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研究课

2024-08-07

高中语文研究课(共8篇)

高中语文研究课 篇1

探究精细化的高中语文研究课

北京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郑学英

什么是精细化的高中语文研究课?精细就是精密细致。精细化的语文研究课就是要求教研员精密地部署筹划教学方案,细致地研究指导一节课。要针对教学中的普遍问题,研究必要的教学策略,给教师以方向性的指导建议。它不同于一般的常态课。

我们高中语文教研员指导的研究课一般分为六步:

第一步,个人申报。召开语文教研组长会,学校推荐和教师自愿申报相结合,教研室与各校教研组长共同协商,挑选并确定承担研究课的教师。

第二步,共同说课。各校教研组备课之后,请授课教师到语文教研室说课,教研员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设计做整体把握和全面指导。

第三步,初步试讲。语文教研员来到学校,和学校的语文组教师共同听课。课后教研员与授课教师及时交流,先肯定优点,再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且逐字逐句地帮助教师修改教学内容。

第四步,精细试讲。授课教师精心修改,在初步试讲的基础上,教研员再次听课,进一步完善研究课,完善教案,最终确定教学设计、教案、课件等。

第五步,正式开讲。教研室组织各校教师认真听课,课后各校教师积极评课,进行实实在在的研讨。

第六步,授课教师及时整理研究课的反馈意见,撰写教学反思,并上传教研室,作为资料保存。

下面以昌平三中姚洁老师的研究课《想北平》为例,加以说明。

有人说高中语文课读书声少了,研读文本少了,忙着应考而题库多了,训练多了。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我们决定开设研究课,基本定位强化朗读,在诵读中研读文本,在研读文本中,师生与作者、作品进行多重对话。

要本着“以人为本,以教材为本”的原则,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多种诵读方法相结合,反复诵读,在诵读中领悟作者深情。教学过程由题目“想”字入手,先听专家诵读,初步感受深情;再逐段诵读,采取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自由读等多种诵读相结合的方法,对课文层层深入地探究学习。那么我们语文教研室是如何推出这节研究课的呢?

第一步是个人申报。昌平三中的姚洁老师主动请缨,要上研究课。教研室与三中语文教研组长王爱红共同协商,挑选并确定了她来承担研究课的任务。

第二步是共同说课。三中教研组备课之后,姚洁老师到语文教研室说课三次,教研员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设计做整体把握和全面指导。

第三步是初步试讲。语文教研员来到学校,和学校的语文组教师共同听课两次。课后教研员与姚洁老师及时交流,肯定优点,分析问题,提出具体方案,逐字逐句地帮助教师修改教学内容。

(一)第一次说课与试讲——思路不清,线索杂乱

姚洁老师说:“第一次说课时,这篇课文我只读了三、四遍,对课文理解还不够深入,对老舍的情感体会的也不够透彻。我认为应该抓住这篇散文的情感线索,把情感线作为这节课的重点,所以我设想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独立的阅读和评点,让学生把直抒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划出来,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然后围绕这些句子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意在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最后,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在第一次试讲时的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老舍为何对北平有着这样浓烈的情感?要求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小组成员讨论。尝试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情感。”

我和李艳平、史英三位教研员与姚洁老师交流之后发现这个设计思路的问题不集中、比较分散,这样在课堂上讨论操作起来也有一些难度,而且“知人论世”这个问题设的太大,很难在一课时内讲得深入、透彻,把握这篇散文应该抓住一条情感主线,抓住“想”字,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给她的建议是吃透教材、突出诵读。

例如:在讲《想北平》这篇散文时,课前先让学生了解老舍在北平的生活经历和对北平的深厚情感,再结合当时中国的现状,老舍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担忧之情溢于言表,这样学生在诵读时的热情立即迸发了出来,这样的诵 2 读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第二次说课与初步试讲——教师代言,学生被动

姚洁老师说:“在教研员老师的指导下,我再次认真钻研教材,反复研读文本。我发现,老舍的这篇散文前后的结构并不连贯,前三段和后五段是断开的。老舍先是想说出对北平深厚的爱,可是却说不出这种爱;接下来他又想到了北平的好,说出了北平的好,谈出了对北平的爱;最后想念的情感到达了极致,所以要落泪了。此时我的感受是这篇文章后五段的感情没有前三段的感情浓厚。为了让这节课更集中,我有了新的设想,我想用分析写法、抓关键字、朗读吟诵、知人论世这四种方法来解读文本。让学生用上面方法,自己挑一处最喜爱的语句进行品味,从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然后,小组交流品味心得,定一个相对统一的语句,集思广益进一步品味,由专人记录,专人发言,并且试着把自己找的那个句子读出来。”

我们三位教研员与她交流后认为,教学的重点由诵读变为品味语言,这不是我们需要的主题。能够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固然很好,但是这些方法要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来,在一节课上分析容量大,教师代言多,课堂效果不好。我们认为《想北平》这篇课文,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难度不大,对于高二的学生,完全可以在预习的基础上用1课时披文入情。本文是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他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文中尽情展现,同是北京人的我们,应该能够在诵读中找到与老舍的共鸣。我们再次给她的建议是继续研读文本,突出诵读。

(三)第三次说课与精细试讲——吃透文本,柳暗花明

姚洁老师说:“在对课文二十余遍的反复熟读中,我对这篇课文又有了一层认识,我发现我之前的认识是不够深入而且肤浅的。这篇文章的情感不但不是断开的,而且是逐步深入的。后五段虽然看似没有前三段的直接抒情语句来的强烈,其实这种情感却更加深厚,老舍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了北平的一花一草之中,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老舍正是选择了生活中最平凡的景物道出了他说不出的深情。了解到了这些,我的思路一下子明朗起来了:这节课的特点是要突出诵读。3 始终围绕‘老舍为何如此的想念北平,北平到底给了老舍什么’这一问题在诵读中层层深入的领悟深情,从而让学生了解老舍、了解老舍与北平的关系;最后,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再次领悟老舍的深厚情感。然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要挖掘出老舍用平凡景物传达厚重情感这一问题,还有一些困难,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解读文本,我利用多媒体,创设视听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领悟这种厚重的情感。”

“三次说课让我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解读,而且设计问题也细化了很多,细化明确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对课文展开深入学习。另外,在三次说课两次试讲的历练过程中,在三位教研员的悉心指导下,在同组内老师的无私帮助下,我发现自己朗读课文的水平提高了,对文本把握能力提升了,我在备课、说课、试讲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升,这是我最大的收获。真心的感谢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们,是他们的倾囊相送让我有如此大的收获。”

第三次说课和试讲之后,我们中学语文教研室给出评价是:姚老师这节课是成功的。第一点,重诵读。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读默读美读诵读作品,在诵读中落实重点词语的理解,在诵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在诵读中体会作品蕴含的深情。第二点,重研读文本。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师生与文本对话质量高,抓住并精讲本文的精髓“想北平”中的“想”字,所有环节都是围绕“想”字来设计。第二个体现是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到文中寻找对应句子,帮助学生增强文本意识,这是研读的根本。第三点,重视语言训练,侧重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并要求根据文意做仿写训练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第四点,重视探究。要求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了解老舍与北平的关系,再次体会老舍为何落泪,从而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第五点,教师的示范性强。姚老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示范性背诵、朗读体现出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个性风采,并以之感染熏陶学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亲和力非常强。

在经历了三次说课和试讲之后,姚洁老师正式开讲。教研室组织各校教师认真听课,课后各校教师积极评课,进行实实在在的研讨。这节课赢得了本区老师的好评。

小汤山中学的罗中州老师点评:姚老师这节课是实实在在的一堂课,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老师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生成看法。诵读有感染力,读出了我心中的感情,这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一中的崔春泉老师点评:姚老师这堂课是“传统中有突破,细节中见功夫”,用图片、音乐带领学生走向文学;设计有新意,板书设计有意地形成一个形状,图片先后顺序由灰色到彩色再到灰色,我猜测灰色是否是老舍心中的的颜色,彩色是现代人心中的颜色,再回归到文本中老舍心中的色彩,体现了对文本的解读。

二中的翟春萍老师点评:我用三个字概括姚老师的这节课,第一个字是“美”,美在情境,美在示范,美在情感领悟,依据文本抓重点词语概括,情感线清晰,美在朗读;第二个字是“精”,问题精,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语言精练,板书精;第三个字是“导”,诵读导引,过程导引,能与学生很好的交流。

实验中学的罗丹老师点评:教师情绪饱满,教态亲切,语言有感染力。南口中学的张越老师点评:我的评价是一个字“美”,板书美,课件美(音乐、图片),声音美(包括教师的声音、专家的声音、学生的声音),心灵美,一课下来学生和老师心里留下美好。

沙河中学的王海霞老师点评:教师风格有亲和力,导入自然,设置浓厚的学习氛围;针对生成问题积极引导。

前锋学校的赵红梅老师点评:第一,实在、扎实、踏实,教师基本功扎实;第二,注重基础,教师示范作用好;第三,抓住一条主线,声图文结合。

南口铁中的程秀菊老师点评:教师教态质朴、自然、亲切、原汁原味,能抓住教材中的特色,以读促理解。

从姚洁老师的研究课入手,探究精细化的语文研究课,我们和教师共同成长。由此我们对语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诵读是阅读的基础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的重要手段。可以展现学生的人性美,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感。《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对诵读也有明确的规定:“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5 乐感、语感和情感的和谐统一。

(二)师生与文本要达成多重对话

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感受、拓展、写作都是学生和教师个性发展的空间,师生与文本达成多重对话,要重视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内容的领悟、写法的探究和语言的品味。

(三)语文教学应深入浅出

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深入地研究教材,把教材吃透,课文中到底有哪些重点难点,会牵扯到哪些知识点,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想上好一篇课文,首先就要自己读好这篇课文,不读10遍不开讲。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我们的感悟,把我们深入研究的东西通过简单有效的方式呈现给所有学生。只有浅出,才能让所有学生都接受,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才能达到课堂和谐、师生和谐。

高中语文研究课 篇2

1.高中语文新式教学之“新”在何处

我认为当前高中语文新式教学的“新”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 继承与发展并存。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继承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理念的精华, 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 与时俱进、稳健发展。对教学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是新式教学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 第二, 活动与学习并存。高中语文新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习过程中充盈着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也就 是以具体的活动推动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促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活动的推动作用是新式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 高效性与实效性并存。高中语文新式教学既抓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高效性, 又掌握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真正实现“过程高效与结果实效相融合”的目标, 为新式教学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第四,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高中语文新式教学的根本落脚点。

2.有效实现高中语文新式教学目标的途径

2.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为了有效增强新式教学的教学效果, 首先,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才可以放松身心, 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可以说,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有效增强新式教学效果的根本前提。其次, 教师应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一节课只有45分钟, 那么在这短短的时间内, 如何才能促进学生释放思维、进行有效思考呢? 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调查显示, 积极正向的学习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 对学生的认知、学习、行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甚至是支配作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一般来说, 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途径有如下几种:角色扮演、感情朗读、情境重现、音乐渲染、艺术描绘等。最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感情充沛, 以自身的激情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 教师应在课前做好精心的准备和设计, 课后及时针对课堂问题作出系统反思并总结经验。

2.2积极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促进双向深度情感交流。

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是实现新式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标背景下的互动并不仅仅以浅交流或课堂气氛活 跃为标准, 更以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为基本准则, 即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者互为主体, 不分主次。对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以“互动式教学”取代“灌输式教学”, 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双向的深度情感交流, 最终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强化新式教学效果。

2.3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促进新式教育的开展。

21世纪 , 科技迅猛发展 ,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 我们要抓住时代的便利即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促进高中语文新式教学的开展。具体来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视频材料、电子图片、音乐、电视、录音机等进行辅助教学。在引入多媒体的过程中, 必须遵循如下几条原则:第一, 所引入的多媒体要突出教学重点及难点。第二, 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必须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既要生动有趣, 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及密度。第三, 多媒体的使用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根本目的。

2.4积极组织有效活动,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组织有效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这对于实现高中语文新式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具体形式方面来看, 活动主要有两大块即课堂教学活动、应用实践活动。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 教师需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将学习转变为独特的艺术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体验过程中掌握学习内容, 成为学习主体;在开展应用实践活动时, 教师要在借鉴社会语文学习要义及规律的基础上, 认真组织设计相关活动,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5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要有效实现新式教学目标要求,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这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实现的万能钥匙, 而且是所有学科教学目标实现的万能钥匙。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通过不断学习所得到的, 对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规律及要义的探讨活动中; 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分类, 找出其内在规律及本质;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不同的学习策略, 强化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引导,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并形成个性、高效的学习方式, 最终有利于新式教学目标的实现。

3.结语

课程标准的改革造就了高中语文新式教学, 而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及运用则是新式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 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如何才能实现高中语文新式教学目标。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众多要求, 并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变与更新。本文对新式教学之“新”做出了总结, 并对有效实现高中语文新式教学目标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新式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吉永.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6) :80-82.

高中语文新闻阅读课例研究 篇3

我国的语文教学目前是以文选型的课文教学为主,而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章的过程。我执教中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里面的文章,基本上以传统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文学体裁为主。只有在必修一第四单元设置了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但这个单元的教学往往没有突出新闻文本这一文本体式的特性,甚至被当作普通散文来进行赏析与解读,师与生走入了教与学的误区。本文以一堂新闻阅读课为例重点讨论新闻阅读教学如何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即新闻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

二、新闻阅读教学课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本则新闻,关注新闻的报道角度,挖掘新闻的独特价值。

2.注重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1.寻找本则新闻报道的角度,深入研读,捕捉并分析文章中的“对比反差”。

【教学难点】

1.挖掘本则新闻重大而永恒的新闻价值。

【教学方法】

1.导读点拨:通过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关注文章精彩关键的内容,并掌握可迁移的阅读同类文章的方法。

2.合作探究: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得到收获。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文章的情境。

师:新闻往往报道重大题材,20世纪的奥斯维辛就是集战争、灾难、死亡等重大题材于一身的新闻素材。同学们有谁了解奥斯维辛吗?

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文字、图片资料。

(二)整体感知——为深入研读做准备。

学生配乐默读文章(背景音乐:《辛德勒的名单》)。

师:这就是《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14年后所写的一则关于奥斯维辛的报道!这则新闻发表后曾经引起了当时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评审委员们的注意。

(三)探讨研读——关注本则新闻的报道视角,捕捉并分析文章中设置的“对比反差”。

师:在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界公认的最高奖项,自首次颁奖以来,它几乎囊括了美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的最优秀的新闻作品。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一直被誉为“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

学生合作探究:如果你是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委员,你会向评选主席推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则没有新闻的新闻吗?从文章出发说说你的理由。

(四)点拨提升——挖掘本则新闻的价值。

1.独特的新闻视角。

发生了新闻的主角是人,看新闻的人也是人,罗森塔尔没有把视点放在集中营的血腥与残暴上,他更看重事件背后人们的心理和情感,把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作为新闻的侧重点,感受到了“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都受到了暴力与杀戮的震撼,并且陷入了思考。

2.重大的新闻价值。

包括记者本人在内的参观者眼中恐怖与快乐、死亡与新生、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让他们终身难忘,陷入沉思,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为他们的情绪所感染,为他们的思考所带动:铭记历史,反对战争,停止杀戮,尊重生命,珍爱和平!从这个角度上看,这篇新闻具有永恒的新闻价值,这就是“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

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他们审视的是不测风云,浅滩暗礁,而不是一马平川,繁荣盛世,他们试图通过阻绝一个个罪恶来改良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这就是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除恶扬善的使命感。

(五)本课小结——审读新闻的角度与方法。

对同样一个新闻题材的报道,报道角度的不同能分出新闻的高下。

本文的新闻题材并不新颖,甚至陈旧,但独特报道角度为本则新闻彰显了重大的价值。报道内容上无法独家,角度的“独家”同样造就独家新闻。正如美国新闻记者罗伯特﹒怀特说:“任何人都能在商场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却能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

优秀的记者应该采用那种能够充分、全面挖掘新闻价值的报道角度。而不是一味地猎奇,或者只为迎合某一类人的阅读取向而庸俗地写作。

另外,新闻人最贵有的,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他们不仅揭露丑恶,维护正义,而且试图阻绝一切罪恶来改造这个不完美世界。这也就是新闻记者没有任何的官衔,却被人们奉为无冕之王的原因。

三、课例研讨:借助文学研究和文体研究的成果,探索教学内容的最佳落点。

这里把新闻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分为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依据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第二,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

首先,是一个新闻文本的阅读教学课例。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是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这个单元选入了中外新闻特写各一篇,通讯、报告文学各一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两篇新闻特写中的一篇,是美国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经典之作。它描述了曾经的法西斯“杀人工厂”如今却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的情形,似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出,然而在这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却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良的对立。罗森塔尔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写出了“没有新闻”却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教师在备课时注意到对于文本的解读和把握应该严格地依据文本体式,所以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则文本当成一篇新闻作品去审视,也引导着我的学生去用读新闻的方法品析这篇课文,而不是把课文当成散文阅读而去揣摩它的词句。

再看学情,学生雖然每天都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新闻资讯,但是往往读得浅、读得散、读得不精准、甚至读得碎片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准确地接受和审读新闻,如何从新闻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何感受到优秀新闻作品的力量。

另外,本课教学方法的设计可谓适切。这则新闻是新闻中感性与理性结合的非常好的作品,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高阶思维活动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上课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使课堂转变成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审现场,同时也使学生发生角色转变,转变成一个个的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审委员,讨论话题是:“如果你是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委员,你会向评委会推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则‘没有新闻的新闻吗?从文章出发说说你的理由”。在课堂上,学生在观点与观点的碰撞与整合中,对这则新闻的评价形成了共识,那就是这则新闻确实具有独特的新闻视角与重大的新闻价值。这恰恰是这则新闻两个最宝贵的闪光之处,也是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两大理由。

作者简介:

高中语文研究课 篇4

必修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2)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3)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掌握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4)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

(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以及掌握写景、抒情、议 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作者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

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学习他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2.探究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教学方法】

1.教法:以学案导学模式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成果。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故立新,创境导入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同学们熟悉这句话吗?谁大醉了?“此篇”指什么作品?写作的目的和背景你知道吗?

齐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佳作《赤壁赋》,再次感悟这一伟人留给我们的豪迈、旷达的情怀。

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同学们能说说你对苏轼的了解吗?(检查对资料的收集情况)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 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 ”合称“唐宋八大家”;

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 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我们一同来了解写作背景。

【注】1.乌台诗案:在新旧两派的激烈斗争中,苏轼因反对主张变革的王安石一派,元丰二年(1079),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乌台”,即御史府,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苏轼差点儿被杀头。

2.赤壁: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赋”的文体特点。

(三)文体简介:

赋是一种文学体裁,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注重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盛行于汉魏六朝。赋体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四)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听了朗读,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能表现苏子与客情感的关键词,仔细体会情感的变化。

明确:苏子与客的情感经历了(乐)(悲)(喜)的变奏,这就是本文的感情线索。全篇文章,议论赋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呈现出理趣之美。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

(五)梳理文字,积累词语

1.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着重研读一二自然段,请根据你的初步体会和感悟,朗读一、二两段。(一生自荐朗读)

2.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难懂的字词句,可以相互提问,讨

论解决。

3.同学们问完了,老师要向你们请教几个问题,看看谁答得快而准。(采

取抢答形式)【出示问题】

1.给加点字注音(注意黑体字的是多音字)

少(shǎo)焉 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斗(dǒu)牛之间 .... 余音袅袅(niǎo)泣孤舟之嫠(lí)妇 酾(shī)酒临江 .... 驾一叶之扁(piān)舟 相与枕藉(jiâ)..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舞动 泣:使„„哭泣)..4.在第一段里找出古今异义词

徘徊于斗牛之间。(古:星宿名 今:一种竞技方式)..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白茫茫的水汽 今:24节气之一).. 凌万顷之茫然。(古:浩荡渺远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 .. 的样子)

5.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划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据)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主谓倒装)

译文: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用原文回答。说说你喜欢哪一句?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苏子与客的赤壁游夜景图。

明确:景色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喜欢例如: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在清风中饮酒作乐,是人生的快乐的事。

又如:我喜欢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徘徊”。还有少焉,月亮好像有感情,呼之欲出,月亮像个美人,羞答答的。这里的“徘徊”也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内心,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意境:苏子泛舟赤壁之下,展现了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板书】景: 风——清风

月——徘徊

水——白露

2、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和心情来朗读?本段抒写的 感情是什么?你能用课文里的一个字或两个字准确地概括出来吗?

明确:“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用豪迈的语气和喜悦的心情来读。本段的感情色彩是乐或乐甚。【板书】情:乐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在结构上,它引出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为下文定下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4、身披月光,朗诵明月,但朗诵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于是苏轼就唱起歌来,他唱了什么?其中的“美人”是谁?苏轼想“美人”了,“美人”想他了吗?

明确:美人:(1)在中国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出现大量的美人和香草,于是美人就具有比喻、象征的含义,《离骚》中多处提到美人,一般代指明君贤臣,在这里是说苏轼还心系朝廷,想为国效力。

(2)“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美人却不想他,美人就像是水中的月亮,两年多的贬谪,可是归期还是“渺渺”。美人可望而不可及,抛弃了他,伤害了他。所以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悲哀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

5.此时此刻,有人理解苏轼吗?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1)客人。(2)哀怨、思慕、啜泣、倾诉。(3)借助夸张、比喻、想像把洞箫那种呜咽低回、幽怨悲凉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凉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

6.该段也写了月和水,请同学们把其中关于“水”和“月”的句子都找出来。想想这些江山风月表达的情感和第一段一样吗?

明确: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不一样,是悲情。

【板书】景:月——流光

水——空明

情: 悲

四、精讲点拨,拓展反思

课堂小结:第一段描绘了一幅秋月大江泛舟图,诗意流淌,画境和心境融合。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赤壁水月表现出柔和之美,欣赏之乐。第二段凄婉的箫声引发了苏子的身世之感,有才华而不见用于世,幽壑潜蛟,孤舟嫠妇可能是苏轼自己的写照,多么孤独凄凉。

一、二两段的情感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有乐甚转到了悲愁。为下一节的主客问答提供了前提。关于主客之间有什么样的对话,我们下节课再鉴赏。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融写景、抒情、说理(议论)于一体。

一、二两段主要由风、月、水之景引出了主客的不同内心感受,因景生情,以歌抒情。【板书】 因景生情 以歌抒情

拓展阅读:其实,作者的情感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元丰三年至元丰六年)后的所有作品中。阅读下面两首词,说说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参考答案:《卜算子》作于元丰六年初,表现了内心深处的他人无法理解的幽独与寂寞,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定**》作于元丰五年三月,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一蓑烟雨任平生”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五、课堂练习,巩固深化(设计为随机)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壬(rãn)戌 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ãng)虚御风 B.嫠(lí)妇 愀(qiǎo)然 舳(yóu)舻 山川相缪(liáo)C.酾(shī)酒 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 枕藉(jí)蜉(fú)蝣 一叶扁(piān)舟 答案:C A冯píng虚御风 B舳zhú舻 D枕藉jiâ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 通“嘱”,劝人饮酒 .B.白露横江

白茫茫的水汽 ..C.舞幽壑之潜蛟

起舞 .D.七月既望

农历十五日 .答案:C.使动用法,使„„起舞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与其他选项不相同的是()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答案:A 到,往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文本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六、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景: 风——清风

月——徘徊

月——流光

水——白露

水——空明

情: 乐 悲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5

读懂文章,了解文章大意,解决生僻词语。

二、预习内容

(1)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孩子长到十八岁,为人父的杨子在文章中既有自己情感的流露,又对孩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那作者流露了怎样的心情,又寄予了孩子什么希望呢?

(3)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提出了那些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对亲情、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3.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2、回忆交流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一些感人的片段。

探究二

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

看了文章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你对文章当中的那些句子感兴趣?

高中语文学习起始课 篇6

高一语文免费教案

2006年2月23日12: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2、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2、如何读小说

三、基本功训练: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能力,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创新思维(2)进一步锻炼学生读说写能力

四、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小说的整体面貌:

提问:

1、什么是小说?我们应该如何读小说?

明确: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之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小说不同于其他叙事性的作品,它可以用各种描写、叙述方式和各种表现手法(如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描绘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以及人物外貌、心理、言谈、举动和各种纠葛、关系等等)

我们读小说就是要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是要读情节,情节是在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读小说不仅是为了消遣、娱乐、猎奇。在课堂上读小说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学会文学鉴赏去研究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形成取决于典型环境,而小说则是通过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主题的。因此我们学习《祝福》就是要关注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明确: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是鲁镇;典型人物是祥林嫂

(二)明确典型环境: 提问:故事发生在哪里?

明确:发生在鲁镇。鲁镇的风貌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

提问:就读第一、二两段,从环境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鲁镇的特点。

明确:①鲁镇这个地方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旧中国到处是鲁镇,可以说鲁镇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儒:旧历年底忙着“祝福”。“祝福”是这里的年终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一年的好运气。

释、道:。。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的“寿”字;还有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一旦民俗成为人民呢的生活习惯,它就会对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准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中国是没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宗教的,统治者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他们只是利用宗教来愚昧老百姓。

② 封闭保守、不开化、不理解革命;如四叔大骂新党

③ 有严格的游戏规则封建礼教制度森严:恭请福神们来享用福礼的只限于男人

(三)、明确小说中的人物:

提问: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哪些人物出现?

(注意:四叔、四婶、卫婆婆、柳妈、“我”,要将那些不属于鲁镇的人排除掉。)

(四)、通过人物关系分析祥林嫂的死因:

提问:这些人和祥林嫂的关系是怎样的?谁是和祥林嫂最早接触的人

明确:是有着特殊身份的“我”。(读“我”与祥林嫂的相见与对话)(第五页、第六页)提问:

1、祥林嫂在听完“我”的答话后,心理上起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恐慌和焦虑。祥林嫂的内心是矛盾的。她既希望又不希望人死了之后有灵魂:希望有是因为可以和自己的家人见面;但又害怕自己会被锯成两段,由两个男人来争。“我”的答话非但没有消除她的疑虑,反而加深了的恐慌。

2、小说中谁与祥林嫂的接触最多? 明确:是柳妈。

3、柳妈给祥林嫂带来了什么?(读二人的对话 14页 87——100段)明确:是恐惧和不安,是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双重重创。

在二人对话的时候,祥林嫂“笑“了,这是小说中她唯一的一次笑,但给我们留下的是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无尽的思索。这笑是回忆到过去的会心的笑;是无情的显示中的含泪的笑。屠格涅夫说过:”世间有些微笑比眼泪更悲惨。”

4、柳妈的“善”却无意间伤害了祥林嫂。怎样评价柳妈的“善”?

明确: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不以为然,还将与她的对话传出去供大家谈笑。

柳妈的“善”实为对祥林嫂的“恶”。它不是对祥林嫂进行人身的压迫,而是对他进行心灵的伤害与摧残。她不杀生,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

5、四叔和四婶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鲁镇的其他人呢? 明确:冷漠、嘲讽、取笑。

6、讨论:祥林嫂是如何死的?

明确: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用鲁迅自己的话说:“那是一个拼命硬干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过早的离开的人世,为什么?

① 祥林嫂的本性使然。在她的骨子里封建礼教比较根深蒂固。可以说她是封建病毒的携带者。如:捐门槛

② 更多的人不自觉的将她往死路上赶。千百年来传统积淀,已无形中根治在人的思想意识中,甚至是进入了人的遗传因子。现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是不是还有这样的残余呢?有的。这更揭示了封建文化的残害性和隐蔽性。

总结:祥林嫂的死是自杀+他杀。她先是心死,然后是身死;先是灵魂死亡,然后是躯体死亡。封建礼教是一张无形的网,一条沉重的锁链,一个无底的黑洞,一点点地把祥林嫂吞噬了。

五、思维拓展:

读鲁迅《祝福》补充资料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惨状触目惊心。

父亲让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我为什么这样办呢?因为上吊服毒跳井那些办法,都非自己动手不可,你是个14岁的孩子,如何能够办到的?我因为这件事情,很费了踌躇,后来还是你大舅来,替我想出了这个法子,叫你坐在屋子里从从容容地绝粒而死。这样殉节,就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极了!”

饿到第六天,它的母亲不忍心了,劝他父亲干脆送点毒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她父亲却说:“你要晓得我们县里的乡风。凡是绝粒殉节的,都是要先报官。因为绝粒是一件顶难能而又顶可贵的事,到了临死的时候,县官还要亲自去上香敬酒,行三揖的礼节,表示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教一般妇女都拿来做榜样。有这个成例在先,我们也不能不从俗。阿毛绝粒的第二天,我已托大舅爷禀报县官了。现在又叫她服毒,那服过毒的人,临死的时候,脸上要变青黑色,有的还要七窍流血。县官将来一定是要来上香的,他是常常验尸的人,如何能瞒过他的眼?这岂不是有心欺骗父母官么?我如何担得起?”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选自20年代初《新青年》

评: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决无仅有的一个贞烈女子的故事。封建礼教扭曲人性、摧残精神、吞噬灵魂。翻开中国的历史,这历史没有年代,只是写着这样的两个血淋淋的大字——吃人!祥林嫂就是这样被吃掉的。什么是理想的人生?中华民族最缺少的是什么?病根又是什么?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如果《狂人日记》是主题曲的话,《祝福》就是它的参照本。

六、总结反馈:

高中语文研究课 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实施策略

新课改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并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巨大反响。这种热烈的新课改气氛给国内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 综合国内现阶段的教育现状, 传统教育模式仍占有重要地位。这说明当前教育要想适应新课改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内升学压力与日俱增, 高中教学问题得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极大重视。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升学要求, 同时还要尽力响应新课改号召, 可谓如履薄冰。随之而来的便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困境, 比如效率低下、时间未能够充分利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这与新课改思想均是背道而驰的。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批判继承

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直到现在仍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存在即合理, 我们不能全盘否认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 它对国内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虽然新课改潮流已经不可阻挡, 但对传统教学模式仍应持着批判继承的态度, 这样才符合新事物的发展规律。举例说明,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这种模式较为单一死板,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学生记忆教学要点很有帮助。虽然新课改鼓励多样化教学方法, 但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 教师也需要借鉴传统教学的优势。在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语文教学应着力开发创新教学方法, 同时积极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有益成分, 相辅相成,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 尊重主体, 着力提高教学方法有效性

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改善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不同的课堂情境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 达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如果课堂节奏四平八稳, 缺乏起伏波澜, 宛若一潭死水, 教师吐沫横飞, 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再有, 如果课堂节奏跳跃较大, 教师讲得火急火燎, 学生仍是一头雾水。在教授《登高》时, 为帮助学生充分融入诗歌意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用低沉、缓慢、深情的语调朗读全诗, 无形中展现了诗歌略带伤感悲凉的主旋律。接下来, 教师可进一步实施配乐朗读, 让学生明白要想朗读好文学作品, 就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这样一来, 课堂教学目标明确, 不紧不松, 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有学者指出, 人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能将思维调整到最佳状态。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 缓和课堂气氛。语文本就是以语言取胜的课程, 教师要注重肢体语言, 常报以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激励的话语, 积极开展师生互动, 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不可以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 否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课堂效率便无从谈起了。高中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给学生创造各抒己见的机会, “不唯书”“不唯师”,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教师一旦建立了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 任何教学策略的实施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优化节奏, 激活思维, 着力提高课堂结构的有效性

良好的语文课堂要能够在张弛度、快慢度、层次阶梯上实现有效结合, 使学生的思维呈现鲜明节奏, 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辅助、高潮、总结四个阶段的教学紧张度是呈现递增趋势的, 教学情感和教学认知由此不断深化。一般记忆性知识的讲解多借助过渡性语言完成, 处于松弛状态中, 一节课行进至重难点时, 就要求学生高度集中, 教师要放慢节奏并多次重复。不少教师未能有效控制课堂节奏,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节奏太快, 导致学生跟不上, 许多知识点未能充分理解;节奏太慢又会使学生缺乏激情, 甚至完不成预期教学任务。

在讲授朱自清名篇《荷塘月色》时, 教师如果按部就班, 以题目为切入点, 接着介绍作者身处的环境、时代背景, 再阐述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 那么, 这种以教为主的课堂节奏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但若换成另一种张力十足的教学模式:以拍案而起怒对国民党手枪的闻一多为引子, 引出誓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 将此作为文章的序曲, 再让学生复述文章内容, 之后针对学生的口述情况进行分组讨论, 通过讨论确定评价标准。“描绘景色的文章不胜枚举, 这篇文章有什么独到之处”, 教师可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选材的角度进行解析。紧接着教师可再抛出这样的问题:为何文章特别能抓住人心, 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对“心情颇不宁静”的看法。我们不难看出, 这种教学节奏有着环环相扣、扣人心弦的效果, 能够吊足学生的胃口,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节奏跌宕起伏、高潮迭起,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落实课后自辅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如今信息技术得到普及, 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很多。利用这个优势, 教师应尽可能跟上时代步伐,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堂书本中的知识只是抛砖引玉, 学生最终要踏入社会,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使学生跟上时代步伐, 让学生主动在网络中寻找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 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这项课后学习任务仍属于课堂学习范畴,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课后的落实工作同样重要。

近年来, 教师为落实新课改核心内容, 积极响应课改要求, 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也找到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相信,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 高中语文教学将会渐入佳境, 呈现多种发展态势, 课堂效率、教学效果都能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2]朱佩红.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式课型研究 篇8

阅读教学探究式课型,是一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各类文本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以朗读、赏析为要求, 通过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启发诱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促进学生自由表达、勇于质疑、善于创造,将他们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于解决阅读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形态。阅读教学探究式课型改变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形态。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是以问题情境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过程一般是从具体到一般分析和总结出概念和规律;二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发现和多元探究,充满了学生灵性思维的火花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三是注重师生间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始终围绕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

二、阅读教学探究式课型的基本教学环节

阅读教学探究式课型的典型教学环节是“创设情境——协作与讨论——反思与表达”。

1.创设情境。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学习者的心理具有整体性,当他们与相互关联的观念发生际遇的时候学得最好。当今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基于其知识和经验的背景而整体地建构知识的,持续学习的有效动机只有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快乐才能培养起来,而且这种快乐存在于他们自己所见和所选的问题解决中。因此,教学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还原其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与双向交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批评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探究式课型的最关键要素。

2.协作与讨论。这个阶段,学生合作开展各种协调一致的活动。这些合作与讨论的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得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并审视自己的观点,进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不仅如此,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探究者的经验背景有差异,因此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各不相同,于是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把教学中的对话和讨论建立在学生个人特征和相互交织的多重性群体特征的基础上,有利于探究者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有利于探究者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有利于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有利于促进探究者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更有利于探究者独自完成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在相互的协作与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都是被整个学习群体共享的。首先,协作讨论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过程中,交往是认知互动的连接,能沟通学生个体的心智,促进学生“略有差异的视点和认识”的碰撞,并以此促进其各自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品读与认识的深化,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再优化,进而实现思维互补、资源互补、集思广益,从而使概念更清楚、结构更清晰、特点更鲜明、结论更准确。为此,教师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时刻准备为学生服务,让学生的探究过程始终洋溢着智慧与创造。其次,是思维共享。就是要通过协商、讨论交流思想,交换意见,使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等得到强化或调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深化各自的见解。

3.反思与表达。这个阶段是教师对语言材料归纳总结的阶段,也是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和评判的阶段。具体地讲,就是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知道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有了新认识,该如何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呢?首先,要进行情境分析。教师要提供各种有诱惑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激情激趣,进而使学生迅速进入本文。其次,要进行经验分享。教师要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如谈一谈“本堂课中我是怎样赏析文本的”“本堂课中我是怎样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阅教学资源,与文本进行比较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发展。这样做,不仅可以巩固并拓展学习成果,保证学习效果,还可以促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言语活动实际上就是作者和说话人不断适应语境并生成言语的过程。语文教师的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意志,输出自己的信息,而不是教给学生应该说什么或怎么说。

我有一个教学经验,指导高中生写一点“文言文”,能使学生通过写促进阅读的细化和深化,从而对学习课文起到支持作用——更深更细地体会到文言用语构句的特点和习惯,从而有益于从根基处更有效地积累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其实,学生用仿写的方式将思考的重心暂时从课文里转移出来,是他们对言语形式进行探究后的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这一环节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选择他们乐于思考且想说、能说的话题,鼓励他们发表真实的看法,解决“有源之水,有米之炊”的问题;二是充分照顾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和课文文体、内容、写法等方面的特点,因势利导,讲求实效。

上一篇:《唐昭宗景福元年辛丑》原文及翻译下一篇:中学团委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