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婚恋观(共6篇)
女性婚恋观 篇1
摘要:庐隐以一系列自传性的小说, 塑造了“庐隐”式女主人公的群像, 真实展示了“五四”一代知识女性勇敢地从旧家庭走出, 在追逐理想爱情的过程中痛苦挣扎, 但是她们从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庐隐以自身的成长经历和认识, 给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安排和设计一段段爱情, 让他们为爱狂, 为爱痴, 为爱愁, 为爱忧。庐隐小说作品中女性的婚恋观各种各样, 从庐隐小说中分析这些知识女性的婚恋观的类型及其成因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庐隐,小说,女性,婚恋观
庐隐是“五四”时期我国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只有十三四年创作生涯的庐隐, 是时代的产儿, 为我们留下作品十一部之多, 这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财富, 也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透镜。茅盾说:“读庐隐的全部著作, 就仿佛再呼吸着‘五四’时期的空气, 我们看见一些‘追求人生意义’的热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们在书中苦闷地徘徊, 我们又看见一些负荷着几千年传统思想束缚的青年们在书中叫着‘自我发展’……”
在庐隐看来, 五四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中国的新女性, 她们应该有与传统女性不同的生活。庐隐认为, 中国新女性应该“打破家庭的藩篱到社会上去, 逃出傀儡家庭, 去过人类应过的生活, 不仅仅作个女人, 还要作个人。”正是抱着这种态度, 庐隐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青年知识女性形象, 着力表现她们的自主、自立, 展示她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和心理轨迹。庐隐也创作出一系列的优秀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甚至一些作品被人们广为研读。之前学界就有许多人研究过庐隐的小说作品, 并分别从庐隐小说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和个人主义以及对小说中知识女性的出路的探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下面我将通过文本研读的方法, 从婚恋观的角度对庐隐小说中女性的婚恋观进行分析。
1. 追求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
柏拉图的精神之爱是用来赞美两个人心有灵犀, 受不得世俗的半点污染在里面, 故让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去向往这种精神高地, 去追寻爱的纯洁, 寻求两个人的精神聚合, 而不在乎肉体的结合。在庐隐的小说《海滨故人》中的露莎, 从小历经坎坷, 造成了她孤僻倔强的脾气, 而她天性又极富感情, 所以她成为了一个智情不调和的人。当她遇到梓青时, 露莎从梓青的论文里了解梓青, 并且在心流的沟里, 和梓青不知不觉的打通了, 因此他们不断的通信, 从泛泛的友谊, 变为同道的深契, 这时的露莎是生机勃勃的, 并且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一次在上哲学课的时候, 先生提出了:“人生到底作什么?”露莎听了开始思考, 并得出人生不过尔尔的的结论。从此快乐的露莎憔悴了, 消沉了!后因世人的闲言碎语使得露莎对于梓青的态度冷漠, 后又因母亲的去世使得露莎更是觉得人生无趣, 心情更加悲痛, 沉默寡言, 在梓青的劝解之下露莎得到宽慰, 并说道:“我以后的岁月, 只是为你而生!”梓青觉得很感动, 但因梓青本来已经结婚使得梓青多了一份顾虑, 并且使得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界限。梓青提出想和妻子离婚时, 露莎则劝道说:“身为女子, 已经是不幸!若再被人离弃, 还有生路吗?况且因为我的缘故, 我更何心?所谓我虽不杀伯仁, 伯仁由我而死, 不但我自己的良心无以自容, 就是你也有些过不去……不过我们相知相谅, 到这步田地;申言绝交, 自然是矫情。好在我在生平主张精神生活, 我们虽无形式的结合, 而两心相印, 已可得到不少安慰。况且我是劫后余灰, 绝无心情, 因结婚而委身他人, 若果天不绝因们, 我们能因相爱之故, 在人类海里, 翻起一堆巨浪, 也就足以自豪了!” (2) 梓青觉得露莎说的极其真诚, 对露莎的爱更加的浓烈了。从露莎说的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出露莎对于爱情的态度, 她主张精神之爱, 不在乎形式的结合, 只注重两人心灵的契合, 精神的相守。她的爱情纯洁高尚, 不会使世俗的偏见和名利的侵染而让彼此的爱情有一点污染, 如果爱情要受到污染, 那么我们就把它停留在最美丽的时候, 使得它在我们的心目中犹如一朵娇艳的玫瑰花永不凋零。
2.“哈姆雷特”式的处境——沉痛地自我分裂
在庐隐的《象牙戒指》中, 她描写了沁珠, 一个受过新思想文化教育的青年女性知识分子对于爱情陷入哈姆雷特式的纠结处境呈现出自我分裂式的沉痛的性格特点。沁珠起初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 在进入高等学校期间接触了一个青年伍念秋, 使得她的心上增添了一股莫名的情愫, 并且这感情在她心中生根发芽愈演愈烈, 使得她纯洁的心灵起了波澜。两人就这样相识、相知、相恋了, 但是由于伍已经有家室, 沁珠就忍痛割爱, 斩断情丝与伍只保持着友谊的关系, 但是男人的占有欲, 使得伍并不只想有友谊, 于是伍就开始抱怨自己的妻子, 并想与之离婚, 但是由于他的妻子已经为他生有两个孩子, 他又犹豫了。后来伍的妻子写信给沁珠请求她不要纠缠伍并且离开伍, 沁珠觉得很委屈, 她并没有纠缠伍, 于是与伍决裂, 但是沁珠的心却在也不似以前那样快乐了, 她时常充满着悲伤。后来沁珠又遇到了曹先生, 曹先生对她体贴入微, 并多次向沁珠表白, 但是由于沁珠对伍依旧念念不忘, 使得她不接受新的爱情, 但是曹先生并没有放弃, 他为了沁珠而离婚, 还因沁珠对他的决绝而旧病复发, 使得善良的沁珠对他许诺可以接受他, 只要他的病能痊愈。而当曹出院之后沁珠却又食言了, 曹对沁珠的爱深刻, 而沁珠却是无所谓的态度, 使得曹最后病情加重, 消逝与人间。沁珠也带着对曹的忏悔与哀伤而生活着, 不接受其他的青年的追求, 得不到救赎也的不到解脱, 最后病重, 销香玉陨。这如在沁珠的日记第一页她用红色墨水写了这样的两句话:“矛盾而生, 矛盾而死”。沁珠为了一个幻梦的追逐, 而伤损一颗诚挚的心, 最后你又因忏悔和矛盾的困扰, 而摒弃了另一世界的事业, 将生命迅速地结束了, 这是千古的遗憾, 这是无穷的缺陷哟!《象牙戒指》中的沁珠就是这种陷入感情的漩涡想要挣脱却在心灵上被自己所规定的条条款款束缚着, 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她具有自我分裂式的沉痛。
3. 同性之间的爱恋
庐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涉及女性同性之爱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对女性同性之爱的叙述仅仅局限在精神之恋上, 摒除了生理的性倾向内涵, 在庐隐的小说文本中, 女性同性间的恋情、友情是从父权专制牢笼中逃脱而出的新女性在苦闷的人生之海漂浮的舟筏, 她们想要获得精神的愉悦、心灵的解脱, 女性同性之间结成不同形式的同盟。
女性之间的另一种同盟方式就是她们受男性的欺骗和伤害, 使得她们对男性失去信心导致她们女子之间形成精神同盟。如《蓝田的忏悔录》《时代的牺牲者》, 在《蓝田忏悔录》中的蓝田开始的时候因为有钱所以在她的身边围绕着何仁、王义对她毕恭毕敬、甜言蜜语, 但后来发现他们竟是狡猾而残忍的人时, 她的整个心被摧碎了, 至此她就生病了。在她生病的时候只有芝姐照顾她、安慰她, 而何仁却娶了新夫人, 生活依旧过得逍遥自在。一天何仁的新夫人来找蓝田并对她说“我们同作了牺牲品了呵”。对蓝田诉说自己的遭遇, 控诉虚伪的男子对待爱情的不忠诚, 为蓝田洗清了灵魂的污垢。蓝田的心潮澎湃, 要团结世界全女性, 为妇女们开一个新纪元, 但是又感叹自己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在《时代的牺牲者》中的秀贞与张道怀听父母之命结婚并育有一个儿子, 但是秀贞为了道怀能够有成就, 甘愿让丈夫出国留学, 并且独自抚养儿子, 苦等九年之后, 丈夫学成归来, 但是丈夫贪幕名利与金钱, 害怕付离婚的费用, 骗取秀贞的同情与之离婚。但是后来秀贞从朋友处了解到道怀是一个欺诈的小人, 只是他嫌弃秀贞人老珠黄, 想重新找一个漂亮有钱的女人结婚。使得秀贞失了青春, 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妇女运动接近尾声, 眼前一线曙光, 早又被阴云遮蔽了, 诚然秀贞成了时代的牺牲者。
庐隐是一个有着强烈反抗精神的现代女作家, 她用自己独特的观念和情感倾向, 遵循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规范的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理性思想。庐隐塑造的知识女性对待爱情和婚姻也像庐隐一样追求自由平等。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 形成了独特的婚恋观。通过文本研读把庐隐小说中女性的婚恋观归为了五类进行具体的陈述, 之后就是对这些婚恋观形成的原因具体的分析, 最后对于庐隐小说中女性的婚恋观的现实意义进行探索。我们通过分析庐隐小说中女性的婚恋观了解当时的知识女性对于自身权利, 自己的恋爱和婚姻都有不懈的追求, 对于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 女性自身的价值观出现了扭曲, 而庐隐笔下的知识女性努力追求自身的权利的平等, 对待爱情和婚姻本着精神相惜的原则值得当代女性学习。
参考文献
[1]茅盾.庐隐论[M].肖凤.庐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247.
[2]庐隐.庐隐作品集 (一)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12.
[3]庐隐.庐隐作品集 (三)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956.
[4]庐隐.庐隐作品集 (一)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218.
从爱玛看现代女性的婚恋家庭观 篇2
关键词:性格悲剧;婚恋观;不满平庸;物质功利;依附他人
中图分类号:I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12-01
一、爱玛的性格悲剧
(一)不满平庸的爱玛
1.童年教育。从小说中可了解到,爱玛进城在修道院读书,让她有一种优越感、与众不同。在修道院里有个出身贵族的老姑娘讲的小说,小说中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让她羡慕不已。久而久之,她也渴望生活在城堡里,憧憬有个疼人的小哥哥会爬上比钟楼还高的大树给你摘红果,或是赤着脚在沙滩上跑去给你带来一个鸟窝。①于是回到乡村后,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让她觉得枯燥乏味。
2.从爱玛到包法利夫人。婚姻与自己幻想的生活差距太大。夏尔不懂浪漫,缺乏生活的激情。特别是用餐的时刻,小说写道:“她觉得面前盆子里盛着生活的全部痛苦,白煮肉的热气,勾起心底种种令人恶心的联想。”②而对这些,她恨夏尔的一切,自己是那么的痛苦,而他又是那么地幸福③生活的空虚使她滋生通奸的欲念。
3.情妇生活。罗多尔夫的引诱使她陷入了偷情的欢乐。当第一次幽会后,她说出的话却是“我有情人了!我有情人了!”④这满足了她的幻想,希望能找到浪漫的骑士爱情。但时间冲淡一切,尽管用各种方式挽回,无奈情人还是走了。与莱昂的交往更是肆无忌惮,近乎狂热的行为致使莱昂也抛弃了她,情妇生活只换来的是一大笔债。而当她向他们伸出绝望之手时,却没有一个肯拉她。爱玛在小说中说到“我苦苦哀求,求你帮个忙,帮个谁都愿意帮的忙,可你却拒绝了,因为这要破费你三千法郎”。⑤她霎时明白她所相信以及所追求的一切都是假的,最终精神崩溃、负债累累,走向了自杀。
(二)贪慕虚荣的爱玛
1.贪慕虚荣的少女时代。爱玛贪慕虚荣、向往奢华是导致她走向悲剧的必然因素。
首先是父亲对他的影响,父亲生活各方面都讲究。因此,爱玛耳濡目染,或多或少都会收到他的影响。
其次是修道院的环境。向往那些高大的烛台放在祭台上,小说里浪漫的爱情还有宫廷的富丽。在她看来一切刺激缠绵的爱情都与奢华的环境脱不了干系。
2.人生转折点。受邀去侯爵府参加舞会。她完全被里面的人和物给震撼了,这里完全满足自己的幻想。以至于在以后的每个星期里,爱玛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回忆那场舞会,“哦!一星期前,两星期前,三星期前我还在那儿来着!⑥”。她买了一张巴黎地图,还订妇女杂志,了解当下的歌剧日程安排,以寻求在想象中满足自己的贪欲。她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叫贝尔特,因为这是她参加舞会时听见一位侯爵夫人这样叫一位小姐。可见她的那次舞会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3.物欲的膨胀。在与情夫幽会时,她大把大把地挥霍钱财,最终到了钱财无法还清的时候。她去求公证人,踏入房门口放着早餐的餐桌,两口银暖锅,水晶的门球,镶木的地板和家居摆设,都显出精心照料的英国式的整洁,一尘不染地闪闪发亮;“这才叫餐厅,”她心想,“我想要的不就是这么一间餐厅吗。”⑦在危机关头,她想的是人家的餐厅,而不是自己的安危。可见,她的贪慕虚荣已达到了一种无可救药的地步。
(三)依附心理
1.望夫成龙。从少女到少妇,从少妇到情妇,那些美好的时光已经让她糜费殆尽了。她把希望寄放在丈夫身上。奥梅先生推荐包法利做跛脚手术,爱玛也希望借此名利双收,自己的幻想也就能成真了。然而手术失败,名誉也受损。让爱玛对夏尔仅存的一丝悔恨也消失殆尽。
2.代价。当出现问题时,她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夏尔,从没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也不为家庭做出改变而努力。家庭不是由一个人来维持,而是需要两个人一起共同合作。因此,她把希望幸福全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而自己却不做出努力去实现,最终导致了家庭的毁灭。
二、 从爱玛到现代女性
(一)爱玛对幻想的执着。爱玛幻想惊心动魄的骑士爱情,厌恶平淡的生活。因此在发现婚姻生活枯燥时,她发生了婚外情,她不断地用物欲与肉欲来燃烧自己,但终究是被情人抛弃,债台累筑,走上自杀这条道路。 纵观她这一生,她结婚、偷情、借债都是为了摆脱平庸,过上幻想中的生活。
(二)爱玛悲剧的反思价值
1.幻想与现实。和爱玛一样,所有的女孩子都有美好的幻想,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剧中男主角不仅颜值高,身价高,学问高还身赋特异功能,满足女生们心中所有的幻想。而在现实的择偶条件中,她们和爱玛一样,沉醉在浪漫的幻想中。女生一定要有思考能力,看清事物本质,并积极投身于工作或有意义的事情中。
2.自身价值。爱玛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夏尔、情人身上,却落得悲剧收场。而现在有些女性要嫁给富二代,甚至有的人甘愿被包养。造成的原因,除了外部原因,主要还是内部因素。自身应树立正确的婚恋道德观,提高自身修养。自身价值不是在别人身上得到体现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的。
3.责任与义务。其实爱玛是可以生活得幸福的,她有爱她的丈夫,全心全意地满足她的要求。她有一个女儿,可以体会作母亲的幸福。可她的婚姻观里,没有责任与义务,只在乎自己所谓的浪漫爱情。因此,在追求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向堕落,走向灭亡。对一个家庭而言,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是首要的。
注释:
①福楼拜著周克希译、《包法利夫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7页
②福楼拜著周克希译、《包法利夫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2页
③福楼拜著周克希译、《包法利夫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34页
④福楼拜著周克希译、《包法利夫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98页
⑤福楼拜著周克希译、《包法利夫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80页
⑥福楼拜著周克希译、《包法利夫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1页
⑦福楼拜著周克希译、《包法利夫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67页
參考文献:
[1]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李艳:爱玛之死——论《包法利夫人》的欲望叙事,兰州大学,2010年版;
[3]王增岩:《包法利夫人》在中国的经典话研究,湘潭大学,2011年版;
[4]苏红: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西南大学,2006年版;
[5]王宇星: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婚恋观研究,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版;
女性婚恋观 篇3
一、子君和曼桢的共同之处
1. 相似的教育背景
《伤逝》与《十八春》都是反映民国时期的爱情悲剧小说, 都是以男主人公的立场回忆记录的文章。《伤逝》与《十八春》 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封建礼教束缚与国家动荡的时代。《伤逝》中的子君家境殷实,接受了现代教育;而《十八春》的曼桢家境虽贫困,但也算学业有成。她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都属于先进的知识分子。像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再看看曼桢与世钧的对话,世钧道: “我要是知道你要我抢的话,我怎么着也要把你抢过来的。” 曼桢不由得噗嗤一笑,道:“有谁跟你抢呢?”这段话可见曼桢对自己的爱情很笃定很自信。由此看来,她们的思想受到时代风气的熏陶、先进思想的影响,正在从世俗礼教中挣脱出来,开始拥有对爱情的自主意识。她们敢于打破旧思想的束缚,认为前方的道路是光明的,只要自己努力,就会得到幸福。她们的人生观是积极的、美好、有追求的。
2. 相似的性格
子君和曼桢无疑都是善良、温柔、坚强、执著的女性。 子君性格温和善良,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的贫穷,甚至当她被逼离开涓生时,仍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 可见她对涓生的关心,对爱情的留恋;而曼桢不愿给世钧增加经济负担,提出晚些结婚,这些都体现了曼桢的聪慧善良、 善解人意。这些都是子君和曼桢的最初状态。那坚强执著呢? 子君不顾家人反对、不顾及世人流言和涓生同居;曼桢被姐夫强暴产下一子,但仍不放弃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她们都是执著的女性,是为爱情而奋斗而牺牲的知识女性。
二、子君和曼桢的差异
1. 人生追求与思想的差异
人生追求的差异,使得二人的思想境界不同,自然人生格局也大相径庭。
子君虽然能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呼声,但她的人生追求就是获得自由恋爱与婚姻的自由,那她的目标实现以后呢?子君的生活在悄然变化,她把精力全部放到琐碎的家务及侍奉丈夫、与官太太攀比当中,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的特点。 渐渐丧了奋飞的勇气和能力,变得平庸短浅。一个新时代女性变成了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她不能与爱人一起进步,不能并肩前行,成了对方的累赘,最终被涓生放弃,郁郁而终。
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成了她的倔强、坚强、执著的性格;而姐姐卖身供她读书的特殊经历,又使得她特别地自尊自爱;进而反映在人生追求上, 她秉持独立生存的原则,这种信念根深蒂固,她不依靠任何人生活(即使是亲密爱人),不因为任何挫折而改变。曼桢毕业后,选择工作来供养大家庭;在爱人提出援手时,她宁愿选择晚婚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谋生;在被强暴、被囚禁、 产子、被结婚后,仍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与追求,仍顽强的追求个人幸福,始终坚持新时代女性的独立观念。
2. 爱情婚恋历程的不同
子君的情感生活在开始是幸福的,经过自由恋爱、与家庭决裂到同居的历程后,二人平静生活了大半年。但随着生活的困苦拮据,捉襟见肘的日子使得二人摩擦不断,加之二人思想渐行渐远——子君陷入琐碎生活庸俗不堪,涓生的软弱和自私使其罔顾伴侣的感受,不愿她“捶着衣角”——最终子君被爱人抛弃,失去了爱的附丽,失却了人生目标,子君回到无爱无希望的旧式家庭中,死已是必然结局。
与子君相比,曼桢的情感历程就曲折坎坷多了。曼桢是职业女性,负担大家庭的生计,有自由恋爱的对象,也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但她姐姐为了留住丈夫而设计她,使其被姐夫强暴,继而又被囚禁近一年;在这样屈辱难堪的困境下, 曼桢生下孩子后仍想方设法地逃跑了,开始自谋生路;后来姐姐死后为了孩子而下嫁姐夫,像行尸走肉般存活;孩子长大了,她又离婚,去了东北解放区。恢复单身的曼桢,能不能重新拥有幸福呢?作者给我们留下了悬念。所以曼桢的结局看似悲惨但又充满希望。曼桢是个有勇气、性坚韧的女性, 她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她对爱情的理解、对孩子的母爱、对人生的追求。
三、总结
从女性角度简析民国婚恋背景 篇4
一、女性解放和婚恋自由
自太平天国运动起, 女性的社会地位便逐渐凸显, 对自身权益的要求也走向自觉。女性婚恋自由的实现正是伴随着女性解放进行的。首先, 若女性不能得到解放, 其家庭权力及自我人格就不能实现, 何谈婚恋自由?陈独秀在《我的妇女解放观》中说道的:“所以首先应该把女子看作是个——‘人’。……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 然后才能说到别的问题。“ (1) 其次, 婚恋自由, 取消包办婚姻, 一直是女性运动所争取实现的目标之一。1912年4月8日, 妇女们在南京组织起新的女子参政同盟会, 通过的九项决议中就包括:实行自由结婚, 禁止无理离婚, 禁止蓄妾和买卖妇女。 (2) 第三, 女性运动对教育和经济独立的要求促使了具有新思想和更高追求的独立新女性的出现。教育丰富了女性的知识, 使她们对人生与婚姻进行独立思考并产生自觉追求, 更使女性具备了可以深入社会, 参加工作相应的技能。经济的独立让女人不用一味依赖男人与家庭, 这也是民国女子实现婚恋自由的经济基础。被称为“女界卢梭”的金天翮在《女界钟》讲到:“妇女首先必须恢复⑴上学的权利, ⑵交友的权利, ⑶经营的权利, ⑷掌握财产的权利, ⑸出入自由的权利, ⑹婚姻自由的权利。为了恢复这些权利, 要求女子先有学识。”。 (3) 关于经济独立, 陈独秀在题为《女子社会主义》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妇女伦理上的信条, 是三从主义, ……究其原因, 就是经济上不独立。因为经济不独立, 遂生出人格的不独立, 因而生出无数痛苦的事情。 (4) 第四, 女性只有实现婚恋自由, 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 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从而要求自我解放。设想, 一个在封建家长制的压迫下嫁为人妻的传统妇女, 受着封建家庭和礼教的约束, 如何实现自身的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
二、民国多形态婚姻产生的社会背景
时代中的东西, 将其放到时代背景中分析才更易寻得个究竟。民国时期婚恋形式多样, 正如唐老所说, 这是转型时期特有的。
太平天国时期女军的出现就反映出女性社会作用的转变。鸦片战争后,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进一步把反对妇女缠足, 兴办女学推向高潮, 形成社会运动。光绪年间相继出现了不缠足运动和女塾的兴办。戊戌变法后, 上海等发达城市女学增多。据中华民国教育部第一次至第五次的教育统计图表记载, 民国一至五年, 女生总数为14万~18万左右, 这个数字很可观。要知道, 教育不仅有开化人心的作用, 还是构成妇女经济独立的基础。
“五四”大变革中, 受西方文明洗礼的知识分子在《新青年》等众多杂志报纸上就恋爱和婚姻问题展开了讨论。胡适的《终身大事》, 冯沅君的《卷葹》, 鲁迅的《伤逝》等作品为打破封建传统婚姻的枷锁起了推动作用。思想家们就婚恋家庭问题作了新思考, 吴虞的《家族制度是专制主义根据之论》成为了旧思想的“道路清道夫”。高铦批判了结婚制度的伪善, 提出结婚必须以恋爱为基础, 女子要能养活自己, 这样才能拥有真正的婚姻。此外, 西方的婚恋思想也影响着中国社会, 特别是爱伦·凯, 她的思想观点击中了中国传统婚姻的要害。当中西, 新旧思想的较量进入白热化时, 激进观点由此产生, 与打倒孔家店同在的有废除婚姻制度和打破家庭的呼声, 施存统, 恽代英便是这类思想的代表者。相比之下, 这期间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持的妇女观和婚恋观则更理智, 李汉俊在《妇女问题的关键》中强调:“女子丧失经济独立的结果, 产生了政治上, 法律上, 教育上, 职业上以及与男子的不平等。……我们所主张的经济独立, 是指每个男女都有生存权和劳动权, 任何人在生活上不能支配别人, 也不受别人的支配。” (5) 与此同时, 女性自身也参与到了斗争中:赵五贞用自杀来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 李欣淑为反抗包办婚姻毅然离家出走并登报声明:“我于今决计尊我个人的人格, 积极地同环境奋斗, 向光明的人生大道前进!”她们对旧式婚姻的反抗和对爱情、自由的追求, 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鼓舞了其他身处逆境的女同胞。妇女还积极参与到五四爱国运动里, 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法律关乎婚姻制度的最终确定, 《中华民国民法典》的第四编《亲属》就是有关婚姻家庭关系的法规。同旧律和历次民法草案相比, 它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男女平等的原则, 但仍保有浓厚的封建性条款, 这是当时社会残留的旧婚恋制度的反映, 同时又为复杂的婚恋形式的形成提供了法律基础。
摘要:鸦片战争后, 一拨拨思想和革命的浪潮冲击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其中就包括婚姻恋爱及女性解放。这是新旧掺杂、中西碰撞的时代, 是中国婚姻家庭由旧到新的转型期, 正是这特殊的时代造就了特殊的婚恋形态:旧式婚姻、半新半旧式婚姻、自由婚姻、跨国婚姻和非婚同居。对于被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来说, 她们的婚恋自由构成了妇女解放的一部分。
关键词:女性解放,背景,婚恋形态
参考文献
[1]《陈独秀文章选编》 (中) , 三联书店, 1984年版, 104~106页。
[2]高大伦、范勇编译:《中国女性史》1851~1958,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7年2月第一版, 89~90页。
[3]高大伦、范勇编译:《中国女性史》1851~1958,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7年2月第一版, 61页。
[4]张希坡:《中国婚姻立法史》, 人民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79页。
女性婚恋观 篇5
一.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少女的焦虑忧愁
不期而遇的爱情, 把太多惊喜与憧憬带进她们平静的生活, 怀着最纯真的梦幻一般的美好感情, 那些情窦初开的女少跃跃欲试又畏畏缩缩, 从接触爱情的那一刻起, 她们小小的心房里就冲撞着莫名的焦虑与隐隐的忧愁。且看:
摽有梅, 其实七兮。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摽有梅, 其实三兮。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摽有梅, 顷筐塈之。求我庶士, 迨其谓兮。《国风·召南·摽有梅》
暮春光景, 花开又败, 缀满枝头的梅子熟透, 纷纷坠落, 怀春的少女看到此情此景, 犹如看到自己娇艳的容颜随着繁花调零而渐次衰颓, 她无比忧郁地遥想着时光无情, 抛人而去, 自己青春不再, 却嫁人无期。这位少女怀着焦虑愁切的心情, 向男性世界寻觅、催促、呼唤爱情:“其实七兮”, “其实三兮”, “顷筐塈之”, 由繁茂而稀疏的变化, 这也正是一遍遍地提醒“庶士”, “花枝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技”。
面对主动出击鲁莽急切的男性, 惊魂末定的少女又多一层忧虑, 她们内心潜伏的情绪在爱情的刺激下显得更加复杂多变。如:
野有死麕, 白茅包之。有女怀春, 吉士诱之。林有朴樕, 野有死鹿。白茅纯束, 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国风·召南·野有死麕》
诗里赞美的男女之间自然纯真的爱情, 采用转变叙事角度的描写手法, 展现少女在爱情面前既心存向往, 又愄怯惊惧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是恋爱中少女普遍存在的心态, 自古皆然。朱熹云:“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 言姑徐徐而来, 毋动我之帨, 毋惊我之犬, 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2那位勇武威猛的男子急欲讨好心爱的少女, 内心克制不住迫切的爱情冲动, 与少女发生了肢体接触。她没有严辞抗拒, 只是满脸通红地娇吟“舒而脱脱兮”, 男子没有感觉到她内心的不安与恐惧, 反而得寸进尺, 一步步向女子逼进。
如果说性格内敛, 温婉娇羞的女子经历爱情时, 总脱离不了焦虑不安, 患得患失的自卑心理, 那另一类泼辣旷达的女子, 则显得从容洒脱, 对爱情充满自信, 即使是遭遇挫折也不颓丧, 在她们身上表现出了独立自强的意气。且如:
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 褰裳涉洧。子不我思, 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国风·郑风·褰裳》
主人公是一位热恋中的少女, 她活泼爽朗, 大胆直率, 爱得热烈奔放, 潇潇洒洒, 尽脱另一类弱女子的幽怨卑怯。她主动出击, 掌握爱情的主动权, 丝毫不担忧心上人会不爱她。她出语直爽:“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你若不想我, 我岂没有他人爱3, 直截了当, 快人快语, 简直是指着对方的鼻子骄傲地说:“天下的男人都死了么, 我就只能爱你一个?”可谓豪气冲天, 足以令震慑对方。
性格不同的女子在爱情中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或是红颜易老的忧怨, 或是担惊受怕的怯弱, 或是患得患失的恐慌, 呈现出动荡不安复杂曲折的内心活动轨迹, 但她们经受的礼教束缚和社会舆论是一致的, 无不表现出同样内容的畏惧、矛盾心理。且如:
将仲子兮, 无逾我里, 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 父母之言, 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 无逾我墙, 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 诸兄之言, 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 无逾我园, 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 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郑风·将仲子》
在周代, 男女青年的恋爱婚配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 令会男女。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 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不仅男女婚恋的年龄有强制的规定, 就连婚配的季节、场所也有严格要求。超龄末嫁的少女不得不匆忙找夫家嫁出去, 不然就得听从官方的安排, 下半生的幸福将丧送在他人手中, 可见女性在恋爱的时候承受着比男性更为沉重的心理负担。在法律规定范围之外的男女自由恋爱, 必然与传统道德观念发生冲突, 那些情投意合的痴男怨女欲私通幽会, 常常是冒着遭人唾骂身败名裂的危险。若稍有不慎, 事情败露, 或被人斥为“淫奔”, 遭国人贱骂, 如《孟子·滕文公下》所言“不待父母之命, 媒灼之言, 钻穴隙相窥, 逾墙相从, 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或被人告发, 强横逼婚4, 如《国风·召南·行露》里过期不嫁却心有所属的女子被另一个她不喜欢的男人逼婚:“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 室家不足。”
《将仲子》里的女子面临着更为复杂激烈的心理冲突, 她的心理世界是动荡不安的, 交织着惶恐、畏惧、悲愤、怨恨等复杂情思, 既有来自不为心上人理解的困惑, 又有社会舆论与家庭偏见的压力, 还有她自身摇摆不定的立场。从“畏我父母”, “畏我父兄”到“畏人之多言”, 这些横亘在她与心上人之间的重重障碍, 令她内心如煎如熬, 痛苦不已。更令她惶恐不已的是, 心上人不理解她心里的矛盾, 折树又拆墙, 急不可待地逼进她, 她一唱三叹, 对心上人解释心中委屈, 然而那位急切的男子永远不会了解女子在四面夹击的爱情里爱得有多艰难。
二.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弃妇的哀怨苦楚
随着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和男权主义思想的日益发展, 以及宗法制度的形成完善, 男人独大, 女人唯贱的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如《小雅·斯干》所述:“乃生男子, 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 载弄之璋……及生女子, 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 载弄之瓦。”女子生来即为父母所歧视, 比不上男子珍贵, 男女分别被贴上尊卑贵贱的标签, 享受高低不均的待遇。因而, 即使是自由爱恋的结合, 男女性别的差异, 也往往导致婚姻败坏, 造成一出出家庭悲剧5。郑康成云:“士有百行, 可以功过相除;至于妇人, 惟以贞节为信。”又有朱熹云:“妇人无外事, 惟以贞信为节, 一失其正, 则余无足观尔。”一致认为妇女以贞信为节, 男人可以功过相抵, 三妻四妾, 妇女一失节则成为父兄邻人贱骂的淫妇6, 一旦婚姻破碎, 妇女下半生的幸福都荡然无存, 将面临着感情危机以及生活危机, 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更加刻骨铭心、更加纷乱复杂。
(一) 怀念昔日恩情, 期盼回心转意
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卫风·氓》
行道迟迟, 中心有违。不远伊迩, 薄送我畿。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宴尔新昏, 如兄如弟。《邶风·谷风》
诗里的女子怀着沉痛的心情, 追念往昔倾注在男子身上的一片痴情, 哀怒喜乐都系之于这个男子, 曾经为他朝思暮想, 为他泣涕涟涟, 情之深, 意之切, 无不令她肝肠寸断。方玉润评说:“不见则忧, 既见则喜, 夫情之所不容已者, 女殆痴于情者耳。”痴情的女子为情所困, 无法从容抽身, 才会感叹“女之耽兮, 不可脱也”。既使自己的丈夫喜怒无常, 花心善变, 另结新欢, 她依然痴心不改, 含泪诉说自己的内心痛苦, 回忆相恋的幸福时光, 委婉地说之以理, 动之以情, 仍希望自己的丈夫早日回心转意。见到丈夫新婚宴尔, 把她冷落在一旁, 与新婚夫人恩爱如兄如弟, 她默不作声把泪水都吞回肚子里, 内心的苦涩甚于茶之苦。当丈夫嫌她在家里碍眼, 把她赶出家门时, 她依然恋恋不舍, 欲离去心又不舍, 一路行行迟迟, 走走停停, 停停走走。朱熹说:7“盖妇人从一而终, 今虽见弃, 犹有望夫之情, 厚之至也。”千百年之后, 妇人的深情厚意以及不幸身世依然让我们叹惜不已。
(二) 哀悼不幸遭遇, 博取同情帮助
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卫风·氓》
不我能慉, 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 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 及尔颠覆。既生既育, 比予于毒。《邶风·谷风》
我心匪鉴, 不可以茹。亦有兄弟, 不可以据。薄言往愬, 逢彼之怒。《邶风·柏舟》
男子一旦变心, 就会把昔日白头偕老、至死不离的信誓旦旦都抛到九宵云外, 而女子嫁到男子家里之后尽心竭力, 操劳家务, 夙兴夜寐, 辛辛苦苦营筑幸福家庭的努力也都付诸流水。朱熹云:“我于女家勤劳如此, 而女既不我养, 而反以我为仇雠。惟其心既拒却我之善, 故虽勤劳如此而不见取, 如贾之不见信也。”8勤勉操劳数年, 任劳任怨, 可谓是劳苦功高, 而在既生既育之后, 贫穷的日子也熬过去了, 丈夫竟不念昔日恩情, 也把三岁食贫同甘共苦的艰难岁月都忘得一干二净, 安于新婚宴尔, 动不动就对她恶言恶语, 拳打脚踢。孤苦无助的女子只得向娘家的兄弟求助, 哪里知道家里的兄弟都嫌弃她, 不仅得不到理解同情, 反而受到嘲笑。朱熹说:“盖淫奔从人, 不为兄弟所齿, 故其见弃而归, 亦不为兄弟所恤, 理固有必然。”9虽然不一定是朱熹所解释的“淫奔从人”, 且不管是什么原因所致, 女子见弃之后回娘家求助, 却遭到家人无情的嘲笑, 这是古代妇女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三) 容忍负心薄悻, 寻求宽慰解脱
忧心悄悄, 愠于群小。觏闵既多, 受侮不少。静言思之, 寤辟有摽!《邶风·柏舟》
江有沱, 之子归, 不我过, 不我过, 其啸也歌。《召南·江有氾》
在男人可以见弃思迁、女人却要从一而终的一夫多妻社会, 不为丈夫所喜爱的妇女, 既失去爱情的幸福, 实际上已形同弃妇, 又受到众妾的算计和欺侮, 精神上更多一层痛苦。《邶风·柏舟》里的妇女以拍舟自比, “泛彼之舟, 亦泛其流”, 用拍木做的小舟坚牢结实, 但却漂荡于大江大浪中, 无所依傍, 比喻自己飘摇不定的心境10。她内心的隐忧无法排除, 以致“耿耿不寐”, 奔向兄弟求助, 不料却是“不可以据, 逢彼之怒”。沉潜于她内心的隐痛与愁恨如山如海, 沉重而又绵延无边。“恤于群小”, 她只能“忧心悄悄”, 以泪洗面, “受悔不少”, 她也只能“静言思之”, 在夜深人静之时, 抚心拍胸对月自伤自叹, 自悲命运弄人。有时为求得短暂的解脱, 她学会了借酒销愁, 无人倾诉, 她还可以长啸哭歌。
(四) 埋怨负情背信, 表抒怨愤绝望
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卫风·氓》
及尔偕老, 老使我怨。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卫风·氓》
在哀怜祷告都不能唤回丈夫感情之后, 被无情抛弃的女子对爱情绝望了, 对男人的虚情假意也彻底看透了, 她含泪告诫那些沉醉于男人甜言蜜语中的少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受过深重伤害, 为男人伤透了心的女子心理已经走向极端, 怨恨与痛苦占据她的心灵, 烧毁她的理智, 心灵从此曲扭变形, 留下抹不去的阴影, 从今而后, 憎恨男人, 怀疑爱情,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浩浩荡荡的江水也有堤岸, 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 只有她内心的痛与恨无边无际绵绵无绝期!为了摆脱这些痛苦, 她下决心与那个男人一刀两断, 恩断义绝:“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伤之过深, 以致心死成灰。
结语
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变的, 在不同的人生体验中又呈现出变幻不定、难以捉摸的轨迹。《诗经》婚恋诗在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通过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 描述女性对爱情的渴望, 大胆追求, 相会的欢乐, 相思的痛苦, 遭弃的悲惨, 以及个人意志和家庭、礼教的冲突等等, 全面剖析了女性心理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矛盾性, 透视女性苦难的命运、遭遇和性格特征, 这是《诗经》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一个重大创造及特色, 也是《诗经》描写女性诗篇之所以感动一代代读者、彪炳千古传诵千年的永恒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冷国俭。诗经婚恋诗研究[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3。
[2][7][8][9]朱熹 (宋) 。诗集传[M]。凤凰出版社。2007。P15, 25, 26, 44-45。
[3]周振甫。诗经译注[M]。中华书局。2002。P123-124。
[4]夏传才。诗经讲座[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416-417。
[5]陶林。《诗经》中的女性形象[A]。第六届诗经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P733-734
[6]刘操南。诗经探索[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P272。
女性婚恋观 篇6
《婚姻保卫战》是2010年8月出品由赵宝刚导演、魏晓霞编剧的都市家庭婚恋电视剧。它描绘了三种家庭的生活现状——女强男弱、强强对抗、老夫少妻。该剧通过塑造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 重新诠释现存的婚姻家庭状况, 呼唤人们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两性关系, 呼吁建立和培养新的家庭文化和新的婚姻理念需要建立和培养。《我的糟糠之妻》是2010年上映的由鄢颇导演李顺慈编剧的都市情感剧。它讲述了一个全职家庭主妇叶慧心和优秀成熟的丈夫陈继平之间的生活状态。女主角叶慧没有收入, 对丈夫过于依靠, 生活局限于家庭, 与社会潮流脱节, 最后婚姻受到第三者的威胁。《糟糠之妻》把拍摄视角对准这一群体, 展现她们生活的困境。从《我的糟糠之妻》到《婚姻保卫战》, 体现了新时期家庭女性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原来的男权樊篱走向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了女性对几千年来传统家庭角色的突破, 以及在事业上的新追求。
二、两剧中的女性形象对比
(一) 从贤妻良母到3Z女人
在电视剧《婚姻保卫战》中, 女主角兰心、李梅、陈凤都是3Z女性, 即“姿色、资本、知识”兼具的女性, 兰心是位在外叱咤商场的女强人, 经营着自己的皮具公司, 丈夫许小宁对其言听计从, 在日常开销上精打细算, 在照顾妻儿子女上无微不至, 是典型的家庭煮夫。陈梦美貌干练, 代替丈夫打理4S店, 吸引了不少客户, 受到员工的欢迎;李梅在公司当高管, 一个人的收入可以养活全家。而《我的糟糠之妻》中, 女主角叶慧心则是一位全职的家庭主妇, 她穿着普通, 对家庭尽职尽责, 没有工作和收入, 经济来源完全依靠丈夫。
“通过对象征符号和表意元素的使用来建构新闻框架, 这些象征符号和表意元素就是框架的构成要素。它可以是隐喻、举例、标语、叙述、视觉图像等象征符号, 也可以是句法结构、情节结构、主题结构和修辞结构”。【1】《我的糟糠之妻》中, 慧心的老样式羽绒服、松散的马尾辫等视觉符号体现了慧心的土气的家庭主妇形象。慧心遇到突发事情时茫然错愕的表情与她和陌生人交流时的胆怯与自卑体现了她唯唯诺诺的性格特点。而《婚姻保卫战》中的兰心的皮衣、名牌包、标着总经理办公室的牌子等则体现了兰心在工作中的女强人形象。兰心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的临危受命、从容不迫的坚定眼神与表情体现了她自信、果敢的性格特征。
《糟糠之妻》的第二集的台词, 丈夫陈继平:你应该多接触点外界事物, 别太落伍了。慧心:我怎么落伍了?陈继平:我跟你说过多少回了, 现在液体状的东西不让带上飞机, 这点常识也没有。这体现了丈夫对慧心的嫌弃, 她专心家庭、脱离社会, 自己生活在自己的家的世界中。
《婚姻保卫战》中的片头曲《你忙你忙》的歌词:“你忙你忙, 忙的理所当然, 如今月亮的光芒已赛过太阳, 女人开始闯荡, 男人占领厨房。洗衣做饭煲汤已不是不是你的战场, 在外呼风唤雨也不是我的专长。”这样的音乐符号体现了女性开始摆脱一味专注家庭的樊篱, 要步入社会, 开始争取与男人同等的社会权利。
(二) 从任劳任怨到个性突围
《婚姻保卫战》的名字暗指婚姻是一场女人和夫君夺取话语权、经济权、掌控权的战争, 《我的糟糠之妻》中糟糠是指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 在这里指我的共过患难的妻子。《婚姻保卫战》中女主角兰心的代步工具都是自己开车, 而《糟糠之妻》中女主角叶慧心每天都骑着自行车上街买菜。《婚保》中兰心房间的梳妆台装满了各种化妆品, 每天下班回家做面膜的同时丈夫许小宁都在帮她按摩。而《糟糠》中慧心房间的梳妆台则很少出现在梳妆台面前, 每天在客厅打扫卫生、在厨房做菜、帮丈夫按摩。
《糟糠之妻》中, 女主角叶惠心一天24小时的看护着病情不断恶化的婆婆, 端屎端尿无怨无悔。为了丈夫和女儿, 她可以牺牲一切。她陶醉在那样一个她所构筑的世界中以至于使她听不出旁人在应酬式赞美之外的一丝惋惜, 更看不出继平眼神里越来越多的嫌弃, 就连女儿乐乐的抱怨她也不以为意。对她而言这就是家, 而家就是她的世界。而在《婚姻保卫战》中, 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丈夫们因为妻子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切换而引起的种种改变。
结语
《我的糟糠之妻》中, 剧作展现的是一种传统的“男主外, 女主内”生活状态, 女主角的贤妻良母不问世事的生活方式更加突出了该剧的男权主义意识形态。而该剧的内在叙事机制时常诱导着观众认同男性主人公的视线, 女性形象只是承受着欲望投射与观看的客体, “影片由男性形象主控着叙事结构, 承当着制造并给出幻想的叙事功能”。【2】
在《婚姻保卫战》中, 用女性角色制造叙事动机, 主导影片的话语权, 该剧在丈夫与妻子强势弱势地不断易位与复位中, 最终走向两大阵营的集体和解。这体现了婚恋电视剧中的女性从觉醒到斗争再到两性走向和谐的过程, 也使婚恋电视剧带有新世纪新女性崛起的预言式的意识形态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阳:框架分析:一个巫待澄清的理论概念, 国际新闻界, 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