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感受

2024-07-19

学生感受(精选12篇)

学生感受 篇1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走近数学, 感受数学, 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进而让学生爱上数学这一门学科, 培养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

一、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 在层层的指挥棒下, 我们的学生直接面对的都是“数学题目”和“数学考试”, 这种数学学习远离生活、脱离大众, 更让学生感觉数学这门学科单调枯燥, 兴味索然.其实, 真正的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它应是丰富多彩的, 有着具体的、实在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所以,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不仅自己要多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素材, 而且要引领学生多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现象, 思考数学问题, 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学习数学的真切感受.

例如, 在“统计”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围绕“植树统计”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故事:“植树节到了, 森林动物园的动物们在大象的带领下一起去植树, 有很多树的品种供动物们选择, 小动物们有的植松树, 有的植桂树, 还有的植樟树, 最后都不知道分别植了多少棵了, 你愿意帮它们统计一下各种树的棵数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学生便兴致盎然地数起来, 记录, 汇总, 很快得到了统计的结果.再如, 小组合作让学生统计班上各人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 最后得出喜欢吃苹果的多少人, 喜欢吃香蕉的多少人……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在这种贴近生活的学习中, 学生不知不觉掌握了统计的方法, 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感受数学的情趣性

现今“知识唯一论”的观点已渐渐退却, 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等不断得到彰显.在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情趣,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师用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用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 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便会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例如, 在教“数一数”这一节课时, 教师结合课本中的大量彩色插图, 用轻音乐配上这样的谈话:“小朋友, 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呀?”学生说:“是儿童乐园.”师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你们看, 公园里长满了花草树木, 五彩缤纷的蝴蝶在花丛中快乐地飞来飞去, 小鸟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地飞翔;小朋友们有的骑木马, 有的荡秋千, 有的……多美啊!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上还有些什么, 谁能很快地数出来?”学生在老师的语言感染、情感交流和及时评价中, 产生了情感共鸣, 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

同时, 我们也要注重让学生感受数学老师的情感.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而且是感情的交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态亲切和蔼, 语言充满亲和力, 多表扬学生, 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 可以使孩子在课堂上感到轻松愉快, 并能促进学生积极向上, 学生能从老师身上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情趣.

三、感受数学的问题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问题的数学课堂将永远束缚学生思维的翅膀.新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地思维、猜想、发掘, 以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多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入情入境展开思维, 不断发现问题, 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有效地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 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切不可帮助学生总结所谓的“数学思想”和“解题规律”.

四、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传统数学教学中, 受“考试教育”和“题型教育”影响, 教师学生死“抠”书本, 导致学生遇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而新教材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们应更多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 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 才会显示其价值, 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才能真实地显现其学习数学的水平.所以, 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 让其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例如, 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 我布置学生回去量量自己的房间有多大, 书桌的占地面积有多大, 如果让你给你的房间挑选一些家具, 你要做好哪些测量准备, 把自己测量好的数据跟家长作交流.再如, 教学简便计算385-198时, 我跟学生讲:我带了385元钱去商店买198元的东西, 我身边没有198元, 就给了售货员200元, 这时我身边就少了200元, 后来售货员又给了我2元, 我身边又多了2元钱, 就要加上2元, 所以此题可以这样做385-200+2.

总之, 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力引导学生感受数学, 让学生在感受中喜欢数学, 享受数学.

学生感受 篇2

怀着那份期待,怀着那份兴奋,我们迎来了第一次学工活动,虽然只有4天,但收获,却可以一生受用。

这次学工活动,学会了插花,学会了亲自动手制作杆秤,学会了用陶泥做花,真可谓是受益匪浅。

四天的学工生活很简单,很充实,在这几天里,我找到了一双丢失已久的眼睛,而正是这双眼睛,教会我发现人间之美。

插花课。用铁丝缠丝布,再一个个组装。听着简单,可是亲自动手却非常麻烦,总感觉两只手都不够用了。可是当我看到自己做的花绚丽地绽放在眼前的时候,一切烦恼全烟消云散了。其实,做人也是一样,只有多一点细心,多一点忍耐,成功就会离你又进一步了。

结构模型课。听起来比较枯燥,一定是用木头做模型吧。稍微怀着点无奈走进了教室,却被一桌子的工具吸引住了。钢尺、美工刀、502、木头条,也许自己可以当一名小工程师了吧,美美地想着。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秤的图片和资料,让我们的兴趣更加浓厚了。然后说今天要带领大家亲自动手做一个,同学们都兴奋极了,然后尝试着粘木条。虽然强力胶粘了一手,但粘不掉同学们的兴致„„

一堆树根在根雕艺术家的手里成了有价值的艺术品,一匹平常的马在伯乐的眼里成了千里马,一块石头在天文学家的眼里成了陨石,指一切都因为发现者用的是“审美”的眼光,而不是世俗的“实用”的眼光。给我,给我一双审美的“慧眼”吧!为了奇形怪状的树根部被抛弃,为了千里马不“骈死于奴隶之手”,为了这世界上的美不再被埋没。

为期4天的学工活动已经告别,但是那份情愫,却依旧在心海里荡漾„„

2.6

学生感受 篇3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但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意义的思维成果,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高度发展的标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举措和保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有着不同的灵感和体验。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的、独特的体验。课堂上不要什么标准答案,需要有不同的声音;不要什么书本权威,需要有批判的思维;不要什么众口一词,需要独特的见解。教师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不同寻常的见解,并启发学生能阐述出这种见解的生成过程,再激励全班同学就此展开讨论,从而提高学生辩证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片段

学完文言文《曹刿论战》后,笔者总结道:“课文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之愚昧昏庸反衬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的指挥才能。”谁知话音刚落,—位同学却振振有词地答道:“我认为老师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启用一介平民的曹刿,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齐刷刷地看着笔者的表情。该怎么办?是维持“原判”草草收场,还是让学生展开讨论智者见智?这难道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次绝好机会吗?于是,笔者趁机展开引导:“现在我们对鲁庄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有道理呢?请分组讨论,并说明理由。”于是,前后桌的学生都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之后,不少学生都踊跃发言,列举了一条条鲁庄公并非昏庸的理由。有的说:“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能接见平民,并与之同坐一辆战车,说明他礼贤下士,平易近人。”有的说:“鲁庄公对曹刿指挥战斗言听计从,说明他善于纳谏,且用人不疑。”有的说:“他好学善问,虚心求教。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不耻下问,实在不易。”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鲁庄公浅陋无知。有的说:“战争一开始,鲁庄公便急于进攻,见到敌军逃跑便急于追击,可见急躁冒进,鲁莽草率。”有的说:“已经取得了胜利,他对胜利的原因却茫然不知,足见其愚昧无知。”……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在讨论的撞击中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课堂教学真正“活”了起来。

三、教学反思

认真反思本节课的得失,笔者认为本节课最大的可取之处,就是完全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学生只有不迷信或者不盲从书本和教师,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会有创新意识,社会也才会不断进步。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哥白尼等著名学者、科学家就是有力的证明。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索,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必须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英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联系《曹刿论战》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教师的责职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

素读, 感受学生思考之美 篇4

素读就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 没有占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 通过自己原始的知识积累对文本进行解读。

二、提出这一问题的原因和背景

1.高中阶段课程多, 任务重, 时间紧, 这就导致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堂两分钟左右的时间里预习要学习的内容, 使得预习形同虚设。

2.课堂问题设置缺少针对性。很多时候, 我们在设置问题时, 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 使得问题可能出现设置过浅或者过深, 进而导致课堂出现了低效或无效行为。

3.高考是在没有教师指导和可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 在平时教学中, 学生都是在教师指导下, 或者是自己查找资料来进行阅读的, 对文本的理解和知识的把握很到位, 只要学生自己独立进行阅读就不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了。所以, 让学生进行素读非常重要。

三、具体步骤

具体来说, 素读的步骤是:感受文本—导读, 把握文本—赏读, 探究文本。

四、具体操作

(一) 诗词类文本

诗词看似很简单, 但学生理解起来却很困难。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操作。

1. 较难的诗歌和没见过词牌名的词。

对于这种类型的诗词, 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读, 然后让学生谈谈读出了哪些内容, 从哪些地方读出这些内容的。哪怕是学生读出一点也可, 学生即使理解错了也可, 关键是让他们找出是从哪些地方读出的。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导出课堂的重点。比如, 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和《醉花阴》时, 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 学过词牌名的词。

对于这种类型的诗词, 我们可先把其中的标点删除, 让学生自读,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标点, 再谈理解。学过词牌名的词, 学生可通过旧知自觉引出新知, 加上标点, 谈谈理解, 教师再进行引导。比如, 在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时, 学生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句读。

(二) 小说类文本

1. 短篇小说。

在阅读短篇小说时, 我们可先让学生在课堂上“素读, 感知文本”, 然后“导读, 把握文本”, 最后“赏读, 探究文本”。在教学前, 我们应先把小说分成几个部分, 然后制订教学计划和目标, 使学生按计划学习内容。如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小说中的情节部分进行探究。

2. 长篇小说。

在学习长篇小说时, 我们应拿出两个课时甚至是更多的课时, 让学生先进行素读, 然后一个课时的导读, 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正确的把握之后, 再从人物、环境、情节和语言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三) 文言类文本

利用素读法阅读文言类文本时, 要求学生首先不看注释, 不查工具书, 直指文本, 联系上下文, “连猜带蒙”去读, 读懂多少算多少, 然后对照注释, 查阅资料, 核对“素读”结果, 校正错误, 最后经过教师引导形成新的知识储备。

对一些文本的重要段落, 我们也可以在标点上做文章。我们可以把标点删除, 让学生来自读;可以把标点的位置调整, 让学生来改正;还可以把标点更改, 让学生体会语气变换。这样经过自己查阅资料和教师的引导, 学生就能对文本的把握更到位, 理解也会更深刻。

五、获得的认知

我们从素读的教学尝试中得出以下几点浅薄的想法:

第一, 要相信学生的现有能力。对于学语言和品文本, 教师总不愿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 害怕沉默的课堂, 担心分秒逝去而学生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 影响教学进度, 最终导致课堂成为知识的灌输, 技巧的生搬硬套, 而没有能力的锻炼。其实, 作为母语的学习者,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绝不是零起点, 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解读课文的条件,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他们会给教师意想不到的答案。

第二, 素读, 实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这样的课堂担心是有道理的, 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丰富的教学经验, 以及对教材的透彻研读, 那么, 课堂很容易变成一潭死水, 而不是“静之美”。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 为了避免出现沉闷的课堂气氛, 总会在导入、结尾或者中间过渡环节插入一些“出彩”的设计来点缀课堂。这些都是预设性很强的东西, 比较好控制, 但是这只能体现教师的备课能力, 而不能说明他的教学能力。所以, 教师只有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才能娴熟地驾驭这样的课堂, 在沉思和宁静中营造出教学的艺术和美感。

师范学生实习感受 篇5

2013年9月2日至今在承德南营子小学实习的生活,已在我的记忆书海中添上一个重要的页码。在这段日子里,我受益匪浅,学到的东西也会让自己更加勇敢、自信地努力向前。因此,在这个实习报告里,我将认真地对自己在这段时间的实习做一次认真、全面的总结,谈谈自己在实习日子里的体会、感受。

9月2日下午,我们抵达了承德南营子小学,在学校刑亚丽主任的安排下,当天就开始熟悉实习学校、班级的情况,学校也为我安排了指导我的老师,这段时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配合老师上课。在第一周里,我们主要是随班听课,作好听课笔记,看其他老师是怎样讲课的。这种听课和我们上学时听课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听课的重点是观察徐老师怎样讲课,学习如何传授知识,如何驾驭课堂,如何控制授课时间,而并不是学习老师所讲的知识。

原以为做一名老师很容易,但是在这两周的实习中,给了我这样的感觉,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很容易,做一个好老师难。听人说过一个差老师在讲课时是自己在自问自答,让学生听就可以了;而一般的老师在讲课就是和学生有一点点互动,就是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一位好老师则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走,思考课文讲了什么,让学生提出问题,这种模式能让学生学得更多。在这方面南营子小学的老师做的很好,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导,虽然 一个班上的学生很多但是在老师的组织下显得很有秩序,我对这些老师发自内心的佩服。

我的数学指导老师,为人大方,善良,尽责。虽然我是一个实习老师,但是在老师面前,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生。每次新课前,我都会带好听课记录本和课本听一两节老师的课,做笔记,划重点,学习她的上课方法、思路,遇到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下课及时向她请教。老师也会毫无保留的教给我,鼓励我,告诉我上课时一些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时间分配把握不够;与学生的互动不够充足;知识点讲解有时不够详细,等等。让我提前做好准备,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相信它们将会是我以后工作中的宝贵财富。

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 篇6

一、 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

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力量。科学史表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离不开数学的力量,伽俐略认为“自然界的伟大书的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数学的实际应用也越来越来广泛,现在,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数学,以前人们讲数学的重要性就是两句话:“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的语言”,数学要通过其他科学发挥作用,但现在数学已从“伙计”变成了“伙伴”,直接在科技前沿发挥作用了。

其次,数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是一门实用性强的科学,尤其是在启迪、培养、发展人的思维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闻名于世的美国西点军校之所以设置许多高深的数学课程,就是要经过严格的数学系训练,使学员养成一种坚定不移的品格、严格精确的思维习惯,为他们驰骋疆场打下坚实基础。他们所受的数学训练在事业和生存方式中起着重要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用。

数学是理性的艺术,数学赋予科学知识以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数学是理智的而非情感的,精神的而非含糊的,数学成果是对客观规律的描述,是创造性的艺术,也是富有理性美的艺术品。数学能陶冶人的美感,增强理性的审美能力,当我们创造了一种简单的方法,作出一种简化的证明,找到一种新的成功应用时,就会在内心深处激起强烈的美感。

当然,让学生正确的看待数学,形成科学的数学观,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我们平时教学中一是多给学生讲点数学史;二是加强数学应用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三是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四是通过教学法的加工“把数学变得容易点”,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五是向学生多展示数学美,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从而产生浓厚的数学情感。

二、 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体验

在传统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突出教者的主体意识,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外部条件的调控,忽略学生内心世界的开发,使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机械模仿和记忆的思维定势中,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约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还要让学生“会学”数学,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数学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数学激情,形成必备的数学体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使学生形成数学体验,一是从实验中体验数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数学课堂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构建数学模型,增强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体验,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中能够让学生亲自实验的素材,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形成数学体验;二是从探索中体验数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学习中、探索中加以提炼,揭示规律的形成过程,去体验获知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三是从情境中体验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教师在数学中要注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养成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习惯,加强与现实生活情境、社会发展联系的应用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教学中可将生活中的情境融入所设计问题的背景中,将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种种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既来源于现实又贴近现实;四是从类比中体验数学美。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使学数学成为一种审美享受、变苦学为乐学,做习题时感到“乐在题中,其乐无穷”,学生必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三、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对本学科的兴趣呈高度正相关,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以学习为享受。不少学生对数学,从主动学变为被动学甚至丧失学数学的兴趣,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积极情感因素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呢?首先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教师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这样就会对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次是培育良好的师生情感,教师要爱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当学生学习有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帮助而不应过多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待,主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中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在教学评价中更应注重对“双基”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一是必须牢牢把握课堂教学主阵地,挖掘数学自身的魅力,给学生以“数学美”感受,激发学生深究欲望和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二是在数学训练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教师应把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变成激励学生克服困难、锻炼意志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添“柴”泼“水”,适时添一把柴,可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泼一盆“水”,可使学生从浮躁中猛醒,多一份理性的成熟。三是利用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史进行人文教育。一个个数学家奋斗的历程是严谨治学、上下求索、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典范,面对他们的惊人毅力和辉煌成就,学生无不为之动容,从而激发青少年热爱数学、钻研数学、献身数学。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篇7

一、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使其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如, 教学《雷雨》一课时, 可以以读代讲, 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边读边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美丽景象, 然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 感受到课文的美, 就会兴趣盎然、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二、适时指导,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1援抓好三个环节。从标点、句子结构、关键词语入手, 要求学生在读准的同时, 养成边读边看标点的习惯, 并根据标点的不同作用, 读出合理的停顿。这就必须指导学生分清每一句话的标点, 掌握好停顿, 逐步建立起句子的概念。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 读出节奏。还要指导学生抓住句子的关键字词理解和感悟文本, 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 《桥》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老汉突然冲上前, 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教学时, 我让学生抓住“冲”“揪”“吼”等几个描写动作的词语, 读出老汉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的共产党员形象。

2援注意“四忌”。朗读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 循序渐进地培养。要注意“四忌”:一忌念字式, 即一字一字地分开读。二忌念经式, 就像小和尚一样, 哼着读书。三忌固定式, 即整篇课文总是用一个基调读。四忌演戏式, 即没有投入自己的感情, 矫揉造作。

3援传授朗读技巧。不同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 教师应该适时指导。如, 写景类的文章语言大都比较优美, 可以用比较舒缓的语气来读;童话、寓言类, 或写人物的文章, 可以让学生表演读, 适时加上表情、动作;诗歌类文章, 应该让学生抓住诗歌的节奏, 有感情地朗读。

三、尊重个性,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常常为学生齐读的不整齐而生气。其实, 这正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如果学生都读得很整齐, 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 实际上许多学生是“鹦鹉学舌”, 甚至读完了连读了些什么都不知道。在朗读形式上, 应以个别自由读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这种形式不管从时间上还是表达方式上, 都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有利于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丽 篇8

一、在生活的素材中挖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借助学生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再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先让学生站起来报数,告诉学生这就是他们的学号,接着按我的要求:1.除2外,学号有约数2的学生坐下来;2.除3外,学号有约数3的学生坐下来;3.除5外,学号有约数5的学生坐下来;4除7外,学号有约数7的学生坐下来。其余的学生就会很疑惑:为什么老师不让我们坐下来呢?这时我让学生思考:站着的同学学号与其他同学的学号有什么不同?这样很自然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初步了解自然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二、在生活的动手中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送给同桌的学生两辆纸模型车。左边学生统一拿客车,右边学生统一拿货车。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手上都拿着客车或货车,大家来猜一猜,今天老师准备扮演一个什么角色?”生1:“客车司机?”师:“不对。”生2:“货车司机?”师:“也不对。”生3:“罪犯?”学生哈哈大笑。师:“都不对。今天我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位交通警察。”学生马上产生好奇感,老师为什么要扮演一位交通警察呢?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就开始来了。接着我就扮演交通警察指挥同桌的同学拿着客车和货车同时相对而行,再现客车和货车同时行走和相遇的整个过程。在两车同时相对而行中,我使学生充分理解了两车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如:(1)两车相遇地点在哪里?(2)甲、乙两地的路程就是谁和谁的路程的和(总路程=客车行走的路程+货车行走的路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轻松又愉快,手口并用,我把抽象的应用题简单再现,使它能成为学生的亲身经历。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学习百分率时,我带着学生深入面粉厂、榨油厂和某些其他的工厂去了解出粉率、出油率和产品合格率等。

经实践证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生活的感悟中发现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如特级教师林富良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细节:师:日光灯管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它的“高”人们通常怎么表述?生:人们通常用长来表示。师:一元的硬币也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它的“高”人们通常怎么表述?生:人们通常说成是“厚”。师:我们家里挖的水井同样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人们又怎么说它的“高”呢?生(迫不及待地):深。林老师很充分地沟通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令人望而生畏的。

四、在生活的应用中提升

多年以来,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我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教育学生成长感受探微 篇9

一、教师要用爱心接纳学生,让关爱伴学生健康成长

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没有情 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始终铭记在心,面带微笑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的心灵,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用一颗爱心来接纳学生。每接到一个新班,我都要全面迅速地了解全班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学困生等的具体情况。

二、教师要发现学生身上的 闪 光 点,让 自 信 伴 学 生健康成长

人都喜欢被表扬,优等生需要表扬,学困生更 需要表扬。其实学困生身上也存在许多优点,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要善于发 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善于给他们以信任,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去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从而向好的方面发展。我所带的七年级(14)班学生吕某特别调皮,自控能力很差,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可劳动非常 积极。每次学校大扫除他都积极拖地、擦门窗桌,忙得满头大汗,还主动提出要去把电灯也擦干净。我说那太危险你别上去了,还是找大个子的同学来擦吧。他说没关 系,老师你放心,我自己会小心的。我对他说,老师特别 喜欢你现在的表现,如果你在 其他方面 的表现也 像现在一样,一定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到那时,同学们都会对你刮目相看的,老师和父母也就更加开心了。他听了我的话很高兴。后来我对他特别关注,经常找他谈心,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渐渐地他有了改变,字迹工整了,上课守纪律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

从这件事情中,我感受到了欣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注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欢乐。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产生学习的愿望。”赏识犹如阳光滋润万物生长,它是一把打开希望之门的金钥匙,学生是可爱的,也许只是我们缺少了一双欣赏他们的眼睛。作为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学生在被欣赏的眼光中,在充满信任的肯定中,在满怀热情的交流中,在恰如其分的鼓励下,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三、教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让理解伴学生健康成长

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教师完全可以宽容理解,用巧妙的方法激励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曾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全班学生都在做配套练习时,我观察到一名女生的神态有点不对头,做作业偷偷摸摸的,我没做声,和平时一样慢慢地从她的后面走到她旁边,才发现她在做数学作业。为了不伤她的自尊心,我并没有戳穿她。我若无其事地走到讲台前,再仔细观察,那位女生还在聚精会神地做数学作业。为了提醒她,这一次我有意咳嗽一声后从正面走向她,她听到咳嗽声,唰地一下用语文练习本盖住了数学书。当她看到我注意她时,脸一下子红了起来并迅速地低下头,立即做起了语文练习。我还是没说一句话,慢慢从她旁边走了过去。这一情况只有她的同桌和我知道。课 后,这位女生 找我说,她知道错 了。她非常感激我并 没有当着 全班同学 的面戳穿 她,批评她,这样无声的教育真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中,我看到她在学习上劲头比以前更足了,学习比以前也更自觉了。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她都能专心致志、踊跃发言,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并且能主动向好同学学习,有问题时能主动和同学交流或来问教师,她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在期末考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文之美 篇10

我静下心来反思并做了问卷调查, 学生感到有滋有味、效果又最好的课, 都离不开大量的读。尤其是把一些难以“讲的课”改用“读的形式”处理后, 学生很满意。这种“读的课”, 我事先安排“放开”学习任务, “模糊”学习目标。只限定大的框架、范围, 要求学生对近期所学内容巩固延伸:读美文延伸也行, 绕范围读名家名篇也行;有遗留问题的通过阅读、思考, 做题也行;学习过程中, 把自己的感受简要地写在活页纸上交流, 只要是真情实感, 多也行少也行。

让学生自定任务,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各有各解决的任务, 各有各的兴趣爱好。所以, 他们能全身心投入。每当辅导课上, 同学们个个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饱饮, 恰似嗡嗡的蜂群在知识的百花园中尽情地吮吸知识花蜜。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恨不得一下子把所学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消化、吸收。

看着这喜人的情景, 我陶醉了, 仿佛回到了童年。那时, 学习语文多么轻松, 多么有滋有味, 每天早上都有“天天读” (相当于现在的早自习辅导课) , 我们坐在教室里, 拿着语文书, 一遍又一遍地读, 读熟了就背, 背完了就写, 一学期下来, 整个课本倒背如流, 每篇课文还要写两三篇读后感, 课后的问题滚瓜烂熟, 不论老师怎么考, 都是红色成绩。

清晰地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坐在我们对面, 手拿厚厚的书, 好似鲁迅笔下的敬寿吾先生, 摇头晃脑地也在读, 时儿双眉紧锁, 表情严肃;时儿精神抖擞, 气宇轩昂;时儿悲痛欲绝, 泪流满面……试问今天的语文老师课堂上被作品惹得哭过笑过的有几人许?我想:李白、杜甫、曹学芹的老师, 他们当初不可能讲究什么语法、修辞、逻辑, 不可能有什么先进的手段来辅助, 谁又能怀疑他们的效果呢?他们肯定像鲁迅的老师一样, 因为他们培养出了文坛巨星。而今, 我们的教辅读物多如牛毛, 标准化试卷似满天繁星, 压得学生喘不过气, 累得教师直不起腰。这样的教学越搞可离学生越远, 难怪于漪老师不无感叹地说, 曾经在学校课程里排行“老大”的语文日渐“失宠”了, 其地位与价值一路下滑, 降到了小四子、小五子的地步了。笔者听过许多老师的公开课、观摩课和研究课, 除了华而不实的务虚课外, 剩下的绝大部分就是所谓的务实课———每节课都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注重知识学习, 重视方法训练, 强调讲深讲透, 篇解析为段, 段解析为句, 句解析为……唯恐有半点的疏漏。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为零, 自己讲得唇焦口燥, 可学生听得呼呼大睡。这种做法愿望虽然是好的, 但扼杀了学生的灵性。有位老专家听了这样的“务实”课后, 形象地纠正道:你若给学生讲“大枣”的知识, 不必滔滔不绝地从其形状、色泽、味道、用途等方方面面说来道去, 不如让学生亲眼看看大枣且亲口尝尝, 这比什么效果都好。要让学生接触语文就得读, 读中思考、理解, 理解中背诵。专家接着说, 他小时候在老师的传统教法下, 背熟了“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 后来上了中学遇到的老师善讲, 要求学生多听。如今自己写起文章来, “三”“百”“千”里的好多东西记忆犹新, 而上中学学的东西连半句也想不起来。他要求大家接受新的理念, 让学生沐浴在新课改的阳光, 该涉猎的名著尽量涉猎, 该精读的美文尽力精读, 该背诵的要“死死地记, 硬硬地背”, “苦读书胸中有本”啊!

让学生感知社会 感受成功 篇11

1.让学生感知社会,不断优化学生培养之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法制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社团活动、升旗活动、班团活动等都是职业素养养成的常规途径,通过这些途径,我们把诚信教育、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教育等渗透其中。

同时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精心设计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学校设立升旗手,在升旗仪式前主持人向全校师生介绍升旗手的主要先进事迹,从细节中寻找教育的资源,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引领;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学校艺术节上,社团选送的节目过半;我们组织新生参加无锡市十运会开幕式大型活动,获得优秀组织奖。

2.让学生感受成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之动力

从2009年起,学校每年开展历时一个月的校技能节活动,营造了校园“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005年起,学校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搭建平台让教师扎扎实实地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来,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2009年全国技能大赛中,学校学生获得五金一银的优异成绩;在江苏省首届文明风采大赛中,学校在征文、设计、动漫、摄影等类别中共获得262个奖项的喜人成绩,其中一等奖73个,名列全省前茅:而2010年省赛一二等奖就达到了260多项。在第六届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学校219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0个,学校喜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在省创新大赛中,学校6件创新作品入围省创新大赛决赛,名列全市第一,有3件获得省二等奖。在无锡市环保创新大赛中,学校有14个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个。

3.让学生感动校园,不断促进学生教育之自主

学校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必须、弘扬、追求三个层次构建德育教育的目标体系,并通过富有实效的德育形式加以实现。2009年9月1日,学校再次启动劳动礼仪值周制,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一群身着蓝、黄背心,佩带劳动礼仪值周胸牌的学生身影,他们打扫校园毫无怨言,他们热情礼貌,他们乐于助人……学校从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高度,强调“劳动育人”“礼仪塑人”,学生在值周期间承担文明示范、劳动保洁两项工作。根据学生和班级在值周中的表现,学校每周评出值周明星和值周先进集体,并每月进行表彰,由全体学校领导在升旗仪式上为获奖学生亲自颁发奖牌。

让学生感受语文的意境美 篇12

一、言海浩淼, 美之肌质

古今中外许多文学著作, 都是作家呕心沥血、用生命创作出来的。从生命的文章出发, 我们可从维纳斯的体型看文章肌质的美;从蒙娜丽莎的微笑领悟文章意蕴的美;从阴阳二气的调和看文章精灵的美。

1、技运得彰

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 传达信息, 不仅要表达得准确无误, 清楚明白, 还应该力求生动形象, 妥切鲜明, 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比喻、夸张、反语、排比、对偶、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在小语教材中已显露山水, 而这些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前后配合, 交错使用, 互补互衬, 珠联璧合, 可以把思想内容表达得更加丰富多彩, 鲜明有力。

郭沫若在《白鹭》中有这样的一段细致描写:“那雪白的蓑毛, 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那铁色的长喙, 那青色的脚, 增一点儿则嫌长, 减一点儿则嫌短, 素一点儿则嫌白, 深一点儿则嫌黑。”仅此一句, 平仄的巧妙相间, 浅显生动的比较夸饰, 长短句的交错排列, 使人读来油然而生一种节奏起伏、音调和谐的美感体验。正如作家曹靖华所讲:“下字珠落玉盘, 流转自如, 令人听来悦耳, 读来顺口。”

2、意蕴深长

在芬芳的语文世界里, 一个汉字就是一种姿态,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情感世界。简单的一个“水”字, 就可呈现江河湖海之汪洋, 显示沟溪塘池之恬静;既有大浪淘沙的雄奇, 又有秋水长天的明丽。汉字的奇妙之处还不仅于此, 同一种情感的流露、同一种意义的表达、同一种思维的阐述, 在知识体系的不同阶层, 缘于同一阶层的不同感受, 也会有异彩纷呈、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在《悲壮的一幕》中, 关于眼泪的描写就出现了“眼含热泪”、“泣不成声”、“泪如雨下”、“禁不住落泪”等词, 对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的人物作出了酣畅淋漓、感人肺腑的描写。

二、真情无限, 美之心曲

当我们听到《黄河大合唱》的雄伟乐章时, 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心潮澎湃;品读《红楼梦》时, 不知有多少人为林妹妹流下了同情的眼泪。苏轼的雄浑大气、王维的清新恬美、贾岛的含蓄隽永, 构成了一个个丰富多彩、撼人心魄的情感世界。辛墨说得好:“人们互相望一眼, 那是最纯洁的感情交流。”课堂上, 教师的哪怕是一瞬即逝的眼神, 也应发出千万个信息, 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

1、阳刚之美

《我们爱你啊, 中国》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歌颂祖国壮丽山河、丰富物产、光辉历史、伟大成就;《大江保卫战》再现了惊心动魄的抗洪大决战, 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再现铮铮铁汉英雄本色;《印度洋上生死夜》中的皮埃尔面临生与死的严峻考验, 显示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这其中慷慨激昂的感情、庄严伟大的思想, 让我们在对其欣赏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意志得以坚定, 信仰得以提升, 生命得以净化。

2、柔雅之美

李清照的婉约、李白的飘逸、朱自清的旷达, 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 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所具有的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安静、舒缓、清新等品格, 使我们心旷神怡, 陶醉不已。

《碧螺春》色鲜, 嫩绿透亮;香浓, 飞溢四周;味甜, 清新爽人。《孔子游春》中老师循循善诱, 子路豪爽乐善, 颜回谦逊沉稳, 师生之间情谊浓浓。《白鹭》形美, 美在大小适宜, 色彩和谐;意美, 美在文中有画, 画中有诗;情美, 美在以心格物, 融通自然。它们以天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 使我们获得恬美的心理感受。

三、艺苑灵动, 美之精灵

美, 到处都有, 总是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丽, 有的绚丽纤细, 有的悲凉凄婉, 有的豪放旷达, 有的含蓄典雅, 有的直率奔放。而构成艺术的灵魂与核心的, 正是那些或感性、或想象性的艺术意象。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只14个字, 便展现出一幅地上有草、空中有莺、堤上有柳的清晰画面, 由此, 读者还可体会出草长、莺飞和杨柳拂堤的动态感。美是感性, 是文学形象的感知, 是读者和文本之间往复交流、不断进行对象情绪化和情趣对象化的结果。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以杨柳这一传统用来赠别的物象说明玉门关外春风不度的苦寒气候与悲凉心境。人生的感慨融汇在字里行间, 寓情意于景象之中, 虚实相生, 创构出抒泄作者胸臆的意象, 从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边关思乡画面。

上一篇:国有矿业企业下一篇:一致地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