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2024-09-18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精选12篇)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已愈来愈被世人所关注,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高校语文教学的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更是深切体会到了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它是重要的人文素质课, 是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但是现在大家并没有认识到学习大学语文的必要性, 大部分学生并不重视大学语文, 并对大学语文有厌学情绪;部分高校只把大学语文课程当作摆设, 不重视大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基于上述情况,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来讨论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一弥补当代大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欠缺

从本人实际的教学经历来看, 大学生们上交一些书面材料, 包括入党申请书、助学金申请书、请假条等, 每一篇都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等问题;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语言文学知识不感兴趣, 对很多中外名家的作品基本上是一问三不知。从以上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的欠缺。大学语文的教材大都是精选名篇经典, 精心编排, 可以弥补当代大学生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上的欠缺。

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每个成功人士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再好的大学也不可能教给学生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更不可能培养好学生一生所需要的全部能力, 尤其是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而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学语文课在语言的感受能力、思维能力这两方面对学生的培养有着重大的作用, 是其他课程无法相比的。所以, 学习大学语文, 有利于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丰富人文情怀, 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一书中这样定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 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 大学语文课包含了这一切, 如《长恨歌》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苏轼的诗词《定风波》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论语》、《老子》、《孟子》等都是很好的道德教育素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大学语文对于人文精神的传播、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这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作用是学生在古今中外文学精品感染教育下, 促成其人文精神的形成。开好大学语文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 而且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审美能力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善于接受新鲜的事物。但同时, 当代大学生因为阅历浅, 对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 容易因一时冲动, 对事物本身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因而产生一些错误的审美观, 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亟需正确的引导。优秀文学作品可以给大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 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经过细细品味, 它能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也可以告诉学生如何去鉴别好与坏。文学以她与众不同的形式反映那个特定时代的现实生活, 歌颂并赞美了社会中美好的人与事物, 揭露和批判特定的那个社会中丑恶的事物和风气, 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提高审美的能力。

五改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升创新能力

人最关键的能力是创新能力, 而形象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中国的文学作品极富意境, 一词一句都有暗示, 都需要学生们发挥形象思维去想象, 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正是如此, 学习中国文学, 可以极大地丰富人的想象力, 增强人的形象思维能力, 改善人的思维方式, 提升人的创造力。

六完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 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社会不断发展, 功利性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文学科慢慢开始被学生忽略, 很多大学生专业知识一流, 但是不愿意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甚至出现了倒退。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 现代科学技术也在快速发展, 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重大课题, 都需要多学科、跨学科进行合作, 才能取得成效。所以, 大学生只掌握专业知识、放弃人文学科的学习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大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加强大学语文的学习, 有利于大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语文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 在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弥补人文知识的欠缺;丰富人文情怀, 提高人文素养;完善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我相信, 在教育者的努力下,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将被大家所接受和认识, 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是高等院校各个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 必须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作用,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霍然.普通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探索[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1 (5)

[2]何兴楚.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应有思路[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篇2

这篇讲话稿中,郭沫若除了应用论证方法之外,还应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这是本文的重点,需要全面掌握。在文中,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难点,需要深刻领会。

1、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演绎论证法。

(1)归纳论证法。如第2自然段从历史过程和个人经历中归纳出“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一论点,从媳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都变为现实来论证科学需要异想天开。

(2)类比论证法。如第3自然段,作者把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与我们的时代进行类比,得出我们的时代和科学需要巨人的结论。

(3)演绎论证法。本文有典型的演绎论证法的运用。演绎法通常指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如第4自然段中,运用了演绎论证方法论证了我国科学家需要探索精神,具体表现形式是:

大前提:“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和“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的”。

小前提在文中被省略了:我国科学家是人,是我国人民的一分子。

结论:我国科学家需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和开拓道路的精神,也就是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

2、修辞手法

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比喻。例如“科学的春天”、“初升的太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排比。例如“封建王朝摧残它,北洋军阀摧残它,摧残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论辩力度和感染力。

(3)拟人。例如“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讲话的感召力。

《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王蒙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王蒙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简要说明作者所理解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两层意思;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演绎论证法和归纳论证法;识别本文修辞手法上善用排比、反洁、设问的特点。

1、中心论点

本文从半个世纪前鲁迅提出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一命题出发,反其意而用之,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目前情况下,“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2、修辞手法

(1)排比,其作用是加强语言气势,使观点的内涵细致、丰富。为使本文有一种毋庸置疑的气势,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例如:“‘费厄泼赖’意味着和对手的平等的竞赛,意味着一种文明精神,一种道德节制,一种伦理的、政策的和法制上的分寸感,一种民主的态度,一种公正合理、留有余地、宽宏大度的气概,意味着‘三不’主义和‘双百’方针。”

(2)反诘,其作用是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量和论辩色彩。例如:“这难道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不是许多战犯都释放,有的还当了政协委员吗?这岂不是化不能‘费厄”为彼此’费厄‘吗?“等等。

(3)设问,其作用是使论点清晰、突出。例如:“‘费厄泼赖’到底要不要实行?”、“那么要到什么时候呢?”、“什么时候这种可能才变为现实性呢?”

3、论证方法

具体到演绎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作者以鲁迅原意中的“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但条件尚不成熟为大前提,以今天实行的条件已经具备与其必要性、可行性为小前提,从而得到了得出了“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的结论。这是运用了演绎法。

《论气节》

本文阐述了“气”与“节”的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论证了气是敢作敢为、积极,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这一中心论点,成一家之言。作者提倡知识分子应该持有以“气”为主的具有“正义感”和“行动”的新的气节观,表达了他对知识青年的殷切期望。故此,对本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掌握就非常必要,尤其是在了解上述观点之后,还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本文创作的历史背景

本文写于1947年,是一篇讲演稿,当时全国还没有解放。1948年,朱自清一家陷入饥荒,但他毅然拒绝了美国的`粮食,宁愿饿死,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实践了他的“言”。

2、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对应词语的应用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但作者在进行论证时,又应用了大量的对应词语,从而体现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体现了作者注意判断与分析的写作特点,这是本文的难点内容,需要掌握。

(1)论证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归纳论证方法。文章首先从“气”与“节”这两个独立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归纳出“气”是战斗的、“节”是消极的论点。接着通过列举历的“士”与今日知识分子在气节问题上的种.种表现,归纳出“气是敢作敢为、积极的和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这一结论。从而从气节的理论和节气的实践这两个方面阐明了论点。

谈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语文学习;教学安排;语文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05-01

一、语文认知

语言是我们每天都说的,语文是我们一生都在学习的,小学语文作为我们每个人最初的启蒙,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语文学习需要点滴的积累,从认知拼音开始到遣词造句再到抒写文章,每一步都是一个脚印,每一天都是学习积累的过程,从老师教给学生读写看,到学生自己阅读、写作、发表见解。这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慢慢发酵、直到完成转化。这个转化就是最初的吸收各种知识,各种声音到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观点,从学生到成人,从懵懂到睿智。

小学语文课本里面的文章都是最浅显易懂的,不需要太过华丽的词藻,没有隐晦的难解的寓意。而我们每个人正是从这些简单的文字开始接触文学,接触古诗词。

例如:说到珍惜粮食,小学语文课本里有最经典的《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说到友情,有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说到顽强的生命力,坚韧的毅力,有《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二、语文教与学

教学需要离不开教与学,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学方案编排合理,抓住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就是老师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学生在课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是学生学好语文,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的重要过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设定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堂上科学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知识,同时又不感到枯燥乏味。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避免单一教学,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认真解决不敷衍。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对待每个人都是真诚的公平公正的。每个学生学习进度,理解问题的快慢,反应的速度都有差别,老师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课下辅导和督促也要分情况。老师要逐渐转化教学思想,建立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课堂不是老师的演讲台,课堂是学生们学习知识,吸收营养的平台。老师把知识穿针引线的融进课堂里面,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喜欢上语文,让学生们有个质的变化,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可以达到的。

三、语文读与写

学习语文,学好语文,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好的词句需要有积累,好的文章需要有韵底。阅读的同时要进行思考,思考作家的写作目的,学习作家的写作手法,于无形之中变为自己的语言。写作能力涉及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在语言习得方面,最基本的是语言的积累;在思维方面,最基本的是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教学课标把语言材料的收集和积累,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作为作文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直至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取材、构思,都要突出一个“新”字。而想象力正是这个“新”字的具体体现。没有想象力,学生的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想象力是个抽象的概念,它可以跨越海洋,穿越山峰,它可以天马行空;但与此同时想象力也是有边界的,它需要关联性,不能无中生有。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去观察,从生活里面发现美,观察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轨迹,观察一只小鸡走路的姿态,观察一朵花从开到败的过程。把你的看到的写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把写下来的进行加工和修减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写作和阅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来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也可以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阅读让学生们积累素材,写作让学生们运用素材,读与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篇4

一.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 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大学语文”在国内普通高校一般是公共基础课和必修课, 普遍设置经过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是一个阶段, 那时相当一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少量理工类大学开始设置此课。但其后一段时间里, 却有减无增。至90年代中期, 借“素质教育”之东风, “大学语文”课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大多数学校不仅开设此课, 而且定之为必修课。这是符合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也应紧紧围绕教育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去进行。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通过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以及长期的“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和总结反思, 我们认识到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 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 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 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高职“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由于人文教育的薄弱, 高职院校学生中“文化贫血”现象日益凸现。许多学生只讲实惠、功利, 人文知识匮乏, 缺少应有的品格修养和道德情操, 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文修养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所以, 语文学习要发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 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的陶冶、启迪作用。[3]要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

三.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是高职院校“文工交融, 特色立校”的需要。高职教育应该强调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如果仅仅懂得专业知识, 缺失人文, 那就只能成为“匠”, 难以成为“师”。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认为, 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4]但近年来, 在高职院校中语文作为基础课,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却长期得不到重视。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把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摆到了重要位置。但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中, 对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的语文课往往重视不够。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就必须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正如我们学院申报的省级课题《高职院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中明确指出的那样:“人文教育对科技教育具有导航、保障的奠基作用”。对学生而言, 大学阶段一方面要“专业成才”, 另一方面要“精神成人”。“语文”用文学形式以情感育人, 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替代的。通过“语文”的学习, 起到文理渗透, 文化与科技交融的作用, 培育学生人文精神, 这彰显了我院“文工交融”的办学特色。

四.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需要。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苏教高[2008]16号)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都有全面的阐述, 它们是高职院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本依据。[5]尤其是《江苏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苏政发[2006]26号) , 提出“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层次清楚, 任务明确, 为我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两高一新” (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仅仅靠系部甚至教研室单方面组织制定并实施专业教学计划是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 整合学院以及行业、企业力量, 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而推进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 才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我院“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设计的人文素质板块的构成要素下设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包括一至两门核心课程 (公共必修课) 、若干门辅助课程 (公共选修课) 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文素质拓展项目。而“大学语文”则是人文素质板块中的一门核心课程。

五.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是学生升学、就业和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校主要打好技术基础, 造就能力 (自学、分析、实践、表达、交际、协作等) , 重点发展创新思维与开发能力, 以适应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 因此, 要求发展个性, 加强素质培养, 发扬创新精神。加强“语文”课程建设,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内容进行文化思想和人格精神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追求, 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如何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1.高职院校文理科专业均应适当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既然是高职院校“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设计中, 人文素质板块的一门核心课程, 那么根据各专业课程的不同情况, 就应当文理科专业全部适当开课, 但根据不同专业可适当增减课时。一般可安排上一学期, 每周4课时, 总56课时;最少可安排上一学期, 每周2课时, 总28课时;最多可安排上两个学期, 周4课时, 总112课时。总之, 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全院应一盘棋, 统筹安排。

2.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突出高职课程特色和文工交融特色, 使之真正发挥“人文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语文课程改革要以与工学结合为突破口, 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基本取向, 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语文课程开发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要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语文课程体系要以工作体系为基础, 课程结构要以工作结构为逻辑;语文课程内容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语文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活动为过程, 创设真实工作环境, 融“教、学、做”为一体;语文课程评价要以多样化为特征, 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兼顾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为此, 我院大学语文教研室老师已积极行动起来, 2008年已成功申报了院级课题《语文校本教材体现高职教育和文工交融特色的研究与实践》, 还成功申报了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以“人文素质教育”和“文工交融”为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并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 突出人文性、职业性、时代性和专业性。在今后的“大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还将不断更新观念,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语文”用情感育人、精神育人的重要作用,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2]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意见》 (苏教高[2008]15号)

[3]李永宏, 汪照均.大学语文教育应渗透人文精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年19期

[4]王小红《高职语文的人文性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年11期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篇5

大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应用文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要具备的。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学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学生能熟悉应用文写作和公文往来,其次,要根据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讲授内容,必须使学生能对本国的文学有一个较系统地了解,使学生头脑中建立一条明晰文学发展脉络,熟悉文学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对本国文学有一个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掌握。 2.2大力推进教材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目前,可以根据实际内容分块组织教材内容,并注意增加一些新篇目。在教材编写上,必须在保持知识性的前提下着力突出价值性,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在动力,这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路径选择。

2.3改革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思路

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多用案例教学,要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注意师生教学互动,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大学语文教师要努力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后,教师在讲授大学语文课时一定要注重学术性,讲深讲透重点内容,并能随时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并将与课本知识有关前沿知识引入到课堂中来。

2.4改革创新评价及考核方式

由于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语文教育通常是以一次考试的结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实这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所以必须重视平时学习和考察,同等重视过程与结果,同时,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另外,在检测考试中,不要再拘泥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要看重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测试。最后,一定要建立合理的大学语文教学考核模式,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打破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的方式。

2.5要高度注重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可以为大学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好的教学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将多媒体等先进的视听手段引进课堂,能充分利用文学与音乐及美术的关系,可以将文学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的形象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另外,要进一步优化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做到合理使用。可以针对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建设网上语文教学资源、给大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更多资源支持。

2.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质。要切实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浅析语文词语注释的重要性 篇6

一、语言知识

认真学习词语注释可以让学生积累词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如学过《背影》后,就掌握了“狼藉、簌簌、惨淡、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字形和意义,学生学过《绿色蝈蝈》后,就在头脑中增加了“喧嚣、喑哑、静谧、篡夺、劫掠、酷爱、弱肉强食、隐隐约约、连续不断、夜色苍茫、更胜一筹、惊慌失措、开膛破肚、津津有味、断肢残腿、毫不犹豫”等词语的积累。

学生在学习词语注释的过程中,不仅要记住它的音形义,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语言环境,把握它在文中的用法,从而获得语感,就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在以后的作文中就能灵活地运用。

二、文学常识知识

这是语文知识结构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这些知识在中学语文词语注释中就大量出现。如《卖炭翁》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唐代襄阳人,与王维并称“王孟”,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又如我们学到《春》时,通过“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的注释,可以了解到: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又积累了文学常识,还掌握了“杏花雨,杨柳风”的词义。

三、文言知识和方言知识

中学语文的文言知识大多聚集在词语注释中。学生在学习注释的过程中就可以积累大量的文言知识。如:《狼》中的词类活用:“犬,洞,隧”,《陈太丘与友期》中的人称代词“君”,尊称词“尊君”和谦词“家君”等。同类词的不同意义,如《口技》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等。

四、词语注释中还包含有其他学科的知识

如《社戏》中的戏曲知识词语注释:“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风俗知识词语注释:“消夏,归省,犯上,春赛,社戏”等。读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词语注释,同学们不仅知道桑葚和木莲是什么东西,油蛉和斑蝥有什么习性,珊瑚由什么构成,还知道皂荚树在生活中的作用,何首乌和覆盆子的药用价值。

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很注重文章中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而这些知识和思想,不仅来自老师的传授,更多的来自学生的自学,学习词语注释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希望中学生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握好这些。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篇7

一、大学语文教学在高校教育的必要性

从大学语文的精神激励和道德净化作用角度看,近几年,高校培养的一些专业性优秀人才,其个人私欲膨胀、使命感缺乏,在物欲膨胀、崇尚实用的现实情况下,强调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刻不容缓。

从提高大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的品鉴水平来看,大学语文教学也尤其需要强化。从当前大学课程设置看,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汉语基础知识逐渐淡化了,导致大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和理解能力弱化,有些毕业生甚至连最基本的行政公文、法律文书和一般实用文章的写作方法也不能正确掌握,这势必对他们以后从事各种工作造成障碍。

从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角度看,大学语文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新时期最早倡导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界前辈匡业明曾说过:“大学语文是门边缘性学科,讲授这门课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学生们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培养改革人才,激发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因素,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从而提升人的各种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而大学语文就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当在认清形势和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大学语文教学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承担的最为实际也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优越性。

二、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只作为一个和谐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一论断无论是从个人和谐发展还是从社会稳定方面讲,都是迫切的,这一目标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素质教育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文化素质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方面的问题,而这也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大学语文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 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环节,而大学语文教学也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列为教学的目标之一。“文以载道”是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学创作传统,而爱国主义又是我国古代文学一脉相承的传统主题。在大学语文中,选编了很多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着文采斐然的艺术魅力,而且以高昂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着读者。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宋元杂剧以及明清拟话本小说中,爱国主义的主题贯穿始终,从《晏子春秋》的“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到司马迁说过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直至宋朝苏洵的“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的一片丹心,更有清朝陈恭尹的豪情万丈:“丈夫无国更何家”;即使是从未上过前线的文人墨客也豪情万丈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奏响爱国主旋律。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到近代以来一系列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文,以及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各个时期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大批文学形象,都激励着热血青年的爱国之情。古代爱国文人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座丰碑。其间洋溢的满腔报国血,一片赤子情的爱国主义传统,可以感染当代大学生,并激励他们主动去继承和发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二者可谓相得益彰。

2. 对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创造五千年文明史的奋斗进程中,凝聚和积淀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其核心就是深沉的历史责任感。自强不息、关心他人、讲求道义的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这在古代文学家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这些闪烁着智慧和哲理光芒的作品中体会仁人志士壮阔的胸怀、顽强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起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特殊的国情制约下形成了其特定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格标准,这些也反映在自老子、孔子以至到历朝历代思想家和哲人的思想言论中:无论是老子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辩证思想,还是孔子的“仁者爱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忧道不忧贫”的积极入世精神,或者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信念,都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中国知识分子公而忘私的人生价值取向,“舍生取义”,“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秀品格传统,至今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信念。在教学中,对这种精神的大力倡导和赞扬, 可以培养学生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 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宽厚仁慈的包容精神,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志在天下的忧患意识,天人合一的和谐意识,从而实现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铸造大学生的灵魂的目的,这样的教育不但使学生受益终生,也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契机, 对于大学生继承并发扬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甚至于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十分必要。

3. 对磨砺大学生意志、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的作用

(1) 磨砺意志。当代大学生被人称为“抱大的一代”,他们热情、聪明, 有冲劲和闯劲,但意志薄弱、易受挫折、承受力差也是其致命的缺点。在媒介上,大学生因考试失利、恋爱失败,与人不和或其他鸡毛蒜皮之事自杀的消息屡见不鲜。一些大学生在毕业走上社会后,偶遇挫折便一蹶不振。这都提醒我们高校在抓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不能放松对其进行素质教育。中国文学基本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即儒家思想,其中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实践理性精神与中国文学中“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不降其志”的毅力,对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大有裨益。屈原诗歌中“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体现的韧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发扬光大的。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此类作品,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抗挫能力与奋进意识。中国历经内忧外患而不灭,与一代代中国人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分不开,在建设现代化中国的过程中,仍需每一个个体具有这种不移其志的品质。

(2) 激发责任感,培养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核心,一个民族要发展,整体精神和凝聚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可或缺。在中国文学史上,以民族、社会为己任的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他们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训的影响,将个人的喜怒哀乐与民族的盛衰荣辱融为一体,谱写了一曲曲忧国忧民报国卫家的浩然长歌:诸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宁苦其身以利人”的忧患意识等,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才铸就了今天中华民族的强大。如今的大学生,很多人脑子里只有自己的利益而无全局观念。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优秀作家的人格激发其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便显得尤为重要。

(3) 宏扬浩然正气,健全大学生人格。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高校有所蔓延。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与个体对利益的过度追求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学中,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到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苏东坡“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再至于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粉,这些光明磊落的人格,被有些人认为迂腐、过时,但它恰恰是一个大写的人,没有失去人格的尊严。在讲解文学作品中,对这些作家的褒扬,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

文学即人学。古人曰:“文以载道,道行天下。”大学语文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包容性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思想建设的优越性,不仅可以强化大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让大学生从中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与技巧,更好地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大学语文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方面担当的职责重大,可谓任重而道远。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越来越需要具有高尚的理想、完善的人格、审美的情趣、理性的思维、活跃的个性等综合文化素质高的人才。大学语文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文化素质教育基础课程,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屈雅红.大学生文化素质与大学语文教学[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8, 11 (4) :65-67.

[2]韩希明.大学语文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J].镇江高专学报, 2005, (4) :125-127.

[3]李丽华.谈大学语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1995, (3) :162-163.

[4]郑仁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发扬民族爱国精神[J].中国林业教育, 1995, (4) :14-17.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篇8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教育,重要作用,实施途径

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中是一门最基础的文化基础课, 虽然高职学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型人才, 专业课是主要的, 但是语文课也是一门必修课。既然如此, 大学语文就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 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 通过大学语文教学, 可以引导和感染学生, 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 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大学语文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文字表达能力。现代社会, 学生仅凭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 必须要有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准确的书面文字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施展才能。大学语文还有其工具性的特点, 为专业课服务, 为终身教育打基础, 终身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所以语文课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实现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途径:

一、要明确认识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及作用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必须人文性、工具性与科学性并重, 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出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力求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并行。高职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 是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打基础的, 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 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大学语文课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昭示着做人的道德准则, 倡导着完美的人格修养与至真至美的精神追求, 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 处处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这些对学生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人格修养和审美观的形成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

二、在教材内容和形式方面都要进行改进

要选取一些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与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 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的作品, 注重人文教育和语言训练并重。比如渗透民族精神、公民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人格与尊严、自重自爱、成功创业案例、自强不息等内容的文章。在形式上, 要打破传统性、陈旧性, 可以选一些精美时文、名人传记、专业前沿知识介绍、哲理故事、小小说、网络文学作品, 贴近社会生活, 贴近学生生活。因为对于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 观察力正向分析观察型发展, 有意注意时间增长, 逻辑记忆进入顶峰期, 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增强, 自我意识开始形成, 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定型, 理想信念逐渐稳定, 他们自我追求时尚和潮流的思想很重。因此, 教材内容应选择些思维容量大, 能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 并且能提供审美愉悦和思维启迪的作品内容。目前, 很多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并不十分贴近生活, 还是过去的内容, 这就使学生很难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所以教材知识内容和形式的更新是至关重要的。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

从教学的形式来看, 过去的大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老师讲课, 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随着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不断发生转变, 教师可以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支持下,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引导学习为前提、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支撑, 指导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举办各种内容的演讲、作文竞赛, 模拟情景教学,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教中做, 在做中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学生为核心的练习的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指点为主,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把教师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确定合理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高职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才能对学生大学语文学习成果作出正确判断, 才能发挥评价标准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导向作用, 推进语文教学健康发展。评价一个学生时, 既要横向比较, 也要纵向比较;既要使他达到一定的语文水准, 更要鼓励他的进步。就高职学生语文能力而言, 高职语文教育已幸运脱离了应试教育的轨道, 弱化了选拔的功能,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创造了条件。我们应该利用好高职语文学习动态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使它更多地具备反馈调节、记录成长、展示激励、改善提高的特征。把非智力因素看成是评定学生语文成绩时不可忽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可以发挥个人所长, 打通课内外界限。教师可以将学生平时书面作业、定期作文周记、阅读笔记、课堂讨论演讲、课外社团活动、参赛获奖及其他未列出的意志、品质、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起登记下来,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加分分值, 和前面提到各项因素相加, 共同构成总评成绩, 从而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篇9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素质课,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始于1978年, 其目的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在三十年后的今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设立的初衷不仅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而且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建设先进文化、培养文化人才中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学科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 当前国家政策对于高校语文教学的充分重视, 国家已把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教育目标, 而大学语文正是提高其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 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 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可见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尤其是非智力因素、人文素质的培养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2、大学语文是培养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主要课程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文字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较高的文字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能力, 提高大学生规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从字词、标点、语法、修辞、逻辑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 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而与中小学语文教育不同, 大学语文主要是分析研讨型的教学, 是通过文学作品的讲解与分析, 让大学生掌握中外文学的发展历程, 了解文学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欣赏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语言特色, 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

3、大学语文教学是培育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有效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厚, 以及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倾向, 面对可能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负面影响, 如何确立高尚的思想、塑造健全的品格已成为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只重技能, 轻视人文, 那么培养出来的一定不是一个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毕生才华的高素质人才。真正的人才是基于知识和道德于一身的, 这样的人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持将所学用于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事业当中。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 绝非一日一时之功, 但是, 语文课程对于人的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语文课的思想道德教育, 是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大学语文课程包含着非常广泛的范畴,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人生。所选文章, 无一不是陶冶人的心灵的甘露, 作家的情操和作品的精神都可以渗入学生心灵深处, 使学生建立起健康的道德感, 树立起高尚的人格。唐诗宋词千古绝唱, 字字珠玑, 蕴含的都是人生的感悟和对真善美的渴望;现代时文激昂文字, 透彻肌理, 唱响的都是新风尚强音。大学语文课程正是以语言为载体,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起到潜移默化、不知不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大学语文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之魂, 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激励各族人民大团结、鼓舞人民前进的伟大旗帜。热爱祖国同样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光荣传统, 世界人民都把爱国主义当作伟大而崇高的思想感情加以尽情地讴歌和颂扬。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首先应当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语文课程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 首先在于“文以载道”, 教材中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文章, 正是以语言教育为载体, 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其次, 语文课程中所涵盖的历史、文化教育从使学生了解祖国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入手, 从另一个方面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 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5、大学语文教育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 仅凭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 要想使我们培养的全面发展型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 才华得以施展, 还必须借助语文这一工具。

首先,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强弱, 标志着人才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大小。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语文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浓缩在一起, 展示了作家们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技巧, 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 可以借鉴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思想成果, 汲取他们的思维智慧,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文学创作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活动, 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 获得启发, 利于创新。

其次,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 知识呈现爆炸型的增长。因此, 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才能牢牢把握前沿思想, 立于不败之地。学习新知识, 需要在大量的背景资料和逻辑阐述中把握要义, 需要在对字句的斟酌中深刻理解, 这样才能从浩如烟海的文字材料中汲取精华。语文课程通过归纳能力的培养, 提高了学生在文字材料中提取要义的能力。

融入社会是人才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前提, 沟通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人才适应新环境和融入社会的能力。良好的沟通, 需要清晰的思维, 合理的语言逻辑, 以及对语言语境的把握和理解能力, 语文课程通过语法教育以及以不同文体为载体实现的人文精神塑造,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理解社会的能力。沟通的另一个形式是多种方式的表达, 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看法、观点, 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全面展现自己的基础。

所以, 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掌握语文这一工具,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创造便成为一句空话。

6、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终身教育”理念始于20世纪20年代, 进入21世纪以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倡导, 成为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终身教育是人的不断构建, 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构建, 是人的判断力和行为的不断构建。”“终身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在向“学习社会”过渡中的主导地位和特定功能, 认为教育始终是学习的基础。而在终身学习体系中, 语文课程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说话、写字、作文能力, 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 是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

总之, 大学语文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广的文化内涵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宏伟事业中, 我们应高度重视大学生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大力加强语文课程建设, 让大学语文发挥自己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对于高等院校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分析培养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高尚的道德情操, 爱国主义情感, 以及人才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 就大学语文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大学语文,可持续发展人才,高等院校

参考文献

[1]卢素侠.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实施人格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 (7) .

[2]史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素养——再谈《大学语文》与传统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 (5) .

[3]王倩.个性化写作: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终极旨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 (8) .

[4]王清艳.浅谈高校文化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2007 (1) .

[5]谢安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李小红.略论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 (1) .

大学项目教学理论的重要性 篇10

项目教学的模式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 在运用中将学科系统中的知识进行细化, 变为一个一个的教学项目, 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主动完成认知、研究、体验、学习的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融合了多种教学思想与理论, 其中建构主义理论是突出的代表。此种理论认为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主动的学习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基础, 而学习是一个构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项目建构理论所重视的是积极主动达成目标, 在目标与真实任务的帮助下, 努力帮助学生投身到其未来有可能遇到的真实任务中, 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基于此种理论, 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项目教学的方法, 就需要提高项目设计的实战性,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过程, 并以此解决遇到的问题, 达成目标任务, 完成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建构, 这就是项目教学理论的核心价值。

二、项目教学理论的基本要素

(一) 项目内容

项目教学所体现的教学内容是在社会工作中所挖掘的课程资源, 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多数应来自与工作情景中的典型工作过程, 而不是在理论知识中提取的逻辑过程。所以项目教学在大学课堂中是可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直接对接的教学方式, 即利用社会工作的过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模拟”工作中, 进而让学生体会工作的过程与知识的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社会工作或者实际经济过程纳入到教学中, 让学生体会工作计划、实施、达成的具体过程, 并以此找到不足加以补充。

(二) 项目开展

项目教学中的开展主要是指达成项目目标的具体活动, 有“工具”也有“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面临问题的时候不会像以往一样被动等待教师帮助, 而是主动寻找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方法,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等。项目开展应突出实施过程的挑战性, 即完成任务必须有难度, 不仅仅有知识的运用还要有结合, 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 以此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技术理论与技术实践的能力。其次, 在开展中应重视建构性, 在项目实施中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空间, 使其可以发挥自身创新的能力, 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可以亲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过程, 从而实现自身知识的建构。

(三) 项目模拟情景

模拟情景就是在项目教学实施中, 为学生创造的仿真环境, 这种环境应是与真实工作相一致的, 目前可以借助先进的网络与电子技术实现。情景模拟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之间实现紧密的合作,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应按照目标需求收集信息、制定方案、目标实现等, 可以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实现项目目标, 此时这个过程完全依赖于情景的创新。另一方面, 情景的仿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技能实践, 掌握具体的知识。技术实践与知识掌握都具有突出的情境性, 知识掌握的深度往往取决与情景的真实性。在大学教学中, 多数知识都需要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应用, 所以好的项目情景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做好工作的准备。

(四) 项目总结

在项目教学完成后, 学生与教师应进行总结, 即对项目进行中所体现的知识与技能等进行归纳, 也可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可以自我总结也可进行分组总结, 以此体现项目开展中的技术实践、创新等。

三、大学课堂教学中项目教学应用的重要性

项目教学在应用中体现了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 其必须主动参与项目实施, 才能实现目标达成;同时在项目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项目开展中仅仅将学习作为目标是不能达成项目目标的, 只有充分发挥技能创新才能保证项目教学的效果;再者学生通过参与仿真的实践可以在操作中获得知识, 建构自身知识与技能, 课堂教授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能力提升的唯一途径, 且项目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是综合性的, 有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项目实施中, 培养了学生的配合能力, 项目实施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也需要依靠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 让学生在取长补短中完成项目任务, 从而提升其更全面的能力。

由此可见,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项目教学有利于教师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在教学中转化为项目内容获得实践。因为大学教学多数以理论为先导, 即在课堂上传授相应的理论知识, 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实习等。这样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导致理论与实践产生脱节, 讲授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易形象化, 而借助项目教学理论的指导, 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在课堂上完成联系与实施, 即利用课堂上的项目模拟, 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即可进入到“工作”中, 让学生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的重新建构, 这显然有助于学生的就业与发展, 是有利于大学教学效果的提升的, 所以其对当代高等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旭辉, 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8) .

[2]曾玉章, 唐高华.职业教育项目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价值[J].教育与职业, 2010 (2) .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阅读  影响  重要性

一、阅读的作用

众所周知,阅读是用来获得文章意义、对其深入理解的重要途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学生们最重要的老师之一。阅读涉及到很多方面,如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等。宋真宗在亲笔所作的《劝学篇》中说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取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这首诗给我们的启发是,只有多读书,去考取功名,才是最好的出路。《劝学篇》闻名天下,篇幅虽短,却影响了古今无数学子,流芳千年。在现今社会,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就是让学生们去接受教育,只有接受了较高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学生只有不断在阅读中积累经验、得到启发,以后才可以更好地投身社会,做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阅读还可以积累知识,增长见闻,提升语言交流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二、阅读的意义

说到阅读,很多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阅读是什么?阅读很枯燥乏味吗?阅读有什么用?”当然,在很多人的眼里,阅读确实是枯燥乏味而且没什么用的。但是对于现今的高中语文来说,却恰恰相反。很多热爱阅读的人喜欢在无尽的书海中徜徉,漫步,流连忘返。在他们眼中,那些对他人来说枯燥乏味的字眼,对他们而言却如同金字塔般巍然屹立,他们慢慢地进入这座阅读的金字塔中,与书籍中的人物交流,如同挚友一般。

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想成功,想在学习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想站得比别人高,做得比别人好,但是每个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困惑,有一些自己在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然而逃避和无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能采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阅读更多的书籍知识,让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理解能力更加强大,强大到可以去驾驭各种语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阅读无时无刻不在帮助学生们学习。

三、学生的思想误区

高中是学生们的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之一,语文作为一门高考中分数占比很大的重要学科,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重视,但学生们往往会忽略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如“阅读”。高中时期的学生往往理解能力较强,吸收知识较快,记忆力强,这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多学生往往过于重视背诵记忆或者作文水平,却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很多人认为阅读没什么作用,往往不予重视。所以,必须让学生们了解阅读的意义,不断从阅读中去理解,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要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要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才如有神!对阅读不够重视,这是现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亟须改变的一点。改变学生们的这一思想误区,是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很多学生存在疑惑:“阅读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当然是的!阅读,会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大大增强理解能力,从而在看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时更清晰、更透彻,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在平常的学习中,可以更加轻松。总而言之,阅读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它真真切切地影响着我们对于语文学习的一切。引导学生走出学习误区,做一个语文阅读学习者是现在语文教育中的重点。

四、结语

课本就是课本,只有去读懂它,才会知道如何给自己定位;只有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内容,才能为未来的自己树立理想,提升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信心和理解能力;只有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完成、去克服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才能在最后真正懂得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含义。学习之道是什么?理解之道是什么?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的差距是什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

其实阅读并不会耽误学生们太多的学习时间,只需要从课余时间中抽出一点时间,就能以最舒服、最安逸的状态去领悟文章的真谛,去接受阅读的洗礼,就可以感受到阅读的内涵、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在现今的高中语文学习中,去理解阅读的精髓,还需要学生们不断去探索,去感知。

参考文献:

[1]陈生富,韩红梅.让语文教学洋溢生活气息[J].文教资料,2005,(17).

[2]徐余忠.“生本”理念下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5,(6).

[3]张美云.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对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7,(05).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篇12

一、在博览中获得积累

增加阅读量能够帮助小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健全美德,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增长智力。这既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更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开发。

语言的累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过程,积累的内容是一般的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如文字、词汇、造句、段落、篇章、修辞、语法等,而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和阅读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足以满足文学积累的需要的。因此,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增加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语言积累的必然要求。课外阅读是一种积累和沉淀。只有增加学生阅读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学生才能够积累下丰富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二、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提升语文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随着我国全面实行减负,学生拥有比以前更加充裕的课余时间,而却很少有学生将课余时间运用在课外阅读上。因此我们应该在做好语文课堂阅读教务工作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行为。为了让从分发挥课外阅读对于课堂阅读的辅助作用,加深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小学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与教学相关的书籍或文章。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也能提升教学效率。

三、学而能用之

阅读对于写作具有辅助作用。我们今天看到的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通过长时间的阅读积累,并对这些积累进行理解和归纳,结合自己的想法和观念,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生活空间和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并不能拥有很好的视野和能力来获取写作素材。写作素材累积的稀少,导致小学生作文总是内容空泛、平淡无味。学生在写作方面无法得到成就感,对写作的兴趣就会下降。针对小学生写作难、不爱写的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跟培养学生的写作经验。而单纯依靠课堂阅读是远远不能完成这项工作的,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较为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课外书籍,为学生提供文学素材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着重推荐中外名著名篇,使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精华的阅读,更加有效地进行积累。学生通过对名篇的阅读和鉴赏,可以开阔视野,获得文学素养的提升,感受到语文的巨大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由于阅读量的增大,创作素材不断累积,解决了学生写作难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不同的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审美格局是有差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有目的性的阅读可以对学生文学视野、文学感悟、意识形态、道德品行起到针对性的培养和提升。学生通过有选择性的文学名著阅读和鉴赏,可以接触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和流派的文学作品,养成对不同文学作品表现出的差异性的尊重、理解和接纳。学会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作品中表现出是非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是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内涵、作品人物性格特点,了解作品的审美格局、感受作品文学魅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对名著进行阅读鉴赏行为的过程中,也能促进学生对想象力、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上一篇:图书馆数字化下一篇:工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