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天籁之音

2024-08-11

聆听天籁之音(共12篇)

聆听天籁之音 篇1

●近代音乐传播媒介

音乐要得到广泛传播,离不开各种媒介。媒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即时性的,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主;另一类是非即时性的,我们能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欣赏音乐,这些媒介包括唱片、磁带、CD等。

广播、电视等即时性媒介,因为受传播方式的限制,音质往往有很大的局限,一般只是成为休闲的补充。如果要欣赏高品质音乐,应首选非即时媒介。

1.唱片

1877年,爱迪生制造出了第一部留声机,让我们能把声音保留、传播开来。经过一百多年技术上的不断变革,唱片业虽然在达到顶峰后已衰落,但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经典的音乐,某些黑胶唱片到现在仍然是发烧友的挚爱。

唱片的制作,最关键的步骤是制作唱片母版。早年在刻录制作唱片的母版时,音乐家们对着大喇叭筒进行演唱,被声能震动的金属膜驱动刻纹刀,在蜡盘上刻出纹槽,纹槽随着声波振幅变化而不同,这个过程叫灌唱片。之后对这个蜡盘进行真空镀膜、电铸等,最终制作成金属母版。

有了母版以后,就可以进行唱片压制。压制工艺有两种:一种是压纹法,将已压制定型的塑料薄片加温软化,送入模板下施压定型。这种工艺生产的唱片,片基薄而软,记录信号品质不高,价格便宜。另一种压制方法是塑纹法,把已热熔的乙烯基注于母模腔内再施加压力定型,这是密纹唱片压制标准工艺。图1是旧式留声机和现代黑胶唱机。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音乐和盗版的强烈冲击,唱片产业逐渐衰败,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但一百多年来留下的许多珍贵唱片,仍被无数音乐爱好者追逐。当然,将唱片数字化,既可以保留下音乐遗产,还可以让唱片以另一种方式生存发展。

2.磁带

丹麦工程师普尔森利用磁性变化的原理,以钢琴线制造了一部“录话机”,1898年获得专利,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钢线录音机商品的前身。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克利夫兰的George Eash才把一个五寸的盘带装到塑料盒中,发明了盒式录音机。而现在大家熟悉的盒式录音机,是在1963年被荷兰飞利浦公司改进后的模样。1979年,索尼第一台磁带随身听诞生,历经三十年,2010年宣布停产,标志着磁带时代的结束。20世纪80年代,以索尼Walkman系列为代表的便携式随身听出现,这使得磁带在全世界范围内风靡。正是在这个时期,音乐磁带的销售开始取代密纹唱片,随身听一跃成为便携式音乐市场的象征。20世纪末,流行音乐发展得如火如荼,少不了磁带的推波助澜。图2是磁带、随身听、录音机。

磁带录、放音的实现要借助录音机(其实是录放机)。磁带录音机主要由机内话筒、磁带、录放磁头、放大电路、扬声器、传动机构等部分组成。录音磁头实际上是个蹄形电磁铁,两极相距很近,中间只留个狭缝。整个磁头封在金属壳内。录音磁带的带基上涂着一层磁粉,实际上就是许多铁磁性小颗粒。磁带紧贴着录音磁头走过,音频电流使得录音头缝隙处磁场的强弱、方向不断变化,磁带上的磁粉也就被磁化成一个个磁极方向和磁性强弱各不相同的“小磁铁”,声音信号就这样记录在磁带上了。

放音磁头的结构和录音磁头相似。当磁带从放音磁头的狭缝前走过时,磁带上“小磁铁”产生的磁场穿过放音头的线圈。由于“小磁铁”的极性和磁性强弱各不相同,它在线圈内产生的磁通量也在不断变化,于是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放大后就可以在扬声器中发出声音。

在录音机里,录、放两种功能是合用一个磁头完成的,录音时磁头与话筒相连,放音时磁头与扬声器相连。

磁带作为音乐载体现在已经几近消失,除了外国一些唱片公司还在少量发行磁带,国内部分外语教材还在配套使用,磁带已经成为70、80后的收藏品和永久的回忆了。

3.CD

CD代表小型镭射盘,是一个用于所有CD媒体格式的一般术语。现在市场上有的CD格式包括声频CD、CD-ROM、CD-ROM XA、照片CD、CD-I、视频CD等。在这多样的CD格式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一个应该是声频CD,它是一个用于存储声音信号轨道如音乐和歌的标准CD格式。

黑胶唱片和磁带都有容易损坏的缺点,多次播放和长久保存后都可能影响播放质量。20世纪70年代后期,荷兰飞利浦公司和日本索尼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种激光唱片(CD)。激光唱片以它们面层的一系列凹陷和平稳段的构型来存储音乐。这些凹陷和平稳段组成了一类数字计算机代码记号。在激光唱机中,用激光束扫描它们并使之还原转化成音乐。

和唱片、磁带存储的模拟信号不同,CD存储的是数字信号,也就是用“0”和“1”来代表音乐的变化。CD介质的出现让随身音乐的音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因为CD光盘的独特性质,也让CD播放器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利用CD机来享受高品质的音乐。

传统的CD采用的编码方式是PCM(脉冲编码调制),就是把音乐依照同样的间距分成数段,然后用二进制数来量化其信号的强度。如下页图3所示的编码示意图,每个记录点的时间间隔是1/44100秒(就是所谓的44.1k Hz的采样频率),16比特就是2的十六次方,即0~65536。它就是用这个数来量化该时间点的信号的强度,把各时间的纵坐标的各个点连续起来,就是要记录的信号的波形了。标准的CD格式是用44.1K的采样频率,16位量化位数,双声道。

CD和唱片、磁带相比有很多优势,目前它已经取代了后两者,成为音乐发行最重要的载体,CD音质也成为高质量音乐的标杆。

●音乐的数字化

随着苹果i Pod等数字化音乐随身听取得巨大成功,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们欣赏音乐的习惯。i Pod、MP3播放器甚至智能手机等超便携随身播放器,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沉醉在音乐的海洋中。

那么音乐是怎样实现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的呢?

因为声音信息是以数字的方式存放在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里,而自然界的声音信息则是模拟信号。所以计算机里的数字信号是通过采样、量化得来的。

数字音频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采样频率,即采样率,指记录声音时每秒的采样个数,它用赫兹(Hz)来表示。2采样精度,指记录声音的动态范围,它以位(bit)为单位。3声音通道,即声道数(1~8个)。

因此,通过简单的设备和软件,我们可以把唱片、磁带等记录的音乐数字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1.唱片

黑胶唱片的数字化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和工具,但如果对音质要求不是非常完美,则只要具备独立唱盘、放大器、电脑、连接线、录音软件就可以操作。利用3.5毫米标准音频线直接把放大器的输出接口(Line Out)与电脑声卡的录入插口(Line in)相连,用一款合适的录音软件就可以录音了。一般的录音软件都可以完成工作,但NCH Swift Sound的Wavepad具有声音复原功能,包括减少噪音和去除噼啪声,对于老旧或划伤的唱片,这些功能很重要。录音格式可以用24bit/96k Hz甚至24bit/192k Hz格式,现在的数字播放器都能播放。这样的格式转录后,如果文件底噪很少、几乎没有炒豆声的话,就可以原汁原味地保留黑胶的音乐信息了。

决定最后的音质好坏的因素比较多,如唱片的品相、播放设备的档次配搭及录音完成后的制作。如果用的是一块专业的声卡,那录音质量也会有比较大的提升。

2.磁带

磁带的数字化和胶片有些类似,用一条转录线(3.5/3.5)将录音机的线路输出口(Line Out)和计算机声卡的线路输入口(Line In)连接起来,录音机播放时,计算机用录音软件录制压缩就可以了。

在数字化时,录音机有几种可以供选择:一般来说最优先选择的是录放卡座和监听卡座,其次是台式机,最后是随身听。

磁带一般来说年代也比较久远,播放设备也不够档次,数字化后的效果难以尽如人意,所以需要借助必要的后期处理提升音乐品质:1噪声消除。选择磁带首尾的空白区域,作为取样区域,取样后选择整个磁带进行消噪。一般磁带消噪取样以单面为基准,即A面采样消A面,B面采样消B面。2嘶声处理。对于某些磁带,在噪声消除以后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噪声,即嘶声,就需要进行嘶声消除。3根据情况进行破音修复、参数均衡、动态调整等操作,最后进行声场声相处理。

3.CD

其实CD已经是数字化音乐,不需要再次进行数字化。我们只需要将其用某种方式保存到电脑中就行了。音乐CD(Compact Disc Digital Audio)在大多数播放软件的“打开文件类型”中,都可以看到*.cda格式,这就是CD音轨了。一个CD音频文件是一个*.cda文件,这只是一个索引信息,并不是真正的包含声音的信息,所以我们不能直接将CD上的*.cda文件拷贝到电脑上来播放,而必须使用EAC、Exact Audio Copy等CD抓轨软件将音乐保存到电脑上。

●数字化音频格式和无损音乐

音乐要便于存储、便于在互联网传播,必须经过一定的压缩编码。目前有以下两种压缩方法:1有损压缩。原理基本上是利用人耳听觉的心理声学特性(频谱掩蔽特性和时间掩蔽特性等)以及人耳对信号幅度、频率、时间的有限分辨能力,编码时凡是人耳感觉不到的频率不编码、不传送,即凡是对人耳辨别声音信号的强度、声调、方位没有贡献的部分(称为不相关部分或无关部分)都不编码和传送。对感觉不到的部分进行编码时,允许有较大的量化失真并使其处于人耳所能听到的最低音量以下,人耳仍然感觉不到。所以任何有损格式,码率当然都是越高越好,码率高,不仅波形失真小,而且频率的衰减也小。2无损压缩。无损压缩是当你将音频数据文件压缩后,还可以再将压缩后的文件还原,而还原后的音频文件与压缩前的一模一样,没有任何损失。这种方式和使用Win RAR等软件将文件进行压缩后又能解压缩得到和原来一样的文件是相同的道理。这是一种对原WAV文件进行的一种优化存储,不会删除原文件中的任何信息。无损压缩虽然得到的音乐还是比较大,但是因为其没有任何失真,是原波形的真实再现,在发烧友中受到追捧。

在音乐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形形色色的音乐格式,我们来盘点一下最流行的几种:

1.WAV

WAV文件是波形文件,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种音频存储格式,主要用于保存Windows平台下的音频源。WAV文件存储的是声音波形的二进制数据,由于没有经过压缩,使得WAV波形声音文件的体积很大。这是Windows系统最基本的音频格式,通用的WAV格式是44100Hz的采样频率,16bit的量化位数、双声道,和CD是完全一致的,一分钟的WAV音乐将占用10M左右存储空间。

目前我们常用的音频格式,大部分都是基于音频CD(采样频率44.1khz、采样精度16bit,2通道)的原始文件“WAV”文件而来的。原始收录的声音数据保存在一个数组里面,这个数组就是PCM格式,由于WAV内的数据基本上完整地还原了PCM数据,而其他的无损、MP3、AAC等编码格式基本也都是基于WAV文件再压缩而成。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WAV是原始音频格式,其他音频格式都是压缩格式。

2.有损压缩之MP3

因为WAV庞大的体积,使它在互联网的传播和存储中十分不利。MP3是一种音频压缩技术,其全称是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简称为MP3。MP3是利用人耳对高频声音信号不敏感的特性,将时域波形信号转换成频域信号,并划分成多个频段,对不同的频段使用不同的压缩率,对高频加大压缩比(甚至忽略信号)对低频信号使用小压缩比,保证信号不失真,将原音乐压缩到其十分之一甚至更小。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经过压缩的音乐品质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在歌曲大小和品质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平衡,便于在互联网传播,也便于在播放器存储,因此成为现在最流行的音乐格式。MP3在压制时,根据采样频率的不同,最后得到的MP3文件差别也很大,通常标准MP3采样频率是128kbps。

3.无损压缩之APE

APE音乐是由软件Monkey's audio压制得到的,因其界面上有个猴子标志而出名,因此也被称为Monkey's audio。APE音乐的采样频率高达800~1400kbps,接近于音乐CD的1411.2kbps,远远高于MP3的128kbps,因此它在压缩后的音质和原始音质几乎毫无差异,其音质之佳已经通过了严格的盲听测试,得到了全世界发烧友的公认,聆听APE将使你如临天籁胜地,能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APE格式压缩率约为55%,其大小是原WAV格式的一半左右。

4.无损压缩之FLAC

FLAC(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文件是一套著名的自由音频压缩编码,和APE格式一样,它不会破坏任何原有的音频资讯,所以可以还原音乐光盘音质,是另一种常用无损音乐格式。FLAC的文件格式是对公众完全开放的,你可以以任何目的使用它,FLAC的文件格式和编码/解码的实现方式都不受任何已知专利的限制。FLAC还可以在除Windows平台外其他平台通用。

和APE格式相比,FLAC格式的压缩率要小一点,所以相同文件压缩的结果FLAC要大一点。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压缩算法上,音质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

FLAC的解码相比APE的解码复杂程度要低(解码运算量小、只需要整数运算),解码速度奇快,对计算硬件要求很低,在很普通的硬件上就可以轻松实现实时解码播放。FLAC是目前唯一获得硬件支持的无损压缩编码,在消费领域,已经有很多移动多媒体播放器、汽车、家用音响设备支持FLAC格式了。

APE、FLAC和WAV在纠错方面不同。WAV格式其实并没有纠错的处理,所以即使在播放的码率中有错误,WAV也会照常播放下去,在错误的地方可能会发生爆音等问题。而APE对于错误则是直接停止播放,如果APE文件中存在错误,那么整个音轨几乎都报废了。而FLAC使用的则是静音的策略,如果播放中出现错误,则将错误的地方静音处理。

WAV波形文件是音响设备和很多软件可以直接读取的,不存在编解码问题。FLAC和APE都对WAV进行了编码,所以播放时要解码,因会出现一定的jitter抖动(解析复杂编码所致),可能会导致播放效果不够饱满和流畅,这在使用比较低档的播放设备时会很明显。三种音频在播放时占用资源多少的比例为:APE最大,FLAC居中,WAV占用最小。

从细节上来说,APE格式的一首曲子会被分做两个文件——APE音乐文件和CUE文件,使用还必须要在一起,因此不方便使用、保管和分享。

●无损音乐真伪的鉴别

在欣赏无损音乐时,我们有可能感觉音质比较差,这就可能是有“李鬼”混进来了。这又分为三种情况:1真无损音乐。确实是无损音乐,但由于早期的录制设备问题导致原来发行的CD音质就差,转成无损音乐以后是没办法提升音质的。2假无损音乐。由早期发行的盒带、唱片数字化而来,因为部分稀有资源没有发行高质量CD,所以这种音乐只能接受。3伪劣无损音乐。由MP3等有损压缩转录成无损,音质比较低劣。

网上部分无损音乐是用有损音乐转换过来的假资源,音乐效果与有损格式一样,但体积巨大,白白浪费了我们的存储空间,我们就需要把这些“李鬼”找出来。

Loseless Audio Validator Helper(无损音乐校验助手)这款小软件,可以批量检验下载的音乐是否无损,其界面如图4所示。在软件中单击“文件”或“文件夹”按钮,将要验证的文件全部添加进来,然后单击“校验”,软件就会自动进行分析。分析结束以后,文件名前面打钩的文件说明是真正的无损音乐,结果一栏显示为“CDDA”;前面是三角形警告图标的,说明是由有损压缩转换成的伪劣音乐,结果一栏显示为“MPEG”;还有些不能完全确定的,前面会显示问号图标。注意这个结果不是非常精确的,在正确率一栏显示了判定的准确程度,一般认为正确率在95%以上的结果就是可信的。

对于部分无法确定的歌曲,我们可以借助音乐的频谱来判定。

Adobe Audition(AU)是一款非常强大的音频处理软件,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分析歌曲的频谱和频率,从而判断其是不是无损的。

下面以AU CS6.0为例来说明如何判断。打开AU,点击菜单“视图→频谱显示”,再点击菜单“窗口→频率分析”,我们主要用这两个窗口来进行判断。图5显示的是一首真正的无损乐曲的情况,右下角显示的是乐曲的频谱,分别表示左右声道的频谱,左下角显示的是当前时间点频率分析。

图5的频谱,从视觉上来看非常整齐划一,高频部分没有缺口。从频率分析来看,处于-100db以下的是人耳听不到的,整个歌曲基本上在22K左右才会进入听不到的范围,双声道就是44K左右,说明这是非常标准的无损音乐。

图6这首歌曲在无损音乐检验助手中显示58%可能为CDDA格式,从频谱上来看,高频部分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黑色,但还是比较符合高品质音乐的形状。从左边的频率来看,到15K左右高频声音就听不到了,说明这首歌曲是质量比较好的有损乐曲转录而成。

从图7的频谱上看,高频部分被整齐地剪掉了,不用说是有损压缩转录过来的音乐。从频率上可以看出14K以后的高频就听不到了。

图8的频谱已经非常难看了,不用看频率分析都知道这首歌原来的压缩非常大,音质损失非常多。

当然,要“看”出一首歌曲是不是无损,还需要一定的经验。多看看就能把你硬盘里的“李鬼”揪出来了。

但即使是无损音乐,也可能品质并不高,如磁带转录和早期CD碟。如果鉴定为非无损,而且文件为稀缺资源,此种情况下也建议保留。软件无损鉴定只是辅助,主要还是听觉,毕竟音乐是用来聆听的,而不是用来搞精密科学研究的。

●无损音乐音量统一

网上下载下来的或自己从CD、磁带等录制的无损歌曲,因为是从多个专辑提取出来的,所以每首歌的音量大小都不一样。在欣赏音乐时,经常要调整音量,体验是很糟糕的。如果是MP3,我们可以用MP3gain这款小软件实现音量统一,但这款软件可能会对音乐进行裁剪,特别是音量放大时会对音频进行削波,这对无损音乐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事。

Foobar2000是一个播放无损音乐的播放器,利用它就能进行无损音乐音量的统一。

它有一个播放增益功能,它将播放增益保存到音轨里面,我们可以通过播放增益将音频文件的音量统一起来。增益信息并没有改变音频文件本身,而是跟ID3标签类似,简单来说,其实这个功能就是给每个无损文件增加了一个标签,大音量文件在标签里降低相应的分贝,小音量文件在标签里提升相应的分贝,最终保证软件按照标签自动调整后播放出来。具体步骤如下:

1将所有要统一音量的歌曲添加到foobar的播放列表中。

2在播放列表中选中所有歌曲,右击播放列表,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播放增益→扫描每个文件的音轨增益”,结果如图9所示。可以看出每首歌的音轨增益都差别比较大。foobar默认的音量是89db,音轨增益中的数值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增减,如图中的Nana-Lonely的增益是-8.84db,说明这首歌的原音量是89+8.84=97.84db,也就是说实际大小减去或者加上扫描到的值等于89d B。

3在“播放增益扫描结果”窗口下面单击“更新文件标签”文件按钮。

4右击播放列表,选择“转换…”选项。

5在转换器设置里,单击“输出格式”,将格式设置为WAV。

6单击“处理”,单击“播放增益”后面的“…”按钮,在“播放增益设置”窗口中将“源模式”改为“音轨”,“处理模式”改为“应用增益”,然后拖动“带增益信息”后面的滑块,选定合适的值,然后按“确定”,再“返回”(如图10)。

7单击“目标”,选择输出文件的位置,然后单击“转换”,所有文件将按刚才的设置转换为WAV文件,此时WAV文件音量是统一的了。

8转换完成后,将播放列表中所有文件清除,再将所有WAV文件载入,然后将它们转换为所需要的FLAC或APE文件。注意在转换时要将音轨增益取消。

在音乐数字化大潮中,无损音乐虽然还不能像MP3一样席卷每一个角落,但因为无损音乐完美地还原了波形文件,重现了CD的天籁之音,具有MP3等音乐无法取代的优势。所以,如果你具有比较敏锐的听觉和乐感以及一定档次的音响设备,那么请丢掉手里的MP3,让无损音乐来洗涤你的灵魂吧!

聆听天籁之音 篇2

听,小山不远处的那条小溪正欢快的唱着悦耳的歌声,那银铃般的嗓音使人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迷境,让人如痴如醉,留连于这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中。如果你集中注意力的话,仿佛会听到溪水们正在窃窃私语的诉说着什么,那是青春的心在跳动……每当你投入进大自然的怀抱中时,耳边总会响起聒噪的虫鸣鸟叫声,时任不免有些厌恶、有些反感。但你不妨试试放下心中的烦闷,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侧着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你回由心而生出一丝快感,一丝轻松。记住,大自然的声音是美妙的!

夜色将近,工作了一天的你早已疲惫不堪。下班后独自一人行走在街上,不免有些伤感,有些凄凉。此时的你不妨抬起头,仰望天空中的繁星,注视着繁星中的那一轮金黄的圆月,听,她似乎正在对你诉说古着什么,似乎理解你此时的心情,愿意倾听你心中的苦闷与烦恼……

倾听天籁之音 篇3

这些苍白的字眼可都危及着胎宝宝的安全!

如何让准妈妈知道肚中的宝宝是正常的?如何让准妈妈第一时间知道宝宝有异常了?——数胎动、听胎心!

胎心音是胎儿心脏跳动的声音,它可是胎宝宝存活正常与否的可靠依据!

准妈妈在停经6-7周,胎宝宝的心脏就开始跳动了。起初较慢,一分钟只有六七十次,这时的心脏跳动非常微弱,仅在B超检查时:可以从B超的荧光屏上显示原始胎心的搏动。在11-13周,准妈妈们才能由多普乐仪器从腰部听到小宝宝的心跳。最初3个月胎宝宝的心跳是160-180次/分钟。孕中期,胎儿的心跳速度下降为每分钟140次左右;孕后期,胎儿的心跳又更缓慢地保持在每分钟120-160次。

听胎心音是产前检查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当准妈妈第一次听到那种“轰隆隆”类似火车的天籁之音时,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宝宝的存在。通过这项检查,医生也可以判断胎儿的生长和健康状况。当胎心率突然变快或转慢,即出现了不规律的情况时,就意味着胎儿缺氧、宫内窘迫、或是……这就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了。

家庭胎心监护

直接贴着腹部听

做法 关掉家里所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让环境静得能听见针掉在地上的声音。准爸爸将耳朵贴紧准妈妈的腹壁,屏住呼吸用心听。

优点 简单方便、不需任何装备:有利于增加夫妻间情感。

不足胎心较轻微;容易受其他杂音的干扰;准妈妈自身不便听。

自制胎心仪

做法 以前有传统的小木听筒专供丈夫帮助准妈妈监听胎心的。但如果一时找不到,准爸爸也可取报纸、纸板或塑料片等可以卷曲的材料,卷成喇叭形听筒,紧贴在准妈妈的腹壁,就可以清晰地听到宝宝的胎心音了!

优点 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无须成本。

不足准妈妈本人听比较费劲。

医用听诊器

做法有些孕妇为了能够听到胎心音,想尽了一切办法也会使用医用听诊器。

优点比较容易听到;准妈妈自己也能听。

不足容易把肠鸣音和羊水杂音都听进去了。

利用家用胎心仪听

以上这些方法均受到环境、时间、技能的种种因素限制,许多孕妇对医生手中的示教胎心仪心驰神往,希望也能有一只自己可随时监听的方便胎心仪。

现在有一种家用胎心听取器,它既可以满足孕妇本人听胎心的愿望:又可以让家人一起听到脚声音,给孕妇及家人带来无限的快乐。这种多功能胎心仪的问世,无疑成为孕妇及家属做好家庭监护的得力助手,对加强围产期的安全保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值得一试。

做法

在听取器头部涂上耦合剂、水或食用油,然后将听取器直接贴于腹部皮肤。做好了这些,准妈妈只要戴上耳机就可以听到宝宝强有力的心跳声啦!

优点

灵敢:在孕12周时就可以轻松听到胎儿的心跳声;

高效:声音清晰、不受外界干扰。

安宝:超声剂量小,低于国家的超声剂量安全标准;

还有录音功能,可以录下异常胎心供医生确诊,也可

录下母亲的心音给新生儿听,起到镇静安慰作用。当

然,也可以录音宝宝的胎心,制成永久的纪念。

聆听职高语文课堂上的天籁之音 篇4

一、把握课堂语言节奏, 展示语言魅力

节奏即韵律, 韵律即变化, 课堂语言节奏就是教学语言中的表现力和抑扬顿挫的不断变化。实践证明, 单一而枯燥的声音非常容易让学生进入抑制和“休眠”状态, 打破这种状态的最佳途径是节奏感明显的教学语言[1]。职高生受自身水平所限, 在课堂中容易精神分散, 持久力差, 语文教师更应掌握教学语言的节奏, 通过语调、语音和语速的不断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在某些重点、难点、关键点时, 可以适当提高语调, 放慢语速;当遇到陈述句时, 语调可以调整为中、低交替, 语速加快, 激发学生激动、兴奋的情绪。语言的魅力在于丰富的变化, 充满变化的语言表现力既不是一味追求新、奇、特, 又不是一味咬文嚼字冷面孔说讲, 而是将幽默诙谐与严肃庄重有机结合, 在时而有趣、时而肃穆的变化中, 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二、体现教学语言特色, 激发学生兴趣

在职高语文课堂中, 教师要明确学习主体, 时刻为教育对象, 即学生服务, 努力让课上出职高语文课堂的“味道”, 要针对职高学生特点和职高语文教材内容打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特色。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不难看到, 教师的教学语言特色能够成为一种风格从而让学生们喜欢[2]。如有的教师习惯于将语文课程内容编成故事, 几乎课堂一半的时间都在给学生“讲故事”。有的教师会将一些平淡的句子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在讲“黄鹂”一课时, 当文章中有描写黄鹂有着极快的飞翔速度时, 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将这句话改成一首名为“流星”的诗:“黄鹂飞了起来/疾如流星/细密的枝叶里它们忽隐忽现/偶尔会在我仰视的空中/一闪而过/阳光将羽毛染成了金黄/美丽非常。”在语言与文字编织起来的美好意境中, 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仿佛看到了 黄鹂在空 中极快地飞翔。 有的教师喜欢用音乐诠释语言, 如在学习“致橡树”一课时 , 教师以“梁 祝”音乐为 背景 , 深情地诵 读课文全 篇 , 读完之后让 学生谈谈 对这首诗 的感想 , 以及诗中 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 诗歌所要 表达的形 象等。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 感悟到诗歌中表达出的一种平等而独立, 但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借助多媒体播放“牵手”和“过把瘾”这两首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 让学生从不同的音乐对照中再次领悟不同的“爱情观”。

由于职高生知识储备量较少, 因此在职高语文课堂中, 他们更希望进行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思考, 教师要在语言特色上多增加一些生动而形象的描述, 通过营造优美的意境, 运用多种形态美的教学语言, 以真挚动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美的向往。

三、注重教学话语“留白”, 彰显语言艺术

在职高语文课堂上, 之所以有“一人言”现象, 就是基于职高生基础差、水平低的考虑, 教师怕学生无法理解, 怕与学生不能够形成良好互动, 就会急于说出答案, 揭开主题, 形成自说自话的局面。课堂教学语言既是一门技能, 又是一门艺术, 如何打破“一人言”的局面,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 在语言上学会“留白”, 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领悟, 给学生更多自我发挥和自我创造的机会和空间, 让他们主动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在学习“背景”一课时, 我从自己的经历谈起:“某个周末我回家独居的母亲, 历经四个小时的车马劳顿回到家乡, 远远就看到母亲倚门而望。进到家里饭桌上早就摆好了我喜欢吃的饭菜, 时值入秋, 井里的水已经很凉, 而母亲有关节炎, 洗这么多的菜老毛病肯定又厉害了, 我心里一阵愧疚又一阵甜蜜。在家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 日渐西沉我又要去赶回去的班车, 母亲拉着我的手虽然一句话没有说, 但我知道目光里满满的都是不舍, 一步一步地离开家门, 临拐弯时我回头望去, 看到母亲依旧伫立家门, 不停地张望……”讲到这里, 我哽咽地停了下来, 时间停了大概两分钟, 在这两分钟内很多学生都红了眼圈, 有的默默流泪, 我开始诵读“背影”这篇课文。这种语言上的“留白”艺术, 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学生迅速被浓浓的亲情包围, 带着真挚的情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

摘要: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学语言对教学效率与效果有直接影响。本文以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行为与艺术为着眼点, 对如何提高课堂“有声”语言行为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认识语文、理解语文, 感受语文美的魅力, 发展语文智力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语言,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刘辉霞.把握语言节奏, 创设动感课堂——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节奏艺术[J].小学时代:教师, 2012 (5) :116.

天籁之音,和谐之美 篇5

------最美家庭 与我同行

万匹小学 五(1)岳丹玲 指导老师:李媛媛

绵绵的,像春天细雨,丝一般轻笼脸庞;柔柔的,像秋天清风,绸一般掠过耳边;轻轻地,像冬天飞雪,绒一般飘落手心„„这天籁之音,令人无限遐想。

金黄的杏叶优雅地打着圈,一瞬,在空中淡然留下生命的痕迹,颤颤巍巍地跌落,盖上那碎碎的金色阳光,永眠于树边。

偶然一次机会,让我又与爷爷奶奶见面。昔日健朗的爷爷,宽厚的背已挺不直。秋霜般的白色镀上二老的头发。见了我,爷爷灰蒙的双目一下透出光亮,说着要给我用二胡拉上一曲。

他闭目长吁了一口气,抱弦拉弓。节奏并不快,像竹林中的清泉般,不紧不慢,悠然自得;像一篇亢长的文章,却又耐人寻味。这声音是那样的轻柔,淡淡的,欲隐欲显,不能让人想到二胡的一丝一毫的清亮。声音有隐隐的嘶哑,稍稍的苍老。像是用沾了水的两片翠叶轻轻摩擦,溢出满满的清新。让我由心感到神清气爽。爷爷微微侧着头,双眉随着节奏忽舒张,忽而紧皱。他轻轻晃动着身子,点着头,像是在品着一杯香醇意惬的美酒。那双如枯枝般苍老粗糙的双手娴熟地在弦上滑动,流出这天籁。我的心中暖暖的。

时而似新燕般畅快轻盈,时而如翠竹般蓬勃向上,时而像山路般迂回曲折。这些不同“姿态”的音乐主宰了我,心中只留浅浅的温暖,淡淡的宁静。爷爷脸上泛着微微的粉,又像小水珠坠落般一下消失。

奶奶舒适地躺在藤椅上,轻点脚尖,摇动藤椅。那微闭的双目又看到了什么?淡淡的阳光淡淡地笼着奶奶的脸颊,她欣欣一笑,嘴角泛着道不出的甜,浓浓的,似乎要溢出来,钻进我的心中。晃动的藤椅发出好听的“吱吱”声,像踩着蓬蓬松的雪地似的。不由地,清爽的感觉扑面而来。

逝去的天籁之音 篇6

他是80年代的文化标签——太空漫步、霹雳舞,以及浓厚迪斯科节奏的音乐……

他是最具争议的整容明星——经历大小数次的整容,改变了自己的鼻子、下颔、嘴唇、乃至肤色……

他就是被称为“流行音乐之王”的迈克尔·杰克逊。他于北京时间2009年的6月26目的凌晨,在洛杉矶病逝,终年50岁。生前一共卖掉了7.5亿张唱片,其中《颤栗者》更是卖出了1.04亿张拷贝,至今无人能及。他的一生到底是神话,还是一个悲剧?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准确定义。

神童与“被掠夺”的童年

1958年8月29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普通蓝领家庭里,诞生了他们的第七个孩子,爸爸约瑟夫是当地一家钢铁厂的工人,母亲则是一个地道的家庭主妇。约瑟夫出身在阿肯色州的一个路德教牧师家庭,从小就受到严厉的家庭管教。而当他当上父亲以后,也将这种严格的管教强加于他的孩子身上。

约瑟夫他很爱音乐,擅长演奏电吉他,当时经常在一个叫“费肯思”的乐队演出,以赚取一些额外收入来支撑这个家庭庞大的生活开支。而作为母亲的凯瑟琳,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强烈的爱好,她不仅会弹钢琴,还会演奏单簧管。在父母的音乐熏陶下,几个孩子都爱上了音乐,他的父亲约瑟夫也注意到了孩子们身上的潜力,便给孩子买来各种乐器,并安排他们到附近的夜总会演出。后来他和四个哥哥组成The Jackson 5(杰克森五兄弟)乐团。开始登台演出。那时,他不过5岁。在无数次的采访中,迈克尔都提及,小时候最想做的就是出去玩,而自己却不得不工作工作再工作……

1964年,对大多数五、六岁左右的美国儿童来讲,正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刚刚踏进校园,生活中充满儿童时代无穷无尽的乐趣。而对迈克尔来说,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与四个哥哥一样,为了家庭演唱队的成功,不得不接受父亲严厉的管教。父亲约瑟夫带他们登台演出,通常都是用来娱乐的周末,有时,一个周末的演出多达十几场,直到星期一的凌晨4、5点钟,约瑟夫才载着疲惫不堪的孩子回到家中。一路上,约瑟夫还会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任何兄弟的失误,都会成为他责骂的借口。童年生活的阴影,为他以后种种怪诞的行为埋下了伏笔。于是,当同龄的孩子们在游乐场疯玩的时候,迈克尔只能待在家里苦练唱功,而这显然不是他最想做的事情,为此他没少挨父亲的打。迈克尔的一个哥哥回忆说,有一次父亲约瑟夫用一只手拎着迈克尔的一条腿把他倒提在空中,另一只手对着迈克尔的后背和屁股一阵猛揍,打得他连声哀求。

1968年,“杰克逊五人组”被摩城唱片公司签下,正式进军歌坛。“杰克逊五人组”从一开始就成为摩城公司进入主流乐坛这个发展方向的主力。1969年推出的首支单曲《我要你回来》刻意淡化了黑人音乐元素,最终成为杰克逊有生以来第一首排行榜冠军单曲。那年迈克尔只有11岁,因此他便成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单曲主唱。此后“杰克逊五人组”在“摩城”推出的前5首单曲均成为美国排行榜冠军。迈克尔无疑是乐队里最受欢迎的一个,他的形象乖巧,嗓音高亢,极富穿透力,被誉为美国歌坛的神童。

神坛之上的“流行之王”

1975年,“杰克逊五人组”和摩城唱片公司解约,投奔了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哥伦比亚。但即使是财大气粗的哥伦比亚也没能挽救“杰克逊五人组”的颓势,他们的形象太单纯了,听众逐渐厌倦了他们那些简单的歌曲。只有迈克尔是个例外,他的才华明显高出哥哥们一大截,哥伦比亚顺应了听众要求,鼓励迈克尔脱离“杰克逊五人组”,尝试单飞。

1978年,迈克尔在拍摄一部童话片的时候认识了电影音乐制作人昆西·琼斯(Quincy Jones)。琼斯本是一个爵士乐小号手,出版过几张还算不错的唱片。但他最大的才华是制作音乐,非常善于整合各种流行元素,因此深得好莱坞的青睐。迈克尔意识到他最需要一个像琼斯这样既熟悉黑人音乐又会玩白人音乐的制作人,便邀请琼斯担当自己的制作人,并于1979年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子公司Epic旗下出版了第一张个人专辑《墙外》(Off theWall)。这张唱片在黑人疯克和灵歌的基础上融合了白人摇滚、迪斯科和爵士乐等各种音乐风格,开创了一种新的流行音乐形式。专辑一共10首歌,其中有4首被拿出来作为单曲唱片单独发行,结果它们全都打入了排行榜前10名。

70年代的美国唱片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有专辑的整体水准才能体现歌手的艺术性,单曲则仅仅用来去电台打榜,反映的是歌手的流行度。通常情况下,一个高档次的歌手只会从专辑中挑1~2首歌去打榜,他们害怕出版太多的单曲会造成听众审美疲劳,甚至降低专辑的艺术性。但杰克逊不信这个邪,他破天荒地挑了4首歌去打榜,使得《墙外》成为美国乐坛到那时为止在单曲市场最成功的一张专辑。

但杰克逊还不满足。“为什么不能出版一张每首歌都是流行金曲的唱片呢?”他这样质问唱片公司。Epic同意了杰克逊的意见,于是杰克逊和制作人琼斯从300首候选歌曲中精挑细选了9首,于1982年11月底出版了《颤栗者》。这张专辑想要黑白通吃的野心昭然若揭,琼斯请“披头士”乐队的保罗·麦卡特尼和杰克逊合唱了一首慢歌《这个女孩是我的》,并将此歌作为首支单曲推出,最终登上了美国单曲榜的第二名,可算打响了头炮。专辑中的另一首重点歌曲《打它》(Beat It)则请来著名的白人摇滚吉他手埃迪·范海伦(Eddie Van Halen)演奏了一段长长的吉他独奏,并依靠这个小噱头把这首歌成功地打入了白人摇滚电台。

接着,唱片公司投入巨资拍摄了3部音乐录像,其中标题歌曲《颤栗者》的导演是著名的白人导演约翰·兰蒂斯(John Landis)。在这部长达17分钟的音乐录像里,兰蒂斯把杰克逊塑造成一个身穿红色皮夹克的吸血鬼,在一群面目可憎的僵尸的伴舞下载歌载舞,充分展现了杰克逊的舞蹈天才。可惜后来因为害怕被观众误解为宣扬魔鬼,此片没有被送到MTV播出,而是作为单独的一部音乐录像作品在美国出版。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统计,这部音乐录像带在全世界一共卖出了900万张拷贝,威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音乐录像。

当时被送往MTV的是《比莉·琼》和《打它》,结果却遭到MTV的断然拒绝。MTV给出的公开理由是这两首歌不够“摇滚”,但业内人士都知道,MTV拒绝播放这两首歌的真正原因是杰克逊的肤色。当时美国乐坛的种族歧视现象仍然十分严重,MTV开播一年半后居然没有播过一首由黑人担当主唱的歌曲。最后还是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老板发话了:“如果你们不播杰克逊的音乐录像,我就不再给你们提

供任何东西!”听到这句狠话,MTV这才答应让步,杰克逊的舞姿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的电视上。

事实上,这件事即使在唱片公司内部也是有争议的,但原因不是种族歧视,而是担心音乐录像降低了杰克逊的身价。原来,那时的美国唱片业还处于“有理想”的阶段,唱片公司把歌手的“艺术水平”看得很重要,而“艺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声音上,歌手的形象只不过是一种副产品。所以,音乐录像一直被当作唱片的广告,上MTV就意味着歌手自甘堕落,打算把自己划归到“流行口水歌”一类了。受此风气的影响,当时的唱片公司企宣们最怕的就是手下艺人曝光过度。那时的美国演出市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绝对不让一个艺人一年内在同一个城市演出两次,原因就是怕观众看见他太多次,造成审美疲劳。

MTV可不管这些。一首歌一旦上了MTV的播放名单,每周的平均播放次数都在30次以上。杰克逊就是要让自己曝光过度,越多越好。光上MTV还远远不够,他要上全国性的电视节目。正好“摩城”打算办一场纪念晚会,杰克逊本来不打算再和兄弟们一起登台演唱那些过时的老歌了,但最后盛情难却,只好答应去捧场,条件是他必须单独唱一次那首《比莉·琼》。这首歌是《颤栗者》专辑计划推出的第二首单曲,但唱片公司并不看好它,因为这首节奏强劲的舞曲唱的居然是一个名叫比莉·琼的有点神经质的女孩以生了男人的孩子为由头骚扰对方的故事。作为一首打榜歌曲,这个主题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太另类了。

事实上,当初琼斯根本没打算把这首歌放进专辑里,他觉得这首歌不好听,但杰克逊特别喜欢这首歌。“一听见这首歌我就想跳舞,因为它的节奏部分是我自己在鼓机上鼓捣出来的,我特别喜欢。”他后来回忆这首歌的创作过程时说,

“当初写这首歌时我非常专心,整天都在琢磨它。有一次我一边构思一边开车,车子着火了我都没发觉。”

杰克逊用鼓机做出一盘小样送给琼斯,后者几乎没有对它做任何改动。录音时杰克逊的演唱部分一气呵成,只录了一遍就OK了。但混音师却大费周折,混了91次才算满意。“摩城”25周年晚会只给了杰克逊一首歌的机会,他想都没想,执意要唱这首《比莉·琼》。为此他花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为它编排了一组舞蹈,灵感来自洛杉矶的街舞。作为一个黑人,杰克逊当然对这种来自黑人社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很感兴趣。他虽然不太喜欢这种没有旋律的音乐,但对嘻哈舞蹈十分在意,从嘻哈小子们那里学到了很多高难度动作。在舞蹈方面杰克逊是个天才,他四肢细长,关节灵活,尤其是双肩十分窄小,非常适合快速旋转。

1983年3月25日,“摩城”的纪念晚会在洛杉矶帕萨迪纳剧院隆重上演,一大批老艺术家重回舞台,现场充满了怀旧气氛。“杰克逊五人组”再次团聚,表演了一段老歌联唱。唱完后,4个哥哥退下,偌大的舞台上只剩下迈克尔一人。只见他头戴一顶黑色礼帽,压低的帽檐遮住双眼,左手戴着白手套,上身穿了一件黑色夹克,里面是一件银色衬衣,上面缀满了闪闪发光的金属片,下身穿了一条黑色瘦腿裤,裤腿故意收短了一截,露出了白袜子和黑皮鞋。

蹦~擦~蹦~擦~蹦~擦……一阵强劲的节奏响起,杰克逊摘下那顶礼帽,往后台一扔,然后开始了一连串令人匪夷所思的舞蹈动作。台下立刻沸腾了,观众们纷纷起立鼓掌,少女们发出阵阵尖叫,顷瓤间把一座富丽堂皇的礼堂变成了喧闹的迪厅。这首歌的节奏并不快,但鼓声处理得非常干净。贝斯和弦乐伴奏也很有特点,为这首歌营造了一种神秘紧张的气氛。杰克逊的声音尖厉,充满了愤怒,就连他的表情也像是在和谁较劲,高潮部分甚至面带痛苦,但台下观众仿佛被施了魔法,一点也没觉得在如此隆重的场合演唱这样一首怪异的歌曲有什么不妥。快到结尾时候,杰克逊突然挺直身体,像一个幽灵一般向后滑去,但脚步看起来却像是在往前走,仿佛舞台上突然出现了一个传送带,无论杰克逊如何努力向前,却还是被带向后方。台下立刻爆发出一阵尖叫,不少人张大了嘴巴忘了闭上。

确实,当这场晚会于1983年5月16日在NBC电视台播出后,4700万名电视观众立刻意识到,那个声音稚嫩的童星不见了,代替他的是一个浑身上下散发着性感的漂亮男人。但杰克逊的性感和别人不一样,无论他做出何种貌似不雅的动作,却都一点也不猥琐。因此,父母们不但自己喜欢,也不介意自己的孩子喜欢他。自那天晚上起,杰克逊就变成了一个黑白通吃,老少成宜的明星。在他之前,似乎只有神才能做到这一点。

杰克逊登上神坛之后的第二天,美国民众纷纷涌进唱片店购买那张《颤栗者》,不到一年该专辑的销量就突破了1000万张,专辑中的9首歌有7首被做成单曲,并全部登上单曲榜的前10名。杰克逊的版税是每张唱片2.10美元,税率是当时美国歌手当中最高的。于是,杰克逊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了全美国最富有的歌手。

杰克逊的成功带来了整个唱片业的兴旺。歌迷逛一次音像店,总会再多买几张唱片,于是《颤栗者》之后出版的唱片销量纷纷见涨。杰克逊的成功启发了很多人,美国摇滚歌手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模仿杰克逊的做法,从他的新唱片《生于美国》中挑选了7首歌送去电台打榜,结果这张唱片成了他演艺生涯中销量最高的一张。女歌手麦当娜也模仿杰克逊的做法,在音乐录像中大胆展示自己的性魅力,结果她变成了世界公认的流行乐女神。如今上述几位都已经成为流行乐坛的殿堂级人物,但他们谁也比不上杰克逊。他自封为“流行乐之王”,从此便再也没人敢用这个称号。后人还为杰克逊起过一个绰号,叫他“单人救援队”,因为他单枪匹马拯救了整个流行音乐市场。据统计,1984年美国唱片业的销售额终于首次超过了1978年的最高纪录40亿美元,达到了43.7亿美元。此后10年一直保持了旺盛的增长势头,到1994年时竟达到了惊人的120.6亿美元!其中部分原因是CD的出现刺激了消费,但杰克逊开创的造神运动肯定起到了很大作用。

永远的孩童

作为这场造神运动的始作俑者,杰克逊一开始表现得真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不吸烟,很少喝酒,拒绝服用毒品,女色更是从来不近,完全不像一个在娱乐圈混的大明星。成名后他依然保持着每周禁食一天的习惯,同时继续吃素,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跳舞体型”。虽然他的舞姿越来越狂放(比如他越来越喜欢把手放在裆部),化妆却越来越女性化,性别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他的这些动作没有受到太多指责。他的声带也很奇怪,多年来一直没有明显改变,依然保持着鲜明的童声,极难模仿。

如果说以上这些都可以被看做“敬业”的话,那么杰克逊很快就超出了“正常”范围。比如,媒体爆料说,他为了保住自己的高音,一直在注射雌激素。为了长寿,他每天晚上都在氧气罩里睡觉。为

了获得“象人”(一个因遗传病而相貌奇特的英国人)的神秘力量,他买来“象人”的遗骨,每天枕着它睡觉。人们后来知道,这一切都不是真的。更奇怪的是,这些小道消息都是杰克逊本人透露给媒体的。

不管那些小道消息是真是假,有一点是无法隐藏的。杰克逊的外貌发生了惊人变化,他显然隆了鼻梁骨,削薄了嘴唇,甚至连皮肤也变得越来越白。

“杰克逊讨厌自己的黑人相貌,想依靠整容术把自己整成一个白人!”来自媒体的暗示很快变成了来自民众的指责,人们可以忍受一个怪僻的明星,却无法忍受一个忘本的黑人。

正当人们认为杰克逊的怪癖达到顶峰时,媒体又传出一个惊人消息,杰克逊被指控犯了娈童罪!指控来自一个曾经和杰克逊住在一起的男孩,他指责杰克逊邀请很多男孩子同住,并且经常和大家一起玩恶作剧,偷偷喝酒,浏览色情网站,甚至同床共眠。这下终于捅了马蜂窝,因为娈童是美国人最不可饶恕的一种犯罪行为。

虽然这项指控最终以庭外和解的方式了结,但美国媒体依然不依不饶。杰克逊向来不喜欢接受采访,但面对如此严厉的指控,他也终于忍不住了,接受了美国著名电视主持人奥普拉的采访,公开澄清了一些谣言。比如,他之所以显得越来越白,只是因为他得了白癜风,不得不依靠化妆品来掩盖身上的色斑。他之所以隆鼻,是因为他的鼻子受过伤,不得不进行整容手术。他和男孩子们的交往也是清白的,只是因为他喜欢孩子。

而今天,在迈克尔杰克逊阖然长逝之后,当年的那个男孩承认迈克尔是受到冤枉,根本没有娈童之事。事实真相到底怎样?因为没有来自第三方证明,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但是,如果我们回看杰克逊的一生,也许可以换另一种思路来理解他。从6岁那年起,杰克逊就就没有过过一天正常人的生活。他为自己的庄园起名“梦幻庄园”(Neverland),这个名字来自著名的童话人物彼得·潘,那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的家就叫Neverland。也许,杰克逊在潜意识里一直希望自己变成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小男孩,永远享受一个孩子应有的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他的许多行为,包括搞恶作剧,养怪异宠物,随意改变自己的模样,甚至聚众浏览色情网页,对于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来说都是很正常的。只可惜他本人早已不是那个童心未泯的孩子,公众也从来没有把他当成孩子来看待。

事实上,当公众集体讨伐杰克逊的“怪异”行为时,却都选择性地忘记了他曾经做过的好事。当年他和莱昂纳尔·里奇合写的《我们就是世界》曾经感染过很多人,并为非洲饥民募得75000~美元的捐款。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杰克逊独自支持了39个慈善救助基金会,是全世界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的人。

不管后人怎样评价他,杰克逊的死都是一个悲剧。他一直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依靠整容来消除性别差异,也可以依靠化妆品来消除种族差异,但他最终没办法战胜时间。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他用死亡打败了时间。

迈克尔·约瑟夫·杰克逊

全名:Michael Joseph Jackson

中译名:迈克尔·约瑟夫·杰克逊

其他译名:台湾译名:麦可·杰克森;

香港译名:米高积逊;米高积臣

简称:MJ.

生卒年月:1958年8月29日中午

12:13——2009年6月26日(北京时间5:26:洛杉矶当地时间25日14:26)

信仰:基督教(新教)

血型:A型

身高:178cm

星座:处女座

出生地点:美国印第安纳州加里市Jackson街21号(Gary,Indiana,USA)主要音乐风格:新杰克摇摆舞曲(NewJack Swing),俱乐部舞曲(Club/Dance),流行/摇滚(Pop/Rock),摩顿黑人音乐(Motown),都市流行(Urban),放克(Funk),节奏布鲁斯(R&B)

主要歌唱特色:假声,痉挛,活力,热情,伤感,警醒,快乐,自信,丰富,时髦,真诚,盛典,神秘,口技

“来自星星”的天籁之音 篇7

12岁的小艺是个来自“星星的孩子”, 一个重度的自闭症儿童, 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很少和别人交流。他是我班的学生。我是在二年级接班时认识他的。这是个英俊的小伙子, 高高的个子, 雪白的皮肤, 纯真的目光, 手中总是在无意识地摇晃着一把尺子。我一直想走近他, 可是他仿佛生活在一个玻璃罩中, 似乎能朦胧地感知外面的世界, 却无法走出自己。但两年后的今天, 他竟然勇敢地和爸爸站在学校的大舞台上, 自信地唱歌, 歌声纯净嘹亮。我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我不禁回想起他总是在课堂上大声地唱京剧, 《铡美案》《贵妃醉酒》《智取威虎山》…… (因为他出生于艺术之家, 奶奶是京剧演员, 爸爸是歌唱家) 。我回想起他会在上课时摇桌子打板凳, 会不停地重复一句话, 会在别的班学狗叫, 以致别的老师叫我去解围, 甚至会发疯地尖叫, 把东西狠狠地摔在地上……

可是让我感动的是, 全班所有的孩子都如同兄弟姐妹般地关怀爱护他。下课像群快乐的小鸟一样围着他, 唧唧喳喳。甚至有一天, 他大便在身上, 孩子们也帮他擦拭、拖地。他要是被其他班大孩子打了, 他们还会追到那个孩子的教室, 去告诉老师。上课时, 无论他发出什么怪声, 或是什么怪异的举动, 孩子们都不介意, 都会认真地听课。老师们更给予了他无私的关怀。下课了, 他会梦游似的飘到各个办公室, 老师们会拿出巧克力和糖果给他吃。他喜欢用软软的小手握住我的手, 把头靠在我的肩膀上, 像个撒娇的孩子。天冷了, 数学老师会帮他捂冻僵的手, 让他可以握笔……

他的家人更让我感动。他的妈妈在他两岁时就遗弃了他, 可他年轻的爸爸始终没有再婚, 一直呵护着他。他有个幸福的大家庭, 奶奶、姨奶奶、姨爷爷都爱着他。年迈的姨奶奶天天接送他, 手把手教他写字, 比疼亲孙子还疼他。

小艺是不幸的, 也许他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世界。可他又是无比幸福的, 因为所有人都在爱护着他。令人惊奇的是上帝在为他关上一扇门时, 又为他打开了一扇窗。他继承了爸爸的基因, 拥有一副天籁般的嗓音。为了这次集体晨会的表演, 爸爸带着他练了上百遍, 才练出了这几近完美的二重唱。

我没有料到这次演出, 竟然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很多老师对我说, 小艺父子的演唱太感人了。他们教会全校师生什么叫无私的爱, 什么叫感恩、什么叫执着。

而对于小艺全家人来说, 这次演出无异于是个巨大的鼓舞。这么多年来, 他们承受了太多的痛苦和别人异样的眼光。而这次全校师生的欢呼和掌声, 证明了小艺是个极富音乐天分的孩子。我作为班主任, 真的很高兴, 我能发现他的音乐天赋, 能放下顾虑鼓励他上台, 能给小艺从未有过的自信, 能给他全家人希望。或许因为这次机遇, 小艺有了自信, 以后可以靠唱歌养活自己, 他的人生从此会变得灿烂, 而他的家人也可以放心了。医生可以治疗人身体上的疾病, 而老师竟然可以燃起一个家庭生活的信心。快乐溢满了我整个心房, 我也是个母亲, 我知道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有多重要。我想今天晚上他们家每个人都会怀着无比幸福的心情进入梦乡, 他们应该很久没有这么兴奋了。

第二天, 小艺爸爸发了信息给小艺奶奶, 而他奶奶又转发给了我:

天籁之音——侗族大歌 篇8

《侗族大歌》历史悠久,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 它是一领众和, 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 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 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 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侗族流传的一首歌谣唱道:“树有根, 水有源, 古老事情有歌编。汉人有书籍古典, 侗家无文靠口传。”侗族大歌没有文字和曲谱记载, 世世代代都靠耳听心记。从江县的小黄村久负盛名。沿山路缓缓靠近村寨, 远远就能看见村口竖立的“中国侗歌艺术之乡”。小黄村寨里的717户人家, 共有80多支歌队。男女老幼按年龄、性别、族姓而组合, 每支歌队从15至20人不等。72岁的侗族戏曲作家梁维安说:“在侗族, 不会唱歌就是没文化的表现。小黄村曾经举办千人侗歌大赛, 从4岁的孩子到80岁的老人都参加了。”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三县。

听过侗族大歌, 方才感觉到其惊人的魅力, 时不时会想起那妙不可言的韵律, 耳边总萦绕着挥之不去的余音, 真有些“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于耳”的感叹了。

旋律方面, 侗族大歌音域不宽, 其典型音调由几个三音组 (do re mi、la do re、re mi sol) 与四音组 (do re mi sol等) 及其变体构成;有时为特定的表现需要, 也用长时间的紧密节奏的同音、反复。旋律线条多级进, 较平稳, 但音的走向总是起伏有致。银城跳动不大, 多用小三度、纯四度。这种级进式的进行给人以流畅、抒情、柔和的感觉。

调性方面, 羽调式是侗歌的基本调式。应用音域不宽, 通常小七度, 偶尔在乐句或段落收束的部位, 向下扩展一个全音。具有向内收缩的特点。它以羽、宫、商、角为正音, 徵音游移, 类似偏音。

曲式结构方面为分节歌性质的多段连缀体结构, 有一套系统、完整的结构规律。曲式结构由歌头、主体部分或歌身、歌尾三部分组成。而主体部分又分若干个歌段, 每个歌段分为“起顿”、“更夺”与“拉所”三个部分。侗族大歌开始时, 常有一独立段落——具有序歌形式“赶赛”, 不同村寨的赶赛曲调与衬词均有区别。之后进入大歌主体部分。一首大歌主体部分最少的有两个歌段, 多的可达十几上百段, 一般以三段为一首, 三首为一“嘎”。

雄浑的木琴声铮然响起, 恍若深谷般传来, 打破短暂的喘息, 有如久远而旷古的召唤, 恍然之间, 这个民族筚路蓝缕、披风斩浪, 那粗犷原始的赤脚而舞, 从远古时代艰辛的跋涉而来了, 我的思绪引入遥远深邃的记忆和遐思中。就在这木琴声的呼唤之下, 起伏的群山苍渺的森林鼓起瑟瑟的涛声, 由远而近, 飘渺的低吟浅唱仿佛从天而降, 由朦胧而清晰, 在朦胧和清晰中又

[3]凉山彝族漆器的收藏[J].大家, 2012 (10) .

[4]凉山彝族漆器文化研究[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1 (09) .

[5]卢央.彝族星占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9, 3.

[7]黄色:彝族人钟爱的颜色[D B/O L].

分明有虎啸狼嚎猿啼, 又似百鸟鸣春。同时还有小桥流水江河怒啸, 台上那十多位侗族汉子和少女演绎着神秘了千年的侗族大歌, 侗族祖先的艺术得到再一次升华。整个场面没有专业的指挥, 看似凌乱, 但乱得有规律, 纯粹的地道的民间合唱。这动人的旋律, 深远的、无穷尽的诉说, 是侗家人几千年的智慧和劳动的融合, 使之达到和谐。

侗族大歌是侗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侗族的历史和文化。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 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是维系侗族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

2009年9月30日, 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 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 一种人类的文化”。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 由宋祖英演唱, 我州侗族大歌队伴唱伴舞的开场节目《天蓝蓝》大受好评。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 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然而, 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 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能对侗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侗族大歌与纳西古乐各有千秋, 纳西古乐, 属于典雅庄重的唐宋皇家宫廷音乐和古朴纯正的道家洞经音乐的融合, 又经纳西族人民数百年的传承、再创造, 融入本民族的民歌、民曲和演奏方式。而侗族大歌的发展历史同样具有传奇色彩, 它成长在民间, 是侗家人在艰苦的环境里解释艰苦的生活写照, 尽管它没有纳西古乐在宫廷皇室拥有优厚的待遇, 但同样放射着瑰丽的艺术芒光。

每当听过许久, 歌声仍不绝于耳, 尽管我不懂歌的含义, 但我总觉得歌在传达我内心深处的情感, 是对这个民族膜拜的感情。原来啊!我对音乐有着深刻的感想。婉转的、悦耳的、悠扬的歌声撩拨着我, 我已经被这壮阔的音域所涵盖, 在歌声中起伏, 如清泉徐徐而来, 又如江河怒吼而去;像微风摇曳的小草, 又像顶天立地的苍莽大树。个体的生命被这气势磅礴的侗族大歌引入无限, 物我两忘。歌声在什么时候结束我忘了, 那算结束吗?这侗族大歌已融入我血液, 在我灵魂深处经久不息。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最精华的组成部分, 是对侗族历史最真实的记录和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作为侗族人民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侗族大歌早已融入这个民族的血液。保护大歌绝不是简单的保护一项声乐技术, 也不单单是侗族或贵州人民的责任。这是保护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全中国人, 全世界人的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世界上任何一种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 都改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8]大方县彝族漆器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研究[DB/OL].

【作者简介】

牛晶晶 (1987—) , 女, 山西省长治市人,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美术人类学。>> (上接第60页)

摘要:是中国侗族地区由侗族大歌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文章对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及保护做了深刻分析。

聆听天籁之音 篇9

这是一首著名的元代散曲, 曾被王国维视为元人小令之最佳者, 只有短短五句, 二十八个字。题名《秋思》, 但全篇却无一语直接道及其所思的内容。它只是把一些看似孤立的景物排列在一起, 并点明这些景物正是小令主人公“思”之寄寓所在。需要的是借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想象, 把读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一挖掘出来, 然后才能最终达到对作者“秋思”内容的认识。

在作者铺染的一系列景物中, 首先出现的形象是枯萎的蔓藤和僵老的枯树, 显示了了无生机的萧瑟气象。这时, 一只昏鸦——无精打采的乌鸦飞入画面, 呀呀地叫噪着, 扑打着翅膀, 跌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 这就在十分败落的背景上又涂抹了一笔凄厉的色调。

但是, 随着画面的延伸, 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极为明净的景色。潺潺的流水、纤巧的小桥、温暖的茅屋, 一切都是十分的安谧, 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如闻似见。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 于历经昏暗之后, 展示了一派勃勃生机。

按照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 (《李笠翁曲话》) , 那么, “枯藤老树昏鸦”点染出来的“哀境”, 正与“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出来的“乐境”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不过, 因为二者平列, 仅此二句尚难以判断作者这种对照的用心, 究竟是欲一倍增其哀, 抑或一倍增其乐?这只有在下文推出闻见此景的主人公之后, 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古道西风瘦马”, 冒着凛冽的西风, 一匹筋疲力尽的瘦马在荒郊古道上踟蹰而行。虽然读者尚不能看清主人公的面容, 但通过瘦马的蹒跚形影, 马上游子的凄苦之情却已毕现无遗。于是乎, 以上所列貌似对立的两组景物, 在这位异乡羁旅之人的眼底, 便全然重叠起来。“枯藤老树昏鸦”, 岂不正是自身心境的写照?昏鸦栖落于枯枝与作者自己寻觅归宿, 处境何等相似!愈见其情绪之悲凉。而出现在另一角落的“小桥流水人家”之所以给他以更有力的吸引, 是因为或许他的家乡也是这样的温暖、安逸, 然而“日暮乡关何处是”, 家乡又在哪里呢?!以这种悲凉的心情来体味这一“乐境”, 势必会更添一重悲伤。“古道西风

勇, ”“一乐, 何小勇以前对不起我们, 这是以前的事情了, 我们就不要再记在心里了, 现在何小勇性命难保, 救命要紧”, “一乐, 记住我今天说过的话, 做人要有良心, 我也不要你以后报答我什么, 只要我老了, 你想起我养过你, 心里难受一下, 我就心满意足了。”许三观的这一大段的发自肺腑的话, 把他那颗善良的心充分表达出来了, 他之所以这样做, 一方面是为自己的良心, 更重要的是对何小勇他一家的同情, 他的同情心让他变得无比高大。如果说对何小勇是同情, 那对他的妻子许玉兰则是宽容。在文革期间, 许玉兰被打成“破鞋”, 受人批斗或是陪人批斗, 头发也被剃成阴阳头, 胸前挂个“我是破鞋”的牌子, 连三个儿子都不理她, 许三观让三个儿子给正在外面受批斗的许玉兰, 他们没有一个愿意去, 最终是许三观亲自送去。锅里全是米饭, 许玉兰眼睛看着踩在地面上的脚, 默默地嚼着米饭, 当看到四下无人时, 许三观扒开米饭, 里面藏着给许玉兰烧的红烧肉, “这是我偷偷给你做的, 儿子们都不知道”, 读到这里, 真的是被许三观给感动了, 他对许玉兰的包容, 让我们看到了他人性的光辉。

小说的结局是许三观最后一次去卖血, 当别人不要他的血瘦马”, 只见他顶风策马而行, 一心要尽快离开这一“乐境”, 以免沉浸于更深沉的痛苦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 诗人特意点明了驿道年代之“古”, 这不仅表明其今日的荒凉, 更意味着此情此景为古往今来的羁旅之人所共同体验。一个“古”字, 把个人的凄苦推及古今, 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而作者本人肯定是联想得最深、共鸣最强烈的一个。“夕阳西下”, 日暮途穷, 尚未归处, 不由悲从中来;“断肠人在天涯”, 人生的旅途在于寻求理想的归宿, 可是对于这位游子来说, 海角天涯, 一切却是这样的渺茫;当此之时, 怎不令人肝肠寸断呢?

在最后一段, 一反前文单纯铺叙景物的格局, 变成了直抒胸臆。而读者在洞悉其胸襟之后, 再来回顾前面铺陈的景物, 才能豁然明了和深切感受每一景物都带有这位天涯沦落人浓重的感情色彩。

要在短短的二十八字里凝聚如此丰富而跌宕的感情, 并非易事。为此, 作者在语言设计上进行了非常巧妙的安排。他把精心选择出来的景物只用特定的名词来标志, 而不用半个动词, 正所谓点到而已。进而, 他又把九个景物——也就是九个名词平分成三组, 每组景物里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主角, 用它来决定这一组景物的情调和气氛。枯藤、老树, 只有在昏鸦飞落下来的时候, 才更显出其败落;小桥、流水, 只有与人家连在一起, 才更显出其生气;古道、西风, 也只有在出现了瘦马之后, 才更添其凄凉, 这样才构成了一幅幅特色独具的画面。这些画面, 表面看起来是孤立的、静止的, 彼此之间似乎毫无联系;仅仅通过篇末点题, “断肠人在天涯”, 才告诉读者, 如上画面乃是游子眼中捕捉到的, 他们无一不牵动游子的心弦。于是, 孤立、静止、互不联系的景物, 一变而为提供给读者驰骋想象羁旅之情的典型环境和广阔空间。对立的景物协调起来了, 简单的名词也显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景景相连, 物物含情, 情景交融, 达于化境, 终于脱落出这样一幅游子断肠的完整画面。

纵观这首小令, 字字句句皆出于匠心设计, 巧妙安排, 然而全篇却是自然有致, 情趣天成, 丝毫不落雕琢的痕迹。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 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它为“秋思之祖”, 确是当之无愧的。

时, 他在大街上失声哭了起来, 血是他的价值所在, 靠着他的血, 让他们一家人从无数的苦难中熬了过来。最终他要了三盘炒猪肝, 一瓶黄酒, 这个老人就幸福地笑了。如果说《活着》中的福贵是“知命”战胜“天命”, 那么《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则幸运的多, 他经历了一生的卖血后, 家人都平安的陪在他身边, 他是幸福的, 作者余华在赋予结局以大团圆的同时, 让我们看到了苦难中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善良, 这也是《许三观卖血记》永恒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余华, 杨绍斌.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当代作家评论, 1999 (1) .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作家出版社, 2008.

[4]洪治刚.余华评传[M].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

[5]王达敏.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思潮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作者简介】

李小婷 (1990—) , 女, 安徽淮北人, 安徽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通俗文学。

>> (上接第12页)

摘要: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借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想象, 把读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一挖掘出来, 最终达到对作者“秋思”内容的认识。

天籁之音——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 篇10

一、侗族大歌的生境模式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 能歌善舞的民族。人口有270多万, 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侗族的三大文化瑰宝——风雨桥、鼓楼和侗族大歌都为世人所[1]知。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习性中, 就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创造着自己的文化, 侗族大歌也即是侗族人民劳作的成果, 是侗族人民生活所积累的智慧结晶, 同时也是侗族人民所骄傲的资本。

我们知道侗族大歌以其演唱的场合, 表达的内容, 表演形式的不同, 而呈现出一系列不同的特点。不难发现侗族大歌其实根源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与侗族的生活风俗息息相关。侗族人民是一个寨际交往频繁的族群, 他们在这种集体的交往中, 以一种集体歌唱的习惯, 及长期在山野劳作的生存方式成为这种多声调音乐形成的基础。自然界中存在的鸟鸣虫叫、高山流水, 生活生产中耕田犁地、纺纱织布的声音, 都有可能成为侗族大歌的声音素材。

侗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及相邻地区, 但是贵州境内聚居的侗族尤为众多。主要集中在侗族南部方言区, 都柳江水系的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三县的“九洞”、“六洞”、“千七”、“千三”、“二千九”及广西三江一带。可以发现虽然同是南部方言区的侗族, 也是有着明显的地域范围。也并不是南部方言区的侗族人唱侗族大歌都唱得好, 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表明侗族大歌传承的范围。为此, 侗族大歌也就不会脱离侗族这一族群而唱诵。假如缺少了唱歌的人, 流传的地理空间, 那么侗族大歌也就失去了文化的根基土壤, 正是这一群善歌的侗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吟唱着世界上最为和美的乐章。在没有本民族文字的社会背景中, 以“唱歌”作为传承文化的工具, 把侗族大歌塑造成一个实用功能、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兼备的文化典型。

二、侗族大歌面临的传承困境

1、大歌特定的流传区域

侗族大歌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有着特定的流传区域, 受着自然生态环境、人文传统、宗教信仰、生活经济水平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传承, 侗族大歌流传于贵州、广西、湖南三省交界处, 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便不会产生侗族大歌, 一种特殊的地理区域为侗族大歌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演唱环境, 特定的文化土壤, 从而也就限定了侗族大歌流传的区域。

2、特定的演唱人群

侗族大歌无疑是侗族人民自己演唱的歌, 是侗族人民在侗族语言的基础上演唱的。因此, 也不难发现, 虽然都是侗族, 但是有些侗族人一点都不会唱, 连侗话都不会说, 他们已经失去了唱侗歌的基本条件。他们不会说侗话, 却拥有着侗族的族别。唱歌与唱歌本人的天赋有关, 当然不全是天赋, 还与唱歌人后天的教育练唱是分不开的。这些人, 如果没有经过一定专门培训, 也不会领会歌中的意境。

3、生活向舞台的转化

侗族大歌是在劳作过程中, 为了缓解劳动疲劳, 以及日常人际交往, 一些节庆仪式中形成的音乐演唱形式。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 日积月累地逐步积淀而成的一种传统。侗歌作为音乐, 其价值就是在于给人们听觉的感受, 为此侗族大歌正一步步由生活迈向舞台之旅。有人专门谱写一些适合外面听众口味的曲子, 然后用侗语演唱出来, 从某种层面上, 侗族大歌渐渐远离侗乡人的生活, 开始脱离了生活的场景, 走向一块新的生活天地, 极大的影响着侗歌的原生态人文环境。

4、非物质文化普查呈现出的问题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 在普查过程中, 忽略了大歌本身蕴涵的文化背景, 对侗歌只是从面上进行声音、影像、文字文本进行收集。侗歌本身内容的文化背景却没有注意, 因为某一文化事项的背景往往是其精神实质, 如果有了主题, 也就为文化事项增添了生机。

三、对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的启示

综上所述, 侗歌流传区域、特定人群、舞台的转化及侗歌本身文化的认识等方面, 都在影响着侗歌的传承。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 在困扰着侗歌的发展, 侗歌的传承受到很大的挑战, 歌手的减少,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传承民俗的不断渐变, 侗歌的发展正在接受着严峻的考验, 让我们在传承大歌的过程中萌发了一些启示。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标志,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 也是一个族群记忆和精神情感的重要表现。文化的自觉意识需要人们对自己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自己的经验, 来对本民族文化进行适应, 作为个体的人, 对待群体文化的记忆, 是需要不断强化的。群体记忆是一个民族的代言人, 如果对自我文化持淡漠态度, 那么只会造成民族文化的遗失。

侗歌逐渐走上舞台, 走向市场, 同时一种脱离本土生活的趋势也在加大, 不光是强调民族自我意识, 还需要相关的部门给予正确的价值导向, 对侗歌歌手及团体进行相关的本土知识的培养, 这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合作促进的。

传承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传承人往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歌手的年龄在增大, 数量在减少, 他们的生活得不到照料, 对他们的忽视, 将是我们的损失, 因此我们应该从各方面保护继承人, 不然就会造成文化的流失。

参考文献

【1】魏霞.关于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2】吴定国.侗族大歌的申遗之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9, (2) .

湘西少女的爱情天籁之音 篇11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沈先生在谈及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享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而对小说创作的主旨,许多研究者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有认为这是一篇关于翠翠成长神话的“成长小说”,有认为这是一部充满了“象征隐喻”的小说。有认为这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小说,也有认为是一部“隐伏着悲痛”的小说。还有从小说所承载的大量民俗风情人手揭示其内涵。美学家桑塔耶曾把艺术表现分为彼此相关的两项:“第一项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边城》小说作为文本呈现的是,全篇以湘西小城为背景,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并以此为“纽带”,联系了与翠翠相依为命的外公,与翠翠有爱情的天保、傩送兄弟这几个人物,表现了神秘湘西的地方风俗美和人情美。本文就将以翠翠的爱情为主要内容。结合小说丰富的文学内涵来挖掘蕴含其中的美的内质。

一、明净纯粹的自然之美

《边城》作者要表现出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体现出的第一美质便是明净纯粹的自然之美。叫翠翠名字的少女似乎只能在“湘两”这个偏远小城才会“恰如其分”,因为老船夫“住处两山多竹篁,翠色逼人而来”。便取名为翠翠。可见翠翠便本是自然的一种。《边城》中的翠翠正处于十四五岁,按“成长小说”角度,此时的翠翠尚未成“人”,未成年的翠翠情窦未开,作品写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作家在这里传达的隐含义是:未成年的翠翠不是作为“人”的社会性而有意识地存在,而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自为自在的存在,她的生命是和湘两自然密不可分的和谐的整体。

因此,翠翠的爱情也便如同自然一样随自然时令在春天作为万物中的一种而萌苏了、觉醒了。作品中最著名的第十三节写翠翠情窦初开,写到黄昏的夕阳,热气烘熏的傍晚,叫个不停的杜鹃,草木、泥土、甲虫相混杂的气味,渡口杂乱的声音,翠翠春情萌动是与春天季侯下的万物同生的,是春天自然的催生与萌发,我们在这里没有看到人为“教唆”。文化的影响。翠翠“会脸红了”,“喜听人唱歌,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以及她孤独时发呆的掩盖:“在看水鸭子打架!”这些都是“自然的人性”的自觉。翠翠的爱情如同土地上自然生长的“小兽物”,山上翠生的“竹篁”,是在大自然的风日里萌生与养长着的,因而充满明净、单纯的自然美!

二、健旺执著的原始之美

《边城》中的湘西世界在青山绿野掩映下,原始的生命力,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生命中张扬着涨鼓着。祖父对翠翠的话“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正将这种坚韧执著具有原始美感的湘两人生存理念揭示出来了。在这片神秘的古老的土地上,传统礼教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婚姻关系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走车路”与“对歌求爱、自由结合”的“走马路”两种方式并存。在翠翠的爱情中,翠翠选择的是“走马路”的听歌,饶有趣味的是,翠翠本身就是唱歌的产物,这种歌唱出了翠翠,而翠翠偏偏就又喜欢听歌,而且一听歌。“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而且“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虎耳草!对歌是青年男女以歌声作为表达男欢女爱的方式,这种方式充满了自由热烈的原始之美,它与可上溯到《诗经》、《楚辞》之时、的先民歌舞相联系,热烈、浪漫、虔诚而野蛮,是个体生命意志的自由表达,是一种充满了原始生命的狂热追求。

翠翠喜欢听人唱歌。在爱情的成长中,她表现了更大的热情与期盼。对祖父讲到的母亲“性格强硬处”,“使翠翠听了来神往倾心”。母亲的故事成了一个分量沉重的东西,但她“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对祖父的试探,翠翠说“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翠翠痴迷陶醉在这种歌声里,梦中灵魂被浮起,并于悬崖半腰摘虎耳草,这正是翠翠生命中炽热、强烈、执著的表现。值得一提的是虎耳草,这一意象多次在翠翠梦中出现,按一些释家说法,“虎耳草”象征一种可能触到的希望,也象征一种保护,是翠翠爱情的寄托。《边城》第十四节,翠翠梦中于悬崖中摘到虎耳草,作家透露“这时节可以送顶大叶子作伞”。虎耳草作伞,这“伞”字大值得探究。按西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伞”是性的象征,两方有一首以《伞》为题的象征诗:“妇女,伞张开,伞落下”。“伞张开”是女性的象征,“伞落下”是男性的象征,正如“蝴蝶”是性的象征一样,蝶化为蛹则为男性的象征,蛹化为蝶则是女性的象征。翠翠梦中出现摘虎耳草,实则是翠翠潜意识中的性爱在梦中朦胧而曲致地反映,翠翠的爱情呈现在外是含蓄的、羞涩的,甚至跟祖父也不直说。但在梦中却是神秘而浪漫、热烈而执著的。翠翠如此沉醉在她摘虎耳草的梦中,正是她爱情中健旺、执著充满了原始的狂野与热烈的生命力的表现。这种原始之美摆脱了纤细柔弱的病态爱情,没有矫饰与虚伪,是个体生命的自由表达,充满了原始的神秘与狂野,翠翠本身就是这种爱情生命的结晶,她对这种爱情的执著与倾心向往也充满了这种原始的美感。

三、古拙朴素的本真之美

《边城》中围绕翠翠爱情的缔结的人物是天保和傩送。天保喜欢翠翠,便托媒走车路,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暗恋翠翠,王团总愿将碾坊作陪嫁嫁女儿给傩送,傩送不想要碾坊却想娶翠翠。天保知道“走马路”不敌弟弟,主动退出,成全弟弟。在这些情节中,天保的放弃爱情成全弟弟,傩送不要碾坊要爱情,翠翠不要名份要等待,都表现出湘两古拙纯朴的风俗民情。

在翠翠身上,翠翠在两年前的端午节赛龙舟盛会上邂逅傩送便喜欢上了他,然而整个作品中翠翠与傩送的相遇与场面是很少的,他们之间的对话也极少,翠翠对来自傩送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反应有二次骂。直接的一次是第四节翠翠和傩送的初次见面,翠翠误会了傩送邀她进他屋的好意,以为受了欺侮,轻轻地骂他:“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这是翠翠本能的自卫,这时的翠翠还不知道这人就是傩送。间接的一次是第八节翠翠在渡船上看到一对似乎财主人家的妻女之后,在无人过渡时无所谓轻轻唱:“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在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牙菜。”翠翠“无所谓”的唱正是她潜意识里感觉到了金钱物质对自己爱情梦想的威胁,她把这种“诅咒”给了“团总小姐”,因为她有碾坊作陪嫁!这两次骂是翠翠纯朴

内心的表白,是成长中的翠翠为心中爱情作出的本能的保护反应。如此率真如此素朴。

此外,翠翠的爱情没有复杂的人生世相作为背景,也没有人为的冲突来作梗塞。在翠翠爱情的萌动到生成的过程中,作品没有写到物质的压迫,人际关系的复杂冲突等,傩送不要碾坊要渡船,傩送误会翠翠的祖父,埋怨说“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利索”、“爽快”是当地民众的人际关系的原则,翠翠的爱情因而远离了直接的功利和物质,而在作品中表现为歌的形式和梦的内容。翠翠对爱情的向往表现在喜欢听歌,翠翠对爱情的体验便是陶醉在梦里,翠翠对爱情的要求是“他唱多久,我听多久”!在今天功利性和物质化的社会里,爱情的纯洁性已经受到污染,《边城》中翠翠的爱情就更显得纯洁脱俗,在纯朴的民风民情的背景下,翠翠爱情的古拙和朴素无不显示了其爱情生命的自由本真之美。

沈从文曾在给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信中说:“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沈先生的“惆怅”是因为湘西一带纯朴明净的民风民情在残酷的“文明”的浸染下将不复存在,沈先生将自己对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感动和悲悯写进了自己的作品。沈先生在谈及人们对《边城》的理解时说过:“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这两段文字我们可以抽出两组词语“感动”与“惆怅”,“热情”与“悲痛”。因为恨而坚强,同样也会因为爱而软弱,沈从文先生《边城》的确有浓郁的悲悯痛惜隐藏在作者构筑的湘西优美、健康的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之后。以翠翠爱情为主线缔结的“普通人事”自然是这种创作意图的体现者。翠翠爱情之美美得让人心疼,她表现得自然、纯净、朴素、执著,充满了生命的原始神秘和自由生命的本真追求。然而翠翠爱情在美好的同时却又充满了深深的悲剧性。

在翠翠爱情的悲剧中,最能撼动人心的是翠翠爱情生命自然萌生和对自由生命的本真追求以及这种自然萌生与本真追求被无端的“阻隔”及被动消解的悲剧性,翠翠的爱情不是如同贾宝玉、林黛玉那样获得心理上的相契之后的悲剧性结束,也非如同陆游与唐婉受外力干扰和阻拦形成的悲剧,她的爱情生命没有得到完美的宣泄和美丽的释放,如同杜丽娘与柳梦梅。翠翠的爱情是一种毫无感知的、不知所以的自然萌生,是一种刚刚觉醒的爱情,这种出自自由生命本真的美好爱情几乎刚刚才开始,便陷入到一种茫然无措的等待,无可奈何的孤独守望的悲剧之中。正如沈从文所说的爱让人软弱,美让人忧愁。沈先生将这种美丽的忧愁和爱的悲痛置进了翠翠的爱情生命之中,从而使翠翠的爱情蕴含了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独特美质。

聆听天籁之音 篇12

曾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演唱的主要歌曲有《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阿玛列洪》《酒歌》《我们在相聚》等。录制有唱片《美丽的西藏, 可爱的家乡》1980年先后录制了许多独唱专辑磁带和唱片, 并于1985年举办了《才旦卓玛演唱音乐会》。曾先后被载入《中国文化艺术家名人大辞典》《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音乐家人名录》。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藏族声乐艺术, 无论是表演风格、演唱技巧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 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藏民族风格特色的民族声乐演唱体系。藏族的专业声乐演员, 正式登上中国艺术舞台的是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位藏族歌唱家、藏民族声乐艺术的开拓者——才旦卓玛。

才旦卓玛于1937年5月出生在西藏日喀则的一个农奴家庭。她继承了藏民族的声乐艺术传统, 又接受了现代声乐艺术的训练, 成为极具特色的女高音歌唱家。1964年在中国第一个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以演唱歌曲《毛主席的光辉》而崭露头角。此后她演唱的许多藏族民歌《在北京的金山上》、《年轻的朋友》、《阿玛列洪》和创作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美丽的西藏, 可爱的家乡》等充分体现了藏族音乐的无穷魅力和深刻内涵, 把藏族歌曲的演唱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曾出访过五大洲30多个国家, 深受国内听众的好评, 被誉为“来自世界屋脊的歌唱家”、“西藏高原歌坛上的明珠”、“雪域金嗓子”、“民族声乐的常青树”、“歌唱的女神”、“格桑花”、“人民歌唱家”等等。

一、独特的歌唱艺术

神秘的雪域高原赐予了才旦卓玛一副好嗓子, 她的歌声高亢嘹亮、清脆悦耳、质朴明快而又不失之柔美、淳朴自然、宽广悠远、圆润流畅, 散发着青稞酒的清香和甘甜气息, 沁人心脾;充满着雪域高原的浓郁风情和独特意境。

美妙的歌声离不开演唱技术和技巧的支持, 二者就好比鱼儿和水的关系, 美丽的鱼儿只能在水里才能自由自在, 没有高超的歌唱技能, 再好的嗓音条件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美妙的歌声也就无从谈起。

儿时的才旦卓玛和父亲、母亲、姐姐在一起做农活或者玩耍时, 总是唱个不停, 受家境的影响她自幼学会了很多歌曲和藏戏唱段。藏戏唱腔高亢嘹亮、充满激情、难度很大, 最突出的风格是“缜固”技巧的运用。这种技巧在藏戏里运用较多, 对音质、气息、力度的要求十分严格。因此藏戏唱腔的学习, 为才旦卓玛以后的艺术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坚实的功底。而对藏族民歌的学唱则使才旦卓玛直接继承了西藏民歌的演唱特点和思想感情, 这种特定的氛围培养了她成为一个歌唱家的基本素质。

在一次次的下乡巡回演出中, 她抓住一切机会虚心向民间艺人琼布珍及其他民间艺人和歌手请教“囊玛”、“堆谐”、“酒歌”和“弦子”等各种藏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和特点, 采风录音, 边学边唱, 娴熟地掌握了藏族民歌特殊的演唱技巧。

1. 以真声为主, 真假声结合的发声方法

才旦卓玛在演唱中继承了藏民族以真声为主, 真假声结合的发声方法。这种发声方法不是纯粹的“白声”、“喊叫”, 它是有气息支持的, 是较自然的混声唱法, 发出的音色既高亢嘹亮、宽广抒情, 又悠远婉转、具有灵活性。当然, 如果在演唱中把握不当, 高亢嘹亮往往失之单薄, 甚至刺耳, 悠远婉转又常常显得纤弱无力。由于受西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人民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藏族人民以自己独特的声音审美习惯构成了他们这种风格性很强的音色和发声方法, 并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缜固”技巧的运用

在才旦卓玛演唱的诸多曲目中, 运用了大量的“缜固”技巧。所谓“缜固”是一种跳音演唱技巧的藏语名称, 按照藏语的直译, “缜”是指喉咙, “固”是指拐弯, “缜固”就是指喉咙拐弯处发出的声响⑴。它是藏族古老的民间唱法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高难度的演唱技巧。

在西藏各戏曲剧种中, 特别是在蓝面具戏的唱腔中, “缜固”技巧使用非常普遍, 而且种类也极为丰富, 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西藏各戏曲剧种的演员历来十分重视对这种技巧的训练。事实上, 人们也以演唱者能否熟练地掌握各种“缜固”技巧来判定演员演唱水平的高低。“缜固”润腔技巧的演唱区别于汉民族的跳音演唱。汉族跳音演唱发声状态同生活中人们开怀大笑的情景很相像, 主要是通过横膈膜突然用力向里收缩, 使一股有力的气流迅速通过声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音粒冲向上部共鸣腔随之立即复原;“缜固”的演唱, 则是声带摆动幅度较大, 它一般是由三个或四个音 (其中第三音则是第二音的重复, 同时在三音前面还有一个下行三度或二度的装饰音) 组成一个跳音音群, 在演唱时, 跳音音群中的第一个音和前面乐句连在一起唱出, 而第二第三第四音则依靠气息的支持, 横膈膜的弹跳和喉部稳定的力量相配合, 在咽后上方产生出一种音色较暗的、似断非断、断中有连的声音效果, 使旋律骤然间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氛和丰富的音色变化, 同时也给旋律的推进增加了动力。它一般用于乐句结束时延长音前面的弱拍处和乐句进行的过渡处, 个别也有为强调效果用在强拍的, 用“啦、啊”的母音转换, 旋律下面很少配词, 即使需要配词时, 也配的很少, 以便充分发挥“缜固”的演唱效果。有的歌手由于气息不稳, 喉部用力不均, 演唱的“缜固”听起来生硬牵强、不够流畅。而才旦卓玛演唱的“缜固”, 变化灵活, 轻松自如, 恰到好处, 在音色和风格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她把“缜固”的演唱技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演唱中, 有时她还根据需要运用“缜固”的技巧, 如歌曲《年轻的朋友》 (又名《我们在此相聚》) , 这首歌原是流传在日喀则地区的酒歌, 是敬酒时唱的歌曲, 可以伴随简单的舞蹈动作。歌曲旋律舒展、感情热烈真挚。这首歌曲里很多处都运用了“缜固”技巧, 并且多为三音音群。才旦卓玛演唱时把原谱为三音群的“缜固”技巧唱成五音音群, 丰富了“缜固”技巧, 同时也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

3. 母音技巧的运用

才旦卓玛在演唱酒歌、囊玛等类型的民歌时, 遇到延长音或一个音过渡到另一个音时, 往往在旋律的后半拍把延长音和过渡音的音色改变成类似拼音ai (哎) 的音响效果, 以增强音色的对比变化, 颇具特色。

4. 装饰音技巧的运用

才旦卓玛还善于在多种风格不同的歌曲演唱中, 根据内容、情感的需要加上各种装饰音。可分为三种:前倚音、滑音、顿连音。

5. 真假声交替和喇音技巧的运用

才旦卓玛常把极有特色的真假声交替和喇音这两种技巧运用于山歌和牧歌, 并往往在同一乐句中交替运用。真假声交替, 是指“当旋律由下往上进行到全句最高音域时, 在唱法上突然使这一部分声音变成一种有气息支持的、声音位置靠近咽后方的假声或半假声, 音色也由原来比较明朗的色彩改变成较暗的, 真假声交替变换在旋律中连续运用, 使声音产生一种忽远忽近、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这种‘假声’因为有气息的支持, 又有一定的咽部力量配合, 尽管是‘假声’, 仍具有一定的传送能力。”[2]喇音是指歌唱时在气息的支持下, 当第一个音以正常音量唱出后, 以后的每个音突然使声带由原来的紧闭状态放松, 产生一种难以控制的破裂, 有点像轻微的咳嗽。如歌曲《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 才旦卓玛在演唱开始的一段引子时, 运用了这两种技巧, 表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天高云淡、辽阔坦荡的草原意境。

二、心灵的歌唱

才旦卓玛拥有一幅非常漂亮的嗓子, 练就了精湛的歌唱技艺, 有着“永远为人民歌唱”的强烈信念。说她在歌唱, 不如说她在倾诉;说她在倾诉, 不如说这是情感与灵魂的激荡, 真情的自然流露。情感是歌唱艺术的主要内容, 歌唱是源自人的心灵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歌唱的本质就是表达思想感情。在演唱《在北京的金山上》、《唱支山歌给党听》、《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毛主席的光辉》和《翻身农奴把歌唱》等等这些歌曲时, 她把自己对党、毛主席, 对周总理的无限感激和爱戴之情溶入其中, 深入细腻地表达了西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 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也唱出了自己所经历的苦难和幸福, 唱出了百万农奴的心声。她是藏族人民的女儿, 同藏族同胞血肉相连。

她的歌声超越了民族, 超越了国界, 跨越了时空。才旦卓玛的艺术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越了个人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超越了单纯的歌唱家的范畴, 同她名字相连的声乐艺术, 把藏民族歌舞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为继承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少数民族歌曲选.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78

[2]胡向泽、成平.才旦卓玛.成都: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5

[3]常留柱.西藏民歌及其演唱技巧.音乐艺术, 1983 (3)

上一篇:地震资料采集下一篇:计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