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感受(精选10篇)
聆听感受 篇1
音乐是一种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 可以说, 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所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 发生共鸣的过程。那么, 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
一、用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
用主题音乐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 教师应该趁热打铁,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受。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不拘一格。如此引导后的效果如下:学生们有的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也有的用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还有的跃跃欲试, 想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教师只需用欣赏、肯定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 并对他们的表达进行中肯的评价。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
教师可以一边让学生重复听音乐作品, 一边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作品的背景, 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它的创作都是有渊源的。例如, 在初一“鉴赏与感受———中国民歌”这一单元欣赏课的教学中, 我通过阐述中国民歌几千年来历经各个朝代发展演变的历史,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艺术遗产中的瑰宝, 其中无不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从古至今, 民歌一直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表达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意志、愿望、忧愁和欢乐。作为中华儿女, 应了解、掌握我国的音乐文化, 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艺术, 使中华民族艺术的光辉永存。实践证明, 经过我的阐述, 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就会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学生们此时都热切地盼望着我对具体的作品作更进一步的分析。此时, 我的第二个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已得到实现, 即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探索音乐内涵的积极性。
三、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例如, 在欣赏、分析中国民歌的类型及特点的过程中, 可以先启发学生确定每一种类型的民歌的研究主题。如, 欣赏《放马山歌》和《赶牲灵》, 学生倾听完, 我启发学生:“你们能听出它们是我国哪一种类型的民歌吗?”学生纷纷回答:“山歌。”之后,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同是山歌, 演唱风格、特点却都不同呢?”从而让学生自己确立研究主题。这时, 再进一步让学生分组讨论, 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我这样巧妙引导:“想一想这两首山歌产生的地区有何不同?”学生讨论时, 我走到学生中去, 指导他们观察曲谱, 倾听学生的意见。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分析, 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我把他们的观点综合, 进行点评式分析:《放马山歌》与《赶牲灵》都属于山歌, 但由于地区不同, 在旋律、曲调上有各自的特点。《放马山歌》是一首流行于云南的反映放牧生活的著名山歌。歌曲结构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 下句曲调是根据上句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成的。《赶牲灵》是一首陕北人民喜爱的山歌 (信天游) , 旋律由上下对应的乐句构成。上句句幅宽长, 跳进上行与级进下行的音调交替, 加上带上滑音的自由延长音, 听上去就像通往远方的道路那样悠远。最后得出山歌的特点: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野外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情感的抒情小曲, 各地山歌的风格和特点各不相同。一般来说, 高原地区的山歌比较高亢、嘹亮、粗犷有力, 平原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山歌比较流畅, 草原上的牧歌则辽阔、舒展、热情奔放。山歌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 歌词常带有即兴性……最后, 我肯定地告诉学生, 这些结论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研究成果,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 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聆听感受 篇2
感受名师魅力
刘蕊
听了黄利华老师的课,感受颇深,本节课围绕“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展开教学,通过教师精心设置情境,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我的心中也荡涤着做老师的幸福,那就是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心灵感应”般的真情对话,呈现出和谐的、焕发生命光彩的课堂,产生着令人震撼的课堂生命力。
回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要的知识准备,即学习任务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学习本课知识前,学生已掌握了比的知识以及分东西等生活经验,这些知识准备是解决问题并使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课的开始黄老师先谈话提问孩子们的年龄,再让孩子们猜自己年龄,然后给出老师的年龄和学生年龄的比是3:1,孩子们自然就根据这个比算出黄老师的正确年龄。
二是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黄老师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如本节课中,“你能根据20000元投资合理分配奖金吗?小组讨论一下分配方法”和 “三人坐出租车不同时间下车,如何按比分配90元车费”这几个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发表每个个体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得出综合完整较理想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探究知识,激发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三是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黄老师用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例子切入话题,展开讨论,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科学知识“超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知识点得以轻松展开并为学生所接受,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教学中,黄老师先是向孩子们介绍北京的冰糖葫芦,然后再由这一话题引出商家合资20000元办厂,让孩子们计算奖金如何合理分配。然后设计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深化学生对“按比分配”的认识,比如“两个人合租一间房屋如何按比分配房租费”,“三人坐出租车不同时间下车,如何按比分配90元车费” 等。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运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且整个过程中黄老师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快乐。四是适当地运用了“延迟评价”教学策略,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急于对策略的优劣和对错作出评价,为学生留下思维空间,保护了学生探究问题策略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它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本节课,黄老师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学习的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启发和帮助,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愉悦。
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听了黄老师这节课,使我深切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教育素养,更要有不断学习、多思多想的意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博采众长,踏着名师的足迹,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聆听名师讲课
感受名师魅力
——听名师讲课有感
丰南实验小学 刘蕊、12
聆听智者声音 感受大师风采 篇3
平时我们的阅读教学忽视了“明象”的认识过程,而是把形象的语言分析成一个思想意义,几个知识点,概括出几条结论,一股脑儿塞给学生,形象的语言没学到,就干巴巴地背了几条结论。
正确的阅读过程是循文而悟道。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运用形象思维再现形象,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逐渐“复活”,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情感,使之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那意象境界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情感的陶冶,达到了悟道的最高境界。
一、阅读教学要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
打开一篇课文,所见的是由一个个的字、一个个的标点组成的一句句的话,一段段的话,除了这些字、句、标点外,一无所有。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接触、咀嚼、揣摩、感悟这些语言。可见捕捉住课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意思”“体会情意”及“表达效果”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一环。把话说得精确妥帖、具体明确、文从句顺,这是语文的基本功,不可忽视。语文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语句,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去感悟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工夫。穿透语言形式,把握语言内容,再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悟语言运用之妙,最终迁移内化于学生的语言活动之中。这是语文教学中特有的客观认识规律。
阅读教学既要教学生读书,还要教学生习作。关键在于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发挥语言的魅力。
文学作品的特点有三:第一,语言规范,而且鲜明、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背诵、记忆、吸取、积累;第二,凡是好文章都反映了文章写法,鲁迅曾说过:“凡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第三,好的文学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美感与情感。
依据这三点,在教学时,如何掌握?
1.学生吸收规范的语言
教学时,要将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体现出来,使学生将词句读懂,对好的词句、片段,要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写法
就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
3.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阅读的能力怎么能提高?我觉得应该做到:读得对(感知语言),读得好(理解语言);记得住(积累语言),用得上(运用语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阅读课上就要突出一个“读”。
二、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
做才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特点:
1.掌握语言形式的多样性
2.通过语言的理解,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有人认为,强调语言的教学,是否会影响思想内容的感悟?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文道是统一的。也只有理解语言特点,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语言的丰富性
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具体化的能力,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起来。
4.进行写作方法的探讨
如果阅读课上,进行了作者写作方法的探讨,那么习作课上就可以减少指导时间,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习作。
三、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学会感动
阅读一篇文章,如果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这是阅读课的收获之一;如果在思想上有所悟,情感上有所动,心灵上有所净化,这是阅读课的收获之二;如果懂得作文必须“情动而词发”,这就是阅读课的收获之三。
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均应通过语言得以实现。文学是语言艺术,作家将自己创造的形象,转化为文学语言,读者再将文学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一转化过程,应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要让学生感性地接触作品,最关键的是对语境的重视,以及语感的培养,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认同感。
紧凑的时间安排,丰富的知识内容,到了下午五点我们都累了,可是侯秉琛老师却始终保持着神采奕奕、容光焕发,传达出一个培训大师丰富的内在人格魅力。令在座的青年教师们无不感动万分!我不由在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仰望大师风采,躬身教育
之路!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五小学)
聆听“大家”之谈,感受数学魅力 篇4
此次作课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大部分不是名师,不是专家,都是比较年轻的一线教师。他们有激情、有潜质,教学风格多姿多彩。可以说,他们辛勤的付出,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教学盛宴,每一节课都精彩纷呈,每一节课都让人回味无穷。
会议展示了31节示范课,来自天津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执教了一节示范课《数与形》。徐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他的数学课堂是富有多种元素的课堂,有对数学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对教学方法的探索等。
一、老师最“闲”的课———新疆何立娇《有余数的除法》
来自克拉玛依北师大附小何立娇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是本次观摩课上获得观摩老师掌声和互动信息最多的一位老师,她的课在这次观摩会上是独树一帜的,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她的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课前研究,还是课上讨论,都是学生在学习、在互动、在获得和在发现。何老师上课伊始就直接点题,这样做是因为课前已经发了研究单,学生已经先进行探究了,所以当然知道课题,直接点题省时省效。然后老师让学生小组活动,检查、交流、分享、发现,在互动过程中分享伙伴的智慧。接着在全班交流,看似学生自主完成,其实都是在老师不断引导性提问中进行的讨论。何老师完全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去争去交流,在争辩过程中得到统一认识,获得结论,并且巩固认识,还把结论串联起来。总之她让学生在讨论、质疑、互动中步步递进,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何老师的课不仅学生的课上交锋最多、而且还得到了专家的极大认可。
二、学具令人眼前一亮的课———吉林高倩《千以内数的认识》
在以往学习《千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教师都是利用计数器来让学生表示千以内的数,每次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时,总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要怎么做,学生对“满十进一”感受不深,学困生根本就没真正理解。高老师表示千以内的数时是运用了自制的学具,她让小棒在“数位”上“站”了起来!高老师用装满彩泥的盒子当成数位,每个盒子还在最前面贴上相应的数位名称,一根细长的小棒表示“一”,则个位上就可以放着一根一根的小棒;十根小棒扎成一捆表示“十”,一捆一捆的放在十位上;十捆小棒又扎在一起成一束,一束一束的放在百位上;最后用一个比较粗的大笔表示“千”。这样的学具,不仅令听课老师们眼前一亮,更让学生在学习数数,特别是跨十、跨百数时形象直观的理解掌握。
三、意外大餐:集知识、文化、精神于一体的课———徐长青《数与形》
大会闭幕式上,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以他幽默的风格贯穿课堂始终。他以“什么是数字”开课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学会短时间内审题:审题不只是要读懂题意,还要记住题目的内容。课上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数与形相互转化、不可分。徐老师在课上还渗透了中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善于动脑思考、动眼观察,不管多难的题目,都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把复杂的题目变简单。徐老师引用华罗庚大师的话,更是引起全场师生的共鸣:华罗庚大师留下的数学文化,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发扬下去!你说,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爱呢?
徐老师之后还给全场老师提了很多建议,希望我们的数学课能让学生嘴、手、眼都能动起来,要善于捕捉生活中数学的类他性知识,让我们的数学课能够滋养学生的大脑,为学生的明天负责!在徐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他给学生营造的民主、和谐的环境,充满童趣、乐趣的课堂;虽然徐老师的课我们模仿不来,但是我们可以欣赏和学习以及借鉴。
四、专家点评更加精彩,听课外之课,收获更多
吴正宪、马云鹏、曹培英、刘加霞、梁秋莲、王永春老师,针对每节课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们不仅指出每节课中的亮点,还中肯的提出有的课做的还不够的地方,让我们学会如何更好的利用教材、处理教材。最后王永春给我们老师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深入教材,确定目标。接着思考一节课的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调控是否合理、重难点等是否突破。同时还要多向他人学习教法和教学艺术,完成从模仿到形成自己风格的转变,做到心中有人。最后要保证每一节课都要有思维深度和思维碰撞。
五、唤醒记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梳理学生整个小学数学的学习生涯就会发现:他们对数学的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数形结合”的过程。“数形结合”以“无名英雄”的角色时刻陪伴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这是学生学习这节课的重要经验,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基础。课始,徐老师就通过“穿越”唤醒学生的记忆:“记得我们一年级的时候用小棒表示数吗?”“你能根据小弟弟、小妹妹们画的‘形’,猜出表示的‘数’吗?”“我们学习9+2=?时是怎么用小棒帮助凑十的?”学生在欢笑声中轻松地回忆出“数与形”曾经的陪伴,感悟到数与形的密切关系。
六、完善认知
“数与形”陪伴学生的“过去”,更要相伴学生的“未来”。它需要一个契机让学生去梳理与完善自己先前的认知经验,并形成自己的方法,以便于后续的学习。而即将毕业的六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正好能为完善这一认知提供这样的契机。所以,徐老师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数与形的世界!”通过“杂乱摆的形”得出“从1始连续奇数的和的式”,又到“有规律摆出的形”,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更直观地发现了正方形点阵中所蕴含的规律,并对几种规律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沟通,在解决相关的具体问题中让学生体会到了规律的作用和魅力。以这一问题为载体,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并建构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和思想。
七、感受其美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讲:“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怎样让学生感悟到其中的“百般好”?徐老师后面的进一步拓展中提供了较多的素材,如勾股定理的证明;等差数列的求和等,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数形结合呈现出的神奇之美!
再次聆听徐老师的课,又一次感受到了教学语言的确是一门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能把学生引出狭小的课堂,进而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深处,一节课若能配上风趣幽默的语言、动作、表情,这样孩子们一定会会心地大笑,在笑声中感悟数学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多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教坛无边,学海无涯,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及数学课的课堂中。
应该说,每一次外出听课学习,对我的心灵都是一次感动,名师专家的课让我感觉到自己课堂教学上的差距。我的收获很多,明白了这样的道理:知易行难,行胜于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学习、实践,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摘要: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挖掘数学的魅力,进行创新性的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取得更多的收获。
聆听专家讲座 感受德育魅力 篇5
义县文昌宫小学 杨东慧
九月丰收的季节,有幸参见了由辽宁省教育学会、中国人生科学学会魏书生教育研究中心、沈阳市书生教育书院主办,沈阳市沈北新区教育局、辽宁省实验学校沈北合作学校承办的“班主任工作与学校德育创新专家报告会”。
此次我们十名骨干教师代表参加培训,目的为更新班主任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提高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质,推动德育与班主任工作思维的创新,不断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高素质的德育管理、班级管理队伍。为期两天的培训,我们聆听了三场高强度的报告会。主要内容有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老师的《自育自学的基本理念和操作原则》;盘锦市魏书生中学校长吴现新老师的《学校落实自育自学思想的理论和策略》;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张国宏老师的《班主任落实自育自学思想的基本策略》。
三位主讲老师风格迥异,有的从理论的视角谈论德育工作,有的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亲历的一些鲜活的事例阐述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魏书生老师的讲座获得全场掌声与喝彩,吴现新老师运用大量实例生动鲜活地展示了学校德育技巧;张国宏老师的使我认识到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三位老师可谓中国教育阵地上的常青树,是教育的领航者,虽然经历了数年的风霜雪雨的洗礼,却依然挺拔伟岸。他们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和几十年的工作生活实践经验犹如旗帜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他们以自己的言行举止让我们深刻的感悟到职业责任、家庭责任都是教师的社会责任。
下面我想谈谈听魏老师报告的体会:朴素精干的魏老师那幽默诙谐,精当干练的语言,那睿智的思索,精辟的见解,如磁石般深深吸引了我。随着他侃侃而谈的演讲,我时而凝神静听,若有所思,时而开怀大笑,由衷佩服他平常人不具有的爱心,佩服他民主和科学地管理班级模式,魏老师的班级管理模式很得我们学习效仿。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是魏书生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在教育实践中最值得学习的地方。甚至可以这样说,魏书生老师的教学离不开管理,没有他成功的班级管理就没有他今天的教学奇迹。关于管理,魏书生说他一靠民主,二靠科学。的确,魏书生老师在管理中采用的”民主“管理的策略和以”法“管理的方法是他班级管理中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他管理思想中最具价值的认识之一,其实质是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本“观念和”法制“思想。”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这是魏老师制定班规的原则。让学生管理好自己,班级就容易管理了。魏老师轻松地说,民主管理,科学管理是他的三头六臂。
在我当班主任的日子里,在班级管理中,始终坚持全员参加的原则,不管是什么活动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机会。班干部是班主任得力的助手。每到开学,班上就举行班干部竞聘制,由孩子们自己推选出责任心强、做事认真、思想好、对自己要求高、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工作,然后对他们具体分工,让他们明确具体的职责,并教会他们工作的方法,知道并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在一周一次的班会上,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动态。班干部工作有成绩时,就及时在班上给予肯定和表扬,树立他们的威信,他们工作有失误时,就细心的引导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克服缺点,树立信心。个别事情放心、大胆的让他们去做,信任他们,支持他们,逐步培养他们的能力。班上的大小事情学生都能自主解决,如装饰班上的班级文化、安排值日、大扫除、办板报,他们都能做的有模有样。即便是老师不在的时候,小干部们也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管理好班级各项事务。同学们都想为班集体出力。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为他们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成长,在”思索“中创新。一个教师,只要真心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他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智慧将是无穷无尽的,学生也将受益终身。工作原本就是一种享受,因为学生是那么可爱!爱生活、爱事业、爱学生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只有播下爱心的种子,才能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毫无精神压力的气氛中学知识,学做人。如果学生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奋斗的快乐,我们的能力不也就发挥到极致了吗?感谢生活,感谢学生!我会把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
聆听感受 篇6
长期以来,舒适、充满现代感的豪华、融合动感内敛与优雅一直是ES系列轿车的标志性特点。而在设计全新一代ES的时候,设计团队则希望超越这一成功模式,打造由“新豪华”和“新智能”定义的全新造车理念。
“新豪华”旨在提供超越传统豪华定义、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豪华体验。创造一种对独具品味的消费者充满吸引力的非凡设计。“新智能”则契合了当下豪华车消费者对环保技术的日益关注。正因此,全新一代ES系列首次推出了混合动力车型。全新一代ES的研发始于前期大量的市场调研,包括与现有客户和经销商的深入交流。通过调研结果产生了两大重要决策:第一,在保持优雅格调的同时增强其外观的动感特征;第二,显著扩大车内空间以提供更为宽敞的后排空间。其它决策包括改进高速操控稳定性,大幅度提高燃油效率,并引进混合动力车型。
AF:根据客户意见做出的最重要的变化有哪些?
旭:我们收集到一些地区客户和经销商的反馈。 北美许多客户喜欢运动型外观,而其它市场客户却更喜欢坚实稳重型外观。此外,由于我们刚开始着手全新一代ES企划的时候便迎来了油价上涨,因此燃油经济性势必成为客户的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同时,许多客户还表示青睐更为宽敞的后排空间,也就是说,该款车型的车身要更大。虽然各项需求相差迥异,但我们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个兼顾全局的解决方案。 结果证明这些需求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相互矛盾或彼此排斥。
具体来讲,为实现更大的空间我们不仅将轴距扩大了45毫米,也同时缩短了前后悬,以保证车辆整体长度没有大的变动。这样既提供了更大的车内空间,亦保持其舒适性和操控性,我们希望为客户创造一种温馨舒适的驾乘体验。同时,我们将车身降低了5毫米,以确保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另外,车轮相对外置,使全新一代ES整体呈现一种宽而低的姿态,增强了运动感。纺锤形进气格栅,作为LEXUS雷克萨斯家族的标志性设计,令其外观更为坚实。
AF:为充分了解客户,您个人做了些什么呢?
旭:我出去做了问卷调研,并频繁地走访世界各地,采访目标人群,并对各地经销商进行访问, 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
就我个人而言,有两个重点:第一,不要仅仅去看购买ES的消费者想要什么,而要看他们是怎样一群人。我想了解这些人的性格,包括他的家庭、生活环境、爱好、购物风格、及其如何使用汽车等。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尽可能多地拜访了很多人,以便对其生活方式、家庭组成及其价值观等理解体验更深。我甚至还去过他们去的商店和其它地方。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对他们的需求了解得更为清楚。我还对不愿意购买ES的人进行了调查。事实上,找到这类人很难,但在经销商的帮助下,我找到了相同数量的消费者做调查。结果很明确地显示出我们需要怎么做去努力吸引更多客户关注ES。
AF:ES的设计团队想借助这款车传达什么信息?
旭:我们希望推出一款具有吸引力,且酷炫新颖的车型。我们通过前冲式格栅和深邃前灯等外在部件呈现该款车型的非凡外观。这种配置颇具运动感,而且在彰显力量的同时体现一种内敛的动感。实际上,前灯角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议题。我认为角度过大会使人感觉过分挑衅,有一种张扬感,因而我建议应将角度适当调低,这样可以确保格栅和保险杠保持最佳平衡。我很高兴该设计通过审核。
AF:全新一代ES先进的安全保护系统是否有所变化?
旭:其实,这是我个人特别感兴趣的。 在从事车辆开发之前,我在电子工程部门工作,因此我一直将开发更先进的安全保护系统视为一种使命。从某种角度讲,我感觉自己成为ES主工程师实在是命运使然。
ES拥有先进的安全保护系统,即:并线盲点监视器(BSM)和倒车侧方盲点监视器(RCTA)。然而,我仍然认为,我们需要提供更多以确保超越客户期待。因此,我们还增加了车道偏离警示系统(LDA),该系统与自动远光灯控制系统(AHB)共用同一只摄像头。这是一种技术突破,因为通常车道偏离警示系统(LDA)和自动远光灯控制系统(AHB)必须各自配备摄像头。最终,全新一代ES能够为驾驶员及乘客提供一种安全、放松的驾乘环境,这也是“新智能”和“新豪华”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AF:ES拥有全新的空气动力学性能,配有新减振器及升级悬挂系统,这对车辆的操控性及驾乘体验意味着什么?
旭:是一种全方位的显著优化。比如,增强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令驾乘更加平稳、增强了舒适感及安全性,在高速公路上这一特性尤其突出。此外,还在前侧车窗顶角和尾灯上都配备了导流片。这些导流片可在车辆两侧创造气旋以稳定车身。减振器性能的改进同样提升了驾乘的舒适度,并且更强的车身刚性可以更好抑制高频振动。这意味着噪音更低,驾乘更平稳,操作更便捷。
AF:LEXUS雷克萨斯首次推出ES的混合动力车型,其出发点是什么?
旭:在考虑未来五年或十年需求及环境变化后,我确信市场需要混合动力车型。我们讨论过多种可能方案。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也进行了跨部门合作。创造混合动力车型虽是我个人想法,但也受到了全球客户调研实证的强大支持。
AF:作为LEXUS雷克萨斯工程师,你是否有超强感官?比如说,你的听觉是不是非常灵敏?
用心聆听,感受体验音乐新体系 篇7
所谓音乐的“聆听”,即是指用心地集中精力地欣赏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听音乐的人会与音乐达成一种十分和谐的、融洽的关系,从而对音乐有深刻的体验与理解。聆听建立在声音的基础之上,但是又升华于声音,因为它是被赋予了人的感情色彩的,同时也是被赋予了人的感性和理性思考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聆听是人类理解世界和融入感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学会聆听至关重要。
聆听是有层次结构的,也就是说聆听的技巧是由浅入深的,程度不同,总结起来,音乐聆听有低、中、高三个等级。中小学生属于少年群体,他们的聆听技巧需要教师用心培养塑造,少年时期正是聆听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教师要多加关注,用心培育。
二、目前音乐聆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从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情况来看,中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还存在很多缺陷,而聆听问题又是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聆听的重要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聆听教学游离于音乐教学之外呢?
在音乐课堂上,有一部分教师总是在给学生放音乐,看视频, 这是最普通的上课方法,没有把音乐真正地当做一门知识来深入传授,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还有一部分教师一直在给学生讲解乐谱知识、音乐发展史和音乐历史名人,这种做法只是单纯地把音乐知识的传授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教学过于单一死板,也需要做极大的变化。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进步,视频音乐的使用率和地位日益提升,聆听有被看轻的趋势,逐渐地受到了轻视,因此, 教师应当想办法让音乐欣赏逐渐地回归到聆听中来,让学生真正地感受音乐、喜爱音乐,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经过笔者的实践和调查,发掘出了一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些音乐教师对于音乐课堂的准备不充分
音乐欣赏课是一门十分复杂而且具有艺术性的课程,这门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唱歌,更是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歌曲、欣赏音乐,进而陶冶情操,帮助他们构建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因而对于这门课,教师需要多多关注。除了教师的自身因素之外,还有客观的因素,就是音乐聆听课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比较难以掌握, 教师需要深入地进行研究,并且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透彻的、及时的交流,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
2.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略显呆板
他们教学的方法是从书本上生搬硬套的,这些经验在一些地方适合,在自己的课堂上却不一定适合,因此教师需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改变,使自己的音乐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3.有些教室的音响设备不过关
音响设备对于音乐课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音响不符合要求,那么连原本的音乐都不能完整地传达给学生,何谈欣赏与聆听呢。因此,笔者建议音响设备比较差的学校可以加大在音乐教学方面的投资,为学生购进合适的硬件设备,让学生能够有完美的音乐体验。
4.音乐课堂的秩序较差
青少年自我控制力比较差,精力比较旺盛,课堂上比较爱调皮捣蛋,大部分精力都不在课堂上,说话比较多,导致教室环境比较嘈杂,教学工作难以进行,影响了音乐欣赏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尽力维持课堂秩序,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和谐的音乐欣赏环境。
三、音乐聆听的有效教学方法
1.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教师需要深刻地意识到,所谓音乐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相加,而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 只有把这两者正确地把握与运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听音乐是欣赏音乐的第一步,实践表明,聆听能力达不到要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中小学生没有养成很好的聆听习惯,这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这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加上教师的努力引导和指点。只有培养了聆听意识,学生的音乐素养才会愈加提高,音乐欣赏聆听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2.教师需要告知学生,聆听是一门艺术
这是很重要的,教师传递给学生审美观念,学生自然就会努力地发现美,发现艺术。中小学生的世界观还不是很完善,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观念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需要谨慎小心,不要传递给学生消极的、负面的理念。
3.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如何聆听音响特征
例如,在《义勇军进行曲中》豪迈向前、热血无畏的精神,《动物狂欢节水族馆》中的钢琴表现出的灵动欢快,《大象》中的沉稳与厚重。这种理念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部曲子,一首音乐的灵魂所在,体现出了作者的心情,学生通过聆听也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得到一种美妙的体会。
4.教师应当教导学生将音乐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音乐属于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音乐也是一种来源于生活但是又有所升华的产物,这种艺术是日常生活的再现,也是生活感悟的一种总结。通过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学生不但可以对于音乐聆听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对于生活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例如,当某段时间流行一部很优秀的动画片时,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播放动画片的主题曲,这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自然而然地,聆听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综上所述,本文以小学生音乐教学的聆听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十分深入地探讨了音乐聆听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我国聆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聆听在中小学生的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用心聆听音乐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多多关注学生,帮助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未来。
摘要:音乐在人类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舒缓人的情绪,缓解人的压力,陶冶情操。在学生的求学阶段,音乐学习是必要的,聆听则是音乐学习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环节,那么,学生应该如何聆听呢?
聆听感受 篇8
_青岩人借用仿生学的原理, 巧妙设计出双重屋檐结构。自此, 古镇商铺云集, 人民安居乐业。
古镇四周筑有城墙, 均用方块巨石垒砌, 城墙上筑有敌楼、垛口、炮台。定广门城楼是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城楼, 站在城楼之上举目四望, 小镇尽收眼底。古镇建筑依山傍岭, 目之所及, 只见青瓦飞檐, 雕梁画栋;沿着石板古道两边是布局别致的商铺, 各种商品云集, 游客络绎不绝, 热闹非凡。而原作为军事重镇而存在的小镇, 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 早已没有了暴戾之气, 有的只是祥和、幽静、闲适以及弥漫其间的人文气息……走进青石巷子, 体味小巷人家的别样风情, 听一听小巷老人提起关于古镇的有关记忆, 体味那里的人们日升日落里的故事。
据当地居民介绍, 青岩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包括屯堡时期文化、军镇时期文化、儒家文化占主流的多元文化融合时期文化、民间历史变迁时期文化, 解放战争及现代发展等不同历史阶段典型历史事件和文化演变形态, 通过活灵活现的民间传说、真实可感的历史典籍, 构成与其他古镇不同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青岩文化。如高耸壮观的古城门、按圣旨而立的古牌坊、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的故居、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作战指挥所、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及邓颖超同志父母曾居住地、清咸丰十一年 (1861年) 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遗址等, 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历史不曾忘记, 1939年1月, 武汉失守以后, 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老先生、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李克农的父母、弟侄和夫人赵荣, 还有从安徽逃出来的蒋士莲女士等20多人, 转移到八路军设在贵阳的“贵州交通站”避难。当时, 这些人就隐居在青岩古镇。而邓颖超的母亲就隐居在这里, 后来几经转手, 还依然保留着当时的一些老物件和布局, 目前被挂上了怀颖饭庄的牌子, 打造在名人故居吃饭并且探访先辈遗迹的模式。
1、2_城外,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好一派田园风光;城内, 青砖碧瓦, 亭台楼阁, 互相映衬, 烘托出古镇的祥和与幽静。
3_周恩来父亲周贻能老先生曾居住地。
_傍晚时分, 华灯初上。走在青石板铺砌的小巷, 感受古镇的别样风情, 耳畔似乎回响历史的足音。
在青岩古镇, “四教并存”现象体现出的对宗教的包容性在全国古镇中属于罕见。进入古镇之后, 可以通过“门当”进行辨别。所谓的门当, 就是一般人家大门上方凸出来的两块木头桩子, 如果我们在门当上看到雕刻的是莲花, 那说明这户人家信的是佛教。那如果是信道教, 那就会雕上八卦中的“乾坤”二卦, 也就是三横六段。另外在青岩, 还有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仰者, 我们可以在古镇中看到依然存在的天主和基督的教堂。而古镇里最有道教特色的便是万寿宫, 即江西会馆。而佛教的代表呢, 就是古镇最早的佛教寺庙迎祥寺。“四教并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宗教对当时教育的积极作用。据介绍, 明清前的青岩古镇虽然是入川、湘、滇、桂的重要交通要道, 但由于山高路远各方面均很落后。18世纪末19世纪初, 清政府下令废除“禁部中夷人不许读书”的旧规, 多次议准在贵州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官学、社学、义学、私塾、书院发展教育。1840年鸦片战争后, 伴随“洋教”势力的侵入, 出现了“哪里有教堂, 哪里就有学校”的状况, 天主教和基督教传教士利用教堂办学, 进行间接传教, 因此, 在多元化的土壤里催生了教育的发展和兴旺, 使得青岩古镇人才辈出, 成为显赫一时的教育名镇。
到过青岩古镇的人, 对建筑有研究的人不难发现这里的“两山夹一门”的建城模式。青岩地处贵阳南部山地平川, 城向外方圆700~900米间为山谷平川环带, 人站在城墙之上, 视无遮挡;此外青岩四面环山, 其外有玉带河环绕, 东西两门均处于两山之间, 东门位于苗佬坡与关山坡之间, 西门位于下寨山与黄家坡之间。“两山夹一门”构成了城防屏障, 显现出牢不可破的军事要塞气势。太平天国时期, 英勇善战的石达开率领部队六次从定广门攻打青岩, 均未攻破, 青岩从此得到“攻不破的石头城, 固若金汤”的美誉。在建筑造型上, 青岩建筑盖小青瓦, 外砌墙悬山顶, 高高的封火墙以及八字朝门和门楼上方的木雕门罩等与徽州建筑的风格极为相似。这也是由于青岩的移民大都来自江西, 而江西和安徽的建筑在中原建筑体系中属于一个类型区。不过我们看到青岩建筑也有着一些非常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如南北街临街建筑的双重檐结构, 就是因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考虑其商业功能后所形成的。青岩由军事重镇转化为贸易重镇后, 沿南北街的民居底层大多开辟为商铺。贵州的天气素来“天无三日晴”, 临街的柜台易日晒雨淋, 聪明的青岩人借用仿生学的原理, 设计了双重檐结构, 把柜台比作人的眼睛, 双重檐就好比人的眉毛和睫毛, 起到保护临街柜台的作用。
_鸟瞰青岩古镇。
_古寨西照。
_背街。
“背街”、“石牌坊”属于青岩古镇的标志性建筑。背街是一条老街, 因为相对于热闹的主街道, 背街的人流量小且安静, 因此称为背街。背街是条极适合取景拍照的地方, 很多人倚着老墙留下了一幅幅经典的照片。姜文执导的《寻枪》、新版的《聊斋》都在此地取过景。唐国强主演的电视剧《长征》中, 有段三进三出遵义门的故事, 实际上是在青岩的定广门取景的。关于石牌坊, 古镇上原先有8座石牌坊, 现在仅存的三座分别是赵理伦百岁坊、赵彩章百岁坊以及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牌坊上均雕刻的有石狮子, 与我们平日里所见的石狮子不同的是, 这些狮子是头朝下的“下山狮”, 这些狮子象征着青岩英勇善战的将士们会一直守护着青岩城。而这种独特的创意, 被国画大师刘海粟称赞为“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_古镇商铺云集, 人们在祥和幽静的环境下日升而作, 日落而息。
聆听感受 篇9
一、引入情境,感知美妙的故事
1. 听读课文,初步感受。
(媒体展示小鸟与大树)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看,一只美丽的小鸟正站在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上唱歌呢!大树摇曳着修长的枝条,抖动着翠绿的叶子,兴奋地倾听着小鸟送来的歌声。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个美妙的童话故事(板书并齐读课题:去年的树)———听读课文,了解故事。
2. 自读课文,想象故事。
多么美妙的故事啊,让我们打开课本,把这个故事好好读一读,边读边想象故事向我们展示的情境,进而走进课文去看一看,故事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画面,看到这些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自读思考,想象感受。
3. 交流收获,质疑问难。
读了这美妙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有什么想问呢?——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收获、体会,再全班交流,对学生所提问题作适当点拨,引导整体感知,获得初步感受。
二、想象情境, 感悟真挚的情感
课文语言简洁而空间广阔, 内容浅显而蕴意深刻, 初读课文后, 引导学生整体梳理, 弄清线索, 课文以“对话”形式表现小鸟与大树的真挚情感, 离别时的“对话”, 小鸟郑重的承诺;寻找大树中的“对话”, 认真履行诺言;告别前的唱歌, 实现诺言。在关注“对话”, 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想象, 入境感受。
1. 在离别的情境中感受。
小鸟对大树的友情,首先表现在离别时的庄重承诺上,可引导学生阅读想象,感受情感;充当角色,显化情感。引导品味蕴涵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从“必须”看鸟与树离别的无奈;从“请你回来”“还唱歌”想象树的心语,感受树木留守的无奈,还未分离,就盼团圆;从“一定”“请等着”想象鸟的心语,感受小鸟庄重的承诺,还未分别,就盼相会。
2. 在询问的情境中感受。
小鸟对树的真挚友情,集中表现在寻找大树的经历中。可抓住小鸟与树根、门、小孩的对话,通过自主朗读、分角色朗读,想象情境,体会情感。
对第一次询问,可这样引导: (1) 同学们,你就是小鸟啊,漫长的严冬过去了,明媚的春天来临了,你会想些什么呢?———借助想象表达,感受鸟儿即将与大树重逢、为朋友唱歌的喜悦。 (2) 原以为等来的是见到大树的欣喜,可到那里时树不见了,你心情怎样?为什么?———显化内心(惊异、疑惑、焦虑……),感受情感。 (3) 听了树根的回答,你有什么想说?———借助想象叙述,感受小鸟复杂的情感(对伐木人的不满,对树的挂念,对去年承诺难以兑现的焦急……)。
对第二次询问,可这样引导:小鸟啊,听了树根的回答,本以为树还在山谷里等候你的到来,等候你的歌声,可飞到山谷时,你听到的却是锯木头的声音,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听了门的话,你又会想些什么呢?———复杂的内心感受:先前的承诺,飞回时的希望,到达时的意外,听到锯声的担忧,不见树影的困惑,询问以后的焦急……
对第三次询问,可这样引导:本以为还能找到火柴,见到朋友,给他唱歌,可听了小女孩的话,你心情怎样呢?———对结果的无奈,伤心地接受现实:朋友已经离去,只有灯火还在;灯光还在亮着,朋友犹在身边……
三、创设情境,升华真挚的情感
课文最后这样叙述:“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段细节描写充分表达了树与鸟的真情,读来令人心酸,令人感动。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展开想象,揣摩体会,感受情谊的真挚。
1. 品味词语,多角度感受。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画出表现鸟儿动作的词语,并想一想,从鸟的动作可看出她会想些什么———鼓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睁大”“盯”也许表现了她的意外:昔日树木那么高大,如今为何如此弱小,简直叫人难以置信。也许表现了她的惊喜:终于找到了朋友,让我好好看看。也许表现了她的气愤:这就是我的朋友,怎么完全变了样,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谁让他变样了,太不像话了。也许表现了她的欣慰:跨越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朋友,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诺言了。也许表现了她的赞美:我的朋友,你真的不容易,你用自己的身躯点亮了屋子,为他人送去了光明,我要为你唱歌……
对“又”“看了一会儿”,也可引导多元解读:也许表现了鸟的难过:想到将永远离别好友,心中真是不忍。也许表现了她的不舍:想到再也不能与好友相见,真得好好看看。也许表现了她的矛盾:想到不能再见朋友,得好好看看。想到灯火随时会灭,又不忍再看……需强调指出的是,课后有两道练习题均鼓励学生独特感受,多元理解,应予重视。
2. 现场对话,全方位感受。
聆听感受 篇10
一、《音乐课程标准》中“感受与欣赏”
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在表述“感受与欣赏”内容定位时,提及到“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是说感受与欣赏领域是所有音乐学习领域的基础。这个提法跟原来的表述就不太一样,应该说是要求更高了。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们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又富有美感的音乐课堂环境,从而让学生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逐渐培养学生对音乐持久的兴趣。
在当前小学音乐以聆听为主的教学背景中,“感受与欣赏”已经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单纯的教育方法,它是一种教学研究,因为它体现了聆听与其他教学的关系。在研究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感受与欣赏”领域时,老师们应该关注聆听与讲解、聆听与记忆、聆听与实践、聆听与表达的关系。
二、聆听教学关系论述
基于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可欣赏的音乐作品相对于可演唱或演奏的作品量要多很多,远远高于孩子们能够直接去演奏的作品。为此,笔者把“感受与欣赏”的音乐学习提到“重要”“基础”的层次上,还有“有效途径”的高度,可见它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将分别论述聆听与讲解、聆听与记忆、聆听与实践、聆听与表达之间的关系。
(一)聆听与讲解的关系
1、音乐何须懂
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具有不确定性、非语义性的特点。所谓“懂”,要有一个参照物。比如是前人留下来的,比如参考书里的解释,但这些解释都是他人对音乐的理解,不能代替所有人的感受。老师过多地讲解反而会影响学生对音乐属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独特、个性化的音乐学习
音乐教育其中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倡导独特、个性化的音乐学习。因此,老师不要讲太多,要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本身,让学生直接跟音乐交流,不要用过多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音乐没有唯一标准,没有对错,不要用一个标准答案去套、去框学生。
3、引领孩子真正地聆听、感受
教师需要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让孩子真正地聆听、感受,把握音乐的整体风格,进入到音乐本体。为此,老师在音乐课堂上,并不是什么也不讲,而是围绕音乐本身、外围的一些文化、一些大的背景进行描述,这样非但不干扰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能够引发学生对这个作品独立的、深刻的思考。说一个例子:
一次在五年级(2)班上聆听《天地在我心》的课堂中。这是一首歌词非常暧昧的歌曲,如果不作介绍,学生很容易把歌词中的思念和爱想象成男人(男孩)对女人(女孩)的思念或爱。
事实也的确如此,第一遍聆听时班级里没有那种诡异的笑声,第二次就越来越多了,到最后,让大家有感情地读歌词时,那笑声已连成了一片。此时的我再也按捺不住了,本想大发雷霆,转念一想,又有什么用呢?学生们已经这样认为了,于是我将计就计,顺水推舟地说道:“你们是不是把歌词中的爱和思念想成了那样的?”我故意停顿了一下不直接把“男人对女人的爱”说出来,让学生们自己去反应。果然,大部分学生连连点头,不过学生们也有带着几分的羞涩。
我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趁热打铁道:“同学们,这个世界上描写男女之间的爱的歌曲实在太多了,我随口就可以唱上几首。但如今社会描写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和爱的作品又有多少呢?是不是少之又少?这就是这首作品的可贵之处!”说到这,学生们刚才的哄笑一扫而光,许多学生还不住地点头,他们内心的冰块被融化了。可见,聆听与讲解的关系是要把握好一个度,恰到好处,不可不讲也不可讲太多。
(二)聆听与记忆的关系
学生听了作品,但多半是记不住。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却没有给学生留下印象,很多音乐作品成了过耳之声?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音乐记忆的问题,不是音响播出去了就叫欣赏。为此,老师们在加强学生音乐记忆方面可以遵循以下三点:
第一,要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注意。所以,老师要想办法,运用各种方法铺垫、创设情境,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心境。
第二,要多次聆听。重复也是一种力量。但是,重复不能用同一种办法,要不停地变换各种方式。有人做过研究,对一个乐曲片段、一个旋律的有效记忆,大约在70遍左右。因此,老师们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听作品,老师自身在备课的时候,也要多听。
第三,背唱音乐主题。这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音调,抓住了主题,就等于抓住了整个音乐作品的灵魂和结构框架。音乐的发展变化都跟核心的音调息息相关。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会用各种方法,用主题跟学生进行交流。例如,教学《北京喜讯到边寨》时,这是一首多主题的乐曲。一节课内让学生快速正确地听辨出不同的主题旋律应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老师们通过进行反复地研究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可能让学生没完没了地听,只能是教师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听音乐边思考。笔者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学生看着书上出示的简谱听音乐,当主题旋律发生变化时用举手表示;第二步,学生分别唱一唱每一条旋律;第三步,教师唱其中的一条旋律,学生用举手指的方式表示自己的答案;第四步,教师播放音乐片段,让学生听辨是哪一个主题旋律,先齐答,后指名回答;第五步,完整聆听全曲。
按照这样的顺序,学生们大部分可以在一堂课内对《北京喜讯到边寨》的几个旋律非常熟悉。
(三)聆听与实践的关系
一些国外的教师在上欣赏课的时候,他们更注重让学生参与音乐。他们会用很多方法,比如肢体参与、绘画参与、打击乐器参与、图形符号参与等方式,带领孩子们参与音乐,最终使孩子们完全熟悉作品。另外,通过唱歌、舞蹈、吟诗作画的形式来参与作品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并且效果越来越好。实际上,这就是参与性聆听。这种聆听不是被动的,而是通过实践去欣赏。这样的音乐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聆听效果,使音乐记忆更深刻。例如,笔者曾在《乒乓变奏曲》一课的聆听教学中,让学生用肢体的定型和变化来表现音乐的变奏,使学生对这一首曲子烂熟于心,从而让学生课后对《乒乓变奏曲》的主题旋律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
(四)聆听与表达的关系
在2011年版的新课标修订过程中,在“感受与欣赏”教学领域,“表达”也被特别加以强调。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地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要能够表达出来。在聆听基础上的表达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种。比如语言的表达,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最主要的一种方式。
另外,还有肢体语言的表达,通过演奏的方式表达,这也是一种即兴的、外显的参与性体验,这种表达方式也很常见。另外,就是使用一种文字的表达方式。文字表达方式是建立一种比较内在的思考,能够引起心灵反应的表达方式,可以理解为是听后感,但是听后感一般建议在高年级使用。
三、小结
基于前后两个不同新课程标准中对“感受与鉴赏”“感受与欣赏”的论述,笔者对比分析不难理解到在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中对“欣赏”重新思考,在小学教学中,欣赏主要与聆听教学有关。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聆听教学时应正确处理好聆听与讲解、聆听与记忆、聆听与实践、聆听与表达的关系,从而大幅度提高聆听教学的效果。
摘要:对比实验版与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鉴赏”与“欣赏”词语的替换,更突显的是音乐学习中体现出欣赏的重要性。文章从“鉴赏”与“欣赏”比较分析,侧重从“感受与欣赏”角度切入,进而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为例,论述音乐教师在教学时注重聆听与讲解、记忆、实践、表达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