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毕业生论文

2024-11-11

独立学院毕业生论文(共12篇)

独立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1

近年来, 我国高等院校毕业人数逐年攀升, 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接受的是什么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 学位和学历的信号作用在人才选拔过程中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困难,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亦是如此, 甚至更甚。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这两个专业为例, 从国家在这一时期, 政策倾向于鼓励技术创新和发明、促进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落实工业反哺农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各种居住和办公条件等方面来看, 这两个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很大, 就业范围比较广, 然而, 设置这两个专业的高等院校并不多, 尤其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更是如此, 对于设立这类专业的独立学院来说, 占据政策优势和时机优势, 再依托母体院校在此专业上多年的发展和积累, 毕业生就业质量应该较为可观, 然而从学生反馈回的求职情况来看, 就业现状参差不齐。男生比女生相对占优势, 在校期间注重动手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拓展的学生比只学专业知识、只考高分的学生占优势, 注重多个学科知识积累与涉猎、注重谈吐和口才的学生比一门独专的学生占优势, 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前期准备的学生比漫无目的总跑招聘会的学生占优势等等。

一、就业现状参差不齐原因分析

毕业生就业现状参差不齐的情况在每年每届中都会存在, 但如何将这种参差不齐的比例缩小、再缩小, 我们需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 改变方式方法, 从而改变现状。

(一) 性别歧视

由于社会分工和身体结构的差异, 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受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 体现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两个专业上, 由于刚入职后, 都得在工厂和生产线进行锻炼, 劳动强度比较大, 一部分人可能支撑不了, 选择放弃或不得不选择放弃。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考虑, 这样可能会加大招聘成本, 影响单位的培养计划甚至实际收效, 长此以往, 这种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在各个专业中呈蔓延之势, 机制和能动也是如此, 甚至更明显。

(二) 定位偏差

走入大学校门, 大家都知道要学到知识, 但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外延理解不够完整和确切, 知识, 不是牢记在头脑里的那几个公式, 不是记住了一些名词解释, 也不单单是把握住知识点而取得了好成绩。知识包含了抽象的书本理论, 也一定包含了动手实践的部分, 二者缺一不可, 但在大学学习中, 有一部分学生将后者忽略了, 由于书本理论往往比动手实践更能应付考试, 所以, 这部分对于大学所学出现定位偏差的同学并没有被批评, 反而成为大家所称赞的“标兵”和“学霸”。

当然, 大学不仅要学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力拓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但大部分同学都将目光集中在“课本、考试、课堂”, 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些不可能立即显效的“实践活动、选修课、课外作业”, 所以, 当在求职过程中, 不再需要理论而需要直接创造效益时, 应试者失败了。当面试官在众多求职者中比较谁更有优势时, 大部分人才发现自己其实没有四两拨千斤的“附加值”。

(三) 准备不足

就业工作是一项从大一到大四的持续性工作, 大部分学生在基础年级都不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 以“选修”的态度对待必修课, 更不会做好职业规划并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情况适时调整, 而在找工作过程中, 就显得是在“碰运气”, 不能将这门课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 各独立学院对于这门课, 对于就业类的指导还是仍需加强, 可能有时候需要从最基本的引导学生对这门课足够重视开始。

二、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分析, 我们有必要从实际出发, 寻找应对策略, 尽量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 少走弯路, 也使各个独立学院在就业质量的提升上, 能大踏步向前迈进。

(一) 正确规划

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 一直存在, 尤其在高等院校扩招的大背景下, 更是如此, 那么针对这样的现状, 针对我们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 纵观大学四年的成绩, 排名靠前的几乎都是女生, 这中间, 一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继续深造, 将来走“学术道路”, 对此, 我们鼓励支持, 一方面可以缓冲当前自己面对的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 也可提升自己本身的价值, 因为“收回来”再“打出去”可能会更有力。而对于准备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 我们继续支持, 最重要的是, 让选择不同道路的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规划和合理的部署。

(二) 合理引导

白岩松曾经说过: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总体素质差不多时, 为什么这个人就比那个人优秀呢?就是这个人的附加值比别人高,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捆绑式火箭。相信曾经有过四处求职经历的人和正在求职中的人都对这句话赞同, 如果我在有机制专业这样的背景的同时, 还略懂管理学的东西, 当我在面试一家外资企业的时候, 准备了中英文两份简历……这样的“附加值”可能会在面试过程中成为亮点, 成为光环。同样的, 大学学习也是如此, 学生不应该只学好书本上的专业知识, 因为实践中的更新换代比课本的版次更新还要快, 动手实践才能将专业知识真正的落实, 因为“懂”不等同于“会”, 但最能诠释动手实践能力的“会”一定是建立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 那些在校期间有意识地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同学可能在就业中就赢得了比别人多的面试和成功的机会。当然, 在此过程中, 老师的引导很重要, 老师应该最大可能的让同学们的“有意识”逐渐变为“下意识”。

(三) 充分准备

一方面, 就业工作的持续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突击作战, 将就业工作只放到大四来做, 那我们肯定错过了黄金时间, 也就是说, 基础年级阶段的引导和培养是重中之重, 通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 培养大家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创新性四位。另一方面, 就业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孤立作战, 将就业工作只落实给学校就业工作办公室、辅导员、学生, 这样的力量搭配远远不够, 就业办应该立足高远, 指挥、引导就业工作全局, 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优化工作程序, 提高服务质量, 力求消除部分毕业生中所存在的对就业形势缺乏正确认识的现象。同学们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就业形式,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辅导员、班主任应进行阶段性工作的完成和基本步骤的执行, 督促同学们主动、积极就业, 也可以以案例的形式展示出一些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期望过高, 在择业过程中观望等待, 被动依赖等, 促进同学们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意识。各系、各学科带头人及各位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人脉关系, 组织召开针对性较强的专场招聘会, 或对优秀学子进行推荐, 这些都不失为促进就业的好办法。

独立学院的每届毕业生就是学校的“名片”, 其就业状况是衡量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折射出学校的课程、专业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以及学校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的水平, 并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源质量以及长远发展。相信, 只有这样全体齐动员, 都在就业工作中树立起“主人翁”意识, 都将就业工作当作“份内事”, 我们促进就业的力量会更强大, 而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也会不断提升。

摘要:本文在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分析导致就业现状参差不齐的多种原因, 并以此为依据, 从三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旨在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付春新.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 2014 (6) .

[2]杨卫琴.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矛盾辨析与解决对策[J].教育观察, 2010 (10) .

[3]刘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阻抗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 2013 (5) .

独立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2

【摘 要】在我国,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就业情况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以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为例,对近几年该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就业分析,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就业;对策

随着全球化及社会新形势的发展,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在招生规模和学生数量上都取得了飞速地发展。截至2015年国内独立学院已达到275所。然而,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毕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三本身份”存在着一定的歧视与偏见,以及独立学院毕业生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缺陷[1]。这些原因导致我国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处于令人担忧的状态,就业问题也显得特别突出。怎么做才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独立学院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就业反哺教学,为社会、学校、家庭帮助他们就业提供建议,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独立学院2010届-2015届所有491名英语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其中422名毕业生已就业,包括2010届毕业生48人,2011届毕业生84人,2012届毕业生91人,2013届毕业生82人,2014届毕业生54人,2015届毕业生63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QQ及电话调查法、访谈法、学校资料查询法等研究方法,对该独立学院2010届-2015届所有的422名已就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2.1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分析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年终就业总体情况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毕业所有491名毕业生中,422名毕业生已经找到了工作,占被试人数的85.9%,就业前景良好;毕业待业状态人数69,占被试人数的14.1%。

2.2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分析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情况祥见表2。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所有422名被试中,有270名同学就业于安徽省;有69名同学就业于江苏省;有44名同学就业于浙江省;有36名同学就业于上海市;有3名同学就业于北京市。总体来说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去就业区域呈现多元化,不过大多数仍在安徽省就业。

2.3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单位性质情况分析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单位性质情况详见表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已就业的422名学生中,有292名学生在其他企业中就业,占该人数的69.2%;有52名学生处于灵活就业,占该人数的12.3%;有20名同学升学,占该人数的4.7%;有16名同学在三资企业就业,占该人数的3.8%;有11名同学在国企就业,占该人数的2.6%;有9名同学在教学单位就业,占该人数的2.1%;有7名同学考研,占该人数的1.66%;有4名同学在基层项目就业,占该人数的0.94%;有4名同学在事业单位就业,占该人数的0.94%;有3名同学在医疗单位就业,占该人数的0.71%;有2名同学在机关就业,占该人数的0.47%;有2名同学入伍,占该人数的0.47%。总体来说,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所在单位性质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大多数在三资、国企以及外企、教育机构等其他企业灵活就业,能进入高等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很少,很少有同学到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部队中就业。

2.4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趋势分析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趋势见表4。由表中数据不难看出,该学院2010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2011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4.38%,2012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91%,2013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23%,(下转第96页)(上接第56页)2014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5%,2015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值得指出的是该独立学院2010届-2013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出现了下滑趋势,但是自2014年后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表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可能会维持其热门专业状态。就业对策

3.1 按照市场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很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走上岗位就能马上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不愿意看到毕业生花时间去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各独立院校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市场竞争力,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独立学院英语课程要改变过去沿袭普通高等教育那种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实践操作的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要突出一个“独”字,要有特点,努力培养真正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2]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除了要开设基础课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开设职业技能课,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上述调查发现,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企业,多数是外贸企业。因此,学院可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加入外贸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

3.2 推进基地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与实习实践

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就业基地建设是促进就业市场开拓,开发教学、就业实践基地与深度教学合作的重要环节。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就业基地,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优先考虑合作院校,学校也根据企业需求,直接推荐适合企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促进毕业生就业。二是,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学校根据专业实习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类型企业,利用企业资源,实现教学认识环节及动手实践环节的安排。三是,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时机,开展毕业设计指导或直接参与企业项目改进课题,由学校老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促进学生理论知识转化。四是,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校企优势资源转化。学校还可以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广泛吸收企业、事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调整,尽可能的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创造有利条件。

3.3 加强就业指导体系建设

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仅仅停留在大四毕业前夕,这种就业指导体系存在很大的弊端。短期的指导教育工作往往对就业没有起到预期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指导工作明确教育对象范围,把大学4个年级的学生都划入到就业指导的对象中去。就业指导教育应该是贯穿整个大学过程的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不同程度的就业指导。学院应建立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帮助学生明确就业发展方向、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工作、如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浅析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生 就业形势 途径

[作者简介]程立军(1972- ),男,河北秦皇岛人,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学工部部长,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及教育管理工作;寇轶磊(1977- ),男,吉林永吉人,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及教育管理工作。(河北 唐山 06300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86-02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创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新生事物。学院毕业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问题成为困扰学生、家长的根本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理论界的关注。同时,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独立学院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本文就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与同仁探讨。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2年发布的相关信息指出:“去年我国实现了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属历年最高。但是2012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点:一是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这是困扰我国发展而又短时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新增劳动人口数量进入高峰期,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城镇登记失业、下岗失业和其他失业人员越来越多;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高等学校连年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劳动力数量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二是产业结构不协调,难以迅速增加就业岗位,满足劳动力增加的需求。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虽然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结构落后,需要较高文化水平劳动力的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占70%以上,很多发展中国家也达到60%,而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仅在30%左右。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我国不仅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低,而且从业人员结构也不尽合理,尤其是新兴服务业(社会福利、社区服务、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只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67%,是发达国家从事新兴服务业人数的1/30。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将会有效地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此外,独立学院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独立学院办学思想、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也成为就业难的主观因素。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现状

根据对一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的调查材料分析,我们认为,毕业生就业率偏低,主要是由于生源质量相对较低;社会对独立学院的认可度不高;学院办学思路和基本做法与一本、二本相似,没有自身特色。具体来说,有以下问题:第一,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向存在问题。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教育”时代,独立学院和三本的出现是教育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毕业生必须明白自己的“平凡”,调整心态,转变思维,准确工作定位。但是相当部分学生并没有转变就业观念,挑剔工作地域、环境、性质和岗位。第二,大多数毕业生择业时过于注重经济利益。一般说来,三本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优于一、二本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比较高,在就业的期望目标中往往把经济利益作为取舍的标准。当然,择业时对相应的利益有要求无可厚非,但过分追求报酬就难免有些功利,刚刚踏上社会,既没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和成熟的专业技术,又没有社会和工作经验,不应在择业上脱离自己的实际和企业选择的需求。第三,社会对独立学院的了解和认可不够。独立学院是一种新生事物,社会对其了解不够,往往把独立学院与一般的民办高校混为一谈。第四,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机构开拓性的工作不够。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身负重任的工作机构,对人员配置、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责任等方面的素质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机构工作人员应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工作思维,了解市场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动态、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掌握大量有关就业的信息,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向社会传输毕业生的优势信息。

三、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为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政府应加强对独立学院发展的宏观指导,针对独立学院特点,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大对独立学院的宣传和引导,提高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认可度,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就业竞争机制,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中新兴的办学形式, 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规范。国家应针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及发展特点,建立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人事、用工、户籍、社会保障制度法规,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使高校毕业生资源得到合理配制,为独立学院发展和学生就业提供制度保证。要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2.独立学院要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就业指导与教育,扩宽就业渠道。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社会影响小,且大多依托普通高校(母体学校)的教育资源,专业特色不明显,社会知名度较低。要尽快提高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通过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和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等方式,扩大自身的知名度,提高社会认可度。要在特色学科、特色专业上做文章。在专业设置上,对接市场的需求,强调社会对专业的急需性和应用性,有选择地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 提高市场应对能力,即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教育,让学生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了解就业形势,树立就业目标,增强他们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自主就业的观念,使学生懂得提早就业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为未来找到理想工作奠定基础。独立学院首先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尤其是要指导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其次要拓展就业信息渠道,以现代手段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实现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再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增进相互沟通和了解,建立合作关系,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学校可以通过“订单式”培养或者定向培养等方式,为用人单位输送符合订单要求的人才,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学习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3.学生自身要调整就业心态,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应清醒地认识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调整就业心态,树立独立自主的就业观念,采取 “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同时,有能力的同学应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在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下,积极自主创业。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应明确就业目标,树立自信心;扎实学好专业基础知识,重视提高理论知识积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独立自主的坚强品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自己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受挫折后的自我调整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触各方面的学科知识,将自己打造成“双学位”人才;利用课外时间多考取各种从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增加砝码,增强就业竞争力。

4.社会要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不拘一格用人才。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有的只要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其他本科和专科高校的一概不予考虑;有的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与业务相关的丰富经验,这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很不合理的要求。社会和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标准, 注重毕业生的实践经验,树立科学务实的用人观念。社会企事业单位应该改变“独立学院学生不如一、二本学生”的偏见,全面而客观地评价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不应只看到他们的相对弱势,而应该多关注他们思维活跃、善于交往、自主性强等优势,多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怀着客观公平的心态去了解他们,给他们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建国.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 (1).

[2]陈玲.高职院校辅导员加强学生职业化教育的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

[3]李红岩,陈鹏.论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9 (9).

独立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4

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国内高校长期存在的重要问题, 在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由于生源质量和社会认同度等方面较普通高校多处于劣势, 独立学院这一新兴办学实体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显突出。对此,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 以期寻找帮助毕业生摆脱就业困境的突破口。从2014年10月至11月, 毕业班辅导员和导师通过电话采访、深入宿舍课堂等方式, 对机械与车辆学院2015届毕业生全体开展了问卷调查, 并对其中20名学生 (每班随机抽取1名) 进行了一对一约谈。

本文将对调研中发现的普适性问题展开分析, 初探独立学院“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独立学院相关特征分析

1. 学校层面。

(1) 办学能力。独立学院在办学条件上往往不逊色于普通高校, 因为它们一般都有母体高校成熟的办学模式做支撑, 且有着充足的办学经费和饱满的办学热情;在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也更具灵活性, 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但另一方面, 由于独立学院入学门槛较低, 生源总体质量不高, 在师资方面, 由于优质教师更倾向于公办高校, 使得办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2) 社会认知度。我国最早创建的独立学院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从1999年首次被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发展至今不过十余年[1], 较传承久远的普通高校, 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品牌形象还未完全树立起来, 被认知程度有限, 受接受程度更有限。因此, 独立学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在办学质量和声誉上也与普通本科高校存在较大差距。

2. 学生层面。

(1) 家庭背景。相比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独立学院的学费更昂贵, 这间接要求就读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其家庭需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这也是独立学院的一个重要特点[2]。如此的家庭背景对大学的成长过程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中, 正面影响表现为:处于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中, 他们在成长的多个阶段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 具备了更广的知识面, 对大学阶段的发展起点高;负面影响则源于从小受长辈宠溺,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至中学阶段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较差, 学习恒心和毅力不足, 生活上盲目攀比、沉迷网络等不良习惯也普遍存在。 (2) 学生素质。相较公办高校, 独立学院学生的智商情商、思想活跃程度、个人特长及发展潜力等, 并不逊色于公办普通高校。在良好的家庭条件下, 独立学院的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影响也不尽相同, 但大多表现出见识广、主意多、思维活跃的特点, 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也较深。许多学生从小还受过特长教育, 在文体、书画、社交等方面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能够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文艺体育活动及社团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能。这些素质是独立学院学生未来发展的特殊资本。

三、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 部分用人单位存在偏见。

独立学院介于一、二本高校与专科院校之间, 其地位和作用在国内高等院校之林似乎颇显尴尬。由于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和意义认识模糊, 且受传统思想束缚, 部分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产生了疑虑, 认为只有公办院校才是正规的, 更有甚者偏激地认为独立学院是借办学之名行敛财之实。对独立学院的怀疑态度自然会延伸为对其培养学生的怀疑与偏见, 认为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一定不如公办高校。这些错误的认识和就业歧视较大地阻碍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求职道路, 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无异于雪上加霜。

2. 毕业生专业素质尚待提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大众教育”, 高校生源在质量上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化。就读于独立学院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韧性与公办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 这种差异性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已客观存在, 加之对三本院校的认同感或对专业的认同感较低, 多数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目标性和计划性, 忽视对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根据《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2013年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质量跟踪调查报告》, 用人单位反馈给学校的首要意见是“相关专业知识较缺乏, 期待进一步学习提高”。可见, 对专业素质水平的社会认可度是影响独立学院毕业生竞争力的最主要原因。

3. 毕业生就业观存在误区。

据《谈话总结》,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集中在就业薪酬、就业单位及就业地三方面存在着误区。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往往自身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缴纳学费较高, 从“付出”与“回报”对等的角度出发, 独立学院学生对工作收入的期望值一般较高[3]。在就业单位方面, 毕业生大都希望找到稳定、高薪的工作, 或是受到家庭观念的影响, 认为只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才是成功的摇篮, 而这些“热点”单位往往对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有众多高校精英参与的岗位角逐中, 独立学院毕业生胜出的成功率并不高。在就业地的选择上, 大部分学生把一线城市作为工作的首选城市, 越是大城市、发达地区, 人才就越密集, 竞争也越激烈, 更加剧了就业的困难程度[4]。以《谈话总结》为例, 将广州、深圳、珠海作为首选择业地的占到总数的55.76%。

4. 毕业生就业紧迫感不强。

通过与毕业生进行就业谈话了解, 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方面积极性不高, 少数毕业生甚至无动于衷。究其原因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认为毕业和工作为时尚早, 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正确认识;二是在求职道路上遇阻后浅尝辄止, 如很多公司的招聘以立刻就职为条件, 受挫多次后, 以大四学习压力大、应以学业为重为由逃避就业问题;三是部分学生仍未达到必要要求学分, 因担心影响毕业一心扎在重修课程里, 不积极参与求职。

5. 就业辅导工作缺乏针对性。

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是高校常规教育的组成内容, 大部分院校也都相应开展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 但是, 在执行中效果却并不理想。有学生反馈“现在学校开设的课程用处不大, 还不如多参加几场招聘会面试”。由于职业教育课程缺乏强制力且难以考核, 逃课敷衍现象普遍。就业辅导不能贴近毕业生的需求、反映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 这是独立院校甚至大部分高校所面临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 机械与车辆学院展开了专门调研, 结果显示:毕业生最需要的是就业推荐、求职技巧和培训等实用性的就业辅导。针对这些内容开展专题宣讲, 可有效将就业辅导从“要我学习”转变未“我要学习”。

四、针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的建议

1. 突出办学特色, 培养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起步较晚, 想要持续发展必须确立独有的办学定位, 彰显自身特色、深化独立学院的品牌的内涵建设。如主打“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使学生兼具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 将“理论水平比二本差, 动手能力比高职差”的社会观念扭转为“理论水平比高职强, 动手能力比二本强”的办学特色。只有综合了普通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 才能使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畅销人才市场。

2.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职业选择是否合适, 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败。如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能在所学领域就业, 不得不从事一些并不需要多少专业技能的工作, 究其缘由是对当前的形势认识不清, 好高骛远、一日三变, 最终随波逐流。所以毕业生在择业时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认清形势, 把握机遇、理性选择。根据个人的爱好、特长、能力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找准自己对职业的定位。

3. 提高毕业生专业素质。

一定的职业能力是胜任专业岗位的必要条件, 故毕业生专业素质的优劣, 决定了就业率的高低。故应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 (1) 理论知识能力是谋求工作的前提, 首要应学好、学精自己的专业课和选修课。 (2) 实践能力是赢得用人单位青睐的必要砝码, 应适当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或志愿者活动, 因为在同等条件下, 参加过这些实践的毕业生被认为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性。 (3) 人际交往能力是求职必备的关键素质。面试是绝大多数招聘的必须环节, 是展示个人素质的最直接平台, 人际交往能力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此, 在大学生活中就应培养积极的心态, 注意社交礼仪, 敢于主动接触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关心他人, 通过实践掌握人际交往中的方法与技巧。

4. 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

针对就业指导实际效果不良的问题, 建议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 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从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就业指导内容应贴近毕业生需求、贴近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 侧重求职礼仪、面试技巧、心理调节, 提高学生就业信心与就业心态的指导, 通过对比职业需求和学生实际, 弱项专攻, 以取得实效。

在就业压力下,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自主创业当作他们步入社会的另一途经。《谈话总结》调研显示, 有6.77%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这个绝对量不高但占比逐年走高的群体应该得到必要的关注。然而, 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很低, 即便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 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也不超过5%[5],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及创业之初提供的培训和政策支持更显重要, 而这也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予完善的重难点课题。只有不断建全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才能系统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承担起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使命。

五、结语

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全面提高学院教学质量, 突出办学特色, 加强宣传,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提升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完善就业平台和指导服务工作, 对于确保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有着重要作用。

摘要:通过分析独立学院的特点, 基于就业调研资料, 揭示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 并针对性普适性问题提出建议, 以有效改进就业辅导工作, 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独立学院是否真想独立? 篇5

独立学院已经12岁。按照教育部在确定的时间表,在它们14岁的时候,应该脱离母体独立成长。这意味着,此前,它们名为“独立”,实则还未剪断连接母体的脐带。所以,有人更习惯称呼其曾用名:二级学院。

在300多所独立学院里,总有一部分生长发育较快。今年,有十几所学院举行了自己的“成人礼”,变身为真正的民办高校。在官方的定义里,独立学院本就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脐带未断之前,在它们身上都流淌着公办高校的血液。

这个主要由公私杂交而成的产物,自出生之日起,就有了这样的血统。这使得它虽然身处民办高等教育的阵营,却拥有其他民办高校难以企及的“福利”。它们的出现让人再次发出“学校生而并不平等”的感叹。

背靠大树好乘凉。这种“优越的出身”会让许多独立学院难以舍弃。因此,在有的人士看来,敢于同过去划清界限的“独立”之举,像壮士断腕,需要天大的勇气。据媒体报道,南开大学滨海学院院长杨清海就对此表达了钦佩之意,他同时对媒体坦言:“南开大学对于我们不可或缺。”杨院长说:“滨海学院下一步的发展不是脱离母体,而是如何更好地依托南开大学的优势。”

想继续借母体之光的不只是南开的滨海学院。目前,距离教育部规定的大限之日已只剩下一年多的时间,但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选择按兵不动。这至少能够表明:它们并不急于脱离“母体”。尽管“母体”会向它们索取巨额的管理费。

教育部第“26号令”为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的未来设计了这样几条路:以独立学院的形式继续办学;“回归”母体;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并入其他民办院校;被终止办学资格。

不过,华中科技大学的两所独立学院已经无法等到最后再表态,它们不得不提前作出选择。

据媒体报道,7月8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分别与华中科大武昌分校和华中科大文华学院的两位董事长签订备忘录,表明这两所头顶名校“红帽子”的独立学院,将“立即启动转设工作”,转设后的校名不再冠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时,级及以后的毕业生学位授予,由独立学院自授。

联系此前发生在华中科大的事件,人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次迫于学生压力的“提前独立”。事情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官网上的一则通告,它高调宣称该校1881名届本科毕业生喜获华中科技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与此相对应的是,华中科大本部今年的毕业生中有800多人未能如期毕业。此消息经网络,引发了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对独立学院的.不满情绪,他们决定借此“维护本校学生利益”,“捍卫学校声誉”。这所地处武汉的名校顿时陷入“买卖文凭”、“不顾本校学生利益”的指责声中。

在李培根校长与学生们的见面会上,大学生们喊出了“只有一个华科大”的口号。校长在年轻人的嘘声与质疑中作出了“尽快与两所独立学院脱钩”的承诺。但有人不放心,要求学校出具公文。有人不满意,追问校长脱钩的具体日期。华中科大学生要求与独立学院划清界限的急切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以“三本”的分数入校,拿“二本”或“一本”的身份离校,这正是独立学院的吸引生源之道,而且符合教育部的规定,但这样的好事将止于20入校的学生,从开始,独立学院将自授学位。

独立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02-01

我国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重庆市独立学院有7所,在校生约9.67万人,占普通高校约17% 。金融学专业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迅速,熟悉金融业务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明显。但近年,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某些工程学类的毕业生,引人深思。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以下简称派斯学院)是依托重庆工商大学组建的独立学院,現在校生9千余人,其中金融学专业本科生1253人。本文以派斯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通过对该学院金融学专业2011——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体现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征。

一、就业率相对较高

该学院金融专业以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具备金融基础知识,并精通和熟练各大金融机构一线岗位技能,由学生转变为职业人。根据重庆市市教委当年5月底公布的数据,派斯学院金融专业的一次性就业率高于重庆市平均就业率,2011年——2014年,分别高出6.9%、-0.81%、22.63%、2.5%。

较高的就业率与派斯学院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分不开。该学院注重基础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例如,在大一学生刚进入校园时,校方就有意识的灌输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多方面扩大就业途径,所以学生在大二时就能通过各种途径拓展自己的能力素质,如利用寒暑假到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实习,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努力考取各种相关证书,如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等金融专业相关证书。

二、就业岗位以中小企业应用型岗位为主

从就业岗位流向来看,派斯学院2011——2013届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流向中小型企业和技术岗位的分别为111人、108人、112人,分别占当年毕业生的85.3%、67.5%和73.6%。而这三届毕业生流向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仅占当年毕业生的1.53%、5.55%和5.26%。明显,该学院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的去向以中小型企业应用型岗位为主,而去往机关、大型企业、事业单位比例小。据调查,这三届的毕业生中,去往中小型企业和技术岗位的同学从事财会、证券与银行柜员等技术性的一线岗位工作。可见,形成“先择业,后就业”的观念,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三、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从就业集中区域来看,派斯学院2011——2013届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比例达到64.6%、 53.7、67.76%。从就业城市比较,重庆市成为毕业生首选就业地,2011——2013届毕业生在重庆就业比例达到了33%、30.24%、36.84%,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在东部发达地区,该学院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主要集中去往浙江、江苏、上海等地。

形成上述区域特征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在学院所在地寻找工作机会,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更便利,降低了寻找工作的成本;第二,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对金融学专业毕业生而言有着较多发展空间与机遇。同时,相对于北上广而言,重庆市的外来毕业生相对较少,就业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更适合于带着“非名校、非高学历”标签的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第三、与生源地有关。选择去东部发达地区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就业的毕业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其生源地在该省市。

四、就业形势日趋复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派斯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日趋复杂。表现为,在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平稳的形势下,金融学专业的就业率正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整体就业形势复杂而严峻。二,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构成变化和用人单位的观念固化冲击独立学院该专业的就业率。三,独立学院自身原因。因此,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就业工作需要因应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科学规划,未雨绸缪,切实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013年底派斯学院提出了新的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针对毕业生以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重庆为主要就业目的地来设置的。结合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建设以结算为主体的“中国内陆金融中心”的大背景,派斯学院提出实行“三轨合一”的特色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需要而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量身订造的,使得他们能够相对灵活的应对职业发展要求,增加就业途径。

独立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7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 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 毕业生就业必然存在着各种问题。本文结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就业工作实践, 从独立学院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自身素质、就业观、就业服务工作针对性四个方面分析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

(一) 独立学院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较低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社会声誉不如母校或名校, 且位于本专科办学层次的中段, 在高校中的作用和地位颇显尴尬。在学生方面, 独立学院学生入学成绩偏低, 生源质量因此相对较差;在师资方面, 独立学院多半依托母体学校, 或是外聘其他高校教师, 自身师资相对薄弱, 而且优质教师资源更倾向于老牌或公办高校, 使得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社会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意义认识模糊, 且受传统思想束缚, 认为独立学院不正规, 更有甚者认为独立学院唯利是图。这种对独立学院不全面的认识, 导致社会对其培养的学生产生怀疑和偏见, 认为独立学院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较差, 肯定不如公办高校。这些错误的认识和就业歧视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求职择业, 尤其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无疑愈加艰难。【2】

(二) 毕业生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生源质量分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使得独立学院生源质量进一步下滑, 其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公办高校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加之社会对独立学院及其专业的认同感较低,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计划性和目标性, 一味注重学生活动的参与度, 忽视了对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根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 用人单位反馈给学校的主要意见是“专业知识较欠缺, 有待进一步提高”。可见, 专业素质水平是影响独立学院毕业生竞争力的最主要原因。此外, 独立学院很多学生成长环境优越, 生活上养成了好逸恶劳、懒惰的不良习惯;学习上缺乏自觉学习、自觉研究的意识, 缺乏主动学习的毅力和恒心, 更有甚者出现沉溺网络荒废学业的现象。【3】可见, 独立学院毕业生学习习惯及吃苦精神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毕业生就业观存在偏差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存在一定的偏差, 主要表现在就业薪酬、就业单位及就业地域选择三方面。在就业薪酬方面,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其学费、消费水平较高, 因此他们对薪酬的期望值一般较高。在就业单位方面, 过分地看重用人单位的规模、工作环境, 片面的认为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才是铁饭碗, 仍抱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落后思想。在地域的选择上, 部分学生视野狭窄, 一味追求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或省会城市, 而这些地区人才密集、竞争激烈, 独立学院学生并不具有优势, 无形中又增加了就业的困难程度。【4】

(四) 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缺乏针对性

“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质量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5】虽然大部分院校开展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但效果却并不理想, 根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问卷调查的结果, 部分学生反馈“现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作用不大”。由于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高, 往往缺乏强制力, 对学生及教师难以考核, 普遍存在逃课敷衍现象。此外, 就业服务盲目模仿其他类型高校, 不能贴近毕业生的需求、反映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 不能精准把握就业工作存在的症结, 没有针对性的对毕业生提供帮助, 这是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

2015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调研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 重在精准, 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在此背景下, “精准就业”被一些高校就业工作者提了出来。本文认为, 从实践的角度讲, “精准就业”要求“就业问题分析要精准、人才培养要精准、资源配置要精准、就业措施要精准”, 最终使学生顺利就业并实现“人职匹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的严峻形势下, 只有准确把握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存在的重点突出问题, 才能“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 精准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精准就业的途径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该校工作的重点。强化“一把手工程”, 促进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 大力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力量, 鼓励他们积极联系用人单位, 推荐毕业生就业, 形成全员关心就业的合力。该校提出对就业工作的“8抓1增加” 新要求, 即抓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抓实践教学;抓就业指导;抓就业渠道的开拓;抓就业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抓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教育;抓就业质量;抓就业管理与服务;增加对就业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就业工作在新要求下, 各个部门通力合作, 成效显著。

(一)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 以大学生需求为导向的理念,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构建平台、创造条件;需要从就业帮扶服务、就业信息服务、职业规划服务、专业指导与能力提升服务等方面做出切实努力。

1. 精准就业帮扶, 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学校以“充分就业、满意就业”为目标, 针对有就业意愿并积极求职的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社会孤儿、烈属和残疾毕业生, 广泛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政策和帮扶措施, 高度重视求职补贴的申报、发放工作。另外, 学校针对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实行分类管理, 分别设立专项援助资金、建立档案台账、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和定向信息推送;并组建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就业指导中心人员构成的就业帮扶团队, 面向就业困难毕业生采取个别指导, 通过推荐、技能指导、未就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途径, 切实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学生层面, 发动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带头行动, 深入推进学生互助就业模式, 以信息互换、经验互享等方式实现就业机会共获、压力共担、岗位共得。每年有10%的毕业生得到资助和帮扶, 90%以上的困难毕业生通过帮扶找到工作, 成功签约;一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因在就业帮扶工作中表现突出受到表彰和奖励。

2.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完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

首先要抓好校内校外两个市场, 即在该校内形成“请进来”的用人市场;在校外市场, 积极走出去。学校每年安排几十人次赴江苏、浙江、广东、安徽、天津、河北、武汉等地区走访联系用人单位, 开拓就业市场;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毕业生就业单位已遍布湖北全省和经济发达地区, 许多用人单位主动到该校选用人才, 供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岗位大幅度的增加。在抓好两个市场的同时搞好两个服务, 热情接待用人单位和毕业生, 做到贴心服务, 很多企业因此年年到校招聘毕业生。

其次要充分利用政府、行业协会资源。学校利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有利平台, 积极培育校企校地合作中的就业市场, 扎实抓好就业平台建设。在校地合作方面, 学校每年安排专人积极与各地人社部门建立联系, 搭建相互了解的平台。如提前了解本地区各县“三支一扶”的需求, 积极搭建签约平台;积极与政府部门合作, 及时发布毕业生的生源信息和招聘会信息, 并联合在校召开专场招聘会;此外, 充分利用行业协会资源, 如该校作为鄂西北厂长经理协会、东风公司企业家协会会员, 更加便利的了解本地区产业布局全貌及需求, 积极向协会单位推荐学生就业, 进一步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 加快信息化建设, 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学校注重发挥网络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除了利用该校就业信息网外, 还与规模较大的人才网站达成协议, 在其网上免费进行毕业生的宣传和推广, 从而建立低成本、高效率、海量信息化服务的人才就业信息共享网络。同时在高校中较早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就业信息、就业政策传递, 其中微信平台“每日一条”受到广大毕业生的青睐。此外, 还利用互联网、校友、教师、学生家长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充分挖掘整合信息资源, 收集发布适合学生就业的有效信息。

4. 全程化就业指导, 提高就业服务实效

把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 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 建立一套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如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入学教育、专业教育,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对二年级学生, 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 进行本专业行业发展教育, 引导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对三年级学生, 通过企业宣讲、专家讲座等, 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宣传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对毕业年级学生, 通过就业指导课进行求职择业技巧培训、就业心理指导, 帮助其顺利就业。

5.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 把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提出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大学生应征入伍”等一系列政策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学生, 鼓励和引导他们到基层、到欠发达地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此外, 独立学院学生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需全方位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加强心理教育,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抗挫折的能力, 帮助其消除就业恐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 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 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积极、主动寻求就业, 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 实现多元化就业;避免盲目追求, 正确认识自我, 调整就业期望值, 进行合理的定位。

(二)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校本着立足本地、面向湖北、依托汽车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走以教学为中心、校企合作、产学研相融合的道路, 以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 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以其大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显著深受社会欢迎, 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稳居湖北省同类院校前列。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改革专业设置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 紧密结合实际, 充分发挥企业、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效利用区域资源优势, 借助“汽车产业链”不断延伸、扩展和优化, 发展学科特色。该校明确提出专业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 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 彰显特色、突出重点, 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以汽车、材料、控制、机械为主干, 以管理、信息、人文为支撑”, 【6】满足区域经济建设与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布局。在不断调整创新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同时, 保持特色和优势专业体系, 如该校淘汰了学生学习困难、就业差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德双元制学院”和“中兴3G学院”两个特色专业学院;“车辆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省级重点培育专业;“车联网”和“通信工程”两个新兴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旅游管理”等三个院级重点培育专业。

2.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以行业、企业知识和能力、素质需求为出发点, 按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企业访谈→毕业生、高年级学生座谈→参考专业指导性规范→教研室研讨→形成培养方案初稿→该校审查→校企专家论证→完善培养方案”的路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学科基础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 重新整合优化专业课课程内容等措施, 学期学时分布更加均匀, 总学时学分得到大幅缩减,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荷, 为学生提供了更大自主学习空间。多个专业采取“订单培养”, 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等模式, 引企入校共建专业管理平台;创新了“职业活动导向技能三段式”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以增强专业技能为目标,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与效果

首先在独立实践教学体系上, 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全面推进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成才的“三自”人才教育模式。其特点是: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按照学科大类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科基础课, 整合优化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搭建, 比例为3:4:3。集中实践环节包含军事训练、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金工实习、专业实习 (社会实践)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等环节。实践环节 (含实验和集中实践环节) 学分比例理工类专业不低于28%, 其它专业不低于22%, 并逐步将实践环节学分比例提高到30%以上。重视学生课外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积极探索和推进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工作。贯彻实施旨在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大三战略”, 如计算机相关专业大三学生利用暑假参加东软的培训项目, 机制类大三学生暑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 并安排工厂师傅帮带等, 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岗位见习”、“顶岗实习”、“实习直转就业”等实习、实训、就业等工作模式, 开辟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新天地。

其次通过专业技能比赛,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飞思卡尔”全国智能车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与创新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湖北导游大赛及院内高等数学、英语演讲等竞赛, 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国家和谐、社会稳定和学校的命运, 要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 就必须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在新常态下, 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方法, 按照“就业问题分析要精准、人才培养要精准、资源配置要精准、就业措施要精准”的要求, 将有效提高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层次, 解决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当然, 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破解策略还需要利用毕业生、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力量, 协同努力。对毕业生来说, 应该客观认识自己, 准确定位, 不断提升求职技能和职业素养;对家庭来说, 家长应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协调发展, 鼓励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对社会来说, 给独立学院及其培养的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少一些偏见和歧视。【7】

参考文献

[1]周培荣.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5 (19) :39.

[2][4]牛勇, 朱伟华, 林帆, 黄石青.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5) :41.

[3]李秀刚.浅谈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问题[J].学理论, 2009 (12) :232-233.

[5]李丹.独立学院就业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12) :109.

[6]王超.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培育学校比较优势[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01) :26.

独立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8

1.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1.1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社会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增长速度落后于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 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据教育部统计数字, 2007年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2014年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 达727万人, 据统计有60至70万人的就业缺口。虽然3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在持续高速增长, 但仍不能满足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就业需求。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开展起来难度更大, 独立学院毕业生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困难与问题。

1.2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面单一, 择业取向脱离社会现实。

根据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统计,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独立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只有少数考上研究生、公务员或事业单位, 极少数人选择创业或出国, 而大部分都是面向一线就业。然而, 这些面向一线就业的毕业生在学校教育阶段缺乏对社会的足够认识, 自身定位不准确, 往往眼高手低或是自信心不足。例如, 一部分独立学院毕业生缺乏自信, 自身条件完全能够胜任高端就业机会, 但缺乏主动性, 不善于展示自我, 导致与一些好的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另外, 以江苏独立学院毕业生为例, 大部分江苏籍的毕业生追求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城市, 导致这些区域出现严重的人才饱和现象, 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 虽然工作岗位数量较多也不做考虑, 间接地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不利于独立学院就业质量的提升, 更制约苏北地区和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建设。

1.3独立学院毕业生创业难度大, 创业形式单一。

近年来, 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观, 多数学生对创业持积极态度, 创业意识强。尽管如此, 独立学院毕业生普遍反映,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毕业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推销意识和沟通技巧, 大大影响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另外, 缺少创业资金、创业相关经验和好的创业项目是制约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关键因素。据调查, 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很少人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服务。而大量创业的事实证明, 能否得到创业资金和创业政策的扶持, 是影响独立学院毕业创业成效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分析表明, 目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创业形式上比较单一, 仍以个人自主创业 (64.6%) 为主, 合伙创业 (29.3%) 为辅, 不易形成规模。调查表明, 独立学院学生毕业后立即创业的不足4%, 多于96%的学生考虑在毕业后先锻炼三到五年, 进行知识、能力和经验的储备, 再进行创业。这一方面表明独立学院毕业生虽然对创业有很高的热情, 但头脑比较清醒, 能正确分析现状, 并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毕业生由于缺乏经验, 意志力不强, 能力不足, 加之资金缺乏, 创业风险大, 在层层压力下, 若有较好的工作单位时, 大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工作单位而不是选择创业。因此, 多数大学生的第一选择是先就业后创业。

1.4独立学院发展地域性明显, 用人单位乃至社会认可度不高。

据统计, 湖北、江苏、浙江和辽宁的独立学院数量较多, 这是因为这些省份高等教育发达、经济较好, 尤其是民营企业众多, 它赋予独立学院毕业生广阔的就业范围。而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 独立学院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虽然独立学院在一些地区发展势头良好, 但是从全国高校就业的大趋势看, 独立学院是新兴的高校, 尚未建立社会品牌, 导致用人单位认同感不强[2]。客观上, 这是因为独立学院发展时间尚短, 社会声誉不如母体学校, 自身的办学特色还未形成或不够鲜明, 生源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使得某些用人单位不看好独立学院毕业生;主观上, 某些用人单位过于重视学历、追求名校效应, 忽视应聘者自身的素质条件和业务水平, 致使三本的尖子生也竞争不过一本、二本的劣等生。比如有些省份的选调生招考、事业单位考试, 甚至一些用人单位招聘, 都直接表明不要三本学生, 把三本的学生全部拒之门外, 而事实上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因为其应用性强, 在很多岗位上表现得比一本二本学生更出色。

2.应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基本对策

2.1改变培养模式, 调整专业设置, 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能力。

首先,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 应结合专业特点, 以市场为导向, 及时调整专业与课程, 把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 提升就业质量, 实现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三方共赢。

其次, 为调动学生的就业积极性, 推动就业工作的进程, 独立学院应当为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划分阶段, 分步逐渐实施, 比如对于新生开展入学时的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等, 对于毕业班学生开展政策指导、信息服务、应聘指导等内容。

再次, 独立学院需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 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2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 应在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 将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打下基础。为此, 独立学院要主动适应市场, 根据市场需求,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重点,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

同时, 独立学院还应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扩大自有教师队伍数量, 加大自有师资队伍培训力度, 提高自有教师的师德和修养, 以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 因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具有社会实用性强的特点, 故独立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时, 还应积极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兼职教师任教, 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 又要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 更好地从专业培养的角度设置课程, 安排教学, 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因此,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 以自有专职教师为主体的, 具有双师素质、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十分重要, 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扩大社会影响力, 突破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困难做好准备。

2.3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更好地鼓励独立学院毕业生创业, 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独立学院首先应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 面向全体在校生, 开设各类创业指导类课程, 建构合理、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为学生创业储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其次, 独立学院可以利用校内优势资源, 建立创业实践平台和实训基地,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在创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 突出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感受创业过程, 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再次, 独立学院应发挥社会力量, 向银行、社会和政府争取政策性扶持资金, 帮助大学生筹集首次创业的启动资金。最后, 独立学院可以利用现代信息资源, 发布好的创业项目, 为学生创业提供信息导向, 同时对于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 独立学院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扶持和定期辅导, 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2.4创建产学研平台, 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 它整合了学校资源、行业资源和社会资源, 促进了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生产发展, 实现了教育与行业发展的融合, 包括科学研究、教育, 产业发展、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结合[4]。

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该专业与南京药石药物研发有限公司合作, 创建产学研平台。一方面,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该专业可根据行业和岗位的发展需要进行教学研究, 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 企业利用学校的教育人力资源、技术资源, 进行项目研发工作,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加快企业技术改革。

产学研结合, 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意义重大。根据自身特点, 独立学院要找准定位, 面向社会、依托行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机制, 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 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突破独立学院就业难题。

综上所述, 本文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相信通过学生的准确定位、积极努力, 校方的专业引导、平台搭建, 社会的全力支持,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问题必将得到妥善的处理。

参考文献

[1]王兆吉.独立学院办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10. (29) :88-92.

[2]何会.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2. (33) :86-88.

[3]张立忠, 李辰亮.独立学院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探析究[J].人民论坛, 2011:213-215.

独立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9

1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

1.1 社会和学校存在的问题

1.1.1 社会供需关系失衡

自2000年开始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加剧了毕业生供需矛盾, 造成高校毕业生大量过剩, 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全国大规模办起独立学院:有的是为了解决高校合并后教职员工的安置问题;有的是纯粹为了赚钱。形式也是不一致:有的是完全依附成为校中校, 有的是半依附成半独立状态, 而有的完全独立成真正的独立学院。据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超过660万。每年的学校和毕业生数不断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 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1.1.2 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

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目前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大部分独立学院没有专职指导教师, 就业工作往往在大四毕业前才进行, 就业指导也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 或者政策宣讲, 甚至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导致许多毕业生不能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 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

1.1.3 社会对独立学院的认可度不够

独立学院大多是三本层次的毕业生, 学院办学历史又不长, 再加上是高学费的毕业生, 政府在就业政策上又没有加以倾斜, 主要体现在选聘和选调资格上, 所以社会对此类的毕业生还是带着眼镜看他们, 更有甚者直接挂出招聘二本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1.1.4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社会的市场需求, 许多高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 一哄而上, 致使毕业生过剩。特别是独立学院, 为了追求效益, 短平快的收益, 所以大都是盲目追求专业数的增加, 这样就能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多增加招生计划指标, 根本没有考虑社会主要需要多少专业和人才。

1.2 部分单位追求高学历等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部分用人单位没有根据实际情况, 盲目设置的各种招聘条件, 如有些单位附加身高、相貌等苛刻条件;有些单位明明大专学历就可以胜任的工作, 偏偏要求二本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把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直接排除在外;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 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追求高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比如一般的企业都要要求硕士学历、英语要过六级或者专业八级, 这样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也极大的挫伤了许多毕业生的积极性。即使用人单位提高高门槛招到毕业生, 但留住毕业生也是一个大的难题, 这是目前社会出现的怪现象, 招人不难和留人难, 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状况。

1.3 家长及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学费较高, 因此能读得上独立学院的学生势必在经济上比一般普通高校的学生家庭经济要好得多, 因此独立学院的大多学生家长并不会考虑孩子毕业后就业困难的情况, 所以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学无术, 整天就是混日子。最后导致毕业了综合素质欠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只满足于完成专业应学的课程, 而缺少专业相关知识的积累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适应性较差。而有部分大学生正因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 所以就业期望值过高, 多选择高薪、大城市和环境优越的城市。目前国家现在的政策是希望毕业生能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 这些地区才是最能施展毕业生才能的地方, 可现实事与愿违。再者许多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把跳槽看成是和吃饭一样, 今天爱在哪里吃是我的事情, 根本不在乎今后的事情, 这也是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

2 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2.1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社会认可度

教学是独立学院工作的主体, 教学质量没有抓好, 其他都免谈。因此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尤其重要。一个只重学习, 未曾实践的毕业生, 走向社会只能是一个“半成品”, 而经过学习和实践的毕业生才是一个合格的“成品”。独立学院还应加强就业拓展教育:如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建立实习、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提前半年或一年熟悉岗位的平台, 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信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校内外讲座, 利用网络课堂、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等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增强学生职业规划的主动性。

2.2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竞争力

独立学院都有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 在大学期间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 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独立学院还应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配备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 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室, 并定期对就业指导队伍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这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

2.3 拓宽思路, 为毕业生多提供练兵机会

独立学院应指导毕业生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 及时转换自我角色、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全面的了解自我, 在头脑中形成自主择业的意识, 这样才可能坦然承受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 很多道理也就不言而明了。另外毕业生在毕业前应准备好就业心理, 当今社会已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一锤定终生的分配, 在未来的职业之路上, 可能还会面临很多次的择业。因此大多独立学院都是采取定期开展校园招聘会, 为毕业生多提供练兵机会来弥补不足。

2.4 营造氛围, 鼓励大学生勇于自主创业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有着自己的优势, 比如经济基础、家长的人脉关系等。所以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开设, 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首先独立学院应努力营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 如定期开展创业计划比赛、创业成果展评等科技创新活动, 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创业奖励等制度。其次独立学院还应设置专门的创业协会, 以帮助指导学生进行市场分析、风险控制。再次独立学院应开展有实用价值的创业教育课程, 通过一些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 加强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等措施, 确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知识, 不断促进大学生创业。

虽然独立学院是民办的本二、本三层次, 但学生自己只要有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 并善于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 时时注意把自己打造成适合社会的合格成员, 在求职过程中善于找准位置推销自己, 实现自身价值, 社会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2]曾冬梅, 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从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现代化, 2002, 9.

[3]周星, 申伟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 19.

独立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10

独立学院是20世纪末扩大高等教育下应运而生的,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全新模式, 是普通高等院校按照新型的办学机制, 进行独立教学管理和实施学历教育的本科层次学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不断扩招, 我国高等院校数量和在校人数大幅增长, 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前,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只有认真研究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才能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 更有利于探索出一条具有高校特色、适应独立院校就业工作需要的道路。

著名的古典学派代表亚当·斯密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 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 详细分析了人的经验、知识和能力, 作为财富和生产财富的重要作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 被誉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西奥多·W·舒尔茨通过演说, 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他更加注重宏观分析, 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是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原因, 进一步深层次地研究了人力资本的形成方式与途径, 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了定量研究。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为了弥补舒尔茨宏观分析的缺陷, 通过系统的微观分析, 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 得出了“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生命”这一结论。

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是雅各布明赛尔, 他首次把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 给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收益模型。人力资本表现在蕴含在人身中的各种知识、劳动、技能和素质的存量总和。随着经济的增长, 反映出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所以核心就是要提高人口的质量, 教育水平影响着人力资本, 其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提高教育水平, 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 一方面把大量的资源不断地投入生产中, 制造适合市场需求的各种商品;另一方面提高生产能力, 通过各种形式来发展和改善人的知识、素质、技能等。

基于雅各布明赛尔的人力资本要素理论, 笔者将大学生人力资本分为先赋人力资本和自致人力资本。其中, 先赋人力资本是先天性的因素决定的, 主要是由性别、身高等构成;自致人力资本则是后天因素决定的, 比如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与人相处的交际表达能力、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等, 将其概括为知识资本、技能资本、能力资本三个方面。人力资本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首位提出知识资本概念的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 他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 是一种动态的资本, 而不是固定的资本形式, 即衡量大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技能资本是由教育和培训等学习形式投资, 在人体内形成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经验、技术和能力的总和, 在现在和未来都能够为其投资者带来一定量的收入流, 用来衡量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力资本是以能力为导向的人力资本的一种, 衡量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1 问卷设计与样本构成

2014年6月初本次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 对江苏南京、扬州等地独立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审核并剔除无效问卷后, 有效问卷为389份, 并对其进行数据录入, 采用升序式的编码, 运用统计软件进行详细分析。调查对象的性别、专业水平、各项能力、就业情况等均能说明此次调查的样本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代表性。

在有效样本中男生占41.13%, 女生占58.87%;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的占总人数的32.50%, 家庭居住地为农村的占66.30%。从专业状况来看, 文史类占17.22%, 经济管理类占33.42%, 理工类占34.96%, 农林类占3.86%, 医科类占7.46%, 艺术类占1.80%, 师范类占0%, 其他专业占1.28%。

调查结果显示, 在有效样本中58.61%的应届毕业生已签约或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 应届毕业生中已经考取研究生和公务员的分别占4.86%和2.05%, 34.28%的学生正在努力创业或积极寻求签约单位的过程中, 整体就业率达65%以上。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先赋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国外, 最早对职业地位进行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 两人于1967年出版了《美国职业结构》一书, 共同努力将影响社会地位因素的测量方法精细化和多样化, 通过严谨的路径分析法, 建立了“地位获得模型”。书中分析了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 指出即使考虑先赋地位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自致地位仍是解释最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研究职业地位的最重要因素, 自致性的个人资源相对于先赋性的个人资源在职业地位中的价值更大。

作为先赋人力资本的衡量指标:性别和身高变量, 在样本中, 男生占41.13%, 其就业率为67.5%;女生占58.87%, 其就业率为61.69%, 调查结果表明:先赋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在招聘过程中, 虽然有些企业在招聘之初就确定了要招聘对象的性别, 即使没有明确写出男生, 在招聘过程中也是倾向男生的。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也不少自身优势, 加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增强自身素质改变心态。虽然丰富的先赋人力资本可能有助于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部分用人单位也会对大学生的身高等外型提出适当的要求, 尤其是一些窗口行业, 但调查结果分析表明, 身高在165cm以下的, 就业率为62.11%, 在166~175cm区间的, 就业率为58.60%, 在176cm以上的, 就业率为72.24%。因此, 身高对大学生就业并不存在显著性影响。可能由于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大学生在校的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实践的综合能力, 而不仅仅是凭借以“貌”取人。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 作为大学生不应过分注重外在形象等先赋资本的投资, 而应更加注重对自致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2.2 知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一般来说, 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投入的精力越多, 学习成绩越好, 即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就会越多, 因而获得就业机会的可能性就会越大。然而, 现有文献研究发现, 学习成绩好并不一定能提高其就业概率。

本文通过采用学习成绩状况、奖学金获得的情况作为衡量大学生的知识资本。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成绩综合排名靠前的约占34%, 其就业率为52.33%, 其中, 奖学金获得者约占42.51%, 其就业率为75.10%。所以直观来说, 大学生在校的情况并不绝对影响未来就业的情况。或许成绩好、当过班干、拿过奖学金的人在就业时比别人多了一些资本, 但是并不代表没拿奖学金、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就找不到工作, 现实生活中, 企业更看重的还是经验和做事的态度及能力, 这意味着知识资本的积累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显著。由于获得知识能力的资本并不能够等价于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今的用人单位可能更加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来说, 在面对社会中激烈的就业竞争时, 往往缺乏信心和胆量。由于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不能够有条理地规划学习计划, 导致在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有些欠缺。然而, 企业最看重的不是个人现在所拥有的知识, 而是其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 对于每个在社会上工作的人来说, 这三种都是相当重要的。毋庸置疑, 对于人力资本中知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状况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知识资本的积累, 还要关注大学生在积累资本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 大学生需要努力获得技能资本, 提升能力资本。

2.3 技能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有显著性影响

本文中的自致人力资本采用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三个指标来衡量技能资本。作为技能资本的衡量指标英语四、六级变量, 在调查者中85.09%的取得了四、六级证书, 这很大程度上仅仅表明大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知识积累, 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英语水平。其原因可能是用人单位往往考察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不是学校中采用的应试能力, 而是更看重大学生的实际听、说能力。然而, 它也是少数某些行业职位的敲门砖,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 也是衡量应聘者的一种语言能力。

在相关职业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的指标中, 在调查者中, 已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 (如会计证等) 约占44.25%, 其就业率达92%, 毕竟多拥有一个证书多一份职场竞争力。调查结果显示, 约有39.33%的毕业生已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 其就业率达79%。在职业能力证明中,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而言只有职业资格证书是进入某一行业的入门凭证, 是用人单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下, 有了文凭证书, 再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 对求职就业大为有利。调查结果说明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对就业的影响十分显著, 拥有计算机等级证书, 说明了一定的计算机水平, 那么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将会增加。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取得, 事实上拓宽了大学生人力资本的广度, 大学生拥有越丰富的技能资本, 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性就会加强, 也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机会。

2.4 能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能力资本是以能力为导向的人力资本的一种, 衡量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本文采用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为党员以及实习经历来衡量大学生的能力资本。

根据调查, 毕业生中58.61%是能够找到工作的, 已经与公司签约了, 4.86%考上研究生, 2.05%考上公务员, 剩余的约34%, 相信也只是机遇的问题。班级是大学生活中的基本组成单位, 是大家共同学习的团体组织,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 因此, 大学班干部能力的锻炼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仅是在安排活动时的表现, 还有与人沟通时的积极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越强, 找到工作的可能性越大。在大学生就业状况下, 交际表达能力“很差”“比较差”中, 分别有46.65%, 38.24%的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 而交际能力“比较强”“很强”的大学生中, 仅有21.0%和14.17%没有找到工作。

中共党员的人数并不多, 仅占14.69%, 其就业率达87%。党员这一变量对大学生就业有显著的影响, 其中可能的原因是, 现今大学生的入党条件, 不仅是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素质, 还要更多强调考察综合能力。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 除公务员等行政事业单位外, 在同等条件下, 政治面貌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或许成绩好、当过班干、拿过奖学金在就业时比别人多了一些资本, 但是并不代表没拿奖学金、成绩稍微靠后的就找不到工作, 在社会上企业更看重的还是经验和做事的态度及能力。在所调查的毕业生中, 有过实习经历的人约占65.60%, 其就业率达91%。因此, 丰富的实习经历, 有利于提高就业机会。

3 结论

独立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与其自致人力资本中的技能资本、能力资本中的影响因素息息相关, 而先赋的资本和自致人力资本中的知识资本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 不存在显著性的影响。因此, 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 大学生不应过分注重先赋资本的投资, 而应更加注重自致人力资本的投资。

一方面,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 应该提升知识资本和能力资本, 所以不仅要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而且要强化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水平。另一方面, 应该注重对能力资本的投资, 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同时, 应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实习兼职等活动, 加强综合能力。应当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 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正确评估个人理想和现状的差距。为此, 需要努力优化人力资本质量, 以及增强自制人力资本。

摘要:文章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影响的因素研究建立在高等独立院校基础之上, 并将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归为资本, 此次调查主要研究人力资本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 先赋资本及自致人力资本中的知识资本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并不明显, 而自致人力资本中的技能资本和能力资本对就业则有显著的影响。作为当代毕业生不仅要完成好专业知识的学习, 还应提高对其个人能力资本和技能资本的培养。

关键词: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8.

[2]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3]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梁小民,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4]史策.人力资源开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5]陈海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就业生影响因素的研究[J].青年研究, 2005 (11) :8-15.

[6]迈克尔·比尔.管理人力资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

[7]沈利生, 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8]王海杰.人力资本理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06.

独立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11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核心竞争力

0 引言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用人需求减少相对较少;而小型非国有企业,高新企业、私企、外企以及制造业、IT行业、房地产行业等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相关用人需求明显降低,这将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今年就业异常困难。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我们长期的给予关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样本 由于空间问题,我们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来进行分析。

1.2 研究目的 本次调研,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准备情况,为不断完善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导向和决策依据,进一步了解和把握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为独立院校就业指导提供依据。

1.3 问卷设计和分析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有很多,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情况等,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的就业观念,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等。为了增强研究结果有效,本次研究将外部因素设定为不变,主要研究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1.4 研究过程 研究自今年2月开始,进行了相关情况的了解,搜集资料,拟出调研问卷。3月中上旬,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向管理、理学等各个分院的各年级学生发放了500份问卷,共回收452份,3月下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攥写调研报告。

2 数据统计和分析

2.1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才能在实践中扬长避短。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独立学院学生的我们,只有充分的了解自身的各项情况,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占有一席之地。为此,我们设计了此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你是否了解自身的以下情况?①兴趣是什么;②性格;③能力和特长;④价值观;⑤自己最适合、最喜欢的职业。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同学认为自己较了解自身有关能力特长、以及价值观方面的情况,其次是自己的兴趣、性格以及适合自己的职业。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的同学较为了解自身的各项情况,但也不难发现,仍然有不少的同学对自己不是很了解,调查显示了解自己适合、喜欢的工作的同学仅占调查人数的17.3%。

研究显示了解自己的途径有:①自我检讨,自醒吾身;②征求父母的意见;③征求同学、朋友、同时的意见;④征求组织、领导、老师的意见;⑤平日自己的行为细节、言谈举止留给人的印象和评判;⑥对照书中理论剖析。

2.2 核心竞争力是指个人在竞争中拥有的独特能力。关于就业的这种能力,就被我们称为“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独立学院的学生达到充分就业目标的重要的因素。为此,设计了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我们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可选3项)①专业技能;②创新能力;③道德修养;④团队合作精神;⑤持续的学习能力;⑥组织管理能力;⑦社会适应能力;⑧人际交往能力。

统计数据如右图:

我们可以看出,有近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次之。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独立院校学生,甚至是所有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能力。大学生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也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独特性决定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其他一般的竞争力。

2.3 你认为独立学院学生与一本学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相比,有没什么优势?①有优势;②旗鼓相当;③没有优势;④不清楚。

图表所示:29%的同学认为独立学院学生与一本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相比较是没有优势的但也有19.2%的同学相当乐观.他们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一本生而言在将来的就业中有一定竞争力.剩下部分的同学则持旗鼓相当或不清楚的态度。

2.4 你打算如何提高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我们可以看出:同学在如何提高自己就业竞争力的问题上是各持己见的。大部分同学选择首先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提高竞争力,有29.4%的同学希望通过及早工作实习的方法来提高竞争力. 26.3%的同学还选择了考研,考证来提升自我身价。

2.5 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你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与哪些方面有关?

从表可知,在调查中有近53%的学生认为,独立学院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核心竞争力就是竞争对手短时间无法模仿的、使自己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6 在校期间哪些环节将会提高你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①基础课程;②专业课程;③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④专业实习;⑤课外学术活动;⑥担任学生干部;⑦参加公益活动 ;⑧其它。

在调查中,32%的人认为在校期间专业实习能提高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20%的人认为专业课程会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约55%的学生认为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学生最具就业竞争力,约21%认为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最具就业竞争力。

3 总结

此次调研,我们从中了解到关于独立学院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各项问题,同时也知道他们在怎样为就业做准备,总体上来说是乐观的,大家都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就业,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3.1 社会 社会企事业单位应该改变独立学院学生不如其它一批学生的想法,真正的从行动上开始改变,多给他们提高就业机会,不要带着不重视的心态去看待他们,用公平的心去了解他们,给他们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相信他们不会让你们失望。

3.2 政府 ①提高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a充分认识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b建立健全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c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保障。②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培养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办学机制。a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b强化就业导向。③加快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努力开拓就业渠道,大力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a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b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c建立专业化指导队伍,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d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e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独立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12

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1. 创新教育观念, 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社会定位

(1) 首先, 独立学院要从其母体学校的模式中逐步解脱, 认真调研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 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走向和趋势。以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实习模式,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其次, 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 以便学生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各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情况, 为将来的择业提供充足的知识准备。 (2) 进一步优化办学资源。独立学院应不断加大引进优质师资, 从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出发深化教学内容、专业设置、学制安排等改革。作为独立学院, 应从“应用”着手,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真正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2.建立和完善创新型管理模式

(1) 独立学院着重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能力, 注重学生潜能、智能结构的培养。作为独立学院来讲, 可以参照目前一些国际大型企业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建立“缺陷”人才的召回模式——即延长学生实习期。对于不符合实习要求的学生, 可以根据存在的问题使其“再学习”后, 联系另外的实习, 就是要使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知识, 而且能得到实践锻炼。 (2)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 确定自己的“职业锚”, 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首先, 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形成一贯的就业指导体系。一年级以人生定位和就业形势为主, 二年级以职业规划为主, 三年级以就业政策为主, 四年级以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就业准备为主。其次, 建立完善的职业测评体系, 使学生通过测评更加清晰地认识、发现自己的职业特征。第三, 通过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指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从而确定择业目标。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毕业生就业

1.规范和完善现有的就业市场, 搭建无形的就业市场平台

政府主管部门应对有碍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逐步取消,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国家就业项目的扶持力度, 如:“三支一扶”、“进村、进社区”、“西部计划”等。再者, 要不断完善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制度, 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普通高校与用人单位已经建立了较为固定的合作关系。而独立学院自身固有的用人单位群落还未完全建立, 但可以借鉴其他高校良好的经验和母体院校的用人单位群落来提高自身工作的起点。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特点, 进一步加大培育无形市场的力度, 建立方便、快捷的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无形市场健康发展。

2. 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师资、设备、管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短时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 由于独立学院成立、发展的时间较短, 社会对独立学院还存在着某些模糊认识, 致使用人单位在招聘求职者时往往更亲睐于国办高校, 对独立学院的师资、教学水平和学生自身素质还存在一定的疑虑, 独立学院毕业生很容易被附加条件所限制。独立学院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使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独立学院, 逐步提高独立学院的社会认知度。同时社会各界要共同解决包括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内的择业观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毕业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1.正视社会和就业现实, 调整就业期望值

(1) 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我想怎么样”或用人单位“能给我什么”, 而要明白“我能干什么”, 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去求职、应聘。平时要不断加强择业观的学习, 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择业意识。 (2) 注重自身能力培养, 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业竞争实际上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 要把握就业主动权, 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 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不少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 因某方面不如人意, 就盲目放弃, 独立学院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有些毕业生因为自身的专业知识不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往往不从自身找原因, 一味怨天尤人, 甚至产生自卑心理。部分毕业生, 虽然接受了大学教育, 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择业时, 靠父母之意、他人之言选择, 依赖心理较强, 不能独立思考和选择。作为独立学院的毕业生, 其知识水平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这与其入校基础、在校学习情况都有一定关系。但是, 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主体, 应该具备的是独立生存的自信心和展示自己能力的决心, 只有通过不断汲取各方面知识,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摘要:独立学院这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产物, 如何在新的教育环境下, 面对社会认知度普遍较低、学生基础较弱、就业竞争压力较大的现实状况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 提高学校就业率, 保证毕业生就业质量, 已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就业指导,社会环境,心理调节

参考文献

[1]武国荣.三个准备是大学生就业前的必然选择[J].陇东学院学报, 2007.6.

[2]项炳池.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分析及调适[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6.4.

上一篇: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下一篇:肉鸡气囊炎防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