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法宝

2024-06-24

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法宝(精选8篇)

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法宝 篇1

大学生就业的法宝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想要找到一个好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就必须始终保持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的作风,先使自己的专业精益求精。其次,利用闲暇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市场为导向,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而在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大学生需要成为复合型人才,这是解决就业的主观因素:

一、当代大学生学习状况急需解决:

应当承认,当今中国大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时的勤苦用功是世界上罕见的,但是,那是应试教育对他们生理、心理的残酷折磨和摧残,是强制性的、痛苦的。高中毕业时,许多人对这种服刑式的生活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因而,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便愉快地卸下了身上的重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像打下江山的国家大功臣一般,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当享受生活了。他们睡懒觉、逃课(在他们看来多数课的确是无意义的)、上网、打工、谈恋爱……但就是不肯认真读书。临到考试,他们便毫无羞耻地作弊,其作弊手段完全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一些大学在考前举行不作弊的签名活动,大学生们一本正经,郑重地签名,但一上考场,他们仍要肆无忌弹地作弊,因为不作弊就无法过关。当今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英语等级考试和各类考证考试,现在流行请“枪手”,这在托福和GRE考试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很平常了。因此,即使很多学生大学毕业了,他们的专业知识也不会过硬。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打败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的其他优秀学子简直是无稽之谈。

除了教材(或一些流行的畅销书之外)之外,根本没认真读过一部经典著作。更不用说读一些对自己就业有帮助的书籍了。因此,我们必须培养良好的学风,我们可以从小环境做起,加强自身班集体建设,培养刻苦学习,人人争优的优良品质。

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现状,急需改变: 在现今的大学校园里,“无聊”、“郁闷”似乎成了同学们的口头禅。“大一不知道该干什么,大二知道干什么却不想干,大三想干却没有时间,大四有时间却毕业了”。流传已久的顺口溜似乎成了大学生活最真实的写照。据调查显示,有63.6%的同学觉得大学生活无聊,如果加上“偶尔觉得无聊”更是高达83.7%,其中“无聊”“郁闷”两词更是以55.2%的投票率高居全国高校流行语榜首。即便如此,我们也该有我们的生活,有我们的梦想与追求。本期我们将在此探讨大学生最关注的话题

在采访和调查中,16.3%的同学不知道为什么无聊,51.2%的同学是因为生活没有目标,找不到学习的动力而无聊;认为现状不合意、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占23.6%,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因为没有对象而郁闷。总的来说,认为无聊的以大

一、大二的同学居多,中高年级的同学相对来说较低。“或许我们无聊得已经麻木了。”一位大四同学如是说。

大学生活单调,课余生活质量不高,一些同学没有积极主动的自觉意识,不知道该干什么,从不关注学校组织的活动,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参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就业以及人生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在改变这种状态的过程中,同学们往往又容易走入误区。上网,睡觉,谈恋爱这是很多同学解决无聊的三种手段。

 兼职 男生喜欢促销,女生钟情礼仪家教

大学生兼职已是大学校园里的一种普遍现象。应该说,大学生能找到一份兼职,尤其有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无疑是件好事。一方面,它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促使大学生在自我完善方面更有动力;另一方面,兼职是大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的途径,锻炼自己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锻炼能力理所应当,但是千万不要把其作为主要目的,影响学业。毕竟,自己对学业的投资远远高于你所做的兼职的收入。

情感 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学是情感的殿堂,大学要是没能轰轰烈烈的谈一场恋爱是人生的一笔遗憾。恋爱是无聊的生活多了许多精彩,是空虚的灵魂找到了寄托。但是,很多大学生把大学的纯洁的感情当作是一场游戏,并没有看重它。也有的学生为此伤透脑筋,花费大量精力,耽误学业。更有胜者误入歧途。

正是这些因素,大学生学习没有动力且不刻苦,生活中,没有目标又没有很强的自制力,所以造成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此外,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很多大学生自以为很有价值,有着过高的就业预期,盲目追求大城市大企业,找不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想攀上名牌企业,拒绝当凤尾更拒绝当鸡头,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现象。而且,很多人没有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学习时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而且有部分学生存在“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课选课”的现象。在校学习期间碌碌无为,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真本事。最后,专业和兴趣不对等,很多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状况

近年来,在“毕业等于失业”的说法中,大学们在就业问题这条道路上努力挣扎求存。如同90年代大家关注的“下岗失业问题”一样,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凸显,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接受教育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同时,高校毕业生数量也急剧增加,尤其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数据显示,今年中国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数达710万人,其中包括今年的611万大学毕业生以及去年毕业后未就业的近100万人。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不容缓。

那么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客观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原因---即全国的劳动力总量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当前中国人口增长规模很大,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并且全国高校普遍扩招,增加了受教育的学生人数,每年都有新一批的大学生毕业,成为新增劳动力,然而却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这种每年安排新增岗位与就业人员的比例根本不协调,甚至后者是前者的好几倍,因而就业岗位紧缺,造成就业压力。

2、高等教育改革滞后,我国的教育模式虽然已经改变,但学校在根本上还是没有什么明显的转变,没有从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因而,很多名校学生毕业后处于高分低能状态。同时,学校并为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就对其进行就业思想教育,使得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极差,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即使掌握的,也是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事迹,却无法深入体会背后创业的艰辛,使得大学生对就业有种过分乐观的错觉。

这是当今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主客观因素,那我们怎样去适当解决呢?我们必须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以市场为导向,接受适当的职业技能,考取感兴趣的证书吧。那首先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职业教育吧。

职业教育特点就是要以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从人才市场的需要为切入点,全面做好学生的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职业教育最突出表现形式就是考证和技能训练相结合。

职业教育的优点和大学生特点

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投入力度的加大,职业教育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概括的来讲,有五大优势。

1:就业形势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走职业教育这条路,就业前景非常好。

2:职业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有针对性进行复习、巩固,教学内容、重点、进度可视学生学业的情况而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政策上的优势。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4:职业教育就是学者有其能,能就是技能,有技能就能就业,从就业提升到创业,这是每位事业成功者的成长规律。

5:职业教育由学生选择所喜欢的专业,突出动手能力和技能,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专业、事业的成功者,为家庭、社会和学生找到一条幸福的人生之路。

大学生有充足的自由时间,同时具备了学习能力强,接受新思想能力迅速等特点,结合现阶段的学习状况和自己的兴趣,利用寒暑假,及节假日,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学习一两项技能,并考取相关证件,这样对就业还是帮助很大的,这对大学生来讲是相对容易的。

调查发现,现在有80%的毕业生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所以说,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学习一技之长,作不备之需。有57.6%的被调查者已经有考级考证的意向,并且已经在着手准备;有24.7%的被调查者表示虽然现在有考级考证的打算,但还在犹豫中;有15.2%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现在虽没有意向考级考证,但以后也许会有;只有2.5%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从不打算考级考证。已经在考级考证的或现在就有考证打算的学生中,大一大二占大部分,具体比例约为42%和21.2%。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一踏入大学,就已经在思考考级考证这一问题,并借着时间上的宽裕抓紧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由此可见,考证,对于大学生活至关重要,这也是最理性的解决无聊的手段。所以说,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还是非常有必要和可行的。

由此可见,大学生接受适当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不但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的一个砝码。

职业教育的不足

现在许多培训机构,为了挣取高额利润,承若只要交钱,就可取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这对大学生是百害而无一利,希望各位同学不要投机取巧,真真正正的掌握一项过硬的技能。

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法宝 篇2

1.有利于缓解国内石油资源储量不足。由于资源匮乏,我国石油生产处于严重的赤字开采状态。近10年来,我国原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7.41%,而原油供应量年均增长率只有1.95%。 石油供应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接近60%高位。1

2.有利于降低国内石油开采成本。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我国国内石油开采成本一直很高。据专家介绍,国内开采条件较好的大庆油田,其开采成本已达17-19美元/桶。而非洲与中东石油的开采成本为3.73美元/桶,加拿大7.17美元/桶,欧洲8.29美元/桶,美国13.3美元/桶。高昂的石油开采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

3.对提高我国石油安全有着重要作用。扩大海外油气开采比例,几乎是所有跨国石油公司的共同战略。BP、埃克森美孚、壳牌、雪佛龙等世界知名公司,其海外石油开采比例均在55%以上。相比之下,我国海外石油开采比例偏小。3

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必须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并购提高海外石油开采比例,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稳定的油气资源,缓解国内石油资源储量不足,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

二、跨国并购现状及特点

1.我国石油资源海外收购的现状。石油供需存在巨大缺口, 促使我国石油企业争相并购海外石油资源。近几年来我国石油资源的跨国收购活动非常频繁,收购金额由几亿美元到几十亿美元,目前已突破100亿美元。中国石油目前在哈萨克斯坦已经有很强的优势;南美地区目前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工作重点,在联合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的石油资产之后,玻利维亚政府已明确表示希望中国能源公司去当地投资;在太平洋地区,中国石油已经开始从巴布亚新几内亚进口天然气,下一步是否会直接并购值得关注。中资企业收购标的遍及世界主要产油带。4

2.我国石油资源跨国并购的特点。(1)收购金额相对较小。我国刚刚迈上国际油气业务并购舞台,缺乏大规模收购的实践演练,成功的收购项目与国外大石油公司相比涉及金额较小。5(2) 收购方式多为现金收购。国外大石油公司的收购活动大多采用现金与股票相结合的方式,如康菲公司收购柏灵顿资源公司。而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收购方式多数是现金收购,这不仅会加重企业自身财务负担,还必须承担资产贬值的风险。6(3)收购对象多位于高风险地区。我国海外收购的石油资源很多位于政治高风险地区,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只有来自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供给较安全。7

三、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风险

1.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东道国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限制或变化,会给并购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包括东道国政府的政策、 税收、反垄断法、国有化、战争以及恐怖活动等变化带来的风险。 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往往以“经济威胁”、 “国家安全”等理由加以反对。目前,世界上已有60%的国家制定了反托拉斯法并成立了相关的管理机构,但是各国管理重点、标准及程序各不相同,这大大增加了并购成本。中化国际曾经拟以5.6亿美元独资收购韩国仁川炼油公司,在签署了排他性的谅解备忘录中,中方没有意识到应该增加附加条款,以便用法律手段限制对方再提价,结果韩国仁川炼油公司的最大债权人美国花旗银行在债权人会上提出要抬价至8.5亿美元,超出了中化国际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了并购的失败。8

2.经营和管理风险。我国石油企业在成功完成并购后,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管理风险。一方面中国企业并购欧美企业时,将面临降低成本的难题。欧美企业劳动力成本高,裁员无疑是一个现实的选择。但许多国家有立法,不得随意解雇员工,即使解雇,也要补偿巨额的遣送费。因此,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时,要熟悉当地的劳动法规,尽力避免因雇员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防止陷入 “人力成本”陷阱。如果企业对当地情况和劳工法律了解不够,很容易招致工人罢工、企业停产的事件。另一方面我国石油企业缺乏具有国际经验的管理人才。国际化管理人才是具有复合式知识与技能结构的管理精英。他们不仅需要具有一般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了解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与文化环境,熟悉国外的市场,具有在跨文化的环境中进行谈判与沟通的知识,掌握跨文化环境中的领导、决策与激励的方法与技能。9

3.整合风险。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是整合过程中最为困难的部分。文化冲突在跨国并购的情况下要较国内并购更为明显。因为跨国并购不仅存在并购双方自身的文化差异,而且还存在并购双方所在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即所谓的双重文化冲突。海外并购涉及将产业结构、管理水平、资产状况尤其是企业文化完全不同的两个或数个企业融合在一起的问题,这个过程面临的挑战常常超出了并购前的预想。10

4.资金链风险。石油企业并购资金数额巨大。例如,1998年8月英国BP公司并购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就耗资326亿英镑; 同年12月,美国最大的石油企业埃克森公司收购美孚石油,耗资高达738.5亿美元,创并购史上的最高纪录。2003年3月,中海油和中国石化收购英国天然气在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项目涉及金额也达到了6.15亿美元。巨额资金的拨付容易抽空并购企业自有的流动资金,形成高负债率,加大了资金链的风险。如果不能及时从并购中获益,很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造成整个企业运营困难。11

四、跨国并购的策略

1.分析投资环境。石油企业要对目标企业所在国的宏观经济态势进行分析。政局的变动可能导致经济政策的转变,特别是对外资企业优惠待遇的中断,甚至征用或国有化,这将构成重大的政治风险。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特定国家的社会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市场等要素,从而影响着进入企业的经营运作。我国从事跨国石油经营的人员须积极了解当地投资环境。12

2.明确选择目标企业的方法。正确选择目标企业,就是要选择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符、相协调并能够与企业形成互补,达到协同效应的并购对象,选择并购成本低而经过整合后却能产生高效益的海外资产。是否值得并购不仅受限于价(下转第91页)(上接第89页)格成本,还应考虑经济成本。要考虑被并购企业的外部环境(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技等)和内部条件(被并购企业的技术水平、市场份额、获利能力等)。一是在选择目标企业时,尽量选择与我国外交关系较好、政治经济较稳定的国家或地区的石油企业。如中海油收购澳大利亚、印尼油气田项目是比较成功的。二是要把符合并购条件的企业系统地扫瞄调研一遍, 从中选择最适合的几家企业,再通过细致的谈判和协商,最后敲定一家。

3.采取合适的策略处理政治和法律风险。(1)企业可以通过合营、分包、租赁等方法,让更多的本土企业参与到油气田的经营开发活动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在发生政治风险时将风险转移, 而且有助于减小来自于经济民族主义方面的风险。(2)选择东道国以外的合作伙伴建立合资企业。由于涉及来自多个不同国家的合作伙伴,东道国政府可能不愿因为干涉某个具体企业而去冒犯多国政府。我国石油企业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也可以联手外国私募基金。通过私募基金进行海外收购,这样可以减少被收购方国家舆论的敌意,还可以与外国公司成立合资企业。以合资企业的名义参与并购。(3)选择正确的并购支付方式。为降低财务风险,确保并购后能保持正常的现金流量和健康的财务状况,企业跨国并购,应尽可能多渠道融资。除了债务融资之外,应考虑采用权益融资和混合融资。(4)现金支付方式。即收购企业通过支付现金获得目标企业资产或控制权。 现金支付方式需要收购企业筹集大量现金用以支付收购行为, 这会给收购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适合于流动资金比较充足的企业或者是贷款能力比较强、有良好信用的企业。(5)证券支付方式。即收购企业通过发行新证券(股票或债券)以换取目标企业(资产或股票)的并购过程。具体有股票支付和债券支付两种方式。在股票支付方式下,收购企业通过发行新股以购买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票,其中较为普遍的是股票交换这种形式。股票交换是指收购企业发行新股以换取目标企业股票。换股并购可以使自有资金不多的企业进行规模较大的并购活动,综合运用各种资源优势。这种方式适合大多数的上市石油公司,有利于节约流动资金,降低经营风险。在债券支付方式下,收购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取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票。通常要求企业有较好的商业信用和还债能力。石油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特点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多渠道融资,降低财务风险。(6)利用无形资产注资。我国石油企业还可以在并购过程中运用核心技术、 品牌、销售渠道等进行注资,以减轻资金的压力。

摘要:文章阐述了跨国并购在中资企业开拓海外石油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我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中国崛起的十二法宝 篇3

笔者贤内助的姐姐、姐夫是一对中国迷,刚从南非回来。那里的媒体把中国说得天花乱坠。笔者认为,什么事情都有好坏两个方面,我倒希望中国在世界上降降温。“物极必反”的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可不防。

目前国际上讨论中国不外乎几个方面:为什么中国会起飞得如此之快?中国强起来会否造福世界?中国是否真正强盛了,还是有很多泡沫?中国推出的和平、和谐政策是否障眼法?自己暗暗养精蓄锐,有朝一日,统治世界?

“文革”教训化为强大冲力

笔者最近在国内外几所大学研究所参加了几场座谈会,分析了中国能如此快地发展起来,有如下好条件,我把它称为“十二法宝”:

1.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5000年凝结的文化文明已经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代代相传。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都在中国人的思想当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赶上潮流时,这个古老文明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集中国2000年来封建的大成,中国人从中汲取了足够的教训,反而化为一股强大的冲力。

3.被思想束缚的手脚挣脱开了。邓小平提出要对外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人被压抑了千百年的紧箍咒放开了,这股冲劲,放出了极大的威力。

4.海外华人是个聚宝盆。中国人几千年来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很重。哪怕在国外住了几百年,不论你是巨商还是开杂货店的,依然对祖国有很深厚的感情。中国一开放,资金滚滚而来。

尖锐批评起推动作用

5.中国有个令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妒忌的香港,有经济管理人才、有国际金融中心、有向西方世界联系的管道、有活跃的媒体,它们帮助中国出点子,想办法,尖锐的批评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对外开放少走许多弯路。西方的一些好的经济管理模式、贸易经验,很快帮助了中国人打开了西方贸易的大门。

6.中国的象形文字,结构相当复杂,比26个字母复杂得多。从小锻炼人们的智慧和想象力,善于思考。

有朋友如此开玩笑地说,美国的英文越来越通俗简单,因而他们的脑子也很简单,很难分析世界的复杂事物。

自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国13亿人,哪怕就是1/10的人,人人都在思考,如何使自己富起来,如何能够改变中国落后面貌,这个力量排山倒海。

7.大批有文化的人涌向国外,勤奋读书深造,有的即使留居国外,仍不断和祖国保持联系,带回来了许多先进的技术知识和先进思想,这股力量潜移默化,无形中推动社会向前进。

吸收好的外来文化

8.兼容并包的文化特点。

从汉朝开始,中国的文化大门就是敞开的。犹太人去西方2000年,西方人排斥他们,犹太人却越来越犹太,宗教也越来越原教旨主义化。

犹太人自13世纪始,就不断进入中国,他们的文化,被中国的文化大熔炉吸收和熔化了。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来者不拒,好的尽量吸收。而西方的三大教,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同属于一个根,但他们在教义上相互不能接受,有你无我,有我无你,打了1000多年,只有你入我的教,你才可以上天堂,否则你就要下地狱。中国也有三大教,儒、道、佛,三者和谐相处,有的地方如河南嵩山,甚至三教合一,阿弥陀佛!

9.中国人没有自己真正的宗教信仰和忌讳,笔者的一个亲戚,无论走到哪国,见神像就拜。

不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就比较容易融入当地社会,赢得当地人的友谊,易于学到他们的东西。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电视,经常有外国朋友参加演出。这种现象,在欧洲是绝无仅有的。去年多哈亚洲运动会,欧洲电视台几乎不予任何报道,好像世界上没有发生过这事似的。亚洲的运动会,关我鸟事!

10.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了阶级观念,妇女得到完全解放。不管你出身如何,三教九流,只要你有本事,就可以让你富起来。妇女能抵半边天,目前在经济界,妇女人才辈出,许多超过男人,放出加倍能量。包括一些西方先进国家,都远远没有如此开放。

11.中国人好客、大方、热情、无民族宗教成见。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动物,你对他好,他对你好。因而外国商人,都爱和中国人做生意,动不动就到中国来。

以往,阿拉伯巨贾喜欢把钱投到西方,而目前,西方对穆斯林成见越来越深。他们的钱开始投到亚洲,相比之下,亚洲社会最稳定的是中国,中国大大受益。

12.由于中国底子薄,劳动力便宜,出口产品价格低廉,货物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强。这也是造成外国害怕的原因。

发展过程应注意问题

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点什么呢?

1.虽然中国领导人一再强调法制的意义,但是,人治在中国仍非常盛行。贪污腐化一言堂,把法搁在一边。

法制思想是与国民的普及教育分不开的。如果中国不在这方面多花钱,多下工夫,将来的社会不堪设想,到那个时候,社会病入膏肓,再来改变,很可能就晚了。

2.不要太顾及国际上讲什么,而要多看看中国老百姓想什么。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跳进先进国家行列,不受外国怀疑、攻击、中伤那才是怪事。

媒体宣传考虑承受力

3.中国媒体的宣传方式也要考虑老百姓的承受力。

一方面中央宣传部下令这个不能写,那个要按宣传部下达的指令报道,把老百姓当阿斗。但是,另一方面,只要不涉及政治正统的就非常放任自由。暴力、封建、颓废、堕落的内容越来越多。

我不认为要上面下达禁令,而是应鼓励国民有责任通过媒体来监督社会,提出意见。

4.媒体,尤其是《参考消息》仍然报喜不报忧,只要国外有赞扬中国的文章,照登不误。一方面增加了中国人的自豪感,同时也加强了人们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鸣得意的心态,以至一些到其他国家去谈生意的中国年轻人,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这是要不得的。不要太自我得意,太骄傲,中国在各个方面,与一些西方先进国家比,还差得远呢。

需要填补空虚理念

5.我有的时候回国后发现我们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甚至白领,工资提高了,生活变好了,可是精神领域很空虚。有很多人甚至产生一种抑郁的思想,“郁闷”这个词是我年轻时很少听说的,现在变成了口头禅。可见郁闷很普遍。

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法宝 篇4

一、切忌因循守旧,致力改革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期待,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各项公安工作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公安机关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套管理思路和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要,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所以,公安机关要解放思想,就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抓住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公安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要坚决革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思想,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结合当前贯彻落实省政府“两转两提”工作和省厅提出的八项服务承诺,对公安机关涉及治安、出入境、消防、道路交通、网监等部门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认真清理,切实履行服务承诺制,积极推行一站式审批、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工作措施,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不断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措施,让群众真正感到方便和实惠。

二、切忌被动接警,致力主动防控。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预防一起刑事案件比破获十起刑事案件社会效益更大的理念,建立完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机制,把工作的重心从事后打击转移到事前防范上来,提高防范的能力和水平。要改革现行的勤务机制,积极推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充分盘活、科学调配现有警力,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投放到治安复杂地段、案件高发时段,提高街面见警率,使可防性案件的发案率降到最低。同时要充分发挥保安服务组织、治保会、内部保卫组织等治安保卫力量的作用,依托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等技防手段,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布建网格化的治安巡逻防控体系,挤压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空间。另外,要改变过去运动式斗争的做法,着力构建打击和预防各类突出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注重源头管控,增强协调配合,明确职责任务,落实打防措施,形成工作常态,使打防工作不再依赖于各种形式的专项斗争和统一行动。

三、切忌坐堂办公,致力深入调研。毛泽东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全县公安机关要坚决克服机关倾向、衙门作风和官僚主义,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坚决扭转文山会海、繁文缛节的不良风气,要结合当前开展的“万警进社区,警民一家亲”活动,真正扑下身去,深入到基层和群众当中,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带着对基层民警的深切关爱,去了解基层的实情,掌握基层的第一手资料,倾听群众的呼声,充分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维护民利,用民意来指导我们的决策部署,以民声来检验我们决策的正确性。

四、切忌不学无术,致力终身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进步的动力,要克服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的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学习才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跟上形势,才能在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公安机关来说,在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强警战略深入推进的情况下,公安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不会计算机操作,不懂各类信息查询系统、业务应用系统的操作,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工作需要。所以,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大练兵”长效机制,依托“轮训轮值,战训合一”、“岗位练兵”等工作模式,不间断地组织民警学法律、学业务、学科技,不断提高民警自身的执法素质和履职能力,确保更好地胜任岗位职责。

五、切忌粗枝大叶,致力细节取胜。老子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经验。做好新时期的各项公安工作要善于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每一个执法服务和管理的环节中去,真正做到人性化执法,科学化管理。对办事群众的一句问候、一杯茶水,换来的可能就是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对

违法犯罪嫌疑人人权的尊重和教育感化,换来的可能就是违法犯罪嫌疑人的真心悔过和社会的一分安宁。实践已经证明,对细节问题的处理,往往会带来不同的执法和服务效果。同时,就公安机关内部管理来说,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今后警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通过细化、量化、标准化、精益化、流程化来规范民警的行为和执法活动,实现工作到岗,责任到人,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警务效能。

六、切忌萎靡不振,致力激发活力。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大社会和政治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

刻保持高昂的士气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公安机关解放思想就是要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要从体制上,机制上激发基层的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加强公安基层队伍领导班子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管理考核机制,充分鼓励和保护基层民警的首创精神,提高民警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同时,要通过加强公安文化建设,深

入挖掘,积极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公安特色的警营文化,增强民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认同感,确保整个队伍始终保持一种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的状态。

七、切忌高投低产,致力惠民强警。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公安“三基”工作,公安工作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面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不能只问投入,而不问百姓的真实感受。我们在强调“硬件”建设和经费保障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如何把这些投入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工作成效。我们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三基”工程建设的根本标准,把“三基”工程建设的成效体现到社会的持续稳定,治安的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的显著增强和公安队伍战斗力的有力提升上,让“三基”工程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法宝 篇5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可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当前校园招聘形势京汉沪穗各地不一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

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6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关注自己毕业以后就业的形势与问题。看着这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他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而即将进入大三的我们,越来越开始疑惑今后工作跟升学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

一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 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走上自主创新,科学生产的道路。

二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 “公有制为主体”,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 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 造成一定的损害。(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 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 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 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 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 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

“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过熟人“托关系”、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 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1)、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 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 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 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 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 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 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 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

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 任工作岗位。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政府部门首先应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 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

企业应切实纠正用人偏见。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可 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 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 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 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 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高校方面应作出改革,其一,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其二,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 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 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 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那么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平时假期实践,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必须夯实基础,学好专业知识。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关系。理论知识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历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学习机会,认真系统地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其他素质,为将来就业准备基础。放假时在实习期间我认识到,很多用人单位其实非常缺人,他们求贤若渴,他们缺少的是理论基础扎实、做事认真严谨的精英人才。而现在很多的毕业生知识不够全面,专业不够精通,思想不够深刻,故造成了就业难的现状。同时我们必须重视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在完成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多利用空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进行各种实践或者实习活动。那次的实习也使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优劣势,对自己有了更加全面、清醒的认识,为自己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扬长避短,更好地深化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切忌好高骛远。很多时候我们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就业。“好工作”的标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工资待遇、福利、社会地位、难易程度等等,还应该

包括“它的社会价值、是否适合自己、能否满足当前的需要”等一系列因素。大学生需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工人看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自己还是要从零开始。要有敢于吃尽苦中苦的决心。

三、时刻精神饱满,对自己充满信心。温总理说得好: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更何况今年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更何况大学毕业生们已经“磨剑”数十年,怎么会有跨不过去的坎呢?就业无路,创业有门。到大街上去看一看,街边的一个邮亭、一张几尺长宽的油布,甚至还有一个手臂上的挎蓝、肩上的一个挑担,也照常养活一家人。总之,大学生就业必须有积淀、有理性、有信心。积淀可以让我们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理性可以少走或不走弯路;有了信心,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只要走过去了,定是另一片天。

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法宝 篇7

五月的宁波, 春光明媚, 在这座有着七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我们沐浴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明气息, 感悟到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在2012年两会刚胜利召开, 在中央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 我们汇聚到这座“书藏古今”的东方名城, 参加《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2012年理事会会议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齐心协力, 继往开来, 共商《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发展大计。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 温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 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自主创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要“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教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 始终坚持把搞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 先后采取多了项措施, 出台了多项指导意见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就业政策的重任, 是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第一高参, 杂志社召开本次理事会就是按照教育部推进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部署,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的重要举措。下面借此机会就杂志的发展讲谈几点看法。

一、杂志的发展历程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 全国唯一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与服务的专业性刊物。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 杂志正式创刊, 先后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2000年至2002年杂志社与方正合作办刊, 2002年至2006年我们又与高教社合作办刊, 直到2006年杂志才真正开启独立办刊的新篇章。从创刊到合作办刊再到独立办刊, 我们始终锲而不舍, 积极探索办刊规律, 努力找准杂志定位。2008年, 面对较为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杂志从服从国家、服务社会的全局考虑适时确定了面向战线、服务学生的办刊宗旨, 努力将杂志打造成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第一高参。回顾《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的发展历程, 每一步都镌刻着杂志社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懈奋进的发展足迹。

二、杂志的发展现状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13个春秋。过去在教育部领导的直接关心和高度重视下, 在各省、市和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鼎力支持下, 杂志社全体成员齐心协力, 努力拼搏, 使杂志一直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好势头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在杂志采取了依托行业、面向市场、服务学生、扎根战线的措施, 呈现出更好的发展趋势, 倍受社会各界关注, 杂志的发行量、被索量、被摘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被收录获奖等八项指标居同行之首。这些都主要归因于:

(一) 进一步明确办刊宗旨

杂志的办刊宗旨决定着杂志的办刊方向, 杂志的办刊方向是杂志的生命线, 众所周知, 就业是民生之本, 安国之策,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因此, 杂志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践行面向战线, 服务学生的办刊宗旨, 以服务为本质、以就业工作为本体、以学生为本位, 将杂志定位为宣传党和国家就业政策的平台,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与服务的平台。

(二) 创新开设理论版

21世纪是一个开拓创新的时代, 改革创新始终是时代的主题和主旋律, 杂志社也不例外。杂志社在办好综合版的同时, 总结经验, 开拓进取, 于去年10月适时推出了理论版, 理论版为广大的就业工作者搭建了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它有利于促进就业理论的发展和繁荣, 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它有利于促进就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落实。理论版的出台反映了战线的声音, 实践的需求, 得到各省、市就业战线和各高校的一致好评。

基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特有的地位、特别的影响, 杂志应担当起引路人和开拓者的角色, 将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经验和成就及时上升为理论以指导实践, 成为真正的理论阵地。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深入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建校100周年上的讲话精神, 科学总结每年全国50所高校就业经验和成功做法, 切实推进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理论研究。只有不断加强就业理论研究和成功经验推广, 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大学生就业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才能从理论的高度探索创新就业指导的工作模式与方法, 最大限度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理论版今后将会展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三) 丰富内容、保障办刊质量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是我国目前第一家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权威性刊物。杂志为半月刊, 大16开本, 每期64页。上半月是综合版, 下半月是理论研究版。上半月综合版杂志体现权威性与服务性的双重特色, 内容涵盖就业政策的深层次解读, 大学生就业热点问题探讨, 高校就业经验交流, 法律咨询以及最新招聘和考研、留学等方面的信息, 注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下半月理论版设置“理论探索”“实证研究”“就业指导”“教育法制”等栏目, 长期面向全国就业战线征文, 鼓励和繁荣就业理论研讨。自去年10月至今, 我们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论文征文评比活动》, 通过前期的征文, 征集了大量优质稿件, 不仅提高了办刊水平, 也促进了就业理论研究。

(四) 营造先进的就业文化理念

近些年来, 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现, 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日益渗透到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就业文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就业文化是推动就业工作发展的内燃机, 就业理念的调控器, 健康和谐的就业文化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之际,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就业, 提倡和宣传先进的就业文化理念, 营造一种良好的就业氛围, 为国家分忧, 为社会分忧, 将就业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工作来抓, 积极培育引导先进的就业文化理念来促进就业。

三、杂志未来的发展

杂志的前途是光明的, 但道路是曲折的, 关于杂志的发展我们一定学会居安思危, 我们应知道没有危机意识是最大的危机, 满足现状是最大的陷阱。在今后一段时期, 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紧随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 根据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 围绕大学生就业这个中心, 立足行业, 扎根战线, 服务学生, 全力以赴搞好就业工作。我们的主要思路是:

(一) 立足行业谋发展

据有关资料统计, 全世界有各种期刊杂志十多万种, 我国有接近一万种, 行业竞争十分激烈, 正如有的人所言, 世界上本来就有路, 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没有了路。《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若要更好地宣传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必须立足行业谋发展, 立足行业是前提、谋求发展是根本, 面向市场是手段。杂志要立足于本行业必须强化经营管理, 完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 增强杂志活力;必须提高杂志质量、增强杂志竞争力;必须动员多方力量, 搭建学生、高校以及用人单位的交流平台,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 保持杂志的可持续发展。

(二) 扎根战线求共赢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现共有理事单位140多家, 杂志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各理事单位的支持, 杂志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各理事单位的推动, 杂志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各理事单位的支持与合作。因此, 战线是我们的力量源泉, 我们要扎根战线谋发展, 扎根战线求共赢。今后杂志与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 各理事单位应增加信任, 加强交流与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共谋发展。

(三) 服务学生是根本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是国家和名族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实力, 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作为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第一高参, 不仅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咨询和指导, 而且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和帮助。所以我们的一切工作应以学生为本, 既尊重大学生独立的主体地位和自由的人生选择, 有给与他们适度的引导和帮助,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立足于广大的大学生, 从广大学生的需求出发, 为广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与科学指导, 为大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加强大学生互相之间以及与就业单位之间的交流, 促进大学生就业。

(四) 面向未来保持续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杂志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杂志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 不能小富即安, 杂志的发展必须立足现实, 着眼未来, 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保持杂志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事关杂志长远发展, 是杂志发展过程中的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是杂志发展的生命线。保持杂志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好现实和长远的关系, 必须统筹好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必须统筹好管理和服务之间的关系, 促进杂志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法宝 篇8

【关键词】就业环境 大学生就业方向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各方面加强了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冲击和不良影响。如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都严重受创,我国经济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影响,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缓慢趋势,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就业机会日趋减少[1]。另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入大学校门,大学生毕业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他们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当前中国就业环境的分析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在加快,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和通货紧缩压力持续,我国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成员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也非常高。因此,我国在这场危机中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这场危机的出现也导致如今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其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会对就业形势造成影响。如我国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减少,这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中各个行业发展缓慢,对劳动力需求不大。另外,中国出口近年来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也影响着中国的就业形势。总之,中国当前的就业环境是充满各种问题的,就业形势是极其严峻的。

三、适应当前就业环境,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向

(一)依据就业形势,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念对其就业方向的选择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及就业形势进行分析,认清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就業观和竞争观[3]。例如,在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就可以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调查分析。如果本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可以选择进行自我创业,要广开思路,不能把自己的就业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在面临激烈竞争的时候,要树立自己敢于竞争和大胆竞争的观念,勇于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为自己的就业打好基础。

(二)确定目标,定位准确

目标是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只有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才能把握住来之不易的机会。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应该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确定合理的目标。进行自我定位之后,就可以为自己做一个短期和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要依据社会的发展及就业形势的变化适当做出调整,并就当前的就业政策,为自己的目标定位努力。例如,大学生可以为自己做一个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自己的就业方向及就业观念等进行规划,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目标,才有助于去实现目标。

(三)依据自身特点,采取科学的就业选择方法

当前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选择也是纷繁复杂的,导致学生在面临就业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针对这一问题,大学生首先要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选择更为科学的、适合自己的职业。例如,学生可以通过SWOT分析或者是双向对比法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并结合现阶段国家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政策,选择自己最适合且满意的岗位[4]。毫无疑问,在复杂的就业形势面前,认清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切忌在就业过程中眼高手低,一定要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特点,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四、结语

教育体制的改革,导致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迅速,且就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公平的问题。同时,经济发展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这些现实问题都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我国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才能提高就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郑杭生. 改革开放 30 年: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从社会学视角看中国社会的几个显著特点[J]. 社会科学研究, 2014(04):45-46.

[2]董丁戈,李彦秋,关晓梅. 对大学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01):109-110.

[3]陈华,陈伟. 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12):235-236.

上一篇:播乐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下一篇:他其实没有那么喜欢你观后感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