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十大痛苦

2024-10-15

中国大学生十大痛苦(通用7篇)

中国大学生十大痛苦 篇1

大学生在感慨:求职难,难于上青天,社会在批判:大学生就业难应从自身找原因!曾经的“天之骄子”现在沦为求职大军中的一员,要经历迷茫中的自省,要倍受社会竞争的煎熬,要接受求职失败的挫折,他们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权威的职业规划咨询机构,某机构联合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针对上海部分在校大学生开展了“大学生职前调查大行动”的调研,我们从800份有效问卷中截取了320份进行电话采访,结合电话采访情况,从中提炼出中国大学生十大痛苦,现总结如下:

1、前途迷茫没信心

高达86%的大学生反映,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太了解,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因为缺乏必要的定位,感觉前途比较迷茫,在当前就业难的现状中,想要谋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普遍表示缺乏信心。

2、自我认知偏差大

78%的大学生自我认知比较欠缺,主要表现为自卑和自负两大类。自卑型的同学往往对职场产生恐惧心理,逃避就业。而自负型的则恰恰相反,过分自信,非名企不去,非高职不入,在求职中不断地挑选工作,无形中失去一些机会。

3、优势不明空自卑

在“请你说出自己的优势”提问中,有近50%的同学回答:说不清楚;26%的同学回答:好象没有优势;20%的同学能列出1-2条,仅有14%的同学能够说出自己3条以上的优势。当自己都不了解优势在何处时,你又该如何向用人单位顺利推销出自己呢?

4、证书满天考哪个

对于与自己专业有关、无关的证书,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因为缺乏对职业定位的把握,所以容易随波逐流,什么热门考什么,别人说好就是好,会计证、人力资源管理助理、驾照、英语四六级等跟风考证,投入了时间和精力,问及哪张能为将来的发展加分却一脸茫然。

5、毕业该往何处去

大三的学习结束,接下来就是为实习和求职而绞尽脑汁,可是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哪?对口的专业就业领域在哪?该找怎样的实习单位?该去怎样的行业和企业求职?对自己的`未来稀里糊涂,毕业的去向也就一摸黑了,

6、简历乱投没人理

网上投简历,看到合适的职位,鼠标一点方便轻松,更有甚者做好简历后设置关键词进行群发投递,结果系统投递后自己也不知道投了哪家公司,这种没有定位、盲目海投的结果,终究难有HR理会。

7、面试无数没offer

有的同学个人有一定优势,尤其在制作简历方面有独到之处,容易得到用人单位认同。但他们频繁去企业面试,说明本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明确,还有不少人片面追求高薪,结果不仅浪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还错失了就业良机。

8、就业情报太短缺

很多同学说,面试后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跟企业需要的技能差得太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有的说自己选专业的时候明明是热门,可临到毕业才知道早已供大于求,根本找不到专业对口的职位。

9、考研出国前途忧

有的同学说,既然就业难,那就选择考研或出国,暂时避开独木桥,说不定能找到另一片职场桃花源。可时下大学生考研的高淘汰率不容乐观,出国留学的就业前景也大不如前,就业前景令人忧心。

10、职业规划怎么做

国家和学校都在大力提倡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但许多学生表示,职业规划到底该如何做,往往无从下手,而且其效果也是不得而知。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十大痛苦,恐怕还得归结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严重缺乏职业规划以及忽略就业能力的培养所造成的。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指出,高校毕业生普遍缺少职业规划,求职行为趋于盲目,因此在校期间尽早制定职业规划迫在眉睫。

现在很多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认识多是纸上谈兵,缺乏核心能力,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无法满足岗位所需。新年到了,向阳生涯提醒,在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如此巨大的时期,大学生们有必要好好利用假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做个梳理,针对自己的职业倾向和个性,详细分析自身的上升空间及本身存在的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给自己制定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再分解成一个个短期规划,每一步应该如何去走,该朝哪个方向走,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走出求职中的痛劫。

中国大学生十大痛苦 篇2

但与此同时, 他们还欠缺“育人”方面的能力训练与培养。因为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年代里成长起来的, 各方面相对比较顺利, 多数没有物质生活的极度困扰, 和平环境和竞争压力并存导致他们的一些明显缺陷:精神追求被一次次考试的短期目标和考大学的唯一长远目标所取代, 精神生活应有的丰富性没能得到应有的张扬, 因而精神生活贫乏;经历比较简单, 缺少机会接受人生的锤炼, 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存在断层, 因而只能从书本上而不能从社会生活中得到应有的精神启迪;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和求利原则影响了这一代人, 使他们可能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 因而产生的精神压力极大, 信仰容易残缺、心理上容易变形、思想上容易极端、行为上容易偏激, 社会责任感降低, 这是因为父辈的奋斗为他们创造着尽可能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导致他们较少考虑社会责任;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开放型社会环境的复杂化, 各种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误导了他们, 使他们产生消极心理和精神迷惘;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 方法单一、内容陈旧、学校教给他们的许多东西与社会现实存在较大的反差, 心理落差导致信念缺失。

为了使我国当代大学生未来能过上自己丰富、精彩、幸福的生活, 赢得自身的人生辉煌;能适应我国经济转型以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更好地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 我们应继续加强当代大学生自治、自学等十大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一、自治与自学是首洗礼

当代中国大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 就要接受自治与自学的洗礼。因为当代大学生中的大多数有的是农村留守儿童, 有的是两大家族中的独生子女, 有的既是留守儿童又是独生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 致使自己的孩子缺乏父母应有的基本的关爱, 缺乏家庭认真严格的德行教养, 从而缺乏仁爱、同情、敬畏之心, 显得有些偏执、自私、霸道、逆反。而广大独生子女由于受到较多的溺爱、宠爱, 显得比较娇惯、骄纵,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而缺乏顾及他人、关爱他人的意识和情怀。一句话, 缺失利他主义、博爱情感培养, 更需要民主思维营养。

尤其是其大多数有养而缺乏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从他们出生到进大学之前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 都严重存在违反人的全面健康充分发展的育人成才规律的现象, 特别是存在严重违反教育规律而被动接受教育的现象。在最开始的家庭教育中, 我国有太多家庭教育采取的是独裁式培养, 最后造就的却是一批又一批叛逆者。我们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 这不是指彻底放肆, 而是在家长把握大原则的同时, 尊重孩子独立的个人兴趣与利益。而独裁教育的根本缺陷是把小孩当工具。有不少家长总是对孩子说, “你要好好读书, 将来光宗耀祖”, 这只是把孩子当“光耀门楣”和满足自我虚荣的工具。而很少有家长对孩子这样说, “你要好好读书, 有了知识和能力之后, 你的生活会更快乐、更幸福, 能欣赏以前不能欣赏的东西?”把孩子当工具的后果, 就是孩子容易逆反, 不注意道德。民族的素质取决于孩子, 孩子的素质取决于家长。现在很多家长, 自己远没有达到完美, 却苛刻地要求自己的小孩完成自己心目中的“完美”, 结果就是扼杀孩子。

因此,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首要任务去除现存的浓厚的行政化色彩, 加快学校自治、教授自治、学生自治步伐, 把学校改造成一个师生自治、民主管理的学术研究基地与育人成才的教育教学场所, 以便对大学生进行自治教育, 进行自我约束和自主管理, 进行真正独立自主的民主思想启蒙。

在学习上, 要对大学生进行自学精神、自学意识的培育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要增强大学生自觉自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尤其应当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 大学生自身首先要真正变“老师、家长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我想学习”。我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什么内容?对于这些问题, 必须要首先弄明白, 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学生要真正明白:读书学习的宗旨和意义绝不是为了“千钟粟”, 为了“黄金屋”, 为了“颜如玉”;绝不是盲从世俗的庸流谋稻梁、计官职、攫财色;更不应当屈于权势压力而随时畸变美好的初衷和善良的愿望;而是要启蒙开智, 要养德明道, 要追求真理, 要改造社会、创福人民, 要为国家献良策、尽大忠。

(一) 增强自治能力, 筑就法德根基

自治是做有德与守法社会公民的基本内涵。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大学生培养自治能力尤为必要和迫切。自治能力就是大学生管理自身生活事务的能力。自治能力主要是在大学生自治活动中得到培养与进一步锻炼的。大学生自治则是指在课堂外应给予学生大量的自治时间, 通过学生社团、学生组织来管理学生自己的事务。

学生自治可以通过民主实践和法制实践等途径来实现。民主实践就是学生自我管理, 自己推选班长、学生会主席。或推选, 或海选, 但要给不同的人以均等的机会。这个机会不仅仅是当领导的机会, 也有被领导的机会。领导和被领导的角色要经常转换, 不能多年不变, 而是可塑性强, 需要的是人人的历炼。比如说在班里是班长, 到社团里可能就是个小兵;班里的普通学生, 也能到社团当个头。大学生大多处在青春期, 容易有逆反心理。没当过头就会一直逆反, 但做了一次领导之后就知道“别人也不容易, 应该互相理解”。哪怕他对当领导不感兴趣, 他也会是个优秀的被领导者。大学生不仅要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领导者, 也要把自己培养为优秀的被领导者, 我们要改变不优秀才被领导的不正确的看法。

法制实践就是大学生自我立章建制。大学生遇到吵架、抄袭、剽窃、利益纷争等问题, 现在的方式是行政处罚, 从班主任开始一级级往上报, 最后学校决定给予一个处分。这样做不能说没有效果, 但这是外在制约, 不是内在制约。在学生看来, 这是惩罚不是教育, 你不听我的我就惩罚你, 导致逆反心理:“你们这些大人就这样”, 等他成了大人也这样。大学可以尝试建立学生组成的奖惩仲裁机构, 学生参与或直接制定规章制度, 大家一起讨论校规校纪, 定好之后就交给学生。出现违纪现象, 由学生奖惩仲裁机构决定该受到什么处罚, 如要求情也可以, 拿出事实依据来。校方不再是决定者, 仅仅是最后的认可。这样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 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学校也减轻很多工作压力。

当然, 学生自治需要一个过程。学生自治不是说把他往海里一扔, 撒手不管, 那不是自治, 那是淹死他们。若完全放开, 学生讨论之后决定说考试作弊是正常的, 学校怎么办?所以, 大学生自治是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学生自我管理体制, 然后慢慢放手, 最后彻底交给学生来做。大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远远地看着他、适时关爱他, 但不要时时操纵他。

(二) 增强自学能力, 练就终身本领

自学能力是指能够独立地持久地从书本和实践中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和有效信息的能力, 以及增长技能的能力。自学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 这是一项基础技能;还包括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检索能力, 以及有着重要地位的写作能力。广义自学能力还包括学以致用的能力, 即应用知识, 并最终能够把知识、技能等转化为实际价值的实践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自觉能动地、有针对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 去更新旧观念、获取新信息、掌握新本领的一种能力。它是一个人多种智力因素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的综合性能力, 它是大学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大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对于其在大学期间乃至整个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得, 思维发散,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是自发为主, 启迪为辅, 深入研究, 勇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满怀信心地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本领, 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学以致用是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的目标。

而我国当代大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 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 一直处在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的压力之下, 很多学校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满堂灌”, 往往以牧师布道式、“填鸭式”教学为主, 从奥赛到各种形式的竞赛, 从课堂讲授到课外大量做题, 总是打题海战术, 学生总是被动地处在做题解题的重压之下。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自学意识和自学习惯有很大缺失。因此, 当代大学生要充分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 应当以问答式、讨论题教学为主, 至少把课堂一半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习的主体应为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服务者, 而学生应当是认真准备者、积极参与者、主动竞争者;教师做导演, 学生为演员, 甚至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教师是点睛者, 而学生则是画龙者, 甚至学生既是画龙者还是点睛者。

提高自学能力,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很重要。方法得当, 事半功倍。当然, 最重要的, 大学生和大学教师以及校方都要转换观念。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倡导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精神、品质和习惯。对于依赖性较高的大一新生要加强引导, 并要通过激励措施和方法鼓励并帮助他们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好奇与质疑是原动力

弗朗西斯·培根说, 好奇是知识的萌芽;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 好奇与质疑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源泉, 也是大学生得以成才成长的原动力。人类正是凭着源源不绝的好奇心和可贵的质疑精神, 才取得了人类文明的诞生和不断进步, 才取得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任何权威、强权都没有阻遏人类好奇、探险的欲望, 任何威胁和危险也没有湮灭人类怀疑、质疑的原生精神。好奇与质疑是人类的伟大品质所在。

相对而言, 由于受5000年农耕文明熏陶以及小农经济的束囿, 中国人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要略微弱于海洋文明、商业文明甚至草原文明浸染的族群和民族。而我国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大爆炸时代, 也是伴随电视、电脑成长的一代, 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比前代要强, 质疑精神也比前代更丰足;同时, 物质的相对富裕以及德行教育的贫乏, 使得他们的攀比之风以及追星之风更盛, 人云亦云和跟风现象也不容忽视。他们显得有自我但缺乏真正的自主, 有好奇但猎奇心更广更浓, 有质疑精神但妄加怀疑的心里也比较重。因此, 大学要对当代大学生持续不断地培育其好奇心与质疑精神。这是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也是根本扭转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探险与冒险精神相对不足局面的长期任务。

(一) 增强好奇能力, 永葆源泉活水

好奇心是人们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塞缪尔·约翰逊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好奇心是我们人类的天性, 人们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 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和言语探究。正是通过这些探究行为, 人们有选择性地了解周围事物, 并积累大量生活经验。

好奇心既是一种心理倾向, 也是一种心理能力。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 也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原初性的天然性的动力。好奇心强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 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指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 “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 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因此, 充分保护并开发人们的好奇心极为重要。大学和教师可以进一步通过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 实施好奇陷阱策略、心理匹配策略等有效策略, 来强化和保持大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创设满足大学生好奇心的环境与条件, 从而把大学生的好奇心引向强烈的科研与实践创新活动。这些探究行为如果能够得到不断的强化与满足, 还会逐步内化为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大学生自身也要进一步培养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 从而保持探索、探究的强烈欲望, 以及究追不舍的精神。

(二) 增强质疑能力, 提升发问水平

质疑就是利用已有的条件或证据, 提出疑问, 请人解答。“疑”源于思, 它是学习的开端, 是思维的引线, 是进步的先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大学生要想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入, 就要不断地多疑多问。大学生对书报刊上不明白的东西, 对老师讲解时没有听明白的内容, 应大胆怀疑、质疑, 不耻下问, 打破沙锅问到底。

那么, 我们怎样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质疑能力, 永葆大学生的质疑精神呢?人类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历来是人们学习的良方。孔子就提出在学习中要“不耻下问”, 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也应用“产婆术”, 就是让学生在提问中获得知识。可见, “质疑”有助于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 有利于牢固地掌握知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就是在学习过程中,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化解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把要学习的知识分解为具体问题去学习、领会和掌握。实施质疑法的关键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从一般到特殊, 并从特殊到一般, 把知识的大厦从大到小, 再从小到大地构建起来。当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以后, 就应该培养他们质疑提问的能力。作为教师, 应该创造条件, 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会提出问题, 并争取自主解决问题, 或是合作解决问题。大致步骤及措施如下:

一是在情境中质疑。学习中质疑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需要, 同时学生特别关注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 讨论时格外投入。学生处于轻松的心境, 思维活跃, 才能点燃求知的欲望。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问,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增加亲合力。因此创设情境,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形成较强的参与意识。学生强烈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促使学生勇于发问, 勤于发问, 善于发问。

二是在探究中解疑。《普及科学——美国2 0 6 1计划》一书中提出:“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 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 “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学生一旦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非简单的知识接受者以后, 学生自己质疑, 再引导学生自己解疑, 学生会倍感亲切, 乐于合作, 勇于探索, 从而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因此在学生质疑后, 教师不应简单给个答案, 而应把探究获得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学过程要围绕问题解决展开, 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切磋学问。因此在质疑后, 一目了然的问题, 可以抽生互答, 重点问题可以分组用讨论法、实验法、画图法、朗读勾画法等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在探究中合作学习, 学得愉快, 学得轻松。

三是在拓展中再质疑。学生在解疑后, 往往有种收获的满足感, 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永不知足, 不安于现状, 才能不断探索, 在探索中不断进步。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上不知足, 达到知识和能力的飞跃,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延伸、拓展中再质疑。引发学生激烈的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 肯定学生正确观点, 并进一步完善, 使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 看到的样子不同;要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不仅要勤学好问, 掌握丰富的知识, 还要全方位观察, 认真分析。这样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认识事物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 在学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正如明代著名教育家陈献章所说, “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宋代著名学者朱熹也曾有过“无疑者须教有疑”的论说。因此教师要把大学生教出“问题”来, 让学生做“问”的主人, 让学生自己质疑, 自己解疑,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这对于培养新一代有胆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论辩与实验是主题课

培根说:“辩论使人明理”, 理不辨不明;辩论又是综合能力的训练, 才情的展示;而理论应回到社会生活、客观事实事物中去检验, 再总结归纳。这应当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主要课程和训练科目。而且, 真理必须经过反复的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实际实验、归纳总结等过程, 方可论证。从而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清黑白的能力。

(一) 增强论辩能力, 提高达意效果

有能力的人不一定口才好, 但口才好就是能力强的表现之一。能言善辩, 魅力无穷, 精彩无限。论辩能力的养成既靠不断的唇枪舌剑的交锋实战训练, 也靠大量的知识积累;同时, 掌握一定的辩论技巧也是取得理想效果的保证。

一是善于击中要害。在正式的辩论中, 在听明白对方的阐述, 阅读完对方的文章, 弄清对方的观点后, 要抓住对方观点中的要害问题, 一攻到底, 从理论上击败对方。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要害问题, 才能一击而中。与此相应的, 针对对方的质疑与反驳, 必要时要使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当对方的问题或观点自己无法回答, 不要勉强去回答, 那样可能导致辩论的全盘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 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总之, 要合理地“避虚就实”“避轻就重”, 既要善于在关键问题上攻击对方, 保护自己, 又要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 猛攻下去, 务求必胜。

二是利用矛盾, 扩大矛盾。辩论双方往往由许多辩手组成, 在辩论过程中出现观点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是同一个人, 在辩论中, 也往往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 就应当马上抓住, 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 扩大对方的观点裂痕, 迫使对方陷入窘境。使之自顾不暇, 无力进攻自己。即“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使之在急切之中, 理屈词穷, 无言以对。

三是引蛇出洞。在辩论中, 如果正面进攻效果较差时, 可以采取迂回的方法, 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 诱使对方乱说或者乱答, 在对方的观点上找到一个缺口后, 立即进行猛烈进攻, 瓦解对方的坚固防线, 从而沉重打击对方。

四是李代桃僵。在辩论中, 如果自己的观点或证据有些不是强有力, 可以充分运用“李代桃僵”的战术, 所谓李代桃僵就是在和对方辩论中使用模糊概念与对方周旋, 把自己某些说不清楚或者模棱两可的观点隐蔽起来, 使之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为了提高论辩水平, 除了讲究论辩中的技巧和策略, 还要把握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必须讲究辩论的逻辑性。在辩论中, 辩论的逻辑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使辩论显得严谨、条理, 使自己的观点显得牢不可破。分析对方的观点和自己观点时必须要分析其逻辑关系、真实的逻辑地位和逻辑困难, 知道了双方在观点上的逻辑关系也就确定对方观点的要害之处。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 必须讲究逻辑层次。辩论时应层次分明, 第一点讲什么, 第二点讲什么, 第三点讲什么,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因此, 在辩论中应擅长进行归纳, 还需要使用归谬法。

二是尽量做到辩论生动形象、语言风趣。既要把辩论看成有胜负输赢的竞技赛, 又要视其为智慧、思想交流碰撞和个人魅力绽放比拼的快乐过程。只有在辩论中融入生动、形象、风趣的语言, 整个辩论才会充满活力, 才会更加精彩。要充分运用生活中形象例子, 尽量少使用抽象的、教条的说理。多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避免使用枯燥无味的大白话。用具体的、有据可查的数据取代经院式的说教, 在辩论中, 准确无误的数据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必须讲究进攻和防守的平衡。辩论犹如战斗, 进攻和防守是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在辩论中辩护是防守, 反驳就是进攻。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讲究进攻和防守的平衡。在论辩中, 防守是基础。当对方对自己的观点或者证据提出一些枝节质疑的时候, 可以不予以回答, 但当对方对自己的基本观点提出质疑时, 则必须简明扼要地回复, 并进行辩护和解释。只有澄清自己的基本观点, 才能够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攻击对方, 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辩护, 进攻就会显得强词夺理, 理屈词穷。因而, 防守就是最有效的进攻。论辩中的进攻是关键。反驳所以关键就是因为它是辩论取胜的根本。只有反驳和进攻, 才有可能驳倒对方, 在这个意义上说, 反驳是最有效的辩护, 防守也是最有效的进攻。

需要强调的是, 论辩的最终目的不是非要战胜对方, 而是探究真理, 结识辩友。所以, 在各种论辩中, 尊重知识、尊重真理、尊重对手是论辩的灵魂与真谛所在。

(二) 增强实验能力, 增益科研素养

我国大学生的实验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巨大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历史大背景是中国近现代科技实验远远落后于西方。晚清和民国时期有一批批仁人志士进入了西方大学, 获得了宝贵的科研实验培育, 为我国铁路、中国碱, 尤其是为新中国的两弹一星的科技成就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在中小学阶段, 家庭和学校为了孩子考大学而强化应试教育的同时, 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实验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 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而言, 现代意义上的科研实验能力的培养迫切而必要, 对于培养科研创新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进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 对大学生是一个锻炼, 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具体而言, 实验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五种能力:

一是培养查阅文献能力。大学生在做实验前, 需要查阅文献资料, 查阅文献的方法有多种, 包括网上查询、图书馆文献查询等。在查阅文献中, 可以教他们先查最近两年的文献, 而后是近5年的文献, 总结文献资料, 编写文献综述。通过查阅文献, 看看前人都做了哪些工作, 哪些工作还没有做, 我们应该做什么, 有什么创新点。在前人大量科研工作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经验, 找到研究的切入点, 有所创新, 将两者完美结合, 成为自己的东西, 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二是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大学生刚进实验室, 先要进行实验设计, 针对研究方向,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 与他们讨论实验方案, 根据前人的工作和化学实验的特点, 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的具体内容。大学生要锻炼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首先要打好知识的基础, 比如学好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基础实验课等, 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上, 进实验室做实验就有了保证。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 就没有创新成果的出现。此外, 要培养思考的习惯, 碰到困难要停下来想一想, 问一下自己怎么办?同学之间互相讨论, 得出解决的办法, 这样就能在实践中不断培养思考的能力, 新的实验方法才能得到。学生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 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时, 指导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做, 不要事事包办代替, 但要时时关心, 经常询问, 指出实验方向, 这样实验才能顺利进行。

三是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学生进实验室后, 要给他们示范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 使他们能正确地使用设备, 而后,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鼓励他们动手动脑, 遇到困难, 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克服困难, 继续实验, 不要立刻告诉他们如何做, 以此来磨练他们的意志。实验有时走不通, 那就让他们自己想怎么办?想出新的思路, 继续实验。经过这样的摸索, 使他们懂得实验的艰难, 工作的不容易, 也使他们有了更宽的实验思路, 可以应用到以后的研究中。在实验中有时数据存在问题, 需要取舍, 教大学生如何补充实验数据, 如何舍弃一些数据, 使实验结果可信。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作用和方法很重要, 实验时要手把手教, 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 要注意细节, 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做到完美, 这样的实验结果才可信, 数据的分析才可靠。若实验结果不理想, 要思考为什么, 回忆实验过程, 总结经验, 重做实验, 使实验结果准确。

四是训练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时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可能产生实验误差的环节,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办法, 实在解决不了的, 指导教师给出提示。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熟练和扎实的实验技能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要强调基本操作规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要从实验准确性、实验习惯等方面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及时纠正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 不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随意去做。教师要不断纠正他们的动作, 使他们养成正确操作习惯和使用方法。

五是培养写作能力。大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要写论文, 如何写?首先给学生一个论文的模版, 按照模版撰写论文, 论文要进行反复修改, 比如摘要尽量简洁, 关键词要有, 论文中的图表要规范, 论文文笔要流畅, 内容充实, 结论要总结好, 还要有文献的引用及致谢等。总之, 通过论文的撰写, 学生对论文的写作就了解了, 对自己的实验工作更清楚了, 有利于将来毕业论文的撰写。

总之, 培养大学生的实验能力就是文献查找、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数据处理、样品表征、论文撰写等多方面能力的训练。

四、演说与写作是正科目

演说与写作是人们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当代中国大学生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面对改革开放,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 面对信息化、现代化, 无论是口头演讲, 还是书面写作, 如不能正确、准确、科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 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胸怀, 那么, 何谈经营管理、组织协调、科学研究、行政领导呢?

(一) 增强演说能力, 扩大沟通交流

大学生通过掌握和学习演讲理论, 通过对演讲进行充分准备与练习, 可以不断增强演讲自信;通过及时有效的系统支持, 使自己在面对的演讲状态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仍然要去演讲, 在仍然能感受到演讲的压力和由于演讲所带来的种种风险, 包括演讲失误、演讲无效、演讲不被听众接受甚或遭致反感与反驳的情况下, 恐惧情绪获得减弱降低或转移升华。在此基础上, 客观认知个体的演讲缺失, 把准个体的具体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升演讲才能的侧重点, 以演讲的优势与实力代替对演讲的担忧和恐惧, 彰显演讲本应有的个性、活力与魅力。使自己在演讲实践活动时不断被紧张、兴奋与激动所代替, 从而对演讲产生正向情绪反应, 积极应对演讲困境, 充分调动自身潜能, 全力以赴地在不断的练习活动中持续提升演讲才能。

一是从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人手。演讲中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 很大程度上是紧张恐惧消融了演讲情趣与自信, 从而破坏了积极乐观的演讲心境。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是从事演讲的基础, 只有生成乐于表达的愿望才能进入欲罢不能的演讲状态, 成为生成演讲激情与自信心的根源, 才能导引出不吐不快的开放心态。

二是进行规范、到位的体态语练习。有演讲恐惧心理的学生会出现慌乱、僵硬、呆板表现, 手势语或趋于为零或频繁乱动。体态语言是演讲语言的重要内容, 应作到规范、到位, 包括上下台步伐、站立姿势与手势动作等方面的大方得体。

三是进行自然准确、美好感人的表情语练习。表情语言贯穿演讲活动的始终, 包括眼神与面部表情。不受恐惧心理所扰的演讲者能够让眼睛表达丰富的内容, 让眼睛讲话。眼神除了应随演讲内容的不同不断变化, 不断地与听众进行交流之外, 还能善于用眼神控制或调节全场的氛围。

四是体验表达思想情感的内在节奏。缺乏节奏感的演讲会让听众感到枯燥、单调和平淡。文似看山不喜平, 演讲也同此理。对演讲胸有成竹的演讲者, 能在演讲中游刃有余地演绎现场表达的高低快慢与轻重缓急, 做到有节奏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五是练习对声音的控制, 拥有演讲亲切感与吸引力。演讲声音萎缩不畅、呆板冷漠、尖响刺耳或声若游丝, 会使听众产生单调、枯燥、平淡之感。因此, 演讲者应根据内容选定音量音调, 根据嗓音条件选定音质, 饱含能量与激情, 增强演讲的互动效果。

(二) 增强写作能力, 掌握文本要领

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 因为这一基本能力、基本素养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社会交往以及将来的就业。不少大学生难以做到最基本的顺畅地说、清晰地说、尊重地说、大胆地说, 能够生动幽默、简明扼要地进行表达的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有关调查显示, 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表达不顺畅、不清晰、不尊重、不够大胆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主要有家庭背景、社会的应试导向、学生的阅读量少、网络交往弱化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改变这一传统的错误观念, 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系列改革, 引入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本科、研究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低的问题。

一是积累材料。没有丰富的材料积累, 是写不好作文的。积累材料是创作的第一步。为此, 我要求学生做一个“三多”的人。做一个多手的人, 多读书看报, 多摘录名言佳句, 多写读书笔记;做一个多心的人, 多留心观察, 多动脑思考, 多写观察日记。

二是创设情境, 激发灵感。写作灵感的产生常常是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 而心理学研究表明, 某种特定的情景、环境, 可以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唤起其中潜在的意识, 使其和显意识沟通。那么, 教师在作文命题时, 可以利用这一特点, 创设某种能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境, 使他们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 唤起其已有经验 (包括从电视、书籍等接受的间接经验) , 不知不觉进入思维积极状态, 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 以激发灵感。

三是进行轻松愉快的写作训练。长期以来, 传统的作文教学无非是出题目、念范文或说问题, 程式化、机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 也没有考虑到农村学生写作基础差的状况, 写作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写作水平, 未能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导致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 由不喜欢写作到讨厌写作, 形成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改变作文教学的呆板模式, 从基础练起, 由易入手,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产生写作欲望, 在轻松愉快的写作训练中提高学生水平。

四是改变批改模式。传统的作文批改是由教师一人包揽, 极为费时费力, 而且“出力不讨好”。在教学实践中, 变这种传统的批改作文方式为教师部分范改、学生互改和师生共改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批改方式。其特点是加强教师范改的指导引路作用, 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批改。具体作法有范改、学生互改、师生共改等。

五、实践与批判是真精神

实践与批判是人类的真精神, 也是我国当代大学生在大学4年中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与品质所在。经过实践的检验, 那些证明错了的理论、经验、名人名言, 都要进行批判性的解答。陈云同志讲过, “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早就有“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之论。当代中国大学生尤其是面对不平事、不公事、不正事, 面对假恶丑坏的人与事, 如果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不进行应有的批判, 就是一种渎职, 是一种不道义行为, 一种不敢担当的心态, 是对自己良知良心的蒙昧, 是对社会、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一) 增强实践能力, 百炼创新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了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摔打一下, 在历练中弥补不足, 就成为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扩展视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如下意义:

一是能够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建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广大学生进一步构建真实的自我认识, 有利于缩短“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的差距。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对自身的人生普遍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理想状态, 与现实中的自我产生差距, 不能准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 他们都存在普遍的困惑:我是怎样的人, 我适合做什么。通过亲身体验自己思想、学习和工作上的成功与不足, 进行自我解剖、自我反思, 最后帮助自己调节自身的学习方向和知识结构, 把握住方向, 不断地完善自我,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题, 活动筹备、调查研究、组织管理以及总结评估等系列社会实践项目,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四大支柱。

二是能够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力资源为本的时代。作为智力资源的人才, 其灵魂是创新精神。而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开拓精神的人才能有所作为, 有所成就。

三是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和自我价值的建构。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心理健康是每个人成长的基本要求。但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型,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并呈上升趋势。如学习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 理想与现实的问题, 等等。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是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构。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的转型期, 由于各种西方思潮的冲击和影响, 在大学生中出现了否定传统价值观和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倾向, 表现为追求物质享受, 忽略对人生崇高意义的追求和向往。同时, 作为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一代, 他们普遍没经历过磨难, 却在父辈的纵容溺爱中单一偏重个人本位和个人价值, 扭曲了心态, 呈现出对传统道德淡漠, 社会责任淡漠的特征。

五是能够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建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奏。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然而, 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 必须深化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当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只是急于找到一份工作, 而对于生涯发展意识、生涯决策能力、自我价值认知、职业定位等却一无所知, 导致了不少“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出现。这与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初衷更是相去甚远。要培养合格的人才, 这就有必要以社会实践为方法入手, 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进程, 以“规划”促“合格”。首先, 通过行进中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个体可以逐步建立与发展一个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 (包括职业自我) , 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选择与生活方式, 实现个体的生涯发展目标。至此, 大学教育便成为实时调整以满足社会市场需要的一种“液态”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前社会需求与高校在教学理论、专业和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常与现实脱节的局面, 促进高校办学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 人生规划中的关键是合理职业定位。定位准确, 才能使规划实用有效, 否则, 规划制订得再好也无法变成现实。通过社会实践, 学生将在以活生生的职业情境中, 进行正确决策, 科学规划人生;认知自身的能力、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 以及明晰个人的职业价值, 利于未来将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进行合理定位。

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尽快成长的必由之路。离开了社会实践, 就谈不上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更谈不上发明创造。那么面对新时期社会的转型, 国家的教育方针也发生了变化。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需要, 我国高校进行了扩招, 而扩招的直接结果是使毕业生的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把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培养计划, 即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也能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学生全体成才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的建构主义诠释让我们看到其深层的建构学内涵和长足性行进意义, 我们有理由看到其在高校教育中将呈现出深远的行动意义和越来越蓬勃的发展新趋势。

当代的学生, 在知识和信息量的累计上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的前辈, 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服务意识、助人为乐意识等方面依旧有所缺乏。因此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对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扩展视野提供很大帮助。但是, 在从事社会实践的活动中, 学生群体更应该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 同时也要了解和重视一些注意的事项。

一是热爱社会实践工作, 能经受考验, 用满腔热情为社会实践工作添砖加瓦。二是砥砺品格, 接受磨砺。社会实践工作者一定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 眼光放远、心胸放宽, 为个人的成长进步、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要勤于学习, 努力实践, 特别是要在实践中学习。社会实践者应该多学习, 多实践。珍惜每一次深入社会的机会, 在服务的过程中开阔眼界、了解社会, 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四是在工作中要竭诚服务, 甘于奉献。社会实践者应把志愿奉献的美好理想与艰苦工作的客观现实结合起来, 做到思想准备到位、素质和技能准备到位, 不论承担什么样的任务, 都要努力发扬不怕困难、任劳任怨、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精神。五是要具备积极进取, 善于创造的精神。六是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很好的耐心。七是要富有同情心, 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 避免使用易刺激对方的语气和语言。八是在工作中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 要多动脑筋灵活把握现场的突发事件。九是注重礼仪方面知识的学习, 应该注意不同场合的不同要求。最后是注意自身的安全。

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主要是: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通过学会某种操作方式, 获得某种技能, 而在于每一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 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原动力社会实践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 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 了解自身的欠缺, 以便更好的明确学习方向和重点, 为提高综合素质, 实现日后顺利就业而增添砝码。“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 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体验是对某些具体事物或情境的体验;体验不是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过程中, 它必须伴随着某种活动结果。所以在我们应该在体验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 在体验中有所收获。实践第一阶段:了解实践的环境, 工作时间和内容, 使自己能够适应工作环境实践第二阶段:了解了工作的内容后, 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分担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使自己对工作人员有所帮助实践第三阶段:在工作中学习, 掌握更多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能力, 提高工作效率。

(二) 增强批判能力, 敢为创维先锋

20世纪90年代初, 美国一份名为《戴非报告》指出:“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通常具备下列特质:勤学好问, 信息灵通, 信赖理智, 胸怀宽广, 适应性强, 公正评价, 诚实对待个人偏见, 谨慎判断, 乐于再三斟酌, 头脑清醒, 在复杂的事物中有条不紊, 不懈查找相关信息, 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 专注于探究, 坚持不懈地寻求学科和探究所允许的精确结果。”

批判性思维, 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 一直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基石与目标, 它对中国大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中国大学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是, 有研究表明, 我国大学生正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缺乏。中国教育制度对批判性思维的忽视, 高校教师缺乏专门的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缺失的原因。

科学和艺术需要更多的特立独行的个人创见。学生在大学4年中角色转换的背景越复杂、人生经历越多, 将来的独立能力就会越强。所谓批判, 其实就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 对历史或现实作甄别和审视, 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 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其着眼点是广阔的未来。批判精神, 就是对周围事物、感知对象、思想观点等的一种敢于和善于怀疑、质疑、反思、挑战、超越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勇气。它是对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弊端, 如盲从迷信、固守陈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等现象的反叛。批判精神是一种反思精神, 批判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 批判精神是一种探索精神。批判的充分必要条件, 是思想、人格和精神的独立, 因此批判所引申出来的丰富内涵和积极意义, 便远远地大于批判本身。实际上不管你承认与否,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宏大的批判过程。在大学阶段培育批判能力与批判精神是人生的关键时期, 更是我国当代大学生必须抓好的一件大事。

在当代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 要保护和弘扬在经济全球化,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 新一代大学生所具有的可贵批判精神, 引导他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 历史的责任感, 立足国情的方位感, 未来建设者的使命感, 坚持真理, 探索真理, 敢于超越, 勇于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具体做法可以是:

一是改进教学方法, 爱护和肯定大学生的主动的首创精神。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一些相反的或新颖的观点就予以排斥或完全否定, 而要分析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 甄别学生观点中科学的成分和不科学的成分,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完善认识, 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美国人力资本理论权威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 教育有双重效应:一方面, 人们受教育后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技能, 这被称为“知识效应”;另一方面, 人们受教育后, 可以改变不正确的价值判断, 提高对社会和工作的理解能力, 改变认识, 这叫做“非知识效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和激发学生的反思批判精神, 就是指对非知识效应的重视。

二是改进教育理念, 全面认识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传统教育理念旨在锻造、培养、扶持人, 而新世界、新时代、新阶段的教育理念还要加上理解人、尊重人、引导人。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改革的环境使他们少有保守受旧心理, 开放的环境使他们更善于对比, 不盲目轻信。现代科学技术环境使他们眼界较宽, 信息来源广泛, 知识面宽泛, 很少封闭, 不愿盲从。教育工作者更为艰巨的任务是用时代眼光看待他们, 用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 用启发的方法教育他们。鼓励和肯定他们的反思批判精神, 从而实现教育过程的双向沟通合互动理解。

三是改革教学内容。本着培育新一代有科学批判精神的人的要求,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 凡是那些成熟的, 学生在各种媒体和途径中容易掌握和已经了解的知识, 就不应该再不厌其烦地在课堂上反复讲解, 而应该多讲新知识、新信息、新内容。而且在课堂上要容许学生质疑, 多提供让学生讨论或辩论的机会。凡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内容, 尽量组织自学。要善于让学生对已形成共识的观点和知识产生怀疑, 即使中有些怀疑显得比较幼稚甚至荒谬, 也不必为此嘲笑、压制学生, 只要坚持以理服人, 据理力争, 让学生在辩论中明了真理, 在质疑中体会真理, 学习过程才能成为生动的提高过程。

总之, 为了有效增强大学生这十个方面的能力, 大学和政府应当努力创建良好雄厚的能力培养平台。温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到:“高等学校要一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 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教学和培养学生上。”要实现“把培养的着力点放在基本理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上,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感, 以及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基于个人发展的创新能力”的目标, 需要进一步优化大学生能力培养平台。大学生能力培养平台, 就是实施培养计划的各种支撑条件的优化配置和综合运用, 它不仅包括人才、经费、场地、设备等有形资源, 也包括信息、制度、环境氛围等无形资源。

为此, 通过研讨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标准及实现途径, 寻求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共建专业、共建课程的可能;构建“计算机系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明确各年级段 (大一学年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培养, 大二大三创新欲望、创新能力培养, 大四创新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 能力训练目标及评价指标、方法, 使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探索, 完善高年级学生顶岗实习、专业技能培训等工作, 统筹兼顾校内学业与行业技能提升的关系。以便构建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网络资源平台;立足现有设备资源, 加强实验、实训平台建设;以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和组织参加各类赛事为抓手, 完善大学生开放 (创新) 实验平台建设;以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 加速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完善基于目标驱动的能力引导平台建设;广泛联系, 重点考察, 构建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平台。

中国大学生十大痛苦 篇3

美国国务院去年签发了近32000个学生签证,给有意来美上高中的中国学生。而在200 5年只有639张,8年增加了近50倍。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的最新调查报告称,去年美国高中共有7300名国际学生,其中1/3左右来自中国,中国已超过韩国成为美国高中最大的国际生源输出国。

美、澳、加、英最受青睐超过8成

《中国低龄留学生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超过8成低龄留学生选择美、澳、加、英作为主要目的地,其中美国最受青睐。加拿大最受出国读高中的中国学生,特别是女生欢迎。男生而言,无论出国读本科还是高中,美国都是首选。《华尔街日报》刊文称,过去五年,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的国际中学生突然飙升了40%,其中3/4来自中国。

读美国高中一年需7万美元

目前有意向出国留学的家庭越来越多,美国是首选地。一般通过自主申请出去的学校,多为美国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分走读和寄宿两种,费用不同。走读学校一年学费约3-5万美元,走读就需要寄宿在美国当地家庭,开销在1-2万美元间(含生活费)。寄宿制学校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一年费用则较贵,在6-7万美元。

在美国一些昂贵的寄宿私立学校,中国学生比例超过20%

昂贵的费用,难以阻挡中国家庭送小孩到国外的欲望。旅美学者薛涌认识一个高中留学生,学校在美国一个穷乡僻壤,刚进去的时候,中国学生才20%,等毕业的时候,中国学生已经超过80%。位于俄勒冈的圣玛丽中学,初中、高中加起来不过450人,但中国学生(基本都集中在高中)就已经有70人。

澳大利亚使馆教育领事徐佩仪介绍,今年来参加教育展的澳大利亚学校有30多所,其中半数为高中。她表示,去年到澳大利亚读中学的中国学生数量超过3000人,比上一年增长了10%。

中国等留学生推高悉尼学区房价

去年悉尼8个学区房房价涨幅超过30%。悉尼房价监测机构最近的一项统计显示,2013年悉尼房价增长了14.5%,其中8个有好学校的地区房价涨幅超过30%。分析认为,推动学区房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近年来更加重视子女教育的中国、韩国、印度等亚裔人口比例增长较快:二是因为海外投资者的涌入。

美国国务院签发中国学生签证

2005年6395张

2013年31889张

选择去美国读高中和本科男女占比

2007年-2014年中国低龄留学生(高中生+本科生)十大去处

新加坡3.66% 荷兰1.40% 德国2.50% 法国3.23% 其他欧洲国家8.35%

新西兰2.67% 澳大利亚23.94% 英国9.74% 加拿大19.58% 美国28.44%

计划将孩子送到国外上学的中国富人约80%

小留学生热也让海外房产正演变为中国投资客眼中的“香饽饽”。据追踪中国富人的胡润研究院称,约80%的中国富人表示他们计划将孩子送到国外上学。《2014汇加顾问·胡润中国投资移民白皮书》显示,洛杉矶、旧金山和温哥华是富豪最青睐的海外置业城市,近四成富豪选择独栋别墅,近一半选择学区房。

中国大学生十大痛苦 篇4

盘点最易失业专业,热门专业就业率不一定高

http://money.163.com/10/0714/09/6BHUMHO600252V0H.html

2010高考结束,各地录取线相继公布,选择什么专业与学校成为后续关注的热点,本篇搜集失业人数最多的八大专业与就业前景最好的十大类专业供参考……

10个本科专业因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

据6月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85.6%)高1个百分点。

英语、计算机、法学等8个专业连续3年失业人数最多。

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等10个本科专业,因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被列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且被亮红牌。

报告指出,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四年与非“211”本科生差距缩小,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半年后的就业率和月薪增长上强于本科生的表现。这主要因为高职高专重在技能方面的培养,且专业多为紧缺型人才,如应用电子技术等。

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38%,3年内平均换2个工作。

报告主要针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抽样达到约50万人,回收有效问卷22万份。

1、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综合考虑前10个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技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2、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

美术学、艺术设计、统计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

3、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率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专业分析-8个专业连续3年失业人数最多

因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被列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也就是红牌专业,2010年中国大学生本科专业红牌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技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等10个。

报告指出,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是法学(82.3%)。从2007至2009届三届的半年后就业率来看,三年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本科专业大类是历史学。

报告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38万人,占了本科失业总人数的33.3%。其中有8个专业是连续三届(2007~2009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面对近几年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困难的就业形势,家长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孩子被录取,而是更加关心孩子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学什么专业将来能找个好工作成为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

考生选择的专业与毕业后的就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慎重对待。考生要尽量多了解院校的社会声誉、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奖学金设置等,了解所要填报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发展前景,还要了解这些院校和专业近年的录取分数线、报考情况等。这些信息可以从有关院校的招生简章、院校介绍及一些资料中获得。了解情况多,选择范围也会更广。如果考生对专业选择有“超前意识”,考虑到将来的发展趋势,就能在以志向定志愿的前提下,克服一味随大流,追“热门”的倾向。

正在准备高考的考生,如何选报好大学专业呢?给大家提三点建议:

热门专业就业率不一定高

考生和家长首先要了解与专业对口的职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平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经常性变化,使教育在客观上总是处于滞后状态;二是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要。

不少考生不了解社会需求状况,依然将某些就业难的专业视为好专业,争相报考。这些专业的供求状况,在不同学校、不同学历层次的表现不一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明白,表面看起来热门的专业,其就业率不一定高。

不同校同专业竞争力各异

其次,要了解专业与学校的关系。有些考生问,选学校和选专业,哪个更重要?这不可一概而论。竞争力较强的考生,要侧重于学校的选择。

同样是热门专业,在不同学校、不同学历的就业表现并不一样。这主要是由师资、办学历史及相应的社会认可度决定的。另外,一些比较知名的企事业单位和外国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习惯圈定学校范围。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受教育环境和综合素质,而把专业放在其次。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讲的只是侧重考虑因素,在实际选择志愿的时候,考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全面考虑,综合平衡。选专业要强调兴趣

选报高考志愿时,考生由于对专业和职业缺乏了解或怕影响复习,常由家长、老师及其他亲友代为选择。家长多考虑录取因素,对考生的性格、兴趣重视不够,致使考生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这是一部分大学生不爱读书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就业难和学非所用的直接原因。因此,高考时选报一个与自己特质、兴趣相宜的专业十分有益于考生日后的职业发展。

考生填报志愿时必须考虑到自己的志向与特长。志向是激发自己奋发努力的动力之一,当一个人对他所接触的专业感兴趣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做出成绩。

在地质、气象、农业、语言学等很多人认为是“冷门”的领域里,也涌现出李四光、竺可桢、袁隆平、王力等许多作出巨大贡献的专业学者。因此,考生选择了符合自己特长的专业,在

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就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古代军事原则,我认为,它也可用于选报志愿。知己,除考分外,还要包括性格、兴趣;知彼,除学校录取线外,还包括学校的真实就业状况、拟报专业内容和对口职业。了解“己”、“彼”情况是要下点工夫的,考生和家长需要多搜集一点资料,多拜访一些知情者,多请教一些专家。

需要提醒考生、家长的是,专业并非越新、越热就越好,越是名牌大学传统专业越多,所以挑选专业还要考虑该校此专业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专业特色等。准备将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子更要挑选学术气氛浓的专业。

我认为,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要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利,择世所需。每个学校五个专业的填报顺序很重要,我认为应该把考生最想学的专业放在第一,以此类推,但为确保录取,第四、五专业可填报冷门专业。

当然,是选学校为重点,还是选专业为重点,历来是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两种思路。这本身没有谁对谁错,关键要尊重考生本人的意见。

●原因分析-连年扩招曾经热门变冷门

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把冉分析,上述专业若是放在五六年前,这些专业都是热门专业。

如今这些专业就业难,一是因为前些年学校扩招,多半都为热门专业在扩招,增加了这方面人才的供给。另外就是这些行业逐渐稳定成熟,当时需求的大量人才,现在都已经成为骨干,行业的需求量,尤其是对初学者的需求量就没有那么大了。

把冉说,目前动画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然而因为就业面偏“窄”,专业的媒体和公司没有都走进大学校园进行招聘,所以给人以不好就业的感觉。

此外,地域因素对这个专业的影响也比较多,在北京、杭州、长沙这种大城市会有动漫(动画)基地,也会有动漫(动画)节等产业,但在比较小的城市,这个产业却并不发达。

九成工学毕业生找到工作

报告将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定义为需求增长型专业,也就是绿牌专业。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等本科专业都入选此列。

报告指出,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90.2%),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89.5%)。

●原因分析-艰苦行业人才需求大

把冉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工科学生有着一技之长,企业更喜欢实用性人才,这也是形势的必然需求。

把冉还介绍,特别对应届毕业生来讲,没有工作经验,因此有一技之长才能在人才市场中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

一些前景看好的行业,很多都是比较辛苦的职业,工作一般要远离城市或与家人分离较长时间。如采矿工程针对的是煤矿、金属矿山,石油工程面向的是油田。

报告建议-两级监控削减红牌专业招生

报告建议,对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建立预警机制。对红牌专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对于已经在读的大学生,可采取措施鼓励其转变专业,采取“转专业”和“二学位”等办法进行分流。

第二,削减红牌专业的招生量,相应增加就业好的专业如绿牌专业的招生量。对办学质量差、就业能力落后的省份或高校的红牌专业减少该专业招生量乃至让个别高校该专业停招。

以法学专业为例,其失业率多年走高,在近三年内名列失业量最多的十个专业之内。法学就业率最低的省和部分院校将被削减招生量或暂停招生。

此外,建立省级的专业预警机制。国家层次的“红黄绿牌”不一定代表各省各专业的实际状况,尤其不能代表以本地就业为主的高职高专的就业状况。省级政府可采取前述的和全国类似的方法,锁定、发布和调控本省“红黄绿牌”专业。就业前景看好的10大类专业

根据我国出台的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业、石化、有色金属和物流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分析看,未来几年这些产业所涉及的专业就业前景较好。

汽车服务人才:包括汽车研发人才、汽车营销人才、维修人才、管理人才等。

相关专业: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服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设计等。

民航业人才:伴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民航人才的需求规模也同步扩大,飞行员、空勤人员、航空运输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维修专业人才最为吃紧。

装备制造业需要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装备制造业被认为是国家工业化的“发动机”,或称为“工业之母”,涉及工业的各个领域。由于微电子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关专业:机电一体化等。

材料类研发人才成为焦点:“十一五”期间,国家产业政策明显向以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领域倾斜,这对新材料产业发展无疑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国内支柱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研发此类新型材料的人才自然成为企业关注焦点。

相关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稀土工程等。

管理类人才:加入WTO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直接带动我国对外经贸的大发展,管理类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大增将指日可待。尽管管理专业的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可能做的并不是管理的工作,但是过几年之后,有管理专业背景的人将会成为抢手货。MBA仍将是企业争夺的对象之一。

相关专业:工商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管理等。

环境能源类人才:环保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环保产业面临严重人才不足,现有的环保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也成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的认可以及中国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相关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资源环境与科学等。

现代医药类人才:面对日趋直接而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我国发展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已是势在必行。特别是现代中药产业已成为我国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潜在战略性产业。

相关专业: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等。

生物技术类人才: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科技经济发展起来是必然趋势。生物科研人

才近年来一直是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之一。我国目前无论是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还是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人才,都存在严重不足。有关专家预计,随着基因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这类高技术专业人才的缺口会越来越大。

相关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资源科学等。

电子信息类人才: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排除技术故障、设备和顾客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操作、监视与维修等四类人才非常短缺。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相关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等。

物流类人才:随着我国在公路货运、仓储、海上运输、船舶代理等方面进一步开放市场,相关行业和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将开展全面合作,这意味着我国的现代物流将进入快速增长、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就业报告:本科高职法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最低

晨报讯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昨天发布了《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指出,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是法学(82.3%);高职高专就业率最低的也是类似的法律大类(73.2%)。

报告显示,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38万人,占了本科失业总人数的33.3%,其中有 8个专业是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高职高专专业失业人数为12.50万人,占了高职高专失业总人数的30.2%。其中有7个专业是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

此外,本科失业量较大的专业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率持续走低,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为就业绿牌发展专业。

高职高专失业量较大的专业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经济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就业率持续走低,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为就业绿牌发展专业。

此外,报告还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是,“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职高专院校45%。离职的主要类型是主动离职(88%),主动离职的前三位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1%)、薪资福利偏低(25%)和想改变职业和行业(13%)。

同时,麦可思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的就业弱势群体进行分析发现,与全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平均分布对比,低收入就业漂族中,总共55%的比例集中于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最多。

据悉,《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基于麦可思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撰写,该研究抽样约50万人,回收有效问卷22万份。机械自动化和电器自动化技术等高职专业需求旺盛

国家振兴产业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本科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等高职专业需求旺盛

麦可思基于2007至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半年后实际就业数据计算发现,国家12个重点振兴产业所需的重点本科、高职专业并非都处于需求旺盛的状态。目前已经需求旺盛的重点本科、高职专业将出现供应紧张,目前处于供求饱和中的部分重点本科、高职专业也将因为需求强劲而增长;目前供大于求的本科、高职专业可能会趋于供求饱和。

振兴产业对应的目前需求旺盛的重点本科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日语、给水排水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程管理、物流管理、轮机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石油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测绘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地质工程。

振兴产业对应的目前需求旺盛的重点高职专业包括:电气自动化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电子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现代纺织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染整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染整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钻井技术、新型纺织机电技术、化工设备维修技术、油气开采技术、煤矿开采技术、地质工

程、汽车经营与管理、钻探技术、矿山地质、工程地质勘查。

注:国家新近制订的产业振兴规划,确定了11个重点发展产业,加上旅游业,共12个重点发展产业。

亚洲最不寻常的高薪职位列表:

同声传译员--年薪:高达73,000美元

在中国,同声传译员称自己是资深语言专家,并以自己能够熟练处理多重任务而感到自豪。但每小时获取高达879美元的收入也并非易事。

潜艇厨师--年薪:高达227,500美元

痛苦学生作文 篇5

摧残方式A:丁零零,一阵比平时都动听的音乐声传入了我们的耳朵中,终于下课了!同学们的苦瓜脸一下变成了哈密桃脸,等待着老师说下课的命令,还有的同学已经做好了冲向厕所的准备,可老师坐如弓。站如松,依然纹丝不动的在那里讲着人类的起源,已经过去了5分钟了,老师才不紧不慢的清了清嗓子,说:“同学们,由于时间有限,小部分的课还未讲完,所以嘛~这课间10分钟我就占了,想上厕所的同学就请等下一回吧!‘‘神啊~~拯救我们吧!!!!

摧残方式B:好不容易熬到了星期5的下午,同学们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拾书包,想尽快的回家与父母团圆(说的太悲壮了吧)。正欲走时,老师气喘吁吁的跑了进去,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加,加作业。刹那间,狼哭鬼嚎的声音在我们教室里响了几乎一个钟头,这个星期又别想过舒坦了!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 篇6

01.“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新闻发布会

一.评选背景ELECTION BACKGROUND

2013年,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 将城镇化作为未来10年推动中国发展的核心动力。2014年全国两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政府工作报告, 将城镇化作为新一届政府核心工作内容。纵观过去二十年, 中国城市持续高速发展, 城市化率快速提升, 中国仅用二十年的时间, 几乎完成了欧美两百年的城市化进程。据《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 至2011年, 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而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提出, 则标志中国城市化从量变进入质变时代。而伴随这一质变, 人口激增、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多元城市文化乃至城市精神的蜕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似井喷般纷纷涌现。城市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物理聚焦, 则承载了这一剧变时代的各种互相冲撞的社会思潮。

目前全球超过300米高的超高层建筑前100座中有61座在中国, 国际著名顾问机构世邦魏理仕在2013年发布一份报告显示, 十年内, 中国超高层建筑将达到1000多座, 为美国同期的4倍。但中国各大城市并未停止疯狂的脚步, 仍在大量兴建各种地标建筑, 随广州塔、上海中心等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 以及北京中国尊、中央公园广场为首的城市新地标陆续开工, 人民网报道将2014年戏称为地标元年, “中国各种奇特地标建筑已超过有当代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土豪城市迪拜, 中国城市正进入最疯狂的年代。”

如果将建筑比喻为刻在石头上的历史, 尽管中国拥有如故宫、颐和园等卓越的古建筑文化遗产, 但建国后, 受意识形态影响, 中国城市大量复制苏联式建筑, 这便是主导中国城市面貌40年之久的“革命建筑”年代。

进入上世纪90年代, 中国城市建筑受城市文化思潮影响, 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至2008年奥运会前, 影响中国城市的主流建筑形态, 一类是“乌纱帽”——以北京长安街沿线随处可见的中式大屋顶加西式包豪斯式样的国家机关建筑为代表。另一类则为“实验场”——以“鸟巢”、“央视大裤衩” 等国际建筑大师设计作品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地标建筑。与此同时, 以张永和、王澍为代表的一批新锐建筑师开始在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建筑舞台崭露头角。2012年, 王澍更史无前例地获得国际建筑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但这些颇具才华的建筑师却基本上只能在如“长城脚下的公社”等小型项目上 实现其边缘艺术创意。

2007年, 北京国贸三期落成, 标志着中国商业地标建筑时代的来临, 天津津门津塔、广州塔、上海中心等超高建筑纷纷涌现, 武汉、沈阳、苏州等二线城市也各自制定超高建筑计划, 比高、比怪、比酷成为潮流, 中国城市进入以美国Gensler、SOM等商业建筑设计所为主导的国际主流建筑话语时代。而另一端, 如复制山西大院的中国院子、复制苏州园林的桃花源等建筑复古派则暗潮汹涌。

2010年, 青年新锐建筑师吴晨设计的中国尊, 在CBD中心, 北京未来最高楼设计招标中胜出。2013年, 另一位建筑界超新星马岩松以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山水为主题, 在位于北京价值巅峰的朝阳公园地标建筑——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中夺标, 而马岩松也是第一位在欧美大城市地标性建筑设计中中标的中国建筑师, 他设计的玛丽莲·梦露大厦成为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的地标。

吴晨与马岩松设计的地标建筑尽管仍为在建阶段, 但却代表中国新锐建筑师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成为代表未来的一种新势力。无论是乌纱帽、实验场、边缘艺术、国际主流、乡愁, 还是中国新锐建筑师的未来派, 如今, 没有哪一种建筑思潮能够主导中国城市文化, “中国石头”的历史, 更像一种文化大杂烩。此外, 今年3月25日, 有国际建筑设计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揭晓, 日本建筑师连续两年斩获这一奖项, 侧面折射出东方文化思潮不仅已成国际主流, 而且正深刻影响着当代建筑美学的发展。

二.评选纪实ON-THE-SPOT REPORT OF ELECTION

1.评委简介

为确保本次“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活动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主办方在举行网络票选的同时, 成立专家评委会并举办专业研讨会。评委会主席由中国著名当代建筑批评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 所长王明贤担任, 其他评委会成员皆是建筑、文学、艺术、商业、媒体等领专业翘楚, 领域广泛, 水平深厚。兹作简单介绍:

02.网络评选结果

03.专家研讨会

2.评选过程

本次评选主要由网络评选和专家评议两部分构成。2014年4月16日,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网络专题于新浪网率先上线, 腾讯、网易、搜狐、凤凰等各大门户网站专题紧随其后。来自世界各地的17819196位网友对入围的20座建筑进行投票, 得票数从高至低依次为: 北京·中国尊、北京·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北京·国贸三期、上海·中心大厦、北京·鸟巢国家体育场、广州·电视塔、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深圳·万科总部、台北·101大厦、北京·中央电视台大楼、杭州·象山中国美院、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南京·紫峰大厦、武汉·绿地中心、上海·金茂大厦、天津·津门津塔、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深圳·新国际机场、深圳·平安集团总部、新疆·国际大巴扎。

5月28日,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评委会主席王明贤、专家评委张颐武、顾孟潮、布正伟、刘心武、杨大明、王小山到场。宋建明、陈彤、苏鑫虽未能抽身前来, 但是将意见与建议通过邮件发至现场。会上, 各位评委就入围建筑和网络票选结果展开激烈的讨论与争辩, 并最终评选出前十座建筑:北京·中国尊、北京·鸟巢国家体育场、杭州·象山中国美院、北京·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台北·101大厦、广州·电视塔、上海·金茂大厦、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新疆·国际大巴扎、北京·国贸三期。

本次评选的最终结果按网络票选占40%, 评委会投票占60%的方式计算。综合两方面, 此次“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结果为:中国尊、鸟巢、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杭州象山中国美院、台北101大厦、广州电视塔、国贸三期、上海金茂大厦、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上海中心大厦。

3. 评选结果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

ELECTION RESULTS:CHINESE TOP TEN BUILDINGS

(1) .中国尊

目前中国建筑师主创并在建的最高建筑。项目位于北京CBD核心地块, 建筑总高528米, 建成后将成为北京第一高楼。其巧妙利用中国传统礼器之重宝——“尊”的意象, 蕴藏着“华夏之礼”的古典韵味, 尊贵庄重, 气势恢宏。

(2) .鸟巢国家体育场

坐落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 主体建筑为“鸟巢”, 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它在场地和空间的设计建设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一个温馨鸟巢, 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奥运会后成为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

(3)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

位于北京朝阳公园南侧, 是集办公、住宅、商业于一体的中国式绿色建筑综合体。它秉承中国“天人合一”思想, 把山形建筑融入朝阳公园, 并采用领先的建筑手法及设计语言, 以传统文化当代实践的方式, 解读“城市山水”, 致敬中国时代。

(4) .杭州象山中国美院

位于杭州转塘镇, 被青山绿水环绕。它在当代建筑美学叙事中重新发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 诠释出园林和书院的精神。在一个瓦解的郊区城镇重建有根源的场所, 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 其营建方式体现了中国建筑"循环建造"的特点。

(5) .台北101大厦

原名台北国际金融中心, 坐落在台北市信义区最繁华地段, 曾以509米的高度享誉世界第一高楼, 是台湾建筑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专案。它的设计融合东方古典文化及台湾本土特色, 造型宛若劲竹, 节节高升、柔韧有余。

(6) .广州电视塔

昵称小蛮腰, 位于广州市天河区, 与海心沙岛及珠江新城隔江相望, 整体高600米。它是国内第一高塔, 世界第三高塔。它于2011年正式获评“羊城新八景”之首, 成为广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7) .北京国贸三期

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 由世界最先进的设计和建筑团队打造。是现在北京的最高建筑、眼下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它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与国贸中心现有建筑群有机结合, 成为一个新的综合建筑体系, 创造出令人无法忘却的标志性建筑物。

(8) .上海金茂大厦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楼高420.5米, 是目前上海第3高楼。它以创新的设计思想, 巧妙地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结合起来, 成功设计出世界级、跨世纪的经典之作, 成为海派建筑的里程碑。

(9) .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

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坐落于上海浦东核心区, 是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商业地产项目。它以29个形态各异的单体结合而成, 形成上海最大的空中花园。以“现代立体山水园林”创造了多项上海“之最”。

(10) .上海中心大厦

位于上海陆家嘴核心区, 东邻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北面为金茂大厦, 建筑总高632米。它宛如一条盘旋升腾的巨龙, 建成后将成为上海最高的摩天大楼。它作为世界级的创新工程, 攻克了世界上最大、最高、最难的柔性幕墙设计、加工生产和现场安装的难题, 真正实现了中国“智”造。

三.中国当代城市建筑CHINESE CONTEMPORARY URBAN ARCHITECTURE

本次“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活动的核心意义, 不仅在于遴选出“众望所归”的十座城市地标, 更在于其引发的关于中国当代城市建筑的探讨与反思。在全球化背景下, 当代中国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宣告着城市社会的来临;在跑步进入城市社会并急于同国际接轨的同时, 因“城市化急躁症”和“文化短视症”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发展与问题凸显的矛盾愈发尖锐。

有学者曾指出, 从整个城市的发展角度来说, 每个建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份子, 它可以有自己的特性, 但前提应该是符合环境要求与功能定位。如果每一个建筑都要成为“标志性”建筑, 那没, 城市就丧失了特征。过分强调形态的建筑, 像一个饿极了的孩子, 大声地哭以引起大人的重视。这个孩子想引起社会的关注, 希望一鸣惊人地展示地方的形象。这些设计可能和地方经济相关, 可能和政治诉求相关, 唯独不一定和公众的真正需求相关, 摩天大楼成了权力和资本的纪念碑。

中国大学生十大痛苦 篇7

2008年10月底,当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中国世界工厂陷入休克状态时,不少人悲观惊恐。作者却相当平静乐观,平静是因为这场危机本来就在预测之中——2005年年底他就预测了美国金融危机;2007年年初预测了中国奥运后的股灾;2008年4月预测了中国世界工厂休克。

乐观是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实际是过度虚拟金融的危机,美国金融业价值向下低估,与此同时,中国制造的价值向上重估,中美战略天平第一次向中国倾斜,中国国际地位将显著提高。

当时,作者建议借此战略机遇,中国应当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推出创业板大力扶持高新科技、新能源、环保和循环经济;扶持产业龙头企业;金融业中下层向民间开放;建立社会保障体制以扩大内需……倘若如此,中国经济社会将迈上一个新台阶,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遗憾的是,在一场铺天盖地的救市行动后,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救美国就是救中国”的国际主义大戏后,这些建议要么被冷落,要么被扭曲。中国放弃了一次痛苦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而人为刺激延长了5年的经济繁荣,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5年来,中国民力被严重透支,数十万亿元人民币的民间财富被严重透支,中国国力被严重透支,上万亿美元的国民财富被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国民享用。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家的财务杠杆——负债率不断提高,如今已经位居全球前列。与此同时,美国经过痛苦的去杠杆后,不断再造竞争力,如今已恢复了全球无可争议的领跑者地位。

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当一个人不断地被兴奋剂激发和透支身体的最后潜能,身体势必越来越虚弱,乃至病重,甚至病危。对一个国家来讲,就是危机、危难和危亡。

从繁荣到危机的转变,表面上是国力和民力被透支,本质上是这个国家一些掌握权力和资源的精英自私而贪婪,当他们丧失了信仰,道德和责任难免被弃如敝屣,只追求物质享受,只为个人、家庭和既得利益集团谋福利,势必牺牲国家和公众的正当权益。在当今全世界最大的资产泡沫——中国楼市泡沫背后,是“80后”“90后”的亿万房奴,是他们被断送的青春和被毁灭的希望!

危机其实可以是转机。要想使中国实现真正的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所有的繁华虚荣均破灭,所有的自欺欺人都破产,物质享受的“海市蜃楼”彻底幻灭,国人都必须面对赤裸裸的痛苦现实,只能靠重建信仰找到精神自我救赎之路。

中国人过去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来或许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上一篇:电力系统自动化毕业生自荐信下一篇:临时用地复垦方案资料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