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伦理精神(共8篇)
商业伦理精神 篇1
商业伦理精神, 是指存在于商业活动中, 用以指导经营实践活动的伦理气质、道德心理、价值观念和目标指向的一种综合体, 是商业伦理理性化、理念化的精神产品, 体现了商业经营实践和理性的统一。
商业伦理精神表现为商人和商业组织的伦理精神, 反映着商业经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 它是商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
一、我国的商业伦理精神
(一) 我国古代晋商的商业伦理精神
在晋商诚信观中, “义利双行, 诚信为本”与“利以义取, 信誉至上”这两句话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山西商人在长期经商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经商诚信的商谚, 如:“宁叫赔折腰, 不让客吃亏”, “买卖不成仁义在’。可见, “义利双行, 诚信为本”, 是山西商人经营活动中严格遵循的首要信条。其中, “严于律己, 诚信笃实”则更多地强调了晋商自身的修养, 强调了晋商所肩负的社会期待与责任, 全面地呈现出晋商诚信观的价值导向。
晋商认为, 经商虽然是以“利”为目的, 但期间又应以道德信义为标准, 对待顾客、商家, 无论大小, 都应以诚相待, 如发现货质低劣, 宁肯赔钱, 也绝不抛售。山西商人在明清两代的四五百年中, 长久不衰, 称雄于中国各地商帮之中, 与其坚持以信誉至上、诚信为本的经营原则是分不开的。生产经营商品的商铺, 靠商品质量赢得信誉取胜。经营货币资本的票号, 靠优良的服务赢得信誉取胜。古今中外, 事同一理, 一切商家企业只要坚持信誉第一的原则, 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商业伦理精神
1、义中有利, 利中有义。
当前市场经济, 不论生产者, 还是经营者, 其直接的出发点和目的, 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对于企业而言, 企业如果不能产生利润, 那么, 企业本身也就失去了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而对于市场经济来说, 也是其快速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是如果对利过分崇尚, 却也会助长惟利是图、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为富不仁的思想和行为, 从而, 不仅会败坏社会风气, 而且也将破坏现代市场经济的以至整个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所以,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义”和“利”作为个人生存、国家兴盛、社会发展的‘第一要义’, 其统一则兴, 分割则衰;协调则昌, 对立则亡。”
2、求同存异, 以和为贵。
在当前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以和为贵也是一种重要的商业伦理精神。一方面, 企业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创立一种关系协调的和谐状态。从另一方面来说, 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 也存在竞争, 竞争是发展的动力, 只有有竞争, 才能有发展。但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把竞争等同于斗争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如商业行为中的欺诈, 出口方面的竟相压价等。完全置同行和整体利益于不顾, 这就需要我们借鉴晋商的以和为贵的理念。当然, 如果过分的强调“以和为贵”的理念, 只是注重和合而淡化了竞争, 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优化发展。
二、我国商业领域内商业伦理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 商业主体的伦理道德素质较差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 我国大部分商业企业的道德素质不但没有较大的提升, 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 已经到了十分惊人的地步。
首先, 大部分商业主体对商业伦理精神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多, 不明白强化商业伦理的重要作用, 不知道提高道德素质对增强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在实际经营活动中, 很多商业企业还没有建立明确的善恶标准, 常常出现不文明、不道德、唯利是图、坑蒙拐骗等丧失良知的行为。危害市场秩序, 损害消费者利益。
其次, 很多商业主体行为自律的能力不强。据调查显示, 对于大型合资商业企业的职业道德水平, 消费者认为好的占50.4%, 认为“一般”的占46.5%, 总体水平是“较好”;对于大型集体商业企业职业道德水平, 消费者认为好的占22.3%, 认为一般的占66.9%;对于国有商业企业的职业道德水平, 消费者认为好的占5.8%, 认为一般的占77.1%;对于个体商业的职业道德水平, 消费者认为好的占1 5.9%, 认为一般的占3 9.7%, 认为不好的占44.4%。
(二) 商业诚信精神匮乏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没有或丧失了信用, 轻者危害经济健康发展, 重者会导致经济崩溃的灾难性后果。目前我国厂商的信用意识十分淡薄, 信用危机频频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银行信用关系危机。厂商屡屡“设局”骗取银行信用, 以金蝉脱壳之术破产废债, 搞多级法人、搞虚假重组、借各种试点和转制的招术使银行债权虚置等, 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第二, 商业信用关系危机。厂商之间的三角债、链条债、连环债、网络债, 使企业陷入一种“人人欠我、我欠人人”的恶劣境地和“欠债有理、欠债有利、欠债有本事”的阴暗心理。商业信用关系紊乱、社会正常的商业信用功能遭到摧毁性破坏, 正是商业信用危机的反映。
第三, 消费者对厂商的信任危机。长期以来, 许多厂商并未真正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行为, 因此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极为普遍。在产品方面, 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在价格方面, 采用掠夺性价格、欺诈性价格等价格形式, 这是目前我国市场上较为突出的违法与违德的价格行为;在促销方面, 设计与播送虚假广告、误导性广告及内容与形式不健康的广告, 或操纵及强迫顾客购买, 在推销中实行贿赂, 如送礼、拿回扣等。
(三) 商业公平竞争精神缺失
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的经济, 凡竞争都需要秩序, 不受任何约束的竞争本身会损害竞争, 市场运行有序化就是要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消除不正当竞争和垄断, 让所有的市场经营主体在同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但是, 公平竞争有时是很难实现的。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 不公平的现象不断涌现, 美国学者把这些现象归纳为五类:“贿赂、胁迫、欺骗、偷窃和不公平歧视”。这五类现象在我国十分突出, 集中表现在金融证券、保险、商品销售、房地产等领域。房地产业牟取暴利、保险和药品推销使用高回扣手段更是广为人知, 传销之风风靡神州大地。
三、再塑我国商业伦理精神的建议
(一) 充分发挥政府行政职能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商业伦理文化。从古至今, 商业活动中提倡“和气生财”, 主张“诚实守信”, 反对欺诈拐骗, 讲求商业道德。
政府应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执法, 建立严厉处罚机制。同时, 引导企业通过合法、合理和合适的途径与手段获取正当利益, 使“诚信”和“真实”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商业文化的核心。正是统治集团采取的对商业的宽松政策和对违法的严惩机制使得汉唐在商业史上创造了辉煌。
因此, 在新时代、新时期、新背景下, 政府应汲取中华民族固有的良好商业伦理精神, 摒弃不适合时代发展的商业伦理精神, 并在此基础上, 与时俱进, 有所创新。
(二) 加强商业企业内部思想道德建设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的商业伦理精神。现代企业更应在企业内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企业上下自律内省。企业领导者的职业道德意识是加强企业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
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要有自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 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诚实守信的公德意识, 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与此同时, 要加强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企业职工必须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水准, 在本职工作中遵循职业道德行为准则, 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最后要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从而塑造市场认同、社会赞誉、适应社会要求的良好企业形象, 促进企业持久地发展。
(三) 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对于商业伦理建设而言, 加强相关的经济法规的建设刻不容缓。市场经济确立以来, 我国在经济立法上的步伐明显加快,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
各种经济法规对商业伦理的建设起到了保障作用, 加强商业伦理建设必须结合上述法规进行建设, 这样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也要看到, 我国的经济立法体系还不尽完善, 法律规定的操作性和具体性还有待改善, 因此, 在经济领域内更广泛地立法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与此相适应, 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也是商业伦理建设的切实保证。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 要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商业伦理规范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制度
打造“诚信为本”的企业信用文化, 以拥有较高的信用等级为荣, 让信用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第一需要;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是健全中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核心工作,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由国家建立能证明、解释与查验自然人资信, 并用于监督、管理与保障个人信用活动规范发展的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对违反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及时予以公布。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分子, 中国商人都应具有良好的商业精神。商人从事经济活动的主导动机都是谋利, 但要遵纪守法, 遵守商业游戏规则, 在经营活动中做到诚信, 同时注意平衡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仁、义、礼、智、信”及“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儒家伦理的核心, 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商业主体在构建现代商业伦理时, 要把以仁为本、以义为准、以礼为上、以信立业、以智为先的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机结合, 形成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 又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商业伦理体系。
诚信是立足社会的基石, 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在现代商战中笑到最后的企业绝对是誓守商业伦理、遵守市场规则的企业, 我们呼吁诚信, 呼吁商业伦理精神。
参考文献
[1]、白明东.晋商常家商业伦理的基本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 2009, (6) .
[2]、郝继涛.明清时期的商业伦理体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4) .
[3]、孟彩云.论商业道德的时代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 2010, (5) .
[4]、王学军, 李福刚.商业伦理与和谐社会构建[N].光明日报, 理论与实践, 2008, (6) .
商业伦理精神 篇2
作为未来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MPAcc必须对商业伦理道德有较熟悉的了解,否则,我们的行为随时都可能给自己和这个社会带来负效应。此时,我们学校开设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一门课,无疑是适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的,因为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道德的高尚。古语有云:“才胜于德,称之为小人。”
开始的两次课是毛洪涛老师带给我们的CFO职业道德基础一门课。对我国高等教育颇有研究的毛老师分别从MPAcc办学背景和培养目标、发达国家与我国CFO现状、CFO制度的内涵与实践和CFO的职业化之路等四个方面给我们讲解了CFO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毛老师的讲解让我对自己将来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CFO作为企业高层的财务监督及决策人员,必然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CFO的职业经理人性质及其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职业道德的特殊内涵。CFO应该无条件地忠于资本运作的规律和原则,不仅对董事会负责,而且要延伸至对公司所有利益关联方、直至社会公众负责。因此,CFO的职业道德要高于普通会计人员,要体现“公众利益第一”和“社会责任优先”的从业原则。
中间几次课是唐晓勇老师带给我们的“中西方伦理学的历史溯源 与伦理分析工具”,唐老师给我介绍了中西方伦理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通过这门课自己对伦理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变以前自己一些肤浅的认识,也因此找到分析社会中一些问题的钥匙。唐老师的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企业家的影响也最大。这除了历史文化禀赋之外,更有企业家对儒学和企业经营方法融合的兴趣的原因。
商业伦理精神 篇3
一、明清江西商人义利并重的财富伦理
商人经商总是要盈利赚钱的, 但在怎样赚钱上, 不同的财富伦理观念又表现为不同的方式。所以古代有“义贾”、“良贾”和“贪商”、“奸商”之分。其根本区别在于义贾、良贾是先义后利, 贪商、奸商则是为利弃义。
明清江西商人并不忌讳自己从商的动机和目的, 但原则是要符合道义。宋明以来, 理学在江西广为推崇, 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理学思想的熏陶下, 江西商人们形成了义利并重的财富伦理, 即财自道生、利缘义取, 所谓“据义求利真君子, 散财取义大丈夫”, 把义和利由对立面改铸为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就是说江西商人强调商业行为要遵循“道义”原则, 做到既要据义求利, 又要为义舍利, 把道义制约和伦理规范引入商业活动。江西商人认为, 商业经营活动的目的不应只局限于聚财致富, 在聚财致富的同时更应表现出对德性的追求, 甚至要准备为义散财。他们这种财富观念, 在同时期其他商人集团中是很难看到的, 也很独特。如万安严致祥经商致富后, 常训导其子:“吾勤俭起家, 非徒以衣食足遗汝辈也。宦达功名皆身外之物, 惟忠义慷慨之事能逮之, 宜勉为之。”[1]丰城熊琴亦恒谕子侄曰:尔曹不缺衣食, 遇“义所当为者, 慎毋吝”[2]。他们认为赚取商业利润, 既以自养, 亦以养家, 但不应以聚财敛货为目的, 而应“以无用之钱作有用之物”, 扶危济困, 周恤乡里, 亦即所谓“积有为而积, 散有为而散”[3]。此外, 有些商人在面临义利之择时, 往往取义而舍利。南昌雷可权, “有徽商朱衣远服贾饶州, 回家时存千金于可权处, 逾年而殁, 家人不知也。 (可权) 乃访其子而归之”[4]。从这些史料和记载来看, 就比较明显地凸现了江西商人的财富心态,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 目的不外乎追求“良贾”和“义贾”的好名声, 既是明清江西商人商业理性的外在表现, 也是理学“灭人欲, 存天理”观念浸染的必然反映。在江西商人群体中, 甚至有些人还把经商致富看作是更好“行仁义”的手段, 如万载商人彭颢, “每语人曰:天生财必有用, 无则取于人, 有则与人, 乌用作守钱庸为。”在地方修郡城时, “颢领其半”[5], 慷慨捐资。当然, 这并不表明江西商人不珍惜得之不易的财富, 反而彰显了他们对财富的态度———做财富的主人, 不做财富的奴隶。
由此看来, 在明清江西商人的财富伦理中, 就很注意引导商人们在商业活动中正确求利, 谋利而不失义。同时, 他们对待财富的态度又比较理性, 对财富的认识也相对深刻, 已经初步懂得什么才是财富的合理利用, 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 去改变传统观念中所谓的为富不仁的社会偏见, 努力提升商人社会形象。也正因如此, 江西商人积累财富的速度虽然比较慢, 但是资产分析、资本分割和财富消失的速度却很快, 因而也就无法产生有影响力的大商人或商业领袖, 这样的现象与江西商人的财富伦理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二、明清江西商人诚信经商的经营伦理
“诚信”是由“诚”与“信”两个规范组成的。诚和信二字古义相同, 可以互训。所谓“诚”, 就是真诚不欺, 诚实无妄。所谓“信”, 就是指讲信用, 重信誉。如许慎《说文解字》云:“诚, 信也”。可见, “诚”与“信”是不可分的。朱熹认为, 诚是人内在的德行, 信则是人的外在表现, 即“诚善于身之谓信。”具体落实到商业活动中则表现为“重信”与“贵诚”。重信, 即是见利思义、循义经商。信又必须建立在诚的基础上, 不能诚, 便不能信;有了诚, 信才能笃实。衡量商人是否讲信义, 一个基本的标准是看他经商是否诚实不欺, 是否买卖公平, 能做到这点离信义的最高标准相差也就不远了。
明清江西商人是中国古代商人中信义卓著的一群。利马窦在他的《杂记》中曾多次提到江西商人讲信用的情况。江西商人对外商不欺诈, 对于当地人, 就更不敢也不会欺诈了。如临川张世达乾隆七八年间往汉口贸易纸张, 经行户估价, 将货物卖与钟良佐后, 取清单与货银返乡。“与兄 (世远) 合算, 多百金, 皆曰:‘此非份之财, 必还之’。”第二年, 本该张世远去汉口, 但为这事, 仍由世达去。张世达将货主多给的100两银子全部买了纸, 携往汉口, 找到货主钟良佐说明原委, “良佐感服”[6]。清江商人杨俊之, “贸易吴越闽粤诸地二十余年, 虽童叟不欺, 遇急难不异捐赀排解。”[7]显然, 明清江西商人已深刻认识到, 只有以诚待人, 才会得到别人的信服。如果耍手腕, 搞欺诈, 是不可能把生意做成的。由于注重信誉, 又懂经营之道, 一些江西商人成了当地的有影响的任务。如金溪傅谦, “客蜀之重庆, 久充客总, 盖八省商侣所推择者, 剖决是非曲 (直) ”[8]。南丰赵希服贾云南, 数十年不归。“素以信义为滇客重, 市事资裁决, 卒不得归”[9]。新城鲁廷才在吴城经商, “凡大江南北、闽广川楚拥巨赀、权子母者, 皆亲就之, 服其信义也”[10]。东乡陈登瀛, “商于楚北之汉口, 以笃实称。……于是自滇黔岭南以达吴城, 无不设有巨肆, 行旅辐辏, 信贷来往, 皆主登瀛。时郡人聚汉镇滇黔物者恒百十人, 亦群事登瀛”[11]。有的家族还将诚信经商作为家规、族规的重要内容, 要求全家族的商人予以遵守。
目前, 我们已经进入诚信时代, 诚信经商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和必备的道德理念。明清江西商人对以诚为本、诚信经商的推崇, 既是古今中外商业活动的金科玉律, 也是当今发展社会主义商业的经商之本、从商之道。
三、明清江西商人以和为贵的和合伦理
关于“和”的思想, 孔子曰:“礼之用, 和为贵”, 孟子则说:“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曾说:“上不失天时, 下不失地利, 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这些话都是强调人们要和睦相处。宋明理学倡导“致中和”, 张载认为“君子心和则气和”, 主张以发自内心的和谐与宽容的态度协调人际关系, 实现“和则众”的目标。
江西商人则把这种“和气”伦理转用于商业经营实践, 作为处理商家内外关系的基本策略。他们热情待客, 广结善缘, 一团和气, 以稳定和扩大商业交易的联系网络。新城商人邓兆龄, “尝置产, 某绅居间, 为所绐, 空费千金。或劝之讼, 辞曰:‘吾但破钞而已, 讼即累某绅名也’”[12]。同邑涂肇新晚年家居, 不轻易出, “尝付巨金与伙某往吴营贩。某荡其资, 买二妾回。或嗾肇新械某送官。新笑曰:‘彼虽不义, 但取我之财, 而致彼败名丧命, 何忍乎?’竟置不理”。其后, 复“有闽盐商某逋负巨万, 诸索者邀新”, 肇新复居间为闽商排解调停[13]。这些都是宁愿自己荡产破财, 也不愿告官滋事, 但求和气生财的典型例子。此外, 出贷而不责偿、焚券还质的例子, 在江西商人也时时可见。[14]
当前, 我们正处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在鼓励竞争的同时, 又提倡和谐发展的经济, 明清江西商人所持有的和合伦理精神, 与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商文化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 我们不能过分的去强调“和合为贵”的理念, 如果强调的过分, 只是注重和合而淡化了竞争, 那样的话, 也是不利于市场经济的优化发展的。
四、明清江西商人崇俭黜奢的消费伦理
消费是人们的一种重要经济活动, 如何看待和进行消费是经济伦理的重要内容。中国历史上的先哲, 大多主张“节用”, 如孔子的“中庸”、荀子的“天养”, 《墨子》中还专设一章《节用》, 系统阐述了“去无用之费”的消费观。
先秦儒家提倡的这种崇俭黜奢的自律精神, 对自小受传统思想教育的明清江西商人的影响深刻。他们和其他区域性商人一样, 在创业过程中不畏艰辛、勤奋敬业、刻苦经营, 经商致富后仍坚持克勤克俭、生活简朴。如瑞昌蔡锡畴, “以监生涉贾, 起巨万, 虽丰于财, 犹节俭自处”[15]。玉山吴士发兄弟八人, “商贾农艺各执一业, 家道殷富。然不趋游荡, 凡声色狗马摴蒲之戏, 从不入其门”[16]。清江聂君文在“家计饶裕后, 人劝其美衣食饫, 君文曰:乐富贵而悲贫贱, 我岂异人!但丰悴有时, 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 骄慢奢糜, 何敢焉!竟以俭淡终其身。”[17]同为清江富商的聂如高, “通商楚南, 持筹诸药, 立号万泰。”“富而不忘俭, 性恶奢华, 粗衣饰体。动作云为, 每以朱子格言墨守。”[18]
诚然, 这样的消费观念与传统文化的熏陶很有关系, 也与他们创业的艰难密不可分, 因为江西商人大多数是以小生意而致大开张的。江西商人已深刻认识到, 不懂得节俭是没有办法形成商业资本, 甚至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因而加强自律精神的培养就显得非常必要。明清江西商人倡导的崇俭黜奢消费伦理, 应该说对于我们培养勤俭节约的社会主义良好风气是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五、明清江西商人崇奉许逊的信仰伦理
信仰是人对无限美好事物或境界的确信、向往和追求, 是人价值体系的核心。在明清十大商帮中, 晋商信奉的是关公, 江西商人则崇奉许逊。在江西商人比较集中的地方都建有万寿宫来供奉许逊, 以便于朝拜。万寿宫是江西商人的会馆, 也是江西商人在外地的标志性建筑。万寿宫一般建筑在江西商人集中的街道附近, 正殿里供奉“普天福主”许逊 (许真君) 的偶像。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 江西商人都要在万寿宫内举行“朝拜”真君活动。“朝拜”真君期间, 各地江西商人都会以万寿宫为舞台, 捐款集资, 迎请戏班子来万寿宫进行汇演。年年如此, 已经形成了江西商人所在地万寿宫的一大特色。
江西商人之所以敬奉许逊, 一方面是寻求精神寄托, 以许逊净明道的忠孝观念, 规范商人行为, 树立义贾形象, 使其不至于见利忘义。另一方面是因为江西商人是一个乡土性颇强的商业集团。江西商人会馆不仅有同行的, 也有包容了一个地域的各行商人的, 如茶商、瓷器商、纸商、布商、药材商、木材商、粮商、油商、杂货商等等, 五花八门。这种只按地域、乡谊, 不分经营行业的会馆形式, 要把众商聚拢在一起, 不仅要靠有几个德高望重、感召力强的组织者, 还须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信仰, 将这样一位本土之神供奉起来, 作为共同的崇拜偶像, 便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从现实意义来讲, 对神的崇奉虽然可以使人产生一种神的他律, 并由神的他律走向一种自律, 但却容易因过分强调德的作用而忽视法的规范, 这与现代法治经济是不适宜的。
总之, 明清江西商人的一些伦理规范和精神经过改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融入现代市场经济之中, 并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 并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但是, 由于明清江西商人商业伦理形成和发展所处的时代, 必然受到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严重束缚, 与中国封建社会的集权政治、自然经济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又有着不一致的地方, 这是我们在评估其伦理价值时所必须认识到的。
摘要:明清江西商人商业伦理精神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义利并重的财富伦理、诚信经商的经营伦理、以和为贵的和合伦理、崇俭黜奢的消费伦理、崇奉许逊的信仰伦理等五个方面, 这些商业伦理精神不仅影响了明清江西商人的经商活动, 而且也为当今商业实践提供了历史的参考。
重视商业伦理 篇4
这个冬天很热闹。不久前,互联网行业两大巨头奇虎360和腾讯开战。双方均不惜牺牲消费者权益从而干扰对方软件的正常运作与更新,并相互指控对方侵犯电脑用户隐私。双方公开斗嘴、动手的战争不断升级,目前双方的争斗以工信部的介入而暂时告一段落。
无独有偶。乳品行业的两大巨头伊利、蒙牛也在不久前上演了一场互相恶意损害对方商业、商品声誉的商业战争,该事件更是引起了公安机关的介人。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无意了解双方的恩怨情仇、孰是孰非,但显而易见的是,卷入这些商业丑闻的企业早已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清白之身”。上述四家企业是社会公认的精英企业,无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商业社会,都对这些企业寄予了极深的希望。这不光是因为这些企业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的的新生儿,还因为它们所在的行业是一个充分市场化的竞争行业,它们早已经历了市场的洗礼和检阅,理应成为标杆企业。但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在互相的撕咬之下,行为失范、价值扭曲的丑陋不言自明。
在我们物流行业,企业间的灰色、黑色的竞争手法亦不少见,轻者压价,互挖墙角,严重的更是不择手段,彼此倾轧。企业的品质并没有随着规模和效益显著提升,反而出现了集体性的商业道德沦丧。
如今,当新兴精英群体中规模最大、实力最为显著的企业家群体大谈特谈社会责任之时,更不应忘了从市场、社会的角度,构造友善的市场秩序,这应是更深层次、也最重要的社会责任。这应该包括按照良心经营、拒绝同流合污、敢于突破不合理法规、抵制政府不正当干预、积极地组织商业自治、维护企业正当权利和利益。只有这些伦理自觉和守法经营,才能维持最基本的商业秩序乃至社会秩序。
谭小芳:让商业伦理回归 篇5
姑且不论来自质检总局的“99%”有无水分, 至少专家认为内地奶粉在工序和配方上与进口奶粉相差无几, 一些洋品牌也在内地设有工厂。由此可见, 消费者“崇洋”, 并不是对内地奶企的实力和技术不放心, 而是对生产者和监管者的“良心”不放心。针对这个问题, 本刊记者采访了著名企业管理专家谭小芳老师。
《现代企业文化》:非常感谢谭老师接受我们杂志的采访。您是怎么看待企业家的良心问题的?
谭小芳:关于企业家良心, 通用电气的前总裁韦尔奇曾明确地表示, 在追求数一数二的公司地位时, 牺牲正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摩托罗拉公司在追求自己的卓越选择时, 自认为“从未放弃个人尊严和尊重个人的基本信念”。杰出的跨国公司能做到这一点, 是因为它们拥有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同时也慑于发达经济体内的严刑峻法与公平、公开竞争的企业精神和商业伦理。
迄今为止, 国内企业的这方面案例频频出现。为什么某些中国企业家如此欠缺悔意与良心?特别是食品类企业, 最应成为道德良心的企业。中国企业目前大多只重视快速扩张、规模、利润, 但却忽略了法律与道德约束, 更不用说履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如社区、消费者等的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唯利是图, 背弃商业伦理与道德, 这样的企业是无法长久做下去的。做企业要讲信用、诚恳, 不能光顾着自己的利益。
《现代企业文化》:您曾经针对企业家的道德观问题提出过“商业伦理”的相关观点。能请您简要讲讲吗?
谭小芳:好的。美国安然事件曾经带来了主流商业世界的震撼:一直以来被大家视为无关紧要的商业伦理课程重新被各大著名商学院引入。更重要的是, 对申请MBA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可以造假。这可对中国学生提出了一大挑战。因为中国留学生造假本事让美国各大商学院防不胜防。中国的学生可以跟大学教授串谋, 可以给开成绩单的人红包。他们却不知道, MBA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经理人, 未来的经理人必须是具有良好道德底线的人。
学校教育中, 商业伦理几乎是一个空白, 即使是商学院, 也更多强调战略、经营、管理等, 商业伦理仅具有形式象征性。近些年来, 在资本的驱动压力下, 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规模、利润, 却忽略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与企业相关或由企业直接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如各种问题产品、环境污染、矿难、非法集资、偷税漏税等。企业如果连最基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都不具备, 商业道德与商业伦理都难以保证, 就更不用说履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员工、投资者、供应商、政府、社区等的社会责任了。
费正清就曾经说过, 中国商人最大的理想就是, 他的子孙不再是商人。即便到了晚清, 先进如张謇, 也把自己的下海经商称之为舍身喂虎。两千余年来, 我们看到的景象正是, 在独特的国家治理模式之下, 中国从来没有独立的工商运行体制, 所以, 从来就没有独立的商业伦理。与之相呼应的, 公元前4世纪,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学院讲授道德品行的学问, 提出了ethikas (伦理学) 这个术语, 此后, 伦理就成了与道德品行有关的概念。进而, 把伦理的概念引申到商业领域就形成了商业伦理的概念。商业伦理是一门关于商业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 是商业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商业伦理研究的是商业活动中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及其规律, 研究使商业和商业主体既充满生机又有利于人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 进而研究商业主体应该遵守的商业行为原则和规范、应当树立的优良商业精神等商业道德问题。
《现代企业文化》:为什么要将伦理的概念引入到商业领域呢?
谭小芳:一提到食品安全问题, 大家就不由自主地谈法律漏洞, 说违法成本太低, 谴责执法监管不严等问题。这确实是问题所在, 但法律和制度都是属于“补丁”的性质, 事后救济的作用很大, 但前置预防的效果却不理想。面对食品安全问题, 我们要问, 究竟这些商家是为了生存, 迫不得已添加这些有毒物质, 还是仅仅为了赚更多的钱?也许这是一个双向的恶性循环, 开始的时候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但当大家都这么做之后, 就变成了迫不得已。如何避免这种恶性循环?仅靠事后的法律救济和监管, 显然不能治本。其实, 有一个重要的东西, 可以治本的东西, 往往被我们忽视了, 那就是商业伦理。
我们国家是一个缺少商业伦理传统的国家, 古代长期“重农抑商”, 近代又长期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放后我们又经历了三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一提到商业或商人, 首先蹦出来的词语就是“无商不奸”“无商不恶”“商场如战场”, 就是和短斤少两、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霸王条款、吃回扣等联系在一起的。再看我们的家庭教育, 商业伦理是完全缺失的, 学校教育中, 商业伦理几乎也是一个空白。即使是MBA、EMBA等专业的商业教育中, 强调最多的就是战略、经营、管理, 商业伦理道德课也是缺席的, 或者仅仅是象征性的,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也从许多500强外资企业的高管那里听到, 他们员工入职的第一天就要接受的培训不是人事制度, 也不是财务制度, 而是“BusinessConduct”,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商业伦理”。
《现代企业文化》:您认为这一系列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应当怎样解决呢?
谭小芳:目前, 企业界发生的种种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案例都是表象, 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商业主体道德的提高, 要求政府、组织和个人根据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去决策和行动。以德养生, 以德养心, 以义止利—中国传统经商文化的商道中人修身之本, 或许能疗救奶粉事件中已然破损的商业伦理。社会才是企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每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 都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校园商业伦理教育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商业伦理,教育现状,对策,校园
引言
2009年2月12日随着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的正式下达, 全国乳业三巨头之一, 有着五十年辉煌历史的三鹿乳业集团这座乳业帝国大厦瞬间轰然倒塌, 正式宣布破产。这无疑给中国商界和企业界带来一次不小的震撼。人们感到困惑:一个赫赫有名, 有着年销售额100亿元的利税大户, 拥有“免检产品”和“中国名牌”的知名企业怎么会和“三聚氰胺”毒奶粉挂起钩来?几十万儿童受到伤害, 有的孩子还被剥夺了生命, 正像法庭公诉人诉说的那样:患儿一边在吊水抢救, 一边还被不知内情的父母继续喂养有毒的三鹿奶粉, 此情此景令人欷歔。
随着三鹿事件的进一步曝光、审理, 包括三鹿奶粉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在内的相关责任人, 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三鹿集团破产、拍卖。当然这是大家不愿看到的结果, 痛定思痛, 人们不仅要问:谁应该为此次灾难买单?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笔者将其归纳为商业伦理的缺失。
一、商业伦理概念及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 商业伦理概念的提出。
公元前4世纪,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学院讲授道德品行的学问, 提出ethikas (伦理学) 这个术语, 此后, 伦理就成了与道德品行有关的概念。商业伦理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 它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将道德标准应用到商业政策、机构以及行为中, 其核心问题是企业或商业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以及商业的行为主体如何才能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 个人伦理、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制度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交织, 使商业伦理领域存在着“灰色地带”。在更多的情况下, 美国商业伦理不是被定义为一个静态的规范, 而是被定义为动态的解决问题的框架体系, 其目的就是要在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之间达成“双赢”。
2. 商业伦理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 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的商业伦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关于在商业经营过程中遵守诚实、不欺诈、守信、不短斤少两等商业伦理原则的记载。《史记》中有“市不豫贾”的记载, “不豫”即不抬高物价、不虚假伪冒、不欺骗顾客、以诚相待。数千年的商业文明发展史中儒学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对中国的商业伦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学强调“正其谊而谋其利, 明其道而计其功”, 追求义与利的统一的商业观念, 注重从治人、治事、治国的道理中, 体悟取予积贮、审时应变、择人委任、赀计出入的经营之道。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新时期, 促使人们开始了对经济和商业与伦理道德关系的思考, 在伦理学研究的层次上的探讨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在实践中主要研究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后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 涌现了一系列有关经济体制改革和商业道德建设的论文, 在市场经济与道德伦理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已初步确立,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在商业经济活动中却出现了种种不道德现象, 假冒伪劣商品盛行, 贿赂和变相贿赂成风, 商业欺诈, 侵犯消费者权利, 环境污染等频频发生, 这无一不在拷问着人们的良知, 商业伦理道德方面面临许多尖锐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以我校商业伦理教育为例的现状分析
当我们提及商业伦理, 势必会把视线聚焦于教育。确实, 在高校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财税学院或经济贸易学院就读的学生是未来的商人, 是商业企业的管理者, 其职业素养和伦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更关系到中国商业行业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高校是否成功地实施了商业伦理教育对于学生在将来的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行为和伦理决策能力有深远的影响。
在商业伦理研究领域, 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商业伦理能不能教”的问题。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伦理的价值层面是极复杂和内隐的层面, 学校无法传授。但是, 大多数学者提出了反驳意见。Purcell (1997) 对Dartmouth College毕业的企业管理硕士班的学生所做调查显示, 大多数人认为十年前在学校所参加的商业伦理研讨会, 对他们有正面的影响[1]。戚安邦、姜卉 (2006) 也指出, 虽然伦理不容易教, 但伦理却可以分析, 经由教学者的引导去了解分析伦理步骤, 将有助于受教者者商业伦理决策能力[2]。
但在当今时代, 中国校园的商业伦理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下面我以我所在的学校的现状作一分析。
1. 学生的伦理决策水平有待提高。
从科学决策理论的有关研究出发, 我们将伦理决策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分别是伦理议题识别、伦理判断、伦理评价和伦理选择。伦理议题识别是指当问题出现时, 能够识别问题中的伦理成分, 作为决策时的考虑要素。伦理判断是指在面对伦理情境时, 能从人、己、利、害以及社会规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价值判断。伦理评价是指决策者对多个备选方案按照某个或某些标准进行评价, 并将这些方案进行优先顺序的排列。而伦理选择就是在已经评价的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3]。通过在我院调查发现, 经济利益在大学生的伦理评价标准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占到了59.3%, 这说明大学生伦理发展阶段的层次不够高, 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2. 商业伦理课程的开设尚未引起学校的重视。
我们学院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专业将商业伦理课程单独开课, 即使是选修课。关于学生的商业伦理教育, 顶多只是将商业伦理方面的内容融合在其他专业课程里面, 花很少的篇幅来讲授, 甚至有的专业课程中从未涉及到商业伦理, 这表明商业伦理课程在我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商业伦理这一概念不大了解, 48.68%的学生对这一概念基本不了解, 5.92%的学生完全不了解, 只有29.61%的学生说是了解, 具体到非常了解的就少得可怜了。当问及学生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这一概念时, 绝大部分学生说是通过网络、电视和杂志, 通过学校教育了解的仅为8%,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表明商业伦理道德的教育的薄弱。
3. 商业伦理教育缺乏明确的目的和有效的评价体系。
由于学校没有单独开设商业伦理课程, 自然谈不上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我在调查期间也了解了其他一些高校的情况, 有个别学校也开设了商业伦理课, 但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商业伦理认知, 以知识的灌输为主, 结果一个教学周期下来, 学生的商业伦理知识倒是增加了不少。但识别伦理议题的能力, 伦理推理、伦理判断的能力, 伦理评价的能力, 伦理选择的能力就不见得有多少的提高了, 至于将伦理分析的技能应用到真实的情境下做正确的决定则更是乏善可陈。再者,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 主要是期末考试, 一张试卷做完得到卷面成绩了, 评价也就完成了。试想这样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评价会真正有助于学生伦理决策能力的提高吗?教学效果会持久有效吗?
4. 学校德育缺少对心理问题和伦理心态的分析。
大学生的伦理困惑是和大学生心理问题密切相连的, 往往是伴随着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在现实生活中, 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择业等常常使他们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 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障碍。但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只注意到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而忽视对大学生伦理心态的分析, 就事论事的较多, 不能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只看到了行为的表面, 不能从长远解决大学生的矛盾心态, 使其困惑得不到消解, 甚至反复发作, 困扰他们的行为选择[4]。
三、学校商业伦理道德教育的对策
高校是否成功地实施了商业伦理教育对于学生在将来的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行为和伦理决策能力有深远的影响, 要想实现商业伦理在学校的教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首先, 应该在全社会加强商业伦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和法律制度伦理建设, 依靠制度中隐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去引导和整合人们的行为, 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道德建设环境。其次, 还应在工商、财税及管理学院等开设商业伦理必修课, 最起码也要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 以传授世界和中国最新的伦理管理理论知识和经验, 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儒商伦理道德的教育,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商业伦理教育体系。因为高校是培养和造就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基地, 在传播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要重视对人才的伦理道德素质的教育, 这样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就不仅是技能型的、知识型的, 而且是道德型的。再次, 为了更好的配合学校商业伦理道德的教育, 家庭也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家庭父母或其他的长辈言传身教,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最后, 采取普及法律知识的方法普及和强化商业伦理的社会教育, 使商业伦理教育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社会工程, 提高全社会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 帮助人们能够正确地区分各种商业行为中的善与恶, 学会理智而智慧地处理各种社会活动中的道德困境问题, 做一个道德高尚、遵纪守法、富有崇高的民族和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
完善的商业伦理道德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与有着密切联系, 培养与造就具有世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能和优良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儒商, 应当成为商业伦理教育建设的重要立足点[5]。
参考文献
[1]URCELL T S J.Do courses in business ethics payoff[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7, (4) :50-58.
[2]戚安邦, 姜卉.论中国MBA商业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 2006, (6) :65-69.
[3]柯丽敏.高校商业伦理教育的调查和设计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 (1) :95-98.
[4]赵国军.影响当代大学生伦理困惑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2) :94-96.
构建适应现代社会企业商业伦理 篇7
关键词:商业伦理,发展现状,商业伦理建设
一、商业伦理的含义及特点
1. 商业伦理的含义。
伦理是指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商业伦理是指从事各类商业活动的行为主体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企业和企业中的个人在从事各类商业活动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指南。通俗地讲,商业伦理就是在商业经营活动中,行为主体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是一般社会伦理在商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2. 商业伦理作为一种流通行业的伦理,具有自己的行业性特点。
(1)商业伦理有自己特殊的善恶标准和评价行为善恶的特殊方式。它必须要在道德和利益之间提出适当的对策。商业伦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道德,它要求商业从业人员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商业伦理是一种特殊窗口行业伦理。商业服务业是直接面向顾客、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3)商业伦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首先,商业伦理的表达方式往往更具体、更生动,往往通过制度、章程、守则、服徽商的商业伦理观研究务公约、保证、条例等形式表现出来,在商业这个特殊的领域里发挥作用;其次,商业伦理往往与商业经营、商业管理直接相关。
二、商业伦理的发展及现状
1. 相关制度法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管与约束机制。
我国在国有企业管理者商业伦理约束立法方面起步较晚,相关的制度法规还很不完善,没有形成有效、全面的针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商业伦理行为约束机制。面对国企管理者的不道德商业伦理行为,往往没有很好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错误,没有完善的法规制度进行惩罚与约束。
2.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对于企业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企业面临的第一要务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则看得并不重要。有的认为,只要所有企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就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如2003年3月发生在安徽的毒奶粉事件,生产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在没有看到该奶粉的经销许可证下就经营销售一些劣质奶粉,导致安徽出现多起脸肿、呕吐、头大、烂眼的婴儿,甚至出现婴儿脏器功能衰竭,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3. 对商业伦理观念认识淡薄。
在企业目标的确定上,很多企业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追求的唯一目标是经济目标,企业的经营与伦理道德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只单纯地追求经济目标,就有可能不顾商业伦理问题,如现在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背信弃义、毁约等现象的发生。这些并没有引起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重视,政府也对企业缺乏伦理道德的约束和调控,这就使得一些企业将伦理问题置于企业决策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范围之外。
4. 不注重企业经营伦理文化建设。
近年来,在对待企业经营伦理化建设问题上,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态势。一些知名大企业已开始注重企业伦理文化建设,而其他企业对商业伦理文化建设仍然重视不够。例如南京冠生园是一个拥有8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马失前蹄,用陈馅做月饼事情被曝光后,不但对消费者没有丝毫歉意,而且怒对媒体并振振有词说用陈馅做月饼是业内不公开的秘密。企业本身缺失了起码的伦理道德,缺失诚信,其结果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自身也难逃破产的厄运。
5. 传统文化没有得到继承发展。
我国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地,儒家崇尚以“仁”服人,特别是儒家文化中重视道德教育和品格培养、重视从人心的治理出发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做的却远不及相邻的韩国和日本,无论在日常生活礼仪,还是在工作文化交流中,都能看到儒学的影子,而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其中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制约力量,还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建设现代社会商业伦理的几点建议
1. 推动商业伦理体系建设,健全市场经济法制体系。
市场经济确立以来,中国在经济立法上的步伐明显加快,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法》和《价格法》等。这些经济法规对商业伦理的建设起到了保障作用,加强商业伦理建设也必须结合这些法规进行,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经济立法体系还不尽完善,法律规定的操作性和具体性还有待改善。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有法不依”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管理中一个大问题。政府必须做好对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清理工作,全面硬化法制环境。
2. 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和建设。
除了法律、制度建设之外,政府还需要通过道德教育、伦理规范等形式来进行建设,这是商业伦理的确立与实施的内在动力。经济部门的经营者和管理者首先要认识到伦理道德教育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商业伦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重视本部门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道德建设中,可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教育和建设来展开。一方面,将商业伦理的原则和要求纳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来,在商业文化中充分表现出时代的道德风貌;另一方面,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采取普及法律知识的方法普及和强化商业伦理的社会教育,使商业伦理教育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社会工程,提高全社会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
3. 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任何一个企业的评价都是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经济指标仅仅被认为是企业最基本的评价指标,而对于社会责任的评价有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商业道德》《财富》等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评价体系。在中国,尽管《经济观察报》与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自2001以来“对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评选纳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因素,开创了中国上市公司道德评价之先河。然而,目前对国内企业道德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仍然比较缺乏,建立科学、系统的企业道德评价体系任重而道远。
4. 构建完善的外部监督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商业活动的求利动机以及利益对人性的诱惑,许多商业组织及个体有时缺乏应有的自律性。因此,当社会舆论、价值传统和内心信念等都对其伦理道德自律失去作用时,就只能依靠于社会对他们的外部监督来阻止和约束不合乎伦理标准的商业行为的出现,来进一步促成合乎伦理标准的商业行为。因此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关键作用,还要积极发挥广大民众监督的基础性作用。
结论
的确,确立商业诚信,决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社群的事情,而涉及到整个世界。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企业在与国外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其伦理道德观显为重要,因为它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一个国家;企业的伦理观不仅影响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因此,面对其他重视企业伦理建设的现实,中国企业更应该通过商业伦理建设来提升自己的力。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今天的世界各国,无论是经济新兴国家,还是曾经的发达强国,需要平等地坐到一起谈判,共同商讨对付经济危机的方略,确立并维护普遍的评价标准和伦理准则,并且通过有权威的国际组织来监督,以便共同克服困难,应对危机,建立诚信和信心,为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明东.以晋商常家为个案探讨“儒商”商业伦理特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冯军.管理价值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王盈.美国商学院加强商业道德和伦理教育[M].世界教育信息出版社, 2007.
商业道德与伦理的缺失及其构建 篇8
关键词:商业伦理,伦理道德,商业伦理建设,企业道德规范
一、商业道德与伦理缺失的现实表现
商业道德与伦理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商人处理与相关利益人之间关系应遵循的良好原则。伦理道德在中国人思维中已经根深蒂固, 但就商业目前的状况来说还没有形成真正有约束力的伦理道德来规范商业的行为, 多年来, 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服务业卫生问题、产品质量问题、虚假广告商业欺诈问题、恶性竞争问题、偷税漏税问题、损害职工权益问题等等折射了现代商业伦理道德丧失的不堪局面。这些问题不能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巨大的伦理道德沦丧, 造成社会的经济秩序混乱, 阻碍经济发展。
二、商业道德与伦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人不讲诚信就不能立身安命, 企业违背商业道德, 也终是害人害己。坚定地恪守商业道德, 是企业立足市场、取信于民、塑造良好形象、增强竞争力的坚实基础。对这个基础, 只能不断夯实, 不可一时松动。
一些企业对商业道德置若罔闻, 对法律法规随意践踏。不把经营事业的目光放在“永续经营”上, 而着眼于“短线操作”, 然而, 多行不义必自毙, 当这些企业把商业道德抛到九霄云外时, 企业本身也失去了公众的信任, 市场会对它们进行公正、无情的道德审判, 并将它们淘汰出局, 万劫不复。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不正当的市场竞争永远没有赢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 在美国、西欧、日本的一些先进的企业, 就已经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严格的伦理制度和监管制度, 企业不再认为企业的竞争是赤裸裸的斗争, 不再认为打垮对手就是赢得了自己。这些认识, 促使企业改变旧有的经营观念, 把企业定位在追求利润与推动良性的社会变迁上, 使企业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因此, 要同时兼顾企业伦理与企业的生存绝非不可能, 伦理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 有了它, 企业可以同时拥抱利润与灵魂。
三、商业道德与伦理目标及建设措施
圣雄甘地提出毁灭人类的“七宗罪”, 其中有一条就是“没有道德的商业”。有一个被欧美常用的治本工具被我国忽视了, 那就是商业伦理教育与培训。企业发生的种种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问题都是表象, 深层次地反映出企业家与员工的道德必须要提升, 只有加强全体员工的道德伦理教育与培训, 企业在平时的经营管理中才能采取合理的商业伦理来决策和行动。因此, 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 必须加强伦理建设。比如,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道德缺失行为的成本等。
1. 制定并执行企业伦理守则
伦理守则所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员工、顾客、股东、政府、社区、社会大众等的责任关系, 它同时包含公司的经营理念与道德理想, 如同一般人的座右铭, 多少可以反映公司的文化与行为、生存的基本意义和行为的基本方向。企业信奉的伦理守则应贯彻到经营决策的制定以及重要的企业行为中。在建立伦理法则的同时, 通过一系列的奖励、审核以及控制系统加以强化, 并对破坏伦理规范的行为予以惩罚, 公司必须让大家都明白, 组织里决不容许违反伦理的行为。管理人员对违规者的默许, 将会严重破坏组织走向更具伦理气候的环境。
2. 设定伦理目标
企业伦理目标强调企业行为不仅具有经济价值, 还必须具有伦理价值。企业目标制约下的行为不仅不能违背以法规形式体现出来的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 而且要进一步以伦理准则来约束自己, 主动实现道德自律。经营者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企业生存的根本意义是什么?企业的生存其实并不是一个目的, 而是一个手段, 是通过企业的生存, 求得顾客的满意。所以, 当一个企业非要用不伦理的手段才能生存的话, 它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发展, 必须达到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的统一, 只有两者并举, 企业才能真正兴旺发达。
3. 加强员工企业伦理教育
现在不少国外的大企业, 在员工的教育训练课程中, 邀请诗人、哲学家为员工上课, 目的就是希望员工能对身边的人与物有更高的敏感度, 帮助员工在道德思想和行为中注入强大个人意志, 防止破坏性的道德沦丧。企业也可参与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协助推动社会良性改革,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公司的向心力, 激励员工士气, 同时也可提升个人的品质, 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敬业精神, 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这样, 道德伦理风范不再是企业必须维持的一个负担, 而是统治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因此, 企业应加强员工有关企业伦理教育, 注重培养反映企业价值观的态度观念、思考方式等, 让员工深刻了解到企业更高一层的使命。
4. 由上层开始推动伦理建设
事实上, 作为成功的企业, 应该是一个合乎高标准伦理的公司, 在劳资关系、尊重知识产权、遵守法令等企业文化上, 都有相当的进步;而成功企业中卓有成就、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 恰恰是最有资格提升社会伦理道德的人物。因此高层领导的重要职责之一是赋予企业的指导价值观以生命, 建立一个支持各种道德行为的环境, 并在员工中灌输一种共同承担的责任感, 让员工体会到遵守伦理是企业积极生活的一面, 而不是权威强加于的限制条件。领导要敢于承诺, 敢于为自己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而采取行动, 同时当道德义务存在冲突时, 敢于以身作则。如果绝大部分的企业领袖能充分认识并致力于提高企业伦理, 我们社会的人文精神、生活品质自然也就提高了。那时候, 我们的经营环境会大大改善, 产品的国际形象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企业也将得到他们应享的“回报”。
同时, 仅有企业的道德教育是不够的, 还要加强社会全体的公民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从社会层上也要加强全体社会的道德体系建设。唯有这样, 市场经济才能够有序、有活力, 低成本、真和谐。
参考文献
【商业伦理精神】推荐阅读:
商业伦理06-17
商业伦理建设10-17
企业商业伦理现状12-09
精神伦理10-22
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读书笔记 摘抄11-19
德国商业两百年:工匠精神永不磨灭07-27
伦理会计与伦理约束11-11
伦理概念与伦理学论文07-12
家庭伦理建设是社区伦理建设的基础11-05
诚信伦理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