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

2024-05-11

中国央行(精选12篇)

中国央行 篇1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 台湾央行3月15日表示, 已开始和中国央行就建立货币互换安排展开磋商。在中国政府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之际, 此举朝着扩大人民币在台湾使用的目标又迈近一步。

台湾央行在提交给台湾立法院讨论的半年度工作报告中称, 建立货币互换安排有助于提升台湾市场上人民币的流动性。

台湾央行称, 截至3月11日, 台湾银行系统人民币存款总计129.2亿元, 但该行没有提供比较数据。此前, 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人民币直接清算机制已于2月初开始生效。

中国央行 篇2

行双头主管

2014年05月10日 13:20一财网我有话说(4人参与)收藏本文

5月10日,《第一财经日报》独家获悉,继牵头起草《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后,银监会于5月8日下午召开了“中国小额贷款协会”(下称,协会)筹备会议。根据章程,该协会是全国性小额贷款行业自律组织,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非盈利性社会团体法人,其主管单位为银监会、央行[微博]。该协会将承担参与小贷行业法规建设、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以及与监管部门沟通等职能。

尽管仍是属于自律组织的性质,但作为唯一一个具有官方背景的全国性小贷协会,该协会的成立被业内人士视为小贷行业监管的重大突破。而银监会频频涉及小贷行业的规范发展也不禁引发业内猜测:小贷公司是否会被银监会“认领”?

截至2014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127家,贷款余额8444亿元,一季度新增人民币(6.2272,-0.0006,-0.01%)贷款251亿元。

中央、地方两级监管制

长期以来,小贷公司的审批、监管权都归属地方金融办,而在中央层面缺乏统一监管部门一直被业内人士视为制约小贷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广东某小贷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地方金融办毕竟在人手、权限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小贷公司数量不断增多,行业发展越来越快,在中央层级缺乏监管部门的短板日益明显。“近年来,各个地方都出台了自己的“小贷新规”,试图在地方层面给予小贷公司发展一些支持,包括提升融资比例、扩充融资渠道等。但金融办出具的这些政策效力有限,大部分难以真正落地。”他表示。以提升融资比率为例,该总经理告诉记者,虽然多地金融办都已经将小贷公司的融资杠杆率从50%提升到100%、200%甚至更高,但银行还是只认50%那个规定,因为它们要执行总行层面的规定。“这样一来,即便我们是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资金,只要总的融资比例超过50%,理论上来说,银行都是有理由收贷的。所以虽然现在融资比例放宽了,但要想提高杠杆还要跟合作银行协商好。”他说。某地方银监人士表示,事实上,监管层一直在调研,希望推动中央、地方的两级监管体系。对于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非存款类非公众的金融机构,由中央层级的监管部门制定法律法规、统一指导,但授权给地方监管部门具体执行。

但该人士认为,由于目前小贷公司数量太大且质量参差不齐,银监会、央行都无意“认领”。短期内,银监会也只是通过小贷协会这类自律组织,参与规范小贷行业的发展,很难真正接过来管。该人士认为,小贷公司的监管可能会类似担保公司,在中央层级设立一个带有统筹和协调作用的组织。但目前来看,小贷自律协会,比担保公司的部级联席会制度还要低一等级。

2009年,银监会牵头,联合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微博]、工商总局等七部委设立了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在银监会设有融资担保部协调和统筹融资性担保的政策制定、监督管理及行业发展等。

小贷公司新规“出笼”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全国共有小贷公司8127家,同比增加23.98%;贷款余额8444亿元,全国新增人民币贷款251亿元,同比增长32.83%。与去年同期相比,不管是公司数量还是贷款余额的增速均略有放缓。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小贷行业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和快速洗牌的阶段。而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更新小贷管理办法以及完善监管体系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3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调研瀚华金控,其董事长张国祥提出扩大融资渠道、财税支持、希望办民营银行三条建议。李克强当即要求金融财税部门负责人抓紧研究,尽量支持。随后不久,银监会连同央行起草的《意见稿》便下发给各地金融办。从《第一财经日报》获得的一份《意见稿》来看,升级版的的小贷公司管理办法在小贷公司融资限制、经营范围、监管思路方面均有较大尺度的突破。

以小贷公司最为关注的融资杠杆率为例,2008年颁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规定的“只能向不超过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且“融资比例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已经不见了踪影。上述广东某小贷公司总经理认为,市场化可以解决的问题,完全不需要行政手段来强制性规定。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很强,即便是融资比例放开了,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小贷公司还是无法从银行拿到资金。

他告诉记者,不少省市的小贷公司平均融资比例只有20%左右,远没有达到50%的上限。所以,融资比率的放开只会鼓励和推动优质的小贷公司发展的更快,加速淘汰没有实力的小贷公司。尽管《意见稿》在多方面有较大放宽,但对于小贷公司的法律主体地位,仍认定为一般工商企业。“小额贷款公司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属于一般商业信贷业务”,《意见稿》显示。某小贷公司负责人表示,身份认定问题未来将是小贷公司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例如,税收的问题,小贷公司公司不能享受金融机构的国家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优惠。此外,计提拨备的部分就不应该再收税,这对于小贷公司而言很不公平。

“还有,在借款利率方面,如果按照一般工商企业贷款标准,银行的贷款利率起码在基准以上,高于其他金融机构同业拆借的利率。”该负责人称。

中国央行 篇3

【宏观经济】

中国央行:不排除全球复苏出现反复

4月2日,中国央行在最新公布的《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表示,考虑到主权债务风险加大及其他潜在风险,不能完全排除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出现反复的可能性。

报告表示,美国及其他主要经济体公共债务居高不下,各主要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时间和方式很难保持统一,这将为今年国际经济复苏前景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报告中强调的全球风险也解释了中国缘何在退出刺激计划时要采取渐进的方式,这包括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

【货币环境】

3月央行净回笼创历史第三

3月最后一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资金1630亿元,尽管力度较前两周有所放松,但整个3月央行净回笼资金量达到6020亿元,为2009年4月以来单月净回笼新高,也创下公开市场操作史上单月回笼量第三高位。此前两周央行从银行间市场净回笼资金分别为2180亿元和2130亿元。

4月1日央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750亿元3月期央票,同时还展开680亿元的91天正回购操作。其中,3月期央票利率为1.4088%,91天正回购利率1.41%,均继续保持稳定。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仍呈现宽裕态势,回购利率持续维持在低位。

【产业政策】

中国将向节能服务产业提供资金补助

4月2日,由中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称,将向节能服务产业提供资金补助和税收扶持政策,以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公告称,将积极利用国外的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公告显示,2009年中国节能服务公司达502家,完成总产值人民币580多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350万吨标准煤。

公告称,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

【汇率】

美国推迟公布汇率报告

4月3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宣布,美国政府推迟公布原定于4月15日发布的主要贸易对象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情况报告。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一项声明中说,在未来3个月中,美国将和有关方举行一系列非常高端的会议,其中包括本月晚些时候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5月份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以及6月份的二十国集团峰会。

盖特纳称,这些会议将对落实相关政策、促进一个更加稳健、可持续和平衡的世界经济发挥重要作用。他认为,在当前时期,这些会议是促进美国利益的最佳途径。

【外债】

中国09年底外债余额4286.5亿美元

4月6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截至2009年底,中国外债余额总计4286.5亿美元,相比之下,2009年9月底公布的数据为3868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其网站上发布的公告中称,短期外债余额为2593亿美元,占外债总量的60.48%,中长期债务占39.52%。

国家外汇管理局称,中国外债中的约67.76%为美元债务,11.89%为日元债务,6.38%为欧元债务,其余债务以其他货币计价。

希腊拟在美国发售数十亿美元债券

为了寻找新的投资者,希腊4月将在美国启动数十亿美元的债券发行,这是它首次将自己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进行推销,此时欧洲对该国债务的需求十分低迷。希腊正考虑委托摩根士丹利打理相关事务。

一位官员表示,希腊财政部长George Papaconstantinou将在4月20日之后带队前往美国进行路演,但与今年年初计划不同的是,他将不会前往亚洲。希腊正试图向美国投资者募资50亿至100亿美元,以解决5月份约100亿欧元的借款需求,用于到期债务展期和利息支付。这是希腊近两年内首次在美国发债。

【股市】

融资融券正式启动

3月31日,在历经4年准备后,融资融券正式启动交易。沪深交易所昨日公告称,经中国证监会同意,将于3月31日起正式开通融资融券交易系统,开始接受6家试点会员融资融券交易申报。

进入今年3月份,融资融券进入倒计时,3月15日证监会公布了国泰君安、国信证券、中信证券等6家首批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试点券商;3月23日起证监会正式接受试点会员融资融券交易权限申请。

【大宗商品】

国际原油价格创17个月新高

4月5日,在美国金融市场上,油价、美国债券收益率和股市上升到几个月来的最高水平。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复苏正在加速的信心增强。

纽约市场石油飙升2.1%,达到每桶86.62美元,创2008年10月以来的最高价,4月2日公布的美国就业报告数据积极,引发了油市买盘。4月2日全球大部分市场都在休市。

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升至4%,达到去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4月1日该收益率为3.86%,走高的原因在于就业报告和令人鼓舞的服务业数据。

【楼市】

四大国有银行减少首套房贷优惠幅度

4月3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已下调购买首套房的贷款利率优惠幅度,银行按揭贷款呈现日益收紧态势。

报道称,从4月1日起,中国农业银行将首套房贷款利率由7折调高至8折。其余的三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也已经取消首套房首付两成利率7折的优惠政策。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目前对首付两成的首套房贷款客户仅给于8.5折的利率优惠,建设银行则为8折优惠。建设银行首付四成以上利率才能打7折。

78家央企将退出房地产业务

3月18日,针对备受关注的央企拿地问题,国务院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将退出房地产业务。

根据国资委在发布会上公布的材料显示,目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有16家,此外还有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开展了房地产业务。按照国资委要求,这78家企业正在加快调整重组,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不过,国资委并没有透露具体的退出安排和时间表。

据悉,目前127家中央企业中,涉足房地产行业的竟达94家,比例超过七成。3月15日,北京一天就涌现出3个“地王”,而且全部为“央企制造”。

【并购】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100%股权

3月28日,吉利汽车于瑞典哥德堡正式与福特汽车签约,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相关资产。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Lewis Booth在哥德堡签署了该协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以及瑞典副总理兼企业能源部长Maud Olofsson出席了签署仪式。

吉利集团将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所有的收购资金已经到位,同时,吉利集团也准备好了沃尔沃轿车今后业务发展所需的营运资金贷款。

【银行】

中行巴西分行正式开业

筹备数年的中行巴西分行近日正式开业。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称,中国银行(巴西)有限公司于2009年3月13日在巴西中央银行注册,这是中国金融业在南美洲设立的第一家经营性分支机构。

中行巴西分行拥有在巴西金融市场经营性商业银行牌照,不但能够对公司企业等法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亦涉及部分个人金融服务,开展投资等业务。

中行早在2007年就起意设立巴西分行,并获得了中国监管部门的审批,并在2008年9月获得巴西国家货币委员会的正式批准。

【基金】

一季度近九成股票型基金亏损

截至3月31日,一季度股票型基金平均下跌3.40%,部分基金跌幅甚至超过10%。181只标准股票型基金仅22只实现正收益。有基金公司表示,“双边式”的到来并不会改变市场的运行趋势,特别是在目前参与人数不多、交易额不大的情况下,蓝筹行情启动还需一段时间。

由于看好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对大蓝筹的刺激作用,不少基金选择“抓大放小”,一季度积极配置了大盘蓝筹股,但是一季度预期中的蓝筹行情没有到来。

【债券】

三家公司将发行短期融资券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定于4月13日发行短期融资券。

其中国电集团将发行人民币45亿元的365天期短期融资券,经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综合评定,发行人主体信用级别为AAA,本期短期融资券信用级别为A-1。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银行担任本次发行联席主承销商。

百联集团将发行10亿元365天期短期融资券。经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综合评定,发行人主体信用级别为AA+级,本期短期融资券信用级别为A-1级。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本次发行主承销商。

中国央行 篇4

中国企业杠杆率究竟有多高?在5月17日的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新供给金融圆桌”首期会议上,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给出的测算结果是:2012年我国非金融类企业部门的杠杆率为106%, 2013年进一步增至109.6%。这一数值远高于德国的49%、美国的72%、日本的99%。

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姚余栋等3人的测算结果还要高于这个数字, 其研究成果表明中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持续高涨已达140%, 企业部门已濒临债务陷阱, 偿债成本不断挤占经济再发展资金, 使得潜在经济增长率受到压抑, 违约风险不断加大。

姚余栋告诉记者, 本次杠杆率攀升, 时间长、幅度大, 80%以上的债务集中在国企, 偿债成本的增长已超过利润增长。我们应该借鉴上世纪九十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带电操作”的成功经验, 在经济继续中高速增长的条件下进行中国特色的“空中加油”。

压低经济潜在增长率

根据徐诺金提供的报告, 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形式主要表现为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信托融资等。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2004~2008年, 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 企业杠杆率快速下降。2009年, 企业大量举债, 杠杆率快速上升。2010~2011年缓慢去杠杆。由于经济增速下滑, 2012~2013年企业杠杆率再度上升。

徐诺金表示, 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的风险隐患来自多个方面。首当其冲的是经济增速下行带来的压力, 2013年GDP增速为7.7%, 比2010年低2.8个百分点。经济增速下行反映在微观领域, 就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银行不良贷款增加。

他表示, 不少企业反映, 增加债务并非为了扩大投资, 而是因为客户的生产经营也比较困难, 资金链紧张。强势企业凭借市场地位, 拖欠上游货款, 预收下游订货款, 尽量使用票据支付, 增加了供货企业的生产经营难度。“企业生产经营中工资、水电费和税收都需要现金支付, 为周转资金, 企业被动提高杠杆率。”

姚余栋对记者分析表示, 我国经济已经濒临企业部门债务陷阱。近几年来, 我国企业的杠杆率持续走高, 企业财务成本不断增加, 进一步弱化企业投资能力, 对企业长期可持续盈利能力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企业债务风险日渐积聚, 压低经济潜在增长率, 危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央企资本补充渠道不健全

究竟哪些企业杠杆率过高?答案是国企。姚余栋表示, 由于杠杆率随刺激政策的乘数效应和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发展的缺陷, 债务不断向国企集中, 成为此轮杠杆周期的新特点。从贷款和债券数据方面看, 我国企业部门债务的绝大部分来自国有企业负债, 占80%左右。

根据财政部数据, 国企营业总收入虽然从2008年的约21万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6.5万亿元, 但利润增幅除2010年较大外, 2013年仅5.9%。但国企成本中的财务费用增幅却由2009年的3.2%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33.5%, 虽然2013年重新回落至8.6%, 但2014年第一季度又增长了19.3%。“财务费用增幅已经连续4年超过利润增长, 需要引起特别关注。”姚余栋说道。

他表示, 股票市场本应是企业股本补充的主渠道之一, 但我国企业股本缺乏市场化补充机制, 是濒临债务危机的原因之一。“债务融资偏好国企和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难, 大量资金流向国有企业, 尤其是获得政府一定程度隐性担保的地方融资平台和政府驱动投资的行业。”

在上述圆桌会议上, 央行金融稳定局巡视员金荦表示, 中央企业负债率尤其值得关注, 央企这些年一直在扩大经营规模和范围, 这其中有两个层面的动力。一个是内在的动力, “中国做企业都追求大而全, 有些主业做直升飞机的央企投资领域都扩展到了手表和百货公司。”

“外在的需求就是包括地方政府在内, 获取央企资源是重要的内容, 都希望央企到所辖领地去投资和并购。”金荦说, 央企资本补充渠道不是太健全, 利润留存可以支持投资, 其他还是主要靠银行贷款, 央企可以获得比较低成本的贷款。

数据显示, 2013年,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累计91.10万亿元, 负债率为65%。其中, 央企负债累计31.75万亿元, 同比增长12.6%;地方国有企业负债累计27.56万亿元, 同比增长15.6%。

国企承担了地方政府的部分融资任务, 我国缺乏有效的地方政府融资体系, 大部分地方政府资金通过地方融资平台 (地方国企) 进行融通, 这是形成企业高杠杆的另一个原因。

姚余栋介绍说, 中国企业部门的债务主要由非上市公司负担, 而国企又占了约90%,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地方融资平台。从债券结构上看, 地方融资平台占到10%~20%, 往往承担了地方政府债务的任务。据2013年的城投债研究数据显示, 大约有40%左右的城投债用于地方政府职能。

我国杠杆风险总体可控

在圆桌会议讨论中, 记者发现, 在场的官员和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杠杆率仍然在可控范围内, 盲目去杠杆并不可取。

徐诺金将总杠杆率分解为政府、非金融企业、居民和家庭以及金融企业等4个部门的杠杆率, 在分部门计算杠杆率的基础上, 获得整个国民经济的杠杆率数值。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2012年我国经济的总杠杆率大约为183%。

徐认为, 我国经济的总杠杆率水平较为适中, 远低于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平均350%的杠杆率。“我国债务主要由国内部门持有, 对外是净债权国。我国储蓄率高于投资率, 国际收支账户仍处于双顺差状态, 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经济增速在中长期内仍会明显大于杠杆成本。

徐诺金提供的报告指出,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处于追赶者地位, 而现代工业企业的建设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我国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本积累时间, 因此高负债高杠杆是必然选择。

此外, 我国企业的主体是国有企业, 不仅有维持自身运转壮大的需求, 还承担着众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重任, 因此我国企业杠杆率偏高某种程度上是源自政府债务的转移。

去杠杆有几种组合可选, 包括紧缩政策, 高通货膨胀, 拖延债务, 经济增长等。“当前我国经济最大的风险不在于杠杆率的绝对水平, 而在于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可能引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薄弱环节风险。”徐诺金说。

“如果盲目地要求我国非金融企业去杠杆, 企业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企业的流动性受到威胁, 去杠杆化的进程将极为困难、缓慢甚至适得其反。”徐诺金说, 不宜盲目采取去杠杆的措施, 应该把着力点放在维持经济稳定增长上。

针对国企如何消化债务, 姚余栋提出了一个军事术语——“空中加油”, 即通过增长实现去杠杆化, 通过“国退国进”实现存量调整, 建立资本形成和补充机制, 降低杠杆率。

他认为, 国有资本应大部分退出竞争性领域, 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真正参与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在经营方式上实现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 加速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将国有资本收益投入到国家安全、公共服务和自然垄断领域。

中国央行 篇5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九年第二季度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09年8月5日 内容摘要

2009年上半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作用下,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势头日趋明显。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生产增速回升加快;消费持续较快增长,投资增速逐步加快。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4万亿元,同比增长7.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1%。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继续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消费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总体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上半年,货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企业、居民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各项贷款继续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逐步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大幅回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下降,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319元。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随着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内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巩固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中长期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09年上半年,货币信贷快速增长,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得到有效传导,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对促进经济企稳向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

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末高3.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3万亿元,同比增长24.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0.6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末高7.8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4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8个百分点。上半年,现金净回笼578亿元,上年同期为净投放61亿元。

上半年,M2和M1增速持续上升,总体呈扩张态势,分别为1996年5月份以来和1995年5月份以来最高水平。其中,M1增长明显加快,6月末增速已提高到20%以上。

二、金融机构存款增速上升,活期存款增加较多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8.1万亿元,同比增长28.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0.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0.1万亿元,同比多增5.2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6.6万亿元,同比增长29.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0.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0.0万亿元,同比多增5.0万亿元;外汇存款余额为2081亿美元,同比增长16.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7.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54亿美元,同比少增33亿美元。

从人民币存款的部门分布和期限看,居民户存款保持较高增长水平,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长明显加快,企业活期存款多增较多。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速2009年以来一直保持在28%以上,6月末余额为2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3.7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9754亿元。非金融性公司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7.6万亿元,同比增长34.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4.7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5.9万亿元,同比多增4.2万亿元。上半年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1万亿元,企业流动资金储备较为充足,总体上反映出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势预期改善,有望逐步加大生产经营投入。6月末,财政存款余额为2.5万亿元,同比下降11.0%,比年初增加6883亿元,同比少增3351亿元。

三、金融机构贷款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大幅上升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39.8万亿元,同比增长32.8%,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和第一季度末高17.5个和5.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7万亿元,同比多增5.0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和第一季度末高20.2个和4.7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受中央投资项目分批下达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下调等因素影响,第二季度人民币贷款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新增2.8万亿元,同比多增1.7万亿元。分机构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份额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信贷份额提升。第二季度,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比重比第一季度下降16.6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则分别提高4.5个和3.7个百分点。6月末外汇贷款余额为2954亿美元,同比增长8.1%,比上年同期回落40.6个百分点,但比第一季度末提升19.8个百分点,增速回升较快。外汇贷款比年初增加517亿美元,同比少增36亿美元,少增幅度较第一季度明显收窄,主要是中长期贷款和进出口贸易融资增加较多。

表 1 分机构人民币贷款情况 单位:亿元 注: ①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已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处于过渡期,统计上仍纳入政策性银行。

②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③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从人民币贷款投向看,居民户贷款增长稳步提高,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保持较快增长。6月末,居民户贷款同比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末高6.9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1万亿元,同比多增5990亿元。其中,居民户消费性贷款比年初增加6506亿元,同比多增3918亿元,增长势头逐步加快,与近期房地产市场快速回升相关,个人住房贷款比年初增加4662亿元,同比多增2835亿元;居民户经营性贷款比年初增加4101亿元,同比多增2071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同比增长37.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4.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3万亿元,同比多增4.3万亿元,主要是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长较快。其中,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2.0万亿元,重大基建项目配套贷款得到及时有力落实;票据融资同比多增1.7万亿元,但增量占比自第二季度以来逐月快速下降,主要与金融机构加大资产结构调整力度有关。

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上半年,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基础设施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分别为1.6万亿元和4246亿元,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51.6%和13.7%,比上年同期分别高3.8个和7.7个百分点;投向房地产业的中长期贷款为3501亿元,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为11.3%,比上年同期低7.9个百分点。

专栏 1 中长期贷款投向分析

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6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余额14.5万亿元,增长36.3%,比上年同期高19.1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中长期贷款3.1万亿元,同比多增2.0万亿元。从产业结构看,新增中长期贷款投向第三产业的力度明显加大,总体上符合产业调整要求。6月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长期贷款分别增长17.0%、23.4%和44.6%,分别比年初增加177亿元、6803亿元和2.4万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0.6%、22.0%和77.5%。

从行业结构看,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向扩内需保增长重点领域倾斜,有利于促进投资需求增加和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为进一步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6月末,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长42.4%,比上年同期高23.2个百分点。上半年,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6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的51.6%。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分别新增8921亿元和5249亿元,占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的88.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长期贷款增长相对缓慢,新增1807亿元,占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的11.3%。此外,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势显著回升。6月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2.7%,比上年末提高6.8个百分点。上半年,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新增3501亿元,是上年全年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1.5倍。上半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

中长期贷款投向在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方面的变化,反映出金融机构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加大对与积极财政政策结合紧密的行业和部门的信贷支持。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通过加强行业信贷政策管理,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点行业、企业倾斜;对潜在风险较大的行业实行贷款退出。近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调整政策出台后,项目资本金加快落实,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相应增加。

总体看,当前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有利于拉动需求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一阶段要在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中长期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2.4万亿元,比年初减少5292亿元,同比增长7.4%。6月末,货币乘数为4.59,分别比上年同期和第一季度末高0.75和0.32,货币扩张能力上升。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55%。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1.1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0.95%,农村信用社为4.26%。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回落

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继续回落。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70%,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1.95%,比年初分别下降0.53个和0.94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行,6月份加权平均利率为4.34%,比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

执行下浮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增加。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一般贷款实行下浮和基准利率的占比分别为30.47%和33.70%,比年初分别上升4.91个和3.57个百分点;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35.83%,比年初下降8.48个百分点。

表 2 2009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各利率区间占比表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继续下行。受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影响,外币贷款利率逐月下降。6月份,3个月以内和3(含3个月)-6个月美元贷款利率分别为1.49%和1.48%,较年初分别下降2.17和2.54个百分点。境内美元存款利率小幅下降。6月份,活期、3个月以内大额美元存款利率分别为0.11%和0.32%,较年初分别下降0.74个和0.90个百分点;多家金融机构下调了300万美元以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其中,1年期美元存款利率下调至0.75-0.85%。

六、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319元,比上年末升值27个基点,升值幅度为0.04%;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1欧元兑9.6408元人民币、100日元兑7.1117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末升值0.19%和6.37%。汇改以来至2009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汇率分别累计升值21.14%、3.87%和2.73%。人民币汇率有贬有升、双向波动。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6.8201元,最低为6.8399元,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0.07%(50个基点),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0.07%(50个基点),118个交易日中61个交易日升值、57个交易日贬值。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200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风险防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200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密切关注并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稳定市场预期。一是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根据各阶段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及市场环境变化,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上半年累计开展正回购操作2.29万亿元,发行央行票据1.41万亿元。截至6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4.15万亿元。二是不断优化操作工具组合。一方面,保持短期正回购的适当力度,通过合理搭配28天期和91天期正回购操作品种,进一步提高银行体系应对短期流动性波动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根据货币调控需要适时恢复3个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优化对冲工具组合。三是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针对6月下旬新股发行重启以来市场利率波动上升的新情况,公开市场操作增强了利率弹性,在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截至7月末,28天期正回购、91天期正回购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操作利率分别较年初上升22个、14个和28个基点;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自7月9日重启以来累计上升近20个基点。四是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前7个月共开展了6期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有助于提高库款收益和保持操作的连续性。

二、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资金结构,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防范金融风险。一是加强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加大对中央投资项目的配套贷款投放,加强对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金融支持,做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的金融配套服务。二是继续认真做好“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消费等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三是要求金融机构坚持信贷原则,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

三、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大型国家控股商业银行改革继续深化,经营业绩不断提高。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通过持续强化公司治理,深化风险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体系改革,加快转变服务模式,着力优化业务架构,持续扎实推进基础建设和产品创新,全面提升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截至2009年3月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11%、12.34%、12.37%和12.77%,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97%、2.24%、1.90%和1.62%,税前利润分别为456.24亿元、252.87亿元、339.78亿元和101.28亿元。

中国农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股份制改革继续推进。中国农业银行在完善“三会一层”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法人治理结构和加速内部审计制度改革,提升内控水平;同时,认真贯彻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原则,建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并不断扩大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试点,通过增加农户小额贷款额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方式,增强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国家开发银行正稳步推进风险管理和内控等内部制度建设,稳健拓展业务领域,完善运作机制。

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全面展开。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围绕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业务范围、风险控制、治理结构等主要问题深入调研,推动两家机构扎实进行内部改革,促进其不断改进政策性金融服务。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相关问题,为论证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做好准备。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资金支持基本落实到位。截至6月末,已累计向2296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1596亿元,兑付进度达到95%以上;发放专项借款15亿元。资金支持政策实施进展顺利,对支持和推进改革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激励作用。资产质量明显改善。6月末,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3203亿元和7.2%,与2002年末相比,分别下降1994亿元和30个百分点。资金实力显著增强。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6万亿元、4.5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1.9%,与2002年末相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支农信贷投放明显增加。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2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和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分别为45%和96%,与2002年末相比,分别提高了5个和15个百分点。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截至6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7家,农村合作银行174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机构2009家。

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危机应对合作

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呼应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需求,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六个经济体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支持双边贸易和投资,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4月8日,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顺应市场需求,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有关部门制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于2009年7月1日发布实施;配套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统一规范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活动,稳步推进试点工作,保持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正常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便利。

五、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落实中央有关稳定出口的部署,努力缓解企业收结汇困难。改进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管理,将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基础比例提高至30%,小额预收货款、延期付款和预付货款不纳入比例限制。二是改进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支持企业“走出去”。允许符合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在境外投资主管部门批准的额度内使用自有外汇和人民币购汇等多种资金进行境外放款,缓解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后续融资难和流动性资金不足问题。三是进一步简化外汇行政审批手续和程序。将资本金账户异地开户、境内机构对外提供担保等10项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审批权限下放分局。四是继续推进外汇市场建设。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试运行询价交易净额清算业务,降低外汇交易的信用风险和清算风险。五是加强对金融机构外汇流动性的监测,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平衡境内外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调整境内外资产结构,加大对进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

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2009年上半年,我国金融市场继续健康平稳运行,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稳中有所上升;债券市场交易量持续增加,债券指数小幅波动;股票市场交易量明显放大,股票指数大幅上扬。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融资总量快速增长,同比增长186.1%。从融资结构看,贷款仍是主要融资方式,国债融资(包含地方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融资占比明显上升。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利率稳中有所上升

货币市场债券回购交易大幅增长,拆借交易稳中有升。上半年,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35.6万亿元,日均成交2921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39.6%;同业拆借累计成交7.9万亿元,日均成交650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7.8%。从期限结构看,回购、拆借市场交易均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种,其交易份额分别为78.2%和82%,同比分别上升23.7个和13.8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国债回购累计成交1.32万亿元,同比增长36.8%。

从货币市场融资结构看,融资主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在流动性持续宽松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在回购市场和拆借市场均为主要的资金供给方,融出资金量同比大幅增加;二是受货币市场融资收益相对较低及流动性管理策略影响,其他商业银行净融出资金量明显减少;三是受资本市场持续回暖影响,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及保险公司资金需求大幅上升。上半年证券及基金公司净融入资金同比增长近7倍,保险公司净融入资金同比增长85.7%。

利率衍生产品市场运行平稳。上半年,债券远期及利率互换交易量稳步增加,债券远期以2-7天品种交易最为活跃,利率互换以1年期及1年期以下为主要交易品种。远期利率协议交易较少,名义本金额同比略有下降。Shibor在利率衍生产品交易定价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上半年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占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总量的30.7%,远期利率协议全部以Shibor为基准。

货币市场利率稳中有所上升。上半年,质押式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都基本稳定在0.85%左右。6月中下旬,受新股发行重启等因素影响,14天以内短期利率率先上升,6月份质押式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均为0.91%,均较上月上升0.06个百分点。截至6月末,隔夜和7天Shibor分别为1.09%和1.2117%,比年初分别上升0.14个和0.21个百分点,比上月分别上升0.28个和0.26个百分点;3个月和1年期Shibor分别为1.3179%和1.8688%,比年初分别下降0.46个和0.49个百分点,比上月分别上升0.1个和0.02个百分点。

(二)债券市场交易量持续增加,债券指数小幅波动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活跃。受市场流动性充裕、国债供给大量增加及股票市场持续回暖等因素影响,上半年,现券交易累计成交21.7万亿元,日均成交1779亿元,同比增长34.8%。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110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成交344亿元。银行间现券市场上,除国有商业银行净买入现券6932亿元外,其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分别净卖出现券3396亿元和3213亿元。

债券指数小幅波动。上半年,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总体走势平稳,5月中旬以来呈下行趋势。中债综合指数财富指数由年初的132.22点降至6月末的131.45点,下跌0.77点,跌幅0.59%。

银行间市场债券收益率曲线总体呈现陡峭化走势。上半年,由于市场资金相对充裕,短期国债收益率处于较低水平,而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稳中趋升。6月份以来,受市场预期及股市与债市“跷跷板”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有所上移,其中3-15年期中长端收益率涨幅较大,个别期限上涨约20个基点。

债券发行总体规模增长较快。上半年,债券一级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2.08万亿元,同比增加9957亿元,增长92.2%,其中国债、银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和企业债发行增长较快,政策性金融债发行明显减少。上半年,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累计1659亿元。分期限看,5年期以下中短期债券品种发行量占比为69.9%,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2009年6月末,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托管量余额为15.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债券发行利率有所上升,2009年6月份发行的10年期记账式附息国债利率为3.09%,比上年12月份发行的同期限国债利率上升0.19个百分点。其他债券发行利率也有所上升。

Shibor在债券发行定价中继续发挥作用。上半年共发行企业债券114只,总发行量为1837亿元,全部参照Shibor定价;短期融资券参照Shibor定价的为43只,发行量为571亿元,占总发行量的38%;中期票据参照Shibor定价的为15只,发行量为242亿元,占总发行量的6%。

(三)票据融资增长逐季趋缓

上半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5.4万亿元,同比增长72%;累计贴现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34%;累计办理再贴现14.1亿元。6月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5.0万亿元,同比增长74%;贴现余额为3.6万亿元,同比增长182%;再贴现余额为8.9亿元。第二季度票据融资占新增贷款的比重明显下降,主要是受票据签发量减少影响,也与金融机构加大资产结构调整力度、压缩票据满足中长期贷款需求有关。受货币市场利率及票据市场供求变化影响,2009年以来票据利率基本在低位平稳运行,有利于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四)股票指数在波动中大幅上涨

受国民经济企稳回升、主要经济体股市总体上涨和市场流动性充裕等因素影响,股指在波动中大幅上涨,股票市场成交量明显放大。上半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2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0.9%;日均成交1880亿元,同比增长33.1%。6月末市场流通市值9.1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1.6%。6月末上证、深证综合指数分别收于2959点和962点,分别比上年末上涨62.5%和73.9%,基本回升至上年第二季度末水平。沪、深两市A股平均市盈率分别由上年末的15倍和17倍,回升到2009年6月末的25倍和36倍。

股票市场融资额同比少增。初步统计,上半年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配股以及权证、可转债累计筹资919亿元,同比少融资1472亿元,下降61.6%。其中,A股发行和配股融资879亿元,同比少融资1091亿元,下降55.4%。

(五)保险业总资产增速回升

保费收入增长减缓。上半年,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986亿元,同比增长6.6%,增幅同比下降44.5个百分点。其中人身险收入增长3.6%,增幅同比下降60.3个百分点;财产险收入增长16.4%,增幅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1608亿元,同比增长4.2%。保险业总资产增速回升。6月末保险总资产3.71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增幅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其中,投资类资产增长速度为15.9%,增幅同比下降13.4个百分点;银行存款增长速度为49.7%,增幅同比上升57.1个百分点。

(六)外汇市场运行平稳

外汇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掉期交易量继续攀升,远期交易量与“货币对”交易量下降较多。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较为活跃,累计成交2887亿美元,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35.6%;在外汇掉期市场交易中,美元币种仍然是交易的主要货币,其中隔夜人民币对美元外汇掉期成交量占掉期总成交量的63.3%,比上年年末上升9.2个百分点,交易短期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32亿美元,日均成交量同比下降74%;八对“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164亿美元,日均成交量同比下降44.1%,成交品种主要为美元/港币和欧元/美元,其成交量占全部成交量的74.3%。

(七)黄金市场交易量有所增加

上半年,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市场运行基本平稳,黄金累计成交1999.8吨,同比增长1.9%;成交金额4036.1亿元,同比下降1.3%。白银累计成交3485.7吨,同比增长112.5%;成交金额103.9亿元,同比增长49.9%。铂金累计成交30.8吨,同比增长81.2%;成交金额79.4亿元,同比增长5.3%。

上半年,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黄金价格走势保持一致。1月至3月初,黄金价格呈上涨趋势;3月至6月,黄金价格呈震荡格局。上半年,黄金最高价218元/克,最低价178元/克。6月末,黄金价格207元/克,比年初上涨7.48%。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一)银行间市场新一代本币交易系统顺利上线

交易系统是银行间市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易用性直接影响到银行间市场运行的安全和效率。为适应银行间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立项开发新交易系统,经过3年的设计、开发和测试,银行间市场新一代本币交易系统(以下简称“新交易系统”)于2009年6月29日正式上线。新交易系统吸收了原交易系统的优点,并在系统结构、交易功能、客户管理、扩展功能等方面有明显改进。新交易系统上线第一个月,共有1513家机构登录新系统,累计报价52249笔,成交31615笔,交易量达12.5万亿元;现券买卖、质押式回购、信用拆借等交易活跃,债券远期、买断式回购、利率互换也均有交易达成。新交易系统的成功上线,标志着银行间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一是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6月1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新股发行机制、提高发行效率。现阶段主要推出四项措施: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优化网上发行机制,将网下网上申购参与对象分开;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加强新股认购风险提示,提示所有参与人明晰市场风险。新股发行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使新股的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得到优化,买卖双方的内在制衡机制得以强化;股份配售机制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在风险明晰的前提下,中小投资者的参与意愿得到重视;显著增强了一级市场的风险意识。

二是完善创业板相关配套制度。为积极稳妥推进我国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创业板相关配套制度,证监会于5月13日公布《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的决定》和《关于修改〈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的决定》,自2009年6月14日起施行。以上两个办法的修改建立了适应创业板特点的保荐制度和发审委制度,有利于切实发挥保荐人在创业板市场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发审委的专业审核功能,以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质量,强化市场约束和风险控制。

三是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监管。4月3日,证监会公布《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强调上市证券公司要按照从严的原则,严格执行证券公司监管法规和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5月26日,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明确了5大类11个级别的证券公司分类标准和评价程序。《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的发布有利于有效实施证券公司常规监管,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促进证券公司持续规范发展。

四是规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规定》于5月5日正式公布,并于6月1日起施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得到规范,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

2009年上半年,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大规模应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以全球股市反弹、大宗商品价格回暖、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工业生产下滑速度放慢为标志,全球经济衰退初步出现放缓迹象。但未来仍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

美国经济出现企稳迹象。2009年第二季度,GDP季节调整后环比折年率为-1.0%,好于第一季度的-6.4%。就业形势滞后于经济发展,失业率继续攀升。第二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8.9%、9.4%和9.5%(26年来新高),平均为9.3%,较第一季度上升1.2个百分点。进出口大幅萎缩,但出口萎缩小于进口,贸易赤字明显减少。1-5月进、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8.3%和18.7%,贸易赤字累计为145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3053亿美元大大缩小。财政状况继续恶化,从2008年10月1日开始的2009财年前9个月累计赤字高达1.086万亿美元,远超上一财年全年4548亿美元的水平。价格水平逐步企稳,第二季度月均同比CPI为-0.9%,各月CPI环比涨幅分别为0.0%、0.1%和0.7%。

欧元区经济衰退放缓。2009年第一季度,GDP季节调整后环比下滑2.5%,比上年第四季度下滑0.7个百分点。5月份,季节调整后欧元区工业生产环比上升0.5%,为9个月以来首次为正。就业形势严峻,第二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9.2%、9.3%和9.4%,平均为9.3%,较第一季度上涨0.5个百分点。贸易逆差有所缩小,1-5月进、出口同比均下滑23%,累计贸易逆差65亿欧元,比上年同期134亿欧元的逆差有所缩小。价格水平处于低位,第二季度月均同比HICP为0.2%,各月HICP环比分别上涨0.4%、0.1%和0.2%。

日本经济仍然低迷。2009年第一季度,GDP季节调整后环比折年率大幅下滑14.2%,为战后最大降幅。就业形势持续恶化,第二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5.0%、5.2%和5.4%(6年来最高),比第一季度平均值4.4%提高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贸易形势严峻,上半年进、出口同比分别下降38.6%和42.7%,累计贸易顺差83亿日元,大幅低于上年同期2.8万亿日元的顺差水平,但6月出口降幅放缓,贸易顺差同比大幅增长。价格水平缓慢回落,第二季度月均同比下降1.0%,各月CPI环比分别上涨0.1%、-0.2%和-0.2%。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在急剧恶化后出现复苏迹象。年初以来,资金外流和出口大幅下滑使得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部分中东欧国家一度陷入严重的债务困境。但从第二季度起,在各国政府大规模救市举措刺激下,部分新兴市场经济率先出现微弱复苏迹象,特别是全球经济衰退放缓使得市场风险偏好上升,资金再度回流带动新兴市场国家股市大幅回升。但由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对外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在外部环境尚未稳定前,复苏基础仍不牢固。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内部也开始出现分化趋势。亚洲国家由于财政和国际收支状况较好,外债负担较轻,有望首先开始复苏,东欧国家外债负担较重,经济前景相对黯淡,拉美地区则介于两者之间。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主要货币间汇率宽幅波动,美元先强后弱。年初,由于欧洲、日本等其他经济体衰退超出预期,美元受避险因素推动震荡走强。从3月起,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增加使避险需求减弱,加之各界对美国大规模财政赤字和超宽松政策影响美元长期稳定性的担忧加剧,美元有所贬值。截至6月底,欧元兑美元收于1.403美元/欧元,美元较年初贬值0.4%;美元兑日元收于96.3日元/美元,美元较年初升值5.9%。

伦敦同业拆借市场美元Libor低位波动。5月21日,1年期美元Libor降至上半年低点1.49%,之后受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影响有所回升。6月30日,1年期美元Libor为1.61%,较年初下降0.40个百分点;受欧央行连续降息影响,欧元区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持续下行。6月30日1年期Euribor为1.504%,比年初下降1.545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整体上行。尽管3月以来主要经济体央行陆续宣布入市购买国债一度压低国债收益率,但由于市场预期各经济体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使未来几年内政府债券发行量攀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主要国债收益率整体上行。截至6月底,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3.537%、3.381%和1.352%,比年初上升1.313个、0.437个和0.184个百分点。

全球主要股市反弹。年初以来,受危机深化和世界经济减速影响,全球股市延续下跌趋势,但3月中上旬后,随着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相继推出大力度救市举措,加之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相对缓和,市场信心有所提振,投资者风险偏好增加,全球主要股市开始大幅反弹,主要股指在4月都创出了10%以上的单月涨幅。6月末,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纳斯达克指数、道琼斯欧元区STOXX50指数和日经225指数分别收于8447.0点、1835.0点、2401.7点和9958.4点,较3月末分别上涨11.0%、20.0%、16.0%和22.8%。

(三)主要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走势

美国房地产市场略现企稳迹象。房价仍在缓慢下跌,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全国房价指数环比下降0.55%,较上季的3.3%的跌幅有所放缓。继4月环比下降0.3%后,5月房价环比上涨了0.9%。6月,新房开工数为58.3万户,环比上升3.6%,为连续3个月环比上升,但较上年同期仍下降46%。新房销售数为38.4万户,环比上升11%,为8年来最大涨幅;待售新房数为28.1万户,降至11年来最低,环比下降4.1%。值得注意的是,受长期利率上升影响,房屋抵押贷款利率上升,30年期固定利率房屋抵押贷款平均利率6月底已升至5.20%左右,达近6个月来高位,可能制约房市复苏。

欧洲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英国Halifax房价指数1-6月环比涨幅分别为2.0%、-2.3%、-1.9%、-1.8%、2.6%和-0.5%。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其他国家房价也缓慢回落,房屋开工量持续萎缩。

日本房地产市场降温迹象明显。受资金流出、需求不振影响,日本房价持续走低。同时,新房开工数量持续萎缩,1-5月,新房开工数同比下滑幅度分别为10.9%、13.1%、24.6%、32.5%和34.0%。

(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

2009年以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继续维持0~0.25%的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日本银行也宣布继续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0.1%的水平。1月15日,欧洲中央银行将主要再融资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2.0%,同时将存贷款便利利差从100个基点重新扩大到200个基点,并于3月5日、4月2日和5月7日,三次下调主要再融资利率50个基点、25个基点和25个基点至1.0%。英格兰银行于1月8日、2月5日和3月5日三度下调官方利率共150个基点至0.5%,创建行300多年来新低。

在基准利率已降至“零”附近时,常规价格调控机制(利率)政策空间已十分有限,变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数量调节机制,即所谓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成为各主要央行继续放松货币政策、调节金融市场的必然选择之一。此外,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暴露出微观经济主体自身存在诸多问题,以及金融监管当局在某些方面的监管不力。为应对金融危机的蔓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各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也纷纷加强了金融监管方面的改革。5月27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金融监管》草案,提出建立新的欧洲金融监管体系。6月17日,美国政府公布全面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提出加强对金融机构监管、建立对金融市场的全方位监管、建立国际监管标准、促进国际合作等。

(五)国际经济形势展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7月预测,全球经济开始走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但复苏仍将疲弱。基金组织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3.1%大幅放缓至-1.4%,比4月的预测值低0.1个百分点,而在2010年经济有望实现2.5%的增长,比4月的预测值调高0.6个百分点。美国、欧元区、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从2008年的1.1%、0.8%和-0.7%下降至-2.6%、-4.8%和-6.0%。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率也将从6.0%放缓至1.5%。与此同时,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也将分别从2008年的3.4%和9.3%降至2009年的0.1%和5.3%。世界贸易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2.9%降至-12.2%,并于2010年实现1.0%的微弱增长。

鉴于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复杂、波及范围广、破坏程度严重,目前出现的部分正面信号是否意味着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尚待观察。从目前情况看,尽管经济企稳的大趋势已基本确立,但复苏过程将可能是缓慢而曲折的。实体经济方面,消费、投资、进出口、房地产、劳动力市场等尚未形成能推动全球经济快速复苏的动力;金融领域方面,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金融体系盈利模式的重建、金融市场功能的恢复都需要很长时间。此外,复苏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相互交织的风险因素,包括美元汇率、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非常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保护主义抬头等,这些因素与复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和金融市场震荡一起,将反复考验市场信心,影响复苏进程。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势头日趋明显;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消费稳定较快增长,投资增速持续加快,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当前,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4万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GDP增长3.8个、6.2个和-2.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1%,比第一季度降幅加大0.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970.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2.1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增加347.3亿美元。

(一)国内需求稳步提高,国外需求大幅下降

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国内市场销售继续平稳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同比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国内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6.6%,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处于近十年来的相对较高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万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加快4.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38.3%,比上年同期加快20.6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加快7.3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持续大幅下降,贸易顺差有所减少。上半年,进出口总额9462.4亿美元,同比下降23.4%,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1.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216.3亿美元,同比下降21.8%,降幅比第一季度扩大2.0个百分点;进口42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5.4%,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5.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970.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2.1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增加347.3亿美元。上半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30亿美元,同比下降17.9%,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2.7个百分点。

(二)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生产增速加快

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2万亿元,同比增长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第二产业增加值7.0万亿元,同比增长6.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6%;第三产业增加值5.8万亿元,同比增长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4%。

农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夏粮实现连续六年增产。全国夏粮产量2467亿吨,比上年增长2.2%。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为3580万吨,同比增长6.3%。上半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同比下跌6.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为0.9%,比上年同期大幅降低18.8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农民增收仍存在困难。

工业生产加快回升,企业利润降幅减缓。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幅较上年同期低9.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增长5.1%,第二季度增长9.1%。工业产品销售率有所下降,上半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2%,低于上年同期0.5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502亿元,同比下降22.9%,较上年同期低43.8个百分点,但较1-2月份的增速高14.4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第二季度企业总体经营景气指数为12.1%,比上季上升4.6个百分点,结束了自上年第三季度以来逐季下滑的势头。

(三)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但剔除季节和不规则因素后的环比出现止跌迹象。上半年CPI同比下降1.1%,其中第一季度同比下降0.6%,第二季度同比下降1.5%。CPI同比下降主要是受基期因素影响。上半年,同比CPI中基期因素为-1.5%,新涨价因素为0.4%。2009年以来,剔除季节和不规则因素后的环比CPI稳中略升;12个月移动平均后的环比CPI保持稳定;当月环比CPI与当月历史均值之差自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上行;这些均显示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出现止跌迹象。

生产价格同比降幅继续加大,但剔除季节和不规则因素后的环比明显回升。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9%,其中第一季度同比下降4.6%,第二季度同比下降7.2%。剔除季节和不规则因素后的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涨幅,已从2008年12月开始明显回升。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8.7%,其中第一季度同比下降7.1%,第二季度同比下降10.4%。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增长0.9%,其中第一季度同比增长5.8%,第二季度同比下降3.7%。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快。2009年第二季度,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和布伦特原油现货当季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1.7%和51.6%,比上季度分别上涨38.1%和31.9%;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和铝现货当季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4.7%和49.4%,比上季度分别上涨35.8%和9.3%。进口价格降幅继续加深。第二季度,进口价格同比下降18.6%,降幅比第一季度扩大3.1个百分点,第二季度各月同比降幅分别为19.2%、20.4%和16.3%;出口价格同比下降7.0%,降幅比第一季度扩大5.0个百分点,第二季度各月同比降幅分别为5.9%、6.2%和8.8%。进口价格同比降幅加深主要是受上年同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高的影响。

劳动报酬同比继续增长。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440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为2626元,增长14.2%;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为1528元,增长17.7%;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为2317.5元,增长10.3%。

GDP缩减指数继续下降。上半年,我国GDP为14万亿元,实际增长率为7.1%,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为-3.1%,比上年同期回落11.6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推进。2009年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结合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先后五次调整成品油价格。1月15日起,将每吨汽、柴油价格分别下调140元和160元;3月25日起,将每吨汽、柴油价格分别提高290元和180元;6月1日起,将每吨汽、柴油价格均提高400元;6月30日起,将每吨汽、柴油价格均提高600元;7月29起,将每吨汽、柴油价格均降低220元。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了水价调整的总体要求,要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财政收入降幅减小,财政支出保持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33976亿元,同比下降2.4%,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35.7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回升5.9个百分点;财政支出28903亿元,同比增长26.3%,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1.4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减慢8.5个百分点;收支相抵,收大于支507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853亿元。

从财政收入情况看,前4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9.9%,5、6月份财政收入同比上升,其中6月份增长19.6%。5月以来财政收入回升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成品油税费改革后转移性消费税增加较多以及一些一次性收入增加的影响,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全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从财政支出情况看,财政支出增加较多主要与出台一系列扩内需、稳外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关。截至6月末,在4万亿扩大内需投资中,1.18万亿元新增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已安排了资金5915亿元。此外继续加大了对科技、环保和农林水事务等方面的支出。上半年,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长75.5%,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长67.8%,环境保护支出同比增长63.4%,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57.1%。

(五)国际收支继续保持顺差

上半年,外汇净流入延续2008年下半年的下降态势,但第二季度以来,外汇净流入下降势头趋缓。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21316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18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少增950亿美元。

外债规模总体下降,外债期限结构有所改善。截至2009年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367.2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379.4亿美元,下降10.1%。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2526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80亿美元,下降3.1%,占外债余额的75%;短期外债余额为1734.7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373.2亿美元,下降17.7%,占外债余额的51.5%。

(六)行业分析

工业利润降幅减缓,生产加速回升。2009年1-5月,39个工业大类中,30个行业利润增幅较1-2月回升或降幅缩小。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钢铁、化纤等行业均由1-2月份亏损转为盈利,化工、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利润同比降幅较1-2月明显缩小。上半年,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煤电油运供求形势总体宽松。上半年,原煤产量同比增长8.7%,增速较第一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发电量和原油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7%和1.0%,降幅分别较第一季度收窄0.3个和0.6个百分点;货运量同比增长2.5%,增幅较第一季度下降1.9个百分点。

1。房地产行业

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迅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逐步提高,房价止跌回升,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新增较多。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上半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万亿元,同比增长9.9%,比第一季度加快5.8个百分点,增速自年初稳步提高。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02万亿元,同比增长7.3%,比第一季度加快4.1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0.2%。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1.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6.5%,比第一季度提升13.6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4.7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0.4%,比第一季度提升5.8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大幅回升,增速超过2007年的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上半年,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为3.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1.7%,比第一季度加快23.5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额为1.6万亿元,同比增长53%,比第一季度加快29.9个百分点。

房屋销售价格止跌回升。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2%,是自2008年12月以来的首次正增长;环比上涨0.8%,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正增长。其中,新建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6%,环比上涨0.8%;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2%,环比上涨1.1%。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6月份新建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达63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达57个。

商业性房地产贷款显著回升。截至6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6.21万亿元,同比增长18.8%,比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但比第一季度末高6.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2.35万亿元,同比增长20.5%,增速比第一季度末高4.2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为3.86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比第一季度末高7.2个百分点。上半年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新增8826亿元,同比多增4860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4039亿元,同比多增2210亿元;购房贷款新增4793亿元,同比多增2633亿元。

2。高耗能行业

高耗能行业一般是指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等六大行业。我国高耗能行业经济总量大、产品关联度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由于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的63%左右,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对于全国节能减排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能不断扩大,生产和出口大量增长,超出了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环境和运输等外部条件的支撑能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外需严重萎缩影响,我国高耗能行业出口急剧下降,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生产放缓,投资下降。但第二季度以来,高耗能行业回升态势明显。高耗能行业生产放缓,产量下降。上半年,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0.3个百分点,但比第一季度加快1.9个百分点。上半年,水泥和化肥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4.9%和9.5%,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6.2个和3.6个百分点;钢材产量同比增长5.7%,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6.8个百分点,但比第一季度提高2.9个百分点;十种有色金属、纯碱、烧碱、乙烯产量分别由上年同期的增长13.4%、15.0%、12.8%和2.1%转变为下降5.1%、4.5%、4.9%和6.8%,但降幅比第一季度分别收窄0.9个、6.6个、6.3个和3.9个百分点。

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下降。上半年,化学纤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1.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50.3个、18.4个和20.9个百分点。

高耗能产品出口大幅下降。上半年,钢材、铜材、铝材、水泥出口量同比分别下降65.4%、28.6%、44.3%和43.2%,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5.2个、47.6个、38.6个和24.8个百分点;钢材出口降幅比第一季度扩大10.5个百分点,其他产品出口降幅分别比第一季度收窄6.6个、4.8个和11.3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以来高耗能行业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动节能降耗。通过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等措施,大力淘汰落后产能,2009年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5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000万吨、炼钢600万吨、造纸50万吨、水泥产能5000万吨。上半年,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1989万千瓦,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2009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配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势头日趋明显,通缩预期明显缓解,通缩与衰退相互强化的风险及时得到遏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外部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多,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但随着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进一步贯彻落实,内需有望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下一阶段有利于内需扩大和经济企稳向好的因素仍比较多。一是投资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从当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长情况看,2009年上半年,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36.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8.8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87.3%,增幅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85.8个百分点。而且,随着企业存货逐步调整到合适水平,企业投资意愿上升,也会对经济回升产生积极作用。2009年第二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继上季回升1个百分点后再升7.8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指数比上季和上年四季度的历史低值分别提高了10.4个和3.8个百分点,投资意愿指数也出现回升。二是消费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家较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农业补贴,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

不过也要看到,影响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风险和挑战依然存在。一是世界经济的复苏仍面临不少困难,实现复苏需要较长的过程,外需严重萎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将持续。二是内需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民间投资意愿偏低,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还比较困难,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不乐观,可能对消费需求产生不利影响。从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看,居民对未来收入信心指数有所下降,储蓄和投资意愿增强,消费上更加谨慎。

未来价格走势尚有不确定性。当前外部需求依然疲弱,国内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在内外部不确定性较大的环境下,需求不足仍可能构成价格下行的压力。但也存在价格上行压力,受连续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及经济刺激计划影响,目前全球货币条件较为宽松。2009年上半年,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已大幅上涨。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巩固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中长期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及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适度。进一步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和政策效应,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资金供求,合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二是继续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坚持信贷原则,保证符合条件的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及时落实到位,认真做好中小企业、“三农”、就业、助学、灾后重建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大力发展消费信贷,落实好房地产信贷政策,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同时,进一步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加强宏观审慎性监管。

三是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和水平,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密切关注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便利国内机构境外投资,稳步扩大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积极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益,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中国央行 篇6

此外,申请开立专用存款账户时,应出具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签字页等文件。尚未取得相关证明文件的境外中央银行类机构可凭境外中央银行类机构开户表,申请开立专用存款账户。通知明确,境外中央银行类机构应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的规定,填写开户申请书,与开户银行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并预留境外中央银行类机构有权签字人的签章,办理账户开立、变更和撤销。境外中央银行类机构在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的专用存款账户信息暂不纳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管理。

通知要求,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及时、准确、完整地向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报送有关账户信息以及跨境人民币资金收支信息。

此前,为进一步提高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投资银行间市场的效率,根据《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7月14日,人民银行就相关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市场有关事宜发布通知。通知要求,相关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市场,应当通过原件邮寄或银行间市场结算代理人代理递交等方式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中国银行间市场投资备案表。备案完成后,相关境外机构投资者可在银行间市场开展债券现券、债券回购、债券借贷、债券远期,以及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其他经中国人民银行许可的交易。相关境外机构投资者可自主决定投资规模。

中国央行 篇7

用公开市场工具进行操作的有价证券,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要有很大的市场规模,证券能自由流通,能够很好的发挥出货币“供应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该证券应为低风险或无风险产品,如若其将风险传导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则无法继续使用该种工具进行调控。

第三,其在市场中的价值应该避免波动幅度过大,这样货币当局就免于因为证券的市场价值的频繁变动来调整资产负债表。

我国央行持有政府债券的规模仅占总资产的6.01%,而美国持有政府债券的规模占了总资产的40%~50%。我国没有较大的市场规模,不能够有效调控基础货币量,因此我国的国债不能应用于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

由于进出口的逆差导致的外汇流入,使得对冲操作压力急剧加大,而中央银行因此必须从国家目前的工具之外寻找新的解决工具。

因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各国的贸易往来也较为频繁,出口的规模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也不断增大。并且我国近几年的外贸又实现双顺差,进出口贸易的净值也不断增大, 由此我国的外汇储备也急剧增加。央行为了保护固定汇率制度,维持汇率的稳定,保护国际贸易有序进行,进行对冲货币,因此国家的基础货币量被放大,因此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央行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对国家带来的危害,就需要回笼货币资金,减少货币的流通量,出售债券、票据等。公开市场工具应该具有对未来的长期流通货币量和市场利率影响较小的特点,但我国暂时还没有大量可供操作的短期国债。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对冲货币所用的工具不能耗时太多,可能会对长期利率水平产生影响。因此央行票据的进行对冲作用的票据时间大多为3—6个月。因此央行票据是对冲的主要方式。

目前我国对货币市场的操作工具对回笼货币,抑制通货膨胀已经有了明显的作用。虽然如此,我国的货币市场操作工具并不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完全正作用,仍然不够成熟,对我国的经济仍然存在一些隐患。我国之前以短期国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目前用的央行票据与之存在很大的区别。正是这些与短期国债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央行票据的不足之处。

就中央银行票据这一操作工具来看:

首先,央行的目标是维持固定汇率水平,而国际贸易双顺差使得外汇不断流入,央行必须不断地回笼货币。当上一期的央行票据到期时,央行需要再重新发行票据,且发行数量还需超过上一期。而持续的外汇流入使得票据不断增发, 越来越多,形成了“滚雪球”效应,央行的票据也是源源不断地发行。

其次,央行发行票据的根源是冲销外汇的数量。如果央行想要完全冲销外汇的数量,累计票据余额必须与累计外汇占款数额相当,只要外汇涌入的数量上升,央行票据的发行额就会不断增大。再附加上庞大的利息支出,市场流通的货币量实际上并没有有效地减少,反而造成了货币的隐形增发,这对央行票据冲销外汇占款的政府意图略有违背。所以,央行票据会对经济造成滞胀的现象。

将央行票据与短期国债作为公开市场工具对比分析,用央行票据作为回笼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存在以下缺陷:

1.央行发行票据所需成本过大且产生的结果不尽相同。 央行收回央行票据时,除了要还本,还要付息。票据发行时所要进行的紧缩货币政策被其还本付息时的本息支出的增大基础货币供应的放松效应取代。

2.不公正性。当运用短期国债进行宏观调控时,国债的利息支出等与央行的自身利益无关,是政府所要负担的,央行只负责发行。而央行票据中央银行是发行主体,掺杂进了中央银行的自身利益,央行需要还本付息。央行就会考虑自身的利益问题。而所要进行的回笼资金,货币对冲效果就有可能会大打折扣。

而近年来央行票据对基础货币的调节效果急剧下降,暴露了央行票据在货币市场的调控能力的缺陷。央行票据只是政府为了解决外汇过多的问题而进行的对冲外汇,进而产生的增发本国基础货币进行调节的一种政策性工具。它的实质并非市场上的如债券等的可自由买卖的证券,其是发行给银行的一种调节可贷款量进而影响基础货币供应量的证券。中央银行并非政府部门,中央银行可以发行货币,需要还本付息是只要进行货币创造即可,并不会造成中央银行的发行压力,其不能带给央行发行所需要的利息负担。而同时还本付息造成了社会的基础货币供应量的上升,与维护货币稳定这一职能相背离。这一工具并非市场的产物,其对经济的调节成本在上升,对调节的效率也在持续下降。长久来看,央行票据不具备可持续性。

然而央行票据的存在也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虽然国债比票据在进行冲销外汇占款上更为合适,但是在我国国情下,短期国债并不能形成相应的规模来进行交易,而中长期国债暂时还不会大规模地进行发行,不具备冲销外汇占款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还必须用央行票据来调节由于冲销外汇占款带来的货币增发问题。

第二,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来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会对国内的货币市场带来持续影响,而中国与外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正在逐步地加深,国外的投机资本对国内的一些投资性项目的冲击都对国内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我国更需要一项货币政策工具来稳定由于外汇带来的经济波动。 而这项货币市场工具又需要具有一定的微调性,因此央行票据应运而生。

第三,我国进行汇改后,看似不需央行票据进行调节,但是受制于我国的宏观经济条件,央行票据仍将在不短的时间内继续调控经济。

第四,央行票据虽然成本过高,但是其所调控的影响,对稳定国内的货币市场以及间接的影响外汇市场是功不可没的,虽然会有一些问题,但是其所给宏观经济带来的稳定是不可量化的。其具有极高的溢出效应。因而不能仅仅从其所引起的负面效应来分析,央行票据的存在还是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第五,发行票据央行所需要承担的利息成本与其实施货币政策需要的独立性、公正性相违背。然而中国目前的债券市场规模过小以及在短期债券的发行额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又没有比央行票据更为合适的调节工具,央行票据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来调节基础货币的增发问题。此外,央行虽然现在是在利用央行票据借入资金,并周转以维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走向,这一功能很可能会发生相应的转变,央行很有可能会变成借出资金的人,这是央行将会转变身份有利息支出方变为利息收入方。因此,对于央行票据的关于成本方面的可持续性以及收支平衡问题可能会随着经济的转变而转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央行票据是进行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的矛盾点,一方面要稳定人民币汇率,另一方面要稳定国内金融市场,控制国内的基础货币量。因此,央行票据不宜成为长期主流的政策工具,应该加大两大政策的配合,对国债市场,国债的发行机制等进行有力的、有效的改革,让国债尽早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流工具,且不会引起国债价格大的波动。综上可知,央行票据只是转折的一个过渡性工具,必然会被其他工具所取代。

中国央行 篇8

制度环境的建设是决定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的转变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 相关配套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内外部制度环境的优化完善将有利于利率市场化平稳有序地进行, 有利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充分释放, 更进一步实现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

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是,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利率双轨制框架下, 即同时存在被管制的存贷款利率和基本由市场决定的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以存款利率上限为核心的利率双轨制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中数量与价格工具共存的必然性, 纵观1996年以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偏好, 即更倾向于选择数量型工具, 而较少选择价格型工具 (林松, 2011) 。

鉴于此, 本文利用中国期刊网和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查阅利率市场化支持理论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以来央行货币政策相关资料。基本掌握了自1996年利率市场化启动以来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具体内容、特点和偏好等, 并整理和归纳其共性和个性动态跟进了近年来央行出台的货币政策公告, 结合利率市场化支持理论和我国利率双轨制的特点, 梳理了自199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至今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 分阶段分析其演变特点, 试图为我国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有意义的启示。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倾向性选择

货币政策工具亦称作货币政策手段。经典的货币理论把法定准备金比率、再贴现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简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此外还有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在内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以及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但一般来说, 货币政策工具又可分为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两种。数量型工具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代表, 直接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总量。价格型工具则与资金价格相联系, 主要包括存贷款利率、汇率等。

何东指出, 利率双轨制是理解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中国货币政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一个显著原因在于利率 (价格) 双轨制, 即计划价格体系内, 商品实行计划价格, 计划价格体系外, 商品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利率双轨制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多种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的并存 (何东, 王红林, 2011) 。而在政策工具的选择偏好问题上, 又有研究指出我国中央银行明显更倾向于数量型工具 (林松, 2011;程蕾, 李华, 2013) 。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看, 将货币供应分成M0、M1、M2这几个层次也反映出出央行主要利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冲销的整体思路 (孙潇, 2012) 。

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是由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内生决定的 (万荃, 孙彬, 2012) , 也就是与我国渐进的利率双轨制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并受到宏观调控性质和特点的制约。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起点, 已进行了近17年。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等债券市场利率已全部实现市场化银行同业拆借、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货币市场利率, 以及外币市场利率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 目前仍设有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本部分将从199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至今分阶段梳理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 试图为我国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有意义的启示。

(一) 1996-1997年的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启动之初的基础建设

1996年, 央行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实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基础的贷款规模管理, 并运用本外币对冲操作的方式取代过去的直接行政干预, 运用信贷规模管理作为达到国家重点产业发展和地区发展目标的手段。1997年, 在上海建立全国性的银行同业间拆借市场, 完善同业拆借的相关制度规范, 并实现拆借市场利率的统一化、透明化;进一步开办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 同步实现了回购利率和现券买卖利率的市场化。

(二) 1998-2002年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的多元化工具

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后, 公开市场业务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不同程度地利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和信贷政策等工具加强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2001年到2002年, 国外资产增长速度较慢, 以国债正回购操作回笼资金。2001年, 我国全年外汇占款增加3813亿元。公开!场业务成为我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工具, 全年净回笼基础货币276亿元。2002年, 美联储大幅降息, 中国利率高于美国利率, 导致热钱流入中国, 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大额的双顺差, 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为了维持汇率稳定, 央行主要采取增加债券交易种类、频率等公开!场业务操作方式实现外汇冲销, 全年净回笼基础货币1018.2亿元。

(三) 2003年到2006年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公开市场业务

2003年4月22日,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正式在公开!场上连续滚动发行3个月、6个月及1年期的央行票据。此举是央行为满足回笼基础货币需要而采取的调控基础货币供给的新形式, 以应对外国资产迅速增加而导致的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从4月22日至12月底, 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63期央行票据, 发行总量为226.8亿元, 发行余额为3376.8亿元。

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 新采用的发行央行票据回笼基础货币的方法发挥了较好的效果, 这段时间, 央行在公开!场上主要采取发行央行票据而停止国债正回购操作回笼基础货币。直到2004年下半年央行开始恢复国债正回购, 进行央行票据发行与国债回购相结合的较为全面的公开市场调控, 但是央行票据发行以其规模优势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力量。

2005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明显加大:共发行125期央行票据, 发行总量27882亿元;开展回购操作65次, 正回购国债7380亿元, 正回购到期4500亿元。通过人民币公开!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达13380亿元。2006年末, 央行票据余额达到30283亿元, 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操作大约对冲掉国外资产渠道产生的基础货币投放的40%左右。而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 则更多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冻结多余流动性。

(四) 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实现外汇占款对冲

2006年以后, 考虑到央行外汇资产增长速度与公开!场操作的成本的问题, 央行主要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效果猛烈的调控工具进行大规模的外汇占款对冲。央行票据的余额一直维持在3万亿至5万亿之间, 并未急速增长。2007年, 为继续解决流动性过剩, 中央提出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的“双防”目标。截至2008年9月, 中央银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具体操作为调整存贷款利率, 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以及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在调整存贷款利率方面, 中国人民银行6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1年期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从2.52%上调至4.14%, 累积上调1.62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利率从6.12%上升至7.47%, 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同时为引导居民更多存放短期定期存款以应对物价上涨的压力, 大幅上调1年以内定期存款的利率。2007年1月4日,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ibor) 正式开始运行, 整体运行情况良好。

在公开市场业务上, 主要的操作有: (1) 人民银行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力度。截至2008年上半年, 累计发行央行票据2.94万亿元; (2) 延长中央银行票据期限。从2007年1月底, 人民银行重启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 与3个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相互配合, 收回银行体系多余的流动性; (3) 将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利率适度上调, 配合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 分别将3个月期、l年期、3年期的央行票据利率上调为90个、126个、155个基点。在2008年上半年, 中央银行并未调整央行票据发行利率, 以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平稳, 引导市场预期稳定; (4) 开展正回购操作, 将中央银行票据和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相结合缓解流动性压力。

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方面, 2007年全年, 先后10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截至2008年6月7日, 继续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 为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人民银行先后宣布上调准备金率最高达17.5%。另外, 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 资本充足率得到提高。为鼓励农业发展和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 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五) 2008年到2009年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减弱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至3.4%, 比2007年下降1.8个百分点。这个阶段我国采取连续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措施, 同时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平稳下行。业务操作包括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保证流动性供应;增加短期正回购期限品种, 优化操作工具组合。

在存贷款利率方面, 2008年9月至12月, 中国人民银行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以此释放出国家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具体而言, l年期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从4.14%下调至2.25%, 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对金融机构的1年期贷款利率从7.47%下调至5.31%, 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另外, 中央银行于2008年11到12月期间两次下调再贴现利率, 从4.32%降至2.97%再降至1.8%, 支持金融机构扩大票据融资。在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 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平稳下行。

08年9月开始, 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减弱, 具体表现为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力度的减弱:暂停3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 同时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的发行频率, 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08年央行票据各季度发行量分别为1.78万亿元、1.17万亿元、9810亿元和3710亿元, 第四季度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量明显减少。2009年继续保持公开市场操作的连续性。第一季度末央行票据余额4.2万亿元, 比上年末减少近0.5亿元。第二季度末, 央行票据余额下降至4.15亿元。

在减少中央银行票据发行的同时, 短期正回购期限品种增多, 短期正回购操作力度也得到加强。2008年开展短期正回购操作3.3万亿元, 年末余额为3622亿元。2009年第一季度累计开展正回购操作1.1万亿元, 第二季度开展正回购操作1.19万亿元。

(六) 2010年到2011年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推进汇率改革

存款准备金率方面, 从2010年1月12日起至2011年11月30日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6次余。此外, 央行决定从2011年12月5日开始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2010年到2011年期间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汇率方面, 鉴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根据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总体目标,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具体举措包括与冰岛、新加坡、韩国等国的金融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与白俄罗斯、俄罗斯中央银行签订新的双边本币结算协定, 以推动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双边贸易和直接投资。除此之外, 允许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外汇的期权交易, 丰富外汇市场交易品种, 为企业和银行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保值工具。

(七) 2012年至今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政策等

1、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 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2012年以来,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逐渐改善, 人民币汇率逐渐趋向合理均衡, 加之国际经济形势依旧严峻, 外汇流入较前几年大幅减少。结合宏观环境的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更加灵活地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通过合理安排正回购和逆回购期限品种、操作规模和频率等, 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行调节。2012年上半年的公开市场操作以正回购为主、逆回购为辅进行双向操作, 下半年转为将逆回购作为提供流动性的主要方式, 有效降低多种因素引起的流动性波动风险。全年累计开展正回购操作9440亿元、逆回购操作60380亿元。2013年, 在进行流动性双向调节的基础上, 创新性地引进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常设借贷便利, 以此作为出现流动性波动时的补充工具。

2、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

受外汇储备增速明显放缓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投放流动性的规模有所缩小。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适度宽松, 中国人民银行于上半年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 调整后维持在20% (大型金融机构) 和16.5% (中小金融机构) 。此外, 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又于6月8日、7月6日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基准利率由3.50%调整至3.00%, 贷款基准利率由6.56%调整至6.00%。

为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 存贷款基准利率浮动区间也得到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此项措施将增强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权, 促使其不断优化服务, 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市场竞争将引导资金价格下行, 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融资便利。

3、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的引导作用。

2012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加大对“三农”及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运用再贷款及再贴现政策, 引导新增资源配置到以上薄弱环节。截至2012年末, 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达1375亿元, 比年初增加281亿元;全国再贴现余额760亿元, 比年初增加314亿元。2013年3月,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央行再次扩大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 进一步发挥再贷款的信贷投放功能, 推动“三农”事业的发展。

三、总结

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是由一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内生决定的, 同时受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制约。我国目前仍处于利率双轨制中, 市场基础和结构尚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从而导致货币政策缺乏完备的传导机制。所以, 要使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 就必须不断地推进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建设以及利率市场化等在内的制度变迁。

首先, 要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增强市场利率的联动性。继续发展同业拆借市场, 发挥同业拆借利率对资金市场的核心作用;扩大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业务, 使再贴现率成为中央银行调控市场资金供求的基准利率;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 规范证券市场的操作, 推动我国债券一级、二级市场的发展;发展债券市场体系, 形成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零售与批发的有机统一。此外, 要进一步放宽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货币市场的限制, 通过交易主体的多元化, 加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交互、融合。

第二, 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进一步提升银行业竞争力。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国内银行应该积极应对内外形势的变化, 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扬长避短, 勇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三, 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 为了降低金融风险, 稳定金融秩序, 维护银行信用, 需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以保障存款人尤其是小额存款人的利益, 从而提升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促进银行业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 要加快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 把引入新的金融产品作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服务需求的客户群体实行金融产品创新, 既有利于银行拓展赢利渠道争夺客户资源, 又有利于提高自身品牌的独特性和竞争力。

摘要:制度环境的建设是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因素。利率双轨制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部分, 渐进式改革的核心思路就是价格双轨制。利率双轨制下的中国, 其央行所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存款利率上限为核心, 对数量型工具具有偏好性。本文梳理1996年以来我国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 与当前利率双轨制、对外开放、经济危机、欧债危机等制度环境、宏观环境相联系, 分阶段分析其演变特点及规律, 试图为未来我国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启示。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政策工具

参考文献

[1]程蕾, 李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偏好分析[J].中国商贸, 2013 (18)

[2]何东, 王红林.利率双轨制与中国货币政策实施[J].金融研究, 2011 (12)

[3]林松.当前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偏好分析[J].商业时代, 2011 (35)

[4]万荃, 孙彬.利率市场化改革:比较与借鉴[J].当代经济研究, 2012 (5)

[5]吴超林.1984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演变[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 (3)

[6]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 2009 (1)

中国央行 篇9

自1996年以来, 云南省镇沅县和平乡的对口帮扶工作先后由省人民银行和人行昆明中支负责, 17年来人民银行在选派挂职干部的基础上, 又投资数千万元, 为和平乡建学校, 抓教育;修道路, 架水管;建工厂, 拓经济;改猪圈, 引种畜;种茶树, 栽核桃;育蚕桑, 换草房;整合资金, 建设新农村等综合帮扶工程, 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在爱心助学方面, 省人行和昆明中支干部职工17年如一日, 当听说目睹一个个适龄儿童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时, 为了让孩子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全行上下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爱心捐献活动, 组织全行处以上干部, 结对帮扶和一帮一救助, 把爱心无私的撒向了哀牢山下的失学儿童。在省人行和昆明中支的全力帮扶下, 一个平安和谐的新和平出现了, 省人行和昆明中支为他们盖了新房 (已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村建设五个) , 把一个“十难乡”即:“粮食不足吃饱难;自然恶劣增收难;居住分散政策宣传难;人畜混居习惯改变难;村无学校读书难;整乡贫穷脱贫难;信息不灵科扶难;商贸不活购物难;条件坚苦干部安心难;传统影响科学种植难”的旧和平乡变成了“有一间标准瓦房、有一块水泥院场、有一个蓄水池、有一个太阳能、有一个沼气池、有一个节能灶、有一个标准猪圈、有一个卫生厕所、有一个垃圾堆放点、有一亩经济林”的新和平乡, 向和平乡老百姓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表彰。和平“十有镇” (2013年完成了撤乡建镇工作) 所有的这些改变都来源于省人民银行和昆明中支干部职工播撒的爱心。

中国央行 篇10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 怒江中支在实践“民族文化与劳动竞赛有机结合”的过程中, 其成功的做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党委高度重视

劳动竞赛既是提高基层央行员工综合素质、推动基层央行各项工作的重要载体, 也是基层央行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怒江中支党委深刻认识到这一重要意义, 故长期以来, 一直将劳动竞赛列入本行的重要工作。为此, 党委高度重视开展好劳动竞赛的工作, 一方面加强领导, 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创争”、“双先”评比等活动, 引导各科室将劳动竞赛纳入本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 使劳动竞赛与各项业务工作同计划、同安排、同考核, 做到赛前有方案, 赛中有检查, 赛后有评比。

二、规范竞赛机制

为使劳动竞赛有章可循, 做到规范、连贯, 怒江中支党委结合实际, 制定了《人行怒江中支“创建学习型组织, 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管理实施办法》、《“创先争优”活动规划》、《先进单位 (集体) 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管理办法》、《女职工“岗位建业绩, 服务创优质, 争当巾帼建功标兵”竞赛活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辖内人民银行系统人才建设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 加强了劳动竞赛机制建设, 丰富了劳动竞赛内容, 并对各项劳动竞赛的开展形式、实施步骤、表彰奖励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明确了规范。

三、结合实际, 创新劳动竞赛内容和形式

怒江中支党委从贴近业务实际的角度, 不断创新劳动竞赛的内容, 在开展会计、发行等各种传统的劳动技能竞赛、岗位比武、技术练兵等劳动竞赛的同时, 还组织开展了征信知识竞赛、节能减排知识竞赛、国库知识竞赛、十七大知识竞赛、文明单位知识竞赛、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竞赛、法律知识竞赛等, 并积极开展反洗钱、反假人民币、征信宣传等活动, 使全行劳动竞赛的内容和形式既丰富, 又不断创新, 全面推动了各项业务的发展。

四、建立新形势下劳动竞赛激励机制

为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劳动竞赛, 怒江中支党委结合实际建立了劳动竞赛激励机制。一是对在劳动竞赛中获奖的单位和个人, 除了在全行进行通报表彰外, 还发放奖状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二是将劳动竞赛结果与科室、个人业绩考核挂钩, 与文明单位评选挂钩, 与目标管理考核挂钩, 与“双先评比”挂钩, 充分发挥劳动竞赛的积极作用。三是有效利用开展劳动竞赛这一平台, 培养干部职工积极向上的精神, 组织干部职工竞争上岗, 把“双先”评比、业绩考核结果等纳入选拔任用干部的内容, 使一些在劳动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个人得到提拔重用。这样的激励机制, 充分激发了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劳动竞赛的热情。

五、开展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竞赛活动

将劳动竞赛与“创争”活动结合起来, 根据当前金融形势、业务发展变化及职工学习需求等情况, 制定学习培训计划, 按时组织学习培训。在此基础上, 开展好“读好一本书、写好一篇心得体会”等活动, 鼓励职工自学。并努力为职工搭建学习交流和展示才华的平台, 不断提高职工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六、把民族文化融入其中

由于怒江的特殊位置, 以独龙旅、怒族、藏旅、傈僳族为主的15个民族, 各自都有信仰, 除藏传佛教、原始宗教并存外, 主要是以天主教、基督教为主, 为了民族团结、边疆巩固, 怒江中支党委充分利用举办或参与广场文节为契机, 把民族文化与央行文化有机的结合, 同时也与金融业务知识有机结合。如在广场文化节中, 货币经营科演唱反假币知识, 货币信贷科演唱小额信贷知识、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 营业室与结算中心演唱反洗钱等知识, 各科室你追我赶且均使用民族语言, 表演形式一次比一次创新, 使参加广场文化节的各民族同胞既过了节又学到了金融知识, 得到了地方群众的好评。

在肯定成功做法的同时, 调查中,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现实的不足, 需要及时加以调整和改进:

一、劳动竞赛的内容和形式还需要继续创新

目前, “老三项”———珠算、翻打百张传票、点钞的劳动竞赛依旧在年年搞, 且年年一个样, 这样的竞赛已经让职工的参与热情大减, 有些职工产生了浪费人力和物力, 纯属多余的想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竞赛的效果。因此, 竞赛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现实必须尽快改变, 尤其是要在结合基层央行的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上, 对竞赛内容和项目进行系统性的更新, 才能消除职工对竞赛活动没有新鲜感的心理, 保持对劳动竞赛的参与热情。

二、为竞赛而竞赛的想法和做法要弱化

两个“央行”之争 篇11

他的两次赴任,是中国早期央行艰难发展史上的两段趣闻。两次合并之争最终促成两行实行改革的决心。这之后,中交两行渐渐脱离北洋政府财政挤压,朝独立、“商办”方向迈进。

二元央行

对于1912年出任交通银行总经理的梁士怡,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这样描述:“广东人,身材矮胖,脑袋很大,像拿破仑一样;他沉默寡言,但他的插话表明,他总是首先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在他研究问题时也是如此;在直接 问到他的时候,他总能对任何事情做出清楚的、有条理的说明。中国官员一向利用金钱来达到政治目的,他也不例外。对某些人来说,他是欺诈和贪污的老手,另一 些人则把他看作财神,还有一些人佩服他的组织才能,对他很尊重。”

在袁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时,梁士怡与袁世凯结交,更在袁世凯迫使清帝逊位及通往洪宪皇帝的道路上战功显赫。1912年,梁士怡迎来仕宦生涯的黄金时期。这年3月,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梁士怡获任总统府秘书长;5月,兼任交行总理(1928年后总理改称总经理),一年后,代理财政部部务,人称 “二总统”。

权高位重的梁士怡令交行业务快速发展。到1915年,与他执掌初期相比:公积金及盈余滚存额增长9.1倍,存款增长2.25倍,放款增长4.15倍,汇款增长5.32倍,纯益增长6.22倍。梁士怡还为交行谋求到了中央银行的特权——货币发行权、国库代理权。

而中行虽然在大清银行基础上被改组为中华民国的中央银行,但官股占绝大比重,正副总裁由财政部简派,高层随政局变化而频繁更换。

1915年10月,袁世凯的大总统申令,把交行正式定位为具有中央银行性质的国家银行,中交两行正式相提并称,北洋政府的二元中央银行格局形成。

矛盾公开化

梁士怡常把交行的发展与政府财政相结合。为筹集帝制费用,更不惜滥发交行纸币作巨额垫款。中行在人事、财权上受财政部控制,成为财政的附庸,同样无独立性可言。

1915年底,中交两行发行额猛增到3844 万元和3729 万元,而现金准备仅约2200万元。特别是交行,此时政府垫款超过发行额,达到4750 万元,占全部放款的94 %;中行的垫款也达到1204 万元。

财政对中交两行的挤压,引起社会恐慌,进而在一些地方出现挤兑风潮。1916年3月起,中交两行忙于应付兑换银元的钞票持有者。

5月初,政府财政状况更加恶化,梁士怡等人主张合并中交两行,集中现金,发行不兑换钞票。风声外泄,挤兑风潮迅速在京津等地爆发。5月12日,北京政府发布停兑令:停止兑付中交两行纸币和存款停止付现。

中交两行接到停兑令后,交行绝大多数分支行停兑,中行部分分行则群起反对。就中交两行最大分行——上海分行而言,交行遵令办理,中行照常营业。中行上海分行经理宋汉章素以保护商股利益著称,副经理张嘉璈则有银行应独立于财政的理念。他们在周密部署后毅然抗命,并获得成功。

中交两行多数分行停兑,两行信用丧失,汇兑不通,百货不流。

6月7日,即袁世凯去世第二天,黎元洪接任总统,筹议挽救中交两行办法。梁士怡再次提议中交两行合并。得到消息,中行旅沪商股联合会、天津交行股东均致电国务院、财政部,坚决反对合并。

财政部复电称并无合并之议,但署理财政总长周自齐随即发表十条整顿金融大计,两行合并正是整顿金融计划的主要内容。

6月15日,中行股东在上海召开商股联合会成立大会,选举政经界名人张謇为会长,重电政府要求不再议两行合并问题,并将中交合并之争在《申报》公开,争取更多社会支持。

交行股东见状,也成立商股联合会,选举陆宗舆为会长,并做出三项决议:交行商股占十分之六,政府应尊重商股权益,有关交行事宜须先征得商股同意;政府应速筹款归还交行垫款,以便恢复业务;政府不应歧视交行,应维持与中行同样的待遇。

在中交两行股东极力反对下,合并拟议流产。

两行的独立发展

1916年7月中旬,段祺瑞重新组阁,梁启超出任财政总长。在梁启超推荐下,声望日隆的28岁新秀张嘉璈获任中行副总裁。与此同时,中央下令惩办帝制祸首。梁士怡、周自齐逃往日本,“交通系”主宰中国财政金融的日子告一段落。

张嘉璈北上就职后,深感要挽回中行信用,奠定中行基础,首当其冲要扩充商股,成立有话语权的股东总会,扶持总裁、副总裁,使之能久于其位,不受政潮影响。必须修改银行则例、整理中行所发“京钞”,同时收回以前政府垫款、设法限制新垫款。

在张嘉璈等人努力下,1917年11月,大总统令公布修正《中国银行则例》。新则例规定:董事、监事由股东总会选任,总裁、副总裁从董事中兼任,中行总裁、副总裁走马灯般轮换成为历史,中行保持相对独立的新时代开始到来。同时,中行的资本构成也在发生重大转折,商股比重逐年增加:1915年为17.01%,1917年为59.29%,1921年为72.64%。中行朝着“完全商办”的方向发展。

经停兑风潮打击,交行实力锐减,信用一落千丈。1917年1月,曹汝霖出任交行总理开始慢慢摆脱危机。不过,整理京钞和限制政府垫款,花费了中交两行数年时间。

1921年11月15日,交行京津分行再次发生挤兑风潮。随后,中行京津分行也出现挤兑。中交京津分行只得宣告暂时停兑。停兑风潮再次发生时,交行再次提出了中交合并的问题,但遭到中行婉拒。

停兑风潮使中交两行遭受巨大冲击,交行受损尤其惨重:1922年银行巨亏,各项营业指标均较上年明显缩减;在新加坡和香港已设多年的支行先后停业;曹汝霖受股东指责提出辞职。交行跌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1922年2月, 交行召开临时股东总会,在营业方针上做出重大决策,即力避政治借款,重心转向工商业;发行独立;裁减机构和人员;核实账目。同时,股东会批准总理曹汝霖和协理任振采辞职,另选蒋邦彦和陈福颐为总、协理。然而,蒋邦彦不愿出任危局,陈福颐资望不足,难以应付危局,交行继续在风雨中飘摇。

就在这时,中行副总裁张嘉璈发动交行部分股东,动议召开股东会议,讨论中交合并问题。与此同时,电邀交行上海分行经理钱永铭北上洽商合并事宜。

交行处此艰难,急忙寻求对策。1917年起担任交行上海分行副经理并在两年后升任经理的钱永铭,不仅长袖善舞,而且经营有方。交行希望他出面收拾局势,而他也正想有一番作为。

1922年5月,钱永铭等在上海成立商股联合会,公推张謇为会长,通过交行不与中行合并的决议,同时致电政府,申明不与中行合并理由。

经过钱永铭及交行南方股东的多方努力,中交合并拟议再次无果而终。

1922年6月,交行在北京召开股东大会,选举张謇为总理,钱永铭为协理,并商定张謇不必常驻北京,日常事务由钱永铭处理。

随后,交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广拉存款,巩固行基;拒绝政治性借款,加强同工商业联系;实行分区域发行管理制度和足实准备金制度;精简机构,力图改变财政附庸不良形象,走自由经营、独立发展的道路。

经此改革,交行行基逐渐稳固。独立、公开、稳健,成为交行发展新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有把中交两行合成央行、或把中行改组为央行的拟议,但均未成功。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中央银行,中交两行分别改组为“国际汇兑银行”和“实业银行”。不过,两行继续拥有部分央行职能。直到1939年一切国库事务才由中央银行办理;1942年发钞权和外汇买卖才由中央银行一家发行和统筹管理。从此,中央银行才真正具备发行、国库、外汇职能,成为发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

(作者为记者、历史学者)

央行筹备数字货币 篇12

从2014年成立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专门研究小组, 启动数字货币研究, 到2015年形成系列研究报告, 再到今年1月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工作正一步步踏进。特别是近日央行筹备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以及招聘专业人员的消息引起业界的极大关注,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姚前表示, 虽然国内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出还未有明确的时间表, 但相关的原型系统研发正在进行中。这些都让人们明显感觉到了国内数字货币正渐行渐近。

什么是数字货币?虽然目前人们常用的移动支付、网上支付也是非现金支付方式, 但都不属于数字货币, 而现有较为流行的数字货币如比特币等属于私人数字货币, 不具有国家主权属性。当前央行所筹备的数字货币则不同, 它是基于人民币的数字化货币, 是法定货币及国家主权货币, 具有唯一性。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就目前而言主要用以替代实物现金, 一方面可以降低大量纸币发行和流通的成本, 另一方面将提升交易的透明度和便利性。这也有利于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流通的控制力, 从而助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为我国支付体系和支付清算效率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打下基础。

由此看来, 央行研发数字货币是顺应货币数字化发展趋势的重要决定, 但发行新的数字货币不仅仅是使用方式的转变, 更是对原有货币供给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这也是发行数字货币最大的挑战。数字货币的发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目前主要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阶段, 重点放在对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储备上, 这也是开展该项工作的基础力量, 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建立相关配套制度或对现有制度进行修订。业内普遍认为, 在技术和制度问题解决后, 数字货币或将在部分场景先行推广, 结合当前大热的区块链技术, 票据市场或许会成为首批试推行的领域。

上一篇:指导与运用下一篇: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