你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
3、记录你教学中的亮点。
当然,开展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还有很多要注意的方面,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习题的选择及讲评,概念课的探究等等。总之,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要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要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要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只要我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用心研究,潜心探索,精心教学,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就一定能够大显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高中化学教学点滴思考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101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师,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自身要加强学习、做好研究、转变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改变课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化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高考化学考试大纲》的要求,熟悉考试的内容、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的范围与要求、选考内容等,头脑中要清醒地认识到“讲什么”“怎么讲”“何时讲”,实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利用课堂主阵地来完成“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有一些实践性探索,现归结如下。
一、利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为“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这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常常对课前预习什么,怎么预习,预习到什么程度,心中一片迷茫,对于课堂学习的重点是什么也一点没底,在课堂中学生又疲于记笔记,收获并不大。对课后复习而言,如何走出“看书貌似全都懂,下笔心中却没底”的困境呢?教师首先要善于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中增加针对性教学环节,利用学案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前按照课时的要求,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安排学案导学:①导学探究;②归纳总结;③即时即练;巩固提升;④课后学习小结;⑤专题训练。导学案的设计思想是帮学生检测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学会预习,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得失,明确进步的原因和存在的不足。经过持续的导学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二、细研教材内容。明确教学方向
高考的试题考查,源于教材和教材中“资料”“科学视野”“实践活动”“习题”等环节涉及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准确研读课本,降低学习重心,掌握好基础知识。这可以防止过多地加深教材和拓展练习题的难度,人为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同时,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的已有知识体系,改变课堂教学呈现方式,做到有序性教学,使基础概念和原理形成体系,把各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线索和方法加以整理,形成知识模块。充分利用教材中设置的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编写研究性学习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多媒体工具等描述化学过程,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三、多样化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可懈怠。如何在新课程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呢?这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思想,工作中善于思考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加强概念的辨析和定义中重点字、词、句、段的分析探究,让学生采取多次反复记忆、理解记忆、辨析记忆等方式,达到消化知识点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细、更全、更深入。也可以让学生制作提纲幻灯片,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解课本内容,或采取章节小结、黑板报、手抄报、小组合作等形式加强学习。
四、立足学科特点。发挥化学实验的独有功能
自然科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经过实践、实验发现、推导、论证等过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探索化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演示实验,指导落实学生实验。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启发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以生活日用品为载体,主动進行家庭实验。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掌握科学实验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化学教学思考 篇4
关键词: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能力
精细化学品是当今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化学工业的重点,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化工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满足市场对精细化工人才的迫切需求, 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精细化工理论-应用复合型人才, 许多高等院校将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然而, 精细化工的飞速发展, 各种精细化学品生产新技术、新概念的不断产生, 新型特种功能精细化学品的不断面世, 使得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1]。因此,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有效提高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的需求,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并逐渐形成科研素养, 仍将是当前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过程中值得探讨的话题。
1 结合多种教学手段,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精细化学品化学内容多而繁杂, 而且其随着精细化工的不断发展被不断更新[2]。目前, 理论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仍局限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特别是繁重的教学任务、有限的教学课时迫使很多的章节不过是蜻蜓点水而已。很显然, 这种单调且重点不突出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力, 可以从优选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入手[3,4,5,6,7]。以胶黏剂为例, 在这一章当中, 胶黏剂的粘结原理最具探索性, 应以此作为教学重点与难点, 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并结合多媒体动画及交互演示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正式进入课程内容讲授之前, 首先通过大量具有内在联系的精美图片 (如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秦俑博物馆中出土的大型彩绘铜车马以及现代生活元素中的飞机、皮质沙发等) , 导入与教学相关的案例,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胶黏剂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当然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体现这些案例的意义, 我们更应通过多角度发问启发学生思考, 并从案例中找寻更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如秦朝人以糯米浆与石灰制成的灰浆用作长城基石的胶黏剂其胶粘原理是什么、飞机甚至航空用胶黏剂有什么特殊要求等等。案例导入式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并用, 以案例为基点, 通过提问可有效刺激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 如果教学课时充沛, 我们还可以针对胶黏剂的粘结原理问题组织相应课堂讨论和课后调研。经过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及课后数字资料的自行查阅及研究后, 可在下一次的课堂上先进行简单的交流总结。有了先前的了解和思考, 在接下来的胶黏剂粘结原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同学们应是游刃有余,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胶接本身是综合性强、影响复杂的一类技术, 而现在的胶接理论都是从某一方面出发来阐述其原理, 全面的理论是没有的。目前, 比较常见的粘结原理就是六大胶粘原理:吸附理论、化学键形成理论、弱界层理论、扩散理论、静电理论和机械作用力理论。这些原理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要想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些内容, 光靠枯燥的文字表达是不够。譬如, 根据吸附理论, 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润湿影响胶接强度。此时,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形象生动地解释这一现象。另外讲到静电理论时, 我们可以采用3D交互演示动画将被胶接材料和固化的胶粘剂层理想化为电容器, 形象阐述粘附功与剥离速度有关的实验事实, 同时可更换不同胶接材料和不同种类交联剂来尝试相同实验, 通过观察最小剥离速度来比较不同类型交联剂的粘附能力。由于粘结原理的可探讨性很强, 我们不防在课程学完之后, 进一步引入与本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创新性强的最新科研工作, 带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科研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调查 (研究) 、实验—解决问题的路线中体会什么是创新, 什么是科研, 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2 搭建虚拟实验室平台,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精细化学品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具有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知识性和趣味性强等特点, 在化学化工类各本科专业创立之初, 《精细化学品化学实验》就被列入培养计划, 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然而随着专业定位的转变,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所学的精细化学品化学实验仅仅是《现代化学实验技术》中小部分内容, 所分配的教学课时非常有限。课时的大量压缩, 导致我们不得不重新筛选实验项目, 尽量考虑耗时短的实验, 否则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实验目标;此外, 学生人数太多, 实验仪器设备及场所的配置不到位, 也会造成多个学生一组共同完成实验, 使部分学生难以进行有效的操作, 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 虚拟实验室将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它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中存在的问题, 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完善[8,9]。针对精细化学品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可借助各种多媒体应用软件, 结合精细化学品化学实验内容, 通过建立“以虚代实”、“以软代硬”的虚拟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受实验教学课时、实验场所、实验人员及实验条件限制, 并能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的实验教学交流平台。通过大量人机交互实验操作,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 建立学生自主创新机制。针对某些与生活特别贴近的章节, 如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 可建议学生事先收集一些配方, 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组分的作用及原理, 并借助虚拟实验室创新性地研制出新的配方, 最后将配方付诸实际, 利用各种手段分析所得产品的性能。如此,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实验教学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论
随着我国近年来精细化工业的迅猛发展, 高等院校里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挑战。针对传统理论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有机整合案例导入法、问题启发法、多媒体动画与交互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 可望达到改善理论教学效果的目的。针对实验教学课时压缩、配套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 搭建虚拟实验室平台则提供了一条可以极大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有效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明慧, 邬丽春.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 2010, 37 (3) :226-227.
[2]陈祎平, 张岐.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更新[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72 (2) :47-49.
[3]甘小平, 张袖丽, 周虹屏.“精细化学品化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21 (34) :147-148.
[4]徐晓勇, 王成云, 王利民, 等.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89 (3) :29-31.
[5]陈志, 黄国文, 许俊强, 等.“三学期制”下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改革探究[J].广州化工, 2011, 39 (4) :159-160.
[6]李学峰, 赵艳茹.案例直接导入法在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8:583-584.
[7]彭忠利, 吴红叶.问题式教学法在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广东化工, 2012, 39 (9) :212-212.
[8]于军.化学虚拟实验室建设的探究[J].科技信息, 2007, 35:384-384.
初中化学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篇5
1.利用软件提升效率化学软件是为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加便捷而设计的,譬如:化学快录、三维分子模型、元素周期表等相关内容。这种学科性质的软件不仅操作便利,而且具有十分强大的交互性和衍生性,能够较为生动准确地对一些化学反应现象进行还原,部分的软件还有很强的延展性,用户能够动态地添加个人所需的材料,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这些学科性质的软件加以利用,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2.演示教学法化学作为基础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探索物质的构成特质和相关的演变形式,化学学科同数学等相关的学科在教学思维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别,其形式多样且具有抽象概念和半经验化的理论知识,所有这一切都让化学具有特殊性。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对一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细微的变化放大,做细致的处理,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学习化学的热情空前高涨。
3.优化学习记录评价是为了保证学习的效率,促进更好的学习,因而一定要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进行,可以设置相关的学习文件夹,这是一种学习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可操作的模式。初中生正处在自我表现意识鲜明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为每位学生设置相关的学习文件夹,用来记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具体可以记录学生日常实验的作业、小结,以及探究活动的视频等记录。这种突破传统评估模式和教学测验的方法,不仅重视结果,也更加注重过程的完整性,能够让最终的评价更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况。
二、初中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计算机、投影仪装置以及幕布组成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正逐渐形成一种既定模式,多媒体教学所使用的教学课件不具有变化性,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候无法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以至于教师无法在课堂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组织的教学实践也相对墨守成规,具体有如下表现:
1.软件使用率偏低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但与此同时正因为部分多媒体软件采用了ppt的教学形式,这就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照本宣科的不良习惯,长此以往多媒体教学将会朝着教学单
一、形式单调的方向发展,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对化学知识的汲取,课堂教学环节如果缺乏了教学软件的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产生阻碍。
2.教学活动的组织不足课堂教学必须串联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形式速度极快,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没有正面的锻炼。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最大的信息量,这就使得一部分教学重点在传授的过程中被忽略、被跨越,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逻辑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这种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会丧失一定的教学组织欲望,不利于知识的延展性。
三、对策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 化学科学素质 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新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基础教育中,化学科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面广,但难度适中或倾向简单,化学实验教学即有得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习学生形成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得比较熟悉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课标语)。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选择演示实验时,应以 突出教学重、难点为前提,以符合直观、简单、安全、可靠为基本条件,以规范操作为保障,以帮助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及获取化学知识为目的。如在利用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分析提示原子这一概念之前,如果演示一下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有利于学生以直观事实为依据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原子这一概念。
其次,学生实验和简单实验设计及实验习题是学生实验技能形成很好的途径。如学完氧气有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总结鉴别氧气的方法,学生可以列出以下方法:1、带火星的木条;2、燃着的木条;3、点燃的硫等。此时,可引导学生分析:方法3不用,因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对人体有害。1、2理论上都可以用,但1比2更简单、方便,因此,方法1为最佳。可以提醒学生,如果同时鉴别几种气体,通常用方法2。
最后,学生实验规范化也很重要。对学生操作不正确,应给予及时纠正,以防止学生形成错误操作习惯。因此,对学生的规范操作必须严格要求。特别学生学习实验基本操作时,应鼓励学生按规范操作多练习几次。相互监督,相互纠错。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分析学生发生错误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尽管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同容积的两瓶盛饱和NaCl溶液和蒸馏水的鉴别为例:学生在学完溶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将两种物质鉴别开来,并写出鉴别的方法和结论。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难、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出,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例如:(1)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化学实验;(2)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3)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4)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
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把握一定的尺度,因为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和树立、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而多媒体无法代替,否则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姜淦萍,项闪飞.化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化学教育31,7-8,2000。
[2]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初中化学教学的翻转课堂思考 篇7
翻转课堂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创新的成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前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内化则在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这种教学理念对解决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够在课前完成实验相关知识的学习,就会减少教师实验过程中讲授时间, 从而留出更多时间进行化学实验,参与交流讨论和获得教师指导,解决实验时间不足、动手机会少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学习任务单的思考
初三化学学科教学中大多使用了导学案,它的任务一般表现在“学案内容”里,所占篇幅比较庞大,视觉印象比较复杂。而“任务单”强调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尤其是强调把教学重点、教学难度及其他知识点化为问题,意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追求中达成学习目标。“任务单”不主张直接让学生解题,只主张当学生解决问题、接近达成目标的时候,让他们练练手,达到知识内化和获得学习成就感。因此,“任务单”的任务简洁明了,不会吓怕了学生。任务要设计得可以操作,不要任务不清晰, 让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任务驱动,问题导向”, 否则就没有高效自主学习。当然,任务单要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设计。以沪教版初三化学 ( 上册 ) 第五章 “金属与矿物”第三节“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 为例笔者制作了自主学习任务单 (http://wkevent.jse.edu. cn/szwk/web/works?works Id=b86cf829-cce8-11e3-b5170050568e7834)。
在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的今天,自主学习任务单在不知不觉中,存在于初中化学课堂中了。那么如何设计符合初中学生特点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如何合理使用自主学习任务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关于微视频的思考
我们制作微视频是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千万别让学生不想看。微视频是为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设计的, 不要离开任务单搞微课,那是没有出路的,充其量只能算一个课件。
例如,在讲“燃烧”复习课时,利用微视频可以带领学生从课堂走进家庭中的厨房,进行有关燃烧、防火等知识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堂上围绕着微视频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活动。
每个微视频的制作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从脚本设计、 学案制作、微课视频的录制,每个微视频的录制都要做五六遍才能让教师自己稍稍满意。微课的录制时间不宜太长,在录制过程中要精简语言,用最少的语言讲清楚问题。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达到目的,要学会各种微课视频制作的方法,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比较强, 工作量也比较大。
四、课堂组织方式的思考
在化学教学中一般的流程是学生通过在家观看微视频,填写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内容;第二天,到学校后, 交任务单,教师批改。课上的流程包括以下几项。分组交流:学生分组交流微课视频的学习成果,提出困惑, 如有困惑要尝试解惑。讨论:问题是什么,不会的知识是什么,小组内讨论解决 ( 小组组建时注意学习能力强、 中、弱的搭配比例,“先富帮后富”,让每个组员在小组活动时都能获得提高 )。展示:班级内交流成果,交流共享共同提高。课堂训练:一定要设置好基础题、中等题和挑战题的比例,给每个层次的学生一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选择程度题目要细、要精。
五、建设微课程平台的思考
笔者建立了班级QQ群,让学生首先在家中反复地观看微视频,里面有学习的重要的知识点,解题的方法, 难以理解的问题等。学生和家长反应较好。我校引进家校互动新模式“翼校通”,并在开学后一段时间,由电信公司就“翼校通办公平台”( 如图1所示 ) 操作使用等技术问题对学校全体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利用“翼校通”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课堂表现、 学习成绩、家庭作业等,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 真正实现快速、方便、有效的“家校互动”。当然事先要做好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以及对学生的动员与辅导的。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后会及时调整,只要设计出好的任务,录制出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微课,就不愁没有学生看。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教师要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学习视频, 辅以文字资料和资源链接,说明自学的内容、目标,让学生知道他们相应自学什么,可以怎样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达到什么目的和要求,同时教师在课前要收集每个学生发出的问题,将之分类,并针对学生疑问的部分做成课堂教材,设计教学环节。教师不需要再重复让学生已观看过的教学内容。
要建立初中化学学科微课程资源库,必须要统一微课的平台,电教馆应当打造基于个人空间的人人通个性化微课平台,是与真实学习活动一致的活的平台,而不是抽象的资源库平台。现在许多教师将资源放在了各自学校的网站上或者不同的社会视频上,难以满足区域资源的共享和实施翻转课堂的功能需要。要建设针对翻转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设计,特别是师生的互动交流模块,实现线上、线下的交流,及时汇总学生的学习疑难,最终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关于翻转课堂的发展,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学生也能给自己很多启发。
六、结束语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设置策略思考 篇8
一、设置的情境必须利于学生的顺利实践
知识具有情境性, 知识是在情境活动中产生的。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应用的基本技能应当说都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才能获取真实而又鲜活的知识, 进而丰富自己的技能。这里需要正确把握的原则首要就是教学情境一定要利于学生的顺利实践。化学课堂多半在实验室进行, 化学实验室内的布置不能仅仅就是实验器材, 还要有能够烘托实验的环境布置, 譬如著名化学家的画像和名言, 这些可以鼓励学生严格认真地做好化学实验。进行化学实验前, 教师可以做一些精彩的描述, 可以是化学原理形成的故事等, 在化学中即使是一个化学元素符号也往往蕴含着催人奋进甚至催人泪下的故事。尤其在进行化学实验时, 如果我们能够讲出一个有关联的故事, 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会更浓, 效果也会更佳。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 教师不能做简单的旁观者, 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的操作进行鼓动, 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语言语气, 如心急的学生, 你可以说“慢慢来, 心细才能获取成功”“再等一会儿, 结果将告诉你一切”。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 假如遇到一些心情不好的学生, 我们要努力做好调节性的工作, 让他们振作起精神参与实验。教师最好能和学生一起做实验, 这样可以随时掌握和发现学生的实验动态, 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技巧。
二、设置的情境必须利于学生的科学思考
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原理及化学反应结果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学生探究水平、能力、技巧的重要途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特殊的情形下, 学生的化学实验不但可以获取普遍的现象, 从中掌握一般的规律, 也有可能发现一些特殊的现象。这个时候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 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如我们为学生实验时所发现的特殊现象而称快, 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虽然我们学生在这45分钟的课堂中不可能去解决这些节外生枝的问题, 但学生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 或搜集资料旁征博引予以考量, 或干脆利用闲暇去进行探求。譬如在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实践研究前, 首先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 学生通过分析很快掌握了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这个时候学生呈现出强烈的求知兴趣, 趁热打铁, 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自主进行设计, 动手装备一套自己最满意的装置。事实上, 学生动手装备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 也是学生极力打造精彩实验和得出完善科学结论的过程。应当说学生动手装备的装置越精致, 制取二氧化碳的结果越精确。学生这个时候肯定会深深感到: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需要我们具备一定意义上的严谨的科学精神, 尤其是实验, 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思维。
三、设置的情境必须利于学生的合作探究
化学用语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9
一、以生为本, 减负增效
(1) 巧借媒体, 激发学习兴趣。近年来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它的出现可将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 可以有效刺激大脑神经,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习能力, 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厚。在“元素符号”教学中, 例如, 矿泉水中含有哪些元素?这些元素对人体有何作用?这时可播放科普视频了解血液中钾离子过多, 导致心脏跳动速率变快, 钠离子过多导致心脏跳动变慢;人体缺锌影响智力发育;铝过量使人反应迟钝;缺铁导致的贫血病;缺碘导致的大脖子病, 缺钙导致的佝偻病等等。而这些知识靠教师的讲解, 往往事倍功半, 效果不理想。
(2) 摒弃死记硬背, 进行有意记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 避免枯燥无味, 可通过编顺口溜、口诀等方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将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前八位元素“O、Si、Al、Fe、Ca、Na、K、Mg”, 用谐音记忆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又如, “原子是瘦子、分子是胖子、离子扎鞭子、化合价戴帽子”。在诙谐的气氛中, 让学生轻松地记住化学知识。此外, 采用比较记忆法, 寻找化学用语的共性, 比较类似的化学用语的差别, 刺激记忆兴奋点。例如, Ca与Cu、Al与Cl、Na与Ne等元素符号, 形式相似, 教师可以将它们进行对照, 形成鲜明的对比, 学生记忆更准确, 同时鼓励学生制作一些元素符号卡片, 让学生拼凑。将学生划分为小组, 开展化学用语游戏活动, 进行化学用语比赛等,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加强学习的自主性, 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 契合新课改的精神。
(3) 给予学生空间,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长期以来, 教师以讲为主的填鸭式教学, 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在现代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转变观念, 课堂上要舍得放手、敢于放手, 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为此, 教师的备课方式需要发生改变, 更着重备教学方法。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提倡小组讨论、小组竞赛, 甚至辩论, 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并写心得体会。在活动环节中, 学生巩固了知识, 锻炼了表达能力。很多难记住的、易混淆的知识通过亲身实践往往能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认知规律, 有效教学
(1) 分散难点, 循环刺激。由于初中生刚开始学习化学, 所有学习的知识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记住并消化, 对学生来说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在元素符号的识记阶段, 让学生提前分散识记, 学生就不会感到负担, 每天都要把前面所学知识巩固一下, 当开始学习常见元素符号时, 学生会有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 为学化学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每节课中涉及到化学知识尽量使元素符号、化学式反复出现, 让学生多看多写, 形成自然记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记忆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 学习要勤于复习, 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 遗忘的也越慢。所以从开始学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时, 应在每节课让化学用语以不同的方式多次重现, 不断强化从而加深记忆。
(2) 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能力, 能力的检验要回归于实践。通过化学的学习, 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化学物质的世界中, 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化学用语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不能要求学生的记忆一步到位, 须在练习中不断巩固, 逐步达到会读、会写、会用。在化学方程式的训练中, 让学生尽可能结合生活中某一化学变化的事实来书写化学方程式。例如, 写出“碳酸饮料中的碳酸是如何形成的”“在煤球炉里煤燃烧时的主要化学反应”“建筑工地上的熟石灰是怎样获得的”等等。这种贴近生活实例的方程式书写练习与纯粹要求学生写出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碳在氧气中燃烧、氧化钙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比, 既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 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 巧借媒体, 有意记忆, 与学生互动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 将生活中的众多素材引入课堂, 让学生深刻感知化学是一门真实而有用的学科;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行为, 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军.浅谈高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3) .
[2]侯延斌.新课程化学用语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西藏教育, 2012 (06) .
[3]陈金莲.浅谈初中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6) .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思考 篇10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措施
《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化工、医药、生物、材料、环境等与化学密切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观察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1], 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为以后专业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但是由于有机实验课是考查课, 不考试, 导致学生思想上不重视, 认为可以瞎混。实际上有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有机理论的产生都是以大量实验事实为基础的[2]。因此, 针对课程重要性与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这一特点, 我们对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思考,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1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1 应试教育导致的偏见
传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升学考试, 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而忽略了上学是要学技术、长能力、学习如何谋生的。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 大部分的中学都砍掉了本来应该开设的实验课, 导致学生从中学起就养成了不动手只动眼的习惯。甚至是有些学生认为有机实验有毒, 会伤身体, 上课不肯动手。
1.2 陈旧的实验教学观让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兴趣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是以理论为先导的, 在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演绎化的问题。具体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开设实验课之前, 学生已经学过相关的理论知识, 甚至是一些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也已经有所了解[3]。这就阻碍了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不能积极参与其中。杨振宇教授曾对此有过精辟分析:“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从已经了解了的、抽象的原则开始, 然后一步一步推演出来。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 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完完整整地把一门门学科学好。但是,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胆子小’, 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 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
1.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所使用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主要是由基本操作、性质实验和单步合成实验三部分组成。在实验教学中三部分相互分割, 这样学生操作精度不够、效率低, 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往往是前面练习过的基本操作, 到后面合成实验要用时, 学生已经忘记了。并且目前开设的多为基础性实验, 几乎没有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开放性实验, 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也让学生产生误解学这些没有用。
另外, 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存在于理论教学的过程中, 也存在于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将每个实验细节完全交代清楚, 学生依赖心理增长使得学生忘记了要自己思考解决问题[5]。即使是很小的一个问题也要跑过来问老师怎么办, 而不是先自己思考或同学之间讨论解决。比如, 在制备1-溴丁烷的过程中有红棕色出现, 大多数同学的解决办法是重新做或者跑去问知道教师要怎么办。没有人会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果就这样继续下去会对结果有什么影响。
2 具体解决的办法
2.1 从新生入学开始强调实验的重要性
首先, 在新生入学的欢迎会上就要告诉他们好的实验素养以及出色的实验操作对于以后学习以及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其次, 在平时教学及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实验的魅力,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2.2 改革目前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观中,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实验是验证理论正确与否的手段, 教师只注重知识灌输, 强调实验结果, 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阻碍了学生智力的积极参与, 同时也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实验教学应该是:在讲授理论内容之前, 让学生在实验室先“试试看”, 由实验悟出原理。使实验成为探究新理论、新方法的实践过程, 再由学生带着自己悟出的原理进入教材。
另外,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勇于挑战权威, 敢于提出与经典方案不同的实验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发学生产生联想, 刺激学生的思维反应, 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2.3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3.1 调整教学内容
将以往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合, 以合成、制备实验为主, 将实验大纲中要求的基本操作融合到制备实验中进行反复训练, 用性质检测所制备产品的纯度。例如:在乙酸正丁酯的制备中, 以乙酸正丁酯的制备为主要目的, 同时练习分水器的使用、分液、萃取、干燥、蒸馏等一系列基本操作, 并用阿贝折射仪对所得产品进行纯度测定。这样不仅节约了实验所用学时数, 而且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 使实验内容充实、连贯, 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2.3.2 适当开设与绿色化学相关的教学内容
绿色化学是一门新型交叉学科, 它要求充分利用资源, 真正实现零污染零排放, 在无毒原料、催化剂、溶剂等条件下, 获得环境友好的产物[6]。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注意引入新理论, 使学生对其有一定认识。比如:将乙酸正丁酯制备过程中所用催化剂浓硫酸改成可回收的固体硫酸, 使学生对绿色化学概念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2.4 建立实验成绩考评体系
有机化学实验课的考核在实验教学中占着重要一环, 也是检查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同时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7]。有的学生是为了成绩来做实验的, 课前不预习, 看一步做一步, 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也有的学生边做实验边写实验报告, 实验做完报告也写好了, 整个过程注意力就没在实验上。因此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以及公平、公正的原则, 我们建立了一套严格而科学的考核方法, 将实验成绩的考评分为三个部分。
2.4.1 平时成绩
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5%, 主要包括:出勤、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实验操作等, 每次满分100分。
2.4.2 实验结果成绩
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10%, 教师根据具体实验结果情况进行打分。
2.4.3 实验报告成绩
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5%, 教师根据实验报告书写情况进行打分。
2.5 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 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实验前老师非常详尽的讲述实验目的、原理、装置、步骤、注意事项, 有时还写到黑板上。学生就按照老师讲的按部就班做就可以了, 这样学生就是一部复制机器, 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们认为, 有机实验教学应该采用启发和提问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实验中教师来回巡视, 同学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 如果出现问题教师即使纠正。
3 结语
高等院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 因此其教学改革:无论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还是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等, 与教学观念的更新都应该以此为中心。勇于面对挑战, 集思广益, 建立新型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8]。
参考文献
[1]李济澜.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广东化工, 2012, 38 (14) :206-207.
[2]吴莉, 张富青, 傅晶, 等.建设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3) :17-18.
[3]陈玉华, 赵德建.关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 7 (2) :51-55.
[4]班睿.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广州化工, 2010, 38 (10) :208-219.
[5]展军颜, 崔建国, 范建春, 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思考[J].广州化工, 2013, 41 (4) :208-211.
[6]王晓红, 郝臣.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10 (4) :85-131.
[7]尹彦冰, 苏国强.关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 2007, 27 (1) :85-87.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教学方法;素质教育;能力发展;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是必修课程之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以及日常学习效果,而且还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学生被不熟悉化学学科的效果内容,化学理论也比较抽象,而且还有较多的原理和概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对广大初中化学教师而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相关要求,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化学概念,而且要让学生习得学习化学的相关方法和技巧,合理地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对广大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笔者以为必须要充分地考虑下面若干方面,才能更好地实施初中化学教学,切实提升化学教学实效性:
一、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
化学学科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各位化学教师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个方面,将实验教学的诸多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借助实验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掌握以及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思维能力,提升他们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化学意识和操作技能。要让学生高度重视理解化学理论和概念,要借助化学实验和相应的教学模型,让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接受化学概念以及相关理论,要适度地运用讲授法,向学生耐心地解释化学概念和理论,借助形象具体的教学语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以及掌握操作技能的智力,如此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复杂多变的化学理论和概念。
二、运用具有启发性的化学教学方
在开展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广大化学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参与到教学和学习中去,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相关学习目标,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在学习化学知识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在引导学生单独地分析、思考、概括以及判断等丰富多彩的思维活动,全方位地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化学能力以及智力,更好地吻合新课标所提出的素质教育新要求。
三、要符合化学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的
对广大初中化学教师来说,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主要目标都是为了有效地完成化学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化学知识和理论体,所以化学教师在选择和运用具体的化学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能够制定出符合本节课的相关教学目标和,以合理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初中化学教师要仔细地研究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前提,在此基础上选取和运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顺利地实现新课标确定的相关教学目标。
四、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
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同时参与、共同完成的知识活动,涵盖了教师的“教”以及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的“学”这两大方面,在此要意识到,学生的“学”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所以对各位初中化学教师来说,在选取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能够吻合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首先要能够了解和把握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以及习得化学操作技能方面的真实水平,例如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之后按照他们的实际状况,选取和运用合理科学的、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如此一来,才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积极性。
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配合与运用
从事实上的化学教学来看,通常情况下会出现下列情况:教学涉及面比较广,或者知识比较复杂,单纯运用某种化学教学方法已不能有效地达到传授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化学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结合具体情况,巧妙地糅合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某种教学方法存在着较强的局限性,不能完美地展示相关的教学内容,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初中化学教师要配合若干种教学方法,使之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化学教学。在各种教学方法间的彼此补充和科学结合下,进一步提升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在此过程中,化学教师也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真正意识到掌握化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的巨大优势,科学地理解有效糅合多种教学方法的重大意义以及可能性。他们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注重灵活性、合理性以及目的性,坚决不能胡乱地混合教学方法,决不可为追求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对提升教学实效性以及学习效率造成重大影响。
六、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来看,教学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会影响教学实效性,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以多种方式传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学会运用教学方法之间的组合,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全面提升,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圆满完成化学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郭龙社.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1(05)
[2]包晗,张妲,钟永江.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初中化学教学方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09)
药物化学教学思考与体会 篇12
关键词:药物化学,教学思考,教学质量
药物化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稳定性、制备方法、体内代谢、构效关系、结构改造以及寻找新药的途径和方法等内容。本课程内容繁杂, 化学结构多, 知识点分散, 学生普遍觉得难学难懂。而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及其在药物合成、制剂、检验等实际工作中的业务水平。因此, 作为授课教师, 笔者积极思考了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从教师、课堂、实验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以期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加强“备、教、辅、改、考、研”六大环节
首先是“备”, 是指从备教材、备学生、备课程发展入手,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我们选用的教材是郑虎教授主编的《药物化学》, 现已修订到第六版。教师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熟读教材, 吃透教材, 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悉授课内容的每一个知识点。进一步熟悉每一章的重点难点, 每一次课的重点难点, 并结合教学内容, 思考解决的方法。
“教”是指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科学分配教学时间, 设计教学过程, 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讲课中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使其终身受益。
“辅”是指辅导答疑, 主要在课间和课外进行。可以一对一和一对多直接交流, 也可以利用互联网, 随时进行网上辅导。辅导答疑应有计划和记录, 可以在每个单元内容完成后集中进行一次。根据答疑的记录, 教师可以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方法和手段。
“改”是指批改作业。作业是使学生的知识转化、内化为能力, 升华为素质的重要途径。布置作业应选择有助于理解和巩固课堂知识, 掌握重点, 形成能力和技巧的习题。同时, 对学生作业应严格要求, 按时收交, 认真批改, 准确评分, 定期讲评。
“考”是指考核。根据我校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考试目的从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记忆转向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此, 考核的形式也从单一的闭卷考试, 转变为半开半闭、试卷结合小论文、阶段考查结合期终考试等多种方式。这些改变能更加科学、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研”是指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研究和研讨。同一本教材, 针对不同的学生,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是不同的。因此, 每一次教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另外, 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交流, 与同一专业担任先修课程、后续课程老师的沟通, 都能使自己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得到很多的启发和收获。
2课堂:精心组织, 专业教育向专业素质教育转变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组织教学活动。专业素质教育是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点, 与传统的专业教育有明显差异。为此, 教师宜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 而应避免注入式、满堂灌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动脑、动手。也可采用对比启发, 引导学生从纵向、横向比较不同药物, 归纳总结出典型药物的本质特征、差异及规律性。通过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其在主动思维中完成学习过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激发创新思维。根据《药物化学》的特点, 可采用讨论互动。由教师给出问题, 通过提问、启发、交流, 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3实验:知识转化和内化为素质的根本途径
《药物化学》是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 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实验环节的教学与考核, 在实验室条件保障的情况下, 设置综合型实验, 增加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机会。
在我校, 药物化学实验是单独考核的课程, 内容包括实验预习 (10%) , 实验操作与技能 (30%) , 实验讨论 (10%) , 实验结果 (25%) 和实验报告 (25%) 五个部分。教师在实验前以提问方式抽查或在实验过程中抽查预习报告, 了解实验预习情况;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基本操作, 及时指导并纠正, 回答学生提问或与学生讨论有关问题;当实验完成时, 教师要严格检查其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对于因操作不当而失败的学生, 帮助其找出原因, 并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重做一次;同时, 要求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独立思考以及表达沟通的能力。
此外, 要提高教学质量, 除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更新知识外, 还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之由被动式学习变为自主式学习, 由接受式学习变为研究式学习, 才能使教、学相长, 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思考】推荐阅读:
化学教学的思考05-31
新课程化学教学思考05-18
药物化学的教学思考07-20
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0-15
对化学教学的人文思考11-05
高中化学教学点滴思考论文07-23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学习与思考07-04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0-04
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论文09-06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