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2024-07-01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精选12篇)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篇1

当代社会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平和的环境, 在校园里谈恋爱已是各高校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无论是迎着朝阳的灿烂还是伴着落日的余晖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 大学校园成为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然而作为一名在高校计划生育岗位多年的工作者, 我们一方面为孩子们的天真烂漫而心动, 一方面却也为他们面临的困惑而担忧, 与校园恋爱相伴相生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失恋的心理危机、未婚同居甚至早孕流产的无助与困惑时时警醒着我们, 使我们不得不对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并进一步做好高校计划生育工作做出新的思考。

一.不断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管理办法的不断修订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纵观高考恢复三十年以来, 普通高等学校管理办法就大学生婚恋问题大致经历了禁恋———不提倡恋爱———结婚开除———禁租房———不限制结婚等几个明确的阶段, 其中政策性的文件主要包括: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规定在校谈恋爱不再被明文限制;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新《婚姻登记条例》, 规定结婚、离婚不需要单位开证明, 这意味着大学生结婚也不必向学校申请, 并获取相关的证明;2004年明文规定学生禁止在校外租房住宿;到了2005年, 教育部再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即可登记结婚, 这就意味着在我国执行了30年的在校学生婚禁解除;特别是2005年9月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实施以来, 2007年7月, 国家计生委、教育部、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 规定大学生可以结婚生育, 在大学生中以及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显然, 新规定和新意见的颁布是承认和尊重大学生的基本权利的表现, 是教育法治的进步, 我们能直观感受到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越来越人性化。然而, 面对高校放宽学生结婚和生育等相关规定的出台, 如何适应新形势开展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做好在校大学生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就成为当前高校和计划生育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适时“保护”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爱情“是人类灵魂的一面镜子”, 它反映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面貌, 纯洁的爱情具有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巨大力量。然而, 大学生处于情感与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 他们的婚恋观不仅受到自身性成熟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社会发展及教育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若在这个定型的关键时期不加以科学合理的匡正, 未必能形成健康积极的婚恋观。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 中西文化不断冲击和交融, 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婚恋观由“单一标准”向“多元化”转变,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评价体系受到冲击, 现代中国特色的婚恋道德风尚尚未形成, 因而, 很多大学生表现出对爱情、婚姻和性的困惑, 甚至对任何一种突破传统的婚恋行为都表现出宽容和认同, 普遍缺乏理性判断和责任意识, 有一些青年在婚恋的选择中混杂着明显的商业气息和市场气息。就在当今人追求组建感情丰富的精神型家庭的主流之外, 也涌来了一股由半明半暗到明明白白的浊流, 这就是第三者、情人、婚外恋、试婚等让国人心惊肉跳喘不过气来的现代爱情风暴的怪物, 这股浊流流进社会后不可避免地流进了校园, 影响着大学生。特别是近几年, 许多高校的周边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大量供学生租用的房屋、洗浴中心、网吧等等。所有这些, 为大学生恋爱的异化提供了方便条件。与之相对应的一个尖锐问题就是, 中国大学生性观念的日趋开放与多元化。北京、上海、西安、昆明等各大城市各大高校就此问题几乎都展开过调查, 无一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的开放性。如经过对2000多名大学生的网上任意调查, “浙江市都市网”得出的调查结果是:42%的大学生对未婚同居表示理解和认同, 认为“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 同居未尝不可”,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此表示反对。另有互联网对全国24个省市2000名本、专科学生的问卷和调查显示, 对大学生同居表示赞成的占28.14%, 任其自然的占57.16%, 只有13.15%的人明确反对。

然而, 根据爱情和婚姻的规律, 任何婚恋行为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法律、政治和社会道德范畴内的规范, 尽管当代的婚恋观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多元化, 但我们需要提倡的婚恋观应当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而不是盲目去颠覆传统。

3、大学生成长的自身需求

大学生进入青春期, 脑垂体分泌促进性腺激素大大加快, 性腺激素在肌体内积极作用, 年青人的性意识异常活跃。面对伴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这种生理、心理上的变化, 大学生一方面希望能独立地适应这一变化, 一方面又因碰到一些问题无所适从而希望能获取来自父母、学校的有力指导以走好人生的这一步。据调查, 68%的大学生希望校方开展多种形式的性知识讲座、生理和心理咨询, 这无疑反映了大学生要求接受性教育, 包括婚恋观教育的心理。

另外还存在一个事实, 由于大学阶段的恋情尤其是性行为较难获得社会、家长和学校及周围大多数人的认可, 给当事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加上年龄小,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 心理承受能力低, 很容易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在压力、阻力和自身道德冲突中, 人的注意力分散, 过多地纠缠于烦恼、痛苦之中, 影响一个人的性情、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纵观媒体报道, 各高校每年因为感情问题而痛不欲生、荒废学业乃至精神分裂、自杀的案例比比皆是。另外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女大学生未婚先孕问题, 许多调查和报道表明, 在医院接受人工流产、引产的女性中, 未婚女性特别是未婚的女大学生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占总人数的比率上都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湛江晚报》的一篇“少女做‘人流’, 谁之过”的报道指出:现在到医院做‘人流’的年轻学生越来越多, 出现低龄化和反复化的趋势特点。女大学生人工流产、引产现象增多, 会造成两种不良后果:一是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个别甚至导致不育;二是影响正常的学业。“处在青春后期的大学生面对性冲动的频繁撞击和性道德的规范, 使他们处在强烈的性需要所致的性失范和痛苦的性压抑的夹缝中煎熬。”但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得如何呢?笔者调研发现, 有81.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网络”或“录像光盘”的途径来获得性知识, 只有6.8%的学生表明自己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性知识的。对于2007年7月9日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 高达92%的学生抱怨说“根本不了解, 因为学校没有宣传过”, 被调查学生认为“很欠缺计划生育教育”, 建议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普及婚恋情感方面的知识”、“组建婚恋性方面的社团”和“开辟婚恋情感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等。而目前一些高校相关公选课的开设, 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 就是很好的证明。如宁波大学在2007年开设了“性病学”公选课, 听过该门课程的学生说:“不上这门课会是一种遗憾”。哈尔滨工业大学在2008年9月开设的“大学生爱与生命教育”公选课, 上海电机学院文理学院在2007年开设的“恋爱·婚姻·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公共选修课, 均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当选修课信息在校园网上登载后, 报名的学生立刻爆满;上课的大教室几乎座无虚席, 不少学生甚至搬着椅子坐在教室的走道上听课。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学生们的观念和行为已经很超前了, 他们自身对于婚恋、生育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 所以高校不能对性教育畏首畏尾了。我们的使命就是给予其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端正态度, 进而远离不安全性行为, 促进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若干意见

1、从时间上来讲, 从入学教育阶段就开始“造势”

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 是入学后大学生涯的第一课, 起着成才发展的“导航”作用。目前我校的新生入学工作主要是以学生工作部、教务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党委组织部、保卫部、后勤集团和各院系及专业团队等各个部门为支撑, 以入学与适应性教育、国防素质与养成教育、学科专业与职业认知教育、学风建设与学务指导、成长与发展教育、奖励与资助教育等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 其实归纳起来就是校规校纪、思想政治、学科专业三大模块。我们建议借鉴一些国家成功的做法, 把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健康保健知识、婚恋道德有机统一起来, 共同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自新生入学伊始就加以“灌输”。《思想库》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断:“今天能否预见到明天将会发生什么, 将决定事业发展的成败。”由于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不太了解, 所以这个时候给他们传递的信息容易在其脑海中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 提前在思想上打了一剂预防针。增强新生的预见意识和预见能力, 具有重要意义。

二则, 当今是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 任何敏感的话题靠回避是不行的, 只能主动出击, 加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任何“堵”或“放手”的做法都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婚恋观。相反, 对于刚刚迈入人生的新起点、新转折的学子们来讲, 适时的婚恋观教育非常具有启迪性, 只有这些为学生们需要、能够启迪人生的新知识, 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注意, 才能被学生理解、接受, 并对其日后的思想、行为产生导向作用, 成为内化的素质。在教育的方法上, 不是简单地告诉新生应该如何, 不能如何, 而是应该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的剖析, 更多地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思考, 得出自己的结论。

再则, 如前所述, 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 价值选择、价值比较的机会大大增加, 人们很容易失去一个明确的文化权威和价值评判标准。当纷繁复杂的多种言论和社会生活向同学们走近时, 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是非善恶的明确标准, 导致他们处于道德评价、是非评断和思想选择的困境之中。而处于多元文化冲突中的人们会陷入很被动的境地。所以, 我们有必要一开始就占领先机, 向学生传达主流的思想观念, 让他们主动形成健康美好的婚恋观。事后诸葛亮, 永远不如一场好雨知时节。

实践证明, 入学教育直接影响新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适应性转变, 影响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行为养成, 也将影响校风、学风的建设。成功的入学教育能够对新生的大学生活及长远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甚至能使学生终身难忘和终身受益。所以我们希望美好的一生之情———婚恋能够伴随新生的入学教育在他们的心灵埋下健康的种子。

2、从空间上来讲, 加强网络教育, 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其一, 无数分析90后大学生特点的文章无不例外地指出当今大学生一个共性而鲜明的特点, 那就是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他们对网络超强的依赖性, 他们平时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网络而非电视广播或报纸杂志, 这就要求我们占领网上阵地,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资源的指导和教育作用, 加强正面教育。如在计划生育网站设专栏, 介绍恋爱、婚姻和性的有关知识, 并与学生平等聊天、讨论,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接受正确的婚恋知识, 而且可以大胆提出自己关心或困惑的问题, 提高教育效果。至于沟通模式, 应采取朋友、伙伴式的师生交流形式, 即教师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朋友或伙伴, 以热情、友好、旁观者的身份和态度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婚姻爱情现象, 以感化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有关爱情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姻爱情观念。

其二, 近十余年, 随着高校扩招, 学生数量成倍增加, 新老校区办学现象十分普遍, 对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随着我校九月份开学, 部分院系新生迁往首义校区, 建立学校计划生育服务网站, 设立生殖健康、在线教育视频、站内留言、电子信箱等多个板块, 做到信息公开, 资源共享, 建立学校计生部门和宣传对象进行直接互通的渠道更是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多校区办学带来的工作不便。

其三, 亦是针对我校计划生育工作站现状而言。现有关婚恋及计划生育教育方面的专栏主要分布在校医院主页和心理咨询中心主页。其中校医院主页在“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版块分别上传了健康常识及计划生育政策方面的文章, 但从点击量来看无论是早期的内容还是最近更新的均不超过100, 尤其计划生育版块的内容最近一次更新还停留在2011年, 可见这些网站在校园影响甚微。至于性常识、紧急避孕、意外怀孕及处理这方面的知识并未出现, 医院设有“紧急避孕室”, 但不知道多少学生知道?问题还是出在宣传这一环节。心理咨询中心的主页确实清新雅致, 内容也很丰富, 尤其在线咨询一项自08年开办以来, 收到了学生两百余条的留言, 一方面说明这种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方面也提示我们既然有效果, 就应该想办法做得更好。

2012年学校基于国家宏观的政策背景和我校的现实状况专门成立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保健委员会, 并颁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足见学校对师生员工身心健康的深度关怀, 在众多可行方案中, 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通过完善网络教育资源来普及健康知识, 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而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3、从内容上来讲应该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大学生计划生育教育是一个知识体系, 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1) 生命与健康教育; (2) 生殖健康教育; (3)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教育; (4) 婚恋道德教育; (5) 性道德教育; (6) 女生教育; (7) 爱情观教育。

从我国目前高校的教学计划来看, 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第六章, 第三节) 这节教材, 是专门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的。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仅有一节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是明显不够的, 学校还应增设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婚恋观念和行为的课程, 具体包括约会, 恋爱, 婚前关系, 性知识, 性伦理, 避孕、生育知识等等。这些观念和知识属于正常的教育范围, 而且也是大学生朋友都需要的知识。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婚姻恋爱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今世界,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尼日利亚、孟加拉, 还是发达国家的加拿大、美国, 都把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考生参加考试的年龄限制取消, 招生范围扩大, 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 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婚姻价值趋向的基本特征,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民众的婚姻家庭的状况。换言之, 良好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 高校需要积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 特别是挖掘我国传统的婚姻道德伦理中的人文资源, 实现现代整合, 构建起新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 从而发挥新的道德评价机制的调节功能, 确保当代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向上、具有时代特点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李斓.女儿将来嫁给谁[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2.7.

[2]meilicoco.新时代男女的22个婚恋观[M].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2.1.

[3]周远忠, 熊承等.中国未婚大学生性行为和避孕节育现状与需求现况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38 (5) .

[4]陈小琼, 崔小璐.大学生婚恋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1.

[5]窦敏.高校计划生育工作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2) .

[6]郭静, 张爽.北京市大学生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及服务需求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

[7]杨景.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

[8]杨奇志.高校扩招后计划生育工作的困难与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 (8) .

[9]杨越明.计划生育教育:大学生教育的新课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12) .

[10]邓兴书, 辜钦娅.2010年重庆大学生对生殖健康、避孕教育及服务需求的调查[J].重庆医学, 2011, (40) .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篇2

我是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所以我想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来谈青年大学生的婚恋教育。加强青年大学生婚恋教育最理想的方法应该是在学生没有抵触情绪的情况下,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达到教育效果。具体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开展青年大学生婚恋教育。

1.加强高校婚恋道德和文化氛围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给青年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使他们接触到更多的学生群体,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确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以理智的思维对待自己、对待异性、对待社会。可以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专题讲座、校园心理剧、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健康的电影电视、进步的网络书籍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引导青年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婚恋家庭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2.扩展高校课堂婚恋教育形式及教育内容

目前,大多数高校把大学生婚恋教育仅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章节,内容简单。许多老师也对这种问题的讲解缺乏科学精神,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种做法显然无法达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婚恋观教育引导的目的。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把青年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作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当中。

课程以婚恋理论为基础,以婚恋实践课程和有关婚恋主题的小组讨论为依托。授课的老师涵盖校内外,既有法学专业教师、心理辅导的教师、学生辅导员、也可以有媒体情感栏目的主持人等。

内容涉及四个方面:(1)进行恋爱观教育

所谓恋爱观,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恋爱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开设恋爱观课程,使青年大学生端正恋爱动机,正确对待爱情,认识到爱情是责任与奉献的统一,对待爱情要专

一、谨慎、严肃。同时也要正确对待失恋,认识到失恋是很正常的事情,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失恋。这是人生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并且是青年大学生今后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的需要。

(2)进行择偶观教育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理想伴侣,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择偶观,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些具体的标准毕竟也要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应该让青年学生知道择偶时应更多追求双方思维、观念上的一致性,性情上的契合融洽,而不是以样貌、金钱、地位作为择偶的基本条件甚至是绝对条件。

(3)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我国由于封建传统思想,人们对于性科学的探索一直处于隐晦状态。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学校的性教育不满意,在遇到性问题时,只有极少数学生会想到去请教老师。可见,学校对青年大学生性教育是相当欠缺的。正确的性教育应该是能够为青年大学生提供科学的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伦理道德知识、法律知识等。

(4)进行婚姻观教育

婚姻观是人们对于婚姻和家庭的态度和看法。通过婚姻观的教育,应该使学生了解到婚姻、爱情的真谛与责任,并在将来面对婚恋的选择时变得理性。让青年学生意识到从恋爱到结婚成家的前提是男女双方相互充分了解,所以从恋爱到结婚须经历必要的了解阶段,“闪恋”、“闪婚”等行为是不可取的。

3.完善高校婚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首先,建立和完善婚恋心理咨询三级网络,分别为学校(心理咨询室)——院系(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组成的心理互助小组),院系的心理辅导老师通过班级心理互助小组了解情况后,在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给予心理疏导,当情况比较严重时,转介到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这样,三管齐下,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青年大学生婚恋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高校也可以以心理咨询三级网络为依托,广泛开展朋辈辅导,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婚恋观。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不同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在思想观念上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差别导致年轻一代与长辈的沟通明显减少甚至难以有效地沟通,有的年轻人还表现出强烈的叛逆心理,反对长辈的一切教导,我行我素。这就给包括婚恋教育在内的当代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阻力。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引入了朋辈辅导的方法,利用年轻人容易受年龄相近者影响的特点,先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然后让这部分同学去引导周围因婚恋问题引发心理问题的同学和朋友,并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篇3

摘要: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女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女大学生正确处理两性情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满足当代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社会化与人格完成成为女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1]。本文主要从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教育对策,为当代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女大学生;婚恋观;现状;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女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她们的婚恋观伴随着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女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女性精英群体,她们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成长,而且影响着中国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和未来人口的质量[2]。因此,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

1.恋爱行为普遍化

恋爱在大学校园里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了,如在校园的花圃丛林里,或在湖边、河畔的小径上,或在操场的周围等地方,我們随处都能看见大学生情侣的身影。而且大学生的恋爱年纪呈现低龄化,在四个年级里,大一大二学生谈恋爱的比率最高。

2.恋爱动机盲目化

恋爱动机是婚恋观的核心,反映个体婚恋的价值取向[3]。恋爱动机不仅标示着一个人的恋爱目的,而且影响着一个人的恋爱态度和恋爱模式的选择。从目前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看,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恋爱仅仅是一种需要。步入大学高考的压力骤减,为了过把瘾,为了一次体验,当然要谈恋爱,尤其是女生常常以弱女子自居,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呵护。其

次,为了填充寂寞,对于他们爱情不过是暂时的情感填空而已。再次,随大流。校园里谈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段时间没人谈,但过了一段时间就有一帮谈的。最后,为了证实自己的实力。如果一个女生有很多异性追求,说明她有实力,有魅力,有很多女生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纷纷加入恋爱大军。

3.求偶对象功利化

大学是人生中美好的阶段,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大学生的恋爱本该是纯洁的、美好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压力的增加,让她们产生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与其自己努力不如嫁个“金龟婿”的想法,使其不少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钓金龟婿上,她们认为另一半的经济、收入水平及家庭条件最为重要。要是嫁得好,即使自己不用工作,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衣食无忧。

4. 婚恋观念开放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认为两个人在一起轻松、快乐就好,如果感觉不合适可以随时离婚。而且大部分女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两个人同居或是发生性关系可以理解,自己也可以接受。如高校附近旅馆或是日租房大部分都是学生情侣去租住,尤其是在周末或是节假日的时候学生情侣去租住的特别多。

二、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人们的价值观与伦理道德观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当代的女大学生受西方性自由和性开放观念的影响,她们盲目的追求“西方式”的恋爱,讲究“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另外,不少女大学生收到社会功利化因素的影响,婚恋观出现了偏离;除此之外,目前那大学生就业难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婚恋观的重要因素。

2.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高校对女大学生婚恋观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研究也不多,在大学的教材中很少涉及到婚恋观方面的知识。而且高校对女大学生恋爱持不提倡,但也不反对的态度,很少有计划性、有针对性的对女大学生婚恋观进行教育,尤其是性教育方面。

3.个人因素

女大学生一般都满十八周岁,生理已经完全成熟,加上社会的影响,女生思想更为早熟,产生对异性向往和爱慕等情感。另外,来到大学,摆脱高中式高压式管理,脱离父母的约束,青春期感情在大学期间开始完全释放,试图去尝试新鲜事物,做一些父母和老师不允许做的,尤其是女大学生。除此之外,人际交往、学习、就业等给不少大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再加上远离亲人的孤独感,使不少女大学生解忧恋爱来排遣寂寞。

三、引导当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的教育对策

1.拓宽婚恋观的教育途径

一是将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纳入教学环节中去,如女性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及性教育等,引导学生理性的对待爱情和婚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二是成立健康教育服务站。女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会在生理和心理上遇到一些问题,可能造成学生心理出现迷茫、焦躁、抑郁甚至自杀等情况。通过健康服务站老师的心理辅导或是帮助,可以有助于消除心理问题或是恋爱问题,从而排除学生的婚恋困扰;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的舆论导向。如建立校园婚恋网站、微信平台、QQ群等,通过平等的方式和女大学生进行讨论婚姻、恋爱及性等方面的问题,并解答女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出现的问题。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女大学生情操

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泡菜”理论,认为“大学的文化氛围决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一所大学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谁学生产生深层感受,从而使他们净化灵魂、塑造品格”。所以根据这个理论,高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用健康的校园文化感染女大学生,从而培育出“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大学生。

3.加大对宿舍的监管力度

目前许多学校存在男女混居、夜不归宿、在外边租房等现象,这在同学中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宿舍管理的力度,严禁异性随意进出宿舍,同时晚上要严查晚归寝情况。

四、结束语

学校是一个浓缩的小型社会,高校校园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阵地,女大学生作为学校的半边天,学校的一份子,所以她们的婚恋观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立,因此,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将对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晓敏.“8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自我教育与自我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0.

[2] 闫莉玲,叶松庆.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现状与教育对策[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59.

[3] 李志,吴绍琪.研究生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篇4

大学生婚恋问题历来是十分敏感的热门话题, 当代大学生呈现出婚恋观的价值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多样化的趋势, 且与传统婚恋价值观渐行渐远。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影响其恋爱的动机、择偶的标准以及对恋爱、婚姻的态度, 而一个人的恋爱经历、观念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又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婚恋观是指大学生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 是大学生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 不但直接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 而且会影响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

尽管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主流是健康的, 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恋爱与婚姻的观念和态度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些学生甚至不具备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有的学生在失恋后不能自拔, 选择自杀。大学生中有情人很多, 但终成眷属者却很少, 这就造成了一批失恋者。感情遭受挫折后一个时期内出现心理问题是比较正常的, 绝大多数人通过找朋友诉说或自我调整, 最后能够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对方, 尊重对方所做的选择。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难以摆脱情感危机, 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信心, 放弃对爱情的追求, 从此一蹶不振, 沉沦自弃, 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最后发展到悲观厌世;有的学生将对方视为仇人, 肆意诽谤, 甚至做出一些极端行为伤害对方。

恋爱中出现的问题常常对大学生造成困扰, 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一个人对待恋爱与婚姻的态度和观念, 以及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常常是在大学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学期间的恋爱问题是高校对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敏感问题和难点问题, 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焦点之一。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引导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分析

对当今大学生价值观问题进行探讨, 并在探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价值观教育,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以下五个特点。

1. 恋爱时机:在校恋爱, 普遍赞同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 随着身心的发展, 已进入恋爱阶段, 大多数学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对异性交往有着强烈要求。相关调查表明, 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恋爱“很正常, 是大学生心理、生理的正常需要”, 约30%的大学生认为是“一种人生体验”, 还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是“寻找婚姻配偶的最好机会并可以促进学习”。

2. 恋爱动机:多元取向, 相对积极

恋爱动机是推动个体去追求某种恋爱目的的内在动力。调查显示, 80.2%的男生和75.2%的女生认为恋爱的动机是“为了寻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近60%的大学生在恋爱动机的认识上较为积极, 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是因为寂寞、空虚、攀比、虚荣等谈恋爱, 甚至在恋爱中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3. 婚姻观念:重视爱情, 向往婚姻

婚姻的本质是以男女两性结合为特征的伦理关系, 其根本点是爱情与义务的统一。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婚姻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神圣爱情观和责任婚姻观, 呈现出“物质化”趋势和“游戏化”味道, 道德责任感的淡化, 造成所谓的“精神表层化”的现代病, 爱情也由传统的“爱情独占观”发展到“爱情多元观”。

4. 择偶标准:注重人品, 郎才女貌

择偶标准是人们在择偶时的价值取向, 是婚恋价值观集中而具体的体现。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有着显著的时代性、多样性, 其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品德、审美、才能等方面。有关调查显示, 大学生择偶标准排在首位的是“诚实可靠”, 男生选择“长相好”的比例高于女生。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郎才女貌。

5. 性的观念:较为宽容, 日趋开放

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传统的性观念差异较大, 表现出对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有一定程度的宽容, 婚前性行为容许程度比婚外性行为容许程度高。“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已不再是时代的主流, 如今的女大学生普遍将性行为归于爱情之中。

三、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对策

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 外界环境也不断影响、冲击着大学生正在逐渐定型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的婚恋观不但折射出人生价值的取向,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示我国未来的社会婚姻家庭发展趋势, 甚至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 关注大学生婚恋观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个体心理素质、培养健康向上、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通过人格教育, 大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了解, 把握自我价值、人生意义, 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2. 道德教育

婚恋不仅仅是为了性, 还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婚恋双方不仅要相互信任、忠诚, 还要互相帮助、负责, 否则, 两性关系、家庭生活就没有安全感。因此, 要培养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忠诚品质, 增强大学生对未来家庭的责任感, 强化他们的道德约束力, 提高他们的自我选择能力, 引导他们做一个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社会人。

3. 爱情教育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爱情的最高层次应该是性爱与情爱的和谐统一, 爱情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因此, 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应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爱情的高尚性和神圣性, 妥善处理好情爱与性爱、爱情与学业、爱情与婚姻的关系。

4. 性的教育

传统教育中对性几乎避而不谈, 这使得在校大学生从少年时就缺乏性常识。因此, 要在大学生中开展严肃、科学的性知识和性心理教育, 同时还要进行性法制教育, 在新生入校之后尽快开设性教育讲座和课程, 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性道德和性观念。

5. 择偶教育

婚姻是两个人社会关系的结合, 择偶不仅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 还要考虑婚姻的严肃性及家庭角色的认同度。要引导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 考虑哪些条件更为重要、哪些条件更有利于将来家庭的幸福;要对一些女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 强调女生对未来婚姻的理性选择。

6. 学校与家庭联手,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家庭也应承担教育子女的义务,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恋爱是人生的必修课, 父母要教育子女, 爱情不能制造, 如果为了恋爱而恋爱, 那么学分和感情分就会受到巨大的损失。学校与家庭应紧密联系, 形成互动, 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

7. 家庭与社会结合, 加强爱情与婚姻的统一性教育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避免邪念的唯一办法就是免除神秘。”要致力于增强大学生爱情责任感, 扭转顺其自然的恋爱观和宽容的性观念, 要使他们懂得, 责任是爱情的伴生物, 选择了爱情也就是选择了责任, 爱情的归宿是婚姻家庭、生儿育女, 其本身就包含着对对方的义务和责任。

摘要: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 外界环境也不断影响、冲击着大学生正在逐渐定型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的婚恋观不但折射出人生价值的取向,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示我国未来的社会婚姻家庭发展趋势, 甚至影响未来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传旭, 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5.

[2]阎晓军.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11) .

基层部队婚恋观教育 篇5

教育目的:通过本次教育,引导官兵认识什么是爱情,军人爱情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念。

教育课时:1小时。

教育方法:前半小时集中授课,后半小时组织进行讨论。

教育内容:

战友们,大家好!

刚才,大家听到的是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见到的是集体婚礼的喜庆场面,听着小曲,看着这场面,在座的,有人在追忆昨天作新郎、新娘时的风光无限,有人正在期盼明天那浪漫温馨时刻的到来,今天的政治课我们也谈个轻松的话题,一起探讨一下革命军人如何领会爱的真谛,把好情的归宿。首先请大家看下面的例子。

某部29岁的士官小张,家住农村,为了找对象三次探亲无果而归。原来,他的择偶标准是:一要对方长相漂亮;二是工作条件要优越;三是家里要有钱。

大家说,他的对象好不好找?

大家不要光顾着笑他,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大家也都知道,有不少大龄青年为了婚姻大事,急的都快成病了,可是急又有什么用呢?难道找对象就这么难吗?问题在哪呢?下面我从什么是爱情?军人爱情的特点?军

人怎样找到好媳妇?三个方面谈一下。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要领会爱的真谛,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爱情?

一、什么是爱情?

《圣经》有这样的记载:说上帝最初造的人是四条腿四条胳膊,因为样子不雅,就一辟两半,被分开的两半一直苦苦寻找着对方,因为一半只有寻到另一半的时候,两颗跳动的心才能安静下来,这就叫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就是具备崇高理想、高尚情操的异性间美好心灵的碰撞。翻开人类的爱情史,我们不难发现,爱情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基于人的生理需要,即性爱。它是爱情产生的生理基础。人发展到青春期都会产生一种对异性的爱慕和渴求,只要是一个健康的人都会有这种需要。有一首歌《女人是老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山上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和尚,小和尚长大后,老和尚要带他到山下走走,小和尚看到穿着鲜艳衣服的女人,就问老和尚,那是什么,老和尚怕他起凡心,就告诉他说是老虎,回来后,老和尚问小和尚有什么收获,小和尚说,我喜欢老虎,老虎最可爱。再比如,咱们军港码头上走来一位穿着时尚,颇有姿色的女孩,你们的眼睛就不够用了,象接受检阅一样,迎来送去,这里面就有你,但你不用不好意思这是异性间的吸引,是正常生理需要。

社会属性产生于人的精神需要,即情爱。它是人类的

一种高级精神生活,不仅要求男女双方在思想、情感、性格等方面共鸣和谐,而且要求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军人是一个特殊群体,除了这些本质特征,还有自己的特点。

二、军人爱情的特点

第一,自身条件有一定的优越性。军人成熟稳重,有责任感,一直以来都是青年男女心中的偶像。特别是工资调整以后,经济条件相对有了改善,很多有志的姑娘都希望找军人为终身伴侣。

第二,选择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受地区的限制。部队规定战士不准在驻地找对象。所以军人在原籍找对象的占绝大多数。二是受时间的限制。大多数同志恋爱期间,一年只有一次见面的机会,义务兵只有服役期满才能探亲相见。

第三,恋爱方式具有特殊性。军人恋爱关系的确立,多半是由介绍人牵线,“一面之交”,“一锤定音”。恋爱关系确定后,由于天各一方,直接接触少,多靠鸿雁传情,不利于真诚感情的发展。

既然大家领会了爱的真谛,那么怎样找到一个好媳妇呢?

三、军人怎样找到一个好媳妇

恋爱目的、择偶标准、恋爱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德修养的具体表现,男女双方婚前有相互倾慕、相互追逐、培育爱情的过程,这被称之为恋爱。人们对爱情和恋爱的

根本观点和态度,叫恋爱观,恋爱受恋爱观的支配,只有正确的恋爱观才能帮助你实现完美的婚姻组合。

(一)把政治上志同道合作为择偶的首要条件 人们选择配偶总要考虑一定的条件,如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性格特征、年龄大小、职业性质、兴趣爱好、经济状况以及体态容貌等等。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革命军人必须把“志同道合”作为首要条件。

所谓“志同”说大一点,就是有共同的人生观、理想和抱负。马克思和燕妮的结合,堪称“志同”的典范。燕妮虽出身于普鲁士名门贵族家庭,但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她勇于冲破家庭阻力和世俗偏见,把爱情献给了马克思。在婚后,尽管生活艰苦,三个孩子相继死亡,精神几近崩溃,她没有后悔,埋怨丈夫,而是把所有家庭重担放在自已肩上,全身心地支持马克思去从事研究和写作工作,创造了爱情奇迹。

“志同”说小一点,就是要支持我们军人所从事的事业。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篇文章《斯巴达之魂》,说的是在斯巴达之战中,一名战士叫阿里斯多德,在别的勇士拼命厮杀时,他因为生病而躲过一死,得以生还,结果受到他的恋人的百般斥骂,说:你的剑如果不是用来杀敌的,为什么还要配在腰间?如果你的剑是用来杀敌的,为什么没有敌人的鲜血?如果你是一个勇猛的武士,为什么不留在战场上直到胜利?如果你不是一名勇猛的武士为什么还回来见我?我的脸面都让你丢尽了,斯巴达武士的面子都让你丢尽了。说完就自杀了,而这名武士怀着羞愧的心情重

返战场,直至战死,为国捐躯。成就了一名战士的事业。多么好的恋人啊!由于军人职业直接同奉献与牺牲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军人,就是要找这样无私支持我们的好媳妇。

所谓“道合”就是情投意合。在现实生活中,男女之间的“志同”虽是建立爱情的重要思想基础,但不一定能发展为爱情。只有双方思想上相一致、情感上相交融,才能形成亲密无间的爱情。因此,在择偶时还应注意考虑双方性情是否融洽、个性是否合得来、兴趣是否激起共鸣。只有这样,双方才能产生强烈的、持久的吸引力,使婚后的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更加牢固。

(二)在择偶问题上,要坚持两个反对,一个节制。首先要反对以钱取人。经济状况的好坏虽然对婚后的家庭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条件。金钱不等于爱情,并不一定给对方带来幸福。爱情的核心在于爱人,在于爱对方的人品、才干,而不是爱对方的金钱。否则,即使有再多的金钱,家庭成员也未必感到幸福,而且有以钱取人想法的人,其欲望之火也很难因为有钱了而被浇灭。我在农村时有个从小到大的玩伴,比我早一年当兵,一米八的个头,人长得也帅,军校毕业后,找了一个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的某军区后勤部领导的女儿,真的是财大气粗,听说经常开着车拉着许多军品回家,我一回家,经常被亲戚拿来比较,“你看人家老赵家,都不用种地了,吃的用的都是当兵的大儿子给的,”搞得我好不郁闷,前年回家,听说离了,我一直没机会问他原因,只是觉得离婚对中国人

来说,应该算是婚姻的失败。当然,我们强调不以钱取人,并不是否认双方对对方经济条件考虑的合理性。在恋爱之前,了解一下对方的经济情况,这有利于对未来家庭生活的安排。但是如果把经济条件作为选择对象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条件,就很有可能重蹈我那位老乡的前车之辙。

其次,择偶不要单纯以貌取人。爱美是人的天性,男女双方在相貌上的相互愉悦,确实是爱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如果单纯从容貌上来选择对象,不管三七二十一,认为只要长得漂亮,其他什么也不在乎,这种看法是不妥的。人总是要衰老的,容貌上的美丽,在人生中毕竟是短暂的,婚后生活时间较长的人,或许都有这种体会,结婚的时候,朋友们都说,你老婆挺漂亮的吗,当时一种喜滋滋的虚荣的感觉,现在孩子已经六七岁了,老婆在眼里,只是有很深亲情的妹妹,其实爱情时间久了,就变成一种亲情,一种老婆生气,你会心疼,老婆有病,你会惦记,老婆远行,你会牵挂的亲情,而此时的容貌,变得那么的不清晰、甚至无关紧要。我国早有:“娶妻取德不取色”,“择夫重德不重貌”的古训。事实说明,容貌上的漂亮只能悦目,带来的是一时的欢乐,品德上的高尚可以赏心,带来一辈子的幸福。三国时的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却出人意料地娶了沔南名士黄承彦的丑女为妻,乡邻觉的奇怪,诸葛亮认为,黄女虽然头发黄,皮肤黑,但通晓天文地理,聪明贤慧,很有才华,是一个贤内助。她妥善地料理家务,使诸葛亮能潜心研读,最终成为一代名相。也为我们把好情的归宿,作了很好的示范。

第三,恋爱中的你一定要节制,说得粗一点,就是不要乱搞“男女关系”。

现在的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什么“试婚”“一夜情”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性”变得不再那么神秘,但对于我们军人来说,不要轻易跨过那条线,你们可能不以为然,我身边就有这么个例子,我一个大学同学,人很老实,我们都尊称他老政委,有点才,曾发表过一些小文章,大三的时候,在火车上结识了一个女孩,父亲是沈阳某报社的记者,经过接触,父女俩都看好了他,毕业时他们确定了恋爱关系,我们同学都非常羡慕他。毕业后,在他们准备结婚的时候,从他老家来了一个妇女带着五岁男孩认爹,而且经查那个男孩就是他的儿子。这并不是新版陈世美的故事,因为他和孩子的妈妈并没有结婚,只是“一夜”的错误,致使我这个同学按义务兵退伍回了老家,待办的婚事自然也黄了,在为他送行时,看他鼻涕一把泪一把,怎不让人伤心,怎不引人深思。只可惜天下没有后悔药啊!

大学生婚恋观影响因素研究 篇6

关键词:婚恋观;卡方检验

一、引言

当前,我国年轻人群的婚恋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社会上流行的“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白富美”、“高富帅”等,其中“富”、“穷”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此外,许多城市离婚率飙升,一些城市离婚结婚率达到1:3,许多年轻夫妻刚结婚就离婚,“短婚未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标签。同时随着娱乐明星中的“金童玉女”、“模范夫妻”,一个个被“小三”、“出轨”、“婚外情”等击倒,婚恋行为失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无法回避的现象,这些无不昭示当代年青人的婚恋观发展路径已经发生重大转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探寻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以及影响他们的因素,以此为依据对大学生婚恋观问题进行指导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郑州市10余所高校,分布有本科、专科、民办院校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全部层次。问卷采用分层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组合的方式,采用拦截式访问。此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433份问卷。本问卷主要包括7个维度,23个问题,主要包含了大学生的婚恋态度、恋爱观、婚姻观、择偶条件、性爱观、家庭观以及生育观等方面内容。

三、大学生婚恋观整体分析

(一)大学生婚恋观主流健康理性。(1)恋爱态度理性积极。大学校园,总能遇到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异性,面对心仪的对象,你是否会产生爱情冲动呢?调查中,选择“非常积极主动”的仅占5.8%,28.9%的大学生表示会比较主动,最高的是“不确定”的为37.2%“,比较被动”的为26.3%。恋爱过程中,总会面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问题,那么一旦面临被拒绝的局面,众多90后的大学生又会如何选择呢?调查数据显示,74.6%的学生会理性冷静地面对这种情况,有21.7%的学生选择了坚持,但也有3.7%的人选择了报复。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整体趋于理性,不单单只考虑激情因素。(2)恋爱动机多数认真严肃。人们常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那么当代大学生到底如何看待“恋爱和婚姻”之间的关系呢,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应该以结婚为目的,认为恋爱和结婚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表明了大学生恋爱动机的主流还是相当严肃的。此外被调查者中,认为恋爱与结婚没有必然联系的约占28%,显示了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的比例是以其他目的而谈恋爱的。(3)大学生婚姻观积极向上。婚姻观主要包含人们对婚姻本质、作用的观点和看法。为调查当代大学生婚姻观,调查主要围绕婚姻与幸福、婚姻与事业、婚姻促进成熟以及婚姻中的责任等问题进行提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婚姻能够带来幸福、婚姻能够促进人们成熟、婚姻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另外,仅少量的人表示了怀疑和担忧。(4)孩子依然是美满婚姻的重要核心。当代社会,由于多方面问题,许多家庭遭遇生育危机,另外受国外思潮影响,“丁克”家族也成为国内一种常见现象。同时,传统观念认为,孩子是一个家庭坚固感情的纽带,一个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那么在传统和西方文化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家庭婚姻中的孩子问题呢?调查表明,传统思想仍然占主流:41.8%的人认为没有孩子的婚姻不美满,38.9%的人选择就算自己没有孩子也要领养一个,另外5.1%的人甚至保留重男轻女的思想,不但认为必须要有孩子,还必须有个男孩。

(二)大学生婚恋观念渐趋开放。(1)性观念整体保守,渐趋开放。传统的婚恋观中,性关系应该只限于夫妻之间,否则将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和审判。然而从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追求“独立、自由”文化观念的影响,性开放观念大行其道,传统性观念甚至被视为落后的标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性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仍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不能接受自己的恋人曾经有过性行为,而23.6%的大学生也认为可以接受对方的性行为,其中2.8%的完全能够接受对方曾经的性行为,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性容忍度逐渐扩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身边总会出现各种难以抵制的诱惑。那么,对于自己的配偶发生了婚外情这样的现象,当代大学生又如何看待呢?调查中,40%的人表示不能容忍对方出现婚外情,这与当前社会上“出轨”成为离婚的头号杀手的现象相符。与此相对应的是,37.2%的大学生表示难以接受,12.5%的人表示要看情况,另外表示会接受的比例超过10%,其中3.5%的人表示可以理解。可以看到,随着社会中出轨现象的增多,大学生开始逐渐地承认甚至认可这样的社会现象,表现出大学生婚恋观的一定的开放性和理性思考。(2)婚恋方式趋向多样化、开放化。随着电视相亲节目的热播,对于传统的相亲形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变看法,对相亲开始接受。数据显示,63.1%的大学生表示可以接受相亲,其中16.4%的大学生表示,相对于现代网络等形式,相亲更加容易接受,只有5.5%的大学生表示,不能接受相亲这种形式。在询问“你能接受的年龄差距”时,84.7%的大学生表示能接受5岁以内的差距,3.7%的被调查者表示能接受10岁以上的年龄差距。

(三)重视物质基础成为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为婚恋行为和家庭生活奠定了充裕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丰富的物质生活也增强了人们的功利化心理。在“为了谋取利益是否会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的调查中发现有16.4%大学生表示能接受或不确定,而不是拒绝,这样的比例值得人们担忧。在婚恋交往中,“对方能否给自己带来帮助”等功利性的因素现在也成为很多大学生的考量依据,如在被问到“是否看重对方在生活工作中能够为自己带来帮助”时,22.2%的被访者选择“很看重”,高于不看重(14.5%)此选项的比例,而63.3%的学生都是具体看情况而定。在关于择偶标准的调查中,我们让被调查者分别对“学历、职业、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和城乡差异”等条件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除“城乡差异”外,选择“在意”的比例要高于选择“不在意”的比例,其中“职业”和“经济条件”等关系到物质条件的选项的“在意”比例远高于“不在意”的比例,其中

55.4%的大学生在意对方职业,44.5%的大学生在意对方经济条件。这表明当代大学生虽然对于婚恋对象的“出身”并不在意,体现传统观念中“英雄不问出处”,但对于与物质基础有关的条件却比较在意,反映了大学生的功利化思想。

(四)当代大学生追求婚恋质量。人们通常认为兴趣相投的人更容易一见钟情,那么当代大学生是否也是这样认为呢?

在调查大学生对恋爱对象的优秀品质中选择时,结果发现,所有优秀品质中,“性格”、“责任感”和“专一性”被排在了前三位,“能力”被排在了第四位,而“兴趣”、“爱好”则被排在了最后。这表明,当代大学生更注重恋爱的稳定性和长久性,而“兴趣”、“爱好”这些只能带来一时欢娱的品质并不受大学生重视。

近段时间,社会上流行着一首歌《嫁人就嫁灰太狼》,针对此现象,我们专门做了一个调查“你认为抓不到羊的灰太狼是好丈夫么”,结果只有11.5%的被访者表示“言听计从的灰太狼绝对是个好丈夫”,而80.1%的人认为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有8.3%的人表示“能力最重要,灰太狼不是好丈夫”,并且此选项上男女差异并不大。可见,现实并不像歌词中所唱那样,人们也并不是那么地认可“灰太狼”先生。其实对“灰太狼”先生的两难选择揭示了婚恋生活中人们对于婚恋对象各种品质的选择偏好困境。

(五)平等意识在大学生婚恋观中得到彰显。平等的夫妻关系成为维系婚姻、维系家庭的基本因素,夫妻成为了共同支撑家庭的平等主体。问卷中,我们通过问题“如果在沙漠中,只剩最后一瓶水,你认为应该给谁”来体现这种平等。结果显示,

42.7%选择“一人一半”,39.5%选择“看情况”再决定,只有3.7%的大学生选择“自己”优先,而另外有14.1%的大学生则将对方放在了首要位置,说明“平等、理性”观念在婚恋观中占据主要位置。

在家庭中,一般掌握家庭收入的在家庭中通常掌握主动,成为所谓“当家的”,在传统家庭模式中,一般为男性。调查中,31.2%的认为应该妻子管钱,远超过认为应该丈夫管的9.7%,另外需要注意的是24.2%的人认为可以AA制,34.9%的大学生则选择了“不确定”,这表明当下,女性已经超越了“半边天”,平等独立的意识在大学生中越来越盛行。

经常在新闻中听到,很多女人抱怨自己对家庭的付出多于丈夫。那么大学生是如何看待在家庭付出中的男女差异呢。数据显示,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看情况”,达到57.5%,而认为丈夫较多的比例达到32.8%,远高于认为妻子付出较多的比例。通过调查一方面,显示了对男性在家庭中付出的认可,另一方面超过半数的人选择“看情况”也彰显了女性独立平等的思想。

四、大学生婚恋观相关因素影响分析

(一)大学生婚姻观念性别差异。在恋爱观方面,在面对心仪对象时,男女生的反映态度会因性别产生差异。数据显示,在面对心仪对象时,女生选择“比较被动”的比例要远高于男生,同时选择“比较主动”的男生要远多于女生,在面对拒绝时,女生往往也会比男生更理性。在婚姻观上,无论是婚姻与幸福还是婚姻与事业,或者婚姻能促进成熟等观点上,女生往往比男生更倾向于“不确定”,反映出女生在面对以后的婚姻生活时,往往缺乏信心。在性爱观上,表现出相当的保守和独立。在择偶条件上,女生在意的比例也要远远超过男生。在家庭关系上,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占重要地位,但女生往往比男生更注重平等关系。

(二)大学生婚姻观中父母婚姻关系差异。大学生婚恋观因其父母婚姻关系差异而存在变化。经过分析发现,父母婚姻关系正常的大学生在面对拒绝时能够更加理性,而父母离异的大学生在婚姻观特别是性爱观上则相对更加开放。

(三)大学生婚姻观民族差异。民族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性爱观的差异上,体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性爱观相对来说更加开放。

(四)大学生婚姻观生源差异。大学生生源地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不大,仅在恋爱次数、择偶条件等项目上存在差异,经过交叉数据显示,农村大学生更在意择偶的经济条件,以及对方能力。

结论: 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对于高校,要以生为本,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对于父母,以爱为纽带,构筑温馨、美满家庭;对于社会,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创造健康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自己,要端正婚恋动机,调适婚恋心态。

参考文献:

[1] 王美萍.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04).

高职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研究 篇7

对于高职学生恋爱相关问题的教育仅仅还是起步阶段,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系列的理论,只是在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章节,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内容简单而且不够深入,没有对高职学生恋爱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没有提出确切而有效的恋爱教育与引导的方式与方法。

恋爱是由“美貌”、“肉欲”和“好感”等情感结合而发生的。男、女高职院的学生对恋爱的认识又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在高职院学生恋爱调查中发现,女生认为是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占到了34.3%,大约高于男孩5%;38.8%与34.5%g的高职院女生与男生,都认为一段真挚和值得怀念的感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和值得回忆的经历。通过对恋爱等相关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男女学生之间产生爱恋的因素很多,包括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情感因素)主要是性别的差异、兴趣与爱好等等。间接因素(非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心理与生理需求、情感的寄托、寂寞及孤独的排解、好奇心、从众与攀比的心理等等。本文主要阐述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教育。

一、情感观念教育

男女高职院学生由于自己的成长环境与家庭环境的不同,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也不同,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男女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学会相互理解、正确的表达情感和自我管理自己的情感。引导正确处理恋人、同学以及朋友,情感与正常生活,情感与学业,情感与工作等等之间的关系。从爱恋到真正的爱情与情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有时还要经历痛苦、惆怅与失意等过程。男女学生在经历这个过程时的表现、心理承受以及抗击挫折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应该对男女学生进行分类的教育与引导,在恋爱过程中增强抗压与抗挫折的能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具有坚强的意志与信念,为今后的婚姻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情感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让男女学生尽快的成长,是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二、性观念教育

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系统的性教育课程,男女学生对性的认识差别很大。在传统的观念中,女性相对弱小应保护好自己,为自己、他人及其未来的生活负责,应对高职院女学生的性教育应要加强。特别是在如何处理好爱情与性的各种复杂关系,两性的生理结构的差异教育,性生理与发育相关教育,性生殖与性病教育,避孕知识与生殖保健教育,婚前性行为与不良后果处理的教育,性约束教育,性保健教育和性道德的教育等等。男女学生应对这些性知识进行系统的认识了解,可以有效的促进与改善男女双方之间的爱恋关系,正确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防止各种与性的相关的各种问题,保证男女双方正确的性生理与心理健康,有效的防止性犯罪和性放纵等不良后果的发生,形成正确的性表达与性行为规范。

三、择偶观念教育

在恋爱观教育调查过程中,男女学生在容貌与气质的选项中,分别为28.3%,21.7%,合计占50%。可以看出择偶的标准以及出发点是基本相同的,而且认为恋爱的基础为爱情和事业。这种择偶的观念也正是中国社会比较流行的观念,人都希望找到条件好的恋爱与结婚对象,注重于相貌、品格、才能、健康、家庭、兴趣与爱好,这都是可以理解。调查过程中男过于看重是容貌、性格、贞操、智力等,女生则看重的是才能、人品、未来的发展、财富及其家庭。但是作为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择偶的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1. 基本道德内容教育。

包括:孝敬老人,互敬互爱,贤惠以及尊重等等。

2. 基本素养教育。

包括:思想、品味、知书达理、包容、理解、沟通协调、团结、协作、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思维方式、坚韧的毅力、创新发展能力等等。

3. 基本与人交往的技能培养教育。

包括:双方的信任、自由、平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个人卫生习惯、不酗酒、吸烟、熬夜、合理的打扮以及合理消费等)、个人修养、正常的人际交往以及说话与做事的方式与方法。

4. 基本的兴趣与爱好教育。

包括:读书、音乐、运动以及旅游等,浪漫与情趣的气息,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和加深爱人与家人的情感交流。

四、恋爱价值观的教育

恋爱价值观是价值观在恋爱问题中的各种表现,关于恋爱、选择恋爱对象以及爱情生活的综合观念。也就是对爱情的基本看法与观点,是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恋爱价值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1. 价值取向的教育。

人生价值以及对社会中各种问题以什么原则为评价标准即价值取向。每个人的价值取向都会不同,没有固定的标准。例如在婚恋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规矩,例如在正常的婚姻生活中无法忽视的因素,年龄差异、生活方式与习惯、思维习惯与方式等等。

2. 生活方式的教育。

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的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价值观等等。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婚恋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也影响了现在大学生,特别是思想不成熟的高职院男女学生。婚恋关系一般是以情感与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关系,也会融入了一些时代特征的因素如物质条件、欲望、权利及地位等等。在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中,道德观念又被逐渐弱化、道德底线被逐渐突破,物质利益的驱动,人格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异,男女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恋爱观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抨击“婚外情”、“小三”等现今盛行的社会不良现象,加强忠诚观、爱情与婚姻的纯洁观的培养与教育。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将“民主、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学生的恋爱观教育结合在一起,多角度、全方位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各种行为规范的教育中,切身感受与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古语说的好“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珍惜缘分,珍惜时光;以善为念,学会感恩;以诚相待,以心相交”。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处事原则以及婚恋观,婚姻是靠男女双方不断理解与经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提携、相互感恩以及用心去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为今后的婚姻生活、工作及子女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职男女学生谈恋爱家庭、学校与社会应给与更多的关注,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婚恋观,避免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避免思想上的波动、情绪上的不稳定、冲动,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未来的家庭生活与发展。高校应对婚恋观教育做系统的设计与规划,根据学生的年级与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填补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适时的教育与引导,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在恋爱的道路上有欢乐、有泪水也有不如意,作为学生应正确的对待恋爱、父母、学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之后才能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男女学生在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的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婚恋观的特点开展教育,本文主要从情感教育、性观念教育、择偶观念教育、恋爱价值观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进行阐述,通过开展系统的、针对性、科学的恋爱教育,培养正确的恋爱观,为今后的幸福生活和未来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学生,婚恋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向欣.对当代大学生婚恋现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2):71-74.

[2]陈阳.国产家庭伦理剧对女大学生择偶观的影响分析[J].社会研究,2015(06):71-75.

[3]于海军.浅析中国家庭情感伦理剧的现状与流行原因[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3-14.

[4]赵文芳.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青年婚恋观的发展变迁[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92-95.

[5]李民菊.近五年我国大学生婚恋观研究述评[J].巢湖学院学报,2008.10(2):126-127.

[6]李伟雄,王庭照,林传军等.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浅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2):47-50.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篇8

婚恋观, 是指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1], 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婚恋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是对婚姻和恋爱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2]大学生处在生理成熟, 心理发展趋于完善阶段,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同时, 婚恋观也逐步形成。多元文化的环境背景下, 西方开放的思潮和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冲击, 使得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也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1、恋爱观

大学生年龄大多都在18-22岁之间, 到了恋爱时期。根据学者们的有关调查研究, 大学生对谈恋爱所持态度有三种:肯定、否定、说不清。其中持肯定看法的大学生占到69.6%[3], 说明多数大学生赞成谈恋爱。其理由有:第一, 大学生离开家, 异地求学, 谈恋爱可以消除孤独感, 并能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甚至相互促进学习;第二, 随大流, 别人干什么, 我干什么;第三, 空闲无聊, 填补空虚;第四, 虚荣攀比心理作崇, 别人有了女朋友, 我不见得比他差, 应该也找一个;第五, 学习、就业压力太大, 企图寻找精神依靠, 削减压力;第六, 正常生理需要。

诸多因素使得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看法。契约式恋爱, “不求天长地久, 只求曾经拥有”的想法等令大学生们一毕业就自然地分手, “毕分族”摆脱了以往交往—恋爱—结婚的传统模式。恋爱对象在校园中也是极不稳定的, 高兴了就在一起, 不高兴了就分开来。“多角恋”现象普遍。网恋势头发展迅速。

2、婚姻观

随着禁婚令的解除, 大学生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婚姻的憧憬形成了自己的婚姻观。就配偶选择上, 有调查显示, 女性比男性更注重对方未来的职业收人、才能等影响家庭基础和发展的因素。认为职业、收人、才能应占很重要的比例。[4]男大学生在选择配偶时更加注重女性的学历和修养, 而非外貌。调查还发现, 感情因素在婚恋中被认为很重要。婚姻应以感情为基础的观点体现出传统的婚恋观。同时, 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校园里流传着“找一个自己爱的人做情人, 找一个爱自己的人做妻子 (丈夫) ”的爱情民谚。婚外情被许多大学生认为可以接受。另外还存在着对婚姻的悲观倾向, 认为“婚姻对象往往不是最满意的”, “婚姻只是个形式, 有无内容并不重要”。传统婚恋观受到挑战。

就大学生结婚理智性而言, 事实证明, 禁婚令虽解除了, 并没有带来大学生盲目结婚的热潮, 相反, 大学生慎重考虑结婚, 在婚姻决定上较为理智。

3、性开放程度和性经历

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性关系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有调查表明, 在对待婚前性行为上, 大学生的性观念明显较过去开放。虽然74%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合适的, 但55%的人却认为只要双方自愿, 婚前性行为无所谓。这表明大部分人对婚前性行为是持保守态度的, 但传统的性观念、贞操观念还是受到严重冲击, 较过去贞操观念趋于淡薄。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的观念基本得到一部分大学生认可。[5]杯水主义的残余也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很大影响, 这些都为大学生同居提供了理由和借口, 催生了大学校园周围“学生村”的形成。

对“如何看待配偶以前性经历”的问题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有差异, 有66.0%的男生选择了在意妻子的童贞, 有57.6%的女生选择了在意, 这说明在对待这一问题上, 男生比女生更在意对方是否为自己保持童贞。[6]说明传统伦理道德仍占主体。

总体上讲, 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多元化特点, 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体现出大学生对待婚姻责任意识较弱, 婚姻信任度差, 社会的时代变迁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作用, 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婚恋观教育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环境关系

大学和谐校园环境是指在大学文化、制度等管理体系下, 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求, 又能有效管理和教育学生的硬件设施及校园文化背景下制度体系的总和。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对于大学生“三观”的教育一直是大学任重道远的任务, 大学教育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最重要的是完善校园规章制度, 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就是对学生除在专业知识的教育外帮助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婚恋观教育作为“三观”教育的内容是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任务。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是一项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 这一过程在原则不变的情况下适时对校园文化和制度建设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婚恋观教育是在目前社会和校园文化背景下, 高校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中, 就要求相应的对婚恋观问题制定策略, 采取措施, 实施有效地管理, 以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地发展。另一方面, 和谐的校园环境鞭策、激励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婚恋的关系, 引导他们更好地解决婚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促使大学生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 身心都获得健康良好的发展, 步入社会后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调查显示, 女生自杀的34%因恋爱问题。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有关大学生婚恋的问题, 表明恋爱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 由此说明了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重要性和婚恋观教育的紧迫性。

三、婚恋观教育的实施策略

1、变单向理论灌输为双向互动

一方面将学生实践活动纳入婚姻观教育中, 如社会实践调查, 学生通过走访社区, 搜集案列, 了解社会对大学生在婚恋观方面的取向和价值的看法, 比如同居现象存在的现实和根源, 以及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 在女生节、三八妇女节等节日召开班会、讨论交流会或辩论会, 学生们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材料, 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老师加以评奖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学生们的困惑、疑问和问题, 可以在此过程中找到答案。如果对于理论中的观点持有不同看法的话, 还可以相互辩驳, 不同意见可供其他同学参考。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不是一味地将枯燥的理论强加给学生, 而是让他们置身社会, 亲自了解和感受理论的内涵,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自觉运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思维方式和行为。

2、教育内容的深入

高校目前婚恋观的教育只是一些皮毛, 存在于“两课”中, 而心理健康课本身还未全面普及, 更谈不上涉及婚恋观教育的内容。正视大学生婚恋问题, 直言不讳地实施教育, 尤其是对“性”的问题, 撕开它人为的神秘面纱, 科学正确地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 讲授性、爱情、婚姻三者的关系, 以及同居现象的本质和危害, 引导学生理智对待婚恋问题。思想道德修养课中,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对学生的教育指导意义, 法律基础课中婚恋引发的现象和案列的评述对学生的启迪引导作用, 心理健康课更是围绕学生情感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学生带来具体实质的建议和帮助, “如何选择恋爱对象”, “失恋了该如何是好”, “何时选择婚姻”等困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问题都可以由此找到答案。教育内容重在深入, 回答学生们真正想知道的问题, 而非流于表面, 避重就轻, 碰不到问题的实质。

3、灵活的婚恋观教育方式和途径

仅仅进行普遍性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婚恋问题毕竟是一个较私人的问题, 每个问题都具有其特殊性, 除了普遍教育外, 还应当有灵活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寻求帮助, 如心理咨询。咨询可以是面对面交谈, 也可以是电话、邮件、信件或网络咨询等, 既满足学生要求, 又为其提供保密的可能。另外, 男女生在婚恋观态度、看法和行为上具有差异性,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 可针对差异, 分开实施婚恋观教育, 也可为男女生们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不同婚恋观教育内容。如对男生在婚恋中责任意识的培养, 对女生贞操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树立。

4、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参与

家庭父母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并在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青春期特殊时期, 关注并关心大学生婚恋问题, 常和孩子就此问题沟通交流, 掌握孩子心理动态, 交给他们处理婚恋问题正确的态度。社会也肩负着重大责任, 如大学生同居, 迫于学校的管理, 学生们将视线转移至校外, 于是便有“学生村”的出现, 因此社区、社会应担当起重任, 采取措施、制度, 不仅监督学生在校外的行为, 并且配合学校实施有效管理。过滤社会文化中对大学生不利因素, 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健康的社会文化精神财富。学校, 自然不用说, 是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主阵地, 是确保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的主要方面。当然, 学校也不应将出现的问题全部归因于家庭和社会, 而要积极面对, 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解决问题, 并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

结语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紧迫性要求高校尽快制定对策, 实施干预。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婚恋观, 不仅在校期间, 能够处理遇到的相关问题, 而且在今后成立家庭时, 能以正确的婚恋观为指导, 建立稳固的家庭, 享受幸福美好生活。同时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也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环境的组成部分, 和谐的校园环境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和谐。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 其心理和谐对整个社会的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红、任永进:《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综述》,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8 (2) 。

[2]李艳文、贺伟:《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研究》,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09 (6) 。

[3]姚利民:《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分析》, 思想教育研究, 2003 (7) 。

[4]李庚:《从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看未来中国家庭服务与教育》,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3) 。

[5]王维、罗匡:《大学生爱情责任意识的调查分析》,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篇9

一、调查和归纳

(一) 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为苏州科技学院在校本科生, 对该校各年级的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447份, 回收率89.4%。其中, 男、女生人数分别为249人和198人, 所占比例分别为55.7%和44.3%。447位学生中超过60%的大学生谈过恋爱或正在谈恋爱。

(二) 结果分析

1、恋爱观:恋爱动机单纯感性, 恋爱前景缺乏信心

恋爱动机上, 43.4%的人认为“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 以共同生活为目的”, 认为“恋爱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的有11.3%, 选择“以恋爱做跳板, 谋求发展”的有7.5%。只是“跟着感觉走, 没什么理由”的占37.7%。

恋爱愿景上, 只有很少大学生认为自己和恋人的感情一定会有结果, “看好校园爱情, 最后能够组建婚姻家庭”为11.7%。45.9%的同学认为只要两个人感情好还可以继续下去。

2、择偶观:男生重外貌品行, 女生“裸婚”难以接受

统计结果显示, 大学生择偶的首要因素是外貌、其次是性格、收入、人品, 地域在择偶条件中排末尾。统计结果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女生最看重配偶的受教育程度, 其余依次是人品、外貌、收入, 年龄因素女生最不看重。男生统计排序依次为外貌、性格、人品、收入、发展前景、年龄, 地域差异排末尾。

在指向婚嫁条件的选项中, 女生的选择值得关注。仅9%的女生接受“裸婚”, 42.1%愿意“双方共同奋斗, 贷款购房”, 27%“希望配偶提供住房, 负担轻一点”。

3、性爱观:婚前性行为能接受, 婚外性行为难容忍

在“如果有爱情, 您认为恋爱中的双方可以发生性行为吗?”的选项中, 选择“当然可以”的占8.7%;选择“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49.4%, 选择“无所谓, 爱与性完全是两码事”的占18.8%, 选择“不可以, 这是不道德的”占22.9%。

对于婚外性行为的态度, 87.2%的学生选择“不道德、应坚决反对”。对于配偶发生婚外性行为, 选择“难以接受, 但仍希望对方回心转意”的占18.4%, 选择“无可挽回”的比例占39%。

4、婚姻家庭观:经济基础不可或缺, 婚恋宽容度在提升

结婚时间的选择, 7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在毕业后工作几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再结婚;体现婚姻忠诚度的选题中, 39.1%的同学态度谨慎, 认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 绝对不能马虎”。选择“婚姻是一种契约, 关系好了可以继续合作, 关系不好则可以解除合约”占31.1%。若配偶出现了婚外恋, 42%的被调查者选择“与配偶真诚交流, 共同度过危机”;37%选择离婚。

二、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 在当前背景下, 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 集中反映在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

(一) 社会原因

1、严峻的社会婚姻问题冲击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2009年中国有246.8万对夫妻离婚, 比上年增长了8.8%。2010年第三季度我国有7791911对夫妻办理了结婚登记, 另有1310377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 平均每天有4800多对夫妻离婚, 74%的夫妻结合不到一年。2009年我国7.2%夫妇相识不足3个月。[1]不婚潮也在愈演愈烈, 据《新周刊》328期 (2010年) 统计, 在北京、上海有30%的适婚青年选择单身, 深圳目前正生活着20万28岁以上的未婚女白领。中国传统的婚恋伦理价值观念受到剧烈冲击。

2、功利的择偶观念混淆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2010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中反映出“男性无房结婚免谈”、“对象职业首选公务员”、婚前财产公证、婚后家庭消费AA制等新的婚恋问题。目前最火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里的女嘉宾“宁可在宝马车里哭泣, 也不要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欢笑”一语惊人。外经贸大学教授梁蓓的言论:“我觉得80后男孩子如果买不起房子, 80后的女孩子可以嫁给40岁的。80后的男人如果有条件了, 到40岁再娶20岁的女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样争论激烈, 这些都成为了当今婚恋观念功利契约主义盛行的缩影。

(二) 家庭和学校方面

1、失当的家庭教育误导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据杭州市一项调查显示, 34.6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有可无或没必要, 33.20%的家长持“无师自通论”, 12.01%的家长持“诱发论”, 5%的家长持“封闭保险论”, 还有7.33%的家长认为“和孩子谈性, 羞于启齿。[2]而在美国家庭, 性和婚姻都是轻松话题, 早在2002年, 根据美国Kaiser家庭基金会对年龄在15岁至17岁的青少年的调查, 有41%的青少年曾跟他们的父母谈过在什么时候可以发生性行为;43%的青少年曾跟父母谈起怎样与男友或女友谈有关性健康的问题;52%的青少年与父母谈过避孕套。有93%的美国父母赞成对孩子进行全面的爱情婚姻伦理教育。[3]

2、失位的学校教育忽视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各类媒体是大学生获得婚恋知识最主要的来源, 其次是朋友和同伴, 第三位是学校, 第四位是家庭。有关婚姻和家庭生活教育的内容在各类学校教育中特别罕见。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还没有专门培养性教育师资的院系, 多由生物课、体育课、政治课教师、大学辅导员或校医兼任。婚恋教育涉及生理、心理、伦理、社会学等各方面知识, 兼任教师的专业素质一般很难胜任。婚恋教育师资的缺乏已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

三、改进意见

(一) 社会教育

一是净化和丰富大众传媒出版物。开设青春期性教育的银屏节目和专题网站, 出版有关婚恋知识的翻译书籍与科普书籍等, 合理把握电视相亲的尺度和导向。二是提升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度。大学生是最庞大的“追星”群体, 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成为大学生盲目效仿的对象, 新闻单位要加大对公众私人生活曝光和猎奇的审查力度, 还原常态的社会婚恋氛围。三是广泛开展多方参与的各类婚恋教育和宣传活动。定期普及婚恋及性知识, 关注大学生假期生活, 充实他们的校外生活, 避免受不良社会习俗的侵染。

(二)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方面一是要积极“充电”, 与时俱进。家长要注意弥补新的婚恋思潮及性知识理论方面空白, 避免不懂装懂, 能够胜任教育职责。二是要平等民主, 和谐交流。避免动辄以批评、惩罚代替教育, 将恋爱和性问题看作大逆不道, 粗暴干涉, 引起孩子对立情绪, 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三是要以身示范, 言行合一。家长以身作则, 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婚姻氛围, 提升家庭幸福指数。避免本身存在性行为的混乱, 婚姻危机等。四是要摒弃“应试”, 合理疏导。中国家长常以学习压力压服孩子, 家庭教育应正视该年龄段子女爱的需要, 给予合理的导向教育。五是要话题新鲜, 喜闻乐见, 避免套话空话。

(三) 学校教育

一是要开设正规的课程。课堂教学是婚恋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 授课时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年级, 采取多种形式, 在既严肃又活泼的气氛下进行教育。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心理咨询。通过开展性心理学、性伦理学、男女交往礼仪、恋爱婚姻等主题的学术讲座, 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婚恋知识。当前高校均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 一对一咨询具有保护隐私, 坦诚交流和平等对话的特点, 效果最为直接和明显。三是重视女生教育。当两性关系中女方撤去最后一道防线时, 性的诱惑就更加无法抵挡。女生是两性关系中的弱势群体, 作为性关系中被动的一方, 女生面对对方提出性行为要求时往往不知所措, 因为“害怕对方因此不爱自己”、“对方在考验自己是否真心相爱”、“爱他就给他”等理由而屈从。女生教育一方面要整合校内师资, 组织校医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文社科类、生物学类等学科专业的教师, 开设专门的女生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要邀请校外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 提高女生审慎判断的行为能力、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对自身命运的把握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44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婚恋观的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 但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社会、家庭、学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引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婚恋观。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调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R].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006/20100600080798.shtml?2

[2]高亚兵, 骆伯巍, 叶丽红.中小学生家庭性教育现状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3) :194

加强大学生婚恋法制教育 篇10

一、婚恋含义的界定

所谓婚恋,顾名思义包括婚姻和恋爱两层含义。

“目前在婚姻法学界,婚姻是指男女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结合。”[1]从一般概念的意义上理解,它包含了不同层次的含义:首先,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这是建立婚姻的前提,是婚姻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的自然属性。其次,婚姻必须是男女双方以爱情为基础,以长期共同生活为目的的结合。最后,婚姻必须为当地社会制度所确认。婚姻是一个法律概念,任何违反法律的两性结合都不能成为婚姻[2]。恋爱,则是男女双方在生理、心理和客观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互相钦慕和培养爱情的过程[3]

恋爱是激情的,受道德意识的规范。而婚姻则是理性的,受法律的规范和保护。大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婚恋的含义,正确把握婚姻和恋爱在人生当中的位置,才能理性面对恋爱和婚姻,合理处理婚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大学生婚恋现状分析

2014年,湖南科技大学课题组随机抽取了北京、郑州、武汉、长沙、广州等地20所本专科院校部分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在校大学生婚恋现状的专题调研。调查发现,与传统婚恋观不同,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婚恋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具体体现在恋爱观、性观念、婚姻观和择偶标准四个方面[4]。(1)恋爱观方面,表现为恋爱动机多样化,恋爱行为普遍化,投入时间长和花销大的特点。(2)性观念方面则呈现出性知识缺乏、性观念开放、性行为动机多样化等特点。(3)婚姻观方面,既有“婚姻是恋爱的目的和归宿”的观念,也有“毕业即失恋”“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等看法,婚恋关系不稳定,对恋爱和婚姻缺少责任意识。除此之外,对于生育的态度也呈现出多样化,想生一胎、二胎的占大多数,也有1/5的人想做“丁克”一族。(4)随着以上“三观”的改变,择偶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择偶标准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但功利化现象也较突出。不少大学生把“白富美”“高富帅”、房子、车子、票子作为择偶标准。

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恋爱动机的多样化,婚前性行为、同居,甚至激情犯罪,说到底是社会化现象。社会上越来越开放的性观念、屡禁不止的卖淫嫖娼等一股股混浊的“黄流”对校园的猛烈冲击,污染了校园环境,同时也使大学生婚恋出现了诸多问题。

三、大学生婚恋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一)财产分割问题

大学生婚恋中发生财产分割纠纷是常有之事。大学生热恋中除了互赠礼物,还经常出现共同买车、共同买房,甚至共同投资等情况。一旦出现恋爱分手,协调处理不当,就极易引发财产分割纠纷。

《婚姻法》第17条、第18条、第19条,新婚姻司法解释中的第4条、第5条、第6条、第7条、第10条、第11条、第12条、第15条、第16条、第18条都是关于夫妻财产分割的规定。如,《新婚姻司法解释三》第7条,婚前父母赠与的房屋属于受赠方个人财产。如果按前述观点大学生择偶要求有车有房,当双方感情不和离婚,房屋只属于受赠方。因此,不要把自己的青春抵押在没有担保的享受之上。《婚姻司法解释三》第10条,对于买房共同还贷按夫妻共同财产对待。对没有积蓄的高校大学生来说,这是个励志的规定,是追求未来婚后共同奋斗的动力[5]。可以看出,婚姻法的诸多条款都在鼓励大学生靠自己的能力打拼,这样才能维持婚姻稳定。

(二)婚前同居问题

“男女双方没有办理结婚登记就共同生活在一起,习惯上称为非婚同居。”[2]同居关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属于道德调整的范畴。同居双方不享有法定夫妻之间的相互抚养、相互继承、夫妻共同所有财产等一系列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发生纠纷,根据婚姻法的司法解释,当事人如果起诉要求解除同居关系,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同居期间产生的财产纠纷、子女抚养问题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不受《婚姻法》的保护。

男女非婚同居生活,尽管不是法律所明文禁止的,但它毕竟涉及双方的情感、生活、工作和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又因为非婚同居关系不受法律的保护,双方一旦发生激烈的矛盾和纠纷,弱者一方的权益往往容易受到损害。因此,未婚男女在同居之前应谨慎考虑和对待。

(三)未婚大学生生育权与非婚生子女的抚养问题

大学生婚恋过程的未婚生育问题,会面临多种法律难题。未婚女性是否享有生育权,一直是备受争议、未能妥善处理的问题。但从目前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可看出,婚前的生育权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有报道称,北京一名未婚母亲生子后因为没有准生证且无法提供生父信息及亲子鉴定证明,在给孩子办理户口时被拒,当地居委会跟街道、派出所协调多次未果[6]。根据我国计生政策,给孩子上户口必须要有准生证,而办准生证就必须有结婚证。虽然也有政策规定,若能提供生父信息及亲子鉴定证明也可办理准生证,但是如果男方不能对孩子、女性负责,其权益还是会遭到侵害。由此可看出,我国通过户籍管理,以达到减少非婚生子出现的目的,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法律未赋予未婚女性生育权。

但大学生恋爱期间一旦生育了子女,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婚姻法》第19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母应负担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必须以物质条件为基础,可对于还在求学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承担不了抚养子女的法律责任。

(四)激情犯罪问题

由大学生的婚恋现状分析可知,大学生恋爱关系具有不稳定的特点,这必然会导致矛盾纠纷问题,当前各大校园频频发生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相当一部分都与此有关,而且大部分属于激情犯罪。激情犯罪是指:“犯罪人处于激情状态而迅速形成激情犯罪动机,进而实施犯罪行为。”[7]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部分学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尤其在处理感情问题方面,无法应对就可能走极端,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2014年,广州日报报道,“大学生不满分手捅前女友11刀”,此案犯罪嫌疑人李某也因故意伤害罪被追究其刑事责任[8]。关于类似的报道不在少数,但每次令人震惊惋惜的同时无不令人反思。

四、加强大学生婚恋法制教育的对策

立足“七五”普法宣传的新形势,结合当前大学生婚恋的现状和特点,针对婚恋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法律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势在必行。总体上可以从法制教育的内容、途径、反馈机制和德育与法制相结合四个方面入手。

(一)大学生婚恋法制教育内容:传授婚恋法律知识与培养婚恋法律意识并重

大学生婚恋中之所以会出现以上多方面的法律问题,除了法律知识的匮乏外,更多的是法律意识不强。婚恋法制教育的内容不仅在于传播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首先,要加强与大学生婚恋问题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应用技能教育[9~10]。大学生婚恋中的问题主要涉及恋爱、婚姻以及在这两个阶段出现了问题要如何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因此,法律知识的传播也应该针对以上三方面展开,加强对大学生《民法》《婚姻法》和《刑法》方面的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传授使用技能,使学到的法律知识能更好地指导婚恋行为。一是让大学生学会依据《民法》《婚姻法》和《刑法》中的相关规定,正确规范婚恋行为。二是在恋爱中学会依据《民法》和《刑法》等法律,规范恋爱交往行为避免未婚同居现象的出现,学会保护恋爱双方的名誉、人身、财产等权益,正确处理财产纠纷问题。三是在婚姻家庭中明白夫妻、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婚姻出现问题时能依据《婚姻法》等的规定,理性处理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和父母赡养等问题。

其次,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使之理性面对婚恋问题。“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11]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在法治社会,法律具有崇高无上的地位。唯有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大学生在婚恋过程中才能处处遵法、守法,以法律作为衡量个体行为的标准,理性面对和处理婚恋过程中的问题。二是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既有助于大学生理性支配自己的婚恋行为,控制和减少婚恋过程中违法犯罪的发生,也有助于大学生把法律意识转化为法律实践。

培养法律思维要以法律知识为载体,法律知识的传播与应用是法律思维的具体体现。可见,传播法律知识和培养法律意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加强大学生婚恋教育必须同时存在的两个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婚恋法制教育途径:以互联网为基础,多种方式并存

明确了婚恋教育中法制教育的具体内容后,采用何种形式和途径推行法制教育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产生了新的影响和要求。由于互联网具有及时性、便捷性、海量性、互动性、资源共享性等特点,因此借助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法制教育,可以让学生在随时随地学习,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教师、同学、家长进行交流,寻求帮助。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运用互联网开展法制教育:一是建设婚恋和法制教育精品课程,通过文字、声频、视频、图片等形式,使学生通过电脑便利地学习。二是建设优质资源共享体,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高校的婚恋教育和法制教育课程共享。目前开设“恋爱公开课”的高校很少,以天津市为例,仅有天津大学。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高校间的教育资源共享,既便于学生学习和利用本校无法提供的教育资源又可以和不同高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而且可以避免因面对面交流涉及婚恋中隐私问题时产生的尴尬。

当然也可结合传统的教育模式:(1)学校的报纸、广播、网络是学校主要的宣传和传播媒体,通过文字、声频、视频等形式宣传涉及恋爱和婚姻的法律知识,长期地、形象化地影响学生婚恋观。(2)学校的社团可以组织法律知识讲座、婚恋教育和法制宣传专题影片、案例展览、以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等。(3)将婚恋中的不文明和违法犯罪行为落实在校纪、校规中,通过校规、校纪的执行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三)大学生婚恋法制教育反馈机制:评估法制教育在婚恋教育中的效力

法制教育反馈机制是对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教育途径的一种有效性的评估。通过反馈机制可以衡量法制教育对婚恋价值观的建立和有效解决婚恋问题的贡献,了解法制教育实施中的不足,从而证明法制教育在婚恋教育中的效力和影响力。这种有效力的评估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调查目标公众即大学生在接受法制教育前后婚恋价值观和行为的变化;采用封闭式的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题目可以涉及婚恋观、相关法律知识以及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二是简单地观察目标公众即大学生的行为,从参与婚恋法制教育课的大学生人数或寻求法律援助的大学生数量来获得信息;三是定期举办座谈会的形式与学生直接进行沟通,以了解法制教育的作用和实施效果。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可及时反馈法制教育实施的效力和不足,对今后的法制教育内容和途径的改进及提升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四)婚恋道德教育与婚恋法制教育相结合

“道德教育重在净化学生的内心,法制教育重在规范学生的外在行为。两者犹若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厚此薄彼。”[11]在大学婚恋教育中,应该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人类社会,道德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伦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家庭和婚姻的精神基石。婚恋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性观念和婚姻观会产生重要影响。

与道德教育相比,法制教育更具有直观性。我国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关于婚姻家庭的法律制度,通过基本合法婚姻的构建、婚姻家庭成员的权利义务的确定、婚姻家庭违法行为的追究和权益保障等特有的调整机制,保障婚姻家庭成员的合法权利的实现,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婚恋法制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婚恋过程中树立法律意识,防范和化解大学生婚恋中的法律纠纷。

参考文献

[1]张迎秀.结婚制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2.

[2]赖芳,季辉.大学生恋爱与婚姻[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135-158.

[3]余逸群.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恋爱道德要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6).

[4]宋智敏,曾君之.在校大学生婚恋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137-139.

[5]谭秀丽,赵士凤.大学生婚恋的法律保护[J].烟台南山学院学报,2015,(1):67-69.

[6]邱冰.未婚女性也应享有生育权[EB/OL].找法网,2015-07-07.

[7]张明.犯罪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4.

[8]大学生不满分手捅前女友11刀[N].广州日报,2014-04-11.

[9]魏胜强.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创新[J].行政与法,2013,(2):36-43.

[10]冯建立.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22-24.

关于现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分析 篇11

关键词 现代大学生 婚恋观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6.086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s a reserve force of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subsequent strength, its development all the time not affe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College Students' love and marriage is an important performance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study the value of marriage and love for college students. Study the statu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ove and marriage view,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then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appropriate concept of love and marriage.

Key words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view of marriage and love; characteristics

1 现代大学生婚恋观概述

婚恋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婚姻与恋爱,其实质就是指男女关系之中的婚姻与爱情关系。在爱情和婚姻的辩论关系中,爱情和婚姻是相辅相成的。爱情在男女之间的存在是极其微妙的。爱情是自由男女之间的牵扯,而婚姻则是爱情转换为亲情的转换器。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婚恋观既不是“唯精神论”,也不是“唯性欲论”,而是人类情感发展的辩证统一。从伦理学层面看,婚恋作为异性之间特殊的亲密交往方式,存在着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之间的差别。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限制着全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程。”

2 现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分析

随着现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获取有关婚恋的各种信息的渠道是丰富的,也是多元化的。据有关新闻媒体的报告,自从国家不再奖励晚婚晚育之后,便有大学生请假回家结婚现象的发生。正是这样的政策和政策下大学生的反映,使得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婚恋状况的表现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在下文中我们分析一下现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

2.1 恋爱动机的盲目性与单纯性并存

与80、90年代的人们相比,当代大学生处于心理素质比较低,承受能力比较差的阶段。超过80%的学生都是在心理状况还没有达到一个较好的情况之下,在自己还没有能够充分准备的情况之下,仅仅只是由于周围的朋友都谈了恋爱,或者是由于自己内心的孤独孤单状况才去谈恋爱,而不是在心理上充分准备了之后才进入爱情的状态。同时,有少数的同学与多个异性同学保持多角度模糊暧昧的关系,她们的心理表现更加的模糊,难以掌握。有些则表现为展现自己十分具有魅力。在爱情双方的互不了解的情况之下,仅仅只是凭借着男女之间的孤独感从而促成男女关系。这样的状况会导致爱情双方极易出现问题。在上述的调查研究数据中,我们可以知道现在的大学生的婚恋观受到经济方面的影响较少,对于感情的真挚性重视较高。②

2.2 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

在一项男女双方的择偶因素影响的调查报告之中显示,长相外貌(64.7%),是否具有共同语言(33%),经济能力(41.7%)成为男同学和女同学在选择人生伴侣方面共同的考虑因素。对于容貌的要求,则男生比女生的要求要高。这表明今天的大学生选取爱情目标趋于理性,在重视感情生活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当然,当代大学生并不以物质基础作为决定婚恋的因素,他们更加倾向于情感。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志同道合,有一定的共同语言和感情基础。

2.3 性观念在日趋开放中有坚守

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研究一直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据有关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性解放”和“性自由”的认同感在逐步的增强。这阐明今天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完全认同并且采取松弛、默契的态势,古代的性观念在产生扭转,但也不能把大学生的自由观念等同于庸俗的性自由观。男女之间对性观念也有不一样的观点。众多女生希望男方对性行为要负责任,不能仅仅为了贪图一时的享乐和快感。她们对爱情和婚姻的严苛程度比男方要高很多。③

2.4 恋爱结果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冲突

婚姻对于众多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未知的事物,有些同学对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但是众多同学仍是呈现出迷茫的状态。据有关的数据分析中,78%的学生认为婚姻和爱情是必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爱情是以走向婚姻的殿堂为胜利的。只有20.8%的男孩和25%的女孩选择爱上一个未来的婚姻。大学生的婚恋态度是复杂的,多变的。一方面他们认识到了婚姻和爱情的不同,对于婚姻和爱情采取不一样的态度和方式面对;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能够正确的处理婚姻与爱情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认识婚姻和爱情中出现的问题和差别。普遍认为婚姻是责任的象征,受到亲情,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2.5 恋爱关系不稳定,矛盾、纠纷频发

有很多盲目的爱是不稳定的,是畸形的。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认为可以冷静并且理智的解决爱情纠纷问题,可以正确的处理恋爱关系中的问题。可是少数同学会在恋爱关系中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会在恋爱关系中出现过激的行为和方式,会对爱情的对方依靠过度,以至于丧失了自我,从而成为对方的附属品。一旦对方拒绝自己的感情便会引发自己情绪失控。据有关调查表明,情侣双方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之时,有超过5%的同学称他们会去报复另一方,超过10%的同学会陷入恋爱关系而没有办法解脱。着些少数人群在大学校园中是不稳定的因素,这些群体的出现会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和频率的增加,会导致校园自杀案件的增多,不利于校园健康安全的发展。④

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婚恋观受到众多要素的影响,而且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的婚恋观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和为人处世特点。大学生的婚恋观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其形成和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大学生的婚恋观的形成不仅仅是需要学校的关注的,也是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重视。当然,作为未来希望的引导者,也就是教育者而言,要在遵循大学生的婚恋观的基础上积极有利的引导大学生婚恋观朝着向上正确的发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未来关系到了中国的未来。因此大学生的婚恋观的纠正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以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视角给现代大学生的婚恋观起到一定的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本文仅仅只是简单的论述了一下现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尚未从深度上去剖析,但是未来,笔者会在本文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以来补充本文的不足。

注释

① 罗晴.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

② 陈小琼,崔小璐.大学生婚恋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3).

③ 王大钊.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简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篇12

蒙古民族女子的家庭教育在蒙古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曾经培育出诃额伦兀真、唆鲁禾帖尼别吉、孝庄文皇后等杰出的女性。这些聪明的慈母、贤妻激励着我们去研究蒙古民族少女的教育发展情况, 包括婚恋观教育。

1. 在礼教上:注重“德育”, 培养“淑女”形象

德育主要是养成式教育, 通过家庭的熏陶从日常行为出发, 从身边事情出发, 将女性的温柔敦厚、深明大义、勤俭持家等优良道德传统代代相传。教育是以家族兴旺为基础, 其中, 穷人家对子女的教育是有关待人、处事以及礼仪等道德上的教育, 富裕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多一些有关财产、属民等事情的教育。这些道德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高标准严要求能够影响人一生, 如要求女孩见到老年人称呼:“爷爷、阿巴、阿巴嘎、哥哥, ”遇见老的妇女要叫“奶奶、额吉。”[1]47;要记住客人的长相、穿戴、马的颜色和鞍具的样式, 不许向别人吐唾沫和甩鼻涕, 说话要和蔼干净[1]169;女孩处处的应该像淑女, 走路迈步轻而稳, 不要惊动已经休息的羊, 这才像姑娘[1]117;平时做活也要讲究规矩, 年轻女子搓麻绳时, 如有家兄、叔、伯或外人进来, 就要停止搓绳, 放下裤腿, 用衣服遮好, 否则, 被耻笑为无礼貌等。[1]124

2. 在生活技能上:为好出嫁需“苦练”本领

蒙古族学习针线活儿主要是元朝统治时期受到苏州手刺绣的影响。从那时起, 有钱的蒙古官员从苏州买来姑娘, 养在家中专司针线活儿。[1]125因而, 汉族关于姑娘心灵手巧、勤俭持家的一些评价标准就融入到了蒙古族社会中去了。从女孩的生活出发, 她们从小就接触小布娃娃、荷包等, 而这些恰恰是通过做针线活儿完成的。从五、六岁时, 女孩在母亲、姐们的指导下做布娃娃和荷包;十岁左右就要学会纳袜底和做各种各样的荷包;十五、六岁时要学会做裤子、纳鞋帮;还要教会拿剪子裁剪衣服。[1]124做好针线活儿对女孩最为重要的是好出嫁的影响评价作用的出现, 因此, 不论是穷人家, 还是富人家的女孩都要好好学习针线活儿。如果家里的母亲对针线活不精时, 要找个精通的女人, 拜为姐姐向她学学。谁家的女孩做得好, 就能找到好人家出嫁。所以, 家庭 (尤其是家庭条件差的) 都十分重视女儿的针线活儿, 因为学好针线活儿不仅可以改变家庭状况, 而且可以攀上好人家迎娶。通常女孩的针线活儿做出来的要叫大家议论评说。如果是穷人家孩子被议论评说针线活儿做得好, 那么一般情况下富户就会来请她上门常年做活, 这样她就可以得到粮食、布匹、肉等生活用品来改善家庭状况。

3. 在性教育上:适时进行生理知识教育

女孩儿像花一样, 成长、开花、成熟都有规律, 生儿育女乃天意。女子出嫁的年龄为十七岁到二十一岁, 男儿娶媳妇年龄为十八到二十五岁。如果女的超过二十一岁, 男的超过二十五岁, 就被认为超过了婚龄。[1]27因此, 家庭都要在一定的年龄段适时进行生理知识教育。蒙古族生存的地理因素、等级制度决定了家庭生活条件差异性很大。生活条件好一些的家庭, 女人一直做的是细软活, 主要就是针线活儿, 手指纤细而柔软, 指甲也似竹笋, 女孩婚恋观教育一直都在进行, 女孩十三岁要学习烧茶、做饭和针线活儿, 十八岁要告诉她们生儿育女的责任。生活条件差的家庭, 女孩要承担繁重的劳动, 双手皮粗如树皮, 食指指肚有的开裂, 由于劳动女孩生育知识教育比较晚, 十七岁到二十岁间要集中学习针线活儿和结婚的知识。因此, 男子十八岁、女子十七岁定为宜婚年龄, 要选个“全人”当中间人去女方家说亲。

4. 在日常文化生活中:通过古今之歌、写诗、对字头塑造女子婚恋观

从古至今的许多歌来看, 这些歌都很有教育意义。它作为一种风俗, 记录了蒙古族交往、习性, 以及对问题的判断、取舍, 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人生。这些歌曲在喜庆之事演唱或者寄存于母亲教给女孩针做活儿的过程讲述风俗、古今之歌、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之中, 这些知识既属于道德教育, 又是婚恋观教育。其中有表达对爱情、婚姻的美好向往, 有对不法婚姻 (包括通奸) 唾弃, 反应了当时对女子婚恋观的塑造。

写诗、对字头也是塑造女子婚恋观的重要内容。如“有缘不分远近, 两相情愿事竟成”、“遇到了有缘人, 心中就有了底。”、“如果喜爱, 猴子也美, 如果相中, 讨饭人也俊。”、“好挑剔的姑娘, 可能会遇上瞎子。”[1]72等。

此外, 蒙古族不持贞操观观念, 婚恋观上更具包容性。社会上沿用兄长死后弟弟可以和嫂子续婚这一传统。[1]28

二、蒙古族女子婚恋观教育理念的目的

虽然父母对生男生女没有性别歧视, 并认为生女孩是福, 阿珠莫尔根歌曲中描述道“生女孩是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1]91但是女子一进入婚姻便成为家庭的“贤妻良母”, 要遵从伦理、相夫教子、任劳任怨, 忍受着“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 承担的责任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

1. 在家庭生活中要求遵从礼教, 甘当贤妻

蒙古族通过对少女的孝顺、礼法伦理和家政等方面的教育, 极力地渲染出所谓“贤妻”, 无形的透露出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结婚时, 女方的送亲的长辈们都要到新媳妇的房中祝颂:……要听从教诲, 对父母的名誉要保重, 天命如此不可违。[1]33结婚后的三天里, 新媳妇要最早起来, 扒灶台里的灰, 点火烧水对茶, 清扫屋子, 见到公婆要问安。这些主要是来说明自己家娶得儿媳妇不是懒婆娘, 能给家族带来幸福、吉祥。女儿三天后回门, 祖父母和父母及长辈们要教育女儿:“异乡人, 嫁出去的人, 石头落到哪里就在哪里落稳;不要违背公公婆婆的话;要和女婿和睦相处……”[1]32等等, 给以许多教导。

日常生活中, 对当媳妇的人礼节多而难。如在婆家对公婆、伯、叔、兄、姐都要有礼节, 对他们要在起、站、行、迎时, 请安、问好, 还要装烟、满水。……平时, 儿媳要忌讳公爷和公爹的名字。[1]46

2. 在劳动生产中要求勤劳朴实

蒙古人的妇女素质很好, 很少有懒人, 从蒙古族过日子情况来看, 听天由命并懒惰, 靠天赠物而不懂各种技术, 不懂经济和生产的深刻道理……, [1]112因此, 生活贫困。近代蒙古族人搞生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牧业;一种是农业。靠牧业生活的人们, 挤奶的事都是女人的事, 炒米推米安排吃的东西, 也都是妇女的事, 她们劳动量大而多;男人的活儿轻, 比较懒, 活不多。[1]111农业区的蒙古族, 男人要干农田的活儿, 女人干家里的活。

3. 在入户、继承、一夫多妻制中昭显出妇女地位卑微

女子不计入户口册。平时, 分在册的男人和不在册男人, 自古规定各户之长子记入男丁之册, 女儿和别的男丁不计入册。[1]18蒙古实行长子继承法, 包括领地和爵位, 女子没有权利的。在家庭方面, 旗主诺彦基本上都与满族王公结亲娶了公主、格格做夫人, 如果满族夫人不生育, 有时把小夫人生的孩子说成大夫人所生, 这样就可以继承父业。[1]33

一夫多妻制。一个旗主每天除吃、喝、玩女人以外, 什么事也没有。虽有结发之夫人, 却与使女丫环们胡搞, 生男儿后收其母为闲散夫人, 让儿子给原配夫人当儿子, ……。这些女仆、丫环到二十岁就退还其家嫁夫。如果被诺彦看中, 并与其交往而怀孕, 就叫她另住一房, 如果生男孩就把这个女奴收为妾夫人;如果生女孩就收为姬, 不称夫人。[1]108女子需要维护、维持婚姻, 没有自由离婚的自由。

这一婚姻、恋爱观教育是封建“男权”社会在生活中的体现, 是女人坚守“贤良”、“妇道”的零散的生活式教育, 使她们忍受着各种艰难困苦, 甘愿做家庭的“贤妻良母”, 不去计较个人得失、社会地位, 默默地推动社会一步步的发展、前进。

摘要:在近代中国, 远在内陆的蒙古民族广大女子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在家庭教育中涉及到的有关婚姻、恋爱方面的知识, 是其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蒙古风俗鉴》记录了蒙古女子婚恋观教育的理念, 目的以及在礼教上, 在生活技能上, 在性教育和日常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女子,婚姻,爱情,《蒙古风俗鉴》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康中心下一篇: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