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的三种能力

2024-08-12

中国留学生的三种能力(共9篇)

中国留学生的三种能力 篇1

现在的作文教学还是停留在“两节课”之内, 有的一星期再写篇周记, 当然也就无所谓什么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对写作还是应付, 进步不大。下面是我对作文教学的几点探讨, 和大家交流切磋。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写作是写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的表达, 如果没有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了解, 哪来这种感受呢?你个人的爱好, 你喜欢的艺术, ……通过引导下, 学生开始注意学校的大楼、教室、操场和围墙, 开始留心校园的铃声、灯光、海报和橱窗, 他们把眼光从课本上挪开, 凝睇生活中的美丑妍媸, 将看到的风景和人情趣的故事, 或者分析出一番道理, 他们的练笔本上开始出现校园的风景、学习的故事、世间的百态、人生的梦想, 他们寻觅精神的栖息地和灵魂生长的壳。教师的指导, 成功的榜样, 激发了同学的写作热情, 他们的写作中有了更多生活气息和独到的发现, 学会对自己的写作负责, 不知不觉中改造了原有的写作习惯。写作的进步就是这样。

2、善用“个性事件”

善用“个性事件”, 将会有效化解“作文疲劳”这一弊病。

“个性事件”指在毫无新意、毫无波澜的日常生活之外发生的事件, 它包括偶发事件和特殊事件, 如“富士康跳楼事件”、“甲型H1N1流感疫情爆发”等都可以算为偶发事件。2010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世界杯足球赛在南非开幕等, 都可以称之为特殊事件。利用“个性事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各种作文能力。

运用互动的写作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这种作文教学模式能达到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与合作, 体现“主体”、实现“主动”, 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 给学生自主选题的权利。

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要顾及学生的兴趣和具体情况, 可以让学生参与命题, 如:由教师推荐, 然后由学生集体讨论商定;或者在题目的设置上留有一定的选择性, 如命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题目以供选择。平时要求学生认真搜集好的作文题, 让科代表征集、登记, 建立作文题库, 让全班学生从中挑选写作。如某一题目被大多数学生采用, 无疑增强了命题者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学生有了自由选择的空间, 能写熟悉或亲身经历的事, 说内心想说的话, 抒发真实的情感。

第二, 教师与学生互动写作。

教师下水写作是学生作文的垂范, 于己而言, 教师“下水写作”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质, 而且能使教师“深知作文的甘苦”, 有利于指导、批改和评讲。于生而言, 教师的“下水写作”作用有四:一是有利于学生“功能模拟”。二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三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阅读范围, 能勉励收到“取法课内, 得益课外”的效益。

第三, 互动评改, 剖析得失。

互动评改的方式丰富多彩, 互动评改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的交换, 也可以是组内之间的交换, 可以是每人一篇对照评分标准独立批改;也可以是全组集体“会诊”, 不管采取哪种形式, 总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评改有时进行全方位的审视, 有时只着重解决结构、选材、立意、语言等某一方面的问题。改变了作文评改中单一封闭的“流水线”形式, 既借鉴了技巧, 又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 展示的方式可多样化。

如在班级朗读, 利用教室的墙壁设置专栏张贴, 可打印分发, 可传入班级的公共邮箱或班级QQ群, 也可分学期将优秀作文整理成册, 特别优秀的还可向有关报刊推荐发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还能锻炼其综合能力。

学生学习作文的“障碍”从根本上讲往往不是概念的把握和方法的了解, 更多的是不同阶段学生的作文认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凝滞”。比方说, 刻画一个人物为什么需要叙述几件不同的事情?为什么有时候概要叙述是必要的?运用修辞的目的是什么?等等。作文指导只有着眼于解决学生作文的认知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产生长久的效益。

除了以上方法外, 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要注意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这就像蜜蜂酿蜜一样, 只有从很多花上采集花粉, 才能酿出更多更甜的蜜。

摘要:创设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 运用互动的写作模式, 站在学生的角度, 帮助学生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关键词:自主写作,互动写作,角度,写作能力

中国留学生的三种能力 篇2

第一:沟通能力

其一,有亲和力,可以迅速拉近和形形色色的陌生人的距离。营销要接触拜访大量的客户,他们年龄、背景、喜好都不尽相同,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客户愿意与你打交道,对销售非常重要。有个做销售的朋友,过年回家,因为某些原因没有买到火车票。但是在春运这么紧张、有钱都买不到票的时候,在无票的情况下,前半夜坐在餐车里,后半夜补了卧铺。他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很简单,他充分发挥了销售的沟通能力,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与乘务员从陌生变为熟悉。

其二,善于了解客户的真实想法。与客户面对面交流时,不仅要理解话语字面的含义,还要揣摩客户的语气、表情、肢体语言,甚至要了解他们的爱好、习惯等。

其三,擅长与别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做营销,需要经常联系客户,否则关系就会疏远。很多人觉得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打电话、见面都不知道说什么。但对好的营销来说,做这些事情非常自然、不必费脑筋。

第二:影响能力

根据营销的东西划分,不同行业的营销可谓千差万别:销售产品的,有日常生活用品、工业原料、机器设备等;销售服务的,可以提供调研报告、人事代理、广告创意等,

但无论是哪一个行业,营销的本质是一致的:了解客户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向客户证明你的产品或服务可以满足他的需求,并促使客户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要达到这个目的,营销在与客户的接触过程中,要时刻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第三:承受能力

营销是所有职业中压力最大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于有直接量化的指标;另一方面在开拓客户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失败与拒绝。保险业的销售就流传一个笑谈,说如果你去一幢写字楼推销保险,一定要从顶楼走到底楼,千万不能从底楼走到顶楼,什么原因呢?可能这幢楼你拉不到一个保单,怕你想不开,从顶楼跳楼。虽然是笑谈,可见营销压力之大。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不要做营销。

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三种途径 篇3

【关键词】学生 写作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103-02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学生写好作文,是语文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许多学生写作时出现无话可说、不知从何处下笔的情况,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储备写作材料不足、不善于观察生活。基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多读书勤积累

学生多读书,可从书中摄取好词好句、写作素材、生活哲理,还可掌握一些好的写作方法,带来写作灵感,写作时会更有文采与美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多读书,让学生从书中获取更多知识。语文教师应真正将《新课程标准》中“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提倡和呼吁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之中。学生的知识一方面来自课本,但不只局限于课本。学生的阅读视野应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因此,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拓宽视野。这样,学生在读书中不断存储写作备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写作能力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首先,应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第一,学校应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可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让学生到那里去阅读或借书回来阅读。此外,各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避免机械、烦琐的题目,做到“少而精”,这样,可让学生腾出时间来安心读书。另外,在语文课堂中,可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教师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读物,人手一本,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及好的事例,开阔视野,提升品位。同时,家庭应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提倡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以便学生更好地享受读书的乐趣。第二,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过程中,可适当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朗诵会,读书心得展……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生活,又可让学生积累材料,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一些优美的语言,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第三,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不可估量,教师应让学生养成每天阅读一小时的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基础。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多读书的基础上勤积累,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丰富语言材料。第一,可要求学生多做笔记。教师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备一本摘抄本,将语文课本中富有表现力的好词佳句、课外读到的优美语言摘抄下来,并经常回顾所摘抄的语言,坚持口诵或说写。引导学生坚持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如一年四季的景色描写;天气冷热、阴晴的气候变化;花草树木的长势状态;人物的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古诗、名言警句、成语故事、歇后语,等等。学生具备了丰富的词汇,具备了丰富的史料、知识、道理、信息,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将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第二,可要求学生多背诵。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或课余时间多背诵语文课本中的名篇名段或好词好句,或者平时摘抄下来的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歇后语、诗词名句等。这样,时间一长,就能扩大词汇量,写作起来就得心应手。第三,充分利用黑板角和开课三分钟。可要求学生每天轮流将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好词好句、诗词等写到黑板一侧,让全班学生每天摘抄到笔记本上,这样可增加收集量。而语文开课的前三分钟,可让学生先讲当天班上发生的事,每天轮一个学生,这样,既可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又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积累的方法有很多,但不管用什么方法,教师都应要求学生持之不懈。这样,时间久了,学生就能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对写作也会逐渐感兴趣。在写作时,学生头脑里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浮现在眼前,进而产生灵感。

二、多观察善思考

观察是认识事物、积累生活经验、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多观察就是要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于周围的自然景物、劳动场面等都要留心观察。为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在教学与景、物有相似点的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去观察去练笔。例如,学习《春》,教师可带学生在校园、去田野游览,看看春天的样子,然后想一想自己看到的与课文讲的有什么异同。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了解多了,写起作文也就容易多了。因此,在有了语言材料、掌握了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还应让学生多观察,在观察中善于动脑筋思考,领会其中的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在观察前,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师应结合课文,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景物,并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自己的发现。首先,明确观察的目标。其次,注意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再次,注意感知事物的细微特征,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具体观察。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做到情景交融。

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并及时将观察到的东西、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不断思考,进而灵活运用到作文中。

三、多练笔精修改

教师应指导学生不断地练笔,不断地改进写作技巧,使文章越写越出彩。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课外时间比较少,如果教师大量布置学生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难以应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怕写作文,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可考虑让学生多写日记、片段。可让学生准备好纸和笔,把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使存储与运用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所写的内容新意不断,写作能力也提高得较快。七、八年级的学生,课外时间相对比九年级的学生多一些,教师可要求他们每周写两三篇日记或片段练习,到九年级时可减少为每周一篇。教师应及时检查并点评学生写的东西,多表扬多鼓励。教师还可多组织学生参加作文竞赛,经常性地将学生的习作推荐给报刊,并采取自办手抄报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让学生体验写作的成功感和愉快感,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除多写日记、片段外,教师可指导学生多进行实用性的作文训练。一般的作文没有多少实用性,只是为练习而练习,这样可能会降低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多进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作文训练,让学生将平时训练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例如,可让学生经常写一些书信、通知、申请书、自我介绍和校园广播稿件等,这样,可使学生提高对作文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写作的欲望和兴趣。

在多练笔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精修改。修改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应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认真地从标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方面进行增、删、改,使文章更完善。当然,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侧重在语言表达上进行修改,要求做到文通字顺,而情感的深度、表达的技巧则在平时慢慢积累。

终上所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从多读书勤积累、多观察善思考、多练笔精修改三个方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3]秦世全.作文写作教学初探[J].教学交流,2009(1)

中国留学生的三种能力 篇4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一篇文章只读一两遍, 未必理解的透, 必须多揣摩。” (叶圣陶语) 语文课堂是要读的。朗读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 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帮助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从而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杨再隋教授也说:“课文内容及其包含的思想是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 即自己用心去领悟。悟的过程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 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读”是“思”的凭借, 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 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多读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 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 多读可以领悟遣词用语之妙, 学习布局谋篇之法。学生在读中思, 读中品, 读中悟, 不知不觉中, 培养了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丰富了想象力, 更调动了阅读兴趣。好多文章就是要通过多读、反复读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的目的的。如教学名篇《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如何理解这句话?鲁迅先生在这里是没有给读者作出解释的, 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第一、四、五自然段, 理解课文, 才能从字里行间找出问题的答案, 认识到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人物形象。

二、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性质, 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语文课堂中, 教师确实要改掉“演说者”的角色, 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把阵地让出来, 给学生发表言论的机会, 在交流中培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回答问题, 摒除自卑心理, 积极鼓励他们不要有太大的压力感、不要怕同学取笑, 要敢于积极主动参与交流。学生说错或意思表达不完整时, 教师要有耐心, 多表扬, 多鼓励, 消除学生的紧张、恐惧。教师应当用温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期待的目光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阐述问题的答案。只有教师放下架子, 平等的去与学生探讨、沟通, 学生才愿说、敢说, 对问题的阐述才能流畅、准确。比如一位教师在教《范进中举》一课时, 课中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范进中举后“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 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是为什么?一位学生没有思考好便举手回答:“因为范进是他的女婿, 衣襟皱了, 没面子, 所以胡屠户替他扯平衣襟。”惹得满堂哄笑, 学生本人也满脸通红。出现这种情况, 这位教师没有批评、纠正他, 而是和蔼地让他坐下与同桌讨论。结果这位同学再次举手回答:“范进中举后, 胡屠户的态度发生转变, 充分暴露了胡屠户爱富欺贫的丑恶灵魂。”话刚说完便赢得了全班的掌声。正由于这位学生得到了鼓舞, 信心十足, 在与同桌的交流中受到启发, 再次陈述时语言丰富了, 表达流畅、完整, 能力也得到提高。很多的试题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 某出版社要出版一套“中学生喜爱的中外名作”丛书, 请你从下面列出的篇目中选择一部 (篇) 推荐给出版社, 并写出推荐理由。《三国演义》《鲁滨孙漂流记》《西游记》《聊斋志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飘》推荐的篇目:_______;推荐的理由:______由此可见, 语文课堂教学中确实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在思维撞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所以, 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任务, 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为此,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开放化, 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 营造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 倡导学生畅所欲言, 在思维摩擦与撞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大胆, 各抒己见,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在思考辩论中, 教师穿针引线, 巧妙点拨, 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 在思维的碰撞中, 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大胆进行求异思维, 使学生具有“司马光砸缸”式思维质疑问难、敢于创新。如, 在《愚公移山》一课教学时, 在认识愚公移山的精神时, 可能学生的思维就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愚公移山是愚蠢的行为, 何不绕道或搬家呢?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太不划算了!这显然是学生的一种理性思考, 对学生这样的认识, 当然值得我们肯定。

总之, 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开发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空间, 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与平台。课堂教学, 关注了学生的这三种能力, 教师就会改变传统教法的束缚, 就能让学生动起来,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素质教育理念就能得到落实。

摘要:谈到语文教学, 常听到有人这样说:语文课谁都能教, 但真正能把它教好、教活的没几个人。一节语文课之后, 常常听到这样的评论:这节课不好, 沉闷、课堂不活跃, 我听了直想瞌睡……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教案为学案, 摆正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位置, 让学生动起来, 活化课堂, 让语文课堂精彩化, 成为学生乐学、爱学的主阵地。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大的战场, 抓住了阅读教学, 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素质就能得到大幅提高。笔者认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三种能力。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成功的三种能力 篇5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成功的三种能力-12-09 16:58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想成功,必须练就三种能力:即忍受孤独,忍受失败,忍受屈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复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不是行尸走肉,任何一项行为都受思想的控制。思想是整个人生的精神支柱。只要信念不灭,任何困难都可以被攻破,理想也一定会实现。

第一是忍受孤独的能力。

因为在你成功以前,你永远是孤单的,没有人能帮得上你,没有人会崇拜你和注视你,上帝只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所以,人是孤单地奋斗的。不管有多少人在你身边,要真正达到成功,主要还是靠你自己。

第二是忍受失败的能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失败太多了。你如果一次失败就不能承受这次失败给你带来的.压力,那你也就完了。因为一个人生活中通常失败为多,成功为少。你行动九次,大概六到七次可能是失败的。每次行动都成功的人并不多。但每一次失败都是后一次成功的基础。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就知道,诸葛亮打仗的时候更多的是失败而不是胜利,但他却一如既往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因为他有精神支柱,为了蜀国的前途大业,不辜负刘备的希望。

好多考生失败以后常常找外在理由,学习不好是因为教师太糟了,是因为父母不是知识分子,或者是因为没有时间等等。所谓的外在理由都是为自己寻找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逃脱责任的借口。如果你失败了,没有任何外在的理由;一切的失败都应该归咎于你自己。如果你抱怨考试制度不行的话,那为什么在你身边的很多人都能成功,而你不能成功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社会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尽管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抓住机会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你本身。任何寻找外在理由来为自己开脱的人都是愚蠢的。任何失败的原因都必须从自己身上去寻找。

第三是忍受屈辱的能力。

对于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可能有的人不是第一次考试了,当有人问及他的考试时他很害怕,他总觉得别人是在嘲笑他。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受到侮辱或者是不屑。你到商店买东西,售货员横眉竖眼,你会觉得受了侮辱;你想出国,得盖近20个章,每一个章都需要求爷爷拜奶奶,所以每一个章几乎都是一个侮辱。但面对屈辱,有的人能当作动力,有的人就从此沉沦。

韩信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就是因为他有忍受屈辱的能力。胯下之辱是何等奇耻大辱,但是韩信为了远大目标,能屈能伸,终成大业。在忍受屈辱的同时眼睛是看着未来的,你心中有着远大的目标,有了这种目标以后,忍受暂时的苦难和屈辱是必要的。

中国留学生的三种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一、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美国衡量教育标准之一: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的“有问题”。若把老师问住就算成功。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是新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刘墉先生在《中国学生的通病》一文里面提到:中国学生“好奇,但不爱发问”“有问题往往拿去问同学,却不去问老师,因为他们怕自己的问题幼稚,惹得老师批评;又怕问的东西简单,显得自己浅薄;还怕问得太多,让人觉得爱表现”。想想说得还很有道理,学生比较喜欢“老师发问他思考”。在高年级,甚至有个别学生喜欢“别人发问,别人思考,别人回答,我听听”的情况。这些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喜欢被别人牵着走。

学生从会发现问题到发现有质量的问题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是需要进行长期指导,反复训练的。

1.提供发现问题的示范。学生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出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发现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的发现问题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发现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要发现得有价值。问题的发现要“准”、“精”。对认真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提问,要鼓励学生对一些查阅资料也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多提问。在学生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不仅要及时地表扬,还要让学生将发现问题的过程与其他同学分享,让更多的学生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3.教师要起到好的指导作用。学生发现的问题可能在表述上不够准确,在把握上可能也不够精准。此时,教师要进行适时地点拨,指导学生把握关键。在学生闪烁思维火花,却是“雾里看花”时,教师的启发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

二、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活动。我们不少教师认为,观察是天生的,是与生俱来的。这样我们便对“观察”这种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每个人都会观察,但不同的人观察能力却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很喜欢观察,并且能够认真地观察事物,而有的学生却没有观察的习惯,除非足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否则他们只是简单地一眼而过。

其实,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仅只是为了能够提取各种有效的知识信息,更是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些教师和家长抱怨学生不会表达,不会思考,其实是学生观察的能力没有从小得到培养。比如让学生读一道数学题,有的学生读上一遍就能从题目中获取有效信息,并且能够找到关键信息,有的学生读上几遍,依然一头雾水。学生在观察聚焦、观察广度、观察深度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以故事引趣。学生对故事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这些数学美如果经过老师故事性的引导,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例如某次课本例题本来是“小红去买水果、买文具”,刚好利用学生现实中马上要进行的秋游,把班长引入主角,帮大家去超市采购商品,学生一开始就积极的投入课堂,投入思考,努力地观察每一条信息,思考每一个问题,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2.常规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小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因此,只有注重对小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例如数线段,数正方形这类找规律的知识,一定要不时地引导学生有序思维,数线段可以先以一个点作为基点,数出所有线段,再以另一个点作为基点,循序渐进;正方形则可以先观察单个的,再观察组合的。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3.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观察不是消极地注视,不是被动地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和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三、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思考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其思考力是学生最值得保护和培养的能力,是学生认识世界、应对人生挑战的力量,思考力越强大,这种力量也越强大。因此,我们教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要鼓励学生应用与实践,其实也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思考和想象的条件。

为什么有些孩子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讲起来“头头是道”思路清晰,有的人却“一知半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应用和实践的能力。这就如同爸爸妈妈给孩子讲多少次自行车怎么骑,孩子还是学不会骑自行车。所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考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给学生布置真实的、真正的任务。例如,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任务,比如统计生活中的物价,画统计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所学的单位,计算家里的费用开支,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考力,因为这些思考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学生自愿并且感兴趣的思考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反思与创造力一定要打破“标准答案”、“唯一答案”的桎梏,这点在数学教学中虽然有限制,但在方法的多样性上可以下功夫。课堂上要鼓励、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与素养。

中国留学生的三种能力 篇7

所谓“交际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语言能力,即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有语法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二是运用语言有效地交流思想的能力,指在预先未知的真实情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填补信息沟,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的能力;三是社会语言能力,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要有所了解,懂得何时、何地、何种场合、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要求得体地使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大纲》在“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等部分做了相应规定。例如,《大纲》的“教学内容”部分不仅列出了语音、词汇、语法等项目,而且详细列出了日常交际用语41项,约有300多个基本句型和用语。《大纲》在“教学要求”部分提出了学生能听懂并用略慢的语速谈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能运用《日常交际用语》表中的表达方法,围绕日常生活话题,进行初步的交际。

要设法创造交际活动的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例如角色表演、调查、解题、讨论、辩论、采访、写便条、写信、记日记等,使学生能有充分的机会通过口、笔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大纲》对听说读写能力都有量化的要求,听说读写训练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

听说是英语起始教学的基础,在初中阶段侧重听说,逐步培养读写,有助于打好语音和口语基础,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读写可以巩固和加强听说,提高语言的能力。在高中阶段,四项技能综合训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个阶段侧重的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符合我国英语教学规律的。高中阶段书面语大量增加,培养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它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手段。听和读是吸收,是输入;说和写是产出,是输出。只有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在缺少英语语言环境的条件下,要迅速大幅度地增加词汇量,只有加强阅读。

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应就其内容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预测其中的内容,并对影响理解课文的关键词语进行重点讲解。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简明扼要地分析语言现象,讲解文段中新的语法结构。当学生完全理解课文后,放录音让学生模仿朗读,要求他们带着感情、绘声绘色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语篇中的涵义,同时提高语音语调水平。最后围绕课文开展各种交际活动,如复述、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写报告等。

三、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1.学词汇。在初中语音和词汇学习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学习词汇的方法:能够运用拼读规则、音标和构词法知识拼读和记忆单词,并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自觉地按读音或拼法特点将所学单词归类;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吸收新词,有意识地扩大英语词汇量;特别注意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注意它们在课文中的用法,把那些与汉语差异大、较难理解的短语记入随身小本子。

2.学语法。要善于通过语篇分析和语言实践发现新的语法结构,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归纳出语法规则。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典型的语法例句及其中典型的部分。认真完成语法作业,对自己练习中的错误要弄清原因,然后订正,决不囫囵吞枣,不明不白地放过错误。

3.读英语。善于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读物,随身携带,分秒必争地读。精、泛读结合,快速扫视,用眼不用口,动脑思索,猜测词义,必要时使用字典,摘记警句和重要词语,便于记忆,甚至用于交流表达。

4.说英语。教科书中的对话能够大声地说出来,主动找人对话,即使无人时也能自言自语。课堂上积极发言,课下创造机会开展口语活动。在交谈时开动脑筋,主动发问,并能随机应变,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较复杂的意思,设法使交谈持续下去。为使自己说得有信心、有兴趣,在讨论之前可做些准备,从听读的材料中汲取营养,复习必要的词汇,尽可能提高说话的质量。

中国留学生的三种能力 篇8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物学科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的目的是将生物学的本质或生物的自然特征按照系统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掌握生命活动的基础知识及其基本规律, 让学生在感受和学习生命活动的同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感恩生命。

生物教学不应该是填鸭式的教学, 而应该是“导学式”的教学。教师在传授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时, 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高中一年级的生物教学中, 由于学生刚刚升入高中, 高中生物的知识与初中生物完全不同。高中生物的实验课很多, 而初中生物由于并非是中考科目, 所以很多学校都不重视, 学生基本上没有上过生物实验课。这种现象虽然不好,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高中生物教师进行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的第一节实验课是“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师在讲显微镜的使用前可以先介绍一下显微镜的发明等趣味性的知识, 引起学生兴趣后再讲解显微镜的使用, 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应用。在制作临时装片时,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动物、植物、水果、真菌等与生活息息相关、平时人们经常接触到的东西的细胞作为观察材料。这样, 学生在观察时既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又能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使得生物教学不再乏味, 更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效率。

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有很多。例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质、蛋白质”实验。虽然这个实验被安排在高一生物的第一章第一节中,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此实验安排在第四节教学结束后进行。原因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特点后再进行实验, 更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 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作用。

实验材料可以不局限于书中所介绍的材料, 可以适当地加一些时令水果蔬菜或是学生自己准备其他食物。这样进行实验有助于活跃实验气氛, 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也能让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食物属性有个大概的了解, 学生可以据此对自己及家人的饮食做出适宜的调整。

在这节实验课中还涉及切片和染色的步骤。教师在进行讲解的同时, 也应进行实验安全知识的讲解。如在切片时应避免切伤自己和同学, 使用试剂时应避免试剂污染实验服和皮肤, 更不允许将实验用具及试剂带出实验室等。

二、扩展联系运用的能力

生物教学的教学目的是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必须将这些文化知识扩展开来, 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生物实验课上得到了体现。例如生物必修1中的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 为进一步学习酶的本质以及酶的应用起铺垫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洗衣粉、洗洁精, 它们通常添加了酶或酶制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 加酶和不加酶的洗衣粉或加酶和不加酶的洗洁精的去污效果有何区别?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的变量和不变量, 自己设计、操作实验, 得出结论, 并进行讨论, 书写实验报告, 锻炼学生的运用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有时会遇到虚假广告, 学生可以用所学的生物知识鉴别市场上一些含酶消费品的真伪, 防止上当受骗。生活中的新产品层出不穷, 通过对酶的学习, 学生们也可以对一些与酶相关的新产品的成分进行判断, 看其实际的使用效果, 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 将所学习的知识扩展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中, 要求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本次实验学生学习了如何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以前也学过如何观察DNA和RNA, 可是细胞内含有多种细胞器, “如何观察其他细胞器”这个问题会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 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查阅资料, 提出一种观察细胞内其他细胞器的方法。在实验课堂进行讨论, 并用已有的实验条件验证学生们提出的观察方案。

在现有的课本知识的条件下, 在教学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扩展思维, 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可谓一举数得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下教师的首要任务, 但是, 思维扩展也需有一个度, 不能让学生异想天开, 要用科学的方法见证实验, 不能天马行空似的做实验。这样不仅浪费实验资源, 更浪费学生的时间。因此, 在进行扩展运用教学时, 教师要掌握好度。

三、多学科综合运用的能力

生物学科属于理科。然而生物与文科的联系也是相当密切的。首先是语文学科, 学生在实验课后要书写实验报告, 用文字将实验过程描述出来, 并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和讨论。实验报告的表述既不能夸张也不能过于简单, 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文字的叙述, 文字是生物实验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如此, 生物学科与地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部分里, 着重介绍了地理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 生物的物种也不同, 热带和寒带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也都不尽相同。不同地带的气温、湿度、人们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不同, 生物的进化方向不同, 物种间还会形成地理隔离。

生物不仅与文科有联系, 与理科也有联系。比如化学学科, 在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 需要用无水乙醇、石油醚、丙酮、苯等有机溶剂和二氧化硅、碳酸钙进行层析。将不同成分的色素层析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不仅这个实验是这样, 高中生物实验大部分都需要用到化学试剂, 化学试剂是分析生物成分、区分生物细胞内不同细胞器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物实验离不开化学试剂的“帮助”。而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则会用到数学知识, 用数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类, 分析出其中的不同或相同之处。例如, 在探究酶活性的实验中, 需要探究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 这种类型的实验都离不开数学。

“神十”从月球回来不久, “玉兔”刚刚着陆月球。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航空项目, 其实也有着物理和生物的结合。航天器将生物种子或生物资料带入太空, 太空中的微重力、强辐射等物理条件作用于生物体。

四、结语

生物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 而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础。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 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教师不能沉湎于过去的应试教育模式里, 而应走出“围城”, 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以培养综合型学生为目的, 在生物实验课堂上用有限的实验资源, 挖掘学生无限的实验能力、实际应用的能力以及各个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媛玫.高中生物实验与目标教学[J].广东教育, 2002 (Z2) .

[2]王小阳.如何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 2007 (46) .

中国留学生的三种能力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 问题设计 优化引导 拓展实验 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145-02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要求符合学生学习认知成长基本规律,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展开个性化教学设计,巧妙设置悬疑问题,有效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在教学中以引导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教学实验展开创新尝试,有效锻练学生综合能力。

一、巧妙设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一)多元化設问。思维常常从问题展开,并在具体探究解决问题中逐渐成长起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思想活跃,有较强探索欲望的特点,运用多元化设问形式,适时投放问题,引起学生注意,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讨论的机会,帮助学生启动逻辑思维程序。在问题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对问题进行优化处理,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进行设计。首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拓宽问题的覆盖面;再次,问题设计要有兴趣性,以引发学生积极关注;其次,问题要出新、出奇,不能落于俗套,以便更大范围地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二)技巧性设问。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技巧性。高中学生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对一般性问题并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把问题设计得巧妙一点,注意问题切入角度的独特性。比如逆向性、多向性问题设计,能够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以有效激励。又比如,开展质疑活动,变换问题设计主体,让学生设计问题由教师来回答,使学生获得新的认知,从而激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如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演替》时,教师发动学生自主阅读,然后给出思考问题: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都形成了一定影响,有人说这些影响不足以改变生物群落成长趋势,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外来物种是不是会出现水土不服呢?如果没有出现不适应性,是不是会喧宾夺主呢?学生针对教师提问展开积极讨论。在具体陈述中,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是非常剧烈的,草原面积会不断缩小、植被逐渐衰退,森林不断消失,水生生物快速灭绝,这些都与人类过度活动有直接关系。人类活动是因,生物衰退是果,这是最基本的逻辑关系体现。也有学生说,外来生物的确有水土不服现象,但也有“如鱼得水”的情况发生,甚至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这与人类活动也有密切关系,由于人类无意或有意将一些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这些新物种往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快速生长,打破了群落稳定性,甚至造成一些生物的被蚕食的现象。

从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可以看出,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快速启动,有效地组织问题答案,有根有据,这正是逻辑思维的外化表现。

二、优化引导,传授科学思维方法

(一)分析和归纳。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生物学相关概念、原理、实验现象等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和解读,以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学习认知体系。分析是一种常见的逻辑思维方式,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方法引导,让学生尽快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是将个别事物的某些属性推演出此类事物的共性,这也是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和归纳相辅相成,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其操作呈现对应性。向学生传授逻辑思维方法,对提升学生逻辑思维品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对比和演绎。对比,包括不同类对比和同类类比两个方面。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要在分析归纳基础上展开进一步探究,找出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掌握生物本质特点和相互联系。通过对比,可以将丰富的生物学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演绎,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演绎,它是对生物原理、规律进行深度推演,从而获得具体事物的结论。

如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形成一个整体,当食物链处于良性状态下,生物群落会保持良好稳定性,一旦食物链被打破,可能要引发连锁反应。草和牛是食物链最近的两个生物群落,讨论一下,草和牛两者之间能量的流动途径。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对草和牛两个生物群落都比较熟悉,因此讨论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成果展示时,有学生这样总结:草处于食物链上端,牛处于食物链下端,牛吃草获得丰富营养得以继续生存,而牛会将粪便倾泻到草地上,给草带来一定生长营养。这样这个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就比较清晰了:草将能量传递给牛,牛生长给人们带来食物,让能量继续流动。

很显然,学生采用了对比分析方法,对相关生物学原理展开推演,最终形成完善的学习认知过程。逻辑思维方式众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具体引导,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拓展实验,锻练学生思维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验。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在生物实验设计时,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运用生活认知展开实验学习,指导实验操作,实施实验验证。学生生活认知积累呈现差异性,在实验操作指导时,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实际,给出个性化引导。比如,教师列举生活实例、亲自展示实验过程、利用多媒体展开多种模拟实验,等等,都可以给学生带来实验感知体验,帮助学生激活生活认知体系,展开多重思维,提高实验能力。

(二)强化实验操作。生物实验内容众多,教师在实验选择时,需要考虑实验条件和学生认知基础。由于生物实验操作比较繁琐,很多教师会选择电脑模拟实验形式来展开教学。这种纸上谈兵式的实验教学,虽然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认知感受,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实验能力难以提升。因此,教师要展开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从具体操作和体验中形成学习认知。

如学习《生物系统的信息传递》时,笔者布置给学生这样一个课外实验任务:某些雌性虫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并释放,以吸引雄性虫蛾,请以此为参考搜集其他生物信息传递案例,展开相关实验活动。有的学生利用家蚕进行实验:家蚕化蛹为蝶后,到处乱飞,将雌性家蚕放到笼子里,很快就招来一些雄性家蚕飞蛾,围着笼子转。有的学生列举其他生物信息传递案例:蜜蜂舞动传递信息、蚂蚁触角传递信息、警犬用嗅觉感知信息、很多鸟用叫声传情,等等。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展开实验,积累了许多实验知识,获得丰富的实验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实验感知进行认定,与学生一起梳理思维顺序,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认知。

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外实验任务,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形成直观感知,然后进行相关推理,形成逻辑思维认知体系。学生经过多元搜集、操作获得了丰富和实验信息,经过展示、整合、优化、归结等处理,最后形成学习成果。

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指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应试能力,而且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都有很大帮助。教师从问题设计、引导优化、实验创新等角度展开逻辑思维培养,与学生学习思维成长相契合,并坚持不懈地展开学习训练,一定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逻辑思维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综合素质。

上一篇:城乡园林绿化下一篇:开心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