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心

2024-10-14

发展中心(精选12篇)

发展中心 篇1

多中心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概念。随着通讯与快速交通的迅速发展及日益网络化, 即卡斯特所谓的“流动空间”的不断扩展, 多中心日益成为众多城市与区域谋求均衡发展的主要目标, 为许多空间规划所推崇, 典型如欧洲空间发展展望。在中国特大城市的空间规划中, 多中心同样是规划师挥之不去的情结, 新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就鲜明地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总体空间结构, 与此同时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宁波、厦门等众多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都将“多中心”作为都市区空间发展的核心目标。多中心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进入“都市区化”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理解多中心的内涵

多中心是一个涉及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或行政等多个方面的动态的概念。由于城市区域发展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因此对于多中心的理解相应的需要从空间形态、功能和治理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层面展开。最早提出世界六大都市带概念的著名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通过这三个层面来理解多中心的概念了。

空间形态学上的多中心, 主要是指不同规模、相对独立的城镇或城市组团的区域分布状态, 通常可以根据上下班通勤的多中心加以诠释。形态学上的多中心是对人类聚落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特征的描绘, 正如克里斯塔勒在德国南部进行的著名的“中心地”研究所展示的那样, 各个层级的中心在空间上相对均匀的分布。一般而言, 纯粹的形态学上的多中心在区域发育程度较低的状态下更为普遍, 此时地理环境因素对于空间分布的影响更为突出, 而各种中心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 自给自足的情况更为普遍。即形态学上的多中心与微弱的区域内部功能联系更具相关性。这种更接近农业社会的“田园”景象的多中心使得霍华德产生了对城市区域空间发展多中心模式的最早构建。

城市区域功能的多中心主要根据不同规模、相对独立的城镇或城市组团间功能联系的程度来界定, 这种功能性联系主要建立在以公司内部连接为基础的城市间高端生产者服务业连接上。由于功能上的多中心更强调信息流动和公司组织的多中心, 因此一般出现于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城市区域, 也即多中心城市网络的概念只有当不同的城镇或区域拥有互补功能和专门化分工时才起作用。空间上均衡分布的发展, 即形态上的多中心并不能保证互补性功能的平均分布, 市场驱动的“集群多中心”才是功能多中心产生的真正动力。例如伦敦在形态上通常均被认为是单中心地区, 然而全球高端生产者服务业的集聚与扩散产生了英格兰东南部区域功能的多中心。功能的多中心与单中心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单中心城市区域的首位城市或CBD与其他中心之间的商务联系通常是单向的, 而多中心城市区域内的商务联系通常是双向的, 同时也更为均衡。随着信息通讯与交通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 城市区域的中心职能将在地理空间上发生剧烈的重组, 它们在一个广阔的城市区域尺度上扩散, 但是同时又在这个城市区域内的特殊节点上重新集聚。中心职能空间重组的必然结果就是一种逐渐多中心的城市结构的出现。在这个日益多中心化的结构里, 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分工出现了, 并随着时间的迁移重新布局在更为分散的位置, 于是发展的焦点不再集中子城市而是区域。

治理的多中心是功能的多中心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必然需求。多中心意味着多个决策中心。今年当选的首位女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及其所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指出, 单中心体制的特质是, 决定、实施和变更法律关系的专有权归属于某一机关或者决策结构, 该机关或结构在特定社会里终极性地垄断着强制权力的合法行使;而多中心体制的特质是许多官员和决策结构分享着有限的且相对自主的专有权来决定、实施和变更法律关系。多中心治理意味着为了有效地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以实现持续发展的绩效目标, 地方组织可以由社会中多元的独立行为主体 (个人、商业组织、公民组织、政党组织、利益团体、政府组织) , 基于一定的集体行动规则, 通过相互博弈、相互调适、共同参与合作等互动关系, 形成多样化的公共事务管理制度或组织模式。多中心治理思维为跨界合作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由于市场驱动的功能性城市区域的发展从来不受领土辖区的限制, 于是就产生了多中心城市区域内功能性联系和行政划分间的矛盾。但是在城市区域尺度创造另一个行政层级以适应功能多中心发展的需要被证明是无意义的, 很大程度上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开启一个不同机构能够在其中讨论跨界问题的“政治空间”更为需要。从这个角度讲, 治理的多中心迫切需要被理解为一个积极的政策目标。这一能够包含社会中多元的独立行为主体的多层级、多中心的治理模式, 无疑是针对市场导向的功能多中心的必然发展趋势。显然, 治理的多中心是强烈的区域内部功能联系的必然要求。因此, 透过多中心的多重内涵可以看到, 制定城市区域发展政策不应将多中心的焦点定位于空间形态上, 重视构成城市区域的不断变化的功能和治理才是区域政策的最终落脚点。

_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体系。

中国城市区域的多中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全球化、市场化进程, 使得中国的城市区域的空间发展日益呈现出功能多中心趋势, 典型如长江三角洲。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基础设施条件的迅速改善, 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网路化发展, 使得长三角城市区域内部功能性联系日益密切。当前可以认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形态多中心, 市场驱动的功能多中心已经浮现。然而与区域功能多中心趋势相伴随的是静态的行政辖区所产生的“行政区经济”。市场导向的权力下放在不断给予地方政府发展权力的同时, 也促使了地方利益主体的形成, 各级地方政府的企业化倾向, 在缺乏有效的区域治理机制下, 纷纷从各自利益出发“千方百计”地进行招商引资、扩大产业规模, 区域协调问题日益突出。进入21世纪, 随着区域功能联系的日益密切和外部环境因素的激烈变化, 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合作、协调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 区域治理开始迈向新的、更深入的阶段。一方面通过区域合作议程、协调规划与机构、城市联盟等来实现区域共赢的行动开始出现, 同时对自下而上的、根植于地方的自主创新网络和产业集群的关注与扶持已经作为基本发展战略写入各地的“十一五”规划。然而总体上区域规划与协调的重点仍主要停留在空间形态层面, 功能的多中心仍未引起政府决策的足够重视, 治理的多中心则基本处于萌芽阶段。

_霍华德的社会城市。

在城市区域从形态多中心向功能多中心演进的同时, 各大中城市的空间结构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中开始呈现出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的趋势, 逐渐进入“都市区化”阶段。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撤县设区”浪潮所引起的城市空间的扩张与重构, 使得几乎所有进行“撤县设区”调整的大城市都将多中心空间结构作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最为典型的如南京市在2001年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中明确提出“多中心、开敞式的都市发展区空间格局”和“一城三区”的空间结构;广州市在2001年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和都会区“一主三副”的空间结构;北京市在2004年完成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市域空间结构, 其中“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 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纵观这些大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 可以清晰地看到空间结构与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布局的匹配关系, 也就是说这些城市在空间迈向多中心的过程中, 已经有意识地推动城市功能朝着多中心的方向发展。虽然从目前的发展来看, 无论是南京、广州还是北京, 主城中心 (CBD) 与外围中心之间的功能联系依然是单向为主的, 但多中心都市区的空间格局已经奠定, 进一步的发展取决于功能与治理之间的互动与协调。

与多中心理论相一致, 中国城市区域的空间实践再次证明, 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的多中心只是城市区域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投影或表象, 而基于高端生产者服务业联系的功能的多中心与促进区域协调合作发展的治理的多中心才是影响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的主要因素。因此, 单纯地关注城市区域空间形态的多中心发展是无助益的, 重新聚焦于促进功能与治理的多中心发展才是区域规划与发展政策的重点。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正持续深刻地改变着城市区域的形态与功能, 也必将对区域治理提出巨大的挑战, 理解多中心的多重内涵并有效地推动空间、功能与治理的互动与协调无疑是促进这些区域健全发展的关键, 并将深刻地影响中国城市化的整体进程和质量。

(由左到右)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图;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结构图;南京都市发展区空间规划图。

发展中心 篇2

——在公司工会一届十三次全委(扩大)会暨2011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1年3月23日)公司党组成员

工会主席

滕富连

各位委员、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工会工作会议、公司二届二次职代会暨2011年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及“十一五”工会工作,准确把握形势,统一思想认识,研究部署2011年工作,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大力推进“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而奋斗。

下面我受公司工会第一届常委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简要回顾

2010年,公司工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公司党组和上级工会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抓好企业民主管理、工会组织宣传教育、班组建设、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以及女工、生活保障工作,各项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企业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

坚持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了职代会实施办法,建立了总经理联络员制度。着力抓好公司职代会的换届工作,组织召开了公司二届一次职代会暨2010年工作会议和职代会联

席会,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审议通过了《关于企业年金理事会受托模式转为法人受托模式的建议》等7项涉及公司改革和发展以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制度和办法。指导5个单位按规范程序进行了职代会换届工作,基层单位职代会按时换届率达100%。职代会5个专门委员会按照自身职责,卓有成效地开展日常民主管理活动,为公司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组织部分职工代表对公司所属各供电公司、超高压分公司等16个单位进行了巡视检查,共梳理出56个存在问题和建议。

以迎接全国第六次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检查和全省政务公开检查为契机,稳步推进公司系统厂务公开工作。加强厂务公开的制度建设,重新修订公司厂务公开实施办法和考评标准。积极引导基层单位正确处理推行厂务公开与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辩证关系,坚持将企业改革发展的难点、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廉政建设的关键点,作为厂务公开的重点,开展公司系统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检查,推动公司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稳步发展。吉安公司、玉山县公司被评为“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二)工会组宣工作规范有序

进一步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组织召开了工会一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暨2010年工作会议、一届十四次常委(扩大)会议。履行电力产业工会职能,帮助华能江西分公司、国电江西电力有限公司按工会章程健全工会组织,加强了电力系统工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职工之家”建设,南昌、景德镇、宜春公司、电力技师学院、龙南县公司等5个单位工会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送变电公司送电工程一公司、赣西公司珠珊220千伏变电站、莲花县公司湖上

供电所、临川区公司上顿渡供电所等4个分工会和工会小组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在刚刚闭幕的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工会工作会议上,南昌、赣州、上饶公司等3个单位被授予“国家电网公司2010工会工作先进单位”,萍乡公司刘伟、吉安公司陈天华、宜春公司黄青等3名同志荣获“国家电网公司2010优秀工会干部”。

加强工会干部培训工作,选送部分工会干部参加了国家电网公司、省总工会干部培训,举办工会宣传教育暨组织民管培训班,增强了工会干部的业务能力。加强普法教育,认真做好省总“五五”普法验收的迎检工作,公司被全总授予“五五”普法先进单位。配合公司中心工作,及时报道工会重点工作,营造了工会工作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强化工作计划节点控制和考核,确保了工会工作的质量和时效。

组织参加了国家电网公司“生命之歌”安全歌曲大赛,弘扬了安全文化。举办公司系统首届网球比赛和“安康杯”乒乓球比赛,承办华中六省(市)电力工会主席会、第六届职工网球比赛,南昌公司、培训中心、本部后勤服务中心、井冈山电力培训中心给予了大力支持,公司代表队实现历史性突破,一举夺得了团体总分第一、青年男女单打、双打四个项目冠军。公司本部工会牵头组织参加了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机关部五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了乒乓球男、女甲组单打冠军、羽毛球男子甲组单打冠军等多个奖项。火电公司工会结合施工单位实际,在春节前夕举办首届职工文体节,深受广大职工的喜爱。物业公司、电建分公司、电力设计院、物流服务中心、诚达监理公司等单位工会,因地制宜开展了小型多样的职工文体活动,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班组建设扎实推进

进一步完善了班组建设评价标准,组织制定了《江西省电力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办法》、《江西省电力公司班组建设工作考核评分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办法。火电公司、送变电公司、水电工程局、电力设备总厂、培训中心、柘林水电厂等单位编制了非通用班组的评价标准。组织开展供电、基建班组和供电所的“千分评价验收”工作,各基层单位自查通过“千分评价验收”班组636个,公司按20%的比例抽检了126个班组,全部通过了“千分评价验收”。

公司领导、主要业务部门深入挂点班组和县公司,全面开展挂点帮扶工作,帮助基层单位正确把握工作要求,提升班组管理水平。2010年,累计到挂点班组、县公司116次,共发现问题232个,提出工作建议69条。

公司班组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传达国家电网公司和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关于班组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研究班组建设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入开展班组建设工作督导,指导基层单位改进工作方法,培育优秀班组。

组织召开了公司班组建设创先争优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公司系统班组建设创先争优工作。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班组建设管理标准》,积极做好公司《班组建设评价标准》与《国家电网公司班组建设管理标准》的衔接工作。提出了标准化建设试点班组名单,对试点班组进行了标准化知识的培训。

2010年,超高压分公司文山500千伏变电站、上饶公司输电线路分公司检修一班、赣州公司客户服务中心营业班等3个班组荣获“中央企业红旗班组”;超高压分公司、九江公司、安福县公司等3

个单位被授予“国家电网公司2010先进集体”;水电工程局变电工程处变电一队、赣东北公司线路检修班、南昌公司客户服务中心东湖营业班、赣州公司电力调度中心调度班、赣西公司仙女湖220千伏变电站等5个班组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2010先进班组”;公司系统50个班组被评为“江西省电力公司2010优秀班组”、10个班组被评为“江西省电力公司2010标杆班组”,并进行了表彰。

(四)群众性安全生产和经济技术活动取得新进展

主动融入公司中心工作,组织开展了“三个不发生”大宣传大教育活动,重点抓好“召开主题班会”等10项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营造了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继续加强劳动竞赛工作。表彰了2009—2010“江西省电力公司220千伏级变电运行综合管理标杆单位”;认真做好了华中电网500千伏输电线路劳动竞赛的迎检工作;举办公司系统“服务之星”劳动竞赛,组织参加国家电网公司第三届“服务之星”劳动竞赛,南昌公司周海萍、赵莹,赣州公司管艳娟分别荣获“十佳服务之星”、“优秀服务之星”、“服务之星”荣誉称号,取得了历届最好成绩。

广泛开展“我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推进‘三集五大’工作献一策”活动,共征集了249条建议,信息通信中心李健提出的“关于加快配用电通信网发展的建议”被评为“最佳建议”。

全面部署公司系统全国劳模、省劳模的评选推荐工作,吉安公司刘卫红、万载县公司邹峰被评为全国劳模并参加了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和国家电网公司劳模座谈会。九江公司蔡小平、电科院辛建波、抚州公司熊学文等3名职工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先进职工”。上饶

公司刘品杏、宜春公司申益平、萍乡公司李羽、公司本部徐先起等4名职工荣获“国家电网公司2010劳动模范”。12月下旬,省委省政府召开劳模表彰大会,公司系统39名职工荣获省劳模,较2005年增长85.7%,树立了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上饶、赣州公司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省劳模评选推荐工作成效显著。弘扬劳模精神,召开劳模座谈会,组织41名劳模赴内蒙古疗休养,充分体现了企业对劳模的关怀之情。

(五)女工和生活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广泛开展女职工建功立业活动,鹰潭公司客户服务中心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萍乡公司李羽、南昌公司周海萍、赵莹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宜春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用电营业班、崇仁县公司营业大厅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围绕“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百年庆典,深入开展了以“提升自身素质,做创效争先女标兵”为主题的“五个一”活动,表彰了公司系统10名创效争先女标兵和15名优秀女职工。

按照公司抗洪抢险保供电工作的整体部署,动员公司系统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全力以赴投入到抗洪抢险保供电工作。此次洪涝灾害,公司系统共有11个基层单位、30个县公司802户职工房屋等财产不同程度受损,受损金额达946万余元。下拨93.2万元资金,用于公司系统受灾职工补助。抚州、鹰潭、吉安、赣州公司等单位工会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了抗洪抢险保供电后勤保障的各项任务,为夺取抗洪抢险保供电的全面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全面做好了余文庆等四名烈士的善后处理、职工捐款、劳模追授等一系列工作。

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元旦春节期间,组织慰问基层一线困难职工、全国劳模、离退休老同志、烈士家属等,共发放慰问金176.2万元。各基层工会筹集467万元,走访慰问困难职工1685户。进一步加强迎峰度夏期间的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广泛开展送清凉活动,确保完成迎峰度夏各项任务。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共筹措资金40.39万元,为280名困难职工子女提供了助学资金。

认真做好工会新旧财务制度的衔接工作,进一步强化工会经费内审,开展公司系统工会财务检查,召开工会财务年报会,工会财务工作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公司工会荣获“全国总工会市级财务工作先进单位”。

刚刚过去的2010年,公司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全面完成公司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实现“十一五”的发展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回顾“十一五”,公司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顽强拼搏,在迎接挑战中奋勇前行、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成长,用科学发展的突出业绩,用电网建设的巨大成就,用关键时刻的卓越表现,为公司“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工会工作作为公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和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和健全了职代会实施办法、厂务公开考评办法等多项民主管理制度,先后召开了5次职代会和16次联席会,审议通过了《江西省电力公司安全生产奖励实施细则》等66项重要议案和规章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公司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五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发挥工会组织联系

党和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接受党组织对工会的领导,保证工会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工会群众性组织的优势,引导广大职工认真贯彻公司党组的各项决策部署,自觉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反映职工群众的愿望,千方百计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在企业党组织与职工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展职工建功立业活动。主动融入企业中心工作,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推进班组建设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和优秀技能人才,为夯实公司安全生产基础、促进公司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抗冰抢险、援川抗震、抗洪保电等关键时刻,广大工会干部主动靠前,不畏艰险,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工会干部无私奉献的英雄赞歌。

各位委员、同志们,2010年及“十一五”,公司工会团结协作、奋勇拼搏,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这是公司党组和上级工会坚强领导、正确指引的结果,是公司本部各部门和基层单位大力支持、协助配合的结果,是公司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扎实工作、不断创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公司工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工会工作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公司各级工会和广大工会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融入中心,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公司工会工作核心竞争力

当前,工会工作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党和政府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工会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广,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胡锦涛、习近平、王兆国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就“各级工会组织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弘扬劳模精神以及加强新时期工会工作”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示,这是对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的巨大鼓舞,必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工作的快速发展产生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十二五”是国家电网公司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期,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攻坚期,也是国家电网公司各级工会适应新形势,转变思维方式、转变工作方式的职能转型期。3月18-19日,国家电网公司召开了2011年工会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十二五”工会工作总体思路:实现“一个目标”,推进“两个转变”,加强“三个服务”,把握“四项要求”,落实“五项定位”。总体思路目标清晰、定位准确、措施得力,是指导国家电网公司各级工会组织“十二五”工作的总纲领、总目标和总要求。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各级工会组织突破工会工作的传统领域,班组建设、岗位大练兵已逐渐成为工会的主营业务,工会工作正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争先创优的良好态势,各单位工会的特色和品牌不断涌现,“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已成为各级工会能否实现赶超发展的真实写照。

公司党组高度重视工会工作,坚持每年定期听取工会工作专题汇报,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为工会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证。公司党组要求公司各级工会组织必须进一步贯彻“循规为纲、强基为本、务实为要、创效争先”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全面履行工会的四项基本职能,在推进“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进程中把握切入点、抓好着重点、突破疑难点,体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展示新形象。

广大工会干部要进一步认清当前工会工作面临的形势,认真贯彻公司党组和上级工会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增强做好工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将工会工作放在国家电网公司工会系统的坐标上去衡量,融入中心,主动作为,奋发进取,构建品牌,逐步引入全新的工会工作理念,不断提升工会工作的核心竞争力,继续朝着创建国家电网一流企业工会的目标迈进。

提升工会工作核心竞争力,必须夯实工会基础工作(企业民主管理、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推进工会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班组标准化建设、岗位大练兵),构建工会工作特色与品牌(职工文化、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即基础工作+创新活动+特色品牌=工会工作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和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为提升工会工作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工会是党领导下的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性组织,阶级性和群众性是工会组织的基本属性。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厂务公开,推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维护职工的合法

权益,引导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已成为工会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无论企业何种性质、规模大小,如何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没有变,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变,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促进企业的全面进步仍然是工会工作永恒的主题。企业民主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要提升工会工作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加强企业民主管理这一基础性的工作抓起,不断创新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载体,增强企业民主管理的活力,确保公司系统企业民主管理的各项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确保工会工作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迈进。

加强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涵盖了当前工会21项重点工作和114项考核指标。它的出台对履行工会的四项基本职能,促进和谐企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的四个平台、四项工作机制,以推进组织机构标准化、制度建设标准化、工作流程标准化、基础设施标准化为目标,着重在深化提高、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全面加强工会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司系统工会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把公司系统各级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活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

(二)全面启动班组标准化建设和岗位大练兵,为提升工会工作核心竞争力搭建创新平台

启动班组标准化建设。班组建设是新时期各级党政赋予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工会工作主动融入企业中心工作的重要载体。各级工会组织通过加强班组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工会工作的传统

领域,为工会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扩大了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工会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公司系统班组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发展还不平衡,班组基础管理偏弱,部分职工的技能水平明显不适应公司安全生产的需要,全面启动班组标准化建设,已成为加强班组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公司各级工会组织必须站在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的高度,抓实、抓细、抓好班组标准化建设,从而赢得企业各级党政的满意和广大职工的认同,彰显工会组织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启动岗位大练兵。工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能人才,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各项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专业面、参与面不广,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常常表现为精英赛,广大职工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竞赛的效果不佳。开展公司系统全员性的岗位大练兵,是工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借助岗位大练兵这一平台,动员广大职工立足岗位、立足基层,比学习、比技能、比贡献,进一步提升广大职工的专业素质,力争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和江西省优秀人才评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大力推进职工文化建设和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为提升工会工作核心竞争力塑造品牌

推进职工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全面发展,关系到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关系到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是工会组织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职工文化建

设是提高职工专业技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的重要措施。公司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众作为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深入实施“三品”工程,全力打造国家电网优秀企业文化落地工程;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推进“职工书屋”建设;大力举行富有工会特色的文化活动,创作出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工的文化产品,使广大职工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工会的“大学校”作用更加明显、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强。

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建立和发展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是工会组织促进企业和谐、社会和谐的主要着力点。当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推进主辅分离、主多分开和“三集五大”等工作,这是涉及公司科学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变革,公司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要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增强主人翁意识,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深化改革中的利益调整,通过理性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企业的和谐稳定;要深入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努力把劳动争议的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推动企业改革的顺利实施;要继续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努力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推动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广大职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

加强工会基础工作,推进工会创新活动,打造工会特色与品牌,是构建公司工会工作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加强工会基础工作体现工会的本质属性,强调的是工会传统型的自身工作;推进工会创新活动,突出工会的组织优势,彰显工会组织在企业安全生产主战场中的新作为;打造工会工

作特色与品牌,力求职工文化的先进性,注重工会组织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只要我们把基础打牢了,又有创新活力,再加上拥有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构建公司工会工作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工会工作水平,创建国家电网一流企业工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公司系统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在构建公司工会工作核心竞争力的进程中,勇于探索、奋发进取、凝聚力量、贡献智慧。

三、2011年工会重点工作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公司抢抓机遇,深化改革,谋划“三集五大”体系,实现各项工作进位赶超目标的重要一年。做好工会工作、推动公司科学发展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公司工会2011年工作总体思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工会2011年工作会议、公司二届二次职代会暨2011工作会议精神,在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工会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和工作优势,着力抓好企业民主管理、班组标准化建设、岗位大练兵、实施“三品”工程以及工会干部素质建设等五个方面工作,团结和动员公司系统广大职工为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功立业!

(一)全面落实《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民主管理纲要》,推动企业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民主管理纲要》的要求,组织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职工民主管理实施细则,积极开展“职工代表参与”与“职工自主参与”“双路径”构建,注重发挥职工代表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引导职工以个体或团队合作

等方式,自主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切实规范职代会会前筹备、会议召开以及会后落实等各个阶段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建立和完善会前向上级工会报告、信息发布以及质量评估等制度,构建数字化职代会平台,进一步推进职代会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职代会联席会的作用,认真审议企业重大决策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议案。继续发挥各专门委员会在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为职代会和公司党政的科学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和工作实践。进一步加强总经理联络员队伍的素质建设,切实打造一支敢说真话、敢说实话、敢说直话的联络员队伍,建立企业民主管理上下畅通的良性机制。组织职工代表、总经理联络员对公司二届二次职代会各项决议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巡视检查,努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进一步加强公司系统厂务公开工作,严格按照提出、审查、公开、评议、整改五个环节进行公开,切实做到公开机制、公开时间、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公开形式五个规范,全面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推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奠定基础。鼓励基层单位创新厂务公开工作实践,引入ISO9000质量体系,加强厂务公开的过程管理,打造阳光工程。

继续推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进一步规范集体合同起草、协商、签约、履行和监督检查工作,依据合同加大劳动争议的调处力度,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构建稳定协调的企业劳动关系。

(二)全面启动班组标准化建设,建立班组建设创先争优长效机制

继续推进班组建设“135计划”,进一步强化班组建设强基固本的功能,实现公司系统55%的生产营销类班组通过公司评价验收。

坚持以标准化建设为主线,以提高安全技能、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为重点,按照“责任从严、指标从简、检查从实、鼓励创新”的原则,全面启动公司班组标准化建设:一要建立以行政正职为组长的班组标准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管理层和执行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要建立一整套规范有序的工作标准和考评体系,优化工作流程,进一步加强现场作业的标准化,突出危险点控制和关键流程的节点控制,确保安全生产的有序进行;三要及时发现、认真总结基层班组的典型经验及创新成果,并加以推广,全面推进公司系统班组标准化建设。

进一步抓好班组建设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基层班组创先争优意识,逐步建立长效机制,夯实公司安全生产基础。修订公司班组建设评价标准、班组建设管理办法,组织制订县公司班组的评价标准,实现与国家电网公司班组建设管理标准的全面衔接。组织制订班组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职责,以点带面,确保36个试点班组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不断规范班组日常管理工作,全面提升职工业务技能,切实为班组合理“减负”。继续开展班组评价验收和标杆班组创建活动,改进检查评比方式,选树班组建设典型。进一步落实《各级领导、主要业务部门挂点班组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好挂点班组和县公司的帮扶工作,提升班组和县公司的管理水平。

(三)广泛开展岗位大练兵,促进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稳步发展

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素质的意见》、《江西省电力公司、江西省电力公司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员工队伍专业素质建设,广泛开展岗位大练兵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全面抓好公司系统岗位大练兵工作。

紧紧围绕“安全、质量、服务”的主题,组织制订岗位大练兵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对各阶段工作作出具体安排。组织专业部门完善各班种、各工种主要工作的通用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试题库及评分标准。指导班组全面开展岗位练兵,实现涵盖农电工、劳务派遣等各种用工人员的全员练兵,立足岗位,寓练于干。以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为练兵的主要标准,实现练兵过程、练兵内容的标准化。逐级开展以随机抽取班组、人员、裁判、题目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比武,检验基层单位练兵成果,建立以随机抽检比武成绩为主要依据的练兵考核机制。组织参加国家电网公司竞赛及调考,力争“竞赛及调考成绩”指标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同业对标中排名前移。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改进岗位大练兵的方式、方法,力争打造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岗位大练兵品牌。通过岗位大练兵,全面提升公司广大职工的业务技能,为公司实现“十二五”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人力支撑。

以开展岗位大练兵为契机,全面推进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落实《国家电网公司2011-2015年职工技术创新竞赛方案》,动员广大职工自主创新,勇创一流业绩。组织参加国家电网公司500千伏变电站劳动竞赛以及华中电网公司举办的各项劳动竞赛,全面提升公司变电运行的管理水平和广大职工的专业素质。依托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平台,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五小”和QC活动,进一步培育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劳模等先进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活力,积极推广评选技能专家、首席技师和先进操作法等典型经验,推动建设一支“技术带头人”和“工作领头羊”的高精尖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不断改善基层一线班组工作环境和后勤保障条件,完善安全工器具和劳保用品的配置,开展劳动保护专项工作督查,切实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促进公司安全生产局面的持续稳定。

(四)深入实施“三品”工程,提升工会工作整体水平年初,公司党组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客观评判公司发展实际,适时推出建设“三品”工程,旨在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用全新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广大职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引导广大职工着力打造品质工作、实现品位生活、塑造品牌形象。

根据公司“三品”工程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公司各级工会要认真研究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子方案。在“品质工作”方面,适应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推进“三集五大”的新形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成果,着力抓好工会的专业化管理,努力构建标准统一、制度健全、流程规范、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体系,促进各级工会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亲和力,全面推动工会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品位生活”方面,教育引导职工学会欣赏生活、感受快乐、感恩企业。精心组织以庆祝建党 90 周年为主题的系列文体活动,举行公司系统职工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比赛活动,建立各种兴趣小组,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提升职工的文化品位。在“品牌形象”方面,围绕国家电网品

牌战略,开展“弘扬劳模精神”集中宣传月活动,用劳模的崇高理想凝聚职工,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职工,用劳模的高尚情操陶冶职工,用劳模的进取意识引领职工,激发广大职工学赶先进、争创一流;继续开展工会创先争优活动,注重工会形象的一体化、软实力,全面建设“团结创新、奋发有为”的工会组织。

公司各级工会组织要按照公司“三品”工程四个阶段的工作安排,牵头抓好“品位生活”工作。引导广大职工认真领会公司党组关爱职工成长、关心职工生活的真诚用意,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着力推进各阶段重点工作,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切实把“品位生活”的各项要求有机融入到广大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中。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培育活动典型。组织提炼工作成果,逐步建立活动长效机制,推进公司 “三品”工程的深入实施。

(五)加强工会干部素质建设,打造一流工会干部队伍 公司各级工会组织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始终把职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工会工作的主要标准,进一步加强工会干部的素质建设,重视和关心女职工工作,不断创新工会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好地把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公司党组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

进一步抓好“五项素质”建设:一是政治素质,认真贯彻公司党组的决策部署,自觉与公司党组保持高度一致,将工会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整体范畴。二是专业素质,掌握工运理论和工会专业知识,熟悉与工会专业有关的电力生产、经营管理、法规政策等知识。三是能力素质,进一步加强学习能力、调研能力、协调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确保各项工作公司党组满意、上级工会称赞、广大职工信赖。四是品德素质,加强工会干部品德素质修炼,切实做到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廉洁从业,努力成为职工群众的思想道德楷模。五是心理素质,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困难,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切实做到坚持、坚守、坚韧、坚强,铸就攻坚克难、坚韧不拔的意志。

三个中心城市须协同发展 篇3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正在推进,它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长江中游城市群何时才能跻身世界一流城市群?相对于其他已成型的城市群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和定位是什么,又该如何选择发展路径?

在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南昌大学主办的2015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郝寿义,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曾刚,泛华集团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于小波,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城市之间联系亟待加强

孙久文:严格意义上讲,长江中游城市群并非学术上的城市群,它应该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三个城市群的组合。

一般认为城市群是在特定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集合体”。如果在政策制定上将长江中游城市叫作“城市群”无可非议,但在学术上我们需要认清它与真正城市群的差距。

曾刚:通过数据分析和调研,我们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还处于规划阶段。要经过体制机制和治理模式创新之后,彼此之间的联系才会越来越紧密,才能一步步成为标准化的城市群。

还需加快工业化进程

孙久文: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同为国内三大区域战略。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京津冀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我们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

从行政归属来看,京津冀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长江中游城市群则包括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双方地域面积、人口差距均不大。

虽然都是三个行政区,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心态更好。长江中游城市群由三个省份构成,彼此地位更加平等,心态也更加平和。

从具体运作来看,双方产业发展路径有所不同。京津冀整体处于经济发展第一台阶之中,未来主要发展方向是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处于第二经济台阶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则是现代制造业。

未来发展战略也有所不同。目前京津冀倾向于做减法,进行经济的转型升级。而长江中游城市群还需加快工业化进程,在注重环保的前提下聚集产业、人口。

基础设施互通至关重要

郝寿义:与京津冀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建设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城市群规划的重要一点,就是加强城市间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不少发达国家城市之间距离也十分分散,但依靠紧密的交通系统仍能形成城市群。而国内城市,往往喜欢把大部分资金用于工业园区建设,未来应在交通方面投入更多。

不久前,我在美国有个不错的乘车体会:美国地铁跟公交系统连接非常紧密,每个地铁站下来后就是乘坐便捷、四通八达的公交系统,等待时间很短。如此一来,不但乘客更加便捷,城市也可以用更少的车来覆盖更广泛的面积。

反观国内交通体系,在硬件方面,道路、基础设施相比美国差距已不远。乘客去临近城市,乘坐高铁可能仅需20分钟,但下车后换乘公交车可能又得等很久,换乘成本甚至会高于乘坐高铁成本,使便捷程度大大下降。

同质化竞争转为协同发展

于小波:从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看,中游与上下游之间应该加强联系,促进互动与开放。这种联系可以体现在三个维度。

第一,从全局发展来看,长江下游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上游因过去多年的西部大开发,发展速度也已超过中部地区。这种形势下,中游应加强跟上下游的联动,促进产业升级转移。

第二,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来看,长沙、武汉、南昌三个中心城市也要加强联动。并不是要大家“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而是去避免同质化和重复建设。

第三,从对外开放角度看,长江中游城市群要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一同抱团去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曾刚:从区域协同角度看,长江中游城市群还缺乏一个核心城市。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成员要进一步进行合理分工和角色构想。

这一过程中要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通过协会、商会这种超行政的组织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中部地区同质化竞争转化为协同发展。

另外,长江中游城市高校机构综合实力在国内排在前列,但这些高校与产业发展间还未形成合作链,“产学研”联动需要加强。

武汉具备“老大哥”潜力

黄亚平:武汉地理区位决定在长三角地区具有交通枢纽地位,具备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老大哥”的潜力。未来武汉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地位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制造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创新中心。

发展中心 篇4

陕西省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历程

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 (Faculty Development Center) 最早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1) 。我国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标志, 开启了教师发展的制度建设之路;2011年,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 将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明确提出要“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并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2) ;2012年,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了“推动高等学校设立教师发展中心”的要求 (3) 。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的总体部署, 2013年, 陕西省教育厅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省属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4) , 提出了“全覆盖”、“实体化”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目标和要求;2014年, 陕西省教育厅又发布了《陕西省省属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评估办法》 (5) , 进一步规范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2015年, 陕西省教育厅开展了省属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评估工作和教师发展示范中心的评选工作, 通过以评促建、点面结合, 有效推进了陕西省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标准化、制度化、特色化建设。

教师发展中心的价值取向

要理解教师发展中心的定位, 要明晰教师发展中心的概念和价值取向, 首先要弄清楚以下两种关系。

1.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的关系

首先, 从价值目标上看, 教师培训的目标是“能力”, 是从组织需要出发, 注重的是让人把“事”做好;教师发展的目标是“职业”, 是从发掘教师个体需要出发, 注重的是让“人”更优秀、更全面。其次, 从功能上看, 教师培训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使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主要促进教学发展;教师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发展行为促使教师和组织全面发展, 不但包含教学发展, 还有专业发展、个人发展、组织发展等内涵。由此可见, 教师发展 (Faculty Development) 是指在学校内外环境的作用下, 大学教师个体围绕其职业角色需求在认知、态度、技能、修养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具体包括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等内容 (6) 。教师发展包含自觉性的教师培训, 教师发展的价值功能更为广泛, 更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个体生涯发展。

2.教师发展中心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

从服务对象来看, 其他职能部门面对的是二级院系, 主要进行与部门相关的管理工作;而教师发展中心面对的是一线教师, 主要进行教师发展工作, 可直接服务于教师。从职责性质来看, 其他职能部门重在管理, 向提高管理水平要效益;教师发展中心重在服务, 向加强服务能力谋发展。

面对当前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对教师发展的新要求, 原有的任何一个与教师发展相关的职能部门, 虽然在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发挥了各自重要的作用, 但因深陷本部门的日常管理事务中, 均难以单独承担起组织开展教师发展的相关任务, 更无法实行教师发展工作的常态化、专业化。只有有效整合各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与资源, 建立教师职业发展的专业执行和服务机构, 理顺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形成教师发展的合力, 才能为促进教师全面提升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服务与支持。

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责功能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能力是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根本宗旨, 服务教师职业发展、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是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根本任务。陕西省在《关于加强省属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中, 明确提出了教师发展中心应重点建设“规划教师发展、教师成长研究、教师培养培训、建设资源平台、推进研讨交流、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咨询服务”等六方面内容, 同时“开展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形式多样的教师发展促进活动” (7)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8所知名高校教师 (教学) 发展中心进行实地调研, 以及阅览大量国内外、省内外教师发展中心网站资料, 可以发现, 虽然很多高校教师发展机构名称不一致, 但是其共同的使命和职责都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 帮助教师更加专业化、职业化。

1.文化传播功能

教师发展中心作为高校的专业机构和服务机构, 就是要在学校教师之间传播高尚的师德文化、先进的教学文化、特色的学校文化和国家的传统文化。这种功能主要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宣传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形式开展, 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2.发展研究功能

教师发展中心要开展教师队伍发展研究、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教师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 形成一批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智囊团队, 发挥集体优势, 合力推动学校、教师发展。结合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工作实际, 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重要职责, 围绕教师发展的热点、难点, 组织开展专项调研、专题研究, 探寻发展规律, 提出对策建议, 以科学的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内涵发展。

3.培训交流功能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 不仅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重要举措, 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需求。教师发展中心就是要把各种培训资源整合起来, 建立便捷高效的培训、交流平台。要探索多渠道、分类别的培训方式, 通过挂职锻炼、社会实践、进修访学等多种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要推进教师研讨交流机制建设, 多组织专题研讨、教学观摩等活动。同时, 可借助于网络资源、数据资源, 建立教师发展交流平台, 为教师提供经验交流、先进理念、专业指导、专题讲座、优秀案例等教学经验、教学理论和教学素材。

4.咨询诊断功能

教师发展中心要面向学校全体教师, 重点是向中青年教师提供个人发展的咨询、诊断与建议, 帮助教师制订和落实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开展教师的学术潜力、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个性化指导, 将咨询指导与其他日常工作相结合, 通过对教师的考核、检查和评估, 找出问题和短板。同时,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引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测评体系进行科学分析, 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专业的改进方案, 以促进优秀人才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试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构建———以美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为例》, 《创新教育》2013年第20期。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11]6号) ,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09/xxgk_125202.html。

[3]《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2]41号) , 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226134.htm。

[4]《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省属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陕教师[2013]29号) , 陕西省教育厅网站, http://www.snedu.gov.cn/news/jiaoyutingwenjian/201309/10/6980.html。

[5]《陕西省省属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评估办法 (试行) 》 (陕教规范[2014]20号) , 陕西省教育厅网站, http://www.snedu.gov.cn/news/jiaoyutingwenjian/201412/31/8733.html。

[6]王立:《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启示》, 《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2期。

[7]吴振利:《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第12期。

[8]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 《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1期。

[9]庞海芍:《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与运行机制研究》,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职业介绍中心发展纪实 篇5

——县职业介绍中心发展纪实

富平---陕西第一人口大县,人力资源丰富。如何让资源转化为财富,让劳务输出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是近年来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响亮口号。富平县职业介绍中心认真落实国家这一政策,始终坚持发挥公办劳务输出机构主渠道的作用,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劳动力就业之路,五年来累计输出5382人次,擎起了劳务输出的脊梁。

一、基层办公信息上门

时代变迁,市场变化,用工荒的出现,使企业放低了招聘门槛,自主出行已成为外出就业的主要途径,使得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极端化,有的企业人员饱和甚至富余,有的企业却是严重的用工荒,如何使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已成为职介工作的重点,简单的职业介绍也逐步失去了它的意义,它就要求职介工作必须向服务和管理的高端领域迈进,向综合性、时代性的人力资源服务迈进。2006年县职业介绍中心改制以来,就将“输出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以市场为导向,大胆进行体制改革,办公到乡村,信息送上门,积极发挥政府中介的主渠道作用,常年走村入户,宣传国家劳动政策,动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思想,走出家门,外出闯天下。5年来,他们跑

遍了全县337个行政村和蒲城、阎良、三原等周边县市,共印发宣传彩页20万余份,制作宣传展板5000余套,通过立体式的宣传动员,让劳务输出的理念家喻户晓。

二、特色培训提高素质

几年来,职介中心坚持“特色培训、特殊管理、特有服务”的发展理念,对于每一个从中心输出的人员,根据用工企业要求和务工青年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和常识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课程,以计算机技能为主,同时开展《劳动法规》、务工常识、心理素质、礼仪常识以及文化课程的培训,使每一位务工人员未就业之前就能掌握一门技能,具备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有效的降低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一极富特色的免费培训,让很多第一次走出家门的务工者,都能在异地他乡展现了自身的才能,实现就业理想,五年来中心输出人员的就业安置率始终保持在百分之百,就业稳定率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三、安全护送快乐出行

视务工者为亲人!这是中心主任冯红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中心始终坚持亲情化服务。不管人多少,不管路多远,中心都坚持派出带队老师,全程陪同,确保每一位务工者都能顺利、安全到达工作企业。在2010年大年初五,年气未退,中心巧打时间差,组织我县127名务工就背起行囊,南下苏州务工。当时正值春运高峰,一票难求,中心多次和西安客运段进行协商订购团体车票事宜,最终得到了西安客运段的大力支持,对农民工团

体开通了优先上车的绿色通道。127名头戴小红帽的富平务工青年成为火车站一道最亮丽的风景,车厢内,带队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糖果、瓜子等休闲食品,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就到达苏州,早已等候在这里的驻厂老师和厂方代表将大家直接接到了现代化的用工企业,用祥和、快乐代替了旅途的寂寞。五年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未发生一起不安全事故。

四、亲情服务排忧解难

让每一位务工者来得开心,旅途舒心,工作安心,是中心的工作宗旨,为每一位务工者提供保姆式的服务是他们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多年来,他们不断根据各个企业、各个年龄段开展保姆式的贴心服务。每安置一个企业都要加派驻厂老师,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异地调厂、预定车票、护送返程等无偿服务,让他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深九寒天的一个夜晚,远在广东的打工妹姜雪娇急性病发作,从没出过远门的父亲姜恩社万般无奈时拨通了职介中心主任冯红星的手机。冯红星二话没说,立即打电话到富平驻深圳办事处,让工作人员到厂区为姜雪娇办理辞工手续,并将孩子接回办事处,又连夜垫付预定了次日12时的飞机票。第二天,中心又派车和家长在咸阳机场接到了孩子。一周后职介中心又专程到家里看望病已好转的姜雪娇,姜恩社拿出1000元硬往冯红星手里塞,激动地说:“女儿已外出快两年了,没想到你们还会如此关心,让我省钱省心,真是好人啊!”象这样设身处地为务工人员

解决的难题,五年间职业介绍中心一共处理了498件,他们用真真切切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务工人员和社会各界的信赖。

五、拓展渠道创新发展

面对市场劳动力供需变化,县职介中心通过电视、报纸、传单等各种渠道宣传国家对务工人员的各项政策,引导广大务工人员通过正规途径外出务工,避免上当受骗,同时充分发挥中心设在苏州、广州、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的服务窗口,积极搜集高质量用工信息,努力实现与知名企业的对接,先后与西安比亚迪公司、苏州华硕电脑、昆山仁宝科技、宁波奇美电子、富士康集团、深圳三洋电子、日立赛格电子、北京央务等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动力就业协议。于此同时,中心在张桥、流曲、王寮、淡村、刘集、庄里设立了6个基层服务站,并开通“富平人力资源网”,定时、定期的更新用工信息,使有意向外出的务工者随时都能了解到最新的用工信息。掌握最新的就业动态。

倾情“劳务”终无悔,“输出”一片新天地。县职业介绍中心一班人用艰辛的付出,实现了劳动力转移一年一大步,三年一跨越,他们出色的业绩受到了政府、群众、企业、员工的一致好评,极富特色的劳务输出模式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陕西省电视台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职业发展中心的 就业看法 篇6

2009年毕业的MBA签约比往年晚了大约3到4个月。一些在常规签约时间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同学,观望情绪重,一直会要等到Deadline才去签约——主要大家关心的主要还是年薪和户口问题,今年因为形式整体不理想,所以一些不能解决户口的工作,有些同学也签了。从同学们去的公司性质来看,去国企、民营企业的多于往年,自主创业的人数也有增加。

从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过往几年的统计看来,MBA的就业行业和所去公司性质有着如下特点:MBA毕业生从事IT行业的仍然高居不下,达到21%,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占11%,在石油能源领域的占9%,机械制造业占7%,相当比例的学生毕业后还是进入入学前的行业。北航MBA学生毕业后高达30%的选择去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业;20%的选择在民营或者私人控股公司,这和民营企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舞台和机遇给中国最新时代的MBA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6%的选择在外商投资企业,这部分的毕业生们向往西式的管理制度,渴望把自己所学习的管理知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在外商投资企业这个更复杂,更自由的舞台上进显身手——今年由于外企招聘需求的下降,国企,民营企业更是MBA们的首选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今年有一些签了外企的同学,到最后也会违约,回流去签航天系统内一些相关公司。可以看到“稳定”和“待遇”的诱惑还是魅力无穷。

长江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刘卫宇:

从去年10月开始,经济危机让金融业的招聘职位迅速缩水,连不少雇主部破产倒掉了。但长江商学院2009年应届MBA毕业生仍然有40%的人拿到了金融行业的Offer。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八成的学生找到了工作。虽然年薪的平均数尚未统计出来,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薪资水平基本可以与去年27万的平均水平持平。

我们通常都让学生一入学就列出一张有5到8个目标公司的名单,然后对这些公司以及所在的行业进行了解,研究和分析。总的说来,MBA学生在毕业后希望进入八个主要领域,包括金融(又含投行、PE和VC)、咨询、市场营销、奢侈品和管理培训生等等。学生会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一些俱乐部,职业发展中心需要做的就是邀请行业内人士前来座谈,或者联系一些业内知名公司,让学生有机会前去参观访问,加深学生和公司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因为我们学生的数目不多,所以我们几乎对每一个人都很了解,这样就可以向公司做重点推荐。

中欧工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Tracy:

发展中心 篇7

关键词:教师发展中心,高校教师自我发展

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使中国的教育由大变强, 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 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提高教师素质。高等教育因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大阵地和动力源泉。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主体, 是高校构建的重要部分, 其教学和教育能力的提高不仅与教师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 更与高校的发展紧密相连。那么, 高校应该在教师的教学与教育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并提供怎样的支持呢?

一、高校教师自我发展的紧迫性

近几年,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管理观和管理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高校教师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

首先,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了高校教师不断自主发展的必要性。“高等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引导高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陈希, 2010) 可见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等,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这促使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自我更新来顺应新形势的发展。

第二, 高等教育在人才引进和使用方面强化了竞争机制, 评、聘分离的聘用制的引入和级别工资的划分使得教师再也不能一劳永逸, 必须不断地为自己设定下一个更高的发展目标。

第三,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使得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掌握高科技的教育手段以提高教学科研效率和成果。例如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技能, 网络课程的设计, 网络资源的获取、相关教学和科研软件的使用等已成为高校教师的必备素质。

第四, 知识的快速更新也让教师意识到不断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 教师应当将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前沿信息传递给学生, 而教材的编撰并不能完全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来弥补书本的不足;其次, 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趋势使得教师不能只关注于本专业的学科知识, 还必须对相关学科有所了解。

二、高校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

目前, 国内各高校均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国内进修深造, 例如参加各种学历或学位进修班和由教育部门或是教育出版机构开设的短期培训班, 或是到其他高等院校参加就某一课题开展的短期培训;参加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 以获取继续深造的机会;二是国内访问学者。主要是让学科带头人, 骨干教师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坚力量走出校门参与校际学术和管理交流, 以期在相关学科领域获得动态的和前沿的信息, 更新教学和管理的策略和理念。三是出国深造。学校选拔优秀教师到国外高等学府进行相关专业领域的进修学习;教师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教师利用当地和中央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种继续教育机会出国深造。四是校本培训。主要包括针对教师的专题讲座, 聘请专家就某一学科领域或某一教学理论与教师展开讨论;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及在新、老教师之间开展帮、带学习;跨院系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五是教师自学, 教师为了满足教学需求而在课后展开一系列学习活动。

以上各种发展方式既有高校的努力推动, 又有教师的自主参与, 促进了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但是以上学习途径也有其局限性。第一, 某些学习项目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教学安排, 增加经费支出;第二, 学习和进修的名额有限, 只有部分教师有机会参与;第三, 某些培训机构开展的项目深度和效度不够, 培训水平和结果差强人意。第四, 以上途径的最大弊端是不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给予技术支持。

针对这个问题, 有没有一种既快捷又方便, 在校园里就能获得及时帮助和支持的发展平台呢?

三、创建有特色的教师自我发展平台

高校作为教师发展的主要场所, 应该为教师的教学与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和及时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 而不仅仅是扮演管理和督查的角色。

目前, 国内各高校都设有师资科, 师资培训处和科研处等部门, 但这些部门的工作都比较程式化,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不妨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 根据各高校自身的特点搭建具有特色的教师发展平台。

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的教师发展中心 (Faculty Development Center) 为例。该中心包括一名主任, 一个教师合作和联络团队 (包括管理和分析专家, 学术技术顾问、图像艺术家和教师协调员) 以及由18名教师代表、管理者和学生组成的顾问委员会。

该中心为全校教师提供教学、科研支持以及相关服务, 鼓励教师将教育技术与教学相融合, 为教师开设相关培训班并提供个人指导, 力图创造一种支持教师作为教育者、学者和团队合作者的积极的学术氛围。

该中心担负着促进教师发展, 增强教师活力, 使教师不断丰富自我的重任。中心设计和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来支持和帮助教师的发展。这些项目包括:1、怎样促进教学的完美性;2、怎样理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3、怎样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教育技术;4、开展促进学术研究和教师创造性的活动;5、加强专业和服务活动;6、为教师提供特别的赞助项目。例如主席支助项目, 新教师导航项目以支持教师的学术研究等等。

该中心还为教师提供学习环境设计咨询, 购买和使用技术软件咨询, 教师课堂观摩, 版面设计服务, 一对一的教师咨询服务, 兼职教师支持, 教学和技术工作坊, 教、学和技术评估, 技术培训和支持等常规服务, 每周都有为教师开设的培训课堂, 教师可通过网上报名的方式参与, 或直接到办公室咨询。

简而言之, 富乐敦大学的教师发展中心就是一个辅助教师发展的服务性专设机构, 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及时的辅导和支持。国内高校也应该建立起专门的教师发展指导和服务机构。高校内教师发展平台的建立会因各高校的不同特点而各有所异, 但总体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树立服务意识, 注重与教师的沟通和合作。 (2) 认可和拥护教师的多角色地位。即教师既是教育者、学者、专家还是团体成员。 (3) 关注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增长。 (4) 促进跨系、跨院的交流活动, 使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专业发展目标的教师能增强合作。 (5) 反映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不同模式, 提供综合的、动态的、灵活的支持项目。 (6) 开展减少教师、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孤立感的活动。 (7) 鼓励和支持教师了解新角色和责任, 并且进一步提高现有技能。 (8) 将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与目标之间达成平衡。

总之, 高校为教师搭建的发展平台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更能够推动高校建设向更高目标迈进, 因为高校的生命力在于教育质量, 而教育质量的核心保障是教师素质, 正如哈佛第23任校长科南特所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 教师一定要出类拔萃。”

参考文献

[1]秦平.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的误区及对策[J].成人教育, 2009, (08) .

[2]俞立中.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9, (1) .

澳门,正向世界旅游中心发展 篇8

澳门, 优越的城市旅游资源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澳门重要的经济支柱,在澳门回归祖国的十年间,其发展速度更是令人鼓舞。特区政府明确制定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发展综合旅游政策,致力将澳门建设成为优质多元旅游之都和亚洲区独特的休闲、娱乐和会展目的地。

旅游资源

澳门400多年悠久灿烂的中西文化交流历史,对旅客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比如澳门三大古刹中最古老的妈阁庙,大三巴牌坊、圣母雪地殿教堂、圣安多尼堂、圣奥斯定等教堂;普济禅院(观音堂)和莲峰庙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庙宇……, 此外,澳门市内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还有:位于炮台山上收藏了展现澳门历史的澳门博物馆,多所专题博物馆,例如大赛车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海事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等,再加上位于新口岸海区旁的观音像、矗立于路环最高点的汉白玉妈祖像、南湾湖的音乐喷泉,向旅客展现了澳门多姿多彩的不同面貌。

酒店及旅行社

酒店数量、质量及价格向来是旅客关心的事项。一直以来,澳门拥有不同星级酒店和公寓供旅客选择,满足旅客的需求。

根据统计暨普查局的统计资料,至2010年7月底,澳门共有59家二星级至五星级酒店,31家公寓,共可提供19759间客房。酒店住客由1999年的220多万人次,增加至2009年的670多万人次。今年前两季的入境旅客超过120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8%。1—6月的酒店住客超过38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上升22.4%。

至2008年年底,澳门有132家持有效准照的旅行社,全澳共有1288人持有旅游局发出的导游工作证,这些导游人员分别能以粤语、普通话、英语、日语、韩语、泰语、法语、福建话及潮州话接待旅客。

美食和盛事

澳门中西文化交汇的传统在饮食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近年来,特区政府还重新包装了多项传统大型活动,通过不同的旅游产品吸引不同地区、社群及不同喜好的旅客前来旅游。随着多项娱乐设施、主题酒店、会展场地、国际级运动场以及其它配套设施相继落成启用,在拥有足够的硬件资源后,更多的演唱会、艺术表演、体育比赛及国际级会议展览活动等盛事相继登陆澳门,为澳门旅游业带来了空前的新气象。

政府助推澳门旅游发展

1999年澳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政策的指引下,澳门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特色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庆祝酒会上,前行政长官何厚铧表示,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澳门特别行政区经历了发展进步的十年。

中央政府一直大力支持澳门的发展,无论是2006年开始的《十一·五规划》,还是2009年年初宣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至2020) 》,都有助于澳门发展旅游业和会议展览。对此,澳门特区政府非常重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至2020) 》的出台,为了促进这一纲要的落实,2009年2月,香港、广东和澳门携手举行了粤港澳共同推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联络协调会议,进一步讨论实施纲要的事宜。

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先行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发言人称,澳门与香港、珠江三角洲紧密合作、融合发展,将共同打造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此举将加强澳门与其他邻近地区如香港、台湾等地之间的交流。

今年1月,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2010中期市场会议”上,社会文化司司长张裕表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支持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地位,澳门特区政府将向经济适度多元化的目标进发,拓展旅游市场,丰富旅游产品,培育会展业成长,积极参与区域会展发展。同时,发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品,以配合旅游业的发展。他指出,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将按照特区政府的施政方向,利用更高更广的视野推动多元化旅游,调整市场宣传推广策略,与业界合作,致力提升旅游业整体服务素质,使澳门旅游业向健康和适度多元化发展,并惠及相关行业,从而让本地区经济受惠。

澳门,正向世界旅游中心发展

近年来,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门“历史城区”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门“历史城区”一直是澳门宝贵的旅游资源之一,保存了澳门400多年中西交流的文化精髓,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自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特区政府即系统地以此为卖点打造“世遗游”,积极向全世界宣传推荐澳门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开拓澳门旅游的多元性。

2009年6月,澳门大三巴牌坊被列为“葡萄牙人建造的新七大奇观”建筑物之一。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局长安栋樑表示,这一殊荣定能有助于澳门在葡萄牙及葡语系国家的推广。

今年3月,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在发表题为《“协调发展、和谐共进”2010财政年度的施政报告》时表示,在旅游领域中,政府从加大推广旅游元素、完善交通配套、加强区域合作、调控博彩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及会展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促进澳门整体经济及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此外,特区将全力推进轻轨建设,完善旅游景点交通规划,改善公交接驳等交通配套。同时将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尤其是粤澳和珠澳的合作。不断推进已有一定基础的旅游、经贸等服务业的合作,确保澳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区域商贸服务平台。他还说,“我们将加大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整合发展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除了凸显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优势,还有各具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这些都有利于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塑造世界休闲旅游城市的形象。”

据资料显示,1999年回归前,澳门的入境人次只有740多万。而2009年全年入境旅客人数己达2175多万人次。2009年访澳的内地旅客人数达1099万人次,其次为香港及台湾旅客,分别有673万人次及129万人次。据统计,澳门前10位客源市场主要是亚洲国家及地区。而国际旅客的比重亦稳步上扬,占总体旅客10%以上。

10年来,澳门的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旅游部门展开了一系列市场推广和宣传工作,兼顾内地及其它国家和地区,在继续吸引内地居民赴澳旅游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把澳门定位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也为促进澳门旅游业的多元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相信将来澳门会接待更多及不同国家的旅客。

浅析配送中心的发展趋势 篇9

关键词:配送中心,低耗,衔接作业,服务质量

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发展, 配送中心开始出现并兴起, 配送中心的兴起是基于当前物流发展的需要, 也是为了促进物流业的发展。配送中心在整个物流链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得到广泛的认同, 也正是基于此, 才兴起了配送中心的建设热潮。配送中心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 与其在物流中发挥的功能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配送中心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物流中的一些问题, 大大地提高了物流配送的速度, 在此基础上也就提高了物流服务的质量, 这对于物流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在当前, 随着网购和电子商务的急剧发展, 对于物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对物流企业而言, 也面临着很大的物流配送压力, 在传统物流不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情况下, 进行配送中心的建设也就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一、配送中心的兴起与概念

(一) 配送中心的兴起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 物流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市场活跃度的一个体现, 更能够为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配送中心正是在物流的快速发展下促进产生的。配送中心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 有着较为完善的发展模式, 大大地提高了物流过程中的配送效率。我国配送中心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但是发展速度十分迅速,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购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基于对物流的巨大需求, 配送中心也得以大规模的建设和迅速发展。据统计, 我国当前运营中的物流中心已经有一千多家, 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的区域, 在物流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配送中心的兴起和发展与着物流市场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 事实上, 我国物流中心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持续增大的物流市场需求, 在这种需求下, 物流企业也产生了很大的物流压力, 为了缓解这种物流配送压力, 同时也为了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 众多的物流企业自觉的进行了配送中心的建设, 使得配送中心得以在我国大规模兴起。也就是说, 我国配送中心的兴起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关系的, 同样的, 配送中心的兴起, 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 配送中心的概念

在国际上, 每个国家对于配送中心的定义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也反映出不同国际的配送中心在其物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但是整体来说, 作为配送中心, 其应该具备一些主要的功能, 而这些功能也是绝大多数国际的配送中心所具备的。我国对于配送中心的定义也是基于我国国情的, 特别是针对我国的物流状况, 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规定配送中心应该符合以下几点基本要求;主要为特定客户服务;配送功能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辐射范围小;多品种, 小批量;送为主, 储存为辅。我国对于配送中心的概念定义上, 主要是从其功能具备方面定义的, 这也是为了完善我国的物流配送链, 使得配送中心能够在物流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2]

作为配送中心, 应该具备现代物流的一些基本功能, 比如物流系统的信息化、物流设备的自动化、物流管理的系统化等等。同时, 作为配送中心, 还应该在经营方面进行改革, 促成配送中心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并且实现同传统物流企业的分离, 配送中心应该实现自主经营的目标, 这有利于在现代物流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配送中心的概念在我国的物流市场中还存在一定的模糊, 一些物流企业在建设配送中心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配送中心的概念, 从而导致一些配送中心的发展失衡, 因此明确配送中心的概念, 进行正确的定位对于保证配送中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配送中心的作用

(一) 接力式的便利储运

配送中心能够在物流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极大地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 这种作用首先便体现在配送中心的接力式便利储运功能上, 配送中心作为物流链中的重要一环, 其首要作用就在于能够有效对物流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一定程度的连接, 使得物流配送得以在接力式的配送模式下获得物流配送效率的提高, 同时由于配送中心本身具备一定的储存能力, 能够便于物流过程中的分类整理, 在这种便利的储运模式下, 物流链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在传统的物流配送中, 货物的主要配送特点是品种少、批量大, 批次少等特点, 这也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 无论是工业产品还是农业产品, 对于物流的发展需求也反映出了传统物流的基本特点。[3]然而, 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开发, 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丰富了各种产品的种类, 社会对于各种产品的需求也开始更加的多元化, 这也就造成了现代物流品种多、批量小、批次多等特点。配送中心在现代物流的重要作用正式基于现代物流的基本需求, 而配送中心能够起到的接力式便利储运作用在这种物流市场需求下也就更具意义。接力式储运能够有效的满足现代物流对于货物配送的品种多、批量大、批次多等要求, 能够有效拟补传统物流方式的不足。

(二) 链条性的全方位服务

配送中心作为现代物流链中的重要一环, 其作用除了能够大大地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还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这些服务包括货物的配送、整理、分类、查询、仓储等等, 这种链条式的全方位服务能够满足现代物流的基本需求, 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客户的满意度。配送中心并不是简单的进行货物中转, 其重要作用更多的在于配送中心能够对物流链进行完善, 带来传统物流所不具备的功能和服务。配送中心所带来的现代物流配送模式相对于传统物流模式来说, 其本身所具备的对大量不同种类、批次的货物整理分类以及配送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而且对于货物的信息登记服务也可以方便客户在货物的运送过程中随时进行查询。从一定程度而言, 一条物流链的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其配送中心的功能服务是否全面。配送中心对于货物的仓储较传统物流而言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配送中心的主要仓储宗旨就是尽可能的把货物仓储水平降到最低, 这就需要在配送中心的经营过程中进行不间断的管理改进。配送中心所具备的链条性全方位服务还体现在很多方面, 整体而言, 正是由于配送中心拥有了这些全方位的服务, 才使得现代物流得以完善和发展。

(三) 刺激经济增长

已经提到过, 一个国家的物流水平发展水平就可以有效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活跃度, 由此可见物流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是有着重要影响的。而配送中心作为现代物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物流的发展, 配送中心的建立和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正是在于物流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毫无疑问, 物流能够促进各种货物的流通, 而货物流通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当前的网络时代里, 随着网购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于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而物流业在物流市场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也面临着很大的业务压力, 可见传统物流与当前的物流市场需求已经产生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 配送中心就有着重要的作用, 配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能够有效的缓解物这种矛盾,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 在配送中心的支持下, 能够极大地提高物流的效率。配送中心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正是基于配送中心在物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 配送中心的发展能够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从而也就能够刺激经济的发展。

三、配送中心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 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目前的配送中心发展来说, 其建设的时间并不长, 发展也不是很完善, 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对于我国的物流业发展来说又是亟待解决的。例如物流技术落后问题、配送模式落后问题、物流人才缺乏问题、配送中心建设规模不够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充分地暴漏出了当前我国配送中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对于配送中心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 又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来自于物流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努力, 同时也需要我国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在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下, 物流企业主动的进行改革, 逐步解决当前配送中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逐步的进行完善, 只有这样, 才能够促进配送中心的健康、长远发展, 从而促进我国的物流业发展。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 无论是物流企业, 还是相关政府部门都应该起到足够的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二) 解决方案

1. 采取物流配送新技术, 加强配送信息化建设

对于配送中心的建设来说, 应该紧跟现代物流的发展步伐, 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和业务情况进行相关的物流技术更新, 采取现代化的物流配送技术, 这对于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现代物流技术发展的趋势是信息化, 对于货物的配送进行信息化的管理, 在配送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提高对物流信息化的认识, 加强配送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提高配送中心的业务能力。配送中作为现代物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的作用大多体现在对于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上, 例如仓储利用自动性、机械协作搬运、电子配货、电子查询补给、数字化商品技术等等。配送中心应该对于物流配送新技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特别是对于国际上的先进物流配送技术, 更应该积极的进行学习并且创新, 以建设适合我国物流业国情的配送中心。[4]另外, 在配送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加强力度, 加大投资力度, 在人力、物力方面进行充足的保证, 这是建设信息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所必要的投入, 对于保证配送中心的发展, 发挥其重要左右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

2. 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

不同的物流企业在配送中心的建设中可能会选择不同的配送模式, 不同国家的配送中心建设也会存在配送模式上的差异, 这也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的。不同的配送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利弊, 而配送中心对于配送模式的选择应该是基于其业务情况和市场定位的。对于配送中心来说, 正确的选择适合的配送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在不同的配送模式下, 配送中心的物流设备需求、物流管理、发展方向等等都会产生不同, 可见配送模式的选择是有着众多方面考虑的。在配送中心选择配送模式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进行正确的定位, 这种定位包括市场定位、作用定位等等, 配送中心应该明确自身在物流链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所提供的物流配送服务应该是基于何种的市场定位。而后还应该客观的审视自己的经验情况, 包括业务流量、经营成本、现金流量等等方面, 做出科学、完善的评估, 然后进行决策选择何种配送模式。配送中心应当充分的认识到配送模式对于配送中心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国际上先进完善的配送模式也应该积极的进行学习, 只有适合配送中心发展的配送模式才能够有力地促进配送中心发展。

3. 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培养现代物流观念

物流人才的缺乏是当前我国物流发展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增大了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特别是高层次的物流人才, 物流管理人才上的缺乏严重影响着物流的发展, 对于配送中心的发展也是不利的。配送中心作为现代物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求有充足的人才保证, 这就需要进行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储备。然而我国物流人才的缺乏很难保证建设配送中心的需要, 因此, 为了保证物流业的发展和配送中心的发展, 应当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加强物流人才培养, 需要物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从企业角度讲, 可以通过组合培训学习等方式, 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从政府部门角度考虑, 应该主要从高校教育方面入手, 提高对物流人才的重视, 增设物流专业, 为市场培养急需物流人才, 特别是高层次的物流人才。在充足的人才保证下, 形成现代物流观念, 改变对物流的传统认识, 这对于建设和发展配送中心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促进我国的物流产业转型, 由传统物流进入到现代物流也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4. 配送中心的建设

我国当前的配送中心建设规模相对于物流市场而言还远远不够, 配送中心的完善程度也差强人意, 因此应该加大配送中心的建设力度, 增大配送中心的规模, 以形成网络式的覆盖, 从而形成完善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配送中心的建设需要在人力、物力的投入方面进行充足的保证。首先, 应该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 这就需要物流企业提高对配送中心的认识, 认识到建设配送中心的重要性, 增大投资力度, 扩建配送中心规模, 增强配送中心的网络化建设, 以使得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 在配送中心的建设过程中, 除了必要的资金投入外, 还需要进行人才方面的保证, 如果没有相关的物流人才, 则很难保证配送中心的建设完善, 特别是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 对于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经营来说, 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配送中心的建设中, 积极地进行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并且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配送中心的成功经验, 进行适当的借鉴, 从而不断完善配送中心的建设。

四、结论

配送中心作为现代物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物流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能够大大的以高物流效率、改善物流服务质量, 能够有力地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也是现代物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我国的配送中心建设时间较短, 发展还不是很成熟, 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的物流发展, 应当积极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和改正, 积极采用新的物流技术, 选择适合的配送模式, 加强物流人才培养, 加大配送中心建设等等, 以此才能保证配送中心的长远发展, 并且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有着一定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唐东存.配送中心在我国的发展趋势[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9 (1) :160-161.

[2]肖和山.发展配送是我国现阶段物流发展的突破口[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20) :77-79.

[3]顾国建.我国配送中心的发展方向[J].商场现代化, 1998 (10) :23-24.

顺德中心城区发展策略研究 篇10

关键词:中心城区,发展,机遇,挑战,对策

1 顺德中心城区概况

中心城区总面积218.8 km2,占全区面积的27.1%,其中大良80.34 km2,容桂80 km2,伦教59.2 km2。城市建设用地约100 km2,远期(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为155 km2。

中心城区总人口82.5万,其中常住人口46.5万。2005年大良总人口达到30.5万,容桂为32.3万,伦教为15.6万。

中心城区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15.4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48.9%,其中大良157.9亿元,容桂186.1亿元,伦教71.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58.5∶40.2,其中大良为0.7∶28.6∶70.7,容桂为0.3∶76.6∶40.2,伦教为4.7∶77.9∶17.4。

2 中心城区的城市优势和特色

2.1 城市集聚特征明显

经过几年的建设,新城区已完成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的建设,对区域内的辐射力显著加强;大良为顺德的服务业中心,容桂为顺德的制造业中心,2005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4.4%和工业增加值的46%来自顺德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的生产总值达415.4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849.9亿元的48.9%;同时历年来全区常住人口增量的50%集中于中心城区,2005年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为3 597人/km2,是全区的1.5倍。这些都说明随着中心城区的建设,城市的产业聚集及服务职能已经形成。

2.2 大气的城市景观格局

中心城区自然条件优越,顺峰山、顺风岛、大汕岛以及丰富滨水空间错落有致地构成大气的城市景观格局。中心城区内的大良河、桂畔海、德胜河、眉蕉河是城市的重要景观水系,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中心城区形成差异化城市极核的地理基础,是中心城区难以复制的城市空间资源。

2.3 新城区成为公建密集区,对周边的辐射力正在形成

累计至今,政府及社会资本已对新城区投入近百亿元建设资金。6年间,随着行政中心的南移、教育中心的确立,6.5 km2的顺德新城区已见雏形,包括行政服务中心、德胜广场、演艺中心、图书馆、顺峰山公园等在内的多项公建设施已相继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万科、龙光等品牌地产商的项目也先后落户,顺德新城区的地值迅速上升,新城区在顺德板块中的差异性已逐步形成,对周边的吸引力逐步提升。与此同时,新城区丰富的土地储备为中心城区未来的城市发展预留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中心城区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机遇

3.1.1 珠三角城市群的重新整合带来的积极作用

珠三角正处于一个新的演化、整合与重新定型的阶段,珠江西岸面临着再次崛起的机遇,因而可能成为顺德中心城区中长期城市生长的借势方向。同时,广州南拓和南沙开发已经实质化,顺德中心城区可以积极在空间和设施上与南沙港口对接,创造接受外溢的条件,向东寻找新的空间方向;另外,中山、珠海实施其靠海战略、珠江口港群、珠三角轨道交通网、太澳高速的建设,将为中心城区连接广佛深港澳提供良好条件,中心城区可以利用其在制造业和河港交通上的优势,在珠三角城市群新一轮发展变局中抢占先机。

3.1.2 中心城区进入城市化提速阶段,建设中心城区的意识越来越强

顺德中心城区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57%,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阶段。此时,中心城区的集聚和服务效应进一步显现,市民对城市公共设施的需求迅猛增加,城市生活意识逐渐形成,城市生活方式正在改变,首位城市的便利使广大市民建设中心城区的意识越来越强,各街道、社会各界对建设中心城区的共识越来越强烈,为中心城区新一轮城市发育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

3.1.3 顺德新城区最近成为投资置业热点

如前所述,经过6年的建设,新城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大气的城市生态格局、密集的公建配套,使其在区域内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最近也成为了区域内投资置业热点。2007年1月,我们通过公开挂牌的形式成功将顺德新城19万m2国有土地使用权以3.7亿元出让,引入业界知名度较高的万科置业9月,成功推出祥和路C03地块约8.5万m2,出让价达2 600元/m2,比年初万科地块出让价格1 900元/m2提高了37%,体现出广大投资商对顺德新城的城市发展充满信心。

3.2 挑战

3.2.1 周边城市近年迅速崛起,佛山中心组团南扩给顺德城市发展形成挤压

近年来,顺德周边的城市东莞、中山、珠海、惠州等地依托土地资源、区位优势迅速崛起,广州、佛山的南拓对顺德中心城区的新一轮发展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目前,佛山中心组团新城区的世纪莲体育中心、东平大桥建成使用,佛山中心组团已经向南拓展。顺德水道以北的乐从、陈村、北三镇实际上已成为佛山中心组团的辐射与聚集范围,顺德中心城区的腹地空间受到压缩。

3.2.2 顺德均衡的城市发展格局带来的影响

长期以来,自下而上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使顺德镇街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均质化的城市发展格局使顺德尚未出现一个集聚度高的核心城区。中心城区行政区划分上属三个街区,规划建设以及土地储备没有统一,制约了中心城区的一体化发展。

3.2.3 土地存量有限,地均产出较低,土地开发模式有待优化

中心城区总面积32.96万亩,未利用土地面积为3.38万亩,占总面积的10.3%,土地存量有限,按目前土地开发速度只能保证未来6年的土地供应。与此同时,中心城区的地均产出与深圳、广州等珠三角都市城区的单位产出相差甚远。

3.2.4 中心城区城市道路骨架不健全

2005年,中心城区道路长度为397 km2,公路密度为1.87 km/km2。从有关数据来看,中心城区的道路面积覆盖率、主次路网密度以及人均道路面积达到了国家规范的水平,但支路网密度和国家规范差距还很大,道路网格化程度较低,主干道路过宽,支路数量少,区域交通布局不合理,城市道路骨架不健全,组团之间道路通达性较差。

3.2.5 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未能发挥应有价值

滨水空间是城市宝贵甚至稀有的空间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过去的顺德河网密布,水构成了顺德经济、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中心城区水系功能逐步退化,水乡文化遭到破坏,滨水空间并未在城市发展中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4 对策与措施

4.1 卓越的人居环境

中心城区应该是一个符合顺德市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意趣、和谐优越的人居环境;传统社区与现代社区有机联系,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的地缘城市;一个岭南水乡特色彰显的城市空间形态。

4.2 生气蓬勃的产业集聚空间

中心城区应该是顺德制造的集聚发展空间,又是支援顺德制造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空间。一个反映和符合顺德人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积极参与全球区域分工,令顺德产业在区域竞争中占据更高端的城市环境。

4.3 水乡文化鲜明的地缘城市核心

中心城区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地缘文化显著、城市形象鲜明,并为未来城市空间扩展和提升留有充分余地的,具有浓郁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区域城市核心。

参考文献

[1]李津逵.中国:加速城市化的考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大型购物中心须控制发展等 篇11

大型购物中心须控制发展

商务部发布的《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提出要控制发展大型购物中心。这是我国首次发布有关商品市场建设的全面指导性文件。《纲要》提出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快市场主体改革、提高市场的现代化水平以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对目前流通领域特别是大型商业设施投资过热的情况,《纲要》提出要控制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并将加快发展贴近和方便居民生活的便利店、折扣店和中小型综合超市。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半年专项整治重点抓10类食品安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有关负责人说,今年下半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将突出粮、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白酒、饮料和儿童食品这10类食品,切实管好管住这些食品的生产加工源头。据介绍,食品专项整治工作将突出重点区域,针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在社区、城乡接合部、村镇和中小企业出现较多问题的现实情况,将监管的重点和工作重心下移,切实加强对城乡接合部等薄弱地区、中小企业及非法加工窝点、小作坊的监管。

国家商务部

出台《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

《纲要》为“催生”国内流通业大企业提出目标:2010 年,有2-4家内贸流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此前,商务部商业改革司召开了一个专门研究“培育大型流通企业”的通报会,并拟定了重点企业的培育名单。目前培育名单正在拟定之中,可能考虑将国内15-20家流通企业列入培育名单。该发展纲要称,2010年中国流通业的发展目标是,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万亿元。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9%。连锁商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12%。商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8%。国有经济在流通产业完成战略性改组。有2-4家内贸流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流通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国家商务部

报告二季度商品市场供求形势

报告指出,在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钢材生产、进口将继续快速增长,热销品种相对稳定,供求关系继续缓和,中厚板、冷扎薄板、矽钢片、管材、型钢需求继续旺盛,线材、普通热扎板、彩涂板等产量增长较多,部分品种供给将略大于需求;化肥生产、进口继续稳定增长,出口将大幅减少,尿素,磷酸二氨基本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原油开采进一步加快,进口继续快速增长,成品油加工量将不断扩大,满足供应问题不大;棉花、食用植物油进口继续增长,供需保持基本稳定;煤炭生产继续加快,出口继续减少,季节性需求逐步回落,供求状况将有所好转;随着夏季高温天气来临,用电需求将大幅增加,电力紧张的局面还会加剧。

国家商务部

采取六措施扩大农产品出口

一是会同研究机构制订农产品出口发展战略,计划在未来4至5年农产品出口超过300亿美元,2013年出口超过400亿美元。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商务部准备设立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专项资金,对农产品出口企业获得国际认证、建立农产品种植、养殖履历和质量可追溯体系予以资助。三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在日韩、欧盟等传统市场加强对外交涉,为农产品出口争取公平的国际环境。利用市场开拓基金、品牌资金等支持手段鼓励企业开拓、扩大新兴市场,培育知名品牌。四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水海产品、畜禽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提高畜禽产品熟制品的出口比重。五是完善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六是为农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商务部对与新《外贸法》规定不符的法规要修改或废止。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发布《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

发展中心 篇12

尽管CRM的思想由来已久, 几乎所有电力营销部门都需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但各类不同性质不同侧重点的系统都被冠以CRM的名头, 于是引发如何将所有的这些系统有效结合起来, 树立统一服务 (Unified Services) 理念的思考。直到近年来, 借助于信息技术, 这种思想有了一次大的飞跃———“95598”呼叫中心诞生了。如果说CRM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系统, 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电力销售以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全新的关系实体, 那么“95598”呼叫中心就是贯穿企业内部、协调企业与客户关系的中心调度部门, 也是企业与客户直接交流的形象窗口。

1 CRM与“95598”呼叫中心的关系

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 通过管理软件和信息技术深入地分析客户的需求, 为客户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 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 要求企业式转移。也就是说, 企业关注的焦点应从内部运作转移到客户关系与客户交流上来。呼叫中心 (Call Center) 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技术, 在“95598”呼叫中心成立以前, 客户只能通过各个部门对外公布的电话分别去了解相应的用电业务, 甚至是直接到营业厅查询电费信息、停电信息等基础信息, 不仅让客户感到麻烦, 也不便于供电企业系统地分析客户各方面的用电情况。供电企业“95598”呼叫中心成立后, 直接步入了呼叫中心的CTI (Computer Telephony Integration, 即计算机/电话集成) 技术时代。在该阶段, 座席代表接到客户来电时, 客户的用电信息能够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 座席代表可以轻松地得到呼叫中心的数据和营销数据, 不仅便于客户了解自己的电量电费情况和最新电力信息, 也便于供电企业及时了解客户用电信息和用电需求, 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服务, 这也就是电力营销服务中的CRM。

CRM系统是一种自动化的管理软件和技术, 在供电企业中, “95598”呼叫管理系统其实就是一个CRM系统, 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营销自动化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 为供电企业的营销、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了一个自动化的解决方案, 使企业有了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面对客户的前沿, 从而顺利实现由传统企业模式到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企业模式的转化。

2“95598”呼叫中心的现状

“95598”呼叫管理系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完整的CRM系统, 它会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若将呼叫中心的发展分为形成阶段、优化阶段、战略性阶段, 那么, 目前从“95598”运行现状来看, “95598”呼叫中心还处于优化阶段。它经过形成阶段, 发展成现在集现代化通信手段于一体的智能呼叫中心, 建立了一个较为先进的CRM系统, 各种角度的管理信息被充分利用在客户和座席管理方面, 为客户提供了优质、方便、快捷的服务, 同时也为企业的营销管理打开了新的窗口。但在经济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 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大量被用于企业管理, “95598”呼叫中心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进一步更新与改进。

(1) 在接入方式上还仅限于电话、传真、网站方式, 无法完全满足各类客户对不同接入方式的偏好。

(2) 客户基础档案不健全, 客户来电必须通过询问详细信息, 人工查询后, 计算机才能显示出客户的所有用电资料, 无法实现通过来电显示直接查询客户信息的功能。

(3) 未实现与调度、抢修部门的系统衔接, 停电、抢修等内部信息仍需要人工以电话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传递。

(4) 在系统功能方面还有所欠缺, 对客户用电需求及用电情况不能够进行深入分析。

(5) 不仅对客户要加大“95598”宣传力度, 还应该在企业内部加大“95598”宣传力度, 真正发挥“95598”作为营销调度中心的职能。

3“95598”呼叫中心的发展趋向

3.1 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向

从管理模式上来说, “95598”呼叫中心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CRM模式, 也一直以此为中心不断改进“95598”的服务工作, 将来“95598”呼叫中心也仍将沿用此模式。采用先进的CRM的服务理念, 不仅为客户提供被动式服务, 更注重对客户用电情况及用电需求的深入分析, 从而进行主动的客户差异化服务及延伸服务, 将优质服务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3.2 接入方式的发展趋向

现在的客户服务中心不仅仅具有客户服务的功能, 还兼备了市场营销和决策支持的作用在其中, “95598”作为客户服务中心的基础力量, 必然需要强大的、现代化的多媒体呼叫中心作为支撑平台。目前的第四代呼叫中心不仅提供了语音、传真、网站的接入方式, 还新增了图文电话、Web、可视终端等多种接入方式, 为客户提供语音、传真、数据以及视频信息的全方位服务, 这也将是“95598”呼叫中心的一个发展方向。

3.3 服务方式的发展趋向

统一服务 (Unified Services) 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新世纪时, 客户服务体系功能的必然趋势, 统一网络、统一消息和统一服务的这根纵向总体结构链必将贯穿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 在供电企业内部不仅是客户基础资料需要共享, 整个服务网络都需要统一。例如:调度部门的管理系统也应该开放部门权限供“95598”呼叫中心查询, 便于及时了解全局停限电情况及造成停电故障的具体位置和原因;抢修部门车辆也应该配备必要的GPRS定位系统, “95598”呼叫中心能够及时了解到抢修车辆的具体位置, 合理分配客户的抢修请求, 真正实现营销系统的统一调度功能。

上一篇:高校基建财务下一篇:混合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