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植物翅果油树研究

2024-11-27

濒危植物翅果油树研究(精选7篇)

濒危植物翅果油树研究 篇1

石斛系兰科石斛属 (Dendrobium) 植物, 有金钗石斛、金钗、草石斛、黄草等多种名称。河南省有6种石斛:即细叶石斛、细茎石斛、霍山石斛、曲茎石斛、河南石斛和铁皮石斛[1]。是我国重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石斛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 具有滋阴养胃、清热生津之功效, 主治热病伤津, 口干烦渴, 病后虚热, 阴伤目暗等症, 在民间有救命仙草之称。近年来, 在伏牛山区药农出售的鲜石斛每公斤高达2万~3万元, 药用及经济价值极高。石斛生境狭窄, 自然繁殖困难, 野生资源愈来愈少。为了扩大石斛种群资源, 满足社会需求,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开展了河南省石斛植物的繁育栽培试验研究, 取得了显著效果, 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1 假鳞茎培养繁殖法与栽培方法

1.1 假鳞茎培养繁殖法

石斛属附生兰类植物, 初生根无毛, 不能从基质中吸收营养物质, 只能靠其粗壮的根系附着于树皮、苔藓植物层及岩石壁的表面上, 根系大部分裸露在空气中, 部分附着在基质之上, 一般石斛所需的水分和养料是取自露水雨雪和其含有的无机成分。细小的粉尘、腐叶、树皮甚至死亡的昆虫等, 落到石斛根系周围都可为其提供营养。

石斛每年从其幼壮龄的假鳞茎基部分蘖生出1~2个新芽, 然后再形成假鳞茎。因此, 石斛通常用假鳞茎培养方法进行繁殖。

1.1.1 分蔸繁殖

选择1~3 a生生长健壮的植株, 剪除老茎及过长须根, 按每蔸 (每丛) 2~3个茎株, 带根剪开, 栽植于池、盆、岩石凹隙中, 或进行人工基质盆养。

1.1.2 扦插繁殖

将绿色健壮具叶的1~2 a生嫩茎, 每段剪成2~3 cm长的插穗, 上切口距节0.3~0.5 cm[2], 下切口距节1~1.5 cm, 于3月中下旬均匀直插于由碎石砾、细树皮、水苔和蛭石混合组成的苗床上或由水苔、细树皮组成的基质床上, 扦插深度以插条固定为准, 待茎节潜伏芽萌生幼叶和须根后, 再将插条贴根横卧栽植于池、盆岩石上或栽植于基质盆上培养。若插条有数条新芽体时, 可分别剪成单株带根移植。保持基质湿润, 不可过湿和过干, 不可见强光, 需散射光照射。

1.1.3 茎芽繁殖

当水分和养分充足时, 石斛 (如细茎石斛、河南石斛[3]等) 茎枝的中上部茎节常常萌生出1~2个具有气根和叶片的枝, 剪下后即为一新植株, 移植于岩石上或基质盆中培养。

1.1.4 压条繁殖

将假鳞茎从母体切离后, 在盆内铺有2~4 cm厚的青苔水草, 将茎条平放其上, 上面撒一层青苔, 保持湿度, 待发芽长根后切下苗株, 栽植于基质盆中培养。

1.2 栽培方法

1.2.1 附主的选择

石斛属于附生植物, 所选的附主对其生长影响较大[4]。石斛主要是靠裸露在外的气生根在空气中吸收养分和水分, 石斛的附主 (或叫栽培的土壤基质) 是砾石、砂砾, 树干、树皮、青苔等透水透气基质, 而且要阴暗湿润。岩石上生长有苔藓植物, 周围有阔叶树作为遮荫树的地方作为石斛附主进行生产。

1.2.2 主要栽培方法

1.2.2. 1 盆栽法

盆栽法是石斛人工种植的主要栽培法之一。盆的材质没有特殊要求, 一般常用陶瓷、紫砂盆及塑料盆或砖石池 (池深18~20 cm) 等器物, 所用器物底部要有小孔必须透水。盆选好后装入碎石、砂砾、蛭石、锯末屑、细树皮等基质, 基质组合以锯末屑、细树皮、碎石粒和青苔混合基质栽培为佳。基质装盆前, 要进行水洗及杀菌消毒处理, 对树皮及其他植物材料基质要进行发酵处理半年后通过曝晒即可使用。使用前2~3 d内要用根菌清等消毒灭菌, 经水洗后即可装盆使用, 基质p H值5.5~6.5之间为宜。盆池底部约1/3深度可装碎石粒, (直径以1~1.5 cm为宜) , 然后将配制好的基质入盆。基质装盆后, 将石斛株丛或单株栽入盆内, 平展埋好根, 栽植深度以茎株牢固不倒伏为准, 然后在盆面上盖上苔藓或少量头发, 顺盆壁浇上清水, 经常保持基质潮湿, 放在室外 (室内也可以) 背阴潮湿处和通风处为宜, 散射光照, 夏天要搭荫棚遮阴, 冬天搭棚防霜冻, 忌太阳直晒。盆栽石斛不宜经常翻动, 以免损坏根系, 影响生长。

1.2.2. 2 人工模拟生境栽培法

一般在庭院内筑挡风遮光墙, 在墙的背阴面用石头或砖头砌成蓄水池, 底部留有出水口, 池内堆放能渗水的大块花岗岩石, 高出水面2/3或3/4。将石斛株丛或单株栽植在露出水面的岩石缝隙或凹面处, 或栽植在用钻子钻出的深约2~4 cm的栽植穴内, 种植后用毛笔在贴岩石面的根上涂抹腐殖质土, 上压粗砂粒及少量头发 (有通气和营养作用) , 池内水质p H值5~6.5, 为了防止茎株倒伏, 也可用细铁丝将石斛根系与岩石绑缚在一起, 可以起到固定植株作用, 在石斛栽植的空隙处, 可用青苔栽植在岩石上, 有利于石斛生长, 要经常保持石面湿润。夏季搭荫棚或遮荫网降温保湿, 冬季用塑料布覆盖, 防止池水结冰, 经常保持池水清洁, 生长季节喷施饼肥、硫酸亚铁或碳素肥料, 移栽3 a后即可开始采割利用。实行“存三去四”、“四除四留”的永续间伐利用作业模式。即剪收4 a生以上老茎 (最基部的1节亦可适当保留) , 以利萌发新茎, 保存3 a生以下幼茎, 除老留幼, 除小留大, 除弱留强, 除密留稀, 以保持群体更新复壮, 生长旺盛。

1.2.2. 3 岩石栽培法

岩石栽培法主要在山区林中进行, 故又叫林下岩石栽培法。在山区林中, 要选择较阴湿、生长有地衣、苔藓和草灌木植物的北坡及西北坡向的大块岩石壁作为栽植地块, 用钻子钻出深为3~5 cm的栽植穴, 在穴的下面浅打一个小出水口, 以防积水烂根, 按株行距为20 cm×30 cm密度进行栽植, 将分植株丛或单株放在栽植穴内或放在岩石的凹处, 用岩壁上的浮土和成稀泥, 涂抹在石斛根部, 而后用苔藓覆盖根蔸, 上压石头即可。在小片岩石上栽植石斛时, 要清除岩壁上的杂草树枝及小杂树, 以利通风透光, 并保留好遮荫树, 以利散射光照射, 栽植的密度因岩制宜, 以栽植后不被大风暴雨冲倒为宜。该方法是山区药农种植石斛的主要方法。

1.2.2. 4 贴树栽培法

秋季或早春栽培。选树干粗壮高大的阔叶树如槲栎、核桃、泡桐、君迁子、梨树、枫扬等树干或枝干的平处或凹处, 用刀将树皮砍成鳞片口, 然后将石斛分株的基部, 紧贴鳞口处或直接栽于树皮裂缝中, 并用1~3颗竹钉钉牢, 或用竹蔑等绳索捆上2圈绑牢, 固定后, 用腐殖质泥涂抹根部。

从石斛的分蘖形式看, 乱头发 (丛生形) 型石斛分蘖力强, 分株多, 栽植产量高;交互型 (人字形) 石斛分蘖力较强, 栽植产量较高;边子型 (鞭子形) 分蘖力弱, 分株少, 栽植产量低。因而栽植时宜选择乱头发型和交互型的石斛单株栽植好[5]。

石斛种植后, 3~5 a即可采割利用, 一年四季均可, 但以晚秋季为好, 采割时用枝剪或刀片从茎基或留1基节处剪下, 注意采老留幼, 采小留大, 严禁将植株割光或连根拔起。

石斛采收后, 去净泥沙, 根叶可直接药用, 称为鲜石斛。为便于贮存, 应加以干燥、沙炒、水蒸、火坑或日晒等方法, 按规格加工成商品石斛。

2 无菌播种繁殖法

无菌播种繁殖是用石斛种子在培养基中进行育苗的一种有性繁殖方法。石斛种子非常细小, 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它的结构, 它的胚仅为一团未分化的胚细胞, 是发育不完全的胚, 几乎没有贮藏营养物质,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缺少营养物质, 一般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发芽。无菌播种繁殖首先要配制培养基, 种子消毒灭菌, 然后播种, 萌发苗出根生叶后再出瓶炼苗后分植。

2.1 培养基的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有两种, 即努森 (Knudson) C培养基和Ms (Mnrhasig SK oog) 培养基) [6,7]。

2.1.1 种子萌发培养基

努森 (Knudson) C培养, p H值调整为5.1。MS培养基, p H值调整为5.7。培养基配制后, 经过高压锅灭菌冷却后即可接种。

2.1.2 幼苗生长培养基

适当调整努森 (Knudson) C, 即将其中的硫酸亚铁改为螯合铁, p H值调整为5.5, 琼脂用量下降至原用量的0.8倍, 在改进后的培养基中, 再加1%的活性炭, 促其根的生长。

1/2 MS, 其中蔗糖和琼脂用量不可减少。

2.2 种子消毒

一般用紫光灯管照射消毒。对于未开裂的朔果, 可将朔果浸入70%的酒精中约半分钟进行消毒, 以无菌纸吸干水分, 撕破种皮待播种;使用已开裂的朔果, 接种前用10%的安替富民水溶液浸泡5~10 min, 再用无菌水冲洗。如种子在消毒液中不沉淀, 可将种子及消毒液装入密封的小瓶中, 强烈振动, 使消毒液和种子充分接触, 浸种后再用无菌水冲洗等待播种。

2.3 播种及管理

在无菌条件下, 将消毒的种子用偏头针或针勺或吸管播入瓶中, 用消毒棉花包好瓶, 口外包裹油纸, 再移入培养室恒温、恒湿箱中培养, 温度25℃, 相对湿度60%~70%, 40瓦日光灯照射。播种后经4~6周培养, 种子发芽, 2~3月原球体膨大并生出叶片, 生长3~4片叶后始发根, 待瓶内出苗较密, 即进行无菌操作分瓶移栽。为了促使生根, 一般进行分瓶移栽两次。小苗高2~3 cm, 有2~3条根时, 揭除瓶塞, 炼苗24 h, 从瓶中取出幼苗, 轻轻用水将茎基和根部培养基冲洗净, 再定植于盛有基质的栽植盆中。实生幼苗露地盆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炼苗, 使其逐步适应外界环境后才能进行栽植, 及时加强移栽后的幼苗管理。

3 种子岩石直播法

秋季采集成熟果实, 置盛器中室内低温贮藏, 果子开裂时即播, 或室内低温干藏, 翌年春季3~4月播种。选择湿润的石质山半阳坡或阴坡, 在生长有苔藓或蕨类植物的陡岩凹槽或石隙岩缝处, 将开裂带有种子的果实撕开, 扇风撒播在潮湿的石砾土上, 稍加荫蔽防风, 不加人工措施, 自然出芽繁殖。秋播于翌年4~5月发芽生根, 当年苗高可达2~3cm。本法出芽率极低, 但在山区也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卢炯林, 高立献.河南石斛属植物的调查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1, 9 (2) :148-152.

[2]王雁, 李振坚, 彭红明.石斛兰—资源.生产.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3]卢炯林, 高立献.河南石斛属一新种[J].植物研究, 1990, 10 (4) :29-30.

[4]冉懋雄.石斛[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5]高立献, 王朝斌, 魏厚太, 等.河南省野生石斛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 1993 (4) :26-30.

[6]高立献, 魏厚太, 贺天顺.石斛无菌播种育苗试验简报[J].河南林业科技, 1993 (4) :35-36.

[7]高立献, 魏厚太, 贺天顺.铁皮石斛和曲茎石斛无菌播种试管育苗试验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 1994, 1 (4) :4-5.

沙漠濒危植物掠影 篇2

为了保护濒危植物,1984年,国务院环委会正式公布了我国首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即中国植物保护红皮书,纳入保护植物354种。目前,保护名单还在迅速扩大,保护等级也在不断提高,有的植物甚至还来不及被纳入保护植物名录,就已经从我们眼前消失,例如阜康阿魏等。

走向灭绝的盐桦

盐桦,是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秦仁昌教授在新疆阿勒泰巴里巴盖首次发现并命名的一种桦树科小乔木,是新疆的特有植物。据当时资料记载,盐桦高2~3米,树皮灰褐色,小枝密被绒毛,叶卵形或菱状卵形,果穗矩圆状圆柱形。它的抗盐能力非常强,幼苗期抗盐率即可达1.3%以上,生长在盐沼泽地带,其耐盐性是以抗盐碱著称的胡杨、沙枣的5倍以上。

1984年,盐桦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载人中国濒危植物红皮书。但至今模式产地已难找到这种植物。曾有报道称,“盐桦”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阿拉哈克乡盐湖被重新发现。然而,这种“盐桦”在开花结果后,经植物分类学家鉴定,认为并不是秦仁昌教授当年发现的盐桦。据此,可以认为盐桦可能已经遭遇了灭绝的厄运。

说到盐桦就不得不提起桦树。桦树是桦木属植物的总称,属于落叶乔木或灌木。全世界约100种,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少数种类分布范围可至寒带。我国有29种,其中以白桦分布最广,由东北、华北到西北、西南都有。此外,还有红桦、硕桦和黑桦等。新疆阿勒泰地区有大片桦树林分布,与其他美景一起构成了喀纳斯的独特风光。

桦树的拓荒能力不同凡响。这一方面是因为它对土壤毫不苛求,而且与其他树种、甚至顽强的野草相比,竞争力与耐寒力都很强,特别是它繁衍后代的方式高效铺张。与某些植物(如芦笋、烟草、萝卜)一样,桦树的花粉具有简单的胚芽,无需受精就可以发育成一个植株。而每个性细胞的核内都藏有整株桦树的遗传基因。桦树的每一个柔荑花序中就包含500万个这样的花粉颗粒:每一粒花粉都有可能长成一棵新的桦树。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众多的桦树花粉完全可以远远传播出去。桦树挺拔修长的树干,随风摇曳的柔软树枝给了娇弱的柔荑花序双倍的推动力,把它的花粉送上天空。

桦树枝条高大笔直,木质细密坚硬,可作胶合板、细木工等用材。它优美的姿态、修长的树干还可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桦树的树皮可以制成不透水的容器和工艺品,还可热解提取焦油。桦树树干中的水分、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可制作饮料,并用于相应药物和保健品的开发。

随着时光的流逝,桦树身上会留下一个一个的疙瘩,像一双双眼睛见证着岁月留下的印记。每一棵桦树都是高大笔直的,暗红的、艳红的、微微有些橘红的树坯紧紧地绷在笔直平滑的树干上,还未舒展开的叶芽近似银红色,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烁着银色的光。桦树不同于别的树,除了那些俏皮的“眼睛”,通体再无褶皱。桦树光滑的皮,可以剥裂成很多薄层,当作纸张来写字。

“闪客”——新疆阿魏

在我国濒危植物红皮书中,新疆阿魏被列为三级保护植物,即渐危种。然而,从现在新疆阿魏的种群数量和生存状态来看,它已成为典型的濒危种,即二级保护的标准。曾经填补了《中国药典》空白的新疆阿魏,可以说是植物界的一个“闪客”。

伞形科的阿魏属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仅在新疆就有20种。阿魏为多年生草本,高50~200厘米。主根肥大,根上端微细,有环纹,茎基部有多数纤维状叶柄残基:基生叶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复伞状花序,花黄色、顶生、稠而小。果形很特别,为双悬果,扁椭圆形,如两片南瓜子。每年生长期很短,一般在盛夏来临时,已花谢果落,结束了当年的生长进入休眠。其实,阿魏这么做是為了减少身体对养分和水分的消耗。因此,又被称为“类短命植物”。

国际上通用的阿魏药材为“阿魏胶”,由阿魏茎杆分泌的汁液凝固而成。阿魏胶可治多种疾病,如腹胀、虫积、食积、痞块、疟疾、痢疾、毒蕈中毒、神经衰弱、慢性支气管炎等。然而,可治病的阿魏是阿魏属中的臭阿魏,而我国的阿魏都是香阿魏,所需的药用阿魏胶长期由伊朗进口。

新疆这么多种阿魏,难道就没有一种是臭阿魏吗?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寻找,终于在新疆找到了两种臭阿魏:一种叫新疆阿魏,只分布在新疆伊犁的白石墩一带,面积近2万亩,密度很大,另一种叫阜康阿魏,仅分布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阜康市,也有相当的面积。两种阿魏的发现,终止了我国无臭阿魏的记录,它们被载入《中国药典》,年产阿魏胶5000千克。从此,结束了我国从伊朗进口阿魏胶的历史。

然而,年年割取阿魏胶,却没有采取任何抚育更新措施,加上两种臭阿魏的分布区又是天然放牧场,牲畜的践踏采食也给这两种阿魏带来了致命的威胁。几十年过去了,曾有上万亩新疆阿魏的白石墩如今只剩下几亩地有新疆阿魏,阜康阿魏则不幸全军覆没。臭阿魏在新疆成了匆匆过客,是新疆植物界的典型“闪客”。因此,加强对阿魏属臭阿魏类植物的保护,建立新疆阿魏的人工种植地,实行种群复壮更新,已成为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

濒危植物翅果油树研究 篇3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研究区位于四川、重庆、陕西3省结合部———万源市, 地形地貌独特复杂, 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万源市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区。

1.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区红豆杉种群密度, 在调查区设置4个20m×20m的样地, 分别记录各样地的环境概况, 统计记录样方内红豆杉植株的胸径、株高、冠幅等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分布格局

利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相关公式计算, 得出四川万源望乡台红豆杉种群的格局类型与聚集强度, 各指标见表1。该研究区域红豆杉种群的扩散系数 (C) 、聚集度指数 (I) 、平均拥挤度系数 (M*) 、聚块性指数 (PAI) 、聚集指数 (Ca) 、负二项分布指数 (K) 都显示红豆杉种群呈聚集型分布。用t检验预期值与实测值的偏离程度, 显示出t>t0.05 (3) , 证明了该调查区域的红豆杉种群分布格局类型为聚集型。

2.2 分段分布格局

根据实际调查的数据, 四川万源望乡台红豆杉种群的9个龄级中, 大龄级的植株数量极少甚至缺失, 因此, 仅对1~6龄级的红豆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进行分析 (表2) 。

由表2可见, 红豆杉在幼龄阶段以及小龄级成年树呈聚集型分布, 但随着龄级的增长, 聚集度逐步下降。大型成年植株四周缺少幼苗和幼树, 没有相应的更新资源, 呈现随机型分布格局。

3 结论

种群空间分布是种群中所有个体在其生存生活空间里的布局或位置状态。其类型分成均匀型、集群型和随机型分布。论文以种群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 从植物种群动态相关的角度出发, 以四川万源红豆杉种群为对象, 对其生命过程和种群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从种群空间分布来看, 四川万源望乡台红豆杉种群在幼龄阶段以及成年树2龄级和3龄级呈聚集型分布。成年植株呈随机型分布, 周围很少有幼苗和幼树, 没有更新资源。通过分析红豆杉种群整体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 揭示出该种群的动态结构特征, 为制定红豆杉保护策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Waters WE.1959.A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aggregation in insects[J].J Economic Entomology, 1959 (52)

[2] David FN, Moore PG.Notes on contagious distribution in plant population[J].Ann Bot, 1954 (18)

[3] Lloyd M.Mean crowding[J].J Ani Ecol, 1967 (36)

[4]郑松发, 郑德璋, 廖宝文.海莲群落和木榄群落主要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1992 (2)

[5]王新功, 洪伟, 吴承祯.武夷山米储林群落优势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1)

濒危植物翅果油树研究 篇4

裸果木是由19世纪80年代俄国探险家普热内瓦斯基在内蒙古境内采集的标本,由Maxim命名并发表在1880年的《彼得堡植物研究》上[8]。我国的裸果木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山区、甘肃河西走廊、青海西部、内蒙古西部、宁夏东南部(沙坡头地区),是亚洲中部较稀少的残遗种,属于古地中海植物植物区系成分。受自然生境恶化及人为的过度放牧、樵采、土地开发等活动影响,裸果木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生态优势度下降,种群数量锐减,是1987年国家首批公布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稀有种;1997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全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时又被定为一级保护植物。但是目前国内外对裸果木的研究仅限于群落[4]、孢粉[5]、组培[6]、引种[7]、化学成分[8]、生理[9]方面,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有助于对其生存现状的了解,为有效保护这种珍稀濒危植物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2003年8月和2004年9月,裸果木种子采自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家湾(37°26′29″N、104°58′52.3″E)。

1.1 裸果木结籽率的测定

裸果木采集地点选择在宁夏中卫沙破头国家级保护区境内的孟家湾(同上)和上河沿(37°26′19.3″N、105°1′12.7″E)。参照王迎春等人的方法[10],每个样地随机选取10株个体,标记个别开花枝条,待果实成熟时统计结实率和结籽率,连续统计3年(2002—2004年)。结籽率计算公式为:结籽率=种子数/胚珠数×100%。

1.2 裸果木种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萌发率测定

根据《国际种子检验规程》ISTA,在培养皿内加两层湿滤纸作为发芽床,100粒/皿,4次重复,分别置于10℃、15℃、20℃、25℃、30℃的恒温箱内,无光照条件下萌发;逐日统计发芽数,计算发芽率(%)。

1.3 裸果木形态解剖学研究

裸果木的茎和叶在2003年8月取样于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家湾境内,参照郑国等人的植物显微切片技术和染色方法[11],FAA固定后带回实验室,制作石蜡切片,番红、固绿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1.4 裸果木细胞学研究

参照朱徵等人的方法[12],对氯二苯溶液预处理3h,卡诺氏液固定15h,1M盐酸浸泡10min,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解离10min,苯酚品红染色13min,压片镜检,拍照计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裸果木的结籽率

通过2002—2004年的统计,3个地点裸果木的结籽率都低于1%。尽管每年开花量可达到80%以上,但是大多数是空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首先裸果木雄蕊10枝,与萼片对生的5枚有花药,另5枚无花药,造成本身花粉传播数量受限。此外,由于环境恶劣,传粉昆虫种类单一,数目少,昆虫访花频率低。其次,裸果木5—6月开花,6—7月结籽,尽管这时是沙坡头地区降水量最丰富的时期,但是仍然满足不了裸果木种子发育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裸果木只得改变繁殖方式,由种子繁殖转向克隆繁殖。

2.2 裸果木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

从图1可见,裸果木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25℃,低于20℃或高于30℃裸果木种子的萌发率会显著降低。在温度为25℃时,5d的萌发率即超过75%。此外,我们对比了裸果木种子在光照和黑暗中的萌发情况,发现光线对裸果木种子萌发影响不大。

2.3 染色体数目及倍性

国外对石竹科植物的染色体研究报道较多,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13,14]。从已经报道的资料来看,该科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很大。据洪德元[15]等人统计,石竹科(Caryophyllaceae)染色体的基数有x=7,8,9,10。关于裸果木的染色体数目未见报道。我们的实验表明,裸果木的体细胞染色体2n=40,这是裸果木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首次报道,但是核型特征不明显。一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预处理液浓度和温度过高、处理时间太长、固定的时间太短[16]等因素。我们认为,裸果木的染色体数目较多,染色体较小,如果压片质量不高其形态很难清晰地看出。通常情况下,在干旱的环境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异比较大,并且出现多倍体的几率高[17]。在我们的实验中,也出现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8、42的情况,但是几率很低。

2.4 形态解剖特征

植物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主要是通过其本身结构、功能和内在机制的统一来实现的。内在机制的适应能力必然要通过结构来实现。裸果木作为荒漠区系成分中的强旱生灌木,表现出明显的旱生结构。

叶:叶是植物进行同化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也较多地反映在叶的形态和构造上。在长期干旱生态因素的影响下,裸果木叶片在形态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可塑性最大,即叶对生态条件的反映最为明显。裸果木叶稍肉质,近无柄,线形,长1—12mm,宽1—1.5mm,先端急尖,具小尖头,托叶膜质。叶片表面积/体积的比值小,表面覆盖一层蜡质,角质层发达。这在减少光辐射的吸收量和降低暴露器官温度、减少水分蒸腾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提供机械支持作用,对旱生植物防风固沙具有特殊的作用[18,19]。裸果木栅栏组织发达,位于表皮以下有1—2层,细胞壁厚,而且紧密排列在维管束外侧,海绵组织几乎完全退化,属于全栅型叶[20],为典型的等面叶,是由于强光和缺水所引起的。在条件适宜的时候,水从维管束木质部导管经过栅栏组织直接输导到叶表皮细胞的速度快,有利于水分在叶片中的运输[21]。同时,由于栅栏组织的增加,增强了光合作用,光合效率的提高可能也是一种抵抗干旱的非常重要的因素[22,23]。裸果木叶脉不明显,维管束有3个左右,输导组织所占比例很小,可能是因为有发达的贮水组织而用不着依靠强大的导水系统来快速补充水分的丧失。裸果木贮水组织发达,这种组织位于栅栏组织之内,由具有大液泡的细胞组成,液泡中含有稀的或粘性的细胞液。该细胞有一薄层细胞质衬在细胞内壁上,叶绿体分散在细胞质中。在光合作用下,细胞中的渗透压比非光合细胞高,并且当水分丧失时,这些光合作用细胞就从贮水组织中获得水分,使薄壁的贮水组织细胞萎缩,在合适的水分条件下又可恢复到原来状态。裸果木气孔密度不大,气孔下陷,形成明显的孔下室。在控制蒸腾作用方面它具有两面性:水分充足时气孔打开,促进蒸腾;水分减少时气孔关闭,抑制蒸腾作用。周智彬[24]、刘家琼[25,26]等认为,旱生植物蒸腾作用随时间变化,在生长旺盛季节具有较强的蒸腾作用,但是在遇到干旱环境时,通过蒸腾作用提高根系的吸水力,加速生长。它们并非喜旱植物,而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一种生存对策。

茎:裸果木幼茎赭红色,老时灰色,节部膨大。茎的横切面呈圆形,茎的次生构造由周皮、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和髓构成。一般认为,旱生植物的髓部较小;而我们在幼茎显微切片中观察的髓腔较大,具有贮水功能,保护维管组织免受干旱,这与王理德等人通过生理学实验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7]。裸果木次生木质部发达,输导水分能力强;韧皮部相对较小,增强了茎的支持力,防止干旱和风沙对植物的伤害,保证了裸果木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存。

根:裸果木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发达,根毛较少,有较高的根茎比率。据我们观察,裸果木植株一般高40cm,但其根可深达4m以上,根茎比率达10以上。强大的根系一方面作为适应耗水,以维持蒸腾所需要的足够水份;另一方面作为适应贮水,大大增强了根的吸收功能[27,28,29,30]。裸果木根的上部接近地面部分完全木质化,下部肉质化程度较高,皮层所占比例大,其薄壁细胞发达,贮藏水份功能强,韧皮部不明显,次生木质部发达,输送水分的能力强。

综上所述,裸果木的根、茎、叶都具有适应旱生环境的结构,特别是叶的构造具有非常典型的旱生结构。

3 裸果木濒危原因与保护对策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分析裸果木濒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①种子的结籽率低 。裸果木种子结籽率低,造成有性繁殖受到限制,克隆繁殖加大,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适应环境的能力变弱。②人为活动剧烈。裸果木的分布区自然条件恶劣,并且大多数是牧区,过度放牧现象严重,同时在其分布的许多地方是矿区,造成生境破坏。③裸果木种子无休眠现象。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饱满的裸果木种子很容易发芽,导致土壤中保存的裸果木种子很少,如果刚发芽的种子遇上恶劣气候,会造成幼苗大量死亡。因此,要重视对裸果木的迁地保护,人工繁育;强化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杜绝或尽可能地减少人类活动的破坏。

摘要:裸果木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在分析裸果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测定了裸果木的结籽率、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和裸果木的染色体数目,并运用形态解剖学的方法,研究和探讨了裸果木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裸果木的结籽率非常低,不到1%;裸果木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木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0。由于裸果木长期生活在干旱的荒漠环境中,形成了一整套对干旱和低温的适应性结构。即叶片线形、气孔下陷、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且附有蜡质层,栅栏组织发达,几乎没有海绵组织,贮水组织发达;茎部次生木质部发达,髓腔较大;根茎比率高,根皮层具有发达的贮水薄壁组织。分析了裸果木濒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峨眉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保护研究 篇5

1 峨眉山自然生态环境和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分布

峨眉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川西盆周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腹地[2], 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性气候区[3]。由于山体地形地貌复杂, 地势起伏大, 从山脚至山顶海拔高度变化为550~3099m, 山体水平面积约200 km2, 植物垂直分布带谱相当明显。报国寺至洪椿坪, 海拔500~1200m, 为常绿阔叶林和低山针叶林, 主要分布有峨眉耳蕨、峨眉红山茶、峨眉姜、四川朱砂莲、虎舌红、桫椤、峨屏草、篦子三尖杉、峨眉开口箭、峨眉凤仙花、四川金粟兰、川八角莲、杜仲、黄檗、峨眉四照花、红豆树、峨眉含笑、峨眉拟单性木兰等。洪椿坪至洗象池, 海拔1200~2100m, 为常绿和落叶阔叶林, 主要分布有峨眉野连、天麻、厚朴、竹节参、四川旌节花、凹叶旌节花、木瓜红、类叶牡丹、银叶桂、藁本、珙桐、野核桃、峨眉岩白菜、峨眉紫堇、穆坪马兜铃、七叶一枝花、普通鹿蹄草、驴蹄草、杜鹃兰、支柱蓼等。洗象池至金顶, 海拔2100m以上, 为高山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 主要分布有川赤芍、狭叶竹节参、峨眉贝母、峨眉报春、苣叶报春、斑叶鹤顶兰、峨眉无柱兰、延龄草、独叶草、条裂紫堇、龙眼独活、雪胆、玉柏、小大黄、人参属植物、峨眉光亮杜鹃、箭竹、雪茶等。

2 峨眉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特点

2.1 起源古老

峨眉山地质古老, 地形复杂, 在新生代第三纪后, 未受到冰川的影响, 因而保存了许多古热带残遗的单种属、古老属植物, 其中很多都具有药用价植, 如银杏、桫椤、裸蒴、三白草、猫儿屎、串果藤、杜仲、厚朴、枫香、连香树等[4]。这些植物构成峨眉山重要的古老孑遗成分, 在区系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2.2 濒危度高

峨眉山共有野生药用植物1400余种, 其中濒危药用植物145种, 占10%以上。另外, 在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濒危植物种类名录中, 峨眉山共有32种植物被列入, 其中药用植物17种, 药用植物占54.125%[1]。

2.3 特有性强

峨眉山有特有种或中国特有种320余种, 占全山植物总数的10%左右, 比率高于全国。仅产于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达100余种, 如峨眉锥栗、峨眉唐松草、峨眉拟单性木兰、峨眉山莓草、峨眉胡椒、峨眉柳、峨眉矮桦、峨眉细国藤、峨眉鼠刺、峨眉葛藤、峨眉肋毛蔗、峨眉鱼鳞蔗等, 占当地特有植物类型的31.25%。

2.4 分布不均

据调查, 低海拔地区药用植物比较丰富,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类分布较少, 主要有杜仲、桫椤、川八角莲等;在高海拔地段, 特有种、濒危种分布相对较多, 如峨眉野连、峨眉拟单性木兰、峨眉山莓草、独叶草、延龄草、峨眉报春、峨眉贝母等, 占了峨眉山珍稀濒危植物的65%。

3 峨眉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致危因素

通过我们的认真分析和多方了解, 峨眉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致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物种自身因素

繁殖困难、存活力低, 适应力差等是导致物种濒危的根本原因。如峨眉黄连花粉粒比黄连小, 生活力较差, 表面三角形短刺先端较黄连钝, 不利在柱头上附着, 又有部分花粉干瘪萎缩, 致使种子量较黄连少, 不利于峨眉黄连的自我更新[5,6]。桫椤孢子体生长极其缓慢, 生殖周期长, 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及配子的交配都需要温和且湿润的环境, 这些都限制了其种群数量的增加[7]。

3.2 地史演变

地史演变是物种变异、濒危、绝灭的强大动力, 它常使某地史时期某庞大的家族毁于一旦[8], 部分得以存活的种类也因环境的变化成为稀有物种, 如银杏、苏铁、桫椤等。

3.3 生境恶化

近些年金顶至九老洞一带的冷杉和箭竹大量死亡, 引起峨眉山上段药用植物种类明显减少。昔日覆盖在箭竹林下的苔藓植物层逐渐消失;松萝因失去寄主 (冷杉) 而无法生存;峨眉贝母、穿心莲子、大花刺参、单叶细辛、独叶草、鹿药、黄精等喜阴药用植物濒临灭绝, 取而代之的是喜光充足的蓼属、悬钩子属、柳属、蓟属和禾本科等植物[9]。

3.4 人为因素

1958年大炼钢铁, 60年代学大寨开荒种粮, 使峨眉山低段森林大量砍伐, 药用植物被毁。文革中草药运动, 赤脚医生、部队与地方医院、药厂等, 成担整车采挖峨眉山药材, 短短三四年, 游山道两旁、寺庙周围的药用植物被采挖一空, 造成一百多种药用植物濒临绝种[9]。1998年, 黄连价格上涨, 一些被利益驱使的人对峨眉黄连实行了几乎是毁灭性的采卖, 致使数量急剧减少, 如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偶见几株[10]。

3.5 生物因素

一些啮齿动物如野兔、黄鼠、松鼠、沙鼠等也给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存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如珙桐, 当幼胚蹭破坚硬的内果皮时, 因其具特殊香味, 很容易被老鼠吃掉[7]。另外, 外来入侵物种也常会引起物种的消失与灭绝, 如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凤眼莲等疯长成灾, 严重影响其他植物生长[11,12]。

4 峨眉山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措施

4.1 保护现状

4.1.1 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以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 (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的方式, 将植物多样性丰富、具有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的区域保护起来。1982年, 峨眉山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区, 1996年, 被又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 风景区总面积为154km2, 外围保护地带范围262km2。

4.1.2 迁地保护

对分布范围极小的濒危物种, 除采取上述就地保护外, 还需进行人工繁殖的研究和引种, 迁地保护, 具体措施有: (1) 建立植物园。植物园以收集保存多样性的植物为基本特征。目前, 峨眉山建有珍稀植物园和珍稀植物长廊、山生物资源实验站各1个, 此外, 我院正积极地配合当地政府和安中亚峰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峰寺正筹备建立一个神农百草养生园。 (2) 其他迁地保护措施。当地居民将一些珍稀濒危名贵药用植物移植自家庭院, 也使一部物种得以保存。我校的植物园也为峨眉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保护做出了很大贡献。

4.2 保护对策与建议

4.2.1 进一步加强植物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峨眉山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区以来, 经过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 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与自然保区多的国家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 仍需加强建设和管理。

4.2.2 完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存工作。

针对箭竹和冷杉的大量死亡, 生态环境恶化, 药用植物大量减少这一现象, 要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 及时补栽或移栽, 恢复其生境。

4.2.3 严格法规, 加强管理。

严厉打击私自上山乱采乱挖的个人与集体行为,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对科研、教学标本的采集, 必须严格审批手续, 照章进行监督检查。

4.2.4 针对每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继续开展致危机制研究。

目前, 除峨眉黄连、延龄草等少数几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致危因素有报道外, 其他报道甚少。

4.2.5 加快峨眉山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基因库的建设。

种质资源库主要对药用植物种子、果实、花粉、无性繁殖体等活性材料进行保存与研究, 而种质资源基因库, 从细胞、基因水平对物种进行研究、保存及利用, 为今后通过基因工程手段重新构建已绝种的药用植物种类提供材料与依据。

4.2.6 合理开发利用峨眉山药用植物资源。

濒危植物翅果油树研究 篇6

关键词:太行山,珍濒动植物,保护,对策

太行山是我省4大山系之一, 其主体山系呈东西走向, 历经长期剥蚀和侵蚀构成, 东西南北相对高差大, 重崖叠雄和崖台交织构成一幅幅雄、秀、险、奇生态植被良好的自然景观, 野生动植物为焦作市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以及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奠定了物质基础。

1 植物资源

太行山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最北界东经112°02′~112°52′北纬34°54′~35°16′。历经第四纪冰川期的变迁仍生存着维管束植物163科、734属1689种其中有国家级保护植物有人参 (Panaxginseng C.A.Meg) 、太行花 (Taihangia rupestrisyuetLi) 、连香树 (Cerdidiphyllumjaponicumsieb et Zcc) 山白树 (Sinowiesoniahenry Hemsl) 、南方红豆杉 (Taxus mairei) 、狭叶瓶儿小草 (Ophioglossumthe rmale kom) 、银杏 (Ginkgobilba Linn) 、金铁锁 (Psam mosilene tunicoides Wic Wuetc rwu) 、白皮松 (Pinus bungeana Zucc) 、锦鸡儿 (Caraganasinica Rebd) 杜仲 (rhododendron rex levi) 凹叶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subsp.biloba (rehd.et wils.f) cheng et law) 鹅掌楸 (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 领春木 (Euptea Pleios permum Hook fet Thoms) 、青檀 (Pteroceltistarihowii Maxim) 、长序榆 (Ulmus elongata L.K.Fuet C.S.Ding) 、核桃楸 (Juglansmandshurica Maxim) 、猬实 (Kolkwitzia a mabilis Graeha) 、野大豆 (Glycine sojasieb et Zucc) 、七叶树 (Aesculus chinensis Bge) 、铁筷子 (Helleborus thicetanus Fr) 、天麻 (dendrobium candidum wall.ex lindi) 太行铁线蕨 (待鉴定) 、太行菊 (memosene coneinnus) 黑毛柿 (hopes hongaychsis) 过山蕨 (Camptossibicus Rupr) 、灯台树 (Cornus contoversa Hemsl) 、金丝卫矛 (E.sanguineus Loes) 、省沽油 (Staphylea bumalda Dc) 、多花勾儿茶 (Berchmiaflorbunda Brongn) 花叶荚迷 (V.Setig erum Hance) 、四照花 (Cornus Kousace var.chinensisOshorn) 、杜鹃花 (Rhododendronsimsil planch) 、扶芳藤 (Euonymus fotunei Hand Mazz) 、软枣猕猴桃 (A.carguta) 、山茱萸 (Copmuso ffcinalissieb et Zcc) 、杜鹃兰 (Cre mastrariabilis (BI) Na kai) 等30余种稀有植物。

2 动物资源 (属国家级保护的兽类、鸟类)

太行山区有兽类34种分隶属7目17科31属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二级保护有斑羚 (青羊) 、林麝、猕猴、水濑4种。各种鸟类140种, 17目39科100属。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4种:金雕 (Aquila chrysaetos) 白鹳 (Ciconia cicania) 、黑鹳 (Ciconia nigra) 、玉带海雕 (Halietus leucoryphus) 。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21种, 主要有斑嘴鹈鹕 (Peleconus philippensis) 、大天鹅 (Cygnuscygnus) 、小天鹅 (Cygnus columbianus) 、鸢 (Milvus korschun) 、苍鹰 (Accipiter gentilis) 、雀鹰 (Accipiter nisus) 、松雀鹰 (Accipiter virgatus) 、大狂 (Buteohemilasius) 、秃鹫 (Aegypius monachus) 、白尾鹞 (Circuscyaneus) 、红脚隹 (Falco sveepertinus) 、黄爪隼 (Falconaumanni) 红隼 (Falcotinnunculus) 、刁鸡 (Pucrsiamacrlopha) 、灰鹤 (Grus grus) 、红角隼 (Otus scops) 领角隼 (Otus bakkamoean) 雕鸮 (Bubo bubo) 纵纹腹小号 (Athenenoctuo) 长耳隼 (Asia otus) 短耳隼 (Asio flammeus)

3 存在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近代开荒垦殖、掠夺式的乱砍乱伐森林植被和违法狩猎的破坏以及病虫、火灾、旱灾以及动、植物生活能力衰退等种种原因, 如:太行花、青檀、紫斑牡丹 (85年4月29日调查两丛状生存) 还生长原始状态很好, 2006年调查已受到严重破坏, 尤其是紫斑牡丹已灭绝, 因为一个物种一旦被灭绝, 将会造成10~20个物种受到濒临灭绝。为此, 保护珍濒动、植物种类, 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植物的多样性, 拯救这些珍濒动、植物种类就是拯救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 开展科学研究, 加强对野生珍濒动、植物的保护开发利用保存这些资源种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4 研究对策

4.1 建立野生珍稀植物种质库, 保存珍稀濒危植物种类原始种及栽培植物的亲缘种类。

4.2 研究动、植物种类的地理分布及生物特性和生理特性, 为引种驯化提供理论依据。

4.3 开展引种驯化、异地保存工作。积极开展生物生态学、遗传学研究, 逐步繁衍它们的后代, 对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如:南方红豆衫、银杏、山白树、白皮松、杜鹃花、铁筷子、过山蕨等园林绿化、医药卫生及生物科学方面进行开发利用性研究为造福人类, 维护生态平衡,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新贡献。

4.4 加强对焦作新开发区的规划和绿化, 将国家保护植物如:连香树、银杏、领春木、南方红豆衫、白皮松、四照花等以代码编号种植在行政区域内;收集到的国家级保护的鸟、兽类入森林公园或动物园, 使之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培训基地。

4.5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对规划设计和对外引种, 应采用国家级保护动、植物代号设计, 不标注释以防泄密破坏。

濒危植物翅果油树研究 篇7

崆峒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平凉市西南部, 约在北纬35°33′, 东经106°31′, 属六盘山山系, 总面积约182.52 km2。地形以丘陵为主, 海拔高度为2 123.5m, 河谷纵横, 属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6.5℃, 年均降水量700mm左右, 平均相对湿度67%, 平均无霜期150 d, 年日照2 000~2 300h。由于该地区自然条件复杂, 地形变化大, 气候阴凉湿润, 雨量充沛, 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植物种类较多, 植被类型复杂多样[1], 是西部地区少有的天然植物宝库。

2 调查与研究方法

自2005年6月至2009年9月, 笔者采用资料调查、路线调查、样地调查和补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崆峒山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确定了3条主要的调查路线: (1) 崆峒山前山坡、弹筝峡、翠屏山、水库; (2) 崆峒山后峡、大象山、胭脂峡、平泾公路; (3) 中台、塔院、香山所辖的崆峒山及其周边地区。通过对这些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 采集、整理、鉴定、总结了3 000余种标本。依据《中国植物红皮书 (第一批) (第二批) 》[2], 1997年国家林业部、农业部拟定的《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1999年8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 》[3], 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名录》[4]中在该保护区有分布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

3 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种类

3.1 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

崆峒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共有110科364属560种, 其中蕨类药用植物有7科9属14种, 裸子植物有6科7属10种, 被子植物有97科348属536种 (其中单子叶药用植物有11科65属78种, 双子叶药用植物有86科283属458种) 。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用植物什麻 (Cimicifuga foetida) 、黄连 (Thalictrum baicalense) 、杜仲 (Eucommia ulmoides) 、秦艽 (Gentiana macrophylla) 、黄檗 (Berberis dielsiana) 、水杉 (Metasequoia giyptostroboides) 、穿龙薯蓣 (Dioscorea nipponica) 、黄芩 (Scutelaria scordifolia) 、防风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远志 (Poiygala tenuifolia) 、华中五味子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连翘 (Forsythia suspensa) 、银杏 (Ginkgo biloba) 、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天门冬 (Asparagus filicinus) 等。经统计, 该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列入1999年《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有42种 (包括一级保护4种、二级保护38种) , 隶属于27科32属, 其药用部位、功效、保护级别见表1。

3.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的原植物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8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名录, 崆峒山分布的原药用植物有黄连 (Thalictrum baicalense) 、杜仲 (Eucommia ulmoides) 、华中五味子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首阳小檗 (Berberis dielsiana) 、天门冬 (Asparagus filicinus) 、远志 (Poiygala tenuifolia) 、北细辛 (Asarum heterotro poides) 、紫草 (Lycopsis orientalis) 、秦艽 (Gentiana macrophylla) 、防风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红毛五加 (Acanthopanax giraldii) 、黄精 (Ploygonatum sibiricum) 、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列当 (Orobanche coerulescebs) 、连翘 (Forsythia suspensa) 15种, 占全国 (47种) 的31.91%, 隶属于15科15属。15种药用植物中二级保护4种, 占26.67%;三级保护11种, 占73.33%。占甘肃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的71.43% (21种) [5], 二级保护4种 (8种) , 占50.00%, 三级保护11种 (22种) , 占50.00%。崆峒山自然保护区为我国黄连、防风、秦艽、天门冬等主产区之一, 表明该区域的药用植物有重大的保护和使用价值。

3.3 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评价

3.3.1 物种丰富

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的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物种极为丰富, 其中珍稀濒危植物《中国植物红皮书 (第一批) (第二批) 》31种, 国家1997年与1999年批准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1种。在42种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中, 裸子植物有2科2属2种, 属国家一级保护稀有物种;种子植物有25科30属40种, 分别属于国家二、三级保护的濒危、渐危物种。

3.3.2 分散分布

崆峒山自然保护区生长的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700~2 000m的阔叶林中, 且有不少的种类, 如黄连、北细辛、连翘、防风、远志、黄精、铁棒槌、金银花、乌药等呈片状分布, 并有一定数量的居群。但秦艽、崆峒山柴胡、龙胆、列当、接骨木[6]、崆峒山沙参数量很少, 零星分布。

3.3.3 特点突出

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的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除物种极为丰富外, 还具有植物类型起源古老, 分布类型及区系成分复杂, 保护价值及潜在经济价值高等显著特点。现已知仅产于该地区的野生药用植物有轮叶绣球 (Hydrangea verticillata) 、崆峒山蒙桑 (Morusmonglia var.kongtongshanensis) 、崆峒山沙参 (Adenophora kongtongshanensis) 和娟毛蝇子草 (Silene sericata) , 而该区域的孑遗植物有桫椤、水杉、银杏、中国粗榧、杜仲、胡桃楸等。

4 建议

4.1 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

在调查中发现, 像秦艽 (Gentiana macrophylla) 、崆峒山柴胡 (buplrurum sp) 、龙胆 (Gentiana dahurica) 、列当 (Orobanche coerulescebs) 、接骨木 (Sambucus williamsii) 、土贝母 (Bolbostemma paniculatum) 等野生药材数量已经很少, 资源蕴藏量十分有限, 加上长期采集, 使其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亟待加强保护, 引种驯化繁殖。

4.2 强化新药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

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抗癌症的药用植物主要有茵陈蒿、黄芩、茜草、龙葵、甘草、枸杞、短柄五加、苦参、百里香等, 抗衰老的植物主要有五味子、祁州漏芦、短柄五加、黄精等, 抗心血管疾病的植物有宁夏枸杞、茵陈蒿、槲寄生、菟丝子等[7], 对这些植物药源的开发利用应作为一项主要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以促进中药材产业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甲, 王有元, 陈道军, 等.甘肃平凉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 2002, 22 (4) :937~946.

[2]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3]国家环保局,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03-05.

[4]国务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EB/OL].http://law.pharm-net.com.cn/laws/detail_501.html, 1987-03-05.

[5]吴晓菊, 陈学林.甘肃崆峒山种子植物区系科的分析[J].广西植物, 2003, 23 (3) :203~210.

[6]《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5.

上一篇:环境意象下一篇:商业地产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