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隐喻研究(精选12篇)
现代隐喻研究 篇1
摘要:动词“吃”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意义, 人们也常常借助于生活中那些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和表达一些无形的、抽象的概念。本文将对于动词“吃”的隐喻进行分析, 描述其生成的途径, 也一定程度上展示我们汉民族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思考的过程。
关键词:吃,隐喻,认知,思维
现代汉语动词“吃”是表示人类在进食过程中处理食物的动作最典型的动词, “吃”一词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意义。本文利用语义成分分析法找出动词“吃”的语义特征, 并从语义特征入手, 描述出动词“吃”隐喻生成的途径, 以此来说明, 人类是怎样用“吃”这一行为活动来认知世界的。
一、“吃”的语义成分分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吃, “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 (包括吸、喝) ”可得知, “吃”这个动作经分解可得三个部分: (1) 进入嘴里 (2) 咀嚼 (3) 咽下。从食物的角度考虑, 可分为固体食物和液体食物。经过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语义成分:
吃:[﹢进入嘴][﹢用牙齿][﹢磨碎][﹢咽][﹢使食物消失][±对象为固体][±容器]。
二、动词“吃”的隐喻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 人们习惯用自己熟知的、具体的事物来思考、谈论抽象的事物。隐喻涉及到语义的转移, 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是意义转移的基础。在语义转移的过程中, 喻体的有关特征会被转移到本体上。如果这类转换经常发生, 这些语义特征将成为本体的一部分, 隐喻性逐渐削弱, 隐喻词将逐渐成为所谓的“死喻”, 但这一死喻仍然具有复活的可能性。[1]动词“吃”构成了一个小的隐喻系统, 但是大多都已成为死喻,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已经固定为词典里的义项。下面, 我们将以动词“吃”死喻为基本研究主体, 其语义特征入手, 结合人进食时的经验基础, 描述动词“吃”隐喻生成的过程。
1.吃:
(1) 依靠、依赖
“吃”有[使食物消失]这一语义特征。事实上, 食物从入口后开始, 经过咀嚼、下咽, 便实现了由自然食物进入了人体内部消化系统的过程。接下来被人体消化分解, 食物消失的同时, 维持人体正常运作的能量也就产生了。人类靠吃来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 有了食物, 人体这部机器才能得到足够的养料并实现运作。所以, 人的生命要依靠吃食物来维持, 人要依赖吃东西生存下来。于是, 吃产生了隐喻“依靠、依赖”之意。
例如: (1) 然而, 他的身体已恢复, 不想再躺在床上靠国家、吃父母。
(2) 吴士举和吴士登是叔伯兄弟, 各家都有三四百垧地, 每年就靠吃租过活。
(2) 理解、了解
“吃”有[使食物消失]这一语义特征。我们吃东西时, 把食物咽下去, 人体就自动开始了对食物的分解和消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食物消失, 能量生成。同样, 人们通过话语、文字等获得知识或信息, 进而作出判断。这两个过程极为相似, 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所以, “吃”产生了“理解”之意。
例如: (1) 为了把汉字输入计算机, 首先得吃透汉字。
(2) 要吃准农民负担的真实情况, 必须深入基层, 认真做调查研究。
(3) 认定、确认
“吃”有[进入嘴]、[咽]和[使食物消失]的语义特征。人类进食是一种生理需求, 在食物进入人体之前, 身体对于食物有一种需求和期待, 这种需求和期待只有在食物进入口中, 经过下咽, 然后消失在胃肠中, 才能得到实现和满足。也就是说, 只有食物完全地与人体结合在一起、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 人才能切切实实地感觉到食物的存在, 生理上才有一种被填满的充实感。进食前是一种愿望, 进食后愿望得以实现, 有切身的体验确认、认定了愿望的实现。所以, “吃”产生了“认定”、“确认”的含义
例如: (1) 一些外商吃准这一点, 杀起价来眼不眨心不跳。
(2) 凡是吃准了就要大胆干。
(4) 消耗、耗费
“吃”有[使食物消失]这一语义特征。食物进入了人体的消化系统后就开始被消化系统消化。随着食物的消失, 人体中也相应地生产了能量。也就是说, 人体中能量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食物被消耗、耗费的过程。所以, “吃”产生了“消耗”的含义。
例如: (1) 韩国队虽然实现了“五连霸”, 但是每次都赢得很吃力。
(2) 他挑八百十斤的担子也不吃劲儿。
(5) 消灭
“吃”有[使食物消失]这一语义特征。人体是一个容器, 一方面, 食物从相对于人体而言的外部世界进入人体后, 肉眼便看不到食物了, 食物从视觉上消失;另一方面, 食物经过口进入人体的内部消化系统, 机体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消化分解食物的过程, 食物在自然界便彻底不复存在。食物受到人的作用力而在自然界消失。所以, “吃”产生了“消灭”的含义。这个含义多用于军事、棋类游戏中。
例如: (1) 用马吃你的跑。
(2) 我军吃掉了敌军一个团。
(6) 吸收
“吃”有[使食物消失]这一语义特征。食物进入体内, 人体开始分解和消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人体也自然而然地吸收了食物分解带来的营养为身体所用。吸收是“吃”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 “吃”有“吸收”的含义。
例如: (1) 道林纸不吃墨。
(2) 熬白菜汤最好还是用青口菜, 肉也不能太瘦, 油多一点才好吃, 白菜吃油吃得厉害。
(7) 接受
“吃”有[使食物消失]和[给自己]这两项语义特征。一方面, 人类选择去吃东西这一行为本身, 就说明人主观意愿上接受了食物。另一方面, 食物进入体内, 被人体消化吸收, 在人体内消失, 转化为营养和能量为人体所用, 这就说明人的身体接受了食物。所以, “吃”产生了“接受”的含义。
例如: (1) 他这个人吃软不吃硬。
(2) 他才不会吃你这套呢。
(8) 承受
“吃”有[使食物消失]这一语义特征。食物在人体内消失, 也就是人体消化食物的过称。一般情况下, 食物应该顺利被消化分解。但是, 如果由于身体消化系统的素质问题, 或者食物本身难以消化而让消化的过程产生困难的话, 食物消失这一过程就不能顺利进行, 就会对人体造成负担, 人体就要去承受这些难以被消化的食物。所以, “吃”有“承受”的含义。
例如: (1) 这座新建的大坝质量很好, 再大的水也吃得住。
(2) 这根绳子吃不住这么重的分量。
(3) 你整日这样累, 身体怎么吃得消?
(9) 遭受
“吃”有[用牙齿]、[磨碎]、[咽]和[使食物消失]这几个语义特征。当吃满足了人的基本生活要求之后, 人们就会开始去追求生命的品质了。如果食物好吃, 那么吃可以谓之为享受, 如果食物不好吃, 用牙齿咀嚼的时候难以被磨碎, 吞咽的时候难以下咽, 或者进入内部消化系统之后难以被消化, 那么吃无疑是一种折磨, 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 人体就是遭受了不好的待遇。所以, “吃”产生了“遭受”之意。
例如: (1) 老刘特别勤奋, 特别能吃苦。
(2) 超出了道德界限, 吃亏的最后还是自己。
(10) 没入
“吃”有[进入嘴][咽]这两个语义特征。人体是一个容器, 食物入口, 即从外界进入人体, 被人体所包含, 经过下咽, 更进一步进入人体内部。这一经验, 完全可以让我们联想到食物进入人体这个容器内部, 被容器包含, 即食物没入人体之中。所以, “吃”产生了“没入”之意。
例如: (1) 当时一队运煤船因吃水过重而搁浅。
(2) 吃刀深浅要适宜。
(11) 买入、赚入
“吃”有[进入嘴]这个语义特征。人体是一个容器, 食物入口之后, 进入了人体, 即被人体所占有、持有, 而商业买卖、证券交易中货物、证券等的买进、买入与食物进入口中这一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一个是具体的身体经验, 另一个是相对抽象的行为。所以, “吃”产生了“买入”、“赚入”的意思。
例如: (1) 交易所吃进的多了, 就可以再向愿意买进的老百姓卖出。
(2) 首批出手74量, 一口吃进红利6万多元。
以上对动词“吃”的隐喻生成过程进行了描述。可见, 人类习惯于用与身体相关的感觉、动作等去理解和表达其他抽象的概念。摄取食物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能力, 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在对吃的体验中, 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利用摄入食物的各种动作去体验和表达抽象的感觉, 也正是因为如此, 在现代汉语中与动词“吃”呈现出了多种多样、丰富的隐喻。
参考文献
[1]杜诚忠.现代汉语饮食类动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卢小宁.从汉字“吃”看汉语词语的信息特征[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1 (1) .
[3]吕明臣, 佟福奇.吃的语义解释[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7) .
[4]牛世建.表动作行为“吃”的同义词的词义分析[J].现代语文, 2007.
[5]王英雪.从认知视角分析“吃”的隐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 (4) .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年, 第五版.
现代隐喻研究 篇2
英汉成语中的隐喻模式及其隐喻机制的研究
文章以英汉成语为研究对象,揭示和分析成语中诸如显性隐喻、隐性隐喻和类比等隐喻模式.隐喻在成语从字面意义升华的过程中起着工具和桥梁的作用,这一过程就是隐喻形成的.过程.
作 者:李四清 Li Siqing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34刊 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4(4)分类号:H313.3关键词:成语 隐喻 模式 机制
现代隐喻研究 篇3
关键词:阿育王地狱;现代性;惊叹;造园术;同一性与双重性
正如保罗·利科所说“现代对象征的关切包含了一种与神圣的新的接触,超越了对存在的遗忘……”①通过对“阿育王地狱”的现代性阐释,将使我们反思现代性本身。而这种反思正如阿道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所指明的那样:将使我们“再认”人类的现代性处境,而这种现代性情境并非是历史性地起源于某一个历史节点,而是作为一种世界图景,先在地置于人的面前。“阿育王地狱”的故事,作为一个情景式的隐喻,如同与恶相关的种种隐喻一样,不断指向“单个人”的现在-现代处境。
我将选择法显的《佛国记》中的“阿育王地狱”作为分析的底本。“阿育王地狱”的故事至少在《杂阿含经》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记载。而《杂阿含经》与《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包含着比之《佛国记》中较为不同的具体细节的描述,但在叙述的深刻意蕴方面,尤其是对反思现代性的隐喻的意蕴,都不如《佛国记》更为令人满意。
一、阿育王的惊叹
在《佛国记》中的“阿育王地狱”,作为全书的故事之一,无疑是最为令人感到惊异的:因其叙述中未言的部分,也恰恰是作为隐喻的关键性部分。
阿育王周游阎浮提时所见鬼王所治的地狱时的惊叹,这惊叹究竟包含了怎样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当我们说“所有的人都从对万象的惊异为开端”②时,将其与阿育王的惊叹相对比时,将发现:鬼王地狱对阿育王意味着大可惊异之物,而惊叹这物的情感状态不同于佛陀所惊叹的四苦(生老病死)时的情感状态,因为地狱中的人是作为罪者。
而通过阿育王在地上构建地狱,我们将发现:阿育王惊叹的情感在地上显明开来。请对比圣保罗所说的话:“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凡在律法以下犯罪的,也必按律法受审判。”(《罗马书:2:12》)。然而阿育王的律法并不完全等同于法利赛人的律法,阿育王的律法体现的是更为根本的本乎于人的意志,而这意志包藏着“理性的诡计”,戏弄着不明所以的将“阿育王地狱”当作花园的人们。
在此,我们发觉了一种“精致的残忍”,此种残忍在伊凡·卡拉马佐夫那里被引向了宗教大法官的沉思。而不完全等同于宗教大法官的自义与虔信的是,阿育王所表现的更多是一种残忍的“精致”。这种“精致”是某种伪装成理性的随意性,而阿育王仿佛并不是在以游戏的严肃心态在制作一种近于游戏的工艺品。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诱使小孩喜笑又立刻用火枪击杀小孩子的土耳其人,“恶”成为诱人之物,这种诱人之物以“精致”的方式呈现出非常理的残忍。而“恶”的此种诡计在“现代性”进入“大屠杀”的年代时,才表现得再也让人无法逃避,因而显现出与现代性本身的共谋与同一性。
二、“造园术”
齐格蒙特·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将现代性作为大屠杀的根本肇因,因为在现代性处境下的人所仰赖的“理性”,归根结底是一种短视与盲目,或者与之相对的是一种文明的“造园术”。
很快我们就发现:阿育王地狱的构造与现代文明的造园是极为相似的。或者说“园林”在譬喻中自然地指向其不可见的阴暗的一极。因为“园林”是一种人为的自然,而看上去是一种无伤大雅的天然而成。这正像奥德修斯对于诸神的欺骗一样。人为并不是虚假,而是将成为人的第二天性。
人无条件地服从于理性,因为就人被驯化了的天性而言,人无法拒绝“园林”本身的诱惑。人将栖居于“园林”,因人忘却了存在本身。这样,“园林”就不止是个别的某个意象,而是作为整个世界的图景笼罩于人。
阿育王地狱中明确了种种的诱惑,也明确了种种的罪。但并未说明诱惑必然与罪联系。相反,倒不如说,诱惑只是阿育王对恶的意志所贯彻的中介,也罪也不过是中介的另一端。诱惑并不等于罪,但诱惑只能产生于“园林”。“园林”的吊诡之处在阿育王地狱所建之初就说明了:那代阿育王统领“园林”的是抽象一般的“极恶之人”。而即使是阿育王自己也远离自身所造的“园林”。这时我们发现:阿育王的身份发生了反转,他并不是实际地,而是观念地成为了主-奴关系是的奴隶。如果阿育王真的是王,他岂不能自由地出入自己所造的“园林”?正如阿育王所见地狱时的惊叹一样,在阿育王的对自身所造“园林”的服从关系中,我们将发现“知”与“启蒙”对主人本身的异化。
三、同一性与双重性
阿育王地狱的异化作用不仅涉及进入“园林”的实际受害者:他们在肉体上被消灭,在名义上被冠以罪人之名——即使他们并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就像卡夫卡在《审判》当中所写的那样。这异化也涉及知情者,“知”将意志的发起人贯彻在自身的限制与奴役中,而这将成为魔咒一般:意志的发起者将成为自身意志的俘虏。这里我们发现了主-奴的同一性,正如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所写的纳粹-犹太人的同一性在现代性的囚笼中共生。
地狱中被表现的直接的残忍这时有了讽刺的意味:阿育王自己也不敢面对自己惊叹的后果:这倒不是阿育王对残忍的厌恶,而是它表明阿育王限制在无法直接施行残忍也无法观看残忍的“知”的距离中。阿育王在此意义上完成了对自己的“启蒙”,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我知道我的残忍,因我无法残忍。
而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鲍曼向我们介绍了有距离的残忍使知情者的责任减至最小——同样发生在大屠杀的年代中,犹太人的营苟者与纳粹的普通党徒、残忍与日常、和睦地并存,就像知与盲目和睦地并存一样。
四、结语
我们通过阿育王地狱与大屠杀的现代性伦理境况的比较惊讶地发现:阿育王惊讶的后果:同一性可以导致何等荒谬的双重性——见之于奥威尔的《1984》。而这种双重性又先在于阿育王的惊讶,在鬼王的地狱与阿育王的意志之间,人具有了双重性:知与直观分离,理性与常识分离。阿育王地狱由是描绘了一幅充满现代性悖谬的生存图景。
注释:
①利科:《解释的冲突:解释学文集》,莫伟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95页
②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6页
参考文献:
[1]利科.解释的冲突:解释学文集.莫伟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法显.佛国记注译.郭鹏,江峰,蒙云注译,长春出版社,1995.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5.
[4]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1月.
[5]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荣如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8月.
[6]《杂阿含经》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点校,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3月.
[7]玄奘撰,辩机编次.大唐西域记全译.芮传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8]乔治·奥威尔.1984.刘绍铭译,北京十月出版社,2010年4月.
[9]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10]《精读本圣经》牧声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7月.
[11]克尔凯郭尔.畏惧与颤栗 恐惧的概念 致死的疾病.京不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
现代隐喻研究 篇4
一、传统隐喻翻译观与现代隐喻翻译观的区别
传统隐喻翻译观点与现代隐喻翻译观点研究的出发点有所不同。传统隐喻翻译观点是从语法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修辞作用。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他们主张利用词、句子的语法功能和翻译技巧寻求目标语中隐喻的意义替换,替换源语和目标语中对应的隐喻形象,探讨隐喻在句子的修辞作用。然而现代隐喻翻译观点主张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将隐喻翻译的整个过程看成一个思维过程,关注译者的信息加工过程,正如Lakoff和Johnson所说:“隐喻的本质就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和经验。”“施喻者使用隐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对目标的阐述,是自己对客观事物认知的一种投射。”因此,隐喻的翻译是译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解读施喻者的认知世界的过程。
传统隐喻翻译观点和现代隐喻观点的理论基础不同。传统隐喻翻译观点是基于修辞学、语法、语言学及翻译技巧的理论研究基础探讨隐喻翻译的方法。而现代隐喻翻译观点是借助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隐喻翻译的加工机制和加工模式,关注译者在隐喻翻译中的监管作用和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传统隐喻翻译观点与现代隐喻翻译观点的研究方法不同。Peter Newmark最先在他的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and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书中提到了关于隐喻翻译的方法,“1)Reproducing thesame image in the TL(target language);2)Replacing the image inthe SL(source language)with a standard TL image;3)Translation of metaphor by simile;4)Translation of metaphor(or simile)by simile plus sense; 5) Conversion of metaphor to sense; 6) Deletion; 7)Same metaphor combined with sense.”随后Gideon Toury建议将的7种翻译方 法简化成 六种 , 在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中提到,“1)metaphor into same metaphor,2)metaphor into different metaphor,3)metaphor into non metaphor,4)metaphor into simile,5)non-metaphor into metaphor,6)simile into metaphor”。学者E. A. Nida也做了相 关研究 , 在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提出了3种翻译隐喻的方法,“1)to translate the idiom literally; 2) to render the meaning of the idiom: 3) to use an equivalent idiom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张培基先生也在《英汉翻译教程》中也做了相关论述,“literal translation,replacing the SL image with a standard TL image and converting the metaphor to sense”。然而,现代隐喻翻译提到要关注译者的认知能力和隐喻翻译的加 工过程。Lakoff &Turner rightly argued that“to study metaphor is to be confronted with hidden aspects of one's mind and one's culture。”他们对隐喻的翻译做了详细探究,在其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define metaphor as a means to understand one domain of experience(the target domain)in terms of another,a familiar one(source domain)”,即概念理论,指隐喻的翻译是通过源域向目的域映射完成的。学者在《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中也赞同道:“it marks a turn of studies on metaphor from a linguistic and semantic perspective to a cognitive perspective”。将认知引入隐喻的翻译后,为隐喻的翻译提供了新视角。Mandelblit提出的Cognitive Translation Hypothesis,也主张将从认知的角度翻译隐喻,他提出了similar mapping conditions and different mapping conditions,相似映射条件和不同映射条件,译者在源语言和目的语概念映射系统之间需要作概念转换。
传统隐喻翻译观点与现代隐喻翻译观点的研究对象不同。传统隐喻翻译观点着重隐喻字面的意义表达,而现代隐喻翻译观点着重研究隐喻翻译这个过程及译者的表现。当然,它们的研究成果也不一样。传统隐喻翻译观点总结了许多关于隐喻翻译的技巧和方法,而现代隐喻翻译观点更好地诠释了如何将源语言文化传递给目的语的读者以及译者如何发挥其创造力。
二、隐喻翻译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的翻译不仅仅停留在修辞学和功能语法的范畴内,认知理论也逐渐引入到隐喻的翻译中,如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以及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都致力于揭开隐喻翻译的认知加工机制,带给人们不少启发。
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我们开始关注译者在翻译中的主导地位。认知心理学就是从世界中获得信息,以信息加工为核心的心理学。认知加工过程就是感知,记忆,理解,加工。翻译就是从原文获取信息,进行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隐喻翻译的认知加工机制与加工模式的探讨
探讨隐喻翻译的加工机制可以为隐喻翻译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如颜林海在《翻译认知心理学》中提到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双语加工过程,它是言语理解和言语产出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机制探讨翻译双语加工机制是有意义的。莱考夫的隐喻理论也正是利用两个概念域的映射,提出了“隐喻的翻译是从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即源域向另一概念域或认知域,即目标域的结构映射”。那么根据记忆的信息加工原理,首先原语言信息刺激人的感官,译者发挥其监控作用,对原文作者的意图进行预设,熟悉原文文体,语言是否可译等。其次被注意的信息便投射到长时记忆中,与已储存的概念进行比对。正如严苡丹在《翻译认知过程中的隐喻框架》中提到的“译文可以产生新的表达形式,即译文文本此时的译文正是多次整合后的层创结构,与原文和译者空间都不同的新显的形式”,忠实原文是前提,在类属空间找到相似的概念输出。最后译者再将分析理解后的词汇,句子,语篇按译语语法原则和文化习惯等重新组合加工,表达给读者。
译者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监控、管理、调节翻译过程的实施。“没有译者便没有翻译过程,否认或漠视译者主体地位的翻译过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程”。当然译者是以尊重原文为前提,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首先,译者会从主观认知经验出发,对猜想全文的中心思想,对文章的意图和文体风格也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对作者的语境有所把握。其次,译者会对有效信息进行加工,提取重要语言特征,并进行有效转换,找到隐喻相关目标语的表层意义和相关表达。再者,译者需要将已获得的信息与自己积累的心理词库进行比对,就像比对DNA一样,找到相同的词汇时,翻译过程极其顺利,意义得以阐释,可以跳过许多加工过程直接从阅读进入翻译加工翻译出隐喻的言外之意;当原文有一定难度时,比对失败,译者则需调动其创造性,根据原文逻辑和自身文学素养及知识积累灵活地处理文字,明示出隐喻的文化内涵。最后,入乡随俗。为了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异国文化和心领神会,译者会根据目标语的语法、句法结构及文化再次调整语言,让原文的隐喻意思和含义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四、结语
毫无疑问,译者熟知修辞学、语言学、翻译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便能更好地翻译隐喻。在翻译隐喻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力的同时借助一定的翻译技巧,遵循语法结构。因此译者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其自身的认知能力。Lakoff & Johnson提出:“任何隐喻的理解都离不开主体的经验。但是,人与人之间所积累的经验不可能完全同一,而往往是因人而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积累。再者,受喻者对隐喻的解读,实质上是一种鉴赏活动。”最终希望译者结合传统隐喻翻译和现代隐喻翻译的理论成果,有效地化解跨文化交流中的矛盾,将源语文化的认知方式传递给读者,达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摘要:近年来,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翻译,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补充了从心理和认知的角度来探究隐喻翻译的领域,对隐喻研究呈现出更加科学的态度。
写作中的隐喻思维研究 篇5
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基于隐喻在语篇构建和思想表达方面的`功能,探讨了写作中隐喻思维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 者:胡文芝 HU Wen-zhi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70 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1(12) 分类号:H15 关键词:认知 隐喻思维 写作
对课堂研究隐喻的追问 篇6
一、课堂评估如何区分伯仲
早期以听课、评课为主的行动研究大多着眼于对课堂教学的评估,具体表现就是听课者依据一定的标准量化打分,评估一节课的优劣高下。课堂评价量化评分表是研究者使用的主要工具,量表设计一般多项目、有权重、分等次,其关注点随课堂教学理论的发展各有侧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师表现、学生行为、教学效果等因素多被考虑设计其中。当课堂研究者持一份评价表进入课堂,其隐喻意义就已经发生:一是课堂教学是可以被测量的;二是听课者既有测量评估某课堂教学的权力、身份、地位,又有课堂教学测量的专业技能;三是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测量区分伯仲。然而,行走在课堂评估的大道上数载,我们终会明白量表设计的科学性实在缺少有效评估,听课评估者如何对待和运用手里的量表又是一个现实问题,通过量化评估区分课堂教学效果的可靠性着实令人怀疑。因此,课堂教学评估的理念常被诟病,但课堂评估的研究方式依然被有意无意、自觉或被动地采用。某种情况下的甄别需求不得不让我们拿起量表工具去冷冰冰地评价一节充满人文性的课堂。这种研究的现实意义往往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存在现实的相互影响,授课者基于评价的客观刺激而使课堂实施偏离常态,研究者给出的永远是一个居高临下式的评价化结论(包括一个冰冷的评分),往往是研究效果随评估者一起一走了之。
二、课堂观察能否反求诸己
研究双方身份不对等的课堂评估效果低下,研究者就逐渐接纳课堂观察的理念。课堂观察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自身感官及其它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中收集资料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隐喻意义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身份对等;课堂观察者或研究者持客观心态,绝不干扰课堂实施者和学习者的活动;研究者在力求客观观察课堂现象的基础上反求诸己,设身处地地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关注别人的课堂表现,从而展开平等对话,期望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架起一座相互理解、共同提高的桥梁,共同寻找提升课堂能力的本质规律。尽职的研究者往往在课堂现场观察的基础上,借助录音录像资料再让施教者自我观察,而后对话交流,研究意味深厚、切磋真诚。这种研究的现实意义是被研究者得到充分的尊重,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揭示本质,着实提高了研究双方的积极性。但观察者反求诸己的体验是否能够实现由现象到本质(比如师生心理)的归纳、对话交流能否真正激起被研究者反求诸己的思考和领悟、被研究者的思考和领悟能否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成长之路就难以判断。有对话就会有讨论,进而会形成争论,而出路常常被忽视。
三、课堂诊断处方能否对症
课堂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课堂教学的改进与提升得有个方向,为了找到改进良方,诊断的概念就被移植到课堂研究中来。课堂诊断的隐喻意义是:课堂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总有问题存在;诊断可以发现“病因”,诊断可以开出对症处方;“依方用药”可以使课堂“病态”转为健康。于是,课堂诊断的常见手段自然就有 “望、闻、问、切”的表述。“望”和“闻”类似于课堂观察,“问”除了研究者和施教者的对话之外,还包括问学生、问其他研究者等。“切”主要指对施教者的心理分析和对学生的测试与调查。课堂诊断还被演化为专家坐诊、行政随诊、骨干会诊、同事互诊、自我问诊等多种形式。这种研究的现实意义是多角度、多手段地掌握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不仅涉及到课堂教学的现象,而且触及到师生的心理,为提出课堂教学的改进处方奠定了坚实的认识基础。但是,“诊断”的目的总归是要找到偏差,偏差是基于“正常值”的比较,然而课堂教学的“正常值”又有谁能确立?即使我们放弃这种追问逻辑,“诊断”一次的隐喻让被研究者徒增“病感”,“望、闻、问、切”式的研究给被研究者形成的心理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比课堂评估还大,研究者提出的对症处方极有可能会被被研究者“讳疾忌医”,“诊断”的意义就有可能被化为乌有。
四、课堂反思可否自我解剖
课堂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师和学生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重复性,决定了任何课堂和基于课堂的教学研究都难以成为普适性结论,教师课堂能力的提升都有赖于基于个体经验基础上的反思、积淀和升华。最能促进个体成长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是反思。黑格尔认为,反思是自我运动,是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如果把课堂反思也看做一种课堂研究的方式,其隐喻就在于把教师看作是一个有健全心智和解剖精神的个体,教师自己能研究、会进步。诚然,从教一生绝对不进步的教师肯定不存在,但研究表明,坚持写三十年教案的教师比比皆是,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寥寥无几。洛克认为,反思是指对自身心灵状态的知觉或指对心灵运作的注意,是对思维的思维。由此看来,没有多少人有勇气拿起课堂反思的解剖刀面向自己。
五、课堂研究创新之路在何方
课堂教学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面向真实课堂,基于教学现场的研究到底是该自为还是他为?课堂研究的创新之路到底在何方?
要回答这些追问,不妨从课堂的原点上思考。课堂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场所,课堂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而存在的,对课堂教学最有研究权的还是施教的教师和学习的学生。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研究中忽略了学习主体的参与,自然就使得研究效果在理论层面依样画葫芦。从这点出发,课堂反馈就显得有意义,课堂研究一定要给学生话语权。
不论如何讲,教师的课堂反思是有价值的,但如何激起教师的反思意识,从而主动解剖自己,确实是个问题。我们有幸看到“同课异构”的形式留给施教者的思考要比研究者居高临下的建议来得平实而持久,由此看来课堂比照就显得有创意,课堂研究中基于大致相同条件下的比较鉴别大有裨益。
促进教师课堂反思后的行为矫正是课堂研究的主要目的,从终极目的的角度看,利用先进的教学录播系统,让施教者观察到自己不同时点上的课堂状态,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有极强的促进意义,课堂跟踪研究方式尽管费时耗力,但其意义不言自明。
当然,没有一个名师是被别人督促成名的,源于课堂研究中的幸福感才是教师成长的深层动因。在课堂研究中引入课堂赏析的理念,让参与研究者把任何一节课例当作一件作品,在欣赏与辨析中切磋琢磨,就能给课堂研究注入温情的人文关怀,使参与研究的各方均能获得专业成长的生命体验,无疑会增强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总之,对课堂研究本身的研究就像对课堂反思的反思一样艰难而有意义,我们必须形成课堂研究的思维,才能推进课堂研究的科学发展。
现代隐喻研究 篇7
关键词:《十日谈》隐喻,社会,影响
一、薄伽丘《十日谈》简介
乔万尼·薄伽丘 (1313—1375) ,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 人文主义者。代表作《十日谈》, 薄伽丘批判宗教守旧思想, 主张“幸福在人间”, 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十日谈》被称为“人曲”, 是和但丁的《神曲》齐名的文学作品, 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十日谈》叙述1348年佛罗伦萨黑死病肆行时, 10名男女青年到乡村避难, 借欢宴歌舞和讲故事消遣时光, 10天里每人讲一个故事, 共得100个故事。人文主义思想像一根红线贯串这部故事集。作者把抨击的矛头直指宗教神学和教会, 揭露教规是僧侣们奸诈伪善的恶因, 毫不留情地揭开教会神圣的面纱, 辛辣地嘲讽教廷的驻地罗马是“容纳一切罪恶的大洪炉”。
1、薄伽丘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先驱
1348年,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每天, 甚至每小时, 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到7月, 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 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 变得坟场遍地, 尸骨满野, 惨不忍睹。这件事给当时意大利一位伟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 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 写下了一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2、《十日谈》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薄伽丘凭借其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巨大的艺术力量, 刻画了数百个不同阶层、三教九流、具有鲜明个性和性格的人物形象特点, 从而展现了当时意大利丰富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抒发了文艺复兴初期的人们的自由思想。他采用框形结构, 把100个故事巧妙串连起来, 使之成为一部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异常完整的作品。这些故事采用了民间口语的风格特点, 在语言上精练而流畅, 俏皮而又生动, 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十日谈》成为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著作, 其对欧洲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英、法、西班牙和德国不少作家的作品都模仿《十日谈》, 或从它的故事中吸取创作素材。
二、《十日谈》的隐喻叙述特点
薄伽丘的传世之作《十日谈》是黑死病的产物, 书中的十位青年男女因躲避瘟疫逃出佛罗伦萨, 他们在乡间停留期间, 用唱歌跳舞、轮流讲故事消遣时间。这是一本爱生活的书, 即使在瘟疫流行期间, 薄伽丘仍然不忘欣赏人世间的完美、善良和快乐, 所以近代意大利评论家桑克提斯对应但丁的《神曲》干脆将《十日谈》称之为“人曲”。其实, 从一座满目凄凉、令人窒息的死城, 忽然来到风景优美、阳光灿烂、到处欢歌笑语的人间乐园, 这种对比强烈的情景转换本身就是一个隐喻。
1、《十日谈》所表现的反封建思想
薄伽丘是在佛罗伦萨长大的, 他从小向往民主自由, 对教会的黑暗统治表示不满, 长大后, 多次参加政治活动, 反对封建专制。他的作品《十日谈》就是一部反封建反教会的有力武器。《十日谈》写完后, 薄伽丘受到封建势力的严重迫害和打击, 时常被教会派来的人咒骂和威胁。他有一次愤怒之至, 甚至想把所有的著作, 包括《十日谈》全部烧毁, 幸好他的好朋友——意大利著名的民主诗人彼特拉克苦苦相劝, 《十日谈》才得以留存至今。
《十日谈》还严厉批评封建特权, 维护社会平等和男女平等。文中不少故事叙述了卑贱者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战胜那些所谓的高贵者。作者还宣扬全面发展人的理想, 还强调人应当健康而俊美, 勇敢而聪明, 多才而多艺, 要适应社会必须全面和谐地发展。
据薄伽丘讲, 《十日谈》中的故事都是有理有据的。作品中描写和歌颂了现世生活, 赞美爱情是才智的高尚的源泉, 歌颂自由爱情的可贵, 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等。作品也揭露封建帝王的残暴, 基督教会的罪恶, 教士修女的虚伪等等。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 是爱憎更加分明。
2、《十日谈》中的爱情故事
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十日谈》中占有重要地位。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叙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说明中世纪鼓吹爱情是罪孽, 宣扬神爱和天国幸福的禁欲主义, 它本身就违背了自然规律和人性思想, 还扼杀人类的天性。“在所有的自然力量中, 爱情的力量最不受约束和阻拦。”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非但不是罪过, 反倒合乎情理, 合乎人性, 是崇高、可贵的。因此, 神爱断然不能代替情爱, 每个人都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薄伽丘在许多故事里以巨大的热情歌颂和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宗教思想, 蔑视金钱和封建权势, 争取幸福平等和自由思想的斗争。
在这篇作品中, 爱情成为一种不可约束的力量, 它不仅鼓舞青年男女突破禁欲主义的束缚, 而且鼓舞他们打破传统的等级门第观念, 提出人类天生就是平等的, 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的优劣高下的标志的新思想。
《十日谈》一故事中女主人公她性格刚强, 思想开明, 眼光敏锐, 行动果断, 能言善辩, 称得上是女中豪杰。她积极主动地争取自己的爱情幸福, 当私情暴露时, 她不否认, 不求饶, 而是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行动辩护。最后, 好勇敢地面对父亲的狠毒行为, 殉情而死。她的思想境界和刚烈行动体现了新时代新女性的面貌。
3、《十日谈》的个性解放的开始
薄伽丘和拉伯雷是早期人文主义作家的代表, 他们创作中的“人”的观念延续着古希腊—罗马式的原欲型世俗人本意识。在薄伽丘看来, 男女之间的两性吸引、两性之爱是天然合理的, 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抗拒它, 因为它是上帝的造化, 而不是什么“罪恶”的东西。他要人们丢弃快乐天国的梦幻, 去寻找人世间真正的快乐与幸福。他要人们把关注于超现实世界的世俗目光转向现实美好的人生, 转向人们自身。这是对“人”的发现, 人性的一大进步, 是人文观念的重大转折。他在《十日谈》第四天故事的开头曾说:“谁要是想阻挡人类天性, 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 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 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 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呢。”这第四天讲的故事是关于“绿鹅”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两性吸引, 两性相爱, 是纯属本能, 属“天律”, 那些所谓的高贵者硬要视其为恶, 人为地去严加制裁, 就悖逆了天律, 违背了自然规律。教会的禁欲主义就是这样走向悖逆自然人性的境地。
我们知道, 薄伽丘所处的时期正是文艺复兴的初期。他写《十日谈》这部巨著的目的, 就在于他是极力的要从宗教神学、禁欲主义中摆脱出来, 同时也是在号召人们从禁锢中解放出来, 从而争取幸福自由。《十日谈》中我们看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就是一方面, 抨击了欧洲的宗教神学。他抨击的宗教神学并不针对宗教神学本身, 而是抨击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另一方面, 表现出了追求个性的解放的新思想。
三、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圣经·创世纪》中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而犯罪, 隐喻的是性犯罪, 而且成了人类的“原罪”, 蛇就是性的隐喻 (以蛇作为女阴或男根之隐喻, 乃世界许多民族的文化现象) 。而《十日谈》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欲是天然合理的。诚然, 卜伽丘对人性的理解是过于狭隘的, 因为他仅仅或者主要把两性之爱的实现视为人生之幸福与快乐。但是, 他瞄准禁欲主义的要害万箭齐发, 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处在文艺复兴时期, 整本书中我们所看到的那些故事归根到底, 就是一个人性。无论是修女, 还是神父、修道院的院长, 以及一般的人, 他们的所作所为虽然手段不同, 有的值得人们同情, 有的却使人们感到纯粹就是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伪君子, 有的叫人看了之后感到是大逆不道。但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无论什么样的人, 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 作者这样写就在于抨击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禁欲主义, 并且认为完全压抑了人性。因此, 最重要的就在于要恢复真正的人性。也正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出了不知多少薄伽丘这样宣传人性的作家、思想家、政治家, 所以, 才能使欧洲从愚昧中摆脱出来, 走向一个真正理性、人性的社会, 并不断使这个社会发展。
结语
《十日谈》是一部解放人性思想的著作。特别可贵的是, 作者通过《十日谈》阐述了舒展的人性与人们的快乐幸福之间的关系, 让人们感受到了快乐幸福在人间, 快乐幸福在人们自身, 而不在宗教统治者所谓的天国, 也不在上帝身上, 从而找回了失落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世界中的那个自然欲望意义上的“人”, 也就是人性思想, 这是有重大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作者写这部书最重要的就在于他对自由、对理性、对人性的追求, 这部著作对现代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2]肖丽华.《十日谈》的文学叙事深层结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4
[3]李琪.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J].学术交流, 2007, (04)
[4]李雪梅.《十日谈》的理论基础和道德原则浅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5]郑炜华.放纵的智慧——《十日谈》的欲望表现[J].甘肃高师学报, 2005, (03)
现代隐喻研究 篇8
慕尼黑现代绘画馆(The Pinakothek Dermoderne1),以下简称:绘画馆)座落于慕尼黑城市中心的西北侧,落成于2002年。绘画馆所处的街区网格,受1807年实行“城市发展计划”规划时制定的190m至230m的灵活网格的控制。二战后,基地上只剩下几片墙、零星的建筑和大栗子树,与之相邻的分别是在其西北侧一街之隔的老绘画馆(Old Pinakothek)2)和西北方向对角街区中的新绘画馆(New Pinakothek)3)(图1)。北侧是大学建筑,东侧是居住建筑,南侧是城市高速路一部分。绘画馆要明确的将这些根本不同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场所最大的挑战就是要与克伦策设计的有巨大潜能的古绘画馆场地相对。上世纪90年代,绘画馆国际竞赛的组织者认为这是建设现代绘画馆的理想场地:它建成后与老绘画馆和新绘画馆一同形成的欧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而面对基地周边多样性的环境,竞赛的组织者们不仅希望未来的绘画馆能完善城市的网格而且能够融合进入周边的多样化环境。
1992年,在166份竞赛方案中时年42岁的慕尼黑建筑师斯蒂芬·布劳菲尔斯(Stephan Braunfels)4)的方案最终获胜。获胜的王牌就是它具有单体建筑不容易达到的城市设计的品质。绘画馆长方形平面的一条对角线一端穿过新老绘画馆之间的空地指向城市中心,另一端指向周边的一条主要的道路——这条道路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基本正交城市路网中的一个变奏(图2),并且设计者将它处理成了一条在建筑内外均可感受的空间带。布劳菲尔斯希望绘画馆能成为慕尼黑市的一个功能性内脏而不是其表面的一个附属物。在建筑的单体层面上,建筑师在设计时充分地考虑了绘画馆与已有的两座绘画馆的关系,作为深思熟虑的结果,他希望绘画馆在建筑语言上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而不是以老绘画馆为语境的后现代拼贴。
2.形式的隐喻
路易斯·康认为形式是一种本质,是一个整体,其组成因素无法分开,设计是“形式”的一种物化行为。他在与莱斯大学的学生座谈时强调“形式过去已经存在”,“设计”就是诠释这个过程。
布劳菲尔斯设计的绘画馆似乎就是通过设计再现形式。绘画馆在功能要求上是4个独立展馆的融合5),然而功能的复杂并没有带来形式的混乱,绘画馆的形式和空间语言非常清晰的呈现在参观者面前——圆、正方形、对角线。
圆——旋转的圆厅
中心的圆厅从室外看是一个独立的凸起的体量,是整座艺术绘画馆中唯一有三层的部分。为了强调中心空间的独立性,中厅顶部巨大的圆形采光屋顶的下方与之相关的支撑结构在平面上形成三个同心圆(图3)。同心圆的内圈是贯通一二层的12根方柱,它们无视周边空间性质而均匀分布着,以此强调中厅的完整性。并且为了进一步加强这种感觉,二层的围栏也使用了体量感最弱的玻璃栏板;在一、二层,同心圆的中圈和外圈面对周边不同的界面采用不同的承重形式:在对应入口的西北和东南两方向是建筑对角线方向的两片长墙和间隔30度的沿圆心放射线的短墙,另外的两个方向则是同心的圆弧形承重的实墙,实墙之间是联系各层的楼梯。在同心圆的最内圈第三层的围栏与第二层的不同是一圈在方柱上方外表面与之平齐的白色实墙,这是一种基于光照的巧妙安排:白色的实墙面既可以反射光线又是展现屋顶结构光影运动的银幕。同时光线强有力地勾勒出独立的充满生机的圆形中厅。圆厅在三层用方柱代替短墙,这一圈的弧墙和方柱是直接承载圆形屋顶的唯一结构系统;圆厅第三层在同心圆的外圈是一圈完整的实墙,实墙一直向上延伸至整座艺术绘画馆的标高的最高点,从室外看去这是一个没有一丝缝隙的筒体,筒体的与圆形屋顶之间的区域以采光瓦覆盖,在筒体的内壁显现的并非清晰的影子而是由明到暗过渡柔和的光,圆形屋面因此漂浮了起来,在阳光下犹如一个巨大的灯具(图4)。
康为了获得视觉上的稳定尽可能地赋予一个方形空间的四个垂直面以相同的形态。而绘画馆为了打破视觉上的绝对稳定,中心圆厅的周边界面是楼梯、玻璃墙和实墙循环变化的。“绝对稳定”的打破使得中心圆厅获得了旋转的力量,但同时这种形式也隐含了古典主义的特质,圆厅别墅的楼梯是封闭在墙体之间的,绘画馆的楼梯也是如此。
形式逻辑上的统一在地下一层再次得到了验证,半弧形台阶及由方变成圆的结构柱,都增强了圆形的存在感,暗示了圆形大厅的存在。
正方形——沉而稳的形
正方形的概念在此处无所不在:它存在于表达建筑的概念中,存在于总平面的布局中,存在于建筑内部分割中,也存在于建筑的外立面上。与圆形大厅镶嵌的两个正方体,是最初的形状,在平面上对正方形进行分割产生新单元——1/2正方形和矩形(图5),来承载不同的展览需求,这是建筑重要的元素也是建筑的基础,每个大的正方形在南北轴向被分成三个矩形。立面上也是用一“实”一“虚”两个正方形与其对应,精确的是在“实”的立面中用凹入来对应平面中划分三个单元的部分,在“虚”的立面中用一对圆柱与其对应(图6)。
布劳菲尔斯在对待展览功能时采取了类型学的空间组织模式,明确定义出一个主要的空间,其他空间都以各种不同的模式和这个空间贯穿。在慕尼黑现代绘画馆中,立方体则起到了模式的作用。通过对立方体切割成不同的展示厅以及走廊,通高的走廊又连结所有的屋面采光的展室(图7)。由此空间变化从容不迫。单元式布局也更加凸现中心。
正方形与圆的组合,在形式上,又向我们暗示了另一建筑的伟大——柏林老博物馆,无论从内部的圆形大厅,到外立面的比例尺度,都是对古典建筑的现代阐释(图8)。
对角线——极度张力的线
沿建筑平面对角线方向的两片斜墙仿佛由城市渗透入建筑,将圆形大厅和立方体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斜墙产生的纵深感对于进入此空间的人来说是一个有力的提示,一侧是“精致”的冬季花园,一侧是整面印着“Pinakothek Dermoderne”的清水混凝土墙。艺术绘画馆的艺术品往往是在一种沉思的状态下被体验,这种体验激发了观者和被观艺术品之间的移情。此处的设计达到了此目的。在指向城市的方向上,看似是以南立面的三根圆柱作为结束,然而你会发现这个指向以另一种方式在继续延续着——一系列地埋灯。空间在这里得以延续,好像是在欢迎从城市里来的参观者(图9)。在康的建筑中“当一个界面由于行进路线的穿过而开洞时,其他三个界面将不得不做出回应——或在相应的位置上开洞或设置物体以实现空间的平衡,其中前者被用作空间的出入口,后者被赋予其他功能,如壁龛或窗。”在绘画馆中,与万神庙不同的是与入口相对的壁龛被另一个入口所取代。布劳菲尔斯在处理南北沿对角线相对的两个入口时,犹如制作天平一般地维持着空间的平衡。
对角线也充当了很多内部空间的边界,边界并不总意味着空间的停止,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为空间的开始。并且它会让你感受到一种力量——城市的能量沿斜墙传递至建筑内部,又由建筑内部向外扩散,空间由此处依次绽放。对角线与正方体所产生的消极空间很自然的被巴洛克风格的楼梯所取代,楼梯也减少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对角线也是穿越艺术绘画馆的捷径,从指向老绘画馆和新绘画馆的一端开始,不接触任何展品,通过圆形大厅,来到指向城市中心的对角线的另一侧结束,它与其他的蜿蜒的参观路线并存。
3.设计的精确
精确的特性体现于这座建筑形式生成的不同层面,包括历史的传承,概念的贯彻,母题的使用,一直到内部建筑构件的组织。
绘画馆这样一个由圆形、立方体、对角线、细柱、棚屋顶等不同元素组成的和谐整体,这个整体能够和谐关键在于建筑师设计的精确——矩形和圆形体量之间纯净与简洁的对接、对角线在其中恰如其分的穿插,还有圆形光顶撒下的光线作为凝结建筑的中心……
绘画馆拥有大量光线充裕的空间(图10~17),这与布劳菲尔斯的工作方式分不开,制作1∶1的模型、用复杂的技术来检测光线的效果……布劳菲尔斯认为自己是建筑交响曲的设计者,光线是他创作过程中的活跃因素,有直线光,曲线光,有从整个玻璃屋顶的圆形大厅洒下来的光,有屋顶的直线缝隙,曲线缝隙洒下来的光,有楼板与天花相距产生的漫射光,有能让参观者产生冥想的极微弱光,这里还有为部分展品提供适当照度的人工照明,为体验空间提供的繁星般的照明,光在这里成就了参观者行走在屋顶之下非凡的空间体验,看到的只有艺术作品悬挂在白墙上,以不同方式沐浴在光的海洋中的艺术作品。更让人为布劳菲尔斯精确设计感到惊叹的是:这里没有开关,没有插座,技术设备几乎看不到,所有可能干扰到参观者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元素都被尽可能的减少。参观者看到的只有艺术作品悬挂在白色的墙体上,沐浴在充裕的光线中,没有丝毫杂乱干扰视线。建筑成功的消隐在展品之后。布劳菲尔斯认为只有纯净的白墙能做到这一点。
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以使人产生快感。绘画馆给人带来的快感正是建筑师精确设计的结果。
4.结语
设计的目标是追求形式和空间语言的精确清晰。为了达到空间的清晰,布劳菲尔斯在其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的空间大小、形状、比例、方向、视线的位移,射入空间的光线的变化,等等都是经过仔细研究。才能在绘画馆中,展现出了一系列纯净而肃然的形象和充满光线的空间。他的建筑是那么的从容不迫,在其中我们会自觉屏息,自觉地对空间、时间乃至自我进行反思。通过物质本身隐退于空间之后,通过空间地断裂与调节,通过对矛盾因素的把握,虚与实、明与暗等种种纯粹而丰富的感受都将各种情绪瞬间浓缩于界限的平衡之中。让参观者认识到自身不是位于形式化的建筑片段中,而是位于渗透了内在情绪与感受的空间秩序当中。
图片来源
1 google earth software
2笔者自绘
3笔者自绘
4笔者拍摄于慕尼黑现代绘画馆
5笔者自绘
6笔者自绘与自行拍摄
7笔者拍摄于慕尼黑现代绘画馆
8 http://www.braunfels-architekten.de/images、笔者自绘
9笔者拍摄于慕尼黑现代绘画馆
10笔者拍摄于慕尼黑现代绘画馆
11笔者拍摄于慕尼黑现代绘画馆
12笔者拍摄于慕尼黑现代绘画馆
13笔者拍摄于慕尼黑现代绘画馆
14笔者拍摄于慕尼黑现代绘画馆
15笔者拍摄于慕尼黑现代绘画馆
16笔者拍摄于慕尼黑现代绘画馆
17笔者拍摄于慕尼黑现代绘画馆
18笔者拍摄于慕尼黑现代绘画馆
参考文献
[1]http://www.x5dj.com/UserForum/00426789/00137627.shtml.
[2]MODERNIST PINAKOTHEK MUNICH.ART WORKS ON PAPER ARCHITECTURE DESIGN
[3]王南.三代同堂的美术馆之家——简述慕尼黑古绘画馆、新绘画馆与现代绘画馆.世界建筑,2005(1).
[4]Stefanie Graf.慕尼黑理工大学建筑博物馆.世界建筑,2006(1).
[5]http://www.braunfels-architekten.de/images/button-leer-140.png.
[6]http://www.ad.ntust.edu.tw/grad/think/modern.
[7]http://www.pinakothek.de/
[8]http://fifaworldcup.yahoo.com/06/cn/d/munchen/gtk.html.
隐喻研究综述 篇9
隐喻的英文词“metaphor”大约出现于16世纪。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希腊词“metapherein”,有“由此及彼”之意,暗含着两种事物间的比较。随后在拉丁语中该词演变成“metaphora”,到中世纪再次演变成“metaphore”。大约在16世纪出现了英文单词“metaphor”,最早为一种修辞手法,表示意义的转换或转移。
最早对隐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试图描述隐喻的内涵,并对其本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做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束定芳2000),他认为隐喻是基于类比原则的隐性比较。
早期对隐喻理论的研究一般可分为三个方向:修辞学、哲学和语言学。亚里士多德是隐喻修辞学研究的先驱,他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修辞作用,认为隐喻是最形象的修辞手法。其基本观点是: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的现象,有装饰和润色语言的作用,达到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被后人概括为“替换论”。Uuintil⁃lian认为,所谓隐喻就是词与词的替换,将一个事物的名称换成另一个事物的名称。在某种程度上,二人的隐喻观存在共性。
隐喻的哲学研究始于柏拉图,他认为隐喻只是修饰性语言,不能准确表达真理,他将隐喻视为真理的敌人。虽然海德格尔、休谟等哲学家把隐喻的地位提升到一定高度,但他们对隐喻的哲学研究仍停留在隐喻与思维的关系上。
隐喻的语言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E.Benveniste和S.Ull⁃mann。前者以符号学和语义学的区别为出发点,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话语现象。而后者把隐喻作为意义变化的一种方式,并从心理学角度解释隐喻产生的基础。
这三个方向都是研究人类生活中的隐喻,前两种侧重于书面语或正式语体的隐喻研究,后一种则侧重口语中的隐喻研究。三个方面的研究推动隐喻的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
随着语言学科的发展,隐喻研究的重点也倾向语言学方向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开始了隐喻的认知研究。书中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此后众多国内外学者都将隐喻作为研究的重点,并取得很多成就。
2 隐喻的本质
传统的隐喻研究将其看作一种语言现象;自Richards起,隐喻被视为思想间的交流;到Lakoff和Johnson时代,隐喻被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概念系统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隐喻被定义为是借助一种概念来认知另一种概念的手段,它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可以是准确的,目前,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被广泛接受。Lakoff和Johnson所探讨的隐喻也称为概念隐喻。最初人们不是有意识的使用概念隐喻,而是由于认知能力等局限使得人们不得不借助已知事物或概念来解释和理解未知事物或概念,这是概念隐喻的特点,而隐喻的典型句式:A is B就是这一特点的体现。
有了隐喻,人们可以通过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的共性来认识未知事物,因此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3 隐喻的构建理论
从修辞学研究到认知语言学研究,隐喻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期间,学者们提出各自的隐喻构建见解。
3.1 替换论
亚里士多德指出隐喻是以此代彼,是一种替换。Uuintil⁃lian于公元一世纪正式提出隐喻的“替换轮”,认为隐喻就是以一个词替换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他的论述事实上是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总结,得到众多修辞学家的支持。但是隐喻的意义不仅在于语言本身,还在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中,显然“替代论”忽视了这一点,且这种替换难以确定。
3.2 比较论
“比较论”也称为“相似论”或“类比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的一个衍生物。它认为隐喻是某种相似性或类比的一种陈述,其实质是两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或是省略性的明喻。但隐喻并不是事物间的简单比较,而是通过语言表达来认知概念的本质。“比较论”对隐喻研究有很深的影响,直到20世纪70年代乃至到21世纪初它都还得到许多学者的拥护,然而该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Black认为“比较论”太过模糊近乎“空洞”。
3.3 互动论
到了20世纪30年代,“替换论”和“比较论”开始受到置疑,其统治地位也被动摇。
1936年Richard发表了他的著作《修辞哲学》,书中认为隐喻是通过代表不同事物的两个概念的互动作用产生一个新的意义,即隐喻是一个新意义的产生过程。Richard认为,隐喻是词之间的彼此激活,隐喻的表达就是“二合一”,就是“就是两个概念,一个意义”,是两个概念的相互作用才产生了隐喻的真正意义。他的隐喻观使隐喻研究冲破传统的修辞学研究的局限,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视角。Black在Richard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互动论”,使它成为“替换论”和“比较论”之后最有影响力的隐喻理论。“互动论”将隐喻理解成事是创造相似性,它不仅强调了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互作用,也涉及他们的指称对象。“互动论”为后来隐喻的认知研究奠定了基础。
然而“互动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Searle指出“互动论”关注隐喻性句子,忽视了说话人的意义或言语意义,且没有明白地分析“共同点”。Indurkhya认为“互动论”没有明确环境在主客体互动中的作用,也没有清晰的分析互动过程中不同概念结构是如何创造出来或是如何被拒绝。鉴于上述这些质疑,一种新的观点也将被提出。
3.4 映射论
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一个新时代,书中探讨了语言和隐喻的关系和本质。他们发现很多英语表达式都源于最基本的隐喻,并将这种基本隐喻称为隐喻概念或概念隐喻,而概念隐喻又可以衍生出更多表达式,是一种“一生二,二生三”的认知模式。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的产生和理解都基于人类经验。Lakoff借用数学术语“映射”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本质问题,认为隐喻映射是指从始源域结构映射到一个目标域结构的过程。这一观点被称为“映射论”。1989年,Lakoff和Turner合作的《超越冷静的理性》中指出映射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一个对应集。Fauconnier认为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体现了人类认知能力的核心。
“映射论”明确了隐喻是一个概念在另一个概念的投射,而映射是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的。“映射论”极大地推动了隐喻研究,但仍然存在不足。“映射论”强调映射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是单向的,即“映射论”不具有互动性。为了满足研究的需要,学者们又提出了新的观点。
3.5 概念合成论
“概念合成论”是由Fauconnier与Turner等美国学者提出的,是隐喻研究的最新成果。1985年,由Fauconnier编著的《心里空间》一书标志着“概念合成论”基本形成。“概念合成”,又称为“概念整合”或“心理合成”,以具体语言研究为出发点,是一种动态的、结构统一的基本心理整合过程,是人们在交际中构建的概念集。该理论把始源域和目标域看作“合成空间”,还提出了“类空间”这一概念,认为这一空间也是“互动”输入之一。可以说“概念合成论”是对交际中各种心理空间的相互映射和相互作用的系统阐述。
“概念合成论”是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的继承和延续,它关注言语意义的在线构建和理解,更揭示了隐喻背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这一理论补充了“映射论”,但也存在不足。“概念合成论”是概念隐喻研究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带有隐喻研究的特性,对隐喻认知解读机制的研究也不完善;其倡导者未明确表述理论的基本原则,所涉及的原则还有待细化;“概念合成论”在准确解释幽默性语言的在线解读现象上也表现得力不从心。
4 隐喻的认知功能和意义
Black认为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人类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人们通过语言表达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据考察结果表明,人类语言中大部分都是隐喻的,因此隐喻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Schön等学者认为隐喻为人类提供了认知世界的新视角,人们通过已知认识未知,使未知变成已知。通过隐喻载体,人们可以逐渐认识一个已知事物的不同侧面。如当人们把学校比作社会时,从某方面揭示了学校的某些特性。隐喻的认知功能主要体现在隐喻对人类探索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起到桥梁的作用。
隐喻的另一个功能是“意义扩展”和“意义创造”,即定义新事物和赋予旧事物新概念。人们可以在不创造新词汇的情况下,通过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认识的事物的共性将二者联系起来,用对已知事物的认识来表达新抽象概念。如“病毒”一词最初是生物学词汇,当被用于计算机领域时它就获得了新的意义和特性。有了概念隐喻,很多词语都被赋予新的意义和特征而用于新的领域。隐喻的创新功能主要表现在创造新的概念和新理论,同时赋予旧事物新概念。隐喻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通俗易懂的理论和术语。因此,隐喻是人类言语意义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5 结束语
隐喻研究经历了修辞学、哲学和语言学的阶段。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隐喻研究理论在彼此批判与继承中不断推陈出新,也为后人的研究铺平了道路。多数学者认同隐喻是借助一个事物来理解另一个事物,是不同概念之间的投射。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的重要手段,是人们认识新领域新概念的强大的认知工具。目前隐喻研究呈现多角度、对层次和多学科的多元态势,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
摘要: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隐喻研究经历了修辞学、哲学和语言学的阶段。目前普遍认为隐喻是借助一个事物/概念来理解另一个事物/概念,是不同概念之间的投射。该文就隐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前人的隐喻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隐喻,本质,构建理论,认知功能和意义,综述
参考文献
[1]Jean,Stilwell Peccei.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Lakoff C,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3]Weidong Dai.A New Concise Course on Linguistics for Stu-dents of Englis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Press,2002.
[4]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2002(1):38-45.
[5]刘正光.隐喻研究的三个层次与主要领域[J].外语学刊,2007(3):21-27.
[6]彭增安,吴云.隐喻研究的热点问题[J].修辞学习,2003(2):26-27.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王葆华,梁晓波.隐喻研究的多维视野[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1,33(5):297-298.
现代隐喻研究 篇10
关键词:《红楼梦》,概念隐喻,人名,文化语境,文学语境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而隐喻正是其成就的关键。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的全译本为其英译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学术资源, 产生了许多相关论文。然而这些论文很少涉及到“隐喻”、“隐语”的翻译问题, 且一般是从修辞观或语言层面进行探讨, 并未涉及作者的创作思维、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人物形象, 因而不能从根本上阐述隐喻翻译中理解与表达的矛盾。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这种认识促使隐喻研究开始从修辞观转向认知观。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 (conceptual metaphor) 理论为隐喻翻译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从这种隐喻理论出发, 隐喻不仅是《红楼梦》文学作品的理论艺术, 也是作者独特的创作思维表现。基于概念隐喻理论, 该文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角度对《红楼梦》人名隐喻的英译进行探讨, 通过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两个方面分析霍克斯译本人名隐喻的英译, 评析翻译结果的优劣得失。
1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首先由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 它强调的是发生在人类思维层面的隐喻, 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mapping) 。其中具体的概念域被称为源域 (source domain) , 而抽象的概念域就是目标域 (target domain) 。源域和目标域是隐喻的两个组成部分, 目标域通过源域得以理解。例如在“人生是舞台”这个隐喻中, “人生”是目标域, “舞台”是源域, “人生”为抽象概念, “舞台”为具体概念, 目标域“人生”通过源域“舞台”得以理解。
概念隐喻的语言实现包括单词、短语、句子。例如,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宝玉又想起邢袖烟已择了夫婿一事, ……不过二年, 便是“绿叶成荫子满枝”了……这里“绿叶成荫子满枝”表达“生命是植物”这一概念隐喻, 用自然界树木的生长、开花、结果来比喻人类成熟、结婚、繁衍的生命历程, 形象地传达了宝玉关于人生的情感和理念。
2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概念隐喻基于民族文化认知体验而产生, 其表达是日常语言的基本部分。因此其翻译活动受到社会、民族文化、文学传统等因素影响, 涉及到译者的认知能力、文化价值取向、审美取向等方面。
隐喻翻译明显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尽管译者与作者生活的民族文化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中不同, 但隐喻移植偶尔也是可能的, 原因在于不同文化之间有相同的文化认知体验和生理体验, 概念隐喻也可能类似。例如:“水”是英汉两个民族都熟悉的事物, 感知体验相似, 这就使隐喻“爱情是水”可以移植为英文“Love is water”, 因此“柔情似水”可译为“tender and soft as water”, 译语读者能够毫无障碍接受。但以汉、英为母语的两种文化认知体验必然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这就造成了不同语言及文化之间会有一些隐喻难以移植或转换。例如, 汉语文化中, “紫鹃”象征“执着、忠贞”, 而英语文化中却指“戴绿帽子者”,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得不让Hawkes将黛玉的忠仆“紫鹃”译成“夜鹰” (Nightingale) 。
文学语境是影响隐喻翻译的另一个因素。认知语言学总是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处理文本。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因此是文本不可或缺的成分;而作品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 表现主题思想, 通常会运用更多的隐喻。因此上下文语境和文学语境在进行隐喻翻译时必须考察的因素。此外,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 其个性化的知识背景、心理状态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文本的理解与表达。
3《红楼梦》人名隐喻的英译研究
3.1《红楼梦》人名隐喻
《红楼梦》人物命名方法有四种:其一, 谐音法。例如“甄英莲”—真应怜, 意即她一生遭际实在可怜。其二, 用典法。小说中主要人物贾宝玉及金陵十二钗之名大多取自诗词名典。例如贾宝玉之名见之于 (唐) 岑参《送张子尉南海》:“此乡多宝玉, 慎莫厌清贫”。其三, 职业命名法。例如:抱琴、司棋、待书、入画, “琴棋书画”, 贾府四位小姐的侍女与侍奉的主人身份、喜好相关。其四, 盖棺定论法。作者根据一定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各个人物在故事中的行为表现, 评价性地赋予其“溢号”, 例如:敏探春、贤宝钗、情哥哥、痴女儿、冷郎君、贤袭人、勇晴雯、俏平儿, 等等。总而言之, 《红楼梦》的人名不但具有称谓功能, 更多的是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能更好地体现作品的主题、反映人物的性格与形象特点。
3.2《红楼梦》人名隐喻的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
《红楼梦》人名隐喻是艺术创造, 也是汉语文化语境下的产物, 具体表现为:1) “姓氏”反映了家族文化与社会等级制。“护官符”形象地反映了清朝姓氏“门第”观念及社会等级制的新内容。2) 基本反映了阴阳和谐这一哲学理念。《红楼梦》女性人名大多体现阴柔之美。3) 以“字号”表达人生志向、兴趣爱好或性格特征。例如, 贾府大家长贾政字“存周”, 他正是格守“周礼”的封建卫道士形象。
要研究《红楼梦》的人名隐喻必须要考察人名隐喻的文学语境。所谓文学语境指的是作品的主题、作品人物形象、作者审美倾向和写作风格, 以及作品所遵循的文学传统等。人名隐喻的存在就是服务这些因素, 也只有在这些因素下才能发挥作用。离开了《红楼梦》, 人名隐喻将无从解读。反过来, 没有人名隐喻,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也不会那么个性鲜明, 主题也不会那么突出, 小说的艺术成就也会因此明显降低。
3.3 概念隐喻视角下《红楼梦》人名隐喻英译
霍克斯译本兼用音译法和意译法, 并根据人物的阶级地位来划分音译和意译人群。霍克斯采用音译法, 而且是汉语拼音系统, 来翻译社会地位高的人物 (主子阶层) , 以及具有人身自由的人物的人名。例如:Bao Yu, Bao Chai, Dai Yu, Tan Chun, 等等。而丫环、小厮以及和尚、尼姑、艺人等都采用了意译法。霍克斯还根据人物职业、身份等运用了不同的意译系统, 比如和尚、尼姑的名字采用拉丁语、希腊语翻译, 僧、道之名使用英语、意大利语和梵语翻译, 而用法语词翻译“红楼十二艺人”的艺名。这种意译系统能够更好地区别人物的社会地位高低, 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本土文化, 再现了原作的语言特色。
在翻译人名隐喻的过程中, 有时交织的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会发生冲突。例如, “霍启”被霍克斯译为“Calamity” (灾祸) , 这一译法从文学语境的角度来看无可指摘, 而从文化语境来看的话则不可取, 因为中国封建家庭的主人通常给家奴取名都是“吉祥”“如意”等吉利的名字, 绝不会取“灾祸”这种不吉不利之名的。
因此, 译者在这种语境相互冲突时应当慎之又慎。当译文与文化语境明显相悖时, 应当采取音译加注的方式进行翻译。如上例中, 为了保持原人名的寓意, 最好加上注解, 虽然繁琐, 因类似极端例子数目较少, 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3.1 音译之失
音译首先使美学效果丧失。《红楼梦》主要人物的姓名字号有着独特的审美效果。而霍克斯对该群体主要采取了音译法, 仅表现了基本的称谓功能。例如林黛玉的名与字, 即“黛”与“颦”, 有着内在照应关系, 霍克斯分别音译为Dai Yu、意译为Frowner, 名与字内在的对应关系很明显已经不存在了, 名字中包含的文学意蕴也丢失了。另外, 《红楼梦》人名隐喻的一大特色就是谐音人名, 其不仅体现了该人物群体的个体形象以及性格特征, 而且还蕴含着作者的爱憎以及是非观。霍克斯对该群体人名都采用音译, 没有加上注解, 如此一来, 英语读者无从领略奥妙所在, 人名隐喻的含义与作用因此也丧失了。
3.3.2 意译之得
霍克斯对“美谥”的翻译基本上采用了意译法, 其意译有两种方式:语义对应的意译法和语义转换加情节补偿。这两种方式都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浪荡子”和“勇晴雯”都采取了语义对应方式, 分别译成“a flirt”和“brave Skybright”, 契合具体的人物形象。霍克斯还根据章回题目相应的故事情节对“美谥”的译文进行了信息补偿。另外, 霍克斯还根据人物职业、身份等运用了不同的意译系统, 比如和尚、尼姑的名字采用拉丁语、希腊语翻译, 僧、道之名使用英语、意大利语和梵语翻译, 而用法语词翻译“红楼十二艺人”的艺名。这种意译系统能够更好地区别人物的社会地位高低,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语境的制约, 更好地保留了本土文化, 再现了原作的语言特色, 同时有助于传达人名隐喻的文学信息。
4 结论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角度对《红楼梦》人名隐喻的英译进行探讨, 通过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两个方面分析霍克斯译本人名隐喻的英译, 评析翻译结果的优劣得失。《红楼梦》人名的成功翻译需要兼顾普遍的文化语境和特定的文学语境。谐音人名可以音译, 但应加注解;或者选择语义对应的意译, 以实现再现人名隐喻的目的。意译法需兼顾上述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 译者在以上两种因素发生冲突时应当慎重取舍, 以期最大程度避免误导读者, 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基本文化和文学主题。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s[M].MA:The MIT Press, 1985.
[2]Fauconnier G, TurnerM.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Basic Books, 2002.
[3]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2003.
[4]曹雪芹.脂胭斋全评《石头记》 (上、下册) [M].霍国玲, 柴军, 校勘.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
[5]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 (上、下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6]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9) .
[7]陈国华《.红楼梦》和《石头记》:版本和英译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6) .
[8]完颜绍元.中国姓名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9]林克雄《.红楼梦》人名翻译艺术欣赏[J].天津外国语学报, 2000 (1) .
模因论与隐喻研究 篇11
关键词:
模因论;隐喻;认知方式
收稿日期:2010-01-01
作者简介:车继雁(1981-),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隐喻的流传存在着进化的过程,将模因论引入对隐喻传播的分析中,不仅使我们可以从文化进化的角度来看待隐喻,还可以进一步剖析模因在隐喻传播中的作用,从而探究隐喻在模因的复制和不断被复制过程中对语言的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活动及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是从新的角度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Meme),它的名字仿照基因而得,是指文化基因,即人类的思想观念通过文化基因的复制得以传播和继承。《牛津英语词典》定义模因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也就是说任何能够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模因。
模仿性是语言模因形成的前提, 是语言模因传播的媒介。复制性是语言模因的本质特征。语言模因能够在个人交际中被无限地复制, 经过复制形成新的语言模因。Heylighten提出模因要成功复制必须经过四个阶段: (1)同化(assimilation) (2)记忆(retention) (3)表达(expression) (4)传输(transmission)。模因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简单的说,模因基因型是指内容相同,形式各异;而模因表现型是指形式相同,内容各异。
二、模因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当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与另一种完全不同事物的某些特征相比,具有相似性(resemblance)或者相关性(relativity)时,常常会将这样的相似性或相关性的意象图式(image)投射到这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上,于是产生了隐喻。
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时间就是生命”。无论是培根还是富兰克林,他们的话语无不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我们对于这样的话语是如此熟悉,以致于都感觉不到隐喻的存在。把知识比喻成力量,知识越多,力量会越强大;同样,把时间比喻成生命,生命是短暂的,稍纵即逝,唯有珍惜时间,生命才会长久。“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之所以被人们广为流传,与其强大的生命力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是强势模因作用的结果。模因经历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并且循环反复,不断的传播着。按照模因的传播途径可以把这两句格言看成是隐喻的模因表现型,即形式相同内容不同。类似的表达还有:“辩论就是战争”,“爱情就是游戏”,“健康就是财富”等等。“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句话在网上出现后,立刻引起了網友们的追捧。“寂寞”是个抽象名词,是不能被吃的,显然这里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在网上出现后,不断引来了网友们的跟帖,比如:“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哥玩的不是游戏,是寂寞”,“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等等。这些都是隐喻的模因表现型。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过多的压力使人内心变得空虚,寂寞。通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本文围绕“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三个隐喻来展开,分析了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及模因的两个传播途径。其中,例证主要以隐喻的模因表现型来论述。通过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治安,蒋光友.隐喻理论与隐喻理解[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3).
[2]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1.
英汉情感隐喻比较研究 篇12
国外学者Koveses研究了情感意念, 并着重研究了喜怒哀乐这四种基本情感的隐喻表达;国内学者林书武 (1981) 分析了英汉关于“愤怒”的概念隐喻, 提出在英语中, 最重要的概念隐喻“anger is fire.” (愤怒是火) , 而在中文里却是“愤怒是气”;於宁在其《当代隐喻理论》第三章讨论了汉语情感词“愤怒”和“喜悦”的隐喻表达式, 得出汉英具有同样的隐喻模式;宁全新依据生理效能的本源理论也对“anger”做了相关研究, 分析了“愤怒”这一情感的概念化隐喻过程。
1 隐喻理论研究
自亚里士多德开始, 就不断有哲学家语言学对隐喻进行探讨与研究。与之相关的书籍论文当然也为数不少。首先, 作者探讨一下在各阶段隐喻研究的一些情况。
1.1 古希腊哲人的隐喻观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其实不主张使用隐喻, 他是布莱克所说的贬斥派。但亚里士多德却认为, 隐喻是诗人通过艺术性的模仿向读者提供知识的手段, 对诗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善于运用隐喻的大师, 使用隐喻是从别人那里学不来的, 它是天才的标志, 因为一个好的隐喻表明诗人在不同的事物中直觉地感到了相似之处。”他在《修辞》中还指出“隐喻使言辞清晰, 富于魅力, 别出一格, 这是别的手段所办不到的。”从这段话中, 我们很明显就看到了隐喻的好处。但是束定芳指出他的观点只看到了隐喻在语言中的使用, 忽视了对人类思想形成的影响, 即忽视了隐喻的认知功能。
1.2 罗马帝国初年哲学家的隐喻研究
西塞罗 (Cierco) 把隐喻看成是一种次要的词汇比较 (comparison) , 所以隐喻属于明喻的一种, 明喻才是更主要的词汇比较。在说到隐喻的功能时, 他认为“没有比单个词的使用更能使文章增强修饰效果, 也没有比单个词的换用更能使语言增色。”随后昆提良 (Quitilian) 提出了“替代论” (substitution) , 即隐喻实际上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 而且隐喻是一种更简洁的明喻。 (刘宇红:31)
1.3 20世纪的隐喻研究
20世纪当属隐喻研究最活跃时期, 尤其以80、90年代为盛。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便是莱考芙与约翰逊的《人类赖以生存的隐喻》, 他们一反隐喻理论传统观点, 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 (赵艳芳, 1995) 在该书中, 作者指出人的思维过程是隐喻的, 其表现形式——语言中的隐喻来自人的概念体系。在该书中, 也探讨了隐喻的主要类型, 主要有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方位隐喻则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本体隐喻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 心理活动, 事件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有形的实体, 特别是人本身。
2 情感隐喻表达的相同之处
莱考芙与约翰逊认为人类并不盲目地表达情感。相反地, 情感的表达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生理基础或是文化背景。当人们在表达“高兴”、“愤怒”、“悲伤”以及“害怕”时, 无论在哪种文化中, 表达都会有一定的共性。
沈少剑和谭业升指出, 情感的概念隐喻存在着继承性的级阶。周红对英汉情感隐喻共性分析后发现在情感隐喻表达上主要有四种共同点:一, 用人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来隐喻情感;莱考芙与约翰逊指出, 英语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转喻原则, 即用处于某种感情或者情绪时人体的特殊生理变化来表示情感。而在汉语中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隐喻转化原则。比如人在发怒时体温会上升, 体内压力上涨, 脸红耳赤, 情绪激动等, 时常可能失去准确的感知能力;而当人们高兴时, 脸色会发烧发亮等, 因而英汉中都有“‘幸福、高兴’是光”这一共同概念隐喻。这些都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基础。许多学者在论文中都提到了这一点。二, 用方位词隐喻情感;有很多方位词如“上”“下”等都被用来隐喻概念, 但这又不是任意的, 往往都是建立在人类身体和文化的基础上的。情绪低落时的嘴巴下拉, 眼睛暗淡无光以及高兴时的嘴角上扬, 眼睛炯炯有神都是与方位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会有“高兴为上”“悲伤为下”的隐喻表达。三, 用天气隐喻情感;安德鲁 (Andrew Goatly) 进一步指出英语中存在很多根隐喻, 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划等号的。他的研究发现, 英语中有很多表示情感或者情绪变化的语言有来源于描述天气和天气变化的词语。人的心情就好像天气一样, 有“晴”也有“阴”, 我们有“灿烂的笑容”“感情的晴雨表”等字眼。四, 用液体隐喻情感, 在安德鲁罗列的根隐喻中, 其实还有“情感=液体”这根类比的。在英语中, 我们说她的心情很平静 (she felt quite calm.) , 在汉语中, 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计其数, 如:他脸上浮出笑容。他沉浸在幸福中。 (周红:91)
在“高兴”、“愤怒”、“悲伤”以及“害怕四种情感中, 当属对“愤怒”隐喻研究的次数最多。其中宁全新的《“anger”与隐喻》一文对从本源理论的角度对其隐喻化过程做了详细探讨。他认为, 愤怒的生理效应有四个方面:身体的热度增值、体内压力增值、激活和感觉度干扰。当愤怒强度增大时, 由愤怒引起的体内压力值也随之增大, 反之相反。但必须指出愤怒的强度是有一定极限的, 超越这个极限, 愤怒的生理效应会损伤正常的器官活动。在很大程度上, 我们就是根据认知环境的变化, 利用本源理论推断愤怒的强度。如从轻微的不满、生气、愤怒、激愤到大怒暴怒等。本源理论实质上为愤怒这种情感铺设了能够产生大量隐喻意义的通道。 (宁全新:70)
张辉在分析英汉情感概念形成和表达时, 探讨了“愤怒”、“愉快”、“悲伤”、“害怕”表达的共用的来源域。对愤怒情感, 其共用的来源域主要包括火焰、精神失常、侵犯性动物行为、自然力量、斗争中的对手等;对愉快情感, 其共用的来源域主要有离开地面、在天堂中、活力、束缚的东西, 精神失常等;悲伤情感时有黑色、缺乏活力、容器中的液体、猛烈的身体力量、精神失常等;害怕情感有容器中的液体、邪恶的敌人、折磨、疾病、精神失常等。 (张辉:29)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这四种情感的表达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点:一, 把人身体看做一个容器, 情感是其中液体, 也就是莱考芙与约翰逊所说的本体隐喻;二, 人的情感与颜色联系在一起, 快乐高兴往往与鲜艳的颜色结合在一起, 悲伤害怕则与暗淡的颜色结合起来。三, 人的情感与天气联系在一起。
3 情感隐喻表达的不同之处
虽然大多数的情感表达是相同的, 但在此两种文化中仍然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而造成这些差别的宏观原因当然是因为文化的差异, 但经过研究发现, 这些差别主要是与观察细致度、观察视点, 文化风俗等紧密相关。大多数学者对其相似性研究较多, 对其不同之处研究笔墨甚少, 而研究过的也只是对“愤怒”情感不同之处稍微多一些。马清华提到感情意念取象一旦跟文化和语言相联系, 马上就显露出复杂性、差异性和选择性, 其规则性常为约定性所掩盖。表情本身的文化差异都落下来, 各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都会引发不同语言间取象的差异。
文化习俗是其原因之一, 在表达“愤怒”情感时, 这一原因显得尤为明显。英语中为“愤怒是容器中的热流体” (Anger is a hot fluid in a container.) , 而汉语中为“愤怒是容器中的热气体”。关于这一区别, 李福印用中医“阴阳说”作了解释。在汉语中, 月、地、夜、冷、水等都是属阴的, 日、天、热、火、夏等是属阳的, 而气体和热在汉语中是属阳的, 因此汉语没用“流体”表示“热”。 (李福印:234) 除此之外, “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气”的理论, 这一表达实际上是和我国的历史文化积淀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个原因则是观察视点的不同, 不同感情下的身体反应特征是各种离散、独立特征的变化和重组。每一单项特征都有取得独立表达资格的可能, 这就为异构取象的等效性奠定了基础。语言在表达感情意念时, 受语言表达能力、经济性原则的制约, 无法也不需要把所有反应特征描述殆尽, 所以身体反应特征并不都有资格成为感情意念的取象。面对同一种感情事态, 各民族或文化集团观察、扑捉感情线索的视点不完全相同, 不在观察之内的特征行为当然不能成为意念取象。汉语中鼻子可以表示哀和怒, 但它不能表示喜和惧。汉语中表示极度气愤时, 其相应表情体是“七窍生烟”, 也可以是“嗓里冒烟”或“眼中喷火”, 但至今还未发现用耳朵表示愤怒;英语中却有这样的说法, 如:Smoke was pouring out of his ears. (他爆发出愤怒 (他的耳朵里冒烟) ) 。这些都反映出了不同民族或不同文化集团观察视点的差异, 尽管如此, 相互间完全不同的取象仍然可以是等效的。
第三个原因是观察细致度, 不同民族观察感情发生时身体反应特征的细致度是不同的。中国人扑捉信息非常认真细致, “鼻子”“眼睛”“嘴巴”“眉”“牙齿”等都用来表达情感。相比之下, 汉语中的情感表达是比英语中的表达要丰富生动得多的。 (马清华:268)
4 总结
综上所述, 其表达方式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基于人类共有的体验与经验, 人们使用了主要有三种的隐喻模式。不同之处在于表达愤怒时的“气体”“流体的使用以及其他一些细小的因素导致而成的差别。他们分别是观察细致度、观察视点以及风俗文化等, 比如汉语中惯用“胆”“肝”“牙齿”等一系列字眼表达各种情感。经过简单的探讨, 我们对英汉情感隐喻的表达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对中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摘要:作为语言认知现象, 隐喻渗透各个文化团体。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常借助隐喻来更好地理解那些陌生的、抽象的东西。作为人类生活必不可缺的部分, 情感抽象而又难以令人捉摸。故情感的表达往往离不开隐喻。基于人类相同的生理和心理体验, 情感的隐喻表达在中英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观察细致度、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 其表达方式又有所不同。因此, 该论文旨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对其情感表达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做简要探讨, 以更好理解中英文化差异。
【现代隐喻研究】推荐阅读:
隐喻研究11-21
隐喻研究观点综述12-25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10-06
翻译研究中语法隐喻06-30
英汉隐喻文化研究11-03
研究隐喻现状的意义12-10
英汉隐喻的对比研究12-14
英语词汇隐喻认知研究12-23
英汉颜色隐喻对比研究12-25
诗歌中隐喻的映射研究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