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成长的声音(共15篇)
聆听成长的声音 篇1
心声,让朋友与你共鸣
四年前,我走上了高中的奋斗历程,四年后,我怀着希望走进大学校门。是的,不是三年,而是四年!
初到大学校园,在同学的动态里,发现我们面临着共同的困惑:大学不是我们所向往的那样,甚至没有一点相像。我们共同面临着迷茫期。我是复读生,高中奋斗了四年,这就是结果,在这里熬过四年,走出校门我能是什么?社会上的就业压力,有多少名校高材生还在职场外流浪,而我,走出校门会有人认可我吗?从高中到现在,从没有这么轻松过,这种放松有点让人害怕。我开始有点渴望那令人窒息的高四生活。
终于,开始上课了,看到作息时间表,课程表,原来照这种方式,除了课余时间没有老师看着你、督促你学习外,和高中一样,早晚自习,按时上课,老师讲我们记,课后自己做作业,只是不用在题海中挣扎,只要保证不挂科,其余时间没人管你。但是,老师依然对我们说,现在你是学生,学习就是你的第一任务。是的,要好好学习,只是我不想再像高中那样学习,我想要和高中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能将来在社会上更快的立足,将来让亲人生活的更好。
心中的声音,却无人诉说,于是想念高中同学,留恋曾经一起奋斗的日子。但是,那不可能再回来了。人有时就是那么矛盾,很想重新开始,但往往又想活在过去。面对新的面孔,新的生活方式,情绪波动,人际交往困难,不断困扰着新环境中的我。所以,对于大学生,搞好人际关系,情绪的自我调控至关重要。在大学生活里,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和谐的心灵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是比较注重细节的人,凡事追求完美,不知对自己,也对他人,都是很苛刻,高中时除了室友,我没有亲密的朋友,但是现在,你不可能再做什么事都孤军奋战,与人交往是大学的必修课,性格的怪癖也是与人和谐交往的阻力。我徘徊在集体的圈子外,迷茫,不知所措,如何才能和别人亲密交流?所以,我必须改变!
于是,我跳出迷茫,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重新修正人生轨迹,重新看待大学生活,主动接触周围的一切,不再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悦纳自我,同时也悦纳他人的缺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想有更多的朋友,我必须容纳他人的不足。总之,一切,从头开始。以一颗充满热情的心,去面对新的一切。
心灵成长是一辈子的课程,永远学不完,用心去接纳生活中的一切,作为大学生,在追求成长的过程中,心灵成长都要经历苦难,但这又不是什么苦难,可以说是成长体验,是心灵成熟的过程。
“共建和谐心灵,同创和谐校园”,只要我们正视心理的变化,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正确有益的生活态度,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创建我们的和谐校园。有目标,我们就不会迷茫;有朋友,我们就不会孤单。
系别:安全工程系
班级:采矿工程1142
姓名:魏兵学号:201110106204
聆听成长的声音 篇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们提倡让世界成为孩子们的教科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多思考如何把学生引领到五彩斑斓的世界中去。教师海纳百川, 才能成就一节精彩的课。孩子们特别钟情于那些充满形象、充满情感的学习氛围, 因此, 我们要多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 让学生实现语言和精神相互交融于真实的场景中, 在诗意的语文生活中, 使心灵之翼在智慧的、愉悦的、浪漫的诗意间自由翱翔。如, 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 笔者真正引领着学生走进了这首小诗, 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 唤醒他们诗意的心灵。于是, 这节课, 孩子们听到了诗中的各种声音, 发挥想象, 他们听到了秋虫呢喃, 高粱欢笑, 甚至听到了秋雨落在雨伞上的啪嗒声……而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 笔者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真情抒发着, 那一首首小诗饱含深情, 那一句句话语发自肺腑, 让人感动万分。可见, 学生的灵性一旦被有效激发, 他们是多么善于浮想联翩啊!
二、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让语文课堂涌动生命之花
新课改强调学生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 使语文课堂更民主、更开放, 一改往日教师垄断课堂的局面。为了让课堂更具有生命力, 笔者采取的组织原则是“三主”“三不”, 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 在学中思, 在学中悟, 以“活动”为主、不将学生“锁住”;让学生围绕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喜欢的学习方法自主选择;以“发现”为主、不“替代”学生, 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 教师不包办;以“鼓励”为主、不将学生“钳制”。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能拥有自由与宽容, 能赢得自信和勇气, 思维的闸门被打开, 智慧的浪花迸发, 收获成功的喜悦。如, 笔者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将和相写了哪几件事?学生很快就归纳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之后, 让学生选择学习自己喜欢的故事, 同一爱好的学生分成一组进行交流, 一起合作并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表演、采访等学习活动, 轻松走进了文本, 走进人物的心里, 蔺相如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打动了每个学生, 使课堂涌起了生命之花。
三、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 迸发出“创造”这一生命活力
蹲下来 聆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篇3
然而,蹲下来看学生只是单向、被动地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和观察对象去加以考察,教师自己的情感和思维的痕迹仍然占主导地位,并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学生,“有色眼镜”有时仍然会遮住教师的眼睛,有些问题仍然得不到根本解决。
笔者以为,蹲下来看学生到不如蹲下来听学生说,听学生慢慢地说。蹲下来听学生说,不仅给学生以平等的感觉,而且更能够疏通学生和教师之间心与心交流的渠道。堵不如疏,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那么疏,首先就需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学生有了说话机会,教师还应该考虑怎么去听?这就要求教师蹲下来把自己变成学生,从学生的情感角度,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去感受学生、体验学生内心世界,如果能够做到这点,教师一定能够从学生那幼小而又稚嫩内心世界里听到无比动人的故事。讲故事的人也一定会为拥有一个忠实的听众而感到满足和自豪。如果这样的话,教育工作者有什么理由不蹲下来、静下心来做一个诚恳的听众呢?
蹲下来,需要勇气;那么蹲下来听,则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爱心。所以笔者以为,听学生说话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要把说话的机会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说
“让人把话说完”,这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理念。然而长时间以来,因为“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左右,这个简单的理念被许多教师忽视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粗暴和武断的呵斥。再加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年龄与身份的不同,长久以来,许多学生被教师剥夺说话的权利,最后只剩下听话的份儿,甚至,“听话”演变成为评价一个学生优秀的主要标准了。
仔细分析便可得知,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支配下,许多学生慢慢地被训成温顺听话的小绵羊。学校教育如果将学生的嘴堵上了,那么生活中一旦要求有人开口说话的时候,还有谁会说话呢?还有谁敢说话呢?因为这样,面对邪恶势力横行街头,善良的人选择一躲了之也就不足为奇,社会上存在的“好人怕坏人”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面对一个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行窃的小偷,整个公交车上高度一致保持沉默也就可想而知。
教师要给每个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说话。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无论教师的内心有多么愤怒,也要控制自己,平静对学生说:请你把事情来龙去脉说清楚行吗?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告状到教师面前而要求给一个公平的判决时,教师应该和蔼地说:请认真地听人家说话,行么?请让对方把话说完,好吗?
就处理学生之间矛盾来说,听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了解事实的过程,也是一个给自己“降温”“灭火”的过程,同时也自然地给学生一个宣泄和释放情绪的过程。话说完,事情也就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产生,“冤假错案”自然不会产生,过火的处理问题方法所带来的不必要麻烦当然也就不会降临。
蹲下来听学生说,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意味着解决矛盾之前找到情绪调整的缓冲点。让说话者和听话者都能够冷静下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所以说,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能够蹲下来,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
在听话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学生的说话
思路,引导学生、告诉学生怎么说
“有话好好说”告诉人们:只有把话说开、说透,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这很容易做到。但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问题也许就不那么简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甚至纠正学生说话过程中产生的语言表达上的错误,让学生能够很快的把意思表达清楚,避免陷入“狡辩”误区。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在“狡辩”,教师也有理由指导学生“狡辩”的方法,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愈简单愈好。
听学生说话,让学生说话,还要注意选择
一个适合于学生说话的地点和场合
有些问题,可以让矛盾双方在全班学生面前,有理有节地慢慢地说,让全班学生做评判,谁是谁非,无需教师总结。达到的结果是,俩人吵架,全班接受教育。但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或者有难言之隐的学生,则应该尽量避开公共场所,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减轻学生思想压力,以免伤及学生的自尊,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以至于不可收拾。
聆听成长的声音 篇4
——首南学府实验幼儿园教研公开观摩活动纪实
换一种眼光看孩子,换一种心情去带班,换一种方式与家长沟通,换一种心态去对待工作。只有热爱工作,才能在工作中寻找幸福。“让孩子在幸福教育中幸福成长”,让教师“幸福教育、美丽生活”这些写在学府实验幼儿园墙壁上的大字,已经成为幼儿园幸福发展的理念。教师的幸福是在每天快乐和谐的带班过程中获得的。今日学府实验幼儿园以“和谐配班关系”的园本教研活动,在姐妹园教研组的观摩中落下了帷幕。提高教师对和谐配班关系的认识,并在以后的日常实践工作中加以落实;结合对和谐配班关系的理解及自己在平时配班中出现的困惑与感受进行互动研讨是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
青春是船,梦想是帆,搭乘青春之船,扬起梦想之帆。本次教研活动在青春高昂的诗歌氛围中起航,以自主创新、团队合作的方式,研讨了老师心目中的理想配班关系及其日常配班过程中的案例与困惑,并且现场连线,在找找配班优点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们感动的相互拥抱、相互握手。教研活动运用呼一呼口号、做一做合作操、夸一夸配班,想一想如何完善自己、学一学让自己快乐工作的方式、唱一唱深情理解的歌曲等多种渠道。老师们从中体验到了园本教研中展示自我、剖析自我,取长补短,让配班关系更和谐的快乐。
应利波
近日学府实验幼儿园以“和谐配班关系”的园本教研活动,在两个姐妹园教研组的观摩中落下了帷幕。为了提高教师对和谐配班关系的认识,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落实,结合对和谐配班关系的理解及自己在平时配班中出现的困惑与感受进行互动研讨是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青春是船,梦想是帆,搭乘青春之船,扬起梦想之帆。本次教研活动在青春高昂的诗歌氛围中起航,以自主创新、团队合作的方式,研讨了教师心目中的理想配班关系,还一起研讨讨论了日常配班过程中的案例与困惑,并且现场连线,夸夸我的好配班。活动中竺静霞老师感慨地说:“我还没发现原来我有这么多优点,其实这些都是应该做的,感谢配班林老师对我的肯定、支持与鼓励,我也要夸一夸我的配班林晓超老师-------”。在一声声相互的赞扬声中,在一次次的心灵互通的商谈中,很多老师们感动地相互拥抱、相互握手,就连过去有些小隔阂的老师也为对方敞开了一扇心窗。教研活动运用呼一呼口号、做一做合作操、夸一夸配班,想一想如何完善自己、学一学让自己快乐工作的方式、唱一唱深情理解的歌曲等多种渠道。让老师们体验到了园本教研中展示自我、剖析自我,取长补短,让配班关系更和谐的快乐。
聆听自己的声音 篇5
一段过往,已无法触及,但它已经成为生命的年轮,深深的印刻在我青春的岁月里。记录生活,让感动永久的驻留在内心最宁静温暖的港湾。
――写在前面.在电脑前听着歌,翻开往昔泛黄的照片,恍若一台时光机记录着往昔的点滴。灰暗的宿舍和着泛白的墙,弥漫着潮湿忧郁的味道,虽然感觉显得不那么协调。但足以形成一幅简单、质朴的大学生活画卷。十月的海口在阴雨的侵蚀下显得有点微凉。窗外断断续续的人打着各色的雨伞匆忙的奔波在寂寥的校园。食堂旁边的那棵椰树在雨水连续的洗涤下变的更加翠绿坚挺。
宿舍很安静,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字,虽然有点硬涩有点平淡,但印刻着我的成长,静下来,聆听着时光如流沙般在指尖滑落的声音,我不禁感慨生命的短促,时光的弥足珍贵。有时候,人只有当颠沛流离之后才能深刻的触摸到岁月流淌过的痕迹。时光是水,记忆是水中的容颜,流淌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滋润、洗涤着内心那些干涸的感动和浮华的尘埃。
这段时光,我总在彷徨中前进,平淡无奇,索然五味。犹如独行在沙漠中一个疲倦的侠客,寻找着传说中的那一湾绿洲。我憧憬未来,或许当下的存在状态对未来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可有时候竟然在时光的考验中慢慢被消耗、被搁浅、甚至被遗忘……
天涯路上也许没有终点,出发了,不问终点在哪里?只顾风雨兼程,在我驻足远航的路上,给自己一个温馨温暖的祝福,给自己一个甜美灿烂的微笑,用文字记录我的心情,用笔尖勾画我的人生,用记忆将那些美好感动的时光收藏,飘零的路上,怀揣一颗感恩的心。用坚实的脚步去舞出属于自己厚重的人生,不求绚烂,但求真实、甜蜜……
仰头喝下最后一口茶水,淡淡的苦涩与清爽留于齿间。敲击键盘的声音和耳旁的音乐融合在一起,构成一支柔美的旋律。
窗外,雨依然……
我心,已释然……
2011/10/7
聆听花开的声音 篇6
在这个嘈杂的时代,我们的耳朵成了一定闲不住的劳动者,白天与人交谈时要他聆听夜晚他想睡觉时,却被弹珠声,啼哭声,鸣笛声一齐吵醒。眼睛累了,可以闭上眼睛,让眼睛休息,而耳朵累了呢?如何去休息呢?
那就让他去聆听一种声音,那声音是花开的声音,那花,不是普通的花,而是人人都有的,心花。
婴儿的心花,是白色的,因为它拥有最纯洁心,最简单的爱。儿童的心花是橙色的,因为他们拥有最简单的快乐,最真挚的爱。少年的心花是红色的,殷红的颜色象征他们拥有拼搏的勇气和无尽的动力。青年的心花是绿色的,因为他们像青葱的树木一样发展自己的事业。而中年人则是无止境的黑色,因为在他们眼中,人人都是为了生存而生存,为了利益而存在。
每个人心中的心花虽然由于年龄的不同而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染得五颜六色的,但是只要你还活着,只要你还有一口气,你就该庆辛,自己的心花还没有死亡,在汶川大地震和前不久的雅安地震中逝去的人们,他们虽然逝去了,但是那些,象征着美好的心花是开不败的。每一个人,只要用心去做好你所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情,用你心脏最新的最鲜活的血液去滋养去浇灌心花,那你的心花一定会开放成为最美丽的花朵,在这个“骗子比傻子还多”的社会中,不要怕被骗,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晋,陶渊明,独爱菊;北宋,周敦颐,独爱莲;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盛开之心花,香气远播,亭亭净值。
聆听秋的声音 篇7
秋的声音是树叶轻轻落地的沙沙声。每当秋风掠过树梢, 总会有几片叶子恋恋不舍地飞离枝头, 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 叶子的飘落在我看来, 并不是离去的凄凉, 而是为来年的重生积蓄力量。
小区前面的公园里, 银杏树的叶子刚刚变黄, 坐在树下, 一会儿便会有几片叶子摇曳着飘落下来, 散落在公园的草地上, 叶子是金黄的扇形, 在夕阳的逆光下, 叶子的脉络有着透明的质感, 煞是美丽;然而不仅仅是这些, 不远处, 还有几棵不知名的树, 结着一些像海棠一样的果实, 树叶是椭圆形的, 刚刚从树上落下的时候, 是深红色的, 不久就会变成黄色、深黄色。散落在草地上的落叶, 仿佛是黄绿色的地毯上绣着的许多五颜六色的花朵。在秋风中细细聆听, 叶子落地的声音天籁般动听;静静地欣赏, 叶子飘落的身影, 舞者般摇曳生姿。当夕阳的光线变得柔和的时候, 顾不上维护淑女形象, 姿势极不雅观地趴在草地上, 把这些叶子摄入镜头, 定格成美丽的画面。顾不得衣服上沾满了枯草和泥土, 兴致盎然地一张张翻看自己的拍摄成果, 有着收获的喜悦。
秋的声音是果实欢笑的声音。这个礼拜天, 随父亲母亲回了一趟老家, 走在熟悉的乡间, 看到的是乡亲忙碌的身影和他们饱含着丰收喜悦的脸庞。平房上、房檐下到处都堆放着或悬挂着胖乎乎的玉米;院子里、街道旁晾晒着白花花的花生;田野里, 大豆笑咧了嘴巴, 高粱更是笑弯了腰, 笑红了脸。
我们家的邻居很是有趣, 他在屋后也栽种了几行高粱, 为了防止鸟雀偷吃, 他做了一个稻草人, 稻草人戴着大草帽, 穿着大红色的上衣, 湛蓝色的裤子, 很是像模像样, 然而他还是不满意, 又在每一朵高粱穗子上, 套了一个塑料袋, 说是现在的鸟雀实在是太聪明了, 稻草人不怎么管用, 鸟雀们还是来吃, 只好想了这么一个方法, 说着便呵呵地笑了, 他告诉我, 其实并没有把所有的高粱都套上袋子, “怎么也得给他们留些吃的, 秋天也是鸟儿们收获的季节呢!”一阵风吹来, 稻草人的衣袖随风摆动起来, 我看到, 一只吃饱了的鸟儿落在稻草人的帽子上, 叽叽喳喳地叫起来, 仿佛是对我的邻居说:谢谢你, 谢谢你。我们忍不住都笑了。
聆听“苹果”的声音 篇8
1.来,认识一下漂亮的iTunes美眉
把iTunes比喻成漂亮美眉一点也不为过,并且她还是个“双面佳人”呢,如图1所示是她的完整界面,如图2所示是她的“迷你”型界面,按Ctrl+M键可以在这两种界面间切换。
2.想听歌,先要加把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倾听iTunes美妙歌喉,首先还得添加歌曲才行。iTunes支持常见的MP3、WMA、AAC等音频文件格式(不要担心其他格式它无法播放,在添加时它会提示你转换成iTunes支持的格式),还支持MP4视频文件格式。
1第一次使用,iTunes会自动搜索“我的音乐”文件夹,如果你的歌曲文件是放在这个文件夹下,iTunes就会自动把它们添加到曲库中。
2如果歌曲文件存放在其他文件夹中,可以在主界面点击“文件→将文件夹添加到曲库”导入文件夹,也可以点击“文件→将文件添加到曲库”导入单个歌曲文件(快捷键:Ctrl+O)。
3.仙乐飘飘如醉如痴
添加完歌曲就可以播放欣赏了。
1在左侧“来源”窗格中点选音乐专辑。默认专辑有“曲库”、“我的最爱”等。
2在右侧列表中选中要听的曲目,单击上方的“播放”按钮(三角图标)即可欣赏歌曲了(按空格键或双击音乐曲目都可以直接播放)。
在播放歌曲时,iTunes 会在顶部显示相应的播放信息和播放进度,另外也有标准的快进、后退、暂停、音量控制等,与其他的播放器相似,就不多说了。
4.给自己的最爱打打分
在用iTunes听歌的过程中,一旦遇到自己心怡的歌曲,不妨右击它,选择“我的评价”,iTunes 中的歌曲评价可分为1星到5星共5个级别,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几颗星就可以了。为歌曲打分除了可以评价歌曲的好坏外,还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自己喜欢的歌曲,请继续往下看。
5.大海捞针,好歌举手得
积累的歌曲越来越多,要想从中快速找出自己想听的歌曲也就越来越难,幸好iTunes的曲库管理非常可大,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挑出自己想要的歌曲。
1右侧歌曲列表上有一行列标题,有“名称”、“表演者”、“我的评价”等项目,点选某一项目名称时它右侧会出现一个三角箭头,向上表示按此项信息升序排列,反之为降序。例如点击“我的评价”让箭头向上,有5颗星的歌曲就会出现在最前面,4颗星、3颗星等紧随其后。
2点击主界面右上角的“浏览”按钮,iTunes 会打开按照音乐类型、表演者、专辑这三项信息归类的浏览窗口(见图3),找起歌曲来就方便多了。
3如按照上面的浏览方式还找不到歌曲的话,iTunes还提供了搜索功能。你不需要完整输入关键字,输入一个字母(或汉字)时,它就立即显示出相关的歌曲,反应速度惊人。通过浏览和搜索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就能够方便快速地管理曲库中的所有文件了。
6.打造我自己的个人专辑
我们可以把某一类歌曲(分类标准由你自己设定,如按某一歌手分类,按自己最喜欢的歌曲分类,按流行的程度分类等)放到特定的播放列表中,这就等于建立了专辑,就可以随时按自己的心情挑选某类歌曲欣赏了。
1单击左下角的“+”号按钮(或执行“文件→新建播放列表”菜单命令,快捷键为:Ctrl+N),再输入一个列表名称,如输入“流行经典”,一个播放列表就创建好了。
2从曲库中选中歌曲(按住Ctrl键可以多选),直接拖入新建的“流行经典”播放列表中即可。
3我们也可以按Ctrl+B键打开浏览器(菜单命令“编辑→显示浏览器”),从曲库右上方区域的“专辑”列表中,将某一张专辑拖到“来源”列表下方的空白区域,iTunes 就会创建一个以此专辑名称为名的普通播放列表。
如选中多首歌曲直接拖到“来源”窗格下的空白处,就会自动以这几首歌新建一个普通的播放列表,直接输入新的列表名称即可。
迷你模式下的快捷键操作
通过Ctrl+M键切换iTunes的播放模式,有时会出现失效的现象,这时可直接执行“高级→切换到迷你播放器”命令。
在迷你模式下,我们可以通过快捷键来进行一些常用的播放控制:
→或←:跳到下一首或上一首
Ctrl+Alt+↓:在静音与播放之间切换
↓或↑:快速调整音量大小
让迷你窗口总是显示在最上方
执行“编辑→偏好设置”命令调出设置对话框,切换到“高级”选项卡,选中“将迷你播放器保留在所有其他窗口的前面”项,确定后返回,迷你播放器窗口就不会被其他窗口覆盖了。
快速添加歌曲
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中,可以直接将音乐文件或文件夹拖放到iTunes列表窗口,从而快速添加音乐。
批量统一歌曲格式
有时我们需要将歌曲统一成一样的格式一样的码率,以便传到其他播放设备上。在“偏好设置”对话框的“高级”选项卡中。
在“常规”下的“iTunes Music 文件夹位置”中点击“更改”,选择一个你想要的文件夹作为歌曲输出路径,并选中“添加音乐到曲库时复制文件到iTunes Music 文件夹”。
再切换到“导入”,在“导入使用”后选择你想要输出的歌曲格式,在“设置”后选择你要的输出码率,点击“确定”退出。
最后,只要导入需要批量转换的歌曲,在弹出需要格式转换的提示框时,点击“转换”就可以了(点击“跳过”就不转换)。文件会保存在你刚才设定的文件夹中。
创建智能播放列表
要利用专辑名称、表演者、时间、风格等来分类音乐,有一个简单方法就是建立智能播放列表,它会在音乐资料库中不断找出符合设定条件的歌曲加入。例如,你可能想把所有的R&B/Soul音乐都放在一个播放列表中,那么设定一个智能播放列表后,它会搜集曲库中每一首 R&B/Soul音乐,以后也会一直将新的R&B/Soul音乐加入到列表。
新建智能播放列表可以点击“文件→新建智能播放列表”(快捷键:Ctrl+Alt+N),打开一个对话框,在“匹配下列规则”下有一个条件表达式,第一个下拉菜单有27个条件类型可选,第二个下拉菜单是选择判断语句,第三个就是输入关键词,设置好之后确定即可(见图4)。
在最右侧还有一个“+”号,点击它可以增加表达式。点击后在“匹配”右侧会出现一个下拉菜单,选择“所有下列规则”就相当于“and ”(与)的作用,选择“任何下列规则”就相当于“or ”(或)的作用。
“最爱歌曲”自动来
前面提到了“我的评价”功能,在评价完成之后,我们完全可以新建一个智能播放列表来自动搜集打了5星的歌曲。首先,点击“文件→新建智能播放列表”新建一个智能播放列表,将它命名为“最爱歌曲”。右击它打开“编辑智能播放列表”对话框,将匹配条件设定为“我的评价”、“是”、“☆☆☆☆☆”。确定后打开列表,看看你最喜欢听的歌是不是都在里面了。
只听我的音乐风格
聆听文明的声音 篇9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一中学高一
(七)班 杨净慧
踏着暖风,翩然前行,花瓣纷飞,和谐柔美。方寸之间,轻踏石阶,步履清脆之声,为这美景再添音乐之美。一时间,竟有了“石径踏过千万载,茅舍柴扉依旧在”的诗意感受。
袅袅炊烟拨弄着夕阳温润的面孔,略带顽皮,又透出一种和谐之美。
文明的声音无处不在,却又“处处不在”,它已隐匿于斗转星移、花飞花落之中了。
依稀记得那个清晨,雾的浓遮住了日的明,凉润的空气笼罩了这片土地,置身其中,顿感心旷神怡,仿佛行于深山幽谷中,领略着心中那份固有的清明。
冰凉的雾像极了晚秋的山气,无时无刻不在用它的锐气将“梦境”中的你碰醒。向远处望去,朦胧之中,方寸之间,篱笆上的绿藤也变得勇猛起来,即使另一边是悬崖峭壁,也会通往直前地向前攀爬;即使没有条件,也要自己创造条件,其精神之可贵,又怎么不能与奏出文明之声者媲美呢?
更令人惊叹的是藤上开得镇定自若的小黄花,身处“绝境”也毫无退却之意,与嫩绿的叶相得益彰,显出一丝寒冷而忙碌的秋意。身处“大山”之境,周围“白云”环绕,手捧红宝石般的石榴,衔宝石,品果香,宛若神游仙境,初饮玉液琼浆,殊不知置身于田园之中。几只鸟儿飞落院中,鸟鸣打破了“仙境”之宁静,真有一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灵动之美。如此和谐美好的意境,又何尝不是文明之声飘落处的升华呢?
一时间,我竟不忍离开这“仙境”,直到日出雾散,一切尽收眼底,爬满绿藤的篱墙外,是茵茵的草坪,再向外,是小区的长廊,向前看,是林立的楼房。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本身就在城市之中啊!
原来,文明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在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文明的最高境界便是诗意中透出和谐的韵味,而最大的诗意,就是要从普通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它那深藏的美。
聆听花开的声音 篇10
坐在长椅上,深吸一口气,那一缕缕桂花香沁人心脾,像一双清凉温柔的手,轻轻拂去我身体里的“尘埃”,我似乎变得空灵起来。路两边的树木随着微风轻曳,仿若技术精湛的舞蹈家旖旎,又好像古道高人潇洒地舞剑。那情韵别有一般滋味。
两位发鬓微霜的老人结伴走过,风把他们的谈论声传到我的耳朵里:“今天感觉不错,就是人比往常多。不过嘛,大家都来锻炼总归是好的。”人们的身体正逐渐的苏醒,正揉着惺忪的双眼看着这世界,正准备一天的忙碌。早晨这样悠闲的时光,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想起前几日的数学考试,低分数让我倍受挫折,前所未有的打击像波涛一样汹涌而来,我有点无法承受,想逃避。
秋天的旭日正一点一点地散发热量,缓慢地,一点一点地奉献自己,尽自己的最大所能去发热,给予人们温暖。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聆听大师的声音 篇11
《苍凉与世故》李欧梵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8.00
苍凉是一种参差的对照,世故是一场刻骨的悲凉。张爱玲认为,具有启示性的“苍凉”的显现能揭示朴素的真理。她以一种卡桑德拉式的姿态与当时弥漫的民族气质、革命进程唱反调,却从日常生活的小人物世界创造了另一种“新传奇”。
真正的爱只有在世界末日才有可能,在那个时间终端,时间本身便不再重要。正是在那样的时刻,张爱玲的“苍凉”美学才可以想象,她的世故也从刻骨的悲凉中酿出。
本书汇集了李欧梵教授近年新写的6篇关于张爱玲的研究论文。前半部分谈论张爱玲,苍凉代表了张爱玲自己的美学观点,世故则体现了作者对张爱玲的看法。后半部分则是作者在香港生活的所思所行,对于作者来说,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冲击下,仍能够坚持阅读、观察和思考,既是一种欢喜,也是一种失落。
爱尚书库:
《契诃夫文集》契诃夫著 京华出版社 ¥29.00
契诃夫生于俄国塔甘罗格的一个农奴家庭,父亲开杂货铺,常逼迫契诃夫在店铺里干活,童年生活给他留下痛苦的回忆,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契诃夫不像有些目中无人的作家那样,动辄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恰恰相反,他常贬抑自己的作品为“破烂货”、“令人作呕”、“废话”等。当他已闻名遐迩的时候,仍然宣称如果要排座次,他在俄国小说家中只居第37位。稍后他又说:“第一号是托尔斯泰,至于我,是第877名。”这并不是浅薄文人的故意卖弄,而是一个刻意求新的探索者为达到更高目标所做的否定。尽管契诃夫主要以戏剧著称,但是评论界认为,他的短篇小说应当是他更重要、更富有创造性的文学成就。
本书所选都是契诃夫的短篇杰作,如《套中人》、《变色龙》、《希里希别耶夫中士》和《万卡》等。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文集。
《毕淑敏养心妙语》毕淑敏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 ¥18.00
身上的伤口,可能会自然地长好,但心灵的创伤,自己修复的可能性很少。我们能够依赖的只有中性的时间。但有些创伤虽被时间轻轻掩埋,表面上暂时看不到了,但在深处依然存有深深的窦道。一旦风云突变,那伤痕就剧烈地发作起来,敲骨吸髓地痛楚起来。
本书汲取毕淑敏作品的精华,围绕爱情、婚姻、家庭、孩子、母爱、亲情、友情、事业、心情、心灵、苦难、幸福、女人、男人、生存、死亡、学习、教养等命题展开。一句句知心的话语、贴心的关爱,一条条醒心的智慧、人生的感悟,都是不可多得的养心妙药。
对关爱自己的人,这是一本必读书;对女性读者,这应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枕边书。
《我爱比尔》王安忆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5.00
比尔,是她的初恋男友;阿三,是她画画的笔名。大学时,阿三不惜被学校开除也要和美国男友比尔在一起。因为,她说:“我爱比尔。”与比尔分手后,阿三在宾馆或别的地方结交法国人马丁、陌生的美国老头、美国专家、比利时人和更多的外国人,都只是想找和比尔在一起的异国情调。劳教农场的暗娼们给阿三取了个绰号“白做”。
关押上海女犯的白茅岭劳教农场,聚集着最有故事的女人。善写女性的王安忆,在白茅岭找到了自己要创造的阿三,在阿三身上,王安忆找到了中国的文化故事。■
聆听成长的声音 篇12
一、用“心”体验学生,给予对话“基础”
1. 从“激发”阅读兴趣,到“激活”对话欲望。
有效对话的基础是学生充分地阅读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读一篇文章不只是为了了解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风格,理清文章的脉络。那么,离开反复的诵读又怎样去感悟去体会呢?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充分地读”并不是一味地机械地读,这种朗读并不能让学生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我们提倡的“以读为本”是有理解的、有体验的朗读,能传情达意的朗读,浸透着朗读者情感的朗读。如果失去了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那么对话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2. 从“尊重”学生思想,到让学生“积极”参与对话。
有效对话的前提是尊重。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积极互动,互相沟通,实现“教学相长”,为学生与文本对话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教学《黄果树听瀑》中感悟瀑布形态的壮观之美时,我设计了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环节,让学生了解教师的阅读感受。“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这两段文字,觉得写得美极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就是‘一首气吞山河的交响乐’,其形态就像‘一幅雄伟壮观的中国画’,还有‘银雨洒金街’的奇景,只遗憾自己不能一睹其壮观。你们读了这两段文字有什么感受呢?”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多元解读,个性解读,收获解读的自由和快乐。这样,学生也吸纳了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实现了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在和谐的对话中,师生的观念相互吸纳与融合。可见,尊重学生思想,是师生“对话”的情感基础。
二、用“心”钻研教材,开拓对话“空间”
要实现课堂上教师、文本、学生三者进行有效的“对话”,除了尊重学生的体验之外,还必须构建在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于永正老师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可见,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对话”时,先要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对话,开拓对话的“空间”。
1. 向文本要空间。
教师的着力点应放在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感知文本。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也就是说,文本给对话提供了凭据和依托。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引爆点”,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以便让学生形成独特的体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在上《“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救自己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纷纷再次细细地读课文,认真地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教师就应该善于从无疑处质疑,激发学生再次品读文本的兴趣,拓展学生广阔的对话空间。
2. 向生活要空间。
有些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的。教学前教师有意地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从而在实际观察中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给“对话”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空间。如教作文课《从生活中找“米”》之前,我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哪些是“米”,并把它写下来。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教学时,每个学生都写了满满的一张纸,而且他们还说有很多事没写进去。这样使文本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课堂上演绎了平等、开放,不断生成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
三、用“心”推进生成,创设对话“平台”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应该是渐进式的、生成式的,其间需要三者之间不断地融合。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构建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形成了不同的“平台”。
1. 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对话。
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它是学生基于对文本独特体验基础上各种思维碰撞的结果。这也是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
2. 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成为推动生成的动力,形成生成的合力,也是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体现。这里的“对话”和过去的谈话截然不同。它是教师进行合理引导的工具,是引发下一个讨论的契机。教师要时时留心,有意捕捉时机,为学生营造“对话”氛围。这样才能避免“对话”流于形式,流于“平庸”。
3. 自我内心的对话。
各种“对话”过程都包含学生、教师自我内心的对话。它是自我知识构建的过程,也是自我创新的过程,更是形成能力的必要前提。因此,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要充分地给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看似热闹的交流并不一定是非常有效的“对话”。
四、用“心”赏识学生,提升对话“品位”
如果“对话”的结果仅仅是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唯一的标准答案,那么“对话”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课堂中的“对话”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通过“对话”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换来了学生的开放心态,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因此,教师应用赏识的心,点燃“对话”中的闪光点,引发学生的遐想。我很喜欢一本绘画中的这段文字:“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在丑陋的毛虫、一只蛋和婴儿身上,天才能看出一只蝴蝶、一只雄鹰和哲人。用‘心’去赏识‘对话’,看似平凡的见解,却是孕育天才的摇篮。”
聆听你内在的声音 篇13
每个人的第一个家都在他们身体里,每当你真的需要回家,你的身体值得信任,你可以聆听,可以和它做朋友。
——美国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
一天,想起了一些事情,有厌烦感产生。我突然好奇,这种厌烦感到底产生自身体的哪一部分呢?
略一感受,我发现,这种感受差不多完全产生在头部,最多向下可以抵达嗓子的部分。
后来多次做这样的尝试,我发现,至少对我而言,厌烦、讨厌与鄙夷等一些情绪,都是这样子的,其能量基本上是集中在头部。
如此说来,我们说“心中有了厌烦”就是不对的了,实际上,这是“头上有了厌烦”,而且,厌烦、讨厌与鄙夷这一类的感受之所以会产生,总是和头脑中先存在的一些评价有关,如果没有这些评价,这类对别人的抵触情绪也就不会发生了。不过,假若你对自己说,放下这些评价,甚至说,这些评价,从我的头脑里滚出去。那么相反的事情就会发生,这些评价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变得似乎更加牢固,并且,因为“从我的头脑里滚出去”这句话也是在头脑中发出的,结果是,你的头脑中同时间有了一对非常矛盾的声音,这时,你就会头痛。怎么做可以令这些抵触别人的情绪消失时?
我发现,只需将注意力从头部向下移动,譬如移到心口,那些厌烦、讨厌与鄙夷就会消失。
尤其是,当我将注意力移到肚子甚至小腹部时,那时我会获得一份宁静,似乎刚才那些糟糕的情绪从来没有发生似的。
头脑里的声音常来自别人
跟美国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学催眠时,他经常教我们问被催眠者:你的这份感受发自身体哪个部位?
原来,我只是在学习催眠时这样询问别人,但有了刚才写的那些发现后,我开始在咨询和生活中这样问自己和别人。
前天,我朋友的一个读高三的女孩给我打电话说,她原来成绩总是列全班前5名,但前不久一次考试跌到了30多名,从此以后她很容易在上课时走神,这时她会努力将自己从走神中拉回来,但越是这样做走神越厉害,她该怎么办?我听她讲完她的问题后,问她,你觉得刚才那些话是从你身体哪个部位发出来的?或者说,你讲刚才那些话时,你的注意力在什么部位?
她想了一会儿后说,全是脑子里,好像脑子里有两个声音,一个声音说“不要走神”,但另一个声音却将自己拉向走神,这两个声音不断地打架,这令她的脑子有些乱。
她讲完这番话后,我建议她坐端正一些,双脚踏在地上,并让她将注意力放到双脚上来,感受双脚的每一部位。
做这个小练习约花了两分钟时间,然后我问她感觉如何?她说,很舒服。这是一个很小但很重要的体会,通过这样的体会,我们会发现,当感觉到混乱时,常常就是脑子里声音太多,而且它们还有矛盾。这时,如果我们希望通过想明白而理顺这些声音,那只会加剧这个冲突,令自己感觉更混乱。相反,假若我们将注意力从头部拿走,而转移到身体上来,那么这种混乱很容易平息。我的文章常常写道,尊重你自己的感觉,聆听你内在的声音。这种说法会让一些朋友感觉到混乱,他们会问,我经常会发现,我同时有几种感觉,我同时有几种声音,而且它们还是矛盾的,我怎么知道哪一个是我的?
对此,斯蒂芬•吉利根说,头脑里的声音,常常不是自己的,它们更可能是来自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声音。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时候我会在咨询中让我的来访者做具体练习:
1.先找出一个经常在自己头脑中闪现的话,譬如“我必须强大”。
2.将这句第一人称的话改成第二人称的句子,即“你必须强大”。
3.问自己,谁会对自己说:“你必须强大!”
在这样的练习中,来访者基本上都会发现,这些话语都是父母等养育者给自己种下的。
对此,我一次课程的学员说,她发现,她的脑袋就像一个椰子壳,椰子壳里塞满了“你该如何如何”的纸条,而这些纸条上的文字都是父母写的。这样,每当
遇到一件事情,她都会去椰子壳里寻找一个相应的纸条,并按照这个纸条去行动。有时,可以很快找到一个纸条,于是可以立即有一个反应。有时,会久久都找不到一个相应的纸条,这时就会呆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一旦被“椰子壳”困住,一个人就会陷入到混乱甚至左右均动弹不得的境地中,这时,你不能通过在椰子壳中寻找到一个你自己的声音而解脱,但你可以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椰子壳”以下的部位而进入不同的境界。
美国一个企业家,每当他想找出一个答案或做出一个决定时,他不是在办公室里苦苦思索,而是会出去跑步,经常,答案会在他跑步途中蹦出来。
我自己也发现,灵感都是蹦出来的,而不是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或者说,灵感很像是从肚子里跳到脑海中的,至少那一刻的能量中心不是在头部。
婴儿最初是用肚子与妈妈链接
最近一个月,我常常问自己,刚才那个感觉那个声音从身体哪个部位发出来的呢?结果发现一个规律:
讨厌、厌烦与鄙视等包含着对别人强烈评判的感受是从头部发出;
同情、包容、爱、悲伤等围绕着渴望爱又担心失去爱的种种情感是从胸部发出的,集中部位是心口;
力量,宁静,与某一事物、某一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合为一体感,这些感受产生时,注意力是集中在小腹部的。
简而言之,可以说,头部产生的感受总离不开思维的评判,心口产生的感受总离不开爱与不爱,小腹部产生的感受则与链接感有关。
这是我的总结,而我国的道家则概括说,我们的身体有三个能量中心:上丹田,即眉心;中丹田,即胸口;下丹田,即小腹部。但不同的是,我这个总结似乎有高下之分,而且是部位越靠下,感受整体上越好,而道家则无这一分别,甚至还是相反的,下丹田的能量是最容易修炼的,而中丹田和上丹田更难。道家的说法有些玄虚,但心理学家也有类似的发现。曾花多年时间专门观察婴幼儿的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发现,婴儿最早是用腹部与妈妈链接的——就好像他还在妈妈肚子里而他们通过一条脐带相连,后来才转成了其他方式。对此,敏感的妈妈都知道,几个月的孩子会挺肚子,而那好像是孩子在召唤妈妈,抱抱我,亲亲我,这就是他们在用肚子寻找与妈妈的链接感。
有心理学家还通过录像研究发现,在这个时候,假若妈妈完全接受不到孩子发出的这一信号,而对孩子置之不理,那么,就算她们在其它时候对孩子有较好的照料,孩子还是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与妈妈亲近,最后甚至会陷入一种彻底不与妈妈沟通的状态。因而,有心理学家认为,自闭症可能与此有关。
可以说,在我们生命早期,我们都有一个阶段,是想用肚子与别人建立链接感的,但逐渐地有了转变,先是变成通过心与别人建立亲密感,最后变成了通过头脑与别人交流。
对于这个历程,吉利根说,西方神话也都有寓言式的描绘。在神话中,英雄之旅都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英雄活在花园里,无忧无虑,只是和神奇的环境连在一起。
第二个阶段,他被放逐到沙漠里,被教育使用头脑。这一阶段甚至会有40年,占了生命的一半时间。也许,对于一些人而言,沙漠的阶段从还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了,因为妈妈说“我不想要你”。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被放逐,这也许是在一岁,也许是在两岁,也许会更迟,但它总会来。但这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会学会很多生存技巧,只是分别心逐渐压过了合一的美。
第三个阶段,越发感觉到要回到花园的使命感,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你。心理学家荣格因而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40岁以前,在这个阶段你是活给别人的,第二个阶段是40岁以后,在这个阶段你要活出你自己。
活出自己是什么样的感觉
活出自己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我正在读一本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的传记,看到他年轻的时候写的一首诗《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读完这首诗的那一刻,感觉脑海和心口的一切堵塞感一下子全消散了,一切忧虑和不安就犹如“浮云过太空”,最后剩下的就是静夜、海涛、月明、天风等一切构成的整体静谧感。
我想,这就是活出自己的一种高峰体验。
真正要活出自己,至少需要穿越别人塞到我们头脑中的无数纸条,需要穿越心口那些对爱与不爱的忧虑,最后抵达一种“我是一切,一切也是我”的这种包容一切的力量感。
这样说,显得很是宏大,同时也显得会很艰难,似乎这不是我们一般人能抵达的境界。
但是,这可从最小的地方开始。任何时候,当你感觉到一种“险夷”时,你可以看看,这是什么。
头脑中的“险夷”,多是养育者、老师、文化和社会塞给我们的。
心中的“险夷”又是什么呢?那几乎总是对不能获得爱的恐惧感。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活在头脑的“险夷”中,关键并不在头脑,而在于发生在心口位置的对不能获得爱的恐惧。
在一次咨询中,我一位来访者说,我真的好想无忧无虑地去玩。
我问他,这句话是从身体哪个部位发出?他回答说,是从胸口。
我建议他将手放到胸口的位置,然后再说一遍这句话。
结果他发现,这样做时,他说不出来了,心口位置似乎有一个锅盖将这个声音盖住了。
这个锅盖是什么呢?他体会了一下说,这个锅盖是一种羞耻感,就好像是他这种声音是一种罪过。
这种羞耻感,这种罪过感,其实是源自对不能获得爱的恐惧,就是说,他自己内心发出“好想无忧无虑地去玩”这一声音时,他会恐惧因而失去爱,因而他不敢让这一声音在生活中豁出来。
但是,一旦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腹部时,力量就可能会涌起,那时这种恐惧就会因这种力量而消散。
也是在最近,我女友在和一个女孩聊天时,那个条件很不错的女孩说,我觉
得自己好平庸,不会有男孩喜欢我。
我女友问她,你觉得这个声音发自哪里?
女孩体会了一下说,脑袋里。
我女友请她将手放在腹部,然后再说一遍刚才那句话“我觉得自己好平庸,不会有男孩喜欢我”。
她说,说不出来了。
那么,将手放到腹部时,你想说什么?我女友问她。
她感觉了一会儿后说,我很棒。
这个小例子也是一个经典的例证,当注意力放到腹部时,会有力量涌出,而来自头脑的自我贬低就消散了。
聆听春天的声音作文 篇14
你听,是谁在枝头骄傲地哼着小曲儿?原来是可爱的喜鹊,而那黄莺正在“呖呖”地叫着,乌鸦正在成群结队地开演唱会呢,它们的声音汇集成了森林里最动听的交响乐……一阵风吹过,刷拉一声,桃树上飞走了一只麻雀,扑棱一声,池塘里飞起了一只水鸟,荡起了一圈圈的波纹。夜晚,猫头鹰发出“咕咕苗”的声音,警告着田鼠们不能偷吃庄稼,红胸啄木鸟正发出“嘟嘟嘟”的声音,原来它正在辛勤地为大树治病呢!
你听,那小溪正淙淙地流淌着,忽然一层花瓣漂浮在水面,悠悠然,伴着溪水缓缓东去。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春天的大海抛掉了以往的浮躁,变得温顺,时不时地拍打着礁石,像母亲正在给孩子唱安眠曲。
春天的雨是最寻常的,午后,雨脚落在窗棂的响声就足够你陶醉,微风扶柳,轻轻地和柳树交谈着,你忍不住要靠近倾听。站在花枝前,闭上眼睛,屏息静听花瓣丝丝绽开的声音。“哈哈哈……”这是哪里传来的声音,原来是孩子们春游发出的阵阵笑声。
聆听成长的声音 篇15
周韫轶:“体悟式阅读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基于自己多年来对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矫枉过正现象的体验和感悟而提出的, 意欲通过研究、实践, 还语文阅读教学以语文的本色。
新课程改革给一度迷惘、困惑、备受社会责难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经过教改思想洗礼之后的语文教师开始以反思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执教生涯, 审视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 努力构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教师不再囿于“应试”的藩篱, 开始自由舒展自己的教学个性, 开始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而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矫枉过正的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用“虚、闹、杂、碎、偏”五个字, 精练地概括了这种倾向, 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花花动作多, 花拳绣腿多, 花里胡哨多……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 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确有“被抹去了本色, 拧干了原汁, 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的倾向。
基于这种认识,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开始思考如何实现“本色”的语文教学。很欣赏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语文老师要用语文的眼睛看语文, 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 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 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由此我领悟到, 本色的语文教学应该能让学生徜徉在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中, 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心灵, 用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观照作者的情感和体验, 在作者营造的温馨意境中放飞心灵, 吮吸汉语言文化的乳汁, 健康幸福地成长。于是, “体悟式阅读教学”在我的脑海中就闪现出它特有的灵光, 我要把语文教到学生心里, 让学生倾听到自己生命成长的声音。
记者:“体悟”似乎是一个比较玄虚的语词, 它应该是指向主体内心的一种心理活动。您能否谈一谈为什么会选择从这个角度去探索语文阅读教学, “体悟式阅读教学”的内涵是什么?
周韫轶:好的。记得语言学家王力曾说过一句话:“西洋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法治”的西洋语言讲究的是规律和逻辑, 而“人治”的中国语言讲究的是直觉感悟, 追求韵味和精神。汉字本身就是表意文字, 它不仅声美以感耳, 形美以感目, 而且还以意美而感心。由汉字组成的经典文章更是充满意蕴之美, 阅读这些文章就要感悟这种美, 体验这种美。宋代理学家陆九渊曾说:“读书切忌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这里说的“涵泳”, 是指读书重在追求与作者的“意合”, 重在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韵味和精神。因此, 语文教学的一条十分重要的传统经验便是“涵泳”。无论是朱熹的“学者读书, 须要敛身正坐, 缓视微吟, 虚心涵泳, 切己省察”, 还是曾国藩的“涵者, 如春雨之润花, 如清渠之溉稻……泳者, 如鱼之游水, 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 须视书如水, 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 庶可得之于意之表”, 都强调读书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到文本的语言环境中去口诵心惟, 这样才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我探索“体悟式阅读教学”, 是对“涵泳”这一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正如你所说, “体悟”的确是指向主体内心的, 但它并不玄虚。因为它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旨归, 并以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为基础, 直接将阅读文本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之中, 引导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经验带有感情色彩地进行体味、反刍, 从而实现经验的升华与超越, 最终实现学生生命的成长。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 “体悟式阅读”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积累去把握文本, 去体验感悟, 去思考内化。
记者:可以看出, 您对这个课题的探索既有着丰厚的历史渊源, 又是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 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有何“体悟”?
周韫轶:《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体验”“感悟”可谓关注有加, 诸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等等。“体悟式阅读教学”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契合的。学生的灵气、灵性是客观存在着的, 他们对文本有着自己的独特体验, 可以与文本对话。但大量的语文教学忽略了学生的灵性, 只是在挖掘教材里的东西而没有挖掘“人”本身的东西, 这直接造成了学生灵性的泯灭、志趣的丧失。我在教学中认识到了这一点, 在体悟式阅读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努力促进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 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我理解古人的所谓“涵泳”, 体验、感悟应该是应有之意。因此, 面对传统教学思想, 我们应怀有敬畏之心, 汲取合理成分发扬光大。这就是我行走在历史与现实间的一点“体悟”, 这个问题让我似乎也倾听到自己专业成长的声音!
记者:您让我们对“体悟式阅读教学”有了一个比较理性的理解, 在实践操作中如何去贯彻这些理念, 您有没有一个操作流程或者一种操作模式?
周韫轶: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架构了“体悟式阅读教学”三个环节:激活———体悟———融通。具体教学流程是:激活 (导读启思, 披文入境) 、体悟 (研读品味, 体验感悟) 、融通 (美读内化, 意理迁移)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激活”这个环节是通过创设适合体悟文章内涵的情境, 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 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初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只有入其情境, 学生才能与作者有同样感受, 才能建立与作者、与文中人物心理的沟通、情感的联系, 否则只能当局外人, 作壁上观。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借助想象, 以促使学生进入文中, 步入境里, 观其行、通其心、感其情, 从而发挥情境的感染效应, 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在执教《学步》一文的时候, 首先给学生回放了许多幼儿学步的照片,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步经历并谈感想, 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叙说了许多温馨画面和童年趣事。在这样的情境之中, 我引导学生观看一幅幅儿子学步的生动画面, 学生很快就从“推开椅子走到了门口”“挣脱怀抱拼命要下地”“摇摇晃晃走自己的路”等语句中感受到“儿子”学步的一个个细节, 并体会到儿子学习走路的过程既充满惊喜, 又饱含快乐, 虽处处潜伏危险, 却也让人们看到了他的那份坚持和执著。这样, 通过唤起学生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所反映的生活画面进行体验、感悟, 并把两者有机和谐地融合起来, 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体悟”环节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它是在前一环节学生联系生活、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又一次入境体验, 通过想象、合作、交流升华体验, 努力营造一种实践的课堂、体验感悟的课堂、师生平等互动的课堂、情意浓浓的课堂。由于阅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加至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存在差异, 有时仅靠形象的还原、角色的替换, 学生往往还是身不由己、情不由衷。这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适时适当地设疑、点拨引读。或描述画面、提示情境, 或挖掘内涵、提示情感, 或渲染气氛、提示语气, 以促使学生与作者和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如学习《“番茄太阳”》一文, 在学生初读课文, 认识了盲童明明的纯真、可爱、充满爱心、特别爱笑等体貌特征之后, 我抓住了“盲”“笑”“追”三个字, 引导学生研读品味、探究体验, 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与“盲”对话,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生下来就是盲童意味着什么?同学们想象一下她会遇到哪些困难?”意在让视光明为寻常的学生走进“盲”这一陌生的世界, 感知其不易与不便, 为下文感受明明的“笑”做铺垫, 使学生在鲜明的反差与对比中体悟明明的性格。与“笑”对话, 我引领学生走进明明的心灵:“明明无法看到这美丽精彩的世界, 她甚至不知道爸爸妈妈的模样, 她每天都要面对随时随地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危险, 她有着太多太多伤心痛苦的理由, 可是, 明明却笑得开心, 笑得纯真。你从这笑里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感悟中真正触摸了明明的自信、乐观与坚强。与“追”对话, 我通过音频让学生在感官参与和相互交流中真切体验:“文中说笑声追着人走, 笑声怎么会追着人走呢?你们想不想听一听明明银铃一样清脆的笑声呀? (放音频) 听了这么清脆的笑声, 你有什么感受?”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让明明阳光般的“笑”也“追”进学生的脑海中、心田里, 以便更好地感受、理解作者心情的变化。三处对话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驻足、品味、回环、咀嚼, 在读懂明明的“笑”的同时, 也读懂了同为残疾人的作者的心情变化历程:灰暗———温暖———快乐———感动。
“融通”环节重在将学生的所体所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品质。南宋学者陈善主张读书须知“出入法”, 他说:“读书须知出入。始当求所以入, 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 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 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 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 则又死在言下。”如果“体悟”环节是引导学生“入得书”, “融通”则是引领学生“出得书”, 使学生从文本所展开的“世界”中走出来, 站在一定高度和距离上对文本再做冷静的审视, 通过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美读”方法, 实现学生阅读情感的内化和意理的迁移。叶圣陶强调学生阅读时的美感, 不仅使阅读课文时的内容考究“理智地了解”, 更在于“亲切地体味”, 从而“与作者的心灵感通”, 达到对文本的美感共鸣。他因此强调阅读时情感的融通作用、共鸣作用。就是说, 对于课文的认识, 不是为了无生趣的文字符号, 而是为感受鲜活的情感流动。阅读时, 只有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融通了, 情感共鸣了, 其学习语文的“兴味方面和受用方面才有莫大的收获”。执教《掌声》一文, 学生体悟到两次“掌声”在小英身上产生了神奇的效应, 让原本自卑、胆怯、忧郁的小英变得自信、坚强、快乐, 我引导学生回味“掌声像冬日的暖阳, 能温暖人们的心田;掌声像葱郁的大树, 为炎炎夏日送来一丝凉爽……”, 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 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让我们轻轻地告诉自己……让我们真诚地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让我们大声地告诉全世界的人……同学们, 希望你们把自己的掌声毫不吝啬地献给需要他的人, 把我们的爱撒播到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在美读中实现了情感升华, 在美读中丰富了人生体验, 在美读中完成了生命成长。
记者:回顾自己走过的路, 肯定会有许许多多的感怀, 沉淀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 请您择其中一二事与广大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分享, 好吗?
周韫轶: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都是历经岁月淘洗的佳作美文, 皆为浩瀚文化海洋中的珍品, 每篇美文都是一个沁人肺腑的情感磁场, 都是一段意蕴深厚的人生积淀。阅读它们, 就是与大师对话、与智慧对话、与人生对话, 就是在潜移默化中使单薄的心灵因一种精神的充溢而丰满起来。在探索实践中, 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 阅读教学是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去体验、感悟, 让学生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因阅读体悟而更加丰富。当然, 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人生体验, 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才能确保在文本与人生间出入自由, 伸缩得体。
因此, 我觉得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语文教师会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 让自己和学生在文本所营造的意境中美妙地相遇。一个热爱生活的教师会永葆童真, 充满活力, 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帮助他们树立前进的目标。歌德说:“人们只能认识自己所爱的, 爱或激情越强烈, 越充沛, 认识就越深刻, 越完整。”因此, 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热爱生活, 语文素养不仅仅是文字功夫, 缺少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对生活的体验, 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言就会干瘪苍白, 枯燥乏味。我总是试图将文本和学生的生活世界, 和学生的课外阅读打通, 不只着眼于对一个字的揣摩、一句话的斟酌, 而是调动自己全部的知识积累、生活积淀, 用最真切的生命体验和文本与学生进行对话, 引导孩子们透过文本这扇窗, 睁眼看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汝果欲学诗, 工夫在诗外。”我发现当把视野投向教学之外, 反而能够在生活中获得大量的灵感, 让自己的教学思路变得更加灵动而多元。
语文教学向生活挖掘资源应该是语文教师一种自觉的意识, 这种意识和自己的教学活动应该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 是水乳交融的, 这是生活的厚度、语言积累的厚度、感悟的厚度。用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唤醒孩子们的感受, 告诉孩子们:要做一个善良、真诚的人, 爱生活, 爱家人, 爱朋友……推开心扉, 用心灵触摸自然, 拥抱生活, 品味情感。师生用彼此的经历和感悟去扩充课文的内涵, 让文字变活, 流露出人性, 让课堂开放成一扇窗, 引领孩子们走向更为宽广的天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语文教师是用整个人生在备课, 也是在用整个人生在上课。
另外, 教师要有文化, 这个文化不是知识, 不是学历, 而是一种文化积淀。我们不能有知识没文化, 有思想没理想, 有欲望没道德。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文化积淀上下工夫, 当然, 这文化积淀也包括知识。语文课堂要充满书卷之气、史化之气、儒雅之气, 文而不冶, 雅而不俗, 活而不乱, 情趣盎然。
【聆听成长的声音】推荐阅读:
聆听大师的声音10-07
聆听窗外的声音05-24
聆听心灵的声音07-07
聆听专家的声音07-26
聆听内心花开的声音06-12
聆听花开的声音作文09-24
握着心,聆听感动的声音07-08
聆听花落的声音作文09-06
《聆听自然的声音》学案设计10-12
聆听花开的声音高中作文800字10-18