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本科生

2024-07-10

工科院校本科生(共12篇)

工科院校本科生 篇1

就业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指出, 我国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的能力不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报告也指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因此研究本科生就业能力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科院校本科生就业能力研究现状

目前的研究中, 大多研究者研究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探讨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概念、构成要素以及本科生在各个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上的水平状况。其次, 有一部分学者热衷于对就业去向的分析、形成因素和存在的问题的讨论上。针对工科院校本科生就业能力开发对策的系统研究较少。

二、工科院校本科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本科生就业能力可以被具体细分为七种具体能力, 分别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能力和背景、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适应力、学习力和创新力。学生自身一方面在校期间不能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就业心态不正确、就业观落后。由于受多年来大学毕业生计划分配, 有保障的工作单位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一般都想到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中小企业和基层去就业, 更忽略了乡村边远落后地区的就业行情。有的大学期望值较高, 在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时, 他们宁愿继续寻找也不愿匆忙就业, 另外工科院校学生技能培训较多, 人文素质方面培养较少, 与人沟通能力相对较差, 也是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三、工科院校本科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措施与方法

针对目前本科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用心于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通过走访用人单位, 发现现阶段, 企业缺少具有尖端科技能力的人才, 但不缺少具有一般能力的人才, 单位在招聘时, 除了考虑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外, 更看重应聘者的品质, 因而在很多企业的笔试和面试环节都有这方面能力的测试, 期望选择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大多数企业的第一轮面试都是人事部门的面试, 主要看毕业生的人品适不适合企业的需要, 第二轮才是技术面。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就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在品德教育方面, 作为辅导员, 我们要利用一切和学生接触的机会, 如年级会、主题班团会、素质拓展活动等形式, 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合新形势下的新变化, 教育学生明辨是非,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

2、助力专业学习,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工科院校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是学生就业的根本, 岗位工作要求中首先是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学好专业课, 掌握专业实验技能, 才能在进入单位后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为单位创造利润。作为辅导员, 需要配合学校的专业教学工作, 开展学校学院的专业竞赛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行业内认可的学科专业竞赛, 延伸课堂学习, 将课堂知识加以应用,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3、鼓励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对于企业来讲,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一个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企业很容易被行业所淘汰, 因此, 具有创新意识的毕业生是受企业青睐和欢迎的。目前, 国家积极鼓励学生创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创业的难度降低了很多, 加之国家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这是创业的机遇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培训, 宣讲创业政策, 分析创业案例, 提供创业信息, 模拟创业过程, 鼓励创业实践。创新意识的具备是创业的第一步也是就业必备的能力, 积极引入创新创业讲座,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邀请校友做报告介绍创业就业经验。

4、找准目标,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合理定位职业, 早作规划, 避免学生对其职业选择出现迷茫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专业软件分析自己的性格、适合的职业, 让学生早了解各个行业的特点, 结合软件分析结果, 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并为实现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就业单位招聘时,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针对性的应聘合适岗位, 可使应聘的成功率大幅提高。

5、加强应聘指导, 提高学生应聘能力

一份内容丰富设计简约的简历是应聘成功的第一步, 应聘过程中的礼仪和回答问题的技巧是应聘的关键, 签约的选择和签约时应注意的问题对学生和单位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积极指导学生制作简历, 突出自己的优势, 通过培训, 提高学生制作简历的水平, 通过举行简历大赛互相交流学习。开展高低年级就业交流会, 借鉴经验。举办就业技能培训和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培训, 增强学生笔试、面试的能力。

6、做好心理辅导, 增强学生就业信心

在就业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应聘失败的情况, 甚至有些学生屡次出现面试失败的情况, 所以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 避免使学生丧失信心, 否定自己。借助成功学的一些案例, 和学生共同分析, 让学生克服内心的胆怯, 大胆展现自己。另外举行模拟招聘活动, 历练学生, 让他们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

工科院校学生就业问题较为突出, 就业教育和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注重学生德育教育,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加强学生应聘技能的指导, 促成学生成功就业。

摘要:就业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工科院校本科毕业生缺乏实践, 就业观念保守以及沟通能力较弱是目前就业难的原因, 可通过德育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就业技能指导等措施, 增强工科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工科院校,就业,原因,培养

参考文献

[1]韩飞, 王文雯, 任恒熠.本科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轻工科技, 2015, (1)

工科院校本科生 篇2

工科类本科生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状及改进措施

通过对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主要在命题、选题、过程管理和答辩程序等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和加强建设,使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 者:楼利琴 唐立敏 Lou Liqin Tang limin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浙江,绍兴,31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9(12)分类号:G642.477关键词:工科专业 毕业设计(论文) 建设提高

工科院校本科生 篇3

关键词:工科院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 就业访谈 核心竞争力

★基金项目:北方工业大学2015年大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基金支持

从清华大学复办中文系开始,理工科院校也开始逐步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不仅改变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多元化,而且也满足了社会和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工科院校中文专业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中一直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定位。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工科学校整体的就业工作水平。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

作为工科院校的文科毕业生,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了解了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后,我们引入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希望通过对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调查分析,为目前的工科院校中文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本文采取施炜、张苏(2010)的观点,把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大学生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并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并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种综合性能力。①我们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毕业生就业现象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个案访谈。

经过问卷筛选和他人推荐,我们相继联系了08-11级的学生代表赵平、邵雅彤、薛畅和田宇骁作为访谈对象。他们针对自己和他人的就业情况,与我们分享了很多在就读期间和工作阶段的感受,本文将以我们与他们的交流对话为主,间或地谈及其他毕业生的情况。本文希望通过访谈,探讨如何在新形勢下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也争取为其他工科院校的中文专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结果

(一)背景介绍

赵平目前在北京从事影视编剧类的工作;邵雅彤目前在北京某广告公司,从事PPT制作方面的工作;薛畅目前是北京某高校的在读硕士研究生;田宇骁则在家乡从事中学教师的工作。(应采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二)就业准备

我们的谈话内容,基本上是结合各位毕业生所填的问卷,按照就业准备、就业情况和就业感受三个方面来开展。总体来看,在本科毕业后直接选择工作的毕业生,多在本科高年级阶段进行了实习、兼职等积极的就业准备。

我们:“在问卷中,您反复强调了校外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您可以详细谈一谈您都有哪些兼职实习的经历吗?您为什么选择这类兼职,能不能简单谈谈这些校外实习经验给您带来的收获?”

赵平:“大三的时候选择兼职,一个原因是无法忍受大学生活的烦闷,另一个原因是想试试能不能挣钱,所以选择实习职业也并非‘我有兴趣我有天赋我一定要做这件事’,大多是机缘巧合,比如,我的第一份兼职是海鲜酒店里画宣传海报的,一张‘基围虾98/斤’五块钱。而这些实习带给我最大的收益就是——别骄傲,别浮躁,工作生活的压力不同于学校,狠狠打你一次自然懂得收敛和其中道理。”

邵雅彤:“我从大二暑假开始实习,去做新媒体运营,之后的两份实习也是这个方向。至于为何选择,当然是因为喜欢从事些有创意、不单调的工作,而且这样的工作岗位又比较多。至于学弟学妹们去选择什么职业方向,完全因人而异。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工作经验在学校是不会学到的,每次去面试,哪怕是实习,有过实习经验的也会更有优势,毕竟没有哪个企业愿意用时间和财力去培养一个可能经验到手就跳槽走人的应届毕业生。如果实习经验相对丰富,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竞争优势。至于收获,就是得到了一份在自己看来还算不错的公司的offer,做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

我们:“原来学长学姐也是在逐渐摸索中,才形成了自己对就业的认识。那其他的毕业生也都是情况类似吗?”

田宇骁:“周围人到了高年级,也各有各的选择吧!有积极准备考研和公务员考试的,也有出去学托福雅思准备出国的。就算是出去兼职,方向也很不一样。家教、促销、校园代理……几乎各行各业都有吧。不可能所有中文系的同学都会对中文方向的就业感兴趣,我想你们自己也深有体会吧。但是我从最后的结果发现,其实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与中文相关的职业,毕竟四年的光阴也不是小的积淀。最后选择的职业,自然是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不可能不受大学的影响。”

随后,我们谈及了应聘和面试的相关话题。赵平委婉地向我们表示,他由于受到家里的帮助,并没有在这一环节遇到太多波折。田宇骁则说,他基本上是按照正常的流程获得目前的工作,只要自身具备实力,一切皆有可能。

(三)就业之后的情况

之后,我们又聊了一些毕业生们目前的工作情况。

我们:“赵平学长,您在问卷中谈到,对您当前的有关戏剧影视方面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那么您可以具体谈一谈您在工作中是如何继续开发个人潜力的吗?”

赵平:“其实,做影视创作之类的普遍智商不会差别太多,所以潜力之类的说法无非是‘对某些事物有相对敏感的审美体验’,并无‘天赋异禀’之说,说‘继续开发潜力’,首先别把自己看作高人一等。应当勤勤恳恳,从最简单的做起。经验和能力是学出来的。不管多聪明,一定要勤奋。”

我们:“谢谢您的回答。因为我们的课题跟‘就业核心竞争力’相关,所以还是想多问问您这方面的内容。您在问卷中表示,在大学阶段,完善专业知识和专业以外的技能对您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方面十分有帮助,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您的哪些技能或专业知识对您的个人潜力和后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nlc202309021713

他:“所谓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知识,在我们学校的范围内只是皮毛,并没有太大的深造,因此别指望在学校里能够学到你想要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但学校毕竟是温床,是为工作做技能储备的第一阶段,因此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知识’就是‘在校期间尽你所能,把你感兴趣的东西都学一遍’。这样到了工作生活中,你不难发现,只要你有兴趣去提升,都可以有所尝试。我觉得哪有什么一时一段的核心竞争力,人生都是一个过程。我们自己想明白了,好好利用身边的资源,多加努力,总不至于太差。”

我们:“雅彤学姐,您为什么选择了广告宣传方向的职业?在学校没有专门培养的情况下,您是如何掌握职业化PPT的制作技巧的?”

邵雅彤:“因为我喜欢,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理由。至于制作PPT,每家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基调,比如时尚公司肯定和互联网公司的风格就大相径庭,所以PPT的制作,完全取决于你对现今就职公司的了解以及产品的了解。PPT排版很重要,想要博人眼球,就要多去看看之前发布会的PPT怎么做的,多在微博上或者公众号上看看人家的排版设计。如果非要说核心竞争力的话,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一点创新的精神吧!”

(四)就业感受

在访谈的最后,我们向各位毕业生表示了感谢,并请他们谈一谈对“就业”这一话题的总体感受。

赵平:“就业无先后之分,早一步晚一步都不见得比别人强在哪。也希望你们以后多多努力。今天在这里跟你们讲,只是谈谈个人的经验总结,实际上是自吹自擂了。中文系只是一汪浅水,文学专业只是大学一门起步技能,然而金生沙砾,蚌出污泥,凡事只要努力,最终大多会有所得。”

邵雅彤:“最重要的,是实践出真知。快去实习吧。等到毕业时,你能拿出自己做过的一手好PPT,还能拿出自己曾经做过的活动,有自己的业绩,HR一定会对你另眼相看。”

薛畅:“机遇总是在路上。10级的一个学妹在本科期间担任学院的学生干部,现在已经在校团委获得了助理一类的工作;还有一个学长专业成绩平平,但因为在多媒体设备方面的突出才能,现在已经留校成为技术指导老师。我个人现在也有通过老师接洽工作。每一步都是挑战和展示,就业并非一劳永逸。努力发现、思考和培养你自己的长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核心竞争力。”

田宇骁:“就业说到底是为了生存,除此之外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多多了解这个世界,不要人云亦云,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还有“乌合之众”和“三人成虎”一说呢!认真想一想对于“就业”,自己更高的期待是什么,或许就可以帮助自己进行更好的选择。”

三、讨论总结

通过与各位毕业生的接触,我们了解到了毕业生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真实看法,也深深地认识到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之浅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虽然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但它的培养却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对于学校来说,除了本身完善课程结构,增加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之外,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对往届毕业生的经验介绍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到工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把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中文人才上,密切關注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实践创新类课程,保证学生在应用实践方面具体突出能力。而学生自身也应当积极努力,树立就业核心竞争意识,努力用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资源,打造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学校和院系携手,让工科院校的中文专业走出自己的特色。

注释

① 施炜,张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8-121.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1):35-45.

[2] 施炜,张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8-121.

工科院校本科生 篇4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 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怎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问题, 尤其对科学技术发展联系更紧密的工科院校来说更为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 坚持能力为重, 坚持全面发展”, 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1]。参加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工科院校本科生参加科研是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工科院校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其结果对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工科院校本科生科研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 基本概况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安徽工业大学本科生科研情况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问卷调查对象为安徽工业大学本科在校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同时, 对部分一线辅导员进行了访谈。

2. 研究步骤。

(1) 编制《工科院校本科生科研现状调查问卷》, 对安徽工业大学本科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2)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总结现状特点并进行因素分析。

(3) 结合数据分析, 针对工科院校本科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现状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 问卷形成和样本情况

1. 问卷形成。

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者的个人情况, 包括年级、性别、专业等;第二部分对调查者参与科研总体情况、影响大学生科研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

2. 样本情况。

本调查问卷的对象是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 在兼顾年级和性别的因素上, 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随机调查。在问卷回收中, 如出现前后回答矛盾、单选当做多选、问卷漏答一题以上等情况则视为无效问卷, 其他为有效问卷。

共发出问卷560份, 回收问卷545份, 回收率为97.3%, 其中有效问卷为520份, 有效率为95.4%。

(三) 数据统计结果及简要分析

1. 大学生参与科研总体情况。

在“你觉得当前工科院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情况”问题上, 有3%的学生认为总体情况很好, 有20%的学生觉得情况较好, 有51%的学生认为一般化, 有26%的学生认为情况不是很理想。反映出学生对目前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情况不是很看好, 高校开展科研活动和科研宣传急需加强。

那么本科生愿意参加科研活动吗?高达86%的学生表示愿意参与科研活动, 只有5%的学生对科研活动不感兴趣。说明作为科研活动的主体大学生来说, 参与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在对科研活动的评价方面, 有80%的学生认为可以帮助专业课的学习, 84%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实践能力, 75%的学生觉得对就业有帮助。

目前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科技竞赛、课题与项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或报告、科技发明这四种途径, 学生参与这四项科研活动的比例分别为35%、20%、22%、5%, 参与科技竞赛的人数是最多的, 说明目前课外科技竞赛的普及面比较大, 参与科技发明的人数最少, 一方面科技发明本身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 另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 尤其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创造发明项目。

2. 影响大学生科研的因素分析。

从上面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大多数学生都是非常愿意参与科研活动的, 但事实是目前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情况并不理想, 究竟制约或影响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因素是什么呢?通过调查和访谈, 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一个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缺乏自信、缺乏科研意识、缺乏知识储备等;另一个是学校的原因, 其中有硬件设施的因素、有教师的因素、有学术氛围的因素等。

(1) 自身因素

在“你觉得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存在哪些困难”问题中, 有70%的学生认为没有经验, 不知道从何下手;60%的学生认为是知识储备有限制约了科研活动的开展;55%的学生觉得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自身的问题主要是对科研的认识程度不够, 有部分学生认为科研只是研究生需要考虑的事, 觉得以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是没有办法进行科研活动的;另外很多学生的业余时间大多花在考各种各样的证书、外出兼职、社团活动等方面, 以往研究表明, 人们在紧张忙碌的状态中最不具有创新的可能, 而且创新能力在未来的几天内持续下降。时间压力迫使人们无法深入地透视问题, 从而遏制人们创新能力的发展[2]。

(2) 学校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 影响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学校因素有教师指导 (61%) 、学校组织和宣传 (45%) 、学术氛围 (43%) 、课程设置 (40%) 、物资保障 (38%) 。

其中教师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由于本科生的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都是不强的, 因此, 教师的自身能力、对学生的指导程度都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经调查, 大部分老师都能积极鼓励或者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76%) , 部分老师会传达科研活动的信息 (18%) , 只有很少的老师对学生的科研活动不关心 (6%) 。

学校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应当健全, 明确相关机构负责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评价。在调查中, 很多学生都不清楚学校主管学生科研的部门 (75%) , 一部分学生听说过但不确定 (20%) , 很少学生明确知道 (5%) 。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 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受校园学术氛围的影响很大, 浓厚的学术氛围会促使学生自觉地加入科研活动。学生对自己学校学术氛围的评价是35%的学生认为做得比较好, 52%的学生觉得一般, 13%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学术氛围方面做得比较差, 说明高校在学术氛围方面还需要提高。

三、提高工科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建议

(一) 学校层面

1.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学校要从源头上认识到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 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成绩优良”, 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方能授予学士学位, 对科研提出了明确要求。其次, 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在本科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许多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激发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往往由对一门深入理解的课程中生发出研究课堂, 写出优秀的课程论文或学年论文。所以注重本科生的科研训练, 是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有力举措。最后, 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不断地锻炼和总结。

2. 完善机制, 确保本科生科研活动顺利开展。

第一, 把科研素养培养纳入教学计划, 将科研素养培养列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并提出相应的落实措施, 如把本科生科研列入本科课程目录并给予学分;进一步减少学士学位学分数, 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等。第二, 成立专门的机构统筹负责本科生科研活动, 设有专门机构, 并有专人负责, 再提供一定的场所、设备和经费等必要的物质保障, 可以使本科生科研活动进一步规范化。第三, 建立本科生科研激励机制, 包括学生科研活动评奖评优制度, 如对优秀学生论文可给予必要的物质、精神奖励, 也可适当奖励学分、保送科研能力强的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等, 以此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激励其创新精神的发挥。

3. 营造氛围, 创建有利于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校园环境。

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营造浓厚的学生科研氛围, 至关重要。首先要建设创新的校园物质环境。创新性的物质环境指建设具有创意性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 这种环境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刺激学生挖掘潜能。可以让学生参与校园建设, 对于校园的整体设计、某些景区的规划、校徽、校服、整体风格等, 都可以向学生广征意见, 让学生参与其中。其次,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开展各类型、多层次的科研活动, 如“科技文化节”、“学术活动月”等活动, 努力提高活动中的科研含量;开展各类学术讲座、论文比赛、课外科技竞赛, 使其成为科研训练的有效方式;积极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 (SRTP) 项目管理等科研项目, 通过课题研究, 学生得到更具实际意义的科研训练。

(二) 教师层面

1. 提高自身素质, 完善教学指导体系。

作为提高本科生科研素质的主导力量, 现代化教师应当是集教书、科研、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所以要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 包括良好的师德形象、积极进取的科研精神、过硬的科研能力等。其次, 从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到, 目前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教师的指导, 如何完善教师的指导体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实行教师指导的制度化, 如本科生导师制和教师课题制等, 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教师指导体系。

2. 改变教学目标,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要改变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目标, 教师们要用自己的科研经历教育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给学生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设计与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而且要参与学生具体的论文写作实践指导中, 为学生科研训练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教师在提高本科生科研素质方面的主导力量, 才能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3. 更新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科研思维意识的培养。

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综合改革, 以促进学生科研思维意识培养。在教学内容上, 一方面减少必修课的比重, 增加选修课, 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增加实践课程, 让学生有更多的计划参与问题和解决问题。科研实践活动, 这对工科院校本科生来说尤为重要。在教学方式上, 首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只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通知》指出:“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3]其次, 要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 可以结合课程内容, 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 去写综述;也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 以自由讨论的形式开展学习, 再形成小组意见, 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 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发现

摘要: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体现,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 工科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预期仍有很大的差距。本文通过调查研究, 分析工科院校本科生科研现状, 并提出提高工科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建议。

关键词:工科院校本科生,科研现状,调查与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17.

[2]郝建新, 殷凤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7 (9) :47-48.

工科院校本科生 篇5

中国赴美留学人数近些年持续增长,美国成为中国学生的第一留学目的国,中国也成为美国留学生最主要的来源。与此同时,美国各大名校录取要求不断提高,录取率逐年下降,申请难度加大,尤其是工科专业要求更高。

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是美国最有口碑的专业类别,也是美国大学就业率比较高的专业。

什么是工程?

工程学或工学,是通过研究与实践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来达到改良各行业中现有建筑、机械、仪器、系统、材料和加工步骤的设计和应用方式一门学科。实践与研究工程学的人叫做工程师。在高等学府中,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至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生产部门所形成的诸多工程学科也称为工科或工学。

美国本科工科专业申请条件

美国本科工科专业申请虽然看重的是申请人的综合能力,但申请人的平均成绩GPA、TOEFL以及SAT/ACT等考试成绩仍然是重中之重。除去硬性条件,几篇好的Essay是申请的关键部分,另外,增强自己的研究经历,多参加一些校外的各类比赛,充实自己的经历。这对于申请也是很有帮助的。

根据2015年美国本科工科专业录取数据:被美国1-10名录取的学生中男生占29.63%,TOEFL最低为103,最高为119,平均为111;SAT1成绩最低为1960,最高为2370,平均为2250,平均GPA为3.8;被美国11-20名的大学录取的学生中,男生占40%,TOEFL最低为104,最高为115,平均为108;SAT1成绩最低为1800,最高为2250,平均为2050,平均GPA为3.8;从近3个申请季的录取累积数据来看,Top20的录取分数一直上升,也说明了中国学生在标化成绩上的普遍提高,高分学生比例上升,竞争激烈,匹配的软性背景显得尤为重要。

在申请top40学校中,分数达到一定高值后,软件背景尤为重要。而在软件背景中,海外交流背景、艺术类才艺、论文发表& 研究性成果

工科院校本科生 篇6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学生;违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74-03

据统计,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就业非常困难,今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一次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另一方面,某些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如地质工程、采矿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为绿牌专业,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但大部分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了三方协议之后,在实习的过程期间或实习后,因种种原因提出了辞职。根据某高校就业处处长的介绍,大学生违约率上升了15倍。大学生的就业违约率可见一斑。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业工作人员,笔者对新建本科院校A校的就业处工作人员、各学院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用人单位、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类的4个专业(分别为:道路桥梁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造价、建筑工程)90位学生进行了专项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0份,收回90份,有效率为100%。利用spss21.0软件,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浅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违约背后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一、 工科学生的就业违约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负面影响

1. 对学校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学生违约让学校的信誉蒙受了损失。根据A校每年回访用人单位的人员介绍,以前每到一个用人单位都非常受欢迎,希望学校能推荐更多更好的学生;近几年去用人单位,他们的态度有所改变,大多反映学生离职率很高。另一方面,学生违约让学校对用人单位的引进难度加大。根据A校就业处的工作人员介绍,几年前每到学生快毕业时,都会有十几个大型国企或事业单位来要人,有的还会提前过来招人;这几年与用人单位联系,有些不愿过来的单位暗示学生离职率很高,给用人单位带来不便。

2.对用人单位的不利影响。据调查,优秀企业的员工违约率为15%,普通企业员工违约率为30%左右,少数民营企业员工的违约率为50%-70%。毕业生的离职不仅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还很可能导致企业关键技术的泄漏和客户资源的流失,打乱了用人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影响用人单位的工作进度,浪费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给用人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

3.对学生本人的不利影响。一方面,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违约会降低自己的人力资源成本和机会成本,导致学生本人的投入与所得之间的关联性下降;另一方面,从法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学生的离职不仅是赔偿违约金,更重要的是损害学生自身的诚信度。据某实验中学的招聘负责人介绍,该校的14个教师岗位引来了1100多名求职者,3年前签约后又离职的一名本科生也在其中,今年研究生毕业的他再来应聘,却没被录用。

二 、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学生的就业违约倾向

1.工科类的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违约。笔者在对新建本科工科类9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生违约率占25.8%,不会违约的占35.8%,是否违约看具体情况的占48.3%;女生方面是否违约主要看现场情况。如表1。

2.道路桥梁等现场施工类专业违约倾向严重。笔者对建筑工程、工程造价、道路桥梁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违约倾向占17.4%,工程造价的学生违约倾向占13%,道路桥梁专业的学生违约倾向占47.8%,给水排水专业的学生违约倾向占21.7%。见表2。

3.非本地生源在与本地生源在违约倾向方面差异不明显。非本地生源的违约倾向占26.1%,本地生源的违约倾向占25%。见表3。

4. 本科学生比专科学生更倾向于违约。本科学生的违约倾向占28.4%,专科学生的违约倾向占12.5%。见表4。

三、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学生违约倾向的成因分析

1.学校对学生就业教育的越位。一方面,学校做好了对学生在入学初、学期中和毕业前的就业教育,但这种工作是对学生数量上的成批教育,而不关心对学生个体的教育质量。在对“您入校时学校有对您进行了专业相关的教育吗”和“您在校期间老师有直接或间接的告诉您您的专业的具体性质和今后的毕业走向吗”的问卷调查比率分别在73.4%和88.9%,但被问起“您入校后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工作条件有清晰的定位吗”时,肯定答复的比率为53.3%。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工程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缺位,只重视形式和过程,不重视过程质量和结果。在被问到“您了解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区别吗”时,回答“是,肯定”的比率占85.6%,但问起“您对学校组织的实习有何感受”时,肯定性的回答只占76.7%。

2.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约束的缺位。用人单位在介绍工作的性质、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不全面,不具体。在问卷调查“您在招聘时用人单位会详细的介绍自己单位吗”时,肯定回答占33.3%,被问起“您在招聘会上经过介绍,您当时了解单位的大致情况和您将来的工作内容吗”时,肯定回答占42.2%。但问起学生“利用网络等其他途径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具体内容和工作环境吗”时,肯定回答占62.2%,而学生通过其他途径的了解并不全面。

3.个人对工作理解的错位。一是学生入校前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模糊,对自己未来就业方向清晰的只占44.4%;二是个人对工作的定位不清晰,入校后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工作条件有清晰定位的只占53.2%;三是学生缺乏吃亏耐劳的精神,不愿意待在工地,愿意待在工地的只占15.6%;四是学生要求较高,要与专业对口,如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一定要从事造价工作,如果从事相近或相关的工作都不可以,不在乎专业是否对口的只占15.8%。

四、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学生就业违约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学校层面的毕业生就业教育质量。一是要提高认识实习的质量和监控,可以对同一学院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新生进行小批量的高质量的就业指导;二是要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和监控,可以有针对性、高质量的对大二或大三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训;三是要提高毕业实习的质量和监控,加强学生在毕业前夕的全过程、高质量的实习工作,如有必要,可在毕业前夕对他们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2.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层面的约束机制。一是要做好用人单位本身的工作。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需对学生进行全面、清晰、具体的介绍,不要只问学生的成绩、获奖情况等,而不介绍或简单介绍单位情况。二是要做好用人单位的人才留用机制。尽管大多数用人单位都有该方面的机制,但仅限于老员工或高尖人才,对新进大学生的机制不全面,要做好对刚毕业学生的培训工作,做到感情留人,专业训人,责任压人,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3.进一步提高学生个人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是要做好毕业生的个人就业定位工作,杜绝大学生定位偏高、偏低的情况出现;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特别是对工程类的毕业生,要引导他们习惯、适应工地现场的环境和工作间;三是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要求学生在校的专业学习是系统的、全面的,要求学生具有对工地现场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的能力,工作后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有成就感,不会出现跳槽的冲动。

[ 参 考 文 献 ]

[1] http://career.eol.cn/news/201603/t20160301_1370245.shtml.

[2] 夏艺萍.大学生就业违约之特点及对策探析[J].教育管理,2013(4).

[3] 徐向飞.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违约影响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2(9).

[4] 成必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违约的行为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6).

[5] 杨玲玲.大学毕业生就业违约现象的分析及其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4).

[6] 王双美.高职创新型人才在就业过程中的违约现象分析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4(1).

[7] 刘亚斌.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3(4).

[8] 刘芳.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分析[J].理论,2013(5).

[9] 肖坤.预防和控制高校研究生就业违约的有效措施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3).

工科院校本科生 篇7

随着学校的不断扩招发展,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以后, 其层次既包括纵向层次: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 也包含横向层次:理论性、应用型、技能型等。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层次不同, 承担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 不同层面上的高等教育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 并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工科专业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 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当前经济、科技、文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符合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 是高校推进教

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立足点, 其建设水品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

高校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工科专业是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 结合生产实践所累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工作人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工科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多, 使得地方院校在不断地转型发展努力中, 新建并充实了更多的工科专业。很多地方院校, 结合已有的学科优势不断发展了目前发展势头良好的工科专业。这些工科专业的设立, 是为了填补人才需求的空缺, 并结合学校已有的师资和资源, 工科专业在成立后, 为了自身的发展, 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新建工科专业与传统工科院校进行对比, 在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上面, 有许多急需提高并夯实的地方。

三、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优质的工科专业毕业

生, 必须以应用型为基础, 以创新为爆发点, 全面培养工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面向工程, 面向实践, 在理论专业理论知识普及的基础上, 应该使学生受到工程师的初步训练。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实践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经验、把学到的知识与工程实践和社会需求对接, 而且能够触动学生心灵, 使其产生开拓创新的激情与灵感。经实践历练的学生可以把书本知识内化成为活的创新能力。综上, 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工科专业本科生的目标为具有应用型创新能力的工程师。要提高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应用型创新能力, 必需立足于完善和夯实工科学生的工程师素养。

(一) 工程师素养的内涵解释

应用型创新人才之应用, 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理解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也不是简单的岗位从业者, 这类人才除了要具有精湛的技艺能力、懂得操作和运用知识外,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市场意识。应用型是相对于学术型而言的, 它所要考虑的是显示的问题, 而非理论问题。但是, 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运用一定的理论进行指导, 能够这样把理论与实际情景结合起来的人必须是具备一定理论素养的人才, 同时是具备相应的应用型思维的人才。所以应用型人才意味着在各类人才中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与应用型思维、精湛的专业能力和研究意识, 同时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具体情景实现完美结合, 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应用型创新人才之创新, 在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主要是对其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次基础上的创新不仅是指创造出新东西, 更加侧重在实践中对社会发展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做出的革命性贡献, 即实现在研究范式上、前提性假设上和核心思想上的创新, 进而形成元知识的增量, 为经济的腾飞、产业的优化升级做出全新的贡献。

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 工程师的内涵有了新的解释。工程师既不同于专门的科研工作人员或者学术人员也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技术人员或者工人。工程师是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有扎实实践能力的专业工作人员, 能够在专业领域从事应用型工作, 在工作的积累中如有新想法, 可以有效地进行创新。

目前社会的高速发展, 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任何一项工程中, 工程师既负有技术责任, 又负有经济责任和组织管理责任, 这就要求要求工程师不但要有过硬的技术, 还需要具备特有的工程意识及独特的思维模式与素质。

(二) 工科本科生工程师素养教育的现状

以理论为基础, 面向工程, 面向实践, 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工科本科生工程师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工程理念:自20世纪末、特别是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在社会人才紧缺和高等教育改革需求的背景下, 地方本科院校纷纷设立发展和就业势头良好的工科专业。追本溯源, 工科专业是在社会需求和高校结合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设立的。与传统的工科院校和老本科院校相比, 地方本科院校的工科工程基础较为薄弱, 工程硬件和软件有所不足。由于受高等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地方本科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 工科专业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新进的师资力量虽然有较高的学历学位, 但工程基础训练和工程实战的能力没有在社会和企业得到锻炼, 因此在教育理念上偏重理论。欧美发达国家的工科本专科教育在教学阶段就有充分的实践环节, 在这之后还要全部接受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工程教育。我国现今社会普遍反映工科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差, 说明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育的确存在着较大问题。对此, 需要改变轻视实践教学的观念, 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

另外, 学生缺乏对从事工程工作意义的认识, 不明确从事工程工作的意义, 受浮躁心理和功利心理影响, 羡慕轻省的文科化学习, 对实践环节不重视, 从而也使得工科专业的工程素养教育缺乏。

实践实训环节:中国传统的工科院校在发展初期都有为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服务的实习工厂等专业实训基地, 学生可以就近、就地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训练。地方本科院校新成立的工科专业在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因管理和经费投入的限制, 不能与传统的工科院校相比, 在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比较弱化。目前, 地方本科院校的实习基地建设的较少, 一般都为工科专业在本地联系一些工厂进行见习或者实习。在本科工厂的实习和见习, 收到所找工厂规模和生产管理的限制, 不能很好地满足工科专业学生在培养方案上所规定的实践实训环节。当然, 也有一些学校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 筹建了较为先进的制造业数控加工中心等, 满足了工科专业的专业实习和实训, 但工程基础方面的工程实践实训环节的缺失仍然存在。

四、培养和提高工科专业本科生工程师素养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 理念更新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立足自身定位, 为社会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人才资源, 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 不能盲从理论学术型大学和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也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途径。教育的发展首先要更新理念, 深入领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结合地区和行业特色, 在教学和实践实训两个领域进行改革和实践。

首先, 教学环节重新梳理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学分设置。在培养目标中要体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在培养目标中要使学生收到工程师素质培养和初级训练的要求。在课程学分设置阶段, 要对学生从课程上面进行引导, 工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 要在通识教育阶段收到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和工程基础训练普及。工程基础训练普及要包括思想上的工程师素养教育和实践上的具体工程实训。在专业教育阶段, 要引导学生重视工程技术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再次, 实践实训环节要重视学生的应用型技术的培养, 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应用技术后, 才能在专业领域进行有效的工程实训锻炼和创新。在校阶段的实践实训环节主要包括工厂见习、工厂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要重视这些环节的教育引导和督促, 促使学生在校阶段就能受到初级的工程师训练, 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技术基础和更高的就业竞争优势。

(二) 具体实施

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离不开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结合地方优势和就业前景新建和充实了许多发展势头良好的工科专业, 对这些工科专业进行梳理, 以节约经费避免浪费, 可以整合资源筹建校内工程技术中心。校内工程技术中心主要解决工科专业的实习实训和工程师素养的初级培养锻炼。

师资方面, 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具有较高学历学位, 理论方面已经能够满足工科专业本科生的教育教学。着重的是, 要增加青年教师在工程实训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能力。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也要重视师资培训, 强化教师的工程师素养, 可以培养校内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也可以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工程师以讲学或者项目教学的模式来校教学, 培养和锻炼学生, 使工科学生的工程师素养整体提高。

五、结语

厚积薄发, 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支撑,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培养工作, 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理论技能和应用技能, 才能使得工科毕业生能够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地方本科院校的成功转型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毕业生工程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需要综合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不断思索, 不断创新, 不断努力, 继续为人才培养进行探索和研究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直面的问题和应担当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蓉.地方高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3, (10) .

[2]徐惠忠.工程师素养与工科教育模式改革[J].中国建设教育, 2011, (7) .

工科院校本科生 篇8

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受到计划经济“供销”环节由计划安排模式的影响,供应和销售职业人才选用的“行为导向”大于“素质导向”,市场营销人才还局限在“能吃苦、愿出差、善沟通”的推销人员要求层面,用人的误区导致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大一统和特色不足,导致许多工程技术领域的市场营销人才多半来自于具备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的本科生经过短期培训而来,而系统学习过市场营销知识的学生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被拒之门外。这使得市场营销本科专业4年学制的培养效果与短期比如一个月、两个月最多半年的培训等同,无疑是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极大否定。既然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呈现行业知识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完全可以顺应这一需求特点,改变既有的培养模式,针对性地设计行业知识获取途径,无疑对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有裨益。为此,本文将以工科院校为研究背景,围绕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来探讨办学资源的整合问题,以构建适合工科院校市场营销本科学生获取工科知识的有效途径,实现依托办学单位优势构筑市场营销学生竞争特色的办学目标。

1 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

林国耀[3]在对学者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看,学习能力是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特征。这样,学习能力是包括了学习个体的知、情、意等方面的心理因素,既包括了智力因素也与非智力因素有关,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也有后天习得的成分。进一步把学习能力归纳为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能力,即学生在与知识打交道时所体现出来的策略技能应用及其效果。第二是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即学生把自身的学习活动本身当作对象而进行计划、监控、评价、调节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策略和技能。第三是学习资源的管理与应用能力,即学生在管理和应用学习资源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策略和技能。这主要是指学习者如何管理和应用与学习有关的主观资源(学习精力、学习动力、学习行为习惯等)和客观资源(学习时间、学习环境、信息资源、人际资源等)的。从林国耀给出的学习能力内涵可以看出,这三个层面的能力都不只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还受到办学环境差异的约束,比如知识的提供方式和数量会影响学生获得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学习活动在不同的学校类型自主性差异大,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从而自我监控学习能力会因学校差异而出现差异;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更是直接造成学习资源管理与应用能力差异的根源。这为我们以工科院校的学生为学习能力的研究对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习能力的研究结论丰富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结论,而林国耀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研究比较系统和全面,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借鉴其研究结论和思路,以其给出的学习能力内涵作为本文的研究依据。这样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先天的智力因素外,还受到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学习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智力一定的前提下,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很大。这在林国耀[3]和其他学者[4]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印证。林国耀[3]研究认为文科学生的知识获得与应用能力显著地高于医科学生,文科学生的学习过程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和学习资源管理与应用能力显著地高于理科学生、工科学生、农科学生、医科学生,总的来讲文科学生的学习能力显著地高于理科学生、工科学生、医科学生。而余娟[6]也认为“文科生的学习动机强于理科生,且更注重学习方法的调整及学习环境的利用”,杨易则认为[5]“文科生的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水平显著高于理科生”。

从高考招生生源和学科建设特点来看,市场营销专业(除营销工程方向)在绝大多数高校都属于文科专业招生。通过研究者所在高校的调查发现: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以及学习管理特点又对文科专业发展形成较为明显的影响,致使在工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考虑个体差异)呈现以下明显特点。

1.1 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的能力有限

工科院校的学习氛围浓烈,校园文化以严谨、勤奋为基调,但是学习过程更多地通过听课、读书,将“已知”在头脑中与自己的理解加以组合,反复练习或实验应用后做到巩固提高,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技能,这个过程以重复为主要模式,表现为课程的学习以模仿老师的讲课内容、演算习题为主,致使学生的学习相对追求结果同一性和重复性,缺乏超越精神和创新动机的培育元素,循规蹈矩更是学习的主流方法(参见图一)。这种氛围对于培养执着、严谨的工程人员是很适合的,但是却不适合文科学生的培育。以追求发散思维和个性化理解书本知识的文科学习模式缺乏校园大环境的兼容,文科知识不具备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性特征,使得文科学生在校园文化刚性成分的熏陶下缺乏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的能力。

1.2 学习过程自我监控学习能力较低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文科学生更容易受到学习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学习的形式行为而是学习的内在动机。以综合性大学为例,文科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英语角、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模式充斥校园,新生一走进学校就接受到各种需要主动学习的信号刺激,尤其是校园的物质文化比如学习园地、图书馆、自习大楼等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则更多地倾向学生的动手能力、模仿能力,诸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机器人制作大赛等等,工科学生占较大比例使得这些赛事成为学校的亮点,文科类赛事则参与学生少,难成主流,对学生的激励较小。尤其是工科学生的学习都是受到老师安排的(比如每次课都有作业),学习行为有条不紊,这种模式难以为文科学习效仿(文科难以每次课都安排作业,甚至一门课结束才安排一次综合作业),学生如果没有形成兴趣,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会逐渐削弱(参见图二)。

1.3 学习资源管理和应用能力较高

文科学生经过高中学习的训练自发寻找学习资源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强,在教学和学生工作中,一般会安排很多项目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谈判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策划和组织能力、财经写作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计算机操作和英语表达能力、公共关系策划和社会活动能力等等,在这些项目或活动的锻炼过程中,形成了对学习资源管理的能力和应用能力,为自发获取知识提供了途径。

1.4 学习方法的调整及环境利用能力较高

通过对在校市场营销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的相互学习能力较高。凡是学生中成功的模式比如学习优秀、参与各类竞赛效果较好等等,都会很快成为其他同专业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主动比较、剖析成功的路径,再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改造,为自己在有兴趣的某个方面获取优势奠定了基础。

1.5 理工基础较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市场营销的学生由于绝大部分是文科毕业生,理工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在阐述一个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语言优势,但是在条理和层次上的清晰度欠缺。按部就班的学习方法难以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跳跃式的学习和案例式的讨论模式比较适合这类学生的学习效果改进。

2 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获取工科知识的需求分析

市场营销人才对产品的生产流程和技术构造有详细的了解,在面对消费者时可以完整、系统地介绍商品的性能、特点、用途、维护保养的相关知识,以及与自己所推销商品关联的其他辅助材料的使用、消耗等常识,缩短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提高商务活动的自觉性和实效性[4]。从个人的需求看,学习是“个人全面均衡发展、建立良好个性、实现自身理想”这三个方面的原动力。工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受到社会对学校定位的限制,缺乏综合型院校的专业竞争力,迫使工科院校市场营销学生产生学习工科知识,促进全面发展的动机(通过对在校市场营销大四学生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推论)。

加上工科院校建立的企业关系以制造业居多,工科优势突出的高校更是以制造业人脉关系学校发展的背景。在每年的人才招聘会上可以看出,到工科院校的招聘单位主要以工科专业为主,经管类专业需求较少,或者需要学生具备工科基础知识,使得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为了应对市场需求也不得不学习工科知识。

当然,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工科知识与工科类专业学习工科知识有很大区别,比如前者主要学习指导性、应用性和判定性知识,在工科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不要求专、精、深,只要求相对宽泛一些。而工科类专业学生学习工科知识就必须要突出专而精。这使得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工科知识的途径构建方面必须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3 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的工科知识获取途径构建

3.1 工科知识的内容界定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于“知识”条目的表述是:“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根据这个涵义,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获取的工科知识就应该是侧重于感性知识而不是理性知识,对于理性知识的掌握应该是建立在更好更完整地理解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比如对于材料科学,学生就应该对新材料的种类、形式、特性和应用领域等有所了解,而没有必要对新材料的分子结构、反应特点等掌握透彻。这样既可以拓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又不至于形成枯燥的学习局面。

3.2 利用工科专业的概论课程学习

在对工科专业学科负责人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几乎工科专业都会开设相关的概论课程,比如材料专业会开设材料概论,对传统的材料和新兴材料的名称、规格、特性以及用途进行讲授;环境专业会开设环境工程概论,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介绍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与设施,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与设施,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基本原理与设施以及其他环境污染物的控制原理与设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相关的设备及工艺术语;食品专业会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概论,主要讲述食品工业范畴、组成部分与产业特点,影响食品品质的因素,储藏保鲜技术以及主要大类食品(谷类、油脂、蔬菜水果、饮料等)的性质、生产加工和包装方法等。这些都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从事市场营销的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产品工艺知识。在现有的工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和实践过程中几乎都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而学生找到相关工作后,就需要短期培训这方面的知识。如果我们在学生学习营销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拓宽学习路径,借助各个工科院校的概论课程作为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1-2门这样的概论课程,培养学生在某个领域的兴趣,了解行业知识,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针对性就更强。这类学生工作后容易上手,也可以节省用人单位的专业知识培训时间,并逐渐依托工科特色形成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特色。

3.3 以工科专业的演示性实验为窗口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工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但是主动学习的能力较低。这样,不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学的模式来鼓励学生获得工科知识,也不可能依靠完全课堂讲授的模式来让学生掌握工科知识。在对南昌航空大学市场营销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参观式的学习是一种比较理性的模式。但是大规模高频率地到企业有序参观也是大多数工科院校难以实现的。再次回到工科院校的共性来看,演示性实验几乎占到所开出实验的四分之一,这些演示性实验是对某种专业现象或理论的印证,也是非专业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一个很好窗口;同时演示性实验开出有规模性,重复操作,成本较低,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构建工科知识的参观式学习模式。

3.4 以学生活动为依托,搭建跨专业学生的学习交流平台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由于来源于文科专业居多,与理科学生相比,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向同学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许多学生都表示课堂没有理解的问题都是通过向同学请教弄懂的。因此,在工科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也可以积极推动向同学学习的模式,只是各大专院校都是按照专业分配寝室、教室,使得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层面都被相对局限在同一个(类)专业,这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学生获取跨专业的知识和学习其他思维方式却是不利的。调查中学生们也建议要提供跨专业对学习交流平台,他们认为如果有工科学生参与或讲解,他们获取工科知识的范围和速度都将极大地提高。因此,可以组建以专业热点为主题的学习小组,借助全国性赛事的参与组建各类团队,必要时可以由校团委组办一些跨学科的学习竞赛,通过外部力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

3.5 结合市场营销学生特点,自编工科知识拓展教材

如果在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中有意识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工科知识,自编教材并把一门概论课程纳入选修课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自编教材和上课模式的探索,可以系统地组织学生需要的工科知识讲授,并不断更新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工科知识的积极性和适应性。南昌航空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讨,首先组织教师选择材料、新能源作为两个选题编写讲义,在全校《市场营销学》的产品专题选修课上对工科学生进行讲授,让工科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对这些产品知识、产业知识进行评述,根据工科学生的反馈再对讲义进行修改,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特点和从业要求撰写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讲义,提高讲义的适用性,计划在试用两届后,再编成教材。通过教与学的探索来完善教材体系和内容的设计,以提高教材的使用价值。

4 结束语

欧美金融危机对我国多个行业形成影响,从业压力已波及高等教育。面对就业市场的压力,唯有培养出具有特色且竞争力更强的大学毕业生才可以体现高等院校的生存能力。在工作及与同行的交流中发现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不仅不具备专业优势,也不具备办学院校优势,难以在全国众多的市场营销专业中脱颖而出。分析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以及工作后的知识结构发现,唯有依托所在院校的工科特色构筑关于产品、产业的课程来拓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将囿于市场营销专业的知识体系打破重构,形成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完善市场营销专业的供给,依托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加适合用人单位需求和针对性更强的毕业生,从而提高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竞争力。

工科院校如何办有特色的市场营销专业是业内人士关注的共同课题,本文是结合工作经验的一个尝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为关注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建设的同仁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摘要:一般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不具备专业竞争优势也不具备院校特色优势,通过调查发现依托工科背景拓宽工科知识是培养该专业学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工科院校市场营销本科学生学习资源获取和应用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较高,但是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逻辑思维能力也不是很强。因此,依托工科院校学习概论性课程以及开展演示性实验是有效方式,同时,搭建有利于工科学生和营销类学生的学习交流平台,从自编讲义到教材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都是有效提高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获取工科知识的途径。

关键词:工科知识,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杨,魏拴成.市场营销本科课程体系设计及专业特色培育[J].市场营销导刊,2007,(4).

[2]李洪玉,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75-150.

[3]林国耀.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量表编制与现状测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倪成伟.高职商科专业工科知识构建的实施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8):14-15.

[5]杨易.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与测评[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工科院校本科生 篇9

一、文科生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理工科院校纷纷朝着综合类大学的方向发展,开始加大文科专业的招收,以便有利于学科的综合发展和形成交叉学科。但是,文科生就业范围相对于理科生要窄,文科专业总体就业率低于理科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同时,瞿祥华等指出在就业方向方面,文科生多从事行政管理、财务等方面,无法进入企业的核心领域,掌握相应的科技知识,成为容易被忽略的“边缘化”群体[1]。 当然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同样很普遍,复旦大学发布的 《2010复旦就业行业报告》中显示,依据近几年各院系毕业生就业实际流向的统计分析数据,文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与专业相关程度越来越低,尤其在人文类基础学科如文史哲等专业上,毕业后从事专业对口职业的学生甚至不到一半。

二、文科生就业难及升值空间小的原因

首先,文科生的就业形势严峻与我国发展的特殊时期关系密切。当代中国仍处于工业化时期,科技、创新成果不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党在十七大提出“要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努力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大多社会资源都与理工科学科有关,社会对技术的要求提高,对理科生的需求增长,而文科生作为缺乏技术创新的群体,其发展必然受到阻碍。

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理工科院校对文科生的专业教育及培养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而是不断借鉴,小心尝试。“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教育”,“重理论传输,轻课题研究”趋势愈发明显。当下大学的课程安排均偏向应试教育,很多学生上课时并不理会教师对于理论知识滔滔不绝的传授,只要在考前对重点突击一番,便可高枕无忧考试过关了。在大学,只要不挂科,便可大言不惭地说“这门课程我掌握了”,没有人会检验你是否将知识吸收并学会了运用。文科生的部分专业还具有“低门槛”的特点,无论是否文科专业出身均可轻易上手。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文科生一般从事大众化的工作, 与技术性强的岗位相比,较容易替代”。对于企业来说, 为节省工资成本,他们往往更乐意接受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毕业生。例如,企业招收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会附带条件为: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会利用模型分析市场等等。因此,缺乏科技知识的文科学生的就业受到很大的冲击。

同时,文科实验室的不当利用也是文科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教育的发展,各院校在不同程度上都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力度,使得各实验室在不同方向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理工科院校一般对于理科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更为详细,实验课程也更多样化。相形之下,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就“滞后”了很多。文科实验室的建成,使文科专业的教育方式更加独特,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拓宽学生的视野,弥补了文科专业学生对课程感性不足的缺失。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2004年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课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资助下,设计建设了“经济运行与管理综合实验室”,该项目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验收专家组的验收。实验教学中心特色在于在完善现有综合实验体系的基础上,借助邮电通信行业特色,体现行业和专业融合的特色。但遗憾的是,不少院校的文科实验室并没有作为有效资源被很好地利用。比如,实验课程少,课程安排依附理论课。有些课程为了完成课程教学计划,还会用理论课将实验课挤掉。有些院校的实验课则是设置为“一学期一次”,针对文科专业, 则是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完成各种主题的论文。如果凑巧的话,同一篇论文可以应付每个学期的不同实验课。“文科生的实验课成了敲论文的战场”的现象令人忧心,文科生并没有因为实验课的开设而增加一门技能, 反而将时间浪费在“复制—粘贴”上。目前,理工科院校对于文科生的实验课程还存在“一刀切”的现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验周有着相同的安排。比如,电子商务等专业虽然同属于文科专业,但是其专业素质对于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比经济学、会计等专业高,可遗憾的是,他们的实验课仍旧是写论文而不是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因而没有在专业素质上得到提升。

最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就业竞争力高低与自身素质的高低关系密切。文科生,从接受教育以来,便定位自己是“手无缚鸡之力”,不用在工地上洒汗流泪,不用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置身于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很容易将自己定位成“捡来的孩子”,在校园里便觉得低人一等,更不敢在特色学科的同学面前提及自己的专业。在求职过程中,一旦被拒绝,就会很自然将其归咎于在理工科院校“二等公民”的身份,缺乏自信。同时,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文科毕业生往往又是综合能力不足、“心比天高”的矛盾集合体,由于只具有单一的专业技能,自然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据调查,不少企业反映,文科毕业生大多缺乏实干精神,理想主义情结过重,不能脚踏实地。

三、文科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路径

针对以上的文科生就业难问题,如何构建有效的文科实验教学体系,丰富实验课程成为高校教育创新的研究方向之一。

首先,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殊阶段,作为文科生应该主动关心时事,密切关注国家发展的动向,积极投入到研究、分析经济、创新的工作中去。文科生虽然在科学技术、创新技能上比理科生薄弱一些,但是在大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专业课赋予其对于经济态势、统计数据的敏感性,如果将此优势更好地运用于就业的选择中去,将会为自己开拓新的就业领域。从而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还会促进国家在创新上的进步。

其次,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主要对象,应该主动承担教书育人、创新塑人的重任,将创新穿插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大学教育不应该只注重考核学生的背诵水平,应该重视平时的考核,改革教育模式,让学生享受课堂而不是遵循课堂。同时,教师应当注重实例的分析与尝试,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学科实践中去。

当然,作为学科建设的多媒体手段———文科实验室,更应当发挥积极而强大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一)实验课次高频化

将实验课程每学期一次的频率提高到每月一次或每季一次,让学生对于实验课程有一个专业而又标准的认识态度,有利于课程完整性的形成。将实验课穿插到平时的理论课中来,学生对课本知识可以拥有更客观、 更立体的认识,有利于慢慢打破传统“不挂科即万岁”的考核模式。

(二)实验课程特色化

针对不同的专业应该进行不同的尝试,比如会计专业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会计事务所进行参观,了解基本的做账流程,而不是让其不断地完成书本的课后作业;再者,类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组织模拟招聘,在模拟过程中体会作为一名HR的乐趣与辛苦……以上的专业尝试都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专业规划有一个正规而长远的认知与安排。

(三)实验课程多样化

当然,不同学科之间还可以进行合作,给予学生发现自己特长的机会,为就业拓宽领域。当然,一些文科生喜爱理科,与本校的特色学科共同参与试验也是应该支持的。值得提倡的是,在实验课程开课时,应该提前按照学生意愿安排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大家选择,打破“一个专业一个课题,不同专业一个课题”的束缚,让学生有自由的学习环境。

(四)实验课程兴趣化

学校还可以设立大学生科研机构,鼓励学生自己成立科研实践类的社团,通过这些组织举办大型学术讲座、专题报告、研讨会,鼓励文科生参加”电子商务大赛”、“挑战杯”等赛事,这些活动使得大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对于科技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工科院校本科生 篇10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本科绿色人才培养,制药工程专业

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 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然而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 给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正迅速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不足[1,2]。如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使其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呢?绿色人才概念应运而生, 它是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替代词。本文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 从绿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施方法等方面探讨地方工科院校绿色人才培养的意义和思路。

一、绿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21世纪, 国际和国内在经济、科技、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都发生剧烈的变化, 世界各国都在探索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 其中地方工科院校对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 特别是对行业和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影响巨大[3]。因此, 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 关系到国家、地方的发展。如制药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 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创业型和复合型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学校肩负着重大责任。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于2002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 到现在已经历了10多年的风雨, 这个年轻的生命正赶上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何在高速前进的轨道中保持自我清醒的过程意识, 如何定位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值得专业教师乃至全校师生继续思考的问题。另外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 在失去了小学到高中那种每天有班主任、有固定的班级、升学的压力情况下, 进入大学的学生突然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当今日益膨胀和浮躁的社会现象也熏染了象牙塔中的大学生, 是安心地坐在教室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还是旷课, 考驾照, 忙推销?或是即将毕业仍是一脸渺茫?这一系列问题不由得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

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替代词为绿色人才。因此, 构建绿色人才培养模式对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人格和技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 我国设立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分布于全国各地, 办学背景和所处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 如何根据自身办学背景和办学条件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特色人才, 是地方工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4]。本文提出了绿色人才培养的构建模式, 以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 满足企业的需求, 使他们成为社会良性循环的导航标。

二、绿色人才构建模式

目前绿色人才大多是基于环保教育的狭义概念, 即专门从事绿色产业、绿化工作的专业人才[5,6,7]。广义的绿色人才是指具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应具备绿色能力的人才[8], 本文在此概念基础上将其诠释为三方面:身心健康、具有良好自我定位并能积极奋斗的绿色人格人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满足企业需求的绿色技能人才;具有环保意识的绿色理念人才。

1.培养绿色人格人才:人才本位培养要体现在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具有良好自我定位并能积极奋斗的学生。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功利化教育忽视了学生健康创新人格的形成, 导致学生创新人格的缺失。当代大学生应具有主人翁意识, 他们怎么样, 中国便怎么样, 他们光明, 中国便不会黑暗。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主题为“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 此演讲给当代思想浮躁的大学生注射了强有力的镇定剂, 使学生不再盲目, 有了目标有了信仰就有努力的方向。事在人为, 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 就在当代大学生的肩上。绿色人格人才的培养是学生适应社会、认清自我、发展壮大的前提。

2.培养绿色技能人才:提高学生能力发展的多元化如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培养以行业为需求的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 满足企业需求, 此方面对工科院校学生培养尤为突出。随着我国加入WTO及GMP等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 我国医药工业将直接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 走集团化、现代化生产经营之路;要掌握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及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老产品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 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因此, 对于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 要考虑企业的需求, 培养在医药产品工艺技术上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注重理论和工程实践并重的专业培养目标,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 因为在工作中, 会遇到很多新问题, 然而工作后像在大学那样有老师陪伴的课堂学习机会几乎很少, 这时利用大学期间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文献的查阅和分析等手段不断地充实自我将会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而有益于个人和企业的发展。

3.培养绿色环保创新意识人才: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具有环保意识人才, 用大学生的良好行为带动社会公众的绿色意识等。引导大学生选择与环境承受能力、恢复能力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使学生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 采取积极的改造自然、美化自然的行动, 促进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很多从事有机合成研发工作, 在有机合成中减少“三废”、节能减排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总之, 绿色人才培养模式能保持学生获取应有的知识和技能, 更能获得一种立足竞争、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与信念。

三、主要实施途径

1.营造绿色教育理念的校园氛围。现代大学教育不仅需要继承和发扬专业教育的传统模式, 还需要不断以国际化的开放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加强“绿色教育”。所谓“绿色教育”, 不仅仅指狭义上的环境教育, 而是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基础实施的现代大学教育。我校以化学及化学工程为中心的制药工程、化学工程等专业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会涉及“三废”问题。对确实无法避免的实验项目若排放出废气、废渣和废液, 对其不进行处理而任意排放, 会严重污染空气和水源, 甚至会导致意外爆炸或中毒事件。因此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合成实验中废物的销毁是重要而有意义的问题。因此学校及学院应大力倡导并出台具有实效性质的环保政策和措施, 每次实验完毕后, 应当立即清洗废液缸。不要将其倾人下水道内, 以免污染环境。由于药物合成实验反应种类多, 因此废物组成经常变化而显得复杂, 按照经济、环保、健康、安全原则, 在集中处理前尽量回收、分离、精制和再利用。此外, 对制药工程工科专业学生来说人文知识相对缺乏, 可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人文知识、当代社会现象剖析等有影响力的讲座, 使学生在“水域开阔也暗流涌动, 大河奔腾却泥沙俱下”的社会阶段准确把握时代方位、辩证看待社会发展, 在学生的心灵上进行绿色教育不失为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基础途径。另外通过全校行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如在2014年6月7日首个低碳日, 我校采取了“低楼层电梯停止使用”的措施, 有效传达了环保信息, 使学生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2.构筑“绿色”课程平台。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首先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建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平台, 如制药工程专业的四大化《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是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坚实铺垫;其次巩固辅助课程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学英语》;最后拓宽知识教育口径, 在目前的公选课基础上设立绿色课程平台[10], 以全校为范围的共享课程的设置。在绿色课程平台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 所选课程均作为学分计算范围内。另外, 绿色课程平台可与精品课程联系起来。目前精品课程多是专业基础和专业骨干课, 因此在精品课程基础上搭建绿色课程平台, 增强网络共享功能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3.加强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 急功近利、权利意识浓厚、金钱主义为上等思想也侵蚀到某些教师意识, 偏离人生正轨, 这样的教师势必也在教学科研中潜移默化地熏染到学生。因此, 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 与学生接触较多, 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 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 国家重视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中教师应具备绿色伦理道德, 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4.继续推进绿色教学科研, 增强绿色环保意识。根据绿色化学的原则, 化学实验室应尽可能选择对环境无毒害的实验项目。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教研室开展“探索性绿色有机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实践”教学活动, 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专业教师指导下, 学生按照指定课题, 或通过文献检索自定题目并设计绿色有机合成实验方案, 进行课外有机合成实验课题研究。该项设计方案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学生参与发表的各级科研论文达到102篇, 由此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动手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绿色环保意识。另外, 在制药工程专业为代表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领域中, 还应积极探索仿真模拟实验, 可与生产实习相结合, 在未有良好环保措施的情况下, 给学生呈现企业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增长见识。

综上, 本文以地方工科院校的制药工程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绿色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诠释了基于绿色人格、绿色技能及绿色环保意识的绿色人才新模式, 探讨了绿色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 大学生则是青年人中的榜样。因此, 对高校人才培养关乎着国家的发展, 代表着社会的轨迹。为顺应社会的发展, 融合时代的气息, 本文进行了绿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构建研究, 以此与同行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产生对绿色人才培养的共鸣, 保证高校人才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工科本科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篇11

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案等,都有一个国际共识的问题,就是要强化工程教育,加强工程能力的培养,美国近十年来提出了“回归工程”、“重构工程教育”、“建立大工程观和工程集成教育”的口号;日本明确提出工科大学四年的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工程”;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提出以设计课题或工程问题为中心,将“设计教育”贯穿于学习全过程的思想。

工程教育就是以培养和造就现代工程师为目的的。今天的工程师是指那些具有坚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能够把工程原理和那些超出技术范畴的经济、社会、法律、艺术、环境和伦理等问题结合起来,从而去创造还没有的有用的人工物事来为人类服务的专门人才。正如美国工程师专业发展委员会(ECPD)所描述的:“工程师必须是一位善于构思并形成概念的专家;是一位设计者、开发者、新技术的形成者、标准范围的制定者———一切都是为了有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工程师必须会规划和预测、系统化和评估———能够对公众的健康、安全、幸福和财富有利害关系的系统和组成部分做出判断。对于工程师来说,创新应该是他们的中心任务”。

作为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广泛的知识覆盖面,从而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工程训练,养成工程意识更具有重要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会产生创新的思想,才能提出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创新特点的工程和技术方案,才能以开拓的思维去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工程能力的培养是工科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然而,在我国传统思维方式根深蒂固,表现在人才培养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深度和系统性,而忽视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特别是忽视理论知识的应用。现行的工科教育体制下,工程能力的培养恰恰是弱项,教学计划,教材内容与培养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不相适应;实验教学存在经费不足,设备条件差,大多数实验单纯为理论验证性实验,实验基本由教师准备好以后,学生按实验指导书循规蹈矩地做实验,缺少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不能满足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习环节的运作存在一定问题,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在工厂中进行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脱离实际等问题,针对这些制约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开展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求找到一种符合我国实际,并具有实效的工科学生工程训练方法,培养具有优良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所有的工科专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个人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动手能力的强弱无论在科研开发上还是在工程实践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围绕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来制定教学大纲,工程训练方案,实验教学方案,工程实践培养方案是需要进行改革和实践的,通过研究探讨和实践,提出工程能力培养的内容,主要途径,找出制约的因素,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对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工程化创新能力的人才,为高新技术领域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提高我国在工程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因此,我院在教学改革工作中提出了加强工程能力、培养创新素质、开展创造教育的理念。以下是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热动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将学科专业调整和提高人才质量放在首位,我院在人才培养定位中注重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的本科教育。通过改革,利用各种资源,建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个性充分发展和综合素质好,有良好科学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性强的复合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思路。作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广泛的知识覆盖面,而且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要达到这些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工程训练,养成工程意识就颇具重要性。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培养方案中,重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体现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院在制定本科培养方案时,围绕培养目标提出了“拓宽专业范围,强化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体现课程优化。”在注重能力培养原则和加强素质教育方面,均强调了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建立“课程组合”的专业教育新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地方企业资源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了“大工程意识”的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新模式

1加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在建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新模式时,打破专业“固化”,建立“课程组合”专业教育模式,采用“重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方向”方针,取消原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在原有的节能工程模块和制冷工程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运用模块,加强了专业实验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实验课的学分比重,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保证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外语应用能力训练、加强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强调素质教育,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面,跟踪发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及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争取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上有质和量的突破。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分为基础实践(包括英语实践、计算机实基础实验、军训)、社会实践(包括社会服务、社会调查)、教学实习(包括毕业实习、生产实习、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综合实践(包括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部分学生进行“创业设计”实践。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了大学四年所需的实践教学内容,基本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实习教学中,通过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建立起对本专业整体上的初步认识,树立起“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基本概念,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工艺流程、设备、车间布置、劳动组织产品物流、市场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初步建立起工程意识。在生产实习中,尽可能安排学生跟班劳动,在生产实践中学习;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弄清工艺或产品设计的流程,学习工程设计。

我校在毕业设计改革方面,毕业设计类题目大多选自工程实际问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大于50%,研究类选题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的选题占70%以上;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从毕业实习开始到毕业设计结束,一直在工厂或企业从事“真题真做”的“宜化模式”,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毕业实习和设计指导教师,学生通过工程计算、工程设计、技术创新,逐步建立起了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及其工程领域重大问题的工程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而且设计和研究成果对企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实验选题中,创造条件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这些改革均已收到良好效果。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广大师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进行教学研究。由于认识到在高等教育中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我院积极开展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进入到教师的课题组中做实验,有专门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进行指导。近两年来,我院有20位学生参与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活动,写出了大量以学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在正式科技期刊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活动使学生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大大提高,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上有质和量的突破。

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是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在如何加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上,我院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尝试,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完善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这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机遇,培养优秀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是关系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史庆南.完善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61-64.

[2]陈海宁.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高校创造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4(3):1-3.

[3]刘昌明,张济生,唐一科.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切实增强工程能力———工科本科生工程能力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4):32-34.

工科院校本科生 篇1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1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作为工科本科院校一门重要基础性课程, 在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大学物理课程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物理学即是学习工程技术的基础学科, 更是一门创新型人才和现代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不可代替的学科。物理学基础的厚薄和掌握程度将影响到工程应用型技术人员在其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性、创造性和发展后劲。

2 课程总目标

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需要夯实其科学理论基础、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其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其职业综合素质, 这些是应用型技术人才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因而, 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实现以下几方面的总体目标:

(1)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技术创新能力打下基础。知识是运用和创新的基础, 让学生扎实的掌握基本的物理学知识、原理、定理和定律, 学会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使其具备成为高级技术型人才应必备的物理学基础知识, 为后续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知识和能力准备。

(2) 培养技术创新的能力:创新是解决实际的问题的重要方法, 大学物理学课程以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引入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来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热情, 夯实其创新的基本功底。

(3) 通过树立学生的工程意识, 使其能尝试使用物理学原理、知识和方法来处理其在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并培养其在实际工作中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帮助提升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能力, 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的打好知识基础。

3 具体课程目标

让学生全面整体的了解物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方法、语言、逻辑, 以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况,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思维方法和研究能力是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这一总体目标可从基础目标、核心目标和动力目标三个方面来论述。

3.1 基础目标:知识和技能

(1) 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学知识体系。物理学知识具有完备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际性等特点, 让学生系可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学生中了学习近代物理和经典物理相关知识, 同时了解物理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物理学与社会发展以及物理学现代生活之间的联系, 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物理学知识体系。

(2) 通过建立和应用物理学理想模型, 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视实际需求去次抓主, 将复杂问题简化且科学处理的能力。

(3) 着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其在数学知识和工具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物理学理论、方法来计算、分析和研究物理学一般问题的能力, 并能判断典型数据结果的合理性。

(4)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洞察和研究能力,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量多接触丰富的物理学现象, 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激发其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兴趣。

(5) 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 应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教材或参考书的能力。

3.2 核心目标: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受到物理学方法论积极影响, 在逐步形成物理学的概念和掌握物理学的规律时, 会运用各类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例如:演绎与归纳、猜测与试探、分析与综合、类比与联想, 以及模型化法、实验法、理想化法、半定量法和统计法等。而且在碰到问题时学生能够细致深入地分析问题的原因, 运用自己掌握的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 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有效办法。

3.3 动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帮助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物理学教学中, 大量运用物理学原理和定律分析和解决物理学问题, 这就是培养唯物主义思想的过程。另外, 《大学物理》本身就是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好教材, 体现了许多辩证矛盾的观点, 比如静止和运动、作用和反作用、吸引和排斥、正和负、膨胀和压缩、冷和热、稳定和衰变、有序和无序、连续性和量子性、正物质和反物质、裂变和聚变、电场和磁场对立统一、波粒二象性等, 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2) 通过了对物理学家的科研经历以及物理学史的教学, 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和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对科学热爱, 点燃学生求知、创新和探索的热情, 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3) 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 通过对物理学特有的美学特征的学习, 如和谐、简明、相对和均衡等, 让学生学会运用美学观点来欣赏、发现内在的科学规律, 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和研究自然科学及其规律的能力。追求完美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通过精确的、定量的和可重复的物理实验来对理论进行验证, 并用简明、严谨、对称和完美的对实验的结果进行预言, 这些足以证明物理学在反对虚伪和浮夸、伪科学与发科学的特征, 将对学生科学审美观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4) 通过先进和创新的实验方式, 为学生提供综合创新实验的平台, 例如:视频演示实验、综合创新实验室等, 确保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鼓励学生自我发现与创新,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使之具备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

4 结语

总之,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具有一定专业技术领域的实践、运用、开发和等技术实践综合能力, 能在生产一线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实际效益的工程技术人员, 因此,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目标要为其服务, 要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高禄, 赵长春.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2-08-15.

[2]王桂英, 彭振生.大学物理课程按专业分层次教学初探[J].宿州学院学报, 2010-02-15.

上一篇:新城疫病毒/鸽下一篇: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