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语言形势

2024-07-11

艺术语言形势(共9篇)

艺术语言形势 篇1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中, 教师在讲解时的语言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对语言的运用是否得当以及运用技巧如何都严重影响着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注意力。地理学科的教育是一种充满文学艺术气息的知识传递过程, 教师在教育中要想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地理这门充满艺术的文化学科,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本人在从事地理教育的多年工作中, 通过对地理教材的深刻了解, 对学生课堂反应的剖析, 本人深刻地认识到地理的艺术所在, 要想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学习成绩, 在地理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语言艺术的运用:

一挖掘地理教材,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进而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

第一, 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描述地貌以及地理形势的词句, 可以引用古诗, 如用“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来描述山脉以及地势, 对于西藏地区的地势, 可以告诉学生:“青藏高原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以及引用诗句“巍巍苍苍”以及“悬河千丈, 山川相间”进而引发学生对青藏高原的联想, 地势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对于川蜀地区的描述可以引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词句, 结合文学知识, 进行形象的讲述, 使学生能够形象化地记忆, 轻松掌握知识, 进而提升其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第二, 在地理教材中除了山川之外也有很多河流的描述,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引经据典, 可以告诉学生该地的历史变迁, 进而引导学生对其地理形势进行了解与探讨, 比如:在描述三峡时, 可以运用“白帝城托孤”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进而使得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了解, 掌握三峡的组成及其地理形势。

第三, 在地理教材中, 有很多美不胜收的地方, 通过教师的艺术化讲解可以使得学生对该地区产生兴趣的同时, 进而了解当地的地理气候。比如, 云南昆明, 教师在描述时可以告诉学生“春城”的来由, 进而使得学生通过对“春城”的解读, 联想当地的气候;哈尔滨的“冰雕之城”亦可进行如此的讲解。在描述我国在春季末夏季初的梅雨气候时可以引用“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一句诗歌来进行形象的描述。通过对不同地区气候的不同特点的形象生动化讲解, 使学生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进行联系化的学习, 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地理知识。

第四, 在地理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知识, 通过对地理的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 使得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各地的不同。有的地方物产丰富, 比如新疆;有的地方资源欠缺, 比如贵州。教师在教课中, 都可以引入当地的发展时势, 进而使学生对不同的地理位置的区域有深刻的了解。教师在讲解地理时, 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化和形象化, 使得所要表达的知识能够直接地得到体现, 对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知识, 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可以通过学生对不同地区的喜爱进行诱导式的发问, 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地区做一个深刻的描述, 在增加了自身印象的同时, 也增加了其他同学对该地区的印象, 使得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协作, 进而掌握地理知识。

二教师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 进而深化地理教育

在地理学科的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开拓自己的教学思维, 不要把知识局限到单一的地理教材中, 要注意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进而融会贯通, 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有内涵的语言讲解, 使得学生在形象化的教育中掌握教材知识。地理作为一门文学类的知识学科, 它与语文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语文教材中, 很多诗句都体现了地理的知识, 因此, 教师在教课时要注意对文学知识的引用, 使学生能够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例如, 在语文教材中,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描绘了泰山的地理形势;“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了大草原的景象;在描述地球的自转时可以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句。在《巴山夜雨》中形象地描述了盆地形势下夜间的空气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易成云致雨。地理与语文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时可通过文学进行形象化的教育。

三利用音乐, 丰富课堂内容, 增加地理的语言艺术魅力

在地理的教学中, 教师要想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教师可以利用音乐, 通过学生对歌曲的认识, 进而了解到一定的地理知识, 例如《家在东北》这首歌, 歌词中写道:我的家在松花江上, 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通过对歌曲的了解, 学生们认识到了东北地区的农作物种植以及东北地区的发展状况。在歌曲《地大物博的祖国》中歌词反映出的地理知识:大小兴安岭树林如海洋, 四川盆地聚集了很多的宝藏, 例如石油、矿产以及天然气。三大平原是米粮的仓库, 分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平原。四大高原, 青藏、云贵、黄土以及内蒙古。洞庭湖、鄱阳湖盛产鱼虾, 杭州西湖、桂林风景美如画。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盛产高粱、大豆以及玉米等很多地理知识都在歌中有所涉及。通过对歌曲的解读, 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发现地理的奥妙。因此, 教师要注意灵活的教学, 注意艺术与艺术之间的结合,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挖掘知识点, 丰富学生的地理文化知识。

四在讲课的过程中, 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先进化

若教师在课堂中只是枯燥的讲解, 学生们必然不会对学习感兴趣, 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注意语言的魅力。在教学时可多利用历史知识, 例如:对一个风景地区先进行历史讲解, 进而再通过历史映射地理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对互联网的运用, 上网搜索所要讲解的知识的历史渊源, 进而引经据典,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 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 也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地理文化知识。例如, 讲“春城”昆明时, 教师可以通过搜集昆明一年四季的照片,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 进而了解到昆明的气候。

五结束语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充满艺术氛围的学科, 在任何一个知识点上教师的语言都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 教师在进行地理教育的过程中, 要注意形象化、丰富化、生动化的语言运用技巧, 在增强自身魅力的同时, 也可提升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由于在教育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因此, 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 要求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技巧, 注意讲课的方式, 认真地把握好教学中语言这门艺术, 进而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地理知识, 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提升自己的地理素养。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 新形势下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人文性。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运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语言更是一种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艺术。本文针对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展开探讨, 希望能使广大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有所受益。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李宗先.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艺术[J].新课程 (上) , 2011 (5)

[2]程守忠.创设趣味地理课堂的方法[J].新课程 (中学) , 2010 (8)

[3]吕洪华.浅谈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J].考试周刊, 2011 (9)

艺术语言形势 篇2

一、活动目的:

为了充分展现我校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并借此发掘有语言天分的学生,学校决定举办xxxx年**小学“多彩的语言”语言艺术大赛活动。

二、活动内容:

1、一、二年级配乐诗朗诵比赛;

2、三、四年级配乐经典诵读比赛;

3、五年级课本剧比赛。

4、语、数、英、综合四大科组及家委会语言才艺节目。

三、参赛要求:

1、要求内容健康向上。课本剧内容可以为国内外课文,允许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也可自编剧本。

2、每班出1个节目,形式不限。一、二、三、四年级要求全班参与,五年级4人以上。

3、选手必须脱稿比赛。

4、节目时间控制在4?6分钟,伴奏音乐自备,统一在比赛前一天交陈曲老师,有伴奏音乐的节目比赛当天需派一名负责人到音响处跟进音乐。

四、负责老师:

1、各班节目由该班班主任负责组织,副班主任协助排练。

2、语、数、英、综合四大科组节目由负责行政及科组长负责。

五、报名须知:

1、报名时间:第十周周四前

2、报名方式:采用办公网报名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报名。

六、比赛时间和地点:

时间:5月9日――13日下午2:20至放学

第十二周一:五年级

第十二周二:四年级

第十二周三:三年级

第十二周四:二年级

第十二周五:一年级

第十二周五4:30?5:30:语、数、英、综合科组、家委会

地点:体育馆

七、评委组成:

全体音乐老师和部分语文老师

八、奖项设置:

一、三、四、五年级评选出2名特等奖,3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

二年级评选出2名特等奖,4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

九、大赛规程:

1、凡获奖项的节目,都计入“文明花”评比。

2、参加比赛的班级在比赛前抽签,按照抽签顺序进行比赛。

3、各级比赛当天级长组织本级全体师生到体育馆参加观摩比赛,安排两个小司仪主持该级比赛。

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艺术 篇3

一、用生活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真烂漫、好动、好奇, 他们的年龄特征及其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永远是从疑问与兴趣开始的。要想让小学生安心、有耐心、快乐地在教室里坐满40分钟, 并在这段时间里学到知识, 教师需要下番苦功、动足脑筋才行。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 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与其他学科相通的趣味性现象, 将问题生活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语文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炼,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 在不同的时间、场合, 应该用不同的语气、节奏讲话。一般来说, 面对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的语气应更柔和、更通俗、更富有童趣;面对高年级的学生, 教师的语言应更简练、更富有哲理, 语言的节奏可适当地快一些。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 所以教师要具有足够的教学机智, 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 及时调整语速、基调、音量、节奏和语气等, 使教师的语言能被学生理解, 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教, 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其教学语言就应该含蓄不露, 耐人寻味, 发人深思, 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对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这三种类型的学生, 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 要做到面面俱到, 深入浅出, 明白易懂。这样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 不使一名学生掉队。针对学困生, 教师要更多地使用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 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和谐的语言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三、运用修辞的方法设计语文教学语言

因为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有意注意时间太短, 所以听课效率常常不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借助一些修辞手法, 让教学语言变得生动起来, 以此来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 提高听课效率。教学语言是“加工了的口语”, 教师在授课时, 应在口语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肯定、疑问、反问等不同的语气, 运用双关、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 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典故、格言、成语、诗词、谚语、歇后语和外来词等引入课堂。这样, 不仅可以使教学语言避免平白直叙, 调节气氛, 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 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的新奇多趣。语文教师要知道, 语言的风趣诙谐也是调控课堂气氛和增加亲和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4

近几年,艺术类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形形色色的艺术类考前培训班也在各地创办起来。刚开始,阳春白雪的艺术受到大众追捧还迎来不少的赞叹声,但当艺考热持续高烧,越来越多的人便开始担忧起来。在艺考热中,有中学追求升学率目标的助推,有家长“让孩子有个学上”的想法的妥协,有高校普遍增设艺术专业、扩大招生名额的拉动。种种原因导致考生在高中二年级甚至是更晚一些时候,文化课平平的考生转攻艺术成了相当普遍的现象,他们想争取先跨进大学的门槛,这样就能为将来保住一个饭碗。然而,这样的结果自然而然导致未来几年艺术专业人才大批量增加,就业压力加大,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毕业时的出路如何,毋庸臵疑就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其当前的就业困境带有双重特点:既具有市场普遍性,又存在专业特殊性。即在当前就业市场整体疲弱的客观条件下,艺术类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艺考热”造成的生源充足、对口工作处于饱和状态、艺术教育前期投入较大导致的就业期望较高等特殊性就业困境。

一、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分析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不仅具有新时期大学生的许多共性,同时也具有许多特殊个性,在认识艺术专业学生与其它学生的共性特征的同时,还应当看到艺术类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思想活跃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其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乐观向上,对真、善、美的追求热烈奔放,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充满憧憬和希望,对社会问题反应强烈,能够迅速吸收社会进步成果,是大学生中最活跃和进步的特殊群体。

(二)个性与创新意识较强

艺术类学生由于从小受艺术氛围的培养,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艺术类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发展,认为艺术本身与众不同才有个性,所以导致艺术类大学生追求独特的个性,甚至认为追求个性、放荡不羁才能激发灵感,才能创造与众不同的学习成果。非常注重自身的个性,因为对于我们而言,有个性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有创新意识才能使专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更希望自己能够主宰、决定自己的一切,自己独立走自己的路,从而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我们的团队意识相对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具有创新意识,但集体意识薄弱,集体观念较差。

(三)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较强

艺术类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小学或者中学就开始学习自己的专业,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对现有专业的喜爱而选择走这条路的。因此,在我们的身上表现出了很强的专业精神,为了完成一幅自己心爱的作品,可以几个通宵不睡觉,为了排练一场舞台剧或舞蹈,可以起早贪

黑,甚至废寝忘食。但是专业的过于偏重也使我们忽略了政治学习,很多专业较好的学生,对于政治理论学习或者是没兴趣或者是不重视,觉得政治理论学习只是在占用专业学习的时间,对于自己以后的专业发展没有什么用处。这也就有了大学里艺术类学生公共政治课的不及格率高于其他专业,重修率高于其他专业的现象。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

(四)组织纪律性不强

艺术类老师授课方式以走动为主,老师讲的是一小部分实践是才是重头,兼之有许多的课程相对比较自由,因而,一般来说,艺术类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时间观念不强,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懈等现象,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其他基础知识课程毫不用心,尤其是对英语课的散漫和不重视,认为学好专业知识英语就没用的错误观点不止一人。

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就业成了日益突出的问题。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相对来说更为严峻,艺术类毕业生的生理和心理出现了许多需要梳理和应对的问题。㈠思想观念存在误区

在思想观念上,大学艺术类毕业生存在几点误区。

首先是就业观念。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将所学专业更多地视为奋斗的事业,而非谋生的职业。不正视就业难的社会现实,对招聘、求职重视程度不足,简历、推荐材料等自我营销环节突出个性和技巧,缺

少与应聘职位所需能力的契合;有的毕业生过分追求专业对口,存在一步到位、成名成家等脱离现实的想法,放弃本不错的就业机会。要知道,有了生存的能力,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人生的艺术理想,应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事业”的渐进就业观念;由于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学习前期投入巨大,因此很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希望能快速收回学习成本,造成心理预期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待遇、职业前景存在“落差”。

其次是专业观念。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将就业困境归结为就业面狭窄,这也是一种观念误区。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IT技术的广泛应用,美术、音乐表演等传统艺术专业就业面狭窄的问题渐渐突出。但是,艺术专业由于新技术的兴起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再次是地域观念。由于区域经济差距和城乡二元化等因素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宁愿选择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也不愿选择基层工作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地域的不均衡。其实,在一些中小城市,以及相对富裕的乡镇,这些地区对艺术人才的重视程度较高,吸引人才的政策有时甚至好过大中城市。

2.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欠缺

由于高考艺术专业扩招,各高校的艺术院系水平良莠不齐,造成艺术类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有所下滑。入学门槛的下降、师资队伍建设的缺乏、教学体系的不足等,直接导致部分艺术专业毕业生人文素养、个人修养、专业技能、综合能力方面的欠缺,没有通过职业规划和人生设计来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社交能力,从而造成就业时的被动局面。

3.心理承受力不足

艺术类学生大多崇尚自由,思想不受约束,有的甚至因艺术的“阳春白雪”而出现自负心理。在这些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当其进入现实的职场中不断碰壁时,容易出现挫败感,产生焦虑、烦躁、抑郁、自卑等就业负性心理,这些都是缺少社会交往、对自身缺乏客观正确的预期、对就业形势的严峻缺乏了解等原因所导致的心理承受力不足的表现。

新形势下中学语文阅读艺术探究 篇5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 阅读常被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能否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实现其语言知识的积累, 成为衡量初中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来, 各地的中学教学都加大了在这一方面的教学投入, 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但是其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经常是了解完阅读文章表面的内容, 却体会不到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精神的实质, 更不用说是否引起了学生与作者之间思想上的共鸣,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广泛思考。在平日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根据学生课上的反馈, 我也对阅读教学进行过不少的思考, 下面我将谈谈自身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二、中学语文的阅读艺术

1. 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

据心理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要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高效的学习, 外界环境条件的营造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个轻松、和谐、能够充分促进阅读的环境中,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思维上才能够保持活跃感, 才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 任意在阅读的空间里翱翔。因而, 创建出一个适于语文阅读的环境是极其必要的。在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之中, 我们可以采用的方式非常多。比如, 我们可以在学生的阅读中播放有关作者写作时代的轻音乐, 让悠扬的旋律始终萦绕在学生的耳边;或者在阅读之前讲解有关作者的生平事迹、当时所处社会的大背景以及写作的原因等, 进行一个背景文化上的扩展。老师还可以亲身示范, 将阅读的文章朗读一遍, 彻底消除学生在初次接触到一篇全新文章时的紧张感, 消除陌生的情绪, 这样学生便能够以一种十分放松的心理状态来进行深层次的详细阅读。总之, 创设阅读情境的首要目的就是创造出与文章内部相适应的外部环境, 以去除学生与阅读之间的隔阂, 使得学生阅读的潜能最大化地释放出来。

2. 阅读中情感和美感的注入

学生在阅读中实效不高, 感到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其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注入真情实感, 只是注意到表面文字的阅读, 天真地误以为文章只是作者文字的机械堆砌。实事上这种想法是相当错误的, 此种方式的弊端就在于没有注入自身的情感, 就好像悲观的人看见什么事情都觉得天要塌下来一样, 而乐观的人不论遇见什么不顺心的事情, 都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如果没有阅读者感情和美感的注入, 那么就算作者的情感流露得再明显, 其也是体会不出来的。情感和美感的注入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就是通过阅读的语调。比如在学到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那篇文章时, 在阅读中我们始终要使自身的语言停留在深情和舒缓的基调上。“天气愈冷了, 我不知道柔石在哪里?”这句话就应该重读;“我们是有的, 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这里可以适当的停顿, 但停顿之后还是一气呵成的读下来;读到“在华龙警备司令部被枪毙时”, 为了创造出一种生离死别的悲愤之情, 渲染潸然泪下的气氛, 此时一字一顿挫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这种情感注入读下来所产生的效果是先前那种方式远远不能够比的。

3. 敢于在阅读中质疑

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阅读方法之后, 若想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 学会质疑是不可缺少的。在不断的质疑中, 学生通过对于自己提问的方式, 能够不断地激活阅读中的思维, 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活跃度, 便会抓住每一个文中的细节, 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这样最终能够形成对于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将作者的意图把握得淋漓尽致。质疑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常见的有求异质疑法。对于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和想法, 先根据自身的经验在自己的头脑里想一遍, 对于想不明白的地方, 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理解。除此之外, 老师也可以就学生的疑问进行适当的点拨, 让学生在老师的设疑引疑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增强自身在学习中的自信。

4. 加强阅读中的朗读程度

纵观目前初中阅读课的教学现状, 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那就是课上的阅读常常以“学生默认, 老师讲解, 然后做习题”的方式来进行, 这明显违背了阅读中“读”这个字的内涵所在。所谓真正的“读”, 并不能够简单地以默读的方式来代替, 读出声来才是王道。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阅读中的重要性。在朗读中, 学生全身的多重器官都被调动起来, 眼睛看着书上的文字, 口里练着文字中的内容, 耳朵和声带也被调动起来, 调节音频的变化。这样多重作用之下, 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记忆将会更加深入。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 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 采取多种形式,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 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 谈谈自己的看法, 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当然, 课堂上的朗读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进行, 首先由老师进行范读, 老师读一句, 学生练习一句, 其后由学生齐读, 或者对于不同的段落进行分角色朗读。长时间这样坚持下去, 学生在阅读方面的造诣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结语

科学语言的定法与艺术语言的活法 篇6

理性思维运用科学语言载体, 将特定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规律性联系表现在由语言形式来形成的概念、判断、推理中, 达到获得对客观事物科学认识的目的。因此, 科学语言表现出准确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在获得真知的推动下, 理性思维意义上的感觉也具有科学性, 要求它反馈给人们的信息符合被感觉物的全部真实, 因此使科学语言排除了个人感情和情绪的因素。

非理性思维运用艺术语言, 不仅将主体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规律性联系通过所形成的表象或表象组合体现出来, 而且在表象中展开艺术想象, 反过来对表象进行再创造。所以艺术语言具有描写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名作《商山早行》:

晨动起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其中三四两句中只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它们所表示的语意内涵都很模糊, 也没有明确的词语标明各个词或词组间的语法或逻辑上的联系, 因而接受者就有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在表达者提供的物象世界中, 依据自己不同的经验和感受对其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 这个运用了列锦修辞格的艺术语言就像电影“蒙太奇”一样, 使不同的接受者在头脑中分别勾勒出不同的山中晨景图。

情感的表现有两种基本含义:其一是个人情感的直接流露, 更明确地说就是从事着表现行为的人的自我表现。其二则是指某种情感概念地形象性表达, 即表现者对于某种更为广泛的情感的呈现。 (1) 苏珊·朗格在《哲学新解》中提到:“艺术创造过程中, 借用具体真实的情感进行情感概念的抽象, 抽象出的形式便成为情感符号。”她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意味的符号”, “表现着情感经验”。

基于艺术审美思维的艺术语言就是这样一种由情感心理创造的艺术符号。这种艺术符号一方面要宣泄出表达者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另一方面, 即引起接受者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使传意达情尽可能的圆满。为了实现以上两点, 必须充分发挥主体内在情感流动性的冲击作用, 冲破固有的、局限的语言规范, 创造出变异性的语言形式, 这种变异性通常是艺术语言“立象而尽意”的具体表现。

明天早上, 辛楣和李梅亭吃了几颗疲乏的花生米, 灌了几壶冷淡的茶, 同出门找本地教育机关去了。

———钱钟书《围城》

在这里, 作者创造了一个移就意象。“花生米”和“茶”本是无感知的事物, 由于赵辛楣和李梅亭二人为取汇款找人担保疲惫不堪、遭受冷遇的强烈情绪感受作用, 两者具有了“疲乏”、“冷淡”的情绪感受, 成为富有人的生命情态的有感知的事物。此时此景下既可以是人的身心麻木到无力去感知疲乏和冷淡, 也可以说是“花生米”和“茶”感受到了这种人的情绪状态。移就意象中的物与我浑然一体, 由此来达到艺术语言接受者和发出者的思想感情共鸣:一种人地生疏被人冷淡、求助无门、筋疲力尽的无奈之苦, 一种世态炎凉的人生经验。

琴声恋着红叶,

亲了个永久甜蜜的嘴,

吻得红叶脸红羞怯。

他俩心心相许,

情愿做终生伴侣。

老树枝不肯让红叶

自由地嫁给琴声。

幸亏红叶不守教训,

终于脱离了树枝,

随着琴声的调子

和琴声互相拥抱,

翩跹地乘着秋风,

飘上青天去舞蹈。

——汪静之《恋爱底甜蜜》艺术语言的创造者选取自然

界中常见的“琴声”、“红叶”、“老树枝”三种现象和事物分别赋予它们不同人的动作、心理和情绪, 将物人化, 物与我交融相通, 形成一组比拟意象。“琴声”、“红叶”、“老树枝”分别是执着向往爱情的男子、为爱情专注无悔的女子、阻挠青年人自由恋爱的保守派人物。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用巧妙的方式表现出了三种事物所代表的人物的情感状态, 同时也达到了对自由婚恋的歌颂, 使接受者欣赏到自然景观与自由爱情的和谐、完美统一, 实现创造者与接受者情感上和心理上的交流和融通。领略到诗歌这种艺术语言的魅力。

在那夜晚的树林里,

老虎, 老虎, 熠熠燃烧———

——[英]布莱克《老虎》布莱克的这只“老虎”被他

的艺术语言神秘化、神奇化了。首先, 老虎的是生物特征表现之一是在黑暗的丛林中潜行, 而不是“在那夜晚的树林里熠熠燃烧”。其次, “树林”使得除了老虎以外, 这个地点也不真实。常识中一般用“黑暗”、“阴暗”、“幽暗”等形容词来描绘树林“暗”的特点, 但这里却用“夜晚”这个名词来笼罩整个气氛的沉寂。此地此景下, 这只老虎是作为一种创造物而存在的, 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上帝创造的、具有歹毒心肠的、即将获得统治权利的人物。整首诗就是一幅象征性的图画, 传达出的是诗人超现实的神秘主义色彩。

“科学的目的是知识, 审美的目的是满足。” (2) 艺术语言沿着创造者内心情感发展的脉络走向, 打破语法规则常式和句法结构, 创造出移就意象、比拟意象、象征意象等各种不同的意象, 表现创造者内在的主观情感, 实现对创造者情感的物化和流露, 对接受者审美经验的召唤。

艺术语言的“活法”遵循情感的表现, 它表现的情感是创造者体现并表现的特有的心理内容。此外, 艺术语言生成过程中, 这种情感机制与人的其他心理机制是相辅相成的, 共同完善艺术语言的生成、感知、被接受的过程。

以联想和想象这两种最普遍的心理机制为例。从生理学观点看, 联想是一种暂时的神经联系。通感则是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各种感官互换该官能的感受领域而使五官感觉在感受中互相移位形成的。想象与联想心理机制稍有不同, 它不仅能使接受者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而且能创造出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创造性想象和再造性想象实际上就是将语言信息转化为形象信息的过程。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告诉我们, 人们的感知痕迹能在刺激物的作用下产生再度兴奋, 而且还能产生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形象。传统心理学将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关系联想、对比联想, 将想象分为创造性想象和再造性想象。这些心理机制在比喻意象、比拟意象等的创造过程中, 有帮助接受者实现感知与意象重叠融会的作用, 它们与情感心理机制并不矛盾, 相反地, 为情感机制的有效发挥提供了一个良好心理基础, 使接受者在被唤起的重构的意象中, 融注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或情感体验, 达到艺术语言创造者与接受者在心理上沟通和情感上的共鸣。这些心理机制同情感共同作用于艺术语言的创造者, 同时也促使语言常法发生变异, 形成从“心”的“活法”。

在科学语言中, 上述心理机制作为人的心理与情感机制是不发生联系的。科学语言的理性逻辑路线决定了它要反映的客观世界在于判断和推理, 不是表情达意, 它是纯理性的或实证的, 因此联想或想象心理机制作用的内容限制在客观、理性的范围内, 加之科学思维的表现形式从本质上来说是排斥主观情感的, 所以, 科学语言的“定法”将情感机制排除在外, 这样科学语言也就无法企及艺术语言从“活法”而蕴藏的丰富情感世界。

综上所述, 艺术语言的“活法”是创造者心理机制与情感相融相通的结果, 它实现了普通心理过程与情感共鸣这一特殊心理过程的统一。科学语言的“定法”始终只能在理性、客观的范围内, 它与情感不接缘。作为语言系统的两翼, 科学语言的“定法”与艺术语言的“活法”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定法”非“死法”, “活法”非“乱法”, 它们有不同的心理生成机制和表现特征。

参考文献

①[美]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 第12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8月.

②[美]尼尔森·古德曼著《艺术语言》, 第216页,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年10月.

①[美]苏珊·朗格.刘大基、傅志强等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说服的语言艺术 篇7

朱元璋把秀才请进皇宫, 叫他当太子太傅。皇太子不服管教, 被秀才责打了一顿。朱元璋知道后, 一气之下把秀才关进监狱。马皇后劝道:“家有家规, 国有国法, 师有师道, 你把这些一齐丢了, 岂不把大明天下也丢了吗?”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 于是把秀才又请回了皇宫。

匈牙利钢琴大师李斯特一次在俄国举行巡回演出时, 被沙皇召到宫廷, 请他为皇族及官员演奏。可演奏一开始, 沙皇与众员谈话就开始了。钢琴家怒不可遏, 他突然中止演奏, 合上琴盖, 然后不失礼貌地对着惊讶的沙皇说:“皇上说话的时候, 我理应保持静穆。”……这时沙皇立即停了谈话, 过了一会演奏又重新开始了。

巧言点拨也是一种说服的手段

一天, 有位北方客人来到上海某绣品商店, 他是为好友前来购买绣花被面的。一条有一对白头鸟的被面吸引了他, 但他又有点犹豫:这鸟的姿态很美, 就是嘴巴太尖了, 以后夫妻要吵嘴。营业员察觉了这一点后, 笑咪咪地向他介绍道:“您看见了吗?这鸟的头上发白, 表明夫妻以后白头偕老, 它们的嘴巴伸得长, 是在说悄悄话, 是相亲相爱的表示。”这位北方顾客听了, 忙不迭地说:“有道理, 有道理。”便买了下来。

在营销上, 营业员抓住了顾客的心理, 打消了顾客在消费时的戒备之心, 并顺水推舟地以“白头偕老, 相亲相爱”的吉利辞言巧妙点拨, 从而使其更加产生购物的欲望, 达到了销售的目的。

再则, 一位顾客来店挑选象征长寿的手绣被面, 馈赠侨居国外的长辈。接待他的营业员拿出一条绣有松鹤图案的被面给他看。那人看了觉得意思甚好, 想掏钱买, 猛地看见松树旁边还有一朵梅花, 感到有些不吉利, 梅的谐音是“霉”, 长辈看了犯忌。营业员了解到这点后, 连忙向他解释:“这朵梅花也是吉利的象征, 您知不知道, 有句老话叫‘梅开五福’吗?”噢。”那人经这么一点一拨, 豁然明白了。顾客很高兴地买下被面。

在白宫一次讨论削减预算经费的会议上, 里根总统幽默地对大家说:“有人告诉我, 紫色的软糖是有毒的。”说着, 他随手拾起一粒紫色的软糖塞进嘴里, 以此表明不管别人怎样反对, 他将要大大削减政府开支的态度和决心。经他这一警告式的点拨暗示之后, 本来不同意压缩政府经费开支的官员, 便开始动摇了。

说服的功夫应放在要害之处

被说服者往往是固执己见, 听不进规劝, 那么, 说服的功夫就应放在要害之处, 且要措词有力, 抓住要点来逼其让步, 同样也能产生较理想的效果。

北京市石景中学曾有一位学生, 打架斗殴, 惹是生非, 不接受老师教育。一次, 班主任找其教育, 他却手持匕首扬言要去寻死, 试图胁迫老师。谁知这位班主任胆识过人, 危言以逼, 说道:“想寻死, 等接受了批评以后再去寻死不迟!”一句话, 竟说得那个学生无言以对, 慢慢低下了头。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和三军总司令罗斯福总统就制订战略计划发生了分歧。马歇尔认为必须大力加强地面部队, 而海军出身的罗斯福则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强海军力量, 马歇尔反冷峻为笑容地说:“总统先生, 请你不要一提海军就‘我们’, 一说陆军就‘他们’, 行吗?”说罢, 客气地把那份战略计划推给罗斯福, 他最终客观地接受了马歇尔的计划。

击中问题实质的说服

三言两语的措词一旦击中了问题的实质, 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社交中, 借助明理的辩讲口才, 更是游刃有余, 令人叹服。

袁枚, 清代著名诗人。有一天, 袁枚设宴请朋友吃饭。席上有羊肉, 来客中有人不吃, 宴席中兴味顿减。袁枚正经地说:“羊肉是动物中最好吃的东西呀, 你们怎么不喜欢呢?古人造字:鱼羊为‘鲜’;‘美’字从羊;‘善’字从羊;‘羹’字从羊;吉祥的字都从羊。羊, 就是吉祥的东西呀!”顿时, 席上羊肉一扫而光。

纪晓岚后来做了乾隆皇帝的陪读。一次, 他伴驾南行。走得口干舌燥, 路见一棵梨树, 摘下一个梨子, 自己吃了。乾隆问:“孔融四岁能让梨。爱卿得梨为何让也不让, 自己便吃了?”纪晓岚说:“梨者离也。臣奉命伴驾, 不敢让梨。”乾隆又说:“那咱俩分吃了也好哇?”纪晓岚说:“哪敢与君分梨 (离) 呀?”又走了一程, 见有一棵柿树。纪晓岚拣成熟的摘下一个, 切成两半分而食之。乾隆边吃边问:“怎么这柿子就可以分吃了呢?”纪说:“柿者事也。臣伴君行, 有事 (柿) 共参 (餐) 嘛!”

说服技巧很多, 仅举以上几种。从语言艺术角度看, 说服还应注意这些问题:一是要尊重对方, 理解对方, 切忌以理教训别人, 要让被服者留有余地;二是“通情”, 才能“达理”, 没有心理上的沟通作基础, 即使有理也难起到说服的效果;三是要注意分寸, 特别是一些严词厉句, 要用得恰到好处, 天衣无缝, 对固执己见的人要敢于说理、反驳, 但切不可出言不逊, 恶语伤人, 侮辱人格。

课堂语言的艺术 篇8

那么课堂上语言发挥应注意些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课堂语言要有吸引力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要形象、生动、活泼、风趣, 让学生喜欢听、爱听, 要像磁铁那样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要做到语言有吸引力, 作为语言老师自身就应有浑厚的文化积淀, 不应陈词滥调, 更不应该出现有上句没下句的尴尬。如总是老太太般的碎语, 让人听了味同嚼蜡, 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也不能总是捧着教参, 千文一腔, 索然无味, 失去自我语言的个性。教师要根据当时的情境, 用灵动飞扬的语言, 营造艺术氛围, 熏陶学生。例如, 《春》这篇散文内容很美, 教者的语言也应与文章情境吻合, 如由春花过度到春风语言可设计为A、B两句, A:万紫千红令人陶醉, 柔和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B:上面讲的是春花, 下面我们讲春风。我们看两种过渡句效果显然不同, 前者烘托春的姹紫嫣红, 勃发春意, 春天也有情, 春天也有意;后者只是单调地陈述讲析对象, 让生机变成乏味, 美丽变成苍白。

二、课堂语言要具有平等性

语言的平等是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平易近人, 不要拿命令、训斥口吻说话, 而是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说话。例《爱莲说》一课教者问爱莲的原因为何时, 一学生哑然, 教者如果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真是笨。”这样的语言就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心里会产生自卑感、紧张感, 甚至惶恐感, 可能“哑”到底, 语言表达自然就得不到锻炼。其他同学也会诚惶诚恐, 生怕自己说错, 参与性大打折扣。在体现师生平等的原则下, 教者的语言可换为:“那么读一下课文, 看看作者爱莲的表现?”学生很容易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 其实这只是变换了一下问题的方式, 它们的内容本质上是一样的, 这样不仅让学生懂得了知识, 而且调动了他的积极性, 给他以自尊自信。

尤其对待差生, 教者更应一视同仁, 不能对优秀学生呵护有加, 对成绩差的学生训斥歧视。例如当优秀生回答不出时, 教者说“你再想想”, 或用适当的语言提示一下;当成绩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 教者不耐烦地一挥手, 并且说“坐下, 坐下”, 甚至说“我就知道你答不上来”等语言, 这样鲜明的不平等, 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师生关系的紧张, 造成不利于教学的局面。教者对每一个学生在语言上平等, 体现尊重、信任、宽容, 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因此, 语言的平等是师生彼此关系融洽的重要纽带, 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能畅所欲言, 个体语言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三、课堂语言要留空间性

语言的空间性就是指教者的语言要留回旋想象的余地,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让学生的自由发挥填满你预期的空缺。

艺术语言形势 篇9

作为一位作家, 钱先生的作品除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大家耳熟能详外, 其他诸如《谈艺录》《管锥编》《旧文四篇》《宋诗选注》等理论著作, 并不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大概也是因为钱先生并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的缘故吧。《围城》这部作者并不满意的作品, 就成为钱先生小说中的最高成就。

钱钟书先生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和他学术上的造诣是密切相关的, 纵观《谈艺录》《管锥编》等理论性著作, 不能不惊诧于他功底的深厚。钱先生是位出语考究的作家, 但在《围城》中却找不出一丝矫饰的痕迹。作品仿佛是作家从容不迫信手拈来的, 但却妙语连珠, 警句迭出。

钱先生对语言的驾轻就熟, 和他的出身以及学习经历也是分不开的。钱先生出生于江苏无锡的富户人家, 是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 可以说家学渊源。他自幼不仅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 也从书摊上的一些《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之类不登大雅之堂的书籍中, 汲取了更广泛的营养。他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 广泛接触了世界文化的学术成果。后来又和夫人杨绛先生共赴英国牛津和法国学习, 他在语言方面的天赋也尽情地展现出来。作家柯灵指出:“钱氏通晓多种外语, 兼善文言, 但他笔下的白话语文, 却是道地的白, 清如水, 明如镜, 绝少沾染洋气和古气, 纯净而耐人寻味。” (柯灵《促膝闲话钟书君》) 司马长风也说:“钱钟书的文字做到纯白, 又洗脱欧化语法, 灵活多妙处, 如春风里的花草, 清流里闪光的鱼, 读起来最舒畅。”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F卷》) 钱先生是一个融汇古、今、中、外的作家。由于钱先生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外文基础, 文字在他笔下没有古文的俗气、呆板, 也没有外文的晦涩、难懂。《围城》中的叙述文字, 也常常咬文嚼字, 却不做作。如大人给小孩取名“阿丑”, 作者也要引历史典故考证议论一番:“人家小儿要易长育, 美以贱名为小名, 如犬羊狗马之类。”“又如司马相如小字犬子, 桓熙小字石头, 范晔小字砖头, 慕容农小字恶奴, 元叉小字夜叉, 更有什么斑兽、秃头、龟儿、獾郎等等, 才知道儿子叫‘丑儿’还算是有体面的。”

作者把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引入小说, 不仅有中文而且有西文, 如《围城》中用来针砭时弊时说:“后来跟中国‘并肩作战’的英、美两国, 那时侯只想保守中立;中既然不中, 立也根本立不住, 结果这‘中立’变成只求在中国有个立足之地, 此外全让给日本人。‘约翰牛’ (John Bull) 一味吹牛;‘山姆大叔’ (Uncle Sam) 原来只是冰山 (Uncle Sham) , 不是泰山;至于‘法兰西雄鸡’ (Callic Cook) 呢, 它确有雄鸡本能———迎着东方引吭长啼, 只可惜把太阳旗误认为真太阳。”这段中西合璧的描写, 让我们认识到了英、美、法虚伪的真面目。

另外, 钱先生幽默的叙述语言还来源于他的“逆向思维”。这就像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脑筋急转弯”, 从另一个有别于常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围城》中方鸿渐与周太太所介绍的张家的婚事告吹后, 方鸿渐心想:“他记得《三国演义》里的名言‘妻子如衣服’, 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他现在新添了皮外套, 损失个把老婆才不放在心上呢。”在叙述语言中更常见的是, 作者让那些锋利隽永的巧喻脱口而出。例如, 他写行人雨天在泥泞的路上沾上厚厚的泥巴, 就逗趣说那“抵得贪官刮地皮”。锋利而又贴切, 既逗人发噱, 又耐人寻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夫比之为义, 取类无常, 或喻于声, 或方于貌, 或拟于心, 或譬于事。”钱先生的用比确实如此。可想而知, 作者如果不是学贯中西, 博通经史, 对人生世相洞察入微, 不可能有这样凝练生动的文字, 这凝练生动也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参考文献

[1]陆文虎.围城内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4.

[2]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扩散机理下一篇:抗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