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法制化管理

2024-09-30

高等院校法制化管理(共8篇)

高等院校法制化管理 篇1

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认知水平现状及对策分析

林庆云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内容摘要: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法制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国法制建设的进程。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收效甚微。现通过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总结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及完善的措施。

关键词:法制;认知水平;对策

作为最具成效的国民法制教育方式之一,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对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这是由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的对象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培育英才与普及教育双重责任,高职院校担负着促进法治建设、树立公民法律意识的重任。

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法律方面的教师,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法律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性地作了问卷调查,提出了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改进和完善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体系的方法。

一、调查问卷及统计

笔者对本校(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已经上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生随机进行调查,发出500份问卷,收回有效答卷495份。其中,学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后就法律基础知识方面是否有收获?18%的同学回答没有任何收获,82%的学生回答略懂一些,效果不大,原因是课时紧和提不起兴趣;问是否有必要专门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程时,92%的学生都认为有必要;问当你遇到纠纷时,你首选的解决途径是什么?52%的同学选择找关系找熟人,原因是不太相信法律,觉得有熟人好办事,当然也有少部分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用法律手段解决所以选择找熟人(我们还必须考虑到,该问卷系法律老师提出,因此不能排除有学生受心理暗示而选择“使用法律”);问法不责众对吗?29%的同学回答对,也有一部分人不知道法不责众是什么意思;问到一起校园手机失窃案例,案发后盗窃者将手机归还失窃者,此时盗窃者是否还需要负法律责任?22%的同学认为盗窃者不需要负任何法律责任,因为盗窃者已经将手机还给失窃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被调查者中,只有30%回答小学、中学时老师有给他们讲过一些法律知识,是在政治课老师上课时和班主任开班会时有提到过。

二、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渴求,但由于教学方法单

一、“人治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学法”、“守法”、“用法”之间无法达到统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生对我国法治现状缺乏信任,“人治”思想占主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理念提出至今,我国的法制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完善。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就指出:“在军队、军政机关、企业、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

【】法制教育。”1但由于传统文化与当前政治体制等因素,“官本位”思想、“人治”观念仍根

深蒂固,认为法律公信力不足,只有“官”、“管”的人才真正说了算;另一方面,法律程序冗长,法律成本过高,反而通过“找熟人”、“托关系”解决更经济,“法院宣判后迟迟无法执行,最后还是要托人解决”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人们遇到问题、纠纷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找人”来解决。高校学生亦不例外,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该问题的普遍性。当“人治”思想成为约定俗成的社会风气,“法律不可信,法律不经济”的观念就越发被人深信不疑,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公平、正义难以彰显,无钱、无势、无“关系”的弱势民众,他们的挫折感往往会折射成对社会、对政府的不满与怨恨。作为社会建设中坚力量的高校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时,绝大多数都处于这样的弱势地位。

(二)法律公共课程无法达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养的要求,无法满足学生对学习法律的需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目前高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其中法律基础部分旨在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但实践中,该课程同其他政治理论课一样,只强调其知识性而忽略了其思想性和教育性。

[2]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平时学习不会在这门课花精力,考前根据教学重点背诵,形成短时记忆,考过就扔,扔了就忘,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上不会产生影响。并且,法律基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极少,且内容以宏观上介绍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与我国法律基本制度为主,内容十分单薄。寄希望于该课程教学能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素养是非常不现实的,更不用说满足学生对法律实用性的需求。

(三)法制教育课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对法律实践性、应用性的教育。目前的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课程基本上以讲授法理、阐释法律条文为主,辅之的案例分析也是以辨析易混淆法律概念、法律关系为目的的非常见案例,缺乏实用性。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院校学生迫切需要掌握实用的、有针对性的法律知识,不因无知而触法,同时知道如何以法律为武器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中,缺少这样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角色的实用法律知识与他们关心的当前法制热点案例。

三、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体系的改进及完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深有感触,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要解决问题,必须从问题的根源入手,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体制进行改进及完善。

(一)培养学生由“知法、守法”向“懂法、用法”转变。讲授法律理论、阐释法律条文的教学方式,只能告诉学生法律是什么,教育学生如何守法。我们应该变阐释法律条文为树立法律意识,在学生充分掌握应有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调整各种法律关系时的作用机制,并选取与学生当前、今后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及学生关心的热点、时事案例进行剖析,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知道“法律是什么”,还能理解“法律有什么用”。

(二)改变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形式单一的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也无法充分展现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实践性。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如邀请律师、法官来课堂讲述并分析他们亲自处理过的案件,组织学生模拟法院审判、律师事务所经营等,让学生对法律如何在社会生活中运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实际,如年龄、兴趣、性别、切身利益等,告诉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详细讲解法律程序,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让学生从知道“法律有什么用”,到掌握“法律该怎么用”。

(三)让学生明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树立建立法治社会从我做起的理念,克服“人治”思想。“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这句话阐明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遵守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可在“人治”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对法律的不信任,当看到极个别违法的执法者、司法者以维护法纪为名义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案例时,往往会产生“法律不仅不能伸张正义,有时反而成为某些侵害民众利益的行为的保护伞”的偏激想法,认为“法律是不道德的底线”。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有个别人利用法律赋予的职权,打着法律的旗帜违法乱纪,但我们有理由坚信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一直是并且一定会持续走向完善。我们要教育学生:作为社会的普通一份子,我们肩负着一份社会责任,也许我们不能直接参与立法、司法、执法的过程,但是我们有责任使用法律,也许选择“更不经济”的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对个人是损失,但对社会进步是有着正面、积极意义的。也即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在对社会法的现象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

验,表现为主体期盼、渴望法律能带来公正、秩序和安宁,并以诚挚的心怀来接受法律、相

【】【】信法律、实践法律。3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4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

站位,只有人人都“用法”,摈弃“人治”思想,推动法制改革进程,社会才会早日实现“法治”。在大家掌握“法律怎么用”的基础上,要做到“人人都用法”。

(四)建立完善的法律教育体系,自小学、中学到大学,根据学生年龄、心智,因材施教,从小培养法制意识、法律素养。对个人法制意识、法律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单单依靠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是为时已晚的。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6月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抓法制,没有法制不行。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现在这么多青年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所以,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

【5】因此要在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之初,结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开展适合的法制意识教育,并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始终。通过一代一代的积累沉淀,使法制理念潜移默化地逐步成为每个受教育的公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360页。

2、宋汝峰:《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3、潘玉腾:《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4、【美】伯尔曼:《法律宗教》,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第163页。

高等院校法制化管理 篇2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高等院校,法制化,对策

前言

近年来, 在谈及大学与科研机构的教育、学术创新时, 都绕不开一个共同的话题, 即教育与学术行政化。教育行政管理的问题, 既表现在制度设计上, 又表现在教育、学术管理人员的行政思维上。前者需要制度改革加以突破, 而后者则还需要行政管理人员的意识转变和管理能力提升。这种转变和提升, 往往还会加速制度改革。在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大学里, 行政的高效与教授、科研人员的投入形成完美组合。一流的管理, 是一流科研机构、一流大学核心的要素之一。而一流的管理, 一方面来源于制度设计, 另一方面来源于管理人员的高素养以及对科研、教育的持续思考、深入理解。相比体制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察者的意见来说, 管理者的自我觉醒与从自我开始进行改变, 对改革的推动力量更大。

一、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内涵

所谓高等教育行政管理, 一般是指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是国家通过政府的行政机关对高等教育事业所起到的领军代表和管理。一般来讲, 高等教育法制化主要是指按照依法治理和严格按照依法办事的原则, 来管理及规范高校教育活动中的法律制度及其运行过程。其核心内容和实质是按照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来进行高等教育事业的活动和管理, 然而, 在现实中, 制度和政策的不确定性, 往往使科研机构的领军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与政策博弈以争取更多支持方面;而支持和资助的不稳定性, 又使科研人员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争取应得的资源方面。因而, 加快高等教育行政法制建设, 以法律形式确立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或许是高等教育当前顶层设计中面临的紧迫任务。这种意识和建议, 对推进我国科研管理制度的改革, 无疑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现存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短板, 突出问题就是资金保障不到位。中科院贾宝余先生曾提出:“缺乏系统的法律支持与保障已成为制约科研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 国家垄断的局面在民办大学的勃兴中有所减弱, 但没有根本改观;高校之间的竞争机制没有建立, 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和法律保障;作为学术组织的大学, 在广泛行政化和广泛经济化的冲击下难以自持, 大学精神和人文传统日渐式微, 工具理性日益扩张;在大学内部, 尚没有建立起现代大学行政管理法制化体制;在大学扩张的背景下, 规模与质量的协调问题也日益凸现。因此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建立学习型团队是推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根本之道。

三、加强高等教育行政政治管理法制化的具体措施

面对困扰多年的教育顽疾, 选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求解, 成为主动而为的选择。当前各高校应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 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 系统梳理职责权限, 列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 提高行政效能。“权力清单”的出台, 在规范教育行政权力透明公开运行、便于公众配合管理及接受服务、强化对教育行政权力的监督等三方面势必将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为学校提供足够的办学自主权, 从而隔绝行政上不应有的干扰。落实大学章程, 提高高校的办学自主性, 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要放权, 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凡是学校能自主决定的事项应当一律下放到学校;另一方面学校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体制机制, 将大学的办学理念、组织属性等落实在学校的制度层面, 成为现代大学法制化的标志和载体。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方向引领, 体现在对大学精神和办学使命的弘扬上。归根到底, 学校能不能自我约束、自我规范, 这是政府放权的制度前提。而法制化的最终生命力在于执行, 发挥法制化在学校行政管理和办学实践中的真正作用。教育是人生的希望, 是国家现代化的百年大计, 是民族振兴的动力, 在经济新常态下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和基础, 我们必须尽职尽责将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做强做大做优, 将高校教育做到统筹兼顾、得以标本兼治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是思想的阵地, 也是意识形态的发源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特特色, 只有尊重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让高校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潜心研究中国问题, 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健康发展。眼下, 我国正在启动新一轮的教育和科技改革, 第一线行政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对改革的理解和实际行动, 将最终影响我国新一轮改革的成败。期望在科研、教育系统有更多的一线管理者、教师, 能对改革有深入的思考, 并把新的理念注入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之中。这是求解创新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米俊魁.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法治化初探[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03:4.

[2]曾煜, 袁慧玲.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06:168-171.

[3]安琪.浅谈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 08:121.

高等院校法制化管理 篇3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教育的核心之一教师更成为打造高质量人才的必要保障。相对于公办高职院校来说,民办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显然要弱,并且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主要是以为社会打造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种种的一切均需要民办高职院校建立一支相对来说高素质并稳定的师资队伍,前提之一就是要形成一套相对完整并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办法。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对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法制化作初步探讨,以期能够为进一步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管理质量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师资团队;建设;法制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5-0024-03

师资队伍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核心力量,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必然会全面提升民办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从我国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整体情况来看,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也呈现出一定的混乱状态。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迅速,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法制化是依法治国背景下的重要实践,也是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唯有通过加强整个管理所涉及的主体和内容的引导与规范,才能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育人”[1]。因此,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进行“法制化”的探讨,对于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具有着现实的促进意义。

一、落实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法制化的意义

(一) 是推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

所谓的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其核心就是民主政治。现代高校的发展,已经摆脱了传统的高校建设理念,在大力提倡民主化的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民主化也成为了大势所趋。众所周知,师资队伍是教育机构的命脉,唯有强大的教师队伍才能决定学校的质量与“档次”,因此对于所有学校来说,只有教师团队才是学校真正的“主人”。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相比于公办院校,其弊端不言而喻,在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为了吸引到更加优质的教师资源,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一定的“顺从”措施,因此对于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而高校的政治文明发展情况几乎完全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意志和智慧,因此建立科学化的法制化制度,是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

(二) 是深化民办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须之举

我国发展至今已经摆脱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各个级别的高等教育都呈现出明显的竞争性,同时高校的开放性也决定了传统的集权体制必将被淘汰,因此内部管理也就势必需要与时俱进充分促进民主,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师资队伍实现高效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进而有利于构建出符合高校自身发展规律的民主管理体制[2]。也就是说,这种管理体制要能够在基于法制化的基础上来实现民主,将此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必然能够从根本上深化民办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 是实现民办高职院校党委依法行政的必要保障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针理念早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就被提出,依法执政并且落实民主是其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既成为党的执政宗旨,同时又成为了强化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目标。二十一世纪以来,民主成为了依法执政的本质,衡量民办高职院校的法制化管理水平,一项重要的指标要素就是民主。一方面,法制化管理能够保证将各个主体的民主管理权和高校自身党委的执政权责分离,确保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不相互矛盾;另一方面,高校师资团队管理的法制化一旦实现民主,必然会推动校内的民主治校风气,这样才能够保证高校党委依法执政在良好的空间环境内运行,因此是是实现民办高职院校党委依法行政的必要保障。

二、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法制化现状

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就一度被推向风口浪尖,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话题,我国各大高校的管理相关法制建设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民办高职院校也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提高着对师资力量建设的重视程度,因此教师队伍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3]。但从目前民办高职院校中师资队伍整体的管理与建设上看,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回避。本文认为,受到传统高校管理方式的影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管理理念尚未能很好地过度到现代化的人本管理思想当中,也就是说,传统的集权性管理体制还依然存在。很多民办高职院校都十分看重生源,也就是经济效益的发展,为了能够扩大生源而将重心放在了一味盲目的招生方面,学校的师资队伍管理和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因此管理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混乱状态,法制化管理的落实,尚待一定时日来进行完善。就此原因所导致的问题,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法制化

(一) 法制化管理的观念尚未渗透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和教育工会等部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高校管理法制化的重视,但其覆盖面却极其有限,也就是说,其始终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的普通高等院校当中,对于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的法制化工作开展完全忽视,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相关立法被完善也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加之对相关的宏观导向缺乏一定的敏感度,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高校的师资队伍管理相比于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至于是否法制化,那是高校自身的事情,不必做太多干预。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对于师资队伍管理法制化的认识程度本来不高,加之如此影响,必然会使相关思想进一步懈怠,自身的师资队伍法制化建设也就必然受到了诸多阻力;另一方面,就是教师本身的问题,民办高职院校的整体师资力量势必不及普通高等院校,如此导致的信息不足也就不以为奇,这样的负面思维对于推进法制化建设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

(二) 相关立法与配套制度尚未完善

目前,关于高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仅仅有《教师法》、《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其中的规定也大多都是一些原则性规定,基本都是以“应当”的口吻来进行倡导,其中所提出的很多意见和建议比较难以被高校所接受,即便能够接受,至于实际上的落实情况和落实质量也成为了一处“空地”,完全处于“隐形”的状态而无从考察[4]。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管理与建设工作亦是如此,尽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响应政府号召,推行高校的民主化建设,法制化工作表面上落实的很好,但自身的工作却基本“无法可依”,无论是学校师资管理的基本形式抑或是运行程序还是奖惩措施等方面,均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很多关键问题更是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比如:高校师资管理体制;高校师资管理法制化基本原则;管理范围;师资管理与建设过程中的各个主体权限等。鉴于相关立法与配套制度的不完善,出现“重控制、轻支持”的现象也就成为了较难以避免的结果。

三、推进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法制化建议

法制化管理,是满足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实践,关于高校的民主管理法制化基本要求,就是要保证主体权责依法定夺、严格按照法律相关的规定条款,确保按照正当程序,在权责范围内并且“受侵必救”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过程。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管理,法制化的落实也是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所需,在民办高职院校竞争越发激烈的当下,确保在管理当中所嵌入得相关的体制、范围、内容和程序等均能够在法制化轨道当中运行,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推动民办高职院校的整体政治文明建设,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为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法制化建设理念

针对法制化管理观念尚未渗透的问题,首先要由政府作为主导,充分提升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法制化的重视程度,通过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来促使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来强化自身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民办高职院校法制化管理的重要意义,通过赋予高校教师以人权来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民主权利和民主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创设良好的高校风气,在法制化的条件下大力开展民主化建设,通过良好风气的创设来进一步加强法制化的效果,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管理质量,实现民办高职院校的长效发展;另一方面,受到我国传统体制的影响,民办高职院校的法制化建设亦无可能一蹴而就,我国的封建社会尚且延续了几千年,目前的阶段整个社会都处于关键的转型期,民办高校只要能够认清法制化建设的本质和必要性即可,在此基础上通过思想观念的逐层加强来实现最终的法制化建设管理目标。

(二) 建立并完善相关立法与配套制度

在新形势下,要想使各大院校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高校整体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包括高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形势、权责、程序等等,将所有的流程一并纳入到国家的法律层面当中,同时尽快完善与之相呼应的行政法规,并使相关的立法所涉及到的所有问题不断细化,确保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管理有章可循,使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拥有权威,与此同时,在对师资团队进行法制化管理和建设的过程中,高效贯彻落实校务公开,并辅以严格的奖惩机制辅助高校进一步强化管理水平[5]。这样才能够为民办高职院校全面提升法制化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 完善校内相关配套制度

落实法制化建设的相关法规能够有效地起到宏观的导向性作用,然而民办高职院校作为一个民办教育基地,其本身又必然具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很多法律上的条款并不能很好地落到细节方面。因此,民办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自上而下观念意识的转变,来增强法制化管理的积极主动性,切实保障相关工作能够全面落实到位,在高校自身党委的带领下,通过科学化相关制度的制定,加强参与性,一方面,对于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创新管理形式或途径要通过民主化的手段来进行确定;另一方面,对于所有制度中一切不合法或者与宏观的法律法规相冲突的制度条款要第一时间进行修改,使之始终处于完善的状态下,对其中存在的不合理条款也要以坚定的态度对其废除。

综上所述,社会的进步,带动了教育产业的发展。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贡献。教师队伍作为所有学校的核心力量,对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性亦是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的法制化水平并不高,因此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实为打造高质量高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周黎倩.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遇到的困境及解决对策研究[J].才智,2014(06):175.

[2]王凌.现代职教体系下加快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J].人力资源管理,2014(09):217-218.

[3]梁英平.战略视觉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实践的理性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05):133-136.

[4]陈小波,梁英平.战略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我院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规划的设计思路和理性思考[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54-59+72.

[5]张双会.影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关政策问题的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12-14.

公司法制化管理考核办法 篇4

一、考核范围

本考核办法适用于xxx所辖市供电局、市郊供电分局,市东、市

西、新区分局,变电、配电检修工区,修造厂、电建公司、调度通信中心、电力设计研究院。

二、考核依据

1、《xxx法制化管理实施计划》

2、《xxx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

3、《xxx合同管理办法》及配套管理制度和附件

三、考核机构

由公司法律事务部会同企业管理部、劳动工资部、思政(宣传)部等组成考核小组,负责对各单位的法制化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考核。

四、考核程序

1、各单位对照该考核办法组织自查评分,并写出自查报告及自查评分表,于11月20日前报公司法律事务部。

2、由法制化管理考核小组负责对全公司法制化管理工作检查考评,形成考核意见,报综合考核管理部门,考核办法中的工资、奖金的扣发由劳动工资部负责实施。

五、考核方式

1、考核采用评分方式,总分值为100分。

2、具体考核指标、分值及评分办法,详见《法制化管理考核评分表》。

3.法制化管理的考评结果与江阴、宜兴市供电局、市郊供电分局考核工资的1挂钩,共分五档:

(1)、90分以上,不扣发,即1的考核工资全得;

(2)、80分以上,不足90分的,扣考核工资的0.25;

(3)、70分以上,不足80分的,扣考核工资的0.5;

(4)、60分以上,不足70分的,扣考核工资的0.75;

(5)、不足60分的,该项考核工资全部扣除。

4、法制化管理的考评结果与所属各公司、单位,调度中心年综合奖金的1挂钩,共分五档:

(1)、90分以上,不扣发,即1的考核奖金全得;

(2)、80分以上,不足90分的,扣考核奖金的0.25;

(3)、70分以上,不足80分的,扣考核奖金的0.5;

(4)、60分以上,不足70分的,扣考核奖金的0.75;

(5)、不足60分的,该项考核奖金全部扣除。

六、附则

本考核办法自文发之日起试行,本办法的解释由法律事务部负责。

法制化管理考核评分表

考核项目

分值

评分标准

自评分

考核分

一、基础工作

151、法制化工作责任制落实。各市局、市郊分局要明确负责部门。

91、法制化工作无分管领导扣3分,2、无专(兼)职人员负责具体法制工作扣3分

3、未按要求开展法制工作扣3分

2、单位工作总结有法制化管理工作内容。

31、总结无法制化工作内容扣3分,内容简单扣1—3分。

3、法制化、合同管理台帐记录健全。

3无台帐扣3分,记录不完整,每发现一处扣0.5,扣完为止。

二、合同管理

501、合同有专(兼)职人员负责管理,严格执行公司《合同管理办法》。

51、配备(专)兼职人员扣2分,2、未认真执行公司《合同管理办法》,每发现一次违反《办法》的行为扣1分。

2、做好合同对方当事人资信情况的调查工作,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等要调查清楚,5不得与有瑕疵对方当事人签约,如确需签约,需按实向法律事务部说明,不得隐瞒。有一次不符合规定的,扣1分,造成企业利益损失2—5分,造成严重损失的,另按规定处理。

3、合同内容、格式的规范性

5各类合同文书应当规范,文字准确、清晰,语义清楚,条文具体,内容合法。有一处不符合公司《合同管理办法》要求,扣1分。

4、合同文本的审核

3合同的承办部门认真按照公司《合同管理办法》规定的要求审核与对方草签的合同文本。未按规定执行的,每发现一次扣1分。

5、分级权限范围内的合同签订率及履行情况

101、二级单位及以上权限的合同签订率应等100,大于95且小于100扣5分;

2、小于95%扣10分。

3、属三级单位合同签订率应大于95,每低于2扣1分

6、合同履行的监督检查与上报

3合同承办部门,应及时了解合同的履行情况,做好记录。并按时上报。无记录扣2分,记录不完整

扣1分。不按时上报扣1分。

8、合同变更和解除

3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应按公司《合同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未经规定程序变更和解除合同的,每发现一次扣0。5分,扣完为止。

9、对招、投标合同的管理

3招投标程序合法,招、投标文件应经合同管理部门审核,未经审核发

出招投标文件,每发现一件扣1分,扣完为止。

9、合同纠纷处理

5发生合同纠纷,合同承办部门应及时报法律事务部研究处理。不上报扣1分,造成经济损失,每10万元扣2分,不足10万元扣1分,扣完为止。

10、对签订、履行合同的责任追究

3严格遵守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责任追究制度,责任人未受到追究的,发现一次扣1分。

11、合同备案、统计与分析

3按时上报合同统计报表,做好合同备案工作以及合同总结分析工作。未及时上报统计报表的,每发现一次扣1分;未作总结分析的扣1分,分析内容不详实的,扣0.5分。合同该备案而没有备案的,扣1分。

12、合同材料的归档

2合同履行完毕后,合同材料应及时归档,没有及时归档或遗失材料的,每发现一次扣1分。

三、案件管理

151、积极开展案件预防、应对、救济工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3积极、正确开展案件预防、应对、救济工作,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未能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造成企业权益损害的扣1—3分。

3、不发生重大责任案件或损害结果

5发生重大责任案件或损害结果的,视情况扣2—5分。

4、执行案件汇报制度,并按规定做好相关工作

4案件发生后及时汇报,并做好相关工作,未汇报的扣4分,汇报不及时,未做相关工作的扣1—3分。

5、案件资料完整,归档及时、规范

3案件资料未归档扣4分,归档不及时,资料不完整扣1—3分。

四、规章制度管理

51、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杜绝有令不行现象。未达到,根据情况扣1—2分。

2、文件、制度出台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3文件、制度出台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违反规定发生差错扣1—3分

五、法制宣传教育

151、完成公司统一部署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4完成公司统一部署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未完成,根据完成情况扣1—4分。

2、采取切合本单位实际的法制宣传教育措施

4有具体措施,且切实可行,并措施落实,未完成,根据执行情况扣1—4分。

3、做好法制宣传教育记录,材料完整。

3材料完整,记录详细、真实,未完成,根据实际情况扣1—3分。

4、形式多样。

2形式单一的扣1—2。

5、普法工作及时总结。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途径论文 篇5

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层建筑也根据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断地完善,具体表现为依法治国方略的进一步推进、法制化建设的不断完善。而法制化、民主化的不断发展也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实现程序化、法制化。因此,各高校必须改变旧有的高校管理制度,打破阻碍高校管理模式发展的“瓶颈”,推动高校管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从而推动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进一步落实。

一、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民主化、法制化观念深入人心。我国各高校逐渐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即公民受教育权逐渐受到重视、高校行使的教育权不断体现服务化性质,因此,各高校应当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改变旧有的高校教师管理为主、忽视学生管理主动性的僵化模式,而应当以保障学生受教育权为前提,对学生管理层面的权限、程序等要素给予明晰和扩大。然而,反观现如今某些高校,为了方便学生的管理,在出台一系列本校的《校园管理准则》中过分的强调学生的义务性条款,而对应的学生的权利性条款则故意模糊化甚至淡化,这种行为不仅会阻碍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积极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责任感,以至于使得高校脱离正常发展的轨道,阻碍高校的发展道路。因此,各高校应当切实保障学生权利,建立起民主、合法的学生管理规范,从而让学生真正参与学校管理。

二、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措施

(一)革除旧观念、深入依法治国方略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推进,民主化、法制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且这也使得社会上的微观主体,小到学生群体、大到学校主体的指导思想、行为方式发生转变。如今针对于各高校衍生出了依法治校理念,这是一个由依法治国延伸而来的新观念、新思维,也是依法治国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各高校应当主动接受依法治校理念,革除旧有的“人治”为主的管理方式,以“法治”来取代“人治”。应当顺应我国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适当减少教师的管理参与实践,让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起“管理”作用,从而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校乃至于整个社会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以法律为准,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各高校的学生管理条文应当与国家有关法律条文同步,达到与社会发展进步与时俱进的目的。然而,当前的`各高校的管理制度中仍旧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为管理条文遏制人性、阻碍学生自由发展、甚至与国家法律条款相冲突等特点。例如,前几年北京大学出台的校园管理规定中禁止学生在学校中摆摊规定、最近安徽师范大学针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的管理方针等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上述高校行为也压制了大学生发展的自由,不利于学生进一步融入社会。因此,各高校应当要以法律为准绳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彻底规范和清理,还应当在制定法规时考虑学生的个性自由、人身自由等等权利,而绝不能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与学生的自由发展权利相违背。

(三)完善相关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新模式要求权衡学校官方和学生群体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制度建设我有一下几点建议:

1.建立学生听证制度:将学生融入到学校管理的核心层面,当学校要制定有关于学生利益的制度时,要积极听取学生建议、接受学生监督。学校的听证会成员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例如学生代表、各班班长、学生会主席以及有关部长和干事、各社团负责人等,从而集思广益、听取各方意见,切实制定出符合学生利益的规定。

2.建立学生申诉制度:此制度设定的目的是切实维护学生的权益,改变学生面对高校处分只能够被动接受的局面。建立学生申诉制度,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想法以及提供证据的平台,从而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建立学校监督机制:学校在积极听取各方建议后可以制定师生年终考核评优条件、建立绩效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并且将有关条件和有关制度给予公示,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平等,让师生树立责任感,监督自身行为。

(四)树立探索精神、不断探索适应本校学生管理法制化途径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因此高校应当树立探索精神、不断探索适应本校的学生管理措施,跟上时代发展脚步。例如现如今我国社会不断的民主化、法制化,未来社会也更加的强调个人的自由,因此新模式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积极探索出适应大学生个性发展自由的管理模式,呵护学生发展的特殊性,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而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

总结

高等院校法制化管理 篇6

教育理论一般认为,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和独立生活能力,同时也在于使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工作有一个正常的秩序,使学生在学校中能愉快的学习,健康的成长。因此,高校一方面有权依法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有权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有义务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学校负有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的责任,禁止体罚、摧残学生和侮辱学生人格,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管理职能。随着法治理念的普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落后,使得高校管理的实践进程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价值矛盾和权利与权力的冲突,高校的学生管理正经历一场适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

一、法制化—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选择

高等教育进人21世纪之后,在教育理念、办学定位、学生管理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法制化已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体现在学生管理领域就是众多高校不约而同地选择法制化的改革和转型进路。虽然这些选择出于不同的原因并且有一定的“被迫”和“非自愿”色彩,但这些选择本身足以说明法制化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选择。我们可以从社会整体环境和高校自身发展需要两方面解析这一选择的深层背景。

(一)社会整体环境包括依法治国战略对高校的影响和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两个因素

一方面,学生管理法制化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做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具体落实到高等教育领域和高校工作中,就是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法治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和社会秩序,从精神层面上讲,它还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只有当这种观念与意识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信仰,并支配着社会主体的行为时,法治才能实现。2003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按照教育部《意见》的精神,学生管理也要按照法律的原则来进行,实现学生管理的法制化,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增强法制理念。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的影响,在一段时期内,高校的学生管理主要关注学校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忽视尊重和保障大学生权利的义务,形成了学生义务本位的管理模式和思维定势。

学界一般认为,权利是指“规定或隐含在法律关系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当今社会是一个权利最受关注和尊重的时代,是一个权利发展显著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法律倍受重视和尊崇的时代,是一个法律关照社会、关爱权利的时代”。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和社会政治文明步伐的加快,强调个体创造性地发挥、强调公民权利的保护,随着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深人开展,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权利内容上,大学生既享有作为公民应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者应享有的特殊的法定权利;在权利类型上,大学生权利既包括受教育权、知情权、学习权、隐私权等实体性权利,也包括申诉权、参与权等程序性权利。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通过用诉讼等途径维护自己权利的案件在上升,这也在一个侧面佐证了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

(二)学生管理法制化是提高管理水平、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英国学者帕金曾说过,“大学对一切都进行研究,就是不研究它自己。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此言一语中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学生管理思维及模式的惯性作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高校学生管理中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高校学生管理在法制化进程中也在不断面对新问题。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校多区,一区多校等问题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社会化和企业化的高校后勤管理面临着学生管理理论上的合法性来源危机和实践中的机制不协调;学生违纪类型和处罚措施不断多元化等等。而高校管理的现状,存在着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滞后、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施行缺乏规范的程序、重实体轻程序、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不明确、高校的部分规章制度缺乏法律的依据等诸多问题。因此,学校管理制度中的不合法、不合理的规定以及管理过程中的侵权现象仍然随处可见,同时由于管理水平不高、侵犯学生实体性和程序性权利引发的诉讼案件在不断地上升,尤其是近几年来,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增加较快,这就要求加快实现学生管理的法制化,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二、权利和权力的冲突与融合—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焦点

尽管对于高校管理权的界定还有很多的争议但是一般认为,高校管理权是高校根据教育法享有的,为了实现其办学宗旨而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力量或努力,高校学生管理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进程就是高校学生管理权和大学生权利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的博弈过程,权利和权力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焦点。

高校学生管理权和大学生权利的冲突体现在权力对权利的侵犯和限制。从理论上看,高等学校是履行国家教育目的的机构之一,不应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是为了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而设立和开展教育活动,学生的利益就是学校的利益。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包括受教育权为主的各项权利,因此二者不应该具有冲突。但是权利和权力这一对充满了诱惑的法学范畴,正如孟德斯鸿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会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权力和权利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永恒的矛盾,发生在高校内的高校学生管理权和大学生权利概莫能外。

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权有容易侵犯学生权利的倾向。受到历史和立法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仍然沿袭着行政机构规则行事的运行机制,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观念和行为规范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高校管理实践中轻视甚至侵害大学生权利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总结高校管理权侵犯大学生权利的类型主要有:一类是大学生的实体性权利,如受教育权、人格权、姓名权、财产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另一类是大学生的程序性权利,如知情权、申诉权、听证权、诉讼权等。相对于前者,大学生程序权利的缺失和受侵害的现象更为严重。目前高校管理普遍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法律程序缺失。《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中,没有规定程序权利。《高等教育法》第53条第2款对学生的权益保障作了原则性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障。”在高校管理的现实中,还有相当多数的高校在做出不利于当事人的决定之前,几乎都没有向当事人说明原因和理由,也很少给予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在做出处理决定之后,也未及时送达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并告知其享有的权利,当下日益增多的大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件有较大部分因为高校管理权侵犯学生程序性权利而引发的。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权限制大学生权利的实现。学界一般认为,权利实现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等三种形态,依次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最后才是现实权利。在大学生权利的实现阶段中,高校的学生管理对大学生权利实现的限制主要体现在现实权利这个阶段,也是权利实现的关键阶段。高校校规是高等学校自主管理权的重要外化形式,其内容关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他们的现实权利主要通过高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赋予和保障实现的。但是有资料显示,正是由于高校校规存在着内容违反上位法规、超越上位法规、缺乏程序性救济措施等等问题,使得高校校规成为限制学生权利实现的最大障碍,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高校学生管理权和大学生权利的融合,体现在权力对权利实现的保障。大学生的权利,包括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所享有的特殊权利和作为一个公民所享有的一般权利。高校学生管理权具有保障大学生权利实现的功能:首先,高校的学生管理权有助于实现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特殊权利。依据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权,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权,获得物质帮助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权和诉讼权等。高校是大学生教育权利的主要义务主体,学生管理权在履行管理职能的同时,应切实履行相关义务,保障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有秩序、合理地享有上述教育权利。其次,高校的学生管理权有助于实现大学生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权利。这些权利主要是指公民基本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具体包括人格权、姓名权、隐私权、健康权、荣誉权、生命权、肖像权和财产权等诸多内涵,高校的周边治安环境、饮食卫生、住宿条件等等涉及到大学生的诸多公民权利,加强学生管理的法制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小环境,保障和维护大学生作为公民的一般权利。

三、学生权利本位—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精神内核

根据法学理论,权利本位是指法以(应当以)权利为其起点、轴心或重点,在整个社会中,社会成员皆为权利主体,都平等地享有各种权利,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职责,权利是第一性因素,义务是第二性的因素。学生权利本位就是指,在高校的学生管理法制化过程中,高校要保证全体大学生平等地享有各种权利,在大学生权利和高校学生管理权的关系问题上,坚持权利优先原则,尊重并采取积极措施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利,保障大学生权利从法定权利到实有权利的实现。相对于具体制度和措施的改革,学生权利本位意味着一种观念和精神层面的统领,它构成了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精神内核。对于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进程来说,要深刻把握学生权利本位的精神内核,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学生权利优先原则,正确处理学生权利和高校管理权的关系。法律的价值取向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古代法律是以义务为本位,现代法治社会的法律应以权利为本位。权利为本位的法治原则就是要以权利的实现为轴心,权利是目的,义务是职责,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在于促进权利的实现,权利是第一性的要素,义务是第二性的要素。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导向,过去主要是着眼于有效的规范和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秩序,而对如何维护受教育对象的权利重视不够。由此出发,往往会使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对法制和学生权利保护的认识产生一定的片面性(甚至误解)。毫无疑问,教育活动的秩序化是教育法制存在的重要价值基础,然而,法的价值主体是人和人的权利。我国设置高等学校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应以维护学生权利为目的。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法制化必然要求树立学生权利本位意识,尊重和帮助学生实现各项程序性和实体性权利,在处理权利和权力冲突时坚持学生权利本位。

二是积极促进大学生权利从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转化。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是权利运行的三个阶段,然而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大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大学生权利实现不充分、权利不能从应然转为实然”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冲突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地处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受到历史、立法、管理和观念上原因的影响,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在大学生权利实现问题上,忽视甚至漠视大学生的应有和法定权利,坚持传统管理至上、强调服从的义务本位观念,重义务轻权利,重实体轻程序。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必然要求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转变观念,认识到保障高校学生权利的充分实现,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更是现代化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尊重并研究学生权利的应有和法定形态,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中积极体现和维护,促进大学生权利从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转化。

三是涉及学生权利变更时,坚持正当程序原则。正当程序原则是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正当程序作为法治观念产生于13世纪的英国,作为普通法的基本要求,法庭在对任何一件争端或纠纷做出裁决时应绝对遵循“自然正义”原则。这个原则包含两项具体要求:第一,任何人均不得担任自己诉讼案件的法官;第二,法官在制作裁判时应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正当程序原则,是指学生管理部门在做出影响大学生权利的行为时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包括事先告知当事人,向当事人说明行为的根据和理由,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事后为当事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以保证所做出的行为公开、公正、公平。高校的学生管理法制化要求管理部门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理念,坚持涉及学生权利变更中的正当程序,避免因为侵犯学生程序权利引起的不利法律后果,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和刘燕文诉北京大学两案中,校方均以程序瑕疵被判败诉。

四是涉及学生权利变更时,坚持权利救济原则。

现代法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权利实现为基础和中心环节,权利救济是权利实现的一种形式之一,与权利享有、权利行使构成完整的权利运行阶段。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内涵之一,就是要在涉及学生权利变更时,坚持权利救济原则,建立起合理、有效、多元的学生权利救济机制。

高等院校法制化管理 篇7

一、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法制教育得不到认真、深入实施的状况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总的来说, 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匮乏, 法律观念淡薄

几个阶段的五年普法教育并没有对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制观念起到明显的作用,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法律方面的课程, 但是许多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相当贫乏, 不少人甚至不能分清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很多大学生对法制的认识仅提供留在违法犯罪层面, 对权利与义务、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认识不清。

2、法制教育教材编排不合理, 法律教学方式落后

首先, 在课程开设上, 原本独立设置的《法律基础》课程被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整合, 这使得原本就不多的法制教育教学课时量又进一步被压缩;其次, 法制教育的形式简单, 知识来源的途径狭窄。现行的教学模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模式和书本教育, 即使加上了多媒体播放案例也仍然偏重于法律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 未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而在课程内容上只重知识的传授, 照本宣科地就法条额教材内容进行灌输, 缺乏对学生权利思想和法制理念的教育和培养, 造成了学生们纯粹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局面。

3、师资力量匮乏, 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

担任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师在体制上差不多都属于“两课”教师, 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故授课重点只能放在道德修养教学, 对于法律基础教学大多泛泛而谈, 致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 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 遇到实际问题, 就显得束手无策, 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法制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状况的因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也有院校本身的原因, 既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

一是传统思想影响。中国自古缺少法治文化的土壤, 人治思想和等级观念仍根深蒂固地充斥着人们的大脑, 许多学生把普通违法行为等同是犯罪, 认为就要判刑、关押, 这实际上是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重刑轻民”、“严刑峻法”的传统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而“包青天”、“海青天”思想, 实际也就是寄希望于人治。

二是政法领域不良风气的侵害。当前社会, 以权代法、以权压法、藐视法律的现象层出不穷, 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进而打击了人们对法制效用的信心, 认为“法律无用、权力最大”。

三是教育理念的偏差。具体表现在法制教育观念陈旧, 教育重心偏离。大部分高职院校目前是把法制教育纳入到思想品德教育范畴, 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 是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为目的的观念教育, 注重的仅仅是是法律知识的了解和灌输, 缺失了对公民法律理念的培养。

三、改善法制教育的对策

从理想角度来说,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当时时处处进行的, 然而, 造成当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状不理想的成因有很多, 而且有些是比较深层次且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扭转的, 鉴于此, 我们改进法制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 立足于现有资源, 循序渐进地加以进行。

一是转变观念, 切实对法制教育加以重视。首先要改变“法制教育可有可无”的思想和“任何人都可以讲授”的思想, 改进师资队伍, 配备合格的老师, 保证教学质量;其次, 在目前师资队伍接近饱和, 不可能大幅度引进专业人才的情况下, 应着重对目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法律业务知识的培训。

二是强化课程实效性, 使法制教育贴近学生生活。首先鉴于高职院校教学周期较短, 重点肯定要放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 法制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 可以采取抓大放小的方式, 对教学内容妥善调整, 善于取舍, 本着“要精、要管用”的宗旨进行教学, 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偏向不同的授课内容, 对重点问题讲深讲透;其次, 从关心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出发, 结合就业创业过程中多发的法律现象, 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育, 使学生少走弯路, 避免可能会发生的纠纷。

三是将教学、管理、服务多方教育相结合, 营造良好法制环境和教育氛围。首先, 在学校层面, 要将国家法律法规具体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发展的方方面面, 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其次, 管理部门要严明校风校纪, 有法必依, 令行禁止, 让学生明确法律法规具有严格的约束力, 违法必究, 违规必罚, 培养学生的敬法心里;再次, 大力开展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法制宣传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营造良好的法制育人环境。

四是积极合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可邀请法律界各阶层人士来校, 通过讲座、授课、答疑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 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直面现实的社会法制环境;其次, 创造各种条件, 鼓励学生深入社会, 去了解法律的社会影响力, 强化社会法制的感性认识。比如将旁听庭审、参观监狱、开展模拟法庭、在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实践内容纳入大学生法制教育中, 对学生进行诚信、守法教育。

高等院校法制化管理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教学创新实践

大学生是我国的未来和希望,高校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如何做好教育工作,尤其是法制教育一直是高职院校的一大难题,大学生犯罪率不断升高,更是警示我们,针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不到位,我们需要对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体制进行深入反思,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状探究

(一)法制教育重视度较低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学生的技能放在首位,以学校的就业率为发展方向,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不到提升,法律意识淡薄,处理事情时很难考虑到法律知识,从而触犯法律。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既是法制社会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大学生的基本素养,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就业,忽视学生个人素养的教育,属于人为的割裂了技能和素质的关系,脱离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承担着重大的使命,为社会培养了重要的人才,高素质的毕业生,不仅指高技能的人才,同时也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只有两者兼备,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法制教育教师队伍水平有待提升

大部分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课程教师都由其它专业的教师或者辅导员来兼职,没有派遣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任教,这些教师没有接受系统专业的法律知识培训,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很难在法制教育课程中为学生传授相应的法律知识,有的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只说不做,学校虽然安排了相应的课程,但是却得不到落实。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成立了教育研究机构,大多数由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者担任研究者,任课教师很难参与到实际的教学研讨中去,教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分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导致法制教育水平得不到提升。

(三)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手段不足

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教材主要有一本,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法制教育研究,课程设置单一,难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材知识的介绍,对教材知识泛泛而谈,关于一些实用的和专业相关的法律介绍的很少,同时学生的实践机会很少,缺乏法律实践,学生无法深刻理会到所学法律知识的真正含义,很难将法律知识变成法律素养。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失去对课程的兴趣,同时由于课时紧张,更多的是对法律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的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二、法制教育课程教学创新

法制教育是现代高职院校急需提升的一方面,学校相关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要注重专业教师的引进,成立专业的法制教育研究室,针对法制教育进行一系列创新。

(一)法制教育课程创新原则

第一,要坚持法制和道德相结合。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同属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要共同促进,不能偏离。第二,要坚持法制和专业相结合。法制教育要同学生今后的工作联系到一起,将法制教育更好的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第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将法律知识变成法律素养。

(二)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包括法律基础知识、行业法律规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是认识法律的基础,掌握法律方面的思想,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情怀。了解我国法律结构体系和一些基本的法律内容,掌握法律知识框架,逐渐培养站在法律基础上思考和解决日常事务的思维。行业法律规范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为学生量身定做的法律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今后接触的法律有所不同,要在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法律知识培养,从而不断体现出法制教育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法律的重要性,从心里对法制课程引起重视。公民的权利义务教育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又一重要方面,它既是新时期大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法制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基础上,更好的履行义务,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三)教学方式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摒弃传统的应试教学方式,采取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以及情境教学等方法。案例教学中将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在案例选取时要以结合大学生实际,尽可能的选取有价值的大学生犯罪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案例中去。参与式教学法以法律知识为基础,采取各种实践活动,例如法律知识大赛,旁听法庭审判等,让学生亲自感受法律的魅力。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采取网络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同时要注重教学和科研工作相结合,任课教师亲自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更好的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法制教育教学水平。

三、总结

在法制社会的大背景下,要想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必须从学校抓起,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密结合社会和国家的需要,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本学校特点,开展相应的法制教育改革创新,使学生知法懂法用法,真正做到‘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金燕.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生物医学工程感想下一篇:关于原点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