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2025-01-16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共8篇)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篇1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矗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和经济增长的核心。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因此,它的发展不仅能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附加价值,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高效益地运转,而且能够带动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为及时把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了解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态势与走向,为进一步扶持、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参考,我们于年初对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

一、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从XX年我市开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以来,全市共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3家,由于复审不合格、企业转制等原因,现存30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

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所从事的技术领域涵盖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与制药、节能与环保、现代农业等7大领域。从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上看,先进制造、精细化工和电子信息分占前三位,分别为9家、7家和5家(见图1)。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主体,共有28家,其余2家为国有企业。从地域分布看,市直企业15家、兴隆台区属企业11家、双台子区1家、盘山县2家、大洼县3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盘锦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原兴隆台经济开发区内企业均视为市直企业)。从企业规模看,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已走过初创时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XX年产值超千万元的21家,其中超5000万元的10家,超亿元的4家。

2、科技人员及技术研发情况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绝大部分都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主要从事企业的技术管理、自主研发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只是名称还不是十分规范,有技术部、科技处、研究所等等不一而足。相对市内其它企业来说,企业科技人员比例较高,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均在30%以上,平均值达到39.2%,有4家企业在50%以上。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绝大部分都在10%以上,平均值达到27.2%,最高比例达到75%。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开发上舍得投入,从研究开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看,平均值为9.6%。

3、产学研联合情况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产学研联合,近几年来,随着全市科技合作工程的大力推进,部分企业也相继与相关院校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如:盘锦兴海制药有限公司与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学院联建生产实训基地;盘锦兴建助剂有限公司与西安石油大~建成果转化基地;盘锦昌明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了企业研发中心。这种“校企联姻”为企业优先优惠转化院校最新科技成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对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通过开展产~联合,研发出一大批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或产品。如:盘锦市华意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与加拿大海外学子肖俊宏博士合作开发了“稠油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和成套设备开发”项目。该项目针对辽河油田的稠油污水深度处理难题而研发,并先后开发了稠油污水预处理工艺、溶气气浮工艺、除硅净水工艺、多介质滤料过滤工艺、大孔弱酸树脂软化工艺、含油污泥脱水工艺以及相应的水处理药剂与设备,全面解决了稠油污水处理工艺的各个关键环节,实现稠油污水处理后达到回用作蒸汽锅炉补给水水质要求,处理后的技术指标均等同于国外同类工程指标。目前,公司已成功完成了欢三联日处理2万立方米的核心工程。盘锦辽油豪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中频变频器,频率达到2500hz,产品自动化程度高,比目前国内使用的500hz中频变频器节约成本20%以上。盘锦昌明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江汉石油学院,开发了tcp射孔监测仪,主要用于监测油田生产中的射孔起爆过程,它可以有效克服施工时井场环境中加压泵、钻机、作业机等其它设备及海浪击打套管等振动干扰、噪音干扰以及人为因素影响,准确判断起爆成功与否,避免以往因射孔炮弹在井下未爆而在井口爆炸伤人的恶性事故,产品属国内首创。

4、通过不断发展,涌现出一批明星企业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明星企业,形成了我市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靓点。如辽宁华孚石油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针对辽河油田稠油、特稠油和高凝油的开采难题,自主开发出空心抽油杆越泵电热采油装置,有效地解决了稠油入泵难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装置运行过程中,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目前,该采油技术在国内属领先水平,也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华孚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展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XX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2080万元。盘锦兴建助剂有限公司引进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应用固定化细胞法催化工艺生产丙烯酰胺”项目技术,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完成了项目中试和工业化生产。该项目用生物法取代了以骨架铜做催化剂的化学方法,生产出高纯度的丙烯酰胺单体,减少了环境污染。单体聚合后生成的聚丙烯酰胺分子量高,达1700万~2500万之间,属于国际先进水平。XX年实现产值6000万元,利税800万元。今年兴建公司对该项目进行了扩产,现已形成年产10000吨的规模。预计项目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1500万元。几年来,兴建公司逐渐成长为盘锦市知名企业,目前已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辽宁天龙药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92年,1994年正式投产。多年来,企业始终坚持高技术起点、跨越式发展,企业迅

速发展壮大,由原来单一的片剂车间发展到现在拥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冻干粉针、粉针、水针、输液等七个剂型生产车间,并已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生产品种由原来的2个片剂品种增加到现在的36个剂型品种。如今,天龙药业已经成功创出自己的品牌,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盛市、自治区。XX年公司实现产值近亿元,利税1400万元。

二、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区域经济增长主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篇2

一、强化政策落实,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长期以来, 烟台市一直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特别是2007年以后, 市委、市政府更是把突破性发展中小企业提升到富民强市、兴业固本的战略高度, 强化领导, 强力推进。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规模不断扩大, 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 全市经认定的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达30多家, 基本构建起以政府扶持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支撑, 社会化服务机构为主体, 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服务体系框架。

(一) 持续进行思想层面的大发动

连续多年召开了高层次、大规模的民营经济工作大会, 每次会议直接收听收看人员的数量都在10万人以上;对评选出的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市区、镇 (街) 、部门、先进企业和优秀个体工商户, 大张旗鼓予以表彰奖励;每年都组织各新闻媒体, 开展专题密集宣传, 把市委、市政府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坚强决心、政策规定、工作重点、推进措施以及先进典型宣传到千家万户;积极发挥市民营企业协会的作用,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 不断扩大民营经济的社会影响力, 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 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关心、支持、投身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 不断进行政策层面的大推动

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当前中小企业工作的意见》《烟台市实施<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办法》《关于推动民营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在财政、税收、金融等各个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 深入推进落实层面的大行动

各部门从自身职能出发,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政策, 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齐心协力推动全市中小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在财政扶持方面, 市、县两级都设立了中小企业信贷周转金和发展专项资金, 其中市级中小企业信贷周转金规模为1亿元, 各县市区在1000万元以上;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已扩大到1000万元。在融资服务方面, 成立了由30家银行机构、13家担保机构和1119家中小企业组成的中小企业融资合作联盟, 建立了中小企业网上融资服务平台, 启动了“千家中小企业百亿融资计划”, 在10个县市区开展了中小企业助保贷业务, 初步形成了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大中小担保机构相结合、覆盖城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网络体系。

二、深入开展中小企业转调创活动, 着力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烟台市积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深入实施千家小微企业管理提升计划, 大力开展“一企一策”管理咨询活动, 2015年新增省精细化管理样板示范企业2家、省管理提升“百千万”活动优秀企业7家、省管理提升“百千万”活动优秀服务机构3家, 累计分别达到11家、18家和6家。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继续深入开展以“一企一技术”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创新活动, 深入实施“专精特新、育苗扶壮”工程, 2015年以来共认定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企业54家, 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7家, 5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企业, 5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企业, 市级及以上“一企一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97家, 其中省级135家, 市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25家, 其中省级116家。一系列良好外部环境的集中打造, 极大地助推了烟台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一) 规模实力跃上新的台阶

截至2014年年底, 全市民营经济从业单位达到398718个, 从业人员达到2584553人。2014年, 全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18704亿元, 同比增长11.1%, 实际上缴税金543亿元, 同比增长10.1%。2015年1-9月份, 全市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810亿元, 上缴税金439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9.3%和8.7%。预计到2015年年底, 全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可实现营业收入20400亿元, 上缴税金585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9.2%和8.6%, 规模以下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7.8%。

(二) 层次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现拥有市级及以上中小企业“一企一技术”企业累计达到62家;特色产业提升计划扎实推进, 蓬莱葡萄酒产业集群、福山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优质产品生产基地, 莱阳农副产品加工等3个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11个镇 (街) 被认定为省级特色产业镇, 15个镇 (街) 被认定为市级特色产业镇, 直接带动了800多户规模以上企业、7000多户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三) 贡献份额实现新的提高

全市从业人员的80%、地区生产总值的80%、国地税收入的60%都是由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提供和创造的, 所占比重较六年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发展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推动改革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和主体力量。

三、深入实施中小微企业百千万成长计划, 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深入实施万家小微企业培育计划、千家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百家骨干企业升级计划, 下大力气抓好“小升规”工作, 建立了“小升规”培育企业库, 对县市区培育“小升规”企业情况定期进行督查调度。2015年全市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35816户, 同比增长109.7%, 累计达到418739户, 同比增长38.81%;新注册私营企业36486户, 同比增长69.32%, 累计达到118558户, 同比增长36.33%。大力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 启动了全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围绕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 重点抓了20个小微企业创业园区的建设, 又有2个镇街获省级特色产业镇称号, 累计达到15个。加强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运行情况的统计调度和监测预警, 狠抓统计直报工作, 统计直报注册企业数量达到省局要求, 直报率稳定在90%以上。

四、抓平台促发展,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规模不断扩大, 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 烟台市经认定的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达到30多家, 基本构建起以政府扶持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支撑, 社会化服务机构为主体, 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服务体系框架。

(一) 加强培训服务体系建设

以中小企业巡回大讲堂为抓手, 先后组织并实施了万名创业小老板培育工程、万名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工程和千家小微企业管理提升计划, 大力开展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创业和再就业培训以及多种人才服务活动, 2013年以来全市中小企业系统共举办各种培训活动近70期, 免费培训各类人员7000多人次。

(二) 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

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 规划建设了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产业方向明确的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目前, 经认定的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达到30家, 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16家, 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达到38家。建立了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 开通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 线上线下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8个县市区的县级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蓬莱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借鉴学习兄弟城市经验, 与电信公司合作建设了中小企业综合办公服务平台, 不仅为统计直报工作提供了便利, 还为统计直报企业提供了交互式服务, 这个平台前期工作已经完成, 现有客户234个, 于2015年12月份正式开通。

(三) 积极为中小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牵线搭桥

先后组织近百家中小企业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2015国际电子商务服务产业博览会、山东创业创富项目展览会、第二届山东中小企业网络商品博览会等展会。

五、不断强化融资服务工作机制创新

烟台市建立和完善了金融机构、担保机构服务中小企业信贷的考核激励机制和中小企业信贷与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成立了中小企业融资合作联盟, 深入实施千家小微企业百亿融资计划,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 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认真落实担保行业扶持政策, 引导担保机构提高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 市级财政出资组建了市融资担保公司和省内首家地市级再担保公司, 经过多次增资, 注册资本金均达到3亿元, 成为全市融资担保行业的龙头。目前, 全市共有融资性担保机构28家, 再担保公司1家, 注册资本金达到36.65亿元, 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20家, 实现了县域全覆盖。

开展了信用担保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并将评级结果向社会公布。全市共有23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参加了信用等级评定, 信用等级达到“BBB”级以上的担保机构共有22家, 其中信用等级达到“A”级以上的担保机构有15家。

不断完善政策措施, 积极促进中小企业规改股、股上市, 更快更好地融入资本市场。截至目前, 全市共有32家民营及中小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累计募集资金300多亿元, 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26家, 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天津股权交易所、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区域市场挂牌企业52家, 还有一批中小企业已经进入上市和股权交易程序。

六、深入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年“两个专题”活动

(一) 深入开展中小企业“双创”活动, 着力促进发展优化环境

按照工信部和省局的统一部署, 先后组织开展了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小微企业政策宣传月和双创活动周活动, 对近年各级出台的促进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进行了梳理汇总, 编印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文件摘编》, 先后组织开展了创业创新扶持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两次广场专题宣传活动, 接受群众咨询600余人次, 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 在烟台中小企业网、《烟台民营企业》杂志累计刊发各类政策信息700多条, 同时组织境内各新闻媒体对各级出台的创业创新政策进行及时的宣传解读, 让广大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认真落实县市区发展中小微企业工作考核机制的相关文件, 对2014年度县市区发展中小微企业工作进行了考核通报, 配合有关部门对县市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进行了考核。会同财政局认真落实省、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全市共有57个项目获得“小升规”工业企业贷款贴息补助、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等补助奖励资金657万元, 协调地税局为4家担保机构办理了免征营业税手续。

(二) 组织开展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年活动

为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出台了《烟台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工作推进意见》, 推荐9个专业村、11个专业市场、12个专业园区、64个专精特新产品、33个特色服务企业、9个电商平台列入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年”示范推进计划, 启动了电商千人培训活动, 已免费培训电商人才2000余人次。以中小企业为主体, 围绕培强做大电商载体, 规划建设了软件产业园、广告创意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和金融超市等一批创业创新平台, 全市85%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交易额1484亿元, 同比增长30%。

参考文献

[1]刘静.“新常态”背景下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 2014 (33) .

[2]周爱华, 谢兴伟.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 2010 (09) .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大连市;技术领域;经济指标;科技活动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6-000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06.002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新技术企业是所有企业中调整产业结构,走自主创新、持续创新发展道路的领头羊。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4月联合颁布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资源与环境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八个技术领域,有力地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

1 各技术领域经济情况

上年度新材料技术领域工业总产值和净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第一次超越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跃居第一位。2014年度,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工业总产值851.1亿元,重新排在首列。新材料技术领域的工业总产值611.6亿元,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工业总产值182.7亿元,分列八大技术领域的二、三位。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再度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赶超,而且相差近240亿元。各技术领域净利润方面的排名顺序也与此相同。营业收入方面,依旧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首,达845.5亿元,新材料技术领域和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分列二、三位。

亟需特殊关注的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上年度各技术领域的经济指标中,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主要指标均位列第三,将大连市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2014年度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均有所下降——工业总产值与营业收入排名第五;净利润排名第四;技术收入目前仍维持在第一位。

2 各技术领域人员情况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从业人数是各领域中最多的,达69715人。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其次,达25964人。新材料技术领域从业人员13542人,位居第三。

从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及职称方面来看,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本科以上从业人员占比68.5%,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比36.3%,均居于八大技术领域首位,这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行业特点是密切相关的。高技术服务业和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在该两项指标方面也是位列前三。而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技术领域的本科以上人员占比、中级以上人员占比则相对较低。

3 各技术领域科技活动投入情况

由于各个技术领域的历史发展情况及本地基础情况不同,八大技术领域的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情况差距较大。

3.1 各技术领域科技人员投入情况

截至2014年底,大连市477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共计41013名科技人员参与了科技研发活动。其中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由于企业规模大、数量多,其参与的科技活动人员也最多,共有17821人;其次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有10348人参与了科技活动,较2013年度减少了412人。科技项目人员占比从某种意义上能够体现科技项目的工作效率和科技项目资金利用率。八大技术领域中的科技项目人员占比均在90%以上,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各领域的科技研发态度比较严肃,对科技资金的使用比较慎重。电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的科技项目人员占比相对更高,这也是由其行业特点决定的。

3.2 各技术领域科技资金投入情况

由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基础雄厚,其用于科技活动的非政府经费也最多,达39.2亿元,位居第一。新材料技术领域和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以19.7亿元和11.3亿元分列二、三位。

在委托外单位科技活动支出方面,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支出额最大,达3.5亿元。但从占非政府经费支出额的比例来看,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较高,占比9.1%。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3家企业2013年度在没有政府支持的科技活动资金情况下,共向外单位支出14855千元进行科技研发,占非政府经费支出总额的44.79%,位列第一。但2014年度该领域的三家企业委托外单位进行科技活动支出为0,内部研发的科技项目有23项,全部的科技项目支出为12940千元。

非政府科技活动经费图

4 各技术领域科技产出情况

同样与技术领域的体量相关,在八大技术领域中,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最多的,但专利授权率最高的是高技术服务业,授权发明专利占比最高的则是新材料技术领域。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共发表科技论文255篇,高技术服务业领域124篇。注册商标方面,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拥有345项注册商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拥有265项注册商标。软件著作权方面,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累计拥有1409项,较上年增长了62.3%,其中当年获得241项,远远超过了其他技术领域。

家乡乡镇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4

目前,xx形成了特色产业群体有近百个,其中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产业群体42个左右。XX年,xx州的产业集群分布在:以兴义、顶效、安龙等县(市)为主的以农副产品加工、炼焦、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产业集聚发展区。

二、乡镇企业聚集规模情况

“十五”以来,xx州坚持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莲山 课件 >有效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兴起,壮大了小城镇经济,促进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已经形成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格局,乡镇企业已经成为xx州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xx市xx年就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xxxxxx万元,同比增长xx.24%: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xxxxxx万元,同比增长xx.75%;上交税金xxxx万元,同比增长xx.69%。全市共有乡镇企业xxxxx个,从业人员xx余人,企业职工人均年收入超过xxx元以上。其中龙头企业xx个,从业人员xxxx人,乡镇企业总产值xxxx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xx.23%;增加值xxxxx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xx.02%;xx开发区到xxx年底,全区建设园区x个,分别为建材工业园、冶金工业园、加工工业园、科技工业园,入园企业xx家,xxx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xx亿元;xx工业园目前已有电解锌、铁合金、农机制造、建材及化工生产等近二十家,总投资达xx亿元,其中,利用县境充裕的电力发展起来的锌冶炼业,生产能力x万吨,可创工业产值xx亿元,创税收xxxx万元以上,解决xxxx余人富裕劳动力就业。同时,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还拉动了当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但是,也有一些县受地理环境、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制约,不具备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条件,如xxx等。实践有力地说明,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中流程最短、农民最易接受的一条重要渠道。

三、乡镇企业聚集区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主导产业不突出,支柱产业特色不明显;产品结构中,名特优新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少、规模小;出口产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少;企业组织结构中,相当部分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资源结构中,未能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人才、市场、信息优势,资源浪费与闲置并存,人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工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近年引进的企业多为硅锰合金、炼焦等高能耗的冶炼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容易受到市场干扰。

3、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实力较弱,带动性不强,较难实现农业产业化。

4、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我市的市场化进程已明显滞后,健全的市场机制、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的服务体系、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等方面与先进城市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

四、乡镇企业聚集发展的主要特征

1、形成模式多样化。分析xx州乡镇企业聚集的形成,其发展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资源优势型。主要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并进而汇聚形成的产业集群。二是企业带动型。由龙头企业扩张裂变或带动而成。如医药制造产业集群、汽车销售和配件产业集群等。同时一些与产业集群相配套的专业化市场正在兴建之中,主要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及果蔬冷藏保鲜、生姜系列产品深加工、芭蕉芋淀粉及系列产品加工等。三是“一乡一品”型。是在某个乡、镇或村出现某个产品的集中生产,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比较典型的有兴义的仓更、沧江、洛万板栗产业集群、册亨的桐油等。

2、初步效应已形成。xx州乡镇企业聚集群已经有了合理的企业构成,涌现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产品,集群的效应初步显现。

五、乡镇企业聚集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1、培育要素市场,加快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生产要素有效地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加快生产要素集聚,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土地投入方向,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2、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3、创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

4、努力扩大开放,拓展产业集聚。大力推行以股份制为主的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进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改进对民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更多地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

六、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要突出集聚乡镇企业发展的优势,突出连片发展乡镇企业的特色,培育新的成长型企业,必须从三方面采取措施:<莲山 课件 >

1、在产业上创新,就是要连片培养新型产业,成熟、成长型产业居首位:

2、在管理机制上创新,使连片乡镇企业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篇5

摘要:

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物流行业现又被作为十大振兴行业之一;中博会在合肥的召开,这一切好像都在昭示着我们,六安物流的发展和崛起迫在眉睫。

一、六安物流发展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演变,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更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六安地处中部交通要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六安经济及基础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物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六安市物流企业情况介绍

在六安市境内的这些物流公司,经营模式各有不同。

1、以汽车挂户为主体的物流公司主要集中在三十铺和车管所,比较上规模的有:安凯汽车运输公司、凯旋汽车运输公司、昆仑汽车运输公司等;

2、以六安至合肥短途专线为主的物流企业:振兴物流、石勇快运,以及家园停车厂内霍山、叶集、金寨、霍丘等地区专线为主 ;

3、以回程配载为主的基本集中在东二十埠321国道边的十几家货运配载部,不要小看了这些信息配载部,他们虽然小,不规范,但方便,非常实用,在车与货当中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4、快递企业应算物流行业的一种,六安的快递公司以申通快递、圆通快递、天天快递、韵达快递等快递公司为主,这些快递公司在六安均设有分点,从事的业务也主要是物流业务中的小件运输这一环节,快递公司大都以全国连锁形式加盟。快递行业可以算是物流行业的先驱,他不管从物流软件或网点管理上都走在物流其他物流行业的前沿。

5、再其次就是在义务市场周围临时外地专线卸货点,以义务、永康、武汉、常州、长熟、等几条线为主。

6、在六安做第三方物流的也有几家,(在上海也称为货代公司)。这些公司基本以一个大的企业为主导业务,以竞标形式取得合同运输权利,再以转包或分包给其他运输车辆或物流公司。这些以长江精工、华润啤酒、振丰日化等规模较大企业为主。

三.六安市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企业数量多,但规模较小

在六安市工商局注册的物流公司多达几十家,然而真正称的上是物流公司的却没有几个,这个现象主要体现在义务家园停车场以及 二十埠周遍的 配载部,这些公司一般只有几十平方米大小,而且这些小型物流公司从事的运输线路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专线运输,或者是干脆就拿几十或一百块信息费,根本谈不上规模,形成不了规模,就谈不上市场,那就很难做大做强,更无法降低成本,现实资源共享。

(二)物流效率低,专线重复投资

六安至合肥的专线有二三十家,在一个合肥长江到六安的专线就有十几家,六安至每个县级城市也都有好几家的货运专线。大家都从事同一条专线运输,投入的人力、门面、车辆、税收也大都相同;但市场分额是有限的,旺季大家都“吃的饱”还好说,一到了淡季或经营不善,好多专线就纷纷倒下关门,有的血本无归,卷款逃逸现象时有发生,给客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同行业公司信誉受损。

(三)物流基础设施和硬件薄弱

在六安的物流有时会出现一个怪圈,“搞车辆物流的不做货物物流(挂户公司),搞货物物流的没有自有车辆(配载部),搞货物的找仓储、市场(专线运输)”,在物流的理念中,从货物一出来的包装、仓储、装卸、运输、流动加工、信息服务到配送签收这整个物流链中,需要很多的硬件设施和市场支持。按六安现在的城市规模,物流园区的建设应该到了很成熟的阶段啦。

(四)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

在与六安这么多的物流同人打交道中,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大家对物流管理的认识是非常的单一和浅薄的,虽然大家也知道物流是个新兴产业,但是往往也只注意到了其中的运输、信息、配送等物流链中含金量较低的产业,门槛较低的环节,很少顾及其他物流产业,其实物流上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挖掘的地方。例如第三方物流的操作,第四方物流的建设,物流园区的开发,物流产业链的组建等。

(五)物流人才缺乏

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以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几所院校为试点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而后几年全国各地大中专院校也都开设了这门专业,更有很多媒体把物流当作现在乃至未来10年的朝阳职业,人才培养的速度上来了,数量也上来了,但能到物流行业实际去操作的还少之又少,能把毕业的物

流人才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大胆使用新人,培养更多的专业物流操作人员是下一步物流公司发展的关键。

三、关于六安市物流企业发展的建议

既然发现了那么多问题,我们就必须总结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些问题存在企业发展中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所以解决这些问题也仍然是个漫长周期的问题。

(一)取得政府支持,建六安物流货运市场

六安地理位置优越,纵横几条高速公路、铁路经过六安,这样给六安带来了丰富的回程车源与货源;周遍有霍山、霍邱、金寨、叶集几个县城,六安也都有很多不错的企业,他们每年的货物吞吐量是个不小的数目,由于六安没有大型的物流市场,好多车都到最近的合肥物流市场揽货,而好多企业也习惯从合肥找相应的回头或专线车辆。

我们经常遇到有的车上午从六安卸完货,中午跑到合肥,下午货又配到六安装货,就白白跑了个来回。这样不但增加了车辆的运营成本,又使有的企业货及时出不去。

在我们相邻的安庆市,其规模与实力基本上与六安差不多,经过我们的实地考察,其物流的发达程度要远远超过我们。周边的蚌埠、淮北、亳州、芜湖、阜阳这些城市不论是在物流园区的建设上还是在专线运输市场治理上均走在我们前列。

建物流配载市场、物流园区势在必行!

(二)提高物流门槛,整合现有资源,规范操作流程

对于六安物流专线以上提到的重复投资情况,好多都是一部车一个人就是一条专线,门槛太低,导致市场混乱;对于同一条线路实行优化组合,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双赢。把物流专线集中管理,营造专业零担专线市场,规范业务操作流程,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

(三)扩大物流范围,造就品牌物流

鉴于现阶段六安物流业仍然处于传统物流阶段,再加上六安市的经济发展迅速,物流行业急需要有行业的“领头羊”,来规范物流市场的操作。

振兴物流在整个全球经济萧条的时候成立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信誉是企业的根本,实力是开门的钥匙;完善公司管理体制,吸收专业物流人才,规范业务操作流程,造就六安一流物流公司是振兴全体员工的目标。

以上是本人对六安物流市场的一点拙见,仅供各领导参考,不足之处多多谅解。

安徽六安振兴物流赵山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篇6

企业名称:

证书编号:

法人代码:

填 表 人:

电话:

2012销售收入

2012工业总产值是否知道高企减免15%税收的政策□知道□不知道 2是否享受该政策□已享受□未享受 如果已享受,2012因该政策减免的税收是:万元 如果未享受,原因是

1)不知道该政策

2)采用包税制,不再享受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3)税务部门不执行该政策

4)非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才认定)

5)其他原因(请注明原因)3是否知道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知道□不知道 4是否享受该政策□已享受□未享受 如果已享受,2012因该政策减免的税收为万元 如果未享受,原因是

1)不知道该政策

2)听说过该政策,但不知道具体操作流程和详细信息,不知道如何申请

3)税务部门不执行该政策

4)采用包税制,不再享受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5)研发费用少,申请很麻烦,不如不申请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篇7

一、当前政策下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小微企业即职工人数在300人以下、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据调查,陵川县目前共有小微企业5442户,从业人员6.74万人。截止2010年,全县小微企业共完成增加值15.31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65.42%,上交税金1.38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数以万计的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之外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小微企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得到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但由于多方面的积弊,加之在目前偏紧的货币政策下,2011年以来信贷支持小微企业情况并不乐观。

(一)贷款投放特点分析

1.贷款同比少增,信贷客户数明显减少。截止2011年6月末,陵川县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2877万元,比年初减少2773万元,下降7.78%,同比少增6425万元。2010年6月末、2011年6月末与被调查金融机构有信贷关系的小微企业信贷客户数量分别为1416户和1024户,信贷客户数量同比明显减少。

2.贷款占比下降。2010年6月末和2011年6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在全部企业贷款余额中的占比分别为31.81%和24.43%,占比呈下降趋势。由于陵川目前无大型企业,因此在小微企业占比下降的情况下,中型企业余额占比呈扩大之势。

3.贷款满足率下降。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地方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小微企业也加大了项目建设热情,对贷款的需求也空前高涨。据调查,2011年1~6月份全县小微企业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21笔,金额达3.3亿元,金融机构实际发放2笔,金额410万元,仅占贷款需求笔数和金额的9.52%和1.24%,贷款满足率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60.48%和25.57%。

4.融资方式单一。目前,小微企业获取银行贷款主要以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进行抵(质)押贷款。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6月末,陵川县小微企业抵(质)押贷款余额24516万元,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高达74.57%,而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余额分别为2341万元和6020万元,占比仅为7.12%和18.31%。小微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方式较为单一,融资渠道有限。

5.贷款利率逐步走高。调查显示:在流动性收紧、存贷款利率上调的影响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逐步走高。以1年期贷款利率为例,2011年前半年,陵川县小微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利率最高为11.99%,最低利率为11.36%,平均利率为11.4437%,分别高于去年同期2.432个百分点、1.802个百分点和1.8857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融资负担进一步加重。

6.贷款供需失衡。紧缩货币政策下,小微企业融资更趋大额化、长期化,而金融机构尤其是以支持小微企业为主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基于流动性压力和风险控制,是无法满足其需求的。2011年1~6月,小微企业申请中长期贷款7笔,但金融机构无一笔发放。同时,由于项目融资需求,小微工业企业申请贷款的额度均在1000万元以上,但基于风险监测管理需要,陵川县农村信用社单户最大贷款不得超过1417万元,村镇银行单户最大贷款不得超过365万元,这显然是无法满足其需求的。

(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1.相关金融扶持性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惠及小微企业。2011年陵川县为积极响应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引导作用,制定了《关于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及《关于落实山西省人民银行“138”支持民生金融工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改善县域金融服务质量,出台了《关于推进陵川县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县域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的指导意见》等金融扶持政策,政策的出台有些虽然不直接针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但金融政策环境的改善对小微企业发展仍有推动作用。

2.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步伐加快。近年来,陵川县辖区银行类金融机构,积极拓展银行服务对小微企业发展支持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开发新的信贷产品及服务方式,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涉农小微企业、扶持以转型升级为重点的小微工业企业,加大对商户集聚区、旅游区小微企业的银行服务支持。如陵川县农村信用社创建了“商户担保协会”,有效解决了商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陵川县太行村镇银行因地制宜推出了“农家乐”旅游服务产品;陵川县邮政储蓄银行推出“商家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适应服务性小微企业需要的信贷产品。同时,通过创新银企对接形式,开展各具特色的银企对接活动,以增加对于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

3.结算渠道多元化,提升资金支付服务效率。由于陵川县企业中99%以上是小微企业,资金运转具有急、频、快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银行类金融机构不断完善资金支付结算体系,降低小微企业的资金运营成本,有效提高了小微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截至2011年6月底,全县布放POS机25台,ATM机8台,各金融机构主要网点、旅游景点及商业中心均设置了POS机。2011年1~6月份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共处理支付业务12900笔,金额258435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7.5%和8.7%。资金的活跃及支付效率的提高,为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积极作用。

4.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增强社会诚信意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建立服务性企业的信用档案,充分发挥信息整合和共享功能,满足全社会多层次、专业化的信息服务需求,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至2011年6月底,全县已累计征集中小企业信用档案245户,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状况提供了信用基础。

二、当前制约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的主要症结

(一)宏观调控效应显现,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受限

1.贷款规模减少,小微企业“挤出”趋势明显。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等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小微企业的融资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效果并不明显。2011年在政策偏紧,贷款增量显著放缓的大环境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2011年6月末,陵川县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973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少增3837万元。在贷款规模减少的情况下,各金融机构优先保证了中型以上企业的信贷需求,对小微企业采取了少贷或只收不贷的措施,2011年前6个月,陵川县中型以上企业新增贷款8280万元,小微企业贷款却减少2773万元。

2.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加大了金融机构流动性压力,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2010年以来,国家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最高位,在此影响下,金融机构流动性进一步收紧,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压力急剧加大。如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陵川县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累计冻结资金达6164万元,随着冻结资金的增加,可用资金也在逐步减少。据测算,2011年6月末陵川县法人金融机构活期存款42280万元,剔除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及清算资金,实际可用流动资金为15581万元,只占活期存款的36.85%,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压力。作为支持小微企业的主要力量,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压力加大,意味着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数量就要相应减少。

(二)小微企业自身发展不健全,限制了信贷资金的投入

1.受环境影响大,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淘汰率高。小微企业尤其是小微工业企业受政策及市场波动的影响大,生产规模小,产品同质化严重,科技含量低,企业在这一层面的竞争,其逆向选择的风险加大,很容易弃资而亡。由于小企业的产品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都很低,无法达到规模化企业的覆盖水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区域产业政策的变化和区域内下游企业的生存状况决定了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非常狭小。

2.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不透明。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规范、会计报表失真等现象。如通过个人账户购销企业产品,致使银行难以根据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来判断企业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因此在选择贷款对象时会更加审慎。

3.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担保或抵押。一直以来,银行贷款都实行抵押担保方式,而小微企业抵押物缺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陵川县小微企业能获得无担保贷款的仅有7%左右,大多数小微企业都因为不具备有效的不动产抵押品而被拒绝贷款。加之担保行业发展缓慢,能够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的专业机构不多。在风险约束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愿意对难以提供有效担保或抵押的企业进行信贷支持。

4.融资渠道狭窄,对贷款的依赖性较强。由于县域资本市场不发达,小微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是自身积累、银行贷款和民间融资,由于企业自身积累有限,加之民间借贷利率过高,小微企业从贷款以外获取资金的渠道狭窄,由此对贷款的需求较为旺盛,依赖性也较强。

(三)金融机构的趋利避险,削弱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1.信贷门槛高,小微企业难以企及。在抗风险方面,由于小微企业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商业银行难以准确把握企业客户的市场风险和自身风险,其上级分行则一般以较高要求进行审查、审批,因此小企业报批流程与一般法人客户对比并无优势,获得贷款的机会相对较小。

2.信贷品种单一,手续繁琐,难以适应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据调查,目前陵川县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产品仍局限于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等老式品种,诸如“速贷通”“成长之星”金融Finance NO.8,2011(Cumulativety NO.453)等特色信贷产品不多,针对小微企业客户量身定做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更是少之又少,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基层银行机构受权限制约,大部分贷款都要省、市行审批,造成贷款审批环节多、路径长、速度慢,与小微企业贷款“小、急、频、快”的特点不相适应。

3.支持主体欠缺,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受限。从陵川县金融机构看,由于金融机构大规模撤并基层网点,目前只有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太行村镇银行和银泰小额贷款公司6家金融机构44个网点,而仅有储蓄功能的网点就达31个。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重点是大中型企业,邮政储蓄银行尚未实现真正的转型,支持能力十分有限,新型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虽然经营的宗旨是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但由于资金有限,难以实现有效的支持,目前全县支持小微企业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基层金融网点及服务功能的缺失,给小微企业融资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难。

4.严励的责任追究,挫伤了基层放贷的积极性。金融危机以来,各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空前增强,建立了严格的信用评级考核机制和信贷人员责任追究制度,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基层行(社)信贷人员的放贷冲动。如农行规定,对贷款逾期三个月以上的客户信用评级全部调整为B,对其贷款将只收不放。陵川农村信用联社对个人责任贷款不能按期收回的信贷人员一律实行了待岗收贷措施。

(四)政府针对性扶持政策缺乏,造成外部发展环境缺失

1.中小企业标准划分过于宽泛,导致小微企业在相关政策下容易被忽视。现行企业规模划分标准是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的通知>》(国统字[2003]17号)执行,企业规模划分标准过宽,导致中小企业范围扩大。按现行标准,陵川县的企业全部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中占比超99%以上的为小微企业,中型企业占比极少。而现实中,却是这些占比小,但在资产和盈利能力明显占优的中型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信贷扶持。目前,出台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如资金扶持、税费优惠等)由于涉及面广、重点不突出,往往使优势较大的中型企业能得到政策优惠,而小微企业却容易被忽视,相关优惠政策难以达到针对性和实效性。

2.对金融的认识有所增强,但在金融维权方面尚欠不足。近年随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日益提高,地方政府对金融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有了高度认识,如建立了各种考核奖励办法、政银企座谈会、项目对接会等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在县域的地位,促进了各项业务的开展,但政府过分强调信贷投入和服务水平,对金融维权却重视不够,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清收困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受限。2011年6月末,陵川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20139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9.66%,大量的金融资源长期沉淀,得不到有效利用,其损失可想而知。

3.资本市场不健全,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缺少多层次、能够为广大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从现行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上看,对小微企业较为不利。小微企业难以通过债权和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的渠道获得资金,即便是创业板,对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也设定了较高门槛,众多小微企业无法进行直接融资。

三、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建议

(一)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人民银行要把全面贯彻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政策引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继续加强“窗口指导”,促使金融机构在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的基础上对信贷资源进行合理分布,适当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比例,扩大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二是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定价标准,适当减轻小微企业利息负担。三是加强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政策效果评估,引导其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弱势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小微企业应加强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

一是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规范财务核算和日常结算,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提升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和可信度。二是要积极吸纳专业人才,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立足现有基础,通过引进专利和先进技术等途径,积极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向发展,逐步淘汰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创造自主品牌。四是要强化信用意识,注重自身信用的积累和维护,树立良好的守信用、重履约的企业形象,为获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创造条件。五是要正视困难,不要过度依赖政府或银行,要主动出击,完善自己,掌握一些基本金融知识,探索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和方式。

(三)金融机构要将小微企业纳入重要的服务对象,纳入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领域

一是加快推进小微企业信贷专营机构的组建,按照小企业特点设计审贷流程和定价机制,优化信贷业务流程,简化信贷办理手续,提升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二是创新担保方式。采取由小微企业联保、企业管理层团队保证、经营者家族保证三种形式相结合的贷款组合业务,或者是依托地方政府和担保公司担保的方式,根据不超过担保基金的五倍左右金额提供贷款。三是创新抵押方式。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等品种,继续创新小、微型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缓解小、微型企业还款压力。四是继续加快商业承兑票据的推广和使用,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篇8

1. 课题申报与结题

本课题于2007年8月15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所高校联合申报,西北师范大学主持申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于2007年10月26日批准立项,批准号:DCA070186。

课题2007年11月20日开题启动,到今天(2012年8月2日)结题,整个研究过程持续了五年。

2. 课题申报的原因

当年为什么要申报这个课题?主要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

(1)我们认为,任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能没有对自身历史的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是一门学科建设的三大支柱。在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领域,学人对历史的研究关注是很不够的,基本情况是:应用研究较多,基础研究较少,历史研究极少。检索文献,专门对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专著,可说是凤毛麟角;相反,我国学人研究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却有了一些文章和专著,如《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等。人们对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自己国家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应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既要关注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更要关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不研究自己国家的教育技术发展史,何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

(2)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正在走向成熟,已经建成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一个成熟的学科专业,它的课程体系中,不能没有发展史课程的设置,而开设“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课程需要有专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在这方面努力做点研究工作,为开出这门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

(3)我国的第一本“科技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是由英国人李约瑟编写的。我国的第一本“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应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编写。当代的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肩负起这个使命,我们相信,经过努力我们是可以完成这个使命的。

本课题研究得到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的支持,一大批业内精英参与了研究,真的“中国电教是一家”。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史为鉴,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道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为开设“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课程奠定基础。

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对象:1915—2010年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

(2)范围: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是“大电教,非小电教”,是“电教事业+ 电教学科+ 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

电教是个大系统,由五个子系统构成(普通学校、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计算机网络系统)。

3. 研究的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框架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四个范畴、十三个子课题”。

(1)三个阶段: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1915—1949),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1949—1978),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0)。

(2)四个范畴:电教事业、电教学科、电教产业、电教学者。

(3)十三个子课题:①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研究;②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研究;③电化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研究;④中国的学校电化教育研究;⑤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⑥远程教育发展历程研究;⑦电化教育产业发展历程研究;⑧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研究;⑨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历程研究;⑩电化教育实验研究;{11}中国电化教育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研究;{12}电化教育学者与学术思想研究;{13}中国电化教育大事记要与文献选编。

4.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史论结合,有史实有史观,史为主论为辅,以史立论,论从史出。

5. 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成果形式有研究报告、系列论文、一本教材、一套丛书。

6. 组织管理

本课题按照总课题组和一级子课题组两级进行管理。

三、研究过程

1. 六次研讨会

本课题五年研究期间曾举行六次研讨会。

(1)2007年11月20日,兰州,主题:开题启动;

(2)2008年4月10—11日,广州,主题:讨论研究对象、范围、框架;

(3)2010年1月5—7日,广州,主题:中期研讨;

(4)2010年8月2日,兰州,主题:阶段性成果交流;

(5)2011年12月2日,广州,主题:检查进度,部署结题;

(6)2012年8月2—3日,兰州,主题:结题。

2. 曾经有过的几个争议问题

(1)关于电化教育的诞生和历史阶段的划分

我国电化教育是哪年诞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看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①1903年,南京汇文书院用电影教学;②1915年,金陵大学设校园电影放映场;③1918年,商务印书馆拍摄教育影片;④1920年,金陵大学用电影、幻灯推广良种棉花种植;⑤1923年,晏阳初用幻灯进行平民识字教育;⑥1936年,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开班。

经过讨论,多数人认同第二种观点:我国电化教育诞生于1915年,其标志性事件是金陵大学设校园电影放映场。这种观点有文献可查,有照片为证,比较确切。

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先有其事,后有其名,其事是1915年最早出现的,其名是1936年正式确定的。关于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阶段划分。学者们的意见也不一致,经过研讨,大家同意采取“三阶段论”,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三大阶段:中国早期电化教育阶段(1915—1949),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0)。各子课题研究,对此必须统一。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如需再划分阶段,各子课题可以有不同。

(2)关于本课题的题目

有人提出最好将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去掉,因为,许多人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从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历史与教育同样久远。” 如果按照这个观点,教育技术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再如果按照“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的观点,那么,教育技术的历史就有了100多万年。本课题研究的不是这种教育技术的历史,而是有现代技术媒体参与的教育的历史,是电化教育的历史。“电化”包括前天的电气化,昨天的电子化,今天的信息化。经过讨论,大家同意这个看法:本课题研究的是电教史,不是教育史。研究的时间跨度是1915年到2010年,不是4000年、100多万年。但对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大家认为不好去掉,因为这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规定的题目。

(3)关于本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要不要包括电教产业和社会电教?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该包括。因为,本课题研究的是“大电教”,不是“小电教”,是“电教事业+电教科学+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是“课堂电化教学+课外/校外电教活动”。

关于电化教育产业。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电化教育事业是一种公众事业,具有公益性,不应完全产业化,但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发展,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的支持,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电化教育发展史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的篇章。

我国电化教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是形成期;90年代是快速成长期;新世纪以来,进入深入发展期。目前。对电化教育产业实践与理论比较系统地研究还少见到,这次确立“电化教育产业历程研究”作为一级子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也只是起步的探索。

关于社会电化教育。我国的电化教育最初是在社会教育领域兴起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教育革新者陶行知、晏阳初等,利用幻灯普及民众教育,点燃了我国电化教育的火种。30年代到40年代末,我国的电化教育主要在社会教育领域实施,管理电教的政府机构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高等学校电化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社会教育工作人员。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末电教重新起步后,我国电教实践和研究的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社会电教转移到学校电教,对社会电教的研究很少关注,除部队电教外,对其他社会电教进行较深入系统研究的很少。部队电教一直受到重视,研究成果累累,部队电教人对历史的研究走在了地方电教人的前面。2002年总参电教局组织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一书,40多万字,记述了1978年至2001年我国军队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

在讨论课题研究对象时,有人说,我国电化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改名教育技术后,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泛化了,由电教领域扩大到一切教育、教学领域;而功能缩小了,主要只是学校教育的功能,由大电教变成了小电教。这次电教史的研究,应回到大电教,使电教的功能得到扩展、延伸,从学校教育功能向社会教育功能延伸:向“三农”延伸,向社区延伸,向行业延伸。电教的服务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大中小学生,而应是社会上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确立了“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这个一级子课题。

四、 研究成果

1. 研究成果

已发表论文37篇,专著7部。完成了13本丛书和一本教材《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的书稿。

2. 两点发现

(1)传承与创新:将外国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拿来,按照国情使之本土化,为我所用,是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途径、主渠道。

(2)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将近100年的发展,走过的是自己开辟的道路,这是一条既不依附西方,也不自我封闭,而是从国情出发,与国际接轨的自主创新之路。

3. 几点启示

从电化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电化教育几经周折,能够得到发展和壮大,以致有了今天的辉煌,是几代电教工作者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它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放的视野;(2)包容的心态;(3)进取的信念;(4)独立的品格;(5)奉献的精神。

五、研究的不足与今后打算

1. 研究的不足

(1)由于时间久远,一些重要的史料还未全部收集到手,影响了一些事件的进一步落实。

(2)本研究只涉及中国大陆部分,未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状况。

2. 今后打算

上一篇:海南普通话下一篇:企业环保自律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