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部审计

2024-07-09

教育内部审计(共12篇)

教育内部审计 篇1

一、教育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概念

(一) 教育内部审计

根据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教育部17号令) ,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是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 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配备审计人员,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教育内部审计是保障教育系统经济建设健康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随着《审计法》的修改, 以及国家审计署和教育部一系列文件下发以及两办按《规定》的公布, 原教育部17号令关于教育审计的定义显然已经落后于形势, 教育部正着手修改17号令。中国教育审计学会常务副会长沈国强认为:教育审计是教育系统内部具有内部审计资格的机构与人员独立对本组织教育经济运行全过程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评价、鉴证、控制及其咨询服务的行为, 以保障、促进、加强教育经济管理和实现事业目标。

(二)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教育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分为广义质量控制和狭义质量控制。一般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从审计的计划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等各个环节加以控制, 也就是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审计实施程序的各个阶段, 这是狭义上的审计质量控制。

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指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 内部审计督导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最基本内容, 是保障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内部自我质量控制, 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通过适当的手段对内部审计质量所实施的控制;2009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内部审计督导办法》 (沪教委审【2009】7号) 指出:“审计督导是指市教委审计部门对全市市属高校、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市教委直属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所进行的监督和指导”。审计督导、自我质量控制、外部评估是广义上的审计质量控制。

二、教育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特征

教育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素应该符合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特征要求。《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曾提出, 要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实行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 并在规划中提出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应具有以下特征: (1) 全面性。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涉及计划、制约、检查、分析和反馈等各个方面, 包括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组织结构及物质手段, 涵盖各机构的职责、工作标准和程序等, 因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必须是全面的。 (2) 系统性。审计组织内部不同部门的职责不同, 审计组内每人的分工不同, 不同审计类别的审计质量控制方法、手段、标准也不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关系到审计机关内部的综合部门和各业务处室, 贯穿于审计实施的各个阶段因此具有系统性。 (3) 严密性。审计质量控制的各种要素相互依靠, 相互钳制, 丝丝入扣, 少了任何环节或那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都将影响整个审计质量, 因此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不能有漏洞, 具有较强的严密性。 (4) 有效性。任何控制系统必须是有效的, 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审计质量管理, 既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直接效果, 又能进一步促进审计工作发挥更大的社会效果;二是通过质量控制, 既对某一环节、某一项目的审计质量产生效果, 同时也对整个审计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三、教育内部审计质量控制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近年来, 各教育部门或单位对于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识不断提升, 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了该项课题研究的行列,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教育部门或单位主管领导也较以前更加重视审计部门, 大部分高校内部都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 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 壮大审计队伍。审计经费不断得到保障, 目前高校的审计人员基本配备了计算机, 单位内部的硬件设施达到了一定水平。内部审计业务基本涵盖了各种业务类型, 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在各教育系统纷纷开展, 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随着人员、资金、技术的不断投入, 审计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二) 劣势分析

钱华 (2010) 和兰艳泽等 (2008) 分别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他们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较弱, 内部审计部门没有真正参与到高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层及普通员工对内部审计缺乏了解和理解;各高校普遍缺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审计技术和方法相对落后, 主要业务范围仍局限于财务、基建、后勤、资产等保障部门, 对学校管理的核心业务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缺乏有效的控制途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参差不齐, 大多高校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对高校内审质量的约束 (外部监督检查) 和激励机制。这些可以基本反映出我国教育内部审计的现状, 这是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起步较晚, 控制环境较差, 控制具体操作不规范等造成的。

(三) 机会分析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审计质量控制也越来越受到各层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0年审计署发布的《国家审计准则》中要求审计机关应当针对审计质量责任、审计职业道德、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业务执行、审计质量监控这个几个要素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2005年,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专门针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明确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 这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2009年, 特别针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进一步明确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定期接受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对所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的质量评估。这一系列法规的出台对教育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给予了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审计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发展给传统的审计质量改善方法带来了新的契机。

(四) 威胁分析

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 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作为一个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必须拥有一整套控制标准, 然而目前我国已有的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 缺乏操作性和系统性。一些办法缺少具体的操作细则, 从而影响了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如《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只是对质量控制的一般原则作了规定, 仅仅是一个框架性的文件, 具体应用起来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 可操作性不强。对于实际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来说, 期盼着具体操作指南和操作标准的出台。另外, 计算机辅助审计虽已逐渐引入内部审计的工作中, 但教育系统专用的审计软件还未成熟, 也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通过上述教育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SWOT分析, 明确了教育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发展方向, 即应加快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法规建设, 形成一套完整的控制标准, 巩固现有教育内部审计部门的优势, 推进内部审计部门的自身建设, 利用良好的外部条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然而无论是美国还是我国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都是针对企业而言,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内部审计, 在参考的同时要根据教育系统的特点予以创新。由于专门针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方面的规范还不够全面, 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依据这些规定, 结合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现状, 总结上海教育系统二十多年内部审计的工作经验及2009年以来推行的教育审计督导的实践经验。并顺应国家金审工程规划要求, 笔者提出了教育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八大要素。

四、教育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素

(一) 领导重视

领导重视在推动本部门或单位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3年, 原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考察石家庄市审计工作时, 以“领导重视和支持是搞好审计工作的关键”为主题做了讲话, 指出国家审计工作必须得到领导重视。当前我国在法律法规和制度层面上, 对各教育单位的领导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 已有了明确的要求。教育单位领导重视审计工作, 是防范风险、保证经济运行安全的必要途径, 是内部审计部门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

(二) 队伍建设

内部审计人员是顺利开展教育内部审计业务的根本, 只有保证审计人员配备充足, 审计人员队伍稳定才能保证审计质量。内部审计人员需具有必须的业务知识, 能够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并遵守相关法规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可靠。只有审计人员的个体素质提高了, 整个审计队伍的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审计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都对整个系统效用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 实务开拓

目前, 一些内部审计机构在业务开拓上, 只是维持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 且只是开展事后审计, 认为内部审计转型不现实, 没有进行过程审计或跟踪审计。为了规范审计行为, 提高审计质量, 明确审计责任, 应进一步强化教育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和措施, 并从审计实务操作和实务开拓各主要环节着手, 给出审计质量评价的依据、内容和方法, 用于教育审计管理机构检查审计质量, 进行审计督导。

(四) 制度建设

合理的制度安排应该能够防范审计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严谨科学的审计工作制度是发展教育审计的保证。制度建设完善与否, 是关系到教育审计工作能否有序、持续、健康开展, 关系到审计质量的好坏, 关系到审计目的是否达到;审计工作制度完善与否, 是关系到审计工作成效、成败, 关系到能否规避审计风险、把审计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

(五) 体制机制

在任何一个系统的运行过程中, 机制体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 有了良好的机制, 系统才能全面实现系统总体目标。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离不开机制体制的优化和完善。教育审计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服务教育事业发展、推动机制体制优化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政策推动、优化环境, 领导重视, 理顺体制, 加强自律, 强化机制, 结合实际, 采取得力措施等手段, 积极推进教育审计机构自身的管理机制体制、保证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的创新。

(六) 审计信息化

审计信息化是适应教育审计工作质量和评价体系建设的必要基础工作。实现审计信息化管理是顺应国家金审工程规划的要求, 对于辅助审计作业和提高审计管理水平, 具有现实意义。在审计信息化条件下, 可以规范审计程序, 全面纪录审计工作内容,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降低审计风险。根据设定要求自动反映审计质量评价的结果, 还能够将审计质量改善的方法直接转化为提高审计质量的智能化措施, 为审计工作改善提供依据, 从而真正实现审计质量的过程化控制。

(七) 理论研讨

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2011年4月2日, 国家审计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 强调指出, 加强审计理论研究, 有利于促进各级审计机关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把握审计发展规律, 有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有利于提升审计机关的创新能力。作为审计重要的一项工作, 理论研究开展的状况往往折射出一个单位整体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高低, 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带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与发展。

(八) 审计整改

审计整改是审计成效的具体体现, 也是审计工作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更是反馈检验审计工作质量、审计工作效能的标准。2010年中央“两办”下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2011年上海市教委下发了《上海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的暂行办法 (试行) 》等文件, 进一步明确了审计整改工作在审计工作全局中的地位以及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要求。因此, 明确审计整改的具体要求, 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反馈审计整改情况和结果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国家审计署第8号令:《国家审计准则》, 2011年1月1日实施。

[2]钱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10年第7期。

教育内部审计 篇2

一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我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规范内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维护合法权益,防范风险,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教育内部审计是我县教育局内审机构、内审人员对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独立监督、评价。

二 组织和领导

第三条 教育内部审计机构在教育局局长的领导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上级部门和本部门的规章制度,独立开展内审工作,对教育局局长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检查。

第四条 教育局局长领导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责: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并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二)定期研究、部署和检查审计工作,及时审批审计工作计划、审计报告,督促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的执行;

(三)支持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并提供经费保证和工作条件;

(四)对成绩显著的内审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及时处理审计惩处事项;

(六)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审计人员在培训、专业职务评聘和待遇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 机构和人员

第五条 教育内审机构应按照职责分明、科学管理和审计独立性的原则设置,配备具有内部审计岗位资格的专职审计人员。根据工作需要,也可以聘请特约审计人员和兼职审计人员。

第六条 教育内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内部审计制度,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第七条 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严格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和内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八条 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或审计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第九条 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障碍和打击报复。四 职责和权限

第十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主要对下列事项进行审计:

(一)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

(二)预算执行和决算;

(三)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四)专项教育资金的筹措、拨付、管理和使用;

(五)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

(六)建设、修缮工程项目;

(七)对外投资项目;

(八)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及风险管理;

(九)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

(十)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

(十一)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教育内部审计机构对本系统所属单位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项组织或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并向教育局局长报告审计调查结果。

教育内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经教育局党委会批准,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事项进行审计。

第十二条 教育内审机构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具有下列主要权限:

(一)要求有关单位按时提供财务收支预、决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文件、资料等;

(二)对审计涉及的有关事项,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文件、资料和证明材料;

(三)审核凭证、帐表、决算,检查资金和财产,检查有关电子数据和资料,勘察现场实物;

(四)参加教育局的有关会议,召开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五)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法违纪、严重损失浪费的行为,做出临时的制止决定;

(六)对可能转移、隐藏、篡改、毁弃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资料,经教育局党委会批准,有权采取暂时封存的措施;

(七)参与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起草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八)向有关单位提出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对模范遵守和维护财经法纪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人员提出给予表彰的建议;对违法违规和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提出纠正、处理的意见;对严重违法违规和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有关单位和人员提出移交纪检、监察或司法部门处理的建议。

第十三条 教育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国家审计机关、上级部门内审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结果;教育内部审计的审计结果经教育局主要负责人批准同意后,可提供给有关部门。

五 工作程序

第十四条 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程序:

(一)根据县教育局的中心任务和上级部门内审机构的部署,制定和阶段性审计工作计划,报经局长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应组成审计组,编制审计方案,并于实施审计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特殊审计业务的审计通知书可在实施审计时送达;涉及有关单位内个人责任的审计项目,审计通知书应抄送被审计者本人;

(三)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取得有关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人员取得的审计证据,如有必要,应经证据提供者签证;审计人员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随时向被审计单位和人员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编制审计报告,并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将其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逾期即视为无异议;

(五)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核后,报教育局局长审批;

(六)内审机构应对重要审计事项进行后续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

(七)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事项结束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和管理审计档案。

六 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违反本实施意见,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内审机构根据情节轻重,可以提出警告、通报批评、经济处理或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等建议,报教育局负责人后予以处理:(一)拒绝或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会计资料和证明材料的;

(二)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有关文件和会计资料的;

(三)转移、隐匿违法所得财产的;

(四)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五)阻挠审计人员行使职权,抗拒、破坏监督检查的;

(六)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

(七)报复陷害审计人员或检举人员的。

以上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六条 违反本实施意见,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由教育局根据有关规定给予批评

教育或行政处分:

(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

(二)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

(三)玩忽职守,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

(四)泄露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秘密的。

以上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七 附 则

教育内部审计 篇3

关键词:教育系统 内部审计 问题 对策

近年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资金逐年增长,但由于教育工作涉及面广,经费支出复杂,如何保证教育资金的安全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使用效益成为了教育系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教育系统内开展内部审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它是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一种行为,对促进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规范内部管理和资金使用,加强廉政建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风险,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教育系统内部存在对内审工作认识不清、内审制度不完善、内审机构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素质偏低、内审手段落后等问题,影响了内审工作职能的有效发挥。因此,正确认识和发挥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多措并举,解决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各项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此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育系统内审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一)对内审工作认识不清晰

目前,教育系统内部对内审工作的认识不清晰,有的单位把内审看成是专挑毛病的部门,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检查内部经济问题,忽略了内部审计这一有效的综合监督机制,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促进单位管理和提升效益中的重要作用;有的领导认为内审工作会制约自身的权利,从心底里有抵触情绪,消极应付,排斥内审部门,误解内审工作;也有的人认为,内审是“自己审自己”,没有权威性。在这种环境之下,内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职权的界定都带有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内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内审工作职能难以发挥。

(二)内审制度不健全

当前教育系统内多数单位缺乏统一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和监督机制,未按规定落实审计职责,未建立完整的内部审计体系,内审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操作流程不规范,控制目标不清晰,对内审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因此不能给内部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不能在制度上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难以激发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内部审计力度和查证深度,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三)内审机构缺乏独立性

由于单位对内审职能认识不清,加之制度不健全,导致内部审计机构在设置、隶属关系、人员编制上也出现不合理的问题。有的单位把内审计机构设在财会部门或监察部门中;有的单位由分管钱财物资及账目的人员兼任审计岗;有的单位领导既领导财会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内审机构的非独立性,使得内审人员的切身利益不可避免地受所在单位利益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内审人员很难客观公正地深入开展工作,其监督职能受制约。特别是当领导出现违规违纪时,内部审计机构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因此,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四)内审人员素质整体偏低

教育系统内审人员很多都是财务、纪检等其他部门兼职或临时抽调过来,审计人员没有一定的业务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内审队伍呈现专业比较单一,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内审人员难以自如应付内审工作,不能马上找准切入点并及时在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五)内审手段方式落后

当前教育系统审计方式和手段落后,事后审计多,事前、事中审计少,内审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审计方法,主要通过翻阅凭证、账簿和报表,核对账证、账账、账实、账表来检查单位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情况,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查错纠弊、违纪违规方面,侧重于财务收支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审计, 属于“监督导向”型的“检查系统”,过分强调其监督的职能,忽视了对教育单位资金使用效益和运作情况的分析评价,这使得内审的职能、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和提升。

二、多措并举,加强教育系统内审工作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内审工作的认识

要提升内审工作质量,改善内审工作的现状,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内审工作的认识。首先要转变单位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观念,因为内审工作的好坏,除了靠内审人员自身努力外,还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和本单位领导人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提高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就要让单位领导意识到内审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内审人员一方面要主动向单位领导宣传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政策,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积极向领导灌输内审工作的重要性,让领导明白内审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保护领导、支持领导的行为,从而使得领导更加配合、支持、重视内审工作。其次要转变被审计单位的观念,改变以往认为内审工作是找茬挑刺的想法,让被审计单位明白内审工作是为了规范单位内部管理,提升单位管理水平,要从被关心、被爱护的角度理解内审工作,进一步强化内审工作职责,明确内审工作目标,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并将内审工作纳入领导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分工负责制。

(二)建立健全内审制度,推进内审工作规范化

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探讨 篇4

一、科学安排后续教育的内容

内审人员后续教育的内容, 是内审人员进行学习的客体, 是其丰富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实现学习目标的基本保证.其安排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在确定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内容时, 首先要考虑内审人员的职业特性, 通过广泛征求意见, 明确内审人员需要学习什么。其次要考虑内容的实用性, 保证学有所用, 学能以用。第三要考虑不同内审人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工作经验、所在行业或单位的特点等,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阅历、不同行业的内审人员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后续教育方式。只有这样, 才能使后续教育产生广泛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号召力, 才能保证后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总体上来讲, 目前的后续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计算机知识的教育。

目前在国际内部审计工作各个环节.已经普遍运用了计算机审计手段, 并将一些审计软件、计算机测试技术运用到审计实务中。但在我国仍有很多内审人员不熟悉计算机的应用, 能利用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工作的人就更少了。因此, 应加强对内审人员进行汁算机知识的培训, 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一般知识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和借助计算机审计软件来开展内审工作。通过培训.造就一批能运用计算机审计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 使内审工作跟上时代步伐, 以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 审计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和内审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 对内审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审的作用从局限于监督与评价逐步向风险管理和促进单位发展转移, 审计范围不断扩大, 审计方法不断创新。内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 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 并及时运用于内审实践, 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内审要求的需要。

(三) 相关政策法规的教育。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市场经济越发展, 法制就越健全;而审计工作本身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业务工作, 如果内审人员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不仅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而且还会增加审计风险, 影响内审工作地位的提高和内审作用的发挥。因此, 内审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切实保证依法开展审计工作。内审人员应熟悉掌握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审计法规、会计法规、税收法规、财政金融法规等。

(四)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

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第七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 应当严格遵守内部审计职业规范, 忠于职守。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保密。”中国内审协会也颁布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但在内审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不依法认真履行职责.不坚持原则.随意泄漏所知悉的资料, 甚至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 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严重地影响着内审工作的质量。因此, 在后续教育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促进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是非常必要的。

(五) 相关管理知识的教育。

现代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侧重于促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求内审人员掌握现代管理的相关知识, 也只有这样, 内审工作才能够上台阶、上层次。内审人员应掌握的相关管理知识主要包括会计知识、战略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

总之, 后续教育的内容应突出两个字:“新”和“实”, 必须内容新颖和实用.内审人员应做到自己缺什么就去学什么, 学了什么就要能够在工作中用什么。充分保证后续教育的有效性。

二、灵活选择后续教育的方式

后续教育方式的选择是否灵活、合理.直接关系到后续教育工作能否顺利进行, 也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选择教育方式, 既要考虑其对内审工作本身的冲击, 单位经费的保障程度, 还要考虑内审人员的素质高低, 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因素, 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笔者认为, 为保证后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除采用传统的集中统一培训上课这种模式外, 还可采用以下方式:一是由内审协会或审计学会牵头举办研讨会, 针对改革中的审汁理论和实务同题, 组织同行业和同学科中理论基础好、学术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内审骨干力量进行深入探讨, 并将成熟的讨论结果采用合适的途径传播。二是组织内审人员到内审工作有特色的地区或单位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 也可出国考察, 以不断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三是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本行业或本地区举行报告会或专题讲座。介绍审计理论、审计实务或审计法规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前景。四是充分发挥网络快速传递信息的优势, 努力办好内审网站。五是办好内审刊物, 鼓励内审人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撰写学术论文。六是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各类资格考试。

三、强化对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为确保后续教育质量, 提高后续教育的效果, 必须强化后续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工作。首先, 各级内审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和完善内审人员后续教育的制度、规定和办法, 拟定系统详细的中长期后续教育计划, 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 加强对后续教育工作的检查、考核和评估, 不断总结经验, 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后续教育的科学化管理。其次, 要充分发挥各级内审协会或审计学会在后续教育中的作用。对教材的编写、师资的选聘、培训单位的确定、培训方式的选择等, 均可由内审协会或审计学会具体负责实施。此外, 各单位领导应重视和支持内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 切实保证后续教育的经费和时间, 要对积极参加后续教育.并能学以致用, 在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内部审计人员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

摘要: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 因此, 对内部审计人员应进行后续教育。但要保证后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必须科学安排教育内容, 灵活选择教育方式, 并强化其领导和管理。

教育内部审计 篇5

2010年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2010年汉中经济开发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继续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及教育财务规章制度为依据,从规范财经管理和加强内审队伍建设入手,不断提高审计质量,促进开发区中小学财务管理规范、协调发展。根据《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第17号令)、《汉中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09年教育审计工作的通知》(汉教发[2009]67号)等文件要求,今年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监督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实行月报制,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现象发生。

二、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关注财务收支热点问题,加强收费审计,坚决制止乱收费;加强专项资金审计,做到专款专用;严禁坐收坐支,确保资金安全规范运作;坚持“一本账”管理,严查账外账、“小金库”,防患未然。加强教育收费公示工作,确保各学校收费公示率达到100%。严禁学校以各种名义向学生额外收费,严禁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兴趣 1

班等。

三、开展好专项审计工作。要继续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效益的审计力度,做到事先、事中、事后全程监督,不仅监督有关学校做到专款专用,更要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关键处。随着义务教育经费的提高,要做好教育经费、工程建设及校舍维修项目审计工作,规范工程建设过程管理,提高投资效益,节约建设资金,确保教育经费合理有效使用,杜绝损失浪费现象。认真做好预算执行和财务决算审计,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履行经济责任,推动完善问责机制和绩效管理目标的落实。积极开展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促进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提升管理水平和经济运行的效果。

四、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一是开展领导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今年对系统内的法人单位进行一次全面审计,了解和掌握各单位现有财务收支况状。二是继续做好校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积极探索和完善中小学校长离任审计制度和办法,做到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进一步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服务职能。

五、加强校舍资产管理。在去年建立和规范校舍档案基础上,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今年要进一步加强对校舍档案完善和管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促进校舍档案管

理的规范化,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并逐步实现校舍管理电算化。加强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做到帐物相符,提高使用效率。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计财队伍素质

1、树立计财队伍形象。开展爱岗敬业教育,计财、审计工作人员要切实做到诚实守信、廉洁自律、遵守准则。不做有损于教育发展软环境的行为。

2、提高计财人员业务水平。加强财会队伍建设,组织总务、财会、审计干部的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计财、审计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今年重点在如何加强中小学校园“三化”(绿化、硬化、美化)建设、提高校园“三化”品位、完善资金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统计实效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把握教育计财、审计工作的重点问题,加以深入研究探讨,创新工作思路,解决实际问题。

汉中经济开发区教育办公室

教育内部审计 篇6

关键词:学校 审计职业道德 教育 现状 改进措施

审计工作在规范市场经济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尤为重要,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职业道德建设的加强,在审计学历教育中开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一、我国学历教育中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强,远离学生生活

目前,学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无非是以下几种:一是开设马列思想类课程;二是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的日常教诲。据调查显示,马列思想类课程理论性太强,难于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是老师永远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教学形式过于僵化,所以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兴趣不高;而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虽然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但是学生人数众多,不可能建立起一对一的教学关系,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老师也只有对那些思想上特别先进或是特别落后的学生给予特别的辅导,而对于一般的学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法制教育枯燥无味,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我国审计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法律课来完成的。从公共基础课中的法律基础到专业类的经济法、商法等,对于审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内容晦涩,不易理解,与审计工作距离遥远,而且连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法科目应考的内容都函盖不全,再加之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更使学生见了法律就皱眉头,提不起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分不清大是大非,走上审计工作岗位后如何能够看清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处理好各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

3.审计职业技能教育的现状

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专业理论的学习对于审计专业学生而言固然重要,但审计是一门理论性实务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熟练的专业技术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审计实验教学都流于形式,仅简单的走走过场,远远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更谈不上实践教学了。二是忽略职业道德。审计学历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审计人才,现代社会对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不仅要求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法律意识。但目前审计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课堂,老师只一味的强调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很少有提及职业道德的。如此长久下去,学生的心里都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点:只要专业课学好了,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岂不知对于一个称职的审计人员而言,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职业道德修养更重要。

二、学历教育中加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把深奥的马列理论联系到学生的具体生活,才有可能把课堂上老师讲了千遍万遍学生也听不进去的什么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到学生内心。老师应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生的或者是老师的先进事迹讲给学生,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激发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互动,所以首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演讲、辩论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放映一些相关的影片,然后让其谈谈观后感,也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再次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周末进行徒步旅行,以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力。

2.改进法制教育的措施

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改革法制教育的现有模式,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将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法律课理论性较强,不易理解,加之教师课堂举例有限,且大多数的案例都是书本上的,学生自然不感兴趣。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案例应以真实案例为首选,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放映一些真实案例,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法院的经济庭去旁听法院审判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对案例有了直观的认识后,组织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再去发现学生不懂之理论,着重解释,自然学生理解比较容易。二是调整法律课程的教学大纲,把针对审计专业学生开设的经济法律类课程内容扩展到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法科目应考之内容。当前,学历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是就业,而要提升审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除了增强其动手能力外,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3.提高职业技能教育的措施

审计职业技能教育是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改变审计职业技能教育现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多数学校已经认识到审计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流于形式。因此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学生真正能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具体如下:一方面要编写高水平的案例资料,让学生独立面对资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并反复练习。以此来锻炼学生独立处理案例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感到紧张、疲劳的同时认识到审计工作的艰难性,培养学生的耐心与毅力,树立学生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应聘请高水平的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担任实验教学的指导老师。当前,多数学校的实验教学仍然是由专业教师来指导,而绝大多数的专业教师本身也未亲身处理过具体业务,因此,在指导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想象,其解释自然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当然也可以通过送专业教师去单位参加实践来解决此问题。第三方面,鼓励学生自己到实际发生经济业务的单位去实习,这样,学生对实际的会计处理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会比实验教学学到的知识更全面、更实用。

4.把职业道德贯穿于专业课堂

职业道德水平对于审计人员而言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课堂呢?首先,运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的讲解,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比如邀请审计行业的优秀工作者或者是优秀的本校毕业生来校做报告,一方面讲解一些具体理论知识在实务处理中的应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在注重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关注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

总之,学历教育中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众多问题,但是其作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环节,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应引起社会各方的普遍关注,集思广益,共同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我国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作出积极的努力。

作者简介:张爱琴,高级讲师,经济学硕士。参加过《现代汽车运输企业管理》、《新编交通运输会计》等书的编写,发表过数篇论文。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之探析 篇7

一、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现状

根据笔者从事教育内部审计的实际体验,绝大多数审计结果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但也有个别的审计结果运用的效果不够理想,其表现主要有:

一是执行审计结果不彻底。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意见和建议时通常打折扣:有的只执行部分建议;有的只是作出书面整改意见敷衍审计机构;有的甚至是“你审你的,我干我的”,对审计结果不予理睬。

二是运用审计结果主要集中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具体表现在组织、人事、纪检部门将审计报告作为考核、奖惩、选拔、任用干部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参考依据。也就是说审计结果较集中运用在对人的评价上,而对年度财务预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与单位管理有关的审计结果运用得不够充分。

三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普遍存在着“处理难”的问题。首先,经济责任审计与组织人事制度目前结合得并不够紧密,对大部分领导干部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行“先离任、后审计”的程序,对离任者经济责任的界定及任职去留无实际意义;其次,继任者由于存在“谁主办谁负责,前债前还”的思想,在处理前任遗留问题时积极性不高,措施不得力,审计结果难以真正落实执行。

上述现状,使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无从体现,阻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既对单位发展不利,也挫伤了内部审计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主要原因

第一,是否运用审计结果,法律法规上缺乏硬性规定,内部审计的强制力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构成了规范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上述的法律法规,对教育审计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对如何运用审计结果未作明确规定。

第二,审计环境的限制。在构成审计环境的若千条件中,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内部审计工作在行政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审计对象多是同级的其他部门。没有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内审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处理问题更是难上加难,审计结果就很难得到完全执行和落实。

第三,审计质量的制约。首先是审计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审计人员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职业判断力不强,开展的审计工作质量不高,审计报告中提示问题不够充分,评价用语模糊,所提意见及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使审计结果使用者无所适从;其次是开展审计实务不规范,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未能完全遵循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没有严格按审计程序开展工作以及审计方法不科学等原因,不能合理保证审计结果的效度和信度,审计结果也因而难以得到运用。

第四,缺乏约束机制。一是单位内部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审计结果运用与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工作业绩、经济效益考核制度相脱节,对拒不执行审计结果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缺乏责任追究,奖罚不明,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二是内审机构缺乏后续审计制度。很多内审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工作量之大,仅是常规审计任务都要日夜兼程方能完成,更别说制定后续审计制度开展后续跟踪审计了。

三、几点思考

一是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和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依法审计已经成为教育内审人员的共识。因此,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法规规章对教育审计机构开展审计业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既是教育内审机构工作的依据,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各教育审计机构还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又对性更强的配套实施细则,以便于开展工作。

二是良好的审计环境会为充分运用内部审计结果提供条件。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运用审计结果的信息反馈制度,包括开展后续审计及要求被审计单位按时反馈整改意见等。可以促进审计结果得到充分运用,同时增强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有效性,也是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检验。

三是规范审计程序,提升审计质量。要使被审单位接受审计结果,首先要合理保证所形成的审计结果的合法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审计中重要的一环是合理取证,以规范的操作保证审计结果的合法性,以充分的证据和准确的法律规定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性。

四是建立量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多形式运用审计结果。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向单位领导班子提交专题报告或综合报告、由被审单位书面反馈审计结果的执行和落实情况,还包括将审计结果及执行情况存入被审计单位相关的领导干部和人员的廉政档案和人事档案,作为领导干部和相关人员评先表彰奖励、实行诫勉谈话或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依据,并作为领导干部和相关人员晋升、交流、改任和降职使用的依据,同时还可以作为部门、单位评先评优的依据。

教育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篇8

一、教育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存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观念薄弱

我国教育事业单位受市场经济冲击较小,其市场竞争也比较缓和。所以,教育事业单位面临着的压力也小,其内部审计工作的观念较薄弱。内部审计观念缺乏主要体现在:首先,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不高[1]。内部审计应该是独立于事业单位会计部门的一项工作,其是事业单位自我约束和管理控制的手段,而且对于降低事业单位的经济成本,平衡收支,避免财政危机和风险的重要保障。而我国教育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受到严重忽视,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中地位较低。其次,缺乏审计独立性。最后,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审计部门的工作往往和会计工作相结合,容易失去它本来的独立地位。再加上我国教育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缺乏审计观念,审计部门就像是摆设一样,完全不起作用。

(二)内部审计执行力度不够

教育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执行力度不够,也是教育事业单位现存的问题。执行力度不够主要包括:一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态度不端正。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内部审计工作的积极性,他们认为同是吃公家的饭,就没必要得罪别人,不想惹事。在这种心理素质下,工作人员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就会三心二意,时不时的偷懒。这样一来,内部审计工作就会出现很多纰漏。二是单位员工排斥内部审计工作。教育事业单位的员工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够,认为这审计就是在找自己的麻烦,审计监督自己的工作会很没面子。对审计工作的误解也会降低了他们和审计人员的配合度,就更不好实行审计控制工作了。

(三)内部审计技术落后

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各行各业都推进信息化进程。内部审计工作技术也需要进行信息化变革,而现阶段的审计技术是改革的首要关键。我国教育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技术落后,其问题突出在信息方面。首先,信息搜集不完整[3]。由于信息搜集的技术和方法落后,导致教育事业单位的审计信息搜集不够完整和科学。一个完整的审计信息,才是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的保障。缺乏完整的信息,审计决策工作也就不能够形成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其次,信息有效性低。教育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整理的信息有效性较差,不能够为审计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除了信息分析技术不够先进外,还主要是因为一些管理人员为了面子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申报一些不切实际的数据,以防审计部门审计。最后,统计设备不先进。数据搜集回来就要及时进行统计,统计不仅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审核和复查工作,而且还为下一次审计工作提供存根。我国教育事业单位为了减少审计工作的开支,还要求进行手工统计和操作。即使有一些现代化的工具和设备,由于员工的专业素质低下,不愿意学习新的专业技能,计算机等设备也变成了摆设。

二、解决教育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的途径

(一)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

加强教育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明确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就是加强审计工作的观念,提高内部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这主要从上级出发,树立上级的审计工作意识。然后,再通过一些讲座、培训等活动使审计观念深入员工内心,为开展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在教育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具有独立地位的审计工作机构,例如纪委部、监察处等。在独立的审计机构中,还要明确审计的业务范围、审计方式和内容、职责分配等问题。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任务,尽可能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客观、公正性,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最后,严格执行审计工作。严格执行审计工作一是为了落实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出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和控制的作用。二是为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树立内部审计工作在工作人员心中的地位。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一是专业素质。所谓专业素质就是指专业技能,是否具备审计工作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良好的审计专业素质,才能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因此,审计部门应该定期进行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开展审计讲座等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学习新的审计技术和手段,还能保证员工跟的上科技的发展,保证审计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二是职业素质。所谓职业素质就是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在工作中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

(三)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

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做到监督和控制的作用,还需要发挥参谋助手的功能。加强教育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就需要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手段,提高该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进的审计技术不仅包括审计手段上,还是指审计工作运用的工具上。科学的审计手段和方法包括科学的绩效衡量标准、合法的审计过程等。而审计过程中应将监督和服务两者结合起来,既做好监督,又能够满足服务要求。在衡量员工绩效中,不仅是为了找出资金问题,而是为了更好的查看他们工作发挥的效果。在审计工作工具的选择上,应该多采用计算机化的工具和设备,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备进行搜集、统计、整理、分析审计信息,尽量少的运用人工操作,提倡审计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教育事业单位传统的思想束缚了审计工作的开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面改革的进程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改革势在必行。解决我国教育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就必须从提高人们内部审计意识的出发,结合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采用先进的审计手段和技术,逐步推动审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导致其内部审计工作观念薄弱。但为了长久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进行审计工作变革。本文从我国教育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存的问题出发,阐述了三点现状;接着又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三方面的途径,提高教育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水平。

关键词:教育,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叶新宇,李海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对策[J].财会通讯.2006

教育内部审计 篇9

一、教育系统内审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一) 对内审工作认识不清晰

目前, 教育系统内部对内审工作的认识不清晰, 有的单位把内审看成是专挑毛病的部门, 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检查内部经济问题, 忽略了内部审计这一有效的综合监督机制, 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促进单位管理和提升效益中的重要作用;有的领导认为内审工作会制约自身的权利, 从心底里有抵触情绪, 消极应付, 排斥内审部门, 误解内审工作;也有的人认为, 内审是“自己审自己”, 没有权威性。在这种环境之下, 内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职权的界定都带有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 内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内审工作职能难以发挥。

(二) 内审制度不健全

当前教育系统内多数单位缺乏统一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和监督机制, 未按规定落实审计职责, 未建立完整的内部审计体系, 内审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 操作流程不规范, 控制目标不清晰, 对内审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因此不能给内部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不能在制度上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难以激发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影响了内部审计力度和查证深度, 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三) 内审机构缺乏独立性

由于单位对内审职能认识不清, 加之制度不健全, 导致内部审计机构在设置、隶属关系、人员编制上也出现不合理的问题。有的单位把内审计机构设在财会部门或监察部门中;有的单位由分管钱财物资及账目的人员兼任审计岗;有的单位领导既领导财会工作, 又领导审计工作, 内审机构的非独立性, 使得内审人员的切身利益不可避免地受所在单位利益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 内审人员很难客观公正地深入开展工作, 其监督职能受制约。特别是当领导出现违规违纪时, 内部审计机构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因此, 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权威性, 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四) 内审人员素质整体偏低

教育系统内审人员很多都是财务、纪检等其他部门兼职或临时抽调过来, 审计人员没有一定的业务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因此内审队伍呈现专业比较单一, 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 内审人员难以自如应付内审工作, 不能马上找准切入点并及时在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五) 内审手段方式落后

当前教育系统审计方式和手段落后, 事后审计多, 事前、事中审计少, 内审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审计方法, 主要通过翻阅凭证、账簿和报表, 核对账证、账账、账实、账表来检查单位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情况,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查错纠弊、违纪违规方面, 侧重于财务收支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审计, 属于“监督导向”型的“检查系统”, 过分强调其监督的职能, 忽视了对教育单位资金使用效益和运作情况的分析评价, 这使得内审的职能、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和提升。

二、多措并举, 加强教育系统内审工作

(一) 转变观念, 提高对内审工作的认识

要提升内审工作质量, 改善内审工作的现状, 首先要转变观念, 提高对内审工作的认识。首先要转变单位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观念, 因为内审工作的好坏, 除了靠内审人员自身努力外, 还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和本单位领导人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提高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就要让单位领导意识到内审工作的重要性。因此, 内审人员一方面要主动向单位领导宣传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政策, 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 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另一方面要积极向领导灌输内审工作的重要性, 让领导明白内审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保护领导、支持领导的行为, 从而使得领导更加配合、支持、重视内审工作。其次要转变被审计单位的观念, 改变以往认为内审工作是找茬挑刺的想法, 让被审计单位明白内审工作是为了规范单位内部管理, 提升单位管理水平, 要从被关心、被爱护的角度理解内审工作, 进一步强化内审工作职责, 明确内审工作目标, 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并将内审工作纳入领导重要议事日程, 实行分工负责制。

(二) 建立健全内审制度, 推进内审工作规范化

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是教育审计工作的基础, 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内审制度建设, 使教育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规范地开展审计工作。要在《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及内部审计章程的指导下, 严格遵循“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 以经济责任审计为重点, 以内控制度评价为手段, 以提高学校财务管理为目的”的审计方针, 实现审计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管理。同时要明确内审工作的权利职责, 全面加强内部审计组织体制、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建设, 制定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审计工作运行机制, 使内审工作朝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此外, 要建立健全对内审人员的激励考核机制, 通过监督和考核充分调动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挖掘其工作潜力, 最大化做好内审工作。

(三) 理顺关系, 增强内审机构独立性

审计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 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事关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的审计决策能力。因此, 应调整和理顺好内审机构的隶属关系, 建立独立健全的内审机构, 使内审机构在本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并根据业务量的多少, 配备一定数量的内审人员, 保证内审工作的客观公正, 实现内审工作组织上的独立性。同时, 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内审部门的职责, 从制度上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四) 加强教育培训, 提升内审人员综合素质

要改善当前教育系统内审人员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 应大力加强教育培训, 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提升队伍战斗力。首先, 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培训力度, 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相关业务培训, 培训内容除了审计、会计等专业知识外, 还需扩展到政治、金融、法律、计算机、行政、管理、工程等方面, 全方位多举措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 使每个内审人员都真正成为"思想领先、业务过硬、技能娴熟、务实高效"的岗位能手。同时, 要加强内审人员职业道德和廉政建设,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始终保持内审队伍的纯洁性和高免疫力。此外, 要建立内审人才引进机制, 及时引进高素质人才, 为内审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 使其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梯队储备和良性发展机制。

(五) 改变内审方式, 推进内审工作转型

内部审计应重视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 在策略上采取参与、合作的方式, 并大力推进计算机审计, 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审计效率, 通过对教育财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状况的调查整理, 及时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 增强对教育事业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前景和发展效益分析,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整合内审资源, 利用内审成果, 提高内审价值, 推进内审内容、内审方向、内审手段和内审管理的转型。

随着教育事业和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 教育系统内审工作内容将不断增加, 业务范围将不断延伸, 内部审计不再是查查账、补补税、调调账的问题, 而是促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要立足实际, 正视问题,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健全制度, 强化培训, 在不断增强内审工作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同时, 积极利用现代化的审计手段, 努力提高内审工作水平, 使内审工作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 真正发挥内审工作在规范教育资金管理、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毕兰.审计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审计》2012年第01期总第440期

[2]郑海涛.行政事业审计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审计》2012年第03期总第442期

教育内部审计 篇10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教育部发布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指出, 到2020年在学总规模达到3550万人, 毛入学率达到40%,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 各高校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竞争力, 同时高等教育经费也逐年增加。

高等教育经费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愈发受到社会的关注。但目前财务收支审计仍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经费审计的主要内容, 经济效益方面的审计尚未贯穿到高校经常性经费的审计中来。绩效审计是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益进行审计, 正成为未来高校教育经费审计的发展方向。而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的开展还处于初始阶段, 虽有学者对高校绩效审计做了一些理论研究, 但由于高校教育经费产出效益的复杂性, 实践中对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绩效审计的内容和目标难以明确。本文拟通过对绩效审计理论的剖析, 结合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产出特点, 梳理出高校教育经费审计的内容体系。

二、绩效审计机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提出了以“3E”为核心内容的绩效审计, 即“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和效果性 (effectiveness) ”。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 即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对比资金支出后所实现的实际效果和预期效果之间的关系, 即是否达到目标。然而从“3E”的本质上来讲, 它并不是审计的内容而是审计评价标准, 具体的审计内容应是收支事项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和产出等。从绩效审计的机理来看, 绩效审计的作用最终要体现在绩效审计的结果和绩效审计目标的实现上。从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角度来说, 绩效审计就是一种检查和评价组织活动或经济行为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的优劣, 并提出改进组织经济行为, 加强公共责任和有效管理的审计类型。绩效审计的目标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 改进经济行为, 提升产出效益。基于绩效审计的机理, 从整个绩效审计的对象来看包括了一个动态的基本流程:资源投入、活动过程和结果产出。因此, 本研究接下来将从三个角度对高校教育经费的绩效审计内容来做全面分析, 即投入要素、过程要素和结果要素。

三、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内容构成

(一) 投入审计内容

投入审计是对资源分配所进行的检查, 其反映载体就是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支出预算, 它是分配给各项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管理活动和任务的一个系统的资源核算。投入审计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决策和支出预算编制的质量问题。因此, 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审计的审计内容应包括两方面信息:高等学校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教育经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高等学校经济决策的审计要点是:1.学校是否制定有科学的长期和近期的发展规划;2.学校规划目标的实施计划中是否明确了实施步骤和时间及其有关执行部门的职责。教育经费预算编制的审计要点包括:1.高校经费预算编制计划、预算的方法是否科学, 是否做到了资源分配的合理以及资源投入的节约等内容;2.预算编制过程是否遵循法定程序, 是否公开透明。

(二) 过程审计内容

过程审计要检查投入向结果转化的过程, 过程审计的重点是分析实现高校规划目标的机制或手段是否最佳。过程审计的审计内容应集中在资源耗费的过程及管理制度上, 高等教育经费过程审计是审计高校经费支出计划及预算执行的过程。审计要点是:1.资金运用是否公开、透明, 经费审批是否有专人负责;2.预算执行的进度是否正常, 有无超计划或计划外开支现象;3.高校各部门在资源的使用中有无严重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明显的损失浪费现象;4.高校是否建立并执行了灵活的经费内部控制制度。

(三) 结果审计内容

投入审计和过程审计解决的是对资源的投入和使用过程的控制, 不能体现高校教育产出的结果质量。结果审计是对经济活动产出的服务、产品等的审计, 是解决效果性问题。结果审计的审计内容主要是分析活动或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高等教育效果具有间接性、长效性和潜在性的特点, 对高校教育成果的审计内容极为复杂, 涵盖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本研究从高校职能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因此, 高校教育经费的结果审计内容包括三大类:1.人才培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是高等教育系统最主要的产出, 因此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是这项审计的要点;2.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另一基本职能, 科研成果评价依据是检查科技成果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可以通过对高校科研的质量和水平来间接进行考核, 包括: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科研成果转化情况、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学科建设情况等。3.社会服务。这项审计是对高等学校直接社会服务贡献的评估, 高等教育直接服务社会的职能具体表现为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各类成果转化、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创立各类专业咨询机构以及软科学项目的合作与应用等。

四、高校教育经费审计内容体系框架

通过对上述高等教育经费三个方面的审计, 勾画出了整个高等教育经费绩效审计的内容体系框架, 如表1所示。

五、结论

高等学校经费绩效审计的内容是以高等学校资金为审计对象, 审计内容涵盖被审计单位的全部资金收支及相关的教育活动。本研究剖析了绩效审计的机理, 并据此将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的内容体系划分为三个板块:投入审计、过程审计和结果审计。其中审计内容的难点是结果审计, 高等教育效果具有间接性、长效性和潜在性的特点, 对高校教育成果的审计内容极为复杂, 操作难度较大。

当前我国还没有对高校教育经费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 本研究通过对绩效审计内容的梳理, 旨在解答“审计什么”的问题, 至于“如何审计”的问题, 将通过下一步对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的审计标准和组织形式的研究来回答。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的通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4/20/c_123013129.htm.

[2]李建勇, 赵舫, 谢荣.高等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标准初探[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6) .

[3]冯彦妍, 张建新.基于DEA方法的高等教育经费绩效审计[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0 (05) .

教育内部审计 篇11

【关键词】免疫系统 功能 实现路径 高校内审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审计理论的最新成果,对推动审计实践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在教育审计环境变迁的背景下,以“免疫系统论”指导教育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历史溯源

审计是对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评价与鉴证。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1]。迄今,公共受托责任的核心内容历经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与受托社会责任三种形态,与之相应,学界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亦由“经济监督论”转为“经济控制论”直至时下的“免疫系统论”。

“经济监督论”产生于民主制度尚不发达的阶段,此时受托方承担的是受托财务责任,其职责是确保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与财务制度的规定。委托方较多关注的是受托财务责任的履行状况,审计重点验证受托方在财务信息处理中,是否遵循了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

20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新运动强调结果至上,更加关注管理绩效。随之,公共受托责任由偏重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并重,且以受托管理责任为主,委托方更多地强调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审计也随之从以经济监督为主转向以经济控制为主,“经济控制论”由此诞生,审计目标更新为对3E的追求,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以往单纯强调经济的发展,一些曾经被忽视的环保问题、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作为委托方的社会公众希望政府能够及时发现、解决、防范这些问题及其带来的危害,该建议的推行将公共受托责任由受托管理责任拓展至受托社会责任,在这种背景下,以3E为重点的“经济控制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强化社会管理的需求,新的审计理论呼之欲出。2007年12月26日,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将审计定位为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运用医学领域免疫学的概念,将人体免疫系统的发现病毒、风险预警、产生抗体直至最后产生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巧妙地引入审计工作,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现代审计应当具备预警、清除、修补功能[2],审计“免疫系统论”应运而生。

2 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现实背景分析

高校内部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是对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事后内部监督活动,审计特征显然主要符合“经济监督论”的目标约束,辅以“经济控制论”的目标约束。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学生扩招、基建修缮工程量大增、学校融资投资活动日益频繁,这些都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和管理压力,这些压力引发的各式危机不断显现,例如因巨额贷款导致的破产风险已成诸多高校面临的共性难题,因基建寻租引起的违纪违规案件时有发生。此时若仍施行惯例的事后监督审计模式,对一些即成损失往往无计挽回。要扭转局势,高校内审就必须以主动性来扩大发现问题的视野、以预防性来提前感受风险、以整体性来看待问题对全局的影响、以宏观性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公开性来促进整改与规范[3],这既是高校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总体思路。

3 高校内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路径选择

高校内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审计的预警性不足,未将学校资产资金经营等的安全性目标列为一级审计目标,安全只是隐身于各审计项目之中;审计的层次较低,长期以低标准的“摸清家底、核实盈亏”为审计目的[4],审计领域狭窄,如内控制度审计、问责制落实开展不力;审计建议仅仅针对发现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鲜见对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如体制制度、法律法规、环境建设进行剖析并从整体上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效益化。

高校内审克服缺陷、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路径,主要在四个层面展开:体制层面,应当赋予内审机构相当的独立性;制度层面,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机制层面,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部门的协调机制;技术层面,要逐步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计算机审计作业方式。

3.1 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以安全性为一级审计目标

提高审计层次,加强学校资产资金经营的安全意识。拓展审计领域,强化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审计,包括专项资金(重大对外投资、合作办学、教育收费、科研经费)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修缮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做好审计调查,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及时发现和反映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更好地为学校宏观决策服务。

3.2 提高内部审计地位,保障内审机构实质独立

据调查,2008年江苏省高校的内审独立性不太理想,总体上看,相对于教学、科研等部门而言,高校内审部门所受重视不够,高校独立设置内审机构的比例仅占28%,其余多为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对外保留或不保留审计牌子。内审独立性与权威性相辅相成,树立权威的前提是保障独立。增强内审独立性,赋予内审机构形式独立,特别是保障其实质独立,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3.3 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行审计问责制

实施审计结果公告,目的在于扩大审计监督主体,功效在于通过审计透明化提高审计质量。当前在审计透明化进程中,众多高校采取的跟踪审计方式将审计关口前移,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统一,有利于审计预警功能的发挥。而审计问责制的推行也是大势所趋,不仅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所发现问题的消除和管理漏洞的修补,遏制屡查屡犯情况的发生。

3.4 建立规范的内审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协调

认真执行《高校内部审计指南》,建立规范的内审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纪委、监察、审计部门的联动协调,促进教育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3.5 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形成信息化审计作业

认真落实教育部17号令和审计署4号令的规定,进一步增加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实务交流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为审计作业信息化输送人力基础,运用计算机技术,真正实现以数字化为基础的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等信息化审计。

参考文献

[1] 赵彦峰.审计“免疫系统”论:演进过程、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21-26.

[2]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3] 沈言.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8(6)8-9.

明确工作思路开展教育审计 篇12

教育内审工作要突破传统的查错纠弊模式,定位于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工作重心从审计监督向审计管理转移。在审计内容上,重点抓规范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基建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审计等,突出对资金使用效益情况的审计评价。合理确定审计项目和目标,把经济规模大的项目、对社会影响大、人民群众关注多的单位和热点问题,作为审计重点。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有重点地开展审计。注意选择一些带有共性、倾向性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查找问题的根源。在审计时间上,实现由事后审计向事前控制、事中防范转变,将审计关口前移。在审计手段上,实现从传统的手工查账向计算机辅助审计为主转变。

二、扎实开展教育内部审计工作

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要以进一步完善学校内控制度建设,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为重点,以服务、发展、创新为主线,从“预防、揭露、抵御”三个方面着手,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保障教育经费健康运行的“免疫手段”功能,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促进廉政建设,推进依法治校,确保教育经费依法、规范、合理、高效使用。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内控制度审计。

对各学校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学校制定的财务管理办法、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情况,检查学校开支的申报审批程序、实施过程、核算验收、监督检查等各环节的弱控点和失控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单位内控管理工作,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2. 预算执行审计。

预算执行是单位职能履行、决策实施、管理状况和制度落实的重要保障。审定各学校在年初制定的各项公用经费收支计划是否严格按经费预算执行,是否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按规定标准列支,各项收入是否依法、依规,是否足额纳入财务核算,是否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开支是否合理、真实、有效,有无隐瞒、挪用、转移收入或私设小金库现象。

3.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要从领导干部科学决策、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廉洁从教“四个方面”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把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落实到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重点检查经济事项决策、大宗物资的采购、大额度资金使用等执行情况;查预算执行、公用经费资金、工程项目资金等。

4. 离任审计。

要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准确把握评价的范围和内容,客观公正地界定经济责任。

5. 专项经费审计。

专项经费审计工作包括基建维修、危房改造、设备采购等项目。重点对学校会议记录、工程预算、合同签订、工程(设备)验收、竣工结算、财务决算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

6. 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资金审计。

对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资金兑付情况进行审计。检查债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兑付资金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及时足额落实到债权人手中,是否按时按要求进行账务处理。坚决制止新债务的产生。

7. 固定资产审计。

检查单位资产构成情况,固定资产购置(尤其是大宗物品)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采购、验收入库、保管、领用、报废、变卖等运行,固定资产是否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各类债权、债务是否及时清理登记。

8. 校办产业和勤工俭学审计。

检查各学校校办产业、房屋租赁和学生勤工俭学收入等是否合理、足额入账,是否严格按非税收入管理执行,支出是否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是否将其乱发奖金、补贴等。

9. 民办教育机构的财务审计。

检查是否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管理制度;是否按照相关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收费是否严格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经费支出是否按照有关财经法规规定开支;经费投入是否能维持民办教育的发展等。

1 0. 做好审计调查。

上一篇: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下一篇:改良新式剖宫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