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消费

2024-07-27

高等教育消费(精选11篇)

高等教育消费 篇1

对于高等教育是投资还是消费, 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学术界支持教育兼具投资与消费双重属性这一折衷观点的学者比较多, 但目前对于其消费属性尚没有系统和清晰地论述, 而这已经成为制约教育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性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高等教育的消费属性。

一、从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实践看

从全球看, 受经济领域市场化的影响, 以及1990年代各国高等教育开始面临财政困难, 全球高等教育开始呈现出市场化的发展态势, 私立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扩张, 并且出现了纯营利性的大学, 学费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服务贸易已经被列入W T O《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之内,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格局已经形成。19 90年代以来, 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教育产业化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大大推动了高教体制的改革。自1999年扩招之后, 学费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国家财政投入及人们收入的增长速度。虽然教育部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持否定态度, 但是承认“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并且中国已经就教育服务贸易在若干领域做出了承诺。因此, 无论从全球还是我国来看,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消费在既是实践中的事实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从社会的发展趋势看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逐渐从以生产为主导向以消费为主导转变, 教育领域也存在着类似趋势。 (1) 20世纪20年代之前, 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是一种纯消费事业, 教育支出是一种社会福利支出。 (2) 生产的扩大与专业化分工的出现对专门知识与技术提出了需求, 知识日益成为社会生产的要素, 同时由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酝酿、形成与发展, 教育逐渐被视为一种投资。 (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的不断丰裕, 消费又逐渐成为主导, 教育的消费性也日益凸显。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逐渐成为社会的基础要素和人们的的必备要素和生活必需品, 教育主要被用于劳动力的恢复、维持与延续, 故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消费。 (4) 而在物质财富极其丰裕的未来社会中, 教育将完全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的一种手段与方式。正如德国某学者所言:“在一个富足社会, 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日益被认为具有私人消费品的特征。……教育的消费方面获得了更大的重要性。”

三、从高等教育的实际过程与效果来看

高等教育过程必然伴随着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消费, 涉及到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两个方面。生活消费是指大学生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支出, 该方面的消费直接生产了学生自身, 满足了生理需要, 是一种纯消费。生产消费则是指学生用于书籍、文具、课程等教育产品方面的支出, 具有两方面的效用:学生在课程学习和校园活动中获得了直接的心理满足, 这显然是一种消费性效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了在各方面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发展, 把自身从简单劳动力培养成了复杂劳动力, 为生产过程作了必要准备, 但这一过程不直接生产任何物质财富, 故该方面效用也来自消费。只有当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此时的高等教育支出才表现出投资的属性。因此, 从实际过程和所获得的效用来看, 高等教育都具有消费的属性和特征。

四、从学者们的认识与研究结果看

学者们的认识和研究结果也支持高等教育具有消费的一面。即使人力资本理论经典作家也不否认这一点。舒尔茨曾做出这样的结论:“教育总是创造一种消费资本的形式, 这种资本具有改善学生日后生活中的消费爱好和消费质量的特征, 上述成本中承担的一部分却是属于消费”。贝克尔也指出:“教育及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已由于忽视消费方面而不断的遭到抨击, 尽管批评家们并不比其他人更成功地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研究这些方面的问题。”一些学者实证分析了教育的消费属性, 结果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朝向教育消费;高等教育的消费方面非常重要;学校教育的消费动机确实重要。萨卡罗普洛斯的一项研究甚至证明, 即使在宪法上高等教育免费的国家里, 家庭的个人教育支出要高于国家支出的生均教育费用;私人教育支出对所有人似乎是一种必需品。

五、结语与展望

探讨高等教育消费属性的目的不在于属性本身的论争, 而在于消除制约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观念障碍, 在于探寻教育消费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教育消费最本质的意义在于其建构性。首先是对“人”的建构, “人”主动地选择、参与、享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消费过程, 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消费必然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对“人”的建构正是教育的本质任务, 故“人”的建构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从而完成对教育本身的建构, 实现教育理念及模式的全面创新。因此, 我们应该以发展的视角、时代的需要来审视教育消费, 深入探讨教育消费在人才培养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和创新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asso Von Recum.Education in the Affluent Society:Problems and Conflict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981, (27) :3-14

[2]蒋青:世界一流经济学名著精读 (下卷) [M].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1:56

[3][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153

[4]H.Youn Kim.The consumer demand for education[J].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88, 22 (2) :173-191

[5]Duchesne, W.Nonneman.The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Belgium[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998, 1 (72) :211-218

[6]Oosterbeek, H, Van Ophem, H.Schooling Choices:Preferences, Discount Rates and Rates of Return[J].Empirical Economics, 2000, (25) :15-34

高等教育消费者幸福现状研究 篇2

高等教育消费是指高等教育消费者通过对支付货币所购买到的高等学校所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进行使用和消耗,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以实现人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与行为。[1]本文所议高等教育消费者仅指统招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不包括函授、自学考试或网络远程教育等方式消费高等教育资源的群体。

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消费已成为我国居民家庭支出的重要方面。《中国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000年的73.2%上升至2012年的87.0%。在高等教育领域,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从2002年的320.5万人上升至2012年的688.8万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公司企业均提出“消费者至上”口号,把消费者的满意作为日常运营的最终目标。同理,在高等教育收费体制已逐步推进的今天,高等教育资源作为一项准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或排他性,怎样保证每一位高等教育消费者都能享受到成本相对应的收益,即当前高等教育消费者幸福状况如何,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文考虑到高等教育消费者的特殊性,对幸福采用如下定义: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经济关系中,设定自己的理想、目标、需要、欲望,通过实践活动达到预定的效果,获得身心的体验和满足,这就是幸福。[2]

然而,纵观现有研究文献,学者的研究领域更多涉及学生幸福观、幸福是教育的目的等表层描述,或停留在对理论的阐述上,缺乏足够的实证分析,具体到高等教育如何影响学生幸福的研究更是鲜有涉及。因此,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以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为理论基础,以广西大学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例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当代高等教育消费者幸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就相关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二萨缪尔森幸福方程式的理论框架

上世纪50年代,萨缪尔森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幸福的计算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根据此公式可知,消费者实现最大幸福的有效途径包括:欲望不变而提高效用、效用不变而降低欲望、或者效用的增幅大于欲望的增幅。无论哪种途径,消费者实现幸福最大化的行为涉及效用与欲望两个核心概念。

1效用

效用是消费者行为理论,也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商品或劳务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物品或劳务过程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3]对同一种物品的效用评价会因时间、地点和人物的不同而出现差异。

关于效用的计算,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种方法。前者强调效用的大小可用基数直接衡量并加总求和,而且具体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也是有意义的;然而,后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无法具体计算,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的形式,即用序数表示。尽管序数效用论能在更为宽松的假设条件下解释消费者的市场行为,但许多经济问题的解决都不能离开基数效用论,因此基数效用论近些年来出现了回归主流经济学的趋势。[4]为便于统计和比较,本文也将采用基数效用论的观点。

2欲望

经济学是假设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如何配置和使用资源的一门科学,所有消费者都被假设为理性的,都以追求最少成本获取最大收益,即以效用最大化为目的。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没任何计算意义,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效用总是有限的,这个方程式的最终结果总会趋向于零。对此,有必要说明,我们要研究的欲望(即需求)是一种以现实购买力作支撑的有效需求。[5]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消费者是指具有一定现实购买力,并对高等教育资源具有现实或潜在需求的理性消费者。

三高等教育消费者幸福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及问卷制定

(1)调查对象

以广西大学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在校园各大教学楼、图书馆各楼层随机发放。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7份,其中剔除无效问卷2份后,共回收有效问卷95份,问卷回收率95%。问卷参与测试95人,其中男生50人,占测试人数的52.6%,女生45人,占测试人数的47.4%。另外,参与测试学生中,城镇户口占45.3%,农村户口占54.7%。本次调查以本科生为主,一、三年级学生分别占24.2%,二年级学生占28.4%,四年级占16.8%,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生占6.4%。

(2)问卷制定及内容

为进一步分析影响高等教育消费者幸福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高等教育阶段的特点,尽可能使调查数据全面,本调查问卷主要围绕以下五项学生比较关注、对其影响较大的内容展开:①了解学生个人基本信息,以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总体状况;②从学生自身的学习努力程度、对成绩的满意度进行考察,了解学业因素对高等教育消费者的影响程度;③从学生对未来的明确目标、对毕业后就业前景的压力大小方面进行调查,以考察就业因素对幸福状况的影响;④考察人际关系因素对幸福状况的影响;⑤考察恋爱因素对幸福状况的影响;⑥考察校园环境设施对幸福状况的影响。此外,为弥补封闭式问卷的不足,在问卷的最后设置了一道开放式题目:“为了改善在校大学生的幸福状况,您认为学校目前最急需改进的地方是什么?”

2欲望:现实购买力下的有效需求

在中国,消费者对教育的追求不只在于获得精神享受,更在于“学而优则仕”,实现社会地位的升迁。所以,在这种理性意识的支配下,即便是在追求教育消费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费用,教育消费者对教育仍有强烈的需求。[6]从调查问卷数据看,在“您认为幸福和教育程度有关系吗”这一问题中,26.3%的学生选择“非常相关”,42.1%的学生选择“比较相关”,仅有8.4%的学生选择“不太相关”,没人选择“非常不相关”。同时, 30.1%的学生在“您是否确定了考研的具体目标”中选择“非常确定”,29.5%的学生选择了“有初步想法”。可知,大部分学生都认同幸福与教育程度相关,表明了消费者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强大需求。endprint

但是,人们的现实购买力是有限的,存在资金、时间等机会成本问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更是有限的,仍然存在供给小于需求的局面。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欲望可分为五个层次,包括基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按照欲望或需求的客观发展过程从低到高排列的,其层级具有递进性,一般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要之后,才可能向高级发展。同理,对于高等教育消费者而言,其消费的欲望必须以家庭经济收入及个人的主客观条件为基础。对此,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当前各种考研热、考证热现象加以正确的引导,即从开学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观和考研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不随波逐流,明确自己的需要,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3效用:实现幸福最大化的有效路径

(1)学业因素

从问卷看,“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到满意”的学生有50.5%,但是仅有29.5%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成绩”感到满意,38.9%的学生选择“一般”,28.4%的学生感到“不太满意”,还有3.2%学生感到“非常不满意”,可看出目前大学生学业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除了高校相关教学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的限制外,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的精力投入不足才是主要原因,包括经常逃课、作业抄袭和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等。

高校必须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消费者是出于某种需求而购买商品或服务,高等教育消费者更是如此。然而,上课做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这是我国高校当前存在的一个真实写照。要改变这种情况,高校管理者必须加强学风建设,通过加大日常学习过程的考核和管理制度,降低期末成绩的比重,方能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习和参加相关科研活动。

(2)就业因素

从调查数据来看,53.7%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35.8%的学生选择“一般”,10.5%的学生选择“不太明确”。大学生经过几年的高等教育,最终目的就是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当前很多大学生不仅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明确规划,9.4%的学生表示当前自己对于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感到压力“非常大”,41.1%的学生选择“比较大”,仅有17.9%的学生选择“不太大”。由此可知,就业难是影响在校大学生幸福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校必须改进并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数居世界首位,而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高层次劳动力供给数大于社会需求数。高校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另一方面,学校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加强对专业实践的培养,同时开展各项就业专题会议,深化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提高学生的求职技巧,实现校园与社会的有效连接。

(3)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是大学里非常重要的一堂课,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健康、学业甚至其一生的发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在调查中发现,有5.3%的学生在“评价一下自己目前的人际关系状况”选项中选择了“非常好”,57.9%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好”,34.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有2.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差”。同时,有52.2%的学生“对自己的课余生活(如各种社团、活动比赛)”感到“比较满意”,仍有15%的学生选择“不太满意”。部分学生反映,当前高校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过分注重实效,实用和功利色彩较浓,并且同学之间的交往更多是以小群体的形式,交往范围不大。

在很多高校,把课堂教学和学生卷面成绩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很多时候,学校容易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化。为改变这种状况,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有关部门应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多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有助于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4)个人情感因素

在本次调查的95名大学生中,有70名同学在“目前是否处于恋爱关系”中选择了“否”,占总调查数的73.7%。在另一方面,关于“您认为恋爱与在校大学生幸福状况之间的关系如何”的调查中,7.4%的同学认为“非常相关”,37.9%的同学选择“比较相关”,仅有2.1%的同学选择“非常不相关”,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大部分当代大学生是很重视情感在幸福状况中的重量。

在国家高教主管部门对待大学生恋爱问题中“不提倡,不反对”政策的大背景下,校园随处可见牵手的恋人。对待大学生恋爱问题,高校既不应提倡也不是反对,而是做好教育与引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摆正学业与恋爱的关系,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中,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5)校园基础设施方面

据相关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学校缺乏认同感,这可能会使一部分同学丧失学习动力、或者不按培养计划要求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等。[7]因此,本调查问卷特意进行了校园环境设施满意度的选项。在“您觉得校园里相应的生活设施(如宿舍、餐厅、运动场设施等)是否令人满意”问题中,10.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40.3%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满意”,34.7%的学生选择“一般”,有14.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

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有助于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校园运动器材方面,学校应增设各种类型的运动设备,多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对于提高当前学生体质亦有很大帮助。此外,高校还应在改善餐厅的卫生情况、营造和谐的就餐环境及加强宿舍财物安全等方面作努力。

(6)开放式问题的反馈情况

在问卷的最后一道开放式问题中,改善课堂教学方式高居学生反馈内容的榜首,占到总数的45%,这也正好呼应了当前广西大学正在全面推行课程教学改革进程。改变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多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改变考前背笔记的现状,这是很多学生的基本共识。另外,图书馆开放时间延长、改善教学硬件和增加学校的学术氛围,分别排在反馈建议的前几位,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思考与参考。

总之,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家庭支出的重要方面,如何提高高等教育消费者群体的幸福状况,发挥成本-效益最大化,仍是每一位参与或关心高等教育事业者的一大课题。萨缪尔森幸福方程式从“效用和欲望”两大方面切入,在高等教育消费者现实购买力一定的前提下,为高校如何应对效用中各大影响因素的挑战,实现效用最大化,进而实现幸福最大化提供政策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科,任浩.切实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消费者权益[J].学术论坛,2007(1):188-191.

[2]孙金珏.幸福新论[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3]孙宇晖,刘静暖.西方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赫海波.序数效用论的缺陷与不足[J].济南:山东社会科学,2011(4):141-144,169.

[5]宁淑惠,张卫东.试论“消费者幸福”营销观念[J].太原: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1):65-70.

[6]杨聚鹏,邓正容.教育消费者选择制度对高等教育供给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 83-88.

中国农村消费教育报告 篇3

消费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民众、国民如何消费。如果广义地理解民众、国民,应该包括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教育也就可以称为国民消费教育。国际消费者联盟12届大会关于消费者教育的决议指出:“消费者教育是使人们,特别是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们成为清醒、聪明的消费者的根本方法,它可以使他们具有选择信息的能力,提高对自己权利和所承担责任、义务的意识”。我国目前开展消费教育与履行《消法》赋予职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教育是消费者协会履行《消协》赋予的“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职能的具体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1月1日施行以来,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消费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消费教育从无到有,“健康、科学消费”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共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等营销方式的迅速兴起,我国农村消费教育出现以下新特点:

1.1 农村消费增速强劲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5343亿元,同比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在2009年成为一大亮点。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农村消费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城市消费超过8.5万亿元,同比增长15.5%。自1987年以来,全年农村消费增速首次快于城市。2009年消费市场快速回升有四方面原因:一是政策拉动作用明显。国家出台的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了消费能力。家电、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的政策,对拉动城乡居民消费、释放消费潜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万村千乡、双百工程、农超对接等项目,进一步健全了农村流通网络体系,促进了农产品流通,扩大了农村消费。三是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建设“放心肉”服务体系、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开通举报投诉热线,组织打击借“家电下乡”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专项整治行动等措施,对改善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促消费力度空前加大。2009年商务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扩大消费、创新生活”促消费系列活动,带动各地举办大型促销活动3000多个。2010年,国家将继续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完善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家电、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消费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1.2 经营者通过消费教育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自觉性增强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消费者作为弱者需要得到保护。因此,怎样防止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便成为消费者教育的目的,即培养“聪明的消费者”成为消费者教育的课题。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但是,不少企业把消费教育片面理解为把广告单塞给行人了事,结果吃了大亏。如今,不少企业已自觉地把消费教育作为与消费者有效沟通和开展市场营销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作了大量探索。经营者要侧重研究落实农村消费维权工作,妥善解决农村消费市场发生的消费纠纷。对“家电下乡”、“电脑下乡”开辟售后服务争议解决的绿色通道,解决农村消费者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继续推进全国百城市消协投诉信息直报网络建设,消协组织要根据投诉信息统计分析情况,向政府有关方面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向企业行业反馈消费者意见,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预警。推进消费纠纷和解网络平台建设工作,选择讲诚信、有规模的行业骨干企业作为和解网络平台成员单位,健全投诉和解机制。探索建立消费纠纷调解救助体系。以加强投诉分析、整合投诉资源为突破口,推进各级消协组织全面完善投诉调解救助体系。推广和规范争议和解制度,做好消协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衔接工作;构筑消费维权救助体系,实现消费者权益的最大化。

1.3 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伴随电子商务的普及,消费者的整个生活空间几乎被“网”占据,在20世纪尚未遇到或很少遇到的问题,在21世纪已大量出现,如因特网使用者未经收件人同意,利用电子邮件擅自发布商业信息,利用电子邮件进行虚假宣传,诋毁他人商业信誉等等;各种高科技产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广大农村消费者希望通过消费教育,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正确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消费教育在提高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了解商品和服务信息,掌握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方法和技巧,预防侵害的发生,帮助消费者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消费者购买有固定包装的商品,要认清包装上的标志,特别是无商标、无产地、无地址的“三无商品”,切忌购买。购买大件、高档、耐用消费品时,应当场开包检查。购买大件、高档、耐用家电商品时,应索要发票、保修单,核实发票项目是否填写正确。各级消协应加大消费教育的力度,充分发挥消联站等网络作用,开展消费教育,适时发布消费警示,提高广大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在购买产品时鉴别,在签订装修合同时的增订环保达标条款,在发现室内存在污染时,应及时进行消除,切实地保障自身的健康安全。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改变消费者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网络消费成为当前农村消费者新的投诉点。网络消费具有潜在的大市场,保障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问题不可小视。网络消费作为新型消费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网络技术不稳定,造成消费者使用网络时经常出现故障。不少消费者投诉称,一些公司提供的安装上网宽带服务,由于技术问题,宽带设备装上后却无法上网。网络消费价格不透明,网上设陷阱,引诱消费者上当。一些不正规的网站在网上设置陷阱,将诱导消费者的信息与其它高收费的网站链接,有的甚至与国外收费网站链接,消费者在无意中付出了高额的费用。网络游戏规则不明示,一些网络游戏运营商在网络游戏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玩家虚拟财产丢失,或者技术不成熟,导致玩家无法升级等问题。网络企业的大量涌现,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增多,网络广告的蓬勃发展,都要求把消费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1.4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消费教育明显落后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不成熟、消费环境的无序、消费政策的不健全不仅仅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健康,还连同经营者、企业、行业付出了代价。许多农村消费者投诉自己购买了劣质或假冒产品,一部分原因在于经营者没有把好质量关,不懂识别假冒劣质产品,自己吃了亏,也让消费者吃了亏。许多消费者动不动就去消协投诉,有些根本是消费者无理取闹,但是因为怕麻烦,又担心信誉会受影响,常常是自认倒霉。随着社会的进步,从国家立法到相关组织,从社会心态到具体操作,消费者都是弱者,是保护对象,消费者的地位明显得到了提高,但是也总有少部分消费者的素质另人不敢恭维,无理取闹者有之,故意找碴者有之,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屡见不鲜。经营者除了要诚信经营外,也要懂得保护自己,共同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

如何合理消费,农村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消费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消费教育。现在的学生在年龄较小时就要走向复杂的社会,他们在消费生活中会有很多不适应。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他们身上投资很大,他们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了。同时,他们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消费中遇到一些问题,他们大都不知道,也不会使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学生受到过良好的消费教育,那么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的权利,还会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合法生产,合法经营,保护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整个社会走向法制化。社会应提倡理性的教育消费。理性教育消费需要社会宽松多元的人才标准的确立、政府相关政策和体制的配套和供需信息的畅通等多种必备条件,是多种有效合力作用的结果。目前,我国农村消费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已明显落后,消费教育在全社会不够广泛,消费安全、消费环境和消费侵权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消费维权工作还比较薄弱,消费维权的体制、机制和长效管理尚未健全,消费维权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相对滞后等,还需要下功夫改进、解决和提高。各地消费教育机构少、投入低,消费教育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水平低,影响消费教育的效果;加之现有法律法规不完善,可操作性差,造成各地消费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以至出现有的消费教育机构挂羊头卖狗肉甚至搞虚假宣传的现象,从一定程序上制约了我国农村消费教育事业的发展。

1.5 农村青少年虚荣消费和冲动消费行为倾向较强,理性消费行为较弱

在农村青少年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有优势,“精神消费”相对薄弱,消费心理不健康、消费知识贫乏、维权意识淡薄等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经营不规范的网吧、文具店、小吃店、玩具店等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由此导致的消费投诉逐年增加。许多地方未将青少年消费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未将消费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还未建立起完整的青少年消费教育网络和教育体系,没有建立专门的消费教育师资队伍,没有建立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稳定的消费教育基地,农村消费教育教材十分缺乏,不能满足青少年消费教育的需要,忽视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维权理念,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理财观念匮乏是大学校园乱消费的主要原因,月初节余,月底拮据,很多同学过早地把生活费花在一些不需要的地方,虚荣消费、攀比消费、恋爱消费、高科技产品消费随处可见,理财意识相当薄弱。应通过讲座,招贴宣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大学新生的理财观念,倡导大学生制定明确的消费计划,引导学生消费,使大学生的乱消费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

1.6 消费教育成为城市新名片

2004年,苏州市政府在国内率先创建消费放心城市,他们率先建立的消费放心城市指标体系,将成为中国创建消费放心城市评估标准和范例。该市,建立起了市场引导、企业自律、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安全过滤”机制。推出了以一条街、一个超市、一个药店、一个市场、一个行业、一个社区为主要对象的“六个一”110个创建先行点活动,目前全市累计消费放心达标场所1.8万家,餐饮、蔬菜、粮油等10个行业通过消费放心行业考核认定。经过查封取缔不合格的经营作坊,苏州市民的传统食品——豆制品的合格率由原来的63%上升到95%,切实提高苏州消费环境的安全度、经营者的诚信度和消费者的满意度。创建活动累计投入专项资金820万元,并按照“由点到线向面”的部署推进,调动了全市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公用事业单位、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和广大消费者六股力量,合力营造消费放心环境。2007年,江苏省暨南京市启动“诚实守信在江苏,放心消费在江苏”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仪式,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工商局等九部门联合开展。活动以“诚信江苏”建设为主线,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为重点,以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和放心消费创建活动为载体,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和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1.7 消费教育成为企业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肌体的活力细胞,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是人类进步的推进器。企业的经济责任行为、社会责任行为和环境责任行为都密切地关联着企业自身健康发展、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企业与环境协调发展。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相关利益方(消费者、员工、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重视员工合法权益、消费教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构建一个安全、交易公平、重视节能与环保的和谐消费环境,是实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共赢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每个企业作为一个企业公民,都应承担严格遵守法律、奉行高度的商业道德、尊重传统文化、关注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社会责任。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尽到对消费者、职工、股东、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为了倡导企业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中消协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消费维权现状,制订并发布《良好企业保护消费者利益社会责任导则》。要及时发现培养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对认真履行导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切实保护农村消费者利益的企业适时进行表彰,促进广大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全面提高。通过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塑造健康的企业形象,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进而有利于提升品牌影响力,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8 金融消费教育活动深受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消费者理财意识全面觉醒,投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大众金融知识的匮乏和风险意识的淡薄。金融知识与技巧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在消费者做决定的过程中是可以起到辅助作用的。面对目前日益复杂多样的金融服务市场,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必须具备相关金融知识。现在绝大部份的家庭都可以获得信用卡以及分期贷款。金融服务机构在给予民众信贷时,也有责任去教育他们如何适当地运用信贷。金融决策者以及金融界人士,必须经常创出新点子,应该经常重新整合服务,以便更灵活地服务消费者,以及配合市场需求。投资者教育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工作,也是加强市场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深入地推进投资者教育工作,对于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服务机构应当对社会公众开展“金融扫盲”、“理财扫盲”、“风险扫盲”教育,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和理财知识,践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实实在在契合消费者的需要,从金融投资理财、减少排队等候时间、防范金融诈骗等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公益性话题入手,结合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地描述“为什么要理财”、“工行如何帮您理财”、“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开展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教育活动,普及银行自助设备使用操作知识,提高普通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争取用简单易学的方式教老年客户使用银行设备,以减少银行柜台上的业务,舒缓银行客户排长队的压力。

1.9 不良消费行为受到广大农村消费者摒弃

近几年来,有关网上消费、汽车检测、医患纠纷、房屋质量、预付消费的投诉越来越多,企业通过格式条款限制消费者的权利,增加消费者的义务,给消费者维权设置重重阻碍,消费者受损害严重、有理难维权,经营者不负责任、推诿拖延,消协处理难度大、解决率低,消费维权的成本和难度大。2008年3月1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最应该摒弃的十种不良消费行为”评选结果。这10种不良消费行为是:明知驾车劝饮酒;景区公物不爱惜;观看表演比赛喝倒彩;野生动物菜肴上酒席;处理垃圾不分类;红白喜事过奢靡;餐后离席满桌菜;上网成瘾害健康;住宿宾馆长流水、长明灯;权益受损不行动,依法维权不积极。所谓不良消费行为是指,存在于广义的消费领域中,虽然不违反法律规定,但是有违公序良俗,有违社会公德,污染环境、浪费资源,降低消费者自身或他人生活质量,以及可能对未来消费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评选“最应该摒弃的十种不良消费行为”,旨在通过评选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促使这些不良消费行为得到遏制直至杜绝,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文明消费,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形成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发展、和谐消费的环境和文化,全面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1.1 0“消费与服务”将成为更安全、更美好的消费生活的主题

消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重大、重要的作用。从服务的角度来看,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要服务广大消费者,第二服务经济发展,第三服务社会和谐。从消费者来说,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这种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消费者的消费需要。消费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也是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最终目标。发展生产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因此,就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来扩大消费,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这方面,目前我国的消费领域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很多的消费品种出现,消费领域也不断的扩大。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如假冒伪劣的行为,不平等条款的存在,还有一些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可能不一定很衔接。有关的立法立规的标准不够健全。还有物价,如住房等等,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者消费的支出。最终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政策的角度、从法制的角度、从价格的角度,从经济发展结构的角度,从行业规范的角度,从监督管理、宣传引导、纠纷处理等各个方面要为消费者着想,最终能够保证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从而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得到持续的怎样。消费和经济发展也是有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越发达,消费的主导作用就越明显。近年来一直强调的扩大内需的政策,特别是要增加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它的核心都是要保证消费者能够有消费信心。使得他能够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所以我们的各项措施就应该从如何保证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这个角度出发来做相应的工作。其次,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在2008年开始,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有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这都是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消费与服务”将成为更安全、更美好和扩大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消费生活的主题。

2 消费者组织在农村消费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作为依法成立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在消费教育领域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并对消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监督、指导、服务、沟通”四大职能是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在农村消费教育中的基本职能和角色定位。

监督职能:消费者协会应当依法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农村消费教育的监督、检查,对打着“消费教育”旗号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特别是与广大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消费者协会应当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配合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对那些通过消费教育的形式搞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予以查处,如装饰装修、饮料食品、商业保险、电话、旅游、电器、美容、保健、购房、买车、修车、进医院、护肤等等,虚假宣传现象比比皆是。消费者协会应当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接受消费教育的权利。

指导职能:消费者协会应当在农村消费教育中履行好指导职能,促进消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各地消费者协会可成立“消费教育指导委员会”,就有关消费教育的问题予以指导,并贯穿于消费教育的全过程。消费教育指导工作应当以消费者放心不放心、满意不满意、有没有安全感为标准,突出重点,抓住热点,猛攻难点,力求成为消费教育机构的知心朋友。

服务职能:消费者协会应当通过自身优势,向农村消费教育机构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对消费教育机构遇到的难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消费者协会对消费教育的服务渠道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身设立的非盈利消费教育机构;二是经营者和社会力量举办的消费教育机构。服务的方式有多种,关键是要达到良好的效果。有的消费者协会通过建立“消费档案”,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其具体做法是:以商品销售商为主要对象,凡投诉记录都在档案上作详细记载,每月定期公布,投诉记录达到一定程度要向公众作出说明,承诺改正期限。对消费档案进行微机管理,实行行业分类,详细记录商家的地址、电话、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投诉记录等,做到一目了然,查询方便。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商家及其服务人员素质,做到“一口清”。即服务人员面对消费者的咨询,能熟练地一口气背出商品的性能、价格、优点、弱势、产地、型号等,当消费者不明白时,服务员还能耐心细致地进行解释。

沟通职能:消费者协会由于与新闻媒体有着良好的关系,与广大农村消费者经常接触,应当担负起沟通职责,让更多的消费者理解消费教育,自觉接受消费教育;让更多的经营者主动开展消费教育,努力提高消费教育水平;让更多的人自觉投资开办消费教育机构,投身消费教育事业。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消费教育事业中涌现的好人好事予以报道,树立消费教育的典型。

3 我国农村消费教育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农村消费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十分迅速,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参与消费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其涉及面之广、影响面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我国农村消费教育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3.1 农村消费教育的方式将越来越多,精彩纷呈

农村消费教育将由“跟风式”、“粗放式”向有特色、独具创新的方向转变。消费教育将由街头为主向会议展览、学校和报刊、电视、网络教育转变,更加注重消费教育的知识性、快捷性。农村消费教育将由过去的各自为政转向网络化,并与国际接轨,消费教育的对象不分国内国外,国内消费教育机构与国外企业联合开展消费教育十分普遍。

3.2 农村消费者生命健康消费意识不断增强

广义是生命健康权,既包括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也包括消费者的心理健康。今后,农村消费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主动关心广大农村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消费者的心理健康,共同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积极处理消费者关于生命健康权的投诉,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发布有关生命健康的消费警示、提示,向消费者提供损害生命健康的产品、服务及不法经营者的信息。开展关于消费者生命安全健康知识及状况的调查。加强与生命安全健康权有关的商品和服务的比较试验。积极同危害生命健康的行为和不良倾向做坚决的斗争,用法律的武器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国民生活的质量。

3.2 农村消费教育将迈向产业化

今后,民办专业消费教育机构将大量出现,作为一个新的行业颇受消费者欢迎。消费教育讲师将成为抢手货,他们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法律法规的熟练运用能力,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尊重。消费教育将成为企业推出售后服务之后又一张营销王牌,企业界纷纷设立消费教育机构,“知识营销”将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依托“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农村消费教育将由过去的配角向主角转变,人们不仅希望知道自己作为消费者享有哪些权益,更需要了解自己应当知道什么、选择什么、维护什么、更好地“明明白白消费”。经营者在消费教育方面的投入将越来越大,把消费者看成企业的终生伙伴,不断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利用、激发消费者价值,并把农村消费教育作为广告之后拓展市场和走近消费者的又一法宝。农村消费教育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有关农村消费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消费政策将逐步完善,使人们在开展消费教育的过程中有章可循,达到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结构,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3.4 树立“新型消费理念”,“消费促进运动”有序推进

2010年,20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已经成长为消费的主力军。这些独生子女的消费习惯已经大大不同于他们的父母,他们追求消费,而非积蓄。中国正步入第三个消费高峰,在这一消费高峰中,将会满足人们对质量、品牌、时尚、食品安全卫生的需求,并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住房和汽车的需求。在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城市消费,提高市场调控能力,维护市场稳定,促进流通企业发展,降低消费成本,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进入全面升级阶段,国内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消费浪潮,应当高度重视消费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千方百计启动消费,提高消费率,使消费成为经济第一推动力。

3.5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汽车消费需求显现

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据有关部门针对农村消费者调查显示,约有四成的被访者认为,家庭年均收入在3~5万元就可以考虑买车,约有三成的被访者认为,家庭年均收入在5~7万可以考虑买车。因此,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消费将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农村每年田间作业运输量为145亿吨左右,城乡之间货物运输量为100亿t以上,而且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加。我国农村现有机动车保有量仅能完成农村运输需求量的3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80%以上。而且,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现有交通运输工具仍处于载货汽车、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畜力车、人力车并存的状态,相对比较落后,因此,未来汽车需求空间巨大。

3.6 电脑未来将成为农村市场新的消费增长点

苏宁电器发布的《2009中国农村家电消费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农村家庭各类产品普及率差异很大,电视、手机产品的普及率最高,空调、数码、电脑等产品的拥有率最低。彩电方面,目前农村家电消费者对电视机的需求正从CRT向液晶转变;冰洗产品作为耐用家电,虽然三成以上用户使用年限超过了5年,但是更新意愿不高;空调普及率较低,但近两年需求开始凸显;农村家电消费者手机普及率已超过八成,四成农村消费者手机的使用年限都不足两年;生活电器小家电方面,实用型小家电的需求比例较高,享受型小家电的需求比例偏低;农村家电消费者对台式电脑的采购意愿较高,特别是近两年以来,需求明显,电脑未来将成为农村市场新的消费增长点。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家电产品的保有量(每户拥有的数量)非常不均衡,各产品之间差别较大,传统实用型家电保有量较高,数码、电脑、空调等农村新兴产品保有量非常低。电脑产品在农村市场普及较低,主要以台式机为主,每百户家庭保有量为17.4台。笔记本仅2.6台。农村数码产品的保有量非常低,比例最高的MP3每百户也仅为7.3部。

4 打造农村消费教育新渠道,进一步推动消费教育发展的建议

4.1 要以消费者投诉服务专用电话和工商综合执法平台为依托,做好“四个结合”

“四个结合”,即把消费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消费教育与院校社会教学相结合;把消费教育与进一步开展好平安建设活动相结合;把消费教育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大力开展消费教育工作;将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与开展消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我国消费教育新渠道。

第一,建议在“12315”设立消费教育专线,有关农村消费教育问题转接消费教育专线。树立“三心”,搞好“三服务”即:热心、耐心、诚心;为消费者服务、为市场监管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达到“三满意”,即:电话受理、来信来访、调解结果让消费者满意,真正实现“上下联动,快速反应,有问必答,有诉必办、有案必查、有假必打”;通过接听电话现场解答消费者咨询,及时公布申诉举报热点和典型案例,公布商品质量监测结果。针对突出的消费问题发布商品和服务消费警示,在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开辟专栏专版等方式,在社区设立12315宣传专栏,向社会宣传12315打假维权、服务百姓所取得的成果,宣传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律法规,普及消费知识,开展消费教育;实行一年365天每天受理消费者举报的工作制度,12315电话,工作时间人工受理,非工作时间录音受理。不具备录音电话受理条件的地区,在非工作时间,公布值班电话,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可逐步开通网络受理申诉举报,保持电话畅通。

第二,通过12315大力倡导发展型消费,使之逐步成为人们消费关注的热点和主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要高度重视农村老龄消费者的消费教育,创造农村老龄消费者放心消费环境,使消费教育向服从服务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面提升。通过12315做好消费指导工作,向消费者提供准确的消费信息,帮助消费者实现科学、合理消费,打造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的文化。开展“12315走近您身边”活动,集中工商执法人员和12315执法车辆,以及商品(食品)检测车、食品快速检测仪等,有组织、在计划、有密度地深入社区、深入农村、深入学校,开展12315流动宣传咨询、消费教育和维权服务,贴近实际,贴近消费者,依法维权,热情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第三,拓展维权空间,创新维权方式以科技手段打造新型12315。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构筑12315综合执法服务平台,设置有12315专线接诉平台、互联网商务监督管理平台、12315互联网在线服务平台、工商行政管理短信息服务平台、媒体广告监测平台等主要功能区,进一步延伸拓展维权的领域和空间。通过12315在线服务平台还提供BBS在线咨询,指定专人负责解答消费者提出的有关维权途径、法律法规和工商事务方面的问题;增设在线调解功能,针对通过网络投诉的网上交易、异地交易等买卖双方难以见面调解的情况,提前预约然后开展在线调解。为每个加入打假维权协作网络的企业设立维权信箱,并通过电子邮箱接收有关侵权投诉书以及图片等证据资料。针对夜间以及线路繁忙等无人或无法接诉的情况,通过电脑网络接收申诉举报短信,执法人员将及时回复并在必要时赶赴现场处理。通过开发执法系统、执法联动调度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和业务资料储备查询系统等软件,力求通过整合执法资源,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打造以“创新机制、扩大功能、顺畅运行、完善网络”为原则,建立以“盯住民生热点,拓宽诉求渠道;整合执法资源,顺畅运行机制;集中受理处置,快速反应监控;应急指挥调度,服务和谐社会”为主要工作目标和运作方式的新型12315综合执法体系。积极拓展和延伸消费维权网络,促进“一会两站”工作机制在广大乡镇、农村的落实与推广,切实把12315建设成为“维权的平台”、“服务的窗口”、“执法的阵地”、“信息的源头”、“政群的纽带”。

第四,通过各种媒体和方式,集中投入12315公益宣传。可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制作招贴广告、通过平面媒体和电视等方式,组织12315强势公益宣传。采用统一的VI形象宣传策划方案,对12315维权执法网络从车体形象、室内设计到标牌应用、宣传海报进行整体形象规范,便于广大消费者识别、记忆;在商业街区、旅游景区、大型市场、社区、村镇和学校等地方设立消费维权告示牌,告知消费纠纷解决渠道和服务电话,宣传12315职能,展示12315风采。

第五,要树立预防为主,变事后保护为事前预防的消费维权新理念。加强企业自律,做好预防,是农村消费维权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引导企业自律,建立消费教育学校等多种有效载体;与经营者签订责任状、引导企业向社会做出服务承诺;规范经营行为,帮助企业树立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打造社会信用体系;构筑从购货源头到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上都加强预防,防止损害侵权行为发生的防范体系;增强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经营者素质等多种有效途径,变事后保护为事前预防,将工商所的消保维权工作向纵深发展。

4.2 要重视开展农村消费教育

要利用12315执法维权网络,使消费教育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将消费维护的力量重点地向农村消费者倾斜。可通过建立乡镇消费者投诉站、联络站、农村消费教育学校,延伸12315投诉网点,开展“千村万户拒伪劣”活动,向农民大量赠送法律、法规和有关食品安全健康知识、农资科学选择使用等消费知识宣传资料,向农民消费者宣传法律、法规,动员他们行动起来,提高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大在农村的维权力度,努力为他们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在农村集贸市场创办农民消费教育流动课堂,邀请法律专家、打假能手等为农民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利用现场讲解、实物对比等方式,向农民传授假冒农资及食品的识别常识,与农民进行互动,现场接受咨询、受理投诉,提高农民的消费维权能力。家电企业或相关机构应当编印家电科普知识,加大家电消费教育的力度,建立“农村家电消费教育基地”,帮助农村消费者掌握家电知识,引导农村消费者科学选购使用家电产品,改变目前农村家电科普知识空白的局面。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特别是要调动新闻媒体的积极性和影响力,利用新闻媒体做好对农村广大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各方协助、全民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消费教育网络。

4.3 以优化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为重点,依法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和其他误导消费的宣传,及时进行消费提示和消费警示,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

要继续深入开展“放心店”、“放心市场”、“放心街区”和“消费放心城市”等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要在全社会多形式广泛深入开展消费教育活动,健全制度,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通过开展消费教育,让广大生产经营者以其合格的商品和规范的服务切实对消费者负责;通过对广大农村消费者开展消费教育,科学合理消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通过对执法人员开展消费教育,更好地履行法定职责,依法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通过对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和新闻媒体开展消费教育,更好地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职能作用,使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真正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同责任。

4.4 进一步加强农村消费教育宣传,努力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和谐的消费环境

第一,大张旗鼓地开展农村消费教育宣传,以“消费教育”为主题,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展农村消费教育公益广告活动。通过制作一大批主题鲜明、内涵深刻、制作精良具有观赏性的优秀公益广告作品,传播消费教育观念,规范和引导经营者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行为,引导广大农村消费者科学消费,合理消费。

第二,将每年3月15~22日确定为“全国消费教育周”,配合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开展“3.15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系列活动,包括“3.15”走进外来人口居住点、“3.15”进百村、“3.15”走进中小学等多种形式的消费教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加强投资者消费教育工作,提高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业务流程,主动向投资者揭示风险。通过组织编印投资者教育手册、签署风险提示函、买者自负承诺函、建立规范辖区证券经营活动的行业制度和服务标准、推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系统、成立法律咨询团、组织案例汇编、制作DVD教育宣传片、明确责任追究机制,拓展教育渠道,加强媒体宣传和支持保障,加强协调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的投资者消费教育活动,强化制度、机制建设,探索形成投资者消费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总结、交流,尝试开展投资者教育评估工作。

4.5 加强消费教育理论研究,加快消费教育立法进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当结合消费经济内在规律,对国内外有关消费经济的立法进行借鉴分析。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由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消费教育法》、《消费促进法》、《消费教育条例》、《消费促进条例》,用立法的方式推动消费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在开展消费教育过程中有法可依,让广大农村消费者和经营者明确消费教育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法保护消费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

《消费促进法》应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加快制定和完善发展消费经济规划、相关政策、标准和评价体系,编制符合发展消费经济要求的项目计划。应明确在继续注重投资拉动的同时,大力发展消费经济,把消费经济的法制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把政府促进消费经济发展的成效作为其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政府发展消费经济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其政绩考核的标准,并建立相应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考核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布,从法律制度上保证消费经济有序、高效、持续地发展。

要加强消费教育理论研究,要研究消费教育内容和功能,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要研究21世纪消费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消费教育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内涵、目标和途径,研究消费资本与消费教育、消费维权的关系,加强消费教育理论的务实研究,建立可资借鉴的消费教育和消费促进的理论体系。

4.6 设立农村消费教育学校和社区消费教育中心,建立健全农村消费教育机构

应当在县区及乡镇建立消费教育学校,在社区设立消费教育中心,把消费教育列入当地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做到“四个落实”,即教材落实、教员落实、场地落实、时间落实。建立消费教育课堂,充分利用企业专业人才、教学场地、设备等资源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办手机、家用电脑、家装、房地产、汽车消费五个消费教育课堂,免费为广大消费者宣传有关商品消费知识。积极开展消费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老年大学”活动。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应当鼓励广大经营者和个人投资消费教育事业,允许他们设立消费教育机构,办理开业登记,依法照章纳税,以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难题。

4.7 建立“中国消费教育网”,利用专业网站面向国内外消费者开展消费教育,使消费教育信息化,大力进行网络消费教育

在高等院校开设消费教育专业,为各地培养消费教育师资力量,使我国消费教育后继有人。各地消费者协会可成立“消费教育指导委员会”,就有关消费教育的问题予以指导,并贯穿于消费教育的全过程。消费教育指导工作应当以消费者放心不放心、满意不满意、有没有安全感为标准,突出重点,抓住热点,猛攻难点,力求成为农村消费者的知心朋友。

通过出版《农村消费教育丛书》,摄制消费教育VCD光盘和电视片、以及农村消费教育知识台历等,为各地消费教育活动提供教材和资料,推动消费教育进一步发展。通过开展“消费教育知识电视大赛”、“消费教育成果展览”、“消费教育论坛”、设立“消费教育热线”、“消费教育电话信息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优势,通过对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和新闻媒体开展消费教育,创办消费教育刊物或与当地报刊合办消费教育专版、开辟专题栏目等方式,对消费者投诉热点进行追踪报道,发布消费警示;以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主题,组织开展对食品、保健品等重要商品进行专项调查,揭露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更好地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职能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使消费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同责任,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维权工作的整体水平。

4.8 培育市场航母,加速建设专业市场集群发展区和专业市场总部基地

通过对现有专业市场的改组、改制,努力实现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实现专业市场的战略性重组,通过股份制形式来经营管理批发市场,并培育一批全国性的大批发商、大代理商,培育专业市场航母。我省专业市场应走市场品牌建设与创新之路,推进专业市场的扩张提升,推进专业市场硬件完善、功能拓展、业态提升,形成专业市场的发展特色。要引导和鼓励多元化投资,加快重点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加速建设专业市场集群发展区,重点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鼓励和推进现有的批发市场向专业市场转变,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增强市场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以区域性商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各类专业市场专卖商场为支撑的市场集群,集中集约发展,提升市场功能,推动以商品市场现代化为核心的提档升级,增创专业市场发展新优势。对市场结构进行调整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专业市场集群化与专业市场总部基地发展的步伐。

创新经营模式,打造网上交易平台。要重视以信息化推动专业市场的现代化,打造网上交易平台,使专业市场从单纯的有形市场向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并举的方向发展。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融合必将成为专业市场创新的重要内容。

4.9 优化农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发展环境,积极支持鼓励其稳定发展

鼓励民间投资兴办企业,为其登记注册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积极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认真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股权出质登记办法》,充分发挥股权出质登记在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积极作用。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机遇,鼓励外来资金投向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鼓励环保型、科技型和劳动密集型等优势产业,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大型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实施商标战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驰名商标培育和推荐、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涉外商标保护等工作。

积极支持设立和发展新兴业态。新兴消费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服务模式等的出现将有力的挑战传统行业,表现出远快于传统行业的速度发展,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要积极支持设立和发展契约制、虚拟制、相互制、有限合伙制等新兴业态。大力引进和发展一批专业店、便利店、折扣店、电视购物、网上购物等新型业态。对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公司,首次出资额达到注册资本10%即可进行工商登记,余额部分2年内缴足,其中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允许零首付进行工商登记。对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申请一般经营项目的内资企业,可不核定具体经营范围。准许企业经营范围关联延伸和跨行业核定。对新兴业态经营范围的核定,属于一般经营项目的,名称中的行业表述和经营范围,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表述并根据申请人的申请直接予以核定。对在全省范围内设立多个分支机构、开展连锁经营和集团化经营的企业,按照“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要件、统一程序、统一办结”模式,集中办理注册登记。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提高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再就业能力,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培训,统筹城乡就业。

4.1 0 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农村消费升级

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创意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开展“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活动。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配合安居工程建设,扩大和带动家具、家电、家纺等消费。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消费促进活动。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交通、通信等消费。进一步促进银行卡使用,大力发展信用销售。积极推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发展,促进和规范商业信用服务的发展,支持建立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形成工薪阶层稳定的增收机制,培育中等收入阶层。稳定和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鼓励节能产品的推广使用,营造绿色消费文化。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消费。鼓励带薪休假制度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休闲度假制度。加快建立引导和鼓励住房消费长效机制。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改善住房供应结构,鼓励和引导“梯级消费”。完善城镇廉租住房保障体系,落实以财政预算为主的资金来源渠道。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创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住宅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房地产金融制度创新,拓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股本融资渠道,推动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

实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发债的新的制度安排,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发债权。放开设立各种投资基金的限制,放开外资对地方债券购买的限制。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

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强化政府投入;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优先保障旅游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优先支持重大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农家乐已经成为旅游特色品牌,要鼓励农家乐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转型升级,对重点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给予建设用地指标、基础设施配套等政策支持。扩大都市旅游圈,丰富都市旅游产品内涵,多元投资、多元开发,发展一批都市旅游新品。推进旅游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开放型旅游经济。

4.1 1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积极促进创意农业发展

积极支持实施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充分发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推行“公司+商标+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培养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创意农业园和特色产业县。针对农民工返乡问题,建立重大项目、农民工返乡创业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三大绿色通道等措施,促进四川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允许农民自愿联合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权出资,组建创意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高度重视农村“数字差距”问题,把传统的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信息扶贫”上来。

4.1 2 大力开展农村青少年消费教育活动,创新教育形式,提高广大青少年识假打假能力,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

可通过与青少年宫联办、与学校合办等模式,建立“青少年消费教育学院”或“青少年消费教育中心”,在各地、市、州建立青少年消费教育分院或青少年消费教育分中心,在各大、中、小学和重点乡镇、社区建立一批“青少年科学消费教育基地”、“青少年消费维权联系点”,启动消费维权进学校工程,全面推广“消费维权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的“三进活动”,将消费教育纳入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采用开展消费权益保护知识讲座,校园消费维权知识竞赛、图片展览,宣传手册,征文比赛,案例分析,播放音像制品,消费实践体验,发放消费知识读本、图书、青少年消费维权卡,悬挂12315提示牌,公布申诉举报电话,创建“青少年消费与维权网”,启动“青少年消费教育周”、“青少年消费教育公益广告一条街”,编写、出版《青少年文明科学消费教育丛书》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强化消费维权意识和提高维权能力,并通过学生把“诚实守信、依法维权”意识带进千家万户。

建议结合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开展“青少年消费教育先进单位”、“青少年消费教育突出贡献者”和“青少年消费教育先进个人”评选活动。通过评选,自觉履行法律和政策赋予的职能,完善维权职能,积极探索高效、便捷的青少年消费投诉运行机制,不断强化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确立系统的、有层次的、内涵丰富的,富于时代气息的青少年消费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消费教育。要加强理论研究。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侵害农村消费者权益的新情况、新领域、新问题,同时研究解决的对策与办法。此外,可通过设立“消费教育协会”、颁发“消费教育杰出贡献奖”、评选“消费教育模范市(县)”“消费教育示范小区”、开展消费教育东部和西部合作的“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创建“全国消费放心城市”等方式,为消费者营造放心和谐消费环境,以推动农村消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摘要:详细叙述了当代我国农村消费教育的特点和消费者组织在农村消费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深入剖析了我国农村消费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要以消费者组织投诉服务和工商综合执法平台为依托、以优化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为重点、加强消费教育理论研究和加快消费教育立法进程等全面推动消费教育发展的建议,以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促进农村消费升级。

国民消费教育体系初探 篇4

国民消费教育体系初探

李志刚吴爱民

《宪法》指出:“国家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趋势的到来,我国消费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费者问题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消费者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国民消费教育事业,根本改变消费者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提高消费者维权能力和经营者依法经营水平,努力化解消费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国民消费教育工作的引导和领导

开展国民消费教育工程,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其目标,就是要在全社会转变消费观念,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消费质量,提高消费维权能力,建立市场诚信体系,扩大内需,拉动生产,实现积累和消费的互动发展。消费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各具特色,范围覆盖很广,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逐步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观,不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基础。

开拓消费教育重点是观念,关键是政府。各级党委、政府应当转变行政工作理念和思路,提高对社会消费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消费教育、维权工作的领导和分类指导,开展“关爱消费者”行动,建立相应的政策、体制和制度,逐步形成政府主抓、消委会主办、行业协会牵头、企业主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国民消费教育网络。党员同志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全社会推进先进的消费理念和文化。

消委会应坚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推动全民消费教育为突破点,着力引导消费维权工作从受理投诉、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引导消费方向转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面向消费者,围绕消费理论、消费观念、消费技能、消费方式、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开展全民消费教育工程,不断提高认识,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推广科学的消费文化,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如邀请法院和司法部门的同志担任消法指导员等,普维并举,注重社会实效,增强全民消费素质,提高消委会整体维权能力,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二、加强国民消费教育的立法工作和经营者职业道德建设

我们应当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以提高全社会消费质素为重心,依法开展消费维权各项工作。消委会要积极主动推动国民消费教育的立法工作,配合各级人大和政府,争取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国民消费教育,将消费教育转变为政府行为、社会行为,促进消费教育建章立制工作,使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工作有章可循,探索建立消费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应当明确授权消委会开展消费教育活动。国务院或工商、司法、教育等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明确规定消费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对象、范围、内容、方式、手段、管理部门等内容,使消费教育逐步迈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在经营者的市场准入方面,通过立法规定经营者在登记注册前和年审时必须接受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培训,在经营者中通过行政强制手段普及消费教育,树立经营者自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意识。

消费教育也是行业组织和企业责无旁贷的义务,应该制定行业经营职业道德规范,积极主动地增加对消费教育的投入,拓展消费教育途径,开展经营者职业道德教育和消费的.专业教育,帮助消费者科学消费,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三、整合资源,构建立体、动态的中国特色全民消费教育体系

消委会要牢固树立服务的宗旨,将消费者组织发展成为服务型组织,综合、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依靠群众的力量,整体推进国民消费教育的发展,形成群众性消费文化,培养自觉、自立的消费者。我们要形成法制宣传职能部门、各级国家机关、新闻传播机构以及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内的全体公民之间,上下联动,全面发展国民消费教育网络;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消费者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努力探索更易为消费者接受的宣传教育形式和方法,增强消费教育的实效性;要特别注意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发挥它们迅速、生动、直观的优势,寓教育于新闻事件,寓教育于百姓生活,寓教育于文艺娱乐,提高消费教育的覆盖率和吸引力。

大众媒体“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积极参与全民消费教育工程的建设,将消委会的活动纳入公益广告宣传范畴,实施减免费政策。电视台、电台应学习和借鉴英国、香港的工作模式,争取每天抽出30―90秒钟的时间进行免费消费公益广告宣传,制作不同题材的节目,反复播出;也可以与消委会等有关机构联手,组成专门制作组和主持人,开设“今日消费”系列节目,定期播放侵权案例追踪报道,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事件进行“亮相”、评论和谴责,介绍有关法律法规和消费知识。

我们要利用互联网开展面向全社会的消费教育,建立和完善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消费教育平台建设。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参与人多、及时、互动、共享等优点,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消费活动所需要的消息、数据、资料、知识等全面的信息。同时互联网用户是最易接受新知识、掌握最先进科学技术的群体,吸引他们参与到消费者教育活动中来,相互交流、共享各种消费信息,就能大大推进我国消费者保护运动的进程。深圳市消委会于开通了“消费维权在线”网站,截止9月已为2500多人提供了咨询服务,访问人数突破32.5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荣获中国消费者协会3・15集体金质奖。

四、加强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消费教育队伍建设

消委会要加强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消费教育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作队伍建设。消委会应当与街道司法所结合,在社区和商业区建立消费教育服务工作站,将消费教育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完善的消费教育和消费维权基层网络,结合实际,开展消费教育和维权示范单位和先进个人创建活动,积极参加“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提高依法维权水平。

开展消费教育,必须搞好消费维权工作者的自身教育。消委会要加强自身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与工商、司法等行政管理部门合作,联手开展各种法律培训和技能培训,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消委会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不辜负广大消费者对消费者组织的深切厚望和期盼。在科研上,消委会应当建立自己的研究部门和研究班底,增强工作的前瞻性。

我们还要加强消费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使消费教育迈上社会化、信息化的轨道。一要建立消费教育讲师团,邀请专家、教授参与消费咨询、讲座等消费教育活动,提高消费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二要充分吸收社区的老党员、老同志参加,发挥他们消费知识、经验丰富的优势;三是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吸引法律专业人事参与消费教育宣传教育活动和维权工作;四是建立消费维权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消费问题相关信息,主动预防群体性事件和暴力事件;五是与“12315”和“160”专线电话相结合,建立消费教育咨询电话,随时回答群众对消费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咨询要求。

消委会应建立工作量化考评指标体系,将消费教育工作作为维权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和落实国民消费教育工作责任制,使国民消费教育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五、完善消费教育的教材体系建设

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的学校消费教育体制,出版消费教育相关的教材和刊物。国际消联在十五届大会时就提出“要求所有的政府将消费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课程”。《联合国保护消费者准则》也提出,“消费者教育应在适当情况下成为教育系统基本课程的组成部分,最好成为现有科目的一部分”,促进和保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促进可持续消费。法国、瑞典等国对消费教育的重视不亚于对生产的重视,食品卫生和安全等课程已列入国民普教体系。我们加强青少年消费教育基地建设,与社区法制学校、社会教育机构相结合,建立各种类型的消费教育学校。要尽早将消费教育按照不同的要求大、中、小学纳入学生教育大纲和成人教育大纲,把消费教育融入普通国民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建立专门的消费教育师资队伍,发挥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辐射带动作用,学用并举,全面推动我国的全民消费教育。同时,各级教育机构和消委会要开展消费教育和消费维权工作的理论研究,总结和推广成功的经验做法,组织力量编写、出版消费教育教材,如消费伦理学、消费者保护法学、消费经济学、消费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等,满足不同层次的国民消费教育的需要。

家长教育消费行为 篇5

每年的九月份,当全国的莘莘学子背着书包走进学校的时侯,孩子们的教育支出都会成为众多家庭关注的热点。因为人们早已将“尊知重教”由口号变为實际行动,重视教育的观念已被更多人接受、认同。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育消费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化促进了教育消费的增长。在以往的教育消费中,为学生缴纳学费几乎成为了家庭教育消费的全部内容,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教育消费往往成为学生缴纳学费的代名词。如今,教育消费的内容和形式已随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消费的内容已由单一的缴纳学费发展为购买书报、乐器、家庭计算机及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等多种内容;教育消费也由传统的学生消费占主体地位向消费群体多元化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针对成人的补充式教育已逐渐成为居民教育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之幼儿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使学龄前儿童有条件接受更为科学的教育,促进了这一教育消费的增长。老年人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居民教育消费又增加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学生教育消费的单一化消费格局被打破,成年群体、学龄前群体、老年群体的多元化教育消费格局日渐形成,成为了教育消费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居民的教育消费从内容到形式已变得越来越广泛,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特点,这也是居民教育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学杂费、书本费是学生必须交纳的教育费用的话,那么择校费、赞助费则完全是额外加在家长身上的费用。在初、高中阶段,对一个选择重点学校上学的学生来说,学杂费、书本费和择校费、赞助费是较大的开支。一些中小学校因被评为重点或因中高考升学率偏高而自诩门坎高贵,凡是来此上学的学生必须高额收费,不能等同于一般学校。在城市人口中,有相当数量的家长为孩子从小就设定了具体的目标:名幼儿园+省实验小学+省重点中学+国内一流名牌大学=白领阶层。为了让孩子按预定的目标向前发展,甚至不惜高消费。

从众行为。这是一种人云亦云的典型行为。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的求知欲不断增强。但另一方面,由于其盲目性的特点,会给我国的教育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使我国的教育消费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刻意追求行为。这是一种目标明确的行为,其特点是确定一个教育目标后,就会执意追求下去,不在乎教育费用投入的多少,有时甚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牺牲一些物质上的利益。

高等教育消费 篇6

关键词:消费主义倾向,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

消费主义是20世纪兴起于美国,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消费现象, 现在一些不发达国家也出现了这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主要把消费作为人生的根本目的和体现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 把消费更多的物质资料和占用更多的社会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签和幸福的符号, 从而在生活实践中采取无所顾忌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 以追求新、奇、特的消费行为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持有“生存即消费”的人生哲学和生存方式, ‘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和不断膨胀的欲望及消费激情。消费主义不在于仅仅满足“需要”, 而在于不断追求难于满足的“欲望”。换句话说, 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 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当前, 消费主义的广泛传播使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深刻的化。调查数据表明, 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消费主义思潮给大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及时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

判断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形成和出现的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青少年是否存在对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高消费生活方式的普遍追求;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每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4819元, 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 中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万元以上, 这意味着大学生的年平均消费额已经远远高出了同期中国人均年度可支配的收入 (8472.2元)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8年9月至10月中旬的一份调查 (以下简称“南大调查”) 显示京津冀地区的大学生除了基本消费 (伙食费及生活必需品) 和学习相关费用外, 还包括如手机、电脑、MP3、数码相机等一些电子产品的消费, 其中电脑拥有率为49%, 手机拥有率为85%, MP3拥有率为44%, 拥有上述三种物品中两种的占38%, 三种物齐全的占25%。二是对符号象征价值的消费是否正在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选择。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5年4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参与调查的1150名青年中, 买东西时看重品牌的占77.8%。仅有1.8%的人表示不会受品牌的影响, 另有20.4%的人态度模糊。以追求名牌为主的炫耀性消费, 是大学生最直接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 这种心理驱使他们竭力进行炫耀性消费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即以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来表现或突出自己的个性与社会价值。这正是消费主义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蔓延的生动写照。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因素分析

1、经济的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基本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人们手里有更多可以使用的闲钱,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长对子女上学花费更加慷慨。据资料统计, 目前我国居民家庭支出中, 子女教育支出占了31.6%。除了学费和生活费外, 其他的消费支出也尽量满足, 这就为大学生进行奢侈消费提供了经济条件。另外随着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有了来自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 消费主义就有了更为适宜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我国, 为拉动内需, 也曾有刺激消费的政策出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有些政策被误解为消费主义的依据。

2、家庭和学校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主要因素

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来说, 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 孩子是中心, 从饮食搭配、作息时间到娱乐时间, 无一不是按照孩子的需要来制定的。在经济上, 除了家庭生活的一般开支, 其余就是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学好、玩好, 而从不在乎为子女在经济上的付出。于是无形中孩子在家庭中的独尊地位被逐渐确立下来,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想买就买, 不考虑价格、不考虑父母是否能承担的习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 “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指导不够, 主要是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了解的不够全面和客观, 以及课程设置等原因, 使得与大学生消费观相关的人生观、劳动观和金钱观等专题教育没有充分展开。这是大学生形成消费主义倾向的主要原因。

3、媒体广告的诱导是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直接因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广告“凭借形形色色乃至魅力化的感官刺激力和宣传鼓动性, 激活了人们的心理欲望和生理欲求, 从而使有限的生理欲求有可能转化为无限的心理欲求, 最终消弥了人们的生理与心理、自然与本能、现实和想象, 直至理智与激情的脆弱的界限, 使作为满足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卷入了巨大无限的市场惯性运动”。如今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 全方位的与社会接触, 广告无处不在, 一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广告画面, 使消费者幻化为自身的生活情境, 刺激着人们的拥有欲望, 并很快落实是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上, 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 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 他们常常引领消费新潮, 更以容易使自己的消费趋于广告所告知的标准化。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使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意识和观念, 抑制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

1、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引导大学生继承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国传统消费价值观

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了“成由节俭, 败由奢”。胡锦涛总书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论述中曾明确提出,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青年大学生尤其不能忘记这种艰苦奋斗精神。消费主义倾向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大敌, 要遏制消费主义倾向, 就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培养他们树立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艰苦奋斗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 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组织青年学生到艰苦地区开展访贫问苦的活动, 到落后地区进行社会调查, 进行科技文化下乡服务, 参加抢险救灾, 以及对失学儿童救助和帮扶贫困大学生等献爱心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使大学生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 了解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 从而自觉地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2、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消费能力, 摒弃不文明的消费方式

消费主义思潮诱导下的消费是一种“过渡消费”、“炫耀性消费”, 消费行为更多地受制于外在的诱导和标榜, 而不是出自内心真正的需要。如果沉迷于这种“消极性消费”, 收获的将是刺激和对刺激的无休止的追求, 而不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专家认为, 要着力倡导消费观的转型,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消费观。所谓“自主性消费”, 是指以自主需要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消费。自主性消费使消费成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 使人们的内在力量得到展示, 思想境界得到提升。通过自主性消费达而到的自我实现更加注重非物质的生活质量的一面。思想政治工作着应该通过对学生的个人理财教育, 引导学生有计划地消费, 提高对消费的自控能力。自主性消费观念是盲目的消费主义思潮的一味抑制剂, 是对超出必要消费界限的挥霍性消费的物质欲望和物质享受做出理性限制的一种伦理观念。

3、引导大学生更新观念, 树立可持发展的科学消费观

可持续消费的概念是1992年在联合国第二届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提出的, 标志着消费价值观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种消费观的主要特征是:以简朴、适度的生活代替奢侈和浪费的生活;以崇尚物质追求转向追求生态保护盒和对社会有责任的生活方式, 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绿色消费、环保购物, 循环再生, 保护自然。在绿色消费观指导下, 人们自觉过一种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当大多数人看到汽车, 首先想到的是它导致的空气污染, 而不是它所象征的社会地位时, 环境消费道德教育就显现成效了。大学生是有知识的高素质群体, 接受进步思想快,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大学生中大力推崇这种利国利民利自己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教育, 加强建设绿色校园与和谐校园教育, 使大学生亲身参与并体会绿色消费的益处, 通过文化活动的氛围渲染, 潜移默化带动校园主流消费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4。

[2]陈听:《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刘俊彦:《消费主义思潮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1) :24-30。

论旅游消费者教育 篇7

伴随着旅游大众化的蓬勃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群众化的社会活动,作为整个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越来越备受关注。旅游者的消费及行为习惯一方面影响到消费者本身的利益,另一方面,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其所在国家、所属民族的评价,影响到整个旅游业的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日益成熟的旅游教育中,针对消费者的教育却非常匮乏。要实现整个旅游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旅游者的教育已势在必行。

一、旅游者教育的必要性

(一)旅游者不良行为习惯及不成熟消费的现状及危害

1、旅游者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及危害

旅游者的不良行为,一种是自身素质低,平时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另一种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自我放纵的行为。

不雅言行、行为粗俗。有的旅游者粗话连篇,动辄当众吵架谩骂甚至相互殴打。旅游者的不良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某些不良行为容易引起从众思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风气。

污染环境,破坏旅游基础设施。在旅游过程中随地扔垃圾、吐痰,肆意攀爬文物古迹,或者在景点随便涂鸦,制造旅游垃圾文化。如此污染、破坏环境,加速旅游资源破坏,缩短旅游地生命周期。

不重视社交礼仪,如不修边幅,公共场合衣衫不整;受人帮助不知道言谢;用餐浪费及大声喧哗;不遵守公共秩序,如闯红灯,不排队,抢座位等。不注重社交礼仪导致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之间的矛盾,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如交通拥堵、个人生活空间变小;

不尊重旅游目的地风俗习惯,如有些景点不允许拍照却擅自拍照。

2、旅游者不成熟消费的现状及危害

旅游者消费消费行为是旅游者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的地域交换,产生消费行为或消费过程。

旅游者不成熟消费,如跟风消费、出游时间过于集中、旅游目的地选择过于集中,造成旅游目的地超负荷接待,不仅造成了旅游者满意度降低,同时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给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炫耀式消费、铺张浪费、盲目消费,不考虑自身经济条件,有的旅游者为了自己的虚荣心,消费完全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盲目消费高档产品;

(二)旅游者教育的必要性

1、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维护国家形象的需要;

3、维护旅游者自身利益的需要。

二、旅游者教育的内容

(一)旅游者教育的主客体

旅游者教育的客体是旅游者;旅游者教育的主体是学校、社会、各种旅游组织及旅游团队中同行的旅游者。

(二)教育内容

旅游者观念的引导,旅游者要树立正确地旅游动机,旅游是一种体验美感的过程,不应该是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更不是炫耀式消费。旅游者即使审美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

旅游者礼仪教育,包括个人礼仪,与人交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参观的礼仪等;

旅游消费引导,引导旅游者敢于消费、适当消费、勤俭节约;

生态旅游教育,教育旅游消费者珍爱自然,保护环境;

三、旅游者教育的形式

(一)通过社会教育及大众媒体的引导,加强宣传,注重舆论引导。

(二)学校教育,从学生入手,从长远出发增加对在校学生的旅游行为教育内容。

(四)发挥旅游企业的作用进行旅游者教育。旅游企业是直接与旅游者接触的,他们在旅游者的教育中会产生最直接的作用。旅游企业能对旅游者的不良行为提出及时的提醒、纠正,包括及时提醒、劝导旅游者的不理性消费。同时,旅游企业可以开展各种知识教育,如环保、生态知识的介绍,引导消费者提升消费层次,注重环境保护。另外旅游业对外宣传的旅游产品信息要真实,不误导和欺骗旅游者,引导旅游者理性消费。

(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及监督机制。

农村寄宿学生消费习惯教育浅析 篇8

一、学校中奢侈浪费、学生攀比现象存在的主客观原因

1. 各种媒体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部分家庭都富裕起来, 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会接触到“摆阔气、讲排场”等浪费奢侈之风, 因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学生往往也会觉得这样的行为“很酷”, 于是纷纷学起, 向家里要钱, 或把自己可以支配的零用钱用来请同学吃东西、买礼物等, “乐此不疲”。

2. 家长的错误理念。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 家长过分宠爱, 孩子“要星星不敢摘月亮”。即使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家庭, 父母也会本着“苦了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的想法满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 一些学生可能会形成错误的消费观, 没有的要有, 有了的要更好, 这不仅使学生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而且大部分孩子都不会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 不会带着感恩的心看待父母的劳动和付出。

3. 学校教育的缺失。

许多学校, 特别是中学, 迫于升学压力, 重智育、轻德育, 一心在提高学生成绩上下工夫, 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万事大吉”, 而没有积极主动地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合理消费的有效指导。

4. 低龄寄宿造成学生心灵情感贫乏。

低龄寄宿过早地隔断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 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 易使孩子性格孤僻, 没有责任感, 没有价值观, 没有同情心, 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过早形成。

5. 缺乏家长的监督, 易使孩子行为出现偏差。

由于远离家长的监督, 寄宿生自我约束和控制力差, 攀比和模仿的心理较强, 易养成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不良行为。没有家长的约束与管理, 孩子的行为容易出现偏差。

6. 对寄宿制学校的不适应造成的负面影响。

由于寄宿制学校严格的管理, 学生远离父母的关爱。同时紧张的学习生活、激烈的学习竞争、频繁的考试压力等导致学生出现烦躁不安、喜怒无常、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自信心缺失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

二、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 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 正面引导, 增强学生的“勤俭”意识。

许多学生勤俭意识淡薄, 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知之不多。因此, 培养学生勤俭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提高学生对勤俭的道德认知。教师要多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搜集有关中华民族美德的故事和名人名言, 通过讲故事、演讲比赛、开主题班会等形式, 使学生初步了解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从而受到启发和正面引导。其次, 教师应结合思想品德课, 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勤俭的美德认识, 加深对自己民族的感情。

2.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引导学生养成勤俭习惯。

学生勤俭习惯的养成, 单靠教师正面引导, 单靠校内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 我们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形成合力,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在班级内, 我们努力营造浓郁的健康向上的氛围, 把勤俭教育列为日常行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有形的小事抓起, 如把节水、节电、节约粮食、爱护公物等作为常规要求, 常抓不懈。同时, 切实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人格魅力,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先做到, 切实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感召作用。同时, 学校要帮助家长确立勤俭的教育观、生活观。学生与家庭的影响密不可分, 正确生活观的树立是勤俭素质养成的基础。

3. 建设一支高素质、有爱心的教师队伍。

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爱是关系教育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 只有爱才能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 才能最大地发挥教育的育人作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由于远离自己的父母, 缺乏情感的交流, 心理上比较孤独, 更需要教师的关爱。教师平常一个关切的眼神, 一句温暖的话语, 一个鼓励的动作, 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无限的温暖, 从而爱上自己的教师, 爱上自己的学校, 进而减少孤独感, 产生自信心, 一些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 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 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农村学生比较害羞, 很难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 所以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 要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 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困惑或想法, 并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解决办法, 从而避免学生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现象。

5. 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隐形课程, 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主要方法有: (1) 通过学习心理指导,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 通过人际关系指导, 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 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 (3) 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 解除烦恼。 (4) 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 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 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 增强自信心。学校还可以开设专题知识讲座, 加强心理引导。学校可以派人或到校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 开展心理咨询, 教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勤俭节约, 量力而行”的消费理念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和消费观念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 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人的和谐成就社会的和谐。寄宿制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 其心理健康教育和消费观念应当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关注。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 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农村寄宿学生消费观念现状, 努力摸索出一套可操作的教育引导方法, 使我校学生深刻认识到“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思想,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美德, 使学生为创建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家庭教育消费的思考 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消费,义务教育

十多年的大学从教生涯, 我深知把一个小孩从一个幼儿一直培养成一个大学毕业生, 要花费多少。这笔费用对于那些农村的家庭, 或者城里的普通工薪家庭来说, 是一笔不菲的经费呀。看到那些读完大学, 满怀期待地寻找工作的同学们, 看到那些整天忙碌地带着小孩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的家长们, 不由心生感慨。由此就会联想到现今的家庭教育消费的科学性。我们在生活中到底应该怎样理性地处理家庭教育的消费问题呢。

1 家庭教育消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时代的到来, 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社会需求不断扩大, 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 长三角成为国际的制造业集聚地, 许多企业不得不面临着国外企业更激烈的竞争。国际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竞争。依靠廉价劳动力, 国民经济是不能长期维持高速增长的。所以, 社会对人才资源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不仅要求他们有能力、有活力, 还要有潜力。从企业的需求看教育, 企业更需要相当理论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一社会需求现状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的空前关注, 同时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支出。

在教育投入这一模块, 起主导作用的是家庭和国家。总结过去, 分析现在, 展望未来, 我们不难发现——在过去时期, 教育的投入主要以国家为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现今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比例越来越大。所以确立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资理念和机制, 是现代家庭生活的必然趋势, 对家庭教育规划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 家庭教育消费现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体制和机制均发生了重大转变, 许多由国家承担的费用逐步地转向了个人或家庭, 尤其突出的是教育这一模块, 大学教育的费用由以前的国家承担, 现在基本上是家庭和个人承担, 地方财政的教育支出主要用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尽管普通高中及以上教育近年来获得很大发展, 但目前尚未达到普及阶段。因此在教育过程中, 很多家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得不在教育方面花费大量的资金。英国学者萨恰普洛斯指出, 家庭收入状况和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子女受教育的多少和子女能否获得较好的职业是有影响的。不同家庭对教育质量的期望值不同, 会导致家庭教育支出高低不同, 不同经济收入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不一样[2]。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 目前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家庭教育费用一般要大于国家为其子女支付的教育费用。分析总结中不难发现——家庭教育支出随着经济的增长在逐年上升。根据对我居住的周边区域的调查, 在节假日和晚上, 约50%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每年花费2000元左右接受校内外语言、艺术等教育;约35%中学生家庭每年花费约2500元接受校外补习或家教。家庭教育支出的上述数据, 还不包括家庭为其子女购买学习用品及有关图书资料等的支出。有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 为了小孩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以便在今后的就业中找到更好的工作, 到2012年, 在农村和城镇, 一些贫困家庭的教育成本已经接近或超过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很多家庭为此感到压力巨大。因此探讨家庭教育消费的话题在当今盛行起来了。

3 家庭教育支出的科学性

在较高教育成本支出的情况下, 人们有必要冷静分析, 正在实施的, 或者即将要实施的项目, 对于小孩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职业是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虽然国家直属学校的费用我们不用怀疑, 更加不用选择, 但是其它的项目还是有很大的压缩空间。知识固然是学的越多越好, 学的越深越好, 但是总要看看是否对未来工作的影响很大, 或者说是否有直接的关联。只有进行充分地考虑和正确地分析其性价比, 才会使我们的投资更加有价值。

现在的家庭基本上是一个小孩, 大家都把期待灌注在一个小孩的身上, 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小孩长大后, 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也是现今社会庞大的培训市场能够立足, 并且有很好前景的主要原因。这一切都不然解释大量小孩学习围棋、奥数, 练习跳舞等现象。这样跟风似的学习, 在很大程度上性价比是很低的。因为这完全没有根据小孩的特长、爱好等联系起来。有些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家长们要好好地分析总结自己小孩的特长、爱好和未来的工作趋势等。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家的家庭收入合理地分配资源, 争取在小孩的成长历程中, 制定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培养计划。让孩子的成长历程在前进的道路中少走弯路。让我们的家庭多一份温馨。

参考文献

[1]文新华, 鲁莉, 崔彦.学校教育成本与家庭教育支出.http://blog.sina.com.cn/gxmgxmgxm, 2008.04

善用“推广”进行消费者教育 篇10

五谷道场创造了“非油炸方便面”这个很有生命力的细分市场,沿用“广告+分销+促销”的市场运作方式,可是现在的结果却有些悲壮,大规模铺货变成了大规模库存,巨大的前期市场投入成了企业的包袱。

“广告+分销+促销”,是本土企业惯用的三大法宝,但是不灵验的情况为什么越来越多了?

实践者越来越相信,在品牌营销的时代,最重要的不是抢占终端货架,而是抢占消费者的“心理货架”,就像定位论的创造者里斯先生和特劳特先生所告诫的那样,要让自己成为消费者头脑中的产品阶梯中的第一(至少是之一),要找到独特的“定位”,否则将无人关注。但是,建立持久的品牌概念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定位只是其一,对“品牌定位”进行持续的、富有效率的表达、传播与沟通是同等重要的另外一个条件。在这两个条件中,一般认为前者更艰难、更能显示营销艺术,而后者相对简单,故很少被重视。尤其是长期以来,众多本土的实践者从惯熟的“广告+分销+促销”套路中尝到了甜头,自然不愿意在品牌沟通上去思考更多。

“广告+分销+促销”:能替代消费者教育吗

“广告十分销+促销”一直是本土企业惯用的三大法宝,自然有其道理。实践者多为实用主义:高密度的广告轰炸,不仅面向消费者广而告之,更能聚拢渠道商的精气神,吸引经销商打款、拿货、分销,此为“营销的推力”,所以很多企业在广告轰炸之前都要弄个招商会或订货会之类;产品到了终端,若广告的拉力达不到预期,还有促销这最后一招,如此之推拉结合,何愁迎不来市场旺销?

但偏偏是不灵验的情况越来越多。最近的有点悲壮的五谷道场,笔者非常尊敬这个企业,并且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东山再起。五谷道场沿用了“广告+分销+促销”的市场运作方式:首先,请来当红的陈宝国担当代言人,在电视上、楼宇液晶上、公交车身上大势宣传“拒绝油炸、留住健康”;其次,鼓励经销商大面积分销;第三,铺货初期实施买赠方式的促销,力图进一步炒热市场。类似的方式,一般在市场启动期的前3个月销量都是增加的,有时增速还很快,因为渠道商用于铺货和库存的购买较多,而且由于促销影响或部分消费者的尝新购买,终端也会显得活跃。但这里面有假象,如果消费者的重复购买率不足,这种短期的繁荣会很快过去。只是很多企业往往忽视去研究终端的实际动销,以为市场启动成功,进而扩大分销范围和深度当然也可能有另外一个原因,企业花费了大笔的广告费用,如果不进行大规模分销,不挖掘经销商回款,可能现金流会遭遇困难,于是被迫走上饮鸩止渴的道路,进一步扩大分销范围和分销深度。五谷道场遭遇了挫折,终端动销的不足,使得大规模铺货变成大规模库存,经销商不再持续进货,而巨大的前期市场投入成了企业的包袱。很多企业有过类似的情况,幸运的,死了一个产品,但还有机会另起炉灶;稍不幸的,甚至给企业带来灾难。

五谷道场并非个案。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有些企业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而另外一些会失败?或大或小的影响因素可能会很多,但根本上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情况:其一,在基本同质化的产品竞争中,企业不需要改变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只需要告知消费者有个新品牌(但产品和竞争对手的现有产品基本没有差异),这种情况下,“广告+分销+促销”模式可能会成功,例如近两年的洗衣粉、洗发水、饮料行业,很多企业都惯用此套路;其二,企业提供的是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将改变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消费者存在认知障碍,例如五谷道场需要改变人们食用油炸方便面的习惯,汇源果汁需要改变人们食用鲜果而不是果汁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花时间来引导消费者,而试图简单行事,以高空轰炸来代替消费者教育,失败往往难以避免。

即便是同质化的产品,在如今这个“广告过度的时代”,“广告+分销+促销”模式即使有效,其效果和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每个企业都采用同样的方式,只是在更大规模、程度、范围或频率上投入营销费用,还会有更好的结果吗?

推广:影响消费者的认知

我们需要如何消除消费者的认知障碍,改变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呢?美的的实践会给我们一些启示。2006年之前的农村市场,品牌电磁炉鲜有销量,美的研究市场之后认为,如果突破消费者的认知障碍,电磁炉可能在农村市场获得成功。消费者的认知障碍主要有两个:用电磁炉做什么?价格那么高,是否合算?针对这种消费状态,美的设计了“烧水对比实验”,在农村的集市上做频繁演示:用电磁炉和煤气罐同时烧水,然后计算烧同量水的成本,告诉消费者,只要使用到两三年“电磁炉价格+电费”的成本远低于“煤气费”。这种可感知的产品特征,解决了消费者认知障碍,农村市场被美的打开。在一个集市上成功后,总结成样本,让业务员指导经销商在更大范围的农村集市上展开活动。一年时间,仅福建的农村市场,电磁炉的销售收入就超过7000万。

这就是“推广”的力量。针对消费者的认知障碍,将品牌或产品的价值以直接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或领袖消费者,让他们有切切实实的感知,对他们进行观念上的引导和教育,我们称之为“推广”。推广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面对面的人员交流,也有利用软新闻传播等。与广告和促销不同的是,推广强调对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在引导和教育,改变消费者观念,而不是进行销售刺激。因为推广的直接影响范围通常较小,在市场启动的初期通常表现为效率不高,进展缓慢;但随着口碑的积累以及在消费者中的自然传播,中后期效率会以加速度增长,因此推广通常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是否善用“推广”,将对企业的营销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用友集团在2004年初推出“ERP普及风暴”计划,希望以1万元的低价格把ERP管理软件卖给4000多万家的小企业,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广告宣传活动。然而,消费者却无动于衷。众多小企业的购买障碍不是价格,而是不知道ERP软件在哪些地方能够帮助自己、是否真会带来方便。走了一年多的弯路,用友认识到失误,把营销努力转移到推广上,通过在全国20个中心城市建立“体验中心、沙盘培训、样本用户一日游”等活动,让消费者现场感受ERP的价值,才打开小企业的细分市场。

利用消费者的口碑传播,是加强推广效力的重要手段。大部分消费者天然愿意向朋友、家人、同事等圈子里的人传播自己的见识或见闻,如果企业给了消费者一个很好的传播内容——“故事或说辞”,口碑传播的威力会有效提升推广的效果,例如美的电磁炉的成本计算方式,双汇冷却肉的“18道检验18道放心”等,更有利于消费者之间的推荐购买。以下两个案例的对比能让我们有更清晰的认识:

达能运用一系列的推广方式把依云塑造成了高端矿泉

水品牌,在依云镇建立水疗养中心,吸引领袖消费者前去旅游疗养,参观依云水源地的保护、生产过程的严谨,听依云水的由来传说,体验依云小镇的生活方式,这些领袖人群把这些体验、见闻和故事传播给自己的朋友、家人或同事,也把依云的品牌传递开来。依云到中国,也从未做过广告,依然运用推广的方式,把依云水的传奇故事通过来中国的外国人、去过法国的中国人传播给众多从未去过法国的中国人,吸引他们购买昂贵的依云水。

相反的,本土的西藏5100也是优质的矿泉水,在2007年投入了较多的广告进行宣传,紧跟着依云进行铺货,也在和谐号的列车上做了促销,但却没有故事供人传播,消费者只记得5100这个数字,营销效果也自然不尽如人意。是我们西藏的水和阿尔卑斯山的水有区别吗?瑞士人的调侃告诉我们显然不是,“阿尔卑斯山的雨水流到依云变成了高品质矿泉水,流到日内瓦和洛桑却什么也不是”,关键是我们的营销策略需要改进。

判别“消费拐点”:市场开发期与成长期的策略差异

当然,同样是营销的一个手段,推广与广告、分销或促销并不是互斥的,在产品的不同的生命周期,应用不同的主打策略会产生更有利的效果。按照哈佛大学教授费农的理论,许多大获成功的产品都走过了同样的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市场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在市场开发期,新产品刚刚面市,在技术或产品概念上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检验,消费者需要有个感知并接受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以推广为主常常是更有效率的策略,在营销手段上要强调“重点渠道覆盖、点对点的低成本传播、说服式或体验式的影响消费者、完善产品和总结营销经验”。

到了市场成长期,消费者逐渐接受了产品概念,需求开始加速上升,市场总体规模快速扩大,此时以广告和分销为主是更有效率的策略,在营销手段上要强调“全面覆盖、点对面的高效率传播、复制经验与快速扩大市场”。

王老吉凉茶掀起的红色旋风是善用推广与广告、分销、促销结合的结果。凉茶原本是区域性消费的产品,传统上只在两广、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区域,人们有引用凉茶祛火的习惯。王老吉把自己定位成“预防上火”,并试图行销全国,面临的主要障碍就是改变消费者的认知,让人们接受“预防上火的饮料”而不是“祛火治病的中药”。围绕这个关键点,在市场推广期,王老吉首先选择在餐饮场所进行推广,重点选择火锅店、湘菜馆、川菜馆、烧烤店作为推广场所,派人做店内POP和人员推广,培养消费观念。到了成长期,转而利用中央电视台和主要区域市场的强势地方媒体进行广告传播,并在终端上辅以不断变化的促销活动,使王老吉在短期内迅速进入更多消费者的头脑。

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篇11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波折中持续放缓,各项研究都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正在向中高速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从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阶段特征对中国经济做出了新常态的新判断[1]。经济新常态表明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必须有效地处理市场的新变化,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实现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不断提高社会创新能力,提高社会生产效率[2,3]。人口劳动力、资本、劳动力生产率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个主导因素,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三个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将不断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要素禀赋结构将发生很大的变化[1,4]。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在中国正在渐渐消失,因此,在未来要将中国经济增长稳定在“新常态”下,必须不断提高中国劳动力生产效率,不断发展高精端科学技术,提高社会人力资本存量,实现社会创新能力的稳步增长[4]。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或质量的最有效方法[5,6]。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技术进步来自于科研活动,而教育水平和科研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政府可以融资教育来提高研究和开发能力的产出水平,然后加速科技进步,从而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背景下,教育消费作为一种消费和投资活动,不但可以直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给经济注入新鲜血液,还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本和社会创新能力方面的关键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中国教育消费在各区域、省市之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同时这种教育消费的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教育消费相关指标的统计和分析,综合考量中国各省市、区教育消费的基本情况,从而为提高中国教育消费合理化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因此,建立教育消费综合评价指标,可以有效地指导和促进中国教育消费合理化建设,尤其为各地区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量化的依据,对推动新常态时期国家教育和经济的良性互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二、理论探讨及指标构建

(一)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关于教育消费的含义,陶美重等(2007)认为教育消费是现代社会增进社会文明、培养人才所必须的特殊消费活动,它包括家庭私人用于教育方面的消费和政府教育消费投资支出等方面[8]。国内一些学者从教育消费合理化本身及合理化实现目标的途径方面对教育消费合理化进行了一定研究,他们指出衡量教育消费合理化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总系统的“幸福”最大化,他们进一步将教育消费分为生产性教育消费和消费型教育消费[7]。其中生产性教育消费又称劳动技术教育消费,是教育消费者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同时根据其具体内容把生产性教育消费分为应用型教育消费和研究型教育消费;而消费型教育消费包括德育教育消费、体育教育消费、智育教育消费、美育教育消费,它们是为了满足教育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因此实现教育消费的合理化就是实现生产性教育消费合理化和应用型教育消费合理化,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资本论》中所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谋而合。其他国内学者在研究教育消费的相关问题时,大多数是从研究教育消费的不合理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入手。王焕培(2009)指出教育消费作为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发展和投资性消费,教育消费是否和谐、合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同时从中国教育行政、学校和学生与家长等方面指出了我国教育消费存在不和谐问题[9]。刘维奇等(2006)将教育消费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基于收入分配的视角,对我国教育消费结构失衡进行了研究[10]。刘焱等(2013)通过对中国3-6岁儿童学前家庭教育消费方面支出的研究,指出中国儿童学前教育消费在保教费和捐资助学费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分析了影响中国儿童学前教育消费差异的各种因素[11]。杨天平等(2014)对高中家庭选择性教育消费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通过对浙江省四所高中的调查,指出了高中家庭选择性教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政府和学校在促进教育消费和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12]。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于教育消费合理化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构建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了解中国各地区、省市教育消费水平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各地区教育消费存在的不合理问题,从而为推动中国教育消费合理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探索。

(二)指标构建原则

1. 全面性。

应该从教育消费的合理化内涵来构建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教育消费综合评价体系应是测量中国各省市、区教育消费合理化程度和发展情况,反映中国各地区教育消费合理程度的科学手段,应该包括教育消费的全部或主要要素,因此构建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应该从以教育消费合理化内涵入手,以教育消费主要要素为基础,全面反映我国各地区教育消费合理化的现状水平。

2. 系统性。

中国省份众多,且地区间经济禀赋具有显著的差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与此同时,很多研究表明中国教育消费表现出城乡消费差异、区域消费差异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特点[13,14,15]。但是同时,在这个大系统下,各省、市、自治区教育消费既有一定相似性,又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省区,教育资源状况、教育结构也都有很大不同,因此这就要求选取的教育消费综合评价指标覆盖面要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各省市、区教育消费合理化的整体情况。

3. 层次性。

层次性是指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结构自身的多重性,即一个指标由若干个其他指标所决定而构成树形结构。

4.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求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指标选取时应该能够客观、正确地反映教育消费的实际情况,同时教育消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简明扼要、含义明确和科学合理,要充分考虑获取教育消费相关数据资料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对设计的相关指标进行有效统计和测量。

三、指标构建及实证分析

(一)指标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考虑到中国教育消费的现实情况以及指标值的可获取性,建立了以下能够比较科学全面地反映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如表1),将相关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G1)教育消费的目标层,在教育消费评价体系中最终目标为教育消费合理化。

第二层次(G2)一级指标层,一级指标层用来说明和解释目标层,一级指标层有六项分别为:教育经费、高等教育、师资资源、继续教育、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和全社会文教体育娱乐投资。

第三层次(G3)二级指标,是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层,由单个评价指标组成,详细情况见表1。

(二)实证分析

通过以上的指标体系,本文以2011年为例对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进行分析,本文利用Stata12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的基本原理是将一定具有相关关系的多个变量综合起来,从而用几个少数变量来代表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变量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本文所有指标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及各省市的《教育年鉴》和统计年鉴,因此相关教育消费数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实用性、可信度。

1. 因子分析与公因子解释。

本文首先对教育消费水平的相关评价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相关的因子分析,经过相关分析,本文选取了如表2所示的四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其中各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5.06%、19.12%、17.39%、14.84%,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41%,即能够反映教育消费水平相关信息的76.41%,我们将这四个公因子作为评价我国各省市教育消费水平情况的综合变量。

2. 因子载荷矩阵。

本文接下来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来对因子结构进行旋转,其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公因子1主要解释了V2教育经费社会捐助占教育经费比例,V3每十万人中高等教育在校人数,V8职业高中师生比,V12每万人中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在校生数,V13每万人中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在校生数,V14每万人中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在校生数,V15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V16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等变量;公因子2主要解释了V4每百万人中高等学校数目,V7高中师生比,V9中专师生比,V10普通高校本科师生比,V11专科师生比等变量;公因子主要解释了V1教育经费占GDP比例,V17全社会文化体育娱乐固定投资占GDP比例,V18全社会教育投资占GDP比例等三个变量;公因子4主要解释了V5小学师生比,V6初中师生比,V8职业高中师生比,V9中专师生比等四个变量。可以看出公因子1主要反映了教育消费的高等教育消费和文教娱乐消费情况,公因子2主要反映了高中教育消费情况,公因子3主要反映了全社会教育消费投资情况,公因子4反映了中小初中等基础教育的师资情况。

3. 中国31个省市教育消费水平情况综合得分。

经过以上对各教育消费指标的因子分析后,笔者通过回归法计算出各个因子的得分情况,并以各个因子在方差贡献率占总因子方差贡献率的比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得出各个省市的教育消费水平的综合得分f(其中f1、f2、f3、f4分别为公因子1、2、3和4的得分)。即式(1):

通过以上处理,我国31个省市的教育消费综合得分情况如表4所示:

由表4看出:

(1)北京、天津、江苏、上海。北京作为我国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其教育消费水平综合得分排序在我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一,北京教育资源丰富,截至2014年北京共有211院校24所(其中985院校8所),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东部沿海城市天津、江苏、上海的教育消费综合排名分别为第四名、第五名和第六名。

(2)西北省份陕西省、西藏。陕西省作为西部的文化中心,其教育消费水平一直处于西部地区的领先地位,从表4看出陕西省教育消费水平综合得分在全国处于第二位。随着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陕西省将会在未来对带动西部经济发展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保持经济稳步增长也成为陕西省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一些学者对陕西省的教育消费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虽然其经济增长显著地促进了教育消费,但是陕西省的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是很理想,西北大学师萍教授(2007)[16]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陕西省几次教育规模扩张都是被动的发展,陕西省更多的是承载了国家教育人才基地培养的功能,因此,今后陕西省应该更加注重如何实现教育消费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拓展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西藏虽然处于我国的大西北,受到历史、自然等各方面的限制,其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但是西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一直受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关注,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地区的教育资源投资,据统计2011年西藏自治区教育经费为82.610 2亿元,同年其GDP为605.83亿元,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13.636%,而同期全国教育经费23 869.293 6亿元,GDP为484 123.5亿元,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4.9304%,西藏的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再加上西藏地区地广人稀,因此其教育在近几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在上述教育消费水平评价中排名第三。但是从表4看出,西藏地区反映高等教育消费的公因子f1的得分为负值,因此西藏地区高等教育还需进一步提高,西藏地区的高等院校中211院校几乎没有,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应该着力加强西藏高等教育建设,同时大力引进外地人才,为实现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西藏崛起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黑龙江、广西、新疆、内蒙古、河北、贵州、河南等七省,黑龙江、广西、新疆、内蒙古、河北、贵州等六省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教育消费水平综合排名在中国31省份中分别排在第25名、第26名、第27名、第28名、第29名和第30名,虽然排名靠后,但是这几个省份潜力巨大,既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也有津京冀战略区的河北。同时由表4看出上述省份中反映教育投资的公因子f3和反映中小学等基础教育的f4都为负数,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应该努力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拓展这些省份的教育投资渠道,同时加强基础教育投资,尤其是信息化教育建设。河南省经济实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地位,但是本文研究发现其教育消费水平处于全国倒数第一,这与其经济状况很不符合,究其原因,河南省人口众多,但是同时其教育资源有限,因此河南省也出现了升学难的现象,教育消费竞争压力较大,因此应该继续加强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

(4)山东、湖北等其他省份,教育消费水平排在全国中等水平,因此这些省份的教育发展潜力巨大,在今后应该继续探索和研究其相关政策法规,努力提升教育的投入产出,同时注重教育消费的公平,优化各类教育发展环境,逐步实现教育消费的合理化

四、研究结论

制定教育消费水平评价体系对中国各省市、区域了解自身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和自身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包含18个教育消费相关指标的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同时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4个公因子,这4个公因子的方差总贡献率达到76.41%,表明这4个公因子能够反映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的大部分情况,这4个因子当中公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占据了最大的比例,说明高等教育对各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性,高等教育中的研究性教育更是高等人才培养,促进人力资本增加的关键。但同时看到像黑龙江和广西这样的一些省份,基础教育消费体系还不够完善,应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这些省份教育消费的合理化,从而实现教育消费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真正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更加合理化的教育消费水平评价体系应该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考量,但是由于关于这些方面的教育消费相关测量指标很难获得,因此本文对这方面考察的还不是很全面,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教育消费合理化对促进人力资本增加和社会创新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18个指标构建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Stata软件对2011年全国31个省市(区)教育消费水平综合实力进行相关测评。研究显示:中国教育消费水平在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高等教育在地区教育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为促进中国教育消费的合理化,十三五期间,应不断优化各类教育发展环境,促进中国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上一篇:内外价值论文下一篇: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