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创新问题

2024-09-20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精选12篇)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问题 篇1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 现有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而我们现有的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维护“业主产权论”,忽视了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事实上,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创造、接受、利用、加工信息和掌握知识技术的员工在企业财富的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已不再仅仅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现代企业实际上是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契约”,是“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合作。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只注重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置,忽视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只注重出资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排斥智力劳动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剩余分配权,从而,会加剧所有者 (股东) 、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二) 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投资决策的需要。

(三) 现有的财务机构设置与财务人员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识化理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并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我国现有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大多数是金字塔型,中间层次多、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切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去甚远,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二、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一) 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这一目标的确立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先后经历了从“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超利润目标管理”的转换。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知识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各个方面,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向高层次演化。原有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目标。

(二) 融资管理的创新

企业融资决策重点是低成本、低风险筹措各种形式的金融资本。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推进融资管理创新,把融资重点由金融资本转向知识资本,这是由以下趋势决定的:知识资本逐渐取代传统金融资本成为知识经济中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本,西方股份选择权制度的出现使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资本量化为企业产权已成为现实,金融信息高速公路和金融工程的运用,加快了知识资产证券化的步伐,为企业融通知识资本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工具;企业边界的扩大,拓宽了融通知识资本的空间。

(三) 资本结构的优化创新

资本结构是不同资本形式、不同资本主体、不同时间长度及不同层次的各种资本成份构成的动态组合,是企业财务状况和发展战略的基础。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上升,使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因而有必要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优化资本结构:一是确立传统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比例关系;二是确立传统金融资本内部的比例关系、形式、层次;三是确立知识资产证券化的种类和期限结构,非证券化知识资产的权益形式和债务形式以及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的产权形式等。优化创新资本结构的原则是通过融资和投资管理,使企业各类资本形式动态组合达到收益、风险的相互配比,实现企业知识占有和使用量最大化。

(四) 风险管理方法的创新

风险是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经营呈现出高风险性和风险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征:一是知识产品价格中物质材料成本的比重很小,而研究开发的固定成本急剧上升,使经营风险多倍扩大。二是因金融市场和内部财务结构的变化使财务风险更为复杂和多样化,如技术债务资本的流失、泄密、被替代或超过保护期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使用寿命和折旧方法会增加现有资本结构的不稳定性;三是开发知识资产的不确定性水平提高,扩大了投资风险。四是作为知识资本重要构成要素的企业信誉、经营关系等变化使企业名誉风险突出。为此应以现代手段创新风险管理方法,一方面要对风险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有效识别,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另一方面要建立风险的计量、报告和控制系统,以便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

(五) 财务分析内容的创新

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诊断企业现在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有效手段。随着企业知识资本的增加,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制于知识资本的作用,对知识资本的分析也因此构成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评估知识资本价值,定期编制知识资本报告,披露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顾客忠诚等方面的变化和投资收益,使信息需要者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情况。设立知识资本考核指标,一是创新指标,如知识资本创新力;二是效率指标,如知识资本利用率、知识资本利润率;三是市价指标,如每股知识资本账面价值、知识资本与每股盈余比率;四是稳定指标,如知识资本增长率,知识资本损耗率等。设立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匹配指标和综合指标。

(六) 财务成果分配方式的创新

财富分配是由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大小决定的。随着知识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知识资产逐渐转变为财富分配的轴心,财务分配方式的创新需要确立知识资本在企业财务成果分配中的地位,使知识职员及利用知识的能力在总体上分享更多的企业财富。改革以工作量为基础的业绩评估系统,建立因人付薪、以个人所创造价值的合理比例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如股票期权、知识付酬、职工持股、职业投资信托等。

三、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 转变企业理财观念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主要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因而,企业理财就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必须转变观念。一是要认识知识资本,即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二是要承认知识资本,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认可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三是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以发展知识资本,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利润增长。

(二) 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对包括知识资本在内的企业总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和超前性,用管理有形资产的传统手段是难以适应的,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是财务人员要有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又有良好的现代数学、法学和网络技术基础,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的广阔、灵活和多变,能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其次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开发企业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再次要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和资本的形态特点,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和管理投融资风险等。

(三) 积极开展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企业产品结构看,尽管短期内不会有大量企业直接成为知识型企业,但企业知识资本所占比重的上升将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如何成功地对知识资本进行运作是现代企业理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国际上没有成熟的理论,对我国的企业更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因此企业必须开展理论研究和个案分析,一是要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和市场化形式,寻求知识资本的有效运作管理方法;二是要研究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确定知识资本价值,研究知识资本的证券化形式和估价方法;三是要对资本运作的个案进行分析,总结企业知识资本运作的具体操作方案。

(四) 重视知识产权法在企业理财中的运用

在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中,有形资产的运作较少涉及知识产权法问题,随着知识资本逐渐成为企业资本形态的主要形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知识资本保值增值的基本前提。因此,实施知识资本及其与有形资本组合的运营管理,必须结合知识产权法进行操作,以保证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侯海平.新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J].财务与会计, 2002 (3)

[2]李相国, 卢春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新思考[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6.

[3]陈欣.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模式探析[J].财会月刊, 1999 (12) .

[4]李道明.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问题 篇2

与创新同构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促进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自去年起,中央加大了国企混改力度,在混改中如何合理地开展国资企业的党建工作,已经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议题。笔者通过走访、调研,试图深入探究现实问题的根源,并以产权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衍生理论为基础,对国企改革与国企党建工作进行了同构分析。

[关键词]创新;制度经济学;党建;国有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8.06.048

[中图分类号]F276.1;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6-0-02

相关理论与演化历程

1.1 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演化

制度经济学通过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提出了制度成本的内生性特质,建立了制度约束与个体选择的联系,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衍生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界定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属性,逐步完善了以企业为对象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的超产权理论、量权分立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也都对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以公司治理、特别是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为核心,进而衍化出一系列新的理论,如以股东所有权理论为基础的单边治理理论和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多边治理理论。

1.2 我国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演化

我国国有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我国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不断探索,在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条在法律框架内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演化路径。在近几十年的路径演化过程中,以路径依赖问题和委托代理权利边界不清等问题尤为突出,其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问题、改革难和大中型国有企业股权相对集中等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公司治理理论、特别是以其为基础的产权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学说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新制度经济学中对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有关理论解释,特别是路径依赖理论,也尝试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特征与问题进行解释。诺思认为,制度变迁过程与技术变迁过程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自我强化。制度变迁的国家必须不断解决“路径依赖”问题。诺斯的这一论断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国家宏观政策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符合。学者吴敬琏提出公司治理结构是所有者、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学者张维迎也提出公司治理主要是有效的制度安排。我国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探索

2.1 我国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结构

根据经济制度结构分析方法,并结合实际可以将企业制度按照制度的自身逻辑特征分成3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所有制;第二层次是产权制度;第三层次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企业制度中的最根本的层次,是区分不同企业制度根本性质的标志。产权制度是所有制与资源配置调节机制的中间层次,是处理生产要素归属与其边界的核心。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是企业决策、经营和管理的具体框架。

2.2 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探索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提出了多种理论框架:如企业主体论、企业本位论、经营机制理论和股份制理论等。回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之后到1977年,这一阶段国企的经营管理主要仿照“苏联模式”,即国家是唯一的产权主体,各国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营和调节机制。

第二阶段是1978年到1992年期间对国企改革做的初步探索,开始尝试对经营主体“放权让利”,这一阶段开始实施市场调节补充计划经济体制,不断扩大企业自主全,将职工物质利益与企业经营管理挂钩。

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2002年??企改革尝试制度创新的阶段。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始标志,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五中全会定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基调、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的创新原则,我国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角色开始转变。

第四阶段是2003年以后,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开始注重产权制度,各级企业与监管部门开始注重全面推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工作。

目前,国有企业尚未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总的来说依然处于第二级和第三级企业制度之间的变革过程中。我国只有制定了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制度,才能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设完成。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相关制度问题

3.1 国有企业制度不健全

我国国企改革到目前为止基本解决了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的问题,但是针对第三层级资源调配机制尚未形成有效的制度手段,存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如所有权、归属权与从中获取生产资料利益的权利不对等的问题;部分领域存在不完全匹配的现象,导致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下。

3.2 我国国企改革中党建工作与制度建设的理论发展不足

我国国企改革的理论与政策措施是在借鉴西方企业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存在党建工作与制度建设的理论发展不足的问题。由于依据本身的固有缺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不到位,企业员工的基本权益及改革中的“后评价”等流程管理问题也未能得到解决。

3.3 我国国企发展从时空上存在不均衡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关联性。总体来说,东部沿海地区的国有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较好,特别是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国企发展水平较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从时间上看,受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约束,我国国有企业发展与地方开放程度早晚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改革开放以来,越早开放地区的国有企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

3.4 存在制度冲突与“碎片化”管理

在实践中,党领导与现代企业制度之间还存在着制度冲突和“碎片化”管理等问题。一是新老三会机构和职能交叉重叠,导致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的权力边界不清。二是贯彻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经理层依法行使用人权及配置资源制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党组织较难在选人用人上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三是国有企业治理呈现“碎片化”,治理被各级监管部门、权力机构分割为管钱、管人、管事上,出现争相插手人财物安排寻租等现象。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同构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更加需要将党建作为解决制度层面和理论层面问题的核心“钥匙”;一方面产权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会产生监管缺位、边界不清等问题,需要按照既定规则去执行,不能轻易修订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在国企经营管理中,党建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边界不清、监管缺位等现实问题。

4.1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有效解决委托代理理论问题的抓手

针对内部控制等问题,党组织可通过党委“三重一大”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民主监督予以纠正。针对监事会履职监督不力的问题,党组织可通过民主化、制度化的组织安排,以纪检、职代会等形式确保广大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能够得到有效落实。针对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干部职工思想问题,党组织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作风建设进行疏导。

4.2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能够有效完善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核心决策作用能够通过相关措施推动各项治理工作,确保国有企业的社会属性与企业属性得到落实。充分发挥党的核心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参与“三重一大”重要决策,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第二,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第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通过反腐倡廉推进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同时,党组织要按照政治核心的功能要求,以“制度”方式对职责、组织原则、议事和决策的“边界”做出明确具体规定,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有利于领导边界清晰化、治理决策科学化、权利运行规范化和政治生态纯洁化。

4.3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优势

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全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改制,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机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规范。

国有企业完善市场化经济管理体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深刻的变革,必须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成长的竞争优势。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上,党组织要维护大局,把握方向;在经营层开展工作方面,党组织要协调企业内部关系;在理顺员工思想、保持稳定方面,党组织要走群众路线工作;在突破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上,党组织要驾驭全局,稳定形势,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结 语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问题 篇3

关键词: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改革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在社会各领域中都得到了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感受到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类管理的科学和便捷;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档案信息管理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先进行列,并为档案信息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传统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方式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为了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应该积极地将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技术和方法结合起来,促进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一、发挥信息技术作用,革新人事档案管理

人事档案是记录一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以及个人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文件,是企业人事部门对个人管理的重要凭证和开展各种工作的基础,对企业考察和识别干部选拔优秀人才,加强企业员工队伍建设,促进管理、科研、党政管理的开展具有重大作用。

现在流行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M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个将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各种内、外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传递,并有序地存储,以用于管理和决策,是企业增效的信息系统。它能够使企业更加及时、准确、全面、详实的了解所需的信息数据。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对各种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加工,能使企业领导层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依据更加充分,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机会。管理系统的作用有如下的表现一是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规范化;为企业的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档案信息计算机检索系统中采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将档案信息检索方式由脱机检索、联机检索,发展为智能检索及网络检索,实现档案信息传递网络化。二是人事档案通过计算机的管理,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提取、分析、加工,可以直接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益。并且,与传统档案资料相比,数字档案更易于保存、查询、修改,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传递,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降低了档案管理的成本。三是实现了各单位跨区域协同办公,资源共享,提高了办事效率,突破了异地工作的瓶颈。

二、突出人事档案管理 系统的基本功能特性

(1)清晰记录并跟踪每个人员的所有信息,包括简历、照片、工作经历、奖惩记录等。

(2)所有人事档案文稿存档,并可自定义建立,方便地调用。

(3)自动生成人事档案报表,可自动筛选、统计档案信息,生产所需的报表。

(4)强大的图片管理功能,可方便地管理照片、扫描材料等图片。

(5)可将各种报表、档案方便地导出。

(6)强大的权限管理功能,完全满足多人员协作工作要求,使共享与保密达到了严密统一。

三、做好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要在四方面人手

1.进一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

人事档案工作者向来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著称,封闭意识较强,要改变这种局面,不断更新观念、勇于进取,努力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关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问题,把企业人事档案工作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使档案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在信息化时代,强化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科技化意识、计算机管理档案意识,在加快档案由手工管理向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的转变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

2.加强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一是从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人手。信息技术为档案的管理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手段和方法,但也给档案管理带来了安全隐患。目前,一些单位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安全意识往往不够,往往造成档案信息的丢失和泄密,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对电子文件保存中存在的更新版本的不兼容性和不可识读性,存储材料及载体的易损毁问题的忽视,往往会造成宝贵档案信息资源的丢失。在管理中,一定要对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政策进行认真的研究,在对各种信息资料的密级进行严格界定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好计算机的加密功能,对通用数据库的数据根据使用权限进行系统的分类加密,要正确处理好档案资料的保密与利用的关系,既要克服求稳怕险、不思进取的保守观念,又要防止不设界限、随随便便的麻痹思想。

3.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等综合素质培训

人是技术进步对信息环境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是决定的因素,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电子环境下工作意识的培养是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干部队伍。

(1)加强人员分类管理。对系统管理人员要对各类信息的更改做及时到位并且提早做好各类应急预案,定期进行信息安全检查及数据的备份,提高人员对故障的应急反应能力;对普通用户及业务管理用户要求操作系统熟练准确将误操作降到最低。

(2)加强对信息化工作人员各类专业知识培训,利用知识开发创新新功能。

(3)根据各类用户的性类严格的权限分配管理机制;面向档 案管理人员,提供文件归档及其考核、电子文件整理和保管、信息服务手段;面向系统管理人员,建设系统维护,流程跟踪、流程监控、流程日志机制,提供操作平台;提供机构、人员、权限、流程节点、流向及变更的设置手段。

4.强化档案管理的法规建设

档案管理需要相应的法律环境和有力的法律保护。档案管理部门与形成档案的社会各个部门或个人的关系往往存在一系列复杂关系和法律问题,这就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也需要法律法规加以保护。可以说,依法治档是保证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党委、人事及各组织部门领导,要增强档案意识,了解、熟悉、研究人事档案工作,组织人员学习《档案法》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强化人事档案管理意识,要根据社会和学校的改革发展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需求,制定人事档案工作发展规划,备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的软、硬件,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人事档案工作有章可循。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问题 篇4

1 现代林业科学技术需要不断创新

当今社会是处于知识经济的社会, 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 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林业技术在这种竞争意识下, 对林业技术进行创新已经是当前非常关键的任务。现代林业产业的发展也进入到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时代, 信息交流的传播速度也在不断增加, 林业的技术创新在某一区域或者是短期内是有效的, 但是想要长期的发展, 单一的林业技术还是很难做到长久提升林业经济。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 林业产业需要做的就是及时更新技术手段, 而在完善林业知识产权的同时, 林业技术创新的成果也是需要维护的, 这样一来就会使我国林业技术在引进先进技术上变得非常困难。所以林业产业想要得到真正的发展, 还是需要从林业产业的技术手段上做文章, 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手段, 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 对消费质量注重的同时, 对生活的品质也有了较高的追求, 林业产业也逐渐向着林业经济产品方向发展。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林地的不断衰退现象严重等原因, 使得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林业的稳定发展。

2 林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技术的创新体系不完善

我们所说的林业技术创新体系与一般的技术创新不同, 林业技术创新包含了技术、知识以及结构和传播上的创新。如此繁杂的联系也说明, 创新体系与我国政府部门、教育培训部门等都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创新体系的基本功能就是对知识进行传播、生产, 而科学技术的出现能够通过这一创新体系将创新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 林业创新体系不管是从知识的生产还是政府部门的分歧上都是存在一定的分歧, 这与处理事情的方式有关系, 而这一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林业创新技术的发展。

2.2 林业人员创新意识不强

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林业人员的观念。由于林业工作人员的观念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对于这类经验来说, 想要一下全部转变过来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对林业区域内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调换, 这样虽然可以马上改变林业发展观念, 但是这样做会对社会的安定造成非常大的潜在危害。因此, 提出这一方法是片面考虑了林业的发展。要从中找到一个综合的方法, 在淘汰掉传统观念的基础上, 用鼓励的方法来转变大部分人的林业发展观念。

3 提高林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

3.1 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3.1.1 拓宽资金的投入渠道

此次以政府的投入为主要引导投入体系, 林业产业自身的投入占主体地位, 在主体地位确定的基础上, 不断吸收直接融资的支持, 从而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研发投入, 以此来进一步化解林业产业技术创新资金制约的矛盾。

3.1.2 注重外资的引进

林业产业想要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可以从技术更新以及设备的升级为主要的突破口, 由政府部门来对其进行引导, 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来强化自己的资金链, 以此来进一步拓宽融资的渠道。现如今在林业产业方面, 一般发展项目体系的多数都是由政府部门牵头的, 再由科研机构和相关的项目管理人员组成支持团队。林业企业才是最终的项目实施者, 也就是说林业贷款的资金最终会被用在林业企业的设备以及生产线设备的供给上。除此之外, 这些林业生产中的先进技术还能够极大的提升林业领域的整体技术含量, 这对于提升林业领域中其他管理经营水平都非常有帮助。

3.2 现代林业装备技术创新

现代林业技术的创新对林业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 因此要对科技力量进行重新的分配, 创建一个流动的开发创新体系, 进而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进一步转化, 更好地带动了林业装备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除此之外, 还可以根据当前林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建立技术创新组织, 以创造知识产权为主要的发展目标, 通过相互之间的优缺互补来创建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集体, 也可以叫利益共同体, 在利益共同体上着重突出林业产业的关键技术, 进而创建一个林业技术的共享平台。在平台上, 林业技术人员可以各抒己见, 将自己的技术手段、经验都分享在平台上, 这样就能够极大的提升整个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这对于促进林业的生产也非常有帮助。

当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速度相对比较快, 与之相匹配的林业装备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林业技术发展中, 林业的可持续性利用, 林业的副产品产量及林产品质量都要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而且这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效体现。因此, 要不断提升林业的机械化水平, 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率, 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的降低资源成本, 以推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科学技术创新模式

3.3.1 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模式是当前大部分企业都在运用的模式之一, 这一模式不仅在林业企业中有作用, 在其他的企业发展中, 其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再加上人们对知识产权印象的不断加深, 使得知识产权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完善,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模仿模式受限制的程度越来越大, 所以在林业企业中运用模仿创新这一模式还是出现了非常大的阻力。

3.3.2 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模式的开展主要还是依靠政府部门的主导, 由于林业科技创新的效益周期相对较长, 而且创新技术的风险也比较大, 所以林业产业比较适合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

3.4 促进现代林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的资金流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关系着企业今后的发展底气是否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那就是企业的人才资源, 人才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个要素, 在整个林业企业中非常重要, 而且它在林业生产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最为急切。因为在整个林业企业发展中, 对人力资源的发展,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 但是我国的林业产业人才状况却非常缺乏。再加上传统的劳动技术始终占据着林业资源开发的主要位置, 导致林业资源整体效率过低。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提高劳动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最需要处理的问题。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切入点, 全面推进我国林业技术的创新发展。

4 结语

虽然从现在来看, 素质教育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不管是从课程体系还是专业结构上, 都没有真正的适应林业创新的要求。所以, 还要将林业教育放在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位置上, 为实现现代林业创造相应的有力条件。

参考文献

[1]迟玉珍, 张冬梅.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C]//现代农业装备与新农村建设——山东农业工程学会、山东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篇5

企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有什么样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实施效果,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发展成效,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日益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其中企业管理制度本身的规范、创新则属于根本的根本。成功的企业在企业管理制度实施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编制或创新及其实施效果较其他企业成功,而且是保持在不断的、稳定的创新和优化的过程之中。对此本文主要介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内容

1、企业产权制度创新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实行公司制度的,即“先定产权,后定公司”。而我国是在产权关系还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实行公司制度,然后再推动产权关系的改造,即“先有公司,后定产权”,因而在我国现阶段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就更为重。

2、用人制度的创新

企业领导者应从独裁式的管理向民主管理、聘任优秀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过渡,使自己从琐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企业重大管理项目。要破除“血缘、亲缘”关系在人才选用上的“误导”,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原则。另外,还要打破企业中各种亲属关系盘根错节的局面,实行严格的制度化人事分工和管理,建立一套能吸引多方面人才、能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淘汰机制。海尔的“全员皆人才”的用人观就为企业的腾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按照能级的原则,让合适的人从事合适的工作。要注重职工的教育与培训,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员工具有较高的技术和管理素质,而提高员工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只有鼓励员工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新的需要。企业必须为员工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并要力争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员工在学习中成长、进步,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充分的保障口。

3、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

完善激励机制,要给员工赋予职业上的成就感,还要能够慷慨奖励做出重大贡献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如送股份、给予期权等,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应得的劳动报酬,同时又有一定的资本收益,使其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要进行分配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推行经营者年薪制,提高经营者的经营责任感,想方设法加强管理,促进企业各

项经济指标的完成。

4、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

一方面,目标管理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但管理制度要以过程展开,将时空结合起来,运用现代管理思维的时效观念和动态观念,强调管理的过程和过程的管理。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既重视市场、技术、经济因素,又考虑社会环境因素。企业要按用户的要求去开发产品、开展业务,要以产定销。社会要什么则生产什么,而不是生产什么向社会推销什么。要彻底打破计划经济不以产定销的体系。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20-2

0  引言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日渐复杂化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使得企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倘若企业不在第一时间进行改革创新,势必会造成企业出现落后局面,难以具备市场竞争优势,不仅不能实现市场占有领域的扩大,还有可能失去原有市场份额,甚至被市场淘汰。可见,企业实施创新改革是必然发展趋势,而企业管理作为企业运营发展的基础,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更是重中之重。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不仅能够促使企业组织、体制、技术、文化和经营理念的改变,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可推动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经济流动频率和流动范围逐渐增大,为了进一步确保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自身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创新,研究开发出更多管理新方法和新模式。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化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实现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新的管理方法,也可以引入西方先进国家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使得企业现代化管理质量得以提高,确保企业资源配置得以优化。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可改善企业管理落后情况。由于受我国经济体制影响,大多数企业发展都较为稳定,特别是国企中员工稳定性更有保障,这便导致这些企业中管理人员欠缺危机意识,并未树立创新、改革等思想。由此而造成很多企业在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上难以跟上时代发展需求。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想改善企业管理落后现状,就必须要对当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树立敢于创新、开拓进取的观念。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可实现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人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以往企业管理活动中,更加侧重于管理执行力度和执行效率,从宏观角度来说,这种管理模式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一方面这种管理模式取得的管理效果较为显著,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的创新创造能力,难以发挥其真正潜能[1]。而现代企业管理改革创新的重点在于管理制度的弹性化,既能够确保管理效果,同时还可以最大化开发“人”的潜在能力。所以,在当前这个需要大量创新创造的社会背景下,企业为了更好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确保企业管理的人性化,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2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并非是一蹴而就,首先必须要先解决传统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遗留问题。结合当前大多数企业管理现状来看,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创新意识欠缺、重视力度不足、监督制度不健全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现代管理制度创新进程始终难以加快。而要想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先要从思想上加强重视,正确认识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作用。

一是企业对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很多企业并未认识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因而在管理上仍旧沿袭传统管理模式,虽说传统管理模式经过长期使用必然有其独特优势,但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在新时代形势下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很多企业正是由于对管理创新的重视长度不够,并未意识到要跟随时代脚步进行创新,造成使用的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进而不能取得显著管理效果。企业对创新改革的不重视是造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是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创新意识的欠缺。创新是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原力,更是推动企业飞速发展的灵魂力量。就当前企业现状来看,由于大多数企业在管理上缺乏创新意识,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树立优秀企业文化、建立良好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其发展的潜在表现,企业要在管理制度上进行改革创新,应首先树立创新意识。三是企业管理监督制度尚未健全。现代多数企业主要负责内部管理的部门大多数财务部,且财务核查与审批的也都是由企业领导人员掌握,而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导致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及核查审批都难以达到预期管理效果。很多企业中即便是设立有相关管理部门或机构进行监督,却难以发挥具体作用,导致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并未真正落到实处[2]。

3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策略

3.1 管理思想的创新

所谓管理思想,即为企业管理制度、模式及组织的客观外在形式,尤其是在一些规模较大企业中,管理思想更是直接彰显了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在实践调查中发现,我国当前还有很多企业由于自身对市场经济体系了解程度不够,因而企业在进行市场调研过程中难以真正把握市场走向,未树立正确管理思想,并未认识到现代先进管理思想对企业经济收益的促进作用,导致企业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质量难以得到提升,且欠缺相关监督体制和法律法规。所以,现代企业要实现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先要转变观念,确保管理思想改变,不仅还管理高层人员自身树立战略性管理思想,还应在企业内部加大宣传,让创新型管理思想深入企业每位员工心中,以此来为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奠定基础。

3.2 管理组织的创新

企业管理组织是企业为了得到一定目标,而对内部所有员工进行组织划分、共同合作,赋予不同能力员工以不同职务和权利,最终所构成的结构体系便是企业管理组织[3]。企业管理组织是否具备创新性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一方面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企业管理权和决定权在企业内部人员中的分布情况,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组织还能够对企业生产运营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很多企业内部管理组织都存在人员冗杂、结构烦琐、职责不明等问题,部分专业管理者在企业拥有权利不高,所有决定权都掌握在企业领导者手中,组织管理上更侧重于“法治”,而未体现“人文”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自身发展,组织机构人员被束缚,使得企业自身难以得到创新,阻碍企业发展,所以企业必须要精简管理机构、改革组织设计模式,并以市场为参考标准来对内部管理组织进行创新,实现“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

3.3 管理模式的创新

所谓企业管理模式,即为企业通过组织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来实现目标的管理方式。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必须要遵循两方面要求,一是企业员工任用需契合层次性原则。员工任用学结合其自身性格特点和业务特长来确定具体职位,明确每位员工角色定位,虽说对待所有员工都要一视同仁,但盲目一视同仁只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源不能全面利用,这是管理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是在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相关问题时应遵循层次性原则。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既要站在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具备微观意识,在事务管理上先站在宏观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统筹全局,找准难点和重点,再从微观上细致安排相关人员职责,做到管理有层次性、有针对性。

3.4 管理制度的创新

所有成功的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必定有相似之处,即企业管理制度规范性和创新性都明显高于一般普通企业,并且企业始终处于在创新发展道路上前行,不断提高自身管理制度实施效果和实施质量。可以说,一个成功的企业离不开管理制度的创新,尤其是在当前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从其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在内部管理制度上必然有过人之处。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至关重要。企业间如果同一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存在优劣之分,必然是企业在整体企业管理制度上的宏观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企业管理制度是否创新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并促进企业管理制度迈上规范化发展道路,在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3.5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当前,经济已经逐步实现全球化,各个企业之间竞争的本质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已经开始取代了金融资源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企业核心战略资本之一[4]。人力资源在企业中地位的改变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企业以往以财务管理和物资管理的模式,使得企业开始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企业应加大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上,应更加注重培养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力和能动性,借助有效激励措施来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挖掘人才,确保“人尽其才”,只有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人才价值,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4  结语

总之,企业管理创新对企业运营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企业在进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时应充分联系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实际情况,制定出能够适应自身实际和市场情况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形势变化日新月异,因此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并非是一劳永逸,而应顺应时代形势进行科学调整。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时刻具备创新思维,结合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市场形势不断创新,以此来确保企业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 胡毅.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分析[J].会计师,2016(08):36-37.

[2] 孙虹.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J].商,2016(16):3.

[3] 卢洁.新会计制度下如何创新企业财务管理[J].统计与管理,2016(06):141-142.

浅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篇7

1、企业基础管理不规范

管理规范的六大基础包括战略规划基础、部门岗位设置规范、流程优化基础、规章制度规范、组织结构规范、管理控制系统规范。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决胜于市场的最基本的战斗力, 任何一项出现问题便会影响到其他的方面, 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现代企业大都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 使企业的活动做到有章可循,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上却没有具体的明细, 落实不到具体的个人身上, 执行不到位, 导致规则难依。

2、企业决策缺乏民主

中国企业的上层组织结构相较于国外企业比较单一。一般中小型企业的法人及最高决策者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因此在决策上缺乏广义, 容易具有独断性。而大型企业虽然有多个股东, 可以通过股东大会统一决策, 但是由于管理者具有双重角色, 加之政治因素, 使得大型企业容易形成家长式管理。这种领导方式使得管理权过分集中, 不利于企业健康的发展和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活力与企业效率。

3、企业文化建设不科学不合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 企业的自主权日益得到扩大, 部分企业的企业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但是仍有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停滞不前。很多企业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企业管理观念过分陈旧, 缺乏市场观念、顾客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还有的企业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 但是由于没有认真的去研究和学习, 没有把西方的企业文化中国化, 仅仅生搬硬套。而且, 还有相当一批企业根本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 这些都对企业应对未来环境和企业员工的潜力发挥不利。

企业有诟病, 创新是良药。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下去, 企业就要摒弃掉不利于发展的制度规划, 建立起具有创新价值的新市场规则, 奠定战略性发展的强大根基。

二、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1、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一种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建立, 产权关系的明确,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使企业成了具有经营自主权的市场主体, 促进了企业更好地学习、消化、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不断进行完善。所以, 要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就必须不断推进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使得各级政府部门从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转变到搞好宏观调控, 加强对企业的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上来。

2、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 全面发展, 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

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联系, 实现资源互补, 共同发展。企业间的合作也应该由一般合作模式向供应链协作、网络组织、虚拟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等形式转变。现代企业不能只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 还必须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与技术专长恰当地同其他各种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 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

所谓知识无国界, 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积累了大量先进的管理经验, 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 根据中国的国情加以改良, 更加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蓝图。

3、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 促进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新特点、新规律, 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 从增强企业的整体功能着眼, 按照体系化的思想来设计和规划, 既要有整体设计, 又要从关键环节抓起, 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 实现管理科学化。

4、调整管理重心,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

依靠企业员工并通过企业员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健全完善各种保证制度, 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要, 坚持企业事务公开制度。加强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使之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在员工的绩效考核上, 从传统单一转向全面的绩效管理。

5、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培育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现代管理学中, 这是一种通过一系列活动主动塑造的文化形态, 一旦建立起来, 会成为塑造内部员工行为和关系的规范, 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 对维系企业成员的统一性和凝聚力起很大的作用。要想提高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 全面实现管理现代化, 不但要全面理解并特别重视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而且要努力培育出灵活适应型的企业文化。

此外, 企业还要建立超越“顾客导向”的竞争新思维,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由片面追求企业自身利益转变为注重履行社会责任, 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赢得市场、赢得未来的必要条件。但是要建立先进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 实现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国有企业应密切关注企业管理发展的最新动向, 学习和借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 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更新观念, 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企业也在顺应市场需求, 不断制定创新性发展策略。虽然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是各企业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发展, 多数企业在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笔者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管理创新的相关途径。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以人为本,战略合作,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年

[2]、李晓蓉.试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经营管理者, 2009.6.

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分析 篇8

1 加快企业管理观念创新

观念决定行为, 是行为的先导, 观念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学习新的管理观念, 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要从社会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确立正确的管理观念, 并随时掌握管理前沿的新动态, 随时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来充实自己, 培养出新的管理观念以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同时, 管理层也要切实重视创新观念, 靠专业知识来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 以及时更新企业的管理观念和战略, 树立“创新管理, 振兴企业”的思想。另外, 还需要建立有关创新礼仪的网络资源, 将企业发展中的创新意识融入到企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浪潮中去, 例如, 可以通过表彰创新先进个人、树立创新榜样等活动来激发广大员工的创新意识, 使员工都积极参与到创新工作中去, 使员工自觉地配合在企业管理中实施的各项管理规定。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与方式, 可以有效地转变企业管理老化的观念, 确立企业管理的新理念。

2 加快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任何企业的存在都需要有规章制度来维护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并通过制度来规范行为和强化工作意识。企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于制度的创新, 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和组织框架的构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很多企业在管理制度的建设方面存在缺陷, 有些企业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对于企业管理制度不够重视, 没有建立相关的制度;或者有些企业建立了管理制度, 但是没有真正地付诸实践;也有些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而成为一纸空文。

所以, 很多企业经常由于管理制度缺陷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适应性差等问题。企业只有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对企业内部有效资源进行科学优化整合, 并建立起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内部组织框架, 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管理制度, 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地自主经营, 达到有效地促进经济长远发展的目的。创新的管理制度必将为现代企业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强劲的推动力。

3 加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的实施是以人为主体, 要想在巨大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有优势, 就必须拥有强而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但是随着管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第一, 缺乏专业稳定性。过于频繁的人员流动使得企业各项工作进度与质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二, 缺乏继续教育和培训。企业内部员工综合素质不高, 对员工缺乏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培训资金的投入不够, 导致没有专业管理人员对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

第三, 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绩效评估机制。员工在工作中可能会因为奖惩制度的缺乏而感到缺乏公正性。第四, 缺乏规范的用人机制。企业如果不能知人善用, 企业中管理人才的付出与所得报酬不相应, 会削弱企业凝聚力, 进而缺乏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源状况不够稳定, 使企业面临着人力资源的危机, 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的创新, 从而影响企业发展。因此, 企业必须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来化解由人力资源带来的矛盾。

经过笔者多年的研究、分析, 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首先,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以人为本, 即企业以人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多种需求为基础开展管理工作。实行人性化管理政策, 着重从情感上管理员工, 充分尊重和理解员工, 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平等的关系, 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 还要强化继续教育与培训。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要求企业在员工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加大力度, 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还应加强对员工稳定性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积极地、满怀激情地为企业谋发展,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也才有这样才可能避免员工过快的流失。

其次,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企业只有创新和改革人力资源管理, 逐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 让每位员工感到都是平等的和有价值的, 才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才能推动创新发展和强化产品的开发活力, 才能有适合市场需要的创新产品及时推出, 增加企业的资本效益。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充分地信任、尊重和肯定员工能力, 让员工充分表达其思想理念, 主动地提供创新的基础条件和环境, 从生理与心理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技术与生产创新。

最后,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中只有激励机制是不够全面的。企业需要强化基础管理,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企业员工不仅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去鼓励他们进行生产, 也需要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监督员工, 避免惰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每位员工能够自觉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加快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创新

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着深远影响。随着时代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变迁, 要加快战略管理的创新, 就必须立足于基本利益, 及时捕捉发展机遇, 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引导企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首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应逐步由扩大生产规模、产业多元化和经济跨越式的发展模式, 向着提高产品质量、产业规模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 将提高核心竞争力视为发展战略的创新重点, 增强优势资源, 才能脱颖而出并获得长足发展。其次, 要着眼于全球竞争, 要注重管理结构的创新, 以精简管理机构、拓展管理幅度和提高管理效率的方式, 加速实现企业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

5 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

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加快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 不仅可以实现全程、动态监控经济状况, 加快信息及知识技术的传递和反馈速度, 还可以高效准确地利用各种经济信息或数据, 确保经济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发展, 更加充分地发挥管理部门的作用, 全面提升管理效率、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 现代企业应该加快信息化管理创新, 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增强竞争力, 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6 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管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意义, 所以, 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即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也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代进步的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要逐步转变传统管理理念, 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自身的发展要求, 建立一套与之匹配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等, 从而不断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这样才能在知识经济发展时代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更好地为员工谋福利, 更快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 最终实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富林, 饶茜.试析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之路[J].经济管理者, 2013 (06) .

[2]张轩逸, 周铁刚.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J].现代营销, 2014 (11) .

[3]董强强, 夏宁.论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和发展新趋势[J].现代商业, 2012 (36) .

[4]周福建, 林启军.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05) .

现代企业的管理创新研究 篇9

一、加快企业管理创新改革的重要性

1.企业管理创新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加快,各种经济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更为频繁,范围也更大。为实现新形势下各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各行业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普遍加强了对企业管理方式的革新,继而不断出现了各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任何企业都依赖于市场而生存,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现代企业就必须加快企业管理创新的步伐,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的水平,以实现在更大范围内、更复杂环境条件下,企业资源更合理的配置。

2.企业管理创新是改变我国企业管理落后现状的需要。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在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当中普遍形成了一种“大锅饭”“等、靠、要”的思想,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也导致了我国企业在管理思想、管理方式上的落后,继而造成了企业在组织体制、技术装备与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落后以及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我国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转变思想认识和工作方式,树立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思想,加快企业管理思想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变我国企业管理落后的现状,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企业管理创新是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需要。人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既是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同时也是管理措施的执行者和被约束者。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下,企业重视的是人对于管理制度或措施不折不扣、原原本本地执行和完成,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提高企业活动效率的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被管理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人潜能的发挥。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理念更注重的是劳动者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和人员潜能开发的最大化。因此,企业为适应发展环境要求,就必须加强管理理念和体制的创新,使企业管理制度在约束人员行为活动的同时,为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管理环境,最大化发掘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情况

管理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的现状,这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思维固化造成的,主要体现在:

1.市场创新能力不足。在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客户需求往往主导了市场走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产品若想赢得市场,拓展产品销路,就必须适应市场,加强市场创新和产品开发创新,满足客户不断提高的、日趋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很多企业没有对市场和客户需求进行有效地调研,无法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和客户需求动态,使得企业也无法对产品销售模式和营销手段进行有效地调整和创新,导致企业产品市场定位不准,营销手段落后,产品销售业绩不佳。另一方面,产品市场销售渠道也比较单一,对市场开发力度不足,尤其是对区域外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创新开拓方面还有待增强。

2.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价格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企业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现代企业必须要加强技术能力创新,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等多方面入手,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才能确保企业和产品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求得生存与发展。但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不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普遍缺乏必要的创新资金、创新人员和创新准备投入,导致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设备更新不足,产品设计老旧,技术含量不高,排放高、污染大;并且生产成本也偏高,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能耗成本以及环保成本等始终居高不下,企业负担沉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了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企业生存发展举步维艰。

三、企业管理创新改革的措施建议

1.创新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创新首先应当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和管理思维的创新。作为企业掌舵者和企业管理实施者的企业管理人员首当其冲。在日常的企业管理活动中,企业管理人员应当转变过去保守的管理思想观念,积极接收新生事物,学习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拓展自己的管理思维。坚持人本化管理,以此作为企业发展创新改革的指导核心,全面推动企业文化理念、组织结构、经营措施、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从而为企业改革创新营造积极的氛围,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2.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组织体制创新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技术装备的不断升级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很多企业中,原先的组织体制已难以适应新的企业生产环境和经营形势的需要,必须要在企业组织和体制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在企业体制创新方面,要根据企业新的生产经营形势和管理需要将企业原先独立的、分散的管理职能重新进行划分,使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更加统一、更为协调;组织创新方面,根据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对原先的组织结构进行裁撤、新设、合并调整,组织人员重新合理配置,竞聘上岗,充分调动企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而确保企业组织精简、人员精干、职责明确、工作高效,全面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

3.市场理论和经营策略创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市场,企业的技改革新和经营策略调整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市场资源、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等方面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企业为适应市场新形势,就必须创新市场理论。充分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环境和市场资源,掌握市场动态和市场需求,使企业管理人员重新认识市场,形成新的市场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对企业生产技术装备进行革新,对企业组织人员结构、经营策略、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创新,从而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品质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开拓市场、扩大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继而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企业管理的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极为重要。企业管理的创新应以当前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作为基本依据。市场经济环境形势瞬息万变,因此,企业管理的创新则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应时刻保持创新的思维理念,根据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不断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摘要:管理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改革的不竭动力,是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基本途径。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管理创新对于促进企业的稳定经营、提质增效以及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管理创新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徐国良.企业管理创新探析[J].北方经贸,2008(7).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探讨 篇10

一、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其原因

1、企业价值补偿不足。

企业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没有充分认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企业成本的较量。

2、成本管理的范围过窄。

计划经济观念下的成本管理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 而对企业的其他环节则考虑不多, 这种成本管理观念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3、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在传统成本管理中, 成本管理的目标主要归结为降低成本, 这是一种消极的成本管理模式, 没有建立现代成本管理模式。

二、现代成本管理的立足点

1、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

现代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 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以“成本优势”标准衡量, 企业应从长远出发雇佣年轻、文化程度高的员工, 利用学习曲线, 以获得较长时期的成本优势。

2、立足于总体发展战略。

现代成本管理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 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它不仅对企业内部的价值链进行分析, 而且还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 达到知己知彼, 洞察全局的目的, 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

3、立足于外部环境。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 确定和实施正确适当的管理战略, 把握机遇, 主动积极地适应和驾驭外界环境, 在竞争中取得主动, 最终实现预定的企业战略目标。

三、运用现代成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1、成本管理范围的日益扩大, 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 而且包括流通领域成本的控制, 还要对研究、开发和设计成本进行控制;不仅要通过管理工作控制成本, 而且要通过技术工作管理成本。同时, 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又使成本管理与多学科相互结合、相互交叉, 使成本与技术密切结合, 不但扩大了成本管理的范围, 也开辟了降低成本的新途径。

2、现代成本管理的实施, 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 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它有利于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 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 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 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3、树立现代成本意识, 运用成本——效益分析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

一方面把降低成本的工作扩展到供、产、销各个部门, 形成全员式的降低成本格局, 形成贯穿企业各部门的成本意识;另一方面将降低成本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加以定位, 即从选择开发项目种类、进行可行性研究起就注入成本思考, 确立具有长期发展观的成本意识。

四、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1. 树立成本管理战略观, 拓宽“降本”新视野。

企业成本管理必须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 实现由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的转变。第一全局性。成本管理要以企业全局为对象, 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 综合分析包括企业内部、竞争对手及行业在内的整个价值链, 以期知彼知己, 洞察全局。第二长期性。成本管理应注重于长远的降低成本, 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 从而有利于长期的生存、发展以至获利。第三外向性。成本管理应着眼于外部环境, 涉及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各个环节, 应重视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及经销商的联系。第四竞争性。要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发展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上, 帮助企业主动适应市场, 实现低成本领先战略。

2. 正确认识成本, 扩大成本控制新范围。

就是说, 要把构成企业利润的全部减项都纳入成本分析和控制的范围之内。首先, 必须坚持全面的分析成本。企业各级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进行近年来产品成本及费用支出情况的分析, 收集、查找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及本企业的历史最好水平, 按照产品成本及费用项目的构成进行纵、横对比, 找出存在的问题, 分析产生的原因。其次, 结合实际, 制定目标。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 发动群众, 献计献策, 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制定近期和远期目标成本。

3. 注重成本效益观, 树立“降本”新理念。

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也应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引进新设备要增加开支, 但因此可节省维修费用和提高设备效率, 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为开发新产品及改进产品质量而发生的有关费用, 虽然会使近期成本有所增加, 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益却会因此而逐步提高;为充分论证决策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及先进合理性而发生的费用开支, 可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使企业获取最大的效益或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

4. 扩产量降投资, 创出企业新效益。

技术改造因是在原来的地方进行, 又有现成的技术力量作依靠, 所以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在政府的支持下, 可进行破产兼并。通过实施兼并, 不仅达到了低成本扩张的要求, 有效解决了由专业化引起的生产流程的分离, 而且还可获得稳定的原材料来源渠道, 降低生产成本, 扩大市场份额。

5.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挖掘“降本”新潜力。

一是企业可通过教育、学习、训练的途径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 开发劳动者的智慧, 为技术革新献计献策。二是加大经营者激励约束力度。通过股票期权、激励股等措施, 鼓励经营者注重长期的降本增效, 通过加大外部审计力度, 确保报表内成本费用数据真实准确。

6. 开发并应用新技术, 实现成本新突破。

技术开发应用, 是提高设备效率、优化工艺和优化操作、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手段, 也是化解各种制约、消除节能降耗“瓶颈”、挖潜增效、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钱英;我国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现代管理灵魂——创新 篇11

关键词:创新;商机;财富;节约

中图分类号:C9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034-02

创新是当今世界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政府、企业家、官员、大学教授、学生,几乎都念念有词地创新。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英文中,Innovation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而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于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到经济领域,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开拓创新、要素创新、制度创新。美国另外还有一个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他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有了管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现在“创新”两个字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理念创新、服务创新,从而延伸到今天学生的学习方法创新,就业创新等等。

1创新的概念

创新的概念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狭义的创新概念是:立足于把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即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行为。广义创新概念是: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结点都可能成为创新行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创新行为因而可以表现在技术、体制或知识等不同的侧面。

现在对创新通俗的理解是多方面的: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有的东西之所以叫创新,是因为它提高了我们的工作质量,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巩固了我们的竞争地位,对我们经济、社会、技术产生了根本影响,所以叫创新

2创新为个人的发展开辟空间

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大。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国家、家庭和个人的头等大事,尽管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但仍然有许多大学生刚毕业就处于失业状态,这种状态对家庭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不幸,对社会来说是一种浪费,同时也为社会安定埋下了隐患。出现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理念和就业观念缺乏创新:如所学专业不对口如何就业;学历不高的如何就业;只有理论而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的又该如何就业?学习理念和就业创新彻底改变了一个大专毕业生的人生轨迹。辽宁大连一名税务专科学校在校女生,学习财税专业,其家长原本是打算该生读完大学后回家乡到一些小企业当一名会计。上大学后,她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到处考察餐厅,详细了解大连餐饮市场,到了大三,看中了沈阳一家饺子连锁餐厅,决定加盟,把店开在大连。临近毕业,她偶然发现一家要出租的店面很适合开餐厅,她立刻把自己的创业计划提前。她想尽各种办法说服家人,并向家人借款50万,独自一人开始租门面、装修、开业,经营中不断总结,并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在饺子餐厅推出农家粗粮等。不到两年时间就赚取100万元。她经营的餐厅不断扩大,并且计划开连锁店。与她的同学相比,她的学习理念和就业大胆且创新,不仅解决自己就业,而且帮助社会解决就业问题。创新的学习理念和就业创新行为,为她开辟了个人发展空间,她的同学有的可能还在为找工作烦恼,而她已成为年轻的企业家。

3创新产生商机与财富神话

在国外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犹太人对他的儿子说:“现在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智慧,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二。”可能是靠他们的智慧,后来这父子俩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1946年他们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答35美分。父亲说:“对,整个得克萨斯州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应该说3.5美元。你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的把柄看一看。”

20年后,那位父亲死了,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做过铜鼓,做过瑞士钟表上的簧片,做过奥运会的奖牌。他曾把一磅铜卖到3 500美元,这时候他已是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

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给自由女神翻新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由于美国政府出价太低,有好几个月没有人应标。正在法国旅行的他听说了这件事,立即乘飞机赶往纽约,看过自由女神下堆积如山的铜块、锣丝和木料,他喜出望外,未提任何条件,当即就签下合同。纽约的许多运输公司为他的这一愚蠢举动暗自发笑,因为在纽约州对垃圾的处理有严格的规定,弄不好就要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就在一些人等到看他的笑话时,他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把水泥块和木头加工成底座;把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就这样下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 500 000美元的现金,使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一万倍。

在商品社会里,企业经營是没有固定模式可言的。如果你没有创新和把握商机的能力。当你抱怨生意难做时,也许有人正因点钞票而累的满头大汗。在商品短缺时期,只要有资金和勇气就可以赚钱。现在已进入了20世纪,在这个由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过程中,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地到来,一个企业要想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始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创新外,没有其他选择。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思路和经营理念的创新,有一双识别商机的慧眼,企业才能不断的发现商机,创造商机,发展自己。现代社会我们缺少的并不是赚钱的机会,而缺少的是赚钱的知识和创新能力。

4创新也是一种资源节约

现在身边的朋友吃完饭,不管花多少钱,都会主动地索要发票,一方面是为国家增加税收的认识有了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刮奖,其实中奖与否,中多少钱的奖都是次要的,许多人在刮发票的过程中也中过5元、10元,却无暇去“领取”奖金。而这种做法的结果却是为国家的税收征管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堵住了大量的偷逃税,这就是一种节约。在一定意义上说,创新也是一种节约,有奖发票就是一个简单的制度创新,这种创新以较小的成本来支付奖金,却省下了大量的征收成本。这种制度上的创新更显得“立竿见影”。又如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耗费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但成效一直不尽人意,企业常常玩“老鼠戏猫的游戏”。目前,国家实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这样新建项目不会给环境造成新污染,而对老项目实行:自己能治污的则治污,否则就关、停、并转,乃至拆除。为此国家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成本大大降低。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既要教育、培养和树立人们的节约意识,也要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如果说观念的树立是节约的主观条件,那么技术的创新则使节约有了客观依托,科技的力量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施展空间,而且凭借科技革新创造的节约价值,对社会的贡献率会更高,影响更为深刻。我们回顾每一次社会变革的背后,无不闪烁着科学技术的光芒——计算机的诞生、各种科研卫星的发射等等,由此带来和创造的社会财富难以估量,而摒弃旧的技术就是一个规模宏大的节约过程。节约,并不仅仅是做减法,通过积极地创新,开拓更加广阔的资源空间,是一种类似经济学中“乘数效应”的节约。

创新,个人先拥有它,就有可能改变人生;企业先拥有它,就有可能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国家先拥有它,就有可能提高全社会的工作效率,增加更多的社会财富,国家更加强盛,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万建民.创新也是一种节约.经济日报,2006

2 赵志缙主审、王楷文主编.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6

3 《我欠妈妈50万》.中央2台《财富故事会》,2008.6

Modern Management Soul—Innovation

Xu Aidi,Wang Ping

Abstract: The modern management cannot leave the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seeped to many domains, and is widely applied in many domains, creates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enterprise, for individual opening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has created the huge wealth for the society.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问题 篇1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农业科研投入逐步增加, 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农业科技体制的条块分割、学科分割、地区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协作不力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和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面对现代农业发展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分工布局的新需求, 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才能更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 我国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到地区的科研教学机构和中央到县以下的全包围、全覆盖的农业科技推广系统, 这些机构和队伍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实践证明,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必须以现有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为依托, 充分利用这些已经形成的体系队伍和优势力量。进一步说,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是另搞一套, 必须尊重历史和现有基础, 立足国情和体制现实, 结合自身特点, 在基本不改变科技资源单位所有、单位属性、单位管理的条件下,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技术需求, 打破传统的科技资源部门分割、学科分割、区域分割的局限, 通过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等方式, 将农业科技资源灵活的组合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各阶段, 才能最大限度利用我国已有的科技创新资源, 提高农业科研推广效率。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就是在这样的基本思路上建立的, 它是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 建立主要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究到市场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新型技术体系, 这种新型技术体系具有突出的制度创新特征, 总结和分析该体系的制度创新特征, 是理论提升的需要。从实践来看, 自2007年我国开始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 可以说取得了很大成效, 然而这种新模式、新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研究并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是现实的需要。从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来看, 关于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研究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状况十分突出, 尤其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特征和实施以来出现的新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的学术成果还比较少,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化研究。

二、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制度创新特征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主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中央和地方科研资源, 针对每一种农产品设置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由遗传育种、土壤与栽培、病虫害防治、产后处理与加工、产业经济等若干个功能研究室组成;并根据每一种农产品的区域生态特征、市场特色等因素而在该种农产品的主产区设立若干综合试验站, 从而形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结构框架, 这个结构框架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二个层级构成。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具有如下七个方面的制度创新特征。

1. 以产品为单元、产业链为主线配置科技创新力量

以产品为单元、产业链为主线而配置科技资源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最大特色, 是与以往科技体系建设的最大不同之处, 它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针对每个农产品设立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并建立若干功能研究室, 合理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 在全国选拔在该领域最具有优势与实力的科研人员进入该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各功能研究室科学家岗位, 确保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都有专人研究, 做到每个环节的科学研究都是由最有优势的研究力量负责开展, 每个环节的科技资源都尽可能实现均衡配置。另一方面,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考虑每个农产品的区域生态特征、市场特色、地方优势等因素, 在多个主产区设立若干个综合试验站, 并因地制宜地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引进、试验与示范, 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 及时反馈给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供需对接桥梁的作用。因此,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产业链聚集了全国的优势科研资源进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集成及推广运用, 并围绕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科技需求形成了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关系。

2. 以现有科研单位为依托、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原则大范围聚集研究力量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不是在现有农业科技体系之外独立“搞一套”, 而是依托了现有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进入体系内的聘用人员其工资福利、党政关系、人事管理和后勤保障均在原有的依托单位, 同时要求依托单位应保证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的办公条件和实验室条件建设、仪器设备使用和试验示范用地等。在这种前提下,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的界限, 不仅将来自全国各地农业科研机构、高校的优秀农业科研人员及其依托单位组织起来, 也将具有技术试验、推广等作用的综合试验站纳入体系, 促使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等各个地方不同机构的专家聚在一起, 形成多元化的研究力量, 共同为农产品产业技术创新贡献力量。据统计, 目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聘请了50名首席科学家、1051名岗位科学家和1144名站长。50位首席科学家中有15位来自国内高校、35位来自国内农业科研单位。1051名岗位专家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全国主要科研院所和高校。

3. 以立体化为组织模式形成体系网路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采取的是立体化组织模式。从横向来看, 涵盖了50个农产品产业, 依托国内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力量, 下设311个农业科研教学单位, 吸纳了1195位农业科研人才, 同时又鼓励与指导地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 加强中央和各地方之间的资源整合。从纵向来看, 国家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的功能研究室涉及农产品的育种、病虫害防控、栽培与养殖、设施设备、产后加工、产业经济等多个环节, 贯穿了农产品产前、产中与产后的全过程, 将农产品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有机结合起来, 打破了科技力量集中在产中环节而产前和产后十分薄弱的局面, 实现了优势农产品各产业技术体系的“纵向产业链条化”。[1]与此同时, 设置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两个层级, 将科研与实践紧密、直接、有效地连接起来, 用任务书和任务协议将科研人员与基层技术使用者联系起来, 促进相互沟通交流, 规避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障碍,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4. 以“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为特点构建管理体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条件下, 依照决策咨询、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的原则成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咨询委员会、执行专家组和监督评估委员会, 各部分人员互不兼任。管理咨询委员会的成员由相关政府部门、产业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有关专家组成, 主要职责是审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 统筹不同产业、不同地域的协调发展, 综合评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状况及其贡献。执行专家组由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和功能研究室主任共同组成, 主要职责是负责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中的相关任务, 组织开展相关科技活动, 指导、协调和监督各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业务活动。分产品 (领域) 分别成立的监督评估委员会, 由行业管理部门、主产区政府主管部门、相关学术团体、行业协会、推广机构、产业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代表以及财务和管理专家组成, 其职责是对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含功能研究室) 、综合试验站进行监督和评估, 以及对体系中有关人员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估。

5. 以应用为导向构建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人员的遴选是通过科研人员自我推荐和产业技术体系遴选的双向选择, 较好地体现了公平、平等、竞争的原则。一方面, 对体系内科研人员来说, 进入产业技术体系是建立在肯定其以往科研能力、品德与态度的基础上, 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机会, 产生了心理激励;另一方面,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通过保障资金来源、设施条件等措施有效激励聘用人员参与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其中, 体系资金来源的稳定, 使得科研人员从过去的项目申请、通过答辩、分期检查等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将精力投入到实际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去, 减去浮躁, 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对创新团队的考核机制, 不再采用传统的论文发表、专著出版的篇目和质量等形式, 而是关注创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采取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使用情况来考核。技术研究人员能否每年向基层技术推广人员推荐一些实用的新技术, 技术推广人员又能否将这些新技术推广传播、教会农户, 让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这成为年度总结考察有力的表现形式。五年综合考察, 考虑了农业技术从创新到应用的周期长, 避免一些急功近利的、低水平的技术创新的简单重复;分年度计划将五年综合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 并由此制成的年度考核内容和指标又对科研人员产生有效地监督和约束。

三、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自2007年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已运行六年。六年来,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 这种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在运行中还存在如下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部门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由国家农业部门主导、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而建立的。据统计, 自2007年我国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 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约71亿元用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其中2013年安排资金约13亿元。按照现有的体制, 我国的科研经费预算支出各个部委各掌握一部分, 十分分散。如:2013年中央财政对科技的预算支出2529.9亿元中, 国家科技部科技预算支出292.1亿元, 仅占11.5%。这就造成各个部门都在立项搞科技研发和推广, “各唱各的调”的现象比较突出。就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而言, 由农业部主管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确定的科研项目与科技、林业、水利、国土、工信等部门实施的各类科技创新推广项目可能存在重复交叉问题, 这就影响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实际效果。

2. 不同产业技术体系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不够

目前, 我国以农产品为单元, 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大麦、马铃薯、油菜、柑橘、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肉鸡等50种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基本上兼顾了大宗产品与小产品技术体系的平衡, 从每个农产品产业链的角度解决了技术的供给和整合问题。但是, 在建设过程中各个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相对独立, 横向之间在岗位专家、技术研发等方面相互沟通、联系和横向合作不够;已建立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交流平台还存在信息闭塞、交流面窄、倾向于体系内、对体系外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 造成不同农产品产业在不同作物结合、种养结合、共性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协调性不够, 影响了每个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运行的效果。

3. 国家体系和地方体系存在重复交叉和协作不足问题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分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自国家农业部在2007年开始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建设以来, 北京、广东、四川、湖南、河南、山东等20多个省市根据自身实际也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避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国家体系和地方体系形成新的交叉和重复, 国家农业部明确指出地方体系建设是国家体系职能的延伸而不是另外搞一套。为避免新的交叉和重复, 国家农业部对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地方体系统一称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 但从实际运作来看, 并没有完全因统一规范的称谓而在育种与繁育、土壤与栽培、病虫害防治、储藏与加工等方面避免重复交叉的情况。另一方面, 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岗位专家与地方创新团队的岗位专家的交流与协作通道并不是很通畅, 成果互补、知识共享的有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4.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对接不够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结构分为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综合试验站的主要职能是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实验、示范, 开展技术服务, 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 监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等。综合实验站集成示范的成果多, 但技术推广人员十分有限, 而我国从国家、省、市、县乃至乡均建立了农技推广机构, 这些推广部门人员多, 但掌握最新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并不多, 素质有待提高, 而目前综合试验站与现有农业推广体系尤其是县级农技推广体系还缺乏一套有效的对接机制。据调查了解, 目前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岗位专家有1/3以上不是很明确和认知综合试验站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地示范县的关系;不到10%的被调查岗位专家认为综合试验站与基地示范县或与地方政府的工作联系非常紧密。

5.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依托单位的关系尚需优化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依托现有的科技机构而建立起来的, 进入体系的各个岗位专家均是由现有的科研机构和高校选拔而来, 而这些岗位专家仍要受原单位的各项管理, 仍承担着依托单位大量的科研和其他任务, “一兼数职”的现象突出存在, 这可能造成专家团队投入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同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岗位专家的考核标准与专家依托单位的考核标准存在较大差异, 两者在衔接上还存在较大问题, 这无疑对于体系成员既应对依托单位又应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两套考核体系增加了困难。

6. 对体系岗位专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 国家和地方财政上给予了岗位专家每年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 避免了科研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申报项目、争取经费、应付检查等问题, 但是竞争机制有所削弱, “大锅饭”的迹象有所体现。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的作用, 通过更有效的激励手段把岗位专家取得的收入直接与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效益挂起钩来仍然没有解决。另一方面, 目前在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进行考核的过程中, 对科技成果核定的边界很不清楚, 许多岗位专家把由依托单位完成的科研成果也纳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际目标的完成之中进行重复计入, 同时体系评估监督委员会在考核中一般也只看汇报总结材料。这样, 各个岗位专家取得的成效实际上可能带有较大“水分”。

四、完善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对策建议

1. 正确处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原有科技体系的关系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不是在原有的农业科技体系之外另搞一套, 而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依托原有科技资源、科研机构和科技力量来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为此建议:一要充分利用依托单位的科技资源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服务, 妥善处理岗位专家身兼数职、科研任务重叠、两套考核体制等问题。二是构建协调机制,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之间的衔接, 把现有的各类科技计划作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三是加强国家农业部门与国家科技等部门的合作, 对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 科技部门应当发挥更大作用, 并与科技部门开展的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有机对接起来。可建立由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从而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

2. 注意不同产业技术体系之间以及体系内部的沟通和衔接

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 各个产品、行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必须遵循大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注意不同产业技术体系之间及体系内部不同岗位间的衔接, 做到统筹兼顾、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协调发展。一是通过利用网络信息、电话、会议、访问或合作开展体系任务等多种方式, 加强不同体系之间、体系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相互学习, 构建体系间、成员间的交流学习机制。二是从制度上赋予首席专家权利与义务, 要求首席科学家定期组织成员间的工作交流学习会, 并与其他体系成员展开对话交流。三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信息网络共享平台, 及时反映工作进展信息和最新成果, 开展学术交流, 扩大开放程度, 促进资源共享。

3. 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地方创新团队整合

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过程中, 国家体系与地方创新团队应当有所分工, 国家体系侧重于技术的研发和集成, 地方创新团队应当把重点放在推广示范上。更重要的是, 加强国家体系与地方创新团队的有机合作和整合十分重要, 为此建议:地方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过程中, 要主动强化与国家体系的协同配合, 充分利用国家体系的岗位科学家为地方现代农业发展服务。应以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桥梁和纽带, 建立国家体系与地方的联系机制, 根据地方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 聘请国家体系中的部分岗位科学家为地方产业技术体系的特邀专家, 并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支持, 以促进国家技术体系中的技术成果向地方扩散。另一方面, 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应制定国家体系中的岗位专家为地方服务的职责和有效激励机制, 通过与当地政府、农业合作组织及农业企业的合作, 切实把国家体系中的最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地方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4. 加强体系专家团队、综合试验站与现有农技推广体系和产业基地县的对接

一要加强专家团队、综合试验站与现有农业推广体系尤其是县级农技推广体系的有效对接, 做到产业技术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相辅相成, 充分把在综合试验站中试验、示范的新品种、新技术有效扩散到更广阔的产业区域中, 服务更多的农民。二要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相关岗位专家和综合实验站在农产品主产区、产业基地县建立示范基地, 促进研究、开发、中试、推广和技术应用的有机结合, 充分展示成果, 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 带动农民利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三是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有机结合。

5. 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岗位专家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是国家财政应逐年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持的力度, 并针对各产业发展、各岗位专家的不同需要, 尝试建立科研经费投入的浮动机制, 形成与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资金保障机制。二是加强资金使用与体系项目任务的衔接, 预算及审核等环节多考虑体系工作开展的实际问题, 适度增加劳务费、会议费、旅差费等在项目总经费中的比重, 把技术服务的工作费用纳入项目预算。三是在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前提下, 适度扩大岗位专家和站长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和年度之间科研经费使用的灵活性。四是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 在总体基本稳定的同时, 适当加大体系人员的进入和淘汰力度。五是以农业科研与推广取得的实际经济效益为基本标准, 由财政出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岗位专家给予奖励, 促进体系团队的稳定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6.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考评制度

一是要清晰、客观、准确的界定岗位专家所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的边界, 避免岗位专家创新成果的模糊化和泛化, 把专家依托单位或由其他科技项目支持的技术创新成果也不加区别地纳入体系岗位专家的创新成果之中, 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二是在现有的以任务书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依据的基础上, 进一步细化和量化任务书的考核指标, 根据实际情况健全任务书动态调整机制, 完善岗位专家技术创新成果和绩效的评价体系。三是进一步优化体系监督和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 增加行业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利益相关群体对岗位专家评估监督的话语权。四要根据分体系特点和岗位类型的不同进行适当的分类考核, 不搞“一刀切”。五是加强与体系岗位专家依托单位的衔接, 尽量避免两套考核体系给岗位专家和创新团队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对于进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专家, 依托单位可凭借产业技术体系年度考核的结果, 不再对岗位专家进行单位年度考核。

摘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 建立主要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究到市场的技术支撑体系。这种新型技术体系打破了传统的科技资源部门分割、学科分割、区域分割的局限, 把分散到各个部门、区域、学科的优势创新资源有机整合起来, 形成集聚效应, 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资源组合模式的重大创新。然而, 这种新型体系在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六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理顺各种关系, 才能更有力地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上一篇:践行核心价值观论文下一篇:产品层次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