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审美价值

2024-09-03

独立的审美价值(共10篇)

独立的审美价值 篇1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的一种几乎无功利的、形象的、情感的关系状态,是审美主体以感性观照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的、感性的把握。审美实践既是审美主体发现、发掘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又是审美主体内心欣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自身反映的过程。审美教育就是在教育中用美的体验和情感评价消弭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在教育中发现美、感受美,使教育富于美感,无论对被教育者还是教育者来说,教育都是个愉悦的过程, 在这种淡淡的愉悦中, 体验到生命的高扬、生活的充实,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把握。

独立学院的文学教育既应有传统文学教育的精神内涵,又应实现培养文学领域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标。文学知识、文学史规律、文学学习方法、对文学本质的把握等,都需要有很高理论素养和学问家的广博和长期坚守。文学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意志,追求人生与人性的完满,放飞情感和想象,需要许多精神层面的探索与体验。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是面向现实需要的,而不是准备毕生投入科研领域发展学问的。他们在进校之初,就应该有较具体的就业展望,但又不仅囿于具体的一项职业技能,能干好某一项活儿。他们需要学会独立分析、处理复杂工作,同时具有职业技能,而且,这种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需要尽快获得,将专业知识快速、熟练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快速适应变化的工作、生存环境,这需要许多现实层面的协调、变通和创新。精神层面的文学探索与现实层面的职业规划似乎出现了某些冲突。如果一味追求学问,那么,理论功底、视野、思维局限、时间、竞争等因素都可能使独立学院学生处于劣势;如果一味追求职业技能,在众多职业教育面前,独立学院可能丧失优势。这两种选择都有可能埋没和限制独立学院学生的独特性和可能性。处于不上不下的学习和生存处境中, 独立学院的学生和教师较容易出现迷茫、倦怠和焦虑。这种困局如何打破呢? 文学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裂缝,也许可以靠审美实践教育弥合。而且,文学在众多学科中具有相对明显的无功利、审美、情感的特性,在文学教育中开展审美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在独立学院的文学教育中尝试审美实践教学模式, 主要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在独立学院的文学教育中,降低文学教学目标难度,以审美为主要教学目标。对文学的本质、规律;对文学史的发生、发展、转折等不做深刻抽象的理性分析,也不做高屋建瓴的美学探究,而是限于对具体文学作品浅近的、感性的赏析、理解,做出初步的审美评价。文学的全部远大于对作品的审美鉴赏, 如果文学认识过程可以笼统地认为是从感性体悟上升到理性理解的话,那么,停留在审美层面的文学教育其实是浅层的、初步的教育。但是,这种初步的文学教育的难易度和感性特征, 也许恰好比较符合独立学院师生教与学的实际。

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学习文学的基本功, 是文学入门所需。带领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情节、意境中体悟人情、自然的丰富的美,体验思维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细腻的感受力、准确简洁的表达力,引起学生对文学的亲近感和兴趣,抛砖引玉地引导学生走进文学深处。这种审美实践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发展学生对文学欣赏的心理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有意略讲某些生僻的文学知识,包括文学欣赏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等,也不多谈文学欣赏方法、规律等,这些理论知识等学生有了一定文学审美实践之后再水到渠成地教。而把课堂内容调整为语言揣摩、联想想象、投入情感体验作品,关键在于“寻找”文学作品的美、“体认”美和“品味”美的操练、运作。这个过程本身是令人愉悦的,对学生而言,基本是乐于接受和易于接受的。

这种文学鉴赏的审美实践教学模式, 其实类似于中学语文课的教法,把文学课上成一堂堂“美”的课,中学语文课的教学形态在生动形象、详细具体、深入浅出方面本身就优于大学。同时,独立学院的文学课堂仍应保持大学课堂的特点,即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有文学史的纵深感和文学理论的高度。因此,既要学习中学语文课堂的感性、微观,发掘细节的、具体的美,又要以小见大,前后关联,寻求整体感,发掘一些显见的规律和方法, 让学生能够在审美实践中感受到理论的简明和高屋建瓴。比如,在诗歌学习中,以审美意象的分析鉴赏为重点,而不把诗歌流派、发展史、诗歌韵律等宏观的、理论的内容作为重点,对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做专门讲解,一切都通过微观的、感性的意象分析让学生自己感悟。学生学完一首诗,也许只记住了一个意象,但感受深刻。然后,启发学生用联想的创造性思维回忆已经学过的类似意象, 比较意象间的相同与不同,形成每个学生“自己”的“意象序列”、“意象史”,里面有学习所得,也有自己的性情气质特点,更有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如“风雨”意象在《诗经》、在李商隐的诗、在《红楼梦》中的相同与不同,为什么不同等问题,虽然感性、零碎,但贴近大学生情感认知实际,富于生活气息,可以促发许多学习兴趣和体验乐趣。这种意象的积累从小处着手,突显文学作品具体的、微观的美,能锻炼宏观的“史”的思维,既感性又理性,体现了审美实践教学的最大特点。

第二层含义是:在独立学院文学教育中,用审美实践模式回归文学本身,实现审美的最终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往往会让文学教育过程中过多地充斥着功利性目的和手段。迫于就业与升学压力,学生学习文学是为了通过某项考试,在应试机制的规范和激励下,他们勤奋、辛苦地快速消化一篇篇文学作品、做一道道文学习题。拘谨枯燥的学习应考生活,看似时时与文学亲密接触,其实错过文学的本身,专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对文学的理解、对生活、对自身的理解也不见得更加细致、深入、准确。教师的教学状况受到许多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同样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教师的业绩评定和自我发展中往往轻视科研方面的努力。这是对教学目标的一种肤浅化误读,独立学院的竞争异常激烈,独立学院的命运和教师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片面追求工作量,必然影响教学质量和科研精力,使教师沦为教书匠和演说家,缺乏创新力,缺乏专业的创造性思维,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后劲。未来职业生涯的压力、繁重课时的应付,难免使教师减少教学愉悦感,增加压迫感。

因此,独立学院的教育尤其是文学艺术教育,应淡化“应用型”的功利色彩,立足高远,甚至巧妙利用好独立学院体制外的灵活性,让师生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实现自我、表达自我。更好地把握文学特性,把握文学的“无用之用”,除了生存,文学应该帮助我们在任何困顿中找到一种理解方式, 能寻找到美、欣赏美。这也许是除了读写能力之外,文学专业的师生应具备的一项实践能力,而且比专业能力更重要。文学与审美最终都追求人性与人生的完满和丰富。审美目标是人性的完满和人生的愉悦,是教育的根本,不论是否是独立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独立学院文学教育本质特性和人才培养特点,发现文学层面的精神探索与现实层面的职业规划之间的断裂,提出审美实践的教学模式,回归文学本身,减少功利性教学,以审美为教学目标,以求更好地培养文学领域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关键词:文学教育,审美实践,教学模式

独立的审美价值 篇2

李白的乐府诗对乐府诗既有继承又有改造,显示了其自身特色。

乐府者,是我国传统的经典诗歌,源于汉代乐府机构演唱的乐歌,之后经魏晋一直延续到南朝,并出现了大量的文人模拟之作。不管是乐府机构演唱的乐歌还是文人的模拟之作,都可以统称为乐府。在众多文人拟乐府中,李白的乐府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李白的乐府诗颇具“古韵”

乐府诗无论在今天还是在李白生活的唐代,都是一种经典性的作品,超过了文学本身的价值。经典难以超越,但却可以将它的精华延续下去。李白的乐府诗继承了乐府诗的形制、题材等,古典意象丰满,颇具“古韵”,延续了一种典雅之风。李白的乐府诗不管是在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还是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都收录了一百多首。根据现在的研究统计,具体数目为:前者中收录149首,后者中收录159首,约占李白现存诗歌总数量的七分之一。可以判断,李白实际创作的乐府诗数量更多。就创作拟乐府的数量来看,李白似乎要比鲍照、谢眺、萧衍这些以拟乐府著称的诗人都要多,并且不减乐府的“古韵”,颇具乐府的古雅风貌。在这些乐府诗中,李白大量地使用乐府古题、旧题,包括汉魏古题《长相思》《怨歌行》《少年行》等,南朝旧题《乌栖曲》《大堤曲》《乌夜啼》《夜坐吟》《上云乐》等。从而,李白乐府诗的题材和内容也与古乐府有很多相似之处。李白的一些乐府诗,如《于田采花》《王昭君》《东海有勇妇》《秦女休行》等篇,从题材、内容、立意、语言上纯粹是拟古。所以说,在文人的拟乐府中,李白的乐府诗是非常像古乐府的。胡震亨《唐音癸鉴》说“李白诗祖风骚,宗汉魏,下至徐、庾、杨、王亦时用之。”

二、李白的乐府诗具有阴柔美

李白是一位以豪放风格为主要特征的诗人,难以置信的是李白诗歌在阳刚美的主体特征下,也有一部分诗歌具有阴柔美,其中主要是他的一部分乐府诗歌。继承汉魏乐府的风雅传统是李白乐府的主要特点,不过李白也有18首清商曲辞,这些具有南朝乐府柔媚的特色。如,李白模拟的《大堤曲》就是以宫体而闻名的梁朝简文帝萧纲的原创之题。清代王琦在李白《大堤曲》一诗下按曰:梁简文帝作《雍州十曲》,内有《大堤》《南湖》《北渚》等曲,其源盖本于此。实际上,仔细统计《乐府诗集》《李太白全集》所收录的乐府诗,以女子为题材的有三十多篇,除了少数篇章是纯粹拟古、贯穿古雅精神以外,其余的都是极富阴柔美之作,尽显女子风情。李白以女子思夫为主题的乐府诗写得婉转清丽,非常动人。如,这首《捣衣篇》:闺里佳人年十馀,颦蛾对影恨离居。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此诗虽然牵涉了戍边,但颦蛾、玉手、红粉楼等具有暗示意义的词汇堆砌浓密,使诗篇显得纤弱、妩媚,尚有南朝萧纲等人宫体乐府的遗风。从此,可以看出李白的诗歌风格具有多样化的`特征,阴柔美是李白乐府诗歌风格的一个方面。

三、李白的乐府诗创新意识强烈

李白的乐府诗虽然“古韵”浓厚,但新风也很明显。如上面的《捣衣篇》,虽然尚有南朝遗风、与宫体乐府难以撇开关系,但其中的婉转流畅、灵活的典故、鲜活的意象,在文人拟乐府中却是只有李白一人可为。再如,在题目与题材上,李白的乐府诗内容更宽广了。与南朝的宫体乐府、艳体乐府相比,李白的《玉阶怨》《春日行》《妾薄命》等乐府诗具有明显的揭露、映射现实的创作意图。最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怨歌行》,作者自注曰:长安有内人出嫁,友人命代为《怨歌行》。内人出嫁也就是改嫁,在这首乐府诗里李白的笔触直接接触到了底层社会现实。在写法上,李白的乐府诗最大的特色是白描,像以上那首《捣衣篇》中繁缛的辞藻堆砌是少数。来感受一下李白的《大堤曲》: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春风无复情,吹我梦魂散。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如果与南朝萧纲的《大堤曲》做一个对比,李白乐府诗的变化是巨大的。至于说李白的乐府诗《子夜吴歌》,写法的变化就更大,其三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首乐府由创作手法的变化,发展到了思想内涵、诗歌境界的更大创新。

中国时装没有独立审美 篇3

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是靠纽约上流社会捐钱支撑的。在大都会博物馆下面有个服装院,专门做服装设计类的研究和展览。服装院每年一次大展,开幕式就是一个大趴,名为Met Ball。这是个慈善晚宴,善款全部给予大都会的服装院。

我写这篇文章的今天,即5月4日,就是服装院展览开幕的日子,也是Met Ball的日子。而今年之所以有这么多中国参与者,则是因为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中国:镜花水月”,讲的是中国电影对西方服装设计师的影响。艺术总监为王家卫。

这个展览今年年初在故宫开过一个发布会,之后,就有了争议。国内媒体好像批评这次展览“没有展现当代中国的时尚”云云。我当时也没怎么关注,因为我觉得中国时装没有独立的审美,一直是跟着西方审美走的,而作为中国时尚的里程碑作品仍然是中山装和旗袍。

说到审美,大家都认为很深奥。其实审美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代表着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就比如中国人认为四合院是美的,而四合院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价值观念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孝。

再比如,西方人觉得高楼是美的,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后西方人大多数都居住在城里。城里人都住在公寓里,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是西方核心家庭的生活方式。在西方很少有两代人同居在一个公寓里面,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迫使很多失业年轻人只能回家啃老。而西方核心家庭的生活方式背后又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

服装的审美不会超越价值观念,但多年来,我们的服装设计一直是跟着西方价值观念走的。中国和西方在审美上的区别是地主和资本家的区别。

老地主和资本家最根本的区别是对自然的态度。老地主是农民,靠天吃饭,对自然有一分敬意三分怕。资本家是要征服自然的,要控制自然为人类服务。

老地主管的是农民,而靠天吃饭这事情,不确定因素太多,管好一个村的农民,跟管好一群艺术家差不多。大家都是凭感觉。资本家管工厂绝对不是这样的,要规范化,要有ISO9000什么的,要把所有不确定因素一个一个变成确定因素。

老地主的管理方式是宅在家里,所以对服装的要求首先是舒服。其次是体面。宅在家里,大部分时间是随意的,不需要制服。资本家不一样,资本家有下属,有董事会,有同事,因此体面比舒适要重要,而且服装要有统一标准,工人有工服,管理人员有领带西装。

老地主对吃的要求很高,种地的人肯定对烹调很在意。什么季节吃什么菜,一切跟着二十四节气。资本家把吃看为一个生产环节中必须有的麻烦,所以越简单越好,来个三明治汉堡。填饱肚子接着干活儿。

中国当今的设计、审美都在疯狂地追随西方的审美、西方的生活方式、西方的价值观念。我们用公寓替代四合院,用CEO替代老地主,用西装代替大褂,用城市代替农村。

而西方在做完全相反的事情,资本家在反省,在考虑发展的自然成本,他们要保护自然了。他们开始回归,开始尝试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一家人,一块自留地,再养一窝鸡。

而我们的设计师还是紧跟西方的步伐,没有看到西方已经逐步变成东方了。中国人有五千年小农经济的生活经验,可以说我们所有的生活智慧都是小农经济生活方式的积累。

从服装到烹调到生活习惯,我们都应该在中国传统中去发现我们的生活智慧和审美。因为没有我们独立的审美系统,我们就不可能有跟西方审美交流的可能性。

独立的审美价值 篇4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结构, 消费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商品的需求不仅仅是停留在其使用价值的层面, 而会过多地看重其商品所代表的符号价值象征。产生这种现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及品牌审美价值有着密切的联系。想要对这种现象的本质和逻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这就需要我们从源头入手, 深入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及品牌审美价值的概念, 理论和现象。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含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起源于西方, 是由后现代主义者提出的“社会审美泛化”的概念演变而来。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概念在西方早有争论, 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的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

迈克·费瑟斯通在1988年4月的“大众文化协会大会”做了名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这一报告。在这个报告中, 他首次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呈现的三种意义。其后在1991年出版的《消费社会与后现代主义》中又系统地分析了这三个层次:“首先, 我们指的是那些艺术的亚文化, 即在一次世界大战和本世界二十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动。在这些流派的作品、著作及其活生生的事件中, 他们追求的就是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第二,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还指在是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第三层意思, 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在这本书中的第五章, 作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就是艺术与生活的互相融合, 使艺术生活化, 使生活艺术化。并且符号与影像传播密度的加大, 使得现实与影像之间的差别也消失了。多方面的融合, 使生活变成了一件艺术品, 并且以审美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德国的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也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他把日常生活审美泛化分成了浅层去深层两个层面:“一、浅层的审美化, 审美化意味着用审美因素来装扮现实, 用审美眼光来给现实裹上一层糖衣, 审美化最明显地见之于都市空间中, 过去的几年里, 城市空间中的几乎一切都在整容翻新。浅层上的日常审美化具有新享乐主义的文化基因, 同时包含着一种经济策略,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还表现在生产过程的美化与通过传媒对现实的美化这一深层。随着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提高以及以大众文化为代表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沃尔夫冈·韦尔施的与迈克·费瑟斯通的理论有众多的相通之处, 其中都提到了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影像高密度传播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起到了核心促进作用。对这一点的表述迈克·费瑟斯通认为它在消费社会起到了核心的作用。而沃尔夫冈·韦尔施则认为其是深层次的日常审美泛化。足见其重要之处。剖开艺术与生活的互相侵入这一带有古典意味的观念, 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下一部分分析品牌消费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时的重要切入口。

曾任国际美学学会主席的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说过:“审美泛化无处不在。所谓审美泛化是指对日常环境、器物也包括人对自己的装饰和美化。美学在当代社会中危机深重, 因为审美已经泛滥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 美的艺术过剩, 世界被过分美化, 日常审美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甚至它也染指到文化精神层面, 因此, 美学必须重构, 必须超越艺术和哲学, 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等各个领域。”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对日常生活审美泛化的担忧, 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认证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到来, 不管人们相不相信, 愿不愿意, 它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也可以说它已经在构筑我们的现代社会。

可以看出西方的学者,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态度是冷静而理智的。他们为其界定了准确而容易理解的概念, 并不断地针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 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和批判。他们努力研究的成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下一部分, 我将借鉴前人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 把品牌消费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一定的联系, 深入剖析当今社会品牌消费这一现象。

2.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品牌的关系

要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品牌审美价值, 我们还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分析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些观点。他在《物体系》书中说到:“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社会日常生活审美的变化, 并将他的日常生活观点全面运用于对新兴的西方消费社会的研究。西方消费社会的出现之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就是因为消费的地方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他认为审美化在逐渐地渗透日常生活, 并且通过商业的手段将审美化转化成为一种流行商品, 这也使得商业社会进一步控制了日常生活的领域。在其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著的《消费社会》一书中, 他还特别地关注了商品的符号性质。他认为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产品, 而且也是一个象征的符号。这一观点也是我们理解品牌消费的理论根源。

通过对让·鲍德里亚观点的理解加上对社会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已经由生产型转向了消费型。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被商品所包围, 在商品的身上又被人为地添加了众多因素, 使其不仅仅具有原本的需求特性和使用价值, 而是多了一份人为赋予的审美价值。从某种角度分析,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可以理解为是在消费社会中的商品的审美化。而且商品具有符号的象征性质, 那么品牌就可以说是商品符号价值的集中体现, 是消费社会中审美价值存在的重要载体。

3. 深入分析品牌的审美价值

我们已经知道了品牌的独特性质及作用。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关注品牌也不仅仅只是关注品牌的使用价值, 而会很多的关注其审美价值。分析品牌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识别价值、情感价值、体验价值, 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包含着对审美价值的需求。

(1) 识别价值

品牌最表象的价值是品牌的识别价值。每个品牌都有自己一系列的形象定位, 最基本的目的当然是与其他产品形成差异化, 就像每个人的名字一样, 设立属于自己的标牌。一方面能巩固自己的地位起到宣传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品牌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达到这些目的的前提就是一定要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让消费者能够注意到品牌的存在并记住它。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的了解消费者视觉及感性审美的需求。就像著名运动品牌耐克的标志, 一个简单的对号, 简洁, 极具设计感, 容易让人记住, 并能够解读出独特的内涵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做到了满足消费者的视觉及感性审美需求。

(2) 情感价值

要让品牌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的情感, 也就是实现品牌的情感价值也必然要求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方面的审美价值需求。很多品牌的广告往往会打情感牌, 如亲情、友情、爱情等等, 如果想要做的成功, 就需要深入的剖析消费者真正的心理需求。寻找到能够真正打动消费者内心的情感点。2003年三菱汽车的一则电视广告就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广告的名称叫回家的路。广告中展现了小女孩每个成长阶段, 父亲骑着自行车接她放学的画面, 小女孩坐在车子的后座上看着父亲弯曲的后背, 感受着浓浓的父爱。最后小女孩长大了, 在难得的假期开着汽车回家, 而父亲依旧带着自行车在村口等她。最后的画面是父亲骑着自行车不时的回望, 而女儿则缓缓地开着车子跟随着, 看着父亲骑车的身影眼泪已经缓缓地流了下来。广告语:父爱如山, 更如路, 永远指引着我们回家的方向。看到这样的广告真的很窝心, 因为这样的情景可能我们每人都曾经历过的, 而随着我们渐渐长大, 很多细节会被我们遗忘, 可以说这则广告捕捉到了我们对亲情真挚的心理需求, 那么品牌所要构建的情感价值也就水到渠成了。

(3) 体验价值

品牌的体验价值可以说是审美价值需求的更高层次。这样的品牌往往想要给消费者营造一种生活状态, 带给消费者某种精神上的享受, 是对精神层面审美价值的需求。把品牌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追求时尚生活的工具。如世界著名时装品牌阿玛尼, 为消费者营造的是一种在经典高雅和随意浪漫中徜徉的生活状态, 令众多消费者趋之若鹜。身上穿着阿玛尼的衣服, 表象上宣扬着自己的身份地位, 和对时尚的追求, 精神上体悟着理想的生活状态。

可以说一个成功的品牌, 通常都同时具备以上三种价值, 满足着多种审美价值的需求。

三、结语

品牌审美价值对传统的审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19世纪古典美学中对美的定义是:纯粹的、无功利的、自由的、开放的。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使品牌带着欲望, 功利等等目的进入了审美的领域。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深入的思考, 而不是只看其表面的现象。

虽然它颠覆了传统的美学价值, 但是它也使审美真正的贴近了生活, 融入了社会。人类的审美不应该只停留在精神层面, 也应该存在于物质层面。不应该把带有物质享受的商品和品牌排除在外, 因为我们人类本身就是精神与物质共存的产物。对品牌审美价值的追求可以说是对人类本身的追求。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毫无顾忌, 无所节制地追求品牌所附带的享乐主义等种种弊端。我们应该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品牌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价值及享受。健康消费, 感悟生活。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起源, 内涵及品牌的独特含义。之后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角度, 分别就品牌自身的三种价值:识别价值、情感价值、体验价值, 分析其对应的审美价值需求。最后就品牌审美价值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品牌审美价值,消费社会

参考文献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2]张亮:消费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2009

[3]麦振中: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2004

[4]郭芳:消费时代的品牌审美价值初探[J].新学术, 2007 (3) :164-165

和谐社会的审美价值 篇5

和谐社会的审美价值

和谐社会具有审美特质.在社会思想史上,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都充满了和谐美的审美价值.马克思所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重要思想为和谐社会奠定了审美基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审美理想.这一审美理想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异化社会与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审美批判.

作 者:欧阳彬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5刊 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RTY COLLEGE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年,卷(期):“”(3)分类号:C91关键词:和谐社会 审美价值

舞台形象的审美价值探析 篇6

一、审美价值是衡量表演创作艺术价值的尺度

艺术形式美的创造, 是艺术作品审美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完美的形式才能充分地把内容美表现出来。黑格尔说:“只有内容与形式都表现为彻底的统一时, 才是真正的艺术品。”列夫·托尔斯泰强调指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诗、戏剧、图画、交响乐里, 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位置上抽出一句诗、一场戏、一个图形、一小节音乐, 把它放在另一位置上, 而不致损害整个作品的意义, 正像我们不可能从生物的某一部位取出一个器官来放在另一部位而不致毁灭该生物的生命一样。”通过艺术技巧的处理, 使作品的内容沉淀在形式里, 形式消融在内容中, 自然天成, 生动具体。

审美创作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志是艺术形象的塑造, 因为艺术形象是审美价值的主要载体。艺术形象是审美意象物态化的产物。文学形象就是艺术家用语言这种物质材料传达出来的构思中的审美意象;图画形象就是画家用线条、色彩涂抹在画纸上的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用语言描画出来的物象, 就是文学形象的形式, 意象就是其内容。用语言描画出来的物象 (包括人物形象、情景等) 愈生动形象, 就愈具有独特的个性, 其艺术性就愈强, 审美价值就愈高。意象中蕴含着审美价值的构成因素。“意象”由“意”和“象”融合而成。“象”由创作主体在感受物象的基础上, 激发起情感和想象, 融进主体的审美理想创造而成。这样“意象”不仅具有现实事物体性, 更重要的是融进了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的感受、领悟、情感、想象等主体的丰富内涵, 是主客体融合的产物, 是主体审美情感和审美认识的统一。正因为这样, 成功的艺术形象才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才具有强大的审美魅力。

黑格尔认为艺术形象只有受到内在生气的灌注才是美的, 才是富有审美价值的。这“内在的生气”指的是什么呢?朱立元在《黑格尔美学论稿》中认为, 只有通过“五统一”, 才能造成艺术品的内在生气。这“五统一”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有机统一, 人对世界掌握的实践方向与认识方式的有机统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当这些方面高度统一时, 艺术作品才能显示出生气, 才会达到和悦静穆的理想情调和境界。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 创造主体的创造性就集中体现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在艺术创作中, 不仅构思需要想象, 而且传达也离不开想象, 艺术形象的塑造更离不开想象, 正因为创作主体的这种审美创造能力, 才使艺术形象负载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信息。

二、审美的舞台形象是艺术创作者最高艺术理想的实现途径

人类的审美活动, 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 它是以创造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从人类一般物质实践到审美创造, 以至从某些物质———精神性实践活动到美的创造, 都存在着不可缺少的中介, 这个中介就是审美理想。因此, 审美理想就是人们关于审美对象的宏伟蓝图, 审美理想引导着人们的审美体验。

审美理想引导着人们的艺术创造。从更为积极的意义上来看, 审美理想总是潜在地引导着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现实社会, 使人类文化世界日趋完善。是审美理想使人看到光明、看到解放、得到内心世界的和谐, 并为之而奋斗。终极意义的理想是一种完满、圆足, 尤其艺术更是如此。表演艺术的审美理想, 正是为了揭示丰富多彩的生活, 表现生动的人生意义。这种揭示与表现, 不是赤裸裸的, 而是要体现一种意味, 渗透着人的感情, 对人的命运的关心, 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注重, 对人的美好感情的肯定。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除熟练掌握表演技能外, 极为重要的是对生活, 对人生的深刻认识与体验。

在创造状态中, 艺术家把这种主体精神高扬到自由、自觉的层次并把它凝固在他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所以当人们欣赏这些作品时, 会感受到艺术家这种主体精神的释放, 并透过艺术品读出艺术家对生命意义的阐释, 从而启发审美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思考, 并把审美主体生命热情调动到极致, 进而激起审美主体以积极的态度去把握生活、把握人生, 形成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自觉追求生命的价值。感受艺术的人, 都会体会到:与艺术与美摩挲越多, 心灵越敏感, 他对人生世相就看得越清楚越深刻;他对艺术对美的感受能力越高, 就越能体会到艺术作品中常人所不能感受到的最微妙、最有意味的部分, 那么他在生活中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孤独, 这种孤独不是离群, 而是深刻的人生思考。这样, 人生与艺术一体化, 整个生命就成为追求美, 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自由活动。

初探电视新闻的审美价值 篇7

“美”是一个崇高的和特性过于微妙的概念, 各个领域都在努力探索研究。电视新闻美既是特定的, 又是具体可感的。它遵循电视新闻的要求和规律, 通过独具特色的手段反映客观的形象美, 深化新闻事实的哲理与情感, 进而与受众产生审美共鸣, 共享其乐, 体现新闻审美的价值感受。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也是取之于民的根本, 这是新闻的原则。尤其以视觉形象为主要载体的电视新闻更是如此, 因为只有真实才能唤起人们的美感体验。如果新闻不真实, 就改变了新闻美的规律与基调, 谈何审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道德观察》等节目具有广博的受众群、基础就在于真实的感染力, 长盛而不衰。电视新闻只有将现场的事态、行为、感情、语境如实的采录与传播、画面本身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使受众从视觉感知过程中进行理性思考和审美升华, 这是电视新闻美的本质所在。当电视上播出抗洪抗震抢险救灾感人现场时, 观众的关切心、同情心、焦虑心随着收视过程受到震撼和感染。当电视屏幕出现我国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时, 五星红旗伴随着嘹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冉冉升起火炬点燃那一刻, 人们欢呼雀跃、心情振奋。这就是电视新闻真实力量, 这也是观众由画面提供的真实内容与内心相融合所产生的震撼力。近年来, 满洲里电视台也相继在新闻评奖中获奖, 凡是获奖的节目或稿件, 都是记者深入生活中捕捉的好选题, 好素材。尤其是反映口岸城市改革变化, 挑战市场的好新闻, 都是市场意识, 科技意识提高的具体表现。所以, 记者深入生活, 提炼生活, 概括生活的能力提高是创优作品产生的基点。

体现拍摄技巧美

充分发挥电视图文并茂、声画同步是体现电视新闻美的根本。对新闻事件作现场采访, 现场报道, 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记者在现场采访拍摄时应该有意识把自己的审美意识揉进去, 对多种多样的画面形象有意识地进行选择, 把最能反映新闻本质的画面实景拍下来, 因为现场场景画面最真实最珍贵, 如果漏掉有价值的画面无法补拍。所需画面没抢抓到, 无用的图像没少拍, 现场采访的忽视, 就会造成失误, 现场采访就会失去美感。但是突发性的现场采访就无需苛求镜头是否规范, 而重在实录现场气氛。镜头晃动、焦点虚实, 场景杂乱都是难以避免的, 这些残缺不全的画面或许更加突出现场气氛, 给观众留下一种真实的美感, 增强了现场真实性。为观众提供最能反映主题内容的典型镜头, 不仅仅是内容的需要, 而且是审美享受的体验。

展示画面造型美

画面造型是电视新闻的一种特殊语言构成方式, 包括运动、节奏、剪辑等多元素。画面造型, 如构图, 拍摄角度的选择, 色彩光线的处理, 人与人之间, 人与环境之间, 环境与环境之间的比例, 运动结构的掌握及人物细微动作的展示, 都可以增强电视的叙述和表现能力。

作为电视新闻传播的基础画面, 记者面对现场事实, 在构造画面形象时, 要对画面的造型元素、线条、色调、形状等有直觉地把握, 对造型元素的表现力有准确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表现出来, 以画面以外的形式给观众以美的感受, 唤起人们审美情感。电视新闻还要注意声音在画面造型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电视新闻记者不可忽视的一点。电视视听一体的特性决定声画不能分离, 画面为声音提供形象与气氛, 声音为画面创造意境与想象表达画面无法表达的事情, 使之两者互为一体、融为一体, 体现电视新闻的感知美, 进而展现屏幕声画滚动节奏的有机结合。

把握节奏形态美

节奏是运动的产物, 有运动就有节奏。电视新闻是由一长列连续活动的景象排列组合而成, 自然也有节奏的产生。节奏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内在节奏, 即由情节发展的内部矛盾冲突或人物内心情绪起伏而产生的节奏。另一方面是外部节奏, 即境头运动所形成的快慢, 长短, 强弱, 明暗以及播音轻重缓急所形成视听节奏。所以, 内外在节奏要和谐统一, 不可分离。内在节奏是第一因素, 外在节奏是内在节奏的外化, 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电视新闻的节奏美。

除此之外, 电视新闻要以“新”夺人, 以“新”取胜, 新鲜的新闻事实才能引起受众关注。电视新闻语言与画面有机互补, 结合同期声形成一个有序的不可分割的完整空间。文字语言的准确, 生动, 鲜明, 精练;字正腔圆, 优美的语音语调, 播音员的形象端庄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综合声道立体化的形态美。

论审美教育的价值取向 篇8

一、美育要促进人的审美发展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并通过人的审美发展而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

审美意识要形成全面、系统的建构。一是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由于人们的生活境遇、实践经验、世界观和文化修养等的不同,审美观又因人而异,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为什么同样一种事物或现象,在有些人看来是美的,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丑的呢?关键在于他们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关键是审美观,审美观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事物正确与错误、高尚与低贱、先进与落后、美与丑的一种基本评价定向。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人们才可能确立科学、客观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否则就会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正确的审美观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要通过接受审美教育、学习美学理论知识而获得。二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把对美的需要作为动机,逐渐形成的主观审美的积极的情感和兴趣。审美情趣虽以个人主观偏爱的形式表现,但它并不是纯粹的孤立现象,而是一定时代、民族的审美要求、趋向和理想的反映,具有社会历史的内容,既表现了个体的差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又表现了社会的共同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三是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审美意识的建构也包括了审美主体具备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掌握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对于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十分必要。四是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引起人们审美生活是美育社会功能的体现,它一方面发掘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人心,培养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来提高人的艺术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美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其功效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他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渗透在人心理领域的各个方面。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而且给人以真的启迪,智的诱发,健的促进。美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审美教育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发展完美的人格,是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人的智力、品格、情操和体魄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审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或中心环节在于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的建造从个人来讲是经过教育的结果,所以讲欣赏能力,就直接牵涉到培养这个心理结构的问题。假如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多,文化教养水平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丰富,审美能力强,你就能够在人家不能够发现美的地方发现美。并进行美的创造。因此,审美教育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它主要是通过运用人类长期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美的产品和揭示出美的规律,去影响个体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审美感受的创造力,形成平衡和协调的心理结构,并间接地影响智力和品德的发展,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在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新人的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完美人格的塑造其最基本的建构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审美教育。一个全面发展完美的人格心理结构包括认知结构、伦理结构、审美结构,审美教育就是建构人的审美结构,以美的感受为最终目的,美则是融洽了真和善的感性结构,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如果说真是事物的合乎规律性,善是行为的合乎目的性,那么美恰好是合乎规律性和合乎目的性的统一。审美教育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它使受教育者变被动为主动,不期而然地在审美对象的刺激下获得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自由愉悦。

审美教育对智育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现代科学已证明了美育和智育都能发展人的智力,但其作用不同。首先,智育着重于知识方面的教育,美育着重于感情、意志方面的陶冶。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偏废任何一面,只有两者并重,才能使知识和感情调和并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美育与智育从根本上讲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美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审美教育以积淀理性的感情形式进行教育,以美启真。它不仅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而且能够丰富人们的情感。人们通过对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可以在愉悦精神的同时,洞察历史,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获得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其次,审美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能引起人的想象力,是音乐、是艺术、是大自然。审美教育正是借助于美的事物和美的文学、文化作品对人进行刺激与启导,使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得到丰富。所以一部文学作品,一幅精湛的文化艺术品,一曲动人的乐章,一种美的事物,都能唤起人们丰富而宽阔的想象力,使创造智慧得到启迪与形成。审美教育把受教育者带入想象的世界之中,使想象丰富活跃起来,进而带动表象储存,进而更新组合,构成现实中没有的新意象。这种实践性想象力可以培养人能抓到真正有艺术意义的东西,使它在自己心中变成有生命的活生生的事物,这就使智力得到全面开发,认识性的想象力和实践性的想象力都得到增强。这些能力对智力的完善不仅有调剂、补充意义,而且具有促进、激发作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自由的教育,它能够充分发挥人的审美主体性。人都有爱美的天性,人的生活需要欢乐,人希望得到愉悦,得到美。这种爱美的天性是社会历史实践决定人的追求。作为社会的人,总要寻找他认为美的东西、美的生活。因此,审美教育不需要强迫、灌输,也不能借助意志、毅力,它完全是以自由的方式进行的。美育过程是一个自由自觉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思想进行自我运动的过程;是受教育者被美的事物所吸引,主动地、愉快地、自觉地追求美的人生境界的过程。席勒在谈到美育的特点时曾说:“美育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美育王国的基本法律”。这不仅指出审美教育是用一种自由的方式进行的,而且还说明审美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使人们取得更多的自由,即成为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审美教育成了受教育者认识世界,促进智力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美教育对人的道德教育的完善和巩固。审美教育是美感教育,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意志的因素。人们恰恰是在自由感受的审美境界中实现了道德自由即意志选择自由。审美境界可促使个体抑制感性欲求,宁静致远,保持自身尊严和高尚的人格,也正是这超越道德束缚的审美境界蕴含着能跨越生死,不计利害得失,因而具有“舍生取义”的高尚道德行为。审美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培养人全面发展的自我意识,使人认识自身的价值、情感、地位,是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培育。所以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考查,它是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的统一。在审美教育中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三方面是融合贯通的,其中美感作为一种信息把三者联系起来,使审美情感成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动力。别林斯基说:“美与道德是姐妹”。这就指出了美与道德的关系,美育与德育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而只有依赖德育才能将美育的触角伸入广阔的社会领域。审美教育是德育的深化,可使人从客观上感受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从而提高内心的灵魂美的追求,使人自觉脱离世俗,抛弃低级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要摒弃传统的误区。当代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多重复杂性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当代中国文化现实正朝着一个审美化的趋势发展,而审美化则广泛地融入了中国大众日常生活中,并构成了感性与理性、历史与当下、个人与社会、享受与创造、现实与幻想等种种矛盾,这些既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制造了色彩缤纷的美的表象,同时也带来了在今天这个时候能够感到的人文精神的恐慌。

谈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 篇9

关键词:体育舞蹈,审美价值

1. 前言

体育舞蹈运动是与美紧密结合的运动项目, 体育舞蹈的美来自于体操的力量、舞蹈的动态造型和音乐的情感节奏三美构成了体育舞蹈的独特之美, 使这项运动具有令人惊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体育舞蹈作为体现美的项目,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审美。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观看各种体育舞蹈比赛的录像, 从深层次中论述了体育舞蹈的审美特点和美学价值。

2. 体育舞蹈的审美组成

审美关系实质就是价值关系, 而美则是客体的属性与主体本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体的愉悦效应, 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效应。因此, 审美价值的实现过程包括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 审美价值存在于审美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精神升华之中, 因此, 体育舞蹈必须要具有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属性才能实现其审美价值。

2.1 形体美

形体美是一种整体美, 是社会美和自然美的综合表现。体育舞蹈选手首要是匀称与协调, 匀称美和协调美是舞蹈运动员的基础美, 形体美的美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外表的美, 它的表现因素是多方面的。优美的姿态和潇洒的动作是自然美的重要标志, 而心灵美和思想美则是美的核心。表演性体育舞蹈中的形体美代表着健康、美丽和力量, 它作为动作美的载体, 将表演者刚健美、优雅美、紧张美、速度美、放松美、轻快美以及热情奔放的性格品质充分展示, 使欣赏者不仅在视觉上得到自然美的享受, 更在思想上领略到体育舞蹈美的内涵。

2.2 音乐美

音乐虽然在自然界中没有固定的实体示范及形象性的内容, 但它的美通过体育舞蹈表演者的演绎来实现出客观现实的形象, 即音乐美的内涵。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体育舞蹈的音乐时而热情奔放, 时而舒缓绵长, 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或心中的欢快之情, 给人以听觉的享受。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它的节奏风格、强弱起伏、音调变化等都影响着动作的表现力, 音乐增加了体育舞蹈的韵律美, 让观赏者和表演者能产生美的共鸣。

2.3 动作美

舞蹈动作是指用动作语汇编成独立的舞蹈组合, 动作美有三大特征, 即意蕴美、动态美、神韵美, 而这三种美都需要通过肢体语言传达, 体育舞蹈的组合要贯穿着音乐的结构, 要有连贯性, 使舞蹈选手肢体语言同舞蹈形象有机地吻合起来。这便是也就是说舞蹈作品通过人体美的升华表现来达到动作美的目的。体育舞蹈而且通过肢体动作以体育舞蹈特有的动作节奏加上虚拟、写意、象征、夸张等方式处理的舞蹈动作来体现其动态美, 让观赏者产生意蕴美的共鸣和神韵美的感受。

2.4 服装美

体育舞蹈运动中服装也是表现美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当一个个舞者身穿柔滑, 飘逸, 色彩斑斓的服装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时, 人们的视觉就会再次受到冲击, 展现给人们一场华美的视听盛宴, 服装有着美化衬托的作用, 可为体育舞蹈运动锦上添花, 提高了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服装美是体育舞蹈美学的助力器, 它已经成为表现运动美和身体美、烘托表演气氛、赢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元素和因素。由于体育舞蹈主要目的是表演, 所以它的服装可以根据舞蹈的风格和表演者的特点来选择与表演者个性气质、音乐风格、动作特点、表达目的等相配合的服装, 合理采用合适的颜色和款式, 能让欣赏者更全面的享受美。

3. 体育舞蹈的审美特点

3.1 人体内在精神与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

由于体育舞蹈是在单位时间内以人的心理感受、对美的欣赏来判别优劣的运动项目, 运动员的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是体育舞蹈运动水平的体现, 运动员的形体、体重、身高以及身体各肢体的比例要尽量符合人类审美的观点;运动员通过自己的表情以及动作的表现来感染观众, 向人们传递着快乐和幸福, 使人的精神和动作达到美的和谐统一。

3.2 符合运动的规律性

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性如均衡、旋律、对称、比例、节奏等。体育舞蹈以人的肢体为表演的工具, 通过人体运动所形成的规律性表达形式向观赏者传达这种训练有素的运动美。

3.2.1 节奏。

是指以节奏为重要表现手段, 通过音乐、动作而有规律表达感情。体育舞蹈是在节奏鲜明的音乐下进行的, 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对动作的力度和幅度、节奏都有强烈的影响, 只有动作与音乐的节奏完美地统一起来, 以节奏为重要表现手段, 通过音乐、动作而有规律表达感情。

3.2.2 变化统一。

变化统一是在变化中求统一, 在参差中求整齐, 使人感觉既单纯又丰富, 既有秩序又活泼, 使整套动作美观大方、风格鲜明、有特色, 有力度。

3.2.3 均衡。

均衡能使两个人整齐对称、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对称能给人以稳定感、庄重感、安全感。

3.3 艺术性

体育舞蹈是一项可以给人们代来极高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的运动项目, 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3.3.1 体育舞蹈的风格。风格突出、主题明确、特点鲜明。整套动作才能产生让人共鸣的节奏感和美感, 让人过目不忘。

3.3.2 体育舞蹈的创新。创新是体育舞蹈之美的生命根源, 没有创新就没有体育舞蹈的发展和更美。

3.3.3体育舞蹈的表现力。表现力体现为选手自信心强, 动作优美舒展, 有感染力, 有节奏感, 动作与音乐互相结合, 充分体现出了运动员音乐韵味、动作内涵和个人的性格气质特征, 展现出体育舞蹈运动员的美, 从而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体验。

4. 体育舞蹈审美价值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正确的健身意识是促使人们参加体育舞蹈锻炼的重要动因。一个人的体育舞蹈锻炼行为起源于他对体育舞蹈锻炼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的需要, 更源于对身体美的需要, 从而由需要引发动机, 并导致行为执行。

4.1 促进自觉锻炼, 树立健身美意识

体育舞蹈传入我国之时, 正值我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 人们的观念还比较守旧, 思想还不够开放, 对一些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差, 对体育舞蹈的健身和娱乐的功能也认识不到, 但在体育舞蹈的影响下, 女性除了追求服饰美, 同时开始注重自身的形体和气质美。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体育舞蹈有了更加全面、科学的认识, 明白只有长期、持久的坚持才会使身体有效变美改良。而在很多等大中型城市、进舞场跳体育舞蹈已经是大多数城市白领工作之余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健身和寻美意识已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进入人们的思想, 它不用讲道理式的说服动员, 更不用强迫性的指令, 而是依靠健身美本身的魅力, 凭着人们对健身和美的向往, 使人们自觉的参加和进行体育舞蹈锻炼, 从而塑造内外兼备的优美身体。

4.2 丰富公众情感, 提供休闲美活动

世界卫生组织将体育视为一种“积极生活”的生活方式, 并且于1997年在日内瓦召开以“‘积极生活’:体育与健康”为主题的会议, 并启动了“全球积极生活运动”, 使体育成为一种可激发人们快乐的精神状态和积极上进的生活方式, 营造出积极生活的文化氛围。于是, 具有“快乐”的情趣、“休闲”的情调和“闲暇”的生活方式相结合, 充实的休闲体育生活方式便应运而生。体育舞蹈动作易学, 健身效果好, 并便于广泛开展;不受人数、性别、年龄、器材、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体育舞蹈自身所具备的美学特征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可以说, 体育舞蹈休闲运动是以具体可感的审美价值呈现出审美主体生命对体育运动存在的感性活力, 使人在休闲中既丰富陶冶情操, 又有审美情感, 使人的生活变的多姿多彩, 并获得价值的提升, 从而为人类走向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4.3 丰富精神生活, 促进社会和谐

现代社会在物质文明大跨度的同时也让人们感到精神的迷茫空虚。于是, 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精神或者情感的满足, 来通过审美来弘扬人生价值, 满足更高的精神需求。体育舞蹈的出现打开了人们心灵上的一扇大门, 使人们沉醉于欢快的节奏中和动人的肢体配合与表现。节奏鲜明的音乐更能使参与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全身心的投入。而锻炼者通过亲身的体验, 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得到情感的愉悦。它不用理性的说服动员, 更不用强迫命令硬性运动, 而是依靠美本身的魅力, 凭着人们对美的向往和兴趣, 使人们自觉自愿的进行健身操锻炼。在此过程中, 人们暂时摆脱了物质欲望和不良精神的束缚, 以无拘无束、自由轻松的心态, 专注于对健身操的关注中, 而郁闷、愤怒、焦躁的情感得以发散, 和消除。

结论:

1.体育舞蹈的美源自于体操的力量、舞蹈的动态造型和音乐的情感, 三美构成了体育舞蹈的独特之美。

2.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体育舞蹈的审美属性对参与体育舞蹈运动的人的吸引和影响。体育舞蹈只有处在主体的审美关系中, 并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 才具有审美价值。

3.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对个人、社会的影响, 通过健身操的健身美价值、社会美价值表现出来, 从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桂玲.庄伟.体育舞蹈对大学女生体质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姜海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

谈楹联的审美价值及效应 篇10

一、认识价值

楹联是一部浓缩的生活教科书,它能让人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但它却不像一般教科书那样枯燥,而又像诗那样凝聚着情感,因此,可以称之为“诗体教科书”。正如中国古代《尚书·舜典》里有“诗言志”说法,认为诗是用以表达人的志趣、意愿的。孔子进一步提出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观点,概括了孔子对文学功能的认识,体现了文学的认识价值。作为“诗体教科书”的楹联,自然也有这方面的认识价值。我们且来看一副长联作品:

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望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金木土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52个字,简直是一部“孔明传”,将收荆州、益州,东联孙权,北抗曹操,赤壁之战中巧用火攻,大败曹军,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南征七擒孟获,安定边境,晚期六出祁山等业绩都概括无遗,既写了孔明一生的功业,也概括了他的基本策略,还写了他之所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甚至连他卜卦、禳星之类的活动也没遗漏,这不像一部浓缩的“孔明传”吗?读了这副楹联就能认识了解孔明的一生,认识这位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

二、自我激励价值

我们以郑板桥在画室里自题的楹联为例: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三月花。

这是在艺术上创造的一副有名的楹联作品,具有激励的审美功能。“删繁就简”就是说去掉繁杂的部分使之趋向简单明白。“领异标新”就是独创新意,努力做到与众不同。这副楹联实际是郑板桥自我激励的座右铭。上下联是互相取义的,就是说,并非画“三秋树”应“删繁就简”,画“三月花”宜“领异标新”,而是提出自己追求的艺术主张;无论画树、画花都应力求“删繁就简”“领异标新”,必须画出新意、画出特色、画出自己的风格,应该成为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品。郑板桥这样激励自己,也努力实践自己的追求。因此,他的作品既不模仿前人,也不重复自己,每幅画都有新的创造,成为“扬州八怪”的领袖,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清代林则徐自题在签押房的楹联,更是在为政方面不断激励自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签押房是官员上班签到画押的处所,也就是类似于今日的行政办公室。这副对联上联说自己要像大海一样,接纳百川的流水,只有胸怀宽阔,容量很大,才能有大海的浩瀚。下联则激励自己要像山一样耸立千丈,只有没有私欲,才能变得刚强,不为流俗所动。林则徐将它写出来,挂在自己的办公室,就是为了提醒自己和激励自己。林则徐为官一生,以此要求自己,具有极大的鼓舞、激励作用,它不仅能自励,而且能励人。

三、明心述志价值

楹联一个重要的作用便是述志明心,是志士仁人宣示自己志向、理想、情趣、追求等的工具。这种例证在茫茫联海中真是俯拾即是。如明代的王守仁,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认为“心即理”,主张“知行合一”,“良知”就是“天理”,“去人欲”“存天理”,他为官清正廉明,凡是去新的任所,都用两块高脚牌为前导,上面写的是副楹联:

求通民情;愿闻己过。

这是向官民宣告:他做官是了解百姓的需求,上达朝廷,以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特别希望听到自己为政的过失,以便把事情办得更好些。这是典型的述志明心的对联了。

上一篇:现代传承下一篇:高职图书馆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