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模型

2024-11-26

隐喻模型(共4篇)

隐喻模型 篇1

1 问题的提出

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 是对隐喻认识从语言层到概念层的跨越, 但概念隐喻理论有将隐喻孤立化和泛化的倾向, 这不利于揭示隐喻的本质。[1]区分了隐喻研究的三个层次, 超个体层次 (supraindividual) 、个体层次 (individual) 和潜在的个体层次 (subindividual) 。其中个体层次的隐喻研究更加关注语言使用者个体知识差异和交际过程中的言语创造。Croft、Cruse、和徐章宏等学者明确地提出了要真正认识隐喻的本质就必须将视角投向新颖的隐喻。

Richards和Black的“互动理论”, Lakoff和Johnson等人的“映射理论”、Fauconnier的“合成理论”等都旨在解释隐喻意义产生的过程, 即隐喻的理解机制。[2]可隐喻的产生机制是什么?关于隐喻的产生原因作了梳理, 从语言方面, 隐喻产生是修辞需要, 语言经济原则的体现。从认知方面, 是人们通过思考发现各种事体间相似性, 或通过想象在其间建立联系。其外还有各种社会文化原因, 如为了礼貌需要故借助隐喻性委婉语。这从功能角度抓住了隐喻产生的不同原因。从思维角度来说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实验表明, 新颖隐喻创作体现的是创造性的思维本质, 它应该遵循一般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原则, 由此我们提出4P模型假设。

2 新颖隐喻的概念界定

Lakoff (1980) 认为新颖隐喻是对规约隐喻的扩展, 它处于规约隐喻系统之外, 这类隐喻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Love的规约隐喻是LOVE IS A JOURNEY, 如果我们说LOVE IS A COLLABORATIVE WORK OF ART, 这就是一个新颖隐喻。Lakoff认为新颖隐喻和规约隐喻一样用相同的方式使我们的经验产生意义, 它同样拥有很多蕴含, 这蕴含包括了其他隐喻或字面陈述。[3]

我们认为新颖隐喻是认知主体在一定语境下有意打破范畴界限, 创作出新颖、适合、连贯和具情感审美意义的, 能够给人们提供看待事物新视角的隐喻。[4]新颖隐喻可以发生在语音层级、句子层级上, 语篇层级上、话语里、甚至在文体里。[5]

3 新颖隐喻的语言艺术创造本质

有学者认为, 隐喻性语言的使用并不意味着说话人在进行隐喻性的思维。例如, 当人们说“Ou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时, 他们只是在使用一传承下来的惯用语, 别人这样用, 我也跟着用。只有当新颖隐喻创作时或有意识使用时, 认知主体才在进行隐喻思维。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脑右半球在新颖隐喻加工等语言创造中起重要作用。新颖隐喻涉及双重意 (影) 象、想象和灵感成分。Glicksohn[) 等人使用符号匹配量表 (Symbolic Equivalence Test) 和交替用途量表 (Alternate Uses Test) 结果发现二者存在正相关。[6]Fine和Lockwood的研究也发现, 有较高创造力的学生能够使用和产出较多数量的新隐喻, [7]同时, 具有灵活认知风格的学习者所使用隐喻的效果更好, 恰当性更高, 反之亦然。[8]隐喻思维中的想象、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灵感、类比、灵感 (顿悟) 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参与要素。

至今仍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创造性思维模型当属Wallas“四阶段模型”。他认为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要包括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各有不同的操作内容及目标。新颖隐喻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艺术再创或创造活动。故应基本遵循一般创造性活动的基本过程。

4 4P模型假设

束定芳 (2000) 区分了隐喻产生的两种类型, 一种是被迫 (forced) 的原因, 一种是可选择的原因或者说是说话者有意识地创作隐喻, 该文研究的是后者。新颖隐喻创作的4P模型见图1。

新颖隐创作由四阶段构成, 即准备、创作、检验和呈现。图中箭头呈双向模型, 说明准备、创作和检验之间并非直线加工过程, 而可能出现循环往复。相对于呈现阶段, 它们之间并非独立, 而是相互影响和检验的。这里以LOVE新颖隐喻LOVE IS A COLLABORATIVE WORK OF ART为例。

4.1 准备阶段

一般科学实验证明, 人的头脑在认识事物之前, 并不是空无一物的“白板”[14], 这一阶段认知主体从五个方面对本体和喻体两个概念做准备。语言知识 (语音、语义、语法) 和语用知识。按知识的获得途径可将知识途径可分为日常知识 (daily knowledge) 和学科知识 (subject knowledge) , 认知语言学统称为百科知识。关于“爱情”, 我们的日常知识有爱情是男人和女人间的特殊情感, 会产生矛盾, 需要彼此体谅磨合, 双方坦诚相待。[9]关于爱情的学科知识比如来自哲学家的看法爱情是柏拉图的幻想, 来自文学作品的塑造, 爱情是“山无棱天地合, 才敢与君绝”的忠贞, 从心理学角度有冲动型、依赖型、浪漫型和奉献型等。思维策略包括, 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类比迁移、边缘思维等。新颖隐喻通常包含个人的情感和一定文化下的审美和价值判断。同样是关于艺术品, 如果创作主体是个艺术家, 那么在他眼里的艺术品是极致的审美判断, 如果创作主体是个普通人, 在他眼里艺术品可能就是摆在家里的壁画或青花瓷。

这一阶段创作主体对两个概念的准备不是同时的, 是分布在创作主体各种认知活动之中, 而且构成不同的认知模型。相对于新颖隐喻的最后生成, 这一阶段总体是在无意识中进行, 也可以称为“酝酿”阶段。

4.2 创作和检验阶段

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表明, 人们可以在潜意识水平上处理并理解所见到的现象, 潜意识能阻碍来自客观的大多数刺激, 而让少数几种选择的刺激信息侵入潜意识思维过程 (张庆林, 2007) 。在显意识过程中不能组合加工的信息, 能在潜意识思维过程加工形成结合块。当认知主体储备了相关爱情的知识, 他头脑里其实已潜在的有一个或多个关于爱情的喻体。而借用这些喻体描述爱情的意识并不明显。决定主体选择“合作的艺术品”而不是其它, 受一定外因激发。这激发因素可能来自情景, 如和朋友在画廊对话, 可能是语篇, 可能是认知主体对爱情合作属性或相互帮助功能的认知凸显等。一旦激发因素出现, 认知主体便有意识将爱情的合作艺术特点和艺术品产生概念类比。在新颖隐喻产生之前, 认知主体还要根据自己的价值和审美进行检验和判断, 最终决定选择A而非B作为喻体。

心理学神经模式 (neural pattern) 把经系统想象成一种复杂的道路网络 (主干道、岔路、小路等) , 有些路经常被走 (规约隐喻) , 有些不大有人走 (新隐喻) 新颖隐喻与常规性隐喻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认知主体有意识的言语行为, 而后者是隐喻性概念系统作用的结果。使用主体对本体和喻体的差异认识程度和付出的认知努力也是不同的。规约隐喻使用者是对本体和喻体相似性的过度注重导致完全没有意识到二者的差异。新隐喻认知主体二者差异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时使用的。[10]新颖隐喻的创作和理解与大脑的兴奋状态有关, 类似于人本心理学所说的高峰体验, 而规约隐喻不能带给人这种体验。Rogers还引入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他认为艺术与梦幻的区别在于后者完全是基本过程大脑活动, 而前者是基本大脑活动和第二性大脑活动的结合, 一个好大脑活动和第二性大脑活动的结合。一个好的隐喻利用的就是这种结合。[11]

4.3 呈现阶段

新颖隐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 它的呈现由言语的也有非言语的, 这里只谈论它的言语呈现形式。从要素共现角度 (本体、喻体、喻底、喻词) 来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2]

1) 本体、喻体、喻底同现

A and B is X.

Work and Art is love. (工作和艺术是爱情。)

2) 本体+喻体

Love is a collaborative work of art。 (爱情是合作的艺术品。)

3) 只有喻体

A Collaborative Work of Art. (情人节商店促销商标语)

4) 只有本体

Love needs…… (爱情需要……)

5) 喻体+喻底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6) 多喻体共现

Beauty is but a vain and doubtful good;

A shinning gloss that vadeth suddenly;

A flower that dies when first it begins to bud;

A brittle glass that’s broken presently……

(Shakespeare:The Passionate Pilgrim)

漂亮只是虚荣而又难忘的美好;

耀眼的光彩很快就会陨消;

像一朵刚开放的花随即就会衰凋;

像晶莹的玻璃转眼就会破碎;

既然是“新颖”隐喻, 那么可能呈现更多的形式。新颖隐喻是人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的结果, 它打破了规约隐喻关于本体概念的范畴限制。在英美文化中LOVE IS A JOURNEY.是对爱情的规约认识。其次, 一般认为隐喻是用一种具体的概念认识抽象的概念, 是一种熟悉化 (familiarization) 的过程, 而新颖隐喻不一定遵循这个原则, 它可以用抽像的概念认识具体的概念, 用抽象的概念认识抽象的概念, 产生一种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 形成更大的心理张力和想象空间。新颖隐喻大大增加了事物的可能性, 比如, “圆的正方形”, 从逻辑上说这是不成立的, 但当我们把一张正方形手帕包裹放在圆形球体上时, 它不是变成圆的了吗。正如亚里士多德言, 很有可能的不太可能胜过不太可能的可能。

5 结束语

该文在创造性思维四阶段模型框架下提出了新颖隐喻创造的4P模型假设。二者可谓是人类思维创造性共性和个性的体现。新颖隐喻创造除了遵循一般创造性思维原则, 过程, 方式以外, 还拥有言语创造的特性, 体现是语言艺术的创造性思维。4P模型假设初衷有将隐喻理论性研究视角由隐喻理解机制转向隐喻创造机制的系统研究, 二由规约隐喻或概念隐喻的研究转向新颖隐喻的研究, 三关注语言创造力。4P模型假还处于初步阶段, 还需要来自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更多的实证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正光.隐喻研究的三个层次与主要领域[J].外语学刊, 2007 (3) .

[2]Fine H J, Lockwood B.Figurative language production as a func tion of cognitive style[J].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 1986, 1 (2) :139-152.

[3]Glicksohn J.In search of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index for psy choticism[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5.

[4]杨雪.从认知角度谈诗与隐喻—兼析唐诗中的隐喻[J].海外英语, 2011 (15) .

[5]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120.

[6]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7]Robert Fisher, Mary Williams.Unlocking Creativity Teaching Through Across the Curriculum[M].London:David Fulton Publishers Ltd., 2004:10.

[8]Rogers R.Metaphor, A Psychoanalytic View[M].Caliornia:Uni versity of Caliornia Press, 1974.

[9]张庆林.思维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0]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 2000 (2) .

[11]Rogers R.Metaphor, A Psychoanalytic View[M].Caliornia:Uni versity of Caliornia Press, 1974.

[1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隐喻模型 篇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自己的认知经验,对事物性质、特征、功能等各方面相似性加以区分和归类,将不同事物归为同一类型的过程就是范畴化。王寅指出:“范畴化是一种以主客观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基于现实对客观事物所作的主观概括和分类”。如色彩这一上位范畴中,又包含了蓝色,红色等基本范畴,红色这一基本范畴中又包含了桃红,玫瑰红等下位范畴。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中的认知模型包括命题认知模型、意象图式认知模型、隐喻认知模型和转喻认知模型。何谓“隐喻”?隐喻是一种暗藏的比喻,用喻体来赋予本体其特征。胡壮麟把它诠释为源域与目标域的对比,目标域来识解源域。隐喻是无处不在的,人类通过自己对目标域的感知来理解源域,并通过源域来表达情绪,感觉等。

本文将通过隐喻认知模型对唐诗中色彩词的各个基本范畴进行分析,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色彩的认知范畴及隐喻认知

色彩词具有特殊的功能,其所要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在描绘缤纷世界的同时也被人赋予了其特殊的内在意义和心理认知,如看到红色,就联想到热情、欢快,看到黑色就感到沉重、忧伤。诗人在唐诗作品中对于基本色彩词做出诠释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它们各自隐藏或映射在人脑中被人们所认知的引申含义,并运用隐喻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

三、唐诗中的色彩美

1.色彩词喻人。在唐诗中,有些色彩词并不代表“人”,但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赋予其“人”的意义。诗人用色彩词渲染出了诗的意境,并突出了对人物的描写。

【唐】李世民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珮满,丹墀衮绂连。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在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袍上朝。因此“紫”在诗中便暗含着“官员”之意。“庭院、大庭”本泛指一个空间范围,是没有任何颜色可言的。在诗中,“紫庭”字面意可理解为“紫色的大庭”,但其引申义为官员满朝。李世民运用这一隐喻来描写大庭之内都站满了身穿紫袍的官员,给读者一种朝廷中群臣云集盛大场面的意象,让读者从中体会到气势磅礴的开唐盛世。

【唐】李白清平调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诗句开头写道“红艳露凝香”,表面上看仿佛写的是牡丹花之美,实际却是把牡丹花加以人化,将“红艳”隐喻为杨贵妃。李白赞美杨贵妃像一枝艳丽的牡丹花,凝聚着芬芳。而古有“环肥燕瘦”之说,其中的“燕”便指的是赵飞燕。故“红艳”与其后的“飞燕”形成鲜明对比。可怜绝世美人赵飞燕都需倚靠妆容,哪里比得上花容月貌的杨贵妃。整首诗从侧面让读者感受到了杨贵妃的美丽。

2.色彩词喻物。在唐诗中也不乏用色彩词隐喻事物的例子。诗人往往通过事物的一个突显特征,并用色彩词着重地描写事物。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盘云双鹤下,隔水一蝉鸣。

古道黄花落,平芜赤烧生。

茂陵虽有病,犹得伴君行。

“黄色”给人以衰败、落寞、过时之联想。在李端的诗中,“黄花”亦有“落花,枯萎凋谢之花”之意,给读者一幅古道两边花落衰败的景象。与之相呼应的是夕阳西下,斜阳染红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的场面。我们知道“赤”在汉语中有着暗红色的意思,且夕阳晚霞呈现的是暗红色的场景,有如火烧一般,故诗人在此运用“赤烧”一词来隐喻落霞的余晖。

【唐】李商隐赠荷花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人们通常用绿色来修饰树叶,用红色来修饰花朵,如“红花总需绿叶配”。李商隐在诗中也写道:“绿荷红菡萏”。而“翠”又作“翠绿”,属于绿色这个基本范畴的下位范畴。作者在诗中运用了隐喻手法,将“翠”这一颜色词隐喻为“绿色的荷叶”,将“红”隐喻为“红色的荷花”,“翠减红衰”也暗含了绿叶减少,红花凋落,描绘出令人惆怅的场景。

四、小结

随着人类对于色彩的不断认知,我们也从单纯地用色彩描述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化为用色彩词来隐喻事物和人,进而达到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感知,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即我们运用色彩词来隐喻认知世界。诗歌与色彩隐喻有着密切的联系,诗人对于色彩词的运用往往不逊于画家对其的理解,因此我们可在许多唐诗中看到色彩隐喻。本文通过对唐诗中色彩隐喻的分析,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唐诗以及诗人所借色彩词想要表达的意思、抒发的情感。

参考文献

[1]George P.Lakoff&Mark L.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

隐喻模型 篇3

一、研究设计

为了了解我国英语学习者是如何运用隐喻能力的, 本文笔者在此进行了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

1.研究问题。提出的研究问题是: (1) 中国英语学习者采用怎样的隐喻处理策略? (2) 与与英语本族语者的隐喻理解模型相比, 这些策略体现了怎样的隐喻理解模型?

2.研究方法。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笔者提出采用以下方法:

其一, 隐喻预料的筛选。参考相关文献, 笔者从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uides 7和《英汉概念隐喻用法比较词典》中选择60个常规隐喻作为测试材料。应用隐喻性程度测试来测定学习者。也就是假定隐喻词语按照1—5等级进行隐喻性程度评判:5分隐喻程度很高;4分隐喻程度比较高;3分不清楚是不是隐喻;2分隐喻程度比较低;1分隐喻程度非常低。判断中国学习者隐喻词语掌握程度。

其二, 受试和测试方法。也就是以某地区大三、大二150学生名作为研究对象, 实施问卷调查进行受试和测试, 明确学生隐喻理解常用方法占比情况。

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

经过以上测试, 确定受试的理解策略按使用频率的高低排序, 句子语境、字面翻译、英语知识、汉语知识、心里意象、句法分析。由此可以确定, 为了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提高, 应当科学、合理的实施隐喻理解策略。也就是在外语学习领域之中, 读者如何看待任务、如何理解任务以及不理解情况下应当采取何种方法。简单来说, 理解策略是学习者用以可以达到理解所采用的方法。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 确定很多中国英语学习者因对英语单词的了解与掌握, 其在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文章中所了解的英语单词, 分析文章情境及预警, 进而理解隐喻。相对来说, 此种方法的应用是非常频繁的, 且此种方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有效的。因为, 通常情况喜爱隐喻往往存在于词组、句子、语篇之中, 其字面意义与因与意义是偏差, 甚至是冲突的, 所以, 在进行英语文章阅读翻译或阅读的过程中, 为了理解隐喻, 学生往往会采用句子语境策略来进行隐喻理解与探究。经过相关调查分析, 确定句子语境策略的实施, 可以提高隐喻理解正确率的28.88%, 说明句子语境的分析是弥补中国学习者对英美文化差异的有效手段与方法。

除了能够利用句子语境策略来理解隐喻之外, 还可以利用词汇的字面翻译方法, 此种方法在中国学习者隐喻理解中也是非常常用的, 占到23.23%。之所以利用词汇的字面翻译方法可以理解隐喻, 主要是学生再碰到外语隐喻时, 通常是从自身认知角度出发去分析和判断词汇的意识。

三、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模型构建

1.基于已有隐喻加工模型。参考相关文献及自身工作经验总结, 确定标准语用模型认为, 有效理解隐喻, 需要理解英语单词字面意思, 之后结合预警判断单词字面解释的对与错, 进而探究因与意义。由此看来已有隐喻加工模型的实施, 侧重于字面意义与语境的应用, 通过推理与分析, 从而确定外语隐喻的意义。参考以上内容的分析, 确定已有隐喻加工模型可以结合句子语境策略、词汇的字面翻译方法来使用, 那么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进行外语隐喻理解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的、合理的解释英语单词, 一遍整个文章的翻译可以更加准确、有效。

2.基于本研究结果的隐喻加工模型。与中国文章或词语隐喻意义的运用很是相似, 英语文章或词语之中也蕴含隐喻, 只有学习者准确的理解隐喻, 才能真正的明白文章或词语的隐喻意义。当然,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进行隐喻理解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构建隐喻理解模型, 进行分析和研究英语文章或词语的隐喻意义, 以便更加准确的翻译或理解英语单词、甚至英语文章。

四、结束语

从目前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来看, 外语隐喻理解不够准确, 这使其在外语翻译或外语表述的过程中场产出现错误。针对此种情况, 应当教授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隐喻理解策略, 如句子语境策略、词汇的字面翻译等, 并且合理构建隐喻理解模型, 以便合理翻译英语文章或准确的表达, 这对于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魏耀章.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和生成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 2010.

隐喻模型 篇4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中,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产生新的语言的根源。隐喻存在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和行为。概念隐喻在政治演说中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奥巴马作为美国黑人的骄傲,能够连任美国总统与他富有感染力的演讲是有着莫大关系的。隐喻有助于加强政治立场的宣传,以便成功地实现政治目标。目前,对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研究已有不少,大多数人从语篇、宗教、风格等角度研究以往的总统演说,从而说明隐喻的作用。2012年奥巴马的胜选演说基本上还没有人涉足。此外,很少有学者结合总统演说中谈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在概念研究中的应用。

2. 事件域认知模型

事件域认知模型是王寅(2005)基于对国外一些有名认知语言学家提出的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的理论模型的仔细研究,并发现其有三大不足(分析层面单一、侧重动态场景、主要针对句法)的前提下提出来的。ECM的基本思想如图一所示:

王寅(2005)指出人们是将“事件域”作为单位体验和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事件域EVENT包含两个大的核心:行为(Action)和事体(Being)。静态性行为和动态性行为都是由很多具体的子行为或动作(如图里的A1, A2, A3...An)构成的,而一个事体是由很多个体(如图里的B1, B2, B3…Bn)构成的。另外,事体包括人、事物、工具等表示客观实体,也可以表示抽象的事物或者是虚拟的概念等。这样,一个事件域可能包括会包含很多要素,不仅是实施者、受事者、作用力等,而且这些要素还要有层级关系:第一级,一个时间主要是包括动作要素和事体要素;第二级这个要素要有很多子要素;第三级,各个要素又包含很多点醒信息,比如说特征和分类等信息。

3.2012年奥巴马胜选演说中的概念隐喻

Lakoff和Johnson (1980) 认为:“隐喻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也许是准确的,因为人的概念系统是存在隐喻的。”王寅(2007:492)认为隐喻一般是通过熟悉的、油性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感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隐喻用于政治,古今中外,都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在2012年奥巴马胜选演说中短短的2231个词,运用了大量的概念隐喻,从而使演讲更加生动易懂。我们经过整理和归纳,总结出奥巴马本次胜选演说中用到的典型的概念隐喻主要有三种:第一,人物隐喻;第二,旅途隐喻;第三,家庭隐喻。下面我们分别举例看看上面这几类隐喻。

3.1 国家———人物隐喻

例如:Mare than 200 years after a former colony won the right to determine its own destiny.

We believe in generous American, in a compassionate America, in a tolerate America.

3.2 竞选———旅途隐喻

例如:In this selection, you, the American people, reminded us that our road has been hard, while our journey has been long.

3.3美国———家庭隐喻

例如:We are an American family and we rise or fall together as one nation and as one people.

4. ECM在概念隐喻中的应用

王寅(2005a:151)提出了事件域认知模型。这种认知模型从事件的层次性将抽象的概念隐喻形成可以做充分的解释。基于ECM概念隐喻的定义和其对隐喻表达的控制力如图二所示:

根据图和概念隐喻本身的概念,我们可以给概念隐喻重新下个定义,即EVENT A是EVENT A’,前者是目标域,后者为源域。分析了ECM中概念隐喻的概念之后,现借用ECM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中的3个主要的概念隐喻,如图三、图四、图五所示。

4.1 国家———人物隐喻

4.2竞选———旅途隐喻

4.3美国———家庭隐喻

如以上三图所示,我们不难看出ECM对于概念结构中的概念隐喻是具有强大解释力的。如图三,在国家是人物的概念隐喻中,对国家事件和人物事件的行为(Action)和事体(Being)进行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见概念隐喻是如何实现的。国家和人物这两个事件域中,动态来看,“发展”对应着“长大”,“衰败”对应着“胜败;静态来看,“国民”对应着家人,“盟友”—“朋友”。图四在竞选是旅途概念隐喻中,动态来看,竞选和旅途这两个事件域中,动态来看,“开始”对应着“开始”,“结束”对应着“结束”;在静态来看,“竞争”对应着“障碍”,“候选人”对应着“旅行者”。在图五中,美国是家庭概念隐喻中,我们从美国事件域中静态事体看,美国“国家公民”对应着家庭事件域中“成员”,而美国“邻国”对应着家庭“邻居”;从动态行为域来看,美国“建立”对应着家庭“建立”,美国“统一”对应着家庭“团结”。

5. 结语

本文赞同王寅所说的事件域认知模式(ECM)是可以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大认知模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法之一。相比Langacker (1991, 2002)提出的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还有Talmy (1988) 的力量动态性事件。ECM在分析抽象的概念隐喻形成时有更强的解释力。用最新政治演说2012年奥巴马的胜选演说词作为语料,来谈ECM对于概念隐喻有较强的解释力显得更有说服力。除此之外,通过ECM分析,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治家们利用概念隐喻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从而感染民众。

参考文献

[1]Lakoff&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ngacker, R, W.1991/2002.Concept, 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Berlin:Mouton de Gruyter.

[3]Talmy, L.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J].Cognitive Science12.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5]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时间优势下一篇:世界环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