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独立

2024-05-19

艺术独立(精选12篇)

艺术独立 篇1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现状

现阶段,各独立学院受到教学配套资源与师资力量不足等条件的制约,公共选修课还是独立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只有个别极少数的独立学院能够在教育培养计划中将相关的艺术类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因此,虽然独立学院对大学生艺术团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并且加大了培养与建设力度,但离学生的真正需求与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使艺术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艺术团在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可以聚拢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同事大型文艺活动也离不开他们的参与,独立学院的艺术实践教学也要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来推进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相关研究

(一)制度上的保障。管理的基石是制度,工作制度是保证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健全的工作制度才能保证管理的稳定,工作才能有秩序的规范化的运行,建立健全工作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大学生是管理与教育的对象,在工作制度中教育与管理要实现高度的统一,为规范独立学院艺术团队伍而制定的管理制度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对团员行动,行为进行约束,主要是要起到教育与规范化管理的作用,是用来是艺术团成员懂得如何处理好课外、课内、实践、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齐心协力共同配合来演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2.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是考核的主要目的,各项考核机制中,激励作用要得到强化。可以通过评优评奖的优先获得、学年学分的优先修满、工作单位的优先推荐等措施,从而激励团员对艺术团的热情。

(二)完善职能定位,提高艺术实践教学效率。要使艺术团在实践教学中的效率更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组织构架和职能定位科学性是完善的组织架构的重要指标。要想提高独立学院艺术团的专业、高效、迅速、快捷的水平,就要随着时代发展对艺术团的组织结构科学性的论证来进行优化和合理的组合,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满足校园文化需求。准确性在职能定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自我生存的环境中每个艺术团都有不同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根据环境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将自己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价值观才能得到体现。应坚持五个统一的原则,即:普及与提高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审美与育人相统一、规范与引导相统一。在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与美育方面的引导,从而使高校的教育理念体现其中,而且还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与宣传,反映出大学生健康向上、意气风发的校园艺术和精神面貌,对广大同学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改善有着极大的意义,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发展与建设。

(三)加大投入,挖掘人才。独立学院艺术团没有过多的盈利手段和权力,这就需要学校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和较为方便的实践环境,才能更好的没有后顾之忧的开展时间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在校园里对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大力宣传及引导,使艺术氛围不知不觉中充满整个校园,从而让校园的同学更多的了解艺术团的实践活动。同时对艺术人才的挖掘也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2.加大投入。 建立专门的实践场所,艺术团艺术实践应该有固定的场地。

三、结束语

独立学院在艺术实践教学中要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有效的结合起来,为团员的才华展示和艺术的普及教育创造机会。展示艺术才华和自我风采、实现礼会价值必须要有好的活动载体,真正的艺术殿堂是在广阔的舞台上。要更好的实现艺术价值,就要搭建一条能够“走出去”和“走上台”的道路。是使艺术得到升华的有效途径之一。

艺术独立 篇2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是独立学院的热门专业,随着市场的饱和及生源变化,独立学院的艺术设计的生存和发展值得思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设计 发展独立学院发展概况

教育部于2003年4月印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对独立学院进行了定义:“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一些普通高校按公办机制和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他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不属此范畴。”[1]《意见》对独立学院提出了“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需求下,独立学院得到了蓬勃快速的发展,据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名单,全国有独立学院达318所,就广东来说现有独立学院已发展至17家,主要分布于珠三角地区。

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独立学院将要接收合格评估,独立学院的发展将面临着三条路:停止招生办学;被母体学校回收;通过评估,成为普通民办高校。显然,第三条路是独立学院的唯一出路。若能成功转设成普通民办高校,就意味着要脱去母校的光环,要保证招生生源,就只能靠办出特色。目前,好一部分考生在填报独立学院志愿时母体学校的分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我们学院的母体学校是华南师范大学,很多学生表现出比广大、广商二级学院的优越感;有两个应聘教师放弃了另一个薪资更高的二级学院来了我们这里,他们坦然是看中了母体学校。可见,母体学校确实发挥了光环效应。在未来的几年里,尤其是全省、全国生源紧缩的时候,只有办出了特色,打造出品牌实力的学校才具竞争力。艺术设计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发展

独立学院具有较灵活的办学思路和模式,其专业设置可以紧跟市场,抓住市场导向,而不受国家任务或现有师资的限制。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事实上设计艺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智能军装到可以播放MP3的休闲装;从环境设计到室内装饰;从极富感观冲击的进口大片到创作的动漫、FLASH;从欣赏电影电视到会议展览„„在一个愈来愈投入视觉隐喻的世界里,设计艺术恰到好处地为这一需求提供了途径,也因此日益成为大众理解并乐意投资的一种视觉货币。[2]因此,设计人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在这种需求的指引下,各大公办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迅速遍及全国。独立学院由于其师资引进和用人较灵活,其生命线在于生源,于是对市场导向更具敏锐力和适应性,在市场的引导下,短短几年时间都纷纷开设起艺术设计专业。这种蓬勃发展的态势,将会较快地填补市场缺口,减弱设计人才在市场的紧俏性,市场对设计人才趋向饱和。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人口出生率的影响,至2015年高考生源将大幅度减少,在这种形势下,招生将会给独立学院带来很大的压力。艺术设计专业要在独立学院中长期发展,就要办出特色,保证报考生源,否则,只能面临被取缔。艺术设计在独立学院的发展思考

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在独立学院中长治久安呢?笔者就以下方面进行了思考。

3.1加强师德教育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校运转最重要的一个群体,师资水平、素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学院教师没有编制,也不可能熬到编制,教师与学校之间是非常自由的雇用关系,教师的归属感没有先天的基础,加之受市场经

济利益的驱使,教师的精力难于集中于教学本身。而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决定其专业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容易让某些老师借其学科特点,片面地强调所谓艺术的个性和特点,出现“教师放课,学生逃课”的现象。学科特点导致常规管理难度很大,若像其他专业一样严格管理课堂,紧盯课堂,将会严重地束缚艺术设计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这种对课堂教学的不信任将会引起好老师的极度反感,这种过强的外力作用法不适用于艺术设计教育管理。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责任心和使命感,并采取一些激励机制、加强学院文化建设,提供人性化的后勤服务等措施,加强教师对所在独立学院的归属感,这种内化作用更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特点抓好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达到教学效果。

3.2加强考试制度改革

艺术设计是重实践,视觉感官很强的专业,课程作业不仅仅依靠文字来表达,更重要的是通过图纸、手绘效果图、机绘效果图、模型等进行形象展示。艺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用统一的概念、定义、定律、推理及运算方法传播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求异、个性化,寻求不同的创意思路。[3]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在各艺术设计院系都不常用,常见的是以课程作业为依据进行打分。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有应付了事的现象,因为艺术设计的作业不像理科、工科,其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于是教师在作业评定中,对基本完成作业要求的学生给了60的感情分,因为形式上的补考和重修并没有实际意义,反而给教师带来后续的麻烦(催交作业、批改作业等)。也有的“富家子弟”请枪手,凑够作业数量完事。

考试制度是指挥棒,要保证教学质量,改革考试、考核制度至关重要。针对艺术设计教学的特殊性,应加强过程指导和监控,学生定期提交阶段性成果,由老师进行指导和评价,这样一方面避免学生最后提交冒充的作业,另一方面,教师的启发性指导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更具针对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3.3加强校企合作 构建工作室教学模式

在现阶段,生源是独立学院的生命线,有生源才有学校的发展,而就业率是影响招生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受社会的认可,不迎合市场的需求,学生不能解决就业问题,招生指标就会被限制,而作为考生,在选报学校的时候同样关注学校的办学质量、品牌、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就能投入到企业的工作岗位中,而不需要再通过一个阶段的培养培训,这种来就能用的人才方受到企业的欢迎。接触企业,将企业项目或课题引入到课堂中,往往是学生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就是企业环境的模拟,工作室通过接单、参赛、真题真做、真题假做等方式带领学生进行企业项目研究和设计,在工作中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掌握设计流程和方法,契合企业运作模式,培养真正企业合用的人才,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4课程安排及教学管理应遵循艺术设计教育特点

独立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社会热门专业于一身,独立学院通常是“综合学院”,管理者对艺术设计教育的不理解,导致课程安排的不合理性。艺术类课程安排一般以单元制为主,以保持每一阶段学生学习思维的连贯性,[4]课程的安排也以半天或一天集中安排为主,这种课程安排与学院公共课程的安排方法产生了矛盾。为了节约资源,公共必修课如马列、形势与政策、体育、计算机基础、英语等采取大班教学方法,把几个班甚至是几个系的学生统在一起上课,为了满足公共课的教学,无奈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安排时间切得七零八落。这种不以艺术设计学科优先的排课方式,无视艺术设计学科特点,不以专业课程为重的课程安排方式无疑是本末倒置,节约的资源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

价,长期以往将得不偿失。

3.5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过程就是创意表达的过程,因此艺术设计类教学较其他学科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只会绘图,那就等同于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职业学院的培养模式,就体现不出其竞争力。在设计人才的需求中,创意能力强的学生最受欢迎,设计岗位远比做绘图岗位薪资待遇高。设计能力包括创意性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创意性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的集中、概括、联想、创造新形象的能力,是指学生在旧元素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组成新元素,创造一种新形态的能力。创意性设计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寻求新颖独创的设计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如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孔子所用的举一反三式以及西方近年来巴勒士的问题解决式等等,这些都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方法。[5]

众所周知,独立学院是“贵族学校”,学费是普通公办院校的三倍,能就读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生源大多来自珠三角地区,据本系学生数据的调查,有不少学生家长是个体户、中小型企业家,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这为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学生创业是带动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一个学生创办公司,会吸收几个甚至十几个同学作为员工,产生以一带几的群带效应。通过开设经管类的选修课,邀请社会企业家开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以笔者所在独立学院为例,其办学定位为经管类院校,并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艺术设计在课程设置方面,就可以结合学院的专长,利用学院的资源,如师资、ERP实验室等,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或通过社团效应,给学生提供创业学习、演练和交叉学科学生合作的平台。经济系的网上销售技术,与艺术设计系的网页设计技术进行结合,强强联手进军当今热门的网购平台,将会体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3-05-15(01).[2][4]楼慧珍.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和中国高等设计教育发展的对策.东华大学学报.2003年12月第3卷第4期

梁远苇 艺术是独立精神 篇3

2012年和2013年这两年,梁远苇的个人网站是一片空白,生活却以惊人的速度高频率地更新:几乎不间断的各种展览和各种艺术奖项的提名和获奖。她自己最喜欢的日子,却不是这些被镁光灯包围的日子,而是她2012年下半年,在柏林参加驻留计划的那三个月。那段日子,梁远苇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去当地的各种博物馆,看各种艺术藏品。卡塞尔文献展开幕,梁远苇也从柏林赶过去,她把这段日子称为“学习与充电”。

深入到以宏观架构解析作品的梁远苇,最近拿到了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年度艺术新锐奖”称号,这是她第一次获得类似的奖项。在旁人迫不及待地追问梁远苇的下一个目标的时候,梁远苇说的还是她两年前的那句老话:“我活好就行了”。

独立,合而不同

梁远苇的工作室在五环外的京郊。圆形的铁路将几个小村子围在一起,环铁外西南方是798艺术园区。来这里的路上会经过繁华的CBD和道路两旁停满泥头车的城乡接合部,再沿着一条空荡荡的公路,一直开到泥沙混合的土路上。梁远苇的工作室大多数时候都是静悄悄的。她读书、作画,阿姨在一旁做饭、收拾屋子,两只捡来的流浪猫楼上楼下悄无声息地巡视。只有在媒体来的时候才稍显热闹。

“N12”是当年中央美院的一个学生团体,来自不同年级,不同艺术领域的12名年轻的学生们,以代表未知的“N”自称,在2000年前后,为了能有更多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而结成联盟。并不是彼此都相识的12个人一起去画店“推销”自己的作品,一起凑钱租下当时中央美术学院在王府井的陈列馆,筹办自己的画展。一次又一次,N12已经办了四回展览。

梁远苇是N12里面年级最大的一个,却是年纪最小的一个。都在美院附近住的几个成员,平时一起聊音乐,侃艺术,二十岁上下建立起的友谊,有时候会互相影响,在对方的画布上展示出来。也就是这时,理科生“上位”的美院学生梁远苇,发现自己和大家思维方式存在巨大的不同,“当时中国对艺术的认识没有现在开放,总认为艺术家都是很感性的。我做不到这一点,觉得自己和大家不一样,很自卑。”老师也跟梁远苇说,“你本来就应该去学理科,为什么在这?“

周围环境所引发的自我质疑陪伴着梁远苇走了很久,但不妨碍梁远苇做一个坚定的极少主义者,按照自己喜欢的路线一直走下去,做着那些“别人觉得没意思、没劲”的工作。直到中国艺术市场慢慢走暖,梁远苇突然发现“现在很多人比我要理性得多,都能被接受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在作品上产生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越往后了解艺术,我越觉得这样挺好的,每个行业可能都需要一个比较不同的人。”

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

跟早年间中国艺术家先出国深造,成名后再衣锦还乡的路线不同,梁远苇是从国内红到国外去的。国内一流的画廊,加上国外诸如伯克利美术馆、Casa Masaccio当代艺术中心、西班牙巴塞罗那米罗博物馆、尤伦斯等一流当代艺术机构纷纷邀请她参展。对此,梁远苇的评价是,她赶上好时候了。“我毕业的时候,西方需要被中国看到,需要中国的市场,中国的受众。”

过去那种不论是中西方艺术家都需要熬到特定年龄才有机会跟世界一流画廊合作的状态被彻底改变了,梁远苇,甚至比梁远苇还要年轻的艺术家们,没有毕业的时候就能受到顶级文化机构的邀请,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摆脱过去一直被强调的烙印:根植于西方的当代艺术。“说当代艺术是西方舶来的有一点牵强,世界其实是一个切片一个切片的平层,不分先后。我们看到的艺术史跟欧洲人看到的是同样的艺术史,都是已经结束了的,谈不上继承。文化不是进化,所谓当代艺术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艺术。”

中国的人口越来越多,需要文化补充的新贵阶级,也是给中国当代艺术提供发展温床的一大助力。庞大的受众群体,庞大的买家数量,能够支付高额拍卖金额和佣金的高购买力,都是让西方艺术机构瞄准中国市场的主要促因。“人的数字不可能被忽视,国力变强以后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结果。商业可能是最敏感的,文化领域的深入理解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文化领域的深入理解,在某种程度上,需要领袖式的人物来推波助澜。梁远苇坦言,她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领袖。“每个行业都存在领袖,艺术学科能够划分更细,油画、装置艺术都有自己的领袖。”而梁远苇眼里的领袖,并不是江湖侠客式的那种领袖,一振衣袖就引来拥趸无数。艺术领袖不是主动的,他可能一生就窝在不足30平方米的画室里创作,只是做自己能做的很有限的事。“领袖可能不是一种领导力,而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在我看来,怎么活比较重要。你要问你自己想做什么,依次去试验。如果是为了被更多人知道、承认,好像就走反了,你做这个事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活着自在,同时在自己的领域里面有独立性,就一定是有价值的。”

艺术是活出来的

独立性这种衡量艺术领袖的标准,也会体现在梁远苇的创作上。跟常见的从生活细节中汲取灵感不太一样,梁远苇会刻意让作品远离自己的生活。作品里有的,只是以一个理科生严谨的态度,冷酷又精准地反映出只有艺术家允许出现在画面上的东西。“灵感从来不是来自于灵光一现,发现了一个东西,往往没有用。”每一次作品的诞生,对于梁远苇来说,都是厚积薄发、不停试错的过程。为了展出,同一幅作品一般要画五六张,每一张都要经历五到六轮不同层次的上色。最后在这五六张里择优而展。“一件作品不会因为生活的感触而做得好,不可能,一切东西都建立在很大的工作量上。艺术离生活很远,换一个角度看也很近,因为你每天花很多时间在做一件事,它其实是占据了生活中很多时间的。”

那些没有呈现在画面上的故事,有一部分是梁远苇少年时期的叛逆。在那个将上艺校视为不“学好”的年代,父母同为科学家的家庭里,对学艺术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通融。父母期待中的梁远苇,还是按照重点小学、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路线来成长。保持名列前茅的学习成绩,才能为梁远苇赢来画画的机遇。“上美院之前不知道什么艺术家,只知道实践上最近的艺术家就是梵高,除了比他更老的,再年轻的就不知道了。”

大一,从德国归来的谭平老师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任教,带来了当时最新的当代艺术知识,打破了以风格、媒介这种“工匠的方式”为画室分类的桎梏,也为梁远苇打开了当代艺术的大门。“从那时起,我知道我想当的人是当代艺术家,而不是画家。”思维偏理性的梁远苇,在设计系找到了最适合她自己那“不合群”的艺术理念生长的土壤:“设计对我的性格也有一些影响,因为它很理性,是一种解决方法。”梁远苇的艺术,是活出来的。“被定义、被束缚,以及所谓的灵感枯竭,都来自你对既有构造的不适合,但是只要动起来就能打破过去,给自己新的可能。”

最近,梁远苇以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回到中国,在北京公社举办最新个展“石榴”。她还是那个梁远苇,在空荡荡的画室里,以王朔口中“我们职业作家一天只写八小时”一样的专业标准要求自己,每天画五六小时,闲下来翻一翻《中国国画一览》,在桑塔格的句子“道德主义者的颠覆是把生命视为失败,以此把生命视为成功的解毒剂,审美家的颠覆是把生命视为恐怖的表演,以此作为把生命视为沉闷的解毒剂”里捕获启发,为下一个展览做准备。

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就业困境与突围 篇4

一、导致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一) “有业不就”的原因

1、职业生涯概念模糊, 目标感缺乏。

一部分独立学院学生艺术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期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很少考虑过自己的将来或对自己进行过职业规划, 严重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学生进入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但是却从未考虑过自己在毕业后是否继续从事艺术设计相关工作, 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 导致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知如何做出选择。

2、毕业生盲目自信, 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

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家庭条件相对优越, 在就业方面缺乏危机感, 这就导致了毕业生存在盲目自信, 存在一切靠家长的惰性思想, 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过高或者是和同学之间进行就业攀比, 即使有工作机会也因为待遇较低而放弃。另一方面,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花费比较高, 需要配置性能较高的笔记本、摄像设备等。其家长在对其投入的过程中, 必然会关心产出对等性的问题。学生家长表现在对就业期望过高, 过分关注单位性质、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 尤其是西部地区学生家长观念较为陈旧, 总是要求学生毕业后宁可先不工作, 都要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试, 以谋求安稳。

(二) “无业可就”的原因

1、存在一定的就业歧视

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和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持不信任态度。第一, 招聘单位先入为主, 总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入学成绩相对较低, 在思想觉悟、知识积累、综合素养等方面比不上公办高校的本科毕业生。企业往往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予以限制, 给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的薪酬方面待遇也相对较低, 第二, 在某些地方政府的考试中就将独立学生毕业生排除在外, 可见, 独立学院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2、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

持续多年的“艺考热”带来了艺术专业毕业生数量的连年增长, 而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 经济增长方式从对量的要求转变为对质的要求,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经济增长速度所带来的新增就业机会不足以消化新增的劳动力, 供需矛盾在一定方面表现明显。另一方面, 艺术专业的独特性使用人单位十分强调工作经验等要求, 无形中增加了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独立学院的生源高考成绩普遍低于普通高校学生, 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更低。而且有一部分学生是在中考结束后发现文化课成绩没有竞争力, 才开学学习美术、音乐等专业课, 目的就是能够考上大学。这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扎实, 专业学习不能深入, 学习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很多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现结合方面的锻炼, 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专业水平相对较差, 专业素质相对不高等问题,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往往严重缺乏自信。

二、突围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困境的思考

(一) 政府发挥保障性作用

首先, 独立学院的产生和发展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 政府应有一定的作为, 比如增加扶持力度, 扩大对独立学院的宣传和引导, 平等的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 增加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认同感, 努力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创造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和氛围。其次, 政府和学校联合搭建信息化就业服务平台, 构建“一站式服务”就业模式, 及时准确的发布就业服务信息, 满足毕业生就业服务需要。最后, 要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十八大也鼓励通过创业促进就业, 政府对大学生尤其是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创业要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为其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

(二) 学校发挥基础性性作用

首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考虑到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都非常注重实践性、前瞻性, 应当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课程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低年级阶段要夯实基础, 高年级阶段要逐渐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把设计竞赛题目、企业的实际项目、地区的设计项目等引入到课程教学中, 进行实际操作, 不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以竞赛促进教学, 以任务驱动就业, 使学生获得设计实践经验, 增强就业能力。

第二、增强校企合作力度, 提升就业机会。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 必须增强校企合作力度, 以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的模式可以根据校企双方不同的诉求而不同, 可以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可以通过校企更深层次的合作, 根据企业需求, 定制符合企业发展的培养方案, 使对学生的培养能够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第三, 根据专业特点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不断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根据专业特性, 艺术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应当由专业教师和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共同担任, 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今后本专业的发展趋势, 不断了解本专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通过规划课程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 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 促进毕业生能顺利就业。

第四、做好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和心理工作。独立学院的艺术设计毕业生面对着研究生、专业美术学院的本科生, 在就业观念上过于传统, 就业的信心不足, 心理素质不佳。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 要培养艺术设计学生的责任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校友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和毕业生交流, 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让他们认识到先就业再择业的重要性。同时不断降低他们的期望值, 引导他们西部和基层就业, 使毕业生能选择到合适自身的工作岗位。

第五、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全面加强学生创业教育。随着艺术设计专业有创业需求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学校可以通过创业教育等方式, 对毕业生在创业计划制定、工商税务政策指导、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培训, 通过鼓励参加各类型的创业大赛,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提升创业能力, 为他们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家庭发挥指导性作用

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是整个家庭的最重要的事情, 毕业生在就业时, 其就业心理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影响着大学生个性和品质的形成, 父母的态度是毕业生在择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这些都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父母跟孩子要有交流, 要让孩子知晓家庭的经济情况, 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要根据学生综合能力评估指导就业方向, 而不是坚持让学生做出考公务员等竞争压力巨大的选择, 有条件的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业。

参考文献

[1]黄艳.关于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3) :136-138.

[2]周星, 申伟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9) :239.

[3]张利.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10 (1) :96-97.

[4]王金文.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6) :

[2]方志勇, 伍军.独立学院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 2010, (7) :30-31.

[3]刘淑娟.大学生就业形势简析及应对策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 29 (3) :187-189.

艺术独立 篇5

分数线

新华网河南频道7月11日讯 大河网报道:今年,有43所独立设置艺术类本科院校在河南省招生,昨天,省招生办公布了这些院校在我省录取的文化控制分数线。

在这43所院校中,中央美术学院本科录取文化控制分数线最高,文理科均为385分。清华紧随其后,文理科分数线均为375分。中国美术学院文科370分、理科321分。四川美术学院文理科均为360分,鲁迅美术学院文理科均为350分,天津美术学院文理科均为340分,浙江传媒学院文科326分、理科367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理科均为325分,广州美术学院文理科均为324分;中国传媒大学文科322分、理科328分。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新思路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设计 教学改革 措施

为了检验津沽学院建院五年来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检验津沽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是否一致,更好的推动津沽学院艺术设计教育不断前进,了解我系毕业生工作情况及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评价,进一步掌握艺术设计专业市场用人需求,以便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增减课程及教学内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 2010 年1月至2011年4月,我课题组成员对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及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津沽学院艺术设计专业首届即2009届毕业生展开毕业追踪调查。艺术设计系2009届共毕业学生81名,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因毕业生工作地点分散、原有地址变化,实际收回问卷76份涉及用人单位63个。 此外,本调查针对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采取了问卷、访谈和赴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也进行了调研工作。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是认可的,其中一部分毕业生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实践动手能力强是我系毕业生的共同特点,这一方面参加调查的用人单位都给予肯定;所调查学生跳槽较多,工作变化大;工作一年后,月平均工资达到了 2000 — 5000元,学生对现岗位基本满意,专业相当对口。根据调查反馈内容,我们组织学生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了研讨,重点就如何进一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等达成了共识,已形成方案并开始逐步落实。

二、毕业生对我院艺术设计系教学体系评价及建议 

毕业生对我院教学管理评价较高,普遍认为教学管理严格、专业教育切合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和设计能力培养,对就业帮助很大。 

(一)课程建设方面

学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受益较大的为手绘、专业设计等几乎涵盖了专业计划设置的大多数课程。同学们认为,应增设的课程有实用价值的诸如软件课程学时的加大,以提高其实际制作能力。

(二) 实践教学方面

毕业生们充分肯定了艺术设计系的实践教学工作,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如要求系里为学生提供实力强大的实习单位,延长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安排具体化,建立完善的实习鉴定制度等。说明艺术设计系的实习组织管理还需要加强,工作还要做细做精。 

(三)教学改革方面

毕业生们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在理论教学中更多地引入项目实例;改革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专业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尽早的能感受实践项目的设计流程。

三、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建议及措施

(一)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大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环节

被调查的毕业生一致认为:理论知识很重要,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出真知,两者要并重。但是,应该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理,引入更多的应用技能课程,多参与实践活动来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检验理论的理解应用程度,适当的实践活动或者实习工作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并知晓新理念、新技术、新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就业工作积累经验,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灵活的应用能力,适应工作单位的需要,缩小设计教育与社会的客户需要之间的差距。比如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拥有自己的虚拟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尽快接触真正的设计要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位实际的客户,学生可以体会设计师应该如何完成他们的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

(二)加强设计软件操作课程的精深度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用人单位希望聘用的人员从一开始就熟练掌握专业设计软件,如:AutoCAD、3DMAX、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等。未来的发展方式基本依靠数字化的办公工具,而且就目前趋势来看,数字化普及对于数码和视觉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多。市场对人才需求量将会非常地巨大,这些需求集中在专业技能强的设计师。衡量一个设计师水平的重要因素就是要软件的熟练度,因此,所学要精而不杂,以尽快的提高工作效率。

(三)注重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相契合

对于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专业设置与社会上所应对的工作岗位相适应是很重要的。调查显示,认为目前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的适应情况为“很符合”以及“有差距”的用人单位各有3家。设计岗位的高低层次不一,从高级到低级不等,将来毕业生要适应一些高端的设计公司,就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多开设一些面向应用的专业选修课。

(四)注重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提高

突出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调查显示,许多学生的设计作品都普遍缺乏创新,而实际操作能力往往也很薄弱,达不到市场的实际需要,因此,可在专业课程设计上针对具体项目展开设计流程,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其中,进行设计评比,激发其设计思路的创新和实践的动手能力,更好的为就业打好基础。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市场就业能力,不仅关系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本专业人才的素质层次。同时,在我院艺术设计教学过程如何贯彻就业特色培养,努力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他们走上独立思考与广泛借鉴相结合的设计道路,在未来社会市场竞争中独具优势,是每一位教育者共同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培养方案中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好为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郝奇.新形势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

[2]李伟. 对新形势下艺术设计人才素质问题的探讨[J]. 湖南商学院学报 , 2002,(03)

作者简介:

艺术独立 篇7

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新一轮的学科门类设立中一致通过, 将原属于文学门类之下的艺术学科独立, 同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艺术学正式成为第十三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多年以来, 艺术学一直与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并列为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 其研究框架和评估体系都在文学框架之下, 脱离开过分要求攻读学位者理论知识积累的种种束缚, 有利于建立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术新标准, 增强其创作能力与创作热情, 也使其朝着更健康、良性的方向继续发展。但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 在看到艺术学成为门类进入又一发展阶段的同时, 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 数年来体育学科的独立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 即使在2011年最新一轮的申报工作中, 体育学科亦是又一次的铩羽而归, 未能成功。此情此景, 对于每一位体育人而言都并非一件轻松、快乐的事, 然而“痛”过之后, 如何自省, 该反思些什么或许是从事体育专业的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

2 艺术学与体育学的“独立之战”

2.1 艺术学门类的独立始末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在艺术学界人员的努力之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立了艺术学学科评议组, 并拟定了音乐、美术、戏剧等学科目录。但在进行学科界定时, 艺术学却是做为一级学科设置按放在“文学”门类之下, 而并非做为一个门类存在。1997年的学科目录调整使学科分类得到了简化, 同时更加强了学术规范, 但在一级学科艺术学下设置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学科目录设置, 带来了概念上的混淆和运用上的混乱。1998年有关专家提出设立音乐硕士学位的设想, 后有关艺术学设置的问题又几经改革, 但都突破不大。鉴于此, 有专家建议将艺术学升格, 但由于从教育规模到理论支撑, 当时的艺术学都还相距甚远, 因此被搁浅了。艺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并没有放弃努力, 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呼吁, 并推动着这一工作往前走。从2002年开始,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联合艺术界的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持续提交提案, 为解决这一制约艺术学科建设的瓶颈问题付之努力。事实上, 这一阶段也正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时期。除了专业艺术院校, 越来越多的综合性高校也开始开设艺术专业。艺术高考持续升温。以艺考大省山东为例, 2002年, 该省报名参加艺术高考的考生为3.2万人, 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16.9万人。在文艺形态快速变化、学生规模迅猛扩展的背景下, 艺术学科定位过低的弊端更加凸显出来。一方面, 音乐、美术、舞蹈等领域的子门类、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门类, 以及新兴艺术门类越来越多, 这些艺术门类无法进入学科目录, 它们的研究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另一方面, 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不完善、办学层次低水平徘徊、艺术人才培养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开始集中出现。此外, 这一时期, 也是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产业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文化建设被提到“四位一体”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来推进。事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艺术学科建设面临的矛盾更加尖锐起来。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2008年底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建专题调研组, 先后对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艺术院校进行实地调查, 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专家咨询会。2009年是推动艺术学科调整的一个难得的“窗口”。这一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启动了1997年之后的又一次学科目录修订工作, 艺术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拉开帷幕。艺术学一级学科提升为艺术门类的大方向已然确立, 在经过充分论证和修改后, 2013年3月,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年) 》中艺术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

2.2 体育学科的独立之路

我国的体育学科“从无到有, 由简入繁”经历了引进与借鉴、本土化探索、分化与自我发展以及建立独立学科四个阶段。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来, 我国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就为体育学科独立成为门类进行了各种努力, 有通过各种学术会议的呼吁, 通过理论研究提出建议意见与可行方案, 以及在新一轮 (2009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学科目录修订工作的申报等。但在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 体育学依旧是羽铩而归。无需置疑, 我国的体育学科从上世纪初创立至今取得了不容小觑的成绩, 但与其它学科相比较、与国外体育学科相比较, 甚至于体育事业整体发展的要求来比较的话, 我国的体育学科发展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样制约着其学科独立成为门类的发展之路。

3 体育学科尚不能独立的原因剖析

3.1 对“体育”本身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共识

众多专家、学者、体育工作者等对体育领域之内的各个专业进行过十分深入与细致的调研、研究, 从理论到实践, 从专业本身到与各交叉学科的结合研究……但长久以来, 我们都没有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含义, “何为体育”, “体育”的相对标准定义是什么, 争议不断, 众说纷纭。作为西方舶来品的“体育”一词, 有的学者定义为将“体育”限定在教育范畴中, 认为体育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中的身体活动过程”;有学者从身体活动层面分析, 认为体育是“对于人体的锻炼、养护和保健等的教导”, 或“为增强体质和获得增强体质的技能而进行的训练”;有学者从社会活动方面着手, 认为体育是“一种寓教育于运动之中的社会现象, 是通过运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丰富人们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诸如此类的不一解释可以看出, 到目前为止, 我们体育界对于“体育”的概念并无定论, 在对于最基本概念不能达成基本共识, 且没有较为统一认识的情况下, 很难说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体育本身, 或进一步提高体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以及游刃有余地促进我们的学科建设。反而观之, 从艺术的起源来看, 不管是“游戏说”、“巫术说”、“装饰说”也好, “表现说”、“劳动说”也罢, 都有指明艺术是意象思维对这一生命体验的产物, 是属于精神世界的产物, 其对象是物而非人。与文学相似, 艺术有自己的独立表现形式 (如绘画、舞蹈、雕塑等) , 而文学的表现形式是与其有很大区别的“语言”。此外, 艺术学界对于其自身概念的定义也较为清晰、明确, 即:艺术是人类创造的具有审美情感和形象特征的精神产品。而我们的“体育”究竟如何定义, 指向何处, 则还需更多专家、学者的清晰研究, 以及同一共识。

3.2“体育”的学科独立无国外实例可鉴, 需要结合国情的研究论证

纵观世界各国, 很多国家将艺术学设为独立的学科门类, 虽然对于“艺术学”的称谓不尽相同, 且下设的一级学科各有千秋, 但所要包含内容与学习研究的重点却是相通的。例如, 在美国将艺术学科门类的名称定为“艺术学”, 下设9个一级学科, 52个二级学科;英国则叫做“创作艺术和设计”, 下设10个一级学科, 44个二级学科;德国定名为“艺术·艺术学”, 下设5个一级学科, 30个二级学科;俄罗斯称之为“文化与艺术”, 下设8个一级学科, 30个二级学科;毗邻我们的日本定名是“艺术”, 韩国称为“艺·体能”。回视我们的“体育”学科, 美国高校的学科设置较为灵活、开放, 时有增减, 但目前也并未将“体育”设立为独立学科;英国将与体育放在“体育、休闲、酒店管理和旅游”学科门类之中, 虽有“体育”之名, 但实际上亦是与休闲、酒店管理、旅游等放于一起, 而不是一个分设的体育学科;俄罗斯的学科设置体现着前东欧体制的种种特点, “体育”并未在独立学科之列;德国高校的学科设置中将“体育学”并置在“社会科学及社会学”大类之中。当然, 随着体育学科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二战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世界范围内, 产生了除原有培养体育师资科学体系之外的有关运动训练方面的相应理论与学科, 同时, 当前体育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趋势, 使体育现象在逐步扩大化, 且发展势头超越了传统的教育学领域, 出现了独特的“体育问题”, 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问题”。但通过对国外各国学科设置的罗列与审视可以看出, 如果希望“体育”的学科独立, 很难从国外找到先例学习、借鉴, 而是需要我国众多的专家学者论证、分析, 找出“体育学”学科独立的合理性、迫切性与可行性;并且目前相对超前的体育实践与相对落后的理论建设形成巨大反差, 如何从教育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学科门类, 亦需要学者们的深入研究与系统论证。

3.3 学科内部分类不够清晰明确

学科内部的理论丰实也是体育学科独立的必要条件, 与艺术学相比较, 其下设的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以及美术学、设计学, 每一个一级学科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 其内部涵盖的内容也较为多样, 每一个学科体系都有自己十分独立、不尽相同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任务与丰富内涵。而我们的体育研究由于起步较晚, 发展时间不长, 因此对学科本身的研究还显得相对薄弱, 移植与借鉴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的研究较多, 使学科本身的研究水平偏低,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远远不够。在体育学科内部4个二级学科关系存在交叉、重叠等问题, 如“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实践研究对象是民族、民间体育 (亦包括体育民俗) , 但其运用与借助的学科体系中包含着大量人文社会学科内容, 因为, “民族、传统”两词使该学科具有了较强的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色彩, 如此一来, 使其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在所难免。此外,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按实践研究领域来划分的, “教育训练”虽然在体育的实践领域中是可以成立的, 但“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两者的关系、概念、研究领域并非全然相同, 且虽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关系, 又不能简单归属其一, 同时又不能说其不需要人体科学的支撑, 为此其存在交叉研究的问题亦是显然。而学科的独立则需要其内部自身理论知识的“羽翼丰满”, “羽翼不够丰满的雏燕”又怎能在短期内“振翅翱翔”?

3.4 体育的学科独立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我国, 艺术学界对于学科独立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 从目录学角度, 从与国外比较方面, 从艺术的起源、发展, 门类、内涵, 到与美学、文学的关系, 再到学科独立之后的种种发展、困扰等都做了很多的分析与考证, 为“艺术学”的学科独立做了大量的理论工作。此外, 众多艺术学界的专家、学者联名上书, 呼吁“艺术学”应脱离文学, 成为独立学科, 进行各类座谈、讲座讨论学科独立的可行途径……为“艺术学”的学科独立做了很多的实践之事。反观我国, 仅有鲁长芬、杨文轩、易剑东等学者对于此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 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体育学下属的4个二级学科应进行优化与调整, 认为目前我们的学科体系构建还存在较多问题等。但仅靠部分专家学者对此的关注与研究是远不能真正解决此问题的, 只有更多人参与其中, 研究论证、剖解分析, 形成一股研究的热潮, 才有可能推动我们的“体育学”真正朝向独立之路迈出坚实的一步。

4 结语

基于如上累述, “体育学”的学科独立远非一朝一夕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的论证分析, 需要更多从事体育专业人员的致力研究, 需要每一个热爱体育运动的人的献计献策。“艺术学”学科自1997年《授予博士、硕士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颁布起, 进行了历时14年之久的“独立战争”才宣告“独立”, “体育学”学科的“独立之战”也许更长、更艰巨,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摘要:体育学科2011年的学科独立申报仍未成功, 通过研究对体育学科尚不能独立的缘由进行剖析, 认为:对“体育”本身的概念界定还没有形成共识, 且“体育”的学科独立无国外实例可以鉴, 需要结合国情进行研究论证, 此外“体育学”学科内部分类不够清晰明确, 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此, 进行研究考证才能在学科独立之路上更进一步。

关键词:体育学,学科,独立

参考文献

[1]何维民, 苏义民.“体育”概念的梳理及匡正[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5-10.

[2]熊文, 等.体育是什么——关于体育界定的若干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1) :1458-1460.

[3]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的研究[J].教育研究, 2003, (4) :30-35.

[4]富学新, 等.美、英、俄、德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启示[J].体育学刊, 2007, (6) :7-11.

[5]黄竹杭, 杨雪芹.理性认识体育学科文化推动体育学科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2) :8-11.

[6]尹文.从目录学看艺术学学科的独立与建设[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6) :40-47.

[7]于平艺术学:独立学科门类的学域扩张与学理建构[J].艺术百家2011, (4) :15-18.

独立的批评是公共艺术成立的关键 篇8

正如许多学者与批评家所指出的那样,“公共艺术”之“公共”对应的英文是“public”,它首先指的是权力的平等,而不是“流行”,用哈贝马斯的话说就是指“意见”的自由交流。但我发现,今天我们关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讨论,多集中在“民主”的意义上,却没有看到艺术的公共性问题的开端并不源干具体的作品是否是为公共空间设计的,也不源于作品的定制是否出自民主的程序,而是源于独立的批评的声音。

在今天的中国,艺术领域中言论自由的程度已经大大放宽,但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独立的艺术批评。批评界的批评,批判的声音似乎永远针对的是宏观问题,一旦涉及到对具体作品的评价,便很难有足够严格的剖析与否定性的意见。批评家之间没完没了的笔仗,经常是由于个人恩怨或者是为争夺话语权。如果说学术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那么学术规范的意义就在于使知识变为公共知识。同样的道理,独立批评的存在,才真正意味着一件公共艺术作品要接受来自各方面意见的考验,才能使公共艺术真正受到专业的监督与社会的考察,使之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有精英主义者认为,人民大众是欣赏不了艺术的,尤其是中国的民众,更缺乏参与公共艺术的能力和艺术感知力,因而无法向民众征求有关公共艺术的意见。很多艺术家忽视了观众的意愿,认为自己的艺术是大众无法欣赏的。而很多艺术作品强行进入公众的生活空间,也引起了公众的不满,公众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由此变得紧张。不少批评家对这种精英主义的观点持批评态度,认为公共艺术的本质主要在于其公共性,所以应该让广大民众广泛地参与到公共艺术中来。我认为这样的说法的确揭露了一些问题。实际上很多艺术品名义上是公共的,其实只是在宣扬权力而已。

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或者说问题总是有两面的。这种说法事实上是把所谓的“人民大众”当做一个整体来对待,而未考虑人的复杂性。的确,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以及人民教育的提高,还有政治环境的越来越宽松,人民大众的公共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我不否认人民大众是有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的。但我想强调的还是人的复杂性,以及很正常的趋利倾向。举个例子,假如政府要修公路,有棵千年古树挡在了计划要修的路中,绕道的话要多花五百万元,我们的媒体造势,让一些民意代表——而不文化遗产的专家——来讨论是把树挖掉还是绕道修,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挖树的声音一定会成为主流。事实上,在面对文化遗产的问题上,有的地方从来不重视文化遗产方面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只考虑眼前的利益。

同样的,如果按民主程序来决定公共艺术,恐怕公众最关心的不是作品的品质,而是作品的造价,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报价最低的作品会中标。所以在一切都公正透明的前提下,就实际而言也不太可能有独立批评的参与。当然,上述所谓的民主程序还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大意无非是,公众的参与才是公共艺术的灵魂,报价最低的作品能够中标本身就已经体现“公共性”了。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公共艺术不仅仅具有娱乐性,更重要的是它的实验性,艺术品在接受公众与社会的考察的同时,也是艺术家在借此考察公众与社会,有了这种互动,才会有真正“公民社会”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否则一件公共艺术品与社区采购的公共设施就完全没有区别了。可以说,就目前的国情与民心而言,这类民主性的建议有很重的乌托邦的味道。

既然公共空间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空间,这个空间就不能仅仅为一个社区所有,该社区的甚至当地居民的参与决策仍然不是构成“公共性”的充分条件。在逻辑上,所谓的“民主程序”就应该是所有能够自由出入其中的人都应该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决策,才可能实现“民主”。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此我并不是要否定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上关于民主程序的构想,更不是在提倡一种精英意识。我想强调的是,民主程序与制度只能是一种对艺术的外部影响,而批评则是对艺术的内部影响。前者并非不重要,只是我认为民主程序必然意味着公众的积极参与,但就当下的情形来看,真正与人民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主制度建设尚且处于起步阶段,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公开强调要矢志不渝地坚持政治体制改革,这也从另一面说明了大的民主体制环境尚未成熟,我们要求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显然只能是一厢情愿。在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主政治体制尚在改革进程之中的今天,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在论及公共艺术时一再强调“公民意识”,恐怕其潜在担心的也正在于,今天的公众显然不可能真正有闲暇去关心与其切身利益尚远的艺术。所以,艺术批评只要真正独立,自然就是在追求一种公共性,就是站在公众的立场去考量一件作品是否成功。只有这样的声音能够发出来,并且能让公众都听到,艺术家才会谨慎,政府也才会重视。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有独立的批评。

艺术独立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了大众,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大局,历来受到中央和各部门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9年1月和4月, 温家宝总理和张德江副总理分别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研究部署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省级人民政府也纷纷出台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 大力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艺术类毕业生作为众多毕业生群体中的一员, 特别是独立学院中的艺术类毕业生更应从现实环境角度理性思考自身的就业问题,努力做好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独立学院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04年开始办学,至今已经有两届毕业生了,其中艺术类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2009年迎来了首届毕业生。该校在创办时就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就业工作体制和机制。2009年,该校艺术类共有本科毕业生170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通过对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09届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统计与分析,可以让我们对一些独立学院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有个基本了解。如下表统计:

通过对上表的统计分析,截止2009年12月10日,就业数据统计显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率为96.91%,签约率为47.53%;就业渠道主要以自谋职业为主,占82.82%,其次是通过留用实习单位实现就业,占17.18%,其中通过教师推荐就业及通过家庭社会关系就业,分别占13.5%和12.88%;就业去向以中小型广告及设计类企业为主,考上公务员和继续升学的毕业生比例较少;就业地点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占96.93%,回生源地就业占12.88%。为此,虽然受到2009年金融风暴的影响,在毕业生薪酬上可能有一些影响,但在就业岗位上还是有很大空间发展的。

二、独立学院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与心理问题

独立学院艺术类毕业生相当一部分就业观念比较差,对自身技能和只是等条件缺乏认识,虚荣心严重,总以为自己起码也是一个本科毕业大学生,高人一等,应该干所谓“体面”的工作,往往把自己的就业之门堵死,结果落得并不体面的的尴尬局面。这种就业观念,直接阻碍了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普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由于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所在的学校性质、所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一般大学生所不具有的特质,因而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很多尤为明显的心理问题。这些不良的择业心理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这主要包括依赖心理、失落心理、焦虑心理、自卑心理、偏执心理、攀比心理、盲目求高心理、不平衡心理、自负心理等。在这种不良心理作用影响下,部分毕业生或者拿别人的择业标准和就业情况来度量自己的就业选择,或者单方面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而忽视单位对毕业生的具体要求;或者强烈自卑,或者极端自负。在这些不良的心理影响下,毕业生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合理的定位,不能适当的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长处,从而错过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严重影响其就业。

三、社会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特点

虽然,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好多高校开办艺术类专业,培养出一大批艺术类毕业生,但受学科专业和艺术行业特点的影响,社会需求量还是很大的。许多设计类公司人员的平凡跳动、随着艺术设计人员的年龄增长,有许多艺术设计人员在转行。这样,艺术设计行业就得有新的空缺需要不断补给。在加上艺术设计行业,在用人上不是很看重你是那类学校毕业的,学历有多高,只是看重你的能力有多强,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因此,这样的需求空间和用人方式为独立学院艺术类毕业生带来许多就业机会。据《珠海特区报》登录,全国最看好的十大专业里,艺术设计类就有4个。笔者所在的学院,2009年共有艺术类毕业生170人,学院为其联系的实习岗位就多大200个左右,远远超过了毕业生人数,其中大部分企业明确表示,只要实习期合格就愿意留下工作。从这个数据来看,独立学院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空间很大。

现在,受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的影响,往往好多企业在招聘广告中,常常有经验的要求,这使一些没有经验的艺术类毕业生望而却步。其实有些职位对经验的依赖并不多,只要经过短期的培训就可能胜任,如果所有的职位都需要经验,那么人的经验从何而来?笔者经常和来大学校园的招聘企业负责人交流,凡是到学校来招聘的企业,虽然在招聘广告中写着需要几年的工作经验,但实质上企业自身很清楚,如果非要有经验的毕业生,那就不用来学校招聘了。企业既然来学校,肯定给毕业生一些机会,主要毕业生自己缺乏自信,不敢面对,这样就缺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四、解决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一)艺术类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要面对市场

原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翟振元在分析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时指出,目前在我国就业市场中存在三大结构性矛盾,其中之一就是学科专业矛盾,其表现之一是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他们适应非本专业工作能力又较弱,因此出现就业困难。表现之二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有些专业的社会需求已不如从前,而学校却未及时做出调整,还在常年招生,甚至还招的比较多,毕业生的数量较大,因此这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较大。

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几年才新起的办学模式,才刚刚起步,在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不能原般办学主题的老学校的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创新,做到“行政围着教学转、教学围着就业转、就业围着市场转、学科专业课程也围着市场转”的办学模式,笔者所在的广东省,近几年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的需求,共增加了298个新专业,停招或调整了273和专业,专业的调整正式确保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笔者所在的学校,是2004年才新办的独立学院,其中,设计与艺术学院2005年才开始招生,他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不是原般办学母体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办学母体的延生、发展、创新。教学方式采用2+2教学模式,专业基础课学两年,专业实践课学两年,所有的学生在入学时不分专业方向,全部打乱统一分班,经过两年系统的专业基础学习和专业认知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了解了自己适合学什么专业,也为以后专业可得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大三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加大通选课,使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这样,等学生毕业后,很多学生可以跨专业方向就业,譬如,工业设计的毕业生可以在视觉传达方向就业等。2009年我院首届毕业生,即使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就业率都达到了96%。

(二)开设好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

为了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现在好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对于独立学院艺术类毕业生开展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笔者认为更为重要。

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一般录取的成绩都比较相对弱的学生,好多是因为文化课成绩差一点或者为了能考上大学,通过短期的艺术培训而被录取的。他们入校时本身心理就有焦虑感、依赖感或失落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为了消除艺术类学生的这些消极想法和感觉,新生一入校就应该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首先在入学教育中,就给他们开设《专业认知》课程,使他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信心,对自己充满信心。大二开设《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实践》、《企业需要什么养的人才》等课程,主要让学生懂得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如何通过各种实践来培养这些素质。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通用技术的要求、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大三开设《职业适应于发展》课程,主要从转变角色、职业挫折与应对、职场发展与流动教育。大四开设《就业形势与准备》、《大学生创业教育》、《求职礼仪与面试》等课程。主要让毕业生掌握当前就业形势状况、如何做好就业准备,包括就业观念、态度、心里、策略;创业的内涵与意义、创业精神与创业素质、成功创业的基本要素、创业过程中应注意常见的问题及对策、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求职过程中的礼仪、面试的基本要求、注意事项及应对技巧等知识。

(三)做好艺术类毕业生的一对一谈话工作

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很多尤为明显的心理问题。譬如:依赖心理、失落心理、焦虑心理、自卑心理、偏执心理等。对于这些就业心理问题,学院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所在的学院主要采取一对一的至少三轮就业谈话方式来进行。谈话时间主要分布为:第七学期刚开学(也就是学生刚进入大四时)时,一般在每年的的9月底进行第一轮谈话,这是主要通过一对一谈话,了解毕业生对于就业的焦虑心理与就业打算,并逐一做辅导。第二轮谈话在第八学期开学时,也就是每年的三月底左右。这是毕业生一般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和找工作的过程,对就业有更深的理解,也对自己适合哪样的岗位有切身的理解。在这次谈话中,主要针对毕业生在实习和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逐一辅导和帮助,对一些双困生进行有效的支援,提高他们就业的机会和信心。第三轮谈话在学生毕业离校前两个月时进行,也就是每年的的五月中旬进行。在这次谈话中,主要针对就业非常困难的毕业生和就业上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展开,面对他们各种问题,进行实实在在的帮助,必要时通过学校或老师个人的关系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与毕业生谈话的老师可以有班主任、辅导员或者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进行。通过这三次有效的一对一的就业谈话与辅导,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肯定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艺术独立 篇10

弗里达·卡洛的独立性思考

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洛, 这位传奇的女人生于1908年。小儿麻痹症、车祸、终生的伤口、丈夫、绘画、灵魂、社会, 太多的东西强加在这个弱小但倔强的女人身上。灾难唤醒了弗里达, 让她身体里最隐忍的痛楚全都释放在绘画中, 把生命中所有的悲哀与不幸涂写在画布上。弗里达·卡洛艺术的中心主题是自我 (图1) 。在短暂的生命中她创作的约200幅绘画中, 大多数是自画像。她画自己哭泣、流血、破碎, 将痛苦和复杂的情感移植到艺术中, 如果说弗里达的画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镜像”反映的话, 但又不简单的是一种流于表浅的形式。她的自画像不仅是对身体的写实, 而且超越了对个人苦乐的诉说, 有着更为深远的思想境界, 体现出生命意识以及生存环境对个人身心刺激、伤害等的象征性反映。

弗里达在艺术上追求的独立性是她创作精神的主体, 内心的独立和强大是她艺术创作的本源。在女性主义尚未轰轰烈烈兴起的年代, 在拥有强烈父权意识的墨西哥, 身为一个女人从本性上来说意味着服从, 但内心萌动着不安的叛逆因子的弗里达不会认同。她特立独行的性格使自己游离于传统父权的文化界定之外, 用她那象征着男性气质的浓密眉毛以及嘴唇上如同男人般显眼的唇须尽情地去嘲笑那腐朽的非此即彼的男权式思维。在绘画上, 她既不与知名的壁画家丈夫迪戈·里维拉竞争, 也不效仿, 而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和审美品质, 创作出一幅幅动人的、个性化的、深深切入观者内心的画作。可以说弗里达·卡洛的艺术唤起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开始从性别差异中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用自己的声音来说话, 并逐渐确立一种对自身的认同和自觉的理性意识。她开始用“女性视角”去诠释艺术世界, 开始超越原有的传统见识, 与男性艺术家、同时也与以往任何时代的女性艺术家拉开了距离。弗里达的成功可以说是为现存的制度打开了一个缺口, 她跻身众多的男性画家之列, 并且真正做到了“力压群雄”, 一举成为墨西哥国宝级的画家。

爱丽丝·尼尔的自由性思考

生于1900年, 在美国当代画坛最有影响力的爱丽丝·尼尔, 80多年的人生留下了大量生动、真实的肖像画, 每一幅都是写生, 画的都是她所熟悉的朋友 (图2) 。爱丽丝·尼尔的肖像画色彩温暖而温纯, 人物形象有趣、幽默又现代, 画面表述得直接而有力。正是因为她的这份自由与纯粹, 才能使笔下的人物自然地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和精神, 轻松、自如地打动观者。她的画作不仅揭示了描绘对象真实的人性特征, 同时传达出描绘对象所生活的社会, 甚至政治层面的现实情况。

西蒙·德·波伏娃认为女性要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做一个自由的人, 她说:“艺术、文学和哲学的宗旨都是让人自由地发现个人创造的新世界。要享有这一权利, 首先必须得到存在的自由。”自由对于一个男性艺术家来说是可能的, 但对于女性却十分艰难, 爱丽丝·尼尔深知在艺术创作中自由的价值, 她说:“我就是个纯粹的自由女性, 我一直坚信女性绝不能容忍男性大男子主义对女性的侮辱, 而且我也是这样做的, 虽然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 我生活得也很艰苦, 但我的生活就是我想要的。”在抽象主义风行和反架上绘画的年代, 爱丽丝·尼尔对具象人物肖像艺术的坚持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面对纷扰的世界坚持对人的生命做最朴实的体察。从某种角度说, 爱丽丝·尼尔笔下的形象绝不仅仅是创作客体, 而是画家的审美态度与精神的写照。这种形象的创造, 除了女性特有的对自然生命的敏锐感悟和直觉外, 还表现在受现代艺术语汇影响, 运用表现、象征、抽象、超现实等手法, 完成对于女性体验、感受、情绪、愿望的自由表达。在进行艺术创作时, 当主题与表现技巧吻合时, 她能使画面似随手拈来般自如惬意无牵强做作之感, 显现出直觉性的天赋和恰似本能的美感修养。我们感受她笔下的纯与真, 从动人的形象、漂亮的色彩到精巧的构思都是如此散发着女性的智慧活力, 显现出她对于艺术表现的直觉性特征和自由的创造力。

马琳·杜玛斯的创新性思考

1953年生于南非开普敦的马琳·杜玛斯是西方现代画坛中的“女神”, 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以复兴欧洲绘画为己任的少数画家之一, 绘画技艺卓尔不凡。她的画面通常线条粗重, 颜色简约, 而且极少有修饰, 模糊了再现性和抽象性之间的界限, 没有任何观念的禁忌。看过马琳·杜玛斯画作的观者, 第一直觉的反应就是“怪”, 颜色怪、形象怪, 缺少女性的温情和浮在画面上的自我情绪, 更像是一个男性艺术家带着一种责任用描绘去揭露传达人类本质中令人难以置信的荒谬。

综观马琳·杜玛斯的整个艺术道路, 敢于创新是她一贯遵循的创作方式。杜玛斯的艺术是从对各种材料的试验中开始的, 以油彩、水墨、水彩、纸本为媒介作了多种材料和形式转换的尝试。她早期的作品也是以油画为主,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其作品的面貌转变很大, 其中之一就是纸本水墨作品开始出现在她的创作中。水墨, 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 西方艺术家很少接触, 即使有艺术家运用过, 如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杰克逊·波洛克曾在创作中把墨水直接泼洒在画面上, 但就其动机而言, 也仅仅是把水墨视为画面中的一种颜色而已。而杜玛斯则用水墨来塑造形体, 水墨在这里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更是对另外一种文化的移植, 这种移植不但是表面的, 而且是内在的、有精神实质的。在绘画形式上和不少艺术家正孜孜不倦地在画面上做着加法, 努力增加形式和丰富感不同的是, 杜玛斯宁愿把兴趣放在如何将画面元素简练化、单纯化上。值得注意的是, 杜玛斯的作品还常吸收其他媒介的视觉元素, 如报纸杂志、广告、电影等。利用这些元素, 她在画面中探寻出独特的重复影像的方式。一群男孩, 同样的姿态, 概括的面部轮廓, 单一的色调, 重复地排列在画面中, 给人的震撼也如这一排排的形体, 一遍一遍地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神经 (图3) 。马琳·杜玛斯将自己观察到的生活、崇尚生命的强烈情感融注于艺术形象中, 她自由地抒写性情, 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个人的图式。

黛安·阿勃丝的真实性思考

4位女艺术家中唯一的摄影家黛安·阿勃丝, 在她的黑白世界里创造着奇异之美。阿勃丝1923年出生于一个十分富有的美国犹太家庭里, 是美国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旗手。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曾经这样评价她:“把一架相机放到黛安·阿勃丝手里, 就如同把一颗手雷放到小孩手里一样危险。”她影像中的人物, 无论美丑, 都瞪视着镜头 (图4) 。审视, 是被摄影者和摄影者共取的态度, 可想而知, 黛安·阿勃丝镜头里的人物, 会让人产生一种不愉悦感。比如一个弱小娇嫩的婴儿被她拍得头硕大无比, 表情悲伤, 儿童的天真可爱在她的镜头下不复存在。在20世纪60年代, 她的影像显然是反艺术伦理的, 她被正统的摄影界攻击为“不道德”, 因为她没有摄影师通常该有的对摄影对象所怀的“仁慈”之心。

实际上, 黛安·阿勃丝的眼睛总是在审视现实和人性, 她的艺术信念就是真实。她是“一个天生的猎手”, 任何人在她的相机面前都无可遁形。在一个安逸舒适环境中长大的阿勃丝从小就被一种感受深深困扰:“我觉得孩提时就备受折磨的一件事是——我从来就不觉得有过困境, 我被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所笼罩。”在这种不真实的痛苦中, 阿勃丝第一次碰到畸形人, 就被这种活生生的悲剧所感动, 因为她觉得他们比正常人更真实。她把穷人、畸形人、流浪汉、变性人、同性恋者、裸体主义者、智障患者作为摄影创作的探索。她拍摄“怪人”, 并没有去记录他们的悲惨人生, 相反, 这些照片中的“怪人”看起来总是神气、有尊严, 或是快乐、悠闲、有生命力。黛安·阿勃丝这朵敏感的艺术奇葩带着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现实新世界”。摄影就是真实地反映这个世界, 当大家都在仰望赞叹皓月当空时, 黛安·阿勃丝却独自一人绕到了月亮的背面, 看到了实际存在却不为人所知的风景。为了这些她“不得不拍的东西”, 她一步步地跨过社会禁忌之门, 用相机揭露出了人类最脆弱的隐私, 用相片抒写着关于生命、尊严的真实解读。阅读黛安·阿勃丝的图片, 会在表面的怪异之下触摸到她当初按下快门时所经历的思想脉络, 感觉到镜头后面她那双灼热的双眸不堪重负却仍然直视人生。

结语

女性艺术家精神境界内在的细微冲突、丰富嬗变、多彩多样, 使她们更适合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欲望, 因而艺术成为她们表达自己精神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恰当的手段, 即遵循真实的情感、自由独立的表达。她们对于艺术的探索与追求, 对自身性别意识的认识剖析和大胆尝试, 运用这种意识力量去开拓创作, 在传统与现代、再现与表现、创作与生活的探讨过程中渐趋成熟。女性艺术家的品格魅力和创造出的艺术魅力体现了女性对自身的认知和认同以及对现存世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琳达·诺克林[美]:《女性, 艺术与权利》,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海登·赫雷拉[美]:《弗里达》,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版。

[3].孙京涛:《荒谬的真实》, 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年版。

[4].西蒙·波娃[法]:《第二性》,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年版。

[5].西奥·兰[美]:《人类两性比较》,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年版。

[6].H·H·阿纳森[美]:《西方现代艺术史》,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年版。

艺术独立 篇11

【摘 要】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基础课是教学改革的难点。文章针对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以二语习得理论的相关假设为指导,分析和探讨了针对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运用技能。

【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类学生 大学英语教学 二语习得

英语能力作为当今社会衡量个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一直是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的软肋。由于高考对艺术生文化课要求较低而独立院校对英语单科又不设最低分数线,英语作为一门需要花时间长期训练的外来语言, 对于从中学以来长期专注于自身专业的艺术类学生来说, 很容易产生轻视心理,恶性循环下, 学生的英语成绩不理想, 进入大学后学习就更加吃力。如何提高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适应社会需要, 适应和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

艺术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认知、思维、心理等有其自身特点。他们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松懈,精力分散等有别于非艺术专业的特点.

1.1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艺术专业的学生受其专业影响与普通文理科专业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上有所不同。他们大都具有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强,而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而英语是一门严谨的语言学科,枯燥的死记硬背和逻辑思维运用必不可少,这对于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不善于运用理性思维的艺术专业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1.2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范纯海在《实用艺术英语》前言中指出艺术专业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感情丰富,思维活跃,具有较高的艺术天赋和创造性,但英语学习却是他们普遍的薄弱环节。(范纯海,2009)的确,艺术类的学生性格开朗,表现欲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一样,乐于凸显自己的个性,希望表现得与众不同。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自尊心非常强,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性格也较其他专业学生更为敏感。

2 二语习得理论

20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包含语言习得和学习、语言输入等理论的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式,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使广大英语教师对外语学习的过程和本质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该理论以5 个假说为基础: 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语言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自然顺序假说和监察假说。其中,对外语教学影响最大的是习得——学习假设、语言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三方面。它们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1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

Krashen指出,成人学习外语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即语言习得(acquisition)和语言学习(1earning)。Krashen认为:“有两种可能的语言知识:一种是‘习得的知识(acquired knowledge);一种是‘学得的知识(1earnt knowledge)。对所有的学习者而言,第二语言主要取决于习得的知识;而学得的只是用于对习得知识的监控。” (Cook,2000:165)他认为,“下意识的学得”与儿童学习母语相似,学习者通过一种无意识的注意和吸收,逐渐形成语言能力。“习得”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他认为,只有潜意识习得的知识才能使语言自动地进行输入输出,即能自然的运用语言。而“学得”的语法知识作用并不大。也就是说,一个对书本上语法规则一无所知的人却可以毫无障碍地用习得的语言与人交流。而一个很好掌握书本语法的人却无法用第二语言跟人进行基本的交流。因此,语言习得对学习者而言更重要,能使他们更好地提高语言能力。

2.2语言输入假设

Krashen( 1981) 指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输入材料本身和输入的方式会影响到情感过滤的结果和输出的质量。Krahen强调:(1)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2)输入必须是有趣的,密切相关的;(3)输入不是以语法为大纲的;(4)输入必须是大量的。学习者对大量的可理解输入进行吸收、加工,就会很自然出现语言的输出能力(王立菲,2000)。

2.3情感过滤假设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仅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并不能确保第二语言习得的顺利进行。Krashen认为内在因素包含动机(motives)、需要(needs)、态度(attitudes)和情感状态(emotion states)与第二语言习得密切相关。

3 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对策

3.1将被动学习转化为自然习得。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语言的学习是学生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针对艺术类学生学习主动性欠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使英语学习转化为习得,即如婴童学习母语一般,发挥学生潜意识地学习效果,按照母语学习的自然过程,养成自然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2创设语言情境。“由于现实的语言环境即‘自然语言环境是缺失的,只能人为地创造出这些环境,这就是课堂中的语境创设”( 孟晓慧,2012),这对于语言的习得至关重要。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努力创建类似于母语学习的自然环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手段构成模拟的真实,并运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频模仿、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语言情境,在模拟的真实语境中,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找到真实的感觉,解决语法枯燥无味,单词不容易记忆的问题。

3.3增强有效的语言输入,适当选取教材。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输入必须是在同学们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必须要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主要以大量的语言输入来完成。目前的教材无法照顾到艺术生的需求和兴趣,几乎没有涉及本专业的英语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进一步改进教材,借用任何学生感兴趣能引起共鸣的英语资料,使之成为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借助英文原版小说、个人传记、服装时尚、艺术绘画、动画广告、时事新闻等文体来展开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更多的语言输入,为二语习得创设和谐的语言环境。在有限的课堂里尽可能多的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的形式与内容,发挥多媒体辅助听说教学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耳濡目染提高兴趣,从而把这一兴趣和习惯延伸到课外。

3.4重视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感情等各方面因素。不恰当的情感(如学习动力不够,过度焦虑等)会对语言输入产生阻碍,使其无法进入语言习得机制,当然也就不能进行语言习得。要学生培养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消除焦虑心理,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英语教学工作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模式。

4 结语

对于高校艺术类学生而言,大学英语是他们在校期间极为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以后的就业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艺术专业是培养各种艺术专业人才的, 它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外, 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而外语交流能力的欠缺会制约他们艺术前途的发展。如何提高独立学院艺术专业英语水平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从艺术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入手,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探索具有针对性的、灵活多样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应用二语习得理论指导独立学院艺术生英语教学,能使英语教学这门艺术具有更多的科学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推进独立学院艺术英语教学改革,独立学院的艺术类英语教学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Cook,V.Second Language and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3]王立菲.现代外语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艺术独立 篇12

一、从文学艺术类课程性质与独立学院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来看, 文学艺术类课程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最不受重视的一环。

由于独立学院自筹办学经费, 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认可, 简单来说就是独立学院的指挥棒是以“招生—就业”为主轴的生命线。在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 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应用型人才, 其特色就是有用、实用。那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 就包括专业类课程、公共课类课程 (主要指政治类课程与大学英语) 、专业选修课程及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从课程体系中, 我们不难发现, 独立学院课程体系的核心为专业类课程, 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专业理念基础类课程和核心技术类课程。这类课程从位置上来看, 是处于优先地位的。其次是国家强制性政策下的公共必修课程, 即大学英语和政治类课程, 这是处于次重要地位的。这一类课程受限于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国家政治课评估, 基本上课时是很难打折扣的。再次是专业选修课程, 即对专业有帮助或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课程, 在普通高校这类课程又称之为限制选修课程。从专业学习的角度看, 这一类课程实际上比公共必修课程的地位还要高, 但由于扮演选修课的角色, 因此将这类课程放在课程体系的第三位。最底层的才是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 文学艺术类课程都置于其中。从课程体系分布来看, 文学艺术类课程处于这样的位置似乎是合理的。这就意味着, 文学艺术类课程在独立学院的开设有先天不足的因素。

这种先天不足在独立学院的表现最典型的为:学院不重视, 投入严重不足。处于最底层的文学艺术类课程, 对于投资方与学院来讲, 不过就是个装饰品,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除非依托专业系如艺术系、新闻系这样的专业系来开设, 否则文学艺术类课程就只能放在公共课部或基础部来进行。在广东省17所独立学院中, 除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等少数几所独立学院依托专业系来开设, 其他大多数学院都是请三、五个老师成立一个教研室放在公共课部或基础部来进行。其开班容量人数一般在80—200人之间, 开课时间大多数是在下午和晚上。而从工作量上来看, 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承担起上万人 (广东省17所独立学院生员数基本上超过1万人) 的选课需求。在我走访的几所独立学院中, 一般一个教师的工作量为12节。这与专业课教师没有多大的区别, 关键在于面对的学生人次总数上, 专业课任课教师一般面对200个学生左右, 而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却要面对最少480人, 最多达1200人的学生总数。单从批改作业与评阅试卷的工作量上, 我们就可以看到学院在这一方面的投入是严重不足的, 应更加重视。

二、从学生选课的意愿来看, 大多数学生在没有很好的引导的前提下, 对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作用与地位的认识是不清晰的。

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类课程的兴趣很浓, 这主要体现在学生选课的人数几乎都是爆满上。但对于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作用与地位, 其认识又是相当不清晰的。我作过一个调查, 针对广东省内5所独立学院500名学生进行随机访问, 发现几乎没有学生能清晰地表述出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作用, 大多数都是对人的修养有好处, 但也只是表达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般的话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选修文学艺术类课程的动机不纯, 为了拿学分, 为了认识女生等这样的比例也不低, 有将近100人, 达到近20%。这就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对文学艺术类课程的认识不清晰, 反映在学院层面就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一方面学校对课程定位不重视, 导致学生对课程认识不清晰, 另一方面反映在教学上, 就是课程本身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这就是说, 在学院不重视的前提下, 教师也重视不足。我和几位同行一起调查发现, 在独立学院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有怨气, 主要有工作量过大, 其他事务性工作过多, 待遇太低等。以某独立学院的音乐教师为例, 她教授3门音乐课程, 周学时12节, 学生人次达到600人, 一个学期至少1200份作业加600份试卷。仅3门课程的备课就需要花去她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 但学院其它文艺活动几乎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从系级活动到院级活动, 她一方面要指导学生, 另一方面要作为活动评委出现。再加上带学院合唱队训练及外出比赛时间, 属于她提高教学与业务水平的时间几乎没有。不能很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久而久之, 课程的定位也就日益不清晰了。因此, 归根到底, 学生对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清晰, 其主要原因是学院不重视, 引导不够。

三、从文学艺术类课程与社会影响的关系来看, 文学艺术类课程对个人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艺术类课程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修养和情感起着熏陶作用, 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无形之手的核心组成部分。但在社会形势日益严峻的前提下, 独立学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 受到实用主义及功利化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 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作用被无形削弱了。虽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特别是教育界的人士, 认识到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课程的重要性及作用, 但依然很难消除目前功利思潮的影响。在独立学院的学生看来, 就业就是面包, 文学艺术类课程就犹如爱情。爱情虽然美好, 但不及面包能填饱肚子。表面上看, 这种说法天经地义, 但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 这种割裂了技术与修养关系的说法是相当荒谬的。从人的终身发展来看,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行不通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虽然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但要为学生未来的上升打开更广阔的空间。技术对于单一个体而言, 迟早是要过时的。这就意味着独立学院所培养的人才要进行升级和转型, 而升级和转型所需要的知识包括文学艺术类课程的知识。

从社会发展来看, 中国产业工人、技术工人在世界高科技发展迅猛的浪潮中, 升级与转型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没有开阔的视野, 没有良好的人生修养, 没有持续的学习能力,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终究会被社会淘汰, 成为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因此, 从这个高度上来看, 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学科的发展, 决定着中国未来发展的高度。于独立学院而言, 文学艺术类学科的发展, 也是其发展高度的标尺。

尽管在独立学院开设文学艺术类课程存在着种种困境与不足, 但这是可以逐步改变的。有迹象表明, 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对人文社科开始重视, 通识教育开始在独立学院发挥作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就已经将大学语文、管理学、成本会计等课程纳入到专业基础课程中去,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也在尝试将应用写作课程纳入到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 并增加其学分比重。我认为, 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 推动应用型人才向更高层次发展, 进一步转变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向更高层次发展, 就必然要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短处, 反馈过来也就能推动独立学院进一步思考培养人才的定位。目前国家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并实验研究型与应用型高级人才“双轨制”人才培养制度的制订, 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而作为高级人才, 其整体素质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 这就为文学艺术类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根本上扫清了文学艺术类课程开设的障碍。

第二, 独立学院任课教师要加强课程改革, 摸索适合独立学院文学艺术类课程发展并更富成效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艺术类课程的开设, 与教学水平、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提升水平, 加强业务能力, 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 是当前文学艺术类课程任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基础上, 要加强课程的研究, 进一步摸索一条适合独立学院文学艺术类课程发展的道路, 使文学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 更受学生欢迎。

第三, 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类课程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精神财富却不相匹配, 甚至日益衰落的社会现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而为重振文学艺术类课程乃至人文学科作出贡献。文学艺术类课程要表现出时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充分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赢得学生和学院的重视。

当然解决文学艺术类课程在独立院开设困境的对策不止以上三点, 希望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同仁关注文学艺术类课程在独立学院的发展, 探索出一条将艺术气息与人文修养结合在一起的发展道路, 使文学艺术类课程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上一篇: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下一篇:脱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