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初步思路

2024-10-13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初步思路(共11篇)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初步思路 篇1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初步思路

根据学院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要求,语文教研室按照部门领导的意见和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考察、研究,拟定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初步思路,思路具体如下:

一、《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后的名称:《实用语文》

二、《大学语文》改为《实用语文》的依据

1.教育部16号文件要求高职学院的课程能体现“工学结合”的精神

2.学院和各系部的改革要求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掌握的我院学生的现状以及基于现状得出的结论

(1)语文基本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

a.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尤其是运用普通话表达能不强。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不能抓住表达的重点、要点,语言逻辑不清晰,不能准确地运用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b.沟通能力不强。学生缺乏沟通的技巧,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但是我院学生有比较强烈的学好交际能力的愿望。

c.阅读能力不强。我院学生阅读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阅读量小、阅读面窄、阅读理解能力弱、经典作品阅读较少(不少所学生根本没读过)。d.写作能力不强。

结论: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不强会影响到我院学生综合里能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的求职面试,也会影响到学院以及各专业的办学形象和就业率;阅读能力不强影响到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限制了学生在专业上的提升空间,更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文化基础薄弱。

结论:文化基础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会影响到一个人形象气质的塑造。我院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不利于提升他们的形象气质,对学院和各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开设《实用语文》课程的目的1.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侧重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和自我推销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四、《实用语文》课程的教学设想

1.教学设想

《实用语文》课程的教学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模块来进行,在教学实践中侧重于“说”和“写”两个模块,以“读”和“写”两个模块来辅助“说”和“写”两个模块。

(1)“说”模块:着重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能说得流畅,能说到重点,能艺术性地说,最终为学生就业服务。

a.朗读训练

b.朗诵训练

c.复述训练

d.演说训练

e.人与人之间语言沟通的训练(包括学生与用人单位在求职面时试的沟通)

(2)“写” 模块。“写” 模块分为普通写作和日常应用写作,这一模块的训练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a.普通写作:主要由《实用语文》课程负责,主要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美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运用。

b.日常应用写作:主要由《应用文写作》课程负责,主要训练日常工作所要涉及到的文体写作训练,如计划、总结、求职简历、策划书、竞聘演讲稿等。

(3)“读”模块。本模块主要是负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形成创新性思维。本模块辅助“说”模块和“写” 模块。

a.读单篇文章(名篇)

b.读著作(经典著作和通俗作品)

c.读影视作品(视频作品)

(4)“听”模块。本模块主要训练学生听人讲话的理解能力。一个人才除了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之外,还要有能准确理解领导者、管理者讲话的能力,这样才能把领导者、管理者的意图贯彻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才会有良好的执行力。“会听”是“会沟通”的前提。

2.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

3.教材:目前市场上没有与我们的设想相对应的教材,暂时自编讲义,以后我们将会编写与我们学院相适应的教材。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初步思路 篇2

对此, 笔者认为要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 树立一种“大语文教学”观, 扩大教学目标, 增加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方式, 以改变目前状况, 满足时代和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一“大语文教学”观中的教学目标

“大语文教学”观首先要求扩大教学目标, 以培养语文功底扎实、人文素质深厚的大学生为目的。

大学语文课程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表达能力为主, 兼有增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功能,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继承文化传统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作为一种含有巨大教育价值的资源, 可借以达到多方面的教育目标。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能使学生掌握比较完整全面的语文知识;还能丰富大学生的人生阅历, 开阔学生的眼界, 增长见识;另外, 这门课程对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意义重大。

笔者设想的课程目标如下:在注重培养观察感知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等基础之上, 一是通过教师传授、学生自学, 掌握基本的现代语言学知识、文学知识。二是通过语言文学的鉴赏、创作, 培养口头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文学能力 (包括文学欣赏与创作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 (包括文学语言的表达与实用语言的表达能力) , 同时使学生养成使用口语、文字的敏感性和表达的好习惯。三是通过语言文学作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这实际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以继承民族文化、地域文化, 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培养丰富的情感、高雅的情趣等。

二“大语文”的教学内容

“大语文教学”观, 还要求有“大语文”的教学内容, 我们主张, 要把语言与文学结合起来, 还要把语文与时代发展、专业需要、地域特色等结合起来。

“语文”一词, 包括“语”和“文”两字。不论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学”、“语文文章”还是“语言文字”, “语”的内容都占了半壁江山。而事实上, 很多大学语文的教师却对这一部分略而不谈, 确实是一大缺憾。

众所周知, 语言学是文科里最基本的一门学科, 其地位作用相当于理科里的数学和物理学。它是基础里的基础, 是一门领先科学, 也是一门有实用价值的学科。有必要添加现代语言学的内容。可以给学生介绍语言的符号本质及发展规律, 交际语言学 (包括口才) 、文化语言学、普通话与方言等方面的知识。以往大学语文的教学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太偏重于文学, 语言的一块没有渗透进课文内部, 往往仅有一个知识概述, 不仅不够完整, 只限于语法, 而且落后于学科研究的发展, 不能反映现代语言学的新成就。

这里还要强调培养口才。大概是受孔子以来的“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巧言令色, 鲜于仁”以及“言多必失”的古训, 学校是不大重视口头语言训练的。从过去看, 在现行中小学教育体制下的学生, 在语言以及语言学方面的认知和训练是不够的。面对更加社会化、更加复杂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也需要有口才, 进行更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而从将来的毕业看, 现代企业需要善于语言沟通的员工, 社会需要有口才的人才, 各行业对于口才也有行业的特殊需要。如能结合专业需要进行语言学习和训练, 对学生的毕业是有利的。

对于文学部分, 一方面要介绍古典文学的精华, 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代结合, 添加新时期以来的当代中国文学的内容。大学语文课教材可以介绍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给学生及时作出引导。改革开放的时代, 外国文学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中国文学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文学离不开外国的优秀文学, 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来龙去脉。

作为一种交流工具, 任何专业, 都有涉及语文的时候, 所以语文教育还要和专业结合起来。可以在讲授通用的语文内容之外, 补充适合于各专业的语文内容, 如艺术、外语、航海、法律、工商等专业的内容, 以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交叉发展的形势。

最后, 我们还可增加乡土语文的内容, 向学生介绍本地的方言与文学状况。方言实际上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是本地特有的, 作为普通话之外的第二种交流工具, 在本地通行使用;而各省份文学在历史上和今天都有过辉煌, 或多或少地出现过一些大家、名人。我们可以介绍本地的语文大家, 以及语文作品, 让学生感受乡土语文的成就。这些乡土语文, 因离学生很近, 更容易理解, 也很生动, 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激发他们的语文热情。同时也促进地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 这对于整个中华文化的保存与发展也是有利的。

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我们主张, 教学形式的多样性首先是教师的多样性。要提倡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特长和个性。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应当开发教师的潜能, 让他个人的风格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有的老师口才特别突出, 常常滔滔不绝、妙语连珠, 很善于课堂讲授, 那他不妨采取传统的授课形式;而有的老师腹有诗书, 长于文学创作, 不妨让他们多讲文学创作的部分;有的老师组织能力强, 善于组织活动, 不妨让他多些讨论课、语文活动课。对于授课方式, 不宜过分呆板, 不必采取千篇一律的做法。

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也体现在课型的多样化, 阅读课、创作课、口才训练课, 不一而足。可以有传统的老师讲授, 也可以让确有才华的学生讲授, 还可以采取师生互动式 (讨论式、少讲授多指点) ;还可以搞大课堂, 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多实践, 让学生走近大自然、社会环境里学习。

再有, 要突破单纯课堂教学的模式, 把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指导结合起来。学习语文需要多读、多写, 而大学语文的课时很有限。所以需要多给学生课外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同时为了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 可多组织一些语文活动, 如文学讲座、创作谈、辩论演讲, 办报纸刊物、成立文学社团、演戏剧小品、诗词朗诵会等, 给他们提供演出的舞台。大学新生精力充沛, 一般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 愿意尝试新的东西, 通过这些活动能使他们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 其他相关的社交沟通能力等也同时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引进现代教学新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采取教师口授、板书, 学生听记的形式。课堂教授有其优点, 但也有缺陷, 由于人数众多, 学生的个性培养被忽视, 学生的主动性也不够。教师不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而且教师本人的特长和优势也因此多少受到局限。所以有必要发挥传统教学的长处, 同时又引进现代教学新方式。这是“大语文教学”观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 计算机、网络对当今社会、个人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多媒体、网络的出现, 给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改变, 对《大学语文》教学也提出新的课题,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种现代化技术, 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我们首先要注意的一种新方式。它的优势是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调动各种视听元素, 如图画、声音、影视等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更快地理解文字内容。比如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就可以一边播放同名乐曲, 一边讲授课文, 还可以在讲授中插入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国画。

多媒体教学具有可控制性,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线性过程。教师可以制作课件, 把预定的教学内容以声音、文字或影像的形式输入到计算机里。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学习, 不一定要按照先后顺序。例如在学生可能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关键字句处设置链接, 通过链接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得到相关的材料。多媒体教学的反馈及时, 教师和学生互相之间可以作出即时反应。可以说, 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教师因课件可以自动播放而被解放出来, 能够给学生做个别的、即时的指导, 实现一对一的教学。

其次是利用网络。网络的好处很多, 最基本的是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资料。另外, 网络也可以使师生从课堂里解放出来。只要有一台电脑, 师生就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远程教学, 在异地异时联系, 可以走入大自然和社会, 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 而不一定局限在校园和教室。

再次是创办语文学习网站。语文与当前的社会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以创办语文网站或者写博客, 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创办语文网站或者写博客, 学生在网站上自己编辑、发表语文作品。和传统的作品发表方式相比, 网络更迅速、更容易, 而且更能贴近学生真实的感情和真实的生活, 语文网站或者写博客是学生练笔的好场所, 通过不断的练习, 文笔得到锻炼;作品发表了, 也能使学生有成就感, 能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准确流畅的文字表达以及丰富的文学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 显示出一个学校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在口语交际方面, 良好的精神面貌, 得体的谈吐、规范流利的普通话则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广阔的视野和优秀的才能;能听懂当地方言甚至用当地方言表达, 加上具备熟稔的地域文化知识, 能使学生适合特定地域的需要, 在毕业求职时更具优势。

笔者期望, 通过教学改革,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 使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 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飞.论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育[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114-115.

[2]字新华, 刘启恕.《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0 (1) :51-53.

[3]毛义玲.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的思考[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5 (12) :10-11.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初步思路 篇3

【关键词】网络 ; 大学语文 ; 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17-01

网络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行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现在的社会是有知识讲文化的社会,为了适应知识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扬网络社会的优势,高等教育亟待进一步的发展。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已经逐渐被信息化设备和先进的教学方式所取代,网络形势下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注重通过现代化技术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利用网络创建教学平台

网络形势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频繁,这是网络给人们提供的便利。而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基于这些网络平台寻找与学生们的交流方式来促进教学。通过网络平台,教师与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交流与沟通。一方面,教师有更多时间来引导学生,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效果。在网络交流平台中,教师可以通过推荐课外学习资源来展示语文的魅力,还可以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另一方面,学生们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们互相交流心得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互动,不仅有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而且教师们可以了解学生,根据他们意见和建议采取更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

二、利用网络创建教学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加入网络的元素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汲取自己需要的养分。另外,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学生不仅可以在计算机中检索出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找到所需的资料,而且这样的检索过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上课传授或者自行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来获取知识,而在网络形势下,学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自主查找、接收、處理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除此之外,网络上有极为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只要学生想学,就一定可以学得很好,有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源完成了一些专题研究。在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更能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从教师在网络上发表文学博客、建立网络精品课程库等方式中形成,而这样的方式则是从传统教学方式中取精华部分,用以现代网络教学方式进行补充,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三、利用网络转变教学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由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在信息面前人与人之间是民主、平等关系。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大学语文教师的职责由原来的单纯注重知识灌输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在知识、行为的导航、情感的沟通等领域起作用。大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还有着学生的引导人、研究者等角色。网络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能从中掌握的大部分都是比较零散的知识,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向学生们展示出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明白如何化零为整,积少成多。网络形势下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生的导师,大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正确转变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会知道怎样才是科学正确的学习,然后才会培养出更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四、利用网络实施有效的考核方式

在现代大学课堂中,大学语文教师们更趋向于采用教学课件来传授文化知识,还会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的竞争比赛来丰富课堂,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网络辅助教学的体现。良性竞争往往是促进人们进步的兴奋剂,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而正是这种心理促使了各类语文知识比赛活动的展开,利用这样的竞赛手段,有助于充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大学里的教学管理部门会制定出各种考核制度,用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评价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判断出学生的学科成绩。而语文教师也会在考试大纲内通过一系列考核体系来评价出学生成绩的好坏,这种考核方法要科学化、标准化、形式多样化。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经典课文的阅读、理解情况,还要考查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另外,笔试成绩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语文活动得到适当加分,这样的考核方式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热烈欢迎。

总而言之,网络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使语文教学模式趋向于信息化、网络化发展,通过构建网络辅助教学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整个大学语文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月.文化视域下的教师教育观念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5,(0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篇4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有四条,这四条可以抽象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特点。我们从这四个方面的特点中,可以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一、整体性

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对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设计上。

1、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的各部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根据这些大纲所编写的语文教材,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小学语文课程没有做到有机整合。其结果是:小学里已经教过学过的内容,到了中学又教又学;小学里没有教过学过的内容,到了中学却不教不学,或者不下大力气去教和学,中小学之间的相互埋怨已屡见不鲜。这种中小学教学的脱节现象不仅给语文教育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大大削弱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次《语文课程标准》按九年一贯进行整体设计,用总目标贯穿九年,并将“总目标”分解成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可以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统一为一个整体,为从根本上解决小学和初中在语文教育上的脱节问题奠定了基础。

2、三个维度目标整体设计

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是平面的,比较单一的。只有语文知识的教学目标,教师比较容易把握。至于能力目标则较为笼统,教师很难把握,这也是造成语文教育效率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语文课程标准》从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设计了三个维度的立体化课程目标,这是语文课程改革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这个立体化的课程目标体系是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经”,以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纬”,经纬交错,构成网络。这种经纬交错有一个核心焦点,那就是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强调课程与生活的整体联系

设计思路的第3条中有这么一句话:“课程标准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种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语文课程与生活的整体联系。应该说,其他课程、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语文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呢?这中间的联系桥梁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阶段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下,又将九年义务语文教育划分为四个学段,并分别拟定了阶段目标。这四个阶段目标是根据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和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来安排的,每项目标在学段之间保持一定的梯度,有的虽然不太明显,但从总体上来看还是有序可循的。阶段目标的设计,既突出了各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又确保了总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

在语文课程具体目标的表述上,根据语文课程的具体特点,采用了刚性式、描述式和弹性式三种表述方式,这样的表述做到了清晰与模糊,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

1、刚性式表述

这种表述有明确的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有的还作了量的规定,例如,在“量”的规定方面:

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其中,第一学段为1600—1800个,第二学段为2500个,第三学段为3000个,第四学段为3500个。

背诵与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默读速度——第三学段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要求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习作与写作量——第二学段要求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第三学段要求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第四学段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在以上“量”的规定上,既有“不少于”的“下限”的规定,又没有明确的“上限”的限制,这样的表述是十分科学的。提出“下限”,意味着明确规定了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语文学习上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且,这个基本要求是完全可以量化评价的。如果有的学生没有达到这个基本要求,说明他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规定的语文学习任务。不规定“上限”,主要考虑地区差异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为学生确保“下限”这个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刚性式表述还体现在对语文能力的表述上。例如:

识字能力——第一学段提出“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提出“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提出“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第四学段达到“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

默读能力——第一学段提出“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提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提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要求达到“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描述式表述

语文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模糊性。这个特点决定了不少课程目标的内容不能进行太明晰的表述,只能采用描述式的表述,尤其是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大都采用了描述式表述。例如,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的第5条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其中的“揣摩”、“体会”、“领悟”都属于描述性的语言,这种模糊性的表述虽然给广大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它却为语文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了空间。因为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体会、领悟,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弹性式表述

《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在对“量”的规定上,用了“左右”、“不少于”这样的弹性表述,这为教材编写和教师的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三、交融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上的最大特点依然是交融性。三个维度七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理论上看,可以分割为一条一条地培养,一条一条地落实。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三个维度七个方面往往是无法分割并交融在一起的。例如,第二学段的口语交际,提出了四条目标——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②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③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④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在具体的口语交际的实践中,这四条目标是整合在一起的,这四条目标的整合也正是三个维度目标的有机融合。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初步思路 篇5

一、明确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课程中的地位

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学校氛围的影响下,也开始认为大学语文对高职学生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大学语文课程在院校课程中并不占多么重要的地位。其实,这些教师以及大多数的学生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众多专家学者都曾明确表示过,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其对学生的影响以及这门课程在所有其他课程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大家应该认识到,大学语文是一门多功能的课程。开设这一门课的目的在于培养高职院校学校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语文素养基础。此外,大学语文所要求的语文写作内容,对高职院校学生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当然,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师使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引起高职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也是造成今天大学语文课程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可是,我们大学语文教师,应当首先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中的地位,明确自己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所担负的责任以及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真正的教学目的,将风气重振起来,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积极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模式妥善改变,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其实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大学语文教师所使用的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比较陈旧的教学内容是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缺乏的主要原因。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巧妙妥善地改变自己过去的教学模式,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现在的高职院校教师面对的都是“新新人类”,我们过去所讲的一些内容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已经有些过时。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应当与时俱进,在保留原有的教学精华内容之外,也应当加入一些反映时代的新鲜血液。比如,在讲古代小说的特点时,不应当完全按照教学大纲中的.内容来向学生介绍,可以加入一些潮流性的元素,

比如,专门开设一个课时的时间,给学生介绍现代作家写出的颇具古风的文章、小说。如果语文教师在一学期中专门找一节课来给学生讲《甄执》的特点与内容,学生一定会对大学语文这门课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三、完善课程考核方式,用压力促进改变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学生和学校眼中的“辅佐课”,课程考核方式大多非常简单,学生无须用心听课,就能够很容易地完成。当然也有的教师会设置难度较高的考核方式,但得到的结果往往无法让人满意。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完善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如果希望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下去,就必须努力做到完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方式。

较为传统的考核方式就是书面考试了。中国的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就是“一试定英雄”,教师往往就期末考试的成绩对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下结论。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和可行性,但却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仅仅以应试成绩来选拔人才。高职院校已经不再是小学、初中、高中,对于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当区别于学生熟悉万分的考试百分制。适当地添加一些考勤成绩,在课堂上还可以加入回答问题得分的元素,这样一来,就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去;较小比例的期末考试成绩分配也能够减轻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担忧,做到没有顾虑地参与到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同时,完善后的考核模式,也能让很多过去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生感到些许的压力,并在压力的促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努力学习大学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历史已经有九十多年,近百年的风风雨雨没有把大学语文课程磨灭掉,反而让这门课程在全国各大本科、专科院校稳稳扎根,必定有其道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地位,在这全新的时代里开拓创新,求实努力,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探求新思路,将大学语文课程在职高院校中越办越好,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郑苏。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07)。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初步思路 篇6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0年我市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路是: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登封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理论素质为重点,继续抓好理论教育和党员教育工作。一是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根本目标,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二是以基层党校建设为抓手,建立基层党员轮训制度,落实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规划,拓宽党员受教育渠道;三是以提高党员干部理论素养为目的,继续组织全市科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试;四是以推进科学发展观大众化为重大任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主题党课活动,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作用,培养造就一大批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超前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党员干部。

(二)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继续抓好文明城市和文明景区创建工作。一是大力推进新一轮文明城市建设。围绕拓宽领域、深化内涵、创新创优、提升水平,建立健全考核量化、届期管理的动态机制和市民教育、监督约束、投入保障的长效机制,力争2011年跨入全省文明城市行列。二是搞好一场知识竞赛、一场演讲比赛和一场有奖征文比赛的“三个一”活动,宣传建党90周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取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入广泛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道德知识。三是围绕提升一批基地、建设一批精品线路、推出一批纪念活动,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爱国爱家教育。打造青少年“绿色上网”活动空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活跃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继续抓好社会宣传和群众文化工作。一是紧紧围绕郑州市委为宣传部和登封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高标准完成各项社会宣传工作。二是做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旅游产业协调工作。三是围绕建党90周年这一大事,策划组织多个有声势、有影响的社会宣传活动。四是继续做好2011年群众文化活动工作,重点抓好广场文化周、三下乡活动。五是组织全国知名画家、书法家、作家,来登采风,出版《天地之中——文化圣山》系列丛书,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提高登封文化知名度。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初步思路 篇7

1.1 新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更加注重实效性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将“健康”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以育人为根本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且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育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并存,利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课程所遵循的教育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发挥学生基本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理论水平,相关的体育教育学者指出,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将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实效性体现在通过体育锻炼,学生会掌握一定的娱乐、卫生保健技能,进而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第三,实效性还体现在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进而为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奠定基础。

1.2 在编写体系上与旧课程具有显著的差异

高校的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高校基础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锻炼学生的体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课程突破了传统旧课程理念的限制,对旧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更新,且将传统的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有机地转变成以健康教育为核心。新课程在编写的过程中,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有机地吸收了旧课程中的合理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使新课程下的体育教育更加凸显健康教育理念。实践表明,新课程体系下的体育教育更具有多样性与综合性,在扩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淡化了竞技运动

无论是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还是中小学的体育课,大都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竞技运动项目仍是高校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与重要形式。而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却淡化了竞技运动,从根本上说是淡化了竞技运动中的教学色彩,致使竞技运动的内容与训练方式不能够很好地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2.2 淡化了体育老师在竞技运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体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与导向,尽管这一教学理念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了学生的重要性,但是需要我们意识到的一点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想学什么,体育老师就教什么,多数情况下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而定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应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应注重老师的指导作用,体育老师应转变自己的身份,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强化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2.3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应与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而培养目标应积极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挂钩。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目标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及健身技能为主,而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以传授竞技技术为主要内容,用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培养体育老师,传统理念影响下的体育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健康教育的本质,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如若我们不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目标,那么培养的体育人才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伴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体育专业的学生将会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危机。

2.4 教材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的体育教材在编排时以竞技项目为主要内容,以运动技术的掌握为设计主线,而对于健康内容涉及得少,且教材缺乏趣味性与娱乐性,学生往往对教材没兴趣。体育教材中内容的设计模式大都为:运动技巧分析—技巧教学—教学展示—易犯错误纠正,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课程中许多竞技项目得到了改造,其中还删除了一部分内容,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新课程后的体育教学模式更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更容易受到老师与学生的欢迎。另外,那种花大量时间停留在探讨运动技巧上的方式是低效率的,因为有相关一部分的大学生反映大学体育技巧课所学的东西没用,为此必须改革教材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学习结构。

2.5 教学方法陈旧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大学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三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通常情况下,准备部分涉及队列队形练习、跑圈、做操等等,而基本部分为本堂体育课动作的示范、动作的讲解、动作的练习等,结束部分往往是体育老师对本节课动作的要领进行强调以及对学生练习的综合评价。由此可见,此种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灌输式的教学,体育老师很辛苦基本上都在讲,不停地为学生做示范,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此种教学模式下学习缺乏趣味性与娱乐性,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求知的欲望。针对上述的此种情况,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 新课程标准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转变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主体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体育老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适当调整所学的课程内容,不断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需要我们注意到的一点是在整个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切忌让学生模仿老师,一味地跟从老师,更多情况下,老师应积极地鼓励学生创新,对所学的内容灵活掌握,要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

3.2 与时代相结合,拓宽教学内容

大学生是与时代结合最紧密的群体,因此大学的体育教育必须与时代结合,体现时代特色,对于大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高校应积极引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当下十分流行的瑜伽,它是能够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项目,因此,在大学体育课中应得到大力提倡。对于一些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体育项目,高校应先在小范围内进行实验讲授,获得理想的效果后,方可大范围实验,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高校的体育老师应与学生广泛交流,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大众化体育项目,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以保持体育教学的新鲜性与长久的吸引力。

3.3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往往以老师为主导,教学方法枯燥,单一,整个体育活动显得呆板、死气沉沉,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进而大学体育教学的效率也比较低下,为此我们必须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此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导,而老师起辅助性的作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终身体育意识,进而将健康意识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另外,此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实践表明,这一俱乐部的建立,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另一方面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3.4 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体育课程的评价改革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新课程理念强调要突破传统的评价体系,从课标的出发,对大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进行评价,而且应注重对过程的评价。相关的教育者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多样性,且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考虑。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仅涉及教师评,还包括学生互评以及自我评的环节,多种评价体系的结合将会真正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完善评价机制。

3.5 将运动理论教学与运动实践结合起来

新课程理念下强调有效地完成运动技能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为此,相关的体育教学学者应在教授运动技能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仅仅空谈理论或者是空练习技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一方面应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进而使他们意识到学习体育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体育老师还应注重实际的练习,将同学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4 结语

新课程标准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更加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课程理念与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相一致,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体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为此我们应该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做好总结工作,尽可能减少新课程改革中误解的产生,切实地解决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所遇到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关注大学体育改革的发展动态。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与新挑战。针对此种状况,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要适应新形势,从教学方法与教学措施等方面来强化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本文分析了新课程的基本特征,并对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莫永恒.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个性化教学的探析.湖南师范大学,2009-06-01.

[2]杨文斌.“理解教学”教育观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湖南师范大学,2009-05-01.

[3]段红伟.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探讨.新课程(下),2014-06-28.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初步思路 篇8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随着我国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掌握计算机操作方法,许多学生在入校时已不是“零起点”的状态,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反映课程内容简单,希望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学生则是需要教师在课上反复演示操作,才能跟上教学进度。因此,“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亟待改变。

2.计算机课程内容滞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设置的课程,采用统一教材,没有依据专业或学科进行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学内容没有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例如目前教学主要介绍Windows7操作系统和Office2010办公软件,这两者虽然还被广泛使用,但都不是最新的版本,知识稍显落后。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味以课本为主的话,会使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不利于更好地学习。

3.教学方法老套。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课本知识为主,而忽视实际中对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知识与学生实际所需的知识脱节。这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产生学习兴趣。理论课与实验课间隔很多天,在实验课上练习时,学生已经淡忘理论课上教师的讲解,使实验课也常常变为了走形式或上网课。此外,传统应试教育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教师在课上反复强调一些理论的知识点,有许多学生熟背后在理论考试中获得高分,但在写毕业论文时才发现早该掌握的Office软件却没有掌握。

4.教师能力缺乏。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决定着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水平。教师必须紧跟时代,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但在高校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公共课,往往缺乏对教师相应的培训,导致教学故步自封,缺乏变革。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建议

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面对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极大期望,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和素质越来越高的现实需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从学生专业和学习的实际需求出发,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测评和考核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

1.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教材要与时俱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教授最新的软件,让学生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要适当增加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适当调整。例如:针对艺术类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对常用多媒体软件的介绍,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这些调整,可以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需要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面面俱到。实践为主,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课教学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利用计算机的实时演示教学系统,教师边讲、学生边练,减少不必要的间隔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验课上,教师的实验作业要更有针对性,多布置有用的实际操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里的各种资源,如教学讲义、实验指导和要求、在线答疑等,完成课后学习,将课堂教学、实验操作、网络指导相结合,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3.分级教学与教师培养。针对不同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异性较大这一情况,教师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分级教学。对计算机能力较差的学生,以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主,适当减少课外补充的内容,让他们先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后可以通过学习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获得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对计算机能力较好的学生,以针对本专业的补充教学内容为主,使其更快地接触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计算机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承担的是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教学任务比较重,同时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往往很快,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高校要适当增加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教师得到更好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的教学任务。

4.改变考试方式。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常常采用一次上机考试和统一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可以设立不同的分级考试。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统一的理论考试,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可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根据分级教学,可以设立针对不同软件的实践作业,结合实践作业和平时成绩,最后给出总成绩。这样的成绩可以相对客观地反映该学生的能力。

三、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关系到许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让他们掌握更多最新的计算机知识,满足他们在大学期间专业学习和以后的社会实际工作需要,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改革还任重道远,希望以上的探索会对改革有所帮助。

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 篇9

(一)提高大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的品鉴水平从当前大学课程的设置看,大学语文教学中汉语基础知识逐渐淡化了。这导致了大学生基本汉语言能力的弱化:很多大学生只顾埋头专业课,导致其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和理解能力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大学生连最基本的行政公文、法律文书和日常事务文书的写作方法都不能掌握,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能独立拟写出规范的求职资料;更有甚者,参加工作后连述职报告为何物都不知道。这势必对他们以后从事各种工作造成障碍。因此,要想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材,必须借助大学语文这一工具。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强在激烈竞争中的竞争力。例如,在工作中有好的创新意图,得以实现的途径就是用语言表达能力去说服、打动领导;日常工作中的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等,都需要一定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述职报告《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在同等竞争条件下,谁对这两项能力掌握得好、运用得好,谁发展的机会就比较多。另一方面,现代交际离不开汉语言的运用。现代社会是个开放型的社会,时时处处离不开交际,而交际要依靠语言作为载体存储、传递信息(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言的生成、表达、理解、处理能力,都依靠具备一定的汉语言运用的水平。因此,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其工作、学习、生活和个人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二)有益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新时期最早倡导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界前辈匡亚明曾说过:“大学语文是门边缘性学科,讲授这门课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学生们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培养改革人才,激发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可见,语文是学习文学的基础,也是学习一切的根本,语文到了大学阶段更应承担起传递民族文化薪火的责任。

(三)具有对大学生的精神激励和道德净化作用大学语文是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这有助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文学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反省自我,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实现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和审视。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取代的。近几年,高校培养的一些专业性优秀人才,其个人私欲膨胀、使命感缺乏,在物欲膨胀、崇尚实用的现实情况下,强调大学语文的精神激励作用和道德净化作用,虽然会被有些大学生视为“空谈”、“讲大道理”,但这却正好说明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语文技巧时,都不该忽视其育人功能。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初步思路 篇10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抓好三个立足点,即学生能够接受(考虑学生水平)、学生愿意接受(考虑学生兴趣)和学生应该接受(考虑市场需求)。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高职大学语文既不同于中学语文,又不同于本科大学语文。中学语文侧重于“工具性”的培养,本科大学语文侧重于“人文性”的培养。而高职大学语文介于两者之间,它包含了培养“工具性(即应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质)”的双重功能。所以,高职大学语文既不能讲成“五马分尸式”的“高四语文课”,也不能讲成“蜻蜓点水式”的“作品导读课”。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在本质上要求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把人文性放在第一位,使语文课尽可能生动活泼,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改编教材

当前,许多学校采用的教材为本科教材,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一是以古文为主,缺少现代文;二是偏重文学作品,轻视精美文;三是突出作品欣赏,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字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强迫他们去分析寓意深远的文章,描写远离他们生活的人物,势必会造成教学相克。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教材要适应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要在必要和可能之间找到最佳接合点。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我们的教材应侧重选择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经典时尚且有强烈感染力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同时,要实现人文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并重兼顾,通过渗透民族精神、公民道德、人生观、荣辱观、人格与尊严、自重自爱和自强不息等内容,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上,训练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学生愿意接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领悟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

三、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为了与本科院校争夺就业市场,在强调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为了打造合格的人才,摆脱“高四语文课”的阴影,高职大学语文除应更进一步培养学生朗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语言应用能力外,还应加强以下内容的教学:

1.传承作品中优秀的精神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品质。许多文学作品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表现了华夏儿女的情怀节操、品格修养,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爱好,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孔子“见贤思齐”的人格品质、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屈原“兴国存君”的爱国情感、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情怀、韩愈“为文养气”“养气致盛”的精神活动,无不表达出作者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以及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

2.抛弃中学单篇课文讲读模式,实现融文史哲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文”,即关于作品本身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研究;“史”,即关于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研究;“哲”,即关于作品所体现的哲学理念的研究。这样讲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作品与社会、自然、作者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3.将教学内容分为精讲与泛读两部分。泛读课文作为精讲课文的补充,是布置给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是本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同类作家的其他作品。这样既可以满足吃不饱同学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四、从学生兴趣出发,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是兴趣的源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1.适当采用朗诵、演讲、辫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有“讽喻说”“同情说”“长恨说”“自伤说”“矛盾主题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可先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作总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样,这篇课文又可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样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进教学手段。目前,大多数大学语文教师还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层面上,其教学效果是有限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分别利用之和。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还表明,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的状态。因此,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光盘,可通过制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现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安排唐诗系列讲座、文学系列讲座等;与校园文化月活动相结合,开展辩论赛、语言艺术赛、语文知识竞赛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与各文学期刊合作,开展小记者采风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增加了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

4.适当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课堂教学总是有限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所以,单纯依靠每周几节课堂教学是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承担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责任。

五、围绕教学目标,改革考试制度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初步思路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改革

一、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运行情况

1.运行机制。目前新疆各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思政司的要求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部分以公共必修课形式开展,覆盖全体学生。以昌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开展该课程,考试形式为考查课。该课程共12个专题,分4个学期落实,每学期3个专题、8个课时,共计32课时,由各分院组织进行。每学期的期末考查成绩占15%,四个学期共占60%,四个学期的考勤成绩占40%,两年学习结束后对该课程进行一个成绩评定。学院心理健康中心负责协助思政部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课标、实施方案,在期中、期末进行教学运行情况和教学资料检查。各分院负责分院层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运行。心理健康辅导员负责学院层面大讲座教学地点的安排、学生的组织、考勤等工作。

2.授课情况。每学期各分院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联系已经取得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进行授课,一般都是合堂课,要求合堂人数不超过120人。单班授课的分院极少。期末的考查以大作业的形式开展,题目由任课教师自行拟定,自行评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选取。目前学院选取的教材是刘欣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一共有11个专题,能够和教育部思政司要求的12个专题对应的只有9个,另外3个专题在该教材中没有体现。其次,该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的提法、术语的阐述和我们当前的提法不符。另外,该教材的理论性太强,理论知识过多且过于繁杂,条理也不够清晰,在案例的选取、授课素材的提供上十分欠缺,不利于教师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尤其不利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最后,教材的编写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难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堂教学。首先,授课教师绝大部分不是心理健康课的专职教师,而是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能投入的精力是有限的。其次,学院目前已经取得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相对较少,分院排课存在一定困难,导致小课堂教学师资缺乏,从而难以开展。所以目前大部分分院都以合堂课的形式开展教学,以减少课时数。另外,就授课方式来讲,大部分教师采用理论授课,个别教师能够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形式普遍比较单一,很难做到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也很少能运用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等。还有,各分院除了本院的专业课和选修课之外,还要开设就业指导、思修等公共必修课,还有各类考证辅导课程,能安排给心理健课的时间则是较少的。最后,很多班级都有不少的民族学生,很多班级民族学生的占比甚至达到90%以上,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只在预科上过一年汉语,语言水平十分有限,大合堂的授课使得这些学生的学习十分困难,也使授课教师难以兼顾。

3.课程运行的管理和监督。目前学院由思政部指导心理咨询中心对各分院的教学进行管理和监督。但是思政部对分院的教学情况是不了解的,咨询中心对分院的指导也仅限于期初教学材料的收取,期中和期末教学材料的检查。中心对教学的监控在设置和权限上是没有执行力的,对于分院具体的授课状况也是不得而知的,没有相应的监管体系,更谈不上对于该课程的进一步管理和研究。

4.奖励机制。该课程无论是合堂课还是单班课,课时量的计算是一样的,没有区别。也就是说上大课和上小课的课时工作量是一样的。另外,每個课时发放课时费20元,相对较少,授课教师缺乏积极性。

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革思路

1.改革运行机制,保证教学有效实施。设立明确的监管机构,明确和完善监管制度和责任,给予监管部门相应的权限,对被监管部门赏罚分明,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

2.改革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成立相应的教研室,对全院愿意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并且获取了相应资质的教师进行统筹管理。优化教学资源,采取每个教师只负责一个教学模块,专心研究该模块教学的课程设计,覆盖全院的学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对教学情况进行研讨和反思,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3.更换教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程教材更换为优质教材。选取紧密结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按照理论知识结合案例分析,有鲜明的时代性,又有较强可读性的教材。选择既有理论指导,又注重能力训练,也可作为广大家长、教育工作者及青年朋友的心理健康读本的优秀教材。

4.制订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可采取提高课时费,或者对讲授合堂课的教师给予增加课时工作量的办法来提高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也可以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进行说课或公开课评比,从而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重大危险源应急处置方案下一篇:四面山镇第二十五个教师节庆祝和表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