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十大爱情故事(共4篇)
中国当代十大爱情故事 篇1
2014年4月15日, 文化部下属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与北京大学文 化资源研究中心、新浪网联合主办的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启动 , 这一评选有别于普利兹克奖、威尼斯双年展等以建筑美学为价值标准的评奖 , 也有别于国内各种受到商业利益侵蚀的 建筑奖项, 因为 ,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并非评奖 , 而是对中国二十年来城市现象的一次带有文化批评色彩的阐释 , 是中国当代城市现象的一次社会学意 义的聚焦 , 是一次对中国未来建筑乃至城市文化发展继往开来的展望。
01.“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新闻发布会
一.评选背景ELECTION BACKGROUND
2013年,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 将城镇化作为未来10年推动中国发展的核心动力。2014年全国两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政府工作报告, 将城镇化作为新一届政府核心工作内容。纵观过去二十年, 中国城市持续高速发展, 城市化率快速提升, 中国仅用二十年的时间, 几乎完成了欧美两百年的城市化进程。据《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 至2011年, 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而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提出, 则标志中国城市化从量变进入质变时代。而伴随这一质变, 人口激增、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多元城市文化乃至城市精神的蜕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似井喷般纷纷涌现。城市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物理聚焦, 则承载了这一剧变时代的各种互相冲撞的社会思潮。
目前全球超过300米高的超高层建筑前100座中有61座在中国, 国际著名顾问机构世邦魏理仕在2013年发布一份报告显示, 十年内, 中国超高层建筑将达到1000多座, 为美国同期的4倍。但中国各大城市并未停止疯狂的脚步, 仍在大量兴建各种地标建筑, 随广州塔、上海中心等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 以及北京中国尊、中央公园广场为首的城市新地标陆续开工, 人民网报道将2014年戏称为地标元年, “中国各种奇特地标建筑已超过有当代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土豪城市迪拜, 中国城市正进入最疯狂的年代。”
如果将建筑比喻为刻在石头上的历史, 尽管中国拥有如故宫、颐和园等卓越的古建筑文化遗产, 但建国后, 受意识形态影响, 中国城市大量复制苏联式建筑, 这便是主导中国城市面貌40年之久的“革命建筑”年代。
进入上世纪90年代, 中国城市建筑受城市文化思潮影响, 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至2008年奥运会前, 影响中国城市的主流建筑形态, 一类是“乌纱帽”——以北京长安街沿线随处可见的中式大屋顶加西式包豪斯式样的国家机关建筑为代表。另一类则为“实验场”——以“鸟巢”、“央视大裤衩” 等国际建筑大师设计作品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地标建筑。与此同时, 以张永和、王澍为代表的一批新锐建筑师开始在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建筑舞台崭露头角。2012年, 王澍更史无前例地获得国际建筑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但这些颇具才华的建筑师却基本上只能在如“长城脚下的公社”等小型项目上 实现其边缘艺术创意。
2007年, 北京国贸三期落成, 标志着中国商业地标建筑时代的来临, 天津津门津塔、广州塔、上海中心等超高建筑纷纷涌现, 武汉、沈阳、苏州等二线城市也各自制定超高建筑计划, 比高、比怪、比酷成为潮流, 中国城市进入以美国Gensler、SOM等商业建筑设计所为主导的国际主流建筑话语时代。而另一端, 如复制山西大院的中国院子、复制苏州园林的桃花源等建筑复古派则暗潮汹涌。
2010年, 青年新锐建筑师吴晨设计的中国尊, 在CBD中心, 北京未来最高楼设计招标中胜出。2013年, 另一位建筑界超新星马岩松以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山水为主题, 在位于北京价值巅峰的朝阳公园地标建筑——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中夺标, 而马岩松也是第一位在欧美大城市地标性建筑设计中中标的中国建筑师, 他设计的玛丽莲·梦露大厦成为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的地标。
吴晨与马岩松设计的地标建筑尽管仍为在建阶段, 但却代表中国新锐建筑师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成为代表未来的一种新势力。无论是乌纱帽、实验场、边缘艺术、国际主流、乡愁, 还是中国新锐建筑师的未来派, 如今, 没有哪一种建筑思潮能够主导中国城市文化, “中国石头”的历史, 更像一种文化大杂烩。此外, 今年3月25日, 有国际建筑设计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揭晓, 日本建筑师连续两年斩获这一奖项, 侧面折射出东方文化思潮不仅已成国际主流, 而且正深刻影响着当代建筑美学的发展。
二.评选纪实ON-THE-SPOT REPORT OF ELECTION
1.评委简介
为确保本次“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活动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主办方在举行网络票选的同时, 成立专家评委会并举办专业研讨会。评委会主席由中国著名当代建筑批评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 所长王明贤担任, 其他评委会成员皆是建筑、文学、艺术、商业、媒体等领专业翘楚, 领域广泛, 水平深厚。兹作简单介绍:
02.网络评选结果
03.专家研讨会
2.评选过程
本次评选主要由网络评选和专家评议两部分构成。2014年4月16日,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网络专题于新浪网率先上线, 腾讯、网易、搜狐、凤凰等各大门户网站专题紧随其后。来自世界各地的17819196位网友对入围的20座建筑进行投票, 得票数从高至低依次为: 北京·中国尊、北京·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北京·国贸三期、上海·中心大厦、北京·鸟巢国家体育场、广州·电视塔、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深圳·万科总部、台北·101大厦、北京·中央电视台大楼、杭州·象山中国美院、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南京·紫峰大厦、武汉·绿地中心、上海·金茂大厦、天津·津门津塔、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深圳·新国际机场、深圳·平安集团总部、新疆·国际大巴扎。
5月28日,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评委会主席王明贤、专家评委张颐武、顾孟潮、布正伟、刘心武、杨大明、王小山到场。宋建明、陈彤、苏鑫虽未能抽身前来, 但是将意见与建议通过邮件发至现场。会上, 各位评委就入围建筑和网络票选结果展开激烈的讨论与争辩, 并最终评选出前十座建筑:北京·中国尊、北京·鸟巢国家体育场、杭州·象山中国美院、北京·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台北·101大厦、广州·电视塔、上海·金茂大厦、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新疆·国际大巴扎、北京·国贸三期。
本次评选的最终结果按网络票选占40%, 评委会投票占60%的方式计算。综合两方面, 此次“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结果为:中国尊、鸟巢、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杭州象山中国美院、台北101大厦、广州电视塔、国贸三期、上海金茂大厦、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上海中心大厦。
3. 评选结果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
ELECTION RESULTS:CHINESE TOP TEN BUILDINGS
(1) .中国尊
目前中国建筑师主创并在建的最高建筑。项目位于北京CBD核心地块, 建筑总高528米, 建成后将成为北京第一高楼。其巧妙利用中国传统礼器之重宝——“尊”的意象, 蕴藏着“华夏之礼”的古典韵味, 尊贵庄重, 气势恢宏。
(2) .鸟巢国家体育场
坐落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 主体建筑为“鸟巢”, 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它在场地和空间的设计建设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一个温馨鸟巢, 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奥运会后成为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
(3)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
位于北京朝阳公园南侧, 是集办公、住宅、商业于一体的中国式绿色建筑综合体。它秉承中国“天人合一”思想, 把山形建筑融入朝阳公园, 并采用领先的建筑手法及设计语言, 以传统文化当代实践的方式, 解读“城市山水”, 致敬中国时代。
(4) .杭州象山中国美院
位于杭州转塘镇, 被青山绿水环绕。它在当代建筑美学叙事中重新发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 诠释出园林和书院的精神。在一个瓦解的郊区城镇重建有根源的场所, 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 其营建方式体现了中国建筑"循环建造"的特点。
(5) .台北101大厦
原名台北国际金融中心, 坐落在台北市信义区最繁华地段, 曾以509米的高度享誉世界第一高楼, 是台湾建筑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专案。它的设计融合东方古典文化及台湾本土特色, 造型宛若劲竹, 节节高升、柔韧有余。
(6) .广州电视塔
昵称小蛮腰, 位于广州市天河区, 与海心沙岛及珠江新城隔江相望, 整体高600米。它是国内第一高塔, 世界第三高塔。它于2011年正式获评“羊城新八景”之首, 成为广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7) .北京国贸三期
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 由世界最先进的设计和建筑团队打造。是现在北京的最高建筑、眼下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它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与国贸中心现有建筑群有机结合, 成为一个新的综合建筑体系, 创造出令人无法忘却的标志性建筑物。
(8) .上海金茂大厦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楼高420.5米, 是目前上海第3高楼。它以创新的设计思想, 巧妙地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结合起来, 成功设计出世界级、跨世纪的经典之作, 成为海派建筑的里程碑。
(9) .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
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坐落于上海浦东核心区, 是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商业地产项目。它以29个形态各异的单体结合而成, 形成上海最大的空中花园。以“现代立体山水园林”创造了多项上海“之最”。
(10) .上海中心大厦
位于上海陆家嘴核心区, 东邻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北面为金茂大厦, 建筑总高632米。它宛如一条盘旋升腾的巨龙, 建成后将成为上海最高的摩天大楼。它作为世界级的创新工程, 攻克了世界上最大、最高、最难的柔性幕墙设计、加工生产和现场安装的难题, 真正实现了中国“智”造。
三.中国当代城市建筑CHINESE CONTEMPORARY URBAN ARCHITECTURE
本次“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活动的核心意义, 不仅在于遴选出“众望所归”的十座城市地标, 更在于其引发的关于中国当代城市建筑的探讨与反思。在全球化背景下, 当代中国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宣告着城市社会的来临;在跑步进入城市社会并急于同国际接轨的同时, 因“城市化急躁症”和“文化短视症”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发展与问题凸显的矛盾愈发尖锐。
有学者曾指出, 从整个城市的发展角度来说, 每个建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份子, 它可以有自己的特性, 但前提应该是符合环境要求与功能定位。如果每一个建筑都要成为“标志性”建筑, 那没, 城市就丧失了特征。过分强调形态的建筑, 像一个饿极了的孩子, 大声地哭以引起大人的重视。这个孩子想引起社会的关注, 希望一鸣惊人地展示地方的形象。这些设计可能和地方经济相关, 可能和政治诉求相关, 唯独不一定和公众的真正需求相关, 摩天大楼成了权力和资本的纪念碑。
基于此, 本次活动主办方发起了关于中国当代城市建筑的专访, 各位专家学者不吝珠玑, 屡献箴言:
中国当代十大爱情故事 篇2
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7、刘彭芝: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著有《人生为一大事来》、《我的教育思想》等。8、廖文胜: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中国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年仅23岁就成为了当时重庆市最年轻的全国优秀教师。他指导的儿童绘画作品有186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1件;指导的儿童美术作品135间参加过日本、美国、英国等24个国家的国际儿童画展览。
9、杨瑞清:江苏南京市浦口人,现任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23年来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献身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教育思想:乡村大教育、赏识教育。
10、李希贵:国家督学,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独创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全国教育实验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并走上国际讲台。著有《教育随想录》、《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等。
11、龚正行:北京八中校长。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北京市特级教师称号,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著有《高中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给新校长的50条建议〉等。
12、康岫岩:196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现任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天津市南开翔宇学校理事长,市政协常委兼市政协科教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特级教师,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参与写作和主编数学及其他学科类丛书60余册,出版《优质中学的教与学>等教育专著,曾主持或参与9项国家级、市级研究课题,被国务院学位办聘请为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最具创新精神校长”、天津市“九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教育思想:整体高素养教育观。
13、唐盛昌: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现任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中学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高评委数学学科组组长,国际文凭组织和学术组织亚太地区校长代表,国际文凭组织校长委员会的15个委员之一。1993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荣获苏步青数学教学奖。1981年以来先后编著和编译出版了各类理论和学术专著30余本,各类论文近百篇。教育思想:乐育精英。
14、杨一青:现任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杭州市校学管理学会会长。曾被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5、李烈:1994年被评为数学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曾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并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北京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人民教师奖章、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杰出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著有《我教小学数学》等多本教育专著。教育思想:双主体育人、以爱育爱。
16、刘京海:成功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主要发起人、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之一。现任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校长、上海市田家炳中学董事长、华东师大兼职教授、上海师大兼职教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主编《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探索》《成功教育00例》等专著。
评论(1)12 教育家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杰出人士。教育家与教育学家有不同,前者重实践
精神,后者重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有孔子、墨子、荀子、王阳明;近代中国则有陈垣、陶行知、晏阳初、黄质夫、夏丏尊、林伯襄、蔡元培、马君武、许寿裳、严范孙、胡雨人、胡敦覆、梁漱溟、吴稚晖、梅贻琦、黄现璠、唐国安、徐特立、屈伯川、汤有祥、柳贻征、杜亚泉、武训、黄乃裳、包煜文、容闳、江学珠、史英、陈清枝、杨茂秀和李雅卿;当代顾明远、周舜英、杨立梅、俞慧耕、朱小蔓的教育哲学是中国新时代文化的一部分。
古希腊的著名教育家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著名教育家有昆体良。
近代的著名教育家有蒙特梭利、Rudolf Steiner、杜威、尼尔、Rudolf Steiner、铃木镇一等。
从理论上对教育家进行界定教育家有多种类型:有广义的教育家、狭义的教育家,有社会教育家、家庭教育家和学校教育家,有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论家、教育行政家、教育活动家、教育事业家、教育改革家、教育实践家,还有“杂家”中的教育家等。中国历史上出现教育家最多的时代是春秋战国、盛极而衰的宋代和天崩地裂的现代三个时期,都是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这样的时期,社会呼唤思想家和教育家,宽松的环境催生着各种思想流派,文化的积淀酝酿出大师辈出。
当代中国大学生应增强十大能力 篇3
但与此同时, 他们还欠缺“育人”方面的能力训练与培养。因为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年代里成长起来的, 各方面相对比较顺利, 多数没有物质生活的极度困扰, 和平环境和竞争压力并存导致他们的一些明显缺陷:精神追求被一次次考试的短期目标和考大学的唯一长远目标所取代, 精神生活应有的丰富性没能得到应有的张扬, 因而精神生活贫乏;经历比较简单, 缺少机会接受人生的锤炼, 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存在断层, 因而只能从书本上而不能从社会生活中得到应有的精神启迪;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和求利原则影响了这一代人, 使他们可能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 因而产生的精神压力极大, 信仰容易残缺、心理上容易变形、思想上容易极端、行为上容易偏激, 社会责任感降低, 这是因为父辈的奋斗为他们创造着尽可能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导致他们较少考虑社会责任;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开放型社会环境的复杂化, 各种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误导了他们, 使他们产生消极心理和精神迷惘;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 方法单一、内容陈旧、学校教给他们的许多东西与社会现实存在较大的反差, 心理落差导致信念缺失。
为了使我国当代大学生未来能过上自己丰富、精彩、幸福的生活, 赢得自身的人生辉煌;能适应我国经济转型以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更好地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 我们应继续加强当代大学生自治、自学等十大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一、自治与自学是首洗礼
当代中国大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 就要接受自治与自学的洗礼。因为当代大学生中的大多数有的是农村留守儿童, 有的是两大家族中的独生子女, 有的既是留守儿童又是独生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 致使自己的孩子缺乏父母应有的基本的关爱, 缺乏家庭认真严格的德行教养, 从而缺乏仁爱、同情、敬畏之心, 显得有些偏执、自私、霸道、逆反。而广大独生子女由于受到较多的溺爱、宠爱, 显得比较娇惯、骄纵,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而缺乏顾及他人、关爱他人的意识和情怀。一句话, 缺失利他主义、博爱情感培养, 更需要民主思维营养。
尤其是其大多数有养而缺乏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从他们出生到进大学之前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 都严重存在违反人的全面健康充分发展的育人成才规律的现象, 特别是存在严重违反教育规律而被动接受教育的现象。在最开始的家庭教育中, 我国有太多家庭教育采取的是独裁式培养, 最后造就的却是一批又一批叛逆者。我们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 这不是指彻底放肆, 而是在家长把握大原则的同时, 尊重孩子独立的个人兴趣与利益。而独裁教育的根本缺陷是把小孩当工具。有不少家长总是对孩子说, “你要好好读书, 将来光宗耀祖”, 这只是把孩子当“光耀门楣”和满足自我虚荣的工具。而很少有家长对孩子这样说, “你要好好读书, 有了知识和能力之后, 你的生活会更快乐、更幸福, 能欣赏以前不能欣赏的东西?”把孩子当工具的后果, 就是孩子容易逆反, 不注意道德。民族的素质取决于孩子, 孩子的素质取决于家长。现在很多家长, 自己远没有达到完美, 却苛刻地要求自己的小孩完成自己心目中的“完美”, 结果就是扼杀孩子。
因此,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首要任务去除现存的浓厚的行政化色彩, 加快学校自治、教授自治、学生自治步伐, 把学校改造成一个师生自治、民主管理的学术研究基地与育人成才的教育教学场所, 以便对大学生进行自治教育, 进行自我约束和自主管理, 进行真正独立自主的民主思想启蒙。
在学习上, 要对大学生进行自学精神、自学意识的培育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要增强大学生自觉自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尤其应当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 大学生自身首先要真正变“老师、家长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我想学习”。我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什么内容?对于这些问题, 必须要首先弄明白, 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学生要真正明白:读书学习的宗旨和意义绝不是为了“千钟粟”, 为了“黄金屋”, 为了“颜如玉”;绝不是盲从世俗的庸流谋稻梁、计官职、攫财色;更不应当屈于权势压力而随时畸变美好的初衷和善良的愿望;而是要启蒙开智, 要养德明道, 要追求真理, 要改造社会、创福人民, 要为国家献良策、尽大忠。
(一) 增强自治能力, 筑就法德根基
自治是做有德与守法社会公民的基本内涵。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大学生培养自治能力尤为必要和迫切。自治能力就是大学生管理自身生活事务的能力。自治能力主要是在大学生自治活动中得到培养与进一步锻炼的。大学生自治则是指在课堂外应给予学生大量的自治时间, 通过学生社团、学生组织来管理学生自己的事务。
学生自治可以通过民主实践和法制实践等途径来实现。民主实践就是学生自我管理, 自己推选班长、学生会主席。或推选, 或海选, 但要给不同的人以均等的机会。这个机会不仅仅是当领导的机会, 也有被领导的机会。领导和被领导的角色要经常转换, 不能多年不变, 而是可塑性强, 需要的是人人的历炼。比如说在班里是班长, 到社团里可能就是个小兵;班里的普通学生, 也能到社团当个头。大学生大多处在青春期, 容易有逆反心理。没当过头就会一直逆反, 但做了一次领导之后就知道“别人也不容易, 应该互相理解”。哪怕他对当领导不感兴趣, 他也会是个优秀的被领导者。大学生不仅要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领导者, 也要把自己培养为优秀的被领导者, 我们要改变不优秀才被领导的不正确的看法。
法制实践就是大学生自我立章建制。大学生遇到吵架、抄袭、剽窃、利益纷争等问题, 现在的方式是行政处罚, 从班主任开始一级级往上报, 最后学校决定给予一个处分。这样做不能说没有效果, 但这是外在制约, 不是内在制约。在学生看来, 这是惩罚不是教育, 你不听我的我就惩罚你, 导致逆反心理:“你们这些大人就这样”, 等他成了大人也这样。大学可以尝试建立学生组成的奖惩仲裁机构, 学生参与或直接制定规章制度, 大家一起讨论校规校纪, 定好之后就交给学生。出现违纪现象, 由学生奖惩仲裁机构决定该受到什么处罚, 如要求情也可以, 拿出事实依据来。校方不再是决定者, 仅仅是最后的认可。这样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 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学校也减轻很多工作压力。
当然, 学生自治需要一个过程。学生自治不是说把他往海里一扔, 撒手不管, 那不是自治, 那是淹死他们。若完全放开, 学生讨论之后决定说考试作弊是正常的, 学校怎么办?所以, 大学生自治是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学生自我管理体制, 然后慢慢放手, 最后彻底交给学生来做。大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远远地看着他、适时关爱他, 但不要时时操纵他。
(二) 增强自学能力, 练就终身本领
自学能力是指能够独立地持久地从书本和实践中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和有效信息的能力, 以及增长技能的能力。自学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 这是一项基础技能;还包括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检索能力, 以及有着重要地位的写作能力。广义自学能力还包括学以致用的能力, 即应用知识, 并最终能够把知识、技能等转化为实际价值的实践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自觉能动地、有针对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 去更新旧观念、获取新信息、掌握新本领的一种能力。它是一个人多种智力因素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的综合性能力, 它是大学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大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对于其在大学期间乃至整个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得, 思维发散,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是自发为主, 启迪为辅, 深入研究, 勇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满怀信心地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本领, 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学以致用是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的目标。
而我国当代大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 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 一直处在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的压力之下, 很多学校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满堂灌”, 往往以牧师布道式、“填鸭式”教学为主, 从奥赛到各种形式的竞赛, 从课堂讲授到课外大量做题, 总是打题海战术, 学生总是被动地处在做题解题的重压之下。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自学意识和自学习惯有很大缺失。因此, 当代大学生要充分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 应当以问答式、讨论题教学为主, 至少把课堂一半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习的主体应为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服务者, 而学生应当是认真准备者、积极参与者、主动竞争者;教师做导演, 学生为演员, 甚至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教师是点睛者, 而学生则是画龙者, 甚至学生既是画龙者还是点睛者。
提高自学能力,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很重要。方法得当, 事半功倍。当然, 最重要的, 大学生和大学教师以及校方都要转换观念。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倡导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精神、品质和习惯。对于依赖性较高的大一新生要加强引导, 并要通过激励措施和方法鼓励并帮助他们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好奇与质疑是原动力
弗朗西斯·培根说, 好奇是知识的萌芽;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 好奇与质疑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源泉, 也是大学生得以成才成长的原动力。人类正是凭着源源不绝的好奇心和可贵的质疑精神, 才取得了人类文明的诞生和不断进步, 才取得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任何权威、强权都没有阻遏人类好奇、探险的欲望, 任何威胁和危险也没有湮灭人类怀疑、质疑的原生精神。好奇与质疑是人类的伟大品质所在。
相对而言, 由于受5000年农耕文明熏陶以及小农经济的束囿, 中国人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要略微弱于海洋文明、商业文明甚至草原文明浸染的族群和民族。而我国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大爆炸时代, 也是伴随电视、电脑成长的一代, 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比前代要强, 质疑精神也比前代更丰足;同时, 物质的相对富裕以及德行教育的贫乏, 使得他们的攀比之风以及追星之风更盛, 人云亦云和跟风现象也不容忽视。他们显得有自我但缺乏真正的自主, 有好奇但猎奇心更广更浓, 有质疑精神但妄加怀疑的心里也比较重。因此, 大学要对当代大学生持续不断地培育其好奇心与质疑精神。这是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也是根本扭转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探险与冒险精神相对不足局面的长期任务。
(一) 增强好奇能力, 永葆源泉活水
好奇心是人们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塞缪尔·约翰逊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好奇心是我们人类的天性, 人们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 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和言语探究。正是通过这些探究行为, 人们有选择性地了解周围事物, 并积累大量生活经验。
好奇心既是一种心理倾向, 也是一种心理能力。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 也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原初性的天然性的动力。好奇心强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 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指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 “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 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因此, 充分保护并开发人们的好奇心极为重要。大学和教师可以进一步通过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 实施好奇陷阱策略、心理匹配策略等有效策略, 来强化和保持大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创设满足大学生好奇心的环境与条件, 从而把大学生的好奇心引向强烈的科研与实践创新活动。这些探究行为如果能够得到不断的强化与满足, 还会逐步内化为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大学生自身也要进一步培养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 从而保持探索、探究的强烈欲望, 以及究追不舍的精神。
(二) 增强质疑能力, 提升发问水平
质疑就是利用已有的条件或证据, 提出疑问, 请人解答。“疑”源于思, 它是学习的开端, 是思维的引线, 是进步的先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大学生要想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入, 就要不断地多疑多问。大学生对书报刊上不明白的东西, 对老师讲解时没有听明白的内容, 应大胆怀疑、质疑, 不耻下问, 打破沙锅问到底。
那么, 我们怎样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质疑能力, 永葆大学生的质疑精神呢?人类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历来是人们学习的良方。孔子就提出在学习中要“不耻下问”, 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也应用“产婆术”, 就是让学生在提问中获得知识。可见, “质疑”有助于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 有利于牢固地掌握知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就是在学习过程中,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化解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把要学习的知识分解为具体问题去学习、领会和掌握。实施质疑法的关键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从一般到特殊, 并从特殊到一般, 把知识的大厦从大到小, 再从小到大地构建起来。当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以后, 就应该培养他们质疑提问的能力。作为教师, 应该创造条件, 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会提出问题, 并争取自主解决问题, 或是合作解决问题。大致步骤及措施如下:
一是在情境中质疑。学习中质疑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需要, 同时学生特别关注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 讨论时格外投入。学生处于轻松的心境, 思维活跃, 才能点燃求知的欲望。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问,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增加亲合力。因此创设情境,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形成较强的参与意识。学生强烈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促使学生勇于发问, 勤于发问, 善于发问。
二是在探究中解疑。《普及科学——美国2 0 6 1计划》一书中提出:“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 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 “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学生一旦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非简单的知识接受者以后, 学生自己质疑, 再引导学生自己解疑, 学生会倍感亲切, 乐于合作, 勇于探索, 从而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因此在学生质疑后, 教师不应简单给个答案, 而应把探究获得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学过程要围绕问题解决展开, 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切磋学问。因此在质疑后, 一目了然的问题, 可以抽生互答, 重点问题可以分组用讨论法、实验法、画图法、朗读勾画法等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在探究中合作学习, 学得愉快, 学得轻松。
三是在拓展中再质疑。学生在解疑后, 往往有种收获的满足感, 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永不知足, 不安于现状, 才能不断探索, 在探索中不断进步。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上不知足, 达到知识和能力的飞跃,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延伸、拓展中再质疑。引发学生激烈的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 肯定学生正确观点, 并进一步完善, 使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 看到的样子不同;要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不仅要勤学好问, 掌握丰富的知识, 还要全方位观察, 认真分析。这样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认识事物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 在学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正如明代著名教育家陈献章所说, “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宋代著名学者朱熹也曾有过“无疑者须教有疑”的论说。因此教师要把大学生教出“问题”来, 让学生做“问”的主人, 让学生自己质疑, 自己解疑,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这对于培养新一代有胆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论辩与实验是主题课
培根说:“辩论使人明理”, 理不辨不明;辩论又是综合能力的训练, 才情的展示;而理论应回到社会生活、客观事实事物中去检验, 再总结归纳。这应当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主要课程和训练科目。而且, 真理必须经过反复的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实际实验、归纳总结等过程, 方可论证。从而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清黑白的能力。
(一) 增强论辩能力, 提高达意效果
有能力的人不一定口才好, 但口才好就是能力强的表现之一。能言善辩, 魅力无穷, 精彩无限。论辩能力的养成既靠不断的唇枪舌剑的交锋实战训练, 也靠大量的知识积累;同时, 掌握一定的辩论技巧也是取得理想效果的保证。
一是善于击中要害。在正式的辩论中, 在听明白对方的阐述, 阅读完对方的文章, 弄清对方的观点后, 要抓住对方观点中的要害问题, 一攻到底, 从理论上击败对方。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要害问题, 才能一击而中。与此相应的, 针对对方的质疑与反驳, 必要时要使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当对方的问题或观点自己无法回答, 不要勉强去回答, 那样可能导致辩论的全盘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 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总之, 要合理地“避虚就实”“避轻就重”, 既要善于在关键问题上攻击对方, 保护自己, 又要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 猛攻下去, 务求必胜。
二是利用矛盾, 扩大矛盾。辩论双方往往由许多辩手组成, 在辩论过程中出现观点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是同一个人, 在辩论中, 也往往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 就应当马上抓住, 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 扩大对方的观点裂痕, 迫使对方陷入窘境。使之自顾不暇, 无力进攻自己。即“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使之在急切之中, 理屈词穷, 无言以对。
三是引蛇出洞。在辩论中, 如果正面进攻效果较差时, 可以采取迂回的方法, 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 诱使对方乱说或者乱答, 在对方的观点上找到一个缺口后, 立即进行猛烈进攻, 瓦解对方的坚固防线, 从而沉重打击对方。
四是李代桃僵。在辩论中, 如果自己的观点或证据有些不是强有力, 可以充分运用“李代桃僵”的战术, 所谓李代桃僵就是在和对方辩论中使用模糊概念与对方周旋, 把自己某些说不清楚或者模棱两可的观点隐蔽起来, 使之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为了提高论辩水平, 除了讲究论辩中的技巧和策略, 还要把握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必须讲究辩论的逻辑性。在辩论中, 辩论的逻辑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使辩论显得严谨、条理, 使自己的观点显得牢不可破。分析对方的观点和自己观点时必须要分析其逻辑关系、真实的逻辑地位和逻辑困难, 知道了双方在观点上的逻辑关系也就确定对方观点的要害之处。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 必须讲究逻辑层次。辩论时应层次分明, 第一点讲什么, 第二点讲什么, 第三点讲什么,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因此, 在辩论中应擅长进行归纳, 还需要使用归谬法。
二是尽量做到辩论生动形象、语言风趣。既要把辩论看成有胜负输赢的竞技赛, 又要视其为智慧、思想交流碰撞和个人魅力绽放比拼的快乐过程。只有在辩论中融入生动、形象、风趣的语言, 整个辩论才会充满活力, 才会更加精彩。要充分运用生活中形象例子, 尽量少使用抽象的、教条的说理。多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避免使用枯燥无味的大白话。用具体的、有据可查的数据取代经院式的说教, 在辩论中, 准确无误的数据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必须讲究进攻和防守的平衡。辩论犹如战斗, 进攻和防守是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在辩论中辩护是防守, 反驳就是进攻。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讲究进攻和防守的平衡。在论辩中, 防守是基础。当对方对自己的观点或者证据提出一些枝节质疑的时候, 可以不予以回答, 但当对方对自己的基本观点提出质疑时, 则必须简明扼要地回复, 并进行辩护和解释。只有澄清自己的基本观点, 才能够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攻击对方, 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辩护, 进攻就会显得强词夺理, 理屈词穷。因而, 防守就是最有效的进攻。论辩中的进攻是关键。反驳所以关键就是因为它是辩论取胜的根本。只有反驳和进攻, 才有可能驳倒对方, 在这个意义上说, 反驳是最有效的辩护, 防守也是最有效的进攻。
需要强调的是, 论辩的最终目的不是非要战胜对方, 而是探究真理, 结识辩友。所以, 在各种论辩中, 尊重知识、尊重真理、尊重对手是论辩的灵魂与真谛所在。
(二) 增强实验能力, 增益科研素养
我国大学生的实验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巨大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历史大背景是中国近现代科技实验远远落后于西方。晚清和民国时期有一批批仁人志士进入了西方大学, 获得了宝贵的科研实验培育, 为我国铁路、中国碱, 尤其是为新中国的两弹一星的科技成就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在中小学阶段, 家庭和学校为了孩子考大学而强化应试教育的同时, 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实验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 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而言, 现代意义上的科研实验能力的培养迫切而必要, 对于培养科研创新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进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 对大学生是一个锻炼, 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具体而言, 实验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五种能力:
一是培养查阅文献能力。大学生在做实验前, 需要查阅文献资料, 查阅文献的方法有多种, 包括网上查询、图书馆文献查询等。在查阅文献中, 可以教他们先查最近两年的文献, 而后是近5年的文献, 总结文献资料, 编写文献综述。通过查阅文献, 看看前人都做了哪些工作, 哪些工作还没有做, 我们应该做什么, 有什么创新点。在前人大量科研工作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经验, 找到研究的切入点, 有所创新, 将两者完美结合, 成为自己的东西, 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二是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大学生刚进实验室, 先要进行实验设计, 针对研究方向,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 与他们讨论实验方案, 根据前人的工作和化学实验的特点, 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的具体内容。大学生要锻炼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首先要打好知识的基础, 比如学好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基础实验课等, 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上, 进实验室做实验就有了保证。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 就没有创新成果的出现。此外, 要培养思考的习惯, 碰到困难要停下来想一想, 问一下自己怎么办?同学之间互相讨论, 得出解决的办法, 这样就能在实践中不断培养思考的能力, 新的实验方法才能得到。学生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 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时, 指导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做, 不要事事包办代替, 但要时时关心, 经常询问, 指出实验方向, 这样实验才能顺利进行。
三是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学生进实验室后, 要给他们示范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 使他们能正确地使用设备, 而后,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鼓励他们动手动脑, 遇到困难, 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克服困难, 继续实验, 不要立刻告诉他们如何做, 以此来磨练他们的意志。实验有时走不通, 那就让他们自己想怎么办?想出新的思路, 继续实验。经过这样的摸索, 使他们懂得实验的艰难, 工作的不容易, 也使他们有了更宽的实验思路, 可以应用到以后的研究中。在实验中有时数据存在问题, 需要取舍, 教大学生如何补充实验数据, 如何舍弃一些数据, 使实验结果可信。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作用和方法很重要, 实验时要手把手教, 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 要注意细节, 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做到完美, 这样的实验结果才可信, 数据的分析才可靠。若实验结果不理想, 要思考为什么, 回忆实验过程, 总结经验, 重做实验, 使实验结果准确。
四是训练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时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可能产生实验误差的环节,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办法, 实在解决不了的, 指导教师给出提示。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熟练和扎实的实验技能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要强调基本操作规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要从实验准确性、实验习惯等方面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及时纠正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 不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随意去做。教师要不断纠正他们的动作, 使他们养成正确操作习惯和使用方法。
五是培养写作能力。大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要写论文, 如何写?首先给学生一个论文的模版, 按照模版撰写论文, 论文要进行反复修改, 比如摘要尽量简洁, 关键词要有, 论文中的图表要规范, 论文文笔要流畅, 内容充实, 结论要总结好, 还要有文献的引用及致谢等。总之, 通过论文的撰写, 学生对论文的写作就了解了, 对自己的实验工作更清楚了, 有利于将来毕业论文的撰写。
总之, 培养大学生的实验能力就是文献查找、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数据处理、样品表征、论文撰写等多方面能力的训练。
四、演说与写作是正科目
演说与写作是人们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当代中国大学生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面对改革开放,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 面对信息化、现代化, 无论是口头演讲, 还是书面写作, 如不能正确、准确、科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 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胸怀, 那么, 何谈经营管理、组织协调、科学研究、行政领导呢?
(一) 增强演说能力, 扩大沟通交流
大学生通过掌握和学习演讲理论, 通过对演讲进行充分准备与练习, 可以不断增强演讲自信;通过及时有效的系统支持, 使自己在面对的演讲状态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仍然要去演讲, 在仍然能感受到演讲的压力和由于演讲所带来的种种风险, 包括演讲失误、演讲无效、演讲不被听众接受甚或遭致反感与反驳的情况下, 恐惧情绪获得减弱降低或转移升华。在此基础上, 客观认知个体的演讲缺失, 把准个体的具体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升演讲才能的侧重点, 以演讲的优势与实力代替对演讲的担忧和恐惧, 彰显演讲本应有的个性、活力与魅力。使自己在演讲实践活动时不断被紧张、兴奋与激动所代替, 从而对演讲产生正向情绪反应, 积极应对演讲困境, 充分调动自身潜能, 全力以赴地在不断的练习活动中持续提升演讲才能。
一是从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人手。演讲中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 很大程度上是紧张恐惧消融了演讲情趣与自信, 从而破坏了积极乐观的演讲心境。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是从事演讲的基础, 只有生成乐于表达的愿望才能进入欲罢不能的演讲状态, 成为生成演讲激情与自信心的根源, 才能导引出不吐不快的开放心态。
二是进行规范、到位的体态语练习。有演讲恐惧心理的学生会出现慌乱、僵硬、呆板表现, 手势语或趋于为零或频繁乱动。体态语言是演讲语言的重要内容, 应作到规范、到位, 包括上下台步伐、站立姿势与手势动作等方面的大方得体。
三是进行自然准确、美好感人的表情语练习。表情语言贯穿演讲活动的始终, 包括眼神与面部表情。不受恐惧心理所扰的演讲者能够让眼睛表达丰富的内容, 让眼睛讲话。眼神除了应随演讲内容的不同不断变化, 不断地与听众进行交流之外, 还能善于用眼神控制或调节全场的氛围。
四是体验表达思想情感的内在节奏。缺乏节奏感的演讲会让听众感到枯燥、单调和平淡。文似看山不喜平, 演讲也同此理。对演讲胸有成竹的演讲者, 能在演讲中游刃有余地演绎现场表达的高低快慢与轻重缓急, 做到有节奏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五是练习对声音的控制, 拥有演讲亲切感与吸引力。演讲声音萎缩不畅、呆板冷漠、尖响刺耳或声若游丝, 会使听众产生单调、枯燥、平淡之感。因此, 演讲者应根据内容选定音量音调, 根据嗓音条件选定音质, 饱含能量与激情, 增强演讲的互动效果。
(二) 增强写作能力, 掌握文本要领
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 因为这一基本能力、基本素养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社会交往以及将来的就业。不少大学生难以做到最基本的顺畅地说、清晰地说、尊重地说、大胆地说, 能够生动幽默、简明扼要地进行表达的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有关调查显示, 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表达不顺畅、不清晰、不尊重、不够大胆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主要有家庭背景、社会的应试导向、学生的阅读量少、网络交往弱化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改变这一传统的错误观念, 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系列改革, 引入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本科、研究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低的问题。
一是积累材料。没有丰富的材料积累, 是写不好作文的。积累材料是创作的第一步。为此, 我要求学生做一个“三多”的人。做一个多手的人, 多读书看报, 多摘录名言佳句, 多写读书笔记;做一个多心的人, 多留心观察, 多动脑思考, 多写观察日记。
二是创设情境, 激发灵感。写作灵感的产生常常是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 而心理学研究表明, 某种特定的情景、环境, 可以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唤起其中潜在的意识, 使其和显意识沟通。那么, 教师在作文命题时, 可以利用这一特点, 创设某种能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境, 使他们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 唤起其已有经验 (包括从电视、书籍等接受的间接经验) , 不知不觉进入思维积极状态, 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 以激发灵感。
三是进行轻松愉快的写作训练。长期以来, 传统的作文教学无非是出题目、念范文或说问题, 程式化、机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 也没有考虑到农村学生写作基础差的状况, 写作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写作水平, 未能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导致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 由不喜欢写作到讨厌写作, 形成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改变作文教学的呆板模式, 从基础练起, 由易入手,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产生写作欲望, 在轻松愉快的写作训练中提高学生水平。
四是改变批改模式。传统的作文批改是由教师一人包揽, 极为费时费力, 而且“出力不讨好”。在教学实践中, 变这种传统的批改作文方式为教师部分范改、学生互改和师生共改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批改方式。其特点是加强教师范改的指导引路作用, 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批改。具体作法有范改、学生互改、师生共改等。
五、实践与批判是真精神
实践与批判是人类的真精神, 也是我国当代大学生在大学4年中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与品质所在。经过实践的检验, 那些证明错了的理论、经验、名人名言, 都要进行批判性的解答。陈云同志讲过, “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早就有“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之论。当代中国大学生尤其是面对不平事、不公事、不正事, 面对假恶丑坏的人与事, 如果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不进行应有的批判, 就是一种渎职, 是一种不道义行为, 一种不敢担当的心态, 是对自己良知良心的蒙昧, 是对社会、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一) 增强实践能力, 百炼创新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了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摔打一下, 在历练中弥补不足, 就成为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扩展视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如下意义:
一是能够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建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广大学生进一步构建真实的自我认识, 有利于缩短“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的差距。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对自身的人生普遍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理想状态, 与现实中的自我产生差距, 不能准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 他们都存在普遍的困惑:我是怎样的人, 我适合做什么。通过亲身体验自己思想、学习和工作上的成功与不足, 进行自我解剖、自我反思, 最后帮助自己调节自身的学习方向和知识结构, 把握住方向, 不断地完善自我,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题, 活动筹备、调查研究、组织管理以及总结评估等系列社会实践项目,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四大支柱。
二是能够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力资源为本的时代。作为智力资源的人才, 其灵魂是创新精神。而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开拓精神的人才能有所作为, 有所成就。
三是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和自我价值的建构。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心理健康是每个人成长的基本要求。但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型,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并呈上升趋势。如学习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 理想与现实的问题, 等等。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是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构。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的转型期, 由于各种西方思潮的冲击和影响, 在大学生中出现了否定传统价值观和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倾向, 表现为追求物质享受, 忽略对人生崇高意义的追求和向往。同时, 作为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一代, 他们普遍没经历过磨难, 却在父辈的纵容溺爱中单一偏重个人本位和个人价值, 扭曲了心态, 呈现出对传统道德淡漠, 社会责任淡漠的特征。
五是能够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建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奏。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然而, 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 必须深化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当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只是急于找到一份工作, 而对于生涯发展意识、生涯决策能力、自我价值认知、职业定位等却一无所知, 导致了不少“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出现。这与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初衷更是相去甚远。要培养合格的人才, 这就有必要以社会实践为方法入手, 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进程, 以“规划”促“合格”。首先, 通过行进中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个体可以逐步建立与发展一个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 (包括职业自我) , 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选择与生活方式, 实现个体的生涯发展目标。至此, 大学教育便成为实时调整以满足社会市场需要的一种“液态”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前社会需求与高校在教学理论、专业和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常与现实脱节的局面, 促进高校办学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 人生规划中的关键是合理职业定位。定位准确, 才能使规划实用有效, 否则, 规划制订得再好也无法变成现实。通过社会实践, 学生将在以活生生的职业情境中, 进行正确决策, 科学规划人生;认知自身的能力、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 以及明晰个人的职业价值, 利于未来将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进行合理定位。
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尽快成长的必由之路。离开了社会实践, 就谈不上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更谈不上发明创造。那么面对新时期社会的转型, 国家的教育方针也发生了变化。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需要, 我国高校进行了扩招, 而扩招的直接结果是使毕业生的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把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培养计划, 即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也能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学生全体成才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的建构主义诠释让我们看到其深层的建构学内涵和长足性行进意义, 我们有理由看到其在高校教育中将呈现出深远的行动意义和越来越蓬勃的发展新趋势。
当代的学生, 在知识和信息量的累计上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的前辈, 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服务意识、助人为乐意识等方面依旧有所缺乏。因此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对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扩展视野提供很大帮助。但是, 在从事社会实践的活动中, 学生群体更应该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 同时也要了解和重视一些注意的事项。
一是热爱社会实践工作, 能经受考验, 用满腔热情为社会实践工作添砖加瓦。二是砥砺品格, 接受磨砺。社会实践工作者一定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 眼光放远、心胸放宽, 为个人的成长进步、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要勤于学习, 努力实践, 特别是要在实践中学习。社会实践者应该多学习, 多实践。珍惜每一次深入社会的机会, 在服务的过程中开阔眼界、了解社会, 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四是在工作中要竭诚服务, 甘于奉献。社会实践者应把志愿奉献的美好理想与艰苦工作的客观现实结合起来, 做到思想准备到位、素质和技能准备到位, 不论承担什么样的任务, 都要努力发扬不怕困难、任劳任怨、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精神。五是要具备积极进取, 善于创造的精神。六是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很好的耐心。七是要富有同情心, 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 避免使用易刺激对方的语气和语言。八是在工作中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 要多动脑筋灵活把握现场的突发事件。九是注重礼仪方面知识的学习, 应该注意不同场合的不同要求。最后是注意自身的安全。
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主要是: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通过学会某种操作方式, 获得某种技能, 而在于每一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 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原动力社会实践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 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 了解自身的欠缺, 以便更好的明确学习方向和重点, 为提高综合素质, 实现日后顺利就业而增添砝码。“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 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体验是对某些具体事物或情境的体验;体验不是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过程中, 它必须伴随着某种活动结果。所以在我们应该在体验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 在体验中有所收获。实践第一阶段:了解实践的环境, 工作时间和内容, 使自己能够适应工作环境实践第二阶段:了解了工作的内容后, 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分担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使自己对工作人员有所帮助实践第三阶段:在工作中学习, 掌握更多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能力, 提高工作效率。
(二) 增强批判能力, 敢为创维先锋
20世纪90年代初, 美国一份名为《戴非报告》指出:“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通常具备下列特质:勤学好问, 信息灵通, 信赖理智, 胸怀宽广, 适应性强, 公正评价, 诚实对待个人偏见, 谨慎判断, 乐于再三斟酌, 头脑清醒, 在复杂的事物中有条不紊, 不懈查找相关信息, 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 专注于探究, 坚持不懈地寻求学科和探究所允许的精确结果。”
批判性思维, 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 一直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基石与目标, 它对中国大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中国大学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是, 有研究表明, 我国大学生正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缺乏。中国教育制度对批判性思维的忽视, 高校教师缺乏专门的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缺失的原因。
科学和艺术需要更多的特立独行的个人创见。学生在大学4年中角色转换的背景越复杂、人生经历越多, 将来的独立能力就会越强。所谓批判, 其实就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 对历史或现实作甄别和审视, 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 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其着眼点是广阔的未来。批判精神, 就是对周围事物、感知对象、思想观点等的一种敢于和善于怀疑、质疑、反思、挑战、超越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勇气。它是对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弊端, 如盲从迷信、固守陈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等现象的反叛。批判精神是一种反思精神, 批判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 批判精神是一种探索精神。批判的充分必要条件, 是思想、人格和精神的独立, 因此批判所引申出来的丰富内涵和积极意义, 便远远地大于批判本身。实际上不管你承认与否,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宏大的批判过程。在大学阶段培育批判能力与批判精神是人生的关键时期, 更是我国当代大学生必须抓好的一件大事。
在当代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 要保护和弘扬在经济全球化,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 新一代大学生所具有的可贵批判精神, 引导他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 历史的责任感, 立足国情的方位感, 未来建设者的使命感, 坚持真理, 探索真理, 敢于超越, 勇于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具体做法可以是:
一是改进教学方法, 爱护和肯定大学生的主动的首创精神。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一些相反的或新颖的观点就予以排斥或完全否定, 而要分析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 甄别学生观点中科学的成分和不科学的成分,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完善认识, 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美国人力资本理论权威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 教育有双重效应:一方面, 人们受教育后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技能, 这被称为“知识效应”;另一方面, 人们受教育后, 可以改变不正确的价值判断, 提高对社会和工作的理解能力, 改变认识, 这叫做“非知识效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和激发学生的反思批判精神, 就是指对非知识效应的重视。
二是改进教育理念, 全面认识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传统教育理念旨在锻造、培养、扶持人, 而新世界、新时代、新阶段的教育理念还要加上理解人、尊重人、引导人。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改革的环境使他们少有保守受旧心理, 开放的环境使他们更善于对比, 不盲目轻信。现代科学技术环境使他们眼界较宽, 信息来源广泛, 知识面宽泛, 很少封闭, 不愿盲从。教育工作者更为艰巨的任务是用时代眼光看待他们, 用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 用启发的方法教育他们。鼓励和肯定他们的反思批判精神, 从而实现教育过程的双向沟通合互动理解。
三是改革教学内容。本着培育新一代有科学批判精神的人的要求,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 凡是那些成熟的, 学生在各种媒体和途径中容易掌握和已经了解的知识, 就不应该再不厌其烦地在课堂上反复讲解, 而应该多讲新知识、新信息、新内容。而且在课堂上要容许学生质疑, 多提供让学生讨论或辩论的机会。凡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内容, 尽量组织自学。要善于让学生对已形成共识的观点和知识产生怀疑, 即使中有些怀疑显得比较幼稚甚至荒谬, 也不必为此嘲笑、压制学生, 只要坚持以理服人, 据理力争, 让学生在辩论中明了真理, 在质疑中体会真理, 学习过程才能成为生动的提高过程。
总之, 为了有效增强大学生这十个方面的能力, 大学和政府应当努力创建良好雄厚的能力培养平台。温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到:“高等学校要一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 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教学和培养学生上。”要实现“把培养的着力点放在基本理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上,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感, 以及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基于个人发展的创新能力”的目标, 需要进一步优化大学生能力培养平台。大学生能力培养平台, 就是实施培养计划的各种支撑条件的优化配置和综合运用, 它不仅包括人才、经费、场地、设备等有形资源, 也包括信息、制度、环境氛围等无形资源。
为此, 通过研讨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标准及实现途径, 寻求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共建专业、共建课程的可能;构建“计算机系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明确各年级段 (大一学年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培养, 大二大三创新欲望、创新能力培养, 大四创新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 能力训练目标及评价指标、方法, 使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探索, 完善高年级学生顶岗实习、专业技能培训等工作, 统筹兼顾校内学业与行业技能提升的关系。以便构建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网络资源平台;立足现有设备资源, 加强实验、实训平台建设;以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和组织参加各类赛事为抓手, 完善大学生开放 (创新) 实验平台建设;以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 加速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完善基于目标驱动的能力引导平台建设;广泛联系, 重点考察, 构建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平台。
当代中国令人难忘的十大作曲家 篇4
当代中国令人难忘的十大作曲家
时光流转,岁月如歌。随风而逝的是数十年的寒暑,而记忆的投影却沉淀于历史的河床。他们是灵魂的歌者,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用动人的旋律,记录了中国当代乐坛最伟大的时刻。让我们记住十大作曲家他们的名字:刘炽、雷振邦、王洛宾、王酩、施光南、傅庚辰、谷建芬、吕远、徐沛东、印青。刘炽(1921-1998),原名刘德荫,曾用名笑山,陕西西安人,中国著名的电影作曲和歌曲家。他一生谱写了上千首歌曲,他创作的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英雄赞歌》、电影纪录片《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以及歌曲《翻身道情》、《新疆好》,组歌《祖国颂》,歌剧《阿诗玛》等,成为影响几代中国人的音乐经典。雷振邦(1916-1997),北京人。满族。自幼喜爱京戏和民间小调,会拉二胡。几十年来,雷振邦创作的故事影片音乐主要有:《董存瑞》、《马兰花开》、《芦笙恋歌》、《花好月圆》、《五朵金花》、《金玉姬》、《达吉和他的父亲》、《刘三姐》、《万木春》、《冰山上来客》、《景颇姑娘》、《战洪图》、《钢铁巨人》、《暗礁》、《吉鸿昌》、《小字辈》、《幽谷恋歌》、《明天回答你》、《精变》《赤橙黄绿青蓝紫》、《东方大魔王》……还有82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等。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曾经风靡全国,广为传唱,成为人们喜爱的经典音乐作品,他不愧为是中国影坛深受观众欢迎的著名电影作曲家。王洛宾(1913-1996),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在长达62年的音乐创作中,他为人们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他是在联合国高唱民族歌曲的第一位中国人。他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第一位华人音乐家颁发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会响起王洛宾歌曲迷人的旋律。王酩(1934-1997),曲作家。1953年随陈铭志学习作曲理论,并在上海工人文化宫音乐创作班学习作曲、在上海音乐学院夜大学学习钢琴。1959年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丁善德。1964年毕业后入中央乐团创作组从事音乐创作。主要作品有为电影《海霞》、《黑三角》、《小花》、《樱》、《沙鸥》、《知音》所写的配乐以及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青春啊青春》、《知音》等。此外还有《小提琴协奏曲》、《沙鸥组曲》、长笛协奏曲《与海的对花》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等。施光南(1940-1990),被称为“时代歌手”,为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祖籍浙江金华市源东乡叶村,1940年8月22日在重庆市南岸出生,解放后随父母移居北京,为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主要作品有:C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青春》,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获奖作品有:《祝酒歌》获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创作奖及1980年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第一名,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亚洲文化中心选为在亚洲青少年中推荐的歌曲;《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在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中获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1980年文化部及中国音协主办的优秀群众歌曲评选中获奖;《立功喜报寄回家》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瑞丽江边》《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已流传国外。傅庚辰,满族,1935年11月生,黑龙江双城人。1948年入伍,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沈阳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毕业。傅庚辰长期从事部队音乐工作,创作了《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挺进中原》、《风雨下钟山》、《打击侵略者》、《破烂王》等影视音乐七十部;歌剧《星光啊星光》等五部;歌曲《雷锋,我们的战友》、《地道战》、《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等七百余首;管弦乐《欢庆舞曲》等十部,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谷建芬,当代著名女作曲家,1935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41年回到祖国。1950年,谷建芬考进旅大文工团担任钢琴伴奏。1952年入东北音专(现沈阳音乐学院)主修作曲,师从霍存慧、寄明等。195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央歌舞团(现中国歌舞团),主要从事舞蹈音乐创作。代表作品: 《滚滚长江东逝水》《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声与微笑》《妈妈的吻》《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烛光里的妈妈》《历史的天空》《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等。谈到现如今的生活,谷建芬表示,虽然年纪大了一些,但还是一直离不开音乐,每天都要与音乐相伴。当然,她从来没有感觉到老,因为她的心是年轻的,是和着时代的节拍一起跳动的。可以说,谷建芬的歌正是当今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所撞击而成的涛声。吕远,中国著名作曲家,1929年出生,山东烟台人。1946年参加解放区宣传队演出活动,开始业余创作。50多年的专业创作生涯中,吕远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出1000多首歌曲,约100部歌剧、舞台剧和影视片音乐。代表作品歌曲有《克拉玛依之歌》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吕文科演唱),《祖国明天多美好》(马国光演唱),《八月十五月儿圆》(郭兰英演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柳石明演唱),《愿做蝴蝶比翼飞》(关牧村演唱),《泉水叮咚响》和(卞小贞演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于淑珍演唱),《牡丹之歌》(蒋大为演唱),《我们的明天比蜜甜》(关贵敏演唱)等,另有《七律长征》、《亲人送别金沙滩》、《》、《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等大量歌曲,这些历经磨砾的老歌,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传唱。徐沛东,1954年2月1日出生于辽宁大连,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大学学历。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沛东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其中有歌剧《将军情》、舞剧《枣花》、电影《摇滚青年》、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三部曲,《风雨丽人》、《东周列国》、《和平年代》、《雍正王朝》、《走向共和》、《我这一辈子》、《五月槐花香》等60多部音乐作品。代表作品有:《我热恋的故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亚洲雄风》、《不能这样活》、《命运不是辘轳》、《乡音乡情》、《辣妹子》、《红月亮》、《种太阳》、《久别的人》、《爱我中华》、《青大之歌》、《我像雪花天上来》、《大地飞歌》、《踏歌起舞》、《阳光乐章》、《天地喜洋洋》、《风景这边独好》、《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等。除以上作品均多次获得全国各类比赛的金、银、铜奖外,还有60多首的作品获全国各类大奖。印青,男,1954年5月生,2006年——2009年印青担任团长,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委,全军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军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多次在全国、全军各次重大比赛中担任评委、国家一级作曲。至此,印青创作了歌曲、舞蹈(剧)音乐、歌剧、音乐剧及影视音乐共一千多件,有100余件在全国、全军获奖,代表作品歌曲《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天路》、《世纪春雨》。纵观印青的作品,不难发现,从《当兵的历史》到《走进新时代》,再到《西部放歌》,每部作品无不和着时代的节拍,奏出了时代的强音。做到这一点,仅凭单纯的热爱又不够了,还要有一种把握情感的能力。某种意义上说,印青的成功又给热爱加入了另一种诠释:“热爱=真诚付出+理性把握”。
【中国当代十大爱情故事】推荐阅读: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09-30
中国当代感人故事08-11
中国当代诗歌05-13
中国当代景观07-30
当代中国美学08-01
中国当代建筑08-07
当代中国设计10-22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10-14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06-05
中国当代文学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