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植物

2024-11-14

濒危植物(共11篇)

濒危植物 篇1

濒危植物是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科研材料,对其加强保护已成为国家基本自然资源管理政策之一。目前,对濒危植物的保护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自然原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是在适宜生存的区域建立植物园进行人工保护。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研究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发展珍稀物种,引种本地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种类,为保护自然资源和人们科研教学提供良好场所[1]。自然保护区是在自然条件下长时间演化而来的,是一个区域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具有较好的抵抗力和恢复力,能为生物提供较稳定的生态环境。所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保护濒危植物有重要意义。

1 提供天然的种子基因保存库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能为濒危植物提供天然的种子基因保存库。许多濒危植物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生活力、繁殖力弱,有的雌雄开花不一致或开花不结实,有的结实但种子不能萌发。针对这些植物内部原因导致濒危,建立其天然种子基因库,保护种子免受其他影响,加强其生物学的研究,对改善其繁殖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2 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据资料显示,由于生态环境破坏,近50年来,我国已经有200余种植物灭绝。由此可见,生态环境不适应已经是植物濒危的主要杀手,而且生态环境破坏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如生物入侵、人类活动干扰、气候变暖。一个完整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免于人们的干扰,具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功能,能较好地抵抗生物入侵和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这就为濒危植物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生态环境。另外,虽然我国已经发布了物种保护名录多年,但民众和基层人员对此知之甚少,导致许多濒危植物被大面积砍伐,加剧了物种的灭绝程度,如云南红豆杉,在一些偏远的地方被大面积砍伐。所以,一定要在自然保护区里保证天然种群的存在,使濒危植物得以繁殖生长。

3 具有较好的宣传作用

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较好的宣传工具,同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国家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濒危植物,也使人们的保护意识得以增强。而且,在建立保护区还能保护该物种环境内的其他物种,保证了生物的多样性。

总之,濒危植物作为植物家族中的一员,对科研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在当前的科学水平发展情况下,在找到更适合的保护措施之前,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并进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马建章.自然保护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

濒危植物 篇2

公共管理学院10行政管理2班蔡剑涵20103083020

1这学期在同学的介绍下,我选修了温秀军老师的课程——《中国濒危动植物》。一学期下来,自觉获益良多。在本学期即将结束之际,我想将自己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后的一些所思所悟写在纸上,与老师与同学们分享。

首先要感谢我们敬爱的温秀军老师,您的课堂或许谈不上生动活泼,但却给学生们营造了一种自由学习的愉悦的氛围。在这轻松的课堂里,我们可以尽情地去思考、探索,获得自己对课程、对老师所教授知识的体验,这是在其他课堂上所感受不到的。所以,请我允许再一次表达对老师的谢意,谢谢您这一学期来的努力与付出,您辛苦了。

记得去年十月,圆明园鼠首与兔首在法国佳士得拍卖行被高价拍卖,引发了国人关注国宝的热潮,像敦煌壁画、三星堆铜人、毛公鼎等等,都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论热点。当时我就想,他们说的这些固然是值得重视的,但我们中国还有另一类国宝,像大熊猫、华南虎、珙桐等等,这些动植物类国宝的生存保护状况也同样不容忽视。当时我就萌生了解、认识我国乃至世界濒危动植物的热情与兴趣。所以,当同学介绍温老师的课程给我时,我毫不犹豫地就选了这门课,决定以课堂学习为契机,好好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从学科上讲,濒危动植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植物物种。从广义上讲,濒危动植物泛指珍贵、濒危或稀有的野生动植物。根据六级法的等级划分,濒危动植物的濒危程度共分为六种,分别是:灭绝、野生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还有低危。给面临生存危机的动植物划分等级,绝不是物种歧视的表现,而是出于对濒危生物生存现状给出一个恰当的评估以及确定保护优先顺序,以便有效保护这两方面的考虑。上述的定义里面有提到,一些物种之所以会被列入濒危行列,是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具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生存环境丧失。地质灾害、地壳变动、人为的滥砍乱伐导致土地荒漠化、围海造陆使海洋生物丧失生存环境等等;

2、生存环境破碎。随着现代化的层层推进,公路、铁路也在向内陆偏远地区延伸,这些交通线路表面上看仅占当地土地的面积的2%,当却能使该地区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减少5%;

3、生存环境退化、污染。酸雨、土地盐碱化、滥用杀虫剂、除草剂等等使生物的生存

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4、过度捕杀和采挖。例如:野生人参、冬虫夏草、雪莲等;

5、外来物种的入侵。如薇甘菊、桉树等易侵占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造成物种的单一。从上述的5点原因中我们不难看出,导致物种濒危的原因固然有自然的不可抗拒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人为的破坏,也就是说,人为的因素是主要因素,我们应该对濒危动植物负主要责任。此外,濒危动植物是一项珍贵的、不可替代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发展对外关系、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我们保护濒危动植物有如下几点意义和必要性:

1、维护生态平衡

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通过食物链的关系,物种之间起到互相依存、互相牵制的作用。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由于无节制地猎捕蛇类,致使蛇类资源枯竭,导致森林、草原和农田鼠害在局部地区猖獗。

2、保证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濒危动物是科学研究的试验材料,在动物学、进化学、生态学、遗传学、现代医学、仿生学等学科领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我国驯养繁殖的数万只食蟹猴和猕猴,绝大多数都被用作实验动物或用来生产抗病防病的疫苗。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动物园以及博物馆收藏、陈列或展出濒危动物的标本,对科研教学、宣传教育、执法活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绝大多数濒危动植物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或观赏价值。

① 药用价值。我国的传统医学就是在研究和利用野生动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虎骨、豹骨、犀牛角、麝香、穿山甲片、赛加羚羊角、熊胆粉、海龟壳、蛤蚧、眼镜蛇毒、蟾酥等,是中医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

② 食用和衣用价值。即使到了20世纪的今天,许多动物依然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用或衣用原料。如鹿肉、黄羊肉、紫貂皮、黄鼬皮、豹猫皮、水獭皮、藏羚羊绒、燕窝、飞龙、鳄鱼肉、鳄鱼皮、鸵肉、蛇干、蛇皮、蛇粉等。单就蛇类而言,1997年我国利用各类活蛇约9000吨,价值就达4亿元以上。

③ 观赏价值。濒危动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例如赴国外展出和合作研究一对大熊猫,每年至少可为国家筹集到800万元大熊猫保护基金。另外,象牙、河马牙雕刻而成的工艺品以及孔雀、鸵鸟羽毛、蝴蝶、盘羊头骨制成的装饰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④ 外交价值。我国特产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既是世界级濒危动物,也是各国人民极为喜爱和渴望参观的珍稀动物。对外赠送或赴外展出这些动物,对提高中国知名度、发展国家间政经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间友谊、宣传我国濒危动物保护管理成就、开展濒危动物合作研究、筹集濒危动物保护经费等,可以发挥奇特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意识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采取实际行动,投身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活动中来。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护其栖息地,而保护栖息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而且还可以使其他种类的野生动植物得到很好的保护。

2、开展驯养繁殖

驯养繁殖,是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濒危动物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人工繁殖种群,既可防止或延缓有关物种的灭绝,又可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减少对野生种群的猎捕压力,还可为实施再引进工程提供种源,重建或壮大有关物种的野生种群。

3、实施再引进工程,发展和壮大野生种群

再引进工程是保护、壮大极度濒危动物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所谓的再引进,就是在某个物种曾经分布但现已灭绝的地区,再引入该物种的活体用于建立新的种群;或者是向某物种现存的极小的野生种群补充新的活体,以充实该野生种群并促进其发展壮大,后者又称再充实。我国已成功地实施拯救麋鹿的再引进工程,正在着手实施野马、赛加羚羊的再引进工程。

4、开展资源监测和科学研究

开展资源监测和科学研究,是保护和持续利用濒危动物的必要步骤。通过资源监测,可以了解濒危动物野生种群数量的消长和分布区的变迁,为国家制定有关保护管理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建立全国性的资源监测体系。

5、提高法律保护地位,加大执法力度,禁止或限制商业性开发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濒危动物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保护管理的难度也会不断加大,必须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规范濒危动物保护管理和经营利用行为。对于那些目前尚未濒危但开发利用强度很高的一般保护动物,需要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动物,限制对其野外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对于那些市场需求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濒危动物,需要适当地提高其保护级别,禁止或限制开发利用野外资源,鼓励开展驯养繁殖活动;对于濒危

程度较高的种类,需要国家和社会扶持开展驯养繁殖活动,禁止对野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有关经营利用活动仅限于人工繁殖的后代。

六、开展国际合作,引进资金及先进的经验、技术和设备

濒危动物是全世界的共同财产,其保护管理更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濒危动物保护管理资金严重不足,技术、设备和保护管理方法还很落后,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向有关国家学习先进经验。在一定范围内,离开了国际合作,有些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就难以开展,有些种类的濒危动物就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珍惜濒危植物 维护生态平衡 篇3

关键词:濒危植物;现状;意义;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DOI編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69

人类活动的加剧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加大,对一些濒危植物的影响更为严重,深圳市的兰花、苏铁蕨、苏铁、土沉香等数量越来越少,加强濒危植物的研究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1保护濒危植物的现状

我国在保护濒危植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获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还存在许多问题:

1.1对濒危性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濒危植物的数量逐年减少,有的甚至已经绝迹,而有的人却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感觉植物这么多,少一种或两种也没有什么关系,殊不知濒危植物的消失有些是无法挽回的,这种认识不仅在领导层面存在,在普通民众中也普遍存在。由于管理层认识不足,宣传教育及规范管理等也就无法跟上,严重制约濒危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1.2濒危植物立法保障不够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植物资源丰富,各地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现行的动植物保护法规中缺少具体的濒危植物管理措施,多是由地方政府制定。一方面立法文件级别效力低,对保护濒危植物不利;另一方面各地立法情况及具体管理要求也不相同,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濒危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1.3规范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具体行动上,人们对动物资源的保护力度要远远超过植物资源。尤其是对于濒危植物的保护,虽然各地方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但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形同虚设,在个人利益严重、法制观念淡薄的一些人中还存在随意乱采乱伐等现象,从而加剧了濒危植物的灭绝速度。

1.4管理科技含量不高

濒危植物保护管理科技含量不高,在对濒危植物管理中一方面要加强保护现有植物,要采取科学规范的方法培育,使这一类濒危植物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增长。另一方面在研究培育中要加强科技含量的运用,切不可产生只注重数量增加,而忽视了质量,只注重培育却忽视管理的非正常现象。

1.5资金保障体制有待完善

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有稳定的资金保障才能更好地进行。目前许多地方保护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临时性的从经费中使用少部分进行管理,致使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理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2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

首先是植物的自然生态意义,濒危植物是林业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将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变为有机物,构建成生态链条,还释放大量氧气,从而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

其次濒危植物虽然数量少,但也代表着一类物种的特性,为研究此类植物起源、进化及发展等方面提供有力证据。濒危植物一旦绝迹,植物界将减少一个物种,自然界平衡将会被打破,生物圈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都会发生改变,时间久了对自然生态及人类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同时有些濒危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及欣赏价值,对促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3保护濒危植物途径的研究

3.1转变观念,提升濒危植物保护的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人只有先从思想上认识到位,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才能将工作做好。林业资源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最为重要的自然要素之一,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消除噪声等。濒危植物代表着一类物种的特性,对研究此类植物起源、进化及发展等方面是有力证据,如果此类物种绝迹,植物界将减少一个物种,自然界平衡将会被打破,自然生态链条也会因之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有利条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宣传咨询、集会等宣传途径,广泛进行保护濒危植物的宣传教育,加强关于濒危植物管理与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公民对濒危植物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能从内心进行反省,逐步提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意识,为以后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好的氛围。

3.2健全组织,确保濒危植物的可持续发展

要将加强濒危植物资源保护作为林业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仅要从形式上转变,重要的是在行动中转变,要理清发展思路。要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基础,遵循“科学统筹、全面发展、提升效益”的总方针,努力落实林业发展相关方针政策,科学规划、加强管理、规划操作,加强濒危植物保护进程。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主要负责人为组长,中层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濒危植物保护具体工作方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切实促进濒危植物的健康发展。

3.3加强研究,提升濒危植物管理保护的科技水平

首先要提高濒危植物行政管理层面的整体素质,只有他们先从政治素质、业务技术等方面得到提升,增强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进行管理,有效调配各项资源。同时加强濒危植物保护更需要有一支技术精良的专家团队,这是做好各项工作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保证,要制订具有激励性的政策,吸引专业人才,在一些政策方面体现倾斜,让这些技术专家团队安心研究,积极进行技术攻关,不断提升濒危植物保护工作水平。

案例分析:深圳的兰科植物保护

兰科植物以其超凡脱俗,有一种独特的精神美而备受历代文人骚客所青睐,人们习惯用“惜兰花”来形容种养兰花的耐心和技术的层次,甚至用“惜兰花”来比喻对心爱女人的呵护等等。足可见人们对此种花的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兰花成为濒危植物。由于深圳市在兰科植物保护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据此国家和深圳市先后批准成立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和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目前已建成了世界上收集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种类和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兰科植物保护研究水平一直名列世界前茅。

3.4规范管理,多项举措为濒危植物提供保障

一是要有制度作为保障。要加强对管理制度修订,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濒危植物管理保护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但仍有不足之处,要继续完善相关制度,促进濒危植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建立濒危植物保护档案。要成立野生植物管理专项机构,负责对濒危或有可能濒危植物的调查、分析、管理等工作,尽可能多的采集相关的信息,建立健全濒危植物详细档案,为日后开展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三是提供资金的保障。濒危植物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对于促进自然生态及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要足额安排专项经费,任何情况下不得挪用或以任何理由进行拖延,保障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四是要加大处罚力度。林业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对于破坏濒危植物的行为,根据相关规定严厉打击非法野生植物产品的生产及销售行为。

4结语

加强对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对促进自然生态平衡及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冬梅,康宏樟,刘春江.中国大陆第四纪冰期潜在植物避难所研究进展[J].植物研究,2011,(05).

[2]邓华格,温志滔,缪绅裕,王厚麟,陈健辉,郭培国.广东罗浮山黑桫椤种群及所在群落的基本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04).

[3]李雪萍,郑雪,朱文琰,贺春玲,高水平.濒危植物珙桐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ISSR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06).

濒危植物 篇4

1 假鳞茎培养繁殖法与栽培方法

1.1 假鳞茎培养繁殖法

石斛属附生兰类植物, 初生根无毛, 不能从基质中吸收营养物质, 只能靠其粗壮的根系附着于树皮、苔藓植物层及岩石壁的表面上, 根系大部分裸露在空气中, 部分附着在基质之上, 一般石斛所需的水分和养料是取自露水雨雪和其含有的无机成分。细小的粉尘、腐叶、树皮甚至死亡的昆虫等, 落到石斛根系周围都可为其提供营养。

石斛每年从其幼壮龄的假鳞茎基部分蘖生出1~2个新芽, 然后再形成假鳞茎。因此, 石斛通常用假鳞茎培养方法进行繁殖。

1.1.1 分蔸繁殖

选择1~3 a生生长健壮的植株, 剪除老茎及过长须根, 按每蔸 (每丛) 2~3个茎株, 带根剪开, 栽植于池、盆、岩石凹隙中, 或进行人工基质盆养。

1.1.2 扦插繁殖

将绿色健壮具叶的1~2 a生嫩茎, 每段剪成2~3 cm长的插穗, 上切口距节0.3~0.5 cm[2], 下切口距节1~1.5 cm, 于3月中下旬均匀直插于由碎石砾、细树皮、水苔和蛭石混合组成的苗床上或由水苔、细树皮组成的基质床上, 扦插深度以插条固定为准, 待茎节潜伏芽萌生幼叶和须根后, 再将插条贴根横卧栽植于池、盆岩石上或栽植于基质盆上培养。若插条有数条新芽体时, 可分别剪成单株带根移植。保持基质湿润, 不可过湿和过干, 不可见强光, 需散射光照射。

1.1.3 茎芽繁殖

当水分和养分充足时, 石斛 (如细茎石斛、河南石斛[3]等) 茎枝的中上部茎节常常萌生出1~2个具有气根和叶片的枝, 剪下后即为一新植株, 移植于岩石上或基质盆中培养。

1.1.4 压条繁殖

将假鳞茎从母体切离后, 在盆内铺有2~4 cm厚的青苔水草, 将茎条平放其上, 上面撒一层青苔, 保持湿度, 待发芽长根后切下苗株, 栽植于基质盆中培养。

1.2 栽培方法

1.2.1 附主的选择

石斛属于附生植物, 所选的附主对其生长影响较大[4]。石斛主要是靠裸露在外的气生根在空气中吸收养分和水分, 石斛的附主 (或叫栽培的土壤基质) 是砾石、砂砾, 树干、树皮、青苔等透水透气基质, 而且要阴暗湿润。岩石上生长有苔藓植物, 周围有阔叶树作为遮荫树的地方作为石斛附主进行生产。

1.2.2 主要栽培方法

1.2.2. 1 盆栽法

盆栽法是石斛人工种植的主要栽培法之一。盆的材质没有特殊要求, 一般常用陶瓷、紫砂盆及塑料盆或砖石池 (池深18~20 cm) 等器物, 所用器物底部要有小孔必须透水。盆选好后装入碎石、砂砾、蛭石、锯末屑、细树皮等基质, 基质组合以锯末屑、细树皮、碎石粒和青苔混合基质栽培为佳。基质装盆前, 要进行水洗及杀菌消毒处理, 对树皮及其他植物材料基质要进行发酵处理半年后通过曝晒即可使用。使用前2~3 d内要用根菌清等消毒灭菌, 经水洗后即可装盆使用, 基质p H值5.5~6.5之间为宜。盆池底部约1/3深度可装碎石粒, (直径以1~1.5 cm为宜) , 然后将配制好的基质入盆。基质装盆后, 将石斛株丛或单株栽入盆内, 平展埋好根, 栽植深度以茎株牢固不倒伏为准, 然后在盆面上盖上苔藓或少量头发, 顺盆壁浇上清水, 经常保持基质潮湿, 放在室外 (室内也可以) 背阴潮湿处和通风处为宜, 散射光照, 夏天要搭荫棚遮阴, 冬天搭棚防霜冻, 忌太阳直晒。盆栽石斛不宜经常翻动, 以免损坏根系, 影响生长。

1.2.2. 2 人工模拟生境栽培法

一般在庭院内筑挡风遮光墙, 在墙的背阴面用石头或砖头砌成蓄水池, 底部留有出水口, 池内堆放能渗水的大块花岗岩石, 高出水面2/3或3/4。将石斛株丛或单株栽植在露出水面的岩石缝隙或凹面处, 或栽植在用钻子钻出的深约2~4 cm的栽植穴内, 种植后用毛笔在贴岩石面的根上涂抹腐殖质土, 上压粗砂粒及少量头发 (有通气和营养作用) , 池内水质p H值5~6.5, 为了防止茎株倒伏, 也可用细铁丝将石斛根系与岩石绑缚在一起, 可以起到固定植株作用, 在石斛栽植的空隙处, 可用青苔栽植在岩石上, 有利于石斛生长, 要经常保持石面湿润。夏季搭荫棚或遮荫网降温保湿, 冬季用塑料布覆盖, 防止池水结冰, 经常保持池水清洁, 生长季节喷施饼肥、硫酸亚铁或碳素肥料, 移栽3 a后即可开始采割利用。实行“存三去四”、“四除四留”的永续间伐利用作业模式。即剪收4 a生以上老茎 (最基部的1节亦可适当保留) , 以利萌发新茎, 保存3 a生以下幼茎, 除老留幼, 除小留大, 除弱留强, 除密留稀, 以保持群体更新复壮, 生长旺盛。

1.2.2. 3 岩石栽培法

岩石栽培法主要在山区林中进行, 故又叫林下岩石栽培法。在山区林中, 要选择较阴湿、生长有地衣、苔藓和草灌木植物的北坡及西北坡向的大块岩石壁作为栽植地块, 用钻子钻出深为3~5 cm的栽植穴, 在穴的下面浅打一个小出水口, 以防积水烂根, 按株行距为20 cm×30 cm密度进行栽植, 将分植株丛或单株放在栽植穴内或放在岩石的凹处, 用岩壁上的浮土和成稀泥, 涂抹在石斛根部, 而后用苔藓覆盖根蔸, 上压石头即可。在小片岩石上栽植石斛时, 要清除岩壁上的杂草树枝及小杂树, 以利通风透光, 并保留好遮荫树, 以利散射光照射, 栽植的密度因岩制宜, 以栽植后不被大风暴雨冲倒为宜。该方法是山区药农种植石斛的主要方法。

1.2.2. 4 贴树栽培法

秋季或早春栽培。选树干粗壮高大的阔叶树如槲栎、核桃、泡桐、君迁子、梨树、枫扬等树干或枝干的平处或凹处, 用刀将树皮砍成鳞片口, 然后将石斛分株的基部, 紧贴鳞口处或直接栽于树皮裂缝中, 并用1~3颗竹钉钉牢, 或用竹蔑等绳索捆上2圈绑牢, 固定后, 用腐殖质泥涂抹根部。

从石斛的分蘖形式看, 乱头发 (丛生形) 型石斛分蘖力强, 分株多, 栽植产量高;交互型 (人字形) 石斛分蘖力较强, 栽植产量较高;边子型 (鞭子形) 分蘖力弱, 分株少, 栽植产量低。因而栽植时宜选择乱头发型和交互型的石斛单株栽植好[5]。

石斛种植后, 3~5 a即可采割利用, 一年四季均可, 但以晚秋季为好, 采割时用枝剪或刀片从茎基或留1基节处剪下, 注意采老留幼, 采小留大, 严禁将植株割光或连根拔起。

石斛采收后, 去净泥沙, 根叶可直接药用, 称为鲜石斛。为便于贮存, 应加以干燥、沙炒、水蒸、火坑或日晒等方法, 按规格加工成商品石斛。

2 无菌播种繁殖法

无菌播种繁殖是用石斛种子在培养基中进行育苗的一种有性繁殖方法。石斛种子非常细小, 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它的结构, 它的胚仅为一团未分化的胚细胞, 是发育不完全的胚, 几乎没有贮藏营养物质,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缺少营养物质, 一般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发芽。无菌播种繁殖首先要配制培养基, 种子消毒灭菌, 然后播种, 萌发苗出根生叶后再出瓶炼苗后分植。

2.1 培养基的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有两种, 即努森 (Knudson) C培养基和Ms (Mnrhasig SK oog) 培养基) [6,7]。

2.1.1 种子萌发培养基

努森 (Knudson) C培养, p H值调整为5.1。MS培养基, p H值调整为5.7。培养基配制后, 经过高压锅灭菌冷却后即可接种。

2.1.2 幼苗生长培养基

适当调整努森 (Knudson) C, 即将其中的硫酸亚铁改为螯合铁, p H值调整为5.5, 琼脂用量下降至原用量的0.8倍, 在改进后的培养基中, 再加1%的活性炭, 促其根的生长。

1/2 MS, 其中蔗糖和琼脂用量不可减少。

2.2 种子消毒

一般用紫光灯管照射消毒。对于未开裂的朔果, 可将朔果浸入70%的酒精中约半分钟进行消毒, 以无菌纸吸干水分, 撕破种皮待播种;使用已开裂的朔果, 接种前用10%的安替富民水溶液浸泡5~10 min, 再用无菌水冲洗。如种子在消毒液中不沉淀, 可将种子及消毒液装入密封的小瓶中, 强烈振动, 使消毒液和种子充分接触, 浸种后再用无菌水冲洗等待播种。

2.3 播种及管理

在无菌条件下, 将消毒的种子用偏头针或针勺或吸管播入瓶中, 用消毒棉花包好瓶, 口外包裹油纸, 再移入培养室恒温、恒湿箱中培养, 温度25℃, 相对湿度60%~70%, 40瓦日光灯照射。播种后经4~6周培养, 种子发芽, 2~3月原球体膨大并生出叶片, 生长3~4片叶后始发根, 待瓶内出苗较密, 即进行无菌操作分瓶移栽。为了促使生根, 一般进行分瓶移栽两次。小苗高2~3 cm, 有2~3条根时, 揭除瓶塞, 炼苗24 h, 从瓶中取出幼苗, 轻轻用水将茎基和根部培养基冲洗净, 再定植于盛有基质的栽植盆中。实生幼苗露地盆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炼苗, 使其逐步适应外界环境后才能进行栽植, 及时加强移栽后的幼苗管理。

3 种子岩石直播法

秋季采集成熟果实, 置盛器中室内低温贮藏, 果子开裂时即播, 或室内低温干藏, 翌年春季3~4月播种。选择湿润的石质山半阳坡或阴坡, 在生长有苔藓或蕨类植物的陡岩凹槽或石隙岩缝处, 将开裂带有种子的果实撕开, 扇风撒播在潮湿的石砾土上, 稍加荫蔽防风, 不加人工措施, 自然出芽繁殖。秋播于翌年4~5月发芽生根, 当年苗高可达2~3cm。本法出芽率极低, 但在山区也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卢炯林, 高立献.河南石斛属植物的调查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1, 9 (2) :148-152.

[2]王雁, 李振坚, 彭红明.石斛兰—资源.生产.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3]卢炯林, 高立献.河南石斛属一新种[J].植物研究, 1990, 10 (4) :29-30.

[4]冉懋雄.石斛[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5]高立献, 王朝斌, 魏厚太, 等.河南省野生石斛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 1993 (4) :26-30.

[6]高立献, 魏厚太, 贺天顺.石斛无菌播种育苗试验简报[J].河南林业科技, 1993 (4) :35-36.

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生殖生态学特征 篇5

为了探索秦岭冷杉种群生殖生态学主要特征,通过样地调查、固定样地观测和室内实验分析,系统研究了秦岭地区5个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种群生殖特性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5个不同生境的种群都具有结实能力,海拔1500~1600 m之间,秦岭冷杉球果的产量较高;各种群球果主要分布在树冠中上部和东、南、西方向;球果以中部产生饱满种子比率最高;秦岭冷杉种子千粒重为43.2 g,其中具有生活力者占44.8%,种子的平均含水量为5.7%左右;在天然林散落条件下,种子库的萌发率仅为6.1%,霉坏、搬迁率93.9%;人工播种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在苗圃内高于天然条件下,中低海拔高于高海拔地区.天然条件下,由种子转化成幼苗的过程是秦岭冷杉种群生活史的脆弱环节.秦岭冷杉林经营管理要以就地保护为主,促进种群生殖;要通过森林经营措施,为林下种子萌发和幼苗创造条件;种子脱落后,要及时扰动林下灌木、草本,使种子能够顺利落地,促其发芽成苗;种子大年要注意采种、育苗,扩大人工种群;速生丰产林培育应该以中低海拔的阴坡为主.

作 者:张文辉 许晓波 周建云 ZHANG Wen-Hui XU Xiao-Bo ZHOU Jian-Yun  作者单位:张文辉,ZHANG Wen-Hui(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074)

许晓波,周建云,XU Xiao-Bo,ZHOU Jian-Yu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濒危植物 篇6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濒危原因

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占整个生物圈有机体的95%[1],是人类和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地球上的植物多样性正在减少,大量的植物物种已经处在濒于灭绝的危险之中。如果一个物种生存受威胁,与它有关的物种同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每灭绝一个物种,将会引起更多的物种陷入危机之中[2]。

青藏高原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特有的植物资源。这些种群主要分布于高山草甸、灌丛、高山流石滩等植被类型中[3]。常见植物的形态特征多为植株矮小,呈垫状、莲座状、匍匐状,常被厚的绵毛、绒毛或腊质,根系发达、平展。其植株耐冷冻,干物质有效积累高,活性成分亦高[4]。青藏高原的植物资源生长于青藏高原,由于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生长期短,生长缓慢,一般为多年生植物,生长环境特殊,生长周期长,种群更新和增殖慢,植物资源极易破坏。其生长的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5]。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方面的研究。

1.濒危植物的概念

濒危植物是人类依据植物受危程度对保护植物进行的分类,这一分类可使人们对植物的受危程度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进而有针对性地对保护植物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国际上一般将那些由于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使其生存繁衍受到威胁的物种称为受危种。按受危程度可分成灭绝种、濒危种、易危种、未定种、非详实种[6]。我国保护植物类型的标准是依据国际上通用标准,再结合我國保护植物受危程度的具体情况而划分的,共4个类型:灭绝种、濒危种、渐危种、稀有种。

2.青藏高原的物种多样性

根据中国生物学工作者在青藏高原进行数十次生物考察的结果,已知整个高原(包括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侧坡)有维管植物1500属,12000种以上,种数占中国维管植物总数的40%。若仅计海拔平均4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那么维管植物有955种,分别占青藏高原总数的8%和全国总数的3.2%。初步统计,整个青藏高原有60余个特有维管植物屑。至于有多少特有种,尚无精确统计。

3.濒危原因

3.1生物学特性和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南侧潮湿多雨、森林繁茂,海拔一般为3000~5000m。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东南部为500~1000mm,西北部为200mm。由于高原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从而导致植被差异较大,物种分布悬殊。一般而言,东部和东南部植物资源丰富,依次向西北部递减,西北部植物物种资源少而单调。

3.2过度采挖、盗猎造成很多植物资源濒危

随着人口的倍增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类自然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人类从自然资源索取的手段也越来越贪婪和高效,使资源的再生的能力受到严重的损害。在高原北部高寒草原及其毗邻的高寒荒漠生态系统中——如可可西里山地区,自80年代后期起,每年有成千上万淘金农民涌进该区掘地淘金,造成被翻挖的泥坑在沟谷两旁星罗棋布,数以万计。不仅破坏了原野地的自然景观,原始植被也被新土掩埋。另一方面,在淘金者所到之处,生活垃圾废品到处堆积污染环境,并留下一道道数十或上百公里长的车道,车道上植被荡然无存,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破坏。例如在西藏康西瓦谷地和斑公湖畔,原有的大片秀丽水柏技(Myricaria elegans Royle)已被砍伐殆尽,所剩无几。在许多地区,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Benth)Benth.Ex Baker)和驼绒藜被大片连根挖掉,供作薪柴。

3.3 盲目发展牲畜头数,使草场超载过牧,引起草场退化

青藏高原共有牧场150多万km2,近40多年来,家畜总头数增加将近2倍,造成严重超载,使大片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例如,高原东部的苦尔盖牧场已出现沙化,面积由70年代的1100hm2扩展到80年代的2900多hm2以上。此外,牧民不断迁入高原北部无人区,带去大量家畜,对天然植被也造成一定破坏。在各种破坏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已知有些物种数量趋于减少,走向濒危。据初步统计(包括边缘山区),植物方面已知受威胁或濒危的有35种,如雨蕨(Gymnogrammitis dareiformis(Hook).Ching apud Tard.-Blot et C.Chr.)、巨柏(Cupressus gigantean Cheng et L.K.Fu)、全绿冬青(Ilex integra Thunb)、西藏八角莲(Dysosma tsayuensis Ying)、西藏梨头尖(Typhonium austrotibeticum H.Li)、宽果丛菔(Solms-Laubachia eurycarpa(Maxim.)Botsch)、藏瓜(Indofevillea khasiana Chatterjee)、藏豆(Indofevillea khasiana Chatterjee)和青海茄参(Mandragora chinghaiensis Kuang et A.M.Lu)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导致青藏高原植物资源灭绝、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者使其处于受威胁地地位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内部因素,即植物在长期进化适应中逐渐形成的不利于自身发展繁衍的因素,包括遗传力、生殖力、生产力、适应力的衰竭。由这一因素导致植物灭绝一般在有外力干扰条件下,可与植物新种的产生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二是外界因素,即外界条件给植物生长发育造成的压力胁迫,形成不利于植物发展和繁殖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如天文、气象、地质、生物等造成的毁灭性的灾害)和人为灾害(如过度采伐、采收、刈割、放牧、开垦,以及人为火灾等灾害与人类活动所诱发的多种自然灾害或环境灾害)。这些灾害往往能使植物生态受到威胁或大量灭绝,在致危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nlc202309012145

4.青藏高原濒危植物保护现状

青藏高原的濒危植物多样性保护起步较晚,因此缺乏必要的科学研究和资料积累,资源不清,变化难以掌握,使得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盲目性;缺乏统一的保护规划,尚未形成全面的保护网络;虽然加入了一些国际组织,但参加的活动很少,合作项目不多,主动性不够,使得现有的重点植物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保护,更的不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5.保护对策

5.1加强立法,强化西藏植物资源保护意识

当前西藏资源保护意识、法制观念比较薄弱,野生植物资源乱采滥伐的状况比较严重,造成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强植物资源保护的立法,提高植物资源保护意识,使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是解决植物资源保护的根本途径。除了贯彻执行《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等法规外,还应根据藏药资源实际,制定《藏药资源保护条例》、采取多种形式,如电视台、电台、宣传车、报刊、板报、领导电视讲话等,进行宣传,提高植物资源保护意识,全面推进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5.2保护与开发并重

青藏高原的生物十分独特,高原上许多部分仍保持着当今地球上难得的原野地(Wilderness),不仅从科学和旅游的价值看应该好好加以保护,从经济价值看也有它的特殊意义,例如,天麻(Gastrodia elata)、贝母(Fritillaria spp.)、红景天(Rhodiola spp.)、多种雪莲(Saussurea spp.)等药用植物。高原上有数百种可作蜜源的野生植物,其中特别是菊科的风毛菊属(Saussurea),其养蜂价值极大,仅在西藏就有80余种,广布于海拔4000m以上的高寒草原。风毛菊泌蜜丰富,能生产大量优质商品蜜,是高原上价值很高的资源。

5.3加强濒危植物物种的调查与研究

针对濒危植物资源底数不清和最新发展变化,系统调查濒危植物资源现状、濒危原因与发展趋势,编制濒危植物资源目录,为制定保护发展规划提供依据。调查的重点应为处于濒危境地的植物物种,调查内容包括资源现状(种类、分布范围、数量、质量、濒危原因、发展趋势、采取措施)和应用现状。

5.4建立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区(片)

通过建立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区,可使野生植物材资源休养生息,繁育更新,永续利用。根据某些植物资源生物学特性、分布特点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在资源相对集中、有保护价值的地域,建立一些保护区。对一些生境特殊、价值高的濒危品种,可建立个别品种的保护地,使濒危植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5.5建立濒危植物物种种质资源库

通过建立低温、低湿的人工种质资源库,可对植物种子、果实、花粉、无性繁殖体等进行保存。美国在50年代就投巨资建种质资源库,抢救了大量珍稀种质,为美国的农业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七五期间,我国在浙江建立了第一个药用植物种质库,在保护药用植物资源方面迈出了第一步[8]。青藏高原很多植物资源的保护可利用和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

实践证明,无论对濒危物种的保育或持续利用,都需要开展研究,没有研究,一切将束手无策,对青藏高原的植物资源来说,更值得考虑这一点。大量的保护区建立后,摆在人们面前的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正是基于这一点来制订其实施的办法。保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持续利用,而要做到真正的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保育和研究。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研究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保育和挽救濒危物种,意味着要采取得力措施保护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通过保护生境,例如建立保护区,防关键的生态系统退化,同时也应在植物园、繁殖场、基因库来保存和有效管理、研究濒危物种。要弄清它们受威胁的程度,通过了解其遗传多样性,种群组成和生态,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确定险入濒危的原因,以制定挽救措施。持续利用濒危物种要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合理利用和人工栽培以及其它的方法进行开发,从而促进青藏高原植物资源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祖元刚,张文辉等.濒危植物裂叶沙参保护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15

[2]陈灵芝.中国森林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6

[3]罗达尚.论藏药资源研究及开发战略.山东中医学院学报[J].1996,20(6):417

[4]罗达尚.论藏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拉萨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论文集[G].2000,767

[5]李隆云,次仁巴珠,占堆.藏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2):808

[6]解焱,汪松.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标准[J].生物多样性,1995,3(4):234~239

[7]刘务林.西藏自然保护区[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3

[8]李隆云.药用植物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J].中国中藥杂志,1991,16(7)

作者简介:金增涛(1980—),男,汉族,山东临清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调查、规划方面的工作。

濒危植物 篇7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研究区位于四川、重庆、陕西3省结合部———万源市, 地形地貌独特复杂, 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万源市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区。

1.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区红豆杉种群密度, 在调查区设置4个20m×20m的样地, 分别记录各样地的环境概况, 统计记录样方内红豆杉植株的胸径、株高、冠幅等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分布格局

利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相关公式计算, 得出四川万源望乡台红豆杉种群的格局类型与聚集强度, 各指标见表1。该研究区域红豆杉种群的扩散系数 (C) 、聚集度指数 (I) 、平均拥挤度系数 (M*) 、聚块性指数 (PAI) 、聚集指数 (Ca) 、负二项分布指数 (K) 都显示红豆杉种群呈聚集型分布。用t检验预期值与实测值的偏离程度, 显示出t>t0.05 (3) , 证明了该调查区域的红豆杉种群分布格局类型为聚集型。

2.2 分段分布格局

根据实际调查的数据, 四川万源望乡台红豆杉种群的9个龄级中, 大龄级的植株数量极少甚至缺失, 因此, 仅对1~6龄级的红豆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进行分析 (表2) 。

由表2可见, 红豆杉在幼龄阶段以及小龄级成年树呈聚集型分布, 但随着龄级的增长, 聚集度逐步下降。大型成年植株四周缺少幼苗和幼树, 没有相应的更新资源, 呈现随机型分布格局。

3 结论

种群空间分布是种群中所有个体在其生存生活空间里的布局或位置状态。其类型分成均匀型、集群型和随机型分布。论文以种群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 从植物种群动态相关的角度出发, 以四川万源红豆杉种群为对象, 对其生命过程和种群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从种群空间分布来看, 四川万源望乡台红豆杉种群在幼龄阶段以及成年树2龄级和3龄级呈聚集型分布。成年植株呈随机型分布, 周围很少有幼苗和幼树, 没有更新资源。通过分析红豆杉种群整体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 揭示出该种群的动态结构特征, 为制定红豆杉保护策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Waters WE.1959.A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aggregation in insects[J].J Economic Entomology, 1959 (52)

[2] David FN, Moore PG.Notes on contagious distribution in plant population[J].Ann Bot, 1954 (18)

[3] Lloyd M.Mean crowding[J].J Ani Ecol, 1967 (36)

[4]郑松发, 郑德璋, 廖宝文.海莲群落和木榄群落主要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1992 (2)

[5]王新功, 洪伟, 吴承祯.武夷山米储林群落优势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1)

濒危植物 篇8

目前, 野生资源调查显示南川木菠萝喜光, 耐贫瘠;散生于海拔900 m以下的山地、丘陵[3];树干直立、粗壮, 树高可达25 m以上, 树干胸径可达60 cm以上, 低分枝, 树叶繁茂;叶革质, 长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 表面光滑, 叶绿色或浓绿色 (图1) 。因此, 南川木菠萝表现出树形美观, 抗逆性强, 病虫害极少, 具有较好的园林景观和生态效应, 是难得的行道树、庭园绿化的优质树种。2008年重庆市将其确定为主城新城区9个基调树种之一[2,3]。另外, 南川木菠萝果实形似面包 (图1) , 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医用保健价值, 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糖、蛋白质、氨基酸和酯类以及一些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 可加工调制出风味独特、品质优良的果酒、果汁、果脯及果酱等;通便通气的效果明显, 对便秘等肠道疾病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民间使用表明, 其树皮和树根对人体的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其木材红棕色, 纹理细密、质地坚硬, 可用来制作家具。因此, 南川木菠萝可以从园林、饮料食品、医药保健、经济木材等方面进行开发利用[3]。南川木菠萝的价值逐渐引起了相关单位的关注并初步展开了引种工作。例如, 贵州亚热带作物生物质能源研究所周正邦等[5]研究表明, 南川木菠萝可以成功引种到贵州望谟和兴义等地, 这对贵州热区生态建设、特色农业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为增加贵州特色优新物种, 同时引种的太平洋面包树则不能安全越冬。

但是, 南川木菠萝种子具有休眠特性, 少数休眠期可长达1年, 发芽出苗不一致。因此, 南川木菠萝的自然更新和繁衍能力极差。人工繁殖多为播种繁殖, 秋播采用随采随播, 春播需要进行沙藏处理。可扦插繁殖, 但成活率低[3]。相关单位对这一珍稀物种资源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 南川木菠萝的种子繁殖技术取得了某些阶段性成果[2], 形成了扦插繁殖方法, 但扦插成活率仅50%左右[6], 其繁殖受到季节影响, 且需要大量土地和人工, 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因此, 建立南川木菠萝的组织培养技术可很好地保护南川木菠萝这一濒危植物资源, 解决产业开发所需种苗。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材料采集于重庆市綦江区东坡镇南川木菠萝野生群, 选用10年以上南川木菠萝植株的幼叶和幼嫩枝条进行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将幼嫩枝条剪切成带有1~2个芽、长3~6 cm的带芽茎段和长2 cm左右的无芽幼嫩茎段。以南川木菠萝幼叶以及制作好的带芽茎段和无芽幼嫩茎段作为组织培养的外植体。

1.2 材料处理

1.2.1 无菌外植体的制作。

将幼叶、带芽茎段和无芽幼嫩茎段先用流水冲洗20 min, 蒸馏水冲洗3~5次, 然后在超净工作台用75%乙醇处理30~60 s, 无菌水冲洗3次, 再用2%次氯酸钠 (滴加几滴tween-20) 处理10~15 min, 无菌滤纸吸干水, 接种至相应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1.2.2 组织培养方法。

消毒完成的带芽茎段首先放入枝条生长培养基, 再选取重新生长出来的幼叶切割成1~2 cm2的外植体进行愈伤诱导。直接从成年大树上采集的幼叶和幼嫩茎段经过消毒处理后, 幼叶切割为1~2 cm2, 幼嫩茎段切割为1.5~2.0 cm直接进行愈伤诱导。外植体诱导形成的愈伤, 再经过芽的分化诱导、生根培养及移栽成苗。

1.3 培养基配制

采用高压蒸汽进行培养基灭菌, 设定在121℃、0.105MPa的压力下, 灭菌15~20 min, 灭好备用。

1.3.1 枝条生长培养基。

以WPM (Woody Plant Medium) 为基本培养基, 附加3 g/L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Polyvinylpyrrolidone) 。

1.3.2 愈伤诱导培养基。

以WPM为基本培养基, p H值为5.7, 附加6-BA和2, 4-D或IAA, 具体浓度设计组成如表1所示。PVP附加浓度为3.0 g/L。每个处理设计30个外植体, 统计愈伤诱导率 (愈伤诱导率=形成愈伤外植体数/总外植体数) 。

1.3.3芽诱导培养基。

以WPM为基本培养基, p H值为5.8, 附加不同浓度6-BA、NAA和3 g/L的PVP, 6-BA设计5个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 mg/L, NAA设计2个浓度分别为0.1、0.2 mg/L, 不同浓度的6-BA和NAA进行两两组合配制培养基。每种激素组合接种愈伤3瓶, 每瓶接种带有愈伤的外植体5块, 并统计芽诱导率。

1.3.4 生根培养基。

以WPM为基本培养基, p H值为5.8, 附加不同浓度IBA、NAA和3 g/L的PVP, IBA设计4个浓度为0.5、1.0、1.5、2.0 mg/L, NAA设计2个浓度为0.1、0.2 mg/L。每个浓度处理使用20个幼苗, 统计出根苗数, 计算生根率[生根率 (%) =生根苗数/总苗数×100], 3个月后结束生根统计。

1.4 培养条件

愈伤诱导阶段采用暗处理, 28℃, 48 h, 其他无菌培养条件为白天温度25℃, 夜晚18℃;光照强度1 000~2 000 lx;光暗周期15 h/9 h;相对湿度80%。琼脂用量为6.0 g/L, 培养基p H值5.8。

1.5 炼苗移栽

将盛放有生根的无菌南川木菠萝幼苗的培养瓶去掉封口膜进行炼苗, 炼苗后再移栽于营养土中生长。营养土使用patel peat (England newton international Group CO., Ltd.) , 营养土处理设计灭菌 (121℃、0.105 MPa, 灭菌15 min) 和不灭菌。炼苗时间长设计5个处理, 分别为0、3、6、9、12、15 d, 每个处理10株。统计移栽存活率[移栽存活率 (%) =存活苗数/移栽总苗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激素组合对南川木菠萝愈伤诱导的影响

取无菌带芽茎段新长出的嫩叶, 并切割成约1.0 cm×1.5 cm大小的外植体, 置于附加不同激素的愈伤培养基进行愈伤诱导。接种10~12 d后, 叶片周围明显增厚, 体积膨大, 周围先形成愈伤组织。30 d后进行愈伤诱导统计, 结果表明不同激素和浓度其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明显, 附加2, 4-D的培养基愈伤诱导率为17%~100%, 而附加IAA的愈伤诱导率为7%~50%。附加2, 4-D对南川木菠萝叶片愈伤的诱导以2.0 mg/L水平最好, 平均诱导率约为98%, 比1.0 mg/L和3.0 mg/L 2, 4-D的平均诱导率分别高70、11个百分点。在研究中2, 4-D对南川木菠萝叶子的愈伤诱导效果比IAA好, 其中WPM+2.0 mg/L 2, 4-D+0.2 (或0.3) mg/L6-BA以及WPM+3.0 mg/L 2, 4-D+0.2 mg/L 6-BA诱导率高达100% (表1) 。

2.2 不同外植体南川木菠萝的愈伤诱导

从母株上采取的嫩叶、无芽幼茎在各愈伤诱导培养基中培养7~10 d后表现出褐化现象 (图2A、B) ;而带芽茎段在枝条培养基培养20~25 d可长出新叶, 再利用长出的新叶作为外植体可在愈伤培养基上形成良好愈伤 (图2C) 。因此, 本研究在进一步探索南川木菠萝的组织培养体系时, 以带芽茎段长出的新叶为材料进行愈伤诱导、幼芽诱导及生根培养的研究。

2.3 不同激素组合对南川木菠萝芽诱导的影响

在愈伤培养基中培养3~4周后转入芽诱导培养基, 不同激素组合的芽诱导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培养的褐化程度不同, 其中附加1.0 mg/L和5.0 mg/L的6-BA愈伤褐化程度较高, 本研究使用的30个愈伤外植体没有诱导出芽 (图2D) , 附加2.0 mg/L和3.0 mg/L的6-BA的培养基芽诱导效果较好 (图2F) , 其中培养基WPM+3.0 mg/L 6-BA+0.2 mg/L NAA+3 g/L PVP芽诱导率最高, 30个外植体可诱导60个芽。当提高6-BA附加浓度到4.0 mg/L, 芽诱导率极低, 30个外植体诱导出2个芽, 且褐化较重 (图2E) 。NAA的浓度以0.2 mg/L与6-BA的组合, 较适宜南川木菠萝芽的诱导。

2.4 生根培养

当芽伸长到3~5 cm时, 从基部切取幼苗, 并带少量愈伤接入生根培养基。不同激素对南川木菠萝芽的根诱导, 以培养基WPS+1.5 mg/L IBA+0.1 mg/L NAA+3 mg/L PVP效果最好, 生根率达75%, 相对较高, 1个月左右可使幼苗生根 (图2G、H) , 而附加1.0 mg/L的IBA培养基生根需要约2个月, 且生根率为25%, 相对较低。当基础培养基中附加0.5、2.0 mg/L的IBA时, 3个月内不能诱导出根。

2.5 幼苗驯化移栽

幼苗在生根培养基生长到6~8 cm时开始炼苗移栽, 移栽前揭开封口膜进行炼苗。之后去掉大部分叶片和残留培养基, 保留2~3片叶移入灭菌营养土。本研究结果表明, 灭菌营养土可以提高移栽存活率, 在炼苗6 d的情况下, 移栽15株幼苗存活14株, 而使用未灭菌营养土移栽15株幼苗存活7株, 可能由于灭菌营养土菌体相对较少, 能更好使无菌苗适应由无菌环境转入有菌环境。炼苗时间6~9 d比较适宜, 在灭菌营养土中存活率可达90%, 而0、3、12、15 d炼苗时长相应的存活率分别为10%、30%、50%、30%。当炼苗时间较短时进行移栽, 幼嫩茎段易干枯, 影响存活率, 炼苗时间较长则容易长菌, 而且失水严重, 降低移栽存活率。苗期要注意保持水分, 使营养土保持润湿, 移栽后约7 d即可恢复生长 (图2I) 。

注:A为母树幼叶进行愈伤诱导时发生褐化;B为母树幼茎进行愈伤诱导时发生褐化和死亡;C为带芽茎段发出的幼叶可诱导出正常愈伤;D为在该培养基中, 愈伤褐化不能分化出芽;E为在该培养基中, 愈伤部分褐化, 能诱导出少量芽;F为在该培养基中, 愈伤能正常分化出芽;G为诱导出根的幼苗;H为诱导形成的根;I为移栽成活的幼苗。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建立的南川木菠萝组织培养繁殖体系, 幼叶愈伤率达100%, 芽诱导率200% (30个愈伤外植体可诱导出60个芽) , 生根率达75%以上, 移栽成活率90%以上。因此, 可以利用该技术开展南川木菠萝的规模化生产。本研究中无菌南川木菠萝组培苗进行移栽时, 使用灭菌营养土可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可能由于灭菌营养土菌体相对较少, 能更好使无菌苗适应由无菌环境转入有菌环境。

南川木菠萝是一种高大乔木植物, 在进行组织培养时褐化现象比较严重。本研究表明, PVP、适当的激素浓度和配比可以一定程度减缓褐化现象, 探索抑制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 将是改良南川木菠萝组织培养技术的途径之一。例如, 本研究对愈伤进行芽诱导时, 如果在芽诱导培养基中附加1.0 mg/L的6-BA, 愈伤呈现发育缓慢, 培养3 d左右即出现较严重的褐化现象, 不能分化出芽;当6-BA浓度增加到3.0 mg/L时, 褐化相对较轻, 能分化出芽, 可能与提高6-BA的浓度进而促进细胞分裂有关;当6-BA浓度增加到5.0mg/L时, 褐化相对1.0 mg/L的浓度轻, 但较3.0 mg/L浓度严重, 且发育缓慢, 检测的30个外植体中没有芽的分化, 可能是高浓度的6-BA破坏了组织发育的激素平衡。可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是酚类物质的专一性吸附剂, 用于防止褐化的发生, PVP能减轻南川木菠萝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率, 2~5 g/L的浓度都有作用, 以3 g/L效果较好。一些研究表明, 除了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 硫代硫酸钠 (Na2S2O3) 、活性炭、Vc、柠檬酸等抗褐剂能减轻愈伤的褐化率[7,8,9], 褐化程度还与培养基中激素种类和浓度密切相关, 合理使用激素能有效促进细胞生长, 缓解褐化[10,11,12]。

摘要:南川木菠萝是我国最为珍稀的特有极危物种之一, 开展其组织培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外植体选择到幼苗移栽, 对南川木菠萝组织培养各相关环节进行了研究。首次建立起了南川木菠萝的组织培养体系。结果表明:南川木菠萝组织培养适宜的外植体为带芽茎段, 并探明了获得无菌外植体的方法;南川木菠萝愈伤培养的优选培养基为WPM+2.0 mg/L 2, 4-D+0.2 (或0.3) mg/L 6-BA+3 g/L PVP, 芽诱导优选培养基为WPM+3.0 mg/L 6-BA+0.2 mg/L NAA+3 g/L PVP, 生根优选培养基为WPM+1.5 mg/L IBA+0.1 mg/L NAA+3 g/L PVP;适宜的组培苗炼苗时长为69 d, 使用灭菌营养土较好, 移栽存活率可达90%以上。

关键词:濒危植物,南川木菠萝,组织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征镒, 张秀实.中国桑科的一些新分类单位[J].云南植物研究, 1989, 11 (11) :24-34.

[2]孙容.南川木菠萝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J].绿色科技, 2011 (9) :20-21.

[3]罗宏果, 王红娟, 赵克跃.优良珍贵的乡土树种:南川木菠萝[J].南方农业, 2012 (6) :1-2.

[4]罗宏果, 王红娟.南川木菠萝野生资源现状与迁地保护[J].南方农业, 2012 (6) :31-32.

[5]周正邦, 欧珍贵, 龚德勇, 等.面包树北移引种贵州的适应性[J].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 :37-38.

[6]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南川木菠萝[J].科学咨询, 2004 (增刊1) :45.

[7]张宏平, 姬爱国, 和林涛.植物组培快繁褐化现象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 2013 (3) :128-131.

[8]周萍, 谢晨琼, 陈建伟, 等.抗褐化剂对明党参悬浮细胞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J].中药材, 2015 (38) :2250-2254.

[9]刘春, 穆鼎.袋鼠花的组织培养[J].园艺学报, 2003 (30) :113-114.

[10]林茜, 韩晓华, 高营营, 等.红豆杉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防控策略[J].南方园艺, 2015 (26) :45-47.

[11]李菲菲, 易春, 李青峰, 等.兰花组织培养的褐化现象及控制研究进展[J].南方园艺, 2014 (25) :50-53.

濒危植物 篇9

1 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的价值

珙桐是原产我国的特有树种。属第四季冰川孑遗物。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绿色大熊猫”、“林海中的珍珠”,树高可达20~25 m,花型似鸽子展翅,盛开时尤如满树群鸽栖息。蔚为壮观。被西方植物学家命名为“中国鸽子树”是驰名世界的珍稀观赏树种。对其研究保护,在古植物区系和系统发育研究方面均有重要科学价值。园林价值:常被做为珍稀观赏景观树植于溪旁、池边、疗养院、宾馆、学校、公园。经济价值:珙桐木材纹理通直,木质沉重,不易腐烂,是优质用材。种子果皮能榨油,果肉质能提炼香粉,价值极高。是中国8种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之一,资源非常稀少。

目前国内外对珙桐资源的保护和研究非常重视,由于森林的砍伐及野生珙桐苗的挖掘栽培,原生地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珙桐资源越来越少,分布范围日益缩小。若不采取保护措施,珙桐有可能被其它阔叶物种更替的危险,而多年的实践证明:被动圈地保护,限制采种有一定作用,但远不如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扩大珙桐人工繁殖规模,将繁殖成果应用到城市绿化,园林造景,林相调整领域,让珙桐资源的保护走上一条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开发利用的新路上来。从而根本解决这一物种濒危状态,变“野生”为“栽培”。这既有利于保护珙桐资源,又可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瀕危珍稀植物珙桐生长环境条件

珙桐通常生长在海拔800~2 000 m以内的深山峡谷针叶阔叶混交林中。其生长环境特殊。庐山长约29 km,宽约16 km,景区面积302 km2。最高峰汉阳峰1 474 m,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917mm,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9月平均温度16.9℃,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非常适宜珙桐生长。庐山园林局科技人员已于2001年开始对珙桐的生长繁殖栽培作了大量前期试验工作,2007年开始将在庐山播种成功的珙桐成景树在庐山三宝树景区、花径景区、诺那塔院、庐山中学等地种植,景观效果非常好,其中有的已开花。这些与庐山园林前辈从外省引种的少数几株长势较好的珙桐树一起证明了庐山的气候、环境条件适合珙桐生长。

3 在庐山保护开发濒危植物珙桐的重大意义

3.1 有利于发展科技文化,促进庐山科学文化走向世界

庐山科学技术堪称卓越成就:一是中国第四季冰川的发现及其学说的建立;一是由中国学者创建的供科学研究而又正规的第一座森林植物园———庐山植物园的建立。

3.1.1 庐山地质成就需要珙桐相辅相承。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第四季冰川学说创始人李四光,凭着对科学考察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在1930年代在庐山考察并向世人宣告,庐山以第四季冰川遗迹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这一学说。1978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庐山首次召开全国第四季冰川及第四纪地质学术会议。200余名与会代表考察了庐山的冰川遗迹后认为庐山不愧为是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诞生地,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地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2001年3月庐山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庐山是我国存留第四季冰川遗迹最典型、最集中的山体。“系地垒式断块山”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成因复合地貌特征,极具独特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而濒危珍稀植物珙桐也是第四季冰川孑遗物种,在第四季冰川遗迹地开发种植第四季冰川孑遗植物珙桐更能丰富庐山地质资源,挖掘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内涵,发扬光大庐山地质科学文化。

3.1.2 庐山的植物资源成就需要珙桐相媲美。

庐山森林植物园第一任主任秦仁昌先生在“保护庐山森林意见”一文中写到:庐山为东南胜地,土质肥厚,气候温和,昔日森林,本称茂盛,加之交通便利,而对庐山植物的研究要早于其它名山。由于庐山山地自然条件的复杂性,许多植物比平原更有条件保留下来,为保留古老的类型如鹅掌楸(Linidendron chinense)、檫木(Sassafras tzumu)等引进的新的植物种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庐山森林植物园也就是现在的庐山植物园,从1934年建园至今,从国内外相继引进了千余种植物,使庐山增添了许多外来植物成分,现已达到4 000余种植物。已形成植物区系成分丰富,起源古老和南北植物区系成分交汇过渡等特征,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得益于我国植物研究前辈们爱科学、爱国家的敬业奉献和庐山人民的辛勤奉献精神。也是庐山人民保护大自然、为中国植物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美好见证。珙桐作为第四季冰川孑遗物种,至今仍顽强地保持原有植物形态。被当代生物考古学家称为“植物活化石”、“绿色大熊猫”。在庐山开发种植濒危珍稀植物珙桐,可以更加丰富庐山森林资源,既利于保护世界文化景观,调整庐山林相单一结构,提高庐山森林资然质量,又利于提升联合国优秀生态景区———庐山的品位。更能体现庐山人锐意进取、创新发展、敢为人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科学的理念。

3.2 有利于庐山与国际各界人民友好往来,推动庐山旅游事业高水平发展

珙桐一直以来象征着和平、美好、发展。当今世界人们已摒弃冷战思维,“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地球上,反对恐怖主义已是21世纪的关键词。珙桐作为象征和平、友好、祝福的使节身份已走遍大江南北;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人民为了感谢台湾同胞给灾区的真情援助而转增送给台湾人民的17棵“绿色大熊猫”珙桐树和国宝大熊猫一同飞向宝岛台湾。既传递血浓于水的同胞手足之情,又带去了祖国人向往和平、祝福台湾的殷切希望。当台湾人民看到来自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大禹故乡的珙桐开花,定会心潮彭拜,思乡万千。又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绵阳北川16万羌族人民向29届北京奥运会增送的29棵珍稀景观树———珙桐;向全国全世界人民传递“人文奥运”的理念,她透过第四季冰川孑遗物种珙桐至今仍顽强保持古生物原有的特性,折射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折不挠、团结自强、热爱和平的高贵品格和民族精神。向世界人民传递中国人民“向往和平、守望和平、主张和平、拥抱和平、维护和平”的美好愿望。

珙桐作为和平的象征,早在上个世纪就被人们崇尚,1869年在我国四川省宝兴县首次发现珙桐树后,英、美等国便不断派人前来中国采摘种子送回本国繁殖,此后并成为外国公园中最美丽的景观树。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时,美国白宫正有一株“中国鸽子树”,罗斯福便常以此树作为和平吉祥物,逢人夸耀。后来不知是何缘故,“中国鸽子树”开始枯萎,罗斯福十分着急,便向世人宣告,谁有“中国鸽子树”?愿以重金相求。后来中国四川一位教授电告他中国四川峨眉山有很多,罗斯福得知后即刻派他儿子远涉重洋前往中国峨眉山移植了一株回去,从此,中国特有的鸽子树便在美洲大陆开花结果。

更有意义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954年到瑞士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时,在日内瓦植物园旁边的巴尔顿别墅公园发现了正在开花的“中国鸽子树”,了解后得知是原产中国的,名叫“中国鸽子树”感到非常高兴,回国后立即组织有关植物研究人员开展珙桐植物的科研和繁殖工作,使得珙桐从静寂的深山迈向繁华的闹市,彰显其稀有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在世界名山———庐山,开发种植象征和平意义的濒危珍稀植物珙桐,可以形成一个研究珙桐生命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的国际信息平台,以便世界各地爱好珙桐植物研究的学者交流。以珙桐的魅力作“媒介”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往来,推动庐山旅游事业高水平发展。

3.3 有利于促进庐山十大和谐更加完美,提升庐山文化品位

庐山:山美、水美、人更美,曾是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山水诗的策源地、山水画的发祥地。历来以历史名山、文化名山、政治名山、宗教名山、教育名山而吸引中外游客,并以山水和谐、天地和谐、古今和谐、中外和谐、国共和谐、天地和谐、六教和谐、婚恋和谐、师生和谐、主客和谐而形成庐山独有的、举世无双的、无与论比的和谐美。这种美是其它名山望尘莫及的。这种和谐美的资源是厚重、丰润而又神秘的庐山文化的凝聚、演化和发展。历史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需要各种和谐因素,在和谐的庐山开发种植濒危珍稀植物珙桐既能丰富庐山森林资源美、又能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有利于促进庐山十大和谐更加完美,提升庐山文化品位。

3.4 有利于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景观建设和发展

庐山是世界上唯一获得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的风景名胜区。山体总面积302 km2,长约29 km、宽约16 km,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 474 m,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均降雨量1 917 mm,年均雾日191 d,年均相对湿度78%,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每年7~9月平均温度16.9℃,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9.6%,高等植物3 000余种、昆虫2 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这些丰富的资源奠定了庐山成为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的坚实基础。在庐山开发种植濒危珍稀植物珙桐能丰富庐山植物资源、增加庐山国家珍稀植物品种、改善自然环境、建立珙桐生态林、珙桐园林景观林、利于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景观的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濒危珍稀植物珙桐是“植物活化石”、“绿色大熊猫”。在园林、旅游、经济、美学、古生物、植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世界文化景观地、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全国5A级旅游景区开发利用濒危珍稀植物珙桐,对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文化、促进庐山与世界各地人民友好往来、提升庐山文化品位、改善森林资源质量、调整林相结构、保护世界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为改变庐山森林资源中人工针叶林面积偏大、林相单一的现状,选择阔叶珍稀树中珙桐等作为调整林相树种。笔者对珙桐树的生长、繁殖、栽培开发做了大量前期试验工作,取得可行性效果。目前已在庐山各景区推广。此项工作的开展,既有利于濒危植物珙桐观赏树的保护开发,又有利于改善庐山森林景观和林相结构调整,将对保护世界文化景观产生重要意义。

关键词:瀕危植物,珙桐,开发,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俊愉.中国花径[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2]吴宗慈.庐山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峨眉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保护研究 篇10

1 峨眉山自然生态环境和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分布

峨眉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川西盆周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腹地[2], 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性气候区[3]。由于山体地形地貌复杂, 地势起伏大, 从山脚至山顶海拔高度变化为550~3099m, 山体水平面积约200 km2, 植物垂直分布带谱相当明显。报国寺至洪椿坪, 海拔500~1200m, 为常绿阔叶林和低山针叶林, 主要分布有峨眉耳蕨、峨眉红山茶、峨眉姜、四川朱砂莲、虎舌红、桫椤、峨屏草、篦子三尖杉、峨眉开口箭、峨眉凤仙花、四川金粟兰、川八角莲、杜仲、黄檗、峨眉四照花、红豆树、峨眉含笑、峨眉拟单性木兰等。洪椿坪至洗象池, 海拔1200~2100m, 为常绿和落叶阔叶林, 主要分布有峨眉野连、天麻、厚朴、竹节参、四川旌节花、凹叶旌节花、木瓜红、类叶牡丹、银叶桂、藁本、珙桐、野核桃、峨眉岩白菜、峨眉紫堇、穆坪马兜铃、七叶一枝花、普通鹿蹄草、驴蹄草、杜鹃兰、支柱蓼等。洗象池至金顶, 海拔2100m以上, 为高山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 主要分布有川赤芍、狭叶竹节参、峨眉贝母、峨眉报春、苣叶报春、斑叶鹤顶兰、峨眉无柱兰、延龄草、独叶草、条裂紫堇、龙眼独活、雪胆、玉柏、小大黄、人参属植物、峨眉光亮杜鹃、箭竹、雪茶等。

2 峨眉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特点

2.1 起源古老

峨眉山地质古老, 地形复杂, 在新生代第三纪后, 未受到冰川的影响, 因而保存了许多古热带残遗的单种属、古老属植物, 其中很多都具有药用价植, 如银杏、桫椤、裸蒴、三白草、猫儿屎、串果藤、杜仲、厚朴、枫香、连香树等[4]。这些植物构成峨眉山重要的古老孑遗成分, 在区系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2.2 濒危度高

峨眉山共有野生药用植物1400余种, 其中濒危药用植物145种, 占10%以上。另外, 在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濒危植物种类名录中, 峨眉山共有32种植物被列入, 其中药用植物17种, 药用植物占54.125%[1]。

2.3 特有性强

峨眉山有特有种或中国特有种320余种, 占全山植物总数的10%左右, 比率高于全国。仅产于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达100余种, 如峨眉锥栗、峨眉唐松草、峨眉拟单性木兰、峨眉山莓草、峨眉胡椒、峨眉柳、峨眉矮桦、峨眉细国藤、峨眉鼠刺、峨眉葛藤、峨眉肋毛蔗、峨眉鱼鳞蔗等, 占当地特有植物类型的31.25%。

2.4 分布不均

据调查, 低海拔地区药用植物比较丰富,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类分布较少, 主要有杜仲、桫椤、川八角莲等;在高海拔地段, 特有种、濒危种分布相对较多, 如峨眉野连、峨眉拟单性木兰、峨眉山莓草、独叶草、延龄草、峨眉报春、峨眉贝母等, 占了峨眉山珍稀濒危植物的65%。

3 峨眉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致危因素

通过我们的认真分析和多方了解, 峨眉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致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物种自身因素

繁殖困难、存活力低, 适应力差等是导致物种濒危的根本原因。如峨眉黄连花粉粒比黄连小, 生活力较差, 表面三角形短刺先端较黄连钝, 不利在柱头上附着, 又有部分花粉干瘪萎缩, 致使种子量较黄连少, 不利于峨眉黄连的自我更新[5,6]。桫椤孢子体生长极其缓慢, 生殖周期长, 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及配子的交配都需要温和且湿润的环境, 这些都限制了其种群数量的增加[7]。

3.2 地史演变

地史演变是物种变异、濒危、绝灭的强大动力, 它常使某地史时期某庞大的家族毁于一旦[8], 部分得以存活的种类也因环境的变化成为稀有物种, 如银杏、苏铁、桫椤等。

3.3 生境恶化

近些年金顶至九老洞一带的冷杉和箭竹大量死亡, 引起峨眉山上段药用植物种类明显减少。昔日覆盖在箭竹林下的苔藓植物层逐渐消失;松萝因失去寄主 (冷杉) 而无法生存;峨眉贝母、穿心莲子、大花刺参、单叶细辛、独叶草、鹿药、黄精等喜阴药用植物濒临灭绝, 取而代之的是喜光充足的蓼属、悬钩子属、柳属、蓟属和禾本科等植物[9]。

3.4 人为因素

1958年大炼钢铁, 60年代学大寨开荒种粮, 使峨眉山低段森林大量砍伐, 药用植物被毁。文革中草药运动, 赤脚医生、部队与地方医院、药厂等, 成担整车采挖峨眉山药材, 短短三四年, 游山道两旁、寺庙周围的药用植物被采挖一空, 造成一百多种药用植物濒临绝种[9]。1998年, 黄连价格上涨, 一些被利益驱使的人对峨眉黄连实行了几乎是毁灭性的采卖, 致使数量急剧减少, 如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偶见几株[10]。

3.5 生物因素

一些啮齿动物如野兔、黄鼠、松鼠、沙鼠等也给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存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如珙桐, 当幼胚蹭破坚硬的内果皮时, 因其具特殊香味, 很容易被老鼠吃掉[7]。另外, 外来入侵物种也常会引起物种的消失与灭绝, 如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凤眼莲等疯长成灾, 严重影响其他植物生长[11,12]。

4 峨眉山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措施

4.1 保护现状

4.1.1 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以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 (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的方式, 将植物多样性丰富、具有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的区域保护起来。1982年, 峨眉山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区, 1996年, 被又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 风景区总面积为154km2, 外围保护地带范围262km2。

4.1.2 迁地保护

对分布范围极小的濒危物种, 除采取上述就地保护外, 还需进行人工繁殖的研究和引种, 迁地保护, 具体措施有: (1) 建立植物园。植物园以收集保存多样性的植物为基本特征。目前, 峨眉山建有珍稀植物园和珍稀植物长廊、山生物资源实验站各1个, 此外, 我院正积极地配合当地政府和安中亚峰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峰寺正筹备建立一个神农百草养生园。 (2) 其他迁地保护措施。当地居民将一些珍稀濒危名贵药用植物移植自家庭院, 也使一部物种得以保存。我校的植物园也为峨眉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保护做出了很大贡献。

4.2 保护对策与建议

4.2.1 进一步加强植物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峨眉山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区以来, 经过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 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与自然保区多的国家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 仍需加强建设和管理。

4.2.2 完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存工作。

针对箭竹和冷杉的大量死亡, 生态环境恶化, 药用植物大量减少这一现象, 要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 及时补栽或移栽, 恢复其生境。

4.2.3 严格法规, 加强管理。

严厉打击私自上山乱采乱挖的个人与集体行为,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对科研、教学标本的采集, 必须严格审批手续, 照章进行监督检查。

4.2.4 针对每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继续开展致危机制研究。

目前, 除峨眉黄连、延龄草等少数几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致危因素有报道外, 其他报道甚少。

4.2.5 加快峨眉山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基因库的建设。

种质资源库主要对药用植物种子、果实、花粉、无性繁殖体等活性材料进行保存与研究, 而种质资源基因库, 从细胞、基因水平对物种进行研究、保存及利用, 为今后通过基因工程手段重新构建已绝种的药用植物种类提供材料与依据。

4.2.6 合理开发利用峨眉山药用植物资源。

濒危植物 篇11

关键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保护,黄山市

1 概况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介于117°10′—118°53′E、29°24′—30°32′N之间,国土面积9807km2,约占安徽省国土面积的7.71%,辖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黄山风景区、歙县、休宁县、黟县和祁门县。黄山市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4—16.3℃,≥10℃的积温平均值为4747—5032℃,无霜期约230d;平均年降水量1395—1702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31—1972h,日照百分率为39%—45%,太阳年辐射总量为442.13—473.95kJ/cm2。地带性土壤为红壤。由于海拔高度差异大,土壤垂直带谱明显,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分布着水稻土、紫色土、红壤、山地黄壤和少量的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局部地段分布有石灰土。境内有维管植物2000多种,国家级保护植物49种,是华东木材的重要产地,盛产杉木、松木、杂木等[1]。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野生中药材需求量的增加,过度采挖已使黄山市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受到严重威胁,蕴藏量不断减少,个别种类已濒临灭绝。

2 黄山市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5,6,7,8,9,10,11,12,13]

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年月日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颁布)[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批准公布)[3]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1987年10月30日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3]收载了分布于黄山市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共29科33属42种(表1),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有23种(其中12种同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3种同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中药材名录》),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2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中药材名录》的有13种,包括濒危种2种、渐危种19种、稀有种11种。

这些种类都是我国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的药用植物,有的为第三纪孑遗种,如榧树、红豆杉、连香树等,它们体现了黄山市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起源的古老性;有的对培育或改良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如野大豆;有的为我国特有种,如厚朴、天目木姜子、八角莲等;有的为我国特有单种属植物,如香果树、明党参等;另外还有些种类在研究我国植物区系和植物科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如金钱松、鹅掌楸、黄山梅、延龄草等。

笔者通过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了黄山市这些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和药用部位、功能主治,以期为黄山市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为制定保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措施提供参考

注:“*”者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其它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

3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措施

3.1 深入调查,合理利用

通过对这些珍稀濒危药材的种群分布、个体数量、资源储量的详细调查与综合评价,确定合理的采收量和采收期,最后制定科学合理的采收方式,以保证这些物种能够自我更新。同时,对于一些种群数量稀少的物种,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严禁采挖。此外,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这些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动态监测,为资源保护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

3.2 制定法规,广泛宣传

在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方面,国家虽然已制定了相关法律和条例,但是地方政府再出台一些保护条款和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应加大教育和宣传立度,广泛宣传国务院关于野生中药材和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的管理条例,宣传保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重要意义,使全民能够自觉保护野生资源,并能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植物资源保护的条例和地方有关法规,对野生植物药材的采集利用;要认真执行《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完善野生植物采集许可证制度对偷盗采伐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

3.3 建立基地,全面保护

目前,保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最现实有效的方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黄山市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8处,面积369.22km2,占国土面积的3.76%;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41种,安徽省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70种,绝大部分保护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都有公布,保护区内多样性的生境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保存、繁衍、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然而对一些已严重受人类干扰的濒危植物,或对于一些自然衰落的稀有种已无法或难以在其自然生境中更新而得到有效保护的物种必须进行迁地保护,对一些濒危种现存的母树要有专人进行保护,采收树种扩大繁殖,如厚朴、短萼黄连等。此外,在进行广泛的野外调查基础上大量收集和保护种内变异种,在适宜地建立田间基因库,尽可能多地对遗传多样性进行保护。

3.4 加强研究,造福百姓

上一篇:创造性使用教材下一篇:射频靶点消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