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初步研究论文

2024-10-08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初步研究论文(精选8篇)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初步研究论文 篇1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选题人:

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诗词及现当代诗歌选讲》

二、课程内容提纲(初稿)

(一)先秦两汉诗歌

1、诗歌的起源和本质解说

2、先秦两汉诗歌发展概述

3、先秦两汉诗歌选讲

(二)唐宋诗歌

1、唐宋诗歌发展概述

2、唐宋诗歌选讲

(三)唐宋词

1、唐宋词发展概述

2、唐宋词选析

(四)中国古代戏曲

1、中国古代戏曲概述

2、中国古代戏曲选讲

(五)中国现代诗歌发展

1、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概述

2、中国现代诗歌发展选讲

(六)中国当代诗歌

1、中国当代诗歌发展选讲

2、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现状解说

三、课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2、技能目标:

3、情感与价值观:

四、课程实施计划

1、课程目标:

2、基本要求:

3、主要课程:

4、课程结构比例:诗歌基本知识2课时,诗歌发展简史6课时,诗歌鉴赏8课时,诗歌朗诵比赛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解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整体感悟与课堂讨论相结合,重视诗歌诵读训练,拟举行两次诗歌朗诵比赛并请专家给予指导,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并给予指导。

六、教学课时安排(共18课时)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初步研究论文 篇2

一、叶圣陶课程思想与语文教材观概述

从叶圣陶语文教材编纂的实践, 以及他的众多著述和谈话中, 叶圣陶逐步形成了对语文教材的标准、性质、功能等方面的独到认识。我们可以梳理出叶圣陶课程思想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关键词:“规范”“例子”“凭借”。

1. 教材标准观“规范”

在新中国刚成立时, 叶圣陶在编写教材、制定课程目标的时候, 就提出“中学语文教材, 就精神说, 要符合目标第一项所规定的各点;就内容说, 必然的涉及各科, 以各科的内容为内容;就品质说, 要朴实、精确, 足以为目标第二项的模范;就体裁说, 要包括一般人在生活上所触及的各类文字 (不列举) , 高中要选若干明白易晓的古文, 以能够通解普通文言为目标”。这种规范化标准, 正是语文素质教育对教材的客观需求。语文教材除了作为教学的工具, 更在其他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精神上, 不可能脱离思想内容。叶圣陶提出“入选的作品须是提倡为群众服务的, 表现群众的生活跟斗争的, 充满向上的精神的, 洋溢着健康的情感的”。内容上, 克服了狭隘的学科界限。品质上, “朴实精确, 足以作为模范”以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体裁上, 主张兼及社会生活“所触及的各类文字”。选文的优劣直接关系教材的质量, 他在1962年写给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一封信中说:“所选为语文教材, 务求其文质兼美, 堪为模式, 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帮助。”又进一步指出:“凡选文必不宜如我苏人所谓‘拉在篮里就是菜’。选文之际, 眼光宜有异于随便浏览, 必反复讽诵, 潜心领会, 质文兼顾, 毫不含糊。其拟以入选者, 应为心焉好之, 确认为堪以示学生之文篇。苟编者并不好之, 其何能令教师好之而乐教之, 学生好之而乐诵之乎?……万不宜草草从事。”说到底, 语文教材就是强调“规范”, “规范”是语文教材的必须标准。语文教材只有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范本, 学生所掌握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人生发展的阶梯。

2. 教材性质观“例子”

传统的语文教材观认为, 教科书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叶圣陶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性质, 对语文教材作了自己最具代表性的阐述:“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 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 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 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教材无非就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是“例子”的论断, 揭示了语文教材的示范作用、教学属性, 教材不是学习的唯一材料, 也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对现行教学中“唯本为本”、围绕教材反复讲练的应试做法是个提醒。“例子”要有代表性, “举一”举的必须是中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能很好地体现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例子”还要有助于“反三”, 要求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和改造教材。启示学生通过教材中的这些“例子”如何正确认识并了解中国语文, 掌握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法。要求选择切合学生实际, 方便教师教学的教材;并分清主次, 确定取舍, 选好教学角度, 合理处理教材, 同时, 更应该积极慎重灵活地自编教材。

3. 教材功能观“凭借”

语文教材的功能和性质是紧密关联的。叶圣陶认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 习惯不能凭空养成, 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这句话告诉我们, 语文教材首先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凭借。在语文课中, 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 主要不是靠系统的讲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 而应该依靠研读精心挑选出来的文章来达成。同时, 语文教材更是培养学生语文习惯和提高语文能力的凭借。语文习惯和能力的养成, 离不开读书读文章的具体实践。通过对教材的指点,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文教材正是这样的“凭借”。知识凭教材而传递, 习惯凭教材而养成, 能力凭教材而提高。只有利用好这一凭借, 才能发挥出语文教材的最大功效。

二、叶圣陶课程思想对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启示

通常我们所说的语文教材即是指语文教科书, 而从广义上讲, 语文选修课程的相关书目, 甚至是学生阅读的课外书都可包含在内。叶圣陶曾指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课外书也该认作一项教材”。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 适合不同学生、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也越发显得重要。叶圣陶的课程思想对我校校本课程建设有着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 回归生活的口语表达课程建设

虽然叶圣陶对口语表达训练课程与教学问题较少谈及, 但能从叶圣陶的一些话语中依然能够得知重要的信息, 那就是“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是“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让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同事与同事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因语言的优美、高雅而显得其乐融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打破课程壁垒,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直接生活经验, 充分挖掘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协同资源, 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现实世界, 调动学生潜在的感知能力, 在生活中体验语文、运用语文。结合口语表达的课程, 可以设置家访、公车上的交流等情景, 训练交际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模仿生活, 提高自我;评论时事, 则可以播放相关片段剪辑, 促进视觉感受, 展开与生活的对比, 思考生活, 积累素材, 深入探究。经常带领学生实地探访古迹等, 感受古人遗风;常举办演讲、辩论比赛, 模拟法庭等活动,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可以说, 丰富的语文活动给语文学习带来了活力, 也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2. 适合学生的文学阅读课程建设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 叶圣陶认为教材的功能就是“凭借”, 要真正实现其“凭借”的作用, 使学生能够借之实现学习迁移, 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去考虑。教材编选应“顺自然之趋势, 而适应学生之地位”。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等生理心理特征及现实的生活经验、认知结构、接受水平应当成为教材编选的一条重要原则, 使他们易于接受, 乐于学习。因此, “非儿童所需要, 就不要强为授予, 即使教者心赏某文, 玩索有素, 亦不可选为教材。”这里的文学阅读课程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在现代文阅读校本课程建设上, 我们主要选取了适合学生身心成长并和教材联系起来, 且也分版块进行编写, 大致有“祖国山河”“亲近自然”“乡土文学”“城市精神”“珍爱生命”“艺术世界”“人物专题”“小说魅力”等。这些板块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适合学生的需要, 满足学生的心理, 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在文言文阅读校本课程建设上, 我们选择适合学生的文本教材, 首先是浅显易懂的, 然后是有趣味性的, 再就是经典文言篇目, 以改变过去教材中相对偏难的枯燥的文言学习材料, 在强调夯实文言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是注重学生对文学、文化的敏感和兴趣。

3. 立足应需的作文教学课程建设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应立足于“应需”而不是“应试”, “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 工作的需要, 生活的需要, 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 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因此, 师生的观念要有所转变:不应该为作文而作文, 为考试而作文;而要真正把思想从“应试教育”转变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也就是说作文应该是自我愿意、乐意的表达, 是出自情感上的需求和意志上的目的。是主动自觉地写, 是自由的写, 不仅仅是题材、体裁的自由, 更是精神、心灵的自由。是自己需要写作, 把作文当做自身倾吐的需要, 当做表达思想的需要, 当做生活与学习的需要, 当做生命成长的需要, 是实实在在的“我要写”, 是由自己决定表达什么, 怎么表达。立足于“应需”, 教师须在命题上多下些工夫, 并形成一定的体系, 完善作文教学课程建设。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当然也希望在所有考试中) 命题的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 而是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说真心话, 抒真感情的平台。命题时应针对学生身心特点, 结合学生认知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语文教师要有直面现实生活事件和时代变革思潮的胆识和气魄, 善于捕捉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 同时可以通过多拟一些与社会热点相关的作文题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此外还应该贴近学生生活, 让他们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感可发, 就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调动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在命题上应有一定程度的开放, 可以在内容上、范围上或准备上开放。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思考 篇3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校本课程”的概念,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教学现状,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选择、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并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教育教学活动。

包括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在内的任何课程,都是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實施和评价等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学校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或所依赖的校本课程资源,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校本课程资源,主要指物力资源与环境资源。物力资源,由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组成;环境资源,又可分为人文环境资源和自然环资源境。隐性的校本课程资源,主要指包括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等在内的人本资源。

校本课程物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能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突破教材的局限,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校本课程人本资源的开发理念,则是开发出人所具备的并能与教育教学活动发生联系的知识技能、创新意识、情感和价值观等等。校本课程环境资源中的人文环境资源,如校园内的师生关系、校纪班风、社团活动等;社区中的民风习俗、人际关系、生产经验等。自然环境资源,如校容校貌及社区中的地理风貌、文化古迹等。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内因与主体,教师只是课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有利于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与综合,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强自身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2.问题性原则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根据学生在阅读、理解、记忆过程中呈现出的需要探究的问题,或提供某些材料,作为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某些依据。或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课程中习得的语言、文学、文化等层面的知识与理论,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实际中去,发现、探索直至解决问题。

3.社会性原则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加强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努力克服当前语文学科教学相当脱离社会现实、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同时,注意开发、调动、利用校外社区“大语文”资源,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条件。

4.可行性原则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出发,依据其现有吸收与表达的能力层级选择、设计课程,切忌贪大、贪全、贪新。要顾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的时间、空间及技术手段方面的条件因素,力求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要考虑课程实施的客观条件,结合学校及所处社区、地域的特点开发课程。地域化、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不仅使师生萌发一种亲切感,而且和现成教科书上的带有共性的内容形成互补。

5.综合性原则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往往涉及语文学科语、修、逻等多方面的知识及史、地、政乃至理工类跨学科的知识。所以,设计课程时,要注意激活学生学科学习中的各种知识储备,给他们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究的机会。这种“综合”,可以是语文学科内的小综合,也可以是文史学科间的中综合,还可以是文、理科间的大综合。

6.差异性原则

不同学校间的课程资源存在着差异性、没有差异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所以,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

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步骤

1.做好准备

(1)思想准备。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充分发动,使课程的全体参与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校本课程,什么是校本课程资源,怎样参与、开展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参与者”,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及校内外其它相关对象。

(2)组织准备。要便于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并取得预期成果,组织准备是很重要的保证。这里的“组织”应包括:管理组织——校方建立、健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行之有效的领导管理系统;指导组织——在教导处、教科室统一安排下,调集骨干师资构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指导系统。

2.分析需求

这里要分析的,主要是学生需求。学生需求属于教育内部需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到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及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心理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培养人格的内在愿望。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因材开发”。其次,还应当分析社会需求,审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社会发展——这样的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需求分析可以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社会访谈法和网络信息分析法等。

3.评估资源

只有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准确评估,才能决定开发的方式与程度。教师和学生是资源开发的重点,也是资源评估的重点。对教师的评估,通常由教师自我、学校及专家共同完成。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常由教师评估和学生自评构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现实学习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现实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已达到的学习能力现状,是学生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潜在学习能力,是指通过课程更新,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状况,是学生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此外,还有对物力课程资源的评估。

4.科学选题

了解相关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前沿命题,了解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开发前景、具体要求,让师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兴趣爱好、探求意向等选择或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向,并本着自愿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随缘分结对,建立各个课程资源的开发小组。

5.制定方案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小组成员通过协商,产生负责人,明确分工,划定各自承担的研究部分。学校可以就组员的确定及分工提出参考意见和建议,并指导组员讨论和制定研究方案。方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①对课程内容的界定;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③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④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⑤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分工;⑥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和步骤:包括实践调配、实地考察、资料整理等各个阶段;⑦本课程资源开发所需条件预测;⑧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预期成果。

6.全程管理

在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施运作后,校方应注意全程管理,及时掌握开发进展情况,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予以帮助、指导并解决。启动内部评价机制,或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对校本课程进行科学评价。

四、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类别

1.教材类资源

进行校本课程教材资源的开发,应该在以下两大方面准确定位。

(1)为国家课程领域补充相应的教材资源

国家课程教材,是学校教育主要的、但决不是唯一的教材资源。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教材资源,是国家课程教材资源的必要补充。更何况,国家课程的实施,除了需要相应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以外,还需要大量的教学辅助资源,如文字、音像及多媒体等。尽管这些资源可以有相应的出版和教育机构开发,但对开发出来的材料的选择在于学校和教师。并且,这些机构开发出来的材料也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要,也不能涵盖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过程之中所需要的所有资源。

(2)为校本课程领域开发相应的教材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为学校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教材资源提供了一定的运作空间。而开发出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材资源,要凸现以下特点:①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經验来建构认知;③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与探究;④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⑤留有余地,为教师和学生发挥自身创造性提供广泛的空间。

2.活动类资源

(1)课外活动资源

课外活动作为不可或缺的校本课程资源,是由它的内容、过程、目标等诸因素所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写进了“综合性学习”部分。因而,把包括“文学社团活动”等在内的“文学活动”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是无可争议的。

活动类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围绕三条思路:①“本土化”思路,体现“校本”的个性特点;②“系列化”思路,体现“课程”的规定性;③欣赏指导、创作指导和实践活动指导的思路,体现文学活动的特色。

(2)教学活动资源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资源是校本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相比,开发语文教学活动资源,更强调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和个体差异,据此生成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各种教学问题、方案、方式、手段、条件。

在教学活动资源开发中,要强调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并对课程材料进行必要的选择。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现有素质的水平来因材施教。为此,需要了解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技能,兼顾他们之间的差异,设计优化方案,准备大量材料,组织各种活动。

3.环境类资源

(1)地方资源。让学生走进家乡,充分了解、感受家乡的一切。选择的内容要富有乡土气息,植根于学生生活,是学生平时能够接触和感受到的。通过梳理,将这些内容确立为一个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编排和实施。

(2)社区资源。每一所学校周边都有一个社区环境,在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要充分发掘这些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的环境资源。可以采用建立社区经验基地的方法,实现社区资源共享,让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长久地为学生服务。开发校外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不懈努力及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更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将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公共设施与场所免费对学生开放,如青少年宫、科技馆、少儿图书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

(3)家庭资源。建立家长委员会,作为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的咨询机构和顾问。设立语文学习开放日,让学生家长走进语文课堂;邀请有资质的学生家长来校作专题讲座,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4)校园资源。校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地方。在校园里,只要我们留意,时时处处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花坛里写着如诗的公益广告语,文化墙上贴有缤纷的墙报壁画,广电室内输出丰富的音像信号,公开栏里贴着繁多的应用文告……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的资源。

4.传媒类资源

利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类传统的传播媒介,来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资源,已成为一般学校的普遍做法,不再赘述。在这里,需用强调指出的是:继前三类传统的传播媒介之后,互联网络已经成为第四类传播渠道。

互联网既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又是存储信息的载体,满足用户对新闻信息及背景资料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互联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得网上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因而彻底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受关系;互联网络传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它可以是文本、图像或声音,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的传播优势;互联网络容纳的信息,在空间上是“海量”的;在时间上是“无终点”的。

网络传媒因其鲜明特色与巨大优势,在大众传播业中具有着最大的发展潜力。它的出现,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经济、文化与教育。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广泛开展,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作为语文等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已被广大师生普遍接受。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初步研究论文 篇4

湘西州民族中学向丽华

【摘要】本课题通过对整合本地区旅游资源开发高中政治信息化校本课程的过程研究,提出了在民族地区进行信息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方案和策略。

【关键词】 校本课程高中政治信息化开发

一、问题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2004年在全国新课改的浪潮中,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出台。新课标很好的适应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但同时对学生、教师的素质和课程资源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危机意识之下,我们开始研究新课标。我们试图通过整合本地区旅游资源,师生合作共同开发高中政治信息化校本课程,来提高师生的素质和丰富课程资源,从而有利于政治教育顺利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校本课程,国内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比我们早走一步,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的差别(如,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民族地区重视应考;资源类型不同,本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使得我们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自己的探索。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杜威的“生活教育观”、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启动了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研究中开发的校本课程,是指弥补国家课程不足的拓展性课程,它与现行高中政治学科四个必修板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具有极大的关联性。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二部分:一信息化校本课程的选题研究,重点在分析如何进行选择,从中寻找校本课程的选题原则。二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及过程研究,重点研究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找到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坚持的原则、基本步骤及理想模式。

二、研究过程

(一)信息化校本课程的选题研究

1、确定校本课程的方向——丰富国家课程资源。本课题成员于2006年6月—12月,1

分析研究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发现在教材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足,难以适应高中政治学习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初步确定高中政治信息化校本课程的拓展方向为丰富国家课程资源。

2、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湘西旅游资源。2007年1月—6月,发动师生通过实地调查、网络、文献查阅等方法收集本地旅游资源、了解湘西旅游资源作为一种集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综合为一体的社会性资源的巨大价值。确定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内容为湘西旅游资源。

(二)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开发过程

1、调查、讨论、总体规划阶段

通过问卷调查,印证校本课程的选题符合学生的实际及其需要。制定《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高中政治信息化校本课程纲要》,为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搭建框架。

2、收集资源阶段

我们以多种形式收集资源,如比赛形式进行学生收集资源的活动;师生共同收集资源的活动;教师的收集活动。

2007年10月,本课题组举办我校“爱我湘西”旅游资源采集竞赛。2007年4月-9月、2008年秋,课题组全体成员利用“五一、十一”、暑假组织高

一、高二部分学生分成四组前往古丈的坐龙峡、红石林,永顺的王村、不二门等地,共同采集旅游资源。从课题申报起,本课题组老师就进行了任务分工、多种渠道收集校本课程的资源。具体资源收集的渠道如下:通过地方志、文献的查阅收集本地区的旅游资源;实地调查;网络收集。在资源收集的范围和原则上,我们要求内容全面、真实无误、关联学科知识。

3、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整理、加工阶段。

在长达一年半的资源收集过程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收集到的资源在量上确实可观,但质上参差不齐,需要进行分类、筛选、印证、取舍、加工。依据校本课程纲要,服务学生、服务国家课程为中心,思维方法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批判性思维,从而达到收集的资源与校本课程整合、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整合的目的。

4、校本课程呈现阶段

从 2008年2-3月,本课题组根据我校《高中政治信息化校本课程纲要》,利用师生收集、整理、加工的材料,进行信息化校本课程的编辑工作。根据旅游资源的分类,把湘西特色旅游资源信息分为七个专题与高中政治进行整合,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高中政治校本课程。内容包括:专题一,“湘西旅游资源概况”;专题二,“湘西的自然旅游景点”;专题三,“湘西的古城遗址”;专题四,“丰富多彩的湘西旅游商品”;专题五,“湘西的民俗风情”;专题六,“湘西的建筑设施”;专题七,“湘西的古今名人”。

课程实施的流程设计: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将课堂时间与校外活动充分结合。课堂内重视:规划→讨论、交流→展示→反思、总结

课外活动重视:分工与合作→网络、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群众访谈→资源的收集、整理、上传

三、研究效果

1、为民族地区高中开发信息化校本课程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案。

本课题总结出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选题应该坚持两大原则,即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立足本地实际原则和与国家课程相结合、实现新课程原则。

课题研究还提出了信息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组织模式,并就每个步骤中的注意事项进行细致分析,对民族地区开发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如下,提出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应包括四个环节:调查、讨论、总体规划阶段;收集资源阶段;整理、加工阶段;校本课程呈现阶段。提出发挥老师、学生主体作用,以生生小组合作、师师分工合作、师生互动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发信息化校本课程的组织模式。

2、开发出适应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学需要的信息化校本课程。

3、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了我组教师对信息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驾驭能力。

4、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素养。

5、学生参与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全面提升了能力、情感、价值观。

6、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促进了社会各界对本地区旅游资源的了解和认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民族地区师生网络应用技术提高的有效途径。

2、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资源库的建设有待改进

3、信息化校本课程的实施面临的系列问题,如课时的安排、小课堂与大社会的矛盾如何在信息化中更好的解决等。

附件:

参考文献:

1、施玉昌:《校本课程开发应防止“五化”》载《四川教育》,2003年09期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4、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5、沈家平:《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htmlfile/200403/2004032901***.doc6、吴刚平:《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 教育研究,2002.9.《普通高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思路 》当代教育研究 2003年第20期

高中语文校本研修总结 篇5

1高中语文校本研修总结

喜悦伴着汗水,成功蕴着艰辛。本学期我继续尽力工作。为了使本身在校本培训中不竭提高教育讲授程度,增强本身的营业能力,提高本身的综合本质,从各个方面不竭提高完美本身。在进修中,我有以下心得体味:

1、要树立优良学风,吃苦钻研营业,不竭进修新常识,摸索教育讲授新纪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进修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别的,为业余活动举办时间多进修信息手艺,顺应现代讲授的要求。

2、在课改的讲堂讲授中,不竭摸索适合学生愉悦进修的好的讲授模式,向同组的教员进修她们的进步前辈讲授方式。尤其在阅读讲授中,留意进修其他教员的进步前辈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

3、培育学生讲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虑的能力。有些同窗的特点是比力急躁,在问题面前不知从哪儿下手回覆,甚到没有读清问题的要求,就举行回覆。这学期我在讲堂上指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4、长于总结本身在教育讲授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事理,不竭改良本身的教育体例。

5、积极加入上级带领组织的各项教育讲授进修活动,提高本身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对教育讲授有帮忙的刊物,进修此中进步前辈的教育讲授经验,不竭提高本身的教育讲授程度。

6、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教员一路备课,一路筹议讲堂中呈现的问题。尤其在阅读讲授中,多向有经验的教员就教,在讲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如何培育学生探讨性的阅读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程度。

7、勤于动笔,长于堆集总结教育讲授中和班级治理中的一些典型的工作。从这些工作中,不竭反思本身的教育讲授行为,对于好的做法堆集经验,对于欠好的做法实时反思实时更正。以此提高本身的教育讲授程度。

8、长于将本身堆集总结的一些做法写成论文,多向刊物杂志上投稿,熬炼本身的写作能力。

校本研修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尽头的工作。社会在成长,时代在进步,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竭的转变。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需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发性,实时发现、研究息争决学生教育和治理工作中的新环境、新问题,把握其特点、发现其纪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汗青任务。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支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成的倒是那一份份充分,那沉甸甸的感情。让我把平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本身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必然能盛开灿艳的花朵。2高中语文校本研修活动总结

本次校本研修的项目名称是“语文学科典型课型讲授模式研究“,活动举办时间为24个学时,研究日期从全体教员积极介入,保质保量完成了进修使命。现作如下总结:

一、项目研究的目标

语文讲授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两者是辩证同一的。语文学科是一门“非凡“学科,有其科学的常识系统和怪异的学科纪律,讲授中必需遵循学科纪律,注重语文讲授的学科性;语文学科又是以整小我类的汗青文化布景为载体,有其艺术的灵性,讲授中还需要较强的艺术性。是以,语文讲授中既要留意讲究科学性,又要留意追求美感,才能把语文课上得驾轻就熟,炉火纯青。语文学科的重建讲堂是一个实践、摸索的过程,课程鼎新的最大制约点是教师的专业程度。绝大大都教师固然对课程理念、课程方针和讲授要求等能枚举出很多条来,但涉及讲堂讲授,教师们或表示出苍茫,或吐露出猜疑,或是一脸的无奈。为领会决这些问题,在此次“校本进修“过程中,我们鼓动勉励语文教师按照课程方案的方针和课程理念、课程布局和实施建议进行多元测验考试和积极尝试,正视每一模块讲授的活动举办时间、反思和总结,不竭改良语文讲授,尽力去实现课程方针。大家在摸索、实践、反思中追求一种能表现新理念、新思惟的讲授模式。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怎么“讲“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感觉,应该连系语文“东西性与人文性的同一“学科特点,按照新课程的根基理念,为周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有个性的成长去讲。讲学生与文本“对话“而“对话“不明的;讲学生“体验“感情而“体验“不到的;讲学生“探讨“问题而“探讨“不出的。要讲究“讲“的方式,讲究分寸火候,讲究实效,谨防“过“与“不及“。“务必开导学生的能动性,指导他们尽可能本身去探讨。自力实践,解决问题。

二、活动主题设定依据及解决的问题

本次校本进修,我们以学生问题为主线进行讲堂讲授模式的切磋。进一步加速讲堂讲授改良历程,优化讲堂讲授品质。我们本次校本进修,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本的思惟“,其底子目标是“聚焦教师,成就学生“。强化“学生立场“,按照学生的认知根本和特点、思维类型和品质、进修问题和爱好等,连系讲授攻略,基于讲授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讲授方式,成立指向具体讲授实践的讲授方式选用依据或尺度。要留意抓住关键、重点冲破。抓行为落实、找主要证据、出典型案例。

三、具体实施过程和研究方式

第一,每个教员都做了活动主题讲话

在校本进修过程中,教员们都做了活动主题讲话,如梁梅梅主讲——语文学科典型课型作文讲授模式研究交流;倪柳主讲——文言散文讲授模式研究;范雅君主讲——高中语文现代诗歌讲授模式研究;张奕主讲——高中语文小说阅读讲授模式研究;矫宇本主讲——语文学科典型课型作文讲授模式研究交流;蔡平主讲——诵读类文言文讲授模式研究;沈虓主讲——语文学科典型课型作文讲授模式研究交流;张佑兵主讲---语文学科典型课型作文讲授模式研究交流;陆海霞主讲——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讲授模式研究等。

第二,按照“语文学科典型课型讲授模式研究“的校本进修方案,我们分类研究,首要做两件事:一是给整套教材的课文进行课型分类;二是研究确定每一种课型的讲授使命。

前人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分类研究,目标就在于使教师经由过程分类的过程,研读课程尺度,纵览教材,对教材中的所有课文及其属类洞若观火,明白各类课型的讲授使命。要按照必然的尺度对这些课进行分组,分类的目标,是为了研究统一类课的共性特征,归纳综合出各类课型在讲堂讲授过程中纪律性的操作法式,归纳综合出教与学的行为在这类讲堂上的共性特点,这在以前的讲授研究中是被大大都人所忽略的,或者是只存在于大大都人的潜意识之中。老教师的经验中包含了大量不自发的提炼成份,假如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或许在讲授早期对课的类型以及同类型课的讲授行为进行有意识的研究归纳综合,就有但愿缩短成为讲授熟手的活动举办时间。也许有的具有多年讲授经验的老教师会发生如许的疑问:我在讲授上早已是身经百战,甚到是果实累累,对教材教法早已有本身的一套路子,还需要研究什么课型设计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做教师也是一样,教到老,也要研究到老。经验丰硕的老教师,尤其需要介入到教育科学研究中来,在研究中总结提炼本身以往进步前辈的讲授经验,摒弃讲授行为中那些有悖于教育纪律的做法,不竭地抛弃与更新,才可以或许避免抱残守缺,顺应课改对教师的新要求,顺应新形势下学生对教师的选择。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每一小我都要介入分类?找几个主干分好了大家拿来用就好嘛!非也。上面已经提到,教育科研功效转化为出产力,需要介入教育科研的人亲历研究过程,在研究中改变不雅念,改变行为,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达到晋升本质的目标。何况,分类,必需钻研课标、教材以及参考文献,钻研大量有关的理论文章,只有切身介入分类研究,切实体验研究过程,才会逐渐有真正的提高。这就如同窗生写作文,需要亲自不雅察,思虑,动笔写,频频点窜,再定稿,作文程度才会在点窜的过程中提高。不亲自构想、动笔,只靠背几篇范文或姑且抱佛脚的剽窃,都不会提高自身写作程度,“文从改中出“嘛。“根基课型讲授行为设计“中的“分类研究“以及各步调的研究也是如斯,它需要教员们在切身介入的研究中进修、思虑和提炼,在不竭的点窜中完美。优异的教师恰是在丰硕的实践和不竭进修、研究的过程中熬炼成长的。

第二,校本研修的成果

建议采用的分类基准:讲授攻略与讲授使命,二者交叉得出学科的根基课型。

从讲授攻略的角度进行分类,可以从体裁入手,把各年级教材的课文作归类。好比:阅读课可分为记叙文阅读课、申明文阅读课、论说文阅读课、文言文阅读课、诗歌阅读课等等,记叙文阅读课又可分为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阅读课、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阅读课的等等……

从讲授使命的角度进行分类,语文学科根基可考虑这么几种:⑴ 新讲课;⑵ 复习课;⑶ 检测课;⑷讲评课。(在分类的过程中,假如大家感觉有需要增添或削减,可自行考虑。)

二者交叉,可能得出的课型如:记叙文阅读复习课、申明文阅读复习课、论说文阅读复习课、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作文讲评课等等。

应该说,课型的分类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语文学科课型分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研究中,分类的成果必然会不竭丰硕、完美的。

四、校本研修的意义

校本研修,为我们教员供给了一个交流、进修、提高的一个平台。每次研修,我们把讲授过程中的忧?、猜疑进行交流钻研。我们也经常反思:如何改变一点点,使学生再学一点,再提高一分。哪些攻略学生还有障碍点?哪些环节还要精雕细刻?如何让学生更轻易把握点,再提高一分。

校本研修使我们有活动举办时间就聊一聊,碰头就问一问,彼此借鉴,取长补短,测验考试着有点改变。使我们的讲授方式更好地有的放矢,使我们的讲堂更有实效性。

洗尽铅华,返臻归真,是人生信条。更是孜孜以求的语文讲授境界,厚积薄发,务去陈言,是尽力标的目的。更是当下必做的功课。敢于激扬文字,敢于批评名家是抱负中的语文讲堂,有书卷气而又富有性灵的语文教员是埋想中的语文教员,校本研修让我们一路追寻如斯优雅、诗意、幸福的语文人生。32016高中语文小我校本研修打算总结

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师小我的自我成长与完美,积极朝上进步,尽力工作,特制订教师小我研修打算。

一、指导思惟

以“求真、求实、求效”的工作理念做后援,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综合本质为前提,开展小我研修。

二、研修方针

1、提高自身本质。

具有高贵的道德情操,弘远的抱负和理想,敬业爱岗,任劳任怨,恬澹名利、不求索取,把提高自身涵养作为第一研修攻略,从小事做起不竭朝上进步,超越自我。

2、增强理论进修。

经由过程加入集体进修及自学等体例当真进修新理念,实时把握课改的前沿信息,并尽力运用于讲堂讲授实践之中。

3、安身常规讲授。

潜心钻研教材,以上好每一节课为前提,不竭总结和反思本身的讲堂讲授,逐渐突显出小我的讲授气概和讲授特色。

4、注重经验堆集

积极撰写讲授反思、案例和论文,将讲授过程中的点滴感悟记实下来,教师合作进修、切磋、彼此撑持、资本共享。

三、研修攻略

按照小我工作特点制订一年的成长研修打算,尽力连系本身日常的教育讲授工作,做到在进修中实践,在实践中进修;在工作中思虑,在思虑中实践;在反思中改良,在改良中晋升,使研修、工作、成长同步推进。

1、多念书,善思虑,勤堆集。

念书是人们主要的进修体例,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前进的阶梯。读一本教育方面的论著,做好念书笔记。并共同黉舍开展的念书活动,谈体味,交心得,谈收成,互相进修,互订交流。以期获得配合成长,配合前进。

2、小组集中研修

充实阐扬教研组的感化,并连系本组的具体现实开展“培育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爱好”讲授研究。

进修教材、理解教材、摸索教法。对讲堂讲授过程中呈现的新问题,做到实时研究解决。不竭堆集课改工作经验。

以典型课例和专题课讲授教研为前言进行“研”“训”,以提高本身的教育讲授程度。

3、注重自我反思,多向同业进修

积极加入校本教研,积极承担教研使命。教研中做到“五勤”:勤听、勤思、勤写、勤说、勤评。

4、积极加入校表里的语文教育讲授教研活动,以晋升自身的语文讲授能力等的综合能力培育。

5、研修总结

在年底时把近一年的研修过程,把本身在研修过程中的进修、前进和体味连系起来写一篇小我研修阐发与总结。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 篇6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发掘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验工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学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工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越来越体现出来。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因而我们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

学生主动了解、探究这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充分挖掘课本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发展需求,以“生物课堂延伸”为主线开展这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编写,积极收集网络资源,从课本、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等多种途径获取生物与我们生活有关的多方面资料,进行筛选与归纳整合,整理出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力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的能力。

二、课程总体目标

最终目标: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具体内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中学会做人、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自信、学会探究,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得到和谐发展,让其具有迎接未来世界挑战、克服现实困难、谋求生存发展的心理准备和真实本领,成为“全面发展有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最佳的我”。

三、具体实施目标

通过生物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具有一定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生物学资料的能力。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收集、记录以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获得结论。

发展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学会使用实验报告或小论文方式将实验现象、数据以及分析结果正确表达出来。

发展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通过实验获得相应的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原理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学习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关注生物学的发展,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四、教学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可能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作出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内容及分工:

(1)《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2课时)内容:介绍试管婴儿 目标:了解试管婴儿这一先进的生殖技术,建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观念,促进学生现在认真学习,将来也用科学技术为社会作贡献。(2)《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的VC含量》(2课时)

内容:通过实验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的VC含量

目标:知道VC对人体的作用、缺乏症状及治疗方法,了解定性测定VC含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及科学严谨的态度。(3)《中学生营养与健康》(2课时)

内容:现在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健康的重要性。

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与健康的知识,明白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及锻炼身体。(4)《ABO血型鉴定》(2课时)

内容:用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鉴定学生的血型

目标:知道ABO血型鉴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学以至用的能力,提高防止血液污染的警觉意识。(5)《酸雨》(2课时)

内容:介绍酸雨形成原因和对人类的危害。

目标:了解减缓酸雨的途径,进一步珍惜环境。(6)《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2课时)

内容:探究酸雨如何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目标:学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关注及保护环境的意识。(7)《温室效应》(2课时)

内容: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危害,学习缓解温室效应的途径。

目标:减缓温室效应的途径,热爱大自然。(8)《叶脉书签的制作》(2课时)

内容:制作叶脉书签及叶脉书签贴画

目标:知道叶片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了解叶脉书签的制作的原理及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

注:在期中考试后布置一次研究性作业:调查分析“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六、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占考核成绩10%。(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占考核成绩40%。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小组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出,经自评、互评、教师评定进行“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成占考核成绩的50%。

(4)综合以上三项,评定学生学期及学年成绩,以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放入学生成长袋及作为各种“优秀学生”评选的参考。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的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七、预期校本课程成果

1、汇编成册的生物校本课程教材。

2、学生在进行校本活动中的成果:学生参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研究性学习报告、调查及小论文、制作的各种模型等。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初步研究论文 篇7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因此,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开设校本课程.所谓校本课程,即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目前,初中和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但高中阶段尤其是数学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尝试阶段.这对于身处课改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选题、如何实施、如何评价,怎样才能让校本课程既符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大胆实践的课题.

一、课题的选择

校本课程的课题应该由师生共同选择,但鉴于学生的数学知识面窄,难以独立选题,老师可以提供一张课题表,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因此学生的兴趣是确定课题的首要因素.其次,还要兼顾课题能否为课本知识服务.比如,高一刚开始时可以讲讲中外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学到对数函数时可以讲讲对数螺线,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选择的课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做高中三年的长远打算.例如,每学期都要给学生介绍中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的作品,但层次要有所提升.课题也不是固定的,可以随机调整.比如上个学期我们就因为电影《盗梦空间》热映而给学生特别上了非欧几何的专题课.总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选择课题的重要标准.

二、具体实施

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采取选课走班制.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选,而是每学期一选,这样既可以维护课程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也便于课堂管理和评价.因为课题在学期之初就已基本确定,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在每个课题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到有备而来.上课是最重要的一环,既要像普通课堂那样严格出勤和纪律,又要区别于传统课堂一问一答的教学套路,不拘泥于形式,也不局限内容,最重要的是不搞一刀切式的课堂达标.学生能够学到哪一个层次完全依靠学生的个人能力,让学生真正轻松起来.例如,在讲“认识非欧几何”这一节时,它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罗氏几何和黎曼几何是很难理解的.这里我们不要求学生全懂,只要让他们了解这两种几何分支与传统的欧氏几何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应用价值就可以了.降低难度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毕竟,谁愿意学一样自己学不会的东西呢?所以,深入浅出是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三、评价方法

开设课程就要有评价.与普通课程不同的是,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即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效果,而不是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校本课程不设期中、期末考试,评价结果由出勤、课堂表现、考核作业成绩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由老师负责评定,第三部分是在作业交流课上由师生共同投票评出的.最终评价结果只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只要按时出勤且完成相关作业即可获得合格,而不合格者将被取消下学期的选课资格.用这种较为宽松的评价方式是为了不给他们太多压力,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是每名学生自己的事,强调的是个人能力,而校本课程的考核作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在评价时不但要评完成作业的质量,还要评每个组的合作效果,好的合作应该是全员参与、各负其责,而不是仅靠一两个人的力量完成的.总之,轻结果、重过程,轻个人、重团队,轻知识、重能力,是校本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四、主要作用

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对高考仍是终极目标.在这种大背景下,校本课程也少不了要背负为课本知识教学服务的任务,但如果因此就把它办成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那就错了,校本课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数学是公认的枯燥学科,开设校本课程可以为数学摘掉枯燥的帽子赢得更多的听众.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一定不要把校本课程弄得跟课本知识一样沉重.我们的数学课程可以说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校本课程要追求的正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只有这样才能把更多的同学吸引到数学中来,而不是把数学当成沉重的负担.

第二,丰富数学背景知识.在实践中、在理论中、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中,处处都存在着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但课本知识体现得非常有限.通过学习校本课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它无愧于“自然科学的王冠”的美誉.有了丰富的知识背景作烘托,学生学起课本上的那些初等得不能再初等的数学就能举重若轻,得心应手.

第三,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许多课程内容教师也是“现学现卖”的,但这总比“不学无术”强.如果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在“吃老本儿”呢,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一代强过一代,具备了学习新鲜知识的条件和能力.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仅让我们重新体会到了学习的激情与快乐,也营造了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曾几何时,我们高中一线数学教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材书”,以为校本课程遥不可及.然而,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之后,我们却发现这是一件对师生都有利无害的事情,而且远比教授课本来得轻松惬意.当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在交流与合作中发展.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校本课程必将成为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极.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初步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语文校本选修课程;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浙江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学校制定的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培养我校学生的十大核心素养(身心素养、自我管理素养、终身学习素养、跨文化素养等)目标。其中“语言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主要由语文学科教学来承担。学校在开设语文必修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开设一系列选修课程。笔者开设了校本语文选修课《字里字外》,以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语文教学专业发展水平,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整合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选修课程的设计与教学给出了指导建议:“学校及其所在地区具有的某种特殊条件,教师具有的某些特长,都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可以成为一些特色课的生长点。”[1]笔者就开发《字里字外》校本语文选修课程进行了资源整合,分析“学校的特色,学生的现状和师资的条件”。[2]我校深化高中新课程走在全省前列,确立了“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培养“具备本土文化意识兼有国际视野的自信的个体,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成功的学习者,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负责任的现代公民”办学目标,具有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的资源优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3]开设语文校本选修课,厚实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比必修课更尊重学生选择、发展学生个性潜能,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笔者在学生高一年级就担任他们的语文老师,在与学生共同完成高一必修教材的学习任务过程中,熟识学生语文水平,熟悉学生的发展状况,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笔者在大学选修过汉字文字学史,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10多年来,开设过《开心字典》等选修课,也长期担任学校辩论社、演讲社、文学社等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对语文教学充满激情,因此教师的特长、喜好将推动其所开发的选修课程《字里字外》特色的形成。

二、确定课程要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定计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凌乱随意、漫无计划,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4]荷兰的Annette Thijs Jan vab den Akker 2003年在《课程开发》一书中提出著名的课程蛛网模型 [5](见图1),该模型从中心向周围发出9条散射线划分出一门课程的10个部分,分别以问题的形式来表征各要素,每一个部分都涉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某个方面(见表1)。它明确了课程组成要素,对于课程开发者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笔者认为对于校本语文选修课的开发,这10个组成部分中有特别需要明确的内容:“他们为什么学习”明确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他们的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确定基于课程标准、适合学生经验的语文选修课程目标,“怎样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明确学习任务评价的设计需基于课程目标。

《字里字外》课程组成要素的确定如下表(表2):

三、开发校本教材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字里字外》正是充分利用汉字凝聚了传统文化的功能,以小见大。笔者在《字里字外》共设置七个专题,每个专题以一个常用汉字为主体字,基于它的字体字形演化、字义演变、名人与之发生的轶事奇闻、与之相关的文化成果等,设计了“一字一世界”等系列板块如下图(图2):

以专题《拨云睹“日”》为例, “日”字为这个专题的主体字,“一字一世界”首先回顾“日”字的甲骨文、金文、篆体,“知识传递”重温关于“日”的神话传说,锁定“为什么神话故事的太阳里是三足金乌”这个疑问,“学习探究”则从“神话是自然现象的记录”这个思路展开探究,揭出 “三足金乌的原型实为古代用来计量时间的日晷” 真相。“延伸阅读”再从日晷等古代发明入手,引出并介绍沈括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诸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评价”要求学生收集一位古代科学家事迹,参考学习网络上有关人物传记的范文格式,完成一篇人物小传。

在开发课程中,笔者遵循小切口,深挖掘,廣联系,多实践的原则,所选对象兼有语文性及民族特色,且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匹配,在深入探究中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下表是对课程内容的一个概述(见表3):

四、实施课程教学

笔者大胆地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发言机会让给学生,把展示的舞台还给学生。

1.关注三组关系

在《字里字外》选修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特别关注三组关系。第一,学生的自主研究和教师的指导的关系;第二,知识讲授与活动教学的关系;第三,学生的个体参与和团队合作的关系。

选修课的“修”字,应该是指让学生自主去“修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扮演指导角色。教师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开展学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国外优秀教育注重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品格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列为国内中学教育国际化培养的重点”,[6]《字里字外》教学实施中笔者重视活动教学,课堂上教师讲授一般不到1/2时间,大大扩展课上活动,还规划学生的课下活动。活动教学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积极思维状态的形成。《字里字外》设计融入辩论、朗诵、表演、手工制作、讲台陈述等多样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课上课下的活动中体验探究,在体验探究中锻炼倾听、分析、组织、合作等能力和品质,提高行动探究能力,塑造核心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7]。《字里字外》教学提倡个体参与及团队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第一课即组建学习小组,授课过程提倡团队合作,设计多个合作项目让学生协作分享,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宽容与沟通。再通过评价机制,调动学生合作学习中的积极性,避免惰性、依赖性。

2.采取两个举措

在《字里字外》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两个举措非常有效。其一,搭建新平台,促进学生学习动力。高二学生课程繁多,语文选修课要想从中脱颖而出,首先要争取学生的重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笔者组建了“字里字外微信群”,邀请学生加入。这个平台主要的作用是自我展示。逢周末,学生就把自己的作业晒出来,还附赠字词新段子,整个群图文并茂,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对这门选修课的关注和期待,同时也方便学生直观地从中借鉴提高。其二,开展微型研究,指引学术方向。《字里字外》尝试对学生的学术研究作一点启蒙,试图通过探究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为学生做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途径等维度的支持。举例两个小片段。《同为诗歌之梨花体》中,引入专家争鸣,专家成熟的阐述,使学生在短暂的见诗发笑后惊叹学术连搞笑的东西也能分析出深度。《荒原》的阅读难度很大,但意义也显而易见,笔者不愿错过,因此《艾略特的世纪荒原》中笔者精心选择中国乐府诗《长歌行·青青园中葵》、英国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诗》(节选)、美国艾略特《荒原》(节选)进行比较,让学生能读出诗中表达的由于精神死亡,人类内心异常寒冷的现象,也能进一步关注诗歌对精神世界的不断探寻,这种比较研究的雏形给学生留下了启发。这两次尝试最后都取得预计的课堂效果,也改变了学生“选修课没有干货”的成见。

3.教学实施案例

下面以《各有千“秋”》这一专题为例,看校本语文选修课程《字里字外》教学实施。

教学目标:学习“秋”字字体进化,掌握“秋水”“秋波”等词义的变化,知晓古代文人侠士与“秋”的轶事,树立端正的爱情观、生命观。了解中秋传统,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教学重难点:创新中秋民俗

课时:3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古字形。“秋”字甲骨文为 ,学生辨认很费力,但揭晓答案后古人用“虫以鸣秋”传递秋的概念的思路使学生产生了兴趣,“秋”字的金文形态为 ,教师引入古代社会生产形态转型的话题,学生开始思考并得出结论:字形的演变传递出古代生产形态从渔猎向农耕转变。

教师连续呈现白居易“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李贺“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等诗句,引导学生发现经诗人的手,“秋水”彻底告别大自然,被完全用于比喻美女的眼睛。在阅读《晋书·谢鲲传》记载的谢鲲挑逗邻家女,“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的糗事后,学生对毕生忠义的谢鲲这一段年少轻狂表示宽宥。而教师分享的尾生在等候他的秋水伊人时被山洪淹没的故事,尤其让学生对生命与爱情间的抉择有话要说,课堂上举行即兴辩论。

中秋是这一课的第二个话题。“搜集关于中秋的节日和故事,介绍风俗”是一个团队课前抽到的团队合作项,课堂交由他们掌控,过程大概25分钟。作为一个大节,中秋无论是传说、风俗、食品都是丰厚的资源,这个团队的讲解充实饱满,其他学生听得很认真,并不时向他们提问。

教师播放视频《老外诵中秋》,引导学生讨论出学习任务:在中秋民俗的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与创新,并做出实物,活动名为“仲秋起妆”。

学习任务锁定后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或个人单干,教师强调一个原则,要了解民俗现状,利用身边现有材料自行创意并自行制作。

接下来教师主要从资料的搜集、创意的形成及制作过程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比如推荐《中秋旧事》等书籍视频资料,鼓励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组织学生讨论生成民俗创新的评价标准等等。

最后利用课堂上部分时间,举行“仲秋起妆”展示会,每个组派出一名发言人,说明介绍自己的创意成果。全体学生根据评分表给成果评分,评出十佳作品。

五、关注课程评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实质上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字里字外》选修课程教学突出过程评价(占70%),均衡结果评价(占30%)。

过程评价包含团队合作20分、上课表现20分、学习评价30分。课程为团队准备合作项,抽签完成其中一项即可,以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為评价重点,结果由团队互评得出。上课表现以学生课堂的出勤率、专注度、参与度为评价重点,由老师评分。课程七个专题共设有5个“学习评价”作业,每个6分,根据作业内容由任课老师或师生共同给作业打分。

结果评价内容为以“吃穿住用行”中一个汉字为主题,介绍一本与之相关的古典书籍,学生要做好PPT(每张PPT上不超过20个字)在全班面前脱稿讲解五分钟,再回答师生现场提问。下表是集体讨论制定的评分标准(见表4)。

在校本选修课实施过程中,制定过程评价的标准,不仅在于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这个价值取向,还在于能让本课程的特色与理念从定位到最终评价做到一以贯之。

六、结束语

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字里字外》的开发开设实践,使学生有收益,教师有收获。在校本选修课的开发开设过程中,教师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和互动合作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3][4][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张晓东:《关于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9期。

[5](Annette Thijs Jan vab den Akker:《CURRICULUM IN DEVELOPMENT》,荷兰SLO CDEC出版社。

上一篇:辩论赛(四辩总结发言稿)下一篇:文 大学生村官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