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通用12篇)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篇1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 也是审计的立身之本。企业的内部审计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由于其特殊的利益结构独立性与内部审计的关系便成为审计工作中的重点。其研究意义在于:企业内部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要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评价、监督、服务职能, 首先取决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逐渐增加从而使会计工作重要性不断提升, 账务处理复杂度难度不断加大, 处理方式也日趋多样化, 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逐渐增加内部审计在审计中的重要性也不断强化, 审计责任的不断加大, 难度可想而知。由于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地位逐步增强, 势必要使内部控制不断细化, 出于控制审计风险的需要, 内部审计责任必须具体明确, 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程度便是主要区分和依据之一。
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 目前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独立性缺失存在的现象较为普遍。究其成因也有很多, 如经济利益、自我评价、关联关系和外界压力等都制约内部审什独立性。内部审计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 没有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就不能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旨在通过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进行独立评价, 以确定上述控制制度或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是否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上述行为是否符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定的程序和标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能否有效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有效和经济地使用资源, 找出内部会计控制的薄弱环节, 并日臻完善。
一、加强对单位领导班子的民主监督, 完善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提升内部审计的内在要求。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应完善监事会和董事会制度, 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均应由监事会监督, 企业的董事会或总经理在履行其经营管理责任时应接受监事会的监督, 让企业的最高经营管理人员头脑中始终都有被监督的意识, 他们的经营管理行为不但要为其自身负责, 而且要为企业的财产所有者负责, 要为企业利益最大化服务, 要接受企业财产所有者的监督, 如果他们的行为有悖于企业的利益, 他们将有被解雇或被起诉的危险。当他意识到这种危险的时候, 就有可能产生监督和被监督的愿望, 客观上也就产生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从而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进而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以加强。相关人员曾从改革当前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着手, 提出对内审人员实行由国家审计机关“统管”、由单位“自聘”的建议来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并对此建议走访了一些企业和审计机关。一些人对此持反对意见, 主要理由是他们认为该建议将内部审计变成了国家审计。如果从国家现行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措施看, 这一建议自然是相悖的。但本人认为应加强对单位领导班子的民主监督, 从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入手, 将对内审工作的态度、支持力度作为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 为内部审计撑腰打气。内部审计协会应考察、借鉴西方内部审计管理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 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法律效能, 既能适应政府对内审管理需求, 又能满足单位管理要求的内审管理模式, 从而为政府与单位之间起好桥梁作用, 为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献计献策。
二、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内审机构怎样设置, 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关系到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以及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当前机构正值改革中, 对这一问题有必要进行很好的研究。按照国际惯例, 企业内审机构按其内部隶属关系划分为四种设置情况: (1) 在董事会领导下, 各职能部门之上, 其独立性较强。 (2) 在总经理领导下, 各职能部门之上, 有一定的独立性。 (3) 在总会计师 (或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 领导下, 与其他职能部门同级, 独立性较低。 (4) 在财务部门设置内审机构, 几乎没有独立性。我国应根据具体实际选择 (1) (2) 种类型, 以提升内审机构层次, 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应在第一把手领导下工作。
三、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律建设
抓紧制订内部审计的法规和条例, 将内部审计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法律形式明确内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行业、部门内审规章制度;用法律规定内审机构的地位、结构、层次。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 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只有内部审计的法律建设完善了, 内部审计协会才能很好地依法开展工作。
四、实现内部审计职业化
内部审计职业化是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看待, 内部审计组织、人员资格认定、审计业务的取得、审计程序的执行、审计证据搜集、审计评价意见的发表等一系列工作, 都必须按职业化标准加以要求。一是内部审计人员主要经济来源直接从内部审计业务活动的劳务报酬中取得。二是内部审计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专业化, 即内部审计主要依据审计准则, 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和程序。三是内部审计专业化行业组织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指由股东大会选出的监事会或审计委员会, 这个组织不是内部审计业务组织, 而是专门负责审计项目决策, 向内部审计社会组织聘请常年审计咨询顾问或项目审计人员, 接受内部审计报告, 处理审计意见书中揭露出的问题的内部牵制机构等。社会审计组织是指具有社会中介性质的内部审计业务组织 (内部审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名称) 。只有这样做, 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在组织上、经济上的独立性。
五、加强内审人员的业务学习, 切实提高内审人员的待遇
内审人员应刻苦学习、苦练内功,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路子。单位对此应提供时间和经费保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用优异工作成绩来保障其独立性。同时各主管单位应在工资福利待遇、升迁考核、工作硬件实施等方面多考虑内审人员, 其待遇不应低于本单位的财会人员, 以稳定内审队伍, 吸引高素质人才, 用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审计队伍来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使内审人员具有良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政策水平。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做到两个过硬:一是政治过硬。审计人员对复杂的审计对象要及早做好心理准备,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这样, 审计人员才能讲原则, 才能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 才能制止那些挥霍浪费国家财产的行为。二是业务过硬。审计部门是执行财经法规的业务部门, 作为内审人员, 必须掌握与审计有关的专业法律、法规;同时, 熟悉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审计、网络操作、系统维护、法律、税务、外贸、金融、纪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不断加强后续教育, 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六、对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委派与内容的保密
若内审人员是由会计部门或其他职能部门调人内审部门的, 马上再对他以前从事过或负责过的工作进行审计, 会有损其独立性, 所以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不能被委派去审查他们原先从事的活动。若内审人员长期从事对某些被审部门的审计工作, 他们很可能会与这些被审计部门的人员形成亲密的私人关系, 因此, 应规定在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内审人员的定期轮换。为了避免内审部门负责人分配审计工作时, 委派的内审人员与被审部门有潜在或现实的利害冲突和偏见, 有必要规定内审人员应定期向内审部门负责人报告与内审人员自身有关的实际存在或潜在的利害冲突和偏见的任何情况, 内审部门负责人应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调换这些内审人员的工作。在做好人员的委派工作的同时做好保密工作能更好的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在内部审计准则草案中规定:“审计报告、审计结论和决定涉及到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数据资料有很大的保密性, 不经领导批准, 内审人员不准向外泄露。”这里所说的数据、资料及领导的规定都不明确。对此问题, 笔者建议应做如下规定:内审人员对所掌握的涉及本单位商业秘密的机密资料, 不经本单位第一负责人或法人代表的批准, 不得外泄或用于私人目的。
摘要: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功效有赖于其独立的程度, 审计的独立性越强, 越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所以, 企事业单位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增强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独立性, 从而使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检查、鉴证、评价和建设的职能。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委派制
参考文献
[1]姜建宏:《经济全球化的内部审计应对策》.商业会计, 2006年
[2]陈巧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监督, 2004年4期
[3]任翠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中国经贸导刊, 2005年7期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篇2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最大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内部审计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审计独立性一直是审计界关注的问题,它是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的重要条件,也是能使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检查、鉴证、评价和建设的职能的重要推手。
一、审计的独立性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1.审计的独立性是独立开展审计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审计在加强内部控制、促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管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作用日益显现。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审计工作往往排斥,使审计效果就缺乏了独立性,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审计工作要想有效地履行其职能,达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改善组织的运营管理、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就一定要必须充分认识和实现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2.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审计则处于具体的经营管理之外,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 行审查,具有外在性和独立性。审计作为企业强化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强化的重要手段,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不断需要,是实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根部需要。因此,要使审计独立性真正得到发挥,必须充分建立企业内部的独立审计防控体系,坚决摒弃那种把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当作摆设的传统思维,使审计执行系统得以行使权利,从而不断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审计独立性能不断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逐渐增加,内部审计在审计中的重要性也不断强化,审计责任的不断加大,现代公司制度的逐步建立、发展以及企业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使会计工作重要性不断提升,要为企业利益最大化服务,必须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越强,越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所以,企业单位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增强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独立性,从而使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检查、鉴证、评价和建设的职能,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4.审计独立性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要梳理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办法和路径,充分发挥审计的功效有赖于其独立性发挥的程度。由于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弄虚作假的情况屡见不见,严重影响了企业对外活动的开展,制约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我们要逐渐增加审计独立性,从而使会计工作重要性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要保持职业独立判断力,同时需要兼听各种意见,真正做到相对客观公正是自身业务素质反应也是独立性良好表现。
二、提高企业审计独立性的思考
1.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审计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键所在。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审计失败与审计舞弊案件的爆发,使得独立性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内部审计是企业健全内部控制、严肃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应该更新观念,要坚决摒弃那种把企业审计工作当作摆设,是自找麻烦的错误思想,企业管理者要把加强审计独立性作为改善自身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真正地从内在要求上需要审计的监管,堵塞自身的漏洞。
2.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公司治理机构不完善、专业人员配备不齐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影响了经济监督职能的发挥。因此,建议成立董事会的企业,其内审机构由董事会领导;没有成立董事会的企业,成立审计委员会议事机构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因此,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在行政系统―一经营管理系统设置审计机构。这种组织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最佳模式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首先,提高政治素质。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大局意识、效率意识和质量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构筑坚固的思想道德防线。其次,提高业务素质。必须树立强烈的程序意识。审计程序是法定的,一个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的行为是无效的行政执法行为。要求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了解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具备多种专业技能,使内部审计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第三,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应当经常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学习财经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以及内部审计制度,不断加强内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4.抓住审计关键环节
单位内部审计对象种类复杂,数量繁多,工作非常琐碎,内部审计要抓住单位经济活动、经营发展中的关键环节,突出审计重点,使内部审计能够在单位经济活动中起到保驾护航、铺路搭桥的作用。内部审计要向企业管理、未来发展以及干部廉洁自律领域拓展,在揭示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同时,把“审、帮、促”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企业管理从重实体向更加注重程序和实体并重转变、从而构建服务型现代企业管理新机制。
三、结束语
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加强全面管理和提升综合效益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企业应当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一个在财务、会计、审计事项方面发挥重要监督作用的治理机构,只有大力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在单位的地位,才能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欧阳电,胡建敏.审计独立性的制度分析与改革[J].审计月刊,2011年09期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篇3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
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生涯中公正、客观、独立是其灵魂和生命,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不具备独立性,那么其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注册会计师要想取信于社会公众和投资大众,就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独立性。然而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现在整个会计师行业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缺乏独立性的问题。为此,要想确保审计信息的可信性,并且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在审计过程中必须要确保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的客观独立性。而要想强化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就必须要立足于要对政府的法定业务需求进行规范、积极地改革会计师事务所体质、建立健全民事赔偿机制、形成完善的注册会计师委托聘任机制等各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导致我国注册会计师缺乏审计独立性的主要原因
我国注册会计师现阶段在审计独立性方面存在着严重弱化的问题,而之所以导致这一问题,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性审计服务市场没有充足的需求
立足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需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高独立的审计服务方面,审计市场的各个需求主体都不具备有效的需求。目前我国的审计服务需求主体主要为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和投资者等,而其中的投资者还包括国家投资者、法人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1]。从投资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占有较大比例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国家股,然而由于国家股股东缺位的问题,因此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方面并没有形成有效的需求。而法人投资者则可以在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委派自己的代表,因此其可以较大地影响到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2]。在这种情况下,法人投资者在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时候并不需要利用上市公司发布的财务信息,所以在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独立性方面法人投资者也没有形成有效的需求。在独立性审计服务方面个人投资者属于其中最为主要的有效需求者,然而因为债券市场在转轨经济时期存在着较大的投机性,因此真正的价值型投资并没有在个人投资者身上实现,所以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审计方面个人投资者也不具备旺盛的需求[3]。如果从债权人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在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中商业银行贷款属于最为主要的渠道,然而因为我国商业银行业普遍存在着商业化程度不高、所有者缺位等问题,因此很多商业银行也并不具备全面了解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的愿望。在企业的会计信息方面政府属于需求者和监管者,尽管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审计方面其存在着有效需求,但是单纯依靠政府的需求很难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4]。
(二)在体制方面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协会的官办性质比较强,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首先,我国很多会计事务所长期以来都是由社会团体、科研单位和政府机关等出资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和业务与这些法人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执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挂靠单位的影响,而且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也会进一步的受到干扰[5]。其次,如果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出现各种问题,那么承担责任的主体就是其背后的单位,而这种方式很难将注册会计师本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同时导致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并不具备较高的风险意识,也没有形成对注册会计师本身的行为加以约束的规范[6]。最后,对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而言,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属于一个自律组织,其对各级财政部门机构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各级财政部门直接或者间接的干扰,最终使得在审计市场方面的公平竞争受到了影响[7]。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了委托者审计费用支付方式的影响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业务的时候主要是受被审计对象的委托,同时由被审计单位对审计费用进行支付,所以说在对会计师进行聘用的时候并非是财务报表使用者支付费用,而是我国的上市公司承担费用[8]。由于在独立性审计方面被审计单位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并非属于有效需求群体,因此,上市公司的管理者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背离的问题,再加上目前我国审计市场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僧多粥少的问题,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并不具备证券执业资格,这样就导致审计市场中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竞争问题[9]。因为考虑自身利益的原因,很多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甚至会将违法的审计服务提供给上市公司[10]。
二、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有效对策
(一)对政府的法定业务需求进行规范
在我国目前的注册会计师服务领域中政府部门属于最大的需求者,因此,要想使注册会计师重视其执业质量,就必须要对政府部门的需求质量进行规范。只有彻底地转变政府职能,对政府在法定业务方面的需求进行规范,才能够使社会审计需求的外动力得到有效提升。首先,会计师事务所在确定国有企业年报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之后,这时物价和财政等部门就不需要对已经审计过的企业进行再次检查,这样除了能够使被审计企业的负担得以减轻,同时也使国有企业对社会审计的需求得以提升。其次,要对年报报告格式进行改进,在其中添加考虑国有企业审计特殊性的相关内容,比如,审计调整意见和注册会计师重大事项的提示等,从而与政府部门的需要相适应。最后,政府部门应适当地加大抽查已出具意见的报告比例,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处罚违反独立审计规范的注册会计师和有关会计事务所。
nlc202309010133
(二)对注册会计师聘用更换机制进行完善
因为现阶段我国采取的是企业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自行聘任的做法,因此一些被审计单位为了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采用以变更审计机构为威胁的方式逼迫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让步。由于目前我国的会计事务所普遍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因此,这些被审计单位在市场中也能够找到可以满足自己不当要求的会计事务所,这样就淘汰了坚持客观独立性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因此政府必须要对聘用和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从制度层面有效的保障会计师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面对这一情况,我国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约束被审计单位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随意更换的行为,确保会计师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其次,应强化被审计单位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更换的理由揭示,比如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更换的理由;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收费、审计范围、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会计准则应用等各方面的意见分歧;非无保留审计意见在近年来的情况的揭示等。
(三)积极地改革事务所体质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也就是合伙制和公司制,在取得盈利、签署审计报告的效力等方面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事务所是相同的,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承担责任这一方面。以出资额为限负有限责任是公司制的主要特点,负无限责任是合伙制的主要特点。我国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在这种组织设计下都采用了公司制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则属于导致我国会计丑闻的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由于承担了有限责任,所有合伙人在公司制下都不会出现倾家荡产的情况。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有限责任制具有非常低的造假成本,其很难对利害关系人的损失进行有效弥补,也无法保证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的公正、客观和独立性。由于会计的职业特点的需求,因此会计事务所需要采用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制,确保合伙人在执业过程中高度负责,一旦因为较低的执业水平或者违规操作的行为导致出现损失,那么剩余的合伙人都必须要对连带责任予以承担。所以我国应该积极的引进国际通行的做法,加快改革事务所体制的步伐,对合伙制进行逐步的推广和实施,利用这种方式使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得以加大,并且进一步地保证其实现规范操作和依法执业。
(四)建立健全民事赔偿机制
目前法律责任主要区分为3种,也就是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等,在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中将“惩罚”的理念体现了出来,而在民事法律责任中则将“补偿”的理念体现了出来。我国目前主要是采用行政处罚为主的方式,就算是加大处罚力度,其最为主要的着力点就是对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进行追究。然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果发生会计审计问题,相关监管机构就可以严格地按照法律法规对其予以严惩,而且股民也可以通过法律的方式将自己的损失讨回,这样就使得违规者在民事赔偿中面临得不偿失甚至倾家荡产的险境。所以我国必须要对民事赔偿机制进行不断完善,利用赔偿受害损失者损失的方式对违规者的非法利益进行剥夺,从而使其违规成本得以加大,最终对其执业的规范性起到保障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存在着缺失独立性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对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导致我国的经济秩序受到了较大影响。要想提升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仍然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为此,我国政府要对自身的法定业务需求进行规范,对注册会计师聘用更换机制进行完善,积极地改革事务所体质,并建立健全民事赔偿机制,从而有效地消除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各种因素,中全面的保障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
参考文献:
[1]康玲,刘洪燕.从监管角度看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J].现代商业,2010,05:221.
[2]徐杰芳.我国投资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实证分析[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22-25.
[3]张帮金.探析CPA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3,07:112-113.
[4]张涛,吴联生.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一个理论分析[J].审计研究,2010,02:39-46.
[5]黄一鸣,张文斌.关于现行独立审计委托模式的缺陷及重构的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2,03:1-4+49.
[6]江伟,李斌.审计任期与审计独立性——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经验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2:47-55.
[7]陈静裙.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D].合肥:安徽大学,2012: 53-55.
[8]梁岩.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研究一基于上市公司年报财务重述视角[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2: 26-27.
[9] 蒋品洪.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研究:反思与突破[J].财会月刊,2010,25:40-42.
[10]李月.我国独立审计市场需求分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81-82.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篇4
审计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在执业的过程中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两方面的独立,保证客观公正地出具审计报告。现代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受托责任制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委托方需要独立的第三方来监督和验证受托方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因此,独立性是审计存在的前提,没有独立性,审计就失去了存在价值。然而 “安然事件”等审计丑闻频发使审计面临严峻挑战,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公众的质疑。
审计收费是公司与事务所之间就审计服务所达成的价格,公司与事务所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经济利益关系,而非简单的审计与被审计关系。审计收费是决定事务所成本与收益的关键因素,也是事务所业务竞争的突出问题。因此,审计收费对审计的独立性产生影响,本文结合我国的审计收费现状对此进行分析。
2审计收费从哪些方面影响审计独立性
2. 1审计收费模式
审计收费模式是指事务所以何种方式取得收入,向谁收取费用以及何时收取的方式。目前,我国的审计收费模式是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直接向事务所支付,支付的时间一般是在全部审计工作完成之后。选择哪家事务所,支付多少审计费用完全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掌控,这样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之间就存在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使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在经济上控制了事务所。基于利益考虑,事务所为了不失去客户就很有可能违背职业道德出具不实的报告。显然,审计的独立性已被侵害。
2. 2审计费用标准
审计费用标准即注册会计师应向被审计单位收取多少费用。目前,我国审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模式,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更多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双方协商价格来确定审计费用。目前我国事务所数量增长较快,但规模普遍较小。在竞争愈演愈烈的市场中,事务所为了争取客户、寻求生存,就出现了降低审计收费以夺取市场份额的现象。恶性低价导致无法保证必要费用,事务所不得不减少审计成本,减少一些必要的审计程序,这样必将导致审计风险上升。而且事务所一般都希望能够与客户保持长期审计关系,这样在经济上对客户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很容易做出影响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行为。
2. 3 事务所的收入结构
事务所的收入结构是指某一客户支付的审计费用占整个事务所收入的比例。某一客户支付的费用占事务所收入比例很大,事务所在审计这一客户时将很难保持独立性。我国大部分事务所的规模普遍较小,对于只有少量上市公司客户的事务所来说,一方面,为了与现有的客户保持长期的审计关系,很有可能做出影响审计独立性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客户数量不多,当大客户出现或者有较高的审计费用诱惑时,事务所很有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接受客户的特殊要求,从而审计独立性受到影响。
3规范审计收费制度,提高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3. 1 建立第三方支付模式
我国现行的审计收费模式是被审计单位直接向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导致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产生经济依赖性,这是影响审计独立性的根源。针对事务所在经济上受制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这种现象,应该设立审计收费监管机构。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由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来支付审计费用的条件还不具备,所以只能在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引入一个独立的 “第三方监管机构”。该机构必须是非营利性质的监管机构,并且与双方单位均无经济往来,具有公正性。
第三方监管机构负责组织审计业务的招投标,聘用中标的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被审计单位在审计业务开始之前将审计费用交由第三方监管机构保管。第三方监管机构根据审计进度和事务所的请款报告,分期支付事务所的审计费用,保留部分费用作为质量保证金,根据审计报告的完成质量,决定是否支付剩余款项。如果发现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第三方监管机构有权拒绝支付剩余款项,并要求失实审计的事务所进行整改,不得参与下一年度的审计招标。
公平公正的招投标是这种支付模式成功的关键,第三方监管机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低限价。招标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事务所的信誉、审计质量等因素做出综合评价。同时公开进行招投标工作,提高招投标过程的透明度,规范聘用事务所的流程。
3. 2规范审计收费标准
目前我国对审计收费只有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收费标准,这就给衡量审计费用是否合理带来了困难。因此,需要规范审计收费标准,出台一个全国性的审计收费条例,详细地规定特定审计范围的收费限额,同时,完善现有的审计收费披露制度。这样有利于社会公众对审计收费的监督,减少收费环节的不正当行为。 制定规范审计收费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法规条例,将审计费用的披露上升为企业的法定义务,任何企业不得拒绝披露审计费用。
总之,目前我国中小型事务所居多,规模普遍较小, 激烈的审计市场竞争不利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也不利于事务所的长期发展。审计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审计收费是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不断完善审计收费标准,促进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为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客观真实的审计信息。
3. 3鼓励事务所扩大规模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总数达到8295家,但是总体上存在着规模较小、风险抵御能力不高和审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以中小型居多,在审计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只能依靠价格竞争来争取少量的业务,与此同时,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正以高额的收费在国内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因此,扩大事务所规模已经成为应对市场发展需求的必经之路。只有进一步扩大国内事务所的规模,走集团化发展道路,依靠提供更加优质的审计服务来提高审计业务议价能力,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审计独立性。
我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 篇5
2002-9-5 8:31 唐建兵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内容提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理论和实务必须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受托经济责任需要内部审计拥有独立性,但当前的管理体制、机构和人员设置状况,法律环境、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等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国家对内部审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形势下,笔者提出了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 独立性 受托经济责任
内部审计是企业强化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要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检验、监督、鉴证、咨询职能,首先取决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笔者认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理论和实务必须认识和解决的问题,是内部审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
受托经济责任是指受托者在经济上受托或受命履行自己的经济责任,并向委托者负有定期报告履行职责状况和结果的责任。在财产所有权与财产经营管理权分离时,客观上存在着委托者对受托者进行经济监督的需要。“两权”分离所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奠定了内部审计独立地位的客观基础。由于内部审计主体受托(受命)于委托者(单位法人),对经营管理者行使经济监督权,而经营管理者也受托(受命)于委托者(单位法人),负责财产的经营管理,根据权责对等原则,形成了内部审计主体与经营管理者(被审部门)之间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由于财产所有权高于经营管理权,因而内部审计主体的地位理应高于经营管理者(被审部门)。
因此,内部审计主体必须具备必要的权力,才能保证其职能的实现。西方著名审计学家劳伦斯.B.索耶在《内部审计的理论与方法》中说过,“没有必要的职权,所有为提高改善所作的宝贵的努力都是空想。”而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是其职权的第一要素。《国际内部审计标准》规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即内部审计人员(机构)需独立于他们所需要审计的活动,以便不受约束,客观地开展工作”。可见,按照国际内部审计的惯例,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就不可能进行经常、及时、有效的经济监督。根据我国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状况、经验教训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要求,尤其要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关键是要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其独立性也要能得到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的承认和支持。
二、制约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一)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体制。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当前的实际状况,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内部审计人员切身利益直接受所在单位控制,对内审人员的人事调派权、工资管理权、奖惩权等由所在单位掌握,即内部审计即在本单位主要领导人(法人)直接领导下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由于被审部门是内审人员所在单位的组成部分,客观上造成内部审计为本单位利益服务的依附性,使得内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影响,工作质量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制约。有些单位领导人为了本单位、小集体或个人的利益而不信任或限制使用坚持原则的审计人员,对一些依法办事的审计人员实施高压制、冷处理、穿小鞋等方式,迫使审计人员听其指挥或与其同流合污。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就只能取决于单位领导的认识水平和廉洁自律程度。
1998—1999年我国逐步对内部审计管理进行了改革,目前改革还在进行之中,这就是将内审的领导工作由过去上级审计机关代为管理改为单位自身管理,将内部审计真正从政府审计中脱离出来,走内部审计协会管理的路子。这本有利于内部审计在单位领导下开展工作,能使内部审计的职能更加明确和规范。但是,一些单位领导和内审人员的认识却发生了偏差。有些单位领导认为这一改革扩大了他们的权利,可以为了单位、小集体或个人的利益而更自由地支配审计工作;一些内审人员认为这次改革是政府对内部审计撒手不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弱化”。如果不真正认识这次改革的意义,任由这些错误认识泛化,势必固化原有体制的漏洞,造成内审工作的滑坡。
(二)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设置状况。当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缺乏独立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内审机构不是单独设置而是由其它部门领导或合署办公。其设置类型有:(1)附属于办公室;(2)附属于纪委;(3)附属于监察部门或与监察部门合署办公;(4)附属于会计部门或与会计部门合署办公;(5)临时由某一部门领导。有些内部审计人员由会计或物资管理等人员兼任。这种状况导致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受各方利益牵制,难以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些单位虽然应上级的要求单独设置了内审机构,但也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有些单位根本就没有设置内审机构。一些单位在这次机构改革中不切实际地撤并内部审计机构,精减内审人员,造成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不稳定,审计工作的随意性增大,审计工作质量难保证。
(三)法律环境。目前我国已颁发了关于国家审计的《审计法》,关于民间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法》,而关于内部审计的只有审计署颁发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并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导致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地位上的差异,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内部审计没有具体可操作的部门、行业规章制度,审计人员面对具体问题也无章可循。
(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内审机构成立时间较短,许多工作尚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更由于审计工作容易得罪人,待遇普遍较低,所以,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不愿意从事内审工作,从而导致一些单位的内审人员
专·01·业不精、敬业精神不足、工作人浮于事,审计工作往往局限于查查帐,甚至打打擦边
球,不能很好地发挥和显示审计职能。针对这种状况,一些领导自然不愿意赋予内部审计更多的独立性,群众也不愿意看到内部审计拥有更多的独立性。
三、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对单位领导班子的民主监督,完善内部审计协会的制度建设。笔者曾从改革当前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着手,提出对内审人员实行由国家审计机关“统管”、由单位“自聘”的建议来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并对此建议走访了一些企业和审计机关。一些人对此持反对意见,主要理由是他们认为该建议将内部审计变成了国家审计。如果从国家现行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措施看,这一建议自然是相悖的。但笔者认为应加强对单位领导班子的民主监督,从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入手,将对内审工作的态度、支持力度作为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内部审计撑腰打气。内部审计协会应考察、借鉴西方内部审计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法律效能,既能适应政府对内审管理需求,又能满足单位管理要求的内审管理模式,从而为政府与单位之间起好桥梁作用,为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献计献策。
(二)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内审机构怎样设置,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关系到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以及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当前机构正值改革中,对这一问题有必要进行很好的研究。按照国际惯例,企业内审机构按其内部隶属关系划分为四种设置情况:(1)在董事会领导下,各职能部门之上,其独立性较强;(2)在总经理领导下,各职能部门之上,有一定的独立性;(3)在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下,与其他职能部门同级,独立性较低;(4)在财务部门设置内审机构,几乎没有独立性。我国应根据具体实际选择
(1)(2)种类型,以提升内审机构层次,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应在第一把手领导下工作。
(三)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律建设。抓紧制订内部审计的法规和条例,将内部审计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法律形式明确内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行业、部门内审规章制度;用法律规定内审机构的地位、结构、层次。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只有内部审计的法律建设完善了,内部审计协会才能很好地依法开展工作。
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篇6
摘 要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其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独立性的基础上的。然而内部审计独立性在现实中经常受到威胁。本文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分析影响独立性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内部审计 独立性 治理层 职责
审计按不同主体划分为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由此可见,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一样,也要保持其自身独立性。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认识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内部成员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全面有效履行情况发表意见,以帮助他们有效的担当起他们的经济责任。鉴于内部审计的目标,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是审计的立身之本,离开独立性,就不存在审计。内部审计部不可能向外部审计那样,具有充分的独立性,但它也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在独立性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地实施审计,才能作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定和评价。由于内部审计是由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所以,在这三种审计中,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最难保持,也是存在问题比较多的。
二、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由于其存在于企业内部,所以它的独立性经常受到威胁。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因素有很多,这里主要从上到下分析其影响因素。
1.治理层、管理层认识不足
治理层、管理层认识不足,是导致内部审计不独立的最根本原因。认识不足是由于我国还没有适合内部审计发展的良好环境。治理层、管理层根本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可以加强内部控制,帮助企业有序地进行生产活动,最终达到目标、提高企业价值。而是错误的理解成外部审计,致使开始就对内部审计有抵触感,从而也就使他们对内部审计的发展百般阻挠,自然也就谈不上会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机构设置不独立
机构设置不独立主要表现在组织上和管理上不独立。组织上,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是在国家干预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很不规范,缺少完整的独立性。当前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内部审计机构不是单独设置而是由其他部门领导或合署办公,例如:(1)附属于办公室;(2)附属于会计部门或与会计部门合署办公;(3)附属于纪委;(4)附属于监察部门或监事会;(5)临时由某一部门领导。管理上,内部审计部门一般由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副职领导,内部审计人员切身利益直接受某些所审部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调派权、工资管理权、奖惩权等由某些所审部门掌控。这种状况导致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受各方利益牵制,难以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所以有些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甚至名存实亡。
3.职责和权限不适当
现在,一些企业管理层、董事会还没有明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以至于内部审计机构没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同时有些内部审计部门即被要求参加某些经济活动的执行,又反过来要求它们对这些经济活动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控制。还存在许多职责和权限不对等的情况。有时审计部门要求履行某些职责,而没有授予相应的权限,这就可能使他们不得不过度依赖某些部门和个人,从而不能做到客观公正,也就是不能保持独立。
4.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不完善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规章制度是保证审计人员客观公正的开展审计工作的硬性规定。然而,许多企业由于内部审计主管人员不重视,根本就没有制定正规成文的内部规章制度。或者即使制定了详尽有效的规章制度,但由于严格执行或缺乏对遵守内部规章制度的考核并据以进行奖惩以至于使内部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5.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是在基础上影响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人员素质不高表现在业务素质较低和职业道德低下。内部审计人员之所以业务素质低下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不了解内部审计的职能,把它看做多余部门,从而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选用也就不多加思考。内部审计人员有很多是来自财会部门,虽然他们有实践经验,但缺乏审计方面的知识。此外,人们的片面理解,也使得许多人不愿意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导致审计人员的队伍不稳定。这些因素都使得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整体不高。他们不具备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审计的独立性。职业道德低下也制约着审计独立性的保持。少数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在问题面前不敢坚持原则,害怕得罪人,而故意不认真履行审计职责,对违规违纪事项的真实情况不敢完全揭露,致使审计结论的真实性流于形式。
三、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
针对上面分析的对独立性产生影响的各个层面上的影响因素,也以此提出一些合理性的改善措施。
1.提高治理层、管理层的认识
如何提高治理层、管理层的认识呢?这个看起来容易,实际难。认识的提高,需要经验的积累。所以在现实当中,当他们认识到内部审计及其独立性的重要时,也往往是企业处在非常艰难的时候。我们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在这方面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应发挥其应有作用,通过宣传、交流,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维护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努力营造一个有助于内部审计独立性发展的良好环境。
2.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在这里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不仅要强调机构独立还要强调其地位,只有达到一定地位才能保证其机构独立。所以,可以在董事会下设一个独立的审计委员会,由它负责领导内部审计部门,指导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负责审计部门主管的雇佣、提升和报酬。建立这样这样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保证在不受企业管理层的影响和干涉下开展工作,向总经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并实行有效的监督。
3.授予适当的职责与权限
适当的职责与权限对保持内部审计独立性是重要的。但我们不能一味的为保证独立性而授予一定的职权,而不考虑是否有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职责与权限授予的大小首先应保证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其次保证其独立性。有些时候,内部审计部门是为管理层服务的,那么它就无须独立于管理层。而有些时候,内部审计部门是监督评价管理层的,那么它就必须独立与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授予不同的职责和权限,保持相应的独立性。
4.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完善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是对审计独立性的有效保证。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应尽量詳尽,如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公示制度、审计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审计复核制度、内审结果征询制度等,以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保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5.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领导应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每位内部审计人员了解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范围及工作职责。虽然内部审计不像外部审计需要执业资格证书,但也要保证其执业水平。内部审计部门主管应尽可能为本部门职员创造参加相关培训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取得相关的业务资格证书。对于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则:一、通过选聘道德素质高、责任心强、做事有原则的人担当内部审计人员。这样可以保证在员工层面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二、内部审计主管人员应努力树立一个良好的部门文化,使它在潜意识下约束员工的行为,达到在团队层面上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部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审计研究.2009(1).
[2]韩晓梅.浅议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涵义与实现.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5).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篇7
独立审计制度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也是保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手段,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承担着防范会计信息风险、降低会计信息识别成本的责任, 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负有重要责任。但是, 近年来由于独立审计环境中存着各类不法行为和违规行为, 独立审计判断质量不容乐观, 投资者也对独立审计的作用产生了怀疑。目前, 我国独立审计制度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独立审计制度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首先, 我国法律对于审计问题的起诉主体规定不明, 投资者及时发现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到法院提起诉讼。其次, 对法律责任缺乏明确界定。在开展审计业务过程中, 一旦出现问题, 注册会计师往往与被审计的企业一起列为共同被告, 承担法律责任。但是, 在具体案件中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错综复杂, 其责任往往难以准确界定。再次, 诉讼取证难度较大, 审计过程是非常专业的技术性活动, 要求资本市场的普通投资者证明注册会计师履行审计的过程中存在行为不当现象,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而法院办案人员普遍缺乏这类专业知识, 使得审计案件难以获取到有力的证据。此外, 没有明确的民事赔偿标准。目前我国法律对注册会计师的赔偿责任只作了一般规定, 对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主体和赔偿数额等问题缺乏相应的标准, 违规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审计违规行为。
2、审计市场混乱, 审计违规行为大量存在
目前, 我国审计市场比较混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往往采用低价策略排挤同行承揽业务, 导致了行业内部无序恶性竞争。其次, 注册会计师往往出于个人利益考虑, 与被审计单位串通向投资者隐瞒审计风险, 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 使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再次, 审计人员往往出于降低审计成本的考虑而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 导致审计质量低下。上述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当前审计失误和审计失败事件的大量存在, 严重影响了独立审计的公信力, 使独立审计环境长期处于低信用状态。
二、独立审计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审计收费过低影响审计质量
当前, 由于市场的过度竞争, 使低价策略成为审计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不但采取恶意低价竞争, 甚至还以向他人支付佣金等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 收费过低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会最低限度的降低审计成本, 从而导致审计程序执行不完整, 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使注册会计师难以收取到充分的审计证据, 严重影响了独立审计制度的执行效果。
2、缺乏审计职业道德
一方面, 注册会计师缺乏职业道德。目前, 我国虽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注册会计师道德准则规范, 但是并未对注册会计师违背道德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 这导致注册会计师很难按照职业道德的标准要求自己。另一方面, 我国会计师教育中涉及职业道德的内容较少, 也使得注册会计师普遍缺乏职业道德, 从而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违法违规操作。
3、监管体系影响审计质量
目前, 我国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是多方位进行的, 证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各个机构都有权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管结果各个机构之间的职能重叠交错, 多头监管造成协调困难, 最终导致无效监管。
4、审计违规处罚过轻, 不足以遏制审计违规行为
我国法律对审计违规行为进行处理时, 往往只注重对事务所的处罚, 而对注册个人的处罚相对较轻, 更没有对其进行刑事处罚的相关规定。收益和风险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注册会计师的舞弊行为。
三、完善独立审计环境, 提高审计判断质量的对策
1、明确独立审计的法律责任, 完善民事责任赔偿制度
(1) 从立法上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按照《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准则》明确界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应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要求执行审计, 出具真实可靠的审计报告, 一旦发生审计报告信息不实, 注册会计师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在修订《刑法》、《民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时, 应结合《审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 从法律制度上明确界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并在法律条文中对注册会计师的一般过失责任、重大过失责任、欺诈责任予以规定, 从而为法院判决提供法律依据。
(2) 设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鉴定委员会。目前,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政处罚的裁定和实施归属于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 而民事制裁和刑事制裁的裁定和实施权归属人民法院。在诉讼案件专业性较强、技术相对复杂的情况下, 法院方面由于缺乏审计专业知识很难对案件做出合理界定。为此, 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鉴定机构, 由审计专业人士来界定注册会计师在案件中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为庭审提供有力的证据。
(3) 保障中小企业在民事责任赔偿中的权利。我国在修订有关法律条文的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审计案件的民事赔偿责任, 采取合理的诉讼形式, 确定合理的举证原则。首先, 有关部门要鼓励案件当事人通过民事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法院方面应积极受理投资者诉讼案件, 提高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的自律性。其次, 采用合理诉讼形式保障中小企业利益。对于自身经济实力较差的中小企业, 出于降低诉讼成本的考虑, 可采用集团诉讼和代理诉讼形式, 选举合适的代表或代理机构进行诉讼, 使投资者在状告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过程中不至于处于劣势。再次, 实行举证倒置原则。举证倒置原则是指作为原告的投资者不需证明其依赖财务报告或审计人员是否存在失职行为, 只需证明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有重大错误或遗漏, 而将举证归咎于被告注册会计师或上市公司。这样可以有效保护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增加上市公司的造假成本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舞弊成本, 从而有效遏制审计舞弊行为。
2、建立独立审计职业道德体系
目前, 我国涉及审计职业道德的准则主要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基本准则》和《质量控制基本准则》。这三大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审计质量做出了明确的规范, 但是在实践中, 审计人员对职业道德问题还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方面, 在审计高等教育中, 未单独设置有关职业道德的科目, 并且在其他课程中对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也涉及较少。另一方面, 在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和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中也缺乏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对此, 我国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应设立相应的审计职业道德课程, 从而提高独立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促进其规范执业, 从而减少审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3、政府部门要倡导建立无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 其运行成本相对较低, 而其效益 (审计结果) 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目前,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多采用有限责任制, 法律规定起点较低, 其收入和相关责任很不相称, 注册会计师极易因追求眼前利益而出现审计失信问题。而在有限责任制下, 会计师事务所即使在民事诉讼中败诉, 其付出的赔偿金仅为事务所的有限资产, 这部分赔偿不足以对会计师事务所起到足够的惩罚和警示作用。基于上述原因, 我国相关部门有必要在法规中倡导建立无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无限责任制由于要求合伙人在发生审计失败时承担无限责任, 其一旦出现审计问题, 将付出包括审计收入、个人财产在内的全部财产, 这样可以对会计师审计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 从而保障独立审计的诚信度, 遏制会计师的违法违规行为, 促进会计师事务所整体行业素质的提高。
4、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
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职能, 引导和监督各个会计师事务所规范执业。一方面, 要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信用等级进行科学评估, 并按其信用等级、营业规模和营业额划分不同的等级, 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另一方面, 要积极引导和监督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行业操守和收费标准规范执业, 遏制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依靠行政手段和降低收费标准招揽业务的现象, 规范会计师的执业行为。
参考文献
[1]、姚建民.对我国独立审计环境的思考[J].经济视角, 2006 (09)
[2]、袁娟.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与治理[J].职业圈, 2007 (01)
[3]、王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保证机制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5
[4]、张继勋, 杨明增.审计判断及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7 (09)
[5]、张锋.改善审计判断效果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7 (11)
内部审计外包与审计独立性 篇8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1997年,Kusel等(1997)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1%的美国公司和31%的加拿大公司都至少外包了部分内部审计职能,另外未推行外包的公司中,有32.4%的美国公司和36%的加拿大公司表示有意在未来外包内部审计职能。Pelfrey & Peacock(1995)的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内部审计外包服务是由公司的外部审计师提供的。Kusel等(1997)的调查还显示,国际上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地方会计师事务所、咨询专家、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组织都可提供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其提供服务的比例在美国分别为57.6%、10.2%、23.1%、0.8%、8.3%,在加拿大分别为62.2%、16.2%、18.9%、0.27%。由此可见,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审计外包中扮演了绝对重要的角色,这也引起了人们对其独立性的关注。
一、文献综述
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在关于内部审计外包的优缺点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独立性方面。认同内审外包的,其认为:外部人不会受到组织内各部门间权利斗争的影响,因而更能保持独立。但是反对内审外包的则认为:如果同一事务所既做内部审计又做外部审计,那么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将丧失一个客观、独立的信息渠道(王光远、瞿曲,2005)。
Swanger(1998)就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为客户提供内、外部审计服务时,财务分析师对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客户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认识,以及对客户的投资意愿所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同时提供内、外部审计服务会使财务分析师对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的认识产生负面影响;而适当的职务分离,即由单独的咨询部门进行内部审计,会使财务分析师对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认识产生正面影响,即是说职务分离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James(2000)考查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是否能提高使用者在防范财务报告舞弊方面的信心。其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贷款人认为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给国际级会计师事务所,比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并向高管层报告,防止舞弊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发现舞弊并报告的可能性也更大。无论内部审计外包给进行外部审计的同一会计师事务所,还是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结论都是一样。
Lowe,Geiger&Pany(1999)考查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给公司外部审计师时,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审计人员独立性、财务报表可靠性以及投资决策方面的认识所受到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种外包情形与无外包的情形存在显著差异。另外发现,外部审计人员履行部分管理职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如果事务所将承接内部审计与承接财务报表审计的人员分开,则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
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较少,只发现了一篇规范文献。傅黎瑛(2008)认为当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给独立的外部会计公司时,从形式上看,其独立性是提高了,但是实质独立性却需要分情景讨论,每种情景都可能会对独立性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总体而言,内部审计外包对于独立性的影响是难以判断的。所以,不仅傅黎瑛(2008)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且政府监管部门或学术界就内部审计外包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在政策、理论与经验上也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内部审计外包服务是否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呢,目前国内尚无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拟就此作初步尝试。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独立性是审计永恒的主题。越来越多因独立性缺失所导致的审计失败案例,激发我们对有关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独立”(又称功能独立)和“实质独立”(亦即精神独立)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当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出现的时候,传统意义的内部审计“单向独立”和外部审计“双向独立”已经变质,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的独立因审计师角色的转变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理论上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傅黎瑛,2008)。
当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给提供审计服务的外部会计师事务所时,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和内审外包服务,单从形式上看,其独立性是降低了。但是内部审计外包对实质独立性的影响,却需要分各种因素加入讨论。本文汲取Shockley(1982)实质独立性概念模型的部分思想,讨论内部审计外包中独立性被削弱的可能情境,探讨每种可能对审计独立性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因素。
1.任期依赖假说。
会计师事务所对某一客户的审计年限越长,就越不愿失去该客户,特别是出现内部审计外包服务时,会增加审计人员对该客户的依赖。即审计人员对某一固定客户从事审计的时间越长,则内审外包对其实质独立性产生的负面影响越大。由此提出:
假设1:任期越长,内部审计外包对独立性的负面影响越大。
2.规模影响假说。
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往往意味着实力越强,专业人员越多,质量越高。因为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会对某个特别客户的依赖性减弱(由此可以抵抗其压力);而且在大型事务所,审计和咨询人员通常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当会计师事务所承接内部审计业务时,除了不属于企业内部的机构之外,其所行使的职能相当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要对企业的相关战略、核心竞争力开发、业务流程等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会增强审计的独立性。于是,提出假设:
假设2: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内部审计外包对其独立性的正面影响越大。
3.市场竞争假说。
在审计市场竞争激烈时,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在提供审计服务时利用低价承揽策略,将审计作为特价服务和诱饵,以提供更为有利可图的内部审计服务。以暂时的低成本来吸引客户是会计师事务所惯用的伎俩,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承接外包的事务所占领了市场,注册会计师将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外包的内部审计服务,降低了审计服务的投入,然而审计服务的投入不足,自然难以保证审计意见的客观公正。因而当市场竞争激烈时,内审外包服务间接地损害了审计独立性,于是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市场竞争越激烈,内部审计外包对独立性的负面影响越大。
4.外包占比假说。
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占向客户收取的全部费用的比重越大,会使审计人员对客户产生经济上的依赖,进而使社会公众对审计独立性产生怀疑。如果审计人员对客户的依赖越强(因为审计人员从中取得了外包的高额内部审计收益),这样会降低审计人员抵抗压力的能力,从而造成对实质独立性的负面影响。由此得到如下假设:
假设4:内审外包服务占客户全部费用的比重越大,内部审计外包对独立性的负面影响越大。
5.外包类型假说。
内部审计服务包括确认和咨询服务。Pany and Recker(1988)的研究认为,服务类型与服务比重都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产生非常显著的损害。Lavin(1976)的研究发现,不同服务种类对独立性的威胁程度是不一样的,那些容易产生自我复核、容易形成与客户管理层亲密关系的内部审计服务,如内部控制设计、税务、管理咨询服务等,会使公众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产生不信任。因此,得到本文的外包类型假设:
假设5:如果内审外包更多的是咨询服务时,内部审计外包则对独立性的负面影响越大。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
2007年3月中国证监会《关于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专项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证监公司字[2007]28号)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公司治理专项的自查、整改报告,这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研究契机。本文从www.cnlist.com上收集了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披露的公司治理专项自查和整改报告,选取了披露内部审计职能的上市公司,并且把2007-2009年同时披露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和年报中非审计费用的65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另外分别把2007-2009年进行内部审计完全内置的642家公司作为配对样本,见表1。本文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期间为2007-2009年,所有财务数据来源于北大CCER数据库、国泰安公司CSMAR数据库和巨潮咨询网的公开资料,事务所信息来自中注协的年度审计结果和百强事务所资料。
(二) 变量设计
实证研究最关键的问题是找到能够准确代表(或间接反映)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因素作为代理变量。有学者(Pany和Reckers,1988)以第三者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评价作为代理变量,但是这种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获取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评价具有主观偏见和不确定性。也有学者(Firth,2002)以注册会计师是否签发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作为代理变量,由于上市公司大部分审计报告都为标准意见,区分度不大。还有学者(Frankel等,2002)以被审计单位盈余管理的程度作为代理变量,认为审计独立性会影响操控性应计项目。本文将采用被审计单位盈余管理的程度作为审计独立性的代理变量展开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修正后的琼斯模型,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的土地使用权反映在无形资产中,而且无形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是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在修正后的琼斯模型基础上加入无形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估计正常应计数(NDA)与异常应计数(DA)(路建桥,1999)。模型如下:
NDAi/Ai-1=a1(1/Ai-1)+a2((ΔREVi-ΔRECi)/Ai-1)+a3(PPEi/Ai-1)+a4(LTAi/Ai-1) (1)
其中NDAi=第i年的非可控应计利润;Ai-1=第i-1年的总资产;ΔREVi=第i年主营业务收入与上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ΔRECi=第i年应收账款与上年应收账款的差额;PPEi=第i年的固定资产原值;LTAi=第i年的无形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总计。
a1、a2、a3、a4是OLS的估计值,这些参数的估计值是由以下模型进行回归取得:
TAi/Ai-1=a1(1/Ai-1)+a2((ΔREVi-ΔRECi)/Ai-1)+a3(PPEi/Ai-1)+a4(LTAi/Ai-1)+εi (2)
其中TAi=第i年的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由模型(1)、(2)可得:
DAi/Ai-1=TAi/Ai-1-1-NDAi/Ai-1 (3)
DAi/Ai-1是以上年总资产衡量的第i年的可控应计利润,它表示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三) 研究模型
为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对独立性的影响因素,首先进行外包样本与非外包样本的差异检验,其次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对前述影响因素进行OLS回归分析。由于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纳入以下控制变量:(1)总资产ASSET,代表公司规模,其代表许多的遗漏变量,必须加以控制,以增加模型的准确度(Becker等,1998);(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OC,当企业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越大,其盈余由操控性应计数决定的部分就会减少(Healy等,1987);(3)资产负债率LEV,当管理层陷入财务危机时,会操纵操控性应计数减少以获得更优惠的偿债条件(DeAngelo等,1994);(4)股权大幅度变动SHARE,当管理层大幅度变动股权时,会有诱因调节公司盈余以操纵股价(Becker等,1998)。因此本文的回归方程如下:
DA=β0+β1*Tenure+β2*Size+β3*Competition+β4*Ratio+β5*Type+β6*ASSET+β7*OC+β8*LEV+β9*SHARE+ε (4)
其变量定义及预期符号见表2:
四、 实证分析
(一) 描述统计
本文研究所选的样本来源于2007-2009年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自查和整改报告中披露执行了内部审计职能的上市公司,把三年间披露内部审计外包和非审计费用信息的65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余内审完全内置的1 926家公司作为配对样本,并首先进行了这两个样本的均值T检验及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其描述统计及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注:*代表10%的显著性水平,**代表5%的显著性水平,***代表1%的显著性水平。下同。
如表3所示,内审外包样本和内审内置样本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平均数分别为0.036和0.0019,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高利润。并且二者之间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内审外包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大于与内审内置,也就是说内审外包的独立性远低于内审内置的独立性。然而其余变量则没有通过差异检验。另外,内审外包费用占公司总费用比例和内审外包服务类型的平均数分别为9%、0.52,这表明:(1)内审外包服务在事务所提供的服务中程度较低;(2)我国内部审计外包服务主要是咨询类服务。
(二) 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内审外包对独立性的影响因素,验证这些变量与独立性的关系在统计意义上是否成立,本文对各个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其结果显示在表4中。从表4可以看出,审计独立性与事务所规模、内审外包占比这两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事务所规模、内审外包占比可能是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重要因素。另外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故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 多变量回归分析
相关性分析只表明了单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了解这些指标共同对独立性有多大的影响力,需要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另外,为了回归结果的稳定,在研究中将自变量中超过该变量平均值正负三倍标准差的极端值剔除。使用SPSS11.5软件得到的结果见表5。如表5所示,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整体上还是比较显著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内审外包服务占比和内审外包服务类型这三个变量都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并且回归系数的符号也与预期一致。这说明:(1)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内审外包服务占比和内审外包服务类型是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重要因素;(2)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小,内审外包服务占比越大,内审外包服务越趋向于咨询业务,其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即公司审计独立性越弱,这里支持了假设2、4、5。但是事务所任期和审计市场竞争状况两个变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当内审服务外包时,任期和市场竞争并不影响独立性,拒绝了假设1和3。
另外,控制变量中只有经营现金净流量在样本中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越多,则企业越可能操纵利润降低独立性;其余变量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四) 敏感性分析
Shockley(1982)认为事务所规模会对市场竞争产生交叉影响,因为大事务所在同样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相对优势,更容易取得外包的咨询服务。于是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了事务所规模与市场竞争的交叉项。结果发现,仍然只有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内审外包服务占比和内审外包服务类型通过了显著检验,这个交叉项却没有通过检验。另外,将内审外包赋1,内审内置为0作为内审外包服务,带入全样本,进一步回归发现:仍然只有事务所规模和内审外包服务通过了显著检验,同样支持了前述基本结论。
五、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7-2009年发生内部审计外包服务且披露非审计费用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把同期内审内置的公司作为配对样本,首次实证研究了内审外包对独立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内审外包与内审内置的公司其独立性存在显著差异。由于我国内审外包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达到9%,且内审外包主要趋向于咨询服务,可能导致内审外包影响了审计独立性。(2)如果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小,内审外包服务收费占总费用的比例越大,且越趋向于外包其咨询业务时,则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即公司审计独立性越弱。
在我国目前环境下,对内部审计外包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内审外包的不良后果:(1)内审外包的是咨询服务时,应该谨慎决策。特别是内控配套指引发布后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成为必然,内部控制设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业务,需要聘请专业机构咨询,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控制咨询业务方面更有优势;而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又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此时必须处理好内控咨询与内控审计的关系: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以确保执业中的独立性。(2)同时对于内审外包服务费用超过审计费用时,公司审计委员会应该评估内审外包对独立性的影响程度后再作决策,而事务所也应该慎重承接。(3)由于事务所规模越大,独立性越强,因而应积极通过合并、整合国内事务所,同时分离其审计和咨询部门,提高独立性,打造几个具有一定品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会计师事务所。
摘要:近年来,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和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其独立性备受各界争议。本文以2007-2009年发生内部审计外包服务且披露非审计费用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审计独立性的替代变量,旨在验证内部审计外包对独立性的影响情况。
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探讨 篇9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含义
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提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包括两部分:机构的独立性(首席审计执行官应向组织中能保证内部审计履行其职能的管理层报告)和个人的客观性(内部审计人员应持公正、无偏的态度,避免利益冲突)。
二、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根据拉里·利顿伯格(Lorry Rittenberg)的研究,影响内审独立性的因素主要有组织独立和个人独立两方面。如右图所示: 组织独立性大多数不属于内部审计的直接权力范围,内部审计部门无法控制,只能由企业的管理层决定,因此,最高管理部门的支持是影响内审独立性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决定着内部审计报告的层次,会对审计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个人独立性也就是内审人员的客观性,它是指内审人员完全以事实为基础来看待各种事情的思想方法,它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执业态度, 它要求内审人员全然不受个人感情、偏见、舆论和利益的影响,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所审查的活动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对自己的工作成果有信心,不因外部环境的干扰而做出重大的实质性让步,绝不允许自己对被审查实体所做出的判断屈服于他人的观点。
三、我国内部审计现状与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模式应该是双重报告模式。即一方面向最高管理当局报告工作(行政上向CEO报告);另一方面又向董事会报告工作(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然而,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领导模式分布比重为:董事会占46.42% , 财务总监占24.61% , 纪检监察部门占20.94%,财务经理占8.03%。 我国公司不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带来的问题是: 内部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受所在单位管理层的控制, 客观上造成了内部审计为管理层利益服务的依附性, 使得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程度受到管理层的影响,很难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结果受到制约。
(二)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1.现阶段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我国现阶段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集中在经济监督,包括对财务收支的监督,对经济责任、经济效益的监督。
我国内部审计监督层次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对公司经理层进行监督,向董事会汇报情况;二是对公司内部各部门进行监督,向公司管理层汇报情况。 企业由于经营规模、业务的扩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使各管理当局面对纵横交错的生产经营系统, 不可能事必躬亲地直接控制各生产经营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 这就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 监督企业所属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并揭露违法违纪、经营管理中的弊端,达到加强企业管理的目的。
2.现阶段内部审计评价职能。 我国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显得越来越重要, 内部审计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逐渐以履行评价职能为主, 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内部审计经济评价是以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为基础的, 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从总体上把握企业的重要经营活动。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深入的评价,包括企业管理、经营及信息系统控制等。
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可见, 我国内部审计目前履行的主要是监督和评价的职能, 内部审计方法也是以评价内部控制为主,而很少涉及企业风险管理领域。
3.内部审计与组织治理之间存在冲突。 内部审计通常服务于参与治理过程的各相关方,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外部审计和高级管理层,但是,内部审计也为治理对象提供服务,如一般管理层以及财务、信息技术管理和业务等各组织部门。 因此,内部审计经常被要求服务于两个对象:负责治理的人和被治理者。 内部审计既要监督和评价管理层的经济活动,同时又为管理层提供咨询,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报告,内部审计在组织中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存在冲突。
(三)内部审计人员
1.熟悉业务导致懈怠。 长期负责对某一部门的审计工作会使审计双方由陌生到逐渐熟悉,发展出私人友谊,或是由于过于熟悉业务而觉单调乏味,导致懈怠和疏忽。
2.自己评估自己的成果。 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专业人员紧缺或时限要求等原因, 内部审计人员经常会被抽调去完成一些非审计工作任务。 这样,在以后的内部审计中,很有可能出现内审人员审计自己曾经负责的活动, 由此会损害内部审计的客观性。
四、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措施
(一)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审计委员会应隶属于监事会。 监事会是股东大会领导下的公司的常设监察机构,执行监督职能。监事会独立地行使对董事会、总经理、高级职员及整个公司管理的监督权。若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监事会, 则监事会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地位, 如此内部审计机构职能的发挥得到保障。
(二)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1.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应由监督和评价逐步转入确认与咨询。 内部审计在组织中潜在冲突大多是由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职能定位不明确造成的。因此,应明确我国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职能定位。 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是一项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 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虽然我国内部审计所处的环境与IIA对内部审计定义时所基于的环境存在差异,但是,内部审计的确认与咨询服务密切关注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这样更接近企业的目标,更加有利于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增值作用的发挥。
2.要协调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目标(增加企业价值)一致,因此,他们之间存在协调的空间。 内部审计部门应进行审计战略的转移,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的目标。新的角色定位要求内部审计积极参与价值创造活动。 内部审计在参与价值创造的同时,要让公司治理的参与者(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其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贡献和存在的必要性、重要性,从而起到协调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关系的作用。内部审计关注的活动也应提升至公司治理的层次, 而不再是过去针对个人或某一部门的活动。
(三)保证个人客观性
在分配工作任务和指派审计人员时, 应避免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和偏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内审人员应定期轮换。内部审计人员不得承担经营管理责任,不能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执行,而只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责任。
参考文献
[1]劳伦斯·索耶著,汤云为等译.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上、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2]余义文.我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分析[J].会计之友,2009,(7).
[3]泥丽丽,阮宁.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部审计职能的拓展[J].商业会计,2015,(10).
[4]王丽榕.试论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失原因及应对措施[[J].会计之友,2008,(10).
论内部审计独立性问题 篇10
1 影响和制约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1.1 内部审计法律体系不健全
由于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 造成开展内部审计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 制约了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保证。我国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尚未确立一项专门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 内部审计的准则也不具备统一性和规范性。虽然, 相关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关于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使之得到了组织的重视和推广实施, 但是, 专门的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 内部审计工作相对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 在地位和影响力方面都得不到对等的体现, 这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造成了内部审计人员在单位中得不到重视, 内部审计的开展缺乏规范的、严格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缺乏合法权益的保护。没有专门的规章和制度以及配套的指导策略来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 造成内部审计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严重制约了内审工作的独立性。
1.2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设置不科学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在设置上存在结构性问题, 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当前许多组织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 还存在内部审计部门附属其他部门的情况, 另外还有与组织其他部门进行合署办公的情形, 甚至是临时由某个部门领导负责。内部审计在组织的设置上严重缺乏独立性, 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活动的独立性, 造成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和领导存在许多利益牵扯, 妨碍了内部审计开展独立的审计工作和经济监督工作, 制约了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效力和独立作用的发挥。另外, 内部审计部门除了组织机构设置上的不合理, 还存在人员配置的不科学, 这造成了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 内部审计人员难以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另外, 部分单位还存在没有设置内审机构的情况, 许多单位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的过程中首先撤并了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工作在组织内部得不到管理者和领导的重视, 给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稳定性造成影响, 使得组织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 不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1.3 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体制缺乏独立性
在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实际状况下, 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受到所在单位的控制。所在单位对其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人事调派权、奖惩权以及工资管理权等, 这造成了内部审计人员的晋升、工资福利以及地位都受到了所在单位的制约, 造成了内部审计人员在管理体制上缺乏独立性。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向其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单位领导, 单位领导对其内部审计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另外, 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 例如经常附属于会计部门或者和会计部门合署办公, 这些制度性的障碍都对内部审计组织的审计工作和经济监督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和制约作用, 不利于内部审计目的的实现, 影响内部审计结果的公正性与客观性。
1.4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 单位组织内部审计部门成立和设置也比较晚, 组织和审计人员对于内部审计的理论和相关工作经验等还比较薄弱, 组织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不利于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组织当中缺乏足够的重视, 其待遇和地位都不高, 许多有能力、素质高的人员不愿意从事内审工作,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都比较缺乏;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往往走形式, 没有真正地发挥独立性和监督性的作用;单位组织的领导部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不愿意赋予内部审计人员过多的权利和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体现和保证, 从而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造成了单位组织的经营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力量, 不利于组织机构的健康运行。
2 强化内部审计,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2.1 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必须从制度和法律的层次对内部审计加以建设。通过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律建设, 促进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监督的重要功能的有效发挥。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应该重视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在组织中的层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划分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而使用法律手段, 能够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确立, 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促进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的提升,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到充分的、可靠的法律保障。另外, 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当中, 应该对内部审计的制度和规章进行明确, 完善相关的条款, 推进组织开展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建设, 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体系的完善, 促进组织开展高效率、独立的内部审计工作。
2.2 设置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
设置专门的、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 是促进组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组织保障, 能够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和经济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单位组织在开展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过程中, 应该重视完善组织内部的审计机构的组织构架, 促进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内部层级的提升, 加强对内部审计地位的提升, 单位领导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内部审计报告的反应。开展内部审计目的是为了改进组织内部的管理问题, 加强监督, 防止组织出现财务风险和财务问题。因此, 组织应重视内部审计报告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不受其他组织和个人意志的影响, 防止人为地、主观地干预到组织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制约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发挥, 从而保证内部审计职能充分实现。
2.3 提升内审人员的素质,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以及业务素质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保证。因此, 在实施内部审计独立性提升策略中, 必须重视加强组织内部审计组织队伍和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 重视引进和培养综合素质高、热爱审计事业、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开展定期和非定期的培训教育, 进一步提升组织内部的管理人员和部门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提高对内部审计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各个部门对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另外, 应该拓展内部审计人员对于法律、经济、税收、统计、管理以及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时, 能够坚持准则, 保持独立性,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组织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 组织应该重视加强内部审计的团队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 通过轮岗和培训的方式, 促进内部审计人员更好地适应内审工作, 提高内审的质量和独立性。
2.4 完善组织治理结构
完善的组织治理结构, 能够推动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并且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 通过加强治理结构的完善, 不断地优化组织内部流程,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建设, 明确组织内部的结构, 合理设置组织内部的职能部门, 有效加强部门之间的监督和制约, 保证组织的流程和业务水平的科学、规范。组织在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下, 能有效地推行内部审计, 并且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完善的治理结构能够孕育良好的组织文化。同时使得组织能够重视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督, 以保证组织的良好运行。通过治理结构的完善, 提升组织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内部审计由于制度和环境等原因, 缺乏独立性, 造成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有效性难以保证。因此, 在内部审计的实践过程中, 重视加强组织内部治理结构, 完善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架构, 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从而有效改善内部审计的质量,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保证内审工作效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王青.我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9) .
[2]王海霞.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大众商务, 20012 (24) .
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实现路径 篇11
一、审计独立性产生的动因
(一)信息可信性的需要
在受托经营和受托管理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当经济利益出现冲突和两权分离现象由形式转化为实质,即财产所有人不能直接控制和干预财产管理人时,就需要授权委托独立的机构和人员代其行使监督活动,这种监督活动就是审计。审计不仅是财产所有人对财产管理人的监督手段,同时也是财产管理人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财产所有人对审计的需要更为迫切,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并且会随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内涵和外延的扩展愈加强烈。诸如此类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审计监督必须提供真实的信息,而真实的审计信息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站在独立于委托人和被审计人之外的第三者角度行使监督权,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进行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
(二)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
内部审计站在第三者角度,以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旨在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为企业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风险,促进企业治理效率的提升与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三)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地域分散化、股权结构多元化、企业风险控制制度化,这种变化趋势及其结果导致投资人和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直接控制变得越来越难,需要有一些专业的监督系统来保证管理决策和风险防范以及投资人股东权益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监督系统专业化独立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大特征,使其发挥其他部门所达不到的独特作用。
(四)审计职业化发展的需要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等有关规定的陆续颁布与实施,是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内部审计人员开展业务提供了指南和衡量工作质量的标准,职业化发展也是推动内部审计健康发展和实现独立性的保障。
二、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受限的主要表现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受限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主要形式:一是设置内部审计部门,二是在财务部门下设审计机构,三是未设机构只配备相关的审计人员或者由财务人员兼任。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内部审计,要么是由主管财务的负责人进行管理,要么就是由财务机构直接管理。如此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使得内部审计仍然参与了企业的行政或者经营管理活动,要向企业主管财务的领导汇报工作并对其负责,受组织或者个人的控制与干预,不易保持其独立的监督、评价和鉴证者的地位,无法实现相对的独立。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限
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但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其福利待遇、职务晋升、业绩考核等等,都要依赖并受限于企业,并且大多情况下审计人员也无法实施有效回避,无法做到精神上的独立,无法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和保密。
(三)内部审计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致使独立性受限
虽然我国的宪法、审计法、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等法律法规对审计独立性做了规定,且要求内部审计依法独立、公正执行业务。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现象比比皆是,重制定轻执行、重表象轻实质、重形式轻结果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确保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有效路径
(一)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其属性之一就是审计机构的独立,而实践中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受限的原因是其设置缺陷与隶属关系不明。要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就需要弥补其设置的缺陷,厘清其隶属关系。首先,企业应当依法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相应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不得置于财会机构的领导之下或者与财会机构合署办公,更不允许不设机构只配备相关人员甚至是由财会人员兼任的情况存在。
其次,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制衡关系,不妨采用国际上成功的做法,将内部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企业董事会,没有董事会的可以直接隶属于企业总经理,定期向董事会或总经理递交工作报告。因为董事会是企业的最高经营决策机构,总经理是企业决策执行的最高领导,他们在企业经营决策、经营管理中属于最高权威。在董事会或总经理领导下设立内部审计的专职机构,使其有别于其他职能部门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不仅有利于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相对的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而且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保障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
审计独立性的另一属性就是审计人员精神上的独立,而实践中审计人员精神上的独立性受制于自身利益和素质的羁绊,所以,保障内部审计人员精神上的独立,首先,必须突破现有的利益链,使内审人员的自身利益不再依附于企业或领导,将内审人员的福利待遇、职务晋升与其工作绩效直接挂钩。因为工作绩效是完成工作的效率与效能,包括工作数量、质量以及社会效益等,所以只有将内审人员的自身利益与其审计事项的数量、质量以及社会效益相连,才能有效激励他们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实现审计目标。其次,要全面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内审人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保持精神上的独立,既不使自己的判断从属于他人,也不以个人的偏见来左右职业判断,能够以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工作态度保障审计结果的真实。
(三)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结构
随着知识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环境和利益相关各方期望也在不断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所以,就审计环境和审计资源有效运用而言,优化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优化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机制,注重后续教育,使其从事内部审计业务活动时,具备审计、财务会计、税务金融、统计分析、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法律和信息技术等知识,保持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风险,确保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增强工作成果的可信度,保护投资者利益。二是优化内部审计人才的引进与退出机制,打通人才交流与晋升通道,确保队伍结构合理,打造一支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三是建立审计队伍的职业行为规则,规范监督行为,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原则,保持诚信正直的职业操守,以应有的职业态度执行审计业务,不偏不倚地做出审计职业判断,树立良好的审计队伍形象,提升自身公信力。
(四)完善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
首先,在审计法规体系框架内,建立符合企业内部管理与监督的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保障。其二,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内部审计流程和管理程序,并明确其独立的监控制度、审计职责权限、职业道德准则等是开展审计工作条件之一,通过职责分工来达到相互牵制和监督的目的。其三,是建立高层次的管理体制,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推行内部审计人员外派制度,明确隶属关系,规定报告关系,重视内部审计报告和建议,实施内部审计结果公开制度,使内部审计机构在履行审计职责时保持独立性,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增强内部审计的强制性。其四,是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权威性与独立性是相辅相成的,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只有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才能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对所提供的审计报告中的问题给予客观公正、合理正确的建议。
浅谈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篇12
(一)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涵义
内部审计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 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对本单位及所属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 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内容
1. 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的独立性。
为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审机构的设置不能隶属于或平行于企业财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 而应隶属于企业最高领导人, 可使最高领导能够直接、及时获得内部审计部门所提供的情报和咨询。
2. 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必须有专职的审计人员, 不能由其他业务部门, 特别是会计部门人员兼任。内部审计人员在规定的权限内, 独立行使职权, 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 独立观察、判断各种问题, 并且要坚持原则, 忠于职守, 保证工作质量, 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3. 内部审计业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 不直接参与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而应以独立的第三者的身份去检查、监督、分析、评价企业的各项经济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关键是要独立于被审计部门, 其独立性也要能得到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的承认和支持。
4.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独立地制定审计计划, 执行审计程序, 取得审计证据, 能够独立地出具审计报告并在报告中揭露审计发现的问题, 提出适当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 不受任何个人或其他职能部门的干扰, 始终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工作。
二、保持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性
(一) 是国际内部审计行业的一贯要求
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专业实务部发表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一书中, “独立性”被作为内部审计实务具体标准的首条标准来发布。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公认的内部审计执业条件, 它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以及维护内部审计结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是保证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需要
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和公正的, 审计结果的得出, 应该建立在对审计证据的认真分析和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之上, 忽略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原则, 会人为损害审计结果的公正性, 审计工作质量难以保障。所以按照独立性原则开展工作, 审计工作的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三、保持内部审计独立性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不准确
由于内审人员将工作职能停留在以查错纠弊为主, 过分强调监督, 弱化“服务”, 阻碍了内审作用的发挥。因此, 内部审计要准确定位, “寓监督于服务中”、“寓服务于监督中”, 才能适应于科学管理的需要。
(二)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 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很不规范, 缺少完整的独立性, 有些内部审计机构不是单独设置而是由其他部门领导或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这种状况导致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形同虚设, 其受各方利益牵制, 难以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甚至还有一些单位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三) 公司治理机构不完善
目前,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许多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人们观念转变缓慢, 部分企业只是所有制形式上的改变, 而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及其管理模式并没有转变;所有权和经营权亦不完全分离;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经营管理层职责划分不清, 职能履行不力;即使企业内部设置了审计机构、配备了审计人员, 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 专业人员配备不全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审计知识匮乏, 难以深层次的发现问题, 无法承担应履行的工作职责也是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因素之一。
(五) 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 我国关于内部审计方面只有国家审计署颁发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并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导致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地位上的差异, 在根本上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 内部审计没有具体可操作的部门、行业规章制度, 审计人员面对具体问题也无章可循。
四、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一) 更新内部审计理念
要转变内审人员的思想理念。正确认识审计与被审计部门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审人员应围绕服务企业发展的工作目标, 将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内部管理、强化内部控制等方面, 营造出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 实现审计工作价值。
(二) 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 其独立性是相对的, 一方面与作为内部审计委托人的董事会或企业管理层有上下级的关系, 受其领导;另一方面又与各被审计部门处于同一企业内, 与之有着各种微妙而又复杂的利益关系。因此, 内部审计独立性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相对独立, 其独立性是靠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和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来实现的。
(三) 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
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健康发展, 我国应抓紧制定、颁布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和法规, 根据宪法赋予审计独立性的精神, 由立法机关制定具体、明确的内部审计独立性规范, 将内部审计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 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可操作的行业、部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用法律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结构、层次等, 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
(四)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
内部审计机构不能隶属于任何其他职能部门或与其他职能部门合并设置, 而应该直接对单位中具有足够领导权力的领导人负责。有足够权力的领导人也使单位能对审计报告作出迅速的反应, 根据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促进内部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目前, 许多单位在如何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模式上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种审计模式的权威性和独立性都很强, 能够建立起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的直接信息交流。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有权出席、参加高级管理层举行的与内部审计职责有关的会议。这样使得内部审计部门能及时准确的对管理部门进行审计, 并避开其他方面的干扰因素, 迅速报告董事会, 为董事会的及时决策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
(五) 完善内部审计的管理体制
内部审计部门评价的对象是单位经营活动管理控制过程, 高级经理层是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者和管理责任的最终承担者, 在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任免上, 若由高级经理层负责对其的任免, 则内部审计无法做到形式上的独立。同时, 内部审计部门经理为了维护自身地位, 势必要依附于高级经理层, 也无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实质上的独立性。因此, 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应做到:首先, 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应该由董事会直接任免。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其次, 内部审计人员对曾参与过的管理活动的审计应与回避。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参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只承担对其进行评价和建议的审计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 内部审计人员有可能参与企业管理工作, 此时, 应注意回避, 以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再次, 应建立审计人员定期轮换岗位制度, 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审计人员保持其精神、行为上的相对独立。
(六)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体制, 建立与时俱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机制, 根据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定位与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 尽快培训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为此, 需做好以下几点:首先, 应在任用、培训、定岗、升迁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规定和具体要求;其次, 要重视和加强包括财会专业在内的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使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为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使其能适应和处理不同类型业务及复杂问题, 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见与建议;再次, 要制订内部审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 建立资格认证制度, 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必要的素质并达到应有的要求。
(七) 内部审计外部化
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审计人员实施, 它主要有外包与合作两种形式, 前者指企业将其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给外部审计组织, 后者指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 根据需要借助外部审计力量, 共同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形式上的独立有助于提高实质上的独立。内部审计外部化后, 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部分地由外部审计人员行使。因此, 在适当的条件下, 内部审计外部化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企业应当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促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提高, 从而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摘要:保持内部审计独立性是保证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需要。目前, 保持内部审计独立性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不准确、机构设置不合理、公司治理机构不完善、专业人员配备不齐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等, 影响了经济监督职能的发挥。加强内审的独立性的主要对策是, 加快更新内部审计理念, 加强内审法制建设, 完善内审的管理机制, 合理设置内审的组织机构, 并将内审与外审有机地结合, 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促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提高, 从而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功能。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推荐阅读:
独立审计效率提高06-20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08-20
提高内部控制11-07
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济管理水平09-15
企业独立性内部审计06-29
独立学院内部控制08-27
如何提高审计工作成效07-18
树立五种意识提高财政审计水平11-03
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