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观教育(通用12篇)
婚恋观教育 篇1
高职院在校男女学生特点比较突出,虽然生理达到了成熟,思想活跃、但是不够成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不稳定,缺乏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和工作的自信和整体规划,恋爱的动机也多种多样,有丰富自己的恋爱经历与大学生活、出于好奇心、寻求刺激、从众心里、生理需要以及孤独和寂寞等等,90后高职院校男女学生的恋爱具有普遍性,出现了恋爱关系的短暂性、婚前性行为、未婚先孕以及休学生子等现象,因此在恋爱过程中心理上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与障碍,甚至产生了心理疾病,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因为恋爱问题导致了辍学、退学、自残以及自杀等不良后果,对于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的促进高职学生健康发展与成长,对男女学生开展系统的、针对性、科学的恋爱教育,培养正确的恋爱观,为今后的幸福生活打下夯实的基础。
对于高职学生恋爱相关问题的教育仅仅还是起步阶段,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系列的理论,只是在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章节,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内容简单而且不够深入,没有对高职学生恋爱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没有提出确切而有效的恋爱教育与引导的方式与方法。
恋爱是由“美貌”、“肉欲”和“好感”等情感结合而发生的。男、女高职院的学生对恋爱的认识又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在高职院学生恋爱调查中发现,女生认为是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占到了34.3%,大约高于男孩5%;38.8%与34.5%g的高职院女生与男生,都认为一段真挚和值得怀念的感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和值得回忆的经历。通过对恋爱等相关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男女学生之间产生爱恋的因素很多,包括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情感因素)主要是性别的差异、兴趣与爱好等等。间接因素(非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心理与生理需求、情感的寄托、寂寞及孤独的排解、好奇心、从众与攀比的心理等等。本文主要阐述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教育。
一、情感观念教育
男女高职院学生由于自己的成长环境与家庭环境的不同,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也不同,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男女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学会相互理解、正确的表达情感和自我管理自己的情感。引导正确处理恋人、同学以及朋友,情感与正常生活,情感与学业,情感与工作等等之间的关系。从爱恋到真正的爱情与情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有时还要经历痛苦、惆怅与失意等过程。男女学生在经历这个过程时的表现、心理承受以及抗击挫折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应该对男女学生进行分类的教育与引导,在恋爱过程中增强抗压与抗挫折的能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具有坚强的意志与信念,为今后的婚姻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情感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让男女学生尽快的成长,是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二、性观念教育
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系统的性教育课程,男女学生对性的认识差别很大。在传统的观念中,女性相对弱小应保护好自己,为自己、他人及其未来的生活负责,应对高职院女学生的性教育应要加强。特别是在如何处理好爱情与性的各种复杂关系,两性的生理结构的差异教育,性生理与发育相关教育,性生殖与性病教育,避孕知识与生殖保健教育,婚前性行为与不良后果处理的教育,性约束教育,性保健教育和性道德的教育等等。男女学生应对这些性知识进行系统的认识了解,可以有效的促进与改善男女双方之间的爱恋关系,正确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防止各种与性的相关的各种问题,保证男女双方正确的性生理与心理健康,有效的防止性犯罪和性放纵等不良后果的发生,形成正确的性表达与性行为规范。
三、择偶观念教育
在恋爱观教育调查过程中,男女学生在容貌与气质的选项中,分别为28.3%,21.7%,合计占50%。可以看出择偶的标准以及出发点是基本相同的,而且认为恋爱的基础为爱情和事业。这种择偶的观念也正是中国社会比较流行的观念,人都希望找到条件好的恋爱与结婚对象,注重于相貌、品格、才能、健康、家庭、兴趣与爱好,这都是可以理解。调查过程中男过于看重是容貌、性格、贞操、智力等,女生则看重的是才能、人品、未来的发展、财富及其家庭。但是作为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择偶的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1. 基本道德内容教育。
包括:孝敬老人,互敬互爱,贤惠以及尊重等等。
2. 基本素养教育。
包括:思想、品味、知书达理、包容、理解、沟通协调、团结、协作、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思维方式、坚韧的毅力、创新发展能力等等。
3. 基本与人交往的技能培养教育。
包括:双方的信任、自由、平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个人卫生习惯、不酗酒、吸烟、熬夜、合理的打扮以及合理消费等)、个人修养、正常的人际交往以及说话与做事的方式与方法。
4. 基本的兴趣与爱好教育。
包括:读书、音乐、运动以及旅游等,浪漫与情趣的气息,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和加深爱人与家人的情感交流。
四、恋爱价值观的教育
恋爱价值观是价值观在恋爱问题中的各种表现,关于恋爱、选择恋爱对象以及爱情生活的综合观念。也就是对爱情的基本看法与观点,是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恋爱价值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1. 价值取向的教育。
人生价值以及对社会中各种问题以什么原则为评价标准即价值取向。每个人的价值取向都会不同,没有固定的标准。例如在婚恋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规矩,例如在正常的婚姻生活中无法忽视的因素,年龄差异、生活方式与习惯、思维习惯与方式等等。
2. 生活方式的教育。
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的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价值观等等。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婚恋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也影响了现在大学生,特别是思想不成熟的高职院男女学生。婚恋关系一般是以情感与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关系,也会融入了一些时代特征的因素如物质条件、欲望、权利及地位等等。在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中,道德观念又被逐渐弱化、道德底线被逐渐突破,物质利益的驱动,人格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异,男女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恋爱观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抨击“婚外情”、“小三”等现今盛行的社会不良现象,加强忠诚观、爱情与婚姻的纯洁观的培养与教育。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将“民主、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学生的恋爱观教育结合在一起,多角度、全方位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各种行为规范的教育中,切身感受与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古语说的好“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珍惜缘分,珍惜时光;以善为念,学会感恩;以诚相待,以心相交”。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处事原则以及婚恋观,婚姻是靠男女双方不断理解与经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提携、相互感恩以及用心去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为今后的婚姻生活、工作及子女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职男女学生谈恋爱家庭、学校与社会应给与更多的关注,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婚恋观,避免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避免思想上的波动、情绪上的不稳定、冲动,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未来的家庭生活与发展。高校应对婚恋观教育做系统的设计与规划,根据学生的年级与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填补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适时的教育与引导,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在恋爱的道路上有欢乐、有泪水也有不如意,作为学生应正确的对待恋爱、父母、学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之后才能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男女学生在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的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婚恋观的特点开展教育,本文主要从情感教育、性观念教育、择偶观念教育、恋爱价值观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进行阐述,通过开展系统的、针对性、科学的恋爱教育,培养正确的恋爱观,为今后的幸福生活和未来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学生,婚恋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向欣.对当代大学生婚恋现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2):71-74.
[2]陈阳.国产家庭伦理剧对女大学生择偶观的影响分析[J].社会研究,2015(06):71-75.
[3]于海军.浅析中国家庭情感伦理剧的现状与流行原因[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3-14.
[4]赵文芳.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青年婚恋观的发展变迁[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92-95.
[5]李民菊.近五年我国大学生婚恋观研究述评[J].巢湖学院学报,2008.10(2):126-127.
[6]李伟雄,王庭照,林传军等.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浅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2):47-50.
[7]廖海华.大学生恋爱观的分析及正确引导[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5-117.
婚恋观教育 篇2
军人婚恋观教育
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青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将面临恋爱、婚姻与家庭的问题,恋爱婚姻和家庭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形式。对每一个人来说,恋爱、婚姻、家庭都是一个重大而严肃的课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幸福,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稳定。我们的青年同志们,你们渴望爱情、渴望成家立业,你们在思想上准备好了吗?对爱情的内涵和本质理解了吗?作为军人,婚恋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应该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婚恋观呢?为了使大家在思想上、在理论上有所准备,使你在谈婚论嫁之时,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走好这段美丽的人生之旅,我今天就和大家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一、军人婚恋观的基本内涵
1.什么是婚恋观
所谓婚恋观就是指人对婚姻、爱情等所持的各种观点和态度。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心中形成的对对方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具体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爱情以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二是爱情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内容;三是在爱情中男女双方平等;四是爱情是排他的、热烈的、持久的。
2.革命军人的婚恋观 革命军人的婚恋观,是无产阶级婚恋观在人民军队中的具体表现。它要求军人在恋爱婚姻中,以纯洁的婚恋目的为基础,以志同道合为条件,以事业重于爱情为准则。忠贞专一是爱情生活的重要道德准则。所谓忠贞,就是始终如一;所谓专一,就是只能把爱情奉献给一个人,这是由爱情的排他性的特点所决定的。邓颖超同志说过:“男女的爱情,应该讲究忠实坚贞。爱情不是占有,而应是双方互信互守的专一。只有专一的爱情,才能巩固婚姻,获得幸福和愉快的生活。”
二、军人婚恋的几个特点
军人由于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其婚恋生活既有普通婚恋生活的共同特征,又有因服从军事职业要求而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决定和影响着军人的婚恋取向,即军人在婚恋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其特点是:
1.军人选择恋爱对象的时间和范围有限,具有时限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军人职业的特殊要求,使得军人的婚恋也有着区别于一般青年人婚恋,突出的表现在军人选择恋爱对象的时间和范围有限。解放军总政治部依据《婚姻法》结合部队实际,专门制定颁发了《关于军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暂行规定》,其中就专门对我们军人作了明确的特殊规定。如义务兵一律不准在部队内部或驻地找对象,服役期内不得结婚等。这些规定是加强部队建设和密切军民关系的需要,也是对我们战士高度负责,每一名同志都应自觉遵守。同时,对于结婚年龄也有着明确的规定,男不得早于25周岁,女不得早于23周岁;现役军人一律不准与外国人或居住在港澳地区的人员结婚;汉族军人要求与习惯上不同的少数民族公民结婚,必须取得少数民族一方家长的赞同,并在尊重和不违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的情况下才能准许结婚。
2.婚恋双方长期处于两地状态,具有分居性特点。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结婚后分居两地的现象非常普遍,聚少离多,故未能很好地承担起家庭责任,常引起配偶及其家人的不满。空间上的距离,不同程度地会产生感情上的“隔阂”。特别是在遇到一些具体困难时,因为身居两地而使他们无法及时共同面对,埋怨、猜疑日渐增多,共同语言变少,容易产生家庭矛盾,甚至引起家庭破裂。
3.婚恋生活受到军队严格纪律法规的约束,具有纪律性特点。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我军严格纪律的首要内容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这种要求也必然反映到军人婚恋生活之中。军队严格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对军队婚恋生活的约束,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组织上要对军人的结婚对象进行调查了解,要求军人必须严肃对待婚恋问题,不能因婚恋问题影响工作和训练,不能以姻恋方面的困难为由推进工作安排和调遣,即便在探亲和配偶短暂的相聚期间都必须随时准备归队等。
4.在婚恋家庭中女方承担较多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以及执行任务的需要,长期面对繁琐的工作,身心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在婚恋的时间和精力上投入相对较少,对陪伴爱人、照顾老人和关心孩子等家庭琐事力不从心,因此,在婚恋中女方要承担着照顾老人、孩子,操持家务、工作等等,女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都很重,这是摆在军人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婚恋双方的理解和支持。
5.军人的婚恋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法律的特别保护,具有高尚性的特点。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要求,他们的婚恋比普通的婚恋更多地要求牺牲和奉献精神。军人和他们的配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作出的种种牺牲与奉献,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扬和尊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针对军人婚姻的特殊性,国家专门通过立法手段对军人婚姻加以特别保护。我国婚姻法第26条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我国刑法也明文规定:破坏军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利用职权或其他手段污辱军人妻子的,以强奸罪从重处罚;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是运用刑事制裁方法保护军婚不受第三者破坏的法律保障。
三、导致错误婚恋观的主要原因
1.恋爱动机不纯
部分青年官兵婚恋择偶标准上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过分地强调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过分强调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婚恋是不牢固的。而现实中,一些人是可以从对方为自己带来某些方面的满足,或者出于虚荣的心理来确定婚恋行为的。有的刻意追求“门当户对”、强强联合;有的执著追求“门不当户不对”,即:男的希望攀附高干之女,女的希望嫁入豪门,把婚姻作为弥补自身条件不足的筹码,希望借助婚姻来改变自己人生的命运,婚恋则成了他们追名逐利的工具。
2.缺乏了解和担当
一曲《绿军装的梦》曾激起不少青春少女的军人情、军嫂梦。然而因条件所限,她们对部队和军人的了解并不多。加之当前女青年的学历、素质有了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愿抛弃自己的工作和现有的事业。婚后两地分居、聚少离多的日子和一人独掌家庭的重担,令一些想当军嫂的女孩望而却步,也给一些军人夫妇的心理、生理和家庭生活等带来诸多困扰,有的甚至经不起灯红酒绿的诱惑和家庭的负重,使婚姻亮起了“红灯”。3.婚恋的质量不高
青年官兵正处于事业的爬坡期,长期面对繁琐的工作,身心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在婚恋家庭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对较少,对陪伴爱人、照顾老人和关心孩子等家庭琐事力不从心,导致家庭婚姻的质量不容乐观。同时,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结婚后分居两地的现象非常普遍,聚少离多,故未能很好地承担起家庭责任,常引起配偶及其家人的不满。空间上的距离不同程度地会产生感情上的“隔阂”。特别是在遇到一些具体困难时,因为身居两地而使他们无法及时共同面对,埋怨、猜疑日渐增多,共同语言变少,容易产生家庭矛盾,甚至引起家庭破裂。
四、军人如何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1.坚持“事业高于爱情,爱情服从事业。”
如何确立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仅是军人恋爱生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婚姻生活中始终面临的问题。“游离于事业之外的爱情,无异于断了线的风筝。”这句格言讲出了事业与爱情的内在联系。坚持事业高于爱情,爱情服从事业,是军人恋爱的基本准则,反映了革命军人崇高的生活理想和个人情感服从革命利益的高尚道德。婚恋生活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更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正如列宁所说:爱情是生活的一方面,但不是全部。人的生存需要爱情,但并非为了爱情生存。军人活着,不仅需要爱情,更需要理想、信念和事业。在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上,必须始终坚持事业第一、爱情次之。马克思主义婚恋观认为,爱情与事业是辩证统一的,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是爱情的社会内容。崇高的理想和事业追求才能产生伟大的爱情,爱情因为有了事业的充实才更加巩固和持久。当爱情与事业发生矛盾时,要努力使爱情服从事业,在不妨碍工作、学习的前提下发展爱情,将对一个人的爱服从于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爱,真正实践“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崇高人生追求。
2.以志同道合为择偶的首要条件。
所谓志同道合,就是指恋爱双方有共同的理想、抱负和人生观、价值观。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的妻子燕妮说的好:“同志,不一定是妻子和丈夫,但丈夫和妻子应该是同志。我们这里所说的“志同道合”主要是指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携手同行,终生相伴,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因此,对革命军人而言,志同道合不仅是对军人的严格要求,同时也是对其恋爱对象的较高要求,军人职业与奉献牺牲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忍受两地分居的痛苦,独立承担生活的重负,毫无怨言地支持军人戍边卫国;只有家人给予真诚的信任,深深的理解和热忱的帮助;才有可能当祖国需要军人奔赴战场时,鼓励军人英勇作战、杀敌立功。对军人的伴侣来说,如果没有对军人职业及其崇高志向的理解,没有和军人同样高尚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就很难在生活中与军人相伴始终。
3.严肃认真地对待恋爱。
首先,要谨慎确立恋爱关系。恋爱不仅要对个人负责,也要对社会、对他人负责。列宁深刻指出:恋爱牵涉到两个的生活,并且会产生第三个生命,一个新生命。这一情况使恋爱具有社会关系,并产生对社会的责任。青年军人在确立恋爱对象时,必须本着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全面考虑诸方面的因素,谨慎地作出决定,千万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定夺终身大事。其次,恋爱行为要文明。表达爱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一个总的原则就是求爱要注意场合和分寸,不仅要合中华民族的习惯和道德传统,而且要符合军人身份,切勿粗鲁、莽撞行为,以给对方、给自己造成心灵的刺激和作害。再次,热烈而理智。如果让感情冲破理智的堤岸,发生越轨行为,甚至未婚受孕,就会带来难以挽回的苦恼和悔恨,因为恋爱本身存在两种可能性:或谈成,最后结成百年之好;或者谈不成,最后分手。
4.冷静理智的对待失恋
一是失恋不失志。英国十七世纪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人不能只为爱情而活着,人生还有理想事业,有社会的责任,失恋是暂时的,理想和事业是永恒的,失恋不能失去理想和事业,失恋不能失去信心和志向。“好男儿志在四方”,军人志在报国,假如一时失去了个人的爱,但赢得了崇高事业是很值得的,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年轻人一定会重新获得爱情的。由此可以看出,失恋不失志,对崇高事业的追求能唤醒更多姑娘爱慕军人之心,她们会把自己的爱献给“最可爱的人”。
二是失恋不失德。失恋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心理不平衡是十分强烈的,嫉妒、仇恨常常冲击失恋者的理智,但不能由此失去理智,做出愚蠢的举动。有的人悲观厌世,没有爱情就没有一切,走上绝命之路,有的怀着狭隘的郫俗的心理报复对方,或散布流言造谣中伤,或毁坏对方容貌,或残害对方性命。失恋不失德是我们每个同志应有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决不能做出败坏对方名声、伤害对方的傻事,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对方有自由选择伴侣的权力,既然没有这个缘分,就分手好了,爱情不在友情在吗?应该潇洒的说一声“同志,再见”。
婚恋观教育 篇3
摘要: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女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女大学生正确处理两性情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满足当代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社会化与人格完成成为女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1]。本文主要从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教育对策,为当代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女大学生;婚恋观;现状;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女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她们的婚恋观伴随着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女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女性精英群体,她们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成长,而且影响着中国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和未来人口的质量[2]。因此,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
1.恋爱行为普遍化
恋爱在大学校园里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了,如在校园的花圃丛林里,或在湖边、河畔的小径上,或在操场的周围等地方,我們随处都能看见大学生情侣的身影。而且大学生的恋爱年纪呈现低龄化,在四个年级里,大一大二学生谈恋爱的比率最高。
2.恋爱动机盲目化
恋爱动机是婚恋观的核心,反映个体婚恋的价值取向[3]。恋爱动机不仅标示着一个人的恋爱目的,而且影响着一个人的恋爱态度和恋爱模式的选择。从目前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看,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恋爱仅仅是一种需要。步入大学高考的压力骤减,为了过把瘾,为了一次体验,当然要谈恋爱,尤其是女生常常以弱女子自居,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呵护。其
次,为了填充寂寞,对于他们爱情不过是暂时的情感填空而已。再次,随大流。校园里谈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段时间没人谈,但过了一段时间就有一帮谈的。最后,为了证实自己的实力。如果一个女生有很多异性追求,说明她有实力,有魅力,有很多女生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纷纷加入恋爱大军。
3.求偶对象功利化
大学是人生中美好的阶段,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大学生的恋爱本该是纯洁的、美好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压力的增加,让她们产生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与其自己努力不如嫁个“金龟婿”的想法,使其不少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钓金龟婿上,她们认为另一半的经济、收入水平及家庭条件最为重要。要是嫁得好,即使自己不用工作,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衣食无忧。
4. 婚恋观念开放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认为两个人在一起轻松、快乐就好,如果感觉不合适可以随时离婚。而且大部分女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两个人同居或是发生性关系可以理解,自己也可以接受。如高校附近旅馆或是日租房大部分都是学生情侣去租住,尤其是在周末或是节假日的时候学生情侣去租住的特别多。
二、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人们的价值观与伦理道德观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当代的女大学生受西方性自由和性开放观念的影响,她们盲目的追求“西方式”的恋爱,讲究“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另外,不少女大学生收到社会功利化因素的影响,婚恋观出现了偏离;除此之外,目前那大学生就业难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婚恋观的重要因素。
2.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高校对女大学生婚恋观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研究也不多,在大学的教材中很少涉及到婚恋观方面的知识。而且高校对女大学生恋爱持不提倡,但也不反对的态度,很少有计划性、有针对性的对女大学生婚恋观进行教育,尤其是性教育方面。
3.个人因素
女大学生一般都满十八周岁,生理已经完全成熟,加上社会的影响,女生思想更为早熟,产生对异性向往和爱慕等情感。另外,来到大学,摆脱高中式高压式管理,脱离父母的约束,青春期感情在大学期间开始完全释放,试图去尝试新鲜事物,做一些父母和老师不允许做的,尤其是女大学生。除此之外,人际交往、学习、就业等给不少大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再加上远离亲人的孤独感,使不少女大学生解忧恋爱来排遣寂寞。
三、引导当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的教育对策
1.拓宽婚恋观的教育途径
一是将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纳入教学环节中去,如女性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及性教育等,引导学生理性的对待爱情和婚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二是成立健康教育服务站。女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会在生理和心理上遇到一些问题,可能造成学生心理出现迷茫、焦躁、抑郁甚至自杀等情况。通过健康服务站老师的心理辅导或是帮助,可以有助于消除心理问题或是恋爱问题,从而排除学生的婚恋困扰;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的舆论导向。如建立校园婚恋网站、微信平台、QQ群等,通过平等的方式和女大学生进行讨论婚姻、恋爱及性等方面的问题,并解答女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出现的问题。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女大学生情操
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泡菜”理论,认为“大学的文化氛围决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一所大学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谁学生产生深层感受,从而使他们净化灵魂、塑造品格”。所以根据这个理论,高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用健康的校园文化感染女大学生,从而培育出“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大学生。
3.加大对宿舍的监管力度
目前许多学校存在男女混居、夜不归宿、在外边租房等现象,这在同学中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宿舍管理的力度,严禁异性随意进出宿舍,同时晚上要严查晚归寝情况。
四、结束语
学校是一个浓缩的小型社会,高校校园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阵地,女大学生作为学校的半边天,学校的一份子,所以她们的婚恋观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立,因此,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将对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晓敏.“8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自我教育与自我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0.
[2] 闫莉玲,叶松庆.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现状与教育对策[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59.
[3] 李志,吴绍琪.研究生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关于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若干思考 篇4
一.不断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管理办法的不断修订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纵观高考恢复三十年以来, 普通高等学校管理办法就大学生婚恋问题大致经历了禁恋———不提倡恋爱———结婚开除———禁租房———不限制结婚等几个明确的阶段, 其中政策性的文件主要包括: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规定在校谈恋爱不再被明文限制;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新《婚姻登记条例》, 规定结婚、离婚不需要单位开证明, 这意味着大学生结婚也不必向学校申请, 并获取相关的证明;2004年明文规定学生禁止在校外租房住宿;到了2005年, 教育部再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即可登记结婚, 这就意味着在我国执行了30年的在校学生婚禁解除;特别是2005年9月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实施以来, 2007年7月, 国家计生委、教育部、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 规定大学生可以结婚生育, 在大学生中以及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显然, 新规定和新意见的颁布是承认和尊重大学生的基本权利的表现, 是教育法治的进步, 我们能直观感受到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越来越人性化。然而, 面对高校放宽学生结婚和生育等相关规定的出台, 如何适应新形势开展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做好在校大学生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就成为当前高校和计划生育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适时“保护”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爱情“是人类灵魂的一面镜子”, 它反映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面貌, 纯洁的爱情具有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巨大力量。然而, 大学生处于情感与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 他们的婚恋观不仅受到自身性成熟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社会发展及教育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若在这个定型的关键时期不加以科学合理的匡正, 未必能形成健康积极的婚恋观。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 中西文化不断冲击和交融, 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婚恋观由“单一标准”向“多元化”转变,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评价体系受到冲击, 现代中国特色的婚恋道德风尚尚未形成, 因而, 很多大学生表现出对爱情、婚姻和性的困惑, 甚至对任何一种突破传统的婚恋行为都表现出宽容和认同, 普遍缺乏理性判断和责任意识, 有一些青年在婚恋的选择中混杂着明显的商业气息和市场气息。就在当今人追求组建感情丰富的精神型家庭的主流之外, 也涌来了一股由半明半暗到明明白白的浊流, 这就是第三者、情人、婚外恋、试婚等让国人心惊肉跳喘不过气来的现代爱情风暴的怪物, 这股浊流流进社会后不可避免地流进了校园, 影响着大学生。特别是近几年, 许多高校的周边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大量供学生租用的房屋、洗浴中心、网吧等等。所有这些, 为大学生恋爱的异化提供了方便条件。与之相对应的一个尖锐问题就是, 中国大学生性观念的日趋开放与多元化。北京、上海、西安、昆明等各大城市各大高校就此问题几乎都展开过调查, 无一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的开放性。如经过对2000多名大学生的网上任意调查, “浙江市都市网”得出的调查结果是:42%的大学生对未婚同居表示理解和认同, 认为“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 同居未尝不可”,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此表示反对。另有互联网对全国24个省市2000名本、专科学生的问卷和调查显示, 对大学生同居表示赞成的占28.14%, 任其自然的占57.16%, 只有13.15%的人明确反对。
然而, 根据爱情和婚姻的规律, 任何婚恋行为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法律、政治和社会道德范畴内的规范, 尽管当代的婚恋观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多元化, 但我们需要提倡的婚恋观应当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而不是盲目去颠覆传统。
3、大学生成长的自身需求
大学生进入青春期, 脑垂体分泌促进性腺激素大大加快, 性腺激素在肌体内积极作用, 年青人的性意识异常活跃。面对伴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这种生理、心理上的变化, 大学生一方面希望能独立地适应这一变化, 一方面又因碰到一些问题无所适从而希望能获取来自父母、学校的有力指导以走好人生的这一步。据调查, 68%的大学生希望校方开展多种形式的性知识讲座、生理和心理咨询, 这无疑反映了大学生要求接受性教育, 包括婚恋观教育的心理。
另外还存在一个事实, 由于大学阶段的恋情尤其是性行为较难获得社会、家长和学校及周围大多数人的认可, 给当事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加上年龄小,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 心理承受能力低, 很容易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在压力、阻力和自身道德冲突中, 人的注意力分散, 过多地纠缠于烦恼、痛苦之中, 影响一个人的性情、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纵观媒体报道, 各高校每年因为感情问题而痛不欲生、荒废学业乃至精神分裂、自杀的案例比比皆是。另外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女大学生未婚先孕问题, 许多调查和报道表明, 在医院接受人工流产、引产的女性中, 未婚女性特别是未婚的女大学生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占总人数的比率上都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湛江晚报》的一篇“少女做‘人流’, 谁之过”的报道指出:现在到医院做‘人流’的年轻学生越来越多, 出现低龄化和反复化的趋势特点。女大学生人工流产、引产现象增多, 会造成两种不良后果:一是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个别甚至导致不育;二是影响正常的学业。“处在青春后期的大学生面对性冲动的频繁撞击和性道德的规范, 使他们处在强烈的性需要所致的性失范和痛苦的性压抑的夹缝中煎熬。”但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得如何呢?笔者调研发现, 有81.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网络”或“录像光盘”的途径来获得性知识, 只有6.8%的学生表明自己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性知识的。对于2007年7月9日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 高达92%的学生抱怨说“根本不了解, 因为学校没有宣传过”, 被调查学生认为“很欠缺计划生育教育”, 建议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普及婚恋情感方面的知识”、“组建婚恋性方面的社团”和“开辟婚恋情感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等。而目前一些高校相关公选课的开设, 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 就是很好的证明。如宁波大学在2007年开设了“性病学”公选课, 听过该门课程的学生说:“不上这门课会是一种遗憾”。哈尔滨工业大学在2008年9月开设的“大学生爱与生命教育”公选课, 上海电机学院文理学院在2007年开设的“恋爱·婚姻·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公共选修课, 均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当选修课信息在校园网上登载后, 报名的学生立刻爆满;上课的大教室几乎座无虚席, 不少学生甚至搬着椅子坐在教室的走道上听课。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学生们的观念和行为已经很超前了, 他们自身对于婚恋、生育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 所以高校不能对性教育畏首畏尾了。我们的使命就是给予其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端正态度, 进而远离不安全性行为, 促进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若干意见
1、从时间上来讲, 从入学教育阶段就开始“造势”
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 是入学后大学生涯的第一课, 起着成才发展的“导航”作用。目前我校的新生入学工作主要是以学生工作部、教务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党委组织部、保卫部、后勤集团和各院系及专业团队等各个部门为支撑, 以入学与适应性教育、国防素质与养成教育、学科专业与职业认知教育、学风建设与学务指导、成长与发展教育、奖励与资助教育等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 其实归纳起来就是校规校纪、思想政治、学科专业三大模块。我们建议借鉴一些国家成功的做法, 把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健康保健知识、婚恋道德有机统一起来, 共同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自新生入学伊始就加以“灌输”。《思想库》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断:“今天能否预见到明天将会发生什么, 将决定事业发展的成败。”由于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不太了解, 所以这个时候给他们传递的信息容易在其脑海中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 提前在思想上打了一剂预防针。增强新生的预见意识和预见能力, 具有重要意义。
二则, 当今是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 任何敏感的话题靠回避是不行的, 只能主动出击, 加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任何“堵”或“放手”的做法都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婚恋观。相反, 对于刚刚迈入人生的新起点、新转折的学子们来讲, 适时的婚恋观教育非常具有启迪性, 只有这些为学生们需要、能够启迪人生的新知识, 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注意, 才能被学生理解、接受, 并对其日后的思想、行为产生导向作用, 成为内化的素质。在教育的方法上, 不是简单地告诉新生应该如何, 不能如何, 而是应该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的剖析, 更多地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思考, 得出自己的结论。
再则, 如前所述, 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 价值选择、价值比较的机会大大增加, 人们很容易失去一个明确的文化权威和价值评判标准。当纷繁复杂的多种言论和社会生活向同学们走近时, 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是非善恶的明确标准, 导致他们处于道德评价、是非评断和思想选择的困境之中。而处于多元文化冲突中的人们会陷入很被动的境地。所以, 我们有必要一开始就占领先机, 向学生传达主流的思想观念, 让他们主动形成健康美好的婚恋观。事后诸葛亮, 永远不如一场好雨知时节。
实践证明, 入学教育直接影响新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适应性转变, 影响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行为养成, 也将影响校风、学风的建设。成功的入学教育能够对新生的大学生活及长远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甚至能使学生终身难忘和终身受益。所以我们希望美好的一生之情———婚恋能够伴随新生的入学教育在他们的心灵埋下健康的种子。
2、从空间上来讲, 加强网络教育, 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其一, 无数分析90后大学生特点的文章无不例外地指出当今大学生一个共性而鲜明的特点, 那就是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他们对网络超强的依赖性, 他们平时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网络而非电视广播或报纸杂志, 这就要求我们占领网上阵地,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资源的指导和教育作用, 加强正面教育。如在计划生育网站设专栏, 介绍恋爱、婚姻和性的有关知识, 并与学生平等聊天、讨论,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接受正确的婚恋知识, 而且可以大胆提出自己关心或困惑的问题, 提高教育效果。至于沟通模式, 应采取朋友、伙伴式的师生交流形式, 即教师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朋友或伙伴, 以热情、友好、旁观者的身份和态度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婚姻爱情现象, 以感化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有关爱情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姻爱情观念。
其二, 近十余年, 随着高校扩招, 学生数量成倍增加, 新老校区办学现象十分普遍, 对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随着我校九月份开学, 部分院系新生迁往首义校区, 建立学校计划生育服务网站, 设立生殖健康、在线教育视频、站内留言、电子信箱等多个板块, 做到信息公开, 资源共享, 建立学校计生部门和宣传对象进行直接互通的渠道更是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多校区办学带来的工作不便。
其三, 亦是针对我校计划生育工作站现状而言。现有关婚恋及计划生育教育方面的专栏主要分布在校医院主页和心理咨询中心主页。其中校医院主页在“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版块分别上传了健康常识及计划生育政策方面的文章, 但从点击量来看无论是早期的内容还是最近更新的均不超过100, 尤其计划生育版块的内容最近一次更新还停留在2011年, 可见这些网站在校园影响甚微。至于性常识、紧急避孕、意外怀孕及处理这方面的知识并未出现, 医院设有“紧急避孕室”, 但不知道多少学生知道?问题还是出在宣传这一环节。心理咨询中心的主页确实清新雅致, 内容也很丰富, 尤其在线咨询一项自08年开办以来, 收到了学生两百余条的留言, 一方面说明这种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方面也提示我们既然有效果, 就应该想办法做得更好。
2012年学校基于国家宏观的政策背景和我校的现实状况专门成立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保健委员会, 并颁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足见学校对师生员工身心健康的深度关怀, 在众多可行方案中, 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通过完善网络教育资源来普及健康知识, 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而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3、从内容上来讲应该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大学生计划生育教育是一个知识体系, 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1) 生命与健康教育; (2) 生殖健康教育; (3)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教育; (4) 婚恋道德教育; (5) 性道德教育; (6) 女生教育; (7) 爱情观教育。
从我国目前高校的教学计划来看, 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第六章, 第三节) 这节教材, 是专门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的。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仅有一节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是明显不够的, 学校还应增设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婚恋观念和行为的课程, 具体包括约会, 恋爱, 婚前关系, 性知识, 性伦理, 避孕、生育知识等等。这些观念和知识属于正常的教育范围, 而且也是大学生朋友都需要的知识。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婚姻恋爱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今世界,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尼日利亚、孟加拉, 还是发达国家的加拿大、美国, 都把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考生参加考试的年龄限制取消, 招生范围扩大, 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 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婚姻价值趋向的基本特征,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民众的婚姻家庭的状况。换言之, 良好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 高校需要积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 特别是挖掘我国传统的婚姻道德伦理中的人文资源, 实现现代整合, 构建起新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 从而发挥新的道德评价机制的调节功能, 确保当代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向上、具有时代特点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李斓.女儿将来嫁给谁[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2.7.
[2]meilicoco.新时代男女的22个婚恋观[M].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2.1.
[3]周远忠, 熊承等.中国未婚大学生性行为和避孕节育现状与需求现况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38 (5) .
[4]陈小琼, 崔小璐.大学生婚恋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1.
[5]窦敏.高校计划生育工作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2) .
[6]郭静, 张爽.北京市大学生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及服务需求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
[7]杨景.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
[8]杨奇志.高校扩招后计划生育工作的困难与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 (8) .
[9]杨越明.计划生育教育:大学生教育的新课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12) .
婚恋观教育 篇5
[论文摘要]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日趋成熟,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十分强烈。但由于大学生自身道德理性不成熟,对恋爱与婚姻的本质、内涵认识不足,以及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处理恋爱与婚姻问题上出现了种种矛盾,影响到学业和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隐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婚恋观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1.恋爱动机的盲目性与单纯性并存。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当代大学生恋爱普及率高且呈明显的低年级化倾向。恋爱行为低龄化导致恋爱动机的盲目性,80%以上恋爱中的学生往往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不经慎重考虑,“遇上了就爱”,闪电式地进入恋爱状态。近一半的大学生恋爱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并且有明显的从众心理;近10%的学生恋爱是因为“看到别的同学都恋爱了”,自己也得恋爱,否则显得没有魅力或不正常;同时,还有近2%的学生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保持多角恋爱关系或关系模糊。其动机也比较复杂,有的是为了显示个人魅力,有的是难以区分友情与爱情。恋爱动机的盲目性,导致交往双方缺乏充分的了解,易引起恋爱矛盾和恋爱冲突,甚至酿成爱情悲剧。但值得肯定的是,多数大学生恋爱的价值取向比较单纯。58.0%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专一的爱情”,23.8%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建立家庭”。这说明大学生能将爱情作为恋爱与婚姻的真谛,受社会功利性恋爱动机的影响较少,保持恋爱动机的纯真性。?
2.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在以人品、经济收入、容貌、文化水平、性格、能力、贞操和共同语言等多项条件为备选项目的大学生择友标准调查中,人品(64.7%)、共同语言(33%)、性格(41.7%)成为影响男女生择偶的共同首选因素,而能力(57.3%)在女生择偶条件中占一定地位,男生比女生更注重容貌。“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因素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趋于理性,注重人品、性格等个性特征,淡化容貌、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等感性要求;强调将志同道合和共同语言作为恋爱的基础。?
3.性观念在日趋开放中有坚守。审视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普遍状态时,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对性的观念。调查显示,有近1/3的大学生对“性解放”“性自由”持认同态度;近80%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理解。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整体呈现开放、宽容、理解的态势,传统的性观念在发生改变。但不能将大学生性开放思想简单地等同于庸俗的性自由观点。因为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应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只有双方真心相爱、恋人关系稳定、将来准备结婚的情况下,婚前性行为才是可以接受的。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性观念是受道德约束的。同时,男生女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接受程度高于女生,而女生对性行为的责任期待高于男生。有50%的男生表示会对性行为负责,而80%的女生希望对方对性行为负责。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理解、宽容态度,反映出传统贞操观在大学生的婚恋意识中在逐渐淡化,但是这种态度在对自己和对他人身上是有区别的。就是对与自己无关的人较宽容,而对自己的婚恋对象较苛求,普遍希望对方是纯洁的。在这一问题上男生的双重态度尤为突出,不管他是否有过婚前性行为,但对自己的婚恋对象保持童贞的要求仍然十分强烈。这种矛盾态度会影响大学生未来对婚姻的满意度,可能的结果是婚前性放纵与婚后幸福感成反比。这种负关系更应引起女大学生的足够重视。?
4.恋爱结果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冲突。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婚姻是爱情的升华,是恋爱的结果和归宿,同时,也是恋爱者的美好愿望。在关于恋爱与婚姻的关系问题调查中,虽然有78%的学生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爱情的升华”,但只有20.8%的男生与25%的女生选择恋爱是“为了将来婚姻”;更多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恋情与婚姻是两回事,校园恋情是难有结果的,只能将“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奉为爱情格言。这说明,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对爱情的归宿——婚姻充满期待,对恋爱的态度是积极的、认真的,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能理性地看待恋爱与婚姻的不同,普遍认为婚姻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受到经济、事业、家庭等诸多非感情因素的影响。而在校大学生恰恰缺乏维持婚姻的稳定基础条件,未来存在很大的变数。尽管在校大学生拥有结婚的权利,但选择“在大学期间结婚”的不足3%。“毕业即失恋”是大多数校园爱情的共同结局。既渴望爱情有结果,又迫于现实压力而放弃爱情,反映大学生对恋爱结果理想化与现实并存的矛盾心理。只注重恋爱过程、不在意恋爱结果,是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
5.恋爱关系不稳定,矛盾、纠纷频发。盲目恋爱的结果必然是恋爱关系的不稳定,“闪电式恋爱”必然导致“闪电式失恋”。校园恋人常常会因为思想、性格、志向、兴趣不合或一方移情别恋而发生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分手。面对恋爱纠纷,大部分大学生能理智对待,92.91%的同学表示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但要查清原因,汲取教训,重新开始。但也有一些学生在恋爱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投入太多,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一旦恋爱受挫,往往情绪失控。当恋人做出对不起自己的事,8%的人表示可能“采取报复措施”;13%的人表示“当恋人提出分手时会痛苦得难以自拔”。而恰恰是这少部分人群的偏激、不理智,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不稳定因素。当前各大校园频频发生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相当一部分都与此有关。?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总体上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特征,由传统保守的婚恋观逐渐向开放的婚恋观发展趋势明显。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恋爱结果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迫切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二、当前高校婚恋观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大学生恋爱问题的逐年升温,婚恋观教育已引起相关部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新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统编教材已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和树立家庭美德作为专门章节。但教育者受传统思想束缚较深,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问题认识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
1.教育者观念落后。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学习专业知识和拓展能力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强调将理想信念、政治觉悟、意志品质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忽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禁止大学生恋爱”的年代。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家长和教师羞于与孩子、学生交流婚恋问题。在很多教育者的眼中,恋爱、性与婚姻是很私密的事情,难登大雅之堂。与学生公开讨论婚恋问题,更是有损所谓的师道尊严。所以,在有限的婚恋教育中,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使婚恋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对大学生婚恋问题的漠视和忽视,客观上弱化了婚恋观教育的效果。?
2.婚恋观教育内容滞后。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中,婚恋观教育篇幅较少,内容粗略、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更新;重传统道德原则教育,缺乏恋爱方法、技巧、艺术的教育,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有关性的教育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已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了解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依赖网络、书籍、影视作品获取有限的性知识,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西方的“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想,导致大学生中庸俗的性自由思想流行和性行为超越社会的认可。?
3.婚恋观教育形式落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教师、辅导员和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灌输式理论教学和主题讲座进行。这种教育形式较适宜于团体性普及教育,比如传授基本的婚恋常识、婚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恋爱道德与婚姻法律责任,但不适合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个体性的指导。而婚恋问题具有强烈的个体性,每个人碰到的婚恋问题各不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婚恋观教育方法落后。在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上,现行的教育方法手段单
一、粗糙,预防性教育不足,惩罚性教育有余,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婚恋观教育“浅尝辄止”,学生的具体问题、焦点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大学生在处理恋爱问题时,违法违纪行为层出不穷,如为恋爱旷课、私自校外租房同居等。教育者平时对学生的恋爱不管不问,出现问题时往往用严格的校纪校规进行处分,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断送学业。
三、改进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建议与措施?
针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的特点和现行婚恋观教育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使婚恋观教育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婚恋道德重塑,更能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1.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需要与异性交往,追求美好的爱情,符合这个年龄段年轻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面对“恋爱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事实,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也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不能因为大学生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恋爱问题有一定的私密性,就主观认为大学生恋爱问题纯属个人私事,教育者没有责任和义务;也不能因为大学生因恋爱问题导致的恶性案例逐年增多,就反对大学生恋爱。过分地宣传恋爱的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学生对恋爱产生恐惧感,“谈爱色变”,并且会将这种不良情绪泛化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中,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的恋爱婚姻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鼓励大学生追求美好的爱情,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和恋爱行为,疏导恋爱矛盾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
2.丰富婚恋观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婚恋观教育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帮助解决问题。将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道德教育融入婚恋观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西方的“性解放”与“性自由”思想,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加强恋爱与婚姻统一性教育,培养婚恋责任意识;树立恋爱婚恋道德教育与恋爱艺术教育并重的意识。恋爱、婚姻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既要受平等、忠诚、尊重、负责等基本道德的约束,又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之所以校园恋情会演变成校园暴力,原因在于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婚恋对象、不善于表达爱情、不能理智对待失恋。国外一些大学包括中学对学生的婚恋教育非常细致,小到约会的地点选择、约会时的着装都有指导。这种细致入微、简单实用的恋爱艺术指导值得借鉴。?
3.拓展婚恋观教育的渠道,普及型教育与个体化教育并行,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并重。要提高教育效果,必须改进婚恋教育形式。大学生婚恋教育应从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加强普及型教育,即普及婚恋常识、婚恋道德、婚恋法律责任,培养健康向上的婚恋观,包括安全、健康、文明教育。这种普及性教育可以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的形式举行。二是深入开展个性化指导。婚恋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每个人面临的具体问题各有不同。婚恋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个别同学的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个体化的教育和指导更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管理工作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培养信任感,这样,一旦学生在恋爱关系中出现问题便能主动与教育者沟通、寻求帮助,或由教育者主动出面干预、化解矛盾。?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尊重不同性格特征学生的交流、沟通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辟便捷的服务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对学生的困惑及时进行指点与疏导,尤其是要建立恋爱挫折干预机制。因为完善的恋爱挫折干预机制,能帮助学生宣泄、转移不良情绪,减轻痛苦和压力,解除因恋爱而导致的心理危机。?
4.开展文体活动,加强人文修养,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大力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符合大众需要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丰富校园生活,转移情感的兴奋点;另一方面,可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
[参考文献]?
[1]蔡宜旦.大学生婚恋观变化比较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3(4).?
[2]胡珍.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与择偶[J].中国青年研究,2002(6).?
男人矛盾的婚恋观 篇6
女人常会跟姐妹讨论:A和B都追我,A较多金,B较有心,我该爱哪一个? A较英俊,B较可靠,我实在难选择……
就算在爱情的云雾中走不出来,现代的女人还是会想要理出一条清楚的路来,她不想在难以抉择的荆棘丛中挣扎太久。
虽然,女人未必会选择现实中条件最好的那一个。
男人在热恋中,不管她说什么,做什么动作,都觉得她都好可爱。
当他爱她,看到她出现时,会脸红,心跳,女人在他心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女神。 他喜欢她的热情活泼一一那时他不会想到,叽叽喳喳的她在婚后可能变成一个唠叨的妇人。
他喜欢她有个性,就算被她狠骂也甘心——那时他不会想到,泼辣的她会变成中年时他逢人就抱怨的“母老虎”。 她很娇懒,没关系,他就喜欢她那慵懒小猪似的神情,他会说:“我照顾你,养你一辈子,让我为你做尽所有事。”——那时他不会想到,某日他将咆哮:“拜托你自己想一下,你到底每天在家里都在做什么?你看看人家老婆多能干……”
她常生闷气,他乐于讨她欢喜——他当然也不会想到,某日他将发现自己身陷在一个阴晴不定的家庭牢笼里。
他不会想到,他后来认为可恶的,都是他曾经认为可爱的。
她不讲理,哇,因为她的身材很棒,所以她生气好可爱,而且吵些小架可以使生活有变化不是吗?(是的,这句话已经一点逻辑都没有了,没关系,热恋中的男人脑中没有逻辑。)
有位友人,人已到中年,以“我到目前什么无理取闹的女朋友都交过”来自嘲。身家职位都不错的他,始终追逐着新的对象。
他承认自己一爱就盲目。综合整理后发现:他很难吸取教训。只要她胸部丰满,双腿修长,他就会轻飘飘地忘了她所有的缺点。 他的女友都属同一外型,但性格上她们天壤之别。他也曾想安定下来,但是……
“如果没有清醒过来,我早就结婚了,”他说:“只可惜,热恋几个月后,我还是会清醒,会考虑要不要跟这个女人在一起,这时,我母亲的样子就会浮现在脑海里。”
他的母亲生前是个贞静贤德的传统持家妇女。 然后,脑海里的母亲变成严格的老师,把每个女人都打了叉,否定掉了。
婚恋观教育 篇7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他们产生了恋爱和婚姻的需要。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了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 从而使得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显得更加迫切。因此, 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 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婚恋观的涵义
婚恋观是个体对婚姻和恋爱问题总的看法和态度。大学生对待婚姻、恋爱的态度和行为, 往往是在大学阶段形成和发展的。爱情是婚姻和恋爱的感情基础和重要内容, 大学生在恋爱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1.1 爱情的内涵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 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1]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 爱情是人的生物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2] 。现代的爱情是两性间的一种特殊社会精神关系, 表现出鲜明的特征:自由、平等、强烈、持久、排他、以互爱为前提。
1.2 婚恋的定义
婚恋即婚姻和恋爱行为。婚姻是指依法确立夫妻关系的行为, 是指男女两人通过合法的结婚手续在性生活、社会生活及经济等方面过着共同生活的关系, 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3] 。美好的爱情要经历一个萌芽、开花和结果的过程。双方培育爱情的过程, 称为恋爱, 按进程可分为初恋期、热恋期和恋爱质变期 (失恋或结合) [3] 。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较少涉及结婚, 因而大学生婚恋的研究主要是恋爱心理研究。
1.3 婚恋价值观
婚恋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在婚姻和恋爱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涉及婚恋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爱情有意义、什么样的婚姻生活幸福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婚恋对象等问题[3] 。由于婚恋价值观对婚恋行为所具有的评价、指导和选择作用, 使其在婚恋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
1.4 婚恋道德观
婚恋道德观是个体反映在婚恋中所必须遵从的社会规范的观念系统。婚恋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 是一种特定的交往方式, 必须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制约, 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3] 。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被认为是高尚的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 反之 (如婚前性行为、非婚同居等) 会受到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及良心的谴责。婚恋道德观对个体婚恋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制约作用。
2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学生婚恋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以《大学生心理学》为代表, 大学生爱情心理被正式列为一个专门问题进行研究[4] 。最初的研究一般为大学生婚恋心理的现象描述, 以理论和思辩为主。近年来的研究大多采用实证的方法, 研究内容不断拓宽, 多角度的比较研究逐渐增多[5,6,7,8,9,10] , 信、效度有了很大提高。笔者对有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5,6,7,8,9,10] 。
2.1 恋爱时机
在校恋爱, 普遍赞同。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 随着身心的发展, 已进入恋爱年龄阶段, 他们对爱情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对异性交往有强烈要求。相关调查表明, 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恋爱“很正常, 是大学生心理、生理的正常需要”, 约30%认为是“一种人生体验”[11] , 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是“寻找婚姻配偶的最好机会”和“可以促进学习”[12] 。总的来说, 80%以上 (有的研究显示为97%以上[8] ) 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谈恋爱利大于弊, 赞同在校谈恋爱成了大学生的普遍态度。
2.2 恋爱动机
多元取向, 相对积极。恋爱动机是推动个体去追求某种恋爱目的内在动力。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目前就业形势的不乐观, 导致大学生对恋爱目的的认识分歧较大。黄希庭等[3] 的调查显示, 80.2%的男生和75.2%的女生认为恋爱的动机是“为了寻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胡利人[8] 以相同的问题选项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51.94%的男生和74.70%的女生赞同以上观点;王香婷等[13] 的调查显示, 50.9%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为了“寻找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 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同时, 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是“两情相悦”、 “寂寞、无聊、空虚时有感情寄托”、“随大流”、“想证明自己的价值”[11] 。近60%的大学生在恋爱动机的认识上尚属积极, 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是因为寂寞、空虚、攀比、虚荣甚至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且比例有不断上升趋势。
2.3 婚姻观念
重视爱情, 向往婚姻。婚姻的本质是以男女两性结合为特征的伦理关系, 其根本点是爱情与义务的统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婚姻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以往的婚姻价值评判体系。胡利人[8] 调查表明, 关于“恋爱是否为婚姻的基础”, 84.87%的大学生持肯定或基本肯定观点, 67.44%认为“结婚一定要有爱情”, 女大学生持肯定观点者更多。董晓璐[14] 调查显示, 6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婚姻是幸福的。韩广梅[12] 调查发现, 70%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结婚是幸福的”。但是, 董晓璐[14] 调查也发现, 近10%的学生认为“婚姻是坟墓”、“最好是只同居, 不结婚”、“独身要比结婚好”。总的来说, 当代大学生很重视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 对婚姻持积极、向往的态度。
2.4 择偶标准
注重人品, 郎才女貌。择偶标准是人们在择偶时的价值取向, 是婚恋价值观集中而具体的体现[3] 。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有着显著的时代性、多样性, 其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品德、审美、才能等方面。黄希庭等[3] 的调查显示, 男生重视对方的性格 (91.8%) 、品质 (91.5%) , 女生在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为82.5%和82.3%。女生更重视对方的才华 (73.8%) , 男生更重视女生的相貌 (77.0%) 。韩广梅[12] 调查表明, 女大学生择偶时把“人品”放在首位, 其次是“才能”和“性格”, “外貌”和“气质”居第4, 5位。董晓璐[14] 调查发现, 大学生择偶标准以“人品”和“性格”为重, 男生和女生排在第一的都是“人品”, 分别占50.2%和70.6%。胡利人[8] 调查显示, 大学生择偶标准排在首位的是“诚实可靠”, 男生“长相好”选择率高于女生。综合以上调查研究, 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普遍注重人品, 同时也应了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郎才女貌。
2.5 性的观念
较为宽容, 日趋开放。性的观念是人们对待性问题较为稳定的看法和评价态度。当代大学生性的观念集中表现在对贞操、非婚同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黄希庭等[3] 调查表明, 52.6%的男生和47.4%的女生对“看中恋爱对象的贞操”持不同意或不确定的态度。郑夕春[11] 调查表明, 高达47.02%的大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个人私事, 别人不便评价”, 43.76%认为“在开放的现代, 可以接受”, 67.2%对非婚同居持认同态度, 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孙景艳[9] 问卷显示, 70%以上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宽容的态度。胡利人[8] 调查显示, 79.35%的男生和66.87%的女生认为“基于爱情就可以、双方愿意别人就不必干涉婚前性行为”。董晓璐[14] 调查发现, 21.4%的大学生认为“性是恋爱的内容之一”, 36.5%认为“只要双方愿意, 婚前性行为无须指责”。“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行为”等观点, 在大学生中有较高的认同度, 且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由此可见, 当代大学生性的观念较为宽容、开放, 且比例呈上升趋势。
3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对策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 综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措施, 指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爱情的神圣性和婚姻的严肃性, 教育他们遵守婚恋的道德规范, 培养健康的婚恋心理,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3.1 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个体心理素质、培养健康向上、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15] 。通过人格教育, 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层了解, 掌握自我价值、人生意义, 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把婚恋观作为人格的基本部分加以综合, 认识婚恋观中的人格体现, 培养其独立、理性、自律、负责的道德人格, 使大学生在面对婚恋问题时更加理智和负责任。
3.2 道德教育
婚恋不仅仅是为了性欲, 还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婚恋双方不仅要求相互信任、忠诚, 还要求互相帮助、负责;否则, 两性关系、家庭生活就没有安全感。应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性别角色及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游戏婚恋是极端危险的, 不但会使人的道德堕落, 甚至有可能毁灭一生[16] 。因此, 要培养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忠诚品质, 增强大学生对未来家庭的责任感, 强化自身的道德约束力, 提高自我选择能力, 做一个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社会人。
3.3 爱情教育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爱情的最高层次应该是性爱与情爱的和谐与统一[17] 。同时, 爱情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因此, 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应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爱情的高尚性和神圣性, 妥善处理好情爱与性爱、爱情与学业、爱情与婚姻的关系, 为将来的成家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性的教育
传统教育中对性这个问题几乎是避而不谈, 或谈“性”色变, 使得在校大学生从少年时就缺乏性的常识。大学生经常被性生理和性心理困忧, 产生性焦虑与自我否定, 一些大学生因为性冲动而导致越轨的性行为[14] 。因此, 要在大学生中开展严肃的、科学的性知识和性心理教育, 同时还要进行性法制教育, 在新生入校之后尽快开设两性教育讲座和课程, 或聘请专家指导, 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性道德和性观念, 面对性冲动时更为理性。
3.5 择偶教育
婚恋观教育 篇8
婚恋观, 是指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1], 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婚恋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是对婚姻和恋爱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2]大学生处在生理成熟, 心理发展趋于完善阶段,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同时, 婚恋观也逐步形成。多元文化的环境背景下, 西方开放的思潮和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冲击, 使得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也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1、恋爱观
大学生年龄大多都在18-22岁之间, 到了恋爱时期。根据学者们的有关调查研究, 大学生对谈恋爱所持态度有三种:肯定、否定、说不清。其中持肯定看法的大学生占到69.6%[3], 说明多数大学生赞成谈恋爱。其理由有:第一, 大学生离开家, 异地求学, 谈恋爱可以消除孤独感, 并能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甚至相互促进学习;第二, 随大流, 别人干什么, 我干什么;第三, 空闲无聊, 填补空虚;第四, 虚荣攀比心理作崇, 别人有了女朋友, 我不见得比他差, 应该也找一个;第五, 学习、就业压力太大, 企图寻找精神依靠, 削减压力;第六, 正常生理需要。
诸多因素使得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看法。契约式恋爱, “不求天长地久, 只求曾经拥有”的想法等令大学生们一毕业就自然地分手, “毕分族”摆脱了以往交往—恋爱—结婚的传统模式。恋爱对象在校园中也是极不稳定的, 高兴了就在一起, 不高兴了就分开来。“多角恋”现象普遍。网恋势头发展迅速。
2、婚姻观
随着禁婚令的解除, 大学生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婚姻的憧憬形成了自己的婚姻观。就配偶选择上, 有调查显示, 女性比男性更注重对方未来的职业收人、才能等影响家庭基础和发展的因素。认为职业、收人、才能应占很重要的比例。[4]男大学生在选择配偶时更加注重女性的学历和修养, 而非外貌。调查还发现, 感情因素在婚恋中被认为很重要。婚姻应以感情为基础的观点体现出传统的婚恋观。同时, 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校园里流传着“找一个自己爱的人做情人, 找一个爱自己的人做妻子 (丈夫) ”的爱情民谚。婚外情被许多大学生认为可以接受。另外还存在着对婚姻的悲观倾向, 认为“婚姻对象往往不是最满意的”, “婚姻只是个形式, 有无内容并不重要”。传统婚恋观受到挑战。
就大学生结婚理智性而言, 事实证明, 禁婚令虽解除了, 并没有带来大学生盲目结婚的热潮, 相反, 大学生慎重考虑结婚, 在婚姻决定上较为理智。
3、性开放程度和性经历
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性关系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有调查表明, 在对待婚前性行为上, 大学生的性观念明显较过去开放。虽然74%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合适的, 但55%的人却认为只要双方自愿, 婚前性行为无所谓。这表明大部分人对婚前性行为是持保守态度的, 但传统的性观念、贞操观念还是受到严重冲击, 较过去贞操观念趋于淡薄。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的观念基本得到一部分大学生认可。[5]杯水主义的残余也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很大影响, 这些都为大学生同居提供了理由和借口, 催生了大学校园周围“学生村”的形成。
对“如何看待配偶以前性经历”的问题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有差异, 有66.0%的男生选择了在意妻子的童贞, 有57.6%的女生选择了在意, 这说明在对待这一问题上, 男生比女生更在意对方是否为自己保持童贞。[6]说明传统伦理道德仍占主体。
总体上讲, 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多元化特点, 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体现出大学生对待婚姻责任意识较弱, 婚姻信任度差, 社会的时代变迁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作用, 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婚恋观教育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环境关系
大学和谐校园环境是指在大学文化、制度等管理体系下, 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求, 又能有效管理和教育学生的硬件设施及校园文化背景下制度体系的总和。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对于大学生“三观”的教育一直是大学任重道远的任务, 大学教育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最重要的是完善校园规章制度, 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就是对学生除在专业知识的教育外帮助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婚恋观教育作为“三观”教育的内容是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任务。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是一项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 这一过程在原则不变的情况下适时对校园文化和制度建设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婚恋观教育是在目前社会和校园文化背景下, 高校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中, 就要求相应的对婚恋观问题制定策略, 采取措施, 实施有效地管理, 以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地发展。另一方面, 和谐的校园环境鞭策、激励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婚恋的关系, 引导他们更好地解决婚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促使大学生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 身心都获得健康良好的发展, 步入社会后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调查显示, 女生自杀的34%因恋爱问题。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有关大学生婚恋的问题, 表明恋爱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 由此说明了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重要性和婚恋观教育的紧迫性。
三、婚恋观教育的实施策略
1、变单向理论灌输为双向互动
一方面将学生实践活动纳入婚姻观教育中, 如社会实践调查, 学生通过走访社区, 搜集案列, 了解社会对大学生在婚恋观方面的取向和价值的看法, 比如同居现象存在的现实和根源, 以及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 在女生节、三八妇女节等节日召开班会、讨论交流会或辩论会, 学生们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材料, 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老师加以评奖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学生们的困惑、疑问和问题, 可以在此过程中找到答案。如果对于理论中的观点持有不同看法的话, 还可以相互辩驳, 不同意见可供其他同学参考。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不是一味地将枯燥的理论强加给学生, 而是让他们置身社会, 亲自了解和感受理论的内涵,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自觉运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思维方式和行为。
2、教育内容的深入
高校目前婚恋观的教育只是一些皮毛, 存在于“两课”中, 而心理健康课本身还未全面普及, 更谈不上涉及婚恋观教育的内容。正视大学生婚恋问题, 直言不讳地实施教育, 尤其是对“性”的问题, 撕开它人为的神秘面纱, 科学正确地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 讲授性、爱情、婚姻三者的关系, 以及同居现象的本质和危害, 引导学生理智对待婚恋问题。思想道德修养课中,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对学生的教育指导意义, 法律基础课中婚恋引发的现象和案列的评述对学生的启迪引导作用, 心理健康课更是围绕学生情感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学生带来具体实质的建议和帮助, “如何选择恋爱对象”, “失恋了该如何是好”, “何时选择婚姻”等困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问题都可以由此找到答案。教育内容重在深入, 回答学生们真正想知道的问题, 而非流于表面, 避重就轻, 碰不到问题的实质。
3、灵活的婚恋观教育方式和途径
仅仅进行普遍性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婚恋问题毕竟是一个较私人的问题, 每个问题都具有其特殊性, 除了普遍教育外, 还应当有灵活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寻求帮助, 如心理咨询。咨询可以是面对面交谈, 也可以是电话、邮件、信件或网络咨询等, 既满足学生要求, 又为其提供保密的可能。另外, 男女生在婚恋观态度、看法和行为上具有差异性,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 可针对差异, 分开实施婚恋观教育, 也可为男女生们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不同婚恋观教育内容。如对男生在婚恋中责任意识的培养, 对女生贞操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树立。
4、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参与
家庭父母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并在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青春期特殊时期, 关注并关心大学生婚恋问题, 常和孩子就此问题沟通交流, 掌握孩子心理动态, 交给他们处理婚恋问题正确的态度。社会也肩负着重大责任, 如大学生同居, 迫于学校的管理, 学生们将视线转移至校外, 于是便有“学生村”的出现, 因此社区、社会应担当起重任, 采取措施、制度, 不仅监督学生在校外的行为, 并且配合学校实施有效管理。过滤社会文化中对大学生不利因素, 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健康的社会文化精神财富。学校, 自然不用说, 是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主阵地, 是确保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的主要方面。当然, 学校也不应将出现的问题全部归因于家庭和社会, 而要积极面对, 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解决问题, 并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
结语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紧迫性要求高校尽快制定对策, 实施干预。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婚恋观, 不仅在校期间, 能够处理遇到的相关问题, 而且在今后成立家庭时, 能以正确的婚恋观为指导, 建立稳固的家庭, 享受幸福美好生活。同时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也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环境的组成部分, 和谐的校园环境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和谐。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 其心理和谐对整个社会的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红、任永进:《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综述》,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8 (2) 。
[2]李艳文、贺伟:《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研究》,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09 (6) 。
[3]姚利民:《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分析》, 思想教育研究, 2003 (7) 。
[4]李庚:《从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看未来中国家庭服务与教育》,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3) 。
[5]王维、罗匡:《大学生爱情责任意识的调查分析》,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婚恋观教育 篇9
关键词:性别,婚恋观,比较,教育模式
恋爱婚姻是指有关恋爱、择偶条件的观点和价值取向, 集中地表现在选择婚姻对象的主观标准上, 不同时代的男女青年有不同的婚恋价值观。
张静敏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婚恋观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 邱丽从婚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男女婚恋观差异量的探讨。这些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供比较的材料, 但是提示现象的同时, 其对现象的深层次分析与问题解决对策的深入建构略显不足, 本研究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问卷编制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学生所提示的情感问题, 通过对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 参考我国社会学与心理学有关的研究成果, 设计了一份结构性婚恋观的调查问卷。题目包括婚恋观、性爱观、择偶观等, 以探讨不同性别学生的态度差异。
二、调查与样本基本情况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专、大专生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339份, 收回合格问卷333份 (98.2%) , 其中男生130人, 女生203人, 总体年龄15~24岁。现场发放与回收问卷, 数据由SPSS11.5软件包处理。
三、统计结果分析
本研究从性别角度对已有的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可以总结发现当代男女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出以下性别差异特点:
1. 婚恋认可度与婚恋目的性的性别差异
就恋爱现状而言, 由表1可知:50%的男生与43.9%的女生表示曾经或目前在恋爱状态中, 男生高于女生。这表明男生在心理层面上对恋爱现状的认可度与普遍性高于女生。进一步探讨关于恋爱的归宿问题, 25.5%的学生对正在进行的爱情归宿很看好, 52.6%的学生感觉无法把握爱情的明天, 其中男生持此心理者显著多于女生。
这一数据显示了相对而言女性对待爱情更为坚定, 其在恋爱中卷入程度更高, 更易在恋爱中全身心付出, 对爱情归宿的期望值更高;而男生则表现出尝试性与目的性较不一致, 对其感情的最终归宿并无很大把握, 显示对其恋爱事实与恋爱目的性的矛盾, 这一点值得引起两性的清晰认识。
2. 婚恋动机存在性别差异
恋爱动机方面, 30.0%的男生与34.5%的女生选择“为了体验爱情”, 60.7%的男生与55.1%的女生选择“为了彼此需要”。这与方敏的研究具有一致性, 即女生出于爱情而恋爱的占52%高于男生24%。同时, 在网恋的认可度上, 26.3%的女生认可网恋, 显著高于男生。
在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 女生更侧重于体验, 因此对感情抱有更多天真、浪漫与理想的色彩, 而男性相对而言, 更侧重于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需要, 其现实性意识更强, 且由于孤独、寂寞、好奇等因素而恋爱的比例比女生要高, 这一区别应引起双方的注意, 端正恋爱观念。若女方出于爱情, 男生出于寂寞等非爱情因素, 则这一恋爱很可能无疾而终, 即使走向婚姻, 其未来的婚姻家庭也难说基础稳固。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表示差异显著;“**”表示差异极显著。
3. 对恋情的处理方式上男女表现不同
谈及对爱情与学业的取舍, 36.9%的男生与56.7%的女生选择“以学业为重”, 两者差异显著, 选择“爱情无价”的男生比例15.4%也显著高于女生5.4%的比例。进一步调查, 男女生各自如何处理自己的恋情, 13.7%的男生与24.6%的女生表示会将自己的恋情与父母坦诚相见, 可见女生更注重父母的意见, 对自己的恋情重视程度更高, 而男生更倾向于同性之间交流。在谈及对自己恋爱行为的管理上, 34.6%的学生反对校园情侣公共场合亲密行为, 但在亲密行为的赞成态度上, 女生高于男性。这也表明, 女生一旦对自己的恋情进行了确认, 其公开化程度更高, 更注重恋情的表面与形式, 更寻求他人的认可, 但这可能与男性心理形成了某种差异, 是双方在交往中值得注意的方面。
4. 对恋爱对象与他人的童贞性持不同标准
据调查, 男女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 (t=-5.673, P<0.001) , 有33.9%的学生认为恋爱时可以发生性行为。其中男生占44.6%, 女性占27.1%。在对伴侣的童贞性的介意程度上, 49.2%的男生与67.5%的女生表示介意, 性别差异显著。这与赵冰洁的研究具有一致性, 即在“你认为可以发生性行为的理由”一项中, 恋爱中的女性有89.2%的回答是为了爱情, 而男性对这一问题回答的理由则比较分散、多元, 只有28%的人回答是为了爱情。
可见, 童贞观随着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发展有弱化的趋势, 但通过走访学生却发现, 学生, 特别是男生对是否保持童贞具有双重标准, 即对作为自己婚恋对象以外的男女性是否保持童贞较宽容, 而作为自己婚恋对象则要求纯洁、保持童贞, 这一双重标准对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男女提出了值得深思的警示, 更应引起女大学生的足够重视。
5. 在择偶观上呈现两性选择特点
从表2可知, 在择偶条件中, 最重要的五个条件, 男生的选择依次是“健康”“发展前途”“性格”“聪颖性”“爱情”, 女生的选择是“健康”“发展前途”“性格”“父母赞同”“家庭和睦”, 在其他因素上, 男女生在对职业、家庭地位、父母赞同、发展前途的排序上有显著差异。女性更注重男性的客观条件, 而男性更注重感情因素。这与王宇中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同时, 除了在爱情这一项上男性比女性要求更高以外, 其余各项女性比男性要求更高 (P<0.01) , 在“父母赞同”项目上男性不太关注父母的意见, 而女性比较重视父母的态度。说明女性在婚姻对象选择上更谨慎、更保守、更苛刻、更理想化。这可能与女性对婚姻的需要比男性强, 以及对今后婚姻生活是否幸福担忧比男性多有关。
四、建构大学生婚恋观的模式, 加强大学生婚恋教育的实效
研究表明, 男女生在对待自己的婚恋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同的性别心理特征, 很多时候由于各自的立场不同, 导致了困惑与事故的发生。婚恋观教育作为学校思政与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思考相应的解决对策, 本研究认为可以构建“校本课程-自我教育-家庭社会网络”三位一体的婚恋教育模式, 使婚恋教育能够在学校内部服务中生成, 在学生自我教育中实践, 在家庭社会网络中交互, 从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优化学生婚恋心理。
1. 完善和实践校本婚恋教育模式服务
从近五年来对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的综述来看, 学者们一致认为高校缺乏系统的婚恋观教育, 难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婚恋和性爱观的引导。
云南大学的杨南丽通过调查发现, 影响学生婚恋观的主要因素是父母朋友与相关书本。针对这一现象, 曹红梅提出了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校本模式的构建。
本研究认为, 其校本模式的建构对我们今天高校婚恋的教育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目标应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 遵循整体性、差异性、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 自主发展性的原则,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个体的婚恋特点和心理需求, 分别提出各年级婚恋观教育的侧重点和具体方法, 使婚恋教育持续、有针对性地开展下去。具体婚恋教育的内容体系可分为异性心理及交往能力教育、恋爱动机和择偶标准教育、性生理与性心理教育、婚恋家庭与道德教育、爱情与婚姻风险教育等部分, 建立一套理论明确、思路清晰、体系完善、网络健全、高效运行、形式灵活、评价科学, 渗透教、学、研各个环节的科学体系。该婚恋校本课程同时应有相关的管理、监督、培训体系, 通过理论学习、案例探析、咨询研讨、学术讲座、讲座观摩等方式, 增强教育与学生的双向成长能力。
2. 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突显男女特色婚恋心理自助, 实现两性互动
在高校婚恋观教育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主导性体现在对学生婚恋教育的导向性、指导性方面,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在婚恋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自觉性与参与等方面, 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理解, 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尊重, 学生才能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受到“心灵”的启迪, 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机。
对于婚恋这一话题, 大学生们更渴望从“同类”那里获得经验和解释, 获得解决问题的“秘籍”, 满足其心理的“乐群性”“亲密感”“成长宣泄”的需求, 通过代际式的单向教育向参与式的互助转变, 可以通过同辈群体的互动、助人自助, 使面临同样问题的同学, 通过“沟通 (说自己) —点评 (说他人) —表演与评价”等程序与方式一起分享婚恋中的烦恼与挫折、喜悦与欢乐, 抵御各种消极影响, 着眼于能力的提高, 具有自我教育与自我评价的作用。
具体而言, 男生和女生可以根据其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与小组心理训练, 男生互动的主题可为“爱情与责任”“柴米油盐酱醋”“学业与爱情”等, 从而增强其责任感与现实感。女生互动的主题可为“完美恋人”“何为爱”“为何爱”“怎样爱”“如何走进与走出爱”等, 从而使其对爱情的认识更为清晰完整, 培养健康人格。同时, 两性之间亦可以坐到一起, 把平时遮掩的问题拿出来“晒晒阳光”, 从各自的角度进行辩论与演绎, 进行观点的对撞, 从而直面成长, 实现两性婚恋心理双向互动。
3. 加强婚恋教育家庭社会网络渗透, 彰显婚恋教育立体效果
婚恋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形成校内与校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婚恋观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近年来, 这种教育模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与提倡, 如王宇中的研究, 湖南卫视《80、90》节目的录制等, 加大对成人婚姻幸福的研究, 其总结得出的现实经验规律将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参照节目形式, 进行“家校”主题一日活动, 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生活动, 将给学生提供新的视角与观念。因此加强家校合作, 启动社会机构, 方可彰显婚恋教育的立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卢淑华.婚姻观的统计分析与变迁研究[J].社会学研究, 1997 (2) .
[2]李银河.性的问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3]秦云峰.从性自由到性规范[J].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7:124.
[4]王宇中.当代大学生及其父母婚恋观的量化比较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 2007 (5) :36-39.
[5]张静敏.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社会性别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65-68.
[6]邱丽.男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比较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5 (12) :36-39.
[7]方敏.大学生的婚恋家庭观[J].青年研究, 1998 (8) .
[8]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2) .
[9]杨南丽.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以对云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 2007 (1) .
婚恋观教育 篇10
一、调查和归纳
(一) 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为苏州科技学院在校本科生, 对该校各年级的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447份, 回收率89.4%。其中, 男、女生人数分别为249人和198人, 所占比例分别为55.7%和44.3%。447位学生中超过60%的大学生谈过恋爱或正在谈恋爱。
(二) 结果分析
1、恋爱观:恋爱动机单纯感性, 恋爱前景缺乏信心
恋爱动机上, 43.4%的人认为“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 以共同生活为目的”, 认为“恋爱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的有11.3%, 选择“以恋爱做跳板, 谋求发展”的有7.5%。只是“跟着感觉走, 没什么理由”的占37.7%。
恋爱愿景上, 只有很少大学生认为自己和恋人的感情一定会有结果, “看好校园爱情, 最后能够组建婚姻家庭”为11.7%。45.9%的同学认为只要两个人感情好还可以继续下去。
2、择偶观:男生重外貌品行, 女生“裸婚”难以接受
统计结果显示, 大学生择偶的首要因素是外貌、其次是性格、收入、人品, 地域在择偶条件中排末尾。统计结果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女生最看重配偶的受教育程度, 其余依次是人品、外貌、收入, 年龄因素女生最不看重。男生统计排序依次为外貌、性格、人品、收入、发展前景、年龄, 地域差异排末尾。
在指向婚嫁条件的选项中, 女生的选择值得关注。仅9%的女生接受“裸婚”, 42.1%愿意“双方共同奋斗, 贷款购房”, 27%“希望配偶提供住房, 负担轻一点”。
3、性爱观:婚前性行为能接受, 婚外性行为难容忍
在“如果有爱情, 您认为恋爱中的双方可以发生性行为吗?”的选项中, 选择“当然可以”的占8.7%;选择“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49.4%, 选择“无所谓, 爱与性完全是两码事”的占18.8%, 选择“不可以, 这是不道德的”占22.9%。
对于婚外性行为的态度, 87.2%的学生选择“不道德、应坚决反对”。对于配偶发生婚外性行为, 选择“难以接受, 但仍希望对方回心转意”的占18.4%, 选择“无可挽回”的比例占39%。
4、婚姻家庭观:经济基础不可或缺, 婚恋宽容度在提升
结婚时间的选择, 7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在毕业后工作几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再结婚;体现婚姻忠诚度的选题中, 39.1%的同学态度谨慎, 认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 绝对不能马虎”。选择“婚姻是一种契约, 关系好了可以继续合作, 关系不好则可以解除合约”占31.1%。若配偶出现了婚外恋, 42%的被调查者选择“与配偶真诚交流, 共同度过危机”;37%选择离婚。
二、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 在当前背景下, 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 集中反映在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
(一) 社会原因
1、严峻的社会婚姻问题冲击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2009年中国有246.8万对夫妻离婚, 比上年增长了8.8%。2010年第三季度我国有7791911对夫妻办理了结婚登记, 另有1310377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 平均每天有4800多对夫妻离婚, 74%的夫妻结合不到一年。2009年我国7.2%夫妇相识不足3个月。[1]不婚潮也在愈演愈烈, 据《新周刊》328期 (2010年) 统计, 在北京、上海有30%的适婚青年选择单身, 深圳目前正生活着20万28岁以上的未婚女白领。中国传统的婚恋伦理价值观念受到剧烈冲击。
2、功利的择偶观念混淆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2010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中反映出“男性无房结婚免谈”、“对象职业首选公务员”、婚前财产公证、婚后家庭消费AA制等新的婚恋问题。目前最火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里的女嘉宾“宁可在宝马车里哭泣, 也不要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欢笑”一语惊人。外经贸大学教授梁蓓的言论:“我觉得80后男孩子如果买不起房子, 80后的女孩子可以嫁给40岁的。80后的男人如果有条件了, 到40岁再娶20岁的女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样争论激烈, 这些都成为了当今婚恋观念功利契约主义盛行的缩影。
(二) 家庭和学校方面
1、失当的家庭教育误导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据杭州市一项调查显示, 34.6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有可无或没必要, 33.20%的家长持“无师自通论”, 12.01%的家长持“诱发论”, 5%的家长持“封闭保险论”, 还有7.33%的家长认为“和孩子谈性, 羞于启齿。[2]而在美国家庭, 性和婚姻都是轻松话题, 早在2002年, 根据美国Kaiser家庭基金会对年龄在15岁至17岁的青少年的调查, 有41%的青少年曾跟他们的父母谈过在什么时候可以发生性行为;43%的青少年曾跟父母谈起怎样与男友或女友谈有关性健康的问题;52%的青少年与父母谈过避孕套。有93%的美国父母赞成对孩子进行全面的爱情婚姻伦理教育。[3]
2、失位的学校教育忽视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各类媒体是大学生获得婚恋知识最主要的来源, 其次是朋友和同伴, 第三位是学校, 第四位是家庭。有关婚姻和家庭生活教育的内容在各类学校教育中特别罕见。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还没有专门培养性教育师资的院系, 多由生物课、体育课、政治课教师、大学辅导员或校医兼任。婚恋教育涉及生理、心理、伦理、社会学等各方面知识, 兼任教师的专业素质一般很难胜任。婚恋教育师资的缺乏已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
三、改进意见
(一) 社会教育
一是净化和丰富大众传媒出版物。开设青春期性教育的银屏节目和专题网站, 出版有关婚恋知识的翻译书籍与科普书籍等, 合理把握电视相亲的尺度和导向。二是提升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度。大学生是最庞大的“追星”群体, 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成为大学生盲目效仿的对象, 新闻单位要加大对公众私人生活曝光和猎奇的审查力度, 还原常态的社会婚恋氛围。三是广泛开展多方参与的各类婚恋教育和宣传活动。定期普及婚恋及性知识, 关注大学生假期生活, 充实他们的校外生活, 避免受不良社会习俗的侵染。
(二)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方面一是要积极“充电”, 与时俱进。家长要注意弥补新的婚恋思潮及性知识理论方面空白, 避免不懂装懂, 能够胜任教育职责。二是要平等民主, 和谐交流。避免动辄以批评、惩罚代替教育, 将恋爱和性问题看作大逆不道, 粗暴干涉, 引起孩子对立情绪, 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三是要以身示范, 言行合一。家长以身作则, 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婚姻氛围, 提升家庭幸福指数。避免本身存在性行为的混乱, 婚姻危机等。四是要摒弃“应试”, 合理疏导。中国家长常以学习压力压服孩子, 家庭教育应正视该年龄段子女爱的需要, 给予合理的导向教育。五是要话题新鲜, 喜闻乐见, 避免套话空话。
(三) 学校教育
一是要开设正规的课程。课堂教学是婚恋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 授课时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年级, 采取多种形式, 在既严肃又活泼的气氛下进行教育。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心理咨询。通过开展性心理学、性伦理学、男女交往礼仪、恋爱婚姻等主题的学术讲座, 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婚恋知识。当前高校均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 一对一咨询具有保护隐私, 坦诚交流和平等对话的特点, 效果最为直接和明显。三是重视女生教育。当两性关系中女方撤去最后一道防线时, 性的诱惑就更加无法抵挡。女生是两性关系中的弱势群体, 作为性关系中被动的一方, 女生面对对方提出性行为要求时往往不知所措, 因为“害怕对方因此不爱自己”、“对方在考验自己是否真心相爱”、“爱他就给他”等理由而屈从。女生教育一方面要整合校内师资, 组织校医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文社科类、生物学类等学科专业的教师, 开设专门的女生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要邀请校外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 提高女生审慎判断的行为能力、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对自身命运的把握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44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婚恋观的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 但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社会、家庭、学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引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婚恋观。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调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R].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006/20100600080798.shtml?2
[2]高亚兵, 骆伯巍, 叶丽红.中小学生家庭性教育现状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3) :194
中国人的婚恋观 篇11
关键字 白头偕老 私定终身 裸婚 相亲节目 剩男剩女
一、古代社会的婚恋观——白头偕老
五四以前的中国没有恋爱的说法,特别是婚姻关系中,夫妻间谈论爱情无疑是天方夜谭,结婚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上大多数夫妻第一次见面就是洞房花烛夜,这让婚姻更像一场赌博,旧时有俗语:女儿都姓“碰”,碰到哪家是哪家。其实男子也同理,但因不是一夫一妻制,就有选择的空间了。
在当时的社会,婚姻的基础不是爱,而是“门当户对”,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个体的结合实际而言更像是两个家族的联盟,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点便是传宗接代的意义。
虽然某种程度而言,古人并非没有爱情,只是古时的男子,特别是文人墨客以和艺妓谈情为荣,你侬我侬的场景只允许存在于花街酒巷。婚姻生活是非常严肃和实际的。婚姻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女人的意义只是相夫教子。一个“相”字便一语道破天机,辅助丈夫,帮助丈夫才是为人妻的责任。而有悖于此,便会出现礼教不容的爱情悲剧:陆游和唐婉。
妻贤子孝是人们对婚姻的终极幻想,“贤”也是和爱情无关的。举案齐眉,相近如宾才是夫妻相处之道。“红楼梦”中,贾宝玉虽和林黛玉惺惺相惜,但论到实质的婚姻,那还是父母之命,即使人人皆知宝黛有情,仍是痴心妄想。
这一阶段的婚姻通常都是白头偕老的,而所谓的白头偕老却有着些许讽刺,婚姻关系的另一主体---女性,并无选择的权利。
这一切都归因于中国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单位,一切的社会关系都是建筑在家庭上面的,家庭的稳定性尤为重要。但人又是感情动物,和婚姻不相容的感情就自然跑到婚姻关系以外。仿佛约定俗成般婚姻和爱情从一开始便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
二、五四以后的婚恋观——新瓶旧酒
五四以后,大批当时的知识青年把逃婚,离婚当做反封建,反礼数的革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配模式受到极大挑战。这一现象表面而言似乎印证了古语:分久必合,中国的婚姻和恋爱貌似要合二为一了。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五四遗事里详述了典型的五四青年婚恋故事:
男女主角彼此私定终身,男人早已有妻,“这是当时一般男子的通病。差不多人人都是还没听到过“恋爱”这名词,早就已经结婚生子。在当时的中国,恋爱完全是一种新的经验,仅只这一点点已经很够味了。”
男人向妻子提出离婚,对于旧式女子而言“那情形的不可忍受,简直仿佛是一个法官与他判处死刑的罪犯同睡在一张床上。不论他怎样为自己辩护,她知道他是判她终身守寡,而且是不名誉的守寡。”
漫长的离婚大战结束后,男女主角终于共结连理,不久,男人发现当初那个可人儿消失了,“没有牌局的时候,她在家里成天躺在床上嗑瓜子,衣服也懒得换,污旧的长衫,袍叉撕裂了也不补。出去的时候穿的仍旧是做新娘子的时候的衣服,大红大绿,反而更加衬出面容的黄瘦。罗觉得她简直变了个人。”
故事的结局是那个名义上已经是一夫一妻的社会,男人找回了自己的前妻,开始过着旧社会一夫多妻的婚姻生活。
这其中的讽刺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又或是整个中国婚恋社会必然的结果。男主角以为和爱慕的对象结婚,必然会好于传统的盲婚。可现实却赤裸裸的告诉他:婚姻和爱情仍然是独立存在的。
当然这其中也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对待婚姻的态度,中国人在婚姻生活中都太放松了,夫妻更像是没有血缘的家人,太多的围城中人在婚姻中呈现的状态和上述小说中的女主角异曲同工。婚姻里可以有亲情,友情,但惟独忘了还有爱情。
三、当代的婚恋观——多元婚姻观
1.裸婚:指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直接领证结婚的人们,是2008年兴起的网络新词汇。奉行爱情太过天的原则,摒弃一切物质因素的颇极端的婚恋模式。
2.物质婚:与“裸婚”相对的,持此观点的人们坚持物质基础决定了婚姻的质量。有钱人的浪漫才叫浪漫。这里面有古而有之的“门当户对”的婚配,也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结合,都是把经济,地位因素放在衡量婚姻关系的首要地位。
在当今社会,很多未婚男女宣扬的观点表面上都是为爱结婚。可不论哪种结合方式,骨子里的东西仍然未变。相亲节目,婚恋网站的火爆就足以说明,在这些地方,身高,学历,外貌,家境,经济条件都是婚恋选择的基础。爱情是什么?中国人从来没精力去搞明白,但婚姻是什么?中国人是很清楚的。时至今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仍然存在。凡是涉及到婚姻的,都不是男女双方的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
中国人对完美婚姻的想象仍然是:白头偕老。至于如何“偕老”不重要,不管是相敬如“冰”,还是互为仇敌,结局仍然值得歌颂。这就是类似于“金婚”般,宣扬婚姻长久的电视剧在今时今日的中国仍然大受欢迎的原因。
爱情可以花前月下,但婚姻必须是柴米油盐,用老辈的话说这才叫过日子。你看,分得多清楚。
参考文献:
[1]莎伦.布蕾姆.爱情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
[2]张爱玲,小团圆[M].皇冠出版社,2009,3.
刍议加强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教育 篇12
首先, 相对于男生来说, 由于生理、社会等各种原因, 女生更易在婚恋中受到伤害, 进而更易妨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其次, 由于社会转型而引起的人们价值观、婚恋观的变化给思想尚不成熟的女大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导致了她们在婚恋观、价值观上的错位, 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现实问题。例如:调查显示广州有近六成女大学生表示愿嫁“富二代”;[1]近九成女大学生认同婚前同居;[2]急嫁族、毕婚族、校园征婚、曲线就业等词语近年来不断涌现;二奶、情人、第三者、包养、堕胎等负面词语不时地与女大学生相联……这些现象一方面折射出了我国高校女大学生们在社会转型期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化倾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转型期加强我国高校女生的婚恋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一、必须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
要想引导女大学生们顺利走出青春的沼泽, 成功步入人生成长道路的正轨, 就必须着重引导她们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 学业与爱情
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是女大学生们难以控制而又必须正确处理的。正确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女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有利于她们自身学业的发展、爱情的顺利进行, 更对其将来走向社会及其人格的发展, 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那么, 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而使其协调发展呢?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邵力子这样说过:“青年以求学为先, 对婚姻及恋爱问题, 不宜全神贯注。”[3](764)这句话可以给我们很深的启发:首先, 青年人应以求学为先, 不宜过分专注于婚恋问题。要把学业放在首位, 一切都要以学业为中心, 都要为学习服务, 不要因爱情而耽误学习, 虚掷光阴。其次, 正视爱情。既无需违背青年人自身的成长规律对美好爱情无情地加以禁锢压抑, 对爱情敬而远之、视而不见;也不必爱情至上, 把爱情当作生活的唯一追求, 整天卿卿我我、如痴如醉、坠入情网不能自拔。
在具体行动上, 女大学生们可以尝试分三步来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第一步, 结合实际先分别制定爱情与学业二者的目标, 在自己心里对这两个目标有一个大概的掌握。例如, 大学毕业时, 我的学业应该怎么样, 我所渴求的爱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 恋爱对象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类型等等。第二步, 根据目标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比如, 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学习, 什么时候恋爱, 找一个什么样的恋爱对象等等。第三步, 在争取使二者达到和谐发展的同时, 学会与他人沟通及自我反思, 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爱情目标, 从而达到爱情和学业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美好境界。
(二) 同居、婚前性与爱情
随着社会的巨变, 受西方性解放思想及市场经济观念的剧烈冲击, 大学生的婚姻观、爱情观、贞操观也正在遭遇巨大的挑战。例如, 据有关调查显示, 有近三成的学生持“不求天长地久, 但愿曾经拥有”的爱情观;有超过60%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 赞成的人数比例比以往大大提高;有70%的大学生不反对婚前同居。[4]与上述观念相伴, 目前,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情侣到校外租房同居, 共筑爱巢。
这里不对大学生同居的对与错做出判断, 只谈一谈女大学生们同居、婚前性的诱因和后果。同男生相仿, 女大学生与异性同居、发生婚前性行为, 也几乎都是源于一时的冲动。她们的同居与婚前性行为的促成原因, 不外乎下面几种:
1. 源于观念的异化。
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 西方文化的入侵, 使得一部分女生的思想慢慢西化, 她们把贞操看作是对自我个性的束缚, 出于叛逆, 她们会跨越思想与传统的禁区, 发生婚前性行为、过起同居生活。
2. 源于空虚、从众或虚荣心理。
未婚同居和婚前性行为曾被视为伤风败俗、有悖道德的叛逆之举, 但不知不觉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部分人群中, 它们却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标榜爱情胜利的宣言。在这种大背景下, 有部分女生或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 或是本着随大流的从众心理, 或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魅力而选择与异性恋爱同居。
3. 源于爱情。
前文说过, 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大学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并且很多人把同居当作是爱情的象征。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有的女生会觉得两个人在一起, 情到深处, 自然而然发生婚前性行为和同居;有的女生出于对家长和环境的顾虑, 本不想发生婚前性行为, 但为了爱情、为了投男友所好而同居和献身。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 对于尚在求学阶段的女大学生们来说, 同居和婚前性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对自我行为、意志的放纵, 只不过这种放纵是打着爱情的旗号。既然是放纵, 就会带来相应的恶果, 而作为女性, 女生们事后吞下的恶果则往往更为苦涩。首先, 不利于自己的人生发展。例如:在校外租房, 离群索居, 缺乏和班上同学正常的思想交流;因同居而迟到、早退、旷课, 严重影响了学习;同居环境复杂多样, 学校难以管理, 留下安全隐患。其次, 经济负担加重。不少大学生情侣都是实行AA制, 在没有经济基础、前途不确定的情况下, 房费、水、电、煤气等生活开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而增加这些不必要的花费对身心毫无益处。再次, 心理压力沉重。大部分同居学生, 都是在隐瞒家长和老师的情况下同居在外, 因而心中时常怀着对家长和老师的愧疚和对自己的谴责, 有了困难也不敢向家长和老师倾诉交流, 一切想法都闷在心里, 同时还要承受身后的流言, 久而久之身心疲惫。另外, 婚前性行为还会给女生们带来妇科病、流产、堕胎、辍学、自杀等一系列不该发生的事情, 而恋人间一旦分手, 这种经历又可能成为女生日后乃至终身婚恋生活的阴影, 甚至影响一生的幸福!
现实表明, 同居和婚前性行为给女大学生们带来的伤害要远大于它所带来的短暂快乐。女大学生们要时刻对同居和婚前性行为持保守、矜持的态度, 要时刻对自己负责任而不是让别人来对自己负责任, 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放纵而追悔终身!
(三) 就业与婚姻
如今, “毕婚族”已成为百度百科里的一个新词条, 专门指一毕业就结婚的大学生。拿了毕业证, 就领结婚证, 成了不少女大学生的梦想——就业压力这么大, 如果能通过结婚来共同分担生活压力, 也算是一种“曲线就业”。她们要么是与大学时代的恋人结婚;要么是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 而是积极相亲, 把目标放在事业有成、比较成熟的男士身上。不过, 刚出校门就步入婚姻殿堂, 女大学生们往往在心理上和经济上都没有充分的准备, 会为将来的婚姻生活埋下隐患。所以, 新时期的女大学生们必须弄清楚就业与婚姻的关系。
1. 女生应如何看待就业?
女性要想真正取得独立, 只有在经济上先取得独立。历史早就证明这是不争的事实。例如鲁迅《伤逝》中的子君、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诺拉都想争取妇女的自由独立。但是, 就是因为没有经济自主能力、没有社会生存能力, 前者最终只能在爱情消亡后被逼上死路, 后者在离家出走后也没有下文。她们的遭遇足为那些热衷于当毕婚族的女生们诫。幸运的是现在已远不是子君和诺拉所处的时代, 社会发展到今天, 女性已拥有了广泛参与社会、参与竞争的权利。这是社会的进步, 是女性的骄傲。作为女性中的皎皎者, 新时代的女大学生们应该格外珍惜女性们经过艰苦的努力而好不容易得来的平等工作的权利, 万不可因逃避一时的就业压力就自愿再回到过去的那种没有自我、完全依附于男子的生活。
职业带给一个人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独立, 它还会带来很多金钱无法买到的宝贵东西。诸如: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必要的社会经验、自我价值的实现、独立的人格、积极进取之心……为了逃避就业而急切走入婚姻家庭的女大学生们在逃避了就业压力的同时, 也失去了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机会、失去了认识人生社会的能力、失去了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久而久之也就会失去了自尊自信, 沦为只能依附于别人而生存的攀援植物。
2. 女生应如何看待婚姻?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句话反映了国民对婚姻的传统态度。婚姻应该以感情为基础,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健康的婚姻应该是感情的自然深化, 同时, 婚姻双方能够在婚姻中情感上互相愉悦依存, 人生道路上相互独立而又协同发展, 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味索取和依赖。例如, 堪称成功幸福婚姻楷模的马克思和燕妮的婚姻就是这样, 二人的婚姻以深厚的感情为基础, 而各自又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基础上互相扶持走完了人生旅程。
新中国成立时废除买卖婚姻的政策不知道是多么大快人心, 而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也从来就是遭到大多数人的唾弃。在婚姻问题上, 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 女大学生们应当积极充当社会的楷模, 去倡导促进社会形成正确的健康的婚姻观, 而不是被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大潮卷入拜金主义的泥潭。
3. 不拿婚姻赌明天。
有相当一部分女生把结婚当“出路”以缓解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 不论是与大学时的恋人结婚还是嫁给成功人士, 这种在婚姻上急功近利, 以眼前的婚姻去躲避就业压力、换取明天幸福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这样做也许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却未必有利于日后的长远发展。首先, 由于缺乏经济独立, 为了躲避就业压力而选择当“毕婚族”、当全职太太的女生们很难保证自己能在婚姻中保持人格和精神独立, 容易变为他人的附庸, 从而丧失女性的独立性。其次, 由于结婚后就停止了自我充电、不再追求上进, 毕婚族女生们在长时间的家庭生活、相夫教子中, 思维等各方面与社会脱节, 等到再出来工作的时候, 难以再找到自己的发展轨迹, 从而丧失社会生存能力, 而婚姻也会因两个人的脚步不一致而亮起红灯。所以, 为了幸福的明天, 女大学生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选择婚姻和事业, 要勇于面对社会, 挑战自我, 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而不是急功近利地以婚姻为赌注, 盲目地走进婚姻。
二、女大学生婚恋教育的目标和途径
毫无疑问, 我国高校女生现阶段在恋爱、择偶、异性交往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严重地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与生活。为此, 高校思想教育者必须要明确女大学生婚恋教育的正确目标并积极探索与之想适应的教育途径。
(一)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教育目标
有人曾说过除了增加稳固家庭的数量之外,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人类生活得更幸福的了。婚恋教育的目的就是一方面让女大学生们明白不论恋爱、择偶还是性都是关系到人生最终幸福的大事, 因为它们都是直接关系到今后自己组建的家庭是否和谐、幸福、稳固的基本元素。必须谨慎、理性、智慧地处理恋爱、择偶、性问题, 否则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另一方面使女大学生们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婚恋观, 减少她们因婚恋问题而引发的事故。
(二)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教育途径
在当今的大环境下, 我们要积极探索女大学生婚恋教育的可行途径, 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 教育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渗透, 新一代女大学生更为注重个人的物质享受, 在选男朋友和择偶时出现了极强的实用主义倾向, 把婚姻当成工具, 将自己的人生寄望于婚姻。于是, 她们中的不少人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崇尚投机取巧的市场竞争规则, 热衷为了少奋斗20年而去找一个事业有成、有经济基础的人。
这种婚恋观无疑是片面的。追根溯源, 它其实是我国漫长的封建专制主义遗留下来的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性别观念在某种程度上的遗留。在传统社会里, 古代女子主要在家庭接受“礼教”及“妇道”的教育, 此类教育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 以“三从四德”作为女子的行为准则。例如, 班昭的《女诫》就从卑弱、专心、曲从等方面论述了女子所接受的“从人”教育和为奴教育。因此, 在传统社会里, 女性的角色仅限于妻子和母亲, 在家庭里女性就必须贤惠温淑、端庄持重、相夫教子, 要依顺、服从、服务于男性。那些深信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女生们骨子里其实就是深受传统“妇女归家”思想和社会偏见的影响, 淡化了自身的自主意识和进取意识。当她们在选择嫁得好的同时, 其独立的社会地位、独立的主体价值也就丧失了;当她们在选择物欲的享受和虚荣心的满足时, 其自我的尊严也就泯灭了。
所以, 帮助女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是目前女大学生婚恋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为此, 必须要加强女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从理论上帮助女大学生们解决种种思想困惑, 帮助她们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关系, 帮助她们树立远大的目标, 摆正爱情的位置, 使她们清醒地认识到正确的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2. 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基于利益的趋使, 目前部分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站不负责任地大肆宣扬急功近利的婚恋价值观, 在社会上形成了不良的舆论价值导向, 从而误导了本身价值观、人生观还不够成熟的年轻人。如:在2010年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非常勿扰》中, 女嘉宾马诺的名言“宁可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在单车上笑”, 即是这种舆论的典型代表。虽然在房价的压力、金融危机冲击、黯淡的就业前景下, 部分女性用美貌换取舒适生活的出发点可以理解, 然而如果金钱成为女性步入婚姻与否的决定因素, 婚姻也就蜕变成合法化的情色交易。而如果这种观点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 那么无疑将带来整个社会道德的沦丧和败坏。
令人欣慰的是, 马诺们的言论引来了骂声一片, 前文中希望嫁富二代的女大学生们也受到了人们的谴责。当然, 这些还远远不够, 我们希望通过政府的主导行为, 社会各界多方面联合起来, 营造出合理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让我们的女生们明白:急功近利的方式并不是通往幸福的捷径;美满婚姻需要双方的共同付出, 而不仅是单方的索取;新时代的女性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去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而不是做只会攀援的凌霄花。
3. 突出人格教育。
实际上, 女大学生婚恋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是与我国目前现行的应试教育息息相关的。在升学的压力下, 学校和家庭总是过多地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相对忽略了他们的人格教育, 例如: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独立自主能力等。而一些家长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男轻女, 有意无意地给女孩子灌输女孩子不如人, 女孩子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庸俗思想;或者无条件地溺爱, 导致孩子养成虚荣、攀比、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惯。由于没有形成健康的人格, 所以这些女孩子长大以后就不能理性地对待婚恋问题, 如没有正确的婚恋观、经不住婚恋挫折、摆不正恋爱的位置、恋爱中缺乏自制力等等。因此, 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目前教育上的不足之处, 加强人格教育, 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教育、引导激励女大学生们成长成才。例如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开阔她们的眼界、陶冶她们的情操、提升她们的品位, 使她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及心理素质等方面与校园主导文化相一致;通过改变传统的禁欲主义的消极态度和方法, 引导她们的性意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使她们在恋爱中保持自尊、自爱、自信和自立……只有具有了健康的人格, 她们才能理性地去面对和处理在人生道路上出现的婚恋、事业等诸多问题。
三、结语
社会在转型, 时代在巨变, 伴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婚恋观的变化亦成为焦点、热点。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不同于过去的精英教育, 但是, 女大学生们仍然是当代社会女性中的皎皎者。她们是以高知、年轻、有活力、有想法为鲜明特性的一个群体, 她们的婚恋因而总是引人关注。作为女性, 她们以其独有的细腻体验着爱情、体验着人生;作为学生, 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不亚于社会上其他女性, 而且在追求爱情中表现出大胆奔放、富有当代气息的特征, 是前几代知识女性所无法比拟的。但是, 她们在婚恋问题方面也的确存在着太多太多的问题。女大学生婚恋教育任重而道远, 如何引导女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理智地处理婚恋问题, 从而引领高尚的时代潮流成为摆在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编辑:胡兴华]
摘要:社会转型带来了人们婚恋观念的巨大变化, 也对大学生的婚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生理和社会的因素, 女大学生的婚恋教育需要格外加强。新时期的女大学生婚恋教育重在引导女大学生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同居与爱情、就业与婚姻等关系, 同时还要确立正确的婚恋教育目标和掌握相应的婚恋教育途径。
关键词:女大学生,爱情,婚姻,就业,婚恋教育
参考文献
[1]http://www.youth.cn.2010-04-12 07:00:34中国青年网.
[2]http://www.ln.xinhuanet.com/study/2010-04/19/content1937394.htm.
[3]傅学文.邵力子文集 (上册) [C].北京:中华书局,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