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精选11篇)
土地资源生态价值 篇1
摘要:本文探讨了长久被忽视的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意义, 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价值,意义和对策
1 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意义
土地是一切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 人类的任何经济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另一方面, 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也会影响生态系统, 从而会影响其生态服务价值, 这也是导致土地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生态价值问题的提出和进一步研究是伴随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而凸现的, 具有时代必然性。所谓的生态价值是指环境价值中无形的比较虚的功能性的服务价值。土地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都具有特定的生态服务功能, 比如森林具有生产有机物的价值、涵养水源的价值、保土的价值、纳碳吐氧的价值、游憩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净化环境污染的价值。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生存直接提供各种原料或产品、食品、水、氧气、木材、纤维等, 而且在大尺度上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轻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进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虽然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 但是由于现实中缺乏实现这一价值的制度保障, 结果导致天然的生态价值沦为公有资产, 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无偿占用这一资产, 这是生态产权不清晰造成的悲剧。任何一种有形或无形资产, 如果没有明确的产权就会使这种资产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甚至由于过度使用而遭到破坏。
可见, 如果一种资产沦为公共产品, 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 那么就会造成毫无限制的使用, 从而导致公共产品消失个体利益受损。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现在还未纳入经济价值的范畴, 但事实上,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无偿的使用它, 如果没有一种实现这种无形生态资产的机制, 那么很有可能会造成"公地的悲剧", 最终, 受损害的是人类自己。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福利, 并且大多是无偿的, 而现阶段土地利用则大多以单纯经济利益为目的, 在这种目标下的土地利用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导致了各种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大量减少, 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也大幅度减少。因此, 通过技术手段对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进行数值化核算, 可得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化结果, 使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直观的评价, 并以此为据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有效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研究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2 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对策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在确认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基础上确认其生态价值, 土地生态价值观的确立, 有利于人类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规范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而要把这种生态价值变成人们考量经济活动的指标, 就必须建立实现这一价值的制度, 使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真正成为一种资产, 实现资产化管理, 使之脱离公共产品的范畴。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对策。
2.1 首先应当建立清晰的土地生态产权制度
土地作为生态系统的作用是可以量化的, 这些量化的价值是一种服务资产, 它不是以有形物的形式出现的, 而是体现在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上, 因此这种资产应该进入经济活动的内部, 以实现它的资产价值。也只有实现了生态价值的资产化, 才能在实践中建立生态产权制度, 规范生产者开发利用土地的行为。在生态产权不清的情况下, 生态资源的社会再生产与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割裂的, 生态价值没有通过一般的商品价值的实现而得到足量的实现, 结果导致少部分人对生态资源开发的获益是建立在多数人环境损失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损失就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国家对生态资产行使公共管理职能, 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态产权界定、配套、流转、保护的现代产权制度[7]。政府采用生态定价、生态税收等手段, 加强市场对生态资源的调控, 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 约束和规范生产者把资源利用、废弃物排放纳入生产成本统筹核算, 同时鼓励消费者适度消费, 也可激励更多的企业从事废物再生利用, 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目的。
2.2 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 使得土地这一环境资源真正成为一种生态资产, 实现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 使生态保护投资者得到相应的回报。生态补偿制就是实现生态资源生态价值有偿制度的财政手段之一, 是生态受益者在合法利用生态资源的过程中, 对生态资源所有人或为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的相应费用。在实践中, 关于生态价值的补偿已经形成了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论, 限于篇幅, 本文只论述其中的生态资本理论, 这一理论有利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应被视为一种资源、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 而这种生态服务或者说价值的载体便可看作是"生态资本"。生态资本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能直接进入当前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 即自然资源总量 (可更新的或不可更新的) ;环境消纳并转化废物的能力, 即环境的自净能力;自然资源 (及环境) 的质量变化和再生量变化, 即生态潜力;生态环境质量, 这里是指生态系统的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等各种生态因子为人类生命和社会生产消费所必需的环境资源。而整个生态系统就是通过环境要素对人类社会生存及发展的效用总和体现它的整体价值。如果随着生态资本的增值, 而生态投资者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那么就没有人愿意从事这种公益事业的投资, 因此,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 使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就显得很有必要。体现在土地上, 就是土地使用者在开发利用土地之前就必须对使用该土地生态资产的行为付费, 政府可以采用税收等手段让生态资产的受益者认识到生态价值的重要性;而在土地开发过程中, 对那些采取生态保护措施的开发者进行补偿, 反之, 则进行惩罚。通过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可以约束破坏土地生态的行为, 达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3 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管理
进行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有效管理, 科学合理的规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把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同自然资源实物价值一样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的范畴, 实现综合化管理。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资产化管理的目的, 就是要根据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功能实际, 从生命支持系统功能作用发挥的过程出发, 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 以确保资源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保值增值, 增加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产权的可交易性。把一种环境资源在法律上作为资产确立下来, 使资产的各种权利主体明确化, 这样才能避免"公地的悲剧", 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人人可以参与享受, 但都可以不负责任, 公共的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权利就难以得到保护。因此, 明确"谁受益谁维护、谁损害谁赔偿"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是十分重要的。土地是环境资源的一种, 但其作为环境资源的地位却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 才导致过度开发或浪费、破坏的现象。实现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 关键就在于对这种环境资源实现资产化管理, 做到"谁所有谁受益、谁受益谁保护"。
随着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 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土地开发利用中提倡树立生态价值观理念是当务之急。土地是一切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 其利用类型与生态环境的状况有很大关系, 只有重视土地资源内在的生态服务价值才能更好的发挥土地的经济价值, 因此, 通过法律、经济和政策手段确立一套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制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环保总局网站.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OL]
[2]中新网.国土资源部公布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OL].2006-4-5
土地资源生态价值 篇2
1、资源型城市概述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如大庆、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即在资源开发之前已有城市存在,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如大同、邯郸等。
近年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改造过程中,特别是随着2007年12月18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门话题。
资源型城市是在开发利用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兴起的,以消费一定数量的自然资源赖以生存发展起来的特殊城市类型,具有强烈的资源指向性[1~2]。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三废”污染严重、大量占用和破坏土地、土地复垦率低、地质灾害及隐患严重、水资源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随着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而兴起并逐步壮大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我国东北地区部分资源型城市的主打资源逐渐枯竭,面临摆脱经济困境、进行经济转型的问题。目前,全国现有矿业城镇426座,其中地级市79座,地级区盟7座;县级市100座,市属县级区25座县城179座,建制镇36座。其中,处于成长期的84座,鼎盛期的291座,衰退期的51座。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会同财政部等单位在2007年底完成的《我国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城市界定研究》,国务院公布了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它们是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石嘴山、白银、个旧(县级市)、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和大兴安岭。
2008-2009年国务院公布了我国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区)
我国当前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近年来伴随着我国2/3的矿山进入中老年期,1/4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开始集中显现,有的还十分尖锐。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就是要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土地生态安全包括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安全三个方面。作为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开发,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土地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土地资源生态价值 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 生态安全 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21-02
1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界定
张虹波,刘黎明等人认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源于近年来兴起的“生态安全”研究。
高桂芹,韩美认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特定研究区域内土地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是在一种没有或少污染威胁的健康平衡、可持续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土地可长期保持足够的有效生产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而维持土地固有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利用性能,维持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复合体长期协调发展。
董飞,宋戈认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使土地资源生态状况能持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土地资源的利用同社会经济发展能保持相互协调的关系,土地资源处于一种不受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威胁的健康平衡的安全状态。
综上所述,可认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主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三者共同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该系统为人类提供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状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价值及其生态环境质量所进行的评价,其着重点在土地生态系统自身安全性及其为人类所提供生态服务的可持续性。
2 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虽然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学者们已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主要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侧重于构建指标体系和确定安全阈值。
一般国内学者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过程大致是:针对研究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建立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有:(1)“三成分”指标体系——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社会生活水平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王发曾,1991)(2)“五成分”指标体系——人口、能源与交通、自然环境、社会福利、经济发展。(3)牛文元的指标体系——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过程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1997)(4)“经济学”指标体系——“投入-产出”或“生产-消费-污染”指标体系。
构建指标体系后,初步探讨确定指标安全阈值,提出研究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状态处于哪个等级并进一步研究评价结果能否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状态,更要反映出对生态安全有潜在影响的重要因素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另外也要考虑生态安全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区域性、科学性、整体性、可度量性与可操作性等原则,结合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模型,同时考虑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各评价因子的复杂关系和研究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水平以及国内相关成果,从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三方面建立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例如:高桂芹,韩美等人选取指标并用生态安全模型对研究区的生态安全值进行计算,探讨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量化方法。张虹波,刘黎明等人基于PSR概念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安全阈值的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特性,提出了基于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张婷婷,吴胜军等人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建立黄石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指标权重,对该市进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肖笃宁,陈文波等人提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具有宏观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评价标准则具有相对性和发展性,并以干旱内流区为例,探讨了生态安全保障措施。
此外,学者们同样重视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平台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如:郭斌,任志远等人采用遥感影像确定模型中的自然组分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得到了生态安全状态与土地利用格局间的内在联系。蒙吉军等人以GIS和SPSS软件为平台,通过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标准阈值的确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研究了鄂尔多斯市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刘建军,李春来等人基于土地质量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应用GIS技术对贵阳市区农业土地资源进行了综合质量评价。卢金发等人借助GIS技术编制完成了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图。
综上可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过程和方法不断的拓展,逐步深化。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借助计算机技术平台,使得研究的领域更宽泛、研究的结果更准确。
3 发展趋势展望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和核心,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类似土地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等问题与日俱增。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与挑战。随着土地退化的不断加剧和土地持续利用管理理念的提出,土地质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逐渐使人们担忧。
学者们在此期间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目前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影响机理和实践等研究方面较少。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影响机理与尺度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此外,在评价方法上,会更深入、广泛地结合数学方法,并借助计算机技术平台,使得评价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献:
[1] 张虹波,刘黎明,张军连,等.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J].资源科学,2007(06).
[2] 高桂芹,韩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
[3] 李国智,杨子生.中国土地安全研究进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2):5-12.
[4] 刘勇,刘友兆,许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J].资源科学,2004,26(3):69-75.
[5] 张建新,邢旭东,刘小娥.湖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J].湖南地质,2002,21(2):119-121.
[6] 罗贞礼.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系统聚类分析[J].湖南地质,2002,21(4):252-254.
[7] 张婷婷,吴胜军,杜耘,等.黄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安全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0(2).
[8] 肖笃宁,陈文波,郭福良.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54-358.
[9] 郭斌,任志远.3S支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测绘科学,2010,35(2).
[10] 蒙吉军,赵春红,刘明达.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1(04).
[11] 刘建军,李春来,邹永廖.GIS支持下的农业土地资源评价 研究——以贵阳市区为例矿物学报[J].矿物学报,2001(01).
[12] 卢金发,尤联元,陈浩,等.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生态安全评价与土地利用调整[J].资源科学,2004(3).
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重要性 篇4
1 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意义
作为一切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 土地对于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和土地就像鱼和水的关系, 而人类对土地的使用, 也将直接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对其生态服务价值产生影响, 这会导致土地生态问题的出现。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态价值, 可是在生活当中并没有一个有效的约束和保障制度去保护这一资源, 人类对他的无偿占用, 使得生态环境越来越差, 这就是生态产权不明确产生的悲剧。只要是没有明确产权的资源, 无论它是否有形, 它都最终会成为“公地的结局”, 这样的资源得不到保护, 只是会被人类滥用而破坏。土地是有承受能力的, 虽然它的资源很多, 服务很强大, 可是超过了它的承受范围, 最终就是对它造成破坏, 或许现在我们还没感觉到, 可是继续的滥用下去, 超过了它的承受能力时, 产生的后果将不可估量, 地球只有不到30%的土地面积, 人类的数量却不断攀升, 世界气候变暖, 各地出现地址灾害, 这都是自然在给我们人类警告。继续的滥用资源, 后果将是没有适合生存的土地。
一种公用的产品, 任何人都能无偿使用, 结局就是过度的滥用, 使得这个产品被破坏或者消失。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目前还没有归入经济价值的范围, 但是, 我们这样无偿的使用它, 没有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 那么待它资源耗尽的时候, 承担恶果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生态循环, 人类才得以生存、发展, 它提供给人类许多的服务, 基本都是无偿的, 像我们呼吸的氧气, 吸收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等等。而目前是寸土寸金的居民, 大量的种植地、绿化地都被商人们当作赚钱的工具, 拿去建房子, 适合生态系统循环的土地大面积流失, 生态系统得不到良好有效的循环, 那就只能越来越差, 对人类的服务相应就会越来越少, 所以, 采取特殊手段对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进行数值计算, 可以量化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土地使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制定出合理的土地使用规划, 对土地合理的开发使用, 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就是研究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最终目的。
2 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对策
可持续发展, 最求的是一种长远的发展, 并非只顾眼前利益, 在自然资源经济价值上, 我们要知道他的生态价值, 土地生态价值观要深入人心, 这样对于我们争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能起到积极作用。要把这种生态价值变成人类在日常生产工作当中的指标, 围绕它, 去体现它的价值, 建立以个良好的制度, 让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得以成为一种资产, 并对它进行管理, 让它不再是公用产品, 下面将提出一些实现这一目标的建议。
2.1 首先应当建立清晰的土地生态产权制度
量化土地在生态系统里起到的作用, 量化后的价值也是一种服务资产, 他是以无形的形式出现的, 在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上体现出他的价值, 这种资产要进入经济活动当中, 将它的资产价值释放出来。只有体现了他的资产价值, 在实际生活工作当中才能建立良好的生态产权制度, 去保护土地的使用。生态产权不清不楚, 生态资源的社会在生产与普通商品的生产是相分开的, 生态价值没有借助普通商品的价值去体现它的价值, 最终使得少部分人是从破坏生态环境当中获利的。这样的破坏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生态平衡的打破。国家要可持续发展, 对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是必须的, 建立一系列生态产权的划分、使用、保护机制。从市场调控方面来看, 国家征收生态使用税等等手段, 可以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 约束和规范生存者将生态资源纳入经济规划项目内, 国家还应提倡适度消费, 对废物的再利用, 鼓励扶植一些环保企业。
2.2 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要是土地这一环境资源成为生态资产,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必须的, 将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 对于生态保护投资者给予相应回报, 鼓励生态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是让生态受益人对与所获得的利益付出相应的费用, 用以对生态的维护和保护。在实践中具体形成了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论, 在此只介绍生态资本论。它涉及到生态补偿机制。
本文多次提及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是一种资源、一种财产, 而承载生态价值的载体可以当作是“生态资本”。生态资本包含4个内容:参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将环境中废物加以净化的能力, 也就是环境的自净能力;对生态资源的质量研究再开发的能力, 即生态潜力;生态环境中水、空气、土地等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效用所必须的资源, 即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的价值就是在对人类生存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当中体现出来的。生态资本的升值, 最终会遏制生态破坏行为, 当生态投资者得不到相应回报, 这样的公益事业就会停止, 所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实现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在土地方面, 土地使用者在对其进行开发前要对其使用该土地进行支持费用, 政府能通过税收让生态资产的受益者感受到生态价值的重要, 而对在开发当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开发者进行补偿, 对破坏的给予处罚, 通过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能够有效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让土地得以持续利用。
2.3 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管理
土地资源生态价值 篇5
——嘉兴海盐县澉浦小学澉浦地区“墓葬”现状的调查组
一、调查目的:
呼吁人们改变骨灰“墓葬”这个传统旧俗,增强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课题选择:
澉浦是钱塘江北岸的一个千年古镇,又是著名的省级风景区南北湖的所在地,这里地少人多,土地资源十分珍贵。然而,当地居民受传统旧俗的影响,人死后实行骨灰“墓葬”。田野里、山坡上、公路旁随处可见的是一个个坟墓。“墓葬”正无情地吞噬着家乡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破坏家乡的生态环境,对此我们非常心痛,为了引起重视,尽可能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对澉浦地区的“墓葬”现象进行了一次考察调查。
三、调查经过:
2月28日,我们来到镇南村,对这个村的“墓葬”现象作了实地考察,发现共有坟墓127座。整个村已形成了黄婆墩、马路上、东滨、西城背四个墓葬群。这些墓葬群大部分是80年代以后形成的。
我们对墓地进行抽样测量,最大的墓地36平方米,小的也占地6平方米,大部分占地8—10平方米左右。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提高,墓越筑越大,越修越好。不少墓地周围筑起围墙,还种上了树,有的还浇了水泥地面。
我们走访了镇南村干部,会计杨伯伯告诉我们:全村总人口732人,耕地面积只有536亩,人均耕地面积0.73亩,全村每年自然死亡率0.96%,按每个墓用地8平方米计算,全村每年墓葬用地0.084亩。
在镇南村考察时,我们看到了东滨农田保护园区内有一块墓葬群面积约1亩左右,修筑了21座坟墓,这个墓葬群夹在农田保护园区内,把上百亩连成一片的农田园区分隔成两半。人们称它为园区中的“鬼村”。考察中我们还发现长山、青山、阁老山等山坡上都修筑了墓葬群,青山出现“白化”(水泥涂抹后形成的)。就连我们学校附近,位于风景秀丽的南北湖畔的飏山上也有许多墓葬群,跟正在开发建设中的旅游业很不协调。在澉浦南面出口的公路两旁,有3个较大的墓葬群,给来澉浦旅游的客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为了找到解决方法,我们考察了永安公墓,它建在南北湖风景区的关门子,墓地10多亩,建墓穴4000多座,每个墓穴0.7平方米。在墓地,我们看到墓穴排列整齐,密度合理,确比居民自由“墓葬”节约土地,但当地居民很少将骨灰安放到公墓。
2月29日,我们又来到葫芦湾村进行考察调察。在这里我们看到一座由台胞金荣富老先生出资70万元,征地600平方米,建造的“良恩堂”,村里人死后将骨灰安放在这里,可安放3000多只骨灰盒。目前全村骨灰安放率达90%。村长步叔叔告诉我们,实行骨灰集体安放,全村每年可节约土地0.11亩,还可以保护环境。
四、调查分析:
1、“墓葬”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目前全镇约有80亩土地用于“墓葬”。澉浦镇有33490人,按年自然死亡率0.96%计算,每年因“墓葬”浪费的土地约3.87亩,十年浪费土地38.7亩。
2、“墓葬”造成耕地严重“白化”现象,每年有0.01%的土地被“白化”。
3、公墓安放骨灰虽然能解决“乱葬”现象,也比居民自由“墓葬”节约土地,但有三方面缺点:⑴公墓安葬仍需一定量的土地;⑵公墓大部分选择风景秀丽的地方(才有吸引力),仍影响环境;⑶公墓收费昂贵(一个墓穴要好几千元),普通居民承受不了。
4、葫芦湾村建造的“良恩堂”,用地0.9亩,可安入3000多只骨灰盒,能把全镇10年里死亡人数的骨灰盒全部安放起来,每只骨灰盒只需0.2平方米。整个澉浦镇按“墓葬”每个墓用地8平方米计算,10年用地38.7亩,减去建造“良恩堂”用地0.9亩,10年可节约土地37.8亩。这样做群众也容易接受。因此,我们认为葫芦湾村实行骨灰集体安放是解决农村“墓葬”现象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五、我们的建议:
1、建议政府实行殡葬改革,提倡改“墓葬”为骨灰集体安放。
土地资源生态价值 篇6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铜仁市
中图分类号 F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2-80-02
1 前言
土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资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导致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土地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很不平衡,土地资源的利用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本文在参考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评价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相关数学方法,计算得出2010年和2013年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值,分析所产生的结果,并提出了有建设性意义的对策,以期使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达到更好的状态。
2 研究区概况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与湖南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相邻,西接遵义市,北靠重庆市,是西南连接中部和东部发达地区的桥头堡,素有“黔东门户”之称。依据2013年统计年鉴资料,全区土地总面积18 002.70km2,铜仁市辖2个市辖区、4个县、4个自治县,84个镇,78个乡,8个办事处,2013年末全市总人口429.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5.34万人,非农业人口53.8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90‰。区内旅游、文化、生物、能源、矿产等资源正在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但发展基础薄弱是铜仁市经济发展的明显特征。
3 评价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3.1 构建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涉及到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为了全面和科学地衡量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2],本文采用系统分析法,将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目标分解为土地资源自然生态安全子系统、土地资源经济生态安全子系统、土地资源社会生态安全子系统等3个子系统,从3个子系统的6个方面选取反映铜仁市土地资源各方面特征的18个评价指标,构建出评价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表1)。
3.2 指标参考值或阈值的确定 指标参考值的确定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依据下面的原则确定这18项指标的参考值。(1)国家、地方和行业规定的标准:如农药使用安全标准等、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政府颁布的化肥农药使用标准等;(2)背景和底值标准:以工作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背景值和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如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区域植被覆盖率等;(3)趋势外推标准:对于贵州省铜仁市而言,具有自身特性,所以在拟定参考标准时,可以依据综合生态环境相似的区域现状情况,并依据研究区域实际作趋势外推,以确定标准值;(4)类比标准:以未受人类严重干扰的相似自然条件下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类比标准;如类似环境的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等[3]。本论文查阅相关资料确定的参考值如表1。
3.3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及权重的确定 本文进行的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涉及范围广,指标间如果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将很难进行比较,为使内涵不同的各种指标能够综合起来,整体表征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则需要将各类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4]。为此,本文运用直线型无量纲法来消除指标各体间的差异,使各指标转化到0~1区间内,使这18项指标具有可比性。为了对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必须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这是评价过程的关键,本文拟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4 结论
根据以上数学方法得出铜仁市2010年和2013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值分别0.685和0.703。参考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分级标准[5],可得出2010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情况位于Ⅲ级,处于安全的一般状态;2013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较2010年有所提高,位于Ⅱ级,处于安全状态。为了使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能达到更好的状态,特提出以下2点建议:
4.1 提高耕地肥力,维护自然生态安全系统的稳定性 在耕地资源严重缺乏的武陵山区铜仁市,保护好现有耕地资源的条件下,通过改善土壤结构,进行土地整理工程,提高耕地肥力状况,保证粮食的产出供给能力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耕地的需要,确保铜仁市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生态安全子系统的稳定。
4.2 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发挥社会生态安全系统的功能 铜仁市旅游资源丰富,有梵净山度假旅游区、九龙洞旅游景区、苗王城民俗旅游景区、大明边城历史文化旅游景区、乌江画廊旅游区、云林仙境景区等。在开展铜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为使旅游业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铜仁市应加大各项生态建设,一是持续加强珍稀动物(如金丝猴)、植物资源的保护,禁止对梵净山景区进行生态扰动;二是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使景点连成一个整体,在各方面提升服务,更好的吸引外来游客。
参考文献
[1]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邓楚雄.武冈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全丽.贵州省黎平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0.
[4]刘勇,刘友兆,徐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浙江嘉兴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3):70-74.
[5]田中文.广汉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7.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篇7
1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 需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避免盲目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护生态平衡。若缺乏宏观和长远思维引导, 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 也将导致环境污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自身的生存环境。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部沿海以及环北京地区, 经济比较发达, 人口集中, 土地利用程度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要高, 干扰程度也最大。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 因为处于农牧交错区和沙漠边缘地带,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已经十分脆弱, 这个区域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导致我国湿地变化直接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这种现象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等湖泊广布地区。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 在长江中下游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而在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 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
2 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 各个城市用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 不可避免的使得一部分耕地或者湿地遭受破坏, 从目前的调查来看, 各个城市土地生态环境都造成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1 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造成耕地水土流失的类型众多, 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水力侵蚀、植被破坏、风力侵蚀等方面。我国长江流域、海河、淮河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带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雨季降水量常达年总降水量的60%~80%。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产生地表 (超渗) 径流, 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导致水土流失。具有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但是由于滥砍滥伐森林, 砍完之后未及时栽种, 使得树木锐减, 地表裸露, 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有的地区片面追求粮食产量, 把作为林用和放牧的土地也开垦为农田, 进行作为种植, 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的规律。还有一些区域大量开垦陡坡, 导致陡坡越开越贫, 越贫越垦, 引发生态系统恶性循环。
另外,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个别地方政府没有长远的良好规划, 单纯追求高GDP, 盲目的批地、批项目, 将农业用地转换为商业用地, 也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水土流失会抬高河床使洪水泛滥成灾, 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因为各种原因水土流失严重, 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 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水土流失将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 损失N、P等元素约5000多万吨。大量作物所需要的化学物质白白地流入大海或沉积在深谷。在高山深谷, 水土流失会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严重威胁到居民人身财产安全以及交通设施的安全。
2.2 土地开发利用忽视土地生态价值
我国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有经济原因、法律原因和观念原因。多年以来, 单纯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大大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种粗放式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一切以高速发展经济为最终目的, 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减少了土地的生态价值, 很多土地类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其中土地生态恶化最为严重,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引发的沙尘灾害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例如:由于草场退化引发草原沙漠化, 在陕西、环北京地带以及内蒙诸多城市已经遭受到了多年的沙尘暴侵袭。
3 综合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地利用土地, 必须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 因地制宜, 综合利用, 科学管理。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既可以使土地退化, 也可以促进土地进化。在农业生产这块, 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密切结合综合发展的道路, 建立与农业生态平衡和生产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用地结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 大力发展卫星城市和乡镇, 合理的调节各地的人口, 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少占用耕地, 综合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是多山的国家, 山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 人口占全国1/3, 耕地占全国2/5, 粮食生产占全国1/3, 并且拥有全国1/2以上的县。山区地形崎岖, 土层浅薄, 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若开发不当, 势必影响整个生态环境, 威胁农业生产。合理开发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 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 需要不断改善被破坏的土地生态环境。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梯田等流域治理经验, 合理利用土地, , 持生物治理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搞好水土保持, 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大量治沙的典型经验, 进行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防沙的措施, 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4 结论
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全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护土地资源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尤其是保护优质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这要求我们确立土地生态价值观,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规范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摘要: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就会引起土地的退化, 从而造成土地使用功能的降低, 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本文分析了当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现状, 同时提出保护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土壤
参考文献
[1]王根绪, 程国栋, 钱鞠.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9) .
[2]杨风亭, 刘纪远, 庄大方.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04.
土地资源生态问题保护对策研究 篇8
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大, 但是沙漠、戈壁、冰川以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难以利用, 这样就导致了后备土地资源的不足, 如果可利用土地资源又遭到严重污染, 那么我国的土地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将严重下降, 所以加强土地资源生态问题保护对策势在必行。
1 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不断的土地开发使得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具体表现为森林砍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以及地理减退等, 而对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治理速度却非常慢, 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2) 经济飞速发展, 导致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用地过快增长, 同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但是分布在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的比例是不合理的, 这样不仅导致了用地总量的失控, 更导致了结构失衡, 有限的土地不能得到有效地配置, 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3) 在农村, 非农业建设日益增多, 宅基地也有超标现象, 再加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合理, 导致耕地数量的急剧减少。即使有土地整理复垦补充开发耕地, 但是这远远不及占用的数量。
4) 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使得工业、交通发展非常迅速, 但是由于资金、技术的缺乏, 使得大量的污染物排入河流、农田, 除此之外, 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堆积在地面上, 对土壤和水体都间接地产生了污染;农业方面, 主要是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不合理使用, 造成了土壤的污染, 不仅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数量, 食物污染更会侵入人体。
2 土地开发中忽视土地生态价值的原因
2.1 经济因素
环境和资源被人类活动作用之后就会导致土地的利用形式发生变化, 比如我国华北北部、东北以及西北等地, 放牧过度并且滥垦, 使得土地荒漠化严重;而在社会经济结构中, 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导致了建设用地增长, 耕地数量减少。由此可见, 引发土地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 在过去的几年里, 我国对资源的单纯消耗, 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 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 高速增长的经济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特别是土地生态的恶化, 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2 法律因素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土地的所有权以及使用权都有密切关系, 所以在土地开发过程中, 一定要将所有权和使用权结合起来考虑, 当然也有分离的, 但是分离后就容易导致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存在矛盾。所以, 要想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并实现其可持续利用, 就必须借助一些政策措施和法律, 只有将各方的利益都规范清楚, 才能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让土地的开发利用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2.3 价值取向因素
生态危机不仅和技术有关, 和社会文化也有关系, 所以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创造, 关键在于人们拥有正确的目标和价值观。只有人类价值观从功利主义向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才能从根本上发挥自然生态价值。
3 土地资源生态保护的对策
人类的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土地, 而土地的生态价值, 就是环境中无形功能性的服务价值, 例如森林具有生产有机物的价值, 涵养水源的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等, 这些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虽然自然生态系统蕴含的生态价值巨大, 但是在现实中却缺乏这一价值实现的保证, 甚至导致天然的生态价值沦为企业财产, 如果这些生态价值一直被无偿使用, 就会导致各种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大量的减少, 提供服务的功能也将大幅度减少, 所以一定要有效合理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也是研究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1) 积极推进政策调整, 做好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将资源密集型向集约型发展, 集中布局, 让技术结构升级;除此之外, 要正确地引导城市化进程, 让土地的集约度提高, 提高利用水平,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 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例如可以使用“高度”内涵式和“合理”外延式的发展方式, 严格控制城市空间的外延发展。
2) 对土地使用方式加强管理。保护耕地的数量,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国策, 但是由于偏重对耕地数量的保护, 一般来说, 开垦新土地都没有规范的质量标准要求, 所以对生态环境保护不会做得很到位。其次, 一定要严把用地审批关, 不能为了“形象工程”违规违法用地, 对于重点地区和城市以及项目组织要检查分析, 加强建设用地的批后管理, 将用地备案和批后的核查制度落实到位。另外, 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评价机制也非常重要。如果要拟定或者修改基准地价等一些标准和制度时, 就需要组织听证, 使国土资源保护依法进行, 转变政府职能并加强管理。
3) 加强土地资源质量、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减少水土流失, 涵养水源, 维持和稳定粮食数量以及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能力;改造中低产田, 使得土地的生产力提高, 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除此之外, 还要发展生态农业, 科学使用化肥农药, 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加强保护, 将土壤的污染降到最低。
摘要: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生态问题形成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资源生态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问题,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建新, 邢旭东, 刘小娥.湖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J].湖南地质, 2002 (2) .
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篇9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基础,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较多研究。纵观这些研究发现,学者们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了包括综合指数法、物元模型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等方法[4],但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多是从影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而较少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在评价尺度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静态评价。
本文着重探讨基于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基于P-S-R模型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08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其限制因素,以期为湖南省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湖南省处于24°39′—30°08′N、108°47′—114°15′E之间,东接江西,南临广东、广西,紧靠沿海开放带和港澳地区,西连重庆、贵州,北靠长江,与湖北省隔江相望;全省土地总面积为21.18万km2,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兼备。全省行政区包括岳阳、益阳、常德、张家界、长沙、株洲、湘潭、娄底、衡阳、怀化、邵阳、永州、郴州13个省辖市,以及湘西自治州与省会长沙市。现有人口为6768.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619.93万人,乡村人口4148.17万人。湖南省自然条件优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分条件配合良好,土地资源丰富,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湖南省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城镇建设扩张、人口增长加快和土地利用方式不当等现象,使大量良田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丧失,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受到一定威胁。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涉及区域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主要来源于2001—2009年《湖南统计年鉴》、《湖南农业统计年鉴》和《湖南省环境质量公报》、《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2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评价指标体系是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结果是否准确和合理的关键。由于土地生态安全包含面广、综合性强,因此确定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是一项探索性很强、很复杂的工作,迄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5]。PSR模型最早是经济合作组织(OECD)为了评价世界环境状况提出并建立的,其基本思想是人类活动给环境施加“压力”,改变了环境的“状态”,人类社会通过环境、经济政策对这些变化做出“响应”[6,7,8]。PSR模型揭示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影响之间的链式关系。本文基于PSR模型,遵循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全面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选取了18项指标构建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表1)。从表1可见,指标对土地生态安全影响的性质不一样,因此本文将其分为正安全趋向性指标和负安全趋向性指标:(1)正安全趋向性指标。人均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灌溉保证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粮食作物单产、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第三产业比重、每千人拥有卫生科技人员数、每万人大中专以上人数。(2)负安全趋向性指标。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耕地面积化肥负荷、单位耕地面积农药负荷、单位土地面积工业废水承载量。
2.2 评价指标权重、基准值的确定
鉴于评价指标较多,指标权重的确定有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两类。其中,主观赋权法主要有特尔菲法(Delphi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等,客观赋权法主要有熵权法、因子分析法、均方差法等。相对而言,客观赋权法较为客观,但不能反映专家的知识经验,有时得到的权重可能与实际重要程度完全不相符,而主观赋权法较主观,但一般都能基本反映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差异。考虑到生态安全评价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主观判断,主观赋权法有其科学合理性,其实用性要强于客观赋权法[9,10,11]。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参考已有文献中关于生态安全评价的层次分析法(AHP法),请有关专家按照德尔菲法原则对各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在汇总专家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按层次分析法原理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并针对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做了部分调整,得到了较为理想的单项指标权重值(表2)。评价指标基准值是衡量该指标是否达到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基本要求的评价基准。在确定评价指标基准值时,本文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对已有国际公认值或国内公认值的指标,直接采用国际公认值或国内公认值作为基准值;对部分尚无国际公认值或国内公认值的指标,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采用湖南省平均值作为基准值(表2)。
2.3 单项指标安全指数的计算
为了消除趋向性和量纲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可综合性,通过一定的数学变换把性质、量纲不同的指标统一转化到[0,1]区间。因此,采用以下方法计算土地资源各指标的生态安全指数[9]。设X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实际值,Y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基准值,P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0≤Pi≤1,则:(1)正安全趋向性指标:当Xi≥Yi,则Pi=1;当Xi≤Yi,则Pi=Xi/Yi×100%;(2)负安全趋向性指标:当Xi≤Yi,则Pi=1;当Xi≥Yi,则Pi=Yi/Xi×100%。
2.4 生态安全综合值的计算
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一项指标,只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若要全面反映其综合状况,还必须对指标进行综合计算。本文利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法来测度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越大,说明研究区域生态安全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其计算公式为:式中,F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值;Pi为各指标安全指数;Wi为各指标权重。
2.5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判标准
参考已有文献,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并咨询相关专家,设置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评判标准表。考虑到本研究中土地生态影响因素选取的非全面性,表3将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安全值按其取值范围(0—1),采用非等间距法将评价结果划分为极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极不安全5个等级,综合值越大,土地生态安全度越高;反之,则越低。依次将对应的5个等级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描述[12](表3)。
3 结果分析
3.1 生态安全状况分析
根据前述评价方法,计算出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值(表4)。2000—2008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值呈稳步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0.68653增加到2008年的0.768024,增加了0.0815。虽然增加幅度不大,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状况却发生了变化。2006年以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状况一直处于“临界安全”,2007年上升为“较安全”,2008年稳定在“较安全”等级。压力子系统生态安全值总体呈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0.584619增加到2008年的0.698095,增加了0.1135,压力子系统生态安全状况发生了变化;2000年和2001年压力子系统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较不安全”等级,2002—2008年上升为“临界安全”,压力子系统生态安全状况由“临界安全”向“较安全”逼近。状态子系统生态安全值总体较高,但从2000—2003年状态子系统生态安全值出现了下降,由0.812292下降到0.793992,2003年后又趋于上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但状态子系统生态安全状况未发生变化,一直处于“较安全”等级。响应子系统生态安全值呈逐年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0.591438增加到2008年的0.768024,增加了0.176586。响应子系统生态安全状况发生了变化,2006年前处于“临界安全”,2006年上升为“较安全”,2007年和2008年生态安全状况稳定在“较安全”等级。
3.2 限制因素分析
结合18个单项指标的安全指数,分析影响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限制因素(表5)。压力子系统各评价指标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安全指数一直稳定在1左右,其安全状况处于“极安全”,单位土地面积工业废水承载量的安全指数存在振荡现象,2003—2005年显著下降。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的安全指数大幅度上升,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0.425和0.167,人均GDP安全状况由“极不安全”上升为“临界安全”。城市化水平的安全状况在2007年以前属于“临界安全”,2007年之后上升为“较安全”。人口密度的安全指数逐年下降,其安全状况一直处于“不安全”,说明湖南省人口密度过大。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安全指数呈波浪状下降趋势,2001年比2000年下降了0.026,2002和2003年又达到了最大安全值,然而从2004—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安全指数一直下降,但其安全状况一直处于“极安全”等级。单位耕地面积化肥负荷和单位耕地面积农药负荷的安全指数逐年下降,其安全状况由“临界安全”下降为“不安全”,说明湖南省耕地的化肥、农药施用过量。由此可见,压力子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是人口密度大、人均GDP少和不合理的化肥农药施用。
状态子系统在各评价指标中,灌溉保证率和农田旱涝保收率的安全指数略有增加,但总体水平较低,特别是农田旱涝保收率安全指数偏低。两者的安全状况一直处于“临界安全”,说明湖南省的农田水利设施有待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安全数始终稳定在1,其安全状况一直处于“极安全”。人均耕地面积的安全指数值2004年前略有下降,2004年后稳定在0.75,其安全状况由2004年前的“临界安全”上升为“较安全”。粮食作物单产的安全指数值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特征,除2008年处于“极安全”外,其他年份均处于“较安全”级。由此可见,状态子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农田水利设施差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响应子系统在各评价指标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安全指数稳步增加,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0.261和0.318,增加幅度很大。这是导致2000年后响应子系统生态安全值增加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的安全状况经历了较大变化,由2000年的“较不安全”上升为2001年的“临界安全”,到2007年上升为“较安全”,2008年稳定在“较安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安全指数在0.47—0.748之间变化,变化幅度大,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上升为“临界安全”,且2008年的安全状况已非常接近“较安全”。第三产业比重的安全指数先上升后下降,2000—2006年处于上升期,2006—2008年处于下降期,其安全状况由“较安全”上升为“极安全”后又下降为“较安全”。每千人拥有卫生科技人员数的安全指数总体上升,其安全状况由“不安全”上升为“临界安全”。每万人大中专以上人数的安全指数虽逐年增加,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安全状况处于“极不安全”和“不安全”。可见,响应子系统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偏低和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
4 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08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结合各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分析了影响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08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状态子系统生态安全等级处于“临界安全”和“较安全”之间。压力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的生态安全值呈增加趋势,说明该两个子系统处于逐步改善之中,但综合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其生态安全等级多年来一直处于“临界安全”。由表3所列的生态安全等级特征可知,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特征为:土地生态系统受到中度破坏,生态系统结构较不合理,系统尚可维持基本功能,抵抗部分外界干扰。(2)人口密度大、人均GDP少和不合理地施用农药、化肥是湖南省土地资源压力子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耕地面积少和农田水利设施差是状态子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偏低和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是响应子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
要提高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必须在阻止其状态子系统进一步退化的同时,减轻压力子系统的压力和增强响应子系统的响应能力。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1)控制人口增长,防止人口密度过大对土地资源造成更大的压力,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不断善人口结构,增加人均GDP。(2)运用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要因地制宜推广农业生态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科学确定农药化肥的种类与施用量,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宣传生态农业理念,鼓励发展生态农业。(3)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和旱涝保收率。湖南省降雨的季节分配不均,因此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增强抗旱排涝的能力。(4)切实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加大可开垦荒地的开垦力度,补充耕地面积,确保人均耕地数量。(5)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同时环保部门应加强监管职能。(6)加大教育卫生事业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和改善卫生事业状况。
参考文献
[1]肖笃宁,陈文波,郭福良.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54-358.
[2]任志远,张艳芳.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55-158.
[3]郭中伟.建设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与维护体系——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对策(J].科技导报,2001,(1):54-56.
[4]刘彦随.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的若干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5):379-384.
[5]刘勇,刘友兆,徐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J].资源科学,2004,26(3):69-76
[6]李波,张俊飚.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16):38-40.
[7]张建新,邢旭东,刘小娥.湖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J].湖南地质,2002,21(2):119-121.
[8]曹新向,郭志永,雒海潮.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2):192-193.
[9]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热门话题[J].环境保护,2002,(5):3-5.
[10]高桂芹,韩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山东省枣庄市中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71-273.
[11]刘欣,葛京风,冯现辉.河北太行山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5):68-74.
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篇10
1 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们在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 必须要严格遵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 杜绝在开发过程中出现浪费情况, 这样才能够保证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 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如果没有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 那么在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土地资源遭到破坏, 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我们在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 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由于经济发达, 人口众多, 因此对土地资源也就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次是中部与西部地区。另外, 由于我国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处于沙漠边缘地带, 植被稀少, 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再加上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 这一地区的土地资源同样受到了较大的威胁。
2 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城市用地面积越来越紧张, 为了满足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不得不将一部分耕地以及湿地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这严重破坏了城市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 不利于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1 耕地水土流失严重
一般来说, 造成耕地资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对耕地资源的影响, 即水力侵蚀、风力侵蚀等。在我国南方地区, 每年降水相对比较丰沛, 尤其是在雨季, 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雨水会冲刷地表土壤, 最终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另一方面来自于人为因素。有些地区被绿色植物所覆盖, 不易形成水土流失现象, 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 并且没有及时栽种树木, 这就导致森林资源急剧下降, 地表缺少绿色植物的覆盖, 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有些地区为了追求农业的发展, 提高粮食等作物的产量, 将林用、放牧的土地资源开发为农田耕地, 种植农作物, 致使土地资源越来越贫瘠,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些政府在开发与规划土地的过程中, 由于没有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 同样也会导致土地资源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现象对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首先, 水土流失会抬高河床, 出现旱涝灾害,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其次, 水土流失会降低土壤本身的肥力, 一方面会提高人们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的投资, 另一方面还会导致大量对农作物有利的化学物质流入水体当中, 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最后, 水土流失还会引发各种地质灾害, 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土地生态价值
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 往往因为经济、法律、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因素而导致其利用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一直以来, 我国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消耗资源为主而谋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并且在这一过程当中, 人们并没有相应的环保意识, 导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 甚至有些地区的土地资源已经失去了其生态功能, 最终导致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 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3 合理开发并利用土地资源
我们在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的实际过程中, 必须要保证其自然属性, 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从而保证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合理性。首先, 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退耕还林, 促使农、林、牧业的综合发展。其次, 将粗放型生产模式转变为集约化生产模式, 使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实现协调统一的发展, 使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最后, 我们必须要以保护环境为目的, 对城市进行建设与发展。在此过程中, 我们需要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 适当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 减少耕地面积, 将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使其价值与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 需要不断改善被破坏的土地生态环境。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梯田等流域治理方法, 合理利用土地, 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大量治沙的典型经验, 采取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防沙措施, 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4 结论
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这要求我们确立土地生态价值观,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规范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摘要: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 经济的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致使用地面积越来越紧张, 导致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状况进行全面分析, 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 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根绪, 程国栋, 钱鞠.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9) :66-68.
[2]杨风亭, 刘纪远, 庄大方.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04, (07) :55-56.
土地资源生态价值 篇11
1 土地生态伦理概述
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掠夺违背了客观规律,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严峻的现实要求人们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即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由此, 产生了生态伦理学。
伦理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应当遵守的规则和应尽到的职责, 其本义是指的社会关系。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 伦理关系也逐渐扩大到包括非社会关系, 即人与自然关系在内的更广义的关系, 这在伦理学意义上即生态伦理。
土地生态伦理观的主要特征, 是把研究人与人关系的领域扩大到人与土地生态系统关系的领域。土地生态伦理以“人—土地生态系统”作为道德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包括了人、生物、自然界的其他实体和过程。当前道德对象的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到动植物及土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于生态伦理概念, 西方国家认为生态伦理的基础是生态环境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而在中国, 生态伦理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的, 宇宙万物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都具有道德位置。人们基于此种道德观尊重自然并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土地生态伦理是生态伦理观在土地学科中的应用, 可以将其定义为:土地生态伦理将伦理道德的对象、主体扩展至土地, 赋予土地以伦理价值, 提出人与土地关系的世界观。它要求人们从生态伦理的角度, 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2 土地生态伦理学的缘起与发展
土地生态伦理的观念, 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这一思想在孔子、孟子、老子以及儒家经典《周易》中都有明确的表述。
上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多·利奥波德系统表述了土地生态伦理观。他第一次系统地从伦理学的高度讨论自然保护问题, 所提出的土地群落方法及批评人类用功利的眼光来判断自然和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观点, 在生态环境保护理论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他的著作《沙乡年鉴》的开头, 他发出了十分著名的警言:停止思考合适的土地利用作为唯一的经济问题。
上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人口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凸现, 生态保护呼声日益强烈, 土地生态伦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994年, 泰莫西出版了《土地利用伦理学》, 较系统的讨论了土地伦理问题。他认为, 人们应该从伦理的角度关心和尊重土地, 并使土地尽可能得到必要的休养。[1]
总之, 土地生态伦理学的发展过程充满了学术性和感情色彩。它要求人们不要仅仅从经济方面考虑土地利用问题, 而要综合考察其在伦理、美学、经济上是否和谐。
3 土地生态伦理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
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中指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主要包括:保护和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降低土地生成风险;保护自然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退化;经济上的可行性;社会的可接受性。[2]
根据土地生态伦理观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
二者目的不同。土地生态伦理提出了为什么要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和保护自然这个问题, 主张应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尊重土地系统的内在价值, 建立新的人地价值观和道德观。土地可持续利用, 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土地利用, 以保持土地的永续利用。所以二者的关系可以看成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系。
二者协调人地关系的方式不同。土地生态伦理建立在感性基础上, 它用道德的手段强调自律, 它依赖于人类美好而善良的情感, 主张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 否则在伦理上就是错误和不道德的。而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理性思考的结果, 它引入了法治文明的手段强调他律, 自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以来, 众多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战略措施, 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二者的作用范围和效果程度不同。土地生态伦理作为人类的一种道德伦理观, 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起作用。土地可持续利用, 虽已是多数国家的共识, 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 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 造成了在发展中国家更强调利用, 而发达国家则更强调可持续。同时各国的法律法规只在本国适用, 所以其适用范围不如土地生态伦理广泛, 但由于其采用了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调控, 因而更加有效。
土地生态伦理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有许多不同点, 但二者的目标都是要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 这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土地生态伦理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之一,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人类对土地伦理利用的目标。
4 土地生态伦理的利用原则
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 从某种角度就是人类逐步征服大自然的过程, 这一过程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令人痛心的破坏, 这种破坏危害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土地, 而且也危害了其它生命, 历史证明, “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错误的, 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随着土地生态伦理观念的发展, 人类应有自己的土地生态文明主张。人类已经进入理性的责任时代, 道德情感是人类的内在文明, 在维持土地生态平衡的实践中, 必须遵循以下土地生态伦理原则:
平等互爱与分配公正原则。
平等是伦理道德强调的重点之一, 要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生存, 在不违反土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让所有生物都享有不受污染的生存环境, 保证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权利。同时, 还要注重分配公正原则, 这一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 当人与生物在资源配置发生冲突时, 冲突各方应尽可能平等分配共享自然资源。其二, 由于土地利用决策影响社会资源在人类自身内部的分配和享有程度, 因而土地资源分配要求确保每个人至少达到最低需求水平。
互利与公正补偿原则。
由于土地生态系统各个单元是相互依存, 只有相互维护才能共同发展。人类与其它生物共存于土地生态环境之中, 都需要一个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当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时, 对生态系统不可避免的造成破坏, 因此应该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行补偿。
代内、代际平等原则。
地球不仅属于我们, 而且属于子孙后代, 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与未来, 我们要坚持代内、代际在土地开发利用问题上的平等权利。土地生态伦理学认为土地利用对子孙后代承担有重要的义务。所有的土地利用必须综合考虑它们的长期积累结果, 还要求我们摒弃一切可能导致逐渐削弱下一代利益的土地利用模式。
人类发展生态化及土地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化原则。
要综合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和长远的生态环境利益, 并以此规范经济活动, 选择符合生态道德的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模式。人类在进行土地利用决策时, 有义务为了自身和其它生命的延续而保护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的伦理责任表明土地利用政策应该倾向于减少人为干预自然环境的范围。必须明确, 没有土地生态系统提供的基本功能, 人类则难以生存。土地所有者不存在基本权利去破坏土地的自然结构和特性。在土地利用中, 必须采用对环境产生最小不利影响的方案。
土地利用过程中涉及诸多伦理的问题, 土地生态伦理利用, 就是要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采取土地生态伦理的观点, 实现人地和谐的土地利用, 保证人地协调发展, 它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相同, 其包括公平、和谐、节约, 这三点是土地伦理利用的核心思想, 大力宣传土地生态伦理的观点, 在土地利用政策措施中贯彻这些原则, 可以从伦理道德上规范和约束人的土地利用行为, 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青岛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