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的独立性格

2024-07-10

简爱的独立性格(精选4篇)

简爱的独立性格 篇1

C.Jane Eyre’s Independence

The independent spirit is another most important aspect attracting readers.Jane Eyre is exposed to a hostile environment but continuously and fearlessly struggling for her ideal life.To some degree, the novel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symbol of the independent spirit.In Jane Eyre, mistreatment and unfairness force Jane to struggle for self-respect, while knowledge and worthwhile work provide her with enough economic supply to gain independence.Jane, casting alone on the world and fighting a solitary battle, shows her determination in pursuing her self-esteem and independence at every stage of her life, both in struggling with social pressure and resisting the temptation of passion and love.In every relationship, Jane rises from inferiority to superior, and finally gains full independence through continuous rebellion.A.Jane Eyre’s Conscious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Independence The struggle begins for the despised, outcast, unprotected child at Reeds.She bravely stands up for her rights and fights for the life of success she deserves.At this stage Jane’s instinct for self-assertion can only express itself in rebellion.An orphan since early childhood, Jane Eyre has no parents or friends, no wealth or possession, misunderstood, mistreated by the relatives she has.All alone in the world, she seems doomed to a life of failure.The cruel treatment she receives from her Aunt Reed and her cousins only exacerbates her feeling of alienation, and deepens her determination of rebellion.She realizes that she will never find a true sense of home or community and feel the need for belonging, to find “kin,” or at least “kindred spirits.” And the “red-room” life only deepens her courage in resisting her aunt’s unfair punishment, which foreshadows Jane’s independence or rebelliousness.The poor experience at Gatehead tempers her equally intense need for autonomy and freedom.The Reed family is a demonstration of Jane’s power to overcome the circumstance.The dramatic presentation of Jane’s struggle at Gatehead demonstrates that she should begin to realize it is not necessary to fear authority.b.Gaining Strength from Her Teacher and Schoolmates Since Jane Eyre’s education in Lowwood Orphanage, she doesn’t get what she has been expecting---simply being regards as a common person, just the same as any other girl around.Jane continues to be socially ostracized, financially trapped, and excluded from love;her sense of independence and her freedom of self-expression are constantly threatened.The cruel treatment from Mr.Brocklehurst and the poor condition there only inspires Jane to gain independence.Helen Burns’s martylike attitude toward the school’s miseries is helpful to Jane.She learns from Helen the ability of endurance.Though Helen suffers from shame and anger when punished, she tries to endure her punishment socially.But Helen’s death makes Jane angrily believe her own words once more “strike back very hard, resist in justice, return dislike to dislike.”(Charlotte Bronte, 2003).That is the typical rebelliousness.It is hard for people to imagine or believe that such a short, plain and weak girl contains a never yielding soul and feelings as warm as raging flames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bad conditions but the indifferent human relationships there.At Lowood, Jane’s independence rises to a higher level.She learns to be self-restrained from Helen and she finds the way to be independent from Miss Temple.In fact, Miss Temple and Helen are in some sense mothers for Jane.From Miss Temple, the girl learns to achieve more humorous thoughts.Her way of confronting the world is still the Promethean way of fiery rebellion, nor miss Temple’s way of ladylike repression, nor Helen’s way of sanity renunciation.She learns from her two teachers at least superficially to compromise.c.Showing Her Independence and Self-Control Fully

As a reward of revolting the ruthless oppression, Jane Eyre gets a chance to be a tutor in Thorn field Hall.She makes an acquaintance of lovely Adele and its owner, Rochester, a man with warm heart despite a cold face outside.From then on, the fate on Jane changes a lot.But when she knows Rochester has had a legal wife, she chooses to leave.She chooses poverty between richness and poverty.Someone says that 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will get.It is reflected in Jane’s life.The novel doesn’t end when Jane Eyre leaves Thorn field.For Jane, there should be somewhere to realize her great ideal of being independent.As a governess, Jane gains financial independence so that she can support herself.Jane now has a social as well as a personal position.Moreover, Jane’s vision enlarges and goes farther on the way to be independent.When Jane feels deeply attached to Mr.Rochester, she clearly realizes that there is an impossible chasm between them.Mr.Rochester, born in a notable family, is part of upper class while Jane herself, sprints from low extraction, and is just an ordinary governess not more than a servant.However, she doesn’t lose her heart and withdraw or even belittle herself.Jane acknowledges her inward feelings before Mr.Rochester.She conducts herself in this battle for love with a great disparity in social status;Jane attaches importance to friendship and frankness but not Mr.Rochester’s countless property and his celebrated family status.Jane is not willing to give up her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 to Rochester.When Mr.Rochester proposes to her, Jane accepts because Jane feels Mr.Rochester regards her at equal levels.But just on the wedding day, Mr.Mason cries out that Rochester already has had a wife.Angering at Mr.Rochester’s deed, Jane speaks out these words angrily: “Do you think I can stay to become nothing to you? Do you think I am an automation, a machine without feeling, and can bear to have my morsel of bread snatched from my lips, and my drop of living water?”(Marian Allotte, 1973).At this time, her feeling of preserving independence becomes obvious.She just wants to preserve her self-respect by scarifying her marriage.d.The Pleasure of Self-Sufficiency Independently

The flight from Thorn field following the interrupted marriage ceremony makes the turning point of Jane, and she undergoes a trial on the moors, which brings her face to face with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personal worth and independence.At Moor House, Jane enjoys economic independence and engages in worthwhile and useful work, and she finds work as a schoolmistress, and does some real good to her pupils.But she lacks emotional sustenance.Although St.John proposes marriage, Jane knows their marriage will remain loveless.He admires Jane because she is self-respect and diligent.St.John offers Jane another kind of freedom: the freedom to act unreservedly on her principles.He opens to Jane the possibility of exercising her talents fully by working and living with him in India.Jane eventually realizes, though, that this freedom will also constitute a form of imprisonment, because she will be forced to keep her true feelings and her true passions always in check.She defaces what she wants is real and equal, not as his worthy too.Once again Jane shows her courage in preserving her independence.Nonetheless, the events of Jane is staying at Moor House are necessary tests of Jane’s autonomy.Only after proving her self-sufficiency to herself can she marry Rochester and not be asymmetrically dependent upon him as her “master”.The marriage can be one between equals.Life is ceaselessly changing, but living principles remain.Firmly persisting for the rights of being independent gives people enough confidence and courage.

简爱的独立性格 篇2

一、反抗意识的初步形成

《简爱》主要以追求平等、反抗压迫及争取自由作为思想主线。简爱是从儿童逐渐成长为聪颖成熟的独立女性, 简爱可以从容面对各个阶段的人。在小说的开端, 就已经体现出简爱的反抗一面[1]。比如寒冷的冬天在一个相当阴暗的房间内, 一个人在帐幕后面读书, 寄人篱下。可是在某一天简爱被别人从这个荫蔽环境中拖出来, 进行责骂、侮辱和折磨。本以为简爱会选择忍受, 出乎意料的是简爱奋起反抗。在文中是这样叙述的 :“我感觉有血从头上淌下来, 沿着我的脖子一直留下去, 也感觉到剧烈的疼痛, 这样的感觉在一瞬间打败了我的恐惧, 我就像发疯一样与他对打, 已经不清楚用我的双手都做些什么。”作者在《简爱》的开端就建立了女性的反抗形象, 简爱的反抗是坚决的、不顾后果的, 和简爱相比没有人比她还柔弱, 也没有人比她还坚强。文中描述简爱反抗的场景, 可以充分呈现出当代女性的反抗与愤怒, 体现出那个时代男权社会中极少的女性主义意识与形象。

二、反抗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在《简爱》中, 小说主人公简爱在经历苦难过后逐渐成长为独立的女性。简爱从小就不断渴望独立, 在上学期间为了追求平等与自由, 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校园, 开始了独立谋生的新生活[2]。简爱认为世界是非常广阔的, 不仅充满着希望与理性, 还存在恐惧和刺激。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简爱的决心, 她怀着坚定的信念与拼搏精神去征服世界。简爱常常会提醒自己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拒绝了罗切斯特想要送给她的珠宝与衣服, 在简爱眼里, 手镯和项链及戒指等都象征着奴役。虽然艾比德政府会每年为简爱提供30英镑, 但是简爱依然过着自己平庸的生活, 简爱一直觉得通过努力赚钱购买的衣服才会心安理得。这一系列行为都体现出简爱的独立信念, 同时也反映出简爱了解世界, 想与各式各样的人交流思想的渴望。

三、反抗意识的巅峰

《简爱》中展现的主人公形象还有自由与平等形象。如果将主人公小时候出自冰冷环境进而慢慢形成反抗性格, 而在成年之后, 主人公的反抗性格又增加了自我意识, 促进了简爱独立人格的不断完善[3]。尽管主人公的地位很悬殊, 可是她敢爱敢恨。因为简爱觉得每个人在精神方面都是平等的。简爱在劳渥德生活了长达八年的时间, 从某个角度看起来像是经过训练的, 可以克制自己情绪的安静女人,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简爱不是这样的。比如说谭波尔小姐的事件使简爱的天性充分暴露出来, 她可以在冲动的时刻爆发出来, 以往的反抗和冒险及追求自由的激情会在简爱身上苏醒。简爱在某天下午对这八年来稳定的生活感到非常的厌倦, 简爱渴望自由也向往自由, 她为了实现自由每天都在祈祷, 为了实现自由, 简爱会不顾一切奋起反抗, 这样简爱的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本性及人格逐渐体现出来。然而罗切斯特进入了主人公的生命中, 而主人公追求自由与平等及反抗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为简爱的执着、对自由的向往, 才使她寻找到自己的爱情。而简爱的爱情是属于罗切斯特的, 同时罗切斯特的爱情也是属于简爱的。所以《简爱》深刻地阐述了简爱追逐自由和向往平等的性格, 充分体现出简爱的女性主义形象和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受压迫与欺辱的女性, 引起人们的关注。

四、反抗性格的延续

主人公离开了罗切斯特, 内心决定将结束这段感情。简爱离开时身无分文, 转眼间就成了一个乞丐, 饥寒交迫, 幸好被圣约翰兄妹收留。对于简爱来说, 圣约翰不仅是救命恩人, 还是现在唯一的亲人, 主人公表现出那个时代世俗女性的最大感激和报答。简爱尽一切努力的克制自己。主人公的“原我”尽管很模糊, 但是她依然保持着自尊和自重, 简爱用最大的容忍体现出一个成熟女性应该具有的宽广胸怀。主人公的这种举动刚好可以烘托出一个典型的有血有肉的反抗形象。

结束语:

《简爱》整体上看是一部揭示社会现实问题的作品。文章成功的树立了一位生来不幸但敢于和命运做抗争具有反抗性格的女英雄式小说人物。尽管小说以简爱追求完美爱情贯穿全文, 可是《简爱》不单单是爱情小说, 它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作者精心设计的主人公形象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夏洛蒂·勃朗特经过对主人公一生坎坷的经历来表现自己的社会主张, 不仅细致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问题, 作品中主人公的反抗性格也对现代女性的向往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众多作品中的代表作。该部作品主要阐述了女性主义形象与女性意识, 以女性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那个时代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主义形象, 在多方面揭示出女性遭遇的各种不幸与压抑, 同时也重点探讨了女性试图改变男权地位, 促进男女平等的社会建构的愿望。本文主要对小说《简爱》中女性反抗性格的形成进行分析。

关键词:简爱,男权,反抗性格

参考文献

[1]孙为, 薄健强, 赵妍.“为独立人格的冲突—关于简爱”[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13, (1) :70—72.

[2]丁立福, 顾宝山.“浅析简爱反抗性格之形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 :79—81.

简爱中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篇3

一、尊严与金钱的对抗 现实生活往往是残酷或不尽人意的谁都有他人难以理解的难处如果金钱和尊严不能兼而有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细细品味简的人生经历对于人们在尊严和金钱之间如何抉择有着一定意义上的启示。首先简自幼便成为一个孤女被抛掷给了冷酷无情的舅母———里德太太。在这里她饱受欺辱。一天还是小孩子的简看到一本英国禽鸟史的书觉得好玩就躲在窗帘后头入神地看被她野蛮的表兄发现便一把抢过她手中的书说“你没有资格拿我们家的书你是靠人养活的妈妈说过„你没钱你父亲一文也没留给你。‟你本该去要饭不该在这儿跟我们这样上等人家的孩子在一起生活跟我们吃一样的饭穿妈妈买的衣服�6�7�6�7滚站到门口去别站在镜子和窗子跟前。”1这话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那种没有钱就没有尊严可谈的观念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普遍的。就像里德这样一个十四五岁孩子的头脑中此观念也根深蒂固他觉得简跟他们不一样还骂简是“耗子”是偷吃别人东西的耗子。他之所以这样鄙视简没有别的理由就是因为简没有钱是贫穷没有地位的下等人她应该去要饭她没有资格过上等人的生活。简到了寄宿学校以后这种观念的冲击更为突出。因为寄宿学校里都是些没有钱的穷孩子或者是根本没有父母的孤儿是这个社会上被鄙视的一群。老师鄙视他们主教、学校的负责人更鄙视他们随便地加以处罚。简只是由于不留神把写字板摔落在地上便被罚站在高凳上示众并不许所有学生和她说话。这对简来说无疑是对她尊严的无情践踏所以从小她就产生了为捍卫尊严而不屈服于现实的巨大勇气。其次磨难中顽强长大的简最终凭借优异的学业和出色的才华从寄宿学校毕业她很快谋到了一份家教的工作来到了桑菲尔德给当地富有的庄园主罗切斯特先生的女儿当家庭教师。在罗切斯特家的生活给她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际遇尤其是简和罗切斯特从陌生到了解然后相爱。罗切斯特起初的高傲冷漠并没有使简对他阿谀奉承谄媚讨好。面对主人说话时的专横粗鲁她依然保持自我不卑不亢。“我没吭声只是微微一笑那微笑既不显得很得意也不表示要顺从”。简给人们展示出了一个个性鲜明自尊自信的女性形象。那时社会中已经充斥了太多的物质元素金钱的作用和等级的观念也被大大地神圣化。面对贫困的现实又有多少人可以像简一样坚强地捍卫做人的尊严坚守内心那一片精神的净土对简而言她决不能因为“穷”因为身处逆境就丢弃了人格、丢弃了尊严、丢弃了良知。如果说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现实中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视金钱为粪土但若当一个人“穷”得只剩下钱的时候那将是何等的悲哀。试想一个浑身上下珠光宝气的行尸走肉又怎能比得上有高尚灵魂的穷人简仍然是原来的简在生活中选择了尊严自立这既是她面对残酷现实的抗争和自强也是她高尚灵魂的折射。再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简很有钱是否就一定能够获得人们的尊敬并且拥有尊严我们知道庄园主罗切斯特虽然不年轻帅气却是位很富有的绅士。漂亮的塞莉娜因他有钱而赞美他说“你有体育家的身材和气度所以我爱你”。罗切斯特信以为真。塞莉娜跟另一个男人却说他是丑八怪。他原以为只要有钱人家就会尊重他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为了钱有人当面总说好话实际上却会背后捅刀、诋毁或者蔑视你。由此可见金钱并不能买到真正的尊严。

二、叛逆精神———对平等自由的向往追求 人类的思想是最不应该受到束缚的叛逆也是最不该受到压制的。如果一个社会是兼容的就完全能把叛逆精神看作是一种合理看作是一种必然。否则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或者不能称之为健康的社会。人类的本性促使简对她的命运进行不屈不饶的抗争从而实现她对平等自由梦想的追求。首先简在罗沃德学校曾对海伦说“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该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狠狠地回击”1这便是简的叛逆精神。骄横残暴的约翰把她看作丫头一样可是简不畏强暴怒斥这个迫害她的小魔王“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的皇帝”3。接着便和他扭打起来。其次当罗切斯特第一次看到简时他就感到有一种全新的东西———一种新的活力和新的感觉不知不觉传遍了他的全身。这种感觉和简所预见的一样。在罗切斯特假装要娶英格拉姆小姐从而试探简时简心中的哀伤和爱恋把她的情绪推向高潮“你以为我能够留下来成为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任凭别人从我嘴里抢走我那一口面包把我杯子里的活命水倒掉我也能够忍受吗你以为就因为我穷、地位低下、相貌平凡而且身材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一颗心了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的一样———我的心也和你一样富于情感如果上帝赐给我一点美再加上大量的财富我会让你同样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4。这段经典的表白道出了简内心中最诚挚最真实的感情它使人们产生共鸣。可以说简和罗切斯特相见、相识到相爱的过程里她的叛逆精神、自强自尊的品质无不深深地征服了他。再次我们不能否认简有自己的尊严在追求爱情上虽然她没有甜腻的赞美、温柔的话语但其感情足够真诚炽烈尤其是她从没有忘记平等的要求。简和罗切斯特谈到婚姻时曾义正词严地对他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了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同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与你的心灵在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5。以上充分体现出简的叛逆精神、坚决维护妇女独立人格、主张婚姻独立自主以及男女平等的主张也可以看成她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平等自由的向往追求。

防卫过当之独立犯罪性格探讨解析 篇4

防卫过当之独立犯罪性格探讨 ——兼论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的关系 王晓辉

正当防卫是一项法定权利,在我国刑法中其不符合犯罪构成而被认为是排除犯罪性的行为。防卫过当是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是行为过当与结果过当的统一,与正当防卫有本质的不同。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是统属于防卫行为的并列关系,应当分别认识和把握。如何划清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界限是一个关系到罪与非罪的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之一。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考察防卫过当的时候,往往是根据刑法的规定以正当防卫为前提,从防卫行为的客观后果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角度进行的。本文认为防卫过当不能仅从防卫行为的“防卫限度”来考虑,而应立足于过当行为本身来考察其构成犯罪的要件,防卫行为在行为过程中就具备了过当结果的现实可能性。

一、正当防卫的正当化根据

正当防卫究竟是一种权利行为,还是仅仅是一种免责化行为,中外刑法理论对此不无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防卫行为是一种权利行为;第二中观点认为,正当防卫是一种不受法律处罚的行为。这种争议在表述上从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版本。“围绕正当防卫的正当化根据议论最多的德国。19世纪以来,主要是在‘个人的保全’与‘法的确认’两个原理上寻找根据。” 在日本,其学说是受德国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但最近也确立了若干独特的理论观点。在众多的学说中,对正当防卫的正当化根据的说明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用“社会的相当性”的观点来说明,立于重视行为无价值的立场,认为正当防卫是在社会伦理秩序的范围内,为维护某种法秩序服务的行为,因而作为社会的相当行为被正当化;二是用“法益衡量”的观点来说明,其是站在重视结果无价值的立场上的学说。在我国刑法理论中,一般对正当防卫笼统地称为排除犯罪性的行为。至于其原因是什么则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防卫行为“虽然表面上具有侵害性,但实质上并不具备具体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从正当防卫的本质及其特征可以看出,正当防卫完全不符合犯罪构成。该观点是从犯罪构成要件的内部认为正当防卫不具备犯罪构成要件而是合法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防卫行为在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只是在整体上不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排除其犯罪性。正当防卫作为“犯罪阻却事由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符合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基本要求,只是由于法律的特别规定,才不构成犯罪,无须承担刑事责任。” 该观点是从犯罪构成要件的外部用社会危害性这一犯罪本质特征来否定其犯罪性。这种争论直接关系到对防卫过当犯罪性格条件的考察。在前者看来,防卫过当在主观和客观方面使得犯罪构成要件得以满足,从而认为防卫过当构成犯罪。笔者赞成该观点,但是又同时认为应从防卫过当行为本身来理解其犯罪性格。在后者看来,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使正当防卫的客观后果具备了犯罪所要求的社会危害性。但这种观点是建立在犯罪构成要件评价之后,用“社会危害性”对行为的性质进行的再次评价从而确定是否构成犯罪的前提下,而这种观点本身就值得讨论。认为正当防卫行为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意味着犯罪构成是形式的标准,而不是实质的标准,动摇了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唯一法律标准的命题。如果说正当防卫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依据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则会得出合法的行为同时违法的矛盾结论。笔者以为,上述不同见解无非是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正当防卫为什么是正当的或不被认为是犯罪。探究正当防卫的正当化根据和讨论排除其犯罪性没有根本的区别。但在思考问题的视角方面仍有细微之别。正当的行为当然不构成犯罪,但反之则不然。我认为,正当防卫的正当化根据在于它是一项法定权利,而不是法律对犯罪行为的例外的排除规定。正当防卫是当代世界各国刑事立法中所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面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防卫人适时地进行反击,以避免不法行为所可能带来的侵害,是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从历史沿革来看,正当防卫体现的是一种自然法的原则。在无法的时代,防卫基于人的自然本能,是一项自然权利。但进入文明社会在法律产生的情况下,防卫就不再必然正当。由于保护社会秩序在根本上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对违反法秩序的行为进行惩戒也是国家的特权,私人不再当然拥有。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允许防卫并对其条件进行限定,是对自然权利的有限复归。可见,正当防卫“其本质与法律保护权利之精神并无不合,显有其合法性质,应认之为法律上之权利行为,故一般学者皆以正当防卫权Notwehrrecht称之”。而且,只有将正当防卫理解为一项权利,才可以解释特殊防卫权存在的理由;将其理解为一项有限的权利,才存在追究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的可能性。

从法律属性的角度来看,正当防卫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而当然不成立犯罪。但是由于我国刑法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上的不同,因此在排除正当防卫犯罪性的理由的考察上也不一样。在我国,犯罪构成是犯罪的法律标准,是犯罪人负刑事责任的基础,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共同体现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由此出发,就不能得出完全符合犯罪构成诸要件的行为却可以不具有刑事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因而不构成犯罪的结论。„„反过来说,排除犯罪的行为是不可能完全具备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的。因为排除犯罪的事由是正当合法的,不可能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只有在西方国家的犯罪论框架中,才可能存在符合构成要件而不构成犯罪的情况。大陆法系国家认定犯罪的“三阶梯论”和英、美国家认定犯罪的“双层次说”都把构成要件的符合性作为犯罪成立的一个条件,在构成要件符合的基础上,还必须排除正当防卫等违法性的阻却事由;否则,仍不构成犯罪。中外犯罪构成理论的框架不同,其与正当防卫等事由的关系显然也不应该相同。在大陆法系的犯罪论中,对犯罪的整体判断是通过对递进式的犯罪成立条件的讨论来完成的。认定为犯罪的行为必须符合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在其理论体系中,正当防卫是被归结为阻却违法性而排除在犯罪之外。而在英美法系国家,犯罪成立要件呈现双层次结构:犯罪本体要件和责任充足要件,他们都被认为是在确定犯罪时不可缺少的。犯罪本体要件包含了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他们构成犯罪事实的基本方面,一般地说,具备了这两个要件,就可以认为有犯罪事实的存在,就可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除非行为人有合法辩护的理由。如果合法辩护理由被司法机关采纳,则犯罪事实不存在,如果辩护理由并不合法、充分,则可以判定犯罪事实存在。正当防卫是作为合法的辩护理由而排除在犯罪行为之外。我国刑法中的犯罪论体系是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四要件齐备的闭合式构造。犯罪构成是刑事立法设定犯罪的一个规格和标准,也是刑事司法认定犯罪时所依据的一种标准和模式。但与上述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犯罪构成是形式和实质的统一,事实判断和价值评价同时地、一次性地完成。因此,只要不符合犯罪构成的某一个或某些要件就没有认定为犯罪的可能。所以在我国刑法中将正当防卫概括为“排除犯罪性的行为”是与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一致的。当然,这里的“排除”不是例外的规定,而是不具有犯罪性的意思。与此相反,防卫过当从防卫行为和防卫结果来考察则是符合犯罪构成要件而应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所以,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防卫行为。

二、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关系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防卫过当首先是防卫行为的过当而不仅是客观后果的过当。在防卫过当中依然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防卫过当是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是行为过当与结果过当的统一。过当的防卫行为是过当结果的原因,重大损害是过当防卫造成的结果。

对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关系有不同的观点。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转化说,认为“防卫过当是由正当防卫转变成的”,“防卫过当是正当防卫的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正当防卫就转化为防卫过当。” 该观点以正当防卫为防卫过当的前提。只是由于正当防卫明显超出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而被认为是犯罪。这一说法无法解释为什么同属正当防卫的正当目的性,并受这一正当目的支配的防卫过当仍要负刑事责任的原因和根据;不能说明正当防卫目的的正当性、手段的适当性和行为的相应性与防卫过当在主观上的罪过、手段上的不当和行为的超限度之间的转化过程。在该观点看来,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仅仅在于客观后果的程度是否超出一定的限度。这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因为,根据因果关系明显超出必要限度造成严重后果是有相应的行为造成的。但是,防卫过当形成之前并无正当防卫存在。首先防卫过当的结果不会是正当防卫行为的产物;其次,从构成要件的符合性看,在防卫过当之前不存在可资认定正当防卫的全部构成要件。因此,超出必要限度根本上是防卫行为的超出,结果过当则是行为过当的结果而已。

另一种观点笔者将其概括为包容说,认为正当行为本身包括了适当和过当两种情形。有人从强化正当防卫权的角度出发认为,理论上的正当防卫的概念应该相对宽松,将防卫过当纳入正当防卫的范畴,客观上有利于鼓励公民放手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该说承认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是两个不同的行为,只是防卫过当是正当防卫中的一种情形,为正当防卫所包容。这种观点是不对的。由实施防卫行为到防卫超出必要限度,是一个完整的行为,不能将符合正当防卫的行为和超出必要限度的行为区分为两种行为。而且,正当防卫是正当的合法的行为,而防卫过当是应当承担形式责任的犯罪行为的结论是应当得到肯定的。两种性质完全对立的行为是一种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其逻辑错误是显然的。认为防卫既正当又过当,很可能模糊防卫过当和正当防卫的关系,使人误认为防卫过当不过是正当防卫的产物,是正当防卫的一种情形。而且,这种观点同样不能解释为什么正当防卫在主观上存在目的的正当性,而在防卫过当中其主观上具有罪过心理的问题。

上述观点都把防卫行为仅理解为正当防卫,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以正当防卫为前提,认为防卫过当是在正当防卫过程中由于发生了明显超出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而成立。防卫行为是一个过程,其性质是防卫行为和防卫结果具有同一性的统一。过当结果的发生是以存在过当行为为条件;其与正当防卫行为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的品质。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行为。虽然转化说看到了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在性质上的不同,但由正当合法的行为如何转化为犯罪行为则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笔者以为,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都统属于防卫行为,是防卫行为的属概念,二者是一种并列关系。作为防卫行为的不同形态在防卫的条件上,如在防卫意图,不法侵害具有现实紧迫性等方面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但若防卫行为包括行为人的主观方面、行为的实施和行为的手段等方面是正当的,即使客观后果超出必要限度,也不一定要承担刑事责任。事实上,只要防卫目的的正当,防卫客体指向的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那么,防卫人在制止不法侵害的过程中,不管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什么样的损害,也不管损害的程度是否超出必要限度,都不会影响正当防卫的性质。只有在主观上对自己防卫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具有罪过心理,客观上为了防卫采取了不当的行为和手段,在这种情形下,造成严重后果才有成立防卫过当之可能。防卫行为与其引起的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品质。列宁指出:“既然我们承认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即使不是本来意义上),那么结果就不能大于原因:因为结果就是原因的表现。” 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各自有其独立的因果关系。正当防卫是行为限度和结果限度的统一;同样,防卫过当也是过当行为和过当结果的统一。而在司法实践中,对一个防卫行为性质的界定应结合防卫人的行为独立地来认识。实际上,在防卫的过程中,防卫行为是持续进行的,防卫结果是集中出现的且具有终结性和整体性,防卫人的防卫行为要么是正当防卫要么是防卫过当。而不是说,防卫行为先是正当的,只是在防卫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被认为是防卫过当。防卫过当具备防卫行为的特征,虽然超出必要限度,但不能人为地将其割裂。在防卫过当的案件中,并非前一半是正当的,后一半是防卫过当的。防卫过当是在防卫行为一开始就具有过当的某种倾向或表现形式,过当结果是由过当的防卫行为引起的,而不是由正当防卫引起的。如在面对赤手空拳的不法侵害人使用尖刀进行防卫,使用尖刀这一手段就具有防卫过当的倾向,即是在防卫过程中很可能造成过当的后果,当然在其他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并不当然构成防卫过当;在主观上防卫人具有防卫意图,但对持尖刀进行防卫对不法侵害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则存在罪过心理,否则是防卫过当的假想 ;在行为方面,防卫人采取了过当的行为,该防卫行为具有导致过当的现实可能性。所以,防卫过当在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都有不同于正当防卫的独立的特征,而不是依附于正当防卫而存在。

三、防卫过当的犯罪性格

对防卫过当的犯罪要件的探讨深入已久,尽管对诸如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防卫限度等要件仍有争议。但本文则主要基于防卫过当的犯罪性与正当防卫的正当性的关系来剖析防卫过当的犯罪性格。

根据前文的论述,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行为,二者统属于防卫行为。以往的探讨仅限于刑法规定,从正当防卫的角度出发,认为明显超出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就构成犯罪。基于此,才又反过来讨论防卫过当的其他条件,防卫过当的其他特征不过是以超过限度的要件为基础所做的判断。比如认为“防卫过当是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因此,同其他犯罪一样,要求防卫人在主观上具有罪过”。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是对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关系的模糊性认识所致。因此要探讨防卫过当的犯罪性,必须立足于防卫过当行为本身,从行为人的实际行为为着眼点,而不应依附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之所以与正当防卫有本质的区别而被认为是犯罪,是其有自己独立的犯罪性质。笔者以为,防卫人主观上的罪过性、防卫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对造成严重后果具有现实可能性、客观后果的过当性以及防卫行为和过当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构成了防卫过当犯罪性格的条件。

首先,从防卫行为的角度看,正当防卫是与不法侵害的行为相当,以达到制止不法侵害为最终目的;而在防卫过当中,防卫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对造成严重后果具有现实可能性。比如,一个赤手空拳的弱小女子面对一个彪形大汉的不法侵害,即使该女子不顾客观后果如何进行防卫,也不具有过当的现实条件和可能性。相反,如果在徒手就可以达到制止不法侵害的情况下,使用武器或打击要害部位,虽然同样可以达到防卫的目的,但却具备了过当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也就是说,在过当防卫中防卫行为本身就具有明显超出制止不法侵害行为所应采取的适当行为的倾向和可能。防卫行为的过当性只是防卫过当的前提条件,其必须造成过当的后果,且二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其次,在主观方面,防卫过当也具有正当防卫的意图和防卫的目的,这也是防卫行为的共同条件。但在防卫过当中,防卫人还对自己的防卫行为可能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严重后果有罪过心理。不管这种罪过心理究竟是故意还是过失。但可以肯定的是,与正当防卫相比,防卫人对可能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严重后果在主观上是有过错的。笔者以为,在分析防卫过当罪过形式的问题上,其具体的罪过形式究竟为何并不重要。首先,防卫过当不是具体的独立的罪名,它只是表明防卫行为的性质(是正当还是过当的),对构成何罪没有决定性的影响。防卫过当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罪是由防卫行为本身特征决定的。至于对防卫行为可能产生过当结果在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的,无非定故意犯罪或过失犯罪而已。这不影响防卫行为的成立与否。其次,从防卫过当被规定在刑法中的实际功效来看,其作用不在于对犯罪性质的影响上,而在于在明确具体罪名的情况下,对量刑的影响,即减轻相应的刑罚幅度或免除处罚。实际上,将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加以限定(或者是故意或者是过失),并不影响在另一种罪过形式下对防卫行为的定罪;但同时,面对不法侵害进行防卫则无一例外地作为量刑时不得不考虑的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

从防卫的对象上来看,在防卫过当中防卫对象不仅是不法侵害行为而且还包括不法侵害人。防卫人的防卫行为不仅制止了不法侵害行为,而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对其身体或生命等法益构成侵害或危险。需要说明的是,在正当防卫中其防卫的对象一般认为是不法侵害人。但笔者也认为应将正当防卫的对象界定为不法侵害行为。正当防卫的本质是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当然,制止不法侵害行为往往是通过对不法侵害人采取某种行为或者利用其恐惧心理而制止不法侵害。但侵害人作为侵害行为的主体要素为行为所包括,因此把防卫行为的对象理解为不法侵害行为是适当的。就防卫目的而言,其在于保护法益,就必须对侵害人实施相应的防卫行为以能够阻止其实施或已经实行的不法侵害行为。但是,这不要求对行为人必然造成某种伤害,而是以制止不法侵害行为为目的;对侵害人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只是作为手段而存在的。就防卫的基础条件而言,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行为存在的情况下实施。就防卫的时机条件而言,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现实性的情况下实施才是合法的。就防卫的限度条件而言,防卫不能超过明显的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的损害。所以防卫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行为而不是不法侵害人。如果将防卫的对象界定为侵害人,就不能解释在不法侵害行为停止后就不得对侵害人进行“防卫”。而实际上没有现实的侵害行为或侵害行为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就无所谓防卫;相反,如果防卫的对象是不法侵害行为,就可以解决面对精神病人或未成年人的侵害行为能否进行正当防卫的争论,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避免或制止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则是正当的。

综上所述,防卫过当是独立于正当防卫的防卫行为,是与正当防卫并列的关系,统属于防卫行为。防卫过当的犯罪性格不仅在于客观后果的严重性,在防卫的主观内容、防卫行为的方式和防卫的对象等方面都有区别于正当防卫的独立的内容和犯罪因素。防卫过当的这些自有的特征使过当结果的发生具有现实可能性,与过当结果具有客观的因果关系。

注释:

参见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39-640页。

如,正当防卫的正当化根据在西方刑法理论中总括来看,有自然法说、紧急状态说、权利行为说、法之确认说、社会相当性说和法益衡量说几种观点。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7-428页。又如,正当防卫之所以阻却违法的根据何在,大别之,有紧急权说与实质的违法阻却说。参见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335页。对于正当防卫基于何种性质而为刑法规定为不成立犯罪,在刑法理论上有不罚论、权利论和排除社会危害论等不同的见解。参见杨兴培:《论犯罪构成与犯罪阻却事由的关系》,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3期。

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156页。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2页。参见张明楷:《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24页。

参见杨兴培:《论犯罪构成与犯罪阻却事由的关系》,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3期。

张明楷:《犯罪构成理论的课题》,载《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秋季号。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2页。

参见[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2页。

韩忠谟:《刑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参见夏勇:《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研究视角疏议》,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

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6页。樊凤林主编:《犯罪构成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陈兴良:《正当防卫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5页。参见翁海生 高跃先:《防卫过当不是正当防卫的转化》,载论苑。

参见杨兴培:《论犯罪构成与犯罪阻却事由的关系》,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3期。

参见赵国强:《论新刑法中正当防卫权的强化》,载《法学家》1997年第6期。

参见赵国强:《论新刑法中正当防卫权的强化》,载《法学家》1997年第6期。

《列宁全集》,第38卷第169页。参见张明楷:《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所谓防卫过当的假想是指,在客观上存在着急迫不正的侵害,而对此实行的正当防卫行为,虽然其程度超过了正当防卫的限度,自己却误认为没有超过必要限度。也就是说,在行为者的主观上是正当防卫,而在客观上却发生了防卫过当的结果。参见野村 稔:《刑法总论》,全理其 何力译,邓又天审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36页。

参见赵秉志 刘志伟:《正当防卫理论若干争议问题研究》,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2期。

高铭暄 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上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所以,有人认为防卫过当的刑法规范中保留“正当 ”二字有欠妥当,它模糊了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的关系,并赞成将防卫过当的立法表述为:防卫超过制止不法侵害所需要的限度„„。参见高跃先:《防卫正当的表述:一个值得商榷的修改》,载《天府新论》1999年第1期。

上一篇:对外汉语老师经验分享下一篇:刘喜家纺,国内市场推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