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土地资源专业

2024-10-23

本科院校土地资源专业(共12篇)

本科院校土地资源专业 篇1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土地管理事业,中国向苏联派出一批留学者,并从苏联引进了土地规划科学,在当时的东北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华中农学院等高校设置了土地规划专业[1],此后,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近专业在许多高校相继开设。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仅开设硕士点或博士点的高校在内,目前中国已有90余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为中国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计算机及3S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当前土地利用与管理面临严峻的形势,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受高校扩招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也面临着同样的就业与升学压力问题,而在这一竞争过程中,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学识水平是影响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不同高校开设该专业的学科基础或背景各不相同,同时也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造成了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许多新办该专业不久的高校学生竞争力相对较弱,就业及考研相对困难。因此,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中国土地管理工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升学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提高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质成为当前本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探讨如何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教育体系,以求提高其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江苏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以测绘与信息技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新专业,于1999开始招收专科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截止目前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土地管理高级专业人才。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紧密结合3S技术及测绘与信息技术背景,积极探索专业人才教育体系改革,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力求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3]。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得到不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但与其他高校及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以下问题:

1. 专业定位不利于差别化人才培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兼具文、理综合且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其专业知识范围及研究方向的多样性。同时,学生学习基础、个性及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均存在差异性,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着差别化人才培养的需求[4]。而江苏师范大学作为地方师范类高等院校,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依托测绘学科和文理教育而设立的,因而其培养方向侧重于工科类的普适性教育,而在经济、管理、制度等偏经济管理类方向相对较弱,这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全面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偏爱于经济管理类方向的学生培养不利,也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 课程设置不够健全。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师范院校基础文理、计算机基础、测绘与土地信息技术、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地(房地产)经济与管理课程群为主线的5大课程体系[3],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侧重于工科,其课程设置更多偏重于工科类课程,如建筑概论、土地力学与建筑基础、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摄影测量与遥感、GIS二次开发等,而在经济管理类课程方面,如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然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仅涉及到测量、GIS等工科类课程,而且涉及到资源与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经济等方面,而在本科教育阶段仅侧重于工科类不能适应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涉及面广,可开设的专业课程众多,而本科四年的培养时间很有限,但课程体系中除政治、数学及英语这些公共课程外,还开设了一些与该专业相关性较弱的课程,如大学语文、建筑概论等,这无疑加重了学生负担,挤占了专业课学习的时间。

3. 师资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

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而师资队伍建设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拥有一个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学术团队;二是拥有稳定研究方向、具有深厚学术造诣且能带领整个学术团队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学科带头人[5]。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性较强,作为开设不久的专业,虽然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大部分由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构成,从职称上看,专业教师队伍中教授、副教授与讲师比例为1∶7∶2,但从学历层次上看,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仅占40%左右,且均为青年教师,因而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偏低,同时缺乏具有带动学术梯队能力的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团队凝聚力不强,不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及专业发展。

4. 同一专业本硕分离,专业发展受限。

一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有更高层次的平台来支撑,而其中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与发展又是本科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然而,在部分高校,由于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设立的基础是大测绘类学科,其属于工科性质,而对于其硕士点的申报则是基于管理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因而出现了同一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培养不在同一个院系的问题。对于江苏师范大学而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点在管理学院设置,而管理学院几乎没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而由于学校教学制度及薪酬规定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测绘学院硕士生导师难以在管理学院指导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亦即管理学院可招收该专业研究生,但无该专业背景的导师,而测绘学院有该专业背景的导师,但难以招收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而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分离,难以促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科研团队及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的进一步提高,限制了本科人才教育的发展。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路径

1. 夯实学科基础,逐渐建立适应差异化人才培养的学科定位。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学科建设基础提高本专业办学水平和层次,提升专业人才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成为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在测绘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应立足于我校测绘学院所具有的资源与优势,在加强对土地经济、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土地法等方向的建设基础上,突出地籍测量与地籍管理、地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这一方面,应聘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领域元老级专家进行指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建设。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把握“先夯实专业基础,再重点培养学科专长”的原则,通过设置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范畴,全面夯实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特色重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时,由于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及特长,应充分引导并尊重学生的选择,逐渐确定适应差异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

2.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差异化人才培养。

在课程体系优化上,应在科类基础课上强调我校测绘类特色,在专业核心课程上突出专业基础及技能的培养,在科类方向选修课上体现差异化人才培养。首先,应精简相关性不强的课程,如大学语文等,适当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其次,借鉴其他土地资源管理强势学科的高校,通过设置不同方向模块,如经济学模块、工程规划模块、信息管理模块、公共管理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及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同时,在专业课程上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本科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如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地籍测量与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学、不动产估价、地理信息系统、土地法学等,而专业选修课程则是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及兴趣选择的专业方向,如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工程、城市规划原理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我校测绘学科基础,适当增加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GIS二次开发、摄影测量与遥感等技术类课程,将专业核心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从而在夯实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体现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4]。

3. 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优化人才结构。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针对江苏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现状,应尽快构建一个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一方面,需进一步引进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学术带头人,加强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增强团队合作凝聚力;另一方面,应借学校实施师资队伍建设“153工程”的契机,进一步加大本专业教师队伍进修的力度,提高专业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及科研能力,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适应新时期双语课程教育的要求。

4. 全面整合教学资源,扫除专业发展障碍。

教学资源及专业发展环境不仅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而且影响本科教育水平的高低。首先,应优化学科建设环境和条件,特别是对于同一专业跨院系的问题应给予解决,或者是将相同专业整合到同一院系,或者是改革学校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扫除学院之间教师资源共享障碍,这不仅对特色专业建设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对于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跨学科较强的专业,应根据该学科的特点,加强校内教学资源配置,特别是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所需的经济学、统计分析、计量分析等相关课程,应由经济学院来开设,通过必修课或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学科基础知识学习的机会[6],而对于专业课程,应结合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来配置,这样更有利于相关研究前沿的引入,使教学内容得到不断更新。

5. 进一步推进专业导师制的本科教育模式,培养本科生

创新能力。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共同特点就是围绕教学展开,而缺乏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制度安排[7]。即便是当前高校配备有班主任或辅导员,但其职责主要是负责学生日常学习、活动、思想教育等的管理,而在专业学习、科研实践训练等方面缺乏指导,特别是对于土地资源管理这种理论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且所涉及学科范围广、研究方向纵多的专业,许多本科学生在刚接触该专业时往往较为迷茫,不知从何入手,因而,传统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制度难以满足当前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鉴于此,江苏师范大学测绘学院进行了人才培养改革,在传统辅导员制度安排基础上为每一个班级增加一名专业导师,实行“辅导员+专业导师”的模式,辅导员职责不变,而专业导师负责根据学生个性对学生职业规划、专业学习、实践与研究能力等方面进行指导。这一制度的好处是能引导学生尽快认识专业整体概况,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补充课本上没有的专业知识。然而,这一制度还不尽完善,建议在进一步的改革中,进行以下尝试:一是从大一抓起,摸清学生个性专长及兴趣,因材施教,对继续深造和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在不同学习阶段(年级)给予区别化指导;二是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的热点给学生指定讨论话题,指导学生查找文献资料,定期不定期举办学术讨论活动,提高学生对专业领域热点问题的敏锐性及科研能力,加强对学生科研项目训练的指导,丰富学生对专业领域问题的认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三是对于具备一定专业基础且对科研有兴趣的高年级学生,专业导师可以根据情况让其参与科研课题,让其了解科研过程,培养科研能力。

三、结语

新形势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势性需求,因而对于学科基础相对薄弱的高等院校,不断改革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教育,完善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在围绕“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这一要求的基础上,从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及学科基础角度出发,确定合理的专业特色发展方向,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整合教学资源,推动教育制度创新,进而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办学层次与人才教育水平,从而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

摘要:中国当前新形势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对现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改革进行探索。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师资结构及专业建设与发展环境方面分析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为适应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需要,提升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水平,需要从专业方向合理定位、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整合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以及专业导师制本科教育模式推进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专业建设,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王万茂.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1,(5):22-27.

[2]李新举,于开琴,王瑷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现状与对策[J].学理论,2010,(31):285-287.

[3]杨小艳,陈龙高,张庆利,等.新技术支持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9):158-160.

[4]唐焱.适应学生差异化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0,(4):43-45.

[5]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6]喻燕,卢新海.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0,(1):12-14.

[7]胡伟艳,蔡银莺,彭开丽,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2-45.

本科院校土地资源专业 篇2

姓名: xxx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81年7月

婚姻状况: 已婚

身高: 176cm

毕业学校: xx大学

学历: 本科

专业名称: 土地资源管理

毕业年份: 2004年

工作经验: 五年

最高职称: 初级职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房地产顾问

职位名称: 房地产开发管理

工作地区: 不限

待遇要求: 面议

到职时间: 三天内

教育背景

2000年9月-2004年7月 xx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 本科

工作经历

2004年6月-2006年7月 xx评估公司 房地产评估

主要从事房地产评估、土地评估、房地产投资分析、可行性研究

2006年8月-2008年9月 xx公司 策划主管

主要负责房地产市场调查分析、项目投资分析、策划等

2008年9月-2009年5月 xx房地产公司 策划经理

负责本市房地产市场调查分析、监测,房地产项目投(本文来自中http:// 转载请注明!)资分析、可行性研究以及本市房地产市场月报、年报撰写

自我评价

熟悉房地产、土地价值评估,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市场调查分析等。

联系方式

个人电话:***

本科院校土地资源专业 篇3

【摘要】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查找就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从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以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角度出发对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思路进行深入的探析,希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 专业课程 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35-01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性、科学性、出台了很多新的政策。国家教育部门也要求具有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的高等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要通过实际的调查分析国家地区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设置出科学、合理、完善的教育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设置出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

1.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概述

自从我校添加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来,通过本科专业向全国招生,通过多年的发展,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教学质量和就业率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的课程有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土地复垦、土地的地籍统计和调查、土地面积的策略等。发展至今已经为我国土地资源部门输送了大量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2.目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部分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很多学科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很难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比如《土地管理法》在2004年8月28日召开的第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第二次修改,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耕地保护、监督检查等方面都进行了重新修改,但是在我校却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导致很多土地资源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2.2实践性教育环境缺失

土地资源管理集合了信息管理、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等管理方式的综合性专业,所以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除了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际,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的管理素质,为将来更好的管理土地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很多学校都忽略实践性教育研究,把课程中很多实践的实验要一笔带过,很难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土地管理知识。

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

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何种教学,都要遵循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所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就是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把大学生培养成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要以“重能力、高素质、厚基础、宽专业”为主线,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更新各项专业知识,全面发展。同时要根据本校目前具有的资源,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的实际经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训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保证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更加专业、科学、合理。

4.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主要的内容

4.1整体知识结构设计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改革要立足我国目前的社会国情,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整体知识结构设计进行反复论证和研究,从而优化整体知识结构设计,在信息化技术上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

4.2教学内容中吸收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实践性、科学性、管理型非常强的课程,受到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就要根据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中热门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实际的情况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操作,从而保证大学生能向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向发展。

4.3扩大选修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就业率

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能更好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而发展,除了需要提升课程的专业性和增设骨干课程以外,还要在根据实际情况,扩大选修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要在土地资源管理课程中增加摄影测量技术、红外线遥感测量技术等选修课程。提高大学生掌握高校科技的技术,以便在将来的就业中提高自身优势。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从原来注重专业知识人才,向创新、实践、理论、技术型综合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通过本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思路探析希望对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本科院校土地资源专业 篇4

土地资源管理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 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目前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 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多学科多理论相互渗透, 具有现势性、专业性、实践性、交叉性强的综合学科[1]。

一、“土地整治工程”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中国土地整治经过了初始发育阶段 (2000年以前) 以“土地整理”概念为标志, 发展壮大阶段 (2000—2007年) 以“土地开发整理”概念为标志, 综合发展阶段 (2008年至今) 以“土地整治”概念为标志。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 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毁损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整治是破解保护耕地、保障发展两难命题,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出路, 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重要手段[2]。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节约优先战略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扶贫开发战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土地整治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 已经由自然性工程转变为综合性社会工程,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 每年国家级、省市级和县级立项项目超过20 000个, 国家累计投入土地综合整治资金近3 000亿元, 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基本农田, 提高了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了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 预计投入资金将超过6 000亿元[3~4]。当前, 全国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大多数地级市、县均有土地整治部门, 从事土地整治工程勘测规划的公司上千家, 目前需要大量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才。但目前有关土地整治的工程技术和方法分散在土地、农业、土壤、水利、林业、土木、测量等不同的学科专业中[5], 不能满足土地整治中“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要求, 专门的土地整治工程课程教育相对缺乏, 很难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土地整治工程事业的发展。

因此, 在坚守耕地红线,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构建科学发展新机制的新形势下, 结合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才缺乏的实际需求,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工程”特色逐渐凸显[6],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土地整治工程”课程是十分迫切和急需的。河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立足于国家“中原崛起”战略与“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 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理论与实践, 服务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需要, 2010年启动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在课程体系基本框架构建中将“土地整治工程”增设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 满足新形势下土地整治事业的发展需求。

二、“土地整治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体系构建

1. 课程性质与定位。

土地整治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综合的系统工程, 是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学科特点, 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专业主干课。该课程紧围绕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由数量管护向质量与生态管护转变的需求, 传授有关土地整治的基本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基本程序及相关法律法规, 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和相关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熟悉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作程序, 掌握土地整治的方法和技术,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工程设计和土地整治方案编制, 为将来从事土地管理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土地整治工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它以经济、信息、管理、工程等学科的知识为基础, 需要在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农田水利学、测量学、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制图等课程修完的基础上开设, 在河南农业大学“3+X”本科教学模式下主要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下学期。

2. 课程教学内容。

土地整治工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方面主要有土地供给理论、土地产权理论、土地经济学理论、农业区位理论相关理论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应用等, 如土地整治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集约节约用地、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权属、景观和生态保护等。

土地整治规划主要讲授土地整治国内外发展史、中外土地整治模式比较与借鉴、中国开展土地整治的动因和外部条件、土地整治的宏观背景与发展趋势、土地整治的总体战略、土地整治的内涵与本质、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体系、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程序、土地整治规划主要内容、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步骤与内容等;其中重点主要在于土地整治规划中土地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水土资源匹配分析、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核心技术包括土地整理与复垦项目规划设计原则、内容中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土地整治工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等。

土地整治工程是本课程教学主体部分主要讲述土地整治中各分项工程, 如土地平整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工程、生态防护工程与土地恢复与整治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教学中要求了解土地平整工程规划的原则、耕作田块规模要求、土地平整机械与施工工艺, 掌握土方量的计算、平衡与调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教学中要求了解小型农田渠系建筑物的类型、作用与配置, 理解小型农田水利中的水源工程、灌溉系统、排水系统、附属建筑物等的概念及设计要求、农田灌溉和农田排水系统的规划布局, 掌握灌排渠道断面设计、农田灌溉机井的规划与布局、农田输水管道系统设计的组成、布局等;农村道路工程教学中要求了解农村道路的概念、类别、结构、特点及作用, 理解农村道路线路选线与布局的方法、小型桥涵的配置、布设与规格, 掌握农村道路纵、横断面图的绘制与工程量统计;生态防护工程教学中要求了解农田防护和水土保持工程的概念、内容、作用、特点, 理解山边沟渠工程设计方法与作用, 掌握梯田的类型、作用、规划设计及农田防护林的配置;土地恢复与整治工程要求了解土地恢复与整治工程类别, 及其工程重点与难点, 理解矸石山整形与植被工程、新农村治理规划工程, 掌握土壤重构工程等内容。

3. 课程实践内容。

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对理论课学习进行巩固, 使学生具体掌握土地整治工程规划编制的操作程序,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具备从接受土地整治业务开始直至完成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与方案报告编制的能力。为实现以上目标, 主要设置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土地整治分项工程的规划设计、图件的绘制及土地整治项目报告的编制等具体内容。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的技能主要有:土地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的内容方法,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水土资源匹配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土地整理中的土地权属调整等;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原则、内容、程序,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设计、道路工程规划设计、灌排工程规划设计、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电力工程规划设计, 采煤沉陷地与露天矿土地复垦技术与工艺等;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编制、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土地整治工程概预算等。而且除上述基本技能外, 不断及时获得和充实土地整治工程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问题, 如集约节约用地、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建设、“3S”的综合应用等。

三、结论与建议

在保护耕地,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形势下, 随着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与土地整治事业的发展需社会的需求, “土地整治工程”课程的开设十分必要的, 其教学实践内容的设置是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自身“工程”特点、多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多范围的应用是相适应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应理清教学思路, 安排有效的实践内容, 不断深化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厚基础、强能力、复合型土地资源管理人才, 以满足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华甫, 袁春, 吴克宁.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2) :62-65.

[2]郧文聚, 杨红.农村土地整治新思考[J].中国土地, 2010, (2-3) :69-71.

[3]孙荣飞.国土资源部:拟每年斥资千亿保护耕地[EB/OL].http://house.focus.cn/news/2007-06-21/326764.html.

[4]吴次芳, 费罗成, 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 2011, (10) .

[5]王金满, 白中科, 师学义.土地整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求与前景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 2011, (4) :14-16.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个人简历 篇5

性别:男/女 出生年月:19xx.xx.xx 民族:xx 政治面貌:xxxx

XX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20XX届 XX方向 XX学士

联系方式:139-xxxx-xxxx 电子邮件:xxxxxxxx@

求职意向及自我评价

期望从事职业:工程造价师、房地产规划、房地产开发

自我评价: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很强的市场策划及沟通协调能力,具有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以及项目管理经验,灵敏的市场嗅觉,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承压能力强。受过系统的相关专业知识训练,有很多实习和兼职经历;有很强的忍耐力、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进取,个性乐观执着,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

教育经历

20xx.9~20xx.7 xx大学 xx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xx学士

学分绩点(GPA) x.x (满分x分), 院系/班级排名 第x

连续四年获得校奖学金

所获奖励:

20xx年 获得院级“优秀团员”

20xx年 获得××赛“一等奖”

20xx年 获得院级奖学金“二等奖”

20xx年 获得“国家奖学金”

实践/工作经历

20xx年 x 月―20xx年 x月 xx咨询有限公司 实习生

主要工作:主要涉及的是房地产整合推广方面的工作,参与的项目主要是咸宁市御龙花园和武汉市香港路浅水湾。日常工作包括:(1)文案工作:包括楼书海报文字工作、会议工作资料整理等;(2)现场实地工作:对周边楼盘进行采盘,对售楼部的布置工作

20xx年 x 月―20xx年 x月 xx私营企业 施工员兼现场预算员

主要工作:担任施工员,并兼做预算员,负责施工现场的总体布署、总平面布置,努力完成了公司下达的任务,熟悉工地运作、施工、放线等各项工程管理。还负责用全站仪进行定点测量和碎步测量,并用其测量数据进行AUTOCAD成图

个人技能

大学英语四/六级(CET-4/6) 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快速浏览英语专业文件及书籍,撰写英文文件,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谈

国家计算机三级 (网络设计)

熟练使用电脑浏览网页,搜集资料,熟练使用office相关办公软件,熟练使用photoshop

普通话

普通话等级证书一级甲 读写能力精通 优秀的听说能力

本专业证书

本科院校土地资源专业 篇6

【关键词】市场导向 土地资源管理 应用技术型 人才培养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土地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就业门槛越来越高[1] 。为适应新的形势,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充分认清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自身特点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的办学要根据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个偏技术性的专业,因此必须从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入手,完善专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2]。

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探讨市场导向下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1地方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1 行业人才缺口分析

自1985年以来,为了适应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需要,全国已有多所院校相继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近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有60多所,开设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有约50所,开办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高校近20所。广西有三所高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分别为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和广西师范学院,截止目前,广西三所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累计不足100人。

随着土地利用行业的发展与繁荣,土地系统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据了解,广西的国土系统,尤其是县级以及县级以下的土地管理部门,近80%工作人员为非专业技术人员,未受过正规的、系统的专业教育,在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种技术困扰。近年来大规模土地规划与土地整治项目的编制,各地国土局不得不委托高校或规划院来完成,甚至委托区外的高校和设计院来完成,如崇左市本级以及所属各乡镇的全国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则委托南京大学来完成,由于距离的原因,不利于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沟通,同时也加大了编制的成本。

1.2 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土部门,从近几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就业主要分为五个方向:一是在国土部门从事地籍管理等土地管理工作,二是在规划院、土地整理公司从事土地规划、土地整治等工作,三是在测绘局、测绘公司等从事测绘工作,四是在估价公司从事土地估价、房地产估价工作,五是在房地产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及中介工作。由于近几年国务院对国土的利用情况越来越重视,国土部先后组织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基本农田划定、低丘缓坡开发等各项规划,带动了一大批毕业生就业,因此近几年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国土部门和规划院、土地整理公司从事土地管理或技术工作成为就业的主流。从毕业生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都成为了国土部门或土地规划等机构或企业的业务骨干,也有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通过了全国估价师考试,成为注册土地估价师或房地产估价师。未来几年土地整理、耕地保护等比较新的领域对本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应成为今后培养和就业的重点方向,在开设课程和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时应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课程和教学优化[3]。

2广西财经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办学特色研究及实践

广西财经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12年9月开始招生,作为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无论学校转型与否,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探索仍是提高本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就业水平的重中之重。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都处于借鉴和学习的阶段。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广西高校的研究空白,能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课程设置,及时调整教学和培养目的,是新建专业的一个优势,建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人新我特”的特色专业,是学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特色专业建设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和专业定位,按照“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如何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教什么课程?—通过什么教学模

广西财经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创办以来十分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求实践课程学分不低于四年所修总学分的24%,实践课除了常规的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等,還开设了土地综合实训、土地规划实训、不动产估价实训、测量实训等课程,分项目分专题对学生进行集中实训。实践课上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使用画图工具和测量仪器,而是鼓励教师将项目带进课堂,为此,广西财经学院特别创办了创新创业学院,给予一定的启动基金,鼓励教师带动学生注册公司进行创业。同时,注重校企合作,与“广西土地整理中心、广西土地学会、广西海洋研究院”等单位及社会组织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校内校外双管齐下,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参与到实际工作,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培养真枪实干的毕业生。

3 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讨

3.1专业定位明确,突出专业核心课程

本科院校土地资源专业 篇7

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现状评析

1.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 但一些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如就业导向培养模式、适应学生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知识- 能力- 素质”三位一体的阶梯型培养模式等。就业导向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大学毕业后直接面临社会就业, 在这个角色转换过程中最关键的在于理论知识向实践动手能力的转化, 因此强调实践环节是该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适应学生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文理兼收的学科, 其学科背景不但涉及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应用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 而且还需要测量学、地学、土壤学等自然科学作为其专业基础, 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故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实践等环节更多地考虑兼顾学生的共性与个性[3];“知识- 能力- 素质”三位一体的阶梯型培养模式旨在突出培养的阶段性, 注重土地资源管理本科生知识- 能力- 素质三者协调发展, 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4]。

1.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

近年来, 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教育导向都十分重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吸收与培养[5]。从各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模式来看, 主要有导师模式、团队模式、协管模式等。导师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 一旦学生选定某个导师就必须以导师为核心参加科研、项目实践等活动, 故导师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研究方向就决定了研究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团队模式是老师学科团队建设的自然产物, 现阶段国家各类纵向课题要求必须由一定职称与年龄结构以及不同研究方向的团队协作完成, 以及一些横向课题的工作量较大,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由“大老板”带头领导众多“小老板”一起干活的团队, 从而各导师的研究生也会相应地整合在一起, 形成分工明确、组织有序的团队模式;协管模式是现代教育体制催生的一种畸形培养模式, 我国教育体制要求研究生导师必须每年培养一定数量的学生才能获得相应的职称补贴, 然而很多具有资格的研究生导师却没有课题供学生参与, 或者说很多导师只是热衷于“教”而完全不顾及“导”, 他们往往选择占据名额却将学生委托给项目较多的其他导师培养, 形成一种教而不导的协管模式。

1.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文理兼收的学科, 因此其课程设置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从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来看, 课程设置主要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而有所侧重, 但总体上可以分为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两类[6]。技术型人才培养多存在于理工类、地质类院校, 其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测量学等, 并且实践课程的比重相对较大, 而管理型人才培养多为农业类、经济类院校, 其课程设置主要以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课程为主, 突出社会实践、规划管理等能力的培养。

1.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系, 需要学生掌握土地规划、土地整理与土地评价以及土地测量、土地调查等专业实践技能, 并能够熟练运用Arc GIS、Map GIS、Auto CAD等专业制图软件。因此, 各院校均依托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培养目标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甘肃农业大学程文仕老师倡导的“139 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值得借鉴, 该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实践环节和研究区的资源整合, 以某一个研究区为实习区域, 通过数据获取、分析评价、利用规划三个环节, 指导学生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综合整治以及土地适宜性与潜力经济效益评价等九大内容的综合性实习[2]。由于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不一致, 以及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可能面临教学以外的其他问题, 因此大部分院校都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这样不仅老师可以更加系统地传授实践技能, 而且学生也可以避免教学以外因素的干扰, 从而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思考

尽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已经初具成效, 但未来发展还需就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2.1 促进优势资源互动, 构建梯队培养体系。从土地资源管理培养层次上看, 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高于本科招生院校, 造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就业市场的不良局面。因此, 今后要尽量缩小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扩充博士研究生的数量, 构建健康的梯队培养体系。2.2缩短课程改革周期, 培养适时专业人才。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全国统一标准, 因此一些初办该专业的院校往往没有明确定位而照搬名校的课程体系, 从而导致这些学校教师授课指导性不强、专业课程分散等问题, 严重影响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造成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日益加剧。2.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应该鼓励学生互帮互助, 将不同成绩的学生捆绑在一起共同完成实践实习, 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合理地制定实习目标还要紧跟学生的实习进度不断地调整和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共同提高。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本文从地域分布和学科定位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现状进行介绍, 并从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对其建设现状进行评析, 进而指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现状,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路振华.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 2014 (14) :133-135.

[2]程文仕, 乔蕻强, 刘学录等.基于“139模式”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 2014 (6) :69-73.

[3]唐焱.适应学生差异化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 2010 (4) :43-45.

[4]周启刚, 张晓媛, 陈倩等.基于“知识-能力-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3) :1311-1313.

[5]刘昱, 蒋瑶.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 :86-89.

本科院校土地资源专业 篇8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对新形势下如何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成立于1998年,其前身是依托测量工程专业成立于1991年的土地规划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和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地籍调查与测量、土地信息系统等方向具有自身的特色,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1)课程体系设置欠科学。这一方面表现在课程内容之间划分不够明确,有交叉重叠现象。《土地管理学》应包含农用地管理和建设用地管理等内容,但我校在开设《土地管理学》课程的同时又可设了《建设用地管理》课程。《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和《土地管理学》课程内容也有重叠之处。另一方面专业选修课程选择余地小,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相背离。(2)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有的专业教材虽经历多次版本的重新修订,但教学内容变化不大,新知识较少;本应强化实践能力的课程,课程内容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过多,技能知识较少,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仍也仅仅是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较差,更加缺乏创新精神;对土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吸收不够,缺乏反映土地科学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的新兴课程。(3)部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缺失。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学科[2]。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现在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如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以及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不同程度的训练。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较为落后,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一些课程实验难以有效开展,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4)专业课双语教学较为滞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高的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3]。教育部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高科研、应用和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土地资源专业在中国属于一个年轻的专业,而且在国外也很少见,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和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纵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其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和中国高等教育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而做出的及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也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为主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完善。

1. 明确专业定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一所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地方性理工院校,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该充分运用学校在矿山、测绘等方面的优势,突出土地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和自然属性,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立足于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土地整理与复垦、测绘与土地信息技术等方面来设置课程群。培养掌握丰富的土地资源管理领域专业知识,具备有计算机应用、测绘、规划和3S技术等基本技能,具有独立从事工作的能力,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整合部分授课内容。

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应遵循“拓宽知识面,做到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一是在保留空间信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学,资源科学、经济学、工程管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有计划地开设新课程,增设土地整理工程专题、房地产策划专题等课程。二是为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就业率,应扩大选修课程,设计多个选修模块[4]。如土地信息技术模块包括有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等选修课;房地产模块主要包括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建筑学概论,工程概预算等选修课。这样既照顾到学生个人兴趣,保证培养专业人才知识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扩大知识面、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需要的机会和可能。另外,对专业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整合,使授课内容更加合理。例如,将专业课《建设用地管理》课程内容整合到《土地管理学》课程之中;将《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课程中的土地管理部分划归《土地管理学》课程中讲授,原《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改为《地籍测量》。

3. 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应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授课容量大,讲授内容直观易懂的特点,力争将课程内容借助通俗的用语和图片、路线图等形象展现。二是应积极探索和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教学等方法,将学生的被动听课与主动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教学环节,重点加强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环节,通过分配学生具体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完成理论知识的重新认识和巩固;在研究环节,通过让学生参与研究项目,完成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认识,提升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进一步提高其创新能力。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双语教学。

专业建设成功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高素质的学科梯队,拥有研究方向稳定、学术造诣深厚、能团结带动整个学术梯队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学科带头人。具体来说,一是要选好、用好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带头人;二是要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便为教师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三是要为教师创造条件,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四是要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另外,我们目前双语教学主要定位在一些选修课上,例如地理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与土地生态等。

三、结语

中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但各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适应时代发展对土地管理人才的需求,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从注重知识型人才培养正在逐步向注重具有创新实践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坚持教学改革,修订教学计划,加强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积极更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实施社会需求决定型的动态本科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渠立权,张庆利.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率的对策及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17):205-206.

[2]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3]郭欣欣,胡琳,杨凤海,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2):115-116.

本科院校土地资源专业 篇9

一、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状

成都理工大学, 原名成都地质学院, 属于在国内比较著名的地质类院校。随着我国大学合并、专属性院校综合化的一股浪潮侵袭, 这所著名的地质类院校也及时转型成为目前的成都理工大学。学校的办学宗旨从以前较为单一化的模式转变为综合性办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办学思维中产生, 由最早的资源经济系衍生出来, 以学生熟练掌握土地现代化信息技术、土地调查、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为办学目标, 授予学生工学学士学位。自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专业开始, 目前已培养学生500余名, 专业发展走过了近10个年头。教师队伍从最初的4个专业教师发展到目前的10人, 教师知识水平也从最初的硕士学历发展为8名博士, 其中3名博士后, 2位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教师学历结构。该专业自开始招生以来每年计划招生60人, 实际招生人数平均达到58人 / 年。教师队伍比较年轻, 主要为70后和80后的教师, 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存在极大的激情, 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教师的科研水平普遍较强, 系部每年科研经费超过400万, 保证了本科学生在学习之余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动脑与科研合作能力, 这也为部分学生解决了上学困难的问题。但是, 经历了近10年的专业学生培养后, 发现该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知识水平过于通泛、知识结构过于狭窄、对专业方向理解不够、对今后自己的发展比较迷茫, 就业时被公司拒之门外的一些普遍情况存在。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与学生再教育不匹配的问题

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起步较晚, 教师主要为一些年轻的有生力量, 科研水平较高, 学历水平普遍偏高。由于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没有拉开层次, 未形成老带新的格局, 使得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自我摸索和前进。同时, 鉴于年轻教师的阅历较浅, 因此在学科申报、学科发展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这也导致该专业目前的本科毕业生只能选报其它专业的研究生, 使得学生对该专业信心不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隶属于公共管理的一级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3S技术、经济、管理等一系列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众多学科的平行进行而时常把握不住重点, 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同时, 鉴于本专业没有后续的硕士点, 因此想进行继续教育的学生只能偏离重点, 而将主要精力转至其它方面。10年来,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报考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仅占到1 /10, 更多的学生选择了3S技术、自然地理、生态、经济、地质等其它本校或外校的优势学科。对于准备出国深造的学生无法在国外的学科目录中找到land management这样的专业, 因此他们都会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转型。对于教师而言, 虽然科研较多, 却无法为自己留下心仪的学生, 这也导致教师只让学生做一些边缘性的科研工作, 学生为了挣取劳务费而为其工作, 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致使学生的一些利益性思维产生和深化。

2、教育管理体系与课程评价不完善的问题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学生在四年中涉及峨眉地质实习、土地调查规划实习、地籍测量实习, 并在大四阶段进行相关课程设计。然而针对本专业主要学习的经济学、管理学、3S技术等都没能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目前, 除利用学校峨眉实习基地外, 并无固定实习场地及单位, 地质实习变成仅针对普通地质学一门课程的实习, 地籍测量实习也是针对测量课程设置的专门实习。仅剩的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本是针对目前土地调查标准、土地规划理论进行的一项综合性实习课程, 然而在实习中由于无法与当地的土地规划部门挂钩, 导致该实习也没有起到应有的实践作用。学生在实践中没有真正进行社会调查, 尤其对于土地使用制度等完全不熟悉, 一切完全来自于书本。可以说学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却从未进行过农村调查, 从没在学习中走向农村, 这可能是课程设计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国外的学生每年至少一个月要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并写出调研报告, 而我们的学生却是被动的学习, 一切知识来源于书本和老师。教学体系设置不完善[2], 课程评价也不到位成为我校土管专业存在的又一问题。

3、考核制度不严格

学校对各专业的毕业率和授位率都做一定的要求, 这就使得专业课教师不得不放松对学生的考核。例如学生考试不过关, 可通过补考, 补考不合格可通过重修。对于专业理论课而言, 专业课教师在重修的环节只能让学生通过, 因为学生要毕业, 不能影响其整体毕业率。这在中国的大学教育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能否毕业本不应是学校的一个考核指标, 也不应成为对外宣传的一个理由, 这完全取决于个人。为何这些学生能够通过高考, 因为高考制度很严格, 不可能存在侥幸, 所以他们努力并且认真的学习; 而对于大学生而言, 他们的目标是毕业找到好工作, 因为大学的考核制度很宽松, 所以学生们知道宽松的学习一样可以获得毕业资格, 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进入社会后也时常遭受挫败。

三、改革的思考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与国家职能部门密切挂钩的, 学生培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针对目前各种院校都具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现状来说, 各学校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对于成都理工大学而言, 培养学生的重点在于依托优势学科, 掌握土地技术为重点, 要改变目前的现状, 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加强专业的对外宣传, 教师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 只有加大对外宣传, 才能让大家了解, 改变大一新生的迷茫现状; 同时, 教师也应与外界多交流, 在研讨会、学术交流会上展现自己, 让大家真正认识和熟知。另外, 加强专著及教科书的编著, 这不仅对教师有益, 而且对于树立学生的自信也极其有利。

2、在课程设计及专业考核上狠下功夫

目前的课程设计体系基本符合土地技术的培养目标, 但仍然存在部分课程设置重复或不合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属于一门交叉性学科, 对于这种专属性不强的学科来说, 在教学时仍然应该有重点的针对培养目标而设置课程。例如可将课程体系整体分为经济类、管理类和技术类[3], 配合这三类课程进行实践课程的设计。 ( 1) 农村农户走访调查实践: 如何把经济模型、经济评价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实践当中, 设置假期农村土地调查实践, 让学生走访农户调查相关的土地政策、实施情况, 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情况分析当地存在的问题, 剖析原因, 提出解决办法; ( 2) 土地部门实习实践: 深入土地基层单位, 例如土地所、县级土地局进行实习, 掌握土地管理的职能分配, 利用管理学理论调研目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找到针对特定地区的解决办法; ( 3) 土地信息技术实习: 采用3S技术进行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完成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 使用定量化的统计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陈述。这样的实践课程设置能够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理论学习的知识, 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对这些实践类课程必须进行严格的考核, 例如学生必须提交调查报告, 报告中需附调查数据、照片等信息, 写出详细的调查过程及相关的问题分析思路, 设置学分限制。

3、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本专业教师普遍学历较高, 但对于专业的深入程度仍然不够。专业教师主要从事地质调查、经济评估等, 对于真正从事土地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这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很不到位。要培养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要具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因此, 应该加强本专业教师对于土地技术的掌握, 强化对他们的专业化训练, 不能因高学位、多科研而忽略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真正需求的科研支撑和队伍后盾, 要鼓励教师从多种渠道积极申请土地研究方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彭文英, 李子田, 宋克杰.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3) :47-50

[2]唐焱, 黄贤金, 曲福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2002, 2:31-33

本科院校土地资源专业 篇10

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演变而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在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当时在房地产专业领域有“五朵金花”之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2001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在校生达300多人,已有毕业生近千人。尽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几次调整,但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土地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突出我校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委员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非常有必要。现在又面临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该课题的研究将为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力推动我校的教学改革。

二、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背景不同,各类院校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大致可分为偏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其中农业类、经济类院校多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理工类、地质类院校多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

(一)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1.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选修课”的分段组合模式,构建了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六大课程模块。

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资源学、土壤学、景观生态学、土地评价等课程。

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信息系统、测量学、土地资源遥感、GIS原理与应用、GPS原理与应用等。

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土地经济学、物业管理等。

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地籍测量、农田水利、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等。

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管理概论、地政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学等。

2.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学、应用经济学。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政策、城市经济学、城市经营与管理、城市规划、不动产管理概论、不动产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营销、不动产估价、不动产政策与法规、不动产投资分析、不动产金融、不动产市场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行政学、土地资源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土地政策与评价、地籍管理、统计学、测量学。

3.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专业必修课程: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地籍管理学、不动产评估。

专业必选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地籍与房产测量、遥感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和资源环境管理四个方向。(1)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数据库技术、地图制图技术、专业软件操作及应用、城镇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营销与策划、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学;(3)不动产评估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实例分析、资产评估学、建筑工程概论;(4)资源环境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可持续发展引论、环境学概论、土壤地理学、矿产资源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

实践类课程:测量学实习、地籍与房产测量实习、地图学实习、设计、土地资源学实习、地籍管理实习与设计、土地规划学设计、不动产评估实习、土地信息系统设计、毕业论文、综合实习。

4.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经济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地学基础、地籍测量、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制图学、土地制图技术、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管理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工程、土地规划、水资源与农田水利、不动产评估、测量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应用写作。

(二)启示与借鉴

从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设置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因此培养方案的修订关键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

经过与专家、教师、已毕业学生及在校学生研讨,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确定为: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为首都服务。根据该思路,制定了2008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要点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为首都经济服务,掌握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房地产市场研究、物业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修订与改革特点

1. 专业特色

以土地管理为专业基础,以房地产经营管理为专业特色,突出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结合房地产业运作结点,将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产业运作体系和就业岗位体系相互贯通。

2. 人才培养特色

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设置与就业充分链接;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考察、实习、实验课等环节,整合专业知识并与操作实践紧密衔接。

3. 课程特色

本专业包含“土地资源管理模块”、“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四大模块都设置了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较强的深化课程,既考虑了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2008年起新实施的土地资源主要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通选课、实践教学”组成。

其中,学科基础课有: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城市经济学。

专业课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

专业选修课: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房地产投资分析、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遥感技术概论、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建筑工程概论、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双语)、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案例、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智能建筑管理、房地产税收、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房地产策划案例、建筑工程造价。

该课程体系凸显了“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城市经济与管理”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既考虑了土地专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土地资源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

“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的主要课程有: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投资分析、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房地产税收、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

“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

“工程与技术”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遥感技术概论、建筑工程概论、建筑工程造价、智能建筑管理。

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更加明确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既贯彻了2004年全国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会议精神,把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和土地信息系统6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又体现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鲜明特色;进行了课程体系的优化,使课程的先后顺序更加合理;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专业选修课给出了46学分的课程,学生在其中选购30学分即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了实践环节,增设了实操性很强的一些课程,如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等。

参考文献

[1]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 2004, (4) .

[2]王永东等.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 2007, (3) .

[3]袁春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1) .

[4]吕巧灵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2) .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 篇11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1]。国务院于2014年5月13日,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其中指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而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就已启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旨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引领和带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整体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2]。

1.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1.1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广“示范校项目”建设成果。随着示范校项目的开展,各示范校均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推广和共享教学资源库,为广大同类院校的教学实践提供教改经验。

1.2辅教,为专业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提升其课程及资源开发能力。全国高职院校区域和实力分布不均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3]。很多院校政策力度欠缺、资金匮乏、实训条件不足。鉴于此,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能为专业教师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切实满足教师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资源需求,实现其“辅教”的重要意义。

1.3能学,为相关专业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教学资源。专业教学资源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有利于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并且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众多社会学习者深感紧迫,教学资源库项目的建设能为他们提供自主在线学习资源。

1.4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4],通过资源库项目建设可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课程开发顺利进行,为课程建设提供平台。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2.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应用现状

近年来,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进行了推广应用,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提高的方面。

2.1混淆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课程资源库。由于理解不到位,容易将专业资源库和课程资源库混为一谈[5]。专业教学资源库首先要有专业建设所有内容,并且其专业所有核心课程的课程资源,甚至还要有技能取证和校企合作的内容。

2.2标准不统一。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由众多单位和部门共同完成,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和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容易造成标准的不统一[6]。

2.3缺乏持续更新和后续维护。部分资源库忽略后期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致使资源库难以深入,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7]。同时,有一些资源库在建设完成后,缺乏持续更新,忽略最新的职业发展理念和技术创新。

2.4后续推广不力。目前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往往只应用于本校、本专业,很少推广于其他院校。更由于部分资源库缺乏跟产业对接的高技术含量,满足不了来自企业等社会学者的学习要求[8],很难将其推广于广大社会学员。

3.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践

3.1建设思路。资源库建设遵循“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组织建构逻辑,强化共享应用的功能与制度设计,以满足全国高职院校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社会学习者和行业企业职工等人员的专业需求。

3.1.1集思广益,共建共享,协同发展。集国内本专业优势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依据企业人才需求确定高职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成熟技术与先进技术应用为重点,集思广益,取众家之所长,通过项目的顶层设计、需求调研、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核心课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教学资源库系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合作,协同发展。

3.1.2碎片化资源,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利用零碎时间通过网络或者移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提高,因此资源库内的资源会尽力设计为最小的学习素材,碎片化存储,满足不同人的学习要求。

3.1.3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建成完整的结构化课程。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为核心,在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合作院校融合企业资源,发挥各自课程或师资优势分工协作,依据先进的教学资源开发方法与统一的建设标准进行专业课程开发,建成完整的结构化课程,同时以专业课程为抓手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这样既便于资源的整合,又避免整合大量冗余资源。

3.1.4以校企共育为依托,建设特色课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借鉴一线生产案例,进行特色课程的开发与资源建设。

3.2建设内容。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购买了专业的网络平台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和素材级教学资源三大部分。专业级教学资源主要包含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标准,专业调研报告;课程级教学资源包括有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数字化教材和教学课件,教学录像,试题库和企业案例;素材级教学资源主要有五大类,分别是图片、文本、动画、视频和仿真。

此外,资源库中还增加了技能取证的内容,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相结合,促进“双证书”制的实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考务指南和样题库等。

3.3应用成效。虽然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还在持续建设和更新当中,但是已经进行了初步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3.3.1带动了专业双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参与建设的教师首先参与专业调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架课程体系;然后综合自己的课程资源,重新进行课程设计,努力运用多种素材资源,增强教学效果。因此,资源库的建设过程,同时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最终带动专业双师队伍建设。

3.3.2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目前的课堂教学很难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这一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练习、提问、考试和咨询,弥补课程教学的缺失,增强学习效果。

3.3.3整合优势资源,辐射了相关专业。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丰富且领先的实训资源,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这些资源已经被无机化工、精细化工等其他相关专业利用,有效促进这些专业的发展。

3.4展望。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还在持续建设当中,未来,期望资源库建设得更完善,推广于共建单位,并进一步向社会学员推广,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卓.高职院校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型教育资源库建设探析[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2):27-30.

[2]刘锐.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14):42-45.

[3]侯振江.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3):369-370.

[4]程载和.构建特色教学资源库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3:31-33.

[5]周建.高职院校专业资源库建设探究[J].教育技术,2012,6:160-162.

[6]张家贵,曹哲新.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7):51-54.

[7]盖虹.关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45-47.

本科院校土地资源专业 篇12

要建设好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 发挥好专业的辐射和示范带头作用, 就必须在系统分析学校本专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 探讨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科学地制定专业建设总体方案。从近些年看, 社会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复合型”方向, 即社会越来越需求具有跨学科、跨专业及综合素质高的学生[2]。这种社会需求, 要求人才培养应该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 而只有通过实践训练才能更好地实现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加强和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环节, 将知识、理论与技能、实践联系, 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是特色专业建设应特别注重加强的环节。

1 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 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学生的有力手段, 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目前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为28.53%, 其内容及相关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本校土地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土地基础教学实习、地籍测量实习、土地调查与评价、GIS制图技术与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设计) 等部分, 其中毕业实习是一个重要的提高实践能力的环节, 总课时为15周, 8个学分, 一般安排在大三暑假和大四第二学期进行。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后、毕业之前,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到实习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 通过综合运用全部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 获取独立工作能力, 并在实践中获得相关资料, 为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做好准备。通过毕业实习的过程, 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目前有三种形式:一是结合导师的在研项目进行, 主要有基准地价评估,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农用地分等定级、建立完善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调查评估等方向;二是学生联系了实习单位、从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和取得了资料;三是学生通过与教师沟通确定研究方向, 自己实地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等并取得相关数据资料。

虽然本校新修订的培养方案, 已经注重并强化了专业实习环节, 但实习内容比较分散, 应该进一步优化增加综合实习环节。

2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内涵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高、实践性强、动态发展的学科, 涉及自然、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实际运用中参与到土地利用管理的调查评价、登记统计、权属管理、执法监察等多种工作当中, 并且专业研究领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延伸。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以上特点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讲授理论知识基础上, 更应使之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从这一点出发, 研究实施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充分的现实必要性。

2.1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含义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不是简简单单增加实践教学时间, 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含义是指在整个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导向, 带动专业教、学、研开展工作, 包括师资力量配置、教学设施建设、专项经费投入、课程体系设计、监管指导力度以及考评考核方式等方面, 均应向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方向调整倾斜。

2.2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应该包含教学实验、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三大模块。教学实验融入基础理论授课当中, 着重强化学生对于理论联系实践的感性认识。专业实践包括土地基础教学实习、地籍测量实习、土地调查与评价、GIS制图技术与实践等课程, 不断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动手能力。毕业实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 结合专业知识, 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工作、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2.3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专业水平高、能力素质强、创新思维好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一大批这类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更是当代大学的职责所在。随着土地资源管理的不断深化、细化, 研讨和推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 不仅仅是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更是大学教学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需求的良性转变。对专业学生而言, 施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方面能够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来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是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实力, 增加了就业机会。

3 实施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1) 优化师资力量配置, 提倡先进教学方法。应当将实践教学工作分配于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操作指导能力强的教师开展,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而目前本校土地管理专业的教师结构以青年教师为主, 普遍缺乏教学和实践经验, 因此, 要广泛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研讨、研究, 让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分享经验, 并形成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教学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汇编, 建立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践、综合实习等不同层次、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大力提倡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将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将传统“三基教学”和现代“3S技术”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提问-调查-思考-讨论-总结”的讨论教学方式, 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真正有收获。

2) 制定科学课程计划, 改良考核评估方式。以前开展的课程往往存在相同知识点在不同专业课反复出现的情况, 还有很多在实践中很有用的专业知识虽然在不同课程中都有出现, 但却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现象。在教学计划中, 课程设置的时间嵌合也非常重要, 以往基础知识的课程还没有开展, 更深一步的实践专业课程已先开展的情况。诸如以上此类, 不是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 所以要优化课程体系, 在对原有课程精简的基础上, 积极开设紧贴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方向的实践课程, 从“实践技能层、能力提高层、综合创新层、科技研究层”[3]四个层面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同时, 对既往手段单一、重理论轻技能的考核评估方式进行改革, 实践教学课程考核应着重突出技能和能力评估, 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 采取不同形式的考核评估方式, 通过设置模拟案例实验等, 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熟练度, 更准确地评估教学成果, 达到以考促学的效果。

3) 强化监督指导力度, 确保实习工作收效。实习工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阶段, 使学生养成将理论知识逐步运用于指导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在实习阶段懵懂而来、空手而去, 收获甚少。而更多的时候, 无论教学双方都将此流于形式、走于过场, 根本上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认为, 无论教学两方面都应提高对实习工作的认识, 教师应加大对学生实习工作的指导与监管力度, 明确实习目的, 落实实习计划, 应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 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把科学研究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带入到实习工作中。学生通过完成选题、调查、分析、总结等完整研究过程的训练, 实现从认知性到运用性的提高, 保证实习工作收到应有的效果。

4)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基础,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 因此, 必须进一步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在加强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购置与升级专业软件, 如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软件、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软件、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等, 完善建立多功能、综合性开放性的土地信息化实验室, 土地资源综合实验室及大型综合性的野外实习基地。目前与本校合作多年的固定单位有安宁区规划国土资源局、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甘肃省测绘工程院, 遗憾的是每年仅有很少的学生能够去实习, 实际上这些基地仅为名义挂牌而已, 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功能作用, 如欲发挥好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功能作用, 就必须加大现有基地的建设力度, 深挖实习基地功能潜力, 并加强开拓新的合作单位, 按照“互利互补”的原则与实习单位建立广泛合作关系, 同时加大专项经费投入, 搞好校外实习基地软硬件建设, 做到学院和实习基地双赢[4]。

4 结语

理论实践并重, 确保专业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 在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和作用。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本校土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与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学校的土管专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差距。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调整后的专业, 虽然各高校都有自己强调的本校特色, 但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有创新精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 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身的内在需求和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5]。本校今后应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 构建以教学实验、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三大模块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6], 以期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文仕, 黄鑫, 陈英, 等.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建设重点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3 (15) :63-67.

[2]赵建红, 汤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5) :184-186.

[3]李元元, 李正, 徐向民.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23) :22-23.

[4]刘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版) , 2009 (23) :133-135.

[5]肖轶, 尹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浅析[J].科教文汇, 2012 (1) :46-48.

上一篇:老年护理教育下一篇:描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