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阅读

2024-06-19

独立阅读(共12篇)

独立阅读 篇1

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而我们教育的对象是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 即成为跨世纪的人才。因此, 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单是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所以, 语文的课堂教学, 不应只停留在问问答答、读读写写上, 而应在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 让学生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 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真正掌握知识, 学到方法。在实际教学中, 我对半独立及独立阅读等课型的教学做了一些尝试, 现总结如下。

一、要上好每单元的开篇文章, 即精讲课文

在上这些文章时, 教师要向学生交代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如可能的话要向学生交代学习的方法。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 我就向学生交代清楚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后照应。然后, 我还告诉学生“1927年4月28日,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与“记住, 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妈, 昨天是4月28日”等是照应句, 即李大钊被害的时间。这种在前面提到了, 在文末再作交代的写法叫做“照应”。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 我再给学生讲前后照应的好处:一方面使读者对内容了解清楚, 不致产生疑问;另一方面使读者加深理解, 从而得到深刻的印象和感受。我还要求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注意前后照应的地方。这样, 在上半独立阅读课文时, 先以复习的形式向学生明确交代学习的重点, 就好像大海中的一个航标, 尽可能地使学生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又如, 在教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同一单元的独立课文《山间又响马铃声》时, 我先让学生回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后照应”, 然后让他们有目的地看书、自学。在此, 教师只起主导的作用。

二、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或讨论问题, 要放得开, 从中了解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程度

在学生看书时, 各层次学生对课文了解的深浅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字词的意思, 有些学生只能粗略地、表面地理解课文。以《山间又响马铃声》为例, 有些学生只知道麻山苗寨的过去, 人们吃不饱, 穿不暖, 就连喝水也成问题, 而如今却变了样, 人们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生活富裕起来了。而有些学生能更深一层地挖掘文章。他们指出, 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写, 目的是说明麻山苗寨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党的政策落实得好, 这也正是文章中心思想之所在。当然,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的同时, 也会有学生提出疑问。如有的学生质疑道:文章提到:“三四月间, 塘里尽是绿森森的青苔, 有时还漂着死耗子。”文中用了“绿森森”一词, 为什么不用“鲜绿”?有学生释疑道:因为三四月间是春天, 青苔长得多。另外, “绿森森”一词能准确地说明这里水脏的程度。

从学生的汇报与讨论中, 教师可以了解到他们对课文掌握的程度, 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机会去自己发现, 掌握知识, 并能取长补短, 提高学习的兴趣, 增强自信心, 使他们越学越活。

三、在“放”的同时, 要注意“收”

“放”并不是放任自流, 听之任之。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毕竟有限, 看问题不够全面。所以, 必要时, 教师应加以点拨、指导, 使学生更加明确目标, 加深印象。如在教《山间又响马铃声》一文时, 学生讲了很多, 却没有人提到“照应”的问题。于是, 等他们讲的差不多的时候, 我提醒他们:以上大家都讲得很好, 但还没注意到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这时, 学生领悟了我的意思, 马上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有的学生说:开头句“丁当, 丁当, 我多么爱听那清脆的声音啊”与结尾句“丁当, 丁当, 在这山间小路上, 撒下一串串悠扬动听的马铃声”是照应句, 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对马铃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它是麻山苗寨富裕的象征, 从而突出了中心思想。有的学生说:“……不知大爷还活着不, 日子过得又怎样呢”与“过去年年靠救济的陶大爷, 不久以前还存了一大笔钱呢”照应。这时照应句可以把问题交代得更清楚, 不致使读者产生疑问。这样, 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 还能从中总结出学习的方法, 何乐而不为呢?

四、教师要注意总结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 使他们对课文再来一次整体上的认识, 以加深印象, 便于他们总结经验, 更好地掌握方法。

总之,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精读课文的同时, 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自觉接受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因为这样就等于使他们拿到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

独立阅读 篇2

商品大潮中的弄潮儿不是诗人。虽然诗人也有“下海”的,但一旦涌到了潮头浪尖上,也就再也不是诗人了。

诗人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甚至,还要耐得住折磨。你看,屈子行吟泽畔,老杜衰病孤舟,历史从不在诗人的脚下铺上红地毯,诗人在红地毯上也走不完自己的历史之路。

16 世纪时,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喜欢养马,也喜欢“养”诗人,凭他当皇帝的头脑和养马的经验,他认定:给诗人要喂点好的,但不能喂得太肥,太肥就不中用了。诗人们自己似乎也颇了解自己身上的这种缺点,19世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给他一个诗人朋友的妻子写信说:自从你给了他幸福,他就很少歌唱了,诗人是苦恼的夜莺,折磨他吧!让我们再谛听他那苦恼而甜美的歌声。

你看,皇帝这么说固可姑妄听之,诗人们自己这样说,就不免使人感慨了。

当然,“折磨”诗人让他唱出痛苦但美好的歌,不应只是指爱情在诗人心中的激荡。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可能使诗人们牵肠挂肚;人事、时事、古今事,也会使诗人们反侧难平。如果这也可以叫做“折磨”,人们倒是有理由相信:只有在这种“折磨”中诞生的诗,才有可能焕发出血光火色般的辉煌!

只是,这也难为了诗人和想要成为诗人的人——谁让“诗”也要穷而后工呢?

穷而后工,不只是生活的困穷,但也包含生活的困穷。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园”,但还要在南山下种他的豆。显然,如果你以为只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能作个诗人,那你就误解了陶渊明,也误解了诗。

还有在中国古代诗坛坐头把交椅的杜甫,他那顶诗圣的桂冠也是“穷”而后得的。显然,如果你以为只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可以作个诗人,你就误解了杜甫,也误解了诗。

为什么诗人总是为“穷”所纠缠?这事有些一言难尽。

诗, 应该蕴涵着、表现着人世间最真的、最纯的、最美的东西,真正追求“诗”的诗人,也必然是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为此,他就必须甘于在自己心田里保留一片超脱于世俗之上的净土,也必须敢于为坚持这片净土而竭精尽瘁。这样一来,诗人生涯中就难以避免与“穷”字打交道了。这倒不是诗人天生“贱骨肉”,总愿自讨苦吃。

其实,诗人又何尝没有些怨气?苏轼有句云:“平生文字为我累”,甚至还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的话,你看,作诗吃了苦头,竟连“人文之本”的文字也骂起来,可谓怨气冲天了。史家评论说,论器识、议论、文章、政事,苏轼都是宰相之才。如果下点“韬晦”的工夫,不以诗文张扬,也许不致“命穷”如此。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这样,苏轼还能是现在人们心目中的诗人苏轼吗?

是什么使得诗人们虽“穷”而执着不已呢?这是由于诗人的心中有一个世界。诗人心中的这个世界里,装着天下的忧乐,装着古今的沧桑,却惟独没有装着“自己”。

正因为装那么多,诗人才“累”;正因为不顾自己,诗人才“穷”。但是,也正因为要装那么多,诗人必须忘怀自己;正因为忘怀自己,诗人才能“穷”而忘忧,“穷”而执着,“穷”而后工……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被困“绝粮”,弟子纷纷离去,一派穷途末路的光景。这时,直性子的子路很想不通,他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想了想说:“君子固穷。”稍停,孔子又说:“小人,穷斯滥矣!”这里,孔子是说的君子和小人,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说的是诗人中的君子和小人,君子、小人中间的诗人。

“固穷”,穷而益坚也;“穷斯滥”,一穷便乱来也。

繁花乱眼身外事,独立苍茫自吟诗。“折磨”自己吧,谁要你愿意做个诗人呢!

小题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诗人要耐得住清苦与寂寞,那些涌到潮头浪尖上的“弄潮儿”,是做不了诗人的。

B.“折磨”诗人能让他唱出痛苦但美好的歌,不仅是指爱情在诗人心中的激荡,也指其他各种事,使诗人们牵肠挂肚。

C.诗人要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因此他们乐于与“穷”字打交道。

D.诗人心中有一个世界,装着天下的忧乐,装着古今的沧桑,虽“穷”而执着不已。

小题2: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分)

A.文章一开头,就以“大潮”作比喻,以极强的感染力渲染了时代通病——在今天“商品第一”的现实面前,诗人们也难以免俗,已经失去了诗人的品格。

B.苏轼一向被人们赞叹为胸襟开阔,豪放豁达,但本文中却详写到了他的怨气与“韬晦”,视角独特,评价中肯,还原了苏轼“人”的特点。

C.诗歌“穷”而后工,其中“穷”不仅指诗人个人的生活处于艰难穷困之中,更指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艰难动荡,诗人有太多不幸遭遇,难以施展忧国忧民的抱负。

D.本文文笔清新,大气厚重;既有中国古代诗人的沉重背影,也有国外诗人的独特感悟,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回答,诗人为何总是为“穷”字所纠缠呢? (4分)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4分)

(1)“让我们再谛听他那苦恼而甜美的歌声”此句中,“苦恼”和“甜美”分别是指什么?

(2)“穷而后工,不只是生活的困穷,但也包含生活的困穷”这句话是否矛盾?

小题5:文章结尾用孔子的事例的作用和好处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3分)

小题2:D(3分)

小题3:(1)“穷”不仅是指诗人生活上的困穷,也指精神上的困苦或折磨。(2分)(2)诗人要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因此就他们甘于与“穷”字打交道。(1分)(3)诗人的心中有一个世界,装着天下的忧乐,装着古今的沧桑,却惟独没有装着“自己”。(1分)

小题4: “苦恼”指生活的困苦、精神的折磨。(2分)“甜美”指诗歌有极高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2分)

小题5:(1)举例论证,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2分)(2)借用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表达对“真正的诗人”的赞美。(2分)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1.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2.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3.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4.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5.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阅读理解最后一段的作用

总结全文,利用简明的语言解释说明全文的具体内容,重新简述了文章的内容,使读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尾呼应,使文章有始有终,结构完整。突出中心,使得中心思想更加明显。升华主题,使得文章的层次得到提升,更加富有深意。

城市阅读诞生独立篇章 篇3

如果说城市还有什么梦想,我想在实现了无数宏大的计划后,这个梦想应该算是微小的,微小,但却足以促成改变,它与阅读有关。

城市需要一个充满了书籍和安静的空间,除了公共图书馆与大型连锁书店,还需要那些像家一样的地方。

你知道,在这个分众的时代里,人人都需要找到那个与自己趣味相投的人,与之分享好的知识与思想。纸本是一种载体。在资讯发达的当下,随着网络图书与在线阅读的兴起,还保有纸本阅读习惯的人越来越少,大概只有3%不到。纸质的书籍除了传递文本思想以外,更多已经成为一种依恋与情愫。有人相信,纸是具备过滤性的,在纸本上接收信息,能够更好的屏蔽干扰与理解内容。而更让人感到舒服的则是你翻阅纸张的声音、纸张发出的香气,与你阅读时的平和。于是,我们的话题关乎书店的梦想、阅读与生活,也探讨城市空间的形态。

早在上个世纪末中国已经存在“人文书店”的概念,今天,亦有许多城市的小型、个性化的书店运营取得了成功。它们把一部分有着共同点的受众从普通大众中抽取出来,让他们在这个空间里面得到交流。昆明的麦田书吧即是一个例子,它位于昆明文化巷内,店面不到10平米,藏书只有几千册,店主却坚持了自己的纯文艺书籍路线,甚至吸引了云南省内外许多FANS前来参观,还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最佳小书店”。

独立阅读基本方式训练举隅 篇4

关键词:阅读,方式,朗读,精读,略读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用心理学原理研究阅读行为可知: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只有掌握独立阅读的方法, 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才能不断积累知识, 不断提升和发展综合能力, 使自己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对学生进行独立阅读训练, 让他们掌握运用不同方式进行阅读是十分必要的。

一、朗读训练法

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语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评赏能力。可以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 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 从感知到理性认识, 最后学以致用, 运用到阅读中去, 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初读时要做到正确朗读, 在第一次阅读时要求做到读准字音, 不跳字, 不加字, 不跑音, 不破句, 使用普通话, 这是阅读训练的最低要求, 也是基本功。这一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容易做到的, 但我们不能因为它的简单易行而忽略对它的训练, 这是细读的必备条件。细读则要求朗读流利, 语速适中, 声音响亮。叶圣陶先生说过:“假如真的了解了, 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 印入必然较深, 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这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起作用, 也是朗读教学培养主体意识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朗读中应该让学生开动脑筋, 投入感情, 让自己的语速和声音随着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在“顺应”的同时“同化”, 达到“自悟”状态。

此外, 在搞好朗读基本功训练的同时, 还可以对齐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进行训练, 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 以便百花齐放, 各取所需。

二、精读训练法

精读是一种咬文嚼字、深入钻研、一丝不苟的阅读方式。是阅读能力向高级发展的必经之路。进行精读训练时要切实抓住以下几点:

1. 释词句, 析义理, 精思细研。

这是精读的关键所在, 也是精读的最突出的特点和优点。要仔细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 要求学生把“我”放入作品中, 两相比较, 并能冷静的思考。“诗要反复的吟, 文要周回的默读, 小说要耐心的看”。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 由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 让学生从作品出发, 又从作品中跳出来, 有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

2. 利用笔记摘抄辅助精读。

阅读时辅以做读书笔记, 写下自己的心得和收获, 写下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摘抄精彩语段, 记录整理有用资料……要做到这些自然就会放慢阅读速度, 读得深, 读得透, 想得多, 从而将书读得精些。

三、略读训练法

新课标要求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 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叶圣陶先生对略读作了很好的阐释。他说“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略读能力的形成也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要默读, 默读就是无声地读。

不用口发音和耳朵听, 只用眼睛看、用大脑想, 速度比出声读快得多。其次是在读时要去掉多余的动作, 如阅读时用手指、用铅笔、尺子在页面上指指点点, 头随视线的移动而移动等。这些都是多余的动作, 略读时要去掉。

2. 要扩大“视野”, 即增大眼睛的扫视范围, 放宽视

读广度, 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书, 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视觉广度越大, 知觉单元也就越大, 理解越完全, 略读能力也就越强。

3. 略读时还要针对不同的书籍、不同的阅读目的采取不同的方法, 不可一概而论。

如有些书籍, 是为了增加知识, 那就需要仔细研读, 抓住重点, 认清要点, 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判断。如果仅是抓住枝节泛泛而读则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有些书籍, 是为了使知识化为自己的东西, 那就需要通过略读抓住要点, 因它条理清楚, 容易入记。

阅读训练是一项长期、复杂、艰辛的过程, 但我们只要认定素质教育的方向, 明确阅读训练的目的, 科学运用阅读训练的方法, 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定能不断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 奥·库兹涅佐夫, 列·赫罗莫夫.快速阅读法[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5:110.

[2]王松泉.阅读教育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

让儿子独立一回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5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次过了回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豪华大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为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选自小说集《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删改)

1.请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超过20字)(4分)

2.结合小说对“妻子”言行的描写,具体分析“妻子”这个人物形象。(4分)

3.小说用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并详细介绍“儿子”如何过独立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4.小说围绕“儿子”独立问题来写。作者借此是想引发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你如何评价小说中“儿子”的这种独立?(4分)

【答案】

1.儿子考上大学,妻子却因病无法送他入学。我们只得让儿子单独去报到。一周后,儿子寄回一叠发票。妻子很欣慰,我却为此大伤脑筋。(语言简洁,意思符合即可。)

2.妻子看看陪读复习,为儿子费尽心血,爱子之心令人感动。在培养过程中,她溺爱儿子,包办了除读书以外的所有事情,导致儿子脱离社会,缺乏独立能力。他认为儿子花钱解决问题搞好关系能成大事,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意思符合即可。)

3.详写儿子寄回发票和儿子如何过独立瘾,可以突出儿子花钱买独立的可笑(荒唐)之处,更好地表达对这种假独立的讽刺(批评、否定)之意。(意思符合即可)

关注自我监控 完善独立阅读 篇6

一、什么是元认知

元认知(Metacogni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在1976年的《认知发展》一书。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监控认知、超认知、反审认知等,指的是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其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具体地说,它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一般认为,元认知可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一方面,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它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也是一种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调节过程。作为“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1]

二、在《清塘荷韵》阅读教学中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尝试

Brown认为,元认知策略有:摘要、澄清、预测。摘要是要学习者掌握学习材料的重要部分,能说出主要概念或要义,忽略无关的信息。澄清就是要学习者在遭遇困难时,知道采取必要的方法来解决。预测就是要学习者根据已获得的讯息,预测材料的内容及结构。[2]下面笔者尝试运用这三种策略指导学生学习《清塘荷韵》:在理解重点和难点上实行自我监测。

《清塘荷韵》为季羡林86岁高龄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记述作者将莲子投入门前池塘后,莲荷从无到有再到繁茂的漫长而艰辛的生命历程,表达了对荷的顽强坚韧生命力的赞美。作者借荷抒情,并将自己丰富的人生感触含蓄道出,令人感慨。

(一)摘要策略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清塘荷韵》的“形”颇多零散,初次阅读感觉文章内容似乎包罗万象。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学会摘要策略),并自我监测是否能掌握本文的重要内容。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学会以解决2个主问题(散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作者表达的情感又是什么?)来实现自我监测。

《清塘荷韵》比较长,但在阅读教学中多数学生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如荷花未出前的“心病”“听天命”“总是希望”“灰心”等,荷花长出后的“心中狂喜”“大快人意”“祝福”等)进行重点摘要(这也属于摘要策略的一部分),进而理清作者的情感线索:念荷—种荷—盼荷—护荷—赞荷—赏荷—祝荷。其中,赞荷和祝荷都指向作者笔下那些荷花“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至此,学生就能在摘要策略的自我监测中顺利得出“作者对荷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颂扬”。

(二)澄清和预测策略

就“感受作者对季荷生命力的赞美”这一教学目标来说,“赞荷”“祝荷”两部分足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季荷生命力的颂扬,如此“理解文中抒情议论句的深刻含义”就算达到了。不过在笔者看来,我们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文章的精彩之处,如“赏荷”部分。

关于“我默坐观荷花落”一段的阅读指导,我们可用“澄清和预测”策略使学生达到自我监控。这一段中,作者在赞叹季荷的顽强生命力后,转笔写自己静观花落。就教学而言,这里是难点所在,因为以初中生的人生阅历来说,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对此,笔者尝试用“澄清和预测策略”去指导学生学会思考。这个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解决2个子问题(作者赏荷时的环境和心态各怎么样?赏荷面对的是怎样一幅图景?)来实现自我监测。

运用澄清策略,就是让学生必须根据上下文来推测作者此时心情的变化。从上文中的“我心中狂喜”“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到该段中的“我每天徘徊在塘边”“静静吸吮清香”“默默地坐”,就基本能发现作者已经从目睹荷花盛开的击掌快意慢慢转入赏荷的静观了。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说的就是作者这层境界。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固然为荷花的顽强生命力而感动、赞叹,而当他面对“莲瓣堕入水中”这一场景,想到“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参悟到的又是什么呢?

运用预测策略,可以让学生在尝试解决上述2个子问题的同时,能够(可能)预测到作者在这篇散文中除了赞美荷花顽强之外,还裹挟着另外一种更深层次精神境界的表达。走向生命暮年的季老先生生活阅历足够丰富,当他在文中写自己为季荷经历长久等待之后满心失望、后来见到荷叶出水而狂喜时,我们通过文字完全能感受得到这位耄耋之年的老者身上焕发的蓬勃的生命力!“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这美满的生命史在外体现于老先生眼中的季荷生命力,在内则体现于老先生内心的执着。而“池花对影落”不仅写出了季荷花开花落的生命周期,而且更给读者一种严肃的生命沉思。“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荷花生命力顽强固然令人赞美,而对其凋落也不必惋惜。否则老先生为什么要在最后反问:“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课堂上,学生也许参悟不了古诗句的境界,但是能真切感受得到季老先生在人生暮年时对生命走向终点的态度:以宁静祥和之心,超然洒脱的态度面对,这便是对生命终了的淡然摆脱。

综上所述,学生运用澄清策略联系上文读懂文字,又运用预测策略摸索得出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层意义:本篇散文中人荷相通,作者既表达了对荷花顽强生命力的赞赏,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终了的淡泊洒脱的人生态度。

三、余论

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曾作《观书有感·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如果将此诗放在阅读教学中来看,那么也可以理解为当学生学会了自我监测后,就会逐渐将无意识的浅阅读导向有意识的深度阅读,如此方能在现代文独立阅读中自如行驶。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是教学的目标之一。独立阅读现代文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只能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同样,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也是在问题解决的脉络中发展的。教师如能在课堂上因势利导,让学生训练自我监控能力,他们的阅读定能从“浅读”走向“深读”,并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不需要教”的独立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David Disalvo.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1-12.

[2] 李咏吟.学习心理辅导(元认知学习策略训练)[M]. 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104-105.

独立阅读 篇7

阅读是人们从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阅读能力的高低更是英语综合水平的重要反映。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使学过的单词、短语、语法和句法得到反复的再现, 学生既可以在阅读中提高对所学句型和语法的综合运用, 又有利于丰富词汇, 丰富语言, 吸收新知, 扩大知识面、增强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就是在阅读中对有效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 它不是读者认识文章中每一个单词, 看懂每一个句子的低层次理解, 而是跨出句子平面, 走向语篇的深层次理解, 即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以及评价性理解, 即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的看法。学生语言水平低是影响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就谈不上阅读能力。但是除了语法、词汇、句型结构这些语言因素外, 影响阅读理解, 还有一些非语言知识的因素。因此重点就是要加强英语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及能力的培养。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 这无疑是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所有因素中的重中之重。

2 独立学院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

2.1 目前独立学院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薄弱的几个问题

2.1.1 阅读技巧缺乏

学生阅读文章时只是从头到尾, 单纯的为了文章而读文章, 完全没有想到阅读是需要一定的阅读技巧。掌握了阅读技巧后才会事半功倍。

2.1.2 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阅读不够重视

由于英语阅读中词汇丰富, 句式变化, 篇章严谨, 体裁多样, 构思精彩, 形象典型, 意境美妙, 哲理深刻, 许多文章的理解都需要阅读者具备较多的跨文化知识背景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就造成了学生阅读的障碍, 导致学生对英语阅读不重视, 阅读量较少。相反很多学生则认为学好英语只需要记住单词, 背熟语法句法, 做些练习;因此就把花费时间多, 见效慢的阅读当作鸡肋。

2.1.3 阅读速度慢, 把握信息的能力较差。

学生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 一篇500词的文章往往要10分钟左右而且抓不住关键。其原因是:词汇量少, 阅读理解能力差, 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总感到困难重重, 特别是遇到一些结构复杂的长句、难句更是束手无策。

2.1.4 缺乏跨文化知识背景, 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知之甚少

学生没有跨文化知识背景, 对中西方社会文化传统和习俗并不了解, 在阅读文章时, 常会遇到一些与英美国家的礼仪、习俗、文化有关的词、习语和句子, 很容易造成错误理解和判断。

2.2 考试现状

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阅读能力欠缺, 而另一方面, 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近几年的试卷始终保持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立足语篇”的基本命题思路, 且英语阅读在整个考试中所占比例居高不下, 分值已达到35%之高, 英语阅读无论从培养学生能力来说, 还是从应试角度来看都显得尤为重要, 不可忽视。且分析2006年至今的英语四级阅读理解部分的试题,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重点检测考生对语篇的领悟能力。

2) 选材更趋多样化、现代化和生活化, 更注重突出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特点。

3) 加大了阅读材料的文字难度;对词汇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阅读材料更趋于“原汁原味”。

3 阅读能力的提高

3.1 阅读习惯的培养

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没有阅读就没有了语言学习。所以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广泛阅读, 掌握阅读技巧,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取得进步, 并开阔视野和知识面, 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语言。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会大有裨益。

3.1.1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攻坚利器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往往会事半功倍。要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平时应该多朗读, 多背诵一些精彩段落和文章, 以此来培养英语语感。同时尽量避免一些不良习惯, 如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喜欢点读、回读, 这些不良的习惯都会影响到阅读速度、阅读效果以及对文章的理解。因此要克服这些不良习惯, 努力做到不回读, 不声读, 不点读等。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 阅读速度才能加快, 对文章的理解的准确率才能提高。

3.1.2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英语阅读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精读, 另一种是泛读。二者常常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精读与泛读相比, 它要求对一些有用的新信息, 且有一定难度、写得较好的文章进行深入地剖析, 归纳、总结;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路、文章的主旨及思想内容, 最后达到获取详细信息和深层次内容的目的。而泛读, 则只需了解文章大意, 抓住中心思想, 并不要求对具体语言点, 信息点进行深入分析。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阅读的文章中, 必定会有一定量的生词出现, 考察的是学生对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因此要学会根据上下文语义、情景来猜测某些生词的词义, 千万不可在阅读过程中一看到生词就查词典, 这样不利于学生记忆单词、掌握猜词技巧也必定会影响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阅读中学生须将泛读和精读相结合, 有点有面, 点面结合, 同时通过阅读一些名人传记、奇闻轶事、科普文章、文学名著等以及一些英文报纸杂志, 来扩大英语词汇量, 增加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进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3.1.3 限时阅读与持之以恒相结合

在日常训练中可以采用限时训练, 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观念, 又可以提高阅读效率。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 并利用计时器、手表、电脑等计时。注意朗读速度, 力争不回读, 并要求记忆和理解最多的内容。如果是随意阅读, 没有时间和速度限制, 甚至一篇文章要分几段时间才读完, 这样下去势必会造成一种“平时阅读自我感觉不错, 但深究就不行"的结果。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 要规定出阅读每篇文章的时间, 而且逐步减少阅读每篇文章的时间, 加快阅读速度。只要日常加强这种训练, 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阅读能力。但要注意阅读训练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当然不一定要文章篇幅很长, 但要常练多练, 最好能天天练习, 阅读后要反复仔细琢磨, 决不能轻易放过生词、难词、难句或不易理解的段落, 要彻底弄清楚明白, 并得出读后感。只要坚持下去, 阅读就一定会取得长足进步。

3.2 阅读方法的养成

英语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起到很重要作用, 这一点必须重视。

3.2.1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 因此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快速浏览全文, 概括所读文章大意, 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主题句, 并且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

2) 阅读时不必对每一词、每一句、每一段都进行精确剖析, 应该利用略读和扫读 (skimming and scanning) 的方法, 通过文章后设置的问题来快速查找某一些相关信息, 准确定位;阅读时要“一目十行”, 一些不相关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

3) 在阅读过程中, 遇到生词、怪词、长句、难句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是一遇到生词、怪词、长句、难句就去查字典找参考资料, 或跳过不看, 都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就要学会猜测生词、难词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句、语境、文化背景下, 单词、句子的意思也就不一样。因此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线索、具体的语境和构词法等知识去猜测。这需要学生在日常练习中坚持阅读, 善于积累, 不断总结。

3.2.2 扩大课外阅读, 开阔视野, 培养能力

英语课文只是提供了很少一些文章来供学生阅读, 这很难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 笔者认为更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课外阅读量要恰到好处, 阅读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阅读量太多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会引起学生反感, 甚至造成学生偏科。如果量太少则起不到练习作用。课文和课外读物的比例为1:4为好, 这样学生既可以通过阅读, 来扩大英语词汇量, 丰富英语知识, 巩固并加深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 逐步做到熟练运用,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2) 注意英语阅读难度系数的递增。在选择英语阅读材料时, 注意文章的层次性, 切莫急于求成。文章难度系数太大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阅读材料的选择应坚持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的原则, 文章应由短到长;生词量由少到多;句子结构由简到繁;内容由简单易懂到内容丰富, 体现文化背景,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 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首先, 处理好阅读速度与效率问题。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注意速度与效率的结合, 而这主要体现在英语阅读的速度和阅读能力。如果阅读速度过快而效率低下, 则使阅读流于形式, 影响阅读的最终目的, 适得其反。速度过慢则阅读量有限, 提高不了阅读能力。阅读速度控制在每分钟80-100词则较为合适。

其次, 归纳段落大意。教师要求学生在每个自然段中寻找该段主题句, 因为段落主题句往往就是段落大意。进而要求学生首先将文章按结构分段, 而后分别归纳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每段的段落大意。应指导学生绘制文章语义图。当学生对文章主题和段落有一定的了解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文章语义图, 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语篇框架一目了然, 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认识语篇。

最后, 培养学生猜词能力和理解文章深层含义的能力。在阅读中难免遇到生词、难词, 以及难以理解的内容。阅读材料中的语言并非都是一目了然, 直击词义;有的具有多层含义, 需要推理;有的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的观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要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判断何时跳过生词, 何时查阅生词, 要避免学生养成逢词必查的习惯。在阅读训练中尤其应培养学生利用标点、同义词、反义词、特定词语句型、构词法及上下文猜词的能力, 从而保持思维的连贯性, 提高阅读速度。

3.3 通过第二课堂学习丰富语境知识

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其他书籍。对世界、科学、历史、地理等知识的了解以及不同母语场合人们行事的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其他专业方面的书籍, 积累有关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一般科技、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等超语言方面的语境知识, 从而提高对所阅读文章的语境反应能力。

通过文化课程和讲座丰富学生认知语境。开设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课程或讲座, 介绍英语国家国情和文化知识, 以缩小学生与作者的文化差异。

4 结束语

对于独立学院学生而言, 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义、获取新信息;提高文学修养及文学赏析能力;掌握文章结构, 理解文章主题;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快速阅读能力, 扩大获取新信息的渠道, 拓宽知识面。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点面结合的阅读训练来从实践中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为全面提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阅读是获得新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而英语阅读更需要阅读者具有很好的理解能力, 记忆力, 判断力, 推理能力和知识量等, 这对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极为重要。而培养大学生具有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高校英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该文深入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现状, 着重从学生英语阅读习惯培养, 方法养成, 第二课堂等方面, 探讨如何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阅读能力,方法与技巧

参考文献

[1]范红, 崔荣佳.关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调查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 (2) :125-129.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王胜利.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多维视野[J].郑州大学学报, 2003 (5) :118-121.

独立阅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8

一、掌握阅读方法, 渗透思想教育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一教就会, 一点即悟的, 要让全体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 形成学习能力, 需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 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 还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学习迁移的机会, 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 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掌握阅读方法。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尽量渗透思想教育。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塑造一代新人, 培养一代新人, 将来建设文明的新世界, 这是当前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教材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每教一篇文章, 就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字、词、句、篇, 通过这些语言形式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 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不但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二者都非常重要。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 根据课文中固有的思想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这样才可以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只要学生有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负担, 而是前进的能力。从小培养兴趣, 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小学语文教材中, 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很大比重, 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内容具体, 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章中精练的语言,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他们深入到文章中, 想象相应的形象, 在情感上引发共鸣。这时, 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吸引, 自觉进入到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自然就会越读越想读, 越读越爱读, 于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三、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1. 同体裁异主题、同主题异体裁的比较性阅读

对于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 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 同一体裁而主题选材不同的文章, 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 在比较中抓住特点, 在比较中培养能力。

2.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求解性阅读

教师可根据既定的教学任务, 明确提出阶梯状呈现、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循文求义, 在课堂上发表见解, 和同学交流, 寻求正确的答案。

3. 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合作解决的探究性阅读

小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思维意识和能力, 对于他们所提的任何问题, 老师都应积极鼓励、正面引导, 充分保护他们自读质疑的积极性, 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加强师生合作, 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活动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 它让读者自行理解、体验、感悟这种“寄托某若干意义的符号”。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应有自主性、独立性。老师应留给学生自主的阅读权利, 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 并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底座, 独立地进行不同层次的阅读。让学生学会在读中积极思考, 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 一个目标一个台阶式地前进, 进而实现全程阅读目标。把自主阅读的机会留给学生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重要保证。

五、快乐阅读教学法

这种方法遵循了人的认识心理特点,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 使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它是根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94年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创造出来的。

近些年来, 我国很多语文教师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他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特点, 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蕴含的快乐因素, 把“快乐教育”引进课堂。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借鉴以下做法:

1. 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课题或课文内容, 通过音乐、图画、录像、表演、游戏、实物道具及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 营造气氛, 以趣激学, 使学生感到“课伊始, 趣即生”, 增强求知欲, 激发学习兴趣。

2. 针对儿童注意力不稳定、易动好玩的年龄特点, 可做“猜字谜”、“找朋友”、“打扑克”、“击鼓传花”、“开火车”、“送信”、“添笔组字”等教学游戏。课堂中有动有静,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3. 结合学生好胜心强、勇于进取的特点, 可开展“比一比”、“赛一赛”、“争上游”、“插红花”、“夺红旗”、“当医生”、“看谁先到知识宫”等课堂学习竞赛,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感受攀登之乐、成功之乐。

六、阅读教学必须体现听、说、写结合

阅读文本, 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 既要学读, 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最好是名家名篇, 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大量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为作文打基础。此外, 还要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 加强课堂小练笔。

儿童所获取的知识只有通过反复的写作实践才能得到巩固和检验。如果把阅读和写作分离开来, 则学生要获取知识就是天马行空、缘木求鱼。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和表达, 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 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则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整体。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念就小学语文来说, 是由识字和写字、听话和说话, 阅读和作文诸因素构成的, 诸因素之间各有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 构成语文学科的整体。在阅读教学中, 一定要注意课文的整体观念。在接触任何一篇文章时, 教师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 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 要将其训练重点贯穿始终。

独立阅读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阅读能力

一、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1、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优势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在整体上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 他们入校英语成绩并非很差。其次多数学生有其难能可贵的学习热情, 并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倍感珍惜, 这有利于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2、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劣势

首先、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词汇量掌握较少, 语言组织协调能力不强。

其次、缺乏较好的英语思维能力。在语言学习中, 母语迁移的负面影响较重。

第三、缺乏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学生每每遇生词就查字典, 大大影响阅读速度与文章的整体脉络把握。

第四、缺乏广博的知识基础。Goodman曾指出阅读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猜测游戏”, Carrell等人提出的“图式理论”也是以此为中心。

第五、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尚未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二、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思考

对此, 笔者根据自己积累的英语教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1、注重基础知识巩固与提高

William Grabe与Frericka L.Stoller做出这样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来说明词汇对于阅读至关重要:“如果把阅读理解比作开车, 理解文本比作到达目的地, 而词汇就如同汽油, 如果没有汽油, 车就会到达目的地;同样缺乏词汇, 也就无法理解文本。”William Grabe和FredirickaL.Stoller指出“熟练的单词识别能力要求一定‘阅读量’ (exposure to print) , 即长期的阅读实践活动, 而这一点常常被忽略”。

2、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与提高

在基础培养阶段, 要学生学会猜词的技巧, 如相近的同义词或反义词, 指代词等。Goodman指出:“读者边读边猜, 不断地对假定进行测试, 认证或否定, 在认识的任何阶段, 这种猜测都有可能发生, 所以读者不必仔细辨认每一个字母, 在语言知识和重要信息的帮助下及在文中字形引线提示下就可重新构建文中大意。”

3、注重背景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大纲》指出“教材应选用题材广泛的阅读材料, 以便向学生提供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拜尔指出, 归根到底“谁也不能仅凭化学分析或专家的报告, 就对一种就有所认识;文学也一样, 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品尝’”Krashen提出了“窄式阅读”, 这有助于“……不仅是语言的训练, 更是一种知识的掌握及扩展”。

4、注重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培养

英国语言学家Corder指出,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往往采取一种学习策略, 即迁移策略。因此, 在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时应该注意鼓励学生勤查英英词典, 确保学生的每个单词的输入都在英语思维下进行。

5、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

大多数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难以保持较长时间。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加强学生情感教育

外语教与学中的情感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因素, 另一类则是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在课上, 教师应该像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情感教育, 但要避免给学生留下矫揉造作的不良印象。

三、结语

笔者根据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实践出发, 在分析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自身优势劣势等特点基础上, 对其阅读能力培养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六点建议并希望能有助于丰富教学理论, 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William Grabe, Fredricka L.Stoller,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Reading[M], Beijing:Fro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ch Press, 2006:21-22.

融独立思维于英语阅读理解中 篇10

一、提问是启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捷径

提问是一种具有灵动性的课堂传授模式, 它避免了学生被定位为纯粹的观众, 成为呆板的“收音机”。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 师生可以良好地互动,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外语交际教学思想。教师通过生动的提问, 使得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生动的状态, 不断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通过设问、解答、帮助、指导等多元教学行为的综合利用, 促使课堂教学信息由单向活动, 即教师向学生传授, 变成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这种提问和回答的课堂活动, 要求学生具有必要的语言能力, 同时也对学生的预测能力、认知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基础太差, 是否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无关紧要, 反正也看不懂, 因此造成阅读能力愈来愈低。面对被提问的压力, 学生不得不试着努力去理解文章内容, 克服种种难关, 渐渐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任何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有弹性的, 就像海绵一般, 越挤里面的水才会越多地流出来。

二、丰富词汇量和文化背景知识, 正确理解词义是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词汇量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而文化背景知识是学习一门语言的有利辅助因素, 可以让学生少走许多弯路。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与其词汇量、文化背景知识密切相关。丰富的词汇量是学生成功阅读的前提, 否则便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词汇量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增加词汇量。另外, 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阅读材料中信息的理解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能否及时激活这些知识。相应的知识一旦被激活, 学生就能加速理解过程。学生已经学过的词汇有些是多义词, 在阅读的文章中形成新的引申词义。这时候学生必须依据文章上下文的意思来揣摩这个词在这个篇章中的含义。一旦学生对词义理解错误, 就容易引发对文章含义的歪曲, 走入误区或陷阱。

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灵活理解文章内容

想象力是学生学习英语是不可或缺的源泉, 一旦离开想象力, 学生的学习就无形中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往往陷入僵化的局面。学生在阅读文章时, 不但要了解掌握所读材料呈现的事实与细节, 还要理解抽象的概念, 并且要能够从材料提供的信息中进行推理和判断,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进一步理解材料的深层含义。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必须要求学生既理解字面意思, 也理解内在含义;既理解某词、某句的含义, 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 并且据此进行判断。发挥想象力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催化剂, 有时候阅读题中的问题并不局限于文章内容, 而是需要通过想象拓展开来。一个没有想象力的学生无形中缺少了灵动性, 在学习中难免显得被动。当然, 想象应该以文章内容为基础, 在一定的范围内展开, 而不是天马行空, 离文章内容千万里, 最终不知所以然。

四、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 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经常有学生在英语测试中因为花在阅读题上的时间太多, 从而耽误了后面写作的时机, 匆忙之中犯下许多语法错误。

阅读速度是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在文章中迅速找出所需信息的能力, 要求学生首先确定略读目标, 然后确定查找范围, 迅速浏览, 直到获得所需资料。课内外的阅读训练都应该坚持计时, 让学生记录自己每次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正确率, 从而慢慢提高自己阅读的速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并不是不会做题, 而是速度跟不上, 只能顾头不顾尾, 草草收场, 直接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正常发挥。学生在阅读时要积极主动地在内心与作者对话, 思考有关的内容, 强制自己把精力放在理解上, 从而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快速阅读并不完全意味着囫囵吞枣, 应力求做到眼、手、心、脑同步并趋, 在快的前提下作出正确的判断、理解、归纳、总结。这就像猎手在林中狩猎, 既要眼疾手快, 又要有的放矢。

五、让讨论成为引导学生阅读的活跃因素, 提高阅读效率

在英语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有秩序的讨论, 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还能够让学生敞开胸怀, 轻松接纳新知识, 拓展许多课外知识。讨论型教学模式有观念新、思维活、语用强等优点。这种模式由教师备课、布置讨论、组织讨论、总结讨论四个紧密联系的环节组成。该模式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思维,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尽情抒发自己的见解, 正确汲取他人的想法, 取长补短的同时相互拓展各自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的想象力有了一个广阔的施展平台。另一方面,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会在热烈的讨论中得以培养, 无形中实现寓教于乐的理念。在阅读并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大意, 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篇章布局, 又掌握了新的语言现象、文法结构, 并达到初步运用的程度。在开展讨论的过程中, 有些学生因为基础差, 难免跟不上。这时候, 教师应当适当地给予他们启示和帮助, 使他们加入到讨论的队伍中来, 而不是坐在一旁不知所以然。

综上所述,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强调并启发学生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行为, 教师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则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知识掌握程度, 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 灵活选择阅读方法。让自己的主动思维真正融入阅读理解中, 使自己尽快达到成功阅读的目的。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寻求各种途径,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提问、丰富词汇、丰富背景知识、正确理解词义、发挥想象力、快速阅读、监控阅读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思维, 让学生开启自己的智慧去阅读, 使其融独立思维于英语阅读理解中,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学习中享受乐趣。

关键词:独立思维,英语阅读理解,提高途径

参考文献

[1]杜学增.英语阅读方法和技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篇11

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或者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要解决以下认识和实际问题。

一、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1.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义务教育大纲》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3.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4.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二、常用的阅读方法

1.边读边想的方法: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

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建成的,因此,这里的“凝结”含有“建成”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的,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三、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1.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2.从感性到理性,到运用逐步掌握。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四、加强训练、讲求实效

学生要达到“独立阅读”的理想境界,只有靠加强训练。在训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教师为学习服务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这是改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独立阅读 篇12

一、独立学院推广经典阅读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发展至今, 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东省为例, 广州日报2014 年6 月27 日发布的《大学第三力量———独立学院 ( 广东) 发展报告 ( 2014) 》数据显示, 2013 年广东省17 所独立学院共有在校生271 600人, 其中本科生268 061人, 占广东省2013 年在读大学生总人数的15. 1% , 本科生在读人数占在读大学生总人数的28. 2%[1]。与省内的传统高校相比,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以民间投资为主, 基本上是靠学生的学费来获得办学费用, 因此对招生和就业工作极为重视,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一般以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主, 在专业设置上也集中在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性较强的计算机类、经济类、管理类、外语类、艺术类、电子类、机械类、建筑类等专业, 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 对人文素质教育比较忽视。以广州市为例, 广州市的11 所独立学院, 有5 所是没有文学系和文学专业的。剩下的6 所有文学专业的高校, 其专业建设的重点也大多放在应用文秘、新闻写作、国际汉语等应用性更强的专业上, 在专业教学上, 更注重母语和外语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对学生的阅读量等专业基础的要求远远落后于传统高校。这种重实践轻素质、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模式固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但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特别是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学生持续发展的瓶颈。必须承认, 出现这种情况, 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独立学院自身, 事实上自20 世纪末的教育产业化大潮开始, 我国的教育就出现了严重功利化倾向, 中小学教育最关心的是升学率, 高校教育最关心的是招生率和就业率。而独立学院由于缺少政府的资金投入, 只能通过招生获取学费来筹集办学经费, 在这方面会表现得更为突出。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 不少发展较好的独立学院也意识到这一瓶颈对于学院和学生发展产生的制约, 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加强了素质教育的力度, 不少独立学院开始有意识地增开人文类的课程, 在校内组织了“国学协会”“文学社”“读书协会”等文化类社团, 鼓励学生去阅读文、史、哲等人文经典名著,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 “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在谈到如何建设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 让人得到智慧启发, 让人滋养浩然之气。”[2]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去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人生修养、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不仅非常必要, 更是刻不容缓。

二、独立学院推广经典阅读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独立学院作为三本 ( 2B) 线招生院校, 从整体上看, 学生的文化基础要略低于公办的本科院校。而从学院的专业设置、师资构成等方面来看, 除了外语以外的文史哲等专业基本都处于绝对弱势, 独立学院相对较短的办学时间又使其缺少传统高校所具有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底蕴, 这也使得独立学院在推广经典阅读时常陷入困境。

1. 现代科技取代传统阅读成为年轻人文化生活的主体

互联网的到来使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无限宽广, 而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享受科技便捷性的同时也造成了传统阅读方式逐渐淡出大学生的生活。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便携性使读书变得不再是一件“严肃”的事, 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的每个零碎时间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然而智能手机改变的不仅是大学生的阅读方式, 更多的改变了他们的阅读内容。据《中国教育新闻网》统计, 2014 年最受大学生欢迎、高居排行榜前几位的大多是《明朝那些事儿》《藏地密码》和《盗墓笔记》之类的通俗作品。远离经典、远离原著是当代大学生阅读的普遍趋势。对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的三个教学系发放500 份问卷调查, 每年阅读在10 本以上网络小说的学生有261 人, 超过调查人数的50% , 而阅读过10 本以上经典名著的学生仅有76 人, 只占调查人数的15% 。

2. 缺乏对经典的科学认识, 阅读热情不高

“经典是古今中外哲人智者的智慧结晶, 历经时代检验, 具有典范性和超越性, 阅读经典是接引文明脉络、确认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3]从中小学开始, 由于无关升学, 大部分的学生、学校和家长都排斥学生“浪费时间”去阅读经典名著, 到了大学后, 独立学院本身就缺乏足够的文史哲专业, 更鲜有独立学院会对学生阅读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学生们或沉迷于电脑、智能手机, 少阅读甚至零阅读; 或带有明确目的性去选择技术型、实用型书籍; 或选择单纯的娱乐型、刺激型的快餐性读本, 经典作品所具备的人文内涵、思维力度和文化内核乃至精神享受都被严重低估乃至忽略, 学生的阅读热情不高。

3. 学生的母语基础较弱, 阅读缺乏科学指导

在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群体中, 阅读一般是以母语为主, 即便是国外的经典著作, 一般也是读汉译本, 然而正如之前所言, 由于学生本身的人文基础偏低, 而独立学院本身在课程设置上母语基础课程也较少, 学生阅读严肃深沉的经典著作比较费力, 特别是传统的文言经典, 很少有学生能够读得懂、读得透。由于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文史哲专业课在学院的课程体系中相对弱势,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师生比远高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 教师在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后, 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

三、独立学院推广经典阅读的对策及思路

1. 加强人文类课程教育,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要使学生具备阅读经典的能力和素质, 首先要做的就是丰富和完善独立学院的人文课程体系, 加强人文课程教育, 并在课程教育中更多地引入经典名著的内容, 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具备能读懂经典名著的能力和素养, 帮助学生弥补由于应试教育而形成的知识不足。而人文课程的完善, 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有效引导, 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更加科学、系统和全面。

2. 将阅读经典与优秀学生培养相结合, 以点带面

各个独立学院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 将经典阅读作为培养优秀学生的手段, 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了解传统优秀文化,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更能通过这部分学生带动整个学院的读书风气。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在2013 年将经典阅读作为学院的“书记项目”后, 2—3 年内就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育人效果。通过经典阅读的推广和读书心得分享, 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了经典作品的魅力, 提高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品格, 在三年的时间里, “国学社”“读书协会”等学生组织纷纷成立并不断壮大, 各系部都开展了各种读书活动, 参与经典阅读活动的学生人数连年增加。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经典, 学生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人文精神更加充实, 阅读、思维、写作等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切实感受到推广经典阅读的效果后, 学院党委进一步将参与对象范围拓宽到教师党员队伍, 并将其作为一种制度性的要求, 每学期都开展优秀读书心得评比。可以说“经典阅读”项目已经成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 促进学院师德建设和学风建设的助推器。

3. 利用多种形式提升经典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营造书香校园

除了通过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层次、通过读书心得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独立学院还应利用多种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读书热情, 形成书香满园、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一是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 既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教授来开展读书讲座, 也可以组织师生群体开展读书心得的交流和分享, 既可以保持阅读的热情, 又能够保证阅读的科学性; 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打造读书平台, 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设读书类版块, 也可以将实体书阅读和经典著作改编的视频作品 ( 包括同名影视作品、百家讲坛等文化类节目) 鉴赏结合起来, 使读者能够更充分了解经典作品的丰富内涵, 同时也能够感受不同形式解读带来的魅力; 三是要“缩短”经典与学生的距离, 一般来说, 学院的图书馆虽然藏书丰富但阅读起来不方便, 各个系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系内设置小型的阅览室、读书室, 甚至可以把阅览室直接设到学生的宿舍区, 提高学生借阅的便利性; 四是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学习导师的带头示范作用, 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学习导师与学生的接触比传统高校要深入得多, 他们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辅导员和学习导师如果能够作为经典阅读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对所带班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四、结束语

前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曾说过: “一个从来没有读过世界上任何伟人书的人, 怎能称得上是受过教育呢?”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驱动下, 美国在上世纪初曾掀起了为期五年、将近1 500 万人参与的名著阅读运动, 对西方的教育界和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经典阅读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手段, 更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强大的中国需要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实现中国梦迫切需要中国精神, “我们更为迫切地需要经典, 迫切地需要回归经典阅读的传统, 从而唤醒我们的人性, 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 重建我们的当代文化。”[4]

参考文献

[1]徐静.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发布《大学第三力量——独立学院 (广东) 发展报告 (2014) 》[EB/OL].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4-07/04/content_10317452.ht——2014-07-04.

[2]陈苑.国家领导人谈读书——习近平:启发智慧滋养浩然之气[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211/c87423-24318692.html, 2014-02-11.

[3]尹传芳.经典阅读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为[J].人民论坛, 2012, (3) :118.

上一篇:初中化学方程式教学下一篇: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