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职生

2024-10-12

工科高职生(精选12篇)

工科高职生 篇1

一、高校女生教育的现状

据相关统计显示, 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工科女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5%~25%, 她们中40%的学生来自农村。因为专业原因, 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生理卫生、人际关系、找工作困难等问题。

二、问卷建立及分析

问卷主要针对文献研究内容, 分为5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心理状况、学校教育、学业、就业压力。共发出问卷200份, 收回200份, 有效问卷200份。

(一) 个人基本情况

从问卷调查中显示, 农村学生占大多数。参加调查的学生中, 其中普通高职占79.00%, “3+2”联合培养占12.50%, 国内外联合培养占5.00%, 技工班占3.50%。独生子女占72.5%, 农村占58%。

(二) 心理状况

此项调查中, 大多数的女生在人生取向上比较迷茫, 对今后的就业也感到很有压力。有22%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后, 最大的挫折是就业竞争太激烈。其余的成绩不理想、恋爱不成功、不适应宿舍生活、经济困难各占到19.00%、22.00%、17.00%、20.00%。有55.00%的学生认为在大学, 需要对未来人生取向的指导, 希望在“现阶段对待生活的心态”“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给予指导的分别占28.00%、12.00%、5.00%。有30.50%的学生课余生活是上网度过的, 学习的只占7.50%。有50.50%学生觉得班上女生少会带来困扰。

(三) 学校教育

在此方面的调查中, 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40.50%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会对自身发展前景有微弱的影响, 47.50%的学生认为学生会、社团举办的大赛和活动很不成功, 要么是形式上很多人参与, 实际上很多人是“被参与”, 要么是几乎没人参与。在58.50%的学生认为希望通过书面教育来提高人文素质, 25.50%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教学提高人文素质。有33%的学生认为学校人文活动少且覆盖领域狭窄。

(四) 学业方面

在问卷中, 学生希望走出去参加校际交流学习。参与调查的学生专业全部为工科专业, 其中数控技术专业占23%, 学生有38.50%的人看重学校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专业知识获取途径有27.00%的学生是通过教师课堂讲解, 22.50%通过图书馆自学。有30.50%的学生曾经考试挂过科。有27.00%的学生想多学一些课外的知识, 但不知道该学习些什么, 没有信息和方法指导;有20.50%的学生想参加一些校际间学习交流活动, 但不知道哪里可以获得这样的机会;21.50%的学生学习目标缺失;71.50%的学生偶尔旷课;15.50%的学生经常不按时上课;52.50%的学生偶尔走神;28.00%的学生表示我的老师是手机;只有19.50%的学生认真听讲;66.50%的学生对大学的授课方式适应;16.50%的学生对大学的授课方式不适应;42.50%的学生感觉目前学校对自己的培养对今后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有17.00%的学生对目前学习的工科课程不感兴趣;有51.00%的学生认为男女比例对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工科背景女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 通过教育者提高对工科女生教育的重视度, 来提高女生对大学生活的参与程度

只有提高教育者对女生群体的期望值, 才能不断提高女生的教育水平, 才能提高女生教育的质量。从职业教育和国家发展的高度, 做好工科背景的女生教育工作, 对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 工科背景的女生采取分类教育

毫无疑问, 学校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同为大学生群体成员的男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是有其共性的。但遵循这种共性对学生所进行的一般化的教育, 往往缺少对女大学生具有的某些特点的关注。她们与辅导员交流思想也少, 也基本不与男生交流思想, 甚至在女生中的交往对象也非常有限, 她们的发展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要根据工科背景女生的特点, 与男生分开来, 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包括心理、人际关系、自我保护、就业技巧等。

(三) 重视心理教育, 增强工科女生的自信心

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学生心理活动, 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 可以采取讲座、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女生的自信心。可以采取个人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形式, 丰富教育形式, 提高女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邀请校外成功女性来开展讲座, 介绍成长经历, 用各种方式帮助女生悦纳自己, 提高自信度。

(四) 丰富适合工科女生的校园活动, 培养综合素质

根据专业和人数的特点, 举办适合她们的各种活动, 为她们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和机会。

如举办女生风采大赛等有针对性的活动, 提高参与度。鼓励女生深入社区、企业和社会进行志愿服务和调查。让她们了解社会, 提高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针对工科女生, 利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校园活动, 教育和引导她们明确今后自己的就业方向,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做好职业生活规划, 早动手早准备, 为她们今后从事专业工作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各种准备。

参考文献

[1]张玉.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青少年学刊, 2008:85-88.

[2]段磊.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 2014 (444) :155-157.

工科高职生 篇2

专业论文

浅谈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浅谈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在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之党和中央政府一贯的重视和倡导,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诸多本科院校纷纷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设立了专门机构进行研究开发,在主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之下,开发出一系列子课程,形成了规模可观的课程体系,可谓是硕果累累。与本科院校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相反,在占据全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却是一派冷清,鲜人问津,成为人们遗忘的角落。

一、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形势极不乐观,最突出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理念较为偏颇,功利实用主义占统治地位。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难于精准把握,于是出现了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重技轻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过于强调职业技能化课程。一些实用性强,能在短期内见效益的课程受到追捧,一些通识性的文化基础课程如《大学语文》则一压再压,直至完全砍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里好的情况是作为选修课时开时停,选课学生也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完全不开设,一片空白,完全忽略了对学生传统人文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实用主义至上”的观念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根深蒂固。在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曾多次对学院开设的所有选修课程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专业相关课程、英语考级、专升本、驾校等实用课程,而哲学、传统文化等则乏人问津,他们普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遍认为这些课程太过遥远,与自己的生活工作无甚关系,因而兴趣缺缺。

2.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严重欠缺。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普遍比较复杂,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传统文化素养几乎空白。据笔者几年来的观察,能够流畅说出中国历史朝代更迭顺序的学生不到四成,看过古典四大名著的学生所占比例也是少的可怜,对于一些家喻户晓的文化常识则常常是一问三不知。总之,高职生普遍知识面狭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不高,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存在着缺陷,缺乏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缺乏刻苦精神和创新能力,耐挫能力较弱。这种情况对其将来的就业及人生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

二、工科类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1.有助于提升高职生道德素质。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社会面临着道德危机,整个社会如此,正在成长中的高职生更不可能免疫。而传统文化中这方面的营养极为丰富,如儒家和佛家都强调“敬”,即用心做事,这对避免毕业后学生随意频繁跳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大有益处。

2.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身心素质,完善人格。高职生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又缺乏对困难和挫折必要的心理认知能力,耐挫力弱,加之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于是心理失衡、失常乃至轻生,甚至在心理崩溃的情况下做出危害家人、学校、社会的举动,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青年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正常的心理辅导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方法进行疏导,如孔子说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谦受益,满招损!”、王夫之哲理小品“六然四看”、道家思想在失意时所采取的“淡泊”和“宁静”,这些对于提高学生遭遇困境时的耐挫力,舒缓压力和负面情绪,培养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都是非常必要的。

3.有助于增强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目前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意志薄弱,一挫即倒,且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合作精神缺乏,过于崇尚个人奋斗,而忽略了与人合作。而传统文化中儒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家强调“仁者爱人”,讲究与人为善,强调“和为贵”,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珍贵的遗产,能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增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力。

4.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人文底蕴,提升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许多显性的和潜在的课程如《古典诗词鉴赏》、《文学欣赏》、第二课堂活动、校园人文氛围等都能不同程度的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进而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个人内在气质,增强就业成功的砝码。

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增加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为建立现代化的中国新文化奠定基础。

三、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实践

基于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以及高职院校职教办学特色,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可利用的前提下,我们做了以下尝试:1.优化整合课程内容。根据工科类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性质(任选课)及学生特点,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择取上摒弃学科化、系统化,尽量通俗、新颖。32个学时中,基本理论知识绝不超过10学时,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专题如茶、服饰、饮食、民居等不低于16学时。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切入点和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入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尽最大可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譬如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这个专题时,考虑到内容的枯燥性,先请同学们欣赏天坛的图片,解说关于天坛的许多常识,然后讨论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核,由此引出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3.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试卷考试、小论文形式外,还采取了综合能力测试、口试等方式进行考核,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通过考试这个指挥棒,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投入进去,真正有所收获。

4.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开设相关子课程、网络学习课程,并与部分思政课程呼应,形成立体课程网络。目前已开出了《中西方文化比较》、《中国民俗文化》、《茶与茶文化》、《与养生》等传统课程以及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中西文化比较史》、《诗词之美》、《先秦君子风度》、《伦理学视角》、《新伦理学》、《国学与智慧》等网络课程,有了一定的覆盖面,基本形成了一个课程体系。

5.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仅仅利用第一课堂是不够的,我们还抓住第二课堂这个平台,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各种技能比赛,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去,以浓郁的人文氛围营造和谐校园,让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浸润自己的人格和风度。

参考文献:

[1]袁锦贵.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发与体系构建刍议[J].中国农业教育,2009(9).[2]欧阳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9

高职工科专业课程模式改革探讨 篇3

一、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1.学生学习困难多

高职学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是双差生,即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差。许多学生对自己就读的专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于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后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时,当学习热情退去时,很容易背上思想包袱,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专业课程开设过多

专业课程开设过多,而且难度过大,学生对课程内容得不到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往往是一知半解。

3.学生就业面临困难多

学生毕业时就业面比较窄,离家远。例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生,专业对口率低,许多学生改行从事别的工作了。

二、改革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高职教学模式还比较陈旧,加上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较差的影响,致使许多的学生在入校一段时间后,感到所获得的收效与开始时的期望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忽视了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学针对性不强;二是教学中讲的多,动手少,学与用脱节。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工科教学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上应该突出三个重视。

1.教材应该重视实用性,轻理论要求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业书籍,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教材是授课的基础,是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便于自学和参考。高职教育存在两个鲜明的特点,即职业性和实用性。职业性是由学校的性质所决定的,学生在学习时主要是职业技能的掌握为主;实用性是指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抽象逻辑思维较差,教学目的是以实用为主,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不高。这就使得教学中不能照搬教材,而应在有限的课时里选其实用性强、易于做到的内容进行教学,而对教材不做过深、过全的要求,在教学中可以“断章去节”、“取肉去骨”。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对二进制数的原理、换算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做适度的删减。这样做使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加强实用性、易懂,学习成效明显。

2.学生学习应该重视个体,轻教学目标

教学是一种有确定目标与方向的人的心智活动,因此,进行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主要考虑的是对学生要求的统一性和对教学内容要求的综合性。但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性,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对于双差学生来讲,须经过长时间的、艰苦的“加速度”和“急转弯”的训练过程才能够达到目标;对于学习成绩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来讲,学习就比较轻松。因此,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其做法是,由学生自己参照教学目标,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制定出学习目标,然后教师再加以修正并监督执行。那么,这样做会不会出现有的学生故意降低学习目标,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一是学习目标总体框架没有变,教师参与审核和监督执行;二是没有哪一位学生不想多学一些知识和技能的。这就使得学生的个体学习目标明确,易于操作,一改教学中以讲为主、满堂灌的旧模式,使课堂成为讲授、辅导、讨论三者并举的互动场所,学习氛围变得浓厚起来,学生就由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方式,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例如,对双差学生的学习,目标一般定位在对课程某一方向的入门要求上。这样做虽然学生的学习内容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规定,但只要在某一方向能够对所学内容独立操作、按要求设计并完成任务就是一大收获,实现了学以致用的自定目标。再有,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允许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时,可以重点拓展教材的某些方向。这样做虽然学习内容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广度,但超出了某个方向的深度。这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利用学校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很有益处的。

3.培养学生应该重视复合型,轻纯专业型

高职培养的学生出路是面向基层,所学专业重在实用。目前学生就业受市场影响的因素非常大,这就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面要宽、适应性要强,决定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应该是复合型的。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重在实用,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跨专业,向两头延伸。即一头向本专业的纵深方向延伸,另一头向有关联的专业做横向延伸。例如,软件设计学生可向计算机美工方向延伸。这样,学生在就业中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的机会。

三、加强实验课程的教学力度

高职教育在学生培养的目标中承若:要培养出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就工科专业来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如何是衡量和评价学生培养目标的最重要内容。在这方面高职教育还需进一步创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学模式基本仿照本科教育;二是教学力量有限,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存在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说高职教育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三是人们的成才观念,包括教师的观念和学生的观念都有待继续提高。我们认为,在工科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必须做到三个改进:

1.改进教材内容

教材是贯彻、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要加大专业课教材的建设力度,组织好一些重点学科和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应该注意到,高职教育现在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国家重点大学以及国家教材编写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就高职来讲,这些教材往往针对性较差,普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偏重理论;二是实验内容零碎;三是结合实际应用少。

2.改进实验方法

实验是贯彻、实施教学目标的落脚点,学生学习成果最终全部体现在其动手能力上。实验方法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措施,在思想上要树立专业课教学必须围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来开展,在措施上应当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加强现有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仿真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通过观摩示范和自己动手,知道学过的知识如何在企业中直接应用。仿真实验室的建设重在应用技术的展示上,对设备规模的大小没有要求,因此,仿真实验室可以多建一些;二是可以把实验方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动手阶段、综合实验阶段、仿真应用阶段。这样划分可以突出实验内容,使师生更加明确实验的目标;三是加大实验动手能力考核力度;

3.改进成绩评价方式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习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发展和学习效果作出的价值判断。它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衡量学生个体发展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程度的过程。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能达到在实际中应用。因此,在评价方式上应以操作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在教学中要减理论、减难度,突出基本技能的掌握,着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使用意识的形成。

工科高职生 篇4

1.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活动缺乏系统具体的规划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能力对学生个人发展和国家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制定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往往被写进专业指导思想,但具体的的培养规划却很少见。在日常教育中,教师们也有意识地开展了一系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如成立创新类的社团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创新技能竞赛等,这些培养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受众面相对较小,也缺乏一定的延续性。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精力往往主要集中在技能的训练上,而对关乎创新能力发展的创新思维以及关乎学生职业发展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关注却很少。一些教育工作者也编写了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材,但却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许多高职院校并未开设相关的课程,学生缺乏系统的创新教育培训。没有系统的培训,大学生的创意就变成零散的想法而不能串珠成线,大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主动性也很难被发挥出来。

1.2 认知的偏差导致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多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一些大学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盲目以为大学期间只要上好课、考好试就可以了,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此外,由于招生生源减少,一些高职院校为了保证招生数量不惜降低招生标准,导致所招录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欠佳。认知的偏差使这些学生对学习的意义不甚了解,对创新能力对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也知之甚少,因此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大一入学时,他们一些人因为好奇而加入了创新社团组织或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一些人则是为了第二课堂学分而参加,到了大二大三时很多人早已销声匿迹,退出了组织。一些学生由于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而退缩,缺乏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

1.3 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双师型”教师匮乏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拥有一批既能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又能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而当前,高职院校聘任的专业教师很多是高校高学历应届毕业生,他们专业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工程实践经验相对不足,这使他们在工作中很难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指导学生实践。尽管一些高职院校为培养“双师型”教师而督促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下企业实践或挂职锻炼,但却往往流于形式,真正深入企业一线实践的人很少。此外,当前教育体制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以教师个人业绩为考核的重点,而对教师的教学关注相对较少,这就使得一些教师潜心专研于自己的科研,而忽略了专业教学,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学。这种评价机制导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越来越匮乏,人才培养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

2 CDIO工程教育理念概述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开发,2005年汕头大学率先引进我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将工程划分为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环节,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系统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和实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个人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系统调控等工程人员必需的四大基本素质。

CDIO工程教育理念核心内容概括为一句话即为1个愿景、1个大纲和12条标准。1个愿景是指学校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基本具备基于产品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的工程素质。1个大纲是指CDIO理念从4个层面,分3级、70条、400多款逐级细化地列出了学习要点,为教育活动方案的制定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这些大纲具有一定的通用性,适用于各个工程领域。12条标准是指CDIO理念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检验,判别学生是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这与高职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3 CDIO理念下高职工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3.1 基于CDIO理念,构建先进的创新教育教学新模式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将CDIO的核心理念融入其中,改革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等方面,遵循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革,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品质等要素,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整合课程,加大实验实训的比重,使专业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全程渗透CDIO工程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站在工程的角度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不但让学生能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在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设置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深刻领会CDIO核心理念,根据当前在校“90后”大学生的特点,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尽可能以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依托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或社团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像工程师一样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和创造能力。第二课堂也是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开辟的另一个重要阵地,教师可以采用传、帮、带等方式传授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以朋辈教育和榜样的力量感染更多的学生,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到创新实践活动。这样不但让学生将第一课堂的知识在第二课堂得到充分应用和强化,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3 强化师资培养,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当其冲还是要提升教师的创新素质。首先,教师要视教书育人为己任,深入学习CDIO理念,加强“双师”素质的自我培养和打造,自觉投身到专业实践的一线,切切实实下企业锻炼,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学校也要有意识地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建立良好的机制,吸引教师们自觉地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对具有“双师”潜质的教师更要予以重点培养,为需要进修、培训的教师提供学习机会,为需要下企业锻炼的教师提供政策扶持。此外,学校还可以有计划地聘请相关企业优秀的技术能手到学校为教师们授课,让教师们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便于教师们将企业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应用到学校的教学过程。

3.4 建立和完善创新实践激励机制

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潜能,建立和完善创新实践的激励机制,是对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师生的一种鞭策。学校在政策上要鼓励教师应用新思维、新知识、新技术从事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对积极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师生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要给予鼓励。在物质上,要对师生创新实践的工作环境、仪器设备给予改善,在经费使用上给予支持。在精神上,对积极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教师,学校在考核时要给予政策倾斜和优先考虑;对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尤其是在创新实践方面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学校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根据CDIO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建立激励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机制,使师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2]唐红雨,黄海峰,王红林.基于CDIO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4.

[3]任佳,王杰,梁勇.多途径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

工科高职生 篇5

紧跟时代步伐彰显工科特色-我国工科大学办学特色初探

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唤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办出特色的时侯,本文把视角放在了我国的工科类大学这一层面,从工科类大学办学特色的现状出发,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今后我国的工科类大学办学特色的建设,应立足国情,紧跟时代步伐,彰显工科特色,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科大学.

作 者:孙凌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6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工科大学 办学特色 中国特色

高职文科生学习工科课程的探讨 篇6

【关键词】文理兼招;高职文科生;工科课程;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1-0031-02

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一些电气、机械、计算机等一直被视为理科学生天下的专业开始了文理兼招,这样对于这些进入高职院校工科相关专业的文科生来说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学习工科课程的问题。众所周知,学生在进入高中后进行文理分科,两科的教学内容侧重点有所区别,对于文科生来说,理科课程相对薄弱,理工科基础较差,致使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在工科专业的学习上和理科生不在同一个起点上,难度相对较大,那么在文理兼招的状况下,文科高职生应该如何学习工科课程,从而顺利的完成学业,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呢?笔者认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科学的学习方法相结合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1 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学的方法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重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重到文字的表达,也注重对学生的组织治理,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考虑不够。从根本意义上看,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闻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老师备课时要针对文科生理科课程相对薄弱、理工科基础较差的特点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复习、做作业等。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启发方式,激发文科学生学习工科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把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概念,逐步了解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本质”。概念清楚了,还要会用,一方面是在答题时用,更重要的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要探求规律,注重归纳总结;要有计划地、有目的地、逐步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

2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相结合

好的学习方法与好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高效率的实现目的,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摸索好的学习方法。由于文科生的理工科基础知识储备较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较多,学习困难较大,不宜采取面面俱到的学习方法。笔者认为,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不求甚解。怎么讲呢,就是该刨根问底的时候,要锲而不舍;但是,遇到搞不明白的问题要先放下,留待以后解决,而且大学里涉及到的内容太多,很多是不需要知道的太清楚的,因为知不知道影响不大,而学习它们,则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势必造成自身资源的浪费。

这里笔者介绍一种适合文科生采用的系统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先把要学的内容看成一个黑匣子,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先不去管,而是搞清楚它的输入输出是什么?具体说就是学习这门课程需要哪方面的技巧和预备知识,以及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学了它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基本搞清楚了以后再尝试打开这个黑匣子。而打开黑匣子的方法也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一种认识反复迭代的过程,让黑匣子里面的内容逐渐的展现出来,也就是第一次不求搞懂里面所有的内容,而是对其有一个大致了解。接下来再展开下一步迭代,这时候可以根据第一步所掌握的信息有选择的较详细的了解黑匣子的内容,这样反复循环直到你能大致掌握这门学科为止。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首先,这门课程需要一些预备基础知识,而文科学生很可能没有掌握它们,那么可以先跳过它们,直接掌握现在的学科。也有可能预备知识一点没有的话整个过程就进行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再去用同样的方法掌握预备知识;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个环节想不明白,可能是因为学习资料上叙述的不够明确,也可能是它讲的东西太难了,这时候可以选择先跳过,如果发现跳过这个环节无论如何不能理解后面的东西,那就花费精力翻阅相关的其他大量的资料争取把这个问题搞懂。

另外,要强调的是思考与学习应该相结合。不能总是捧着书本看,要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放下书本思考思考,想想都已经学到了些什么?各个知识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哪些是必须掌握的?本门课程的主干是什么?要努力把握全局,把各个知识点串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使用这种方法学习,可以花更少的时间掌握与传统学习方法同样多的内容,而由于每次把没用的东西都跳过去了,所以学起来更快乐,更有兴趣,更能坚定文科生学习工科课程的信心。这种方法强调从全局上思考,从一开始就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从而不至于迷失在学科的细节中,比较容易把握住全局,因此文科生使用这种方法学习将是高效的。

上面所述的方法针对相当一大类工科的课程经多人验证都是适用的,当然,针对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方法。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实施工科教学的过程当中,除应注重传统的授业、答疑、解惑以外,还应充分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指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掌握学习的方法论,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从知识被动的吸收者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有计划地、有目的地、逐步地培养文科生的理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引导学生从全局上把握两点:一个是工具;一个是思维方式。比如学CAD软件,工具就是线段、图案、填充、标注等用计算机怎么画,简言之,能够把手工做的工作用电脑完成,工具就掌握了;思维方式则是工具外的东西,它是实际应用的关键,主要是指在应用中怎样使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达到最大的使用效能。工具的掌握,是熟能生巧;而思维方式的培养却尤为不易,也是更加重要,除了一点天赋,就是经验,靠平时多训练、多思考,特别是思考。

3 结论

教与学中,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知道学会不如会学的道理,这样在课程结束之后,留给学生的将是前后衔接、有机联系的知识的组合体而非一些知识的碎片,也只有如此才能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人事司 高等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玉芬.国外工科课程改革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1992年04期

3 单泠.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N].中国教育报 2000年

4 教育部人事司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Vocational liberal arts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courses of study

【Abstract】With electrical, mechan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schooletc.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ing been enrolling from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whether they are studying sciences or humanities, a proportion of liberal students have been recruited into these professions . Lack of interest toward engineering curriculum, thus there efficiency is low. Combining teaching practice,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some view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initiative and efficiency of the liberal students to study engineering courses.

高职工科学生毕业设计探讨 篇7

关键词:毕业设计,改进

一、改进后的毕业设计

(一) 选题原则。

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宜选择研究型课题和开发型的产品设计, 应选择正在生产的中、小型产品的改进设计、工艺规程的改进、工装夹具的改进作为课题, 即设计的量要适当, 应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全部内容, 或者能有阶段性的成果, 既不使学生承担的任务过重, 结束时遗留很大的尾巴;又不因任务过少, 造成学生空闲, 以致达不到基本训练的要求。

(二) 选题类型。

1、真题真作。把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对企业现行产品、工艺规程或工装夹具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设计。2、假题假作。按传统方式, 由教师自拟课题分组进行毕业设计。

二、对原产品的改进设计

学生在熟悉设计程序、学习设计方法的同时, 还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对现行产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找出产品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改进后的产品要比原产品更优化, 其技术性、经济性、工艺性、可靠性、安全性更好。

我院2004级学生确定的毕业设计课题, 就是与南浦机械厂压力容器分厂联系, 在与企业充分协商后, 将其正在生产的产品 (可倾式夹层锅) 分成了6个课题, 每小组 (4-5人) 设计一个课题。在改进设计中, 学生运用外压球壳设计理论对夹层锅锅内壳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讨论, (夹层锅主要用于蒸煮食品, 锅内壳必须使用不锈钢材料。而锅内壳受的是外压, 其破坏形式是失稳, 造成失稳的主要因素是壁厚。) 认为原设计计算书的许用外压力[P]远大于设计外压力P, 说明设计是不经济的。因此建议减薄设计壁厚, 由4mm减少为2.5mm再进行计算。

通过改进计算, 许用外压力[P]=0.334MPa>设计外压力P=0.32Mpa, 合格。经改进后, 每台产品节约不锈钢材料33公斤。

三、改进后毕业设计产生的效果及效益

(一) 经济效益。

效益式毕业设计由于是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企业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 降低了设计成本, 而且还可以通过对产品的改进设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上例中学生对夹层锅的改进设计就很有价值。在和该厂技术人员一起认真分析、讨论之后, 又对该产品作了如下改进:

1、将设计壁厚2.5mm的0Cr18Ni11Ti材料改为3mm的ICr18Ni9Ti材料, 这主要是根据市场的供应情况确定。因为壁厚为3mm的ICr18Ni9Ti材料, 供应较为普遍。根据这一改进, 锅内壳材料为60.5kg, 和原产品83.5kg相比, 节约了23kg。按市场价不锈钢3万元/吨计, 每台节约690元。

2、对产品的图样、技术资料进行重新整理, 然后投入生产, 该产品经制造、检验, 最后作水压试验, 没有出现失稳, 完全合格, 这说明对该产品的改进设计是合理的。 (经过两年的生产, 每年产值一百台, 两年共为工厂创造了十多万元的经济价值。)

(二) 社会效益。

构建高职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篇8

一、高职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体系是由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教学体系,是一种教学活动过程,构成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即教师、学生、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方法、评价方法等)和条件所构成。

高职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它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的,但又与之相辅相成,它主要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

它一般由学校实验室的教学实验、实训中心的仿真和模拟训练及生产企业的现场实习和岗位实践等环节组成。

实践教学体系则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狭义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本文所指的实践教学体系即指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高职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目前高职院校仍存在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岗位需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表现为:第一,以学科体系为基础设计职业能力体系,职业能力依附于学科知识体系;第二,培养目标中以学生“掌握、懂得、了解知识”为先,“掌握技能为次”,导致在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组合和教学中,知识传授占了主导地位,实践实训成为知识体系的附属;第三,知识“陈旧”,更新周期长。信息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在工程实践和生产过程中不断更新,将这些新工艺、新技术升华为技术科学原理,本身有一定周期,再应用于职业教育,其知识大多已滞后于现实;第四,硬件水平参差不齐。限于我国整体经济建设水平,生产一线的装备水平已大多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大多数院校硬件配置数量和先进性均落后于企业。在教学实践中,依托现有设备开展教学,培养出的学生自然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和高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基于岗位实际应用的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应用性人才就是将科学原理(技术科学)和技术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人才,是为社会牟取直接利益的人才。高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应用能力。基于此,在设计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我们应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构建模式和途径,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以教会学生“能做什么”为根本目标。

三、高职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 高职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流程

教师应具备来自企业或工程实践的锻炼,这种实践经验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经历了工程实践锻炼,对工程实践的某个项目中的操作流程、需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实践能力要求等都有历练,教师通过个人思考总结出所授的课程的能力要求,对必备知识要求等具有清晰的认识,无疑对构建教学体系及如何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二是解决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问题,只有教师真正具备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对本人所授学科的自信和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将无声地影响到学生,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来得真切和富有感染力。只有经过教师深入的实践历练和二度思考,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并有能力真正实施时,我们才能贯彻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根据高职实践教学的特点,我们提出高职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逆向构建,其流程体系如图1所示。

2. 高职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多因素、多层面、多结构的复杂系统,加之紧跟人才市场的需求,实践教学体系还要具有明显的动态特点。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如下(如图2)。

基于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应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出真知,即教师教学应从实践中来,然后才有引领学生到实践中去。这是我们提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学生要具备的根本能力是实践能力,没有经过实践训练的教师从事高职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就是盲人引路。实施方法具体说来,在管理层面上,各个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基于专业建设上的建制,如:教学系有主管全面工作的系主任,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招生就业工作的支部书记,教学副主任,实践教学人员等,在基层一级,还有各个教研室主任,在教师中,有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充分利用教师中的这些优秀分子,在寒暑假和节假日,走出去,有计划、有目的送培,或把工作在实践一线的确有专长者请进来开展实践教学培训,或利用带学生专业实习等具体机会,到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一则把进修学习机会首先给予这些对学术或专业建设有所思考,有所建树的人,对其他的青年教师将会有激励作用,二则把机会给有准备之人,学习的收获无疑将会更大。除此,送培教师还应当充分发挥桥梁和带头作用,首先,送培教师回来后需对其他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引领的是一个团队整体知识或技能的提高,而不是个人的小收获。其次,送培教师回来后,理所当然应担负相应课程实践教学指导以及实训项目选择,指导书编写等,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播。

高职教育应让教师到企业历练,积累实践经验,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具有工程实际意义的项目为背景,建立真实的或仿真的教学环境,完全按照企业生产或管理一线的要求,融合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重构教学各个环节来组合安排教学,才能全面提高高职教学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徐颖.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机电类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R].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2005.

[2]戴启昌.谈高职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3]何丽芳.构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工科高职生 篇9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工艺实施型专门人才。部分学生也会从事现场调度、工艺管理等工作。产品的质量、生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素质。如果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并且掌握一定的创新技巧,针对生产现场工作的问题开展创新与改革,在本职工作中建功立业,必将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成为“制造强国”做出卓越贡献。

基于此,笔者尝试在高职工科学生中开展了Triz创新教育。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前苏联发明家协会主席根里奇·阿奇舒勒在研究全世界250万份高水平专利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门崭新的理论,它教授人们怎样成为一个发明家。在Triz诞生以前,创新是少数人类精英的“专利”,是他们的灵光一闪,普通人是可望而不及的。但Triz认为,创新就可以象求解数学题一样,有序可寻,它能够快速发现问题本质或者矛盾,准确确定问题的探索方向并且不错过各种可能,大大提高创新质量和创新效率。正如阿奇舒勒所说,“你可用100年等待灵感和顿悟的到来,也可用Triz法15分钟解决问题”。

Triz理论主要有39个通用工程参数、40条发明原理、技术矛盾矩阵表、物场分析、ARIZ等。由于Triz博大精深、工具众多,非一朝一夕可以掌握。笔者经过仔细分析和提炼,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就业岗位特点,对Triz进行了“简化”,制订并实施了有针对性的Triz创新教育教学计划,通过A、B、C三个教学环节完成创新教育。高职工科学生Triz创新教育教学计划见表1。

一、Triz创新教育的实施

1. 学环节A——Triz入门

在对大量发明专利的研究中,阿奇舒勒发现,各种各样不同的专利发明无不是在解决技术矛盾,而这些不同的技术矛盾可以用39个工程参数来加以表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技术矛盾总是表现为一项参数的改善往往同时引起另一项参数的恶化。由此他总结出了解决冲突和矛盾的40条发明原理。

Triz将39个通用工程参数、40条发明原理组成了一个由39个改善参数与39个恶化参数构成的矩阵。该矩阵的纵轴表示希望得到改善的参数,横轴表示某技术特性改善引起恶化的参数,横纵轴各参数交叉处的数字表示用来解决系统矛盾时所使用发明原理的编号,这就是著名的技术矛盾矩阵。用户可以根据系统中产生矛盾的两个工程参数,从技术矛盾矩阵表中直接查找化解该矛盾的发明原理来解决问题。

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浅显的实例讲授Triz发明原理的含义与应用。这些例子都来自日常生活或实习现场,生动鲜活,匠心独运,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学生总结提炼了一些发明原理的应用实例。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了Triz40条发明原理的含义与应用,破除了创新的神秘感或无助的思想,为下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限于篇幅,本文没列出39个通用工程参数、40条发明原理、矛盾矩阵表等。

2. 教学环节B———Triz矛盾矩阵与发明原理在技术领域的应用

一个典型的利用Triz矛盾矩阵实现创新的过程可描述为:(1)分析待解决的问题,使用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中和该问题相适应的参数来描述待解决的问题,将一个具体的问题转化为Triz问题。(2)确定该Triz问题是技术矛盾还是物理矛盾,如果是技术矛盾,就利用矛盾矩阵从40个发明原理当中找到相适应的原理。如果是物理矛盾,就利用分离原理来确定相适应的发明原理。(3)评估获得的发明原理,并结合专业知识决定采用或者摈弃。

如何将一个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上述步骤完成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Triz应用技巧。为使高职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Triz矛盾矩阵的应用技术与技巧,笔者在授课中选用了典型的、浅显易懂的Triz矛盾矩阵应用实例,通过举例法循序渐进地完成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学环节B用到的部分创新项目实例见表2。

在教学中,采用举例法的教学方式,通过分析典型创新项目的过程,引导、启发学生总结出如何利用39个工程参数描述待解决的问题,进而利用Triz矛盾矩阵得到发明原理,并结合专业知识得到创新结果。

收集、整理了更多的Triz创新项目实例课后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学习。

3. 教学环节C—Triz发明原理在非技术领域的应用探讨

Triz是基于对技术领域的专利分析而得到的创新工具,但研究者已经得到了结论:Triz体系大部分内容也适合非技术领域。

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研讨了Triz在非技术领域(生产型企业管理)的应用。

教学环节C中部分管理类应用实例见表3。

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岗位,对Triz进行了“简化”,制订了面向高职工科学生的Triz创新教育教学计划并予以实施。避免繁杂的理论讲授,以讲授、讨论、举例法、研讨完成了教学计划。并提供学习资料,指导学有余力的同学深入学习Triz。

通过3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学生理解了Triz40条发明原理的含义与应用,初步掌握应用技术矛盾矩阵解决工程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拓展了Triz在非技术领域的应用。

高职工科毕业生在生产现场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们具备了创新意识,必将利用掌握的Triz创新方法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建设中国“制造强国”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谢东钢,王建国,杨拉道等.“TRIZ”理论是科技创新的现代化工具[J].重型机械,2010,(S1).

[2]曹福全,吴春娟.简化——TRIZ理论“本土化”的必由之路[J].黑河学院学报,2011,(3).

[3]丛秀娟.TRIZ理论在机电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1,(3).

[4]冷崇杰,项辉宇,闫晓玲.基于TRIZ理论的产品结构创新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0,(8).

[5]韩立芳,张明勤,李海青等.TRIZ技术研究及在教学工具创新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7,(1).

工科高职生 篇10

一、高职院校工科学生专业实习现状

为了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符合企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机会和条件。但是由于学生专业实习的特殊性, 往往导致在实习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习过程管理者多元化。

高职院校工科学生专业实习管理者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实习学生首先要接受学校的管理, 其次在企业实习过程必须接受实习单位的管理[1]。因此, 专业实习过程离不开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密切配合, 共同管理。同时, 相应的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也担当了重要的管理者角色。

(二) 实习地点分散化。

目前, 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 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热情不高;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得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导致让全班学生在同一个单位实习成为一种奢望[2]。实习的分散既难以保证实习学生得到公平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同时也难以保证学生得到公平的实习评价和考核标准, 使得实习质量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

(三) 实习管理时间长期化。

专业实习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相关政策都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但是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专业实习工作却早就开始, 一方面, 对外联系实习单位;另一方面,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习动员等。学生实习结束后需要对实习单位进行回访, 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 最后完成实习总结。可见, 专业实习的时间跨度是漫长的。

(四) 管理内容琐碎化。

学生在校园内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相对简单, 学生一旦走进真实的企业生产工作环境, 其所处的环境就变得复杂起来, 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在专业实习期间的偶然因素。另外专业实习过程不仅涉及到学习, 而且涉及日常生活, 诸如与同事的相处、在单位的出勤、遵守纪律情况及下班后的安全等。

(五) 安全事故常态化。

高职院校学生则由于年龄较小、社会经历浅、生活经验不足等原因, 往往缺乏安全意识, 对安全不够重视, 加之责任心不足、好奇心强、易冲动等原因, 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甚至造成安全事故, 轻则对实习单位造成财产损失, 重则造成人身伤亡。近年来, 在校学生在实习单位造成财产损失和伤亡事故的比比皆是。

二、高职院校工科学生专业实习对策

要提高学生实习效果, 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校企合作。

充分发挥国家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 增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热情, 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此外, 学校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同时可结合校友的特殊关系等, 与企业广泛接触, 充分合作,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理想的实习单位。

(二) 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建立实习管理体系。

学生专业实习期间即是高职院校的学生, 又是实习单位的员工。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 无形中增加管理的难度, 原有的管理制度难以满足需求, 所以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专业实习管理制度。具体制度包括:《学生专业实习须知》、《学生专业实习管理规定》、《学生专业实习考核办法》、《学生专业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等制度文件。

(三)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在高职学生专业实习前需要各专业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使学生对专业实习产生认同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以增强实习适应能力。同时, 结合既往专业实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防止学生实习时面对问题措手不及。

(四) 建立优秀实习指导团队, 保证实习效果。

专业实习指导老师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关键。专业实习指导老师包含校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师傅这两支截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队伍。针对校内指导教师, 学校需进一步提高其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及培训技能, 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针对实习单位指导师傅, 则需要挑选专业能力强和责任心强的员工。尽可能的, 学校应加强对实习单位指导师傅的培训, 甚至可以把对实习单位指导师傅的培训纳入学校的兼职师资培养计划。

(五) 签订协议购买保险, 解决后顾之忧。

针对学生校外专业实习, 我国目前尚未有相应的学生实习用工制度。学生专业实习过程中常会遇到实习条件与实习内容与人身损害等意外伤害赔偿的问题。作为权益保护相对弱势的实习学生, 其权益的保障需要高职院校、实习单位和学生各自之间应该签订双方协议, 明确学生实习条件与内容等权利义务关系。同时, 学校与实习单位进行协调为学生购买相应的保险, 解决学生实习的后顾之忧。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专业实习作为学生, 尤其是工科专业学生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意义重大。唯有政府与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企业实习环境, 制定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 组建优秀的实习指导队伍, 建立完备的实习后勤保障体系,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专业实习效果,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专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实习对工科专业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实习,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单作民.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工科高职生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形式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1

目前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形式

目前,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堂教育

普遍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课堂讲授,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并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

2、班会教育

除课堂教育之外,课余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大多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承担。辅导员或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则是开班会,每周例行一次班会,每次班会确定一个主题,如感恩教育、放飞梦想教育等,再加上平时不定期的临时班会,遇到突发事件时的教育等。

3、学生自我教育

作为大学生,绝大多数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学生的自我教育是目前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之一。

二、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问题:由于受学制限制,加上学生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实习,工科类高职院校的课程开设比较紧张。为了给专业课留出更多的时间,许多工科类高职院校都采取压缩公共课课时的做法,把本该上一年的课压缩为半年,本该一周上四节的课压缩为两节,这样就导致大纲要求的课时根本无法完成。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只顾赶进度,每部分内容都只是一带而过,无法深入透彻地进行讲解,更不用说进行实践课时的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问题: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部分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花在学习培训上的时间和经费不足,在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更是滞后;部分院校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教学反思、业务学习和课题研究等工作;部分院校为了解决师资不足问题,让行政人员兼职教学,部分兼职教师不是出于热爱而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仅仅是为了评职称,加上平时繁忙的行政工作,有时来不及备课就匆匆上课,甚至因为行政工作而耽误了正常上课,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待遇偏低,无论是实际工作中的工作地位还是其他考核、评定等方面,政治课教师总会感觉低人一等,甚至感觉是被边缘化的群体,导致其缺乏职业荣誉感,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方式问题:目前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因此往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声嘶力竭,学生在座位上睡倒一片,或者是低头玩手机,用心听讲的廖廖无几。

2、辅导员的问题

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应该发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作用,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虽然各高职院校都普遍建立了专职办事员队伍,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但輔导员在学校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待遇低,地位低,一些学校领导不认可辅导员,专职教师不认可辅导员,甚至连学生都不认可辅导员,导致辅导员不安心于本职工作,敷衍塞责,千方百计地想要转为专职教师或其他行政人员,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就可想而知。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辅导员的问题,导致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提高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切实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刻不容缓。

三、加强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1、转变观念

自学校领导到每一名教职工,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更是影响到学校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树立育人主体多元化和育人环节全程化的观念。

所谓育人主体多元化,就是要高校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负起育人的职责,从而组建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效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尤其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与学生接触相当频繁的专业课教师和宿舍管理人员,他们对学生的了解也相对深入,对学生表现的行为异常、情绪波动及思想的困惑能做到及时捕获,如果他们也加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中来,承担起思想政治育人的责任,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予以解决,那么思想教育的深刻和持久将不言而喻,效果也更加明显。

所谓育人环节全程化,就是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担负起育人的责任。目前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只在大一学生中开设,后两年则几乎都是专业课,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育也消失殆尽,只有辅导员还担负着这一职责。要树立育人环节全程化的观念,就要求高职院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落实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尤其是在顶岗实习中,除了辅导员还有实训指导教师,都要担负起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职责。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有计划地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再教育等,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其次要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创新,鼓励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之外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通过QQ群、微信以及教学互动平台等手段与学生保持联系,便于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

学校要制定常规性的辅导员培训计划,利用寒暑假组织辅导员到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交流学习,或者聘请外来的专家教授做讲座,提升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同时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管理,把对辅导员的考核工作纳入学生工作部门的日常工作,对表现优秀的予以奖励,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不能胜任辅导员工作的要予以调整;还要多组织辅导员参加学校、全省乃至全国的辅导员技能大赛,在比赛中学习提高,在比赛中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梁丽敏,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08(36).

工科高职生 篇12

本文笔者在《高职工科课堂文化现状》一文中从五个方面阐述了高职工科课堂文化存在的问题, 归纳起来就是:教室文化方面教学气氛不浓;班级文化方面, 学生之间的学习伙伴关系没有有意识地建立起来;教学文化方面没有真正从独白式文化转变为对话式文化;纪律文化方面, 学校的规范对教师显得死板, 对学生又显得无力;精神文化方面更是缺乏教师精神、学生精神和知识精神, 言外之意, 教师更需要象教师, 学生更需要象学生, 知识技能的获得应该给人的生命注入活力。一言以蔽之, 高职工科课堂文化存在问题, 需要改进。

二、高职工科课堂文化的生成与演化机制解读

课堂文化是课堂的元气, 课堂教学的困境说明课堂元气的不足和不畅, 需要疏通和增强。舒扬在《当代文化的生成机制》中提出当代文化是在文化传统、文化冲突与共存、文化的批判与反思下生成的多维图景;黎群在《试论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建设》中提出:企业文化的形成首先是处于一定环境下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少数人的倡导与示范, 再次是坚持宣传、不断实践和规范管理;赵欢君在《试析学校文化的构成及其形成机制》中指出学校的文化模式是在学校的历史传统、现实条件、未来向往和经验创新等因素下渐进发展形成的。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不论大区域的文化或小区域的文化, 都是长时期人性、理想和物质环境相互影响的产物, 因此各种文化的生成和演化具有相似性。我们参照上述文化的形成机理可以认为, 课堂文化要改变首先是新形势下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存在发展的需要, 它反映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变迁, 其次肯定是教师的倡导和少数学生的积极响应, 再次是改变后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规范并容易操作, 总结一下就是师生公认的有效和简易。有效就是能解决课堂存在的问题, 师生为改变所做出的付出被认为是值得的, 简易就是简单容易, 不复杂。课堂文化的演化尤其遵循有效和简易的原则。

三、高职工科课堂文化的改进策略

高职工科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理论教学要为实践教学服务是高职教育的铁律, 理论的“必须、够用”也要服从这个原则。结合高职工科学生的基础, 要走出高职工科课堂教学的困境, 需要以“实”取代“虚”;

教室文化方面, 要充实工科教学氛围, 引入企业文化和个人创业文化。如我校与金光集团共建的“金海浆纸班”, 在教室布置上引入“挑战极限, 追求完美”的企业文化, 使这个班学生的精神面貌出现特别的改观;

纪律文化方面, 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 引导学生上课时关闭手机, 远离虚拟世界;

精神文化方面, 倡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然教师要以身作则, 使老师象老师, 学生象学生, 用道德理性来驾驭工具理性, 使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同时是人的生命智慧提升的过程, 从而感受“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的境界, 否则, 只为个人名利的苦学何乐之有?

教学文化方面, 要实现独白式的教学文化向对话式的教学文化的转化, 就需要寻找或建立师生对话的桥梁。对于不同基础水平和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 这个桥梁应该有所区别。比如在中学阶段学生以公理定理的掌握和应用为主, 到了大学尤其是高职, 就要以实物训练为主, 以适应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和满足不同的教育目标。有感于一届又一届的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 并且学生的入学水平明显呈下降趋势, 笔者曾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课上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 以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由于课程的综合理论难度较大, 这些饱受理论学习挫折的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我能学习理论知识”的感觉, 所以教师提倡以后, 学生没有积极反应, 即使有一定的规范也难以继续下去, 这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也只能不了了之。因此为了适应高职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习惯, 在具体课程实施上就是要吸取原来理论教学中过于重视图片、视频、PPT作为主要教学资源的教训, 重新使教学回归实物模型、实训操作和实践应用的轨道上来, 使学生既有抓手点, 又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就感。

班级文化方面, 采用自由结合、强弱结合等方式,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 合作学习, 养成给予和奉献的习惯。

改进高职工科的课堂文化, 教师需要觉醒。要觉察新形势下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生存发展的需要, 以有效和简易两方面来考察和判断课堂文化改进的可行性, 在实践中摸索方法。只要持之以恒, 定然功不唐捐。

参考文献

[1]刘利.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困境及出路-对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现状的思考[J].继续教育与研究, 2012 (9) .

[2]张健.关于必需与够用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9) .

[3]黎群.试论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建设[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001 (5) .

[4]赵欢君, 陶李刚.试析学校文化的构成及其形成机制[J].嘉兴学院学报, 2001 (1) .

[5]舒扬.当代文化的生成机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10.

上一篇:风电评价下一篇:张家界国际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