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

2024-08-19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通用11篇)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 篇1

信息素养在人类社会的组成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是当今时代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要素。所以, 信息素质教育对当前社会来讲十分重要, 要充分发挥好信息素质教育的作用, 提高高校学生的公民信息素质, 培养其在信息时代生存的能力。

一、信息素养定义和信息素养能力

自20世纪70、80年代首次提出信息素养的定义以来, 我国公民开始了不断深入探索, 寻求其意义所在的行动, 并且已经对信息素养能力不断深化了解, 对这一概念进行自我了解分析, 通过信息素养的基本特色对其进行描绘, 从而给深入了解这种抽象的思维结构开辟了思路。当下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和内容的讨论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 但是总的来讲, 多数学者都会同意美国图书馆协会中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描述:能够拥有信息素养的人, 在面对需要信息而获得问题解答时, 往往都会自己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信息或者寻求寻找信息的方式。简单来讲, 拥有信息素养的人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 能够在学习中不迷失自己, 能够用系统性的方式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者能够自己寻找信息来自主解决问题。这样的人往往能够进行终身学习, 因为他们能够给自己的学习工作制定对应的策略, 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调整学习, 掌握获取信息的技巧。此外, 国外某学者还曾经利用信息素养的概念来对各种方式整合信息进行寻找分析, 对信息的利用, 这种情况在世界上应用也比较广泛。

简单来说, 信息素养能力就是对信息素养在经过培育后形成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主要涵盖:对系统提出的基本信息素质进行整合的能力;获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通过自己对信息的理解进行交流分析的能力。在20世纪90年代某学者在研究报告中, 对信息素养能力进行仔细分析, 阐述了关于信息素养能力的知识。他特别说明了关于一名合格的信息素养人应该具备明确自身的信息要求, 确定全面和系统的信息, 并能够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找到信息源的存在, 做出适合自己的检索形式。这些形式同样包括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整合方式, 并且将信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 利用整体性的思维形式来研究问题。

二、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依据

信息素养教育和普通的图书馆教育不同, 其不仅仅在教育理念上有所差距, 并且在教育方式中也同样有所不同。和图书馆的教育方式相比, 信息素养教育注重让学生自主了解信息, 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图书馆教育主要是通过认知学习能力发展起来的行为教育方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不同学习资料的整合, 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使其终身受益, 这是一种通过整合信息并进行科学利用的教育方式。通过对教育理念的分析, 可以简单看出, 能够进行整合的信息不可能仅仅在一门课程当中, 因此一定学会要在不同课程中寻找信息。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在图书, 论文与网络资料等形式来对信息进行整合, 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因此可以发现, 信息素养教育是应对当下信息时代挑战的必要措施, 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 是未来教育的必要发展方向。有多位学者曾经说过, 在当前教育体系的框架下, 信息素养教育是适合当下教育发展模式的理性发展教育。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根本就是通过对知识体系架构的了解, 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 并将教师的授课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知识, 并且能够进行简单运用。但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通过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来对教育理论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当下的主流教育方式。从一般的教育体系构建理念来讲, 学生学习要达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知识体系的了解, 参加对知识体系结构的扩建。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思想行为来实现, 学生要能够结合不同种的信息理念, 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 在以往简陋的知识体系中加以改变,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架构和理念, 并且通过学习实践进行检验。对于不同构建体系的结构学习特点来讲, 学生应该养成自主学习能力, 主动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失误, 而不应是把教师的教学内容死记硬背, 而完全不能掌握。此外,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有目的性, 学生应该先寻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对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进行分析, 确立自己应该如何入手, 找到能够解答问题的信息源, 进行自主解答。学习的基本方式是通过问题的了解, 已知的知识内容, 以及对已知知识的分析进行探索, 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是一种对传统知识教育方式的挑战, 大大改变了以往的教育理念, 使学生和教师从以往陈旧的思想中摆脱出来,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辅助作用, 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 信息素养教育和普通的构建主义教学理念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以将构建主义教学当成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 也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当成构建主义的发展延续。

三、信息素养教育目的和内容

高校素养教育主要是出于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信息化的社会, 使其拥有丰富的基础条件, 在知识技能方面不会欠缺。并且支持学生自主探寻学习, 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未来的激烈的信息竞争当中不会落到下风。所以, 在信息素养教育工作中, 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信息素养人。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课程的设计中, 要能够甄别哪些才真正对学生有用, 从而利用信息素养将学生的培养达到预期目的。

信息素养学习的教育工作主要涵盖两个方面, 一个是学生在课上学习, 另一个是学生通过获取网络知识学习。整体上来讲包含以下几点内容: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信息的识别来对不同种类知识进行整合, 了解自身对信息的需求, 检测信息评价培养的综合形式, 通过对信息方法和能力的整合, 熟悉学习各种不同的知识。

四、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模型

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工作, 最关键的不是对某种新型信息的学习, 而是要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 调整教学模式, 这就要教育工作者做到多种信息资源的整合, 给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模式。所以信息素质教育能够按照不同种教学模式进行发展。从多位学者的研究方案来看, 具有丰富教育意义以及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应该涵盖以下几点内容:首先, 应该和一门或者多门课程结合, 将学习内容分配到教学中;其次, 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出不同信息素养的不同方面;之后, 学校各部门应该提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最后, 应该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 提高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掌握能力。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素养教育学习后, 就会形成信息素养教学框架, 这是教师能够对学生掌握信息素养内容了解的体现形式, 同样也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依据。从以往的研究来看, 高等院校学生素养教育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框架。

五、结语

世界逐渐走向信息化的今天, 信息化的趋势逐步提高。这种信息化的趋势是以往的文化传播形式所不能够相比的, 世界各国都根据信息化的内容制定了对应的信息化素质教育工作。信息化已经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所以一定要提高高等院校公民信息素养研究,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主动寻找信息源, 通过对不同信息的整合来解决问题, 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韩晓捷, 孔月霞.高等医学院校公民教育与创新教学实践模式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15, 23 (6) :947-949..

[2]袁磊, 刘丹, 程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1 (3) :83-89.

[3]陈晓慧, 张哲, 张博.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状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1 (6) :50-56.

[4]李晓军.核心素养:技术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新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 2014, (17) :65-70.

[5]赖茂生, 孙鹏飞.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发展研究[J].情报科学, 2009, (8) :1133-1138.

[6]李杨.对公民素养与高校公民教育的几点思考[J].才智, 2012 (36) .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 篇2

摘要:剖析了应用技术类高校发展转型建设背景下,重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意义,继而在分析传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和基本特点,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框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40余年,信息素养是人类在信息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已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作为一个极其特殊、复杂和广阔的领域,信息素养涉及的知识技能涵盖诸多学科领域,且不断深化融合,在哲学、人文、技术、社会、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保持联系。信息素养既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它与道德品质素养、文化知识素养均为大学生基本素养的构成要素,成为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正在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在积极推进内涵式转型发展,因此,适应转型发展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面临重构,相应的理论与实践也需要摸索。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及现实需要,剖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人才培养基本特征与要求,重点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体系建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 篇3

关键词:信息素养职业能力

1引言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培养过程中的互动方式多样化;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丰富,学习方式便利化,更有可能便于学生完成复杂的课程学习任务。在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方式便利,更加强调互动与自主学习的同时,对高职院校学生这方面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

目前,信息素养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大量的关于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以得到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和独立学院理事会认可的由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信息素养标准(即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为参照标准,该标准包含5项标准和22项具体的执行指标,较全面地反映了信息素养的内涵要求。

该标准讨论了信息技术的熟练性和信息素养的区别:信息素养强调内容、交流、分析、信息搜索和评估;而信息技术的“熟练性”则强调对技术的深入了解从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技能。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培养差异,侧重获取信息及有效利用信息、信息伦理诸方面的信息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在上述方面与普通院校有所差异,应重新结合实际制定标准。

3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现状

31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通过CNKI论文检索发现针对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领域的研究约占信息素养研究的一半,是目前我国关于信息素养研究的主要领域。与之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包括高职院校学生,以其信息素养现状为分析研究对象,目的是培养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二是以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为载体的信息素养标准和内涵的理论研究,重点是厘清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方向、内涵及外延;三是以教师包括中小学教师和高等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为研究对象,强调的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养;四是关于信息素养与信息传递、知识分享、群体学习、个人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发现个人以及团队关于信息素养方面的应用。目前最多的研究主要是前三个方面,也有少量关于心理学、管理学等信息素养理论及应用的研究。

32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也逐渐受到重视,其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也源于ACRL评价标准,与普通高等院校评测标准相似,重点关注信息获取与运用,大连地区的高职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已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培养其信息获取和信息运用的能力至关重要。

33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与高职院校学生关于信息素养的差异对比

4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

41加强关于信息方面课程的设置

高职院校广泛设置信息素养类的课程,但还比较零散,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系统规划,需要横向设置各专业通用信息素养课程,纵向设置从易至难、从信息获取到信息运用的有梯度的信息素养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中积极引入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技能、伦理等。

42加强学生职业信息素养方面的引导

积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依据学生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培训与引导,如开展信息技能比赛、信息伦理宣传、信息工具运用技巧讲座等。

43积极探索结合高职院校各专业实际的信息素养标准

目前比较权威的信息素养标准即ACRL评价标准,得到国际广泛认可,需要基于这个标准总结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以及学生职业需要的个性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44充分利用信息工具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信息技能与信息运用能力

在学生课程、管理、各种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运用各种信息工具,利用公共信息平台及工具,密切结合大众信息工具发展的最新成果。

45借助信息化的企业资源

高职院校各专业通常与企业职业密切相关,可有結合、引入、应用企业中与职业信息素养相关的一些工具、技巧与理念,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5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领域迫切需要大量的研究来面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的变革,使学生具有职业所需的信息素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努力。从基于权威标准的个性化信息素养标准应用,在人才培养中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的设计,密切联系信息技术发展的课程教学、管理、培训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调整,以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馆情报知识,2009(01):24-29.

[2]赵媛,薛小婕,淳蛟,李媛.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实证研究——以四川地区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0(10):258-263.

[3]缪向辉.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定量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大连地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调查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07):90-93.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 篇4

信息素养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但其高等教育的特征也要求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智能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技术工人。这种智能型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除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外, 还必须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

首先, 信息素养是知识经济对高职学生提出的迫切需求。信息社会中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及时获取与利用。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形态全面变革和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发展的全新要求,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素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知识经济需要的知识技能型劳动者, 应具有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

其次, 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 是学生适应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 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定义为现代文盲。所以, 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 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是21世纪的“通行证”。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在学习化社会中学习是终身的。高职学生要掌握学习化社会的学习方法, 不断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挖掘自己的潜能, 才能成为不被社会淘汰的新型人才。

再次, 加强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代社会, 信息素养是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 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较高的信息能力, 才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利用信息媒体主动地获取相关信息, 实现主动学习。同时,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方法, 能够按自己的爱好、兴趣和先天素质自由地发展。

作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 应该积极探索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专业结构, 优化课程体系, 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学生信息意识有待增强。高职学生入学后只是注重如何拿到学分顺利毕业, 而对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不太关注。据调查, 高职院校学生上网主要是进行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看电影、网络购物等活动。学生很少利用上网时间及时了解相关学习信息, 通过下载学习资料、进入网络学习来积累知识。学生不具备信息捕捉、分析、判断、吸收的能力, 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这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 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有待改进。目前, 高职院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停留在简单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上网浏览方法, 对于各种文献检索工具使用等并没有讲述。据调查, 只有一小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的选修或必修课程。同时, 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根深蒂固, 不少高职院校教师不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第三, 软、硬件配套设施有待加强。大多数高职院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在教学上逐步实现了教学手段多样化和教学过程个体化, 如多媒体教学、电子作业、网上考试等。但是, 目前仍有很多高职院校软、硬件配套设施不能跟上信息化需求。如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数量有限, 校园网络速度受限制,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资源建设不够, 学生在网上不能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软、硬件方面的投资力度, 改善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条件。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一) 转变观念

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都需要转变观念, 增强信息意识, 提高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管理部门提高认识

虽然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做出了努力, 但各方面并没有将信息素养当作学生的关键能力。学校需要大力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培养信息意识, 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 让学生自觉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教师变换角色

以往的教育强调教师授业、解惑的作用。在信息时代中,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和运用。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求教师是一个组织者, 安排好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学生间的协作;是一个指导者, 指导学生寻找获得帮助的途径;是一个帮助者, 帮助学生正确寻找、使用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最重要的是一个评价督促者, 通过考核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

学生转变意识

信息时代的学习对学习者提出了角色转变的新要求。传统的学习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信息技术支持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为, 信息时代的学习追求的是有意义的学习, 它具有建构的、交流的、阐释的、协作的和反思的特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有助于全面提高其自身素质, 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与就业。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学校有义务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二) 创造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离不开信息化环境的创造。在信息化环境里, 高职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电脑终端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信息交流。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电子邮件发送、下载软件、网络学习、获取有用信息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选择。要创造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环境, 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重视硬件建设

目前, 高职院校学生很多是来自较贫困的家庭, 自己没有能力购买电脑, 只有去学校对学生开放的公共机房上网学习。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方便, 重视多媒体环境建设, 如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 尤其须保证计算机媒体的数量和质量, 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学习与使用。

网络保障要做到位

学生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离不开网络。学校要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 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更加高效和安全地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 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中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 通过多种设备, 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的课程相关信息, 实现随意的信息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学校要加强软件资源建设

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 方便学生上网查找。如教学案例、课件开发实例与教程、精品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音像资源。学校要向学生展现学习界面, 实现网上教与学。目前, 较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有Black Board、Web CT、Claroline (课廊) 、moodle (魔灯学) 等,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平台, 方便师生之间交流互动。

注重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 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高职院校图书馆既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阵地, 也是典型的信息集散地和信息资源中心, 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场所。图书馆需提供丰富的期刊、优秀毕业论文及电子书籍, 使得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浏览和下载。

(三) 课程培养

开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定的信息基础理论课,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基本能力, 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 应为入学的每位新生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 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图书分类知识、如何使用Web浏览器和检索引擎工具等。高职教育不同高中教育, 更多的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资源。首先, 可以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选修课程, 通过课程学习, 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培养他们对信息的获取、检索、分析、处理、整合、组织、开发、利用的能力。其次, 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除了讲授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高职学生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性,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立体学习观、开放学习观、创新学习观。因此, 要真正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在网络环境下, 除了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 最好的形式就是网络教学, 可以利用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学生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咨询疑难问题, 教师通过平台进行网络解答, 然后再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交互式学习方式。通过网络教学, 可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互动, 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贯穿于学科课程教学的始终。 (2) 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之中, 把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到各门课程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 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伦理道德、技术、人文三个要素, 是一种综合性教育。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实施, 而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教育管理中。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中, 能及时地反馈信息, 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 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新鲜气息,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这种信息素养教育是让学生主动参与, 能有效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创造性地处理加工信息和整合相关信息的能力, 最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重视数学课程

学习数学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 而且能够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能够养成冷静、客观、公正的思维习惯, 实事求是、有条不紊地处理问题。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学生特点适当开设此类课程, 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四) 道德教育

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对信息的正确选择和使用的能力意义重大。要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的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学习并遵守与信息文化相关的法规, 杜绝计算机犯罪, 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诱惑。要进行信息道德教育, 促使学生遵循一定的信息理论与道德准则, 规范自身的行为活动, 包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想、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对信息进行正确的选择, 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祎晟.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4) .

[2]许运华, 张洪星.探析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7 (535) .

[3]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刘敬贤.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6.

[5]莫铄.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7.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 篇5

【关键词】商务英语 信息化

【课题项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5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5-R-43172。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32-01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进入全面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的根本是教师。对于国内研究者而言,高职院校的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研究是一个较新的话题,更少有专门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师资的。本论文将着眼于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阐释,找出提升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途径,提高整个专业的信息化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等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信息化素养的主要内涵

本文将高职院校商英专业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概括为三大方面:

1.教师自身信息化基本素养建设方面,基本信息化素养是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其内容包括:教师要能够适应信息化教育观念,具有信息教育意识,能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并灵活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等能力。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应用课件软件、Office 模块、媒体播放软件等。

2.商务英语学科信息化素养就是教师在进行具体商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它要求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师获取商务英语学科前沿知识,熟练利用信息媒介创建教学情景,提高教学以及自身学习的能力。

3.科研信息化素养是指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所应具备的信息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和整理能力,能有效利用信息手段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

三、高等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信息化素养已有的调查与调查结果

如何以教师信息化素养为突破口,加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信息素养、精深的商务专业知识、过硬的商务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寻找探索有效途径之前,本研究对所在区域内的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围绕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如何,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意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情况,教师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特点用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的状况进行,力图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恰当的培养策略。

四、高等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创造商英专业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做出以下建议:

1.打造提升高职院校商英专业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良好外部环境。

从长远考虑,广大高职院校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硬件与软件两方面保证信息化技术的经费。每年按计划合理安排,专款专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良好的现代信息化教学环境。只有创建好环境,才能给教师提供平台,发挥信息化技術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方面的作用。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也是教师形成良好信息素养的基地。

2.加大对高职商英专业教师信息化素养各方面知识的培训。

首先要明确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再根据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综合制定出高职商英专业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的培养目标与培养的具体内容。第二,在具体目标与内容的指导下,对高职商英专业教师开展的信息化素养培训应该是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邀请一些教育技术方面的专家来校开讲座,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信息化理论的知识水平和意识。制定长期的教师全员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能力。如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平台制作,商务实践网站制作等。推动商英专业教师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3.高职商英专业教师自身应主动树立信息化教学意识,积极参加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各项比赛。

商英专业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多渠道获取最新的信息化教学信息,平时主动多学习信息化教学的最新知识与技能,比如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知识。将信息化教学与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高职商英专业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课堂上主动使用最新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慢慢摸索信息化教学技术,使用中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发聩或者与同行讨论,请教专家,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对于学校、国家组织的信息化教学大赛,积极参加,认真准备,以比赛激励自己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成长。

参考文献: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述评

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回顾

随着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必备技能, 成为图书馆界、教育界、信息产业界的热门话题。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由高校通过文献检索课 (或称信息检索课) 来实施, 教育部于1984年、1985年相继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及《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 全国高校纷纷开设此课, 国内学者围绕开设文献检索课进行了研讨。利用关键词文献检索和教学进行精确检索, 1984~1992年, 中国期刊网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有360篇, 这一时期的文献主要是围绕文献检索课的开设、普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展开的初步探讨, 尚未引入素质教育这一概念, 专业文献检索的探讨以医学文献检索教学最多, 共发表论文51篇。文献检索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利用关键词文献检索和教学进行精确检索, 1993年至今, 在中国期刊网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有2871篇, 其中, 有关信息素质或信息素养与文献检索及教学方面的论文有542篇, 2002年以后发表的论文占绝大多数, 共516篇。这与200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首次将“文检课教学学术研讨会”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有关。这一时期, 信息素养教育得以普及, 尤其是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的《科技文献检索教学大纲》和《社科文献检索教学大纲》, 为规范教学内容、指导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搞好课程建设、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时代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主要围绕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问题展开研讨。

我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现状评析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 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1996年, 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利用关键词“信息素质”或“信息素养”并且“教育”并且“高职”进行CNKI期刊全文库精确检索, 公开发表的论文共387篇, 年度公开发表论文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具体情况如表1。

(一) 数字化文献为主要信息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文献载体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以印刷型文献为主, 到印刷型文献与电子型文献并存, 再到目前以电子型文献为主要形式, 尤其是自1999年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CNKI工程以及2000年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建立以来, 应人们对数字化期刊日益增长的需要, 其商业化发展对海量纸制文献进行的深层次开发和推广应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也是从1999年开始的, 可以说, 高职院校是伴随着数字化文献发展起来的, 所以, 高职院校信息检索方式以机检为主, 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主, 教学方法多采用任务驱动法、模块化教学、小组研讨法等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技能。

(二) 信息素养内涵研究的迁移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 首先要求具备一定的信息基础知识。信息基础知识除了包括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外, 其重要的信息技术基础是计算机操作基本知识, 并且信息基础知识曾一度作为衡量信息素养的首要条件。如张鹏等在《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一文中指出:信息技术对信息素养提升的推动性, 并指出计算机的应用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阮琼娥指出:“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技术课程, 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高职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对于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标准也仅停留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方面, 比如多媒体技术、网络、软件及光盘以及一些在线学习系统等。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 各种电子设备操控界面及软件越来越友好, 越来越人性化与简单化, 掌握计算机操作的人越来越普遍。体现信息素养能力由原来的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转变成一种依托自身已有的知识, 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迅速而准确地获取自己最需要信息的能力, 也就是说, 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 信息素养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利用已有知识作为衡量标准对信息进行有选择的获取、评价与利用。目前, 对于整合, 部分学者仍停留在信息技术和专业课程的整合上。近几年, 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或专业结合的呼声越来越高。覃伟凤等在《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思考》中列举了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食品营养学教师合作并将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专业课程中的案例, 并从图书馆角度指出了二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杨生州等认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应把信息技术当成资源来看待, 随机地、无痕迹地渗透进课堂教学中。罗彦等在《结合专业教育提高高职学生信息素养》中指出:信息活动的核心是一种信息思维活动, 有具体的内容指向, 提高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强调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信息素养只有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结合起来, 信息素养教育才会落到实处。

(三) 信息素养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升华

从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情况来看, 信息素养教育由最初的面向图书情报学科开设的科技文献检索, 培养图书馆职员的参考咨询能力, 到面向其他学科开设的自然科学文献检索或社会科学文献检索, 再到高职院校面向具体专业开设的专业文献检索, 专业贴切度越来越高。这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关,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注重人才与市场的衔接, 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 渐渐认识到人才成长最终要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才能达到, 越来越注重信息素养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或融合, 把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生今后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职业迁徙联系起来考虑, 注重信息素养的评价, 注重结果导向。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意在使学生利用这种技能对自己所学专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弥补因过于强调实用性而导致的专业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转岗和职业迁徙能力弱等缺点, 适应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而带来的变化。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与教学实践的开展, 受校企合作思想的影响, 与课程整合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热点。从以上分析来看,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还存在着研究角度单一、研究思路过窄以及没有切实可行的做法等问题, 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一) 研究角度仍局限在图书馆领域

从目前的理论研究来看,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大多仍局限于图书馆领域, 受专业限制, 从事图书馆研究的学者缺乏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 研究思路局限在培养学生检索技能、检索技巧等读者教育的范围, 形成不断重复研究的状况。学生信息素养是高职图书馆界、教育机构、信息产业界乃至企业公司共同关注的一种能力, 理论研究应多角度去挖掘与丰富。因此,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要多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考虑, 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以及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 思维方式比较固化, 研究思路很难打开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针对学生缺乏信息意识、信息获取及利用能力不高以及信息免疫力低下等问题, 学者们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基本思路是:把提高信息意识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 思维方式比较固化, 以至于信息素养教育策略大而空, 很难落到实处。信息素养教育首要解决的不是提高信息意识, 研究的切入点应该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技能, 尤其是专业信息检索技能。专业信息检索技能提高了, 信息捕捉意识就会增强, 而信息的有效评价与利用以及创新, 是与专业知识不可分割的。

(三) 实施方法比较空泛, 很难落实

由于受思维方式和研究角度的影响, 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融合的呼声虽然日趋高涨, 但实施方法比较空泛, 虽然有提高专业教师信息素养的论述, 但都是阐述应该做, 很少论及如何做, 对于如何监控以及评价等研究仍属空白。虽然也有学者从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出发来论述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却忽略了专业信息素养的整体性。因此, 信息素养教育如何隐性地贯穿于专业课程体系中, 使其成为每门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获得信息素养的养成和提升, 这种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鹏, 陆健.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6) :166.

[2]阮琼娥.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7) :127-128.

[3]覃伟凤, 薛娟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5) :180-183.

[4]杨生州, 菜建刚, 岳桂杰.浅谈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应必备的素养——信息素养[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13) :262-263.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 篇7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研究方法

为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本文获取的数据来源是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网络版) 。检索表达式为 (“篇名=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或者“篇名=高职学生信息素质”或者“篇名=高职生信息素养”或者“篇名=高职生信息素质”或者“篇名=高职信息素养”或者“篇名=高职信息素质”) , 采用模糊匹配方式, 时间段截止年限为2015年, 实施检索时间为2016年7月25日, 共获取关于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论文502篇。对获取的文献进行数据清理, 共去掉不相符的文献88篇, 最后确定是关于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论文有414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 对文献发表的时间、期刊发表偏好、基金资助情况、主题词分布、文献研究类型进行定量、定性研究。

二、文献计量统计情况及分析

1. 文献发表时间分布情况

通过对文献发表时间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能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这个主题的研究发展轨迹。获取的414篇文章, 文献的发表时间分布情况、文献篇数及所占百分比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并公开发表论文开始于2001年, 且只有1篇文献。但后面基本处于逐年增加的趋势 (如图1所示) , 研究最高峰在2011、2012、2013年间。从论文发表的时间分布及对应的篇数可以反映出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及网络信息的发展, 高职院校也是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但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2. 期刊发表偏好情况

自2001年至2015年间,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方面的论文公开发表在222种省级及以上期刊上。其中载文量5篇以上的期刊有15种, 共刊登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论文120篇, 占总数的28.99%。如表2所示。分析这些期刊不难发现, 发表的期刊类型主要为科技技术、职业教育、情报等类, 这与高职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特点比较相符。

同时也可以计算出核心期刊的种数占总期刊数的11.71%, 载文量占总篇数的14.01%。这表明,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3. 基金资助情况

某个研究领域受基金资助的文献发表量, 反映了该领域的受重视程度。[1]统计分析414篇关于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论文显示, 受到过基金资助的论文共有15篇, 其中国家基金3篇、省级基金12篇。从这方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研究深度及重视程度需加强。

4. 主题词分布情况

通过对主题词分布情况进行统计, 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热点情况, 如表4所示。

三、结语

通过查阅分析检索到的414篇论文可以得出,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文献, 其研究多侧重于理论概述方面, 占所检索到论文的70.77%, 其次是关于信息素养方面的调查研究, 占到所检索论文的11.11%, 再次是培养策略研究及课程方面, 分别占7.25%和6.76%, 同时也有少量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及信息素养标准方面的研究, 分别占2.66%和1.45%。可以看出,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理论方面。在实践及实证研究方面还非常欠缺, 也是后续研究的方向所在。

摘要: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法, 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网络版) 中收录的关于“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论文进行检索统计, 并从发文总量、年代、期刊分布、基金资助、文献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轨迹及所处位置进行回顾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 篇8

1信息素养的内涵

1.1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的定义最早是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柯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其后, 随着信息素养研究的不断深人, 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也说法不一。其中比较权威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89年给出的定义, 即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需要信息, 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能力。其中, 最基本的信息素养是信息能力。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 信息素养不仅包括高效的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的能力, 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1.2信息素养构成要素

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应该涉及信息知识、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信息伦理几个方面, 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表现为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能够熟练地和批判地评价信息, 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并且追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2企业对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分析

2.1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逐步的深入和发展, 各企 (事) 业对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 这样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信息化处理能力, 同样对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提高和加强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综合能力, 如何将企业对员工信息素养需求和高职学院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紧密联系起来, 探究适合高职发展实际的高职信息素养人才培养的策略, 使高职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和个人未来发展, 增强企业需求与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融合, 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和岗位需求能力, 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是各高职院校教育一个重要课题。

2.2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心要性

目前, 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 具体表现在:

(1) 信息意识淡薄;

(2) 信息能力较差;

(3) 信息道德有待于提高。

其中, 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如何获取文献资源尤其是电子信息资源较为陌生, 以致于变得越来越“不会使用现代图书馆了”, 具体表现是不能“广、准、新、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真正信息。二是利用信息盲从无目的。调查表明, 大部分高职学生有目的地利用信息资源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 许多学生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地阅读书刊。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 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造成盲目借阅的局面。三是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许多学生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某项活动而去选材、收集资料, 应付了事。

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有待提高表现在:据调查, 在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 诸如对“计算机犯罪”、“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的认识上, 有相当多的学生仅认为“计算机犯罪”属违法问题, 只有少数学生了解“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也是违法或不道德范畴。再如, 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 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安全的情况屡屡出现。这种状况说明高职学生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而且, 主要反映了信息化社会信息道德内容的更新和变化发展。

总之, 当代高职学生信息道德水平等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当前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信息道德素养的培养。

3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

3.1课程体系不完备, 没有明确的信息素养的标准

目前, 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或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技术”及“信息检索课”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课和教育技术则侧重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而文检课侧重于对信息资源的查找和检索技能力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 很明显单单靠三门单薄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而且, 这三门课程在高校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特别是文献检索这一课程, 即使很多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 多数也被安排为公共选修课, 其课时数随学期其它课程课时数多少而定, 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近年来我国对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教育专家的认可和广泛关注。但是在就我国现在的状况来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也并不完善, 对其过程中的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量与操作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 至今也没有相关文件来指导和评价有关信息素养的教学与实践。

3.2重技术教育, 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

构成信息素养的三个要素 (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 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 目前的信息素养教育过多地强调信息技能的学习, 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经常被忽略。信息伦理与道德从根本上就是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的中德育教育, 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对象没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意识, 那么他所掌握的信息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将越大。因此, 笔者认为信息素养中伦理道德的教育是根本, 我们的教育应该重视它, 积极地寻求一条提升信息伦理与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3.3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

许多资料表明, 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部分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落伍”于新的信息素养要求。在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上有误区: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 在许多教师看来, 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在于计算机操作, 片面追求技术的深度与广度, 而不大顾及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与研究。

4校企合作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4.1通过学科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实际上渗透在学科教育中。

(1) 信息意识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信息需求和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 产生良好的利用信息的效应。社会学、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等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基础, 相应学科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极为重要。教师要结合现实, 以学科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交流传递和利用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2) 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渗透在伦理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教育与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结合信息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如计算机犯罪、对知识产权的侵犯等) 以及信息化社会伦理规范的内涵及其构建等内容进行培养。

(3) 信息能力的培养渗透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大学生相应的技术应用和技能的掌握, 并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4.2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1) 构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 使之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

(2)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步伐, 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 带动全校师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 使高校校园真正成为一个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环境。

(3) 加大资金投入, 建设各种各样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 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课也是一种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 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4)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图书馆在校园网中应该起到文献资源中心、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素质教育中心的地位, 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大部分高校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完成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改造, 电子阅览室、网络阅览室等已具规模, 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图书馆最终要将学生吸引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洪流中来。

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高职学生整体信息素养, 做到不仅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使之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寅.略谈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4) .

[2]王丹.数据挖掘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9) .

[3]潘锋.浅谈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 篇9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出现了多媒体文化,传统的“literacy”突破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将信息素养纳入其中。“信息社会的文盲,不再仅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信息技术的人”。

信息素养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而来。图书检索技能包括许多实用经典的文献资料查阅方法,计算机又是高效快速现代化信息处理工具,所以美国将两者集合成一种综合能力,即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侧重信息本身,从教育实践角度讲,侧重人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技能。“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要信息,有效利用所需信息”。

这是一个充斥传媒信息的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渠道信息占据当代学生的闲暇时光。为有效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人们需要不断提高探索知识及把知识融会贯通加以实际运用的技能,而信息素养将成为达此目的的新立足点。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这种观点很精辟地概括媒介与教育的关系:教育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媒介是使这种信息得以传播的渠道和载体;它决非消极被动,相反,是积极能动的,会对信息的传播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二、高职英语素质教育对信息素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熟练掌握英语是快速获取、利用信息的前提。我国高等教育尤其高职英语教育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英语素质教学目标以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英语运用和交际能力为核心,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情感教育,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愿学。为实现这目标,高职英语素质教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实用性、开放性、灵活性及交际至上等原则。

现实里,我国不少高职教师在认识上存在某些误区:他们不把英语作为实现交际功能、获取知识和信息,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却偏重语法学习,淡化甚或忽略宝贵的语言材料,结果很多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的确,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可应该看到:他们非常注重形象思维,往往表现出积极参与倾向。只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他们还是非常“乐学英语”的。

三、高职英语教学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信息技术和英语都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工具。如果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现两者整合,就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这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探索、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

(1)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保证教学效率,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信息素养是高素质英语教师前提,是时代赋予教师新的使命。近些年高职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具备良好个人修养,扎实教学基本功,能够言传身教。但还是有不少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内容简单,结果学生无法体验英语的真正乐趣,逐渐产生厌学情绪。高职学生侧重形象思维,而思维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英语学习不仅涉及语言的自身规律,还包括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习俗禁忌等因素。如果现行教材所提供的语言信息量不足,就难以支持语言学习者第二语言系统的建立。

多媒体技术因先进性、生动性和直观性等特点能为英语教学提供很好的出路:它通过虚拟的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通过生动的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语言环境,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多感官学习兴趣,解决了学生英语信息相对滞后的问题。高职英语教师必须有紧迫感,不断学习先进多媒体技术,提高自身文化和素养,提高教学实践,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参与课堂的能力

现实里另一问题是过多强调教师信息素养而忽视学生信息素养。教师在授课中使用了高技术像多媒体、影音等,也煞费苦心准备了很多资料,可因未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授、演示,学生被动地观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英语教学在以英语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的基础上,必须改善学习者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当代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他们不乏多样信息因为他们闲暇时光就在现代媒介中度过的;他们有很强表现欲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接受很快。教师要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社会提供的多媒介基础上,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各环节。美国著名教授保施在“最后一课”所言:“其实老师未必就知道学生的水平有多高,如果你主观定下对学生衡量的标准,那实在很愚蠢。作为老师,能肯定的一点,就是学生的水平在不断提高。”笔者坚持在授课中做到“两手抓”:多渠道挖掘教学素材和鼓励学生参与。譬如,在教授《体验商务英语》时:每单元的授课前,学生除了常规预习外,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或个人)搜索背景资料,在课堂上或演讲或比赛等形式展开;有时,笔者会把上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制作PPT到课堂“讲课”。学生的PPT形式精美,除了图像外,往往还配有趣的FLASH, COSPLAY或电影剪辑等,非常生动。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自始至终的,或补充背景材料,或剖析语言意义等。这样做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实际体会文字背后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强化小组成员协作、沟通能力及对信息掌控和口头阐述能力等,应该说,效果甚好。

(3)鼓励学生课外运用多媒体渠道坚持学习,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如果英语学习仅停留在课堂时间,学习习惯很难形成,尤其是对学习自主性相对弱的高职学生。这就更要求教师在鼓励其参与课堂的基础上,也要耐心引导他们课外运用多媒体渠道坚持学习,并能给予及时认真的反馈,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当代大学生接触较多的是网络,教师可提供一些有效搜索引擎像“Y a h o o”、“Google”、“Baidu”等。学生可在课外进行搜索和游览网页,获取相关英语知识,扩大知识面,也提高自学能力。此外,收音机、电视等也是很好的学习英语工具。譬如,广播里每天有档很好英语节目叫“B i z English”,语言难度适中,知识面广。笔者一直让班级学生坚持多听,并在QQ群上与他们交流学习心得。不少学生反映这提高了他们英语水平和学习的信心。

四、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广泛使用,培养学生获取、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职英语教育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死板”教学模式,充分认可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能坚持学生为“主体”,积极利用多媒体渠道挖掘教学素材,挖掘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最终实现高职英语素质教育的目标。

摘要: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大行其道, 导致各式信息海量涌入, 知识的传播由单一的文本传递转变为融声音、影像、图片及网络的多种形式。高职英语教师必须适应时代, 坚持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整合, 在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推进高职英语素质教育。

关键词:信息素养,英语素质教育,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谢徐萍.E时代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探论[J].外语界.2005 (4) .

[2]马歇尔.麦克卢白.理解媒介___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00.

[3]王旭卿.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0 (3) .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2000.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 篇10

【摘 要】国内院校图书馆设施和管理技术与国外院校相比有很大差距,信息素养教育发展较晚,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更是如此。文章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目前的信息素养教育状况,探讨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素养培养 高职院校图书馆 优势 途径

提高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可以帮助他们从大量繁杂的资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信息素养是每一名高校学生在学校图书馆中获取知识的基本技能。只有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现代化人才。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情况

(一)高职院校没有完善的学生信息素养培训方法

新生入学一周左右,院校一般会开展新生信息素养培训工作。在开展培训工作过程中,高职院会采取分发手册或者播放培训视频的方式对新生进行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短,新生对信息素养培训不够重视,最终大部分学生无法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检索技术进行信息查询[1]。高职院校对新生信息素养的培训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大部分新生找不到需要借阅的书籍。目前图书馆采用全开架借阅方法,新生不会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检索技术进行信息查询,只能在琳琅满目的图书馆中一本本寻找,无法做到在尽量少的时间内找出需要的书籍。

(二)学生对信息素养不够重视

学生对信息素养不够重视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信息素质掌握不足。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仅仅简单了解WORD、EXCEL等软件,对其他信息查询、检索软件不是很精通;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把图书馆当作一个听音乐、聊天的场所。通过图书馆搜索引擎进行数据搜索并且查找书籍的学生只占所有来图书馆学生数量的很少一部分。

第二,学生在图书馆进行信息查询缺乏主动性。一般只有在期末考试开始之前,学生才会到图书馆通过信息检索系统查询资料,寻找需要的书籍。在备战考试以外的时间,学生不愿进图书馆查询资料,学习课外知识。

第三,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整合并利用资源。大部分学生仅仅简单地了解如何获取图书馆里的信息资源,但是不能做到更快、更准、更好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更加不懂得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并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学习。

(三)学校没有开展有效的图书馆信息检索培训工作

目前很多学生和教师对信息检索技术不是很了解,很少到图书馆查询资料。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开展进一步学习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的计划[2]。学生很少主动学习信息检索技术,无法做到对信息资源进行进一步整合。学校对图书馆信息检索宣传力度不大,很多学生和教师不了解这些检索手段。学校没有定期开展有效的信息检索培训工作,没有对学生“关于如何利用好图书馆资源”进行摸底调查。

二、信息素养教育中图书馆的优势

(一)拥有大量的馆藏资源

图书馆会定期更新大量学习资源。图书馆引进的电子数据库可以方便学生下载和阅读,帮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高校花费大量财力建立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逐步向计算机化、自动智能化方向发展,未来的图书馆将变得更加人性化、多样化[3]。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将不断更新原有的电子数据库。目前我校拥有纸质书籍85余万册,期刊700余种,电子图书60余万册。图书馆拥有的大量馆藏资源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书籍资料,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图书馆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书刊中心、期刊中心、电子阅览室等学习场所。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进行学习。

(三)拥有大量的信息化專业人才

最近几年,高职院校广泛招收高学历、专业化技术人才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完善了图书馆服务学生搜寻资料的服务[4]。图书馆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图书馆专业化管理的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准确地引导学生查询信息,并开展相关的素质教育工作。图书馆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专门挑选了专业的图书馆管理团队。图书馆管理人员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

(四)拥有专业技术和有效的管理

目前,大部分高校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图书馆专业化设备和管理技术,开通了电子资源查询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络登录电子阅览室,查询国内、国际最新的知识。图书馆专业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在网上查询是否存在学生需要的馆藏书,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网络书库查到需要的电子数据[5]。

三、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开展图书馆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信息索取能力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图书馆教育工作,组织专业培训团队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查询数据,使学生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专业人员可以采用实地观察图书馆环境和录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图书馆各类书籍的摆放位置,学习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检索功能查询文献资料。高职院校要不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工作,不断加强相关技术培训,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并将其纳入专业化的教学规划中。

(二)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

在日常图书馆培训和学习中,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不断对学生进行信息搜索的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信息的意识,使学生学会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取知识。图书馆要定期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子数据资料。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图书馆要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工作,提高学生对常用搜索软件的熟练度。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分发宣传册的方式对新书籍进行宣传,引导学生读更多优秀的书籍。

针对新生,可以开展最基本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利用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源,掌握电子数据库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各类搜索引擎等;针对大二学生,可以采用课堂教学的模式,使他们学会更好地运用关键字对信息进行全方面搜索,更好地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对电子数据库知识进行灵活有效的整合和归纳等;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可以采用比较专业的信息素养培训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数据库查询毕业论文需要的知识点,通过图书馆查询毕业就业相关职业生涯规划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等。对不同阶段学生开展不同的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检索、归纳、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将信息检索课程列入学习科目

只有将信息检索课程列入学习科目,才能够引起学生对信息素养学习的高度重视。加强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还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应该促进学生对信息检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使学生学会将信息检索和信息归纳灵活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检索课程列入学习科目中,符合现代化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值得我们积极探讨。在信息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高职教育发展方向,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进行信息检索的研究工作。在传统的信息检索课程中,高职院校往往借用其他院校陈旧的教学方法,通过罗列理论知识点的讲解方式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感到无聊乏味,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减少理论知识的简单灌输,利用图文结合、实际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在实践中学会信息检索技术。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都是国家发展急需的精英,是社会不断进步的中流砥柱。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信息素养也是每一位高职学生在未来立足现代化社会的基础。将学生信息素養教育列入高职课程项目中,可以培养更多的高精尖技术人才。高职图书馆应充分考虑院校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地不断改进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现代化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继良,谭竹修.大学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素养教育期待[J].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04):105-107.

[2]陈红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检索教育[J].图书馆学研究,2003(08):91-93.

[3]刘春艳,曲万春,赵耀耀.信息素养教育与高校图书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89-91.

[4]李其港.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探讨[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4-6.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 篇11

1 信息素养的概念和构成

1.1 信息素养概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从最初的提出到逐渐完善,主要经历了4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4 年以前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信息素养主要是指在图书馆中开展的文献检索相关技能的教育和用户教育。侧重于研究如何利用图书馆等较为传统的技能与知识。第二阶段即初步发展阶段(1974—1979 年)。Paul Zurkowsk(1974)认为:“具备了信息素养的人即经培训后能够在工作中运用信息的人,他们在掌握了如何使用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具体问题”,这一阶段信息素养的内容已经逐渐丰富,侧重于满足用户的需求,让用户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与策略。第三阶段是丰富发展阶段(1980—1989 年)。在这个阶段信息素养是指人们能够判断需要信息的种类,并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同时能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和有效利用。第四阶段是指成熟阶段(1990 年至今)。国外对于信息素养概念的研究进入了成熟期。信息素养已经不仅仅是指能够获得信息,而是指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能够批判性地吸收自身需要的信息。 信息素养的基础是信息获取和信息组织,核心是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根本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具有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信息素养理论的研究逐渐在我国开始。许多研究学者都对信息素养进行了阐述。马海群于1997 年研究了信息素质,将信息素养的涵义定义为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信息品质,主要强调的是个体的信息主观品质[1]。王吉庆于1999 年研究信息素养,将其定义为经过一定的教育和培养,人们能在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的修养与能力[2]。徐晓东于2004 年指出,信息素养不但包含利用信息工具、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将这些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能力[3]。李慧敏于2007 指出,教师应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4]。

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内涵不断完善的概念,综上所述本文作者认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们所具备对信息的辨识、采集、处理、运用、传播、评价、再创造等意识和能力的综合。

1.2 信息素养的构成

与信息素养概念相同,在构成上各专家学者也持不同的看法,但主要集中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 个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其中,信息意识起先导作用,包含信息认知、信息行为倾向和信息情感3 个层面的内容,其强烈与否直接影响到信息主体的信息行为效果。信息知识是一切的基础,包括信息基本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信息能力是核心,体现为信息需求分析、获取、处理、利用能力,随着信息量的不断膨胀和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及信息超载的出现,对大学生在信息能力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道德则起保障作用,可以使人们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尊重信息知识的原创性,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从农林院校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结通常的课程教学和指导学生实际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农林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问卷,具体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以及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开设5 个大项25 个小项[5],在安徽农业大学范围内以在校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实施过程中,从安徽农业大学2011—2014 级本科生中分别考虑学科、年级、性别比例进行抽样调查(表1),发放100 份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96 份,回收率96%,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填写的准确性和调查结果的有效性。

2.2 现状分析

2.2.1 信息意识整体性不强。 调查问卷设计了9 个与信息意识相关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信息关注度上,大部分学生会主动通过各种媒体了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信息,其中74%的学生比较关注生活信息,总体上已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但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利用的意识,许多学生除了做毕业论文设计,平时不会就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在信息素养是否清楚方面,有38%学生没听说,60%学生听说但对其模糊,仅2%的学生非常清楚。在上网时间(包括使用各种设备)上,52%的学生1 周超过15 h,48%学生1 周在15 h以内,没有不上网的。对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上,使用在线学习的学生占25%,使用聊天娱乐游戏的学生达到94%,说明网络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渠道,但利用网络游戏和娱乐的学生很多,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对在网上查阅资料时是否会被其他无关信息所吸引偏离最初主要目的上,结果显示,仅17%学生不会,83%学生偶尔或经常,说明大学生在信息意识保持上有很大的随意性,需加以正确引导。在对图书馆资源的了解程度上,2%学生完全不了解,96%学生一般性了解,只有2%学生很了解,但在学习和学术研究方面,在众多的渠道中,82%学生选择从网络搜索引擎直接获取,反映了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缺乏主动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在对本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程度上,竟有62%学生不大清楚,仅38%学生比较了解,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此可见,大学生获取学科专业的信息意识很淡薄。

2.2.2 专业性和应用性信息知识薄弱。 调查问卷设计了9个信息知识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见表2。总体上看,50%以上的学生对信息污染、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文献、数据库检索和计算机犯罪比较了解,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总体状况较好。但是60%学生对本专业的核心期刊或网络资源不了解,仅1%学生对本专业的核心期刊或网络资源非常了解,可见大学生的专业性信息知识明显薄弱。由表2 可见,仅7%学生对网络相关概念非常了解,虽然大学生已具备了利用网络知识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利用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计算机的原理及其硬件、网络、系统维护等知识仅停留在了解层面,没有真正掌握如何应用。

2.2.3 信息能力有待加强。 调查问卷设计了9 个信息能力方面的问题,结果显示:对于是否能快速从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48%大学生能找到,但较耗时,仅11% 大学生能迅速找到, 将潜在的信息需求转为显在的信息,可见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分析能力还有待加强。对于获取信息的能力调查中,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较高,69% 学生经常使用百度、 谷歌等搜索引擎来解决生活或学习中的问题,学生在进行信息检索时,检索手段单一,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直接利用搜索引擎直接搜索,73%学生竟都没使用过多个关键词搜索或高级检索,没有使用过布尔逻辑运算符来提高检索效率,由此可见大学生信息获取手段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在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的调查中,对于互联网上的垃圾信息、 欺诈信息、 违法信息是否能辨别,38% 大学生能辨别真假,52% 大学生偶尔上当, 但仍有10%大学生不能辨别,经常莫名其妙下载或安装自己不知道的软件,或被弹出的信息欺诈。对于是否经常分类整理所获取的信息,大部分大学生能做到,仅1%学生从不进行信息的归纳与分类整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从水平上看处于中等。在信息利用能力调查中,对于是否能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16%大学生能熟练使用,已经将其作为自己不可缺少的帮手,59%大学生能进行一般性的操作,而25%学生仍只会简单操作(如文字的录入等)。对于在浏览、阅读资料时,能否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调查中,82%学生能,没有人不能。可见,大学生能将各部分信息在新层次上进一步系统化,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新的信息。总体上看,信息需求分析和信息获取能力有些薄弱,有待加强,其他能力还可以。

2.2.4 信息道德不容乐观。 调查问卷设计了3 个信息道德方面的问题,结果显示:对于写文章时引用他人的观点是否能自觉注明出处,10%学生从不注明也没有习惯,51%学生偶尔注明,仅39%学生经常自觉注明,表明大学生对信息的合理利用在道德、法律层面上还有欠缺。对于非法获取信息、破坏网络或在网上传播病毒的行为,仅5%学生无所谓,95%学生认为对社会有害,应该严惩尽力杜绝,表明大学生能对网络上的不良行为有了鲜明的态度。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的反应,77%学生保持沉默不予理睬,23%学生想举报却不知怎么举报,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反应比较冷漠,对净化网络环境的意识比较缺乏。因此,在对待信息道德具体问题上,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做好网络监管者,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2.2.5 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开设力度不够。 高校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开设是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关键,本次调查设计了3 个有关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开设及学生对课程开始建议的问题。结果显示:对于信息与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情况,仅38%学生上过,62%学生没上过,且在上过的学生中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说明还需调整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的开始时间,并扩大开设面,借此来提高整体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是否应当开设信息素养方面的课程,67%学生非常希望开设,30%学生认为可有可无,甚至3%学生认为无必要。可见大部分学生已意识到信息素养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对于具体的信息素养类课程选择上,35%学生选择 “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34%学生选择“现代信息技术”,17%学生选择“科技应用文写作”,14%学生选择“大学生信息素养”,可见当前高校应创新信息检索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熟练掌握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满足大学生信息素养各种需求。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方面分析大学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由此暴露出高校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课程体系和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较落后

由调查来看,虽然低年级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但到高年级除了少数专业开设了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外,基本没有再开设全校性的中、高级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安排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整体上已落后于当前流行的信息技术潮流3~5 年。如目前流行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分别是Windows 7 和Office 2007 及以上版本,而教学中学习和使用的还是Windows XP和Office 2003 及以下版本。

3.2 教学过程忽略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指导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性增长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迅速老化,面对无比渴望信息但又缺乏信息甄别真伪能力的大学生,非常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指导。教师若熟练掌握网上技能和数据检索能力,在互联网上不断学习和吸收新鲜信息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再传授给学生,会让学生直接养成注重信息素养培养的好习惯。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大多注重讲述文献基础知识、简单的检索语言、适合本校学科专业的检索工具,缺乏对现有的内容进行整合,没有增加文献评价与利用,撰写科技论文,科技文献查找的介绍。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分析、利用文献信息方面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学中忽略了信息素养的培养,缺乏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意识。学生也更多的是关注考试的分数,因此学生在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应用等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3.3 学校图书馆未充分发挥作用

调查中很多学生很少利用图书馆查找文献的原因是很难找到自己要寻找的书籍,图书资源没有得以及时更新,竟有56%学生不清楚图书馆有哪些文献资源。相对于软件而言,高校图书馆大多重视硬件建设。此外,图书馆很少参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因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缺少了最直接的推动力。

3.4 信息素养的宣传力度不够

信息素养已逐渐成为人才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必须吸收大学生参与,这既是信息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又是现代信息社会人才的精神诉求。学校在信息素养的宣传力度上明显不够,调查中竟有64%学生不知道信息素养是什么意思,更不要说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等。

3.5 外在普及的网络环境麻痹了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

调查表明,安徽农业大学拥有电脑的学生数量超过总数量的70%,且电脑都连接了网络。在当前网络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前提下,学生通过普及的网络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虽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信息搜集提供了方便,但是也出现了信息收集、分辨、利用的障碍,很多有用的信息没有被利用。

4 信息素养提高的实现路径

4.1 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暴露的问题,高校应在基础课程中增加信息和数据库检索课程、网络信息实用课程及信息道德课程,有些专业课应打通与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联系,利用选修课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多普及一些网络知识。其中,信息检索课程亟需进行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考核形式等方面的改革。教学模式上,应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从原先单一的课堂讲解向讲解和实际检索操作结合转变。课程内容上,应强调文献检索教学中的数据库实验检索,文献检索课不仅讲授文献的检索方法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在查询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实践中培养信息意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责任感。考核形式上,应向检索机考形式转变,或机考与课题检索实习相结合转变。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的过程,应贯穿于其学业的始终,不同阶段具体培养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低年级学生重点进行图书馆认识和利用教育,掌握图书馆利用方法和信息利用的基本技能,激发他们对信息需求的欲望。对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专题调研能力,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文献资料及对自己所学专业一次、二次、三次文献知识,掌握查阅电子文献和获取网上信息的技能,对毕业生,应强调信息道德和信息分析能力的综合培养。

4.2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营造高品质的信息素养氛围

教师是提升信息素养教学质量与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高校教师应该了解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和最新动态,熟悉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尤其专业课教师要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学校也要营造一个高品质信息素养的氛围,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普遍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4.3 改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图书馆作用

要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学校必须尽快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高校图书馆有着独特的优势,图书馆应加强软、硬件建设,完善自我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网络咨询服务与专题讲座。通过举办信息知识技能大赛、新书推介等活动,激起大学生的兴趣,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促进大学生养成利用图书资料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5]。

4.4 加大信息素养的宣传力度

通过信息素养专题讲座、信息知识竞赛、信息技术竞赛、信息协会等活动,利用校园广播、公告栏等途径加大信息素养、网络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信息素养知识,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大学生了解提高信息素养的优势,从而提高大学生参与、利用、创造信息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5 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外部优质资源

上一篇:常用设备下一篇:消防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