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

2024-05-19

脱欧(共11篇)

脱欧 篇1

因为英国举行的脱欧公投,2016年6月24日这一天注定成为英国、欧洲乃至全球史上的独特日子。脱欧公投是英国首相卡梅伦当初参与竞选时有意无意间开出的一张支票,本想对外以退欧为谈判条件趁机对欧盟敲竹杠,对内则以公投为承诺捞选票。根据此前舆论媒体及调查机构的民意调查和数据显示,留欧几率远大于脱欧。

公投前,英国调查公司You Gov公司在网上进行了样本数为5 000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留欧占52%,脱欧占48%;另一家民调公司Ipsos Mori的调查结果则为,留欧的支持率为54%,脱欧的支持率为46%。与此同时,根据BBC的调查采访,英国议会的大多数议员都是主“留”派。故而,无论是从民意数据调查,还是上层建筑的舆论导向,留欧意见均占上风。这也是以卡梅伦为代表的留欧派胸有成竹的原因所在。

计划原本是完美的,如果数据呈现是真实的。公投的结果,是信心满满的留欧派被无情的民意狠狠甩了一巴掌。英国脱欧公投的结果与民调大相径庭的情况,说明了“用数据说话”不一定能完全反映事件的最终结果。民调公司采取的是网络调查形式,覆盖人群以年轻人及知识分子、白领人士为主,忽略了中老年人。而英国是人口老龄化较严重的国家,脱欧公投是全民参与的结果,并不是年轻人、白领和知识分子说了算,可以说上述民调抽样片面,数据分析结果自然有偏差。

同理,近期全球关注的美国总统大选的民调情况与此次英国脱欧公投的民调类似,民调发布机构的主观偏好存在一定的导向性,只给人们看到他们想让别人看到的东西。这意味着,美国大选的最终结果尚有更多变数。总之,无论参与英国脱欧公投的民调公司是否有意进行主观偏好的误导,卡梅伦都得兑现承诺。

脱欧 篇2

1.一是减轻预算压力。欧盟作为跨国联合体,其运营的全部成本是根据每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来分摊的,2014年,欧委会、欧议会等各种欧盟机构的制度成本分摊到英国头上的大约为100亿欧元,占英国国民总收入的0.5%,节节攀升的预算成本是英国退欧的动力之一;

2.二是避免因为欧盟国家移民的增加进一步稀释本国公民的社会福利。英国的医疗、教育及环境资源等各种社会福利的品质远远高于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欧盟其他国家

移民大量涌入英国侵蚀了英国本国公民的社会福利待遇,从2012年至2014年,英国净流入的移民数量每年由17.7万增至31.3万,不断增长的移民规 模也增加了英国退欧的动力;

3.第三,英国对欧盟财政一体化的抵触,也是其萌生退意的重要原因。2009欧债危机暴露了一条

腿的欧盟在一体化道路上的困境和局限,财政一体化成为欧盟下一个阶段推动的重点,而在目前贫富悬殊明显的28个国家之间实现财政一体化,无异于打造一个跨 国大锅饭,在欧洲国家内部实现社会福利的“均贫富”,这对于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肯定是入不敷出,弊大于利。

1.“孤立主义”影响深远,不喜欢外来移民侵占福利

熟悉欧洲历史的人都知道,英国人面对欧洲大陆,长久以来都有着优越感,并进而衍生出一种“光荣孤立”的倾向,通俗点儿解释就是:不管你欧洲大陆各国斗来斗去,只要你们保持势力均衡,“斗而不破”,那我英国就可以安心过我自己的快活日子。

这一次英国人选择退欧,毫无疑问预示着“孤立主义”思想再次成为主流。目前,英国经济状况好于欧盟总体,而独立于欧元区以外的货币制度,让英国避免了欧盟危机的传导,这进一步助长了英国人的优越感。

在主张英国“退欧”的人看来,欧盟拖累了英国的经济表现。来自欧盟的移民还大量侵占了英国人的福利。

移民问题可算是英国国内“退欧派”最具说服力的理据。自从2000年以来(这一期间欧盟成员国迅速增加),欧盟其他国家的移民开始大量进入英国,因为英国的经济比同期的欧盟更具活力,也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不过,随着来自欧盟的移民越来越多,英国国内对移民的反对声也多了起来。在这部分英国人看来,来自欧盟的移民挤占了本国的就业机会,而由于其中大多数人是低技术的劳工,英国政府甚至为此需要发放大量福利。

不过,尽管英国人对移民问题感到焦虑,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表的关于英国退欧影响报告却认为,欧盟移民大多数为低技术劳工,做的大多是英国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实际上他们帮助英国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而与此同时,IMF报告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欧盟的移民造成了英国就业岗位的减少。

2.向欧盟交了“份子钱”却没捞到好处,英国人很不平

除了移民问题,英国每年向欧盟贡献的“份子钱”也频频引发英国国内不满。按照IMF最近发表的关于英国退欧的报告中的数据,2014年英国向欧盟预算净贡献了70亿欧元,是欧盟的第三大净出资国(仅次于德、法)。

但出了这么多钱后,英国人却认为本国没能从欧盟获得相应层次的补贴。2014年英国从欧盟获得的收入仅和比利时、希腊相当,比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等国都要低。

不过,对于这个观点,IMF却不同意。IMF在6月17日发表的英国退欧报告中认为,和其他欧盟国家相比,英国的农业部门占GDP比重很小,而欧盟的补助大量进入了各成员国的农业部门,这才是英国从欧盟获得补助较少的主要原因。

IMF报告还称,如果结合本国经济体量来看,实际上英国向欧盟的出资额占其本国GDP的比重仅为0.3%左右,比奥地利、德国、法国、丹麦等国的都要低。3.欧盟繁复的监管措施,令英国损失470亿美元 除了上述两点,欧盟制定的统一监管措施也让英国国内有所不满。英国研究欧盟问题的智库开放欧洲(Open Europe)2015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欧盟繁重的监管规定让英国一年耗费333亿英镑(约合470亿美元)。

Open Europe的分析认为,在最理想的情形下,英国将因为“退欧”而节省下上述开支,从而抵消在贸易方面的损失,并使得英国GDP保持增长。

除此以外,英国还可以更自由的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贸易关系,从而刺激国内产业发展,而不必受到欧盟整体贸易政策的掣肘。

不过,Open Europe同样也承认,在最糟糕的情形下,英国每年花在欧盟监管上面的300多亿英镑,或许还是省不了。

4.英国对欧盟的贸易依赖,看起来确实在降低

根据IMF在6月17日发布的报告,英国经济近几年正处在逐步恢复的阶段中,对欧盟的依赖度也在下降,这也给了“退欧派”们大声疾呼的底气。如果从数据来看,英国对欧盟的依赖度确实有所降低。单单考虑出口方向,英国与欧盟内部的出口比例已从1999年的55%下降到了2015年的45%。

不过,如果从总量来看,欧盟仍然是英国的第一出口地,这一现状短期内发生反转的可能性不大。而根据英国统计局的官方数据,英国在欧盟内投资的收益相对稳定,而在其他国家的投资收益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成了“留欧派”的理据之一。

如果只有组织所给的权益,而无相应的义务,就太划算了。只可惜,天下没有这种免费的午餐。于是,聪明的英国人退而求其次,作如此盘算:欧盟既带来更多安全和利益,若能减少一些义务而仍留在里面,岂不妙哉?卡梅伦首相为脱欧公投大开绿灯时,大概打的就是这个主意。这场豪赌的预定结果是:留欧派胜出,英国继续待在作出重要让步后的欧盟之内。可随着公投临近,原本绝对少数的脱欧派竟开始占上风,英镑对美元汇率随之暴跌,卡梅伦是否在懊悔——难道押错了宝?

脱欧公投作为近来最热门的话题,直接肇因是十年来欧盟经济的萎靡不振,近年来折腾不停的欧债危机,欧元区高居不下的失业率,以及近两三年欧盟东部成员国甚至法国、比利时所面临的难民危机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立场保守的小党独立党趁火打劫,竭力鼓噪退出欧盟。几年间,这个寂寂无名的脱欧专业党行情暴涨,陡然间成为世界媒体的聚焦对象。也是在这种形势下,卡梅伦为争取脱欧派选票以获连任,去年大选期间作出了举行脱欧公投的许诺。他今年2月在欧盟峰会上讨价还价,迫使欧盟允诺给予英国“特殊地位”以换取其留欧,回国召开内阁会议后宣布6月23日举行公投。对脱欧派政客来说,这无疑是大好消息。他们声称,欧盟权力太大,对各国主权限制太多,欧盟法令事实上已高于英国国家法令,欧洲法院事实上已凌驾于英国最高法院之上;金融危机后欧盟引入的金融交易税降低了英国的金融竞争力;欧盟成员国太多,众口难调,在与域外国家签订自贸协定时难以取得进展,而退出欧盟,英国便可以独立推行其贸易战略,贯彻其贸易主张;同样重要的是,只有退欧,才能管控好早已使其大伤脑筋的欧盟移民问题。

但这只是脱欧派的观点。一些独立智库认为,英国退欧将引发严重的经济后果,如企业投资下滑、内需萎缩、金融流动性下降、银行借贷成本上升等;这又将导致英镑对欧元汇率走低,进一步引起进口成本上升和通胀等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脱欧绝非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将产生全球冲击。正如新晋伦敦市长萨迪克汗所言:“一旦‘脱欧’,对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企业的在英商务和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已同英国开展的经贸合作都将产生影响。”此外,光解除与欧盟的契约关系就得花两年时间,之后与欧陆各经济体进行种种谈判以重建贸易关系,又得花五年时间。马拉松式的谈判本身就是不稳定因素,对英国经济将产生负面影响。同样需要考虑的是,在与欧盟关系上,脱欧将意味着一种双输局面,不仅英国损失严重,欧盟也将出现振荡,其他成员国将起而仿效,最后分崩离析也未可知。从英国看,退欧也将带来国家分裂的新风险。苏格兰不同于英格兰,历来亲欧,希望留在欧盟,脱欧势必给本已十分活跃的独立运动火上加油。

既然英国搞脱欧公投,不妨看看欧盟的来龙去脉。经历过罗马帝国灭亡后无数次战争尤其是20世纪两场至为惨烈的“世界”大战后,同属一个文明或文化、宗教等同属一个体系的欧洲各国终于意识到,民族国家并非神圣,而是使各国陷入深深分裂、战争灾难不断的根本原因,将来更可能使欧洲再次面临大规模战争的灭顶之灾。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大战,也为了应对苏联集团的地缘政治压力,各国应该联合起来。于是,1950年法德率先建立了“煤钢联合体”,之后扩大为西欧联盟、欧洲自然贸易联盟,后来又扩大为欧洲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最终改名为欧洲联盟。随着时间推移,欧洲超国家组织获得越来越多的权力,以至一度出现了这种预测:欧盟不久就将实行统一的外交政策;只要各国一如既往朝更紧密联盟努力,让渡更多权力,欧盟终将变成一个拥有单一主权、单一军队的“欧洲合众国”。

现在看来,这种预测太乐观了。仅从英国看,其对欧盟的态度从来就是半心半意的。想当年,二战硝烟未散,丘吉尔就呼吁成立“欧洲合众国”,可出于对一个夕阳残照的帝国的幻想,再加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他从一开始就主张英国自外于“合众国”。在他看来,英国虽是欧洲国家,但也是遍布全球、无比“荣光”的日不落帝国的中心,既如此,像法、德等那样作为成员国加入所谓“合众国”,与自己的高贵身份是不般配的。可随着欧陆经济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晾在一边的英国着急了,态度起了变化,从1961年起竟三次申请加入“合众国”。因戴高乐反对,前两次申请均遭拒绝。他反对的理由是,加入组织的英国将是一匹美国安插进来的“特洛伊木马”,因而最终将没有欧洲,只有一个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大西洋共同体”。晚至1973年,英国才正式成为欧共体的一员。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组织外苦苦徘徊了十几年,眼巴巴盼望着被接纳,可加入后仅仅两年,英国就要脱欧!1975年脱欧公投当然未获通过,直接肇因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引发欧洲经济的暂时困难。如果说英国人势利眼,只能同甘不能共苦,也许并不公平。其荒谬表现有更深的原因。与英国人打交道,发现他们提到欧洲大陆时,往往不说“欧洲大陆”这个词,而直称“欧洲”,就好像英国与欧洲相对待、英国人不是欧洲人似的。这种用词看似无心,实则暴露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考虑到大英帝国曾经的“荣光”,这种身处欧洲却自外于欧洲的心态就更容易理解了。但从根本看,是地缘格局使英国与欧陆之间注定只能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地理上的英国并非欧陆的一部分,而只是西北隅的岛国。把它与大陆分隔开的只是英吉利海峡。海峡宽约240公里,最窄处仅34公里,但即使横贯多佛海峡的海底隧道早已运行,加强了英国与大陆的联系,两者间仍隔着大海,联系终归有限;在没有隧道和其他现代交通手段的时代,联系更是少得多。

这种距离不近也不远,使历史上的英国既能享有政治独立,又能与之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能一定程度地避开欧陆的战祸,又能方便地吸纳先进的大陆文化。事实上,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相对于欧洲大陆,英国文化是落后的。这必然反映到语言上。中古英语大体上是一种未开化的“部落”语,现代英语虽然先进,但这很大程度得归功于大陆语言——源自法语、拉丁语的词汇占比竟高达60%以上。及至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经济发展终于使英国文化焕发光彩,破天荒为欧洲贡献了莎士比亚,可最著名的莎剧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不仅地点设在大陆,以大陆人为主角,而且从中可清楚地看到,地处偏远的英国人对欧陆文化是何等向往。当然,英国文化对大陆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尤其是现代商业和体育文化,但谁能否认,英国基督教,甚至音乐、绘画等统统源自欧洲大陆?甚至独树一帜的英国哲学也与欧陆哲学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

与欧洲同属一个文明的事实解释了为何英国不否认其为欧洲的一部分,而地缘格局和英联邦遗产等又使它享有一般欧盟大国不可能享有的特殊地位,如保留货币主权,不加入申根组织,不参与旨在加强政治一体化的动议等。若卡梅伦赌博成功,英国留欧,其从欧盟得到的特殊待遇只会更多。但其他成员国做何感想?如果英国果真退出欧洲,欧盟在全球的分量势必明显下降,一些心怀不满的成员国或将仿效英国,苏格兰会进行第二次退英公投,甚至威尼斯也可能退出意大利(威尼斯一直有脱意运动)。即便是前者,“合众国”也将离欧洲更远。若是后者,则本可能实现的“合众国”之梦,将变成一个惨淡而遥远的回忆。

第一节 二战前的英欧关系和战后“三环外交”的提出

英欧关系历史悠久。从公元前至今,欧陆的不同部落和民族数次大规模迁徙至不列颠岛定居,这些民族经融合形成英国现在民族和人口的主体。近代以来,英国还同欧陆国家共同经历了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在内的大事件。管窥英国历史,便可知英欧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英国与欧陆在民族、文化、经济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因为既是有人口的迁徙和融合,就有文化和经济生活的交集。

但自文艺复兴以来,英欧差异扩大了。①地理大发现后,英国逐步取得海上霸权;宗教改革后,英国与欧陆的宗教也有所不同;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在政治上建立议会制,而欧陆还在教会统治之下;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经济上实行自由主义,而欧陆国家则偏爱保护主义。种种差异使英国人觉得自己有欧陆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岛国的地理位置又强化了这种心理。这让英国对欧长期实行光荣孤立政策。②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各国影响巨大,尤其是二战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但它对欧陆和英国的影响又有不同。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欧陆国家不仅现实地认识到,只有联合才能自强,以内遏德国,外御苏联,而且,二战的洗礼更坚定了欧洲人由来已久的建立超国家的“欧洲联邦”的想法。而英国本土在二战中未遭重创,战争还凸显了英联邦的重要性。英国历来奉行实用主义,整个 20 世纪上半叶其对欧洲联合态度冷淡,只是战后其硬实力不足以支撑帝国地位时才希望借助欧洲联合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基于历史和现实,丘吉尔在战后初期提出“三环外交”,试图维持英国世界大国地位。所谓“三环”,按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包括英联邦环、英美环、英欧环。英联邦是英国能直接掌控的,与英国本土的利益关系也最密切,故排首环。美国原本是英国殖民地,在人口种族、语言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与英国有密切联系,现又崛起为超级大国,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排次环。欧陆虽与英国有悠久联系,但近代以来英欧间的现实差异和英国的优越心态使英国与欧陆保持距离,只是传统利益联系及英国实力下降的现实使英国不得不选择借重欧洲,故排第三环。

“三环外交”是英国基于衰落的现实试图竭力维护英国曾经辉煌的世界大国地位和重大利益的总体大战略。关于“英欧环”,按丘吉尔的设想,英国支持欧洲联合,但并不直接参与,只是做联合的欧洲的一个亲密朋友。因为英国既想借重并影响甚至控制欧洲,又不愿自己陷得太深而损害了民族利益、国家主权及行动自由。这一思想从二战后直到现在都对英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对欧政策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节 战后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分析

欧洲联合思想源远流长,但到了二战后欧洲一体化才真正走向实践。而战后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战后初期英国的欧洲联合主张

这一阶段大致从二战结束到舒曼计划的提出(1945~1950 年)。

这一时期,英国是欧洲联合众望所归的领导者。①二战使欧洲普遍衰落,但英国本土却成为欧洲胜利的象征,英国虽受到战争影响,但国力仍强于其他西欧国家,同时还掌握着诸多国际资源。法国为了遏制德国及提升自己的地位,也需借重英国。德国作为战败国,为恢复主权、提升国家地位也愿意重新融入西欧。美国出于现实考虑,也希望欧洲联合,它自然首选与其关系最密切的英国作为欧洲联合的领导者。最后,英国自己也希望背靠美国,推动欧洲合作,以使美欧两边的力量都为己所用。

但是,对于欧洲联合的模式,英国与欧陆国家甚至美国有重大立场分歧。因受战争影响以及基于“三环外交”战略,英国无法为欧陆投入太多、承担太多,它只想借重欧洲、背靠美国,使自己成为西欧盟主甚至世界一极。英国不愿自己太深地陷入欧洲事务,不愿美国直接插手欧洲事务。而且,英国极其珍视自己的民族特性和国家主权,坚决反对在欧洲建立“联邦主义”①的超国家机构,只希望维持西欧国家政府间的合作。英国这种立场很难得到西欧国家的积极响应及美国的赞同。由于上述诸多因素,战后初期英国未能很好地引领欧洲联合进程。

二、英国抵制欧洲一体化的努力及其失败

这一阶段大致从舒曼计划的实施到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建立(1951~1960 年)。

由于英国无法引领欧洲联合进程,领导者角色便落在了法国肩上。法国推动法德和解、建立欧洲煤钢联营②,使欧洲一体化真正迈出了第一步。在欧洲一体化正式开启的初期(1951~1955 年),英国处于观望状态,它不仅不赞成联邦主义,也不看好舒曼计划,后来普利文计划③的失败还使英国更坚定地认为欧洲联邦主义行不通。不过舒曼计划并未明显侵犯到英国的重大利益,因此英国起初对欧洲一体化只是怀疑和不参与。但普利文计划的失败不仅未使西欧六国丧失信心,反而使它们认识到,一体化要从经济领域开始,循序渐进。1955 年,六国开启墨西拿进程,商讨建立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英国对六国的这一举动持合作但不承诺的立场。英国此时已无法袖手旁观,因为其经济利益会直接受到影响。英国试图引导墨西拿进程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但失败了。④1957 年《罗马条约》签订,1958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成立。

EEC 建立后,英国感到了危险。针对 EEC,英国提出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框架内建立一个大的自由贸易区(FTA),试图将 EEC 囊括进去,以使 EEC 稀释在 FTA中,并受英国主导。⑤但此计划反而使 EEC 国家提高了警惕。此计划失败后,英国纠集OEEC 中非 EEC 国家于 1960 年组成欧洲自贸联盟⑥(EFTA),以图对抗 EEC。但是,EFTA 成员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又实行松散的政府间合作,故一致行动能力有限,很难与 EEC 抗衡。①到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英国已酝酿对欧政策的大转变。

三、英国对欧态度转变及加入欧共体的曲折历程

这一阶段大致从英国首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到最终加入欧共体(1961~1973 年)。

年代末,英国未能阻止欧洲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同时英国“三环外交”中前两环出现困难,英国不得不选择加入 EEC。1961 年和 1967 年,保守党麦克米伦政府和工党威尔逊政府先后提出入盟申请。两次申请双方谈判主要涉及两大问题:EEC 共同农业政策②与英国农产品(12.75 +0.71%,买入)利益的矛盾、EFTA 国家加入 EEC 问题。第一个问题实质是英国希望加入 EEC 不损害英国及其英联邦的农产品利益;第二个问题实质是英国希望 EFTA 国家能被允许加入 EEC,这样英国在 EEC 内的经济、政治影响就会扩大。

两次申请均未成功,虽然有利益分歧的原因,但关键在戴高乐的态度。舒曼计划实施后,法德和解,法国领导欧洲一体化,英国对法国重要性相对下降。相反,英国加入EEC 会对法国的领导权构成挑战,故而戴高乐拒绝英国加入。

不过,60 年代末形势发生了变化。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英国所处形势更严峻,而此时西德崛起,影响日盛,法国需要英国加入以牵制西德,同时,对英持宽容态度的蓬皮杜于 1969 年接任法国总统。1970 年,保守党希思政府与欧共体开启了就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第三次谈判。这次谈判主要涉及的,除之前的旧问题,还有这次谈判的焦点——英国对欧共体预算摊款问题③。英法在这一问题上有明显的利益分歧,都不愿轻易让步,经过艰难谈判,双方在农业政策、英联邦特惠制等问题上达成一些具体协议,同时为英国对欧预算摊款设定了过渡期。1972 年,英欧签订条约,1973 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英国加入欧共体是英欧关系中的大事件,说明英国“三环外交”中三环的重要性有了一定变化,但英国的转变仍是有限的,其外交传统有很强的延续性。同时,英国对欧预算摊款等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在英国入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困扰着英欧关系。

四、入盟后英国与欧盟的合作与分歧

这一阶段大致从英国加入欧共体至今(1973 年~现在)。英国加入欧共体,总体上利大于弊。然而,70 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削弱了英国经济,助长了欧共体内的保护主义,加上英欧之间传统利益分歧的存在,英国疑欧声音四起。英国要求欧共体重新对英国对欧预算摊款等旧问题作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主导了1973~1984 年十几年间的英欧关系,1974 年上台的威尔逊政府还组织进行了“重新谈判”和全民公投。英国与欧共体就此问题进行了多轮激烈谈判,在 1984 年的欧洲理事会枫丹白露会议上,此问题终于得到基本解决。①

至此,关于继续解决英国加入欧共体条件的长期谈判交锋终于告一段落,由于欧共体内外形势的变化,英国和欧共体都把目光投向欧洲未来建设上。欧洲一体化建设在这一阶段取得重大进展,包括经济、政治外交、安全防务、社会等多个领域。总体上英国积极地参与并施加了影响,但英欧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有根本性分歧。这一时期欧洲一体化在经济领域的主要任务包括推进欧洲统一大市场建设、货币联盟建设②等。为适应新形势,欧共体提出在 1993 年建成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统一大市场,英国经济实行自由主义,自然对此积极支持。但在货币联盟问题上英欧有着根本分歧③④,英国认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建设会削弱其经济主权和英镑地位,因而坚决反对。政治外交领域的一体化努力包括欧共体机构和决策机制改革、政治联盟建设等。为提高欧共体决策和行动的效率,法德等不少国家主张扩大欧盟委员会等机构的权力,扩大“多数表决”范围,而英国态度虽稍有松动,但在关键问题上仍坚持要求实行“一致通过”,并坚决反对扩大欧盟委员会等机构的权力。在欧洲政治联盟问题上,英欧之间有根本分歧①,英国一直反对政治联盟建设,因为这涉及成员国核心主权的让渡。欧洲一体化在安全防务领域的任务包括提升西欧联盟地位、建设西欧独立防务问题。出于应对国际形势的考虑,英国与欧盟某些时候能在防务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双方仍有根本分歧,分歧的实质是“大西洋(5.54-3.65%,买入)主义”和“欧洲主义”的矛盾。②

这一阶段,英国执政者分别有撒切尔夫人、梅杰、布莱尔、布朗,他们在某些问题上与欧共体(欧盟)保持了合作,但在重大问题上仍坚持英国一贯的传统立场。小结

通过以上对英欧关系历史的回顾,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英欧在诸多方面的差异使英国自认为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使其极珍视民族特性和国家主权,不愿向欧洲让渡主权,这也是疑欧主义和“三环外交”的依据,它们有着极大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对英国战后的对欧政策影响深远。但在现实利益问题面前,英国又奉行实用主义,每当有被欧洲联合边缘化的危险出现,英国总试图进行阻挠、破坏,或将进程引向有利于己的方向,最后虽被迫加入,也会争得一些特殊照顾。传统因素似乎已是一种利益目标的固化,而现实却在不断改变,随着欧陆均势时代的结束、欧洲一体化的深化、欧陆对英力量的增强和欧盟影响力的日渐扩大,这两方面的矛盾变得尖锐,常使英国陷入困境,左右徘徊,以致对欧半心半意、若即若离。③

其实,根本原因是客观形势的变化(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自身实力的下降使过去的对欧战略(孤立主义、均势制衡)失去现实基础,当传统和现实有矛盾时,英国无法用硬实力来摆平。对于变化了的世界,他们或许不愿承认,但“三环外交”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怀旧的。实力和目标的不匹配常使英国陷于窘境,虽然它总是竭力维护“三环”的利益,试图利用旧有的国际资源发挥超出其实力的影响力,但却显得捉襟见肘。

要指出的是,虽然英国主观上仍不愿全面融入欧盟,但英欧关系不可避免地在变得越来越密切。英国融入欧洲程度不断加深,其传统因素逐渐被削弱,这似乎是一个趋势,他们多数人也认识到,除此别无选择。

英国的“三环”外交也随着世界局势和英国国力的变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战后的去殖民化运动使英联邦变得松散,英国实力下降使英联邦的维持难以为继,英国的战略重心越来越向欧洲倾斜。①当然美国对于英国仍有极大的重要性,英国也极力维护英美特殊关系,试图在欧美之间搞平衡,充当“桥梁”和“纽带”,它相信可以借重一方力量加重自己在另一方面前的分量,但事情总有另一面,美欧双方利益不尽相同,双方每有矛盾,英国就会尴尬,因为英国在英美欧三角关系中已不再处于优势地位。

最后,英国党派政治和英欧关系二者相互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尽管对外政策以意识形态为基础,有很大的稳定性,但工党和保守党的对欧政策都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内党派政治的需要而有所调整;而对欧政策能产生多少效果也反过来影响国内政党政治的发展。每当执政党在对欧问题上遇到困难,其内部分歧就会加剧,甚至有失掉执政权的危险;反过来,党内分歧严重时,政党也会借调整对欧政策来缓和。②③欧洲问题已是除国内经济外最能影响英国国内党派政治的因素。

英国“脱欧”,福兮祸兮? 篇3

报告还称,短期内英国经济将急剧放缓,而从中期来看,若英国未能和欧盟达成允许其合理进入欧洲单一市场的新贸易协定,英国经济增长前景将转弱。鉴于情况错综复杂且未来数年中有大量经济政策决定要做,英国的金融体系也将面临考验。

中英贸易增添机遇

在“脱欧”之前,英国享有的WTO权益与自贸协定都是因其欧盟成员国身份而自动取得的。因此,“脱欧”之后,英国需要重新就其WTO资格进行谈判,还要与很多国家重新签署自贸协定。

英国是中国进入欧洲市场的主要桥梁之一,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英国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比如,英国是第一个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欧洲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合作开发核电项目的西方发达国家。此外,英国一贯积极支持中国自由市场经济地位,并且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平台。从某种程度来说,英国较其他欧洲国家更加积极地致力于深化中国在该区域内的合作与发展。

因此,尽管英国的离开为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但从中英贸易角度来看,英国的离开可谓是“重获自由”。正如前文所说,英国致力于与中国的合作,因此,此次英国成功“脱欧”将有利于其摆脱欧盟的束缚,深化中英贸易合作。比如,单独签订中英自贸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以及减少贸易保护措施等。毕竟,在英国国内进行“脱欧”争论时,“脱欧”派曾提出英国可以单独与中国、印度这些大市场签署自贸协定,这反而有利于英国经济。作为欧盟成员国时,英国虽然有意愿与中国深化合作,但由于其只能执行欧盟共同的经济政策,无法单独与中国进行谈判。

因此,中国应抓住此次机遇,尽快签署中英自贸协议,在深化与英国合作方面抢得先机。而中国外贸企业则应该密切关注英国“脱欧”后的动向,争取在第一时间进入这个新生的成熟市场。

投资或有更多利好

英国“脱欧”后,英镑大幅贬值,其投资吸引力也大大下降。为了应对目前对经济的冲击,英国财政大臣乔治 · 奥斯本计划将英国企业税降至不到15%,以增加其投资吸引力。

英国举行公投之后,奥斯本在首次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希望自己将作为一个领导者重塑英国的经济命运,以低税建立具有“超级竞争力的经济体”。奥斯本准备将企业税由现在的20%降至不到15%。他表示,英国应该继续向投资者表明自己在经济方面仍保持开放的态度。

对于英国此次举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税务主管表示:“‘脱欧’可能促使英国建立更加积极的税收优惠,但也许会进一步将英国变为“避税天堂”。

因此,除英国“脱欧”后英镑贬值导致投资缩水外,其对中国在英国的直接投资影响并不大。同时,有人认为,本次“脱欧”将使中国在投资方面迎来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英国市场,因为中国投资者在很多领域都不必再受到欧盟法规的约束。

因此,中国企业有理由等待英国推出更多投资利好政策。

福兮祸兮?

不得不承认,本次英国“脱欧”的确给中国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我们相信,这些影响只是短时间的“阵痛”,从长远来看,英国“脱欧”会给中国带来更多机遇。

《道德经》有云:“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中国外贸企业在目前这个“阵痛期”可以选择对英国市场进行观望,但“阵痛”绝不是我们放弃英国市场的理由。从以往英国对中国贸易的态度来看,英国“脱欧”将深化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几乎是必然结果。因此,企业在观望的同时,一定要做好随时进入英国市场的准备。

投资方面,中国企业也许可以在短期内看到英国颁布的投资优惠政策,并以此作为打开英国市场的跳板,进入这个未来的“避税天堂”。

中英投资或因“脱欧”更加审慎 篇4

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尘埃落定,51.9%的英国民众投票选择脱离欧盟。

观察的全球市场反应可以发现,英国脱欧不仅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还有可能对投资、经贸往来等领域产生更多影响。

过去几年间,英国对中国的出口增加了大约50%,增幅远远超过中国其他主要贸易伙伴。英国从中国的进口增幅也显示出相似的趋势。有分析认为,英国将在未来十年引入超过1500亿美元的中国投资。

对中国而言,在投资领域,凭借其独特的政策、区位、市场等优势,英国已成为我国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中英两国的双边贸易额更是中欧贸易中的关键砝码。中国对英国的投资深度和广度逐步拓展,从以贸易、运输、电信等领域为主,已经扩展到覆盖高端制造、基础设施、品牌网络、研发中心、酒店地产等多个领域,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价值中枢持续上移。

徒生变数?

如今,英国选择脱欧,渐入佳境的中英贸易往来会因此徒生变数吗?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说,从投资贸易和资本联动等角度来看,英国脱欧将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而且相关部门都有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

6月26日,正在参加2016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也表示,英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不到1%,GDP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不到2%。“短期来讲,英国脱欧对信心和市场都有影响,但是中长期来看负面影响会慢慢消解掉。”

但也有专家表示,脱欧不仅不会对中英贸易产生负面影响,还有可能使两国经贸往来更加密切,为中英经贸合作创造新的机遇。

中国英国商会主席克莱尔·皮尔森(Clare Peason)表示,英国脱欧不会对中英贸易产生影响,在欧洲范围内,英国还会给予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企业税率。她表示,中国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升级,而英国恰恰拥有中国需要的创新技术。

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看来,没有欧盟的拖累,英国甚至可能还会在贸易层面更加依赖中国,更倾向于与中国企业合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李稻葵分析,“中企在英国的投资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投资是去购买房地产,一类是金融公司并购高科技企业。由于这两类投资的主要诉求是英国本地经济的红利,因此并不会受到英国脱欧所带来的影响。”

英国脱欧事件已令全球经济为之一颤,预计中国会调低在英国的长期投资,因为中国将不能再借助英国而拥有进入欧盟市场的通道。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将更加谨慎,适时调整。

徐绍史表示,在全球股市、汇市都在剧烈震荡的当下,中国企业也会考虑到资金外流、资产下跌、汇率走弱等风险,并不会盲目投资。

静观其变

不过,不同企业可能受到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据媒体报道,脱离欧盟,英国IT企业将从欧盟“单一数字市场”协议退出,这一计划囊括了互联网、电信、大数据等一切热门数字产业,目标是统一5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这对于万达、华为等中国企业来说,在英国、欧洲的投资或有缩水的风险。

据报道,英国“脱欧”后,一些已经在英国建立分支甚至是总部的中国公司可能会考虑将其欧洲总部迁往别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许多中国企业已经暂停了和英国投资合作的谈判,在做下一步的打算。

伦敦出口公司董事、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的观点是,英国脱欧将给中英贸易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尚早。“我们要看英国和欧盟如何处理他们双方的关系,这将非常复杂并且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斯蒂芬·佩里说。

根据2009年的里斯本协定,英国真正脱欧还需要两年左右时间。在此期间将启动一系列磋商,讨论退出安排并重新界定未来英国与其他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因此,英国脱欧后究竟对中国,对欧盟甚至全球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有待于未来双方新的关系如何界定。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英国脱欧公投结果自6月24日宣布后,不少英国人在网上参与“二次公投”请愿,企图通过限制公投成立的条件达到废除脱欧公投的结果。截至26日晚,已有超过325万人签名。

虽然,英国广播公司BBC称,公投规则可以事先设定,不可能在事后重新提出设立规则。这一请愿获得议会通过的可能性为零。但,谁都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

正如李克强总理6月26日在出席2016夏季达沃斯开幕式并致辞时所言,“前几天英国公投脱欧,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已经显现,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在此情况下,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各国经济增长,需要共同应对挑战,提振信心,来营造稳定的国际环境,共同寻求治本之策。”

高考写作素材之英国脱欧 篇5

3月20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威尔士南部斯旺西市出席会议。英国政府发言人20日对媒体表示,首相特雷莎·梅将于本月29日宣布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正式开启英国“脱欧”程序。

外媒称,英国首相特雷莎·梅29日将启动脱欧程序,这可能会改变英国,但也将改变欧盟。

据路透社3月28日报道,以下列出了欧盟会出现何种变化:

欧盟预算:钱都去哪了?

欧盟的预算只占其公共支出的2%。但在东欧,欧盟给这个地区的预算资金所占比重要大得多——约相当于波兰预算的8%,约为保加利亚预算的近五分之一。

如果英国退出,欧盟能给净接受国的资金将减少六分之一,势必令东欧和西欧国家在始于的七年支出计划问题上争执不下。

短期来看,欧盟与英国之间还将在英国因为脱欧而欠下多少钱的问题上大动干戈。伦敦可能会选择继续缴费来获取一些关键的欧盟预算,比如研究预算。但大的.预算账项,像是农业补贴,可能会被彻底检视。

权力格局改变:小伙伴们不淡定了

英国曾动用手中12%的欧盟投票权限制布鲁塞尔方面的开支并积极推动自由贸易。英国的离开让北欧与荷兰这些北方的较小盟友忧心忡忡。

比较清贫的东欧成员国在加入欧盟时曾得到英国支持。他们担心德国和法国会针对这些国家低薪劳动力的进入设置更多障碍,或是加强欧盟的联邦权力,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而一腔热忱的新成员、特别是巴尔干国家,也将失去支持其入欧、反对对欧盟扩大态度谨慎的西欧富裕国家的战友。

欧元区19国将搬开影响其发挥核心力量的一块大石。他们现在可以在投票中压倒非欧元区国家了,但也仅是险胜。以波兰和瑞典为首的非欧元区阵营需要欧元区国家中存在较大异议,才能避免由欧元区国家左右欧盟政策。

法国将成为欧盟中唯一拥有核武器、且在联合国安理会拥有否决权的成员国,该国一直想在美国领导的北约之外加强欧盟防卫合作,英国脱欧后也将少一个反对声音;防卫问题已经回归欧盟日程表。

德国以其经济实力被视为欧洲的主导力量,并且在英国脱欧后其人口也占到欧盟的五分之一,德国自身对于这种局面的态度是矛盾的。对于如何维持住英退后的平衡,德国紧张不安,特别是在创始伙伴法国的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

欧盟在世界的影响力:势力缩小

在美国和说英语地区进行交流方面,欧盟将失去一个有分量的对话者。英国传统拥有的外交和军事力量,比如英国与中俄甚至中东打交道时拥有的洞察力和影响力,一直是对欧盟非常有用的。非洲是移民相关忧虑日渐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英国在该地区的援助预算和其它影响能力也一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英国对俄罗斯的强硬立场已经助其在巴尔干地区和荷兰赢得友谊,因为这些国家担心,法国、意大利、甚至可能是德国对俄罗斯采取的软化态度,将损害在对俄制裁和削减对俄天然气依赖度问题上达成的共识。

政治文化:英退万岁?

虽然英国在欧盟机构人员中的代表人数不足,但在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国44年的时期内,英国官员无论是在高层职务还是在欧盟议会当中都已经建立起至关重要的地位和力量。随着英国公民被关在欧盟职务的大门外,这种影响力也将消失。

很多政府,尤其是中小型国家的政府,认为英国的行政方式更为务实和放任,而法国则有高度集中、由国家控制经济的传统。

英国将留下一项遗产,即英语的欧盟工作语言地位可能继续留存,不过法国也有些希望恢复法语的重要地位。

生存游戏:打破分手禁忌

自从英国脱欧公投以来,欧盟领导人提到剩余27国要重新团结起来。民调显示,大众对欧盟的支持率也普遍上升。但是脱欧谈判将给欧盟团结带来重大考验,各国政府都有着不同的优先事项。

脱欧公投,欲走还留 篇6

公投拉票活动自 4月15日正式开启以来,“脱欧”和“留欧”两大阵营争斗的“火药味”不断变浓,英国社会各阶层和各行业都卷入争辩当中。

留在欧盟的阵营始终坚守的要点首先是经济,其次是经济,第三还是经济。

英国财政部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认为,脱离欧盟将使英国陷入长达一年的经济衰退,并面临逾50万工作岗位的流失。英国商业大臣萨吉德·贾伟德在报告发布前表示,英国脱欧会产生“立即而深远的经济冲击”。他还警告称,两年后英国经济或将萎缩3.6%,房价或将比原本可能处在的水平低10%。

支持脱离欧盟的阵营则剑走偏锋,把焦点转移到移民难民问题上。他们称,如果土耳其和其他六个希望入欧的国家获得欧盟成员资格,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大批公民涌入英国,到2030年英国人口可能因此增加500万。

英国(左)和欧盟的旗帜。

无论是留欧阵营的经济牌还是脱欧阵营的移民牌,归根到底都是英国国家利益牌。然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英国既希望受益于欧盟单一市场赋予的贸易关系、大量资本和高素质人才以提振经济,又不希望其国人利益受到欧盟内处于发展“洼地”国家的连带影响,但似乎难以两全。

自拉票活动正式开启以来,英国主要民调机构迄今共发布 17份民调结果,“留欧”阵营的支持率在其中 9次民调中略微领先,而“脱欧”阵营则在其余 8次民调中稍占优势。可见,英国民众实在是够纠结的。

为了造势,英国还掀起了公开站队的风潮。

英国 300多名企业领袖 5月 16日在《每日电讯报》联名发表公开信,支持英国退出欧盟。公开信说,欧盟的官僚主义和繁文缛节令英国企业感到 “窒息”,损害了英国的竞争力,如果脱离欧盟,英国企业可以自由地加速发展、拓展新市场并创造就业。

“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海盗女”凯拉·奈特莉、裘德·洛等282名英国演员、作家和创意产业名人则于5月20日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公开信,呼吁民众在6月的脱欧公投中支持英国留在欧盟。他们在信中表示,脱欧将重创英国的创意产业。

不过,留欧最有力的“背书”,应该是奥巴马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文章,他在文章中称,英美两国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并肩作战,有特殊的友谊,美国“有权”对英国 6月 23日将举行的欧盟公投发表看法,因为这“攸关美国的权益”。

奥巴马认为,英国只有继续留在欧盟,才能在国际事务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这对积极推动英国“留欧”的卡梅伦阵营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作为英国“脱欧公投”事件当中涉及的另外一方,欧盟对英国未来将举行的公投持谨慎态度。欧盟委员会22日表示,欧盟不会介入公投,鼓吹英国留在欧盟。有分析认为,欧委会此举是吸取了去年在希腊公投过程中得到的惨痛教训。当时欧盟高层力促希腊民众在公投中支持纾困方案,结果惨遭失败。

尽管表面“淡定”,但英国 “脱欧”其实令欧盟非常担忧。外界正关注英国的举动是否会引发骨牌效应。捷克总理索博特卡透露,若英国退出欧盟,那么捷克也将就是否退出欧盟展开讨论。

即使公投决定不脱欧,卡梅伦亦会以此作筹码与欧盟谈判,获得对英国更为有利的成员国条件,意图在欧盟内分得更大一杯羹。这种挑三拣四的态度,以及由此获得的自由权,肯定会让其他也对欧盟规则不满的成员国相当眼红,难免破坏团结。

英国脱欧对于能源行业的影响研究 篇7

一、英国脱欧事件的起因和发展

(一)脱欧早有伏笔

自上世纪欧共体成立伊始,英国就并没有对此表现出积极愿望,在经过了一番考虑以后,英国决定加入欧共体,然而加入过程却并不顺利。另外加入欧共体两年以后,就由于适逢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的石油危机,萌发出脱欧的想法。1975年第一次英国公投脱欧,但以“留欧派”人数占绝对性优势而告终。

(二)民众对欧盟“会费”的争议

在与欧共体的共存中,英国也始终无法良好的融入其中,一直同欧盟都存在着分歧。脱欧派认为英国加入欧共体并没有给英国带来实质性的利益,反而在经济政策上要受到欧盟的许多限制,同时还需要向欧盟交纳一笔不菲的“会费”,因此提出观点,脱欧反而可能有利于英国经济发展。而倾向于欧盟一方的留欧派们则认为,欧盟的“会费”并没有人们所认为的耗费成本高,并且欧盟会返还一部分英国交纳的钱,并有各种补贴投资等,脱欧则可能导致一系列动荡,更加不利于经济发展。

(三)话语权的争取。

英国虽然加入了欧洲一体化,但很多政策上并没有像其他欧盟国家一样与欧共体保持一致,比如货币政策,英国使用英镑而不是欧元。这些不同的政策处理与利益的分歧,使英国不能作为一个大国在欧盟内部具有话语权,在欧盟中的参与权不高,地位日渐低下,存在感日渐薄弱。首相卡梅伦希望借脱欧公投来威胁欧盟,为英国争取在欧盟中更大的利益。然而事实上,欧盟好像并不受其威胁,对英国脱欧持“尊重”态度。

(四)双方的不信任

不仅是英国内部对脱欧讨论激烈,在英国外面的欧盟其他国也对英国日渐不满,这些民众觉得英国在欧盟中根本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没有给欧共体添砖加瓦,反而认为欧盟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脚步,一直不配合统一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拖了欧盟的统一力量的后腿。

(五)各国及各方面的态度

在双方信任度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其他国家的代表人也都纷纷开始了选择各自的阵营。一些国家的态度较为消极,如德国对此表示遗憾,认为欧洲一体化可能因此受到很大冲击,不想看到欧盟的再度面临分裂。法国也对英国脱欧结果也表示痛苦,同时指出英国脱欧可能也暴露了欧洲一体化中的一些问题。也有西班牙首相站在了欧盟的立场上,认为英国脱欧对欧盟有考验,但欧盟可以应对,同时也应考虑到从此事中得到教训,进行一些改革以防止此类事件重演。

此外,似乎大部分国家对此都持中立或观望态度。中国、意大利、挪威、丹麦等国的财政部门都专注于应对事件带来的经济冲击,对脱欧不发表明确意见。而美国作为一个可能是欧盟外受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尊重”英国的选择,愿意继续保持与英国的友好关系。

而英国内部的留欧派民众则有些悲观,有些人觉得脱欧会使文化产生隔阂,欧洲分享、团结、宽容的基础和和平的希望可能会受到影响,对年轻人的未来发展也有不利影响,是“剥夺了年轻人的未来”。

二、英国脱欧对原油市场的杀伤力巨大

(一)金融冲击使原油期货盘剧烈动荡

英国脱欧引发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人们的危机感十分强烈,因此都迫不及待的把手中的风险高、价格波动大的原油抛售出去,急于购买保值力高的黄金,人们的抛售对原油市场的打击是最直接和重要的。公投结束后不到一个月,美原油的合约结算价已经下跌了15%。有关人士分析预测时称,英国脱欧使得英镑和欧元都受到冲击,同时美元的主导地位更强,而美元决定着石油价格。长期看来,这一影响是短期内不会消除的,这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石油使用量也必然有所影响,进而冲击原油交易市场。

(二)经济危机引起原油的供需不平衡

脱欧带来的经济冲击是双方的,英国和欧盟的经济都受到很大影响,经济状况的低落也影响了欧盟地区对原油的需求量。对英国来说,脱欧使其失去了欧盟成员国享有的海关关税等方面的特权。英国此前的出口大部分针对欧盟地区,脱欧后需要交付对欧盟出口关税,这也对英国的经济打击非常大。经济危机就迫使英国减少进口量,原油的消费量也就大幅下降。同时欧盟方面大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英国的离开对欧盟的经济打击也很大,因此原油的消费量也是被迫缩减的。但就原油市场来说,原油的开采供给方面并没有随之暂缓,于是供需不平衡的市场调节下,原油价格只有一降再降。这对原油的杀伤力也是巨大的。

(三)长期可能影响

英国脱欧成功使欧洲一体化格局受到冲击,尽管目前一体化格局并没有被打破,但英国开辟了先河,就使许多国家也开始心动,荷兰就在英国公投以后表示也萌发脱欧的想法。长期看来,英国脱欧暴露了欧盟内部组织的许多缺陷,若欧盟不采取有力措施,任由成员国继续离心离德,可能会引发一大波脱欧热潮。如果一旦引起脱欧热,势必会引发更大的动荡局面,那将给各国经济,世界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打击。那么对于原油市场的打击将是非常严重的后果。

三、英国脱欧对英国能源业的影响

(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受到影响

不管是根据英国财政部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英国脱欧都势必带来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下降,英镑的贬值,失业率的升高,而且这种趋势预计将持续两年以上。GDP的下降也使英国政府在许多方面的投入政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首先由于原油进口受到阻力,英国对其内部的原油开采保持高度的集中,甚至可能因此增加油田建设的投入,但仅限于之前没有完成的项目,对开发的新项目并没有显著的兴趣。

(二)可再生能源投资

英国脱欧前,在欧盟内部本来是十分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毕竟欧盟作为一个成熟的国际组织,其框架内的发展趋势是呈上升状态的,欧盟内部的人才和知识的流动性决定了欧盟成员国的发展是共同进步的。而脱离了这一集体优势的英国,将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发展可再生能源,这无疑很难有助于英国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发展。

(三)电网建设

由于失去了欧盟的统一监管,英国的电网建设也有些失去方向和管制。因为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英国的对新增电网的建设投入一度陷入停滞,而原有的电网也已老化,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英国可能会陷入电力短缺的尴尬局面。

四、结束语

目前看来,英国脱欧不仅在英国和欧盟内部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和能源问题,而且在世界上都造成了不小的激荡。笔者认为,英国与欧盟道不同不相为谋,英国脱欧有英国自身的政治考量,但由此带来的对双方的负面影响和对世界的波及是否是脱欧能够承担,这就需要英国进行充分的思考。至于欧盟其他成员以后是否会效仿英国成为第二个脱欧国家,还是应慎重考虑。前车之鉴,后车之覆,英国能否成功应对脱欧带来的打击也将是欧盟各国的榜样。而世界其他各国对这种局势的变化,保全自己才是首要,稳定各国的经济,避免脱欧带来的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蔓延才是对脱欧最好的态度。

摘要:今年6月以来,英国脱欧事件持续升温,“脱欧”一词也一度登上热搜榜。英国脱欧不只是英国这一个国家与欧盟这一个组织的关系问题,它甚至对世界格局产生影响,在能源行业也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本文将就英国脱欧事件的发展,以及对能源行业的影响进行浅析。

关键词:英国脱欧,能源,影响

参考文献

[1]冯仲平.英国脱欧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16-07—20

[2]高健.英国脱欧对国际油价的杀伤力难以估量[J].中国石化,2016—07—15

脱欧 篇8

因为全球化过去十几年以来我们都认为是全球商业文明和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大家在共同享用一些东西。一直以来有反全球化的浪潮在,原来我们反思多的可能是从习俗和特殊性、本土化角度来考虑。全球化以后,原来我们都喝各种各样的咖啡,突然间有一天我们都喝了星巴克了。原来我们都吃各种各样的披萨,突然间我们有一天只吃一个披萨叫必胜客了。大家认为民族多样化在全球化浪潮下被推翻掉了。

人文专家里面对全球化的反对是一个很长期的现象。但是我们认为经济上可能全球一体化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但从英国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英国人可能认为说我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为欧盟付出了很多,我在欧盟中获益可能很少。英国的产业经济遭到了伤害,如果英国脱欧的话,下面肯定会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国家脱欧。这实际上是一个对过去十多年以来、9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的一个反思。

公投之后,谷歌有一个很有趣的统计,退欧以后第二天在谷歌里面关于英国人搜索这件事情的前三条,第一条说欧盟是什么,第二是退欧给我们带来什么后果,第三为什么要脱欧。

英国脱欧公投风波就像一场肥皂剧 篇9

按照来自奥地利的欧洲议会副议长欧思玛·卡拉斯的说法,他想现在就不再给英国派发香肠了,尽管现在还是有些人想给英国摘些草莓,继续品尝留在欧盟的甜头。英国首相卡梅伦早前就脱欧公投在伦敦发表公开演讲后,人们已经明白了这位保守党首相在英国政策上的心思。卡梅伦想在英国与欧盟的关系上重新展开谈判,这可能吗?

当然,也有说法认为,这位英国首相在欧盟与英国的关系上,和欧洲大陆的多数国家领导人想法不一样。可是卡梅伦的看法显然不利于欧洲的整合,以及向前发展。

卡梅伦关于脱欧话题的演讲稿,显然是经过公关高手的细致琢磨的,让文字听起来非常有策略。按照卡梅伦的说法,他和他的政治团队会在2015年的时候,再来决定这件事。这听起来是把事情弄得很复杂,试问,谁想等那么久呢?尤其是届时德国也会举行大选,英国保守党团队是否能保证公投一事不被拖延呢?

但仅仅从这个演讲本身来看,对保守党来说效果并不坏。在英国国内,它不缺政治听众,而且卡梅伦的公关式的演讲稿把英国的形象打造得也非常正面,掩饰住了英国在欧洲事务上的政治雄心。而且卡梅伦的讲话获得了不少英国“疑欧派”国会议员们的响应,这一招公关策略走得不坏。

脱欧 篇10

关键词:英国,脱欧,中国,自贸区

一、现实动因

(一)英国公投脱欧后的经贸政策调整

2016年6月24日,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支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票数,英国将不再属于欧盟成员国。英国公投脱欧是一系列历史和现实复杂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既有英国在欧盟发展问题上根深蒂固的“例外主义”欧洲观,也有欧盟在一系列危机背景下民主合法性危机加剧、功能合法性缺失的推动作用。公投之后,英国将根据《欧洲联盟条约》第50条的规定启动与欧盟就取代欧盟成员国条款的新协议谈判。英国新首相特雷莎·梅表示英国所希望达成的是个“独特”的协议,而不是“现成的解决方案”。英国必须对从欧洲进入英国的移民人数进行管制,同时也为希望进行贸易的人争取积极的成果。可以预见,英国和欧盟在未来几年将围绕脱欧协议展开博弈,而在脱欧之后,英欧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和英国经济形势的可能恶化将成为推动英国积极与欧盟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展开自贸谈判的现实考量,脱欧之后英国独立自主的贸易谈判能力也成为推动双边自贸谈判的外部契机,所以英国很可能会在正式脱欧之前完成全球范围内经贸政策布局的计划调整。

(二)中国自由贸易战略的新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自由贸易区战略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同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要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截止2016年9月,我国已与东盟、港澳、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韩国及澳大利亚各经济体签署了自贸协议,正在商谈的自贸区还包括分别与海合会、挪威、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格鲁吉亚的双边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及RCEP。根据IMF2015年公布的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和英国分列第二和第五位,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成功访问不仅达成了诸多共识和成果,而且开启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英货物贸易额为197亿美元,2014年该贸易额达808.7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三倍多。英国贸易立国的传统和中英两国经济互补性是英国积极推动双边自贸协定谈判的根源。英国作为第一个宣布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显示出了与中国深化经济合作的强烈意愿。此外,英国在全球贸易新规则制定过程中发挥的影响力也必须高度关注。

二、经济动因

(一)贸易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2004年,中英两国正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大大推动了两国贸易合作进程,10年以来的合作让双方互利共赢,2014年双边贸易总额首次突破900亿美元。中英双边贸易比重在中国对外贸易比例中变化并不大,但在英国对外贸易比例中确是进口和出口都不断增加,特别是2014年英国自中国进口的货物额占英国进口总额的9.37%,这个比重几乎是2004年的3倍。与此同时,英国向中国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从2004年的1.37%逐渐增加到2014年的5.13%,由此可见,从贸易依存度来看,中英双边贸易对英国的重要性要远大于中国。根据小岛清的出口密集度和进口密集度指标测算出的两国间贸易密集度指标反映出两国经济间的密切程度远低于两国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这说明中英经贸合作潜力巨大。在投资领域,中国对英投资增长更是令人瞩目。2004年中国对英投资存量仅1亿美元,截至2015年上半年,中国对英投资存量约414亿美元,特别是2012年以来,中国对英直接投资飞速增长。英国已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投资目的地国,逾500家中国企业落户英国。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在英投资也已经成为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在对英投资中,中国企业积极参与英国机场、水务和空港城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中国核电产业、高铁产业瞄准英国核电发展计划和二号高铁项目,力图将对欧合作第一站锁定在英国。

(二)贸易结构的较强互补性

从英国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来看,近年来,英国向中国出口主要商品的种类基本没有变化,运输设备、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制品是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2011年到2013年这四种商品占出口额比重都在70%以上。2011-2013年英国对中国出口的运输设备占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25.5%、34.1%和39.6%,英国对中国运输设备的出口份额不断扩大。其次是机电产品,2011-2013年机电产品占出口额比重分别是22.7%、21.4%和19.2%,呈逐年递减趋势。与机电产品比重相当的是化工产品,其占出口额的比重也在减少。此外,英国对中国出口的部分商品比重走势呈现为降低的现象,但是出口额不断增加,这表明英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多样化和中英双边贸易趋势的不断提高。从英国自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来看,2011年到2013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杂项制品,这三类商品的进口额占英国自中国进出口总额60%以上。中国在英国市场占最大份额的产品是机电产品,占英国市场的比重为15.6%,较位居中国第二位进口来源国的德国高出1.9个百分点。可见,中国对英国出口的产品集中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机电和轻纺类行业。总的来说,中国主要从英国进口附加值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向英国出口的产品范围大多集中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附加值产品上。近年来,在原有贸易结构的基础上中英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汽车、航空、通讯、动力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双边贸易中的比重稳步提升,但英国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产品对中国出口比重还比较低,英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并没得到充分发挥。另外,中英双边贸易不仅局限于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也将成为未来经贸合作的亮点,英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优势将对平衡中英双边贸易差额起到重要作用。

三、相关建议

(一)尽快启动中英自贸区可行性研究

中英自贸谈判是建立在双方经贸关系稳固发展基础上的,根据英国税务和海关总署统计,2015年,中英双边货物贸易额910.3亿美元,同比增长0.3%,中国是英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英国也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一大直接投资地。对于签订中英自贸协定,英国方面态度一直较为积极,现任英国外长、前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以及前首相戈登·布朗都对中英自贸协定表示欢迎,称两国应尽快签署这一协定。英国新任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明确表示英国正着手与中国讨论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事宜。中国商务部也作出积极回应,表示对与英方商签自贸协定持开放态度,愿与英方就此进行研究。双方应力争在年内先行启动自贸区的可行性研究,内容须全面涵盖贸易投资体制机制、经贸关系现状、贸易投资自由化影响、信息交流和经济合作等具体问题,并对建立自贸区后的经济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

(二)加强政府间合作,深化经贸关系

双方应进一步密切高层往来,引领两国关系发展,挖掘双边关系潜力,保持并加强两国总理年度会晤、经济财经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和战略对话等机制。在深化经贸关系方面,首先应继续致力于扩大双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双方应为双向投资创造公平透明、积极友善的政策环境,致力于解决企业界有关市场准入和法规方面的关切。双方应共同努力,保护在英中国企业和在华英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其次,围绕彼此重大倡议,即中方“一带一路”倡议和英方基础设施升级投资计划及“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开展务实合作。再次,进一步加强国际产能、能源和交通领域合作,双方应支持两国企业将中方产能和装备制造与英方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开展互利合作;积极推动民用核能项目和高铁项目的合作共赢。最后,双方应深化在金融领域独特的长期伙伴关系,使其在双方合作中发挥表率作用。双方应支持伦敦积极参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继续推动伦敦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双方应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就互联互通问题开展合作。

参考文献

[1]刘毅、刘慧芳.中英贸易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16(4)

[2]金玲.英国脱欧:原因、影响及走向.国际问题研究.2016(4)

“脱欧大臣”戴维斯 篇11

在戴维斯的盘算中,英国将优先与其他非欧盟国家加紧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在24个月的关键谈判期中,减低对欧盟市场的信心仰赖,并确保英国通行国际市场的无虞。而与此同时,由于目前的微妙关系,英国或可研拟冻结部分欧盟的市场规范,像是限制劳工移入、对部分制造业提出关税或补贴协助等政策,来回应劳工阶层在脱欧公投中的经济需要。

稳住国内阵脚后,英国才能悠哉地与欧盟拉扯,戴维斯相信:只要英国的计划出炉,欧盟就算再不情愿也得配合英国的谈判脚步,“因为欧洲需要我们,远比我们需要欧洲来得更多。”

而为了配合戴维斯的盘算,特蕾莎·梅也安排了保守党内的脱欧大将福克斯担任国贸部长,以协助脱欧大臣统合相关的FTA替代计划。

目前外界大多认为,特蕾莎·梅虽然透过反恐、司法互助与难民管制等问题,于欧陆与中东地区建里起了自己的威名声望——强硬、但果断又务实,但在国际外交的大国竞合上仍缺少验证,特别在脱欧的关键期间英国的政策方针更将力求“稳定”,因此短期之内,英国或许不会有太过明显的路线转向。

(编辑/立原)

【脱欧】推荐阅读:

上一篇:艺术独立下一篇:时间定时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