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课程

2024-09-18

工科课程(精选12篇)

工科课程 篇1

“大学还要学数学,还有哪些数学课?”这是一年级理、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时的疑问。实际上,不仅大学本科阶段需要学数学,而且硕士、博士阶段也要学数学,今后若是从事工程类技术工作还将继续学习数学。

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数学素养支配着人的思维,发挥着无形的作用。即使一个人对所学数学的基本知识都忘了,但获得的数学能力会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地运用数学的思想、观点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高等数学”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等方面,是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其开设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其辩证的思维意识,提高其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高等数学的特色

初等数学只是一种技术,高等数学才算是科学。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把初等数学的学习方法简单地平移到高等数学上来。与初等数学相比,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有:①听课人数多:目前,我们学校的听课学生是120人左右,这之前学生人数超过了150人,曾经有个别班级达到250人之多;②课堂时间长:大学课堂教学一般是两节课连上;③讲课进度快:课时有限导致每堂课教学内容多,且是全新内容,老师只能是讲重点、难点、疑点,讲思路;课堂举例又较少,有不少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课后自己阅读和思考的。

在学习方法上,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既有相似又有不同。①初等数学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如计算;高等数学还需要在理论上多一层理解,对定理和定义理解是否透彻直接影响到高等数学的学习效果;②高等数学内容多,一个学期所学的内容是在中学里2~3学期所学的内容;③学习高等数学时,除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外,还要在课后将书本上的知识反复揣摩,反复思考,才会深刻理解高等数学的知识;④初等数学主要是解决有穷问题;而高等数学的重点是无穷问题,如极限的概念就需将学习思路转换到无穷的问题上。

二、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于高等数学的知识,学生要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到会、由会到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授课之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充分准备能使教学游刃有余、淋漓尽致。“给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充分理解高等数学中众多概念的叙述方式、性质、实际背景;分清章节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讲清思路、突出重点,做到主干挺立明显、枝叶搭配得体、分析有声有色,能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其次,对于高等数学中的定理除了充分掌握其条件和结论外,还要弄清其适用范围,授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对高等数学的知识需要整体把握,及时总结知识体系,授课时才能从广度、深度上进行纵深延伸。

学习和教授高等数学决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和讲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加数学素养。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互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还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施教:

1.教会学生灵活使用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锻炼其解决问题时的敏锐洞察力、准确判断力。

2.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经纬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实践,提高综合运用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5.教学形式多样化,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其基础、爱好、专业有差异,教学中就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保证基本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根据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选讲部分例题,进行案例分析。

6.贯彻启发式原则,努力从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入手,教给学生数学思维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会学,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

7.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能提得出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分析,是数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的责任更多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8.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不适合全部使用多媒体,只能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如动画显示一些数学现象、展现空间曲面和立体的图形;把画面做丰富一点,动画做活泼一点,对学生能起一些调节作用。

三、对学生的要求

学习高等数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只学其表面知识、会解习题,而是为了学习数学的内涵,即思想方法,还要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运用数学的能力。高等数学充分体现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应尽快摈弃中学的学习方法并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性的学习和练习,大学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高等数学课程的教材也只能作为一种主要的参考书,学生应以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点和难点为线索,大量阅读教材和同类参考书,充分消化和掌握课堂上所讲授内容,通过做习题巩固所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学好高等数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到边学边巩固,分阶段有目的地复习,来不得半点的投机取巧,学习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预习,预习是为了提高听课效率,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预习过程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也不必把所有问题都弄懂,只需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就会有的放矢,课堂上就更容易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

2.认真听课,带着充沛的精神、求知的渴望和预习中的疑问,仔细听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暂时没听懂的问题,做下标记留待课后解决,不能停留在该问题上,影响听课的连贯性。高等数学的讲课进程一般都比较快,课堂上讲的内容不能完全听懂是正常的现象,只有课前预习,才会在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为达到最佳听课效果,要善于做课堂笔记。做笔记既能防止听课走神,又能在课后的复习时有资料查阅。课堂笔记简明扼要,记下教材中跃度大、预习时看不懂需补充的步骤、老师补充的例题和内容,切忌把老师的所有板书都抄下来。

3.及时复习,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子曰“学而时习之”。将课堂笔记与教材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将所学内容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的东西,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由厚变薄”。

4.完成作业,认真及时完成作业也是学好高等数学的重要环节,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在完成作业中深化。每道习题不但要弄懂正确的解法,还要考虑能否有多种解法。完成作业时,要注意数学语言表述的正确性和论证的严密性,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

5.学习高等数学必须了解定义涉及的知识、要素、性质,理解定义的真正内涵;把握定理涉及的条件、成立的条件;简单的公式只需记着会用就行了,复杂的公式要像学习定理那样来理解。

6.以问题为中心,有选择性地读参考书,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加深理解。看看其他参考书对同一问题的论述,在学习的基础上做一个小结,是自学的重要方式。

四、教材的建设

教材建设是衡量学科组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教材质量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均有直接影响。以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为主要目标,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达到高等工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再适当渗透现代化教学思想和手段,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力求做到教师易用,学生易学、易懂。充分考虑到教学时数被压缩的实际情况,适当控制例题与习题的难度,做到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通俗易懂,便于自学。建立与主干教材配套的辅助系列教材,好的辅导书对于帮助学习高等数学非常有用,对难点、重点、疑点和应用性强的内容,做专题讲解,扩大应用实例的数量和范围,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对数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能力;积极应用数学的常用工具软件求解应用问题、综合问题,并适当结合专业要求进行案例分析和数学建模,加强对学生科学计算能力、建模能力的培养。

五、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要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地改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引导与管理,使高等数学教学再上新台阶。

摘要: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本科一年级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是极其重要的。文章分析了高等数学的特点后,分别从教师层面、学生角度、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总结了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以期能得到同行的指正和帮助。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素养,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开荣,王新质.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Vol.9No.5

[2]王开荣.数学的哲学思想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月,Vol.9No.6.

[3]叶仲泉,王心质.高等数学(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段正敏,易正俊.高等数学(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M].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工科课程 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持续、高速的发展,教育事业也随之得到长足发展,为了构建应用型工程技术紧缺人才的培养体系我校应用技术学院于1999年成立。这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升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入校学生的学业素质也有所降低,如何针对应用技术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也是多年来一直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基础课,对理学(非数学专业)、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方向的专业课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工具作用。数学各基础课程的理论几乎渗透到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每一个角落。学好这些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应用技术学院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信心,在进入大学学习数学时遇到不少困难。如何兼顾高等学校的教育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学习的接受程度是摆在每一位从事培养应用型人才工作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针对我校应用技术学院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对数学三大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实际需求,多年来我们围绕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的改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上答疑系统的制作等多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扩充学习资料的使用,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

一、教材编写,因材而著,匠心独具

由于这套系列教材使用的主要对象是应用技术学院的数学老师和学生,我们特别注意到与普招院校一般教材的区别。在要求上做到了适合应用技术学院学生的层次和教学特点,在内容上力求做到认真精选,数学思想严谨、重点突出,在语言叙述上力求做到明确简练、深入浅出。在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适度地注意每门课程自身的系统性与逻辑性的同时,把握住“以应用为主,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取材少而精,对超出基本要求的内容一般不编入。重点侧重于学生完整、全面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强调学生基本运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特别追求理论的推倒与证明,不追求过于复杂的计算。整套教材结构清晰,脉络分明,深入浅出。既有严谨的证明,也有简单的解释;既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又有浅显的推导依据; 1 既能使初学者尽快进入所学领域,又能满足学业出众者对数学知识的较高要求。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教材进行了多次修改,现在使用的《高等数学》为第五版,使其更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1.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能力的培养

这套教材让学生在系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比较系统地提高能力。如微分学部分,它表现了以原理为基础,以方法为工具的结构,以数学式的通性(概念、原则)为径线,以数学式的通法(运算方法)为纬线,按层次逐步演进。确实做到了顺理成章,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特别注意到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从过去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各章均附有自学指导,内容包括:基本要求、重点、难点、学习指导,使学生能够明确各章的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努力培养学生从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出应用技术学院这类院校的学生着重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的意识

这套教材在讲述知识内容时非常有意识地对其中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渗透,使之逐步被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单有知识是不能转化为能力的,它必须以思维方法为中介才能实现。让数学思想走上前台,把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训练统一起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人能懂,到处有用”的大道理,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等于掌握了“万能钥匙”。如《高等数学》在第一章极限中渗透了化归思想、量变、质变的思想及分析法、综合法等基本的数学方法。再例如,在讲求幂指函数的导数时,通过典型例题,将直接求导法、取对数化为隐函数求导法、指数求导法等各种解法一一列出,择优而取,从而使学生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学到探求知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

3.知识难度的处理独具匠心

这套教材在知识难点的处理上采用逐渐渗透的方式,降低理论高度,弱化课程体系的严密性,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一些定理的证明以几何解释为主,如微分学中的四个中值定理的证明,均给学生直观的解释。使学生逐渐接受高等数学精髓——微积分内容,先感受微积分,学习微积分,再应用微积分。

4.练习题的选取灵活多变

这套教材中的例题多,习题多。自学指导中配有典型例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 体情况,专业的不同要求,选取难易程度适当的题目讲解和选择的一定的习题供学生练习,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教材中每章配的自测题涵盖了所学的知识点。对课后习题教材并没有设具体解答,这主要是希望教师通过批改作业深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存在问题,以便及时寻求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5、编写同步辅导,方便学生自学

为了方便学生自学,我们又编写了相关教材的同步辅导书。可以说,同步辅导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另一位良师益友,能够为学生及时地解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课件制作,精心设计,典雅美观,质量保证

好的教材和教案通过科学合理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而应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程度和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能否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课件制作逻辑推理严密、精美,使用方便

几年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三门课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融入了数学的思维方式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制作细腻,多次进行了修改、整合、完善,制作的水平不断得到了提高,确保了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可靠性,得到校内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这样,使学生不仅掌握具有应用功能的数学知识,而且在用美学眼光来审视数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数学逻辑推理和理性思维的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数学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被学生认为既抽象、又单调甚至于枯燥。此外,数学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板书频繁而且量大,这无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色彩鲜明的教学情境与氛围。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可以将图像、文字、动画等课件元素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系统变量。交互性加上课件元素的综合运用,使得数学的课堂教学从讲授“静态”理论、变为 “动态”演示的漂亮画面。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高等数学课程中各个章节,各个教学环节、各个知识点联系得更加紧密,教学过程更富有连续性和互动性。

2.引入数学史的内容,增强课程历史性、人文性

在讲授极限与导数、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等内容时,通过课件中的超级链接,播放 柯西、魏斯特拉斯、牛顿、莱布尼兹等数学大师们的图片与生平,介绍微积分的发现过程等背景知识,不仅使学生受到数学史的教育,感受数学家们的人格魅力,增强了这一在学生看来单调乏味的学科的历史性、人文性,还有助于消除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使得原本抽象单一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进一步探求和学好数学课程的决心。

三、网上答疑系统,综合教学内容,问题全面,解答详细

由于信息技术能极大地改变和推动我们的教学,所以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将成为高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和优化教学结构、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益。是探索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1、整合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建立完善的答疑系统

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为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提供了技术保证。随着互联网和局域网的不断普及,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多媒体性和海量存储性等特点使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教学特别方便和优越。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教学环境的有机因素。教师处于辅导、服务的位置。经过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整合了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建立完善的答疑系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化、个性化、能方便获取信息资源的平台。我们给有关学院的学生编制了上网的密码,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询我们提供的有关课程的学习资料。网上有:

(1)《数学与数学史简介》帮助学生历史地,全面地了解数学课程的发展;(2)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我们制作完成了《初等数学》课件,将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为学生学习后续大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约30个学时);

(3)《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媒体课件,可方便提供给学生课后的自学和复习;

(4)网上答疑系统与自我检测题

为了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盲点及模糊点,帮助学生总结和巩固知识提供网上的辅导资料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三门课程均按各章内容归纳,整理,同时制作的填空、选择题、问答题、计算题等近千道题一并系统地挂在局域网上。先提出问题,经过学生思考后,再点击出答案。使学生得以总结、提 高、理解和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地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这样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机而完美地融合起来。

2、系统方便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改革中,多年来,基本是强调了教师功能的改革,而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仍显得苍白。由于学生在年龄、天赋、秉性、志趣、基础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个人的理解能力、认知方式、期望值等也因人而异。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必须按部就班上课、自习,没有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内容、进度和方式的可能。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现代化教育必须遵从以人为本的观念,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期望,努力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变应试教育为智能教育;变被动教学为方便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学习空间。在课堂教学中,仍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课后的网络辅导学习中,却采用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地学习,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通过网络辅导教学,学生是带着问题主动地去学习,通过思索寻求答案。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使用过程中,网上答疑系统受到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的和广大学生的欢迎。任课教师定期向系统负责人反映意见、建议,在广泛的使用过程中同学们也希望和欢迎题库的定期更新,所以在过去的几年中,网上答疑系统不断得到完善,试题定期得到更新,保证了网上答疑系统的积极发展和良好利用。

四、试题库题型全面,重点突出

为了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考察,我们又制作完成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试题库,严格把握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全面性,其中含有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证明题等,《高等数学》有选择题260题,填空题230题,计算题560题;《线性代数》有选择题175题,填空题130题,计算题170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选择题110题,填空题90题,计算题90题。这些试题均用word文档打印,非常方便于教师使用。这样可以不断地对我们的教学情况进行考察,使考试工作更为规范。

综上所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套系列教材及其配套的课件、网上答疑系统在教学内容的取舍、知识难点的处理、数学意识的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是一套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学习程度的好 5 教材、好课件、好系统。在近年来的教学效果反馈中,这套教材及其配套的课件、网上答疑系统都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五、注重师德、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工科(应用型)“数学课程建设”项目自实施以来,建设成员根据项目的建设目标,详细规划,积极努力工作,在应用技术学院任数学课程的老师,热爱学生,全心身的投入到工作中,积极开展教学活动,讨论教学情况,确定好调整教学方式的思路等。任课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突出,深受同学的喜爱,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基本是优良。同时,教师们也注重及时总结在教学改革中的心得与体会,发表了多篇教学研究论文,为应用技术学院数学基础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十年来,应用技术学院的数学课程建设取得丰富的成果,为学院的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更上一个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作用。

王升瑞

曹德侠

程林凤 朱开永 戴恩辉

高职工科专业课程模式改革探讨 篇3

一、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1.学生学习困难多

高职学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是双差生,即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差。许多学生对自己就读的专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于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后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时,当学习热情退去时,很容易背上思想包袱,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专业课程开设过多

专业课程开设过多,而且难度过大,学生对课程内容得不到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往往是一知半解。

3.学生就业面临困难多

学生毕业时就业面比较窄,离家远。例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生,专业对口率低,许多学生改行从事别的工作了。

二、改革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高职教学模式还比较陈旧,加上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较差的影响,致使许多的学生在入校一段时间后,感到所获得的收效与开始时的期望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忽视了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学针对性不强;二是教学中讲的多,动手少,学与用脱节。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工科教学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上应该突出三个重视。

1.教材应该重视实用性,轻理论要求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业书籍,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教材是授课的基础,是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便于自学和参考。高职教育存在两个鲜明的特点,即职业性和实用性。职业性是由学校的性质所决定的,学生在学习时主要是职业技能的掌握为主;实用性是指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抽象逻辑思维较差,教学目的是以实用为主,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不高。这就使得教学中不能照搬教材,而应在有限的课时里选其实用性强、易于做到的内容进行教学,而对教材不做过深、过全的要求,在教学中可以“断章去节”、“取肉去骨”。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对二进制数的原理、换算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做适度的删减。这样做使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加强实用性、易懂,学习成效明显。

2.学生学习应该重视个体,轻教学目标

教学是一种有确定目标与方向的人的心智活动,因此,进行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主要考虑的是对学生要求的统一性和对教学内容要求的综合性。但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性,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对于双差学生来讲,须经过长时间的、艰苦的“加速度”和“急转弯”的训练过程才能够达到目标;对于学习成绩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来讲,学习就比较轻松。因此,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其做法是,由学生自己参照教学目标,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制定出学习目标,然后教师再加以修正并监督执行。那么,这样做会不会出现有的学生故意降低学习目标,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一是学习目标总体框架没有变,教师参与审核和监督执行;二是没有哪一位学生不想多学一些知识和技能的。这就使得学生的个体学习目标明确,易于操作,一改教学中以讲为主、满堂灌的旧模式,使课堂成为讲授、辅导、讨论三者并举的互动场所,学习氛围变得浓厚起来,学生就由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方式,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例如,对双差学生的学习,目标一般定位在对课程某一方向的入门要求上。这样做虽然学生的学习内容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规定,但只要在某一方向能够对所学内容独立操作、按要求设计并完成任务就是一大收获,实现了学以致用的自定目标。再有,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允许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时,可以重点拓展教材的某些方向。这样做虽然学习内容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广度,但超出了某个方向的深度。这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利用学校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很有益处的。

3.培养学生应该重视复合型,轻纯专业型

高职培养的学生出路是面向基层,所学专业重在实用。目前学生就业受市场影响的因素非常大,这就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面要宽、适应性要强,决定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应该是复合型的。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重在实用,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跨专业,向两头延伸。即一头向本专业的纵深方向延伸,另一头向有关联的专业做横向延伸。例如,软件设计学生可向计算机美工方向延伸。这样,学生在就业中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的机会。

三、加强实验课程的教学力度

高职教育在学生培养的目标中承若:要培养出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就工科专业来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如何是衡量和评价学生培养目标的最重要内容。在这方面高职教育还需进一步创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学模式基本仿照本科教育;二是教学力量有限,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存在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说高职教育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三是人们的成才观念,包括教师的观念和学生的观念都有待继续提高。我们认为,在工科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必须做到三个改进:

1.改进教材内容

教材是贯彻、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要加大专业课教材的建设力度,组织好一些重点学科和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应该注意到,高职教育现在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国家重点大学以及国家教材编写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就高职来讲,这些教材往往针对性较差,普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偏重理论;二是实验内容零碎;三是结合实际应用少。

2.改进实验方法

实验是贯彻、实施教学目标的落脚点,学生学习成果最终全部体现在其动手能力上。实验方法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措施,在思想上要树立专业课教学必须围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来开展,在措施上应当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加强现有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仿真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通过观摩示范和自己动手,知道学过的知识如何在企业中直接应用。仿真实验室的建设重在应用技术的展示上,对设备规模的大小没有要求,因此,仿真实验室可以多建一些;二是可以把实验方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动手阶段、综合实验阶段、仿真应用阶段。这样划分可以突出实验内容,使师生更加明确实验的目标;三是加大实验动手能力考核力度;

3.改进成绩评价方式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习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发展和学习效果作出的价值判断。它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衡量学生个体发展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程度的过程。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能达到在实际中应用。因此,在评价方式上应以操作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在教学中要减理论、减难度,突出基本技能的掌握,着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使用意识的形成。

高校工科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探析 篇4

一、工科专业课特点

高校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2], 需要在具备一定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更多地以解决工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为主要目标, 因此, 实际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是工科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校工科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都采用传统的培养方式, 即以课堂为基本组织形式, 以课程授课教师口授、学生记笔记为主要开展形式, 最后通过试卷的考核完成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在现代教学改革前提下, 各高校在普遍缩短各专业课程总学时, 以此同时又要求拓宽基础, 增加基础课学时, 使得专业课的学时数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 因此, 工科专业课不仅具有学时紧、实践性强、更新快等特点, 而且从教学内容上讲还具有基础内容与综合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点与应用知识点相结合的特点, 因而工科专业课教学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应根据所授专业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中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为将来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探析

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 由于工科专业课的特点, 任何单一措施将都无法满足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 结合多年专业课的从教经验, 探析专业课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关键措施。

(一) 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看得见的教学行为背后都有看不见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对一些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在进行;因此教学理念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施具体的教育行为时, 应该对现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 由“重教”转向“重学”, 将现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通过改变教师的作用, 即由“传授”转向“引导”, 以教师课堂作用的改变带动课堂教学模式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实施“满堂灌”, 尽管是把书本知识教完, 但由于缺乏重点, 缺乏主次, 学生的学习效果甚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要求教师了解教学对象的需求是什么, 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做到因材施教, 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通过课堂教学,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

(二) 优化教学方式

全国各高校积极推进改革和创新大学课堂教学方式, 尤其是针对以“填鸭式”教学进行改革的研究非常多;课堂教学方式基本可分为:讲授式、探究式和模拟式;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体现, 如: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大作业教学法、情景教学方法、学生上台授课法、课题式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成功, 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配合, 但是, 很多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讲细讲透, 但由于课时的客观原因, 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仅依靠讲授是很难让学生听明白并理解透彻;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该多样化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进行指导, 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引导学生学会有选择性、创造性地学习, 锻炼他们在大量知识信息面前的提炼、捕捉和敏锐感受的能力。

(三) 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 必然要根据不同的认识对象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工科专业课程普遍内容丰富、抽象、实践性强, 因此课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往往需要配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作者在实践中通过综合下列课程教学方法, 以期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1)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形成有机互补,

2) 实物演示与仿真相结合, 使抽象的课程内容变具体化,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4) 教师科研项目为导向, 引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5) 开放式实验平台教学, 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 利用网络技术构建课程学习交流平台, 增强学习氛围。

(四) 强化教学纪律

近些年来, 大学生逃课问题极为严重, 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日发表题为“大学生逃课, ‘逃’掉了什么?”说到:在当今大学校园里, 逃课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甚至成为一部分大学生追捧的“新时尚”[3]。

目前中国的高校课堂, 多采用合班教学, 部分学生因为学习自主性较差, 特别是一些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基础等因素造成学习压力大或学习困难, 到一定程度时, 就开始无视院系及学校纪律而旷课, 即使到课堂的学生, 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偷偷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通过智能手机聊天、打游戏、看小说或电视剧, 平时不学习, 考试投机取巧, 依赖作弊通过考试, 严重影响了课程学习效果。

加强课堂纪律的方式方法很多, 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通过设计每节课的提问环节, 根据问题的回答结果给予适当的加减分, 并计入课程平时成绩。具体做法是:设计的提问问题有较大的难度, 主要针对前排有空位的最后一名学生, 这样很多学生就不愿意坐最后一排, 特别是学习不是很好的同学会主动往前坐, 通过该措施后, 各纵列前排座位不会出现空位, 但会出现其中几纵列很长, 而部分纵列没学生或很少的现象, 这时可以通过提问离教师最远的学生, 这样实施以后, 每纵列的学生人数几乎一致, 很容易看出学生是否有缺课现象, 避免了上课点名浪费时间, 又能让学习较差的学生主动坐到考前的座位, 如果学习一般的学生大多在教师视线较好的位置, 那么上课过程玩手机、吃零食和聊天的现象就基本杜绝, 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 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如果课程考核方式只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进行考评的方式, 很难全面体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相关能力的提高, 或将束缚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后续课程产生为难情绪或消极的负面影响, 甚至厌学。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注重学生对专业能力的掌握程度, 考核评价重点关注任务的完成过程和完成效果, 让学生明确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建立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长期跟踪考核制度, 分小组并设置小组长进行任务安排, 小组长按任务自主轮换, 教学过程中的每个任务结束前, 现场检查各小组的任务作品, 成绩的评定由学生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定共同完成, 具体比例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应各有侧重, 综合学生的课堂平时成绩, 形成各小组阶段任务成绩, 对小组长适当加分, 及时表扬完成任务出色和有创新的小组。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提交一个任务报告, 该报告的评分标准为:报告 (50%) +创新意识 (50%) ;笔试试卷在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应强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减少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客观题, 增加灵活多样的设计题型, 充分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创新能力;最终成绩测评比例为阶段任务成绩 (30%) +设计报告 (30%) +笔试 (40%) , 从而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

三、结束语

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其中的影响因素涉及方方面面, 作者在多年的该课程教学过程中, 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探索, 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 这些改革措施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改进, 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力争使其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文件, 教高 (2012) 4号.

[2]陈杰.工科专业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赤子 (中旬) , 2014.

工科课程 篇5

工科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根据线性代数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实践,针对教学目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原则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对策.

作 者:于勇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计算机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2 关键词:线性代数   课程教学   建议  

工科课程 篇6

【关键词】岗位需求 口才沟通 课证融合 职业情境

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工科高职生除了应该具备专业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1]。那么在工科高职的学生生涯中,开设一定的人文课程可以与专业教学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口才与沟通》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如下图)

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模块化、案例分析、小组研讨、语音测试与团队沟通、演讲竞赛等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

1 课程定位

1.1定位: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职场情境化公共课程。本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根据职场岗位情境设置课程内容,使公共基础课程和岗位结合,和专业结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能在职场中通过良性的沟通,更高效地发挥专业特长和提升个人职业空间。

1.2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在职场情境下的言语行为技能、言语行为美感,养成其人际沟通基本素质。引导学生掌握职业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了解以利于沟通协调各种关系为核心,从心理素养、逻辑思维、有声语言、势态语言等方面提高路桥和建筑高职生职业口语表达水平,能在不同场合进行交流、发言、演讲等,有效地开展社交活动并达成业务工作目标。

1.3前、后续课程:本课程作为核心能力型公共基础课,为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入行实践奠定基础。在课程体系当中,该课程位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是各专业的专业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型人才培养链条,此外,与《就业指导》《职场礼仪》《工程文秘》等课程产生横向联系,促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同时,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在公共基础课程中体现出来。

2 课程目标

将课程的目标分化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对课堂教学提出明确的指向性,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操作与学生的延伸学习。

2.1 知识目标

序 号 知识目标

1 言语表达技巧:倾听、提问、反馈、肢体语言等

2团队沟通的内涵与培养团队精神(以头脑风暴法为主)

3职场沟通(以演示、任务情景参与为主),在不同人际风格的上司、下属和客户沟通等情景下正确使用各种沟通技巧并取得良好效果。

2.2 能力目标

序 号 整 体 能 力 目 标

1通过团队沟通训练,学习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提供案例分析、任务情景给学生感性认识,再结合实例让学生模仿练习,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倾听能力、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对普通话程度做出识别,并通过演讲等训练有针对性的提高。

3会自我定位在团队中的角色,能提升与不同性格成员磨合、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素质目标

本课程基于职业岗位标准与工作过程导向,使用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口才表达技巧、职场沟通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务,使学生形成人际沟通的基本观念,获得个人口语表达风格与树立团队精神与个人社会形象,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口才沟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社会岗位适应性。

3 教学评价设计

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表达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口才与沟通》课程建设采用“课证融合”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全国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使得课程内容与国家标准相统一,使得口才表达沟通的培养规格符合国家标准和产业需求。

课程考核形成 分数

比例 考核

时间 考核方式

过程性评价模块 25% 平时 上课考勤情况评定,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作业评定、参与等。

检验性评价模块 25% 期中 选择模块 普通话测试证书考核(以普通话测试成绩为本模块成绩)

演讲

终结性评价模块 50% 期末 求职沟通

4 现代教学手段应用

4.1利用微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微视频、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三维、动态、有特色的课程学习平台,从课堂内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2传统的媒介,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也充分的利用与推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延伸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空间。[2]

4.3推荐相关人文、口才沟通等网站,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关注学科动态,收集信息;创建课程学习QQ群和教学微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倡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杨东进. 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9).

[2]金捷.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制定核心课程标准[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09).endprint

【摘 要】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教学评价及教学手段方面阐述了在工科高职院校开展《口才与沟通》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使其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

【关键词】岗位需求 口才沟通 课证融合 职业情境

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工科高职生除了应该具备专业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1]。那么在工科高职的学生生涯中,开设一定的人文课程可以与专业教学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口才与沟通》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如下图)

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模块化、案例分析、小组研讨、语音测试与团队沟通、演讲竞赛等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

1 课程定位

1.1定位: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职场情境化公共课程。本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根据职场岗位情境设置课程内容,使公共基础课程和岗位结合,和专业结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能在职场中通过良性的沟通,更高效地发挥专业特长和提升个人职业空间。

1.2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在职场情境下的言语行为技能、言语行为美感,养成其人际沟通基本素质。引导学生掌握职业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了解以利于沟通协调各种关系为核心,从心理素养、逻辑思维、有声语言、势态语言等方面提高路桥和建筑高职生职业口语表达水平,能在不同场合进行交流、发言、演讲等,有效地开展社交活动并达成业务工作目标。

1.3前、后续课程:本课程作为核心能力型公共基础课,为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入行实践奠定基础。在课程体系当中,该课程位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是各专业的专业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型人才培养链条,此外,与《就业指导》《职场礼仪》《工程文秘》等课程产生横向联系,促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同时,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在公共基础课程中体现出来。

2 课程目标

将课程的目标分化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对课堂教学提出明确的指向性,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操作与学生的延伸学习。

2.1 知识目标

序 号 知识目标

1 言语表达技巧:倾听、提问、反馈、肢体语言等

2团队沟通的内涵与培养团队精神(以头脑风暴法为主)

3职场沟通(以演示、任务情景参与为主),在不同人际风格的上司、下属和客户沟通等情景下正确使用各种沟通技巧并取得良好效果。

2.2 能力目标

序 号 整 体 能 力 目 标

1通过团队沟通训练,学习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提供案例分析、任务情景给学生感性认识,再结合实例让学生模仿练习,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倾听能力、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对普通话程度做出识别,并通过演讲等训练有针对性的提高。

3会自我定位在团队中的角色,能提升与不同性格成员磨合、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素质目标

本课程基于职业岗位标准与工作过程导向,使用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口才表达技巧、职场沟通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务,使学生形成人际沟通的基本观念,获得个人口语表达风格与树立团队精神与个人社会形象,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口才沟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社会岗位适应性。

3 教学评价设计

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表达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口才与沟通》课程建设采用“课证融合”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全国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使得课程内容与国家标准相统一,使得口才表达沟通的培养规格符合国家标准和产业需求。

课程考核形成 分数

比例 考核

时间 考核方式

过程性评价模块 25% 平时 上课考勤情况评定,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作业评定、参与等。

检验性评价模块 25% 期中 选择模块 普通话测试证书考核(以普通话测试成绩为本模块成绩)

演讲

终结性评价模块 50% 期末 求职沟通

4 现代教学手段应用

4.1利用微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微视频、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三维、动态、有特色的课程学习平台,从课堂内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2传统的媒介,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也充分的利用与推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延伸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空间。[2]

4.3推荐相关人文、口才沟通等网站,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关注学科动态,收集信息;创建课程学习QQ群和教学微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倡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杨东进. 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9).

[2]金捷.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制定核心课程标准[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09).endprint

【摘 要】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教学评价及教学手段方面阐述了在工科高职院校开展《口才与沟通》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使其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

【关键词】岗位需求 口才沟通 课证融合 职业情境

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工科高职生除了应该具备专业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1]。那么在工科高职的学生生涯中,开设一定的人文课程可以与专业教学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口才与沟通》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如下图)

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模块化、案例分析、小组研讨、语音测试与团队沟通、演讲竞赛等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

1 课程定位

1.1定位: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职场情境化公共课程。本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根据职场岗位情境设置课程内容,使公共基础课程和岗位结合,和专业结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能在职场中通过良性的沟通,更高效地发挥专业特长和提升个人职业空间。

1.2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在职场情境下的言语行为技能、言语行为美感,养成其人际沟通基本素质。引导学生掌握职业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了解以利于沟通协调各种关系为核心,从心理素养、逻辑思维、有声语言、势态语言等方面提高路桥和建筑高职生职业口语表达水平,能在不同场合进行交流、发言、演讲等,有效地开展社交活动并达成业务工作目标。

1.3前、后续课程:本课程作为核心能力型公共基础课,为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入行实践奠定基础。在课程体系当中,该课程位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是各专业的专业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型人才培养链条,此外,与《就业指导》《职场礼仪》《工程文秘》等课程产生横向联系,促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同时,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在公共基础课程中体现出来。

2 课程目标

将课程的目标分化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对课堂教学提出明确的指向性,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操作与学生的延伸学习。

2.1 知识目标

序 号 知识目标

1 言语表达技巧:倾听、提问、反馈、肢体语言等

2团队沟通的内涵与培养团队精神(以头脑风暴法为主)

3职场沟通(以演示、任务情景参与为主),在不同人际风格的上司、下属和客户沟通等情景下正确使用各种沟通技巧并取得良好效果。

2.2 能力目标

序 号 整 体 能 力 目 标

1通过团队沟通训练,学习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提供案例分析、任务情景给学生感性认识,再结合实例让学生模仿练习,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倾听能力、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对普通话程度做出识别,并通过演讲等训练有针对性的提高。

3会自我定位在团队中的角色,能提升与不同性格成员磨合、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素质目标

本课程基于职业岗位标准与工作过程导向,使用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口才表达技巧、职场沟通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务,使学生形成人际沟通的基本观念,获得个人口语表达风格与树立团队精神与个人社会形象,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口才沟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社会岗位适应性。

3 教学评价设计

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表达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口才与沟通》课程建设采用“课证融合”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全国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使得课程内容与国家标准相统一,使得口才表达沟通的培养规格符合国家标准和产业需求。

课程考核形成 分数

比例 考核

时间 考核方式

过程性评价模块 25% 平时 上课考勤情况评定,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作业评定、参与等。

检验性评价模块 25% 期中 选择模块 普通话测试证书考核(以普通话测试成绩为本模块成绩)

演讲

终结性评价模块 50% 期末 求职沟通

4 现代教学手段应用

4.1利用微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微视频、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三维、动态、有特色的课程学习平台,从课堂内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2传统的媒介,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也充分的利用与推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延伸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空间。[2]

4.3推荐相关人文、口才沟通等网站,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关注学科动态,收集信息;创建课程学习QQ群和教学微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倡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杨东进. 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9).

工科课程 篇7

线性代数是工科各专业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型数学软件的开发(如Matlab软件等),线性代数的地位显得越来越突出,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渗透到如计算机图形学、密码学、虚拟现实、机器人学等学科。因此,对于工科系学生来说,学好线性代数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线性代数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传统教学基本采用重概念,重计算的思路方法,由此没有体现出线性代数的实用性,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障碍和困难,使得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运用线性代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对这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

1 课程基本内容及组织

由于矩阵理论贯穿于整个线性代数始终,是联系各章节内容的纽带--矩阵是求线性方程组与判定其解的存在状况的工具;是研究线性空间理论的工具;是线性变换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是解决二次型的理论基础,因此矩阵是整个线性代数课程的核心,各种问题都可转化为矩阵问题。故本课程的设计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矩阵的相关理论上。

根据以上思路,笔者提出线性代数的课程设计。

第一阶段:引进中学时期解线性方程组的消去法,介绍行列式,在此基础上来引入矩阵,介绍矩阵的基础知识,矩阵的四则运算及矩阵的转置和矩阵的行列式,通过如此介绍让学生首先掌握矩阵理论的最浅、最易懂的知识点。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提高对矩阵基础理论的理解。第一介绍一种计算机软件Matlab,使得同学通过对此软件的基本学习,加深理解矩阵在海量运算、信号和图形处理、绘图等方面的应用;第二,有了第一方面的学习,再结合实际应用--静力学中的核心平衡方程、电路课中稳态电路核心基尔霍夫方程、信号流图传递函数公式的计算、最优FIR滤波器的设计、估计圆直径的计算,进一步介绍矩阵的秩,以及矩阵在解线性方程组的应用,从而在学习这一部分的同时,使得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既提高了计算机编程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得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比较容易地掌握了矩阵在解线性方程组的应用;第三,结合前两点,介绍矩阵在判断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和在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应用;通过解析几何的知识使得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了二维、三维向量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的几何意义、平面(二维)线性变换的几何特征及其意义及二维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几何意义。最后,介绍矩阵理论在二次型上的应用,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二次型的相关知识点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二次型的正定性在多元函数极值上的应用。

第三阶段:加深拔高阶段。通过前两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线性代数的相关知识点,但是对于线性代数的具体应用仍然是知之甚少,因此本阶段着重介绍这一点:用线性代数解直流电路问题、用线性代数解交流电路问题、用线性代数解线性系统中常微分方程的问题、用线性代数解线性系统中信号流图的问题、用线性代数求数字信号处理中的系统函数问题、用线性代数解文献管理问题、用线性代数解经济管理问题等。了解了如上的内容之后,最后介绍线性代数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如最短路径问题、农村人口分布问题等。

至此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数学表述会有很大提升,这就基本上达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实现了它的教学理念。

2 具体章节探讨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历年来是线性代数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一般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更显得抽象。因此结合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在此内容的教与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应避免过多抽象性的介绍;

(2)着重介绍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具体判别方法,极大线性无关组的基本概念和选取方法,以及其余的向量用此极大线性无关组线性表示的具体方法;

(3)侧重对向量组的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的基本概念和线性组线性表示一个向量的具体讲解。

例如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具体判别方法:

(1)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与行列式的关系

设n维向量组a1,a2,…,an,方阵A=(a1,a2,…,an),则n维向量组a1,a2,…,an线性相关⇔行列式|A|=0;向量组a1,a2,…,an线性无关⇔行列式|A|≠0.

(2)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与矩阵的秩的关系

设m维向量组a1,a2,…,an,方阵A=(a1,a2,…,an),R(A)表示矩阵A的秩,则m维向量组a1,a2,…,an线性相关R(A)

(3)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与线性方程组解的关系

设a1,a2,…,an为系数向量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其中b=(b1,b2,…,bn)T,对应的齐次线性方程组为

方程组(1)有解⇔向量b可由a1,a2,…,an线性表示,记A=(a1,a2,…,an),B=(a1,a2,…,an,b),方程组(1)有解

当R(A)=R(B)=r=n方程组(1)、(2)有无穷多组解;

⇔R(A)=R(B),并且当R(A)=R(B)=r=n

⇔方程组(1)、(2)有唯一解;

⇔方程组(2)只有零解;

⇔向量组a1,a2,…,an线性无关。

⇔向量组a1,a2,…,an线性相关.

3 线性代数具体应用探讨

以信号处理中数字滤波器系统函数为例:

数字滤波器系统如图:

像这样一个不算复杂的滤波器,列写方程将是一个十几阶的线性方程组:

但是掌握了线性代数,你就可以把它写成矩阵形式:一个求逆命令就全部解决了。而且是自动的:

对上式应用Matlab软件自动得到:

参考文献

[1]李尚志.线性代数教学改革漫谈[J].教育与现代化,2004(1):30-33.

[2]刘淑珍,陈桂芝.线性代数应为后续数学课程做哪些准备[J].工科数学,1999,15(4):111-113.

[3]毕成良,李晓波.线性代数教学与观念更新[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13(4):52-55.

工科课程 篇8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与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现状

要规划和选择人文素质课程,首先应明确何谓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一个人道德观念、精神品格、人文修养、内在气质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通过掌握和吸纳人文科学知识,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相对稳定的修养与品质。人文素质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人文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政治、法律、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二是人文方法,是蕴涵在人文知识之中的认识和实践方法,它表现为对社会、人物、事件、思想、理论和文化形态的评价、取舍与褒贬;三是人文精神,它是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凝结为人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在上述三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它是整个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和人类文明的真谛所在。

可见,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应该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它讲授的对象既涉及人类的社会文化领域,又涉及人类的精神和价值领域;它不仅具有真实性、知识性和准确性,而且具有情感性、生动性和导向性;它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之具备文、史、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对人的品格和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努力使受教育者将外在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标准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意志、道德和行为规范,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前,从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的开课门数已初具规模,但普遍存在课程门类随意性强、课程分科不成体系的问题,加之此类课程学分要求偏低,各校因人开课、师资缺乏的现象也十分严重,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虽然不能强求全国统一,但是并非是越杂越好、越零乱就越具有文化品位。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该在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体系,尤其是其基础课程或主干课程必须进行系统化配置。课程开设零乱,体系不完备,知识不系统,内在逻辑性差,既不利于大学生接受较为全面、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又严重影响人文素质课程本身功效的发挥。

二、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原则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人文活动,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具有自身的显著特性和复杂性。因此,工科院校应结合本校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在设置人文素质课程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育人”原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育人”的主要内容是既教“做人”,又教“做事”。首先要教会“做人”,并使人全面发展。我们“育”出的应是有人性、有灵性,而且是有高尚精神与原创能力的人才,而非毫无人味与原创能力的精巧的机器。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应该通过教授人文知识,讲解人文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既有德又有才,成为具有人文关怀的科技工作者,而非只懂科学技术的高级工匠。

2. 整合性原则。

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梯级的优化整合体。从性质上可分为理论课、方法课、技能课;从内容上可分为基础课、提高课;从类型上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从地位上可分为核心课、普通课。目前,我国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着随意性的现象,许多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每一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是为了满足教师个人的条件和需求而因人设课。其结果是,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变成了分蛋糕的过程,整个课程体系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拼盘。对此,我们必须注意避免这种现象,在设置人文课程时,应该注意课程体系的优化配置,有明确的理念、完整的体系和有机的联系。

3. 可持续发展原则。

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十分宝贵的育人资源,其设置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识和遵循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规律。一方面,要确保现有的课时量,巩固已有师资,保证课程开设的延续性,做好现有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防止资源的缺乏和枯竭,使其发挥长久的资源效应。另一方面,要站在时代进步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前瞻性地建设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有步骤成系统地增设新的人文素质课程,加强师资培训和交流,保持教育资源的补给和再生,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持续增值。

三、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方法

从广义上看,人文素质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经典人文课程,又称核心人文课程,主要有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法学、语言学等。第二类是模糊人文素质课程,指带有一定模糊性的人文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特质,但随着科学的发展,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价值体系的含量不断降低,使之越来越偏向于科学课程。三是交叉人文课程,指具有部分人文内涵的学科课程,如新闻学、人类学、考古学,这些课程虽然都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但它们是从文学艺术的母体中分离出来的,因而都带有鲜明的“人文”印记。

因此,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立人文素质课程的基础课程地位。

从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看(比如芝加哥模式、哈佛模式),将人文素质教育(国外称“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工科大学生必修课程的只占极少数,更多的是将其作为选修课,规定学生必须选修其中的一定门数,并达到一定的学分方能毕业。然而,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一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中西文化比较课和国际知识介绍类的课程,应该像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两课”一样,作为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来设置。

纵观古今中外,各民族、各国家都毫无例外地将有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包括文学、历史等内容的传授,看作是增强年轻一代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的有效手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为了造就真正具有民族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应当在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有选择地设置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程,而且每学科中至少应设置2门必修课程,如中国古典小说选读、中国古典诗歌鉴赏、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中国历史名人选讲、中国哲学概论、中国著名思想家评论、中国绘画艺术赏析、书法作品鉴赏等。通过这些课程使大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领会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愈加频繁,为了进一步增强对外交流能力,我们必须了解别国历史,知晓他国文化传统。因此,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也应适当设置一定的相关必修课程,如基督教文化、美英文化、中西思想史比较、中西文化史比较等课程,通过古今、中西的比较,开阔学生的视野,明白不足和长处,确立前进和努力的方向,有效促进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进而造就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公民。

2. 加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本科教育中的比重。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试点高校至少要保证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方面修满8个学分。一些学校规定大学生至少要修满15—16个人文素质课程的学分方能毕业。这个标准与教育部的要求相比似乎高了很多,但与国外开展“通识教育”比较成功的大学相比较,我们的标准是偏低的。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其本科生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反映基本素质要求的通识课、满足学位申请要求的专业必修课和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自由选修课。哈佛通识课程包括6大类(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11个领域。该课程模式规定,本科生四年共修32门课程,修满128个学分,其中通识课占学生所修课程总数的1/4,学分为32个,占总学分的25%[1]89。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国内高校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分的要求。哈佛通识课程的设置理念不仅是加强学生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学习,而且在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有效地思考、交流,做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

实际上,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至少应在本科教育中占到1/4的比重。这不仅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相一致,而且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一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专业知识的发展变化极快,从而使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往往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教育必须更加注重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使学生奠定扎实的基本功和基本素质,这样才能在走上社会后应对包括知识更新在内的各种挑战,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3. 注重人文素质课程的文化性、交叉性。

一方面是课程涉及的领域要广、涵盖内容要丰富。既保持传统,又有所创新;既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体现当代教育和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一方面是可选择的课程跨度大,课程具有高弹性度。文化素质课程的专业性不能太强,不能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等同于人文课程。那种把文科专业课程直接照搬到人文素质教育课堂上的做法,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显然都是不合适的。应力求在专业教育外打破学科分界,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创造学习与提高的机会。同时各教学实体必须积极探索形成一些文理工交融的学科,以充分体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突出人文化素质教育重在培养高素质一流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教育是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有效方式。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当渗透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以利于受教育者掌握交叉融合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促进受教育者和谐全面地成长发展。人文素质课程是具有我国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选择与设置是一个融通的、系统化的工作,我们必须从国情出发,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坚持正确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方法,以期继续深化人文素质教育,不断丰富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作出贡献。

摘要: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学。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选择和设置应坚持“育人”原则、整合性原则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确立人文素质课程的基础课程地位, 加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本科教育中的比重, 同时注重人文素质课程的文化性, 以保证人文素质教育顺利、有效地实施。

关键词: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原则,设置方法

参考文献

[1]贺国庆, 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

[2]李月.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几个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3, (2) .

[3]何大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文课程体系的整合[J].广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7) .

工科课程 篇9

一、开设美术选修课对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作为五育之一, 美育在近年来被重新确立了地位, 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 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 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此可见, 加强道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美术选修课通过其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丰富的视觉体验激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借助审美教育的途径来增强德育的效果, 成为培养素质全面发展辅助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2. 美术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高校的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党的政策纲领提出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而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的时代、创意的时代, 如何才能培养一批善于创造的人才, 怎样才能去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 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美术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冲动, 培养人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想象力。理工科学生区别于其他科学生特点是擅长动作思维、逻辑思维和集中思维而对于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则相应的欠缺, 思维活动的全面发展, 能够激发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而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理工科学生普遍学习任务繁重, 学习压力较大。美术选修课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 首先美术选修课以其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创新有趣的教学形式, 区别于传统的说教形式, 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通过好的作品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次, 美术教育作为美育典型的审美文化高层次的教育形式, 利用其自身特有的艺术教育的特质, 对美的追求, 对心灵的陶冶等都对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这种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语言文字的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 美术教育正是通过这种作用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人生观、世界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高校学生完善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理工科院校开展美术选修课的可行性建议

1. 注重美术选修课教师的队伍建设与培养:

(1) 各高校应注重在职教师的交流、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 学术交流、进修深造等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艺术修养与知识积累, 同时还可外聘一些专家、学者授课, 做专题讲座等形式扩大教师的视野, 提升层次结构和创新教学方法。 (2) 作为一名肩负高等教育重任的艺术老师, 我们要不断强化自身学习, 具备丰厚的学科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 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才能应对教育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3) 理工科院校要关注艺术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根据不同教师的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 并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建立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从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其次要切实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 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制度留人、待遇留人。

2. 根据专业特点合理构置课程体系:

(1) 制约理工科院校发展美术选修课程的因素很多, 但最主要原因是认识不足。所以理工科类院校务必要把美术选修课程设置纳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同时还需进一步明确目标, 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力求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富有创造力的高级人才。 (2) 在课程设置上要合理规划, 切不可盲目跟风。各高校需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学科特点、学生特点,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注重艺术性与创造性的协调培养。如在计算机科学专业开设色彩构成、动画设计等选修课程, 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可开设广告设计、形象设计等选修课程。 (3)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课程的教学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束缚, 可通过走出课堂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等多种教学方法来丰富美术选修课的教学形式。

结束语

高校的美术选修课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气质的提升, 但它不是干巴巴的政治说教, 而是依靠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去感化, 像春风细雨那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使他们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 随着素质和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得到升华, 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 引导他们去追求真、善、美, 最终实现完善的人格塑造, 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勇于发现美、创造美, 传播美的正能量。作为肩负高等教育重任的学府, 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 而美术则是增强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的最好方法, 所以希望理工科院校能重视美术选修课的设置, 转变传统抓专业技能的偏向,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放, 李明炅.浅谈理工科类高校开设美术选修课的必要性.美术教育研究, 2013 (13) .

[2]曾珠.浅谈普通高校艺术类选修课的困境与发展.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4) .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10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讲法必须精简化、合理化、形象化、生活化[1]

课堂内容相对于课时来说太多。对于一些次要的内容可以适度精简, 以便更好地突出主题, 让学生能抓住重点基础知识。例如, 在狭义相对论的章节中, 目前国内多数教材都包含一节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内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总结中发现, 这个实验实际上跟狭义相对论的创立没有多大联系。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之前并不知道这个实验。根本不需要用该实验来铺垫或作为理论背景。而且讲解这个实验内容, 教学者也会本能地把它描述为狭义相对论的历史背景。其结果反而会误导学生这其中的逻辑关系, 增加了本来就难以理解的相对论学习难度。

课堂教学形式也应该重新合理化, 由传统灌输式应转变为研究式。首先, 提前设计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主题, 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研讨的预案。其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所学知识, 而教师仅仅是扮演指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 这会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思想, 并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或专业相关的问题。

传授内容尽量形象化。大学物理课程本身的理论逻辑性和严密抽象的数学公式推导, 难免导致课堂枯燥乏味缺乏生机和活力。物理教学者在备课期间要充分思考, 尽量化抽象为形象, 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内容。例如在讲光电效应这节抽象内容时, 笔者就拿学生玩过的抢滩登陆游戏作比方。 (电子) 敌军士兵获得 (光子) 能量, 从 (光电管) 牢房的阴极逃出来, 想登陆到对岸形成一股势力 (电流) , 我们可以阻碍他们登陆, 从而可以改变最终形成的势力 (电流) 大小。这样讲会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变成一个具体模型, 学生不但能很好地理解光电效应, 还可以长时间地记住其中的规律。又如, 在讲驻波章节内容时, 教学初期笔者在黑板上推导分析完驻波方程, 讨论驻波规律后, 一调查发现学生根本不知道驻波到底是什么, 具有什么规律。长时间的理论讲解也只能让学生们死记硬背几个名词代码。后来笔者意识到这节内容太抽象, 所以到实验室搬来简单的仪器, 在课堂上简单演示了一下, 学生就很轻松地理解并记住驻波的本质。

理论需要经常联系实际。由于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经常脱节, 使得有些学生对物理课的热情渐渐降低, 甚至可能出现对物理学习的抵触心理。因此, 物理教学者在教授物理学内容时, 要精心布置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充分备好每次课。除了之外, 还要尽量多收集多整理与物理教学有关的素材, 理论联系实际生活, 可以让干涩乏味的物理公式和物理推导变得更亲切更形象, 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 提升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从而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比如在讲授相对运动章节时, 与同学们探讨“如何在雨中如行走时身体淋的雨水最少”这一问题[2], 这不仅使相对速度等理论问题得到灵活运用,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例如在学习刚体运动一章中关于角动量及角动量守恒定律时, 可把平时的体育运动如跳水、溜冰等项目的力学规律进行分析, 给学生科普直升飞机为什么都是只有两个螺旋桨才能正常飞行等, 从物理角度审视生活, 让学生明白物理原来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学生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 不仅可以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少走弯路, 而且理解掌握了训练时应有的理论方法。经常理论联系实际, 可让学生对物理学抽象的理论不再畏惧和排斥, 而且能够激发他们探究物理理论的热情望, 使学习方式被动变变为主动式, 从而可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2 调整固定的教学内容, 内容必须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考虑到工科专业学习的不同特点, 物理学内容应需要重新调整和仔细划分, 掌握基础知识, 突出应用主题, 以适应具体各专业的学生对象。结合工科专业的实际需要和物理学自身的教学特点, 在工科专业物理学的课堂教学中, 应适度增加应用物理方面的内容例如工程科技相关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应用可以穿插有关物理学研究前沿的案例。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可以给工科专业的物理学教学带来生机, 使学生意识到物理学原理和方法与自己联系密切, 与后续专业课程是密切相关的, 同时也使工科物理学课程教学的定位更好地符合工科专业的实际需要。

适度调整教学内容, 适应具体不同专业学生需求。虽然物理是整个理工科的基础课, 但不同专业的学生, 物理的学习基础不同, 后续学习的专业需求也不同, 因此在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尽量要做到突出具体各专业特色, 也就是在保持原有物理教学体系基础不变的前提下, 兼顾到学生专业需求的不同。可以尝试将课程内容分成基础和提升两个部分, 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基础部分侧重于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 课时应占总课时比例的大部分。提升内容依据不同专业划分, 侧重于后续课程的有效衔接, 课时应占总课时比例的小部分。例如机械专业的物理教学可以在力学方面适当加以拓展, 从定轴转动拓展到定点转动, 角动量定理及守恒可以从定轴拓展到成“不定轴”。对于电气电子类专业的物理教学内容, 可以在电磁学部分增加提升部分比如电路的常见分析方法和处理。对于生物化学类的专业可以把热力学的内容作为提升部分适当详细地讲解, 以方便衔接后学的如物理化学等专业课。这样的内容的适度调整会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的基础性和真实重要性特点。学生足够的重视是物理课教学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

3 突破传统单一教学, 教学手段需要与时俱进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者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现代科技突飞猛进, 教学手段也在日益更新。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能充分刺激学生感官, 激发学习的热情。物理课堂上经常需要运用图像动画等直观演示, 而黑板加粉笔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做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包含许多视频或动画信息, 还可利用mathematics等应用软件把一些二维或三维图像表示的物理规律简单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这样的处理既能节省教师在黑板上临时画图的时间, 在内容多时间少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效率, 又能形象地再现物理过程, 逼真地展现很多平时难以看到的物理现象图文并茂, 使大学物理课堂教学表现得丰富多彩, 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积极地参与其中[3]。

利用网络资源和远程在线辅助进行补充教学。今天的科技迅猛发展, 以计算机技术承载的网络信息与我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也为新世纪的教学增添了一个新思路。网络信息中包含大量的物理教学和科研学术资源。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更好地对物理知识进行资源扩充和整理对专题可以深入分析讨论, 还可以与同行或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分享和学习专业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从而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洞察相关知识体系学术前沿问题, 提升科研水平, 让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 互为一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学习资料, 通过一些网络移动图书馆或电子期刊等查阅和检索相关的学习资料, 可以补充受课堂限制可能覆盖不到的物理内容。由于课时有限,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有限, 但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构建交流平台, 随时随地互通交流, 这不仅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也能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在课时少, 内容多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保证和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工科专业的招生比例日益增大, 大学物理课程在针对工科的教学问题越来越多, 针对这种不可改变的趋势, 本文探讨大学物理在工科院校如何有效地开展和改革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教学,工科专业,少课时

参考文献

[1]朱杰, 解迎革, 汪自庆, 王国栋.农科大学物理“4433”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 2013, 7, 31 (4) .

[2]毛仕春.浅议如何提升少学时大学物理教学质量[J].经验交流, 2012-10-28.

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改革与探讨 篇11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改革;素质教育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学生进人大学后系统地学习实验方法和进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素质训练的重要一环,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基础课之一。然而,传统的以验证性试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不利于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任务的完成。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必须转变到以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上来。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操作、执行者是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一切改革都无从谈起。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成为改革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反思我们现行的实验教学,学生会做就算达到目的,对每一个实验项目挖掘不够深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使教师充分地认识到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只有进行科学的改革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专门人才,我们定时学习、探讨有关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改文章,使教师及时地、充分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物理实验的改革前沿和取得的成果,比照我校实际教学情况。找出差距,确定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改革方向。不定期地聘请在教改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专家做专题报告,探讨当前教改的思路和方向,了解各个院校、相关专业的实际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教研室引进了一批高学历、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研室的科研能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前进。我们要求实验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上好实验课,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他们成为进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另外,加强教研室教师的动态管理,使绝大部分教师既上理论课。又上实验课,学科带头人和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更是要立足实验教学第一线。通过对教师的动态管理,使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互促进,使实验教学得到稳步提高。

对于新引进的青年教师,采取与老教师“一帮一”结对子,青年教师在头两轮上课要进行试讲,教研室进行评课,指导青年教师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尽快地进入角色,尽早地成长起来,使教研室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带实验课之前要做试做报告,了解仪器的情况以及各组实验测量数据的范围,便于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测量数据,更好地指导学生实验。一轮实验结束后要求写出实验结束报告,内容包括这一轮实验学生操作情况,仪器情况(例如某仪器出现问题,要及时记录出现的问题,在仪器上贴上标签,便于结课后及时维修和更换),提出对该实验的改进意见。

二、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我们调整和修订了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注重从功能上精选实验,删去一些验证性试验,精选实验内容和项目。逐渐构建新的物理实验教学平台,按预备性实验、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四个层次组织教学。

首先,我们设计了九个预备性实验项目,目的是弥补中学物理实验训练不足的缺陷,为后续实验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预备性实验主要任务是完成对实验室常规性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和训练。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强调学生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加强课堂管理,规范课堂纪律,进行一些最基本量的测量,讲解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基本知识,强调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接着我们设计了十九个基础性实验项目。基础实验是实验教学中的最基本形式,它包括某些基本测量性实验和少量的验证性实验。主要作用是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教育和训练,了解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与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动手能力。我们选择具有一定物理思想,在物理学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实验原理单一、实验方法简明、便于操作的实验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完成实验的各个教学环节。我们着重强调实验数据的处理,在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上,尽量把传感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引入到相关的实验中。

为了巩固学生在基础性实验阶段的学习成果,开扩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我们设计了六个综合性实验项目。综合实验是指涉及若干个实验原理或几种实验方法的非单一内容的实验,其内容更贴近当代物理基础和研究前沿。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独立地、自觉地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以及获得未知的知识为特征的实验。通过这一阶段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受到实验设计全过程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通过这类实验内容的训练,学生可以了解近代物理和工程应用的基本知识,学习现代测试和复杂仪器的基本调试技术。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展大型实验的能力。

最后,我们设计了4个设计性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对于设计性实验,一般由指导教师给出实验题目、基本的实验仪器和基本要求,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或网上去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记录数据的表格以及数据的处理方法,并独立完成实验,以发挥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其目的是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实验知识,完成一些基础性的实验设计,使他们在主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强化:“三基”训练,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受到实验设计全过程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

同时,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不重视教学方法,实验将成为仅以获取数据为目的的一般操作。我们采用的科学教学方法是将启发式教学贯穿于实验操作全过程。启发式教学就是用教师对实验的思考带动学生的思索,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问题,实施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能设疑有方,使学生能执疑而人。如实验前的提问是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熟悉实验装置及操作,掌握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善于发现问题,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验后的提问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是对实验内容的延伸和工程实际问题的思

考等等。

三、加强实验管理方式的改革。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进行素质教育的保障

伴随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的改革,实验室的管理方式也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实验室的开放要安排教师值班,管理开放的实验室,辅导、答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网上自由选课,使以往的统一课表无法适应,需要制定出新的课表和相应的管理方法。

传统的实验评价着重实验操作无误、结果准确,由于实验设备的差异性,测量结果往往不准确,甚至会遇到种种异常或操作出现差错,不可能在2—3学时内得到预期的结果。但在排除故障,探索异常现象和分析操作失误中能得到顺利者所没有的启发和体会,则更为宝贵。因而,在实验效果和学生成绩的评定方面应着重审视其对物理实验思路和方法的分析体会上。为了更加有效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技术及创新意识和能力,我们制定了一套比较客观、合理的实验操作考核标准。注重平时实验过程每一教学环节的考核评价,根据每一教学环节学生完成的程度和质量评价成绩,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综合检测学生对每一个实验的完成情况。实验项目考核及标准挂在实验室内,教师和学生上课时依此为引导,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和关键步骤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师生相互制约,引导和督促实验教学的双向性交流,因此对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益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考虑到实验成绩对学生的特殊作用,我们要求带实验课的教师及时地把所带过学生的实验成绩公布到网上。学生可以及时地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加了实验成绩管理的透明度。另外,在网上师生之间可以及时地沟通,探讨一些有关的实验问题,教师可以在网上批改作业等等。

工科课程 篇12

一、课程设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

1.学校与二级院系、教研室缺乏对课程设计的足够重视,重视程度不如课堂教学、毕业设计,管理不到位。学校职能部门对课程设计管理很少,二级院系领导对课程设计不了解,教研室主任对课程设计不清楚,具体课程设计基本上由指导教师负责,而参与的教师又较少。

2.课程设计安排不合理。专业缺少对课程设计设置的系统研究,如课程设计的类别、设计内容、设计时间等,导致课程设计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出现课程设计时间不足,设计工作量较大,学生完不成情况;设计内容少,工作量不足情况;不按大纲要求,减少设计内容与设计时间情况。

3.成绩考核不规范。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不完整,缺少答辩环节,致使课程设计质量缺少保证,成绩考核缺少依据,学生没有得到相应锻炼。成绩只是由指导教师决定,随意性较大。出现成绩偏高、偏低及人情分情况。

4.教学条件不足。存在设计室不足、无设计室,设计参考资料陈旧、不足等情况,影响课程设计的指导和质量。有的学校课程设计指导学时偏少,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教学文件不规范

课程设计教学文件存在不齐全、不规范、指导性不强的问题,真正达到学校教学管理规定的不多。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没有任务书、指导书,学生做设计很困难;课程设计没有给定技术有关参数及目标要求,设计内容不规范;课程设计全班用一份任务书,没有区别,学生之间容易出现雷同问题;课程设计指导书的内容和课程设计大纲内容完全相同,指导书失去了指导意义;课程设计管理规范和实际操作的完全不一样,管理规范形同虚设,失去了管理和监控作用。

(三)指导教师薄弱

1.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多,指导力量不强。由于高校扩招影响,有些专业学生人数增长很快,而教师队伍变化不大,导致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了学校的管理规定,在课程设计的选题和指导过程中都存在问题。

2.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指导能力不够。指导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现场不熟悉,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导致课程设计选题结合生产实际不够,而对于一些涉及现场实际的题目,又指导不上去。有些指导教师缺乏课程设计基本功训练,任务书下达不规范,课程设计要求不明确,指导水平有待提高。

3.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工作粗枝大叶。主要体现在不认真,对学生的指导和监控不到位,不能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指导时间达不到要求;评语套话多,没有指出设计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评语与给的成绩不相符,对设计没有全面审阅,没有批改痕迹。

(四)选题与实践脱离

1.选题与课程内容有偏离。课程设计选题过大,超出了课程内容,或与课程内容不相符,学生很难完成设计;课程设计选题过小,工作量不饱满,学生达不到课程训练要求。

2.选题与实际结合不够。相当一部分课程设计选题不结合工程实际,属于纸上谈兵。有些选题表面看是结合实际,但设计内容却和实际没多大关系。这与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严重偏离。

3.选题单一,相似度大。学生之间相互借鉴的内容较多,容易出现雷同抄袭情况。达不到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

(五)设计质量不合格

1.课程设计说明书、图纸不规范。专业缺少课程设计规范性要求,或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做。说明书格式不统一,字体、字号、行间距不一致,手写的字迹潦草,插图、表格不规范、不清晰;图纸的表达、标注、画法、剖面、线型、序号排列、明细表填写、比例等方面存在问题。

2.设计内容空洞、不完整。设计重点不突出,一般部分、不重要部分占的篇幅大,重点部分内容少,与工程实际不相符。设计缺少计算内容,计算不准确,没有完成设计任务。

3.设计方案缺少比较与调查分析。这是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方案比较是设计的重要方面,也是设计结合工程实际的体现,对于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4.设计图纸不完整,图纸与说明书不符。

二、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途径

1.提高认识,重视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具有重要功能:一是将理论转化为能力;二是合理运用相关规范与标准;三是为毕业设计打基础,抓好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也就水到渠成。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突出的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更应该重视课程设计。

2.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从学校、二级院系、教研室、教务科、教师都要加强课程设计的管理与监控,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处理好学生考研、就业对课程设计的冲击,保证质量。教风、学风、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在课程设计中能充分地体现,这是抓教风、学风最好的切入点。

3.规范课程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的类别、设计内容、设计时间、前后接续等。工科院校提倡与“3+1”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并严格执行,切实发挥课程设计功能。

4.加强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工程实践能力、指导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要创造条件培养教师多下生产一线,了解企业,到现场挂职锻炼。要加强业务钻研和教书育人工作,培养指导教师认真指导、认真审阅、严格把关的教风。只要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课程设计大部分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

5.加强选题指导。选题要符合课程教学要求,要结合实际,提供实际工程的相应参数,要符合工程实际。有条件的话,增加实际题目,提供现场的设计参考资料。题目要多样化,避免网上抄袭,杜绝雷同现象。

6.加强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包括绘图能力、计算能力、使用专业规范和标准能力等,这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加强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加强对学生方案比较有关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中真正得到锻炼,积累经验。

7.加强课程设计的规范性。专业对课程设计应该有明确要求,有统一规范,从教学大纲、任务书、指导书、成绩考核、答辩、说明书、图纸等各个环节上要规范,最好有个样本。让教师、学生明确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三、课程设计质量管理的实践策略

工科院校应根据学校的定位,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课程设计质量管理与评估,保障课程设计质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黑龙江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的地方性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始终坚持并充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为主要标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一贯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课程设计,开展课程设计质量管理与评估,充分发挥课程设计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专业认真研究课程设计的设置,充分发挥课程设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名青年教师配备有实践经验的导师,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3]。实行青年教师过“实践关”,青年教师必须到现场或实验室挂职锻炼一年过“实践关”。通过培养,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指导课程设计能更加结合工程实际。学校制定了符合校情的课程设计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专业进行了细化,形成了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管理文件及规范,加强了对课程设计的管理与指导。学校课程设计实行精细化管理,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二级院系、教研室、教务科、指导教师有各自的职责,实现了课程设计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学校通过教务处和评估中心组织专家组定期对课程设计进行检查与评估,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课程设计过程进行检查。专家组深入课程设计室检查设计进度、教风、学风等情况,了解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情况。第二阶段:实地考察。专家组逐个院(系)、逐个专业进行实地考察,听取各专业课程设计工作汇报,重点对教学文件、指导教师、课程设计选题、课程设计质量四个方面进行检查与评估,最后逐个专业反馈专家组的检查意见。通过开展课程设计质量管理与评估,规范了课程设计管理,保障和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学生得到了全面的综合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高。学校毕业生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校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10 年保持省内高校前两名,进入全国就业50 强[4]。

参考文献

[1]谢毅.提高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2]代明君等.提高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0).

[3]谭平.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

上一篇: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下一篇:CT球管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