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康中心

2024-07-01

社康中心(共8篇)

社康中心 篇1

深圳市于1996年开始试点社区健康服务工作,但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发展缓慢。直到2006年在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背景下,才开始飞速发展。全市社康中心从2005年年底的200多家猛增至2006年的600多家;沙井人民医院所属社康中心也从6家增至20家。从业人员从几十人增至200余人,素质参差不齐,为医疗服务埋下安全隐患。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2011年4月,医院成立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并在管理中心设置医疗办后,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综合措施防范医疗风险,取得显著效果,20家社康中心至今均未出现重大医疗安全事故及医疗纠纷。

1 警钟长鸣,提高医务人员医疗安全意识

“小病在社区”,很容易使医务人员产生麻痹思想,放松警惕,埋下医疗安全隐患。其实分析以往的一些医疗安全事故及医疗纠纷,往往就出在表面看似安全的病人身上,而很少出现在重症病人身上。因为对于重症病人医务人员警惕性高,会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各种处理预案。针对这种情况,医疗办经常在各种会议上强调安全意识,警钟长鸣,告诫大家摒弃麻痹思想。凡有报道的其他单位发生的医疗安全事故病例都拿来讨论,目的是为了增强安全意识。使医务人员潜意识里认为,社康中心其实是最容易发生医疗安全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危险”地带,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

2 全科医生概念的更深认识与再培训

由于2006年以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快速扩增发展,大量人员引进,导致学历水平、临床经验和进修培训等情况参差不齐。虽然绝大多数人都经过了为期6个月的全科岗位培训,但其培训教材、课程设计主要是一些全科医学理念,目的是将专科思维转变为全科思维,提高六大功能技能。所以,并未明显提高医务人员全科诊疗技能。在工作实践中,也是把大量的精力花在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康复工作上。通过多年的工作总结,我们意识到,六大功能应该是相对于一个社康中心而言,而并非指某个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

全科医生首先应该是高水平看病的医生。有了这种新的认识,我们增加了公卫人员承担预防保健等工作,把全科医生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好全科诊疗。并安排其到医院本部进行科室轮转再培训,弥补了专业的局限性,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疗的技能,为“看好病”奠定了基础,整体提高了防范医疗风险的能力。

3 全员急救知识的反复培训

由于社康中心地处社区,通常是一些急诊、急救的第一现场,救命需要争分夺秒,所以,就要求医务人员具有极高的急救素质。但我们在多年的全科医学培训工作中发现,最有可能成为“第一目击者”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于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较少[1]。因此,我们连续几年进行急救技术(包括止血、包扎、吸氧、心肺复苏和气管插管)全员培训并考核,使每一个员工对这些急救技术都达到熟练水平,取得显著效果。近两年成功抢救几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成功排除了医疗隐患,避免了医疗纠纷。

4 双向转诊的规范化

“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社康中心起到良好的分诊作用。为了不超范围收治病人,我们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订了符合实际的转诊标准,使双向转诊有据可依,实行规范化操作,不滞留该转诊的病例,减少了医疗安全风险发生率。同时,社区转诊的患者,医院门诊医生自然警惕性更高,会引起足够重视,也降低了医院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双向转诊中要求全科医师及时把患者转到上级医院,跟踪观察患者入院后的情况,获得学习相关专科知识的机会[2]。

5 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

一直以来,各级医疗机构都普遍存在滥用抗生素的现象,社康中心也不例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象相当普遍,抗生素使用率一直居高不下。我们认识到这不仅导致抗生素耐药性产生,同时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存在医疗安全风险。所以,我们近两年狠抓合理使用抗生素工作。首先减少抗生素品种,从医院35种抗生素中进一步筛查,遴选出10余种作为社康用药。其次,严格要求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绝不允许超范围应用,明确规定抗生素使用率不超过20%。每月进行处方点评,对不合理使用者进行处罚,使抗生素使用率从2011年的39%降低至2012年的17%,未出现由抗生素因素导致的医疗安全事故。

6 严格控制输液率

可能由于逐利行为及用药习惯,各级医疗机构输液率一直居高不下,社康中心也是如此,输液一直是护士的主要工作。由输液引起的医疗安全事故一直处于高位。临床常见的输液反应包括热原反应、过敏反应、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静脉炎和空气栓塞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3]。为了避免由于输液导致的医疗事故,我们多次出台措施控制不合理输液,要求输液率控制在15%以下,坚决杜绝不合理输液,将其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使输液率从2011年的48%降低至2012年的12%,由此导致的输液反应大为减少,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医疗安全事故及医疗纠纷。

7 中心内会诊制度

由于目前全科医生全部由专科医生转岗培训而来,以前所从事的专业各不相同,所以,为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我们制定了严格的中心内会诊制度,打破常规的等级会诊,而进行专业侧重不同之间的会诊。也就是说,上级医生遇到专业侧重不同也要请下级医生会诊,这样可以取长补短,防范专业侧重不同带来的医疗安全隐患。

8 严格各环节质量管理及三查七对制度

除狠抓全科诊疗各环节以外,我们还制订了其他各环节包括药房、检验、辅助检查和护理操作的质量管理制度,要求各环节规范化操作,严格三查七对制度,并每天进行质控记录,以堵住全科诊疗以外的其他各环节的医疗安全隐患。

9 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医疗办定期督察制度

为了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医疗办成立了基本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负责社康中心基本医疗质量管理,制订了定期督察制度,每月召开一次质控工作会议,对全科病历书写、处方进行点评,对质量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这样就保证了各社康中心医疗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有效地防范了医疗风险。

几年来,我们采取多管齐下的综合措施,防范医疗风险,使医院所属20家社康中心未出现重大医疗安全事故及医疗纠纷,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摘要:随着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康中心)的快速兴起,使全科医生人才建设相对滞后,这就为医疗安全埋下隐患。意识到这一点并高度重视,采取多管齐下的综合措施,防范医疗风险,使医院所属20家社康中心未出现重大医疗安全事故及医疗纠纷。

关键词:社康中心,医疗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温静,赵渤,吕书群,等.社区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4):1112-1114.

[2]肖传实.临床教学医院承担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全科医学,2010(8):2424-2427.

[3]白林,杨帆,陆璐,等.临床输液反应196例原因分析与防治[J].中国全科医学,2010(7):2162-2163.

社康中心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秋风,使树叶翩翩起舞,在这的美好季节里,马峦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今天正式隆重开业了。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马峦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体员工,向前来参加开业庆典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支持、帮助马峦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院发展的各位领导、新闻媒体、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马峦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设有全科诊室、口腔科、预防保健科、(妇科、内科、外科、儿科)、健康教育室、儿童保健室、计划免疫接种室、药房、治疗室、检验室、妇科检查室、简易手术室、观察室、流动服务车等功能科室。

马峦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行院办院管,各中心实行电脑网络一体化管理。马峦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药物器械供应齐全,收费标准统一,财务收支统一管理,工作人员由院部统一调配,统一培训,持证上岗,由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组成,形成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管理完善的社区健康服务队伍。

我们将围绕“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这一永恒的主题加强与马峦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专家技术指导交流和合作,全面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医务人员医疗行为,强化服务意识,突出特色优势。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积极推行人性化服务理念,从微细服务做起,不断拓宽服务范围,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多功能、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让患者感到温馨、放心、贴心和满意。

中心将重点突出社区品牌建设,全力改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社会形象,吸引社会各界对本中心工作的注目,提高本中心的信誉。打造人性化服务,构建融亲情、友情、医患情于一体的和谐医患关系。

社康中心 篇3

本研究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西乡街道39家社康中心2007年的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了解社康中心的总体效率,并比较不同类型社康中心效率的差异,深入分析在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背景下社康中心发展和改革的途径,为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加快社康中心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普查方式,对西乡街道39个社康中心2007年基本运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属于劳务工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康中心18个,占43.59%;非劳务工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康中心21个,占56.41%。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数据包络分析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它借助线性规划理论,对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的单位(称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的相对效率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哪些单位投入过大、产出过小的意见。DEA方法包含多种不同的评价模型,在医院相对效率评价中多用C2R模型和C2GS2模型。本研究结合C2R模型和C2GS2模型,以评价社康中心的总体效率、规模效率及单纯技术效率[3,4]。

1.2.2 指标的选择。

根据社康中心的实际情况,结合包络分析对指标的要求,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确定分析指标。最终选择2007年社康中心资料为样本,确定投入指标:观察床数(张),职工人数(人)、年医疗支出(元);产出指标:年门急诊量(人次)、年医疗收入(元)。

1.2.3 分析工具。

采用Excel录入和整理资料,DEAP 2.0进行包络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39个社康中心2007年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为543.2 m2;价值在5 000元以上的设备台数中位数为5台,平均数为5.2台,最常见的设备为诊察床、血压计、B超、心电图机、紫外线灯、输液设备、快速血糖仪;平均观察床位数为3.6张,最多的有17张,最少的有2张;年平均门急诊量14 081.5人次,年门急诊人次最多的社康中心有51 484人次,最少的仅有4 244人次;年医疗收入平均数为64.4万元,医疗支出平均数为52.5万元。

社康中心人员平均数为10.4人,人员最少的社康中心有5人,最多的有39人,39个社康中心工作人员总数为407人,平均每社康中心有卫生技术人员8.6人,最多的有33人,最少的有3人,39个社康中心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35人。

2.2 社康中心总体效率情况

2.2.1 DEA效率评价得分情况。

被调查的39家社康中心中,平均总体效率值是0.817,总体有效(总体效率值=1)的社康中心共有3家,占全部社康中心的7.69%。这些社康中心在人员、床位和医疗支出等方面的投入,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达到了技术上和规模上最佳的产出值。总体效率值小于1的社康中心36家,占全部社康中心的92.31%,它们还存在投入过剩和产出不足,或者现有规模偏大或偏小等问题。其中得分最低的为0.53,说明与有效率的社康中心相比,仅发挥了53%的效率水平。

被调查社康中心的平均技术效率值是0.884,技术有效(技术效率值=1)的社康中心共有10家,占全部社康中心的25.64%。这些社康中心在目前的规模下,所有资源投入均得到了充分利用;但在它们当中,还有7家社康中心为非总体有效,说明他们没有达到理想的规模,应该根据其规模收益情况来扩大或缩减社康中心规模。技术非有效(技术效率值<1)的社康中心29家,占全部社康中心的74.36%。

被调查社康中心的平均规模效率值是0.912。规模有效(规模效率值=1)的社康中心共有5家,占全部社康中心的12.82%。这些社康中心的规模收益不变,即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已经处于理想规模,它们应该考虑通过提高社康中心的医疗技术水平来进一步提高社康中心的总体效率。在其余34家非规模有效的社康中心中有10家为规模收益递减,这些社康中心的现有规模偏大,产出的增长速度低于投入的增长速度,应该适当控制甚至压缩规模;另有24家为规模收益递增,这些社康中心的产出增长率高于规模增长率,可以进一步采取外延式发展,加大投入,扩大社康中心规模。各社康中心的DEA效率评价得分情况见表1。

2.2.2 投影值计算结果。

投影值分析提供了各指标节省的数量及幅度,以及可能增加产出的数量及幅度。如果能消除这些在投入、产出方面的欠缺,就可以使得该社康中心由无效转为有效。各社康中心投入指标的投影值和过剩比例,以及产出指标的投影值和增长比例见表2。以编号为1的社康中心为例,在目前的产出水平下,相对于总体有效的社康中心而言,人员总数可减少2名,观察床数可减少1张,年医疗支出可减少88 464.3元,换言之,社康中心1在这三方面的投入分别有29.86%、19.16%和19.17%没有发挥效用,如果这些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并适当调整社康中心规模,该社康中心将会增加5.99%的年门急诊人次。

从调查社康中心的累计结果看(表2),各非有效社康中心如果均能改进为有效社康中心,共可节省人员140人,减少观察床数62张,减少年医疗支出807.39万元,节省比例分别为34.53%、28.95%和11.55%;同时可增加年门急诊66 877人次,增加年医疗收入17.03万元,增加比例分别为5.13%和0.68%。

%

2.2.3 不同类型社康中心效率的比较。

从不同类型的社康中心的效率值来看,见表3,劳务工社区社康中心的平均效率值均低于非劳务工社区的社康中心。经方差齐性检验,认为样本方差齐,符合t检验条件。t检验结果显示,非劳务工社区社康中心的平均总体效率值(t=3.026,P=0.007<0.05)、平均技术效率值(t=3.110,P=0.06>0.05)与劳务工社区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非劳务工社区社康中心的平均总体效率值、平均技术效率值高于劳务工社区。非劳务工社区社康中心的平均规模效率值(t=0.016,P=0.987>0.05)与劳务工社区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将非规模有效的34个社康中心分为规模效益递增和规模效益递减,经χ2检验,χ2=5.442,连续性校正后χ2=3.8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劳务工定点医疗机构和非劳务工定点医疗机构的非规模有效的社康中心分布存在差异,属于劳务工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康中心规模效益递增的比例高于非劳务工定点医疗机构,见表4。

产出指标的投影值与现实值平均增加比例,以及投入指标的投影值与现实值平均过剩比例,见表5。经方差齐性检验,认为样本方差齐,符合t检验条件。非劳务工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康中心如达到总体有效的状态,门急诊人次数增加的比例高于劳务工社区的社康中心(t=0.195,P>0.05),医疗收入增加的比例低于劳务工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康中心(t=0.745,P>0.05);从投入指标的投影值与现实值平均过剩比例来看,非劳务工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康中心观察床数过剩比例高于劳务工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康中心(t=0.286,P>0.05),职工人数和医疗支出过剩比例低于劳务工社区的社康中心(t=0.124,P>0.05;t=0.822,P>0.05),但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

3 讨论

DEA方法可以对具有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特点的相同类型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特别适合性质相同的机构之间的横向比较。本文根据社康中心的投入产出进行整体上相对效率的计算,还对不同类型的社康中心的效率进行了比较,为当地政府调整资源投入方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决策依据。本次调查结果对社康中心的效率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点:

社康中心效率较低,存在人员、设备等资源缺乏状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社康中心总体效率一般,总体有效的社康中心仅有3家,占社康中心总数的7.69%,其他社康中心还存在投入过剩和产出不足,或者现有规模偏大或偏小等问题。特别是在实施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以后,有些位于工厂密集区域的社康中心日平均门诊量达到200人次,医务人员处于超负荷状态。虽然劳务工定点医疗机构在不断增加,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劳务工的卫生服务需要。

劳务工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康中心平均效率低于非劳务工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康中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一些劳务工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康中心或医疗点都是在实施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之后建立的,建立的时间较短,人员、设备的配置都不齐,很多社康中心人员缺乏的现象很严重。社康中心或医疗点的医疗设备简陋、药物种类较少,就医环境较差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目前,《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增加到1 300种药品,这些药物基本上是治疗常见病的,可是有些定点医疗机构只能提供《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范围内的部分药品。

社康中心资源分布不均衡,存在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77.78%的劳务工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康中心属于规模效益递增的类型,服务能力过低,不能满足劳务工人群迅速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应加大投入,扩大规模;而非劳务工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康中心规模效益递增的比例仅占42.86%,另有57.14%的社康中心属于规模效益递减,应缩小规模,缩减开支和人员投入。需要合理的调节和分配社康中心的资源,使卫生服务得到充分利用。

4 建议

扩大劳务工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将更多的社康中心纳入到劳务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范畴,使劳务工能更方便地利用医疗服务,达到合理分流病人的目地。

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根据需求变化调整社康中心资源配置。对于劳务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较多的区域,应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投入;对于投入不足和投入过大的社康中心,应该调整医疗资源和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将闲置的人力物力调整到资源、人员短缺的社康中心去。

制定多种补助政策,对基层社康中心采取多种扶持方式,包括提供资金帮助和技术支持,帮助其改进管理水平,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子敏,陈金华,彭晓明.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医保对居民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3):21-23.

[2]吕澄.深圳启示录[J].中国劳动保障,2006,2(3):15-21.

[3]Kiastorin TD.On the measurement of hospital:case MIX[J].Medi-cal care,2001(6):25-26.

社康护士各班次岗位职责 篇4

社康早班护士岗位职责:

1、查看换药室、清创室、配药室、注射室,观察室物品、药品及器械包并补充清创室及换药室物品,负责换药工作,协助医生清创及抢救病人。

2、负责清点药房贵重药品数量并做好各种药品的登记。

3、检查抢救车上、急救箱物品及药品并登记保持应急状态。.4、负责疫苗冷链登记工作。

5、每周五负责将用过及即将过期物品清点打包待送供应室消毒。

6、负责浸泡物品的消毒液浓度调配、监测。

7、负责病人的收费和发药、及本班病人的输液、注射、换药、治疗、及时巡视病人病情并整理好床单元及一切治疗护理用物。

8、负责注射室、治疗室、观察室、清创室、妇检室、化验室的紫外线消毒。

9、监管医疗垃圾正确分类。定时巡视各诊室诊疗环境是否整洁及垃圾分类情况,及时纠正和杜绝医疗、生活垃圾混放现象。保持床单位整洁。

10、负责书写交接班报告。

11、每周五负责更换留观室病床床单,检查急救物品。

社康晚班护士岗位职责:

1、与早班护士交接器械物品及急救药柜药品并登记.2、负责完成早班的工作职责。

3、负责晚夜间的输液、注射、换药及妇科各种治疗、及时巡视病人病情并整理好床单元。

4、协助医生进行急危重病人抢救。

5、整理好床单元及一切治疗护理用物。

6、负责注射室、治疗室、观察室、清创室、妇检室及换药室的空气消毒。.7、下班前,整理好办公环境、办公设施,关闭电脑、空调等电源。

社康白(付)班护士岗位职责 :

1、负责查看及整理前一天的处方。

2、辅助各班做好工作,协助早.晚班做好病人的输液、注射、换药、治疗。

3、负责每月产后访视及各种下乡工作。

4、每月月底将本月的收入存入银行。

5、每季度月底盘点药房一次。

社康计免班护士岗位职责:

1、计免日负责检查计免室抢救车上物品及药品并登记保持应急状态。

2、负责清点一二类疫苗数量,并负责疫苗的接种工作。

3、接种实施前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并签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实施接种后再观察30分钟,告知无异常方可离开,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处理。

4、随时监测疫苗的冷链温度,过高或过低及时调整,保证疫苗在规定温度下存放,并做好冷链温度记录。

6、负责计免室接种前、后的空气消毒。

护理专项管理工作职责

社康急救物品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责任人:严丽霞)

1、负责急救物品的管理工作,每周定期检查一次急救车物品备用情况,保证急救物品的应急备用。并做好相关记录及署名。

2、熟练掌握社康中心急救理论知识、应急预案及各项急救操作技能。

3、参与社康办组织的一年一度突发应急事件演练活动;

4、参与各社康中心突发应急事件急救工作的支援;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

5、定期参加院部及护理部组织的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

6、管理标准:

①急救用品、药品完整无缺、处于备用状态。②两及时:及时检查维修,及时领取补充。

③四固定:定人保管、定时核对、定点放置、定量供应灭菌物品。

7、急救物品完好率,标准值:100%;

计算公式:急救物品完好率=急救物品完好数/检查急救物品总数×100%

社康院感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责任人;严丽霞)

1、参与社康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并承担社康中心院感活动小组质控员的工作,定期检查无菌物品使用情况,规范无菌技术操作,及时指出不规范操作并整改。

2、严格区分无菌区与有菌区。无菌物品、器材必须置于无菌物专用柜内储存。要有明显标签,记录名称、有效时间及灭菌负责人。合理分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指导保洁员根据不同区域合理区分使用清洁用具,根据《社康中心保洁制度》要求进行保洁工作,每月一次检查社康中心环境卫生情况,及时发现、指出存在问题,并限期整改。

3、负责医疗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对医疗垃圾合理分类,按时回收、上送处理,与医疗垃圾回收处做好签收登记。

4、负责指导协助每月一次院感监测采样,及时查阅院感监测结果,并在院感活动记录体现;如有不合格项目,应及时协助护理组长查找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及时落实,按要求填写反馈表一式三份,分别交院感办、社管中心、社康中心备存。

5、协助社康中心主任及护理组长组织每月一次院感活动和每季度一次院感知识培训,并做好相应记录。

社康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职责(责任人:郑 澜)

1.根据上级要求,组织开展和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保证预防接种注射安全。2.提出免疫规划疫苗的需求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保证疫苗冷藏。

3.开展冷链温度监测,做好冷链设备的使用管理,按要求进行冷链的温度记录。4.对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卡(证)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给予接种和补种。

5.进行常规接种率、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报告。

6.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7.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掌握免疫规划相关知识。8.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9.收集与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10.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预防接种工作任务。

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禾花社康中心

社康中心 篇5

本研究通过运用国际标准化满意度调查问卷(EU-ROPEP)方法对西乡街道社康中心门诊患者满意度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了解患者对社康中心服务满意度状况,并深入分析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为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加快社康中心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国外先进的满意度调查(EUROPEP)方法对到社康中心就诊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本调查随机抽取10个社康中心历时7天共600人参加(按先后顺序选取),收回600份(回收率为100.00%),有效579份(有效率为96.50%),无效问卷有21份,原因是调查对象年龄小于18岁(2份)或50.00%问题未见回应(19份)。

1.2 分析方法

数据资料通过SPSS 1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用多重线性回归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门诊患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选取门诊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来反映医疗服务的质量。文献表明,病人满意度=病人感受值/期望值,每个病人对相同服务的感受和期望值可能是不一样的。病人满意度受病人个人偏好、期望和服务场景影响,因此考察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身体健康状况和医疗保险类型等一般状况是非常必要的。

所调查门诊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如下:从性别上看,本次调查的门诊患者中男性326人,占56.30%,女性253人,占43.70%,男女性别比为1.29∶1,男性所占比例略大。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年龄组的人最多,占被调查总数的46.63%;其次是40~65岁年龄组的人,占31.95%,青壮年居多。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的人数较多,占被调查总数的半数以上(55.79%);从文化程度上看,被调查者中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人最多,占被调查总数的62.52%;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其次,占被调查总数的20.55%。从职业上看,企业工人最多,占57.34%,其次是退休或家务,占26.42%。医疗保险制度方面,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占22.97%,而参加劳务工医疗保险的占44.39%,未参加任何一种医疗保险的就诊病人占23.49%。月收入水平在1 000~2 000元的最多,占总数的45.08%;年医疗费用支出在200元以下的最多,占37.48%(表1)。

2.2 门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满意”是一个多维概念,本研究将20个问题分为沟通、技术和组织3个维度进行病人对社康中心诊疗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和分析,寻找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输出选取了平均分以加强数据的变异性,方便多维度的满意度计算和比较。调查结果发现(表2),20个问题中,“全面地给你提供诊断和治疗等服务”、“医生能很快就诊断识别你的症状或疾病”和“检查身体的感受”等有关医疗技术的得分较高,显示了较高的满意度;而“告诉你想知道的关于症状和疾病的知识”、“有足够时间和医生交流”、“候诊室等待看病的时间”和“及时介绍其他医生或安排转诊到上级医院”等有关服务组织和医患沟通维度上的得分为倒数后5位,显示较低的满意度。

在反映医患沟通的10个问题中,“对你的病历和数据保密”得分最高,其次是“解释检查和治疗措施的目的”,显示了较高的满意度;而“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得分最低,仅为3.18分,可见目前医生还缺乏对病人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和意识。其他条目的得分比较平均,都在3.4分左右,具体各条目的得分如图1所示。

反映技术满意度的5个问题得分差异较大,“全面地给你提供诊断和治疗等服务”得分最高,为3.93分,其次是“检查身体的感受”和“医生能很快就诊断识别你的症状或疾病”,显示了较高的满意度;而“医生的帮助能让你尽快恢复到正常料理自己的生活”得分最低,仅为3.51分,可见对医疗效果方面的评价不高。具体各条目的得分如图2所示。

反映服务组织满意度的5个问题得分都不高,“社康中心其他员工提供的帮助”、“方便你的时间,给你安排就诊和保健服务”以及“对急症可以提供快速的服务”得分最高,为3.53分左右;而“在候诊室里等待看病的时间”得分最低,仅为3.13分,其次是“及时介绍其他医生或安排转诊到上级医院”,具体各条目的得分如图3所示。

2.3 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方差分析,P<0.001,按α=0.05,拒绝H0,各总体偏回归系数不等于0或不全等于0,认为多重回归方程成立。建立回归方程Y∧=1.682+0.363X1-0.627X3+1.878X4-0.621X5,说明年龄、医疗保险制度与总满意度评价呈正相关,患者的年龄越大对总满意度评价越高,劳务工患者对总满意度的评价低于其他医疗保险制度的患者,文化程度和月收入水平与总满意度评价呈负相关,文化程度越高、月收入水平越高的患者对总满意度评价越低(表3)。

对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综合来看,影响门诊患者总体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年龄、医疗保险制度、文化程度和月收入水平。其中,医疗保险制度对满意度的影响最大,表现为劳务工患者满意度低于其他医疗保险制度患者。

3 讨论

3.1 社康中心门诊患者满意度较低,就诊人群对服务和沟通最为不满意

从调查结果来看,就诊人群对社康中心的服务评价在中等偏上,相比对医院的调查结果[6],满意度较低。其中,就诊人群对服务和沟通最为不满意,接诊和候诊的时间表现出来的“一长一短”,即“候诊时间长,看病时间短”,主要与服务的组织和服务流程的安排有关,也与社区全科医生数量相对不足有关。在调查中发现,门诊量越大的社康中心,医生数量明显不足,病人表达的不满也明显增多。如果在社康中心增加医生数量、提高医生从业水平和更新服务流程,病人的满意度会得到明显提高。

3.2 参加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患者满意度较低

研究表明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年龄、医疗保障制度、文化程度和月收入水平等,其中,医疗保障制度对满意度影响最大,参加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就诊患者对他们就诊的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满意度低于参加其他医疗保险制度的就诊人群。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参加劳务工医疗保险在获得医疗费用降低的同时,也被“绑定”在指定的社区医疗机构,意味着对医疗机构或医生的选择权在一定程度上的放弃。如果这种选择权的放弃与费用降低的回报比起来,费用降低更具吸引力的话,那么费用降低,则呈现满意,费用没有降低,则呈现不满意;而对于更注重选择权的群体来说,无论费用降低还是没有降低,那么都会出现不满意。

3.3 对策思考

本文研究的全科诊疗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就诊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和服务的沟通表示不满意,这与医院的病人满意度结果有很大差异,提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需要进一步发展全科医学学科,培养更多合格的全科医生以适应社区的发展,同时也要做好全科诊疗服务的宣传,让更多的就诊者真正了解它。

以往文献显示,大约有1/2的患者主诉和所关心的问题引起了医生的注意,医生通常也只是很少地获得关于病人对症状感觉的信息,或者很少地获得有关病人生理情感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信息。同时医生在倾听病人陈述病情和对病人解释有关病情、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容易缺乏耐心,从而让病人觉得服务态度不好,缺乏尊重。加强医患沟通、融洽医患关系是提高医院顾客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在重视学科发展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全科医生工作的环境及其配套系统包括医疗设备、管理流程在内的支持系统的改善。从目前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很不平衡,全科医生工作的环境和氛围以及其待遇都很不一样,全科医生的满意度将会直接影响病人的满意度,这也是管理和行政人员在改善病人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时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启林,孙丹柯,劳云飞.浅谈社康中心住院费用管理与基本医疗保险[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22-23.

[2]John Wilkinson.European Observatory on Health Care Systems Series[J].Public Health,2005(12):121-141.

[3]Fulop T.Health personnel to meet the people's need:the WHO medium termprogram in health manpower development[J].WHO chro,1979,33(3):80-93.

社康中心 篇6

1 社康中心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定位

我国的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主要由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 (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康中心三级组成。社康中心从机构意义上将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结合在一起。医防分离的现象在我国十分明显, 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 给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注入了新的内容, 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运行规范的基层网络体系。卫生部等10部委下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 (卫基妇发[1999]第326号) 指出, 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为范围, 以适宜的技术, 用较低的服务价格, 为居民提供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基本医疗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是连接临床与预防的桥梁,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医防结合的思想。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卫生服务, 最终定位应当是疾病的预防和社区人群保健。因此, 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放到社区, 符合疾病预防控制发展的趋势。

目前, 已有学者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公共职能、基层卫生机构应承担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和工作项目进行了界定[1,2], 但笔者认为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网底, 社康中心是组织、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的枢纽, 以此为基础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有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居民卫生需求的满足。

由于社区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相对较大, 而目前社康中心大都以医疗为切入点, 真正的社区预防远未到位, 因此, 必须解决以下几点定位问题:

1.1 确定社康中心在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社会责任

我国历来重视预防工作, 并将“预防为主”作为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导致心理行为、环境生态和生活方式改变, 使疾病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病原体, 还取决于遗传、营养、环境、精神等各种因素, 也取决于个人、家庭、自然、社会等多层次协同作用, 也就是说, 健康和疾病已不是个人卫生问题, 而是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社康中心要履行在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社会责任。

1.2 顺应社区群众卫生服务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学模式转变, 人们将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传染病及慢性非传染病等多重压力, 社康中心应顺应社区群众卫生服务的需求。社康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应从以预防急性传染病为主拓展到急性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重的疾病预防控制新体系, 通过控制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 并充分发挥其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使社区居民人人享有预防保健服务。

1.3 社区疾病控制工作实现3个转变

①由过去以卫生执法为横梁、枢纽向倡导、联合、促进的工作模式转变, 社区动员至关重要;②由以预防急性传染病为主向急性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重的工作职能转变;③由单一的防治疾病向维护社区居民健康的工作目标转变。

2 社康中心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的作用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哨”

2003年5月9日, 国务院颁布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明确指出: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调查、确证、处置、控制和评价工作等。社康中心是城市医疗预防网络的基层组织, 应承担突发事件的“前哨”作用。

2.2 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逐步认识到健康是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在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负担下, 我国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任重而道远。以社区为依托, 开展以慢性病综合防治为目的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成为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2.3 建立社区家庭健康档案

通过社区卫生调查和家庭健康档案, 收集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社区主要疾病分布等有关资料, 分析确立社区存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主要疾病流行状况, 研究探索造成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流行的可能原因和影响因素, 为制定和实施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在社区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预防保健干预活动, 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等措施减少危险因素, 从而起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3 社康中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运作方式

3.1 加强行政干预, 强化网络管理

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复杂工程, 没有街道、社区的支持和协调很难推进。因此, 政府应把此项工作纳入街道社区经济发展规划。区级疾病控制中心应成为全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的组织者和业务指导中心, 结合区域特点开展健康需求评估, 危险因素分析, 通过各部门合作, 动员社会力量, 开展综合干预, 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各街道办事处设立相应组织协调工作;社康中心负责具体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组织、实施等工作;社区工作站负责本社区疾病控制的组织、发动、配合工作。从根本上加强公共卫生网底建设, 以家庭健康档案、社区健康教育和社会公众互助等各种形式将疾病预防控制辐射到街道、居委会和家庭中去。

3.2 制订目标和规范, 落实奖惩措施

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的确立, 因此社康中心应结合本社区特点制定工作规划和规范。层层明确责任目标、落实奖罚考核指标, 找准切入点, 使政府的目标行为与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双向需求和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激活疾病预防控制在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当中的主要作用。

3.3 培养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人才

社区卫生服务是直接面向社会人群、面向家庭的服务, 由于处于起步阶段, 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因此, 必须大力培养或引进全科保健型人才, 特别要强化从业人员基本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公共卫生基本理论等知识, 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 使公共卫生人员的各种知识能满足社区居民对健康保健的需求。

3.4 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规划

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网底, 社区卫生服务应当纳入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规划,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承担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 构筑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专业疾病预防控制主要发挥技术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作用, 而不是更多地直接面向公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基本的公共卫生措施应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载体——社康中心得到有效地落实。同时, 政府应承担起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责任, 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一方面, 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为其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另一方面, 要充分体现政府公共财政的职能, 保证社康中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必要工作经费, 为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在社区得到落实提供保障。

总之, 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公共卫生目标的有效形式, 已为很多国家的经验所证实。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得到政府的重视和群众的特别关注, 因此, 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 在服务内容、筹资方式等方面也要注重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切实落实“预防为主”战略, 与疾病预防控制密切结合, 真正实现“六位一体”的服务内涵。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定位

参考文献

[1]苏忠鑫, 马宁, 谢洪彬, 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的界定.卫生研究, 2005, 34 (3) :257-260.

社康中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1年2月本院共收治67例患者,经颅脑CT确诊均为脑卒中患者,其中女30例,男37例,年龄40~74岁,平均48.6岁;脑卒中首次住院42例,二次复发住院11例,多次复发住院14例;学历:大专以上5例,高中7例,初中12例,小学及以下43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住院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给予防治一体化的护理管理模式,患者入院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脑卒中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护理工作的了解程度、康复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同时还对实验组脑卒中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时间以及护理方式。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将患者转到医院社康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实验组仍行防治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

1.3 评估方法

以百分制为标准,每个方面出20道题目,每个题目5分,60分以下者为未了解,60~80分之间为理解,80分以上者为掌握。对实验组患者入院时调查结果显示未掌握的方面进行及时指导。在患者出院前对脑卒中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疾病的控制情况进行调查及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脑卒中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实验组行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为76.5%,理解率为14.7%,对照组分别为12.1%和39.4%,实验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之间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

实验组脑卒中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82.4%,基本满意率为17.6%,对照组分别为39.4%和48.5%,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出院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脑卒中患者经医院社康中心康复治疗出院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经随访5个月~1年,患者均无并发症出现,对照组复发12例,复发率为36.4%,实验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2.9%,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疾病(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原因[2]。因此,加强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致残率及死亡率。但是,目前我国对慢性疾病的管理模式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防治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是及其必要的。防治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对所护理的慢性疾病患者实施疾病相关知识指导、生活干预、心理干预和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等服务[3]。密切护患关系,加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症状[4,5,6,7]。

有学者认为,脑卒中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失语、瘫痪等,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8]。因此,加强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是极其必要的。专家指出,对慢性疾病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有助于延缓疾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然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模式对护理方式及健康教育进行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的质量及患者的生活质量[9]。

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2008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部分脑卒中患者实行防治一体化的护理管理模式,结果表明,防治一体化的护理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且通过随访得知,采用防治一体化的护理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复发率。但是由于本次病例较少,对防治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复发率的情况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社康中心防治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为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提供科学的管理模式。方法 选择2008年3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3例给予住院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34例给予防治一体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前对脑卒中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疾病的控制情况。结果 实验组行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为76.5%,理解率为14.7%,满意度为82.4%,基本满意度为17.6%;对照组分别为12.1%、39.4%、39.4%和48.5%,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医院社康中心防治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是可行的,有助于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防治

参考文献

[1]孔静.浅析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及康复[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204-205.

[2]文霞.200例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382-2383.

[3]徐崇凯,季建隆,曹静.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高血压病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6.

[4]陈胜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作用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3(19):514-515.

[5]汪莉,李新萍,张千,等.小组模式康复护理干预对城市社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1,33(3):358-360.

[6]农晓露,韦云秋,陆柳.老年脑卒中患者久卧后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广西医学,2010,32(10):1294-1295.

[7]邓秋兰,农兰欣,黄银娟,等.个性化的系统健康教育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9,31(3):371-372.

[8]潘桂英,苏少汝,李红.脑卒中患者医院社区防治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的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5(17):347-348.

谈我院社康科的药事管理 篇8

1 我院社康科的药事管理的现状

1.1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

药学人员的调配不足, 因药学人员在工作时精神需高度的集中, 使得药学人员极易疲倦, 若对药学人员没有进行良好的调配[2], 则极易在配制药品时出现差错。再次, 目前多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药学工作是由一些非药学专业技术的人员来担任, 如由医生、护士等人员来担任, 使得在与患者沟通时, 针对其用药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回答, 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1.2 药事管理组织机构的不足

我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及《药品管理法》中均要求基础医疗机构根据自身实际, 建立药事管理组织[3], 并执行其自身的责任与监督, 从而科学管理药品及合理用药。我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作为城市基层卫生服务的主体, 更需响应国家的政策进行强力执行, 但因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缓慢, 使得部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对其药事管理较为陌生, 往往使得在药事管理上仅限于形式, 而未真正给予执行, 从而导致药事管理无人监管或由领导者说了算的局面。

1.3 药品管理的不足

部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因无完善的药事管理规章制度, 使得在对药品管理上相关职员的责任不详, 管理混乱, 其药品管理不足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 无完善的药品采购、供应信息或有但未很好的给予执行, 从而使得采购、库存、临床之间的相互脱节, 造成药品采购信息针对性不强, 部分药品库存过多或部分药品无库存。 (2) 因温度、湿度、容器等因素均能影响药品的疗效[4], 故在对药品存放时若存放不谨慎, 则会影响或降低其疗效, 从而给患者带来危害。 (3) 对药品有效期的管理, 各类药品因厂家不同而其有效期限不同, 且在给予药品时, 部分药品的有效期限仅出现在原包装盒上[5], 对其里面的小包装盒上则不再出现, 故当原包装盒遗失或药品有效期限未能完整录入时, 则极易将失效的药品给患者使用, 从而产生医疗纠纷。 (4) 药品验收记录不规范, 药品登记不清。因药品的验收往往由单人完成并登记, 故当药品遗失或药品记录不符合时, 极难查出问题环节。 (5) 药物的用法与用量不规范, 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使用, 据相关数据统计, 我国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国际水平, 占50%左右, 而药物的滥用不仅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还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性以及不良反应。

1.4 医院自身的不足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多为基层医院, 使得其医院环境设施并不像三级甲等医院那样齐全和完善。故医院自身硬件环境的不足、经济条件的有限使得其药事管理的执行难度及纠正难度增大。多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因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自身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故使得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药事管理呈恶性循环的趋势发展。

2 药事管理的相应措施

2.1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就诊患者的流量给予适当的调整, 从而达到劳逸结合, 并且我院社康科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选择相应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从而使得我院社康科效益提高, 出错率减低。

2.2 建立药事管理组织机构、加强执行力度

我院社康科需严格响应国家政策建立药事管理组织机构, 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 来对医务工作人员的不良行为进行一个约束, 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条款进行赏罚分明。

2.3 药品管理的规范

(1) 对药品的品名、库存量、使用量、报废、验收、存放规律、有效期限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归类, 使得在采购药品时可根据记录的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采购计划, 这样避免了部分药品库存过多或部分药品无库存的情况发生。在对药品进行存放时需严格按照其存放要求进行存放, 从而减少了药品的报废情况, 若存放不当时需及时进行报告, 避免因药品疗效影响而产生医疗纠纷。 (2) 对药品有效期限进行详细记录, 避免将过期药品给患者使用。在给予药品使用时, 一般先使用有效期限相对较短的药品。 (3) 医务人员需掌握各种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用量、用法及不良反应等。在给患者用药时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给药。应用抗菌药物时多以单种药物为主, 两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需请示上级医师, 上级医师同意并签名后才可以应用, 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用法和用量使用[6], 一般原则上其用药量不要超过3 d。制订相应的考核指标对滥用药物的医务人员给予惩罚。 (4) 为了加强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药品监督管理, 定期对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监督与分析, 对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需及时给予改进, 定期公布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药物管理情况。

2.4医院自身的改善

医院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硬件环境设施需在经济环境条件允许下, 尽最大能力的改善[7,8,9,10]。尽量避免因自身因素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如中药器皿未经常定期给予有效的清洁;工作区与生活区未分开及药品存储时未严格按照其要求进行存放等因素造成药品失效或变质。再次, 医院还需对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及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摘要:通过对我院社康科的药事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了解我院社康科的药事管理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差异性, 并给予相应的措施来完善我院社康科药事管理的不足, 从而确保我院社康科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药品管理的规范使用、医院自身条件的改善并加强其执行力度, 建立药事管理组织机构。

关键词:药事管理,社区,用药治疗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解放军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2004-08-19.

[2]吕娟, 李彦, 刘洋, 等.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6) :843-845.

[3]阮克宽.558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频度及合理性分析[J].云南医药, 2008, 29 (2) :206-207.

[4]王惠川, 李艳, 谭志萍.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5) :345-346.

[5]李明.从门诊处方看医院抗菌药物的滥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 (2) :122-123.

[6]周怡明, 王慧, 瞿文英医院不合理用药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上海医药, 2007, 28 (4) :177-179.

[7]李海涛, 李士雪, 王晓林, 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药学服务的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 2006, 4 (3s) :27-28.

[8]黄茂莘.不合理用药处方实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9) :103.

[9]刘銮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7) :146.

上一篇:培养主动性下一篇:大学生婚恋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