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象似性(共10篇)
隐喻象似性 篇1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理查兹最早意识到隐喻的认知本质。在其《修辞哲学》一书中, 理查兹指出“隐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 是语境之间的互相作用。人的思维是隐喻性的, 它通过对比而进行, 语言中的隐喻由此而来。” (转自束定芳:隐喻学研究, 2000) 而集隐喻研究大成者无疑是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看来, 隐喻是人类生存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 人类语言是隐喻性的, 普通、日常的语言中充满了隐喻。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转自束定芳:隐喻学研究, 2000) 。据此, 可以说隐喻是人类的认知方式。
一、两种隐喻观概述
1.传统的隐喻观
传统的隐喻和以Lakoff为代表的认知隐喻理论所说的隐喻并不完全一样。在Sperber 和Wilson看来, 隐喻的工作机制应该从关联性的角度来审视。“阐述” (interpretation) 和“描述” (description) 是他们隐喻观的重要术语。与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观不同, Sperber 和Wilson似乎将隐喻看作范围更广的一种修辞手段, 其中包括反讽、疑问等。其隐喻观似乎与传统修辞学中的隐喻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关联理论所讨论的隐喻仍然隶属于语言学范畴, 而认知隐喻则属于认知科学乃至哲学范畴 (严世清, 2002) 。比较而言, 认知隐喻观对翻译研究有更强大的解释力。
2.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认知现象, 这已成为共识。Lakoff 和Johnson的力作“Metaphors We Live By” 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的一个新开端, 一种和传统观点相悖的崭新理论登台亮相。他们认为语言、隐喻、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构建的, 人的行为是通过隐喻构建的, 因此, 语言也是通过隐喻构建的。从英语方面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以英语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概念隐喻理论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就必须在其它语言中得到验证和补充。然而, 隐喻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的认知的呢?这就必然引起隐喻的工作机制的讨论。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 Lakoff和Johnson提出“映射”这一隐喻的工作机制, 认为源域中的关系、特征、知识等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征被映射到目标域中, 从而产生隐喻的意义。相似性是隐喻工作机制的重要概念, 是由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重要依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翻译, 是建立在人类共同的认知心理基础上的。隐喻作为一种人类普遍的认知现象, 为翻译活动提供了可能。毫无疑问, 翻译作为人类认知方式之一, 自然就是一种隐喻。
二、隐喻的最佳工作机制
1.语言象似性概说
象似性作为隐喻产生的重要依据, 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理解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象似性就是事物之间相象的地方” (束定芳, 2000) 。象似性体现在物理方面, 如事物间在形状、大小、功能等方面的相似之处;或者体现在心理等方面的象似性。象似性具有程度之分。可以说, 象似程度越高, 对于隐喻的解读越容易, 反之越困难。传统隐喻观认为, 语言的理解是从原语到目的语的明示-推理过程, 其所依赖的是最佳关联;Lakoff和Johnson即认知语言学隐喻观认为隐喻的工作机制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其依据为二者之间的“象似性”。Sperber 和Wilson代表的传统隐喻观认为象似性是个模糊的概念, 应该从关联性的角度来审视隐喻的工作机制 (严世清, 2002) 。笔者尝试用基于隐喻象似性的最佳关联为语言理解提供有利的保障。在此, 根据隐喻的工作机制, 语际间的理解中的原语为源域, 目的语为目标域。语言理解活动即由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其依据为二者之间的“象似性”, 即关联性。
2.象似性与隐喻的理解
语言理解的原理与隐喻的原理是相同的, 两者都是在象似性基础上的思维转换活动。在语言理解活动中, 语际之间的象似程度越高, 译作与原作的关联程度就越大。这里所说的语际之间的象似程度指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隐喻思维的象似性, 也就是原作与译作在意义上的关联性。隐喻思维的象似性越高, 原作与译文之间的关联性越大。可以说, 译作本身就是隐喻思维的具体体现。因此, 在翻译活动中, 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最大关联, 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最佳关联。
那么, 我们又是如何从一些可能的最大关联中找到最佳关联呢?或者说, 如何确定已找到的关联就是最佳关联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多方因素:语境;通过对语境的理解;确立在语言理解活动中的态度。所有这些因素都足以影响源语者思想的表达, 即影响源语者与目的语者是否具有最佳关联。因为“语言理解不仅是一种隐喻, 而且是一种多范式的隐喻” (张阿力, 2005) , 也就是说译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源语的创作背景、目的语的理解等方面。正因为如此, 语言理解活动才如Richards 所言“宇宙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现象”。例如, 《东方财经》电视频道有一档栏目的英文名称为‘Insider Insight’。笔者刚看到该英文标题就立刻对其相应的中文标题产生了好奇:这么一个浓缩了隐喻思想的标题该怎么翻译成中文呢?这两个英文词汇所包含的隐喻意义均比较宽泛, 具有“多范式”的解释。根据新英汉词典的解释, Insider可以表示“内部的人”、“了解内情的人”、“业内人士”等意义;Insight可以表示“洞察”、“见识”、“顿悟”等意义。然而, 无论怎样组合这些词语 (如“业内分析”、“内部观察”等) , 似乎都不能产生另人满意的翻译效果。原来, 其中文标题为:第一声音。当然, 也许该栏目先有中文标题, 后有英文翻译。但无论哪一种情况, 此翻译活动体现了建立在心理象似性基础上的隐喻思维。可见, 翻译的水准也正体现了译者对源域和目标域之间象似性的把握及捕捉最佳关联的能力, 很多语际之间‘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现象也正体现了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缺乏最佳关联的表达方式。这或许是因为人类文化的多元性, 或许是因为人类隐喻思维尚没有发展到具有足够的象似性的缘故, 所谓‘不可译’也正因为如此, 当然, 这并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三、结语
传统隐喻以最佳关联为核心思想, 对语言理解的研究有强大的指导的作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虽然与传统的隐喻观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但其作为认知语用学的前沿发展阶段, 注定要与人类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最佳关联思想与现代隐喻研究思想有相通之处, 具体表现为最佳关联与象似性之间的关系。建立在象似性基础上的隐喻工作机制必将为语际语言理解活动中寻找最佳关联提供有力的认知保障。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 其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 因此, 隐喻也是一种语用现象。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 用语法化来分析语法化与隐喻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隐喻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象似性,隐喻,认知语言学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2]NIDA, EUGENE&CHARLES R.TABER.1969.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E.J.Brill.
[3]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严世清.论关联理论的隐喻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2) :7-11.
[6]张阿力.语言的隐喻性与翻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98-100.
浅谈象似性原则 篇2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象似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认知语言学认为,象似性是语言的属性之一。体现在一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典型的语言结构形式之中。关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原则,已经有多位学者对其做过解释、分析。戴浩一(1989)认为,“表层句法结构直接表示语义结构,而语义结构又等于观念结构”。
沈家煊(1993)说得更为明白:“我们要谈的象似性主要是指语言的结构,特别是句法结构甚至句法规则是非任意的,是有理可据的,也就是说,句法結构跟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因此,通俗点讲,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体现概念结构。”
简言之,语言象似性不在于语言形式直接反映外部客观世界,而在于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式。那么这个原则到底是怎样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应用中的呢?
1. 距离象似
沈家煊(1993)对距离象似性做了如下的解释,即“认知或概念上接近实体,其语言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也相接近,就是说,概念之间的距离跟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相对应。”他认为,随着句子的推进,线性顺序靠后的成分提供更多的新信息。Givon提出的“临近原则”与距离象似性相当,其涵义是指概念间的距离对应于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如果实体在概念、功能以及认知方面靠得越近,其语言成分就靠得越近。功能主义的语言观也认为,完全起着交际作用、不影响句子命题内容的成分,倾向于处在句子的外边;事件结构内部的语义调整,该语法成分附着在句法角色上;仅仅实现词汇性意义的成分,黏着在词上。①
例如人们广泛接受并被心理实验证实的一个事实是:人们在交际时,关系越亲密,它们之间的距离越小;相反,关系越近,其间的身体距离就越大。而这个现象反映在语言中,就是:关系越亲密,人们之间的话语长度越小;而社会关系越远,其间的话语长度就越大。试比较:
⑴爸,开门!
*老师,开门!
⑵老师,麻烦请开一下门!
*爸,麻烦请开一下门!
2. 顺序象似
根据顺序象似性原则,由于句首是整句话中最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位置,所以位于句首的成分(即图形)相对来说更容易被感知、注意、识别、记忆和理解②。顺序象似性的社会文化因素是很明显的③。在汉语文化圈里,从古到今的社会关系都体现了先上后下、先尊后卑的次序,例如汉语里我们一般都说:“上下、大小、前后、长幼、左右”。又如旧社会中遗留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也极大地影响了在现代汉语语,例如“兄妹、父母、爸妈,男女老少,男女有别、男女平等”等。而这种文化观念,也很多地反应在语言表达中,例如“高低起伏”、“大惊小怪”、“老少皆知”、“左右为难”、“胜败乃兵家常事”等。我们具体分析以下两例。
例1.胜负
都想吃掉对方,争权夺霸,因而发生了多次战争,双方互有胜负
两军在长平相持3年,不分胜负。
让学生用球向篮子里投,以投进多少决定胜负。
最近的4次教龄,均是通过加时赛在分出胜负。
例2.生死
无产阶级主张把个人的生死与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建设事业需要相统一。
在此民族生死存亡关头,铁托领导的南共大义凛然,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生”在“死”之前,“胜”在“负”之前,反应了在人的概念结构里,对这两个概念的认同顺序。人自然都是渴望“生”、“胜”,而尽量避免“死”、“负”。
3. 数量象似
这一原则是指,语言符号的数量与所表达的信息量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即如果一个表达式的修饰成分多,那它传达的信息量就大;相反,如果一个表达式的信息量小,那它的形式也就相对简单。
例如汉语中,客气语气的表达式,总是要比一般语气的表达式更长、更复杂。同样表达一个基本意思“让一下”,下面几个句子词语越多、结构越复杂,那语气就越客气。试比较:
让一下。
请让一下。
麻烦请让一下。
能麻烦您让一下吗?
不好意思,能麻烦您让一下吗?
4. 其他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象似性分类。如标记象似(王寅2001:标记性从无到有的顺序象似于额外意义,无标记性象似于可预测的信息。”)、话题象似性(王寅1998:句子的话题象似于思维上的起点。)、句式象似性、对象象似性(概念结构的对称性与语言表达形式上对称性的对应关系)、突显象似性(信息的强调方式与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的对应)等等。
依照这一原则和理论解释,这种语言现象不应该出现反例。但是,与任何一个语言现象一样,这种反例大量的存在在现实的语言世界中。例如:
例1.输赢
表面上看,“输赢”似乎不符合顺序象似性原则。但我们来看,第一组用于说话人不能确定“输”或者“赢”,并偏向于承认“输”的弱势语境,同时说话人也在为“输”寻找某种支持、原因。第二组的语境中,“输”已经是结果或预想中的结果,但是“赢”虽然在“输”的后面,却其实更靠近主语。所以,说话人想要传达的意思是:“‘输’不比‘赢’羞耻,反而更光荣、荣耀”。
上面的这个例子看似都违背了象似性原则。但是经过分析,我们可得知违背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们其实都符合我们的思维认知,并反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
关于这一点,我们认为这由于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人类天生惰性的经济学原则存在与语言的各个层面,象似性与经济性是相互冲突的,二者的要求刚好相反。象似性需要表达复杂性,而经济性要求简洁、方便。有时经济性原则对象似性原则有“腐蚀”作用,有时象似性原则则会破坏经济性原则的“精炼”。这些反例恰恰就是经济性原则对象似性原则的“腐蚀”。
参考文献
[1] 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6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4] 姚振武,“认知语言学”思考,语文研究,2002年第2期
[5] 张喆,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定义及特征,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
[6] 王寅,标记象似性,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注解
① 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6
②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隐喻象似性与英语多义词教学 篇3
关键词:隐喻,象似性,英语多义词,教学
受到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词汇含义的赋予,包括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也被认为是无根据的和缺乏系统性和同一性的。对于多义词的教学,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罗列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以不同的例句加以不同的语境进行讲解。而学生的学习策略大多也是死记硬背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在不同的语境中揣测其相应的义项。这种机械式记忆不仅耗时,且在语境中揣测词义也只能是作为义项记忆的补充,对词汇的本身以及其各个义项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长期记忆并没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词义项的发展和衍生与人的隐喻认知思维有关,义项在衍生过程中呈现出象似性特征。笔者认为,用隐喻象似性来解释多义词的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为英语词汇教学中多义词的教学提供新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隐喻与隐喻相象似性
1.隐喻。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从那时候开始隐喻作为修辞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被认为是一种修辞现象,它关注词句本身意义和语言使用中说话者的话语意义。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从人类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现象。
王寅指出,“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合作用到另一个概念域,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从而可获得隐喻义”。Lakoff & Johnson基于英语中大龄的隐喻现象的统计和分析,得出语言的本质是隐喻,而隐喻的意义又远远大于语言现象的结论。他们发现人类的思维构建于隐喻之上,我们的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的本质就是隐喻性的,隐喻使得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的、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也就是说隐喻其实可以看做是人类认识和表述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的语言是对客观世界的隐喻投射。
2.隐喻象似性。“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自希腊时间就存在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语言与现实、形式与意义之间是否存在理据性从古希腊时代起就一直存在两种观点的争议,柏拉图支持唯实论,柏拉图认为语言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是唯名论的代表人物,唯名论认为语言形式与客观外界的关系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
唯名论与唯实论的相持阶段从古希腊时代持续到了19世纪末,到了20世纪上半叶,随着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与盛行,语言学中的唯名论,即语言的任意说逐渐占了上风;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学中的唯实论,即语言的象似说得到承认,并且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与其所指意义之间,象似性与任意性并存。人类的认知模式是一个隐喻概念系统,与人们生活的体验有关,因此,语言表达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有着隐喻概念的对应关系,体现出象似性特征。
二、隐喻象似性与多义词教学
语言学研究中对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分歧反映到教学中便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前者主要关注语言形式,对语言的解释容易忽略语言形式与客观所指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的解释不能深刻总结语言规律,而且使得学生也难免在困惑中过度依赖机械记忆。
多义词是一个词的两个或者多个义项表征的象似性现象,隐喻作为人类认识和表述世界的方式,隐喻语言中的多义词义项是隐喻认知的载体亦是产物,并具有象似性特征。Saeed认为,多义词的词义的延伸通常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完成,所以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任意的,而且具有理据性和系统性特征。
因此,基于隐喻象似性理论的教学法尝试描述用隐喻思维来解释词义的发展和衍生以及多义词词项间的象似性关系,即我们的词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从词汇的核心义项开始,到由其衍生的概念化的义项,善于总结义项间的象似性关系,即用一个熟悉的概念域的已知信息投射映合到另外一个新的概念域,从而为提高学生掌握词义隐喻机制提供基本思路,提高英语词汇的教学水平。
1.多义词中的义项与核心义项。Austin指出,多义词的多个义项是一个范畴,其中一个是核心义项,且义项与义项之间具有象似性关系。Dirven和Verspoor认为确定多义词的核心义项通常有三种方法:(1)经验法,即当提及某一个词时,首先想到的那个义项;(2)统计法:使用频率最高的义项;(3)拓展法:作为拓展其它义项的基础的义项。
2.隐喻象似性理论指导下的多义词教学。隐喻象似性理论认为多义词的语义范畴中,核心义项只有一个,其余义项从核心义项中衍生,而衍生义项还可以进一步衍生出其它义项。Taylor基于多义词的核心义项的象似性分析了“climb”的义项间的相互关系:(1) The boy climbed the tree.(2) The locomotive climbed the mountain.(3) The plane climbed to 3,000 feet.(4) The temperature climbed into the 90s.(5) Prices are climbing day by day.(6) The boy climbed down the tree and over the wall.(7) We climbed along the cliff edge.
Taylor指出(1)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义项,为人“从低往高、使用四肢和向上攀爬”之意。我们从余下的(2)、(3)、(4)、(5)、(6)和(7)的含义中也不难看出,余下的各个义项都与1)有相似之处。例如2)中火车“向上”,(3)中有飞机“向上”飞、(4)有温度刻度“往上”增长以及(5)有价格“向上”涨之意,这四个义项表示计量数据“往上”增长,没有涉及到“人”的概念,此处可以理解成为核心义项通过隐喻衍生; 虽然(6)和(7)中的climb没有“往上”的意思,但它们都与1)有“使用四肢”的象似性。
隐喻象似性解释了词义衍生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深刻反思客观外界、人的认知体验以及语言表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注意培养学生的在多义词学习中隐喻思维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隐喻衍生义项习得能力和语言运用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现代汉语顺序象似性研究综述 篇4
关键词:现代汉语 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
任意性作为语言的基本特征一直是语言学界公认的真理。索绪尔(1916)、萨皮尔(1921)都分别指出语言的任意性是一条基本规律。1965年Jakobson对语言的任意性第一次提出了实质性的挑战。Peirce把记号分成图像、标记和符号,并进一步将图像分成三种下位图像:印象、拟象和暗喻。这种符号区分法构成了语言象似性研究的符号学基础。语言象似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映像象似和拟象象似。顺序象似原则是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出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从属于句法象似性的研究层面,主要体现在拟象象似上。
一、现代汉语象似性研究概况
汉语语言学界较早对汉语象似性进行研究的是戴浩一(1988),他认为汉语是象似性极高的语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象似性进行评介和研究的主要有沈家煊(1993)、杜文礼(1996)和严辰松(1997)等。他们对象似性的含义、分类和发展进行了评介,并认为它可以表现在词汇、句法、语言变化、语篇、修辞等各个方面。
王寅(1999)、王德春(2001)等学者对“象似性”的含义进行了深入探讨。王寅认为象似性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前者相当于Peirce所说的映象符,即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后者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理据性”,即语言符号相对于人们的体验方式、经验结构、概念框架、语义系统来说是有理可据的,是有其动因的,不是任意的。王德春也认为词语的理据性是极为重要的语言现象。目前,学者达成的共识是:强调象似性不是指语言形式直接像镜子一样反映客观外界的事物,而是强调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更倾向于将象似性看作一种理据,解释语言的认知动因。
关于象似性的类型,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划分。学者研究较多的有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重叠象似性和对称象似性等五种。张敏(1998)还研究了复杂象似性、独立象似性和范畴化象似性,王寅(2003)提出了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句式象似性、篇章象似性和滤减象似性。以上分类比较细致,但象似性的研究范围还有待确定,否则,一味强拉硬扯,势必减弱认知解释力,会造成很大的片面性。
二、现代汉语顺序象似性研究
戴浩一先生(1988)将时间顺序原则表述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他认为时间顺序原则在语法中具有独立的依据和很高的解释价值,等同于一条总的句法限制。如:
(1)我吃过饭,你再打电话给我。
(2)我们工作一结束,他就来了。
(3)你给他钱,他才给你书。
在上述三个句子中,每一句都是由时间连接词(再、就、才)连接起来的,而第一个小句中,时间发生的时间总是在第二个小句之前,这遵循了时间顺序原则。
时间顺序原则也可以用来说明汉语中处所状语的排列现象。如“他昨天到美国来。”“他昨天来到美国。”在第一句中“到”因为表示计划中的目的地,所以出现在动词之前,而第二句中“到”指到达的场所。从时间顺序来看,在抵达目的地之前应先向目的地移动,从而明确两句话不同的意义。其它的对于比较结构、动词之间的介词短语的语序、表示情况和工具的副词等附加语在句中的排序现象都可以做出解释。
戴浩一还提出了时间范围原则。他将此原则定义为:如果句法单位X表示的概念状态在句法单位Y表示的概念状态的时间范围之中,那么语序是YX。这一原则要求时距成分由大到小排列。例如:
(4)他昨天走了/昨天他走了。
(5)你不在的时候他走了。
这两个句子,不可以说成“他走了昨天”或者“他走了你不在的时候”。这是因为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时距处在时间副词制定的视距之内,所以,动词包含在时间副词的视距之中,动词位于时间副词之后。
戴浩一提出的这个原则解释了汉语表示处所和空间关系的句子基本的观念原则,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汉语仍有一些句子不能用它来解释,如“勇士们向山顶冲去”“他出生在解放前”等。
后来沈家煊(1993)在讨论句法的象似性一文中也提到汉语句法参照概念领域的原则多于参照句法和形态范畴上起作用的原则,而与英文相比,汉语是采用直接映照的办法。谢信一(1994)深化了戴浩一时间顺序原则的思想,并把时间分为真实的、推断的和想象的三类,认为它们都是汉语为构建其世界中的现实而创造的,如“摔破、吃饱”表示的是推断时间,“他走进来了”反映的是想象时间。
刘宁生(1995)运用方位参照顺序解释了偏正结构的语序特征,即“修饰语”位于“中心语”的词序取决于汉语中“参照物”先于“目的物”的方位参照。可见,汉语中存在着一个“参照物先与目的物”的语序原则,决定了修饰语位于中心语之前的语序一致性。这有助于说明汉语兼有VO和OV两类语言的语序特征而同时又有自身严整一致的语序。秦洪武(2001)认为,顺序象似性主要体现在感知方式、行为的顺承性、动作性质和环境与动作的亲疏关系以及社会意向等方面。聂新艳(2003)在此基础上从英汉语言出发,分析了顺序象似原则的两大方面,即基本语序顺序象似原则和线性顺序语义原则,以并连句式为例初步探讨了顺序象似性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文体效果。刘世英,曹华(2005)分别就时间、空间顺序和复句中分句顺序三方面对顺序象似性进行了阐述。
三、结语
关于顺序象似性的研究论证了汉语语序与现实发生顺序之间的象似性。象似性从认知角度探讨语言结构及其发展演变的机制和动因,将会开拓汉语研究的新视野,给汉语研究带来新的活力。但汉语顺序象似性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象似性的认知原因没有深入的探索,造成了理解与使用上的混乱,以致汉语研究的认知依据不够严密;二是研究还比较零散,多集中于对语序、词类等的解释上,没能对汉语结构、规则等做出系统的分析和解释;三是研究范式不够规范,容易主观臆断;四是有些语序受汉语规则制约不具象似性,呈现出复杂性,象似性与句法规则到底如何起作用,仍需进一步探讨。我们认为,今后的研究应加强象似性理论和方法的探讨,使语法分析更具科学性和解释性;同时要注重汉语实际,力求对汉语的象似性做出全面的考察。
参考文献:
[1]Jacobson,R.Quest for the Essence of Language[M].Diogenes,1965.
[2]Peirce,Charles.The Collected Papers (Vol.I):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M].Cambridge,MA: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31.
[3]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1).
[4]杜文礼.语言的象似性探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1).
[5]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1995,(2).
[6]刘世英,曹华.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5).
[7]聂新艳.认知语言学中的顺序象似原则及其文体效果[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8]秦洪武.语言结构的顺序象似性[J].外语研究,2001,(1).
[9]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10]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12]王寅.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
[13]谢信一.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A].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4]严辰松.语言临摹性概说[J].国外语言学,1997,(3).
[15]周红.汉语象似性研究述评[J].滨州学院学报,2005,(4).
[1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7]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浅析语言符号象似性 篇5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所谓任意性,就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声音和语义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内在的或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任意性一直被认为是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但是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有理据的、能够论证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象似性。王寅教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象似性的文章,把象似性定义为一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并从语音、语形和结构三个方面对语言中所存在的各种象似性现象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他认为语音方面的象似性即发音与其所指之间存在很多自然的相似的关系。分析语言符号在语音、形态、语义、词序不同层面的象似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汇。
2. 语音方面象似性
语音象似性是指词汇的发音与其所指之间有着象似现象,如拟声词等。很多语言中的拟声词都是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即所发出的声音与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直接的映射关系。例如英语词汇,bleat(羊叫声叫),grunt(猪嗡嗡叫),bang(砰、爆炸声),某些英语词的字母组合发音和意义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联系,例如gr-开头的词常表示沉闷而令人不快的声音,像groan(呻吟),grudge(怨恨),grumble(抱怨);sn-开头的词常用来表示呼吸声、轻蔑,像snore, snort, sneer。日语词汇,ワンワン(狗汪汪声),かあかあ(乌鸦哇哇声),ざあざあ(雨哗啦声)。汉语词里,“北风呼呼地吹”、“雨哗啦地下”、“河水汩汩地流入田里”。这些模仿自然界的拟声词比较有力地说明语言符号的声音与意义并不是任意的,是有着自然的联系,即语音象似性。
3. 形态方面象似性
形态象性是指词的意义与书写形式之间存在象似性现象。英文字母w摹临水状,如单词water(水),wave(波浪),但英语词汇形态象似性更多指结构象似,特别是派生词和复合词意义与其各组成部分含义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例如editor→editor, teach→teacher, sing→singer, work→worker等派生词都是其动词原形加上-er后缀构成的,表示做此动作的人。知道动词原形及-er后缀的意思,由此派生词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如moonlight=moon+light (moon月亮+light光线),raindrop=rain+drop (rain雨水+drop水滴),homesick=home+sick等英语复合词都可以通过分析其组成部分的意义得出整个词的意义。形态理据是语言词汇的一个重要特征,汉语词汇是象形文字,更能很好地体现形态象似性象形字,例如汉字“伞”,其形状酷似一把撑开的雨伞,其形状和内容之间是具有某种内在联系。
4. 语义方面象似性
词义变化对语言词汇扩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词义处于不断变化中,但新的词义与其本义之间总会有某种联系,一般通过心理联想,比如隐喻、转喻、类比等,即新词义的产生存在有着某种理据,不是任意想象的,这就是词汇语义象似性。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中绝大部分词是多义的,其非中心意义主要是通过隐喻或换喻延伸而来。当一新事物产生并需要给予命名、解释时,人们一般不创新词语,而是利用原有词汇资源通过隐喻化给某个词附加新的意义。这一过程往往造成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可能有原始意义和派生意义、中心意义和次要意义、指称意义和推理意义。在很多情况下,原有意义会消失,隐喻意义变成了中心意义,却又获得新的隐喻意义。英语词汇glass既作玻璃解释,也可以指玻璃杯,因为玻璃杯由玻璃制作的;crane原义指鹤,引申义指起重机,因为两者在形状方面很相似;green horn原义指犄角未长硬的小牛,经过隐喻表示没有经验的人、容易上当的人,而其现在网络释义表示新移民,和牛羊的角无关。在汉语词汇中,有不少的象形文字,看其形,便知其意。例如汉字,“劣”字上面一个少字,下面一个力气的“力”字,表示平时做事少努力,结果就差人一等;“赶”字可以看出一个人不停地走、不停地干,肯定能超过别人;“值”字可以看出为人要站得直,身价才会高。
5. 词序方面象似性
词序不是无规律杂乱无序的,而是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词的线性排列次序反映出人类思维与认知的轨迹。具体来说,就是词序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文化习俗传统等认知因素相一致。在语言表达顺序与时间顺序一致。例如day and night, sooner or later, from dawn to dusk等。在语言表达顺序与空间顺序一致,主要由此及彼,由近及远。例如,here and there, this and that, now and then, soon or late等;汉语中的“早晚”、“这里那里”、“这些那些”等,都是由说话人的视点决定的,即前面的词在时空顺序上与说话人更接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的线性排列词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文化观念的影响,如men and women, boys and girls, husband and wife, father and son, 可以看出语言的性别差异在词序上的体现。汉语词汇“措”, “万紫千红”, 其对应的日语同义词汇是“施措”、“制限”、“過剩生產”、“千紫万红”, 可以看出尽管日语汉字起源于汉语, 但受文化习俗等因素影响, 词序不完全相同, 但词序仍然体现象似性。
6. 词汇象似性启示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一个重要理论,无论是学习汉语,还是外国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学习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词汇而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探讨各种语言词汇规律,提高学习效率。象似性广泛存在于词汇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词汇的这一特点,从语音、形态、语义去学习,将会极大地优化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旭.词序的拟象性探索[J].外语学刊, 2001.3:90-96.
[2]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张维友.英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王德春.论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兼评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国语, 2001, (1) :74-77.
英语词汇象似性教学 篇6
一、词汇的象似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现实世界经由人类认知加工而形成的结果。语言结构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和概念结构,也就是说,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语言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象似性。自1960年以后,国内外很多语言学家都对语言的象似性作出了肯定性的论述。海曼和吉冯得出了“结构相似,意义相近”的结论,他们认为句子的表层形式是语义的象似图式,语言结构常与人们思维的非语言图式相似,语言就像图式。沈家煊、赵艳芳、束定芳等多次论述过语言的象似性问题。笔者认为,语言的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中的重要观点之一,是依据“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出发点而得出的结论,是比较科学的理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均有其根源,语言的发展也不例外。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并非任意性的,词的表达形式与词义之间有某种内在联系,我们可以从词的表达形式出发推断出词的含义。这就是词汇的象似性。
探讨词汇的象似性有助于从认知角度揭示词汇的形与义之间的联系,将其应用于词汇教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摒弃死记硬背,通过理解记忆来减轻学习负担。因为,学习有理据的东西比学习任意性的东西容易,记忆和运用有理据的知识比记忆和运用任意性的知识容易。
二、象似性的表现
Householder (1946) 指出:英语中只有9%的词汇是完全任意的,绝大多数词汇是象似的。笔者认为词汇象似表现为音、形、义和词源四个方面。
(一)语音象似
词汇的语音象似包括语音直接象似和象征象似两个方面。
1. 语音直接象似:
即词汇的发音与所指有着某种直接的联系,发音即所指。如:拟声词。拟声词是通过直接模仿自然原声而来,拟声词和其意义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具有直接象似性。如:bears growl (熊嗥叫) ,beetles drone (甲虫嗡嗡叫) ,cats mew (猫喵喵叫) ,goats bleat (羊咩咩叫) 等。再如:拟声词rumble, crash, crackle, bang, gurgle, roar等其发音即所指。
2. 语音间接象似:
英语中有些词汇的某些字母组合在发音上与所指之间存在着近似的模仿或这些音素的联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特定含义的联想。如:以“gr-”开始的词多表示一种“沉闷而令人不快的声音”如:groan(呻吟),grumble(怨言),grudge(怨恨),grouse(抱怨),growl(咆哮)等;“sk-”常指与表面的接触,如skate (溜冰) ,skin (表面,皮肤) ,skid (滑滚) ,scrape (磨擦) ,scratch (抓,挠) ,scour (擦亮) 等。含/m/音多与女性、母性有关。如:mother, mummy, mum, maternal, matron, madam, mistress, miss, maid, mammal, mare等。
(二)词形象似
词形象似是指词汇的意义与书写形式之间存在一定理据。词形象似包括以下两方面。
1. 直接象似:
英语是表音文字,其形态与意义的联系不像汉语等表义文字来得清晰,但英语中还是有一些词其词形和词义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理据,如:用delta表示“△”(取D字母词形与“△”相同。字母D的写法,在罗马以前是“△”。现代形态“D”是由“△”演化而来。又如T-shirt (T恤衫) ,mountain (山,取M像山) ,wave (波纹,取W的起伏如波纹) ,oral (口) 等。
2. 结构象似:
英语的构词法有复合、派生、转化、缩略、混成、逆构等,其中占英语新词汇的40%与30%的派生词和复合词,其词义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含义之间存在明显的动因关系。如合成词moonwalk=moon+walk (月球行走) ,handwriting=hand+writing (手写) ,playback=play+back(回放)。派生词misconstruction=mis+con+struct+ion,因为mis=wrongly, con=together, struct=build,因此misconstruction词义为“曲解,误解”。同理destruct=de+struct破坏;reconstruct=re+con+struct重建。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合成词、派生词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理据性,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公式:
W(合成词)=W1(单词1)+W2(单词2)+W3(单词3)+...
W(派生词)=M1(词素1)+M2(词素2)+M3(词素3)+...
通过其他构词方式得来的新词,同样存在形态象似。如:motel———汽车旅馆 (motor+hotel混成而来) ,manipulate———操纵 (manipulation逆构而来) 。“How can we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中的bridge (v.)由bridge (n.)转类而来,其词义“渡过,架桥”源于原义“桥”。
(三)词义象似
词义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不管其怎样变化,词的最终含义与其本义之间总会有些联系,新的词义是在本义之上,或引申或比喻而来,即新的词义可以从本义上推导出来,这就是词义象似。词义象似是一种心理联想,包括隐喻、转喻、类比等,它们各自表示词的形式和其意义之间不同类型的联想关系。
如bottleneck本义是“瓶颈”,指一个实在的物体的一部分,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当中,它的含义发生引申或喻指。如:
1. bottleneck streets(隘路)
2.Production of material has bottlenecked. (原料的生产受到了阻碍。)
3.Their stupidity bottlenecked all freedom of expression. (他们的愚蠢阻碍了情感的自由表白。)
句1“bottleneck”取其引申义“隘路”,句2, 3中取其比喻义“阻碍”,但不论引申还是比喻,交通或生产受阻与实实在在的物体瓶颈所形成的阻碍是非常相似的。
又如:句子“The powers of the police need to be clearly de-fined.(必须对警方的权限作出明确的规定)”中,“power”的含义是“权限”,是由基本义“能力”引申而来。“head”在“the head of the country”中指“首脑,首长”,是由基本义“头”隐喻而来的。由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有时英语词汇的形和义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比喻或引申等联想过程实现的,这种联想看似间接,却具备高度的理据性。它直接反映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方法和过程,是一个带有根本规律性的过程,不是任意性的,而是必然的。
(四)词源象似
英语中有许多词汇的意义和形态都能从它们的源头找到理据,这种理据通常被称为词源象似,它可以用来解释词的来源及其形态和意义的演变。
如abacus源于希腊语abax,意为“计算板”;abet (v.教唆,怂恿,煽动)源于法语abeter(纵犬袭击);aborigine (n.土著居民,土生动物或植物)源于拉丁语ab origine———“from the beginning”(从一开始)。
三、英语词汇象似性教学
知识的掌握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者更容易“知其然”。将象似性原理引入英语词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很好地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鉴于英语词汇象似性体现于音、形、义和词源四个方面,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下手引导学生进行词汇学习。
(一)语音象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词汇。短元音发音短快,要表示急促或短暂或匆忙的动作,可用含短元音的词汇,如hustle and bustle(熙熙攘攘);长元音或双元音因为发音舒缓所以适合表示缓慢的动作,如calm down (冷静) 。
(二) 词形象似有助于从词形出发推导生词含义。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在阅读时遇见难词能通过拆分的方式猜测词义, 不仅可避免老查字典影响阅读, 还有利于学生利用学到的词根词缀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最大限量的词。比如:依据词形象似原理, 可推测“spaceship”含义为“宇宙飞船”;oppress=op- (against) +press (to press) 意为“压迫”。另外, 依据词形象似原理记忆单词, 单词是以词素或单词为单位存入大脑的, 不容易记错。
(三) 词义象似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一词多义、隐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借助词义象似原理, 教师可以通过追本溯源的方式讲解单词, 让学生了解词义的来龙去脉, 帮助学生建立起隐喻思维, 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 并自觉地产出高质量的二语语言, 例如:The cancer in her personality led to her divorce.因为“cancer”指“癌症”, 利用词义象似, 学生可以较轻松地得出“personality”中的“cancer”应该指个性中不可救药的毛病。又如:I was not one who let my heart rule my head.经由“heart”与“head”的功能, 借助词义象似, 可以联想到两者在句中分别代指“情感”与“理智”,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该句的含义是“我不会让情感来控制理智”。
(四) 词源象似有助于学生从历时的角度透彻弄懂词的来源及其形态和意义演变的过程。借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搭配、同义词记忆和语体色彩辨析, 这比仅从共时的层面强调词的形、音、义给学生带来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如传统的仅从共时层面的词汇教学可能无法解释句子“You might invite friends to residence every weekend.”中residence的误用, 利用词源象似却可以解释:因为源于古英语的home对语境要求宽松, 而来自拉丁语的residence多用于非常正式的场合和书面语。所以本句应该改为:“You might invite friends home every weekend.”
结论
英语词汇的音、形、义和词源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象似性”,词汇的象似性应该被视为语言的本质属性,将词汇的象似性原理应用于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词汇含义,把握词汇用法,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为词汇的深度习得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词汇学习始终是英语学习的难点, 但它恰巧又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本文从英语词汇音、形、义以及词源四个方面分析了其象似性, 认为可以从语音、词形、词义和词源的象似性角度加强英语词汇教学, 以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广告英语中的象似性现象 篇7
语言符号与其表达的具体含义之间有没有具体的联系, 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专家争论的焦点。Saussure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学说之后, 在其后的60年中在语言学领域占着主导地位。相似性最早是有美国皮尔斯提出的。他根据能指和所指之间三种不同的联系方法把符号分为三类:象征符 (symbol) 、象似符 (icon) 和指示符 (index) , 并且又将象似符细化分影像符 (image) 、拟象符 (diagram) 和喻象符 (metaphor) .[1]皮尔斯对象似的划分奠定了语言学中象似性的基础。从象似性的角度来看, 语言符号与其表达的概念上有着某种联系, 从句法结构上有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王寅还从原理上归纳出: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句式象似性、篇章象似性等。在国内, 许国璋最早将Iconicity译为“象似性”, 但是并没有下任何定义。在沈家煊先生、杜文礼、严辰松、王寅等著名语言学家都对其发表文章对其加以分析。王寅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中把语言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2]赵艳芳教授提到“象似性是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 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之中必然的联系, 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 是有理据的”[3]
2 象似性在广告中的应用
近年来, 国内外语言学家对于象似性在广告上的运用兴趣越来越高涨。广告因为其多种多样的形式,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advertise”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文的“adverfure”, 最初的含义是注意和诱导, 吸引人的意思。后来演化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通知别人某件事”。[4]广告是一个满足某种特别的需要, 通过一些媒体的形式, 向公众广泛宣传和传递信息的公共宣传工具。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广告包括非经济广告和经济广告。非经济广告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 又称效应广告, 如政府行政部门、社会事业单位乃至个人的各种公告、启事、声明等, 主要目的是推广;狭义广告仅指经济广告, 又称商业广告, 主要是指以盈利为其目标的广告。而这种广告通常是商品生产者, 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 或企业占领市场信息的重要手段, 销售的产品, 其主要目的是扩大经济利益。本文将重点讨论狭义意义上的广告。
既然广告是为了生产者吸引消费者, 以扩大产品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这使广告作为一种特别的存在方式, 要求广告在语言上要简洁、生动、有趣, 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民众的注意力, 以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在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大, 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广告就占据着很大的因素。这使得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广告方面绞尽脑汁, 希望能使其产品迅速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样也产生了许多让人感叹的广告作品。本文将从英语的象似性方面来讨论:
2.1 语音象似性 (sound iconicity)
语音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与其表达的意思有直接的某种联系。比如直接模仿现实世界的声音-拟声词 (echoic/imitative word) , murmur (嘴里含糊的声音) , giggle (咯咯的笑声) 等。许多广告在单词的选词上就会刻意的造成人家某种联想。比如下面这则润肤露的广告:
1) Softens and silkens skin and relieves tightness.
这则广告虽然很简洁, 但是在选词的方面可以看出广告商的创意所在。只有7个单词, 但是除了2个连词之外, 其它的词都带有-s。/s/在发音的时候自然让我们联想到silk, smooth等表示丝滑, 细腻的单词。无形之中就带给读者一种只要用了之中润肤露就给让你的皮肤光滑, 如丝一般。
2) Mmm!delicious!
这是一则蛋糕的广告。整个广告非常简洁。第一个是拟声词, 仿佛是人吃了一口蛋糕不由自主发出的感叹。后面接了一个“美味”, 让读者一眼望去就有口水直流, 不禁想赶快品尝一下。
2.2 词汇象似性
广告的特殊属性-简洁、生动, 在用词方面有特别的要求。怎么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是所有广告商不断努力的方向。有时广告商为了能产生特殊奇特的效果, 造出了多少心的词汇, 加强了广告的宣传效果。
3) The Orangnemostest Drink in the World.
这则广告是以橙汁的广告。Orangnemostest是一个新的合成词。很容易就发现mostest是有most+est构成的。Most本身就是最高级了, 为了进一步突出强调该橙汁的高质量, 特意又加一个最高级的形式est在most后面, 广告的效果一下就有意外的效果, 让人们有购买的欲望。
4) TWOGETHER
The Ultimate All Inclusive One Price Sunkissed Holiday.
这是一侧夫妻休假旅行的广告。标题twogether是two+together变行合成而来。用two代替了to, 这样单词在读音上还是“一起”, 但是强调2个人一起出门旅游的效果却加强了。而且广告中sunkissed这个合成词, 让人们不又自主的想到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 特别是在快节奏的都市上班族看了之后, 立刻就有出去旅游的欲望。
在词汇的选择要谨慎, 要了解消费者的年龄, 性别及其心理, 不然很多时候就会造成反效果。比如下面这则航空公司的广告标题:
5) Hey, you with the sweaty palms!
广告本身是想用语气词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但是越忽略了消费者的心理。航空公司本身就是服务业, 消费者都希望能在这里得到尊重。Hey是口语化的朋友之间的表达方式, 本来就可以拉近和大众之间的距离, 但是和后面的词语相配合就让大众感到不受尊重, 可以说这个广告的标题就是一大败笔。
2.3 数量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是指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越大, 含义越复杂, 那所要用的语言符号就越多。数量象似性原则的认知基础是:增加语符量, 就会增加“认知距离”, 在对较多语符进行信息处理时, 就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多复杂的认知过程, 心智加工复杂了, 语符就传递了较为复杂和较多的信息。[5]
广告要求在一定的篇幅, 一定的时间内给大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瞬间抓住大众的注意力。这样在广告中, 数量象似性一般体现在单词, 句子的反复。反复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 通过对于关键词、关键句式的反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下面是KIM旅游广告
6) Free Hotel!Free Meals!Free Transfer!For a free“stay-on-the-way”in Amsterdm.You can rely on KIM.
广告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连续用了4个free, 让消费者感到去该公司旅游就能享受到比其它公司要低廉许多的服务, 使得消费者怦然心动。
有时广告也会反其道而行, 用最少的数量表达出最核心的内容。从理论上说语言符号的复杂性体现所要表达的概念的复杂性, 那用少量的字是不是广告的效果也会简化呢?
有一则的香皂广告是:
7) Refresh
8) Coca-Cola…satisfies。
例7的广告一字而已, 但是效果不止如此。广告将香皂的功能和作用突出出来, 赫然于纸上。一个字的效果也让消费者感觉到我们的敢拼不是华而不实的, 是实实在在的。例8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 回顾其公司的广告, 很多都是只有几字而已。但是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9) Coca Cola belongs…
可口可乐公司采用了省略句型, 但第一时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省略的部分让读者联想到自己, 而且简单易懂, 更从另一个方面想说着表明产品是大家都能享用的。文字虽少, 但是回味无穷
2.4 对称象似性
对称象似性是只具有同等重要性或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对称关系。在广告中用的比较多的对称是排比, 对偶等。
排比 (parallelism) 是指在一个句群中同时把结构相同或象似, 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句子或词语, 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组成, 而且开头几个字相同。在广告中恰当地使用排比句可以增强语气的气势和表达效果。[6]
10) Your own car.
Your own phone.Your own place.
Your own place.Your dads insurance.
Your dad’s insurance.
这是一则保险的推销广告。在连续出三次“your own”之后, 突然变成“your dad’s insurance”, 让读者读了之后不禁为之一动。在排比中加强了句子的语气, 在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带进买保险的意愿中。
11) No poins.
No application fees
No appraisal fees.
No document preparation fees.
No tax escrows.
No PMI (private mortgage insurance) .
在这则房地产广告中, 用了6个排比句。广告中虽然没有说明我们此处的房产有多少优点, 但是抓住了消费者要求实惠的心理。这样的排比句让消费者感到自己在此处买房一定能实惠不少。
3 结束语
随着认知语言的发展, 人们对其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 其特定的目的要求广告简洁, 生动, 能瞬间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引发消费者的好奇心。随着象似性各个方面在广告中的灵活运用, 广告业也越来越有创意。通过各种各样的语音、词语和句式的巧妙的表达实现广告的目的, 从而在品牌如云的市场中树立和打造个性化的品牌形象。
摘要: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已经成为国内外讨论的焦点。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 其目的是要在瞬间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在创造广告的时候, 将语音, 词汇, 句法等象似性运用英语广告中, 使广告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象似性,广告英语
参考文献
[1]周妞.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7 (4) :425-428.
[2]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5) :4-7.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4]梁婷, 夏天.英语广告使用手册[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5]王寅.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戚云方.广告与广告阴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7]杨佳雯.标记相似性原则在广告文体中的体现[J].四川教学学院学报, 2009 (10) .
英语语法中的距离象似性 篇8
国内关于距离象似性的研究有很多, 但是将距离象似性与语法联系起来的研究并不多。本文拟用距离象似性来阐释英语语法中的一些现象, 从而帮助英语学习者把握语言规律, 减少信息加工处理的负担,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与英语语法的距离象似性
2.1 认知语言学与距离象似性
赵艳芳 (2001) 指出, 距离象似性又称接近象似性, 是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与人类认知系统中的概念距离密切相关, 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上的距离也更接近。
2.2 英语语法的距离象似性
语法是指词的构词、构形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 也就是词法结构、形态结构和句法结构规则。象似性可用于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 因此, 也可以用于语法规则。本文主要探讨距离象似性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启示。
3 英语语法中的距离象似性
3.1 词法结构
3.1.1. 否定词/词素的位置
第一句是说“我不认为他对”, 而第二句是说“我认为他不对。第一句和第二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但是由于“not”与“right”的距离不同, 否定的程度也就不同。这用距离象似性原则可以解释清楚。根据距离象似性原则, 句子成分间语义上越靠近, 形式上就越紧密。显然, 第二句直接否定he is right, 第一句间接否定he is right。第一句否定意味较第二句要弱一些。
又例:
第一句是说“他不高兴”, 第二句说“他生气、愤怒”, 造成这两句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否定词/词素与被其修辞的词之间的距离看出:在第二句的displeased中, dis-与pleased融为一个单词, 否定意义强, 而在第一句中, not pleased是两个单词, 距离相对远, 否定意义也就弱了。
3.1.2. 混成词与句词
由于两个单词经常一起使用, 而且说得也很快, 就可省去某些音节, 例如:
Chinese+English→Chinglish
smoke+fog→smog
motor+hotel→motel
两个单词融合成一个单词, 使两个概念更加紧密, 成了一个概念。
英语中还有一种构词法, 称作“句词”。所谓句词, 就是将一个短语或句子中各成分用连词符粘合起来变成一个词, 原来的句法单位从词组或句子降为“词”, 使得各成分所表示的概念距离紧密, 紧密得像一个词, 例如:
forget-me-not勿忘我草
merry-go-round旋转木马
stay-at-home不爱出门的人
good-for-nothing饭桶
在这些例子中, 连词符就起到了一个粘合单词的作用, 拉紧了词间的距离, 使几个单词成了一个单位, 表达一个概念。
3.1.3. 修饰语“的”
修饰语“的”在距离象似性中表现为领属距离。领属距离有可让与领属关系与不可让与领属关系。不可让与的领属关系指两个实体间的永久关系, 最明显的例子是:
身体部位中部分和整体间的关系, 如:“我的头/手”;
亲属关系, 如“我的父亲/母亲”;
某些抽象特征, 如“我的名字/精神”等。
可让与领属关系是指那种可以为暂时性的关系, 如个人的所有物, “我的行李/书”等。显然, 在概念上不可让与的领属关系比可让与的领属关系更紧密, 因为我的“手”不可让与给你, 但我的“书”可以让与给你。
3.2 形态结构
Bybee (1985a) 发现, 动词词干与曲折词缀之间的紧密关系倾向于反映曲折词缀所表达的概念距离。他认为, 动词派生词缀与动词词干间的概念距离的层次为:
配价<语态<体<时<语气<数<人称<性
其中, 越是左边的词缀, 在概念上就越靠近动词词干。Bybee所发现的规律也反映在英语动词短语中:
a.She was working at that time.
b.She worked a lot at that time.
c.She could swim when she was three.
d.She swim-could when she was three.
在例句a中, 体标记-ing靠动词词干work最近, 因为它是用作后缀, 而时标记是助动词, 故离动词较远。在例句b中, 由于没有体标记, 所以时标记可以附加在动词词干上, 这表明时标记与动词词干的联系还是很紧密的。但情态 (通常认为属语气范畴) 标记could并不能像时标记那样使用, 它不能紧贴在动词词干上, 所以例句d是错误的。对于认知语言学来讲, 体标记与动词词干之间的邻近反映了“持续”和“进行”这两个语法概念与动词行为范畴“work”之间的紧密联系:相比之下, 时标记的概念与范畴“work”间的关系似乎不太亲密, 但它们的关系比起情态概念与词汇概念“swim”之间的关系来说又要亲密些。
3.3 句法结构
3.3.1 句内结构:动宾距离
(1) 动宾的直接搭配与间接搭配之间的距离
在这两组对应表达中, 前者表示直接关系 (直接听到某人讲话, 对在场的人或物进行搜查) , 后者表示间接关系 (间接听到有人提到过某人/某事, 对不在场的人或物进行搜寻) 。动宾直接搭配与动作的直接关系相似;动宾的间接搭配 (中间有个介词) 与动作的间接关系相似。这表明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及物性可以直接作用于后面的宾语, 而不及物动词表示的动作的间接性须借助其他成分 (如介词) 才能作用于对象。
(2) 及物动词双宾语之间的距离
在第一句中, pour him两个单词紧靠, 说明在倒水时, 他人很可能是在场的, 而且还可能他拿着杯子主动接我倒的水。而在第二句中没有这个含义, 只是说我倒了一杯水, 为他倒的。
由于Harry更接近taught, 因此第一句更含有Harry已学会Greek的含义。正常情况下, 及物动词双宾语的位置是间接宾语位于直接宾语前面, 当直接宾语置于间接宾语前时, 及物动词与它直接作用的对象 (间接宾语) 的距离就拉开了, 语义距离也就有所不同。
3.3.2 句子结构: (非) 限定性定语从句
限定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在形式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逗号。没有逗号, 定语从句与先行词靠得近, 为限制性定语从句, 因为它们在意义关系上紧密。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先行词之间用逗号隔开, 距离相对来说远了一点, 是因为语义上两者不很紧密。
小小的一个逗号, 这两句话的意思竟有了天壤之别。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研究英语语法的词法结构、形态结构和句法结构在距离象似性中的体现, 阐明了距离象似性对英语语法学习的重大启示意义, 帮助了英语学习者应用语言象似性原则来理解语法知识、掌握英语语法规律。从而有利于英语学习者潜移默化地在英语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ybee, J.L.Morpholog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1985a.
[2]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寅.中国语言象似性研究论文精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4]王铭玉, 宋尧.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外教社, 2005.
英语教学中语序象似性问题研究 篇9
一、语言的象似性
象似性,是说语言的所指和能指之间,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有理据的。迄今为止,以前的语言理论关于符号的任意性问题都来自索绪尔对语言特征的论述。据他论述,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除个别拟声词外)。因为不同的语言给同一事物赋予不同的符号,因此任意性一直被视为不可论证性和非象似性的代名词。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认知语言学倾向于尽可能用普遍的认知机制来解释语言能力,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的内部构造。语言的使用者把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过程映射到语言形式上,体现为线性顺序,即语序。认知语言学所持的基本观点为语序象似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有关象似性的三原则获得新的阐释。顺序象似性被看作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概念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距离象似性被定义为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反映了所表达的概念的成分之间的距离。数量象似性被表述为概念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其语言表达就更长,更复杂。
认知语言学认为,象似性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或概念结构的相似。基于这样的认识,语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象似性的角度来阐释。语序的象似结构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结构,因此探讨语序的象似性可以揭示人类认知的奥秘。
二、词组层面的语序象似性
语言是思维与认知的结果。语言构成成分之间不是无序的、杂乱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词的线性排列次序也反映了人类思维与认知的轨迹。下面以象似性理论为基础,探讨包括并列式复合词在内的凝固词(freezes)在构成成分的前后排列次序所具有的规律性,认知基础。词序所具有的顺序象似性主要表现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思维视点和文化观念等几个方面。
1.时间顺序与词序
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皆有时间顺序性。英语凝固词的词序与时序相一致。描写自然现象的词语多采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例如:east and west,from dawn to dust,from birth to death,wear and tear等。另一方面,描写人类活动的词语往往遵循活动发生的先后次序。例如:forgive and forget,hit and run,safe and sound等。同样,感知方式也影响词语的内部构成成分的排列顺序。例如,人类最早感知和认识的颜色是“黑”和“白”,因此便有了“black and white”的排列顺序。认知视点也会影响感知的顺序性。例如对“白天”和“黑夜”这类循环概念而言,人类的认知顺序存在着基于心理显著(saliency)需要的灵活性,即可以互为起点,因而形成了相对的认知顺序。英语中“day and night,night and day”正是这个认知顺序的体现。
2.空间顺序与词序
人类对于空间事物及概念有多种感知顺序,这反映在语言表达的顺序上。首先,人类有自上而下的认知顺序,垂直性在物理和心理上都是最显著的空间维度。而这直接映照在词序上。例如:heaven and earth,hand and foot,ups and downs等;在横向维度上,人体现出前后的非对称性,在英语词组中有类似顺序:front and back,before and after等。在视觉感知上,人们存在着两种“里外”空间认知顺序:当人在物体外部,往往先看到外面,后看到里面,因此体现在词序上就有了:skin and bone,outside and in等。而当人在物体内部时,则遵循“由里到外”的视觉感知顺序,因而又有了:imports and exports,ins and outs等。
三、句法与篇章层面的语序象似性
句法与篇章层面的语序象似性主要体现在距离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这两个原则上,以下分别阐述。
1.句法与篇章中的距离象似性
距离象似性指“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对应于概念间的距离”,它用于解释属于同一概念范畴的事物倾向于以语言学的方式归在一起,不属于同一概念范畴的事物则按一定的距离置于特定的位置(江华珍,2008)。例如英语中的主题句与围绕主题句展开的论述或叙述都是与之相近的概念,因此在语言形式上也是就近放置的。例如:
Every time a Cooper person is in peril,and absolute silence is worth four dollars a minute,he is sure to step on a dry twig.There may be a hundred handier things to step on,but that wouldn't satisfy Cooper.Cooper requires him to turn out and find a dry trig;and if he can't do it,go and borrow one.In fact,the Leather stocking Series ought to have been called the Broken Twig Series.
该段落中,作者对库柏利用干树枝极尽讽刺挖苦:不管何时何地,库柏总离不了干树枝这一出场道具。末句作为对以上文字的总结,与能支撑该观点的各个小分论点紧密联系在一起。
2.句法与篇章中的顺序象似性
顺序原指在语言结构中对时序性事件和线性元素进行安排。时序性,指事件先后顺序或前因后果,线性元素安排指在句子中,各句子成分处于先后排列的线性序列中。如并列复合句的第一个分句往往表示先发生的事件,第二个分句往往表示后发生的事件。
He opened the bottle and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
She closed the window and they left.
英语中的顺序象似在篇章的衔接和连贯中同样具有普遍性。如小说传记中,其事实事件大都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描写,说明性的篇章也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
例如:
He arrived in Australia on 12 December,just 107 days out from England.He received a warm welcome from the Australians and from his family who had flown there to meet him.On shore,Chichester could not walk without help.Everybody said the same thing:he had done enough;he must not go any further.But he did not listen.
在上述段落中,整个过程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事件的进行与时间的延展是平行的。这与自然的认知程序一致。段落因此获得了相应的连贯性。可见,真实世界的顺序性是语序安排的基本条件。
除了事件发生的顺序,句法和篇章中的顺序有时靠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的知识和经历来维持。只有概念世界是一个语义整体时,据此形成的句法和篇章才是连贯的。而意义的形成是人的认知发展的结果。Croft认为象似性背后的直觉很简单,语言结构在一定方式上反映了经验结构或世界的结构,包括说话人强加给世界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句法和篇章中体现为与具体事态相联系的心理视点。
作为一种语言使用倾向,象似性原则在表述真实世界方面遵循的是自然的,与认知程序一致的原则。象似性原则对语序所包含的各个层面,包括词汇、句法、篇章都有很强的解释力。从象似性角度看语序的安排,能更好地使形式和内容相互引证和彰显,有助于形式附加义与示意效果的传递与强化。但我们也应看到象似性现象的广泛存在并不能全盘否定语言的任意性。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类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必会更加清楚。
参考文献
[1] 江华珍.语言象似性在句法中的认知初探.湘南学院学报,2008(6).
[2] 李瑾.象似性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绥化学院学报,2005(10).
[3] 卢卫中.词序的认知基础.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9).
语篇构建的顺序象似性解析 篇10
语言象似性的概念最初是在19世纪由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提出的。皮尔斯把符号分为三类:象征符、象似符和指示符。根据象似符的抽象程度及各种相似特征所占成分的多少,皮尔斯又把象似符分为三类:映象符、拟象符和隐喻符。拟象符是指代表复杂事务、概念或关系的符号,该符号的各个组成部分与所指对象各部分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如在序列、距离、数量等方面的对应关系。根据皮尔斯所划分的拟象符的定义得出,拟象象似性表示语言形式的结构与内容的结构或概念化的结构相一致,比较突出的有顺序象似性、位置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对称象似性等。顺序象似性是指句子结构的顺利映射现实事件实际发生的顺序,包括在时间、空间、认知顺序方面的象似性及无序象似性。本文拟通过对构建语篇的顺序象似性的四种具体表现形式的描述,探讨语篇构建的顺序象似性的客观存在与理论基础。
2. 象似性与语篇
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在许多方面有联系。之所以如此,可以从其所代表的内容找到相当多的理据。这种关系称之为语言的象似性,即语言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所经验的客观世界。Lakoff也认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揭示各种语言符号形式是如何遵循语义规则的,语言中普遍存在象似现象。根据Fauconnier和Turner的合成空间理论,语篇象似性其实是连结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遍而又突出的认知过程。与句子隐喻的跨域映射一样,语篇象似主要依赖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语篇象似性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语音象似、形状象似、数量象似、顺序象似、标记象似等。
3. 语篇顺序象似性的表现形式
3.1 时间顺序象似
由于语言结构具有线性排列的特点,使得语言对客观事物发生时间顺序的象似成为可能。不仅句法结构具有时间顺序的象似性,在语篇内句子间的排序也具有时间顺序象似性。例如:
(1) She is a mother now.Two adorable children claim all her devotion.She is living in the depths of the country, in the heart of domesticity.She is up at six.She combs.She cooks.She sews.She teaches the children.She harnesses the pony.She fetches the milk.And again she is perfectly happy. (V.Woolf, Portrait of an Actress)
这里描写女主人公六点钟起床后忙忙碌碌的一系列动作。作者按动作的先后顺序,采用S+V(+O)的句型,描绘女主人公紧张而忙碌的生活,起床—梳头—做饭—教孩子—给马装上挽具—取牛奶。
3.2 空间顺序象似
语篇空间排序也具有象似性。语篇中物体空间序列的排定同样受到人的认知模式的约束。van Dijk (1977:106)归纳了若干影响这种顺序的总体限制类型,即,general—particular;whole—part/component;set—subset—element;including—included;large—small;outside—inside;possessor—possessed等。例如:
(3) The hut is about sixty feet long and forty feet wide.It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the kitchen and the bedroom.In the kitchen, you’ll see the sink on one side with a few dishes and pots lying in it.On the other side, there is a small old table with three wooden chairs around it.A few pictures are hung on the walls.A light is hanging from the kitchen ceiling.In the bedroom section, there are two beds with a green cover on them.
这段文字就是根据认知规律对空间序列进行象似。整个语篇视点聚焦在hut,而hut又支配两个句群视点kitchen和bedroom,再按由一边到另一边,由下到上的方向有序地介绍其中的支点。这样,整个语篇视点层次分明,移动有序,因而十分连贯。
3.3 认知顺序象似
认知顺序是利用句子的先后顺序来模仿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过程。此种语言结构通过把想要表达的概念进行线性排列,按照作者头脑中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过程的思维轨迹来谋篇布局。例如:
(4)克服死亡恐惧的最佳途径———至少对我而言———是拓展兴趣范围,使之变得比较超个人,以至自我之墙逐渐消退。一个人的个体存在应像一条河流———源头细小,拘囿于狭窄的两岸之间,激情澎湃地冲过岩石,飞跃瀑布。渐渐地河流变得宽广,堤岸向两边退去,水流也越来越平静,最后波澜不惊地汇入大海,毫无痛苦地失去其个体存在。一个人若可以在老年如此看待生命,他就不会为死亡的恐惧所苦,因为他珍之重之的事物将继续存在。(布兰登·罗素,《如何变老》)
在此段中,作者把“个体的存在”比喻成一条河流,把“小我的意识”比喻成为“自我之墙”和“堤岸”,把“众生广大的生命”比喻成为“大海”。对河流从溪谷细流、到飞下悬崖、到汇入大海、到与海水浑然一体的整个过程,做顺序观照,逐步把概念往前推进,最后在意义上形成高潮,使读者领会只有把个体生命和众生广大的生命融为一体,才会永远拥有最美好的人生。用自然的认知域映射人生的抽象哲理,将顺序象似型语序与内在的心理认知自然地融合,构建连贯的语篇。
3.4 无序象似
篇章中语言的无序排列表明了现实生活的无序和混乱。例如:
(5) O What a noble mind is here o’verthrown!
The courtier’s, soldier’s, scholar’s, eye, tongue, sword.
(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
这里,奥菲利亚认为哈姆雷特已经疯了,她感到非常痛苦。“大臣、士兵、学者、眼睛、舌头、剑”,这里这种无序的语言排列映射了故事中整个社会的混乱。
(6) Me up at does
out of the floor
quietly Stare
a poisoned mouse
still who alive
is asking what
have I done that
You wouldn’t have
(e.e.Cummings, Me up at Does)
这首诗中有两个参与者,一是叙述者,一是老鼠。显然,本诗前五行的语序排列是混乱的,而后三行的语序排列很合理。前五行所表现出的叙述者的心理混乱状态与老鼠的冷静形成了对比。该诗看似杂乱无章,排序混乱,不知所云,却遵循严格的韵律节奏,极好地表现自己的主题,给读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4. 结语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语篇象似性源于人类认知模式的顺序性,语言处理的“联系原则”及认知的“映射”规律。一般来说,人们在交际中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这就是人类认知模式的顺序性。人类认知模式的这种顺序性决定了语篇结构的某些普遍性特征。
综上所述,本文描述了构建语篇的顺序象似性的四种具体表现形式:时间顺序象似、空间顺序象似、认知顺序象似及无序象似,探讨了语篇构建的顺序象似性的客观存在与理论基础。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摘要:象似性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象似性不仅存在于语音、词汇和句子层面, 还存在于语篇层面。而语篇层面的象似性主要表现在语音、形状、数量、序列、标记等方面。本文应用象似性理论来重点分析语篇层面的顺序象似及其表现形式。
关键词:语篇构建,顺序象似性,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项成东, 韩炜.语篇象似性及其认知基础[J].外语研究, 2003, (1) .
[2]卢卫中.诗歌象似修辞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 2003, (1) .
[3]任大玲.试论文学作品中的语篇象似性及其文体功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 (5) .
[4]文旭.认知语言学中的顺序拟象原则[J].福建外语, 2001, (2) .
[5]颜小娜.语篇象似性及其认知理据初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9) .
[6]辛献云.篇章象似性与英诗汉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7) .
[7]朱春盈.从认知视角看象似性及概念隐喻与语篇构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